时间:2023-06-13 09:23: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贸服务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11年以来,特别是区级班子换届后,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制订了“提升竞争力、涵养软实力、增强凝聚力,为建设生态宜居城、新兴电子城、现代商贸城,创建人文社区、美丽乡村”的发展战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商务局的指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区里确定的发展战略,坚持发展不动摇,紧抓项目不放松,全力推进“三城共建”、“人文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全区现代商贸得到新提升。201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全市排名第一。全区商贸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生产资料市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小商品市场、城北汽车市场等项目正在加紧推进;其中生产资料市场一期12条道路全部动工,5条道路建成通车,工程机械配件城一期、工程机械市场即将封顶,钢材市场、建材市场第一期已开工建设;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期8栋建筑基本完工;城北汽车市场名车汇主体工程已完工,汽车主题文化广场完成规划设计。强化楼宇招商,引进了国内200强家电连锁企业国美电器以及珠江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了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区商贸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区建立市场运行监测网络运行正常,坚持日常监测和节假日市场的运行监测,提高市场预测预警水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达到省、市考核标准要求。积极组团参加市春节商品交易会和商务部、省商务厅组织大型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推动企业走出去,开阔视野,提高区内企业知名度,提升品牌意识,扩大影响。商贸公平交易环境逐步规范建立和完善。规范和完善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管理,拉动城乡消费。家电下乡销售3559万元,发放补贴金额418万元;家电以旧换新消售62449件,完成销售额2亿元,发放补贴金额1783万元。采取政府搭台、商家唱戏、媒体助推、全民参与、引导促销、诚信经营、扩大消费的形式,组织了家电以旧换新大促销活动,家电下乡金秋惠农便民活动,万村千乡农家店金秋联销活动和国光金秋购物节等,营造中心城区搞活商贸流通,诚信经营,拉动消费的繁荣景象。
二、商贸服务业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发展重点
按照“现代商贸城”发展定位,突出我区作为全市商贸服务业主要集聚区主导地位,不断优化商贸服务业网点布局,完善商贸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商贸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新兴业态,促进商贸业态的商端化、专业化和新兴化,全面提升我区商贸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功能强大、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带动周边的赣中现代商贸服务业核心区。
1、打造中心城区商贸聚集区。
一是打造商贸中心区。以人民广场、文山步行街、鼎泰商业街、阳明东路为依托,努力打造高档次、新业态汇集的现代商业商务核心区。加快人民广场周边天虹商城、新世界广场、华润商城等高端商城和商贸综合体建设,建设满足中高档消费群体的高端商业区;在文山步行街和鼎泰步行街、阳明东路等重点地段培育发展精品购物、特色专卖、休闲娱乐、时尚消费等商业特色街区;利用上述区域现有的商务平台和楼宇资源,大力加强楼宇招商,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建设以商务办公为主的现代商务核心区。
二是打造商贸副中心。建成一南一北两大商贸副中心。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实施城南大开发战略,积极配合建设城南新区慢行系统;大力推进城北片区建设,在片区内配建城市商贸综合体、多功能娱乐场所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并强化服务业招商,积极引进一批名商名店、大型超市、星级宾馆,建成现代时尚的商贸特色街区。
三是打造专业特色街。加大专业特色街区培育建设力度,提高市场的集聚发展能力。引导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同类业态企业入驻,在城区内建设多条业态集聚有基础、集中业态有特色、业态产品有需求的专业特色街:鹭洲路通信及现代办公用品特色街;中、下永叔路电动摩托车特色街;中山路机电和五金器材特色街;上人民路创意设计特色街;仁山坪花鸟、艺术品特色街;上后街美食特色街;仓口庐陵特色街。
2、推进专业市场建设
立足我区产业资源、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推进以市城南生产资料市场为龙头的专业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城南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建设,用3至5年时间建成全省乃至华东地区品牌专业市场,成为带动我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快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和冷链物流建设,打造赣中最大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和集散中心;加快市(吉福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建设,努力形成集商贸、流通、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小商品集散地;加快城北汽车综合市场建设,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集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会展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汽车城;加快市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处理中心建设,建成全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加大已建成专业市场的培育力度,不断优化市场布局和功能互补,引进有规模、实力、有先进经营经验的全国知名经销商投资经营专业市场,以专业特色、规模效应和现代化服务集聚客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将专业市场打造成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构建城乡一体商贸市场体系
合理配置中小型商贸设施,引导和鼓励在社区和有条件的城郊居民区发展中小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商业网点。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鼓励和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连锁便利店、小型超市等商业网点,提升改造乡镇农贸市场,努力培育农村流通合作服务组织和流通网络,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形成覆盖城乡的商贸服务市场体系。
4、推进商贸业态创新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示范,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新型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商贸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运行效率。支持国光、甘雨亭公司等区域内优势商贸流通企业品牌输出和扩张发展,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加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网上商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主要措施
1、精心制订规划和实施意见。一是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商业局会同区发改委等部门完成了“市区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二是区发改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完成《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起草上报工作,区委、区政府已批准实施。
2、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委,负责现代服务业发展日常工作。对服务业重点产业,建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推进机制。
3、强化考核督查。制定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考核办法,加强对各乡镇街道、区直有关部门特别是服务业重点产业牵头部门的绩效考核。对考核获得先进的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由区委、区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4、强化统计监测。各重点产业主管部门要定期向统计部门和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统计数据及相关信息。区统计局要完善服务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及时公布服务业数据。同时,切实加强服务业发展的形势分析和监测,为政府决策、宏观管理和企业经营提供准确信息。
5、强化责任落实。各重点产业主管部门要落实工作职责,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职责,加快各产业发展,共同促进全区服务业大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全区商贸服务业全面提升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商贸经济总量偏小,中心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设区市所在的中心城区排名较后,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现代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偏少,新兴业态的引进和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商贸经济运行瓶颈制约加剧、融资难、征地难、用地难的问题凸现,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四、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提升中心城区现代商贸服务业首位度的思路
十二五期间,要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商贸城的目标,坚持“三个并举”,即专业市场与特色街区并举、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并举、传统商贸与现代商贸并举,在专业市场建设上提升档次,在改造传统服务业上提升标准,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提升追求,在破解资金难题上提升水平,积极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总量扩充。一要在专业市场建设上提升档资。重点按照中心城区十大专业市场体系布局,加快推进生产资料市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小商品市场、城北汽车市场等市场建设。生产资料市场今年要开工建设40万平米,其中钢材市场和工程机械市场今年6月底基本建军、成开业,工程机械配件城年底完工,建材市场今年建成20万平米并于10月份开业,物流市场年内基本建成开业,同时要大力引进有规模、有实力、有市场经营经验的主力运营商来投资经营市场,全力打造“陆路港口”;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年底开业运营,二期325亩土地房屋征收工作尽快启动;小商品市场尽快挂牌,力促一期市场开工动建;城北汽车市场要加快建设中心广场、二手车市场、汽车体验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建设,确保年内全面完工,建成集汽车销售、汽配流通、汽车装潢维修为一体的特色商贸城。二要在改造传统服务业上提升标准。大力开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招商,全力引进1-2家名商名店、高端商城、星级宾馆;提升改造阳明商城等现有街区,配套完善鹭洲路、滨江路等专业商业街,加快推进仓口美食城和儒林里庐陵风情街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鼓励和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推动农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
(二)推动中心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放宽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各类服务业企业在登记注册时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外,各部门一律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鼓励外资、民资参与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鼓励知名服务业企业以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
2、保障项目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统筹考虑其所需用地指标,满足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地需求。对列入国家和省鼓励类的重点服务业项目在用地上给予倾斜,特别是对大型专业市场、重大商贸设施、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企业、四星级(含)以上宾馆项目以及列入省调度的重点服务业项目在用地上给予优先保证。支持取得工业用地的单位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条件下,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服务业。
3、为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排忧解难。一是安置问题。小商品市场和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二期项目征收农房的安置,建议政府依托吉福路西延工程项目,纳入其安置范围内统一安置政策,并就近选址进行安置。小商品市场居住在企业自管公房的职工,建议市政府将他们纳入我市保障性住房的安置范围进行妥善安置。二是用地指标问题。小商品市场项目一期用地指标已经批复和落实,二期还需要解决用地指标256亩,需请市有关部门协助我区向省里申报争取尽快解决,以利于该项目的建设。
4、破解融资难题。建立服务业项目与商业银行的沟通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积极向服务业的重点项目发放贷款,逐步增加服务业贷款规模。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开展面向中小服务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务,解决中小服务企业融资难题。
5、强化财税扶持。从2012年起,要建立市区两级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对服务业中的优势产业、薄弱环节、新兴领域、龙头项目和知名品牌进行重点支持,带动和放大全社会的资金投入。对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在本区注册纳税的服务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缴纳的建安税,按区级分成部分的50%奖励给投资企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开业起五年内,经营过程中缴纳的所得税,按区级分成部分前两年100%、后三年50%奖励给企业,用于培育企业发展。
6、培育知名品牌。建立促进服务业品牌工作机制,对新确认为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支持利用企业品牌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能力。
一、充分肯定我市20*年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20*年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刚才,*同志具体进行了总结。我认为主要有三大亮点:一是商贸服务业继续保持稳健较快发展。去年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对商贸服务业带来较大压力的情况下,我市商贸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3%,列金华市第一位;第三产业增幅达到了14.7%,列金华市前三位,占GDP的比重与2007年相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加大。二是编制了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确定了"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商业网点总体布局,为我市今后商贸服务业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三是重商、兴商氛围进一步浓厚,制订出台了《*市关于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补充意见》等扶持政策,不断加强对商贸服务业发展支持,进一步营造了良好氛围,"商贸新市"目标扎实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体制机制不断理顺的结果。去年,市委、市政府针对商贸服务业多头管理的现象,对商贸服务业管理职能进行了调整与理顺,将原由经贸局行使的内贸管理职能和原有发改局行使的服务业发展管理职能划归对外经济贸易局,增挂市商务局牌子,配齐配强人员力量,商贸服务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工作明显加强。二是商贸服务系统共同努力的结果。市商务局、世贸城、有关职能部门、商贸服务企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尽心尽责,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商贸服务企业、商贸经营者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压力,迎难而上,经营状态良好,社会责任强,带动了全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各镇乡街道、部门单位支持配合的结果。去年以来,各镇乡街道、各机关部门单位对商贸服务业的重视不断提高,积极配合商务部门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为繁荣发展我市商贸服务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大家在2009年工作中继续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我市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统一思想,认清形势,进一步深化对发展商贸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
商贸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活。尤其是在当前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之下,商贸服务业已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力量。具体来说,商贸服务业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商贸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三次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主导产业,也就是说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商贸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市去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到的影响小于金华其他县市,这其中商贸服务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是商贸服务业是改善税收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实现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服务业主体税种营业税的80%可留成地方,20%上缴国家;而工业主体税种增值税的75%要上缴国家,仅有25%留成地方。这说明相同的产值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更大。我市近年来地税收入增幅名列金华市前列,去年达到了金华市第一;财政税收结构不断改善,地税比重不断提高,去年底达到了近58%,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时,我们要看到,前几年我市工业相对于其他县市来说是有差距的,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还是商贸服务业。因此,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对巩固和扩大税源、促进财政增收至关重要。三是商贸服务业是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渠道。商贸服务业就业领域多、弹性系数高、就业门槛低,是就业的天然"蓄水池"。据统计,每增加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服务业是1000个。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既可以直接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又可以不断满足人们各种物质文化需求,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我们工作中得到真正的落实,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五市"建设目标和"兴工强市"、"一主多元"发展战略,就是要在着重发展工业的同时,加快商贸、影视等服务业发展,从各个层次、各个层面推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这与工业强市是不矛盾的。所以,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五市"建设目标和"兴工强市"、"一主多元"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一主"与"多元"的关系。现阶段,我们必须把"兴工强市"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市奋力追赶目标的实现。因此,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包括镇乡街道主要领导和综合部门主要领导一定要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发展工业上,同时统筹兼顾商贸服务业、农业等发展,做到重点带动整体。市级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则要把全部精力放到分管工作和职能工作上,切实承担起分管之责和履行好职能义务,紧紧抓住当前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全力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当前来说,主要有三个机遇:一是国家政策调整的机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省对有关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从以外贸为主转到了内、外贸并重,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内需的举措。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都为推动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最近,省里进行了机构改革,组建省商务厅,将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的职责、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内贸管理和对外经济协调职责整合划入省商务厅,和国家对口了。从中也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就是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这方面,我市已先行一步,下一步要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调整到位,不断强化商务部门的力量。二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工业基础逐步夯实,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功能和框架不断拓展,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三是商贸服务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的机遇。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较早,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有了解放路小商品市场。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市振兴路服装街等传统商贸服务业保持健康发展,专业市场群、现代物流等新兴商贸服务业逐步兴起,商贸服务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应该说,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较好、空间很大、前景广阔。全市上下要正确认清形势,准确把握机遇,切实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观念,以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举措,推动我市商贸服务业上台阶、上水平。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持续推进商贸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
商贸服务业内涵丰富、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加快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必须抓住重点,依靠重点行业、重点板块的突破,带动全市商贸服务业大提升、大发展、大跨越。
1、强化规划引导,全面实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去年我市在整合过去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出台了《*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2020)》,提出了"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商业网点总体布局,即以城区商业中心为主,横店镇、巍山镇、南马镇为城市商业副中心,其他各镇乡的区域商业中心为节点。规划出台后,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否则规划就只是一纸空文。要全面组织实施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作用、对区域网点布局的引导作用,引导全市商贸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强规划调控,引导商贸服务业集聚发展,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扩大规模、集聚发展的原则,加快市域商业中心和各镇乡区域商业中心建设,推动我市商贸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2、提振消费信心,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市场需求不足是最为突出的矛盾,拓展市场需求是最为紧迫的任务。中央、省、金华市都高度重视扩大内需工作,已经出台并将出台一系列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政策。因此,我们要从提振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村消费和促进城市消费,努力挖掘消费潜力,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把居民的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现实购买力,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要认真贯彻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在增加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钱消费"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拓宽消费空间,健全完善商贸服务流通网络包括加强农村消费网络建设,为扩大消费打开通道创造条件。要积极拓宽农村消费市场,加强放心店建设,出台优惠促销措施,扎实做好"家电下乡"工作,激发群众需求。
3、突出集聚发展,持续推进重点市场建设。发展商贸服务业,必须抓好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着力抓好白云商贸园区、江北新城区和老城区商业网点建设。对白云商贸园区发展来说,要持续推进专业市场群建设,促进世贸城、国际建材装饰城稳步发展与繁荣兴旺,积极扶持国际汽配城、国际缝制机械市场、国际采购中心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不断做大做强专业市场群。对江北新城区发展来说,要以江北大卖场和甘溪路商业街项目全面展开为契机,积极发展包括商务、商业、娱乐、餐饮等商贸流通项目,加快江北新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及基本商贸服务设施建设。对老城区商业网点建设来说,要积极做好东门菜场等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挖掘振兴路、中山路、张府前巷等特色商业街的发展潜力,加大老城区原有市场和商业网点的改造、提升力度。
4、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加快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培植一批重点商贸服务企业。要结合"*人经济回归工程",积极引进商贸服务项目,尤其是要大力引进知名商贸企业入驻我市,促进我市商贸服务业从中低端向高端化发展。要对商贸服务行业进行分类,每个行业确定5-10家重点企业进行培育,不断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商贸服务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要鼓励和支持重点、成长型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加快规模扩张。要积极引导商贸服务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服务标准的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实行规范服务、品牌服务、创新服务,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要鼓励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大企业、大集团主辅分离,在发展好主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业。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努力营造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加快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各镇乡街道、各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商贸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要深刻认识商贸服务业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地位,把商贸服务业摆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的重视和支持商贸服务业发展。市"商贸新市"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研究、指导整个商贸服务业发展,及时协调解决商贸服务业发展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市商务局作为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抓总"部门和党委、政府的参谋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进一步转变观念,从以外贸为主向内外贸并重的方向转变,从服务工业企业外贸出口为主向服务商贸服务企业转变,从行业管理为主向行业管理和服务企业并重转变,不断加强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支持组建商贸服务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秩序维护、行业自律、信息沟通和加强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其他有关职能部门要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在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中有所作为。各镇乡街道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把商贸服务业发展与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加以推进。
根据我县“四区一带”总体发展规划,从我县实际出发,以“打造商城、曙光市场、江东市场和商业步行街为核心的中心服务区;建设功能齐全的农资和生产资料市场、建材及装饰材料市场;规范蔬菜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村开放式超市,实现完善商贸格局、繁荣城乡市场”为目标,充分发挥商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发展。商贸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统筹县域经济布局,协调城乡整体发展,完善区域布局,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二)坚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客观规律推进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解决发展中问题。
(三)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传统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区域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生产要素,着力形成各具特色,结构合理的商贸服务区发展格局。
三、区域布局
依据我县实际情况,在县城,重点规划完善和升级改造以曙光市场、商城、江东市场、商业步行街为主体的中心商贸服务区,使中心商贸服务区功能更加齐全、作用发挥更加突出。在铁西过境路两侧或其它地点建设农资和生产资料批发销售市场,在铁西过境路中段或其它地点建设建材及装饰材料批发销售市场,规范改造铁西农副产品和蔬菜批发销售市场。在农村,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村屯超市开放式经营,实现农村商贸经营模式的转变。重点建设塔哈乡休闲娱乐多功能服务区,富路镇大型超市、物流中心和客运中心,努力打造我县南部乡镇商贸服务中心。
四、规划目标和工作任务
依托区位优势、统一规划布局、提升商贸品位、完善载体功能,谋求商贸业快速发展,利用3-5年时间,把我县建设成为设施完备、业态齐全、特色鲜明、融现代和传统为一体的现代商贸城镇。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10年增长15%、2015年增长20%的目标。
(一)中心商贸区。以曙光市场、商城、江东市场和商业步行街为核心,打造中心商贸区。积极探索向现代大型超市、快餐、品牌专卖方向发展,提升中心商贸区品位。2010年,以强化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为重点,维护市场环境,保证食品安全,引导大型超市树立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商品的档次和品位。通过招商引资或管理体制改革,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江东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加强步行街灯箱、广告、卫生管理。到2015年,把三大市场和步行街打造成为集大型超市、餐饮、品牌专卖集聚、舒适便民的商贸核心区。
(二)建设建材和装饰材料市场。通过招商引资或利用棚改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在铁西过境路两侧选址建设集钢材、木材、水泥、琉璃瓦、塑钢制品、保温苯板和装饰材料销售为主的批发和零售市场,引导和规范业户按门类进入市场经营。2010年,完成前期筹备及主体建设。2015年以前,达到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目标,努力实现区域辐射效应。
(三)建设农资和生产资料市场。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在铁西过境路两侧选址建设集种籽、化肥、农药、农用机械销售于一体的农资和生产资料市场。2010年,完成论证、规划和招商前期准备工作。到2015年,实现管理规范、分类明确、门类齐全的目标,成为全县农资和生产资料销售中心。
(四)规范铁西蔬菜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加大蔬菜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管理,规范业户经营行为,增加市场经营品种,扩大销售覆盖面。2010年,加大市场内部管理力度,合理布局,分类划区,清理场外业户,入场经营。到2015年,把蔬菜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成为辐射我县及北部县区的集散地。
(五)加快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政策,大力推进农村开放式超市建设,使价廉、质优的日用品走进农家。2010年,实现全县80%的中心村建有开放式超市,2015年达到100%覆盖。塔哈乡建设休闲娱乐多功能服务区一处,2010年完成论证、规划工作,2015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富路镇筹建大型超市、物流中心和客运中心,2010年完成超市、物流中心和客运中心的论证、规划并开工建设,2015年实现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规模经营的目标,成为我县南部乡镇商贸服务中心。
(六)积极引进拍卖、典当、中介等服务企业入驻。规范、引导典当、中介等企业进入我县商贸流通领域。2010年,制定相关政策并开展招商工作,加强规范引导,支持落户我县企业快速发展。
(七)招商建设高档次服务性商贸企业。2010年,确定规划并开展招商工作。到2015年,争取建设四星级宾馆1家,引进知名快餐企业1家,连锁企业2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全面完成本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成立以主管县长为组长,经委、财政、招商、国土、工商、建设、规划、城管、卫生、公安及各乡镇领导为成员的商贸服务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委,具体负责规划实施、协调服务、分解目标、市场调查、考核奖励等日常工作。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商贸体系。建立起以区域物流基地为核心,以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接点的现代物流体系框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亿元,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30%,基本实现商贸服务业现代化。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21.7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10%,餐饮业实现销售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20%。至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亿元。
二、特色街区和商业的指导性规划布局
(一)市中心商业区。位于人民中路,东起乐育路,至团结路,包括商业区、、、、、、、财富中心等。通过以上空间的开拓和商业招商,吸引著名品牌和商家入驻,经营高档服装、服饰用品、百货;利用已有的麦当劳、肯德基、百富烤霸,继续吸引品牌快餐,大力发展中简餐;改造、亮化商业区北通道,形成服装、小饰品一条街;加快团结路开发,形成商贸一条街;加快铸字机、中医学院旧址的开发建设;加快区政府大院旧址开发,建设五星级酒店及高档金融商务专区。通过开发建设中心商业区,使之成为以人民广场为核心的最繁华、最高档的闹市区和的标志性商业区。
(二)福商业区。加快工地、新字村、沈家南村和思源路、陶研路、建东路的开发建设,在东至兰路、至通路、南至滨河路、北至人民路的区域内,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形成商贸副中心。
(三)建材家居一条街。位于人民路七厂什字至通路,已有明珠家居、世纪方圆、正大国际、美家建材、太沣建材等大卖场。通过促进沿街一毛、北二棉、陶瓷厂加快退二进三开发步伐,建设大型商住楼盘,通过二次招商盘活区域资源,引进装饰建材流通企业,改造提升利民建材市场,发展人民路家居建材一条街。
(四)高级商务中心街。位于兰路中段,财苑大厦、国贸大厦、大连海鲜城等大型酒店,农行、建行、交通银行和保险、评估等机构汇集,是一个绝佳的商务中心街。加快国贸大厦半部分和亨通、鑫源等大厦二次招商,深度开发汽车站、铁嘴村,使这一商务中心街与湖交相辉映。
(五)餐饮夜市一条街。在玉泉路323医院至兰路口,目前遍布小型餐饮店,夜市已成气候。毛条路拓宽改造完成后,迁移其他经营项目,关闭脏乱差小吃店,吸引本地餐饮经营户和外地品牌店落户;按古建筑风格新建装修门店,完善公用设施,将夜市升级壮大,叫响“餐饮夜市在玉泉”,使玉泉路成为市民家喻户晓的最佳夜市一条街。
(六)中华第一都美食休闲保健街区。中华第一都标志性广场—中华广场,周边有中华小区、荣华世家、宝小区、恬梦园小区等住宅小区,人气很旺。有安、锦锈中华、好望角等特色餐饮店,崇英足疗、丽都康王等浴足、洗浴中心和健康体验店,美食休闲保健街区已初具规模。通过改造南安、北安村等城中村,进一步扩大特色餐饮、休闲保健店的数量和规模,发展集餐饮、休闲、保健、娱乐为一体的美食休闲保健街区。
(七)新区商贸物流中心。发挥新区优势,围绕共建区、湖和景观开发,以世纪大道为纽带,建设新区商贸、物流和温泉度假旅游中心。
三、-年商贸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一)精心打造商贸中心。以人民广场为核心,综合周边、、、、、、、、等大厦和广场的深度开发,以及民生人民路店、人人乐人民路店、苏宁电器等大型商贸项目的引进,精心打造商贸中心,把人民广场商业区建成乃北地区的亮点。以隆步行街和福园时代广场为支撑,以思源路为纽带,深度开发工地、北路,打造并形成商贸副中心。
(二)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业。把餐饮娱乐作为发展商贸服务业的重点之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宣传、突出特色,全力提升我区餐饮娱乐业的规模和档次。以彩电北转盘至防洪渠、纺机周边、中华广场为着力点,打造美食一条街、美食城和休闲娱乐聚集区;以团结路和体育场什字为依托,大力发展酒吧、茶吧、咖啡屋、健身和休闲会馆等新兴产业。启动隆步行街美食城和福园时代广场台湾小吃城,着力引进全国各地的名优小吃、特色餐饮,盘活区域资源优势,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围绕湖景观建设,发展特色餐饮娱乐。积极发展板块配套式餐饮娱乐业,为消费者提供吃、住、娱、购一条龙服务,力争全区餐饮业有一个质的突破。
(三)加快专业市场改造和功能更新。按照“超大”和“一品一场”的发展原则(“超大”即在市场建设方面要坚持大规模、大手笔的原则;“一品一场”即一类特色商品设一个批发分销专业市场,不搞重复建设,避免市场经营内容重复),做好调研论证,制定规划,对辖区商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按照划块分区的办法,把辖区商贸资源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四)积极发展高级商务一条街。年底前,要在七厂什字至一号桥建成高级商务一条街。加快商务办公和信息咨询、评估经济、会计律师及金融信贷、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并大力引进大型宾馆、饭店、购物中心,积极引导著名企业在商务街内设立总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大力支持商业企业应用现代商业信息化系统,进行信息化系统改造升级,使高级商务一条街成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使广大投资商和消费者在商务街内投资兴业、吃住娱购一应俱全,把高级商务街建成全市的商务中心。
(五)大力发展现代连锁经营。全面推进连锁经营发展,实现连锁经营业态、业种和连锁经营店铺数量的较大增长。吸引国内外著名商业连锁企业入驻,带动区内商业企业实施连锁经营;鼓励中小型店铺通过各种途径加盟连锁企业,积极推进超市和生活服务连锁企业向各镇办和农村中心居住点延伸,发展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特许连锁企业。推进农村医药品集中配送,适度限制住宅区开设小吃店铺。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鼓励现有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
四、主要措施
(一)积极实施“六靠六促”方针。靠政策促发展,继续不折不扣地落实现有政策,同时不断出台相关新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外资来我区投资兴业;靠开发促招商,充分开发我区闲置的旧厂房和空闲土地,进一步挖掘潜力,通过大开发促进二次招商上档次、上规模;靠品牌促特色,强化品牌效应意识,发展特色经济,走有特色的商贸服务新路子;靠整合促市场,对我区各类闲置资源进行调查登记造册,着力整合我区各类土地、设施和人才资源;靠环境促人气,着力优化全区商贸服务环境,用良好的环境提人气、促发展,靠服务促效益,切实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你发财,我发展”的意识,为各类经济发展主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优化环境,提高效益。
(二)全面落实优惠政策。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以给予3个月至10个月试营业期为主要内容的商贸服务业优惠政策。优惠政策按项目规模、档次划分若干等级。优惠政策向社会公布,做到公开、透明。
(三)大力实施沿街开发战略。按照市区总体规划,重点围绕干道,组织力量,加强调研论证,并拿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包装若干个项目,进行整体开发。要在开发的基础上,引进大型商贸服务业,进行二次招商。成立打通商业区南北通道,团结路、兰路开发,福商业区建设三个指挥部,统筹协调,稳步推进。
1、规划优先原则。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切实组织规划的实施。新办商贸服务企业,必须符合布局规划要求。
2、突出重点原则。优先发展“一主、一副、四极”镇(街道)的商贸服务业,大力鼓励商贸服务业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产业的集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3、优化结构原则。加大商贸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激活全县商贸服务业内在发展动力,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品牌和管理模式,改造、提升和发展传统商贸业态。
4、政策扶持原则。设立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从今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奖励连锁超市、商贸服务企业技改扩建、物流配送、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及商贸名优企业、著名商号的发展等。对国家实行商品专营专卖的商贸企业,原则上不予享受优惠政策。
二、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
加快实施城乡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支持发展连锁企业,按照连锁经营要求,实行“六统一”的连锁企业可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1、连锁超市。连锁超市商品由总部统一配送,配送比率为100%,并具有与总部联网的电脑收银系统。在县城新区对每新增一家营业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直营连锁超市门店,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由县财政一次性给予奖励2万元。在全县其它各乡镇(包括旧县街道)区域内首家开设营业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连锁超市门店,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均由县财政一次性给予奖励2万元。
2、连锁便利店。在全县各行政村区域内首家开设营业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商品由总部统一配送,配送比率在70%以上的连锁便利店,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均由县财政一次性给予奖励0.5万元。
3、放心示范商店。凡实行一块牌匾、一套制度、一个标识、一本台账、一项承诺,营业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上的,由县农村消费安全建设领导小组验收合格后,授予“*县放心店工程示范商店”牌匾,由县财政一次性给予奖励0.1万元。
4、优化管理服务。根据连锁经营企业的特点,工商、环保、质监、城管、物价等部门要推行多部门联合检查,减少多头和重复检查。公安交警部门要尽可能对连锁门店货物配送车辆在城区通行和卸货停车提供方便。
三、重点扶持物流服务项目
经县政府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不包括土地费)且营业场地在15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大型仓储、配送中心等物流服务项目,其用地价格可享受协议供地的优惠政策。
四、加快推进商业特色街(区)的建设
1、鼓励开辟商业特色街(区)。凡符合规划要求新建、改建的商业特色街(区),经验收合格,县政府命名后,由县财政一次性奖励投资业主或牵头单位2万元;被命名为市级、省级商业特色街的分别再奖励2万元、3万元。
2、鼓励商贸企业到商业特色街(区)置业经商。在商业特色街(区)设立经营业态相同的专卖店、专业店、特色店的,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购置营业用房除外)的商贸企业,由县财政按实际投资额的3%一次性给予奖励(同一项目的奖励只享受一次,最高累计不超过10万元);3年内免交工商管理费。
五、着力扶持商贸服务业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1、商贸服务业规模企业的基本条件: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企业,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零售企业,年营业额200万元以上的餐饮企业。
2、商贸服务业规模企业每年由县统计局会同县经贸局、财政(地税)局、工商分局审核、认定,县政府下文公布。对商贸服务业规模企业实行“企业申请,部门推荐,政府审定,动态考核”的管理办法,由县经贸局统一协调、具体监管。
3、商贸服务业规模企业可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1)对当年首次新增的商贸服务业规模企业,由县财政一次性给予奖励0.5万元。
(2)对当年企业实际入库税收首次突破50万元的,由县财政一次性给予奖励0.5万元。
(3)企业自备发电补助,按工业规模企业标准享受。
4、为鼓励更多的商贸服务企业和经营者为我县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将在全县每年开展一次商贸服务业龙头企业评选活动(商贸服务业龙头企业评比办法另定)。对当选的企业由县政府予以通报表彰,并授予“*县*年度商贸服务业龙头企业”称号。对当选企业的主要经营者,由县政府授予“*县*年度突出贡献商贸服务企业优秀经营者”称号。
龙头企业当年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留县部分比上年度增长15%以上的增量部分,由企业提出申请,经税务部门核实,全额奖励企业,用于企业扩大经营和技术改造。企业退出商贸服务业龙头企业后再次进入商贸服务业龙头企业行列,如上年实绩低于该企业原列入商贸服务业龙头企业最高实绩的,则以最高实绩作为上年基数计算。
5、鼓励和培育商业品牌。凡被授予省、市级著名商标或商号的,由县财政分别奖励5万元和2万元,同一级别不重复奖励,以后年度获得高一级别著名商标或商号的,可补足奖励差额。
6、鼓励商品市场争创星级文明市场。由县财政对首次达到二星级的商品市场奖励1万元,三星级的奖励2万元,四星级的奖励5万元。
7、鼓励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凡实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且运行正常的商贸服务业规模企业,其新增软件及配套硬件实际投资额在50—100万元的,由县财政每家奖励2万元;实际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部分,按3%的标准给予奖励。每个项目只奖励一次。
六、努力构筑商贸服务业安全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创建“绿色市场”
1、凡营业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含1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被评为省、市“绿色市场”的,由县财政分别奖励3万元和2万元。
2、凡营业面积在500(含500平方米)—1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被评为省、市“绿色市场”的,由县财政分别奖励2万元和1万元。
3、凡营业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连锁超市,被评为省、市“绿色市场”的,由县财政分别奖励1万元和0.5万元。
七、其它
1、享受本奖励政策的商贸服务企业,必须是在本县国、地税登记纳税,财务制度健全,证照齐全、依法经营的商贸服务企业。
2、对一个企业享受上述所有奖项的资金总和,要以当年该企业所缴税收留县部分为限。
3、对因偷税、侵权、仿冒等违法违规行为而受到有关部门查处的企业,以及当年度发生重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企业,一律取消享受上述优惠政策的资格。
坚持三化联动是广安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商务工作必须在三化联动上,找准工作突破口,在规划上与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建设有机衔接、协调发展。市发展和改革委会同市商务等有关部门,已编制和完善全市商务发展总体规划,抓紧编制和修订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旅游等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目标是构建畅通物流通道,建设便捷信息服务网络,形成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服务渠道,大力发展农村新兴服务产业,切实为“三农”服务。围绕增强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城镇建设与商贸发展相协调,积极构建商贸中心,不断繁荣商贸经济。
二、打造骨干卖场,完善商贸设施
把改变小而散的现状,建设大型专业卖场和集中成片街区,作为当前商贸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及县城核心商圈,各区市县以城市拓展和改造为契机,加快建设骨干商贸设施,加大商贸招商力度,引进国内外理念新、服务优、品牌响的商贸企业发展大型商业网点,引进浙江省四川商会建设广安国际商贸城,打造辐射川东北的大型购物中心;各区市县扎实抓好商贸流通载体建设,强力推进城区核心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打造,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入驻。
三、培育规模企业,做大商贸总量
目前,我市商贸流通业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做大做强、提升档次。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大扶持规模以上商贸企业发展力度,将项目资金向商贸骨干企业重点倾斜,商贸项目建设相关手续优先办理,信贷额度、利率给予优惠,努力在百货商场、综合超市、连锁经营、物流批发、餐饮娱乐企业、生活服务等方面,培育一批商贸服务骨干企业。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态,完善商贸体系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研究制订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引进大型物流企业、物流整合商、物流地产商,建立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二是支持发展金融保险业。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加居民消费预期,鼓励居民信贷消费,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服务产业链发展,加快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推进社会信息化应用,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企业,提升社会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发展农村和城镇社区服务业。以“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农超对接”、“双百市场”等商务惠民工程为重点,加快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建设。
五、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外市场
一是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在稳定现有出口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巩固欧美和港澳市场的同时,利用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大对东南亚和南亚等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外贸出口目标任务。二是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好、环境破坏小的项目为重点,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发展,包装一批新项目、大项目面向国际知名企业招商引资,力争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入驻广安。三是实现外经工作新突破。抓好外派劳务培训,打造外派劳务品牌,拓展外派劳务规模,创建外派劳务基地,发展外派劳务产业,鼓励市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络、承接工程,吸引市内人员就业,努力增加外派劳务收入。
1.人才数量要求。随着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流通方式的迅速发展,使重庆各大企业对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需求急剧上升,物流专业人才的热度直逼IT 人才,物流人才更是受到追捧。人才资源供不应求,尤其是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人员的匮乏。
2.人才质量要求。随着“一带一路”的进程,重庆商贸流通服务业将要更加直接面对跨国流通集团竞争的巨大压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等都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这就使商贸流通人才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事实上,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人才问题依然是现代流通业发展中的一个“软肋”。虽然现代流通人才整体素质比过去有所提高,大学本科、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进入企业管理层的人数不断增多,一些大型民营批发企业甚至还吸收了硕士以上高精尖人才参与企业决策。但目前现代流通业仍然存在人才基础薄弱、中高层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
二、重庆高职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设置滞后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目前,重庆高职院校商贸管理类专业设置不能完全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设置,新增专业一般都在国家现有专业范围内。根据笔者发放的1000 份调查问卷(回收率90%) 显示: 涉及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专业大多为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商务管理、连锁管理等专业,专门为培养综合型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而设置的专业较少,也少有开设与零售业对口的专业,同时重庆市高职院校在商贸流通服务业领域内有建树的教授也屈指可数。
(二)学生职业能力与实战结合不够。重庆高职院校开设了一些商贸流通类专业,以培养中高级管理和运营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相对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但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并且很容易理论脱离实际。而且培养周期长,加之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的一段实习和适应学习的过程,很难满足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专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重庆高职院校培养的现代商贸流通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物流专业的高职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巨大竞争,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专业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放弃本专业,另谋他路。另外,与房地产、IT、金融等行业的工资相比,初出茅庐的高职学生要在一线的店铺实施多年且工资待遇不高,愿意真心真意为流通事业奉献的人比较少。
(三)师资设备不完善。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是实践能力非常强的行业。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高职教师应首先走入实践,了解企业经营活动。国外的企业管理教师大都具有在大公司任职的经历,这种从商的背景在转入高等院校后就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他们通常以咨询顾问的角色与企业保持联系,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从而使他们有可能在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最先进的理论提供给学生。目前,重庆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师大多缺乏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讲课拘泥于书本或现成的案例材料,而较少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亲自动手编写案例,使商贸流通管理乃至企业管理的实践性大打折扣。这当然主要不是教师个人积极性的问题,而是教学体制问题。
三、重庆高职商贸流通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一)教学体系的改革。强化对现代商贸流通业人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实践创新。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商贸流通类服务类专业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课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内专业教学实验室和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构建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交叉融合的平台,让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了解社会,巩固加强专业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践、服务实践的思想观念和实践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选择的多样化。在教材方面,除了使用现行国内外优秀教材外,还可以按不同职业分类,由产学研多方专家编写实用培训类专门教材。尽量贴近行业,贴近企业发展的需要教材,还可以根据重庆市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发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岗位认证类教材、职业培训案例教材。
(三)校企资源共享的师资设备。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拓视野、反馈教学。同时,应有“能者为师”的胸怀,把国内成功的经营管理者请到大学讲台上。要突破传统思维,打破门户界别和条线界别,引进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充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只有让商贸流通管理理论真正体现出实践的要求,重庆的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培养才会真正发展成熟起来。同时,企业通过对员工培训,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延缓其折旧的速度,而且还可能使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得到调整和更新,最终达到校企双赢。
(四)推动职业资格认证与企业需求的衔接。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改革乃至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切入点。为了使职业资格认证更具有权威性,应效仿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整合现有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一套权威性的认证资格考试制度,努力与企业需求对接。
(五)关注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国际化战略。重庆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站,在商贸流通服务业中将会有涉及较多的跨国企业。这就必须实现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应在对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进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通过中外联合办学,积极引进国外教师,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材、教学方法和管理政策,学习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教学标准和培养规范,借鉴国外高职院校的成熟经验,提出一套适合商贸流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指导思想:围绕服务一二产业、服务城乡统筹、服务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整合现有商业资源,加快规模集聚、要素重组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在加快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2、主要目标:从今年起到2010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以上,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28%以上,初步建成与滨江生态型现代化和谐城市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行业齐全、业态先进的现代化商贸服务体系。
3、重点任务:加速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市场,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大力提升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餐饮服务业和休闲娱乐业。
二、政策措施
(一)鼓励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大项目
1、鼓励商贸服务业上规模。凡属批发零售、餐饮、市场、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商贸服务领域,对年度经营规模(销售收入)比上年度增长10%以上,且综合实力跻身省内同业排名前100名、绍兴市内同业排名前10名的,分别奖励企业经营者3万元、2万元。
2、引导商贸服务业提升档次。对符合商贸服务业发展导向的新建、改建、扩建商贸服务业项目,实际投资额(不含土地出让金)分别在1000—2500万元(含2500万元,以下同)、2501—5000万元、5001万元—1亿元、1亿元以上的,分别奖励投资业主20万元、40万元、80万元和100万元。若经营场地采取租赁形式,建成并开业的面积分别在3000—5000平方米、5001—10000平方米、10001—20000平方米和20000平方米以上的,分别按8万元、15万元、30万元和50万元的标准一次性给予奖励。
3、鼓励市内外企业来*落户、经营。为优化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对新建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在用地指标上予以优先落实;对符合规划并对*经济具有较强推动作用的大型物流和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按照仓储、运输等相关行业标准控制用地规模,采用协议出让方式给予供地;对建城区内属“退二进三”性质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并经市规划、国土部门审核同意,报市政府批准,给予企业在用地价格上优惠,充分调动企业“退二进三”的积极性。
4、每年确定一批对全市服务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经营项目(不包括房地产商住楼投资),对实际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且原有企业规模排名全市服务业企业前20位的,以上年实缴税费为基数,增加10%的超额部分,根据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大小,由市政府确定给企业适当奖励。对新办服务业企业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必须上交上级的以外,一律免除,期限三年。
5、鼓励服务业企业落户城北新区。为鼓励服务业企业入驻新城区,对从2009年1月1日起,实际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落户在城北新区的服务业企业,在原投入奖励政策基础上再加奖30%。
6、对新设立的商贸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从设立起3年内:商贸零售企业年度营业额达到0.3亿元、0.8亿元、1亿元,住宿餐饮企业年度营业额达到0.1亿元、0.2亿元、0.3亿元,并上缴各类地方税费达到6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的,对企业经营者按年分别奖励5万元、8万元、10万元。
7、商品批发企业年销售额(指主营业务收入,下同)在1亿元(含)以上,商品零售企业年销售额在0.8亿元(含)以上,其他流通服务企业在0.5亿元以上,住宿、餐饮服务企业年营业额在0.2亿元(含)以上,当年实际缴纳地方税费环比增幅在15%以上的,每家奖励8万元。
8、投入2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和大型商贸服务企业,采用“一场一策”或“一企一策”。
(二)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态
1、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对投资新建信息、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统一配置和其他支撑辅助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商务网络、商贸企业实行电子化管理、电子交易等信息化建设和改造,其软件及配套硬件实际投资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按5%的标准予以奖励。
2、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和以产业基础为依托的区域物流节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可以由其总部统一纳税;经税务部门批准,可以享受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现代物流企业用地,在城市物流规划用地上给予相应安排,按工业用地价格出让,占地较大的,且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困难的,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后,给予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对采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的,按实际投资额的5%标准给予奖励,其投入的设备比照工业企业享受技改贴息。
3、加快专业特色街建设。凡符合全市商贸发展规划要求建设的专业特色街(专业特色街标准另行制订),按照乡镇(街道)实际投入额给予3-5%的补贴,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
4、支持发展连锁商业。凡在本市由总部统一配送结算的连锁(直营)企业新开设连锁(直营)店,实际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且经营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每新增一个网点年终一次性奖励业主2万元;实际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且经营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每新增一个网点年终奖励业主1万元;新建符合商贸流通规划的配送中心,实际投资额在1000—1500(含)万元的按30万元标准给予补助,1500万元以上按5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以上投资总额不包括土地价格。
5、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凡已注册登记,年营业额在50万元以上的家政服务公司,安置就业人员年固定在30人以上,每年给予1万元的奖励。物业管理规范,住户满意度较高,且获得绍兴、省、国家级先进物业管理住宅小区,当年分别按1万元、2万元、3万元的标准奖励物业管理公司。
6、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凡新办独立核算的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技术、教育、外贸等咨询中介服务企业,经批准,自开业之日起两年内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鼓励企业品牌创新
1、鼓励服务企业引进名牌,凡引进国内外著名商贸服务企业(按国家商标局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品牌所列为准,国内前10位、国际前100位),投入在500万元以上,且经营在5年以上,除享受投入奖励政策外,再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引入国际高端品牌(详见国际品牌目录)投入50万元以上,且经营3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2、鼓励企业新创服务品牌,凡创绍兴名牌奖5万元,创浙江省名牌奖20万元,创全国名牌奖100万元。
(四)积极引导商贸服务业管理规范化
1、鼓励商贸服务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新组建或改组的商贸服务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符合商贸服务业发展导向目录,具有带动作用的优势商贸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按所募资金万分之二(不足100万元的按100万元)予以一次性奖励。
2、鼓励发展商贸服务业行业协会。凡新组建的商贸服务业行业协会,经市民政局、市商贸办审定,且运作规范正常的,每家一次性补助工作经费3万元(组建时补助50%,正常运作时补助50%)。
3、引导企业管理上层次。对通过ISO9000、ISO14000认证的商贸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对通过SA8000认证的商贸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
4、加快高级服务人才引进,特别是要吸引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等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服务业企业可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用于对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五)努力构建商贸服务业安全体系
1、积极创建“放心店”工程。对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中,完成政府下达任务指标达100%的,每建成一家放心店,经市工商局验收合格后并挂牌经营的,奖励商品主配送企业300元;在验收合格的“放心店”工程示范商店中,按10%的比例评选出优秀示范放心店,给予一次性每户1000元的奖励;按10%的比例评选出农村维权优秀监督员,给予一次性每人500元的奖励。
2、加快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对经有关部门验收达标的规范化农贸市场(规范化农贸市场标准另行制订),一次性按10万元标准给予奖励;对列入规范化农贸市场创建计划,创建活动中设施改造投资规模在150万元以上的,每家再给予3万元奖励。对个别基础设施特别陈旧,通过改造达标的农贸市场,经审核后报市政府研究同意,适当提高奖励标准。
3、凡从事生猪(牛、羊)定点屠宰的厂(场)购置用于机械化屠宰设备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本辖区生猪屠宰率达100%,按设备投资额的1%给予补助(最高限额为10万元);新建规模化、工厂化、机械化的屠宰(场)项目,征用土地按工业性用地指标征用;相关地方性建设规费按照政府性投资项目予以优惠。
4、对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已登记的运送鲜活商品的小型货车,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给予市区通行、停靠的便利。直营连锁经营企业有关登记、许可证等手续,由连锁企业总部向有关审批机关统一申请办理,并报所在地部门备案。
5、对商贸流通企业在用水、用电、用气优惠性政策扶持上,参照工业企业优惠性扶持政策执行。
三、组织领导
1、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商贸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全市在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商贸办。各相关部门要对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乡镇、街道也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服务业工作的协调指导,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有序地开展工作,共同推进商贸服务业健康发展。
2、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其他宣传舆论阵地的导向作用,广泛进行宣传,强化新闻。大力宣传服务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一、二产产业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创新舆论载体,通过不断宣传服务业的发展成果和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件,大力宣传从事服务领域的突出单位和优秀代表,提高企业和群众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形成发展合力,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企业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完善统计制度。建立科学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切实抓好服务业普查工作。统计部门要认真做好服务业各类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工作,及时反映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
4、建立健全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行业协会服务功能,切实承担政府对企业的部分管理和协调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保护、行业自律、沟通企业和政府等方面的作用。
5、实施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各乡镇、街道及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服务业发展工作目标,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服务业考核细则。
四、其他
1、加大商贸服务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元,设立商贸服务业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本政策意见的奖励、补助项目。并设立突出贡献奖,在商贸服务领域的批发、零售(连锁)、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中,开展“*市十强商贸服务企业”、“*市十优商贸服务业优秀经营者”评选活动(具体评选办法另行制订),对当选企业及经营者由市政府予以通报表彰,并给予相应奖励。
2、以新街口商圈核心区为中心,打造以总部经济为特征的高端商务集聚区,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现代商务业,形成高端商务产业群。
3、争创国家、省、市“社区商业”示范区,为居民群众提供便利的社区商业服务。
4、商贸商务业总税收年增长35%以上,,年税收达22亿元以上。
二、重点发展领域
1、加快发展现代百货业。
2、突出发展金融、保险、中介等商务服务业。
3、创新发展科技产品流通、汽车汽配贸易等商贸流通业。
4、大力发展新兴电子商务业。
5、积极发展社区商业。
三、加快产业集聚
1、加快高档商贸中心建设,重点商业楼宇,引进国际著名百货企业入驻的,给予50万元以内的房租补贴。加快高品质商务中心建设等甲级商务楼宇,与我区签定战略合作协议的,根据其招商投入和经济贡献度情况,给予10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
2、加快、商贸商务中心建设,对积极入驻该地区、对商业中心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国内外知名百货企业或大型超市企业,给予30万元以内的租房补贴。对开发商或业主单位按区域产业规划进行开发、改造特色商务楼宇或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的,根据其建设改造投入和经济贡献度,给予50万元以内的建设改造补贴。
3、对区域内各类特色商业街区,鼓励引导形成消费特色,提升综合消费能级。对经认定的特色街区,根据其开发投入、集聚规模、贡献度情况,给予投资方3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用于街区公共设施改造和品牌企业引进。
四、实施品牌战略
1、对首次进入市场的国际一线品牌,在成立独立核算法人企业,可给予50万元以内的一次性租房或购房补贴。对经营业主引进国际一线品牌的,根据其引进投入及纳税情况给予30万元以内的一次性补贴。同一企业只给予其中一方补贴。
2、对首次进入市场的外地品牌连锁企业,在成立独立核算法人企业并汇总纳税的,可给予30万元以内的一次性租房或购房补贴。
3、对引进国内外著名金融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各类事务所,根据其影响力、带动力及贡献度等综合情况,给予30万元以内的一次性租房或购房补贴。
4、对新引进国内外知名总部型企业,按市、区有关政策给予扶持。
5、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每年表彰奖励对全区商贸商务产业发展贡献突出企业(综合贡献前十名、成长进步前十名企业)的负责人,给予10万元以内的奖励。
五、突出创新发展
1、对新引进的服务外包企业,或积极参与国内外服务外包业务的区内重点企业,根据其外包投入及贡献度情况,给予3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
2、对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升级市场环境、经济贡献快速增长的商贸流通企业,根据其投入及贡献度情况,给予1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
3、对新引进或自主创新的电子商务企业,根据其研发投入或发展前景,给予1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
4、对引进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成长性商贸商务企业,由区商贸商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出具体意见,报区长办公会研定。
六、发展社区商业
与货物贸易相比,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时间尚短、规模尚小,管理体制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迫切要求我们加紧研究,采取新的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上海服务贸易更好更快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一、近10年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快,对本市经济的贡献程度不断提升
2000~2008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由79.1亿美元增加到735.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32.1%,高于同期上海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也高于同期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上海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比重由2000年的12.6%上升到2008年的18.6%。
(二)贸易规模全国占比不断提高,与亚洲主要市场的差距逐步缩小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内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8年的24.2%,连续8年高居内地各省市之首。如今上海服务贸易规模不仅大大领先内地诸多省市,而且与我国香港、新加坡等服务贸易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2000年,我国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上海的8.2倍,新加坡是上海的7.2倍,而2008年已分别降至1.83倍和2.01倍。
(三)传统服务贸易规模大,新兴服务贸易增长快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划分的12个服务贸易门类,上海都已实现服务进出口实绩。其中,运输、旅游这两项传统服务贸易一直是上海最主要的服务贸易项目,但比重持续下降:2008年这两项服务出口合计占上海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比2000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兴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明显快于传统服务贸易,2008年上海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25.4亿美元,同比增长53%,高出全市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23.9个百分点。
(四)市场格局和贸易主体高度集中
上海服务贸易的主要市场是香港、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一格局与货物贸易基本相符。2007年上海服务贸易出口市场按占比排序依次为:美国(27.6%)、香港(25.2%)、日本(12.2%)等。外资企业占据上海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2007年在运输、旅游、咨询3个规模最大的项目中,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分别达59%、68%和87%。
(五)“走出去”与“引进来”步伐加快,“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活跃
随着外资对上海服务业投入的增加和上海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十分活跃。2000年上海FATS(服务贸易外国附属机构,Foreign Affiliates Trade in Services,简称FATS)统计的总收入为58亿美元;其中,内向FATS,即在上海的外国投资企业提供服务收入为46亿美元;外向FATS,即上海到境外投资的企业提供服务收入为12亿美元。2006年上海FATS总收入达216亿美元,是2000年的3.7倍;其中,内向FATS为179亿美元,外向FATS为37亿美元。
二、上海开展服务贸易工作的主要经验
(一)提高认识深入研究,把服务贸易工作摆上重要议程
1.认识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上海1997年提出发展服务贸易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第一是中国入世应对挑战的需要,第二是上海产业结构、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第三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上海靠制造业、靠货物贸易再要快速增长后劲不大,一定要依靠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当时市领导提出了“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并举”的思路。
2.认识服务贸易的现状。认识服务贸易现状就要从统计入手,没有统计数据就是雾里看花,看不清楚。所以市商务委与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和市统计局加强合作,逐步建立了上海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包括一个进出口BOP统计和一个商业存在FATS统计,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有一份统计分析报告。建立了统计指标体系以后,可以对上海服务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包括进出口规模、增长情况、部门分析、结构分析、市场布局和所有的占比情况、增长情况等;同时也可以对服务贸易与经济的关系、与产业的关系、与贸易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市商务委每年都出一本《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报告》(蓝皮书)。
3.认识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在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由市商务委牵头,联合相关部门每年开展一些行业调研和专题调研。近年来先后重点开展了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研究、上海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研究、上海发展服务贸易战略研究等工作。2005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服务贸易论坛;2007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认真听取国内外专家对服务贸易发展的真知灼见。
(二)发展产业,扩大开放,为服务贸易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货物贸易是以制造业为基础,服务贸易发展同样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所以,上海遵循贸易与产业相互关系的规律,一是抓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抓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2008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7 350.4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3%,高于同期上海GDP增幅1.6个百分点;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53.7%,比2007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中可见,上海国际服务贸易的崛起,与长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发展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上海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得益于服务业的发展和开放,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拉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业开放水平的提高。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也离不开产业的发展阶段。
(三)突出重点、分类推进,构建服务贸易发展的立体格局
过去抓货物贸易时,从目标预测到运行监测、一直到目标任务的落实,这一过程是通过分解来实现的,具体来讲是分解到了企业、行业和区域。如:机电产品、纺织品、电子产品等每年能出口多少,怎么落实,然后分到各个区县、各个开发区,最后落实到重点企业。服务贸易发展也要做到点、线、面的结合,点是指企业,线是指行业,面是指区域。
1.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主要是通过“四个抓”来形成一批重点跟踪和服务的企业:一是抓重点企业。市商务委会同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每年分行业排出服务贸易重点企业100强,逐步建立起重点企业的联系服务。二是抓品牌培育。三是抓市场开拓。四是抓平台建设,主要是网站和会展。
2.推进重点行业发展。结合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实际和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把物流、金融、信息、商贸、文化等作为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且针对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推进措施。
(1)促进服务外包发展。服务外包是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服务的加工贸易。这些年,上海在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把服务外包作为一个重要抓手。2006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06]26号);2006年10月上海被认定为我国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们抓服务外包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是加强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制定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规划和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服务外包示范区和专业园区的认定和管理办法。二是确保国家和上海市促进服务外包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促进文化出口。我们和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文广局等部门单位联合起来:一是在市级层面成立了上海文化服务贸易促进委员会。二是根据商务部和文化部等部门的部署,共同推荐了一批上海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三是在外高桥保税区,建设了文化国际服务贸易平台,主要是搞文化展示、文化、文化交易的运作。四是联合开展上海扩大文化出口课题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上海扩大文化出口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3)促进软件出口。市政府各委、办、局协调行动,通力合作,为本市软件企业走出去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每年一届的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发展上海软件出口的重要举措,已经成为上海发展软件出口的品牌和特色之一。
(4)促进国际货代行业发展。近年来,我们推进上海国际货代行业发展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是进一步转变职能,顺利实行国际货代企业经营资格审批制转为备案登记制,探索建立上海国际货代行业新型政府监管体制。二是试点推行国际货代企业诚信评估体系。2005年开展首批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来,共计有141家企业报名参评,共评出A级(含A级)以上企业56家。三是制订行业格式合同,规范国际货代企业经营行为。研究制订了上海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格式合同。目前,在浦东机场从事空运业务的大部分新设货代企业均已接受了该合同,反映良好。四是积极开展国际货代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五是加强行业管理,及时协调出现的新问题。目前已经协调解决了外资企业设立同城异地分支机构、申请民用航空货物销售、到外省市设立分支机构等3大问题。六是成功举办了FIATA(国际货运协会联合会)2006上海年会,促进了上海国际货代行业的国际交流合作。
3.推进重点区域发展。依托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把它建设成上海服务贸易的核心示范区。依托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要形成一批服务贸易的特色区域。要加强长三角的区域合作。
(四)统一协调、分工合作,形成服务贸易发展的推进机制
服务贸易的覆盖面广,涉及部门多,协调起来很难,但是不协调肯定做不好工作。市商务委首先是勇于牵头,然后是建立合作网络,并在制度上推进合作机制。这个机制是两个层面:一个是政府层面,一个是协会层面。
1.政府层面。在推进本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工作过程中,市商务委已经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协调合作网络。接下来设想成立市级层面的服务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委,从而进一步加强横向和纵向的协调和联络。
2.协会层面。协会非常重要,有许多工作必须依靠协会去做。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协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市国际货运协会、上海软件对外贸易联盟,并在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下成立了服务外包专业委员会。
三、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分析
(一)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服务贸易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上海已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示范城市。上海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把推进服务贸易发展作为今后5~10年对外贸易发展工作的主要抓手,要把服务贸易发展与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结合起来,与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结合起来,与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结合起来。到2012年,预计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可达到1 200亿美元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上海市国际贸易总量(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比重达到20%左右;上海服务贸易额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5%左右。
(二)主要举措
1.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服务贸易管理模式。要逐步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服务贸易综合管理体系。市级层面建立推进本市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办公室可设在市商务委),形成各部门、各区县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合力。依托统计数据和鼓励政策,与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建立制度化联系机制;依托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了解服务贸易重点行业发展情况和趋势变化;依托区县商务系统,将服务贸易管理工作延伸到第一线;形成便捷化、扁平化、网络化的服务贸易统计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2.进一步深化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贯彻落实商务部《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上海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开展抽样调查试点;开展区县统计试点;丰富各专项统计内容;拓展重点行业统计;统筹技术进出口、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的统计,建立全口径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体系。根据基本统计数据,建立上海服务贸易综合评估体系。
3.研究建立服务贸易政策体系。商务部、上海共同研究制订《上海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关于促进上海市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促进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上海要把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建设的重点,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供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措施;设立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对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及项目予以支持。
4.积极开展重点行业服务贸易促进工作。综合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前景、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潜力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以金融保险、运输、服务外包、文化教育等作为重点促进的行业,制定促进该行业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进行重点推动。
5.积极开展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工作。利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契机,以展会和协会等为依托,为企业搭建服务贸易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在上海举办各类推介活动,了解企业最关心的信息,为企业提供服务;继续办好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等展会,提升办会规格和国际化水平;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充实“服务贸易指南网”上海子站内容,加快信息更新,把上海子站办成上海服务贸易信息窗口。
6.为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做好服务。建立专人联系和服务制度,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服务贸易企业和集团。研究建立上海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名录和评估管理办法。
7.积极开展服务贸易人才建设工作。落实和完善各项吸引和培养服务贸易出口人才的政策,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加强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利用上海服务贸易人才集中的优势,积极为国内其他地区培训管理人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服装贸易的发展策略
1.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
服装企业需要明确的是电子商务模式的建立应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前提,并非电子商务技术的堆积组合,如果一个电子商务模式既没有体现企业的自身特点优势又不能给消费者带来舒适的购物体验,那便失去了实用性和适应性,必定会被市场所淘汰。一个适宜的电子商务模式应能给企业的生产运作和组织管理提供新思路,并帮助企业获得商战的主动权,争取到市场竞争的优势。当前B2B是全世界范围内服装行业最被广泛认同的一种商务模式,其中具体表现为三种方式。其一,企业利用自身力量进行产品推广,其中包括平台信息、网站推广、意向追踪、订单确定等流程;其二,企业结合专业中间网站的力量,与之形成合作关系,中间网站负责信息和网站推广,企业负责意向追踪和订单确定的环节;其三,企业将整个产品推广到销售定单的过程都交由专业中间网站管理,企业只需向中间网站支付佣金。以纺织联网为例,纺织联网是目前在B2B电子商务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网站之一,业务内容包含推广、销售、质量检测、银行服务、售后等各个环节。以上三种运用方式分别适用于条件不同的企业,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在完全电子商务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和服装贸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也对服装贸易电子商务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2.B2B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新策略
首先,服装企业要更新原有的营销体系,利用电子商务这一理想通道将发展目标放眼全球。“多品种、少批量、高品质、快交货”是当前服装企业发展的新趋势,这就要求企业要利用电子商务先进的控制手段来实现快速地市场反应能力和高度的市场敏感度;其次,独立B2C的崛起为服装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淘宝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网购平台,其中服装网购市场的优势最为突出。淘宝网巨大的领先优势同支付担保服务的成熟密切相关,支付宝的出现解决了社会信用体系缺乏在中国网购环境中的突出问题,促使消费者敢于去网上购物,并且随着消费者网购经验的积累,更加熟悉网购流程并逐渐信任电子商务新兴平台,从而将眼光逐渐关注到更多的网购平台。同时由于淘宝网是一个标准化的平台,无法满足一些服装电商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服装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独立的B2C平台,并可采用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来实现网上多平台的经营,从而更好地解决解决线上和线下渠道利益冲突问题。
近几年,为了促进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上海依据国家出台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进而制定了相关的醋精措施,使得上海的服务贸易的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上海服务贸易更是依据这些政策,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在未来的十二五期间,上海的服务贸易更具先发优势,经济产业优势。
改革开放几十年,上海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10年,上海GDP总量达1.69万亿元,人均GDP达到7.33 万元,大大高于全国人均GDP2.97万元。同时,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这几年也明显提高,2010年达到了57.01%。与发达国家的纽约、新加坡、伦敦、巴黎比较,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说明有发展潜力。
一、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为了促进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早在1996年,上海市就率先成立了国际服务贸易处,,直接由上海市经贸委主管,童年10月,上海市在各方的努力基础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基础上,上海市又成立了为全市服务贸易的服务机构――上海市国际服务贸易行业协会,为上海市的服务贸易发展提供规划,发展、管理的一条龙服务。同时在上海货货物贸易的大力发展的推动下,在上海乃至全国经济结构的推动下,上海服务贸易的结构也得到了有力的调整,拜托了短腿的状态,特别是服务贸易中传统行业――运输和旅游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对上海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稳定作用,为了后来的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阶段来看,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进入了快速稳定的发展装调,在新世纪中上号的服务贸易的发展进入了快递的发展,这对上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上号的整体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十一五期间,整个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大幅增加,贡献度提高。尤其在 2010 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1046.7亿美元,比2000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79.1亿美元,增加了13.2倍,上海市服务贸易总额从2000年以来至2012年增长迅速,年均增长达28.39%,贸易额从79亿美元增长至1516亿美元,增长达19.2倍,居全国领先地位。上海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综合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比重近30%。可以说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不但对上海的经济贡献进一步提高,也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服务贸易的重点领域有新的发展,传统服务贸易的发展――运输、旅游――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总额都有巨大的发展,在全市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到重要的领头羊作用。与此同时在其他新兴服务贸易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国家物流,信息技术以及服务外包、文化领域在形成地区龙头企业起到了总要的带动作用。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在服务贸易重点领域都作出了规划,并为规划制动了相应的发展放行和重点举措。
但是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美日等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服务贸易向服新型服务贸易的发展,而上海的服务贸易仍然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尤其上海服务贸易的结构还需要继续调整,潜力巨大,如何使全球服务贸易以上海为中心,需要上号服务贸易的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应该是在传统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兴服务贸易领域,扶持重点行业,扶持重点企业。,经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上海服务贸易结构有了较大的改进,例如咨询服务贸易2010年同比增加24.9%,其中出口增长26.5%,进口增长21.0%,电影、影像进出口增长16.7%,出口增长82.5%,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进出口增长29.7%,出口增长212.5%,进口增长22.9%。服务贸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有力促进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
另外服务外包快速发展近几年,上海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口岸优势,完善的通讯与交通设施环境和外包人才优势,服务外包发展迅速。
二、促进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高端品牌化
2011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29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2012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51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高于北京、广东等其他城市。其中进口1000.3亿美元,同比增长22.1%,出口515.3亿美元,同比增长8.9%。从增长幅度上来看,与11年进出口总额相比,在进出口总额排在前十名的省市中,上海的增长幅度最大。但从进出口结构上来说,上海主要还是以进口为主,进口占到进出口总额的66%,这说明上海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大,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为此,我们将巩固服务贸易优势,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努力使服务贸易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和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