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3 09:27: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100

新时期下的农村初中男生,由于缺少系统的青春期教育,很多出现了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因此,对农村初中男生进行系统的青春期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学校是教育主阵地,教师需要端正认识,科学选择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切实落实相关教育措施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走出认识误区,认识到农村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的紧迫性

初中男生进入青春期,有了性的萌动,这都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学校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即使没有相关课程设置,生物教师、班主任和校医也应该有教育的责任。农村家庭中,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于是他们成为留守儿童。这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男生,由于没有父母管束,在冲动心理作用下,很可能会通过不正常渠道探知性体验。这当然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加强教育,从正面进行施教,给学生以关心,培养其健康心理,这样才能有效保护他们。

二、选择适当内容,提高农村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的针对性

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有限,青春期教育并没有专业教师,一般由生物教师和校医承担这项任务,班主任也会参与其中。为了提高农村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的针对性,教师要注意筛选相关内容。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首先是青春期性生理教育内容。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生理发育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正确对待遗精等现象。其次是性心理教育内容。要让学生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消除因生理成熟而产生的心理困惑,懂得关于人的社会化,培养健康心理。再次是性道德教育内容。要让学生明白人的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区别,要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另外,还要适当讲解异往的注意事项,还有法律层面的知识。只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青春期教育,才能让学生建立道德观念。

三、促使家校联合,实现农村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的多元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农村,家长大多对孩子青春期教育存在模糊认识,其教育方式也存在问题。还有相当数量的父母远在外地打工,对孩子青春期教育几近空白。因此,教师需要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要让家长负起一定责任来。不管家长身处何地,都不能忽视孩子的青春期教育。现在的孩子性觉醒较早,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传授性知识,注意自身性别教育。家长还要信任孩子,不可对孩子横加指责、挑剔,要学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学校方面要与家长建立多种沟通渠道,要将学生青春期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教师要与家长交换信息,针对学生特点展开个性化教育。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要注意消除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学校还要建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异常心理进行必要干预。现代信息技术早已进入课堂,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向学生传播青春期教育信息,为学生排忧解难。

篇2

【中图分类号】R589.25 R339.35 R1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081-02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的改善,伴随生长发育呈现“旺盛”的长期趋势,同时儿童期脂肪重聚的年龄提前,提示着这一群体体重增速相对快于身高,因此儿童期的超重、肥胖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脂肪的过度积聚是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重要因素,这在国内外的诸多研究中已被证实:如Lee等在对354名美国女生的生长发育进行长期观察后发现,36个月的体质量指数(BMI)值以及36个月至小学一年级间BMI的增速与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呈显著正相关,并假设肥胖可能是美国女生青春期发动年龄提前的重要原因。青春发动时相的异常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效应――增加心理行为障碍的风险,为学校卫生工作带来挑战。青春期发育的客观评价需要专业知识的辅助,大多数青少年往往无法做出准确评价。为了解超重或肥胖是否影响青少年自评青春期发育水平,并为研究和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笔者开展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运用横断面调查法,于2010年10月整群选取蚌埠市某初中初一至初三年级在校学生1693名,其中男生906名,女生787名;年龄为10~17岁,平均13.45岁。

1.2方法与指标在知情同意基础上,按照自愿原则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发育水平指标为“你认为你的发育水平与同龄人比较是?”。其中有5个选项(明显要早、较早、同步/一致、较晚、明显要晚),分别赋值为:同步/一致=0;明显要早和较早=1,较晚及明显要晚=2。

身高和体重为主要体格测量指标,由事先经严格培训人员完成。测量前要求学生脱去外套和鞋,测量时身高精确至0.1cm,体重精确至0.1kg,测2次取平均值。根据所测身高、体重值,计算个体的BMI。依据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l分类标准”筛查超重和肥胖。

1.3统计分析利用X2检验反映各人口特征青少年自评发育水平分布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与自评发育水平的相关性。

2 结果

2.1青春发育提前和延迟报告率学生自评正常报告率为65.1%,发育较早报告率为14.6%,发育较迟报告率为19.8%。虽然发育评价在各人口统计学特征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也呈现一定的趋势:男生较女生更易报告发育较晚;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自评发育较早或较晚的构成比均高于自评经济状况中等或较好者;自评肥胖或超重的学生认为发育较早的比例为19.2%,显著高于自评非超重或肥胖人群。2.2超重、肥胖检出率学段和性别分布初中生超重发生率为16.2%,肥胖发生率为9.5%。肥胖检出率最高为12岁组(11.7%),其次为11岁组(11.1%);超重检出率最高为14岁组(18.8%),其次是12岁组(15.9%)。男生超重检出率为21.3%,肥胖检出率为14.1%;女生超重检出率为10.3%,肥胖检出率为4.1%;男生超重或肥胖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生。

2.3超重和肥胖组自评发育水平报告率比较男生和女生超重、肥胖以及正常组间自评发育水平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其中,超重女生组自评发育较早的报告率为35.00%,肥胖女生组中自评较晚的报告率为36.67%。

2.4超重、肥胖与发育水平的相关性见表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育较早与发育正常相比,与非超重或肥胖学生相比,超重组青少年更倾向于报告发育较早。发育较晚与发育正常相比,肥胖组学生比非超重或肥胖组更倾向于报告发育正常。男生比女生更易评价发育较晚。

3 讨论

篇3

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青春期,当遇到性问题而得不到诠释时,就容易产生困惑、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而引发性烦恼。对初中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关爱生命、呵护青春、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了解初中生性健康认知度及在成长过程中产生性烦恼的相关因素,为探讨初中生性健康教育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长春市8所全日制初级中学,每所初中选取三年级各1个班,发放调查问卷共46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为87%。调查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社会人口学特征;(2)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及获取途径;(3)性烦恼及程度。学生独立填写问卷,不记名,当场收回问卷,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生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的初中生均为三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14名,平均年龄15.71岁。调查的女生均有月经来潮,平均初潮年龄为12.24岁,最早者11岁,最晚者13岁。男生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3.36岁,最早者为12岁,最晚者为15岁,均有遗精体验。女生初潮和男生首次遗精年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初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现状与获取途径

参加调查的400名初中生性健康知识及格率仅为32.75%,此结果显著低于研究者2010年以高中生为对象所作的调查中性健康知识及格率58.8%,说明初中生的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偏低。性健康知识及格率在不同学校之间、男女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性健康知识获取途径多选项目中,由多到少分别为通过书本获取(62%)、通过同伴获取(61%)、通过网络获取(41%)、通过影视获取(27.5%)、通过父母获取(18.5%),而通过学校获取性健康知识的学生仅占13.0%。46.5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未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无性健康教材、无性健康主讲教师”。61%的初中生认为有必要在初中阶段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而74.5%的初中生迫切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学习有关性解剖生理、性心理和等方面的知识。

2.3 性烦恼相关因素

性心理项目中,在性别取向上“不喜欢自己性别”的男生占男生总数的11.82%,而“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24.29%,说明“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P

3 讨论与建议

3.1 初中生青春期性烦恼分析

3.1.1 性别取向异常引起的性烦恼大多数“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因性健康知识认知度低,不清楚“我是谁”、不明白“我将走向何方”等基本的性别属性和自我概念问题,导致其性心理发育出现偏差并滞后于性生理发育。加之社会上的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不得当,使其在学习、生活当中遇到自认为不公正性别待遇时,感到压抑、忧郁、苦闷等,引发自卑心理或孤僻个性,甚至表现出强烈的嫉妒或反叛心理,陷入性烦恼泥潭之中而难以自拔。

3.1.2 异往引起的性烦恼随着青春期的发展,初中生不仅在身体发育发生明显生理变化,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对性的好奇、困惑、尝试和对异性向往等性心理活动。但是,既往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初中生性健康教育的不足和缺乏,造成初中生对自身的性和异性了解甚少,不清楚性别角色、性别关系,弄不清性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在异往过程中因产生困惑而迷茫,当遇到挫折时就不知所措,愿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超过心理承受力时就会产生压抑、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引发程度不同的性烦恼。

3.1.3 带来的性烦恼近半数初中生由于性健康知识缺乏造成的对问题的无知和不理解,不知道是自然而然的、自由自在的释放性能量的。更不清楚的害处并不是在于本身,而在于对的自责、犯罪感和恐惧心理。再加上家庭、学校没有及时对初中生进行问题的解释和指导,造成初中生对的误解和负罪感,当日积月累达到一定程度又得不到正确解决时,就会片面相信“有害论”,认为是很不光彩的行为,逐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强迫、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而引发性烦恼。

3.2 初中生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教育对策

篇4

1.引言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心理辅导活动普遍开展,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而听障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初中聋生处于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作为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中学生,经历着较大的生理心理变化,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处于羞耻难于开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开始关注异性的变化,产生对异慕、追求的动机,出现“单相思”,学习无心或恋爱不成而苦闷,自暴自弃;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的原因造成了聋生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以及伴之而来的语言障碍,致使他们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容易对别人的行为产生误解与猜疑,从而引发出不适当的情感和行为问题。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陕西地区聋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了对聋生的心理测查活动,为培养聋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健康的心理等提供事实和理论上的依据,同时有利于为聋生的个别化教育和人格教育提供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取样为西安市盲哑学校、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初中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7份,其中男生118人,女生79人。

2.2研究方法

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取样,对测试结果保密,强调真实填写。

2.3 测量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10个因子90道题构成。

2.4数据处理

测试数据采用SPSS12.0 for windows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3.1.1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检验

对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差异分析(见表1),聋生在心理症状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健全学生,而在抑郁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3.1.2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性检验

不同性别的聋生与健全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聋哑男生与健全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差异性检验(表2),结果表明,男生心理健康中躯体化、抑郁等五个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且聋哑男生的因子得分远远高于健全学生。

4.讨论

4.1聋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健全学生,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聋哑学生由于本身存在听力障碍,言语发展受阻,自我意识显得较为敏感,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躯体化、焦虑、抑郁等症状;第二,家庭因素也是导致聋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第三,社会支持因素也是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5.结论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健全学生,在躯体化、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抑郁上明显高于健全学生,其中男生更为明显。

6.建议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健全学生,其人格特征也与健全学生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聋哑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亟待开展,对于聋生心理卫生问题的防治,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6.1加强聋生的社会支持

聋生是社会殊群体之一。在他们自律的前提下,社会应给与更多的理解、支持、尊重、关心与帮助,使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走出抑郁自卑的阴影。

6.2改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注重聋哑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张海从认为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在以上的研究中也表明,聋生的人格特征与健全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人格尚处于未定型状态,具有较大塑造的空间,应不失时机地培养与发展他们良好的个性。

其次父母应该学会一点手语,以便能与孩子保持沟通与交流,及时把握孩子的心理并进行疏导与教育。

参考文献:

篇5

一、国外研究现状

男性唱歌在国外似乎一直都不被鼓励和支持,在中学合唱团招募男成员非常困难,这可能是因为其对男子气慨有了强烈的认知,歌唱对于他们而言是女性风格的做为,他们的消极态度与变声期也有关系。

(一)性别定型

Hall(2005)Tibbetts(1975)Welch、Sergeant& White(1997)发现,男性对唱歌的负面态度在五岁之前就形成了,在接受正规教育时就表现出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差异,甚至在两岁就已经开始对唱歌持拒绝态度;Gates(1989)和Swanson(1984)调查显示,中学合唱团的女性成员已经超过男性的一半;Swanson(1984)Castelli(1986)、Gates(1989)、Gastler、Koza和Mizener(1993)Phillips(1995)也发现,中学男生不喜欢唱歌,拒绝歌唱,他们认为唱歌这件事情不酷,因此为学校合唱团招募男成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难题;B. Gasder(1993)调查了55个儿童合唱团,发现女孩和男孩的比例为2:1,在此之前Gates (1989)在中学乐团的调查中得出了5:2的惊人比例;1988年,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做了一项调查,只有23%的七、八年级学生参与合唱活动,Mizener在1993年的调查中发现这个数据已经下降到12%,如果这些数据准确无误,那么就意味着当时只有3.3%的男生参与歌唱活动,他们不愿意被人嘲笑参与到一个女性风格的活动当中;Moira Szabo(1999)认为,中学男生不参与歌唱活动一方面是不受父母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他和他们的父母都认为唱歌属于女性活动,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偏见,Koza(1990,1993)提出,音乐在一些家长们心中是柔软的,懦弱的,甚至是娘娘腔的,关于歌唱和音乐,女孩在这方面的兴趣显得更加理所应当;Harold、Eccles、Yoon,、Aberback,、Freedman-Doan(1991)调查发现男孩在体育上的兴趣得到家长更多的鼓励,而对于女孩则更加鼓励学习音乐;Kennedy(2002)调查研究了初中男生在合唱团的参与情况,她采访调查了八、九年级的歌唱情况,她发现男生们仍然不享受歌唱。研究证明,同伴的影响可以帮助男生们克服加入合唱团的障碍,她发现了积极的一面,男孩们在歌唱时会为自己的能力和音乐家的向往感到自豪;Harrison (2007)翻阅了1916-2005年的研究,发现不论是小男孩还是成年男性对唱歌的兴趣都不大,他们都喜欢选择比较阳刚的乐器,男性对歌唱的守旧古板印象限制了他们对音乐的选择。

(二)变声期

Swanson (1984)认为男孩变声期是青春期重要的、微妙的经历,认真对待敏感的他们;Castelli(1986)提出,变声期是男生退出合唱团的主要原因;Gates (1989)发现,六年级男生对歌唱的兴趣显著下降,性别鉴定、网络教育、社会期望、变声期是合唱团招募男成员的主要障碍;Killian(1997)重申了男生变声期声乐教学的重要性,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Moira Szabo(1999)提出,应该让男生在变声期间意识到自己音域的变化,顺应自然的发展,如果能在小学期间就培养他们对唱歌积极的态度,会大大激发他们的歌唱兴趣;Shawn Taylor(2009)提出在男孩的声音不断在变化,变声期间很多变化不可预测,老师们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选择适合其声音的音乐,用充足的资源应对这种变化,让男生们在合唱中找到真实的声音。

由此可见,国外关于初中男生歌唱认知有大量的研究,关于变声期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关注,但关于歌唱的性别定型我们就并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根据中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相比于国外学者的研究,国内学者关于男性唱歌认知的成果甚少,基本都是从专业角度去探讨唱歌这件事本身,而中西方生活方式、文化环境、价值观不同,关于国内初中男生对唱歌的认知值得进一步讨论。

孙仲瑜指出,初中阶段正值学生变声期,男生们因为变声的缘故会觉得自己声音很难听,不愿意唱歌,这个阶段是人一生中声音最尴尬的时期,沙哑、粗拙,声带不能保持平衡,变声期没过渡好,对唱歌的兴趣也会消退;骆碧华认为,变声期的学生身体发育给心理也带来不少变化,盲目的成熟、激动、大声喧哗,非常容易伤害声带,教师要耐心地引导,用优美的音乐感染他们;杜磊(1987)指出,处于变声期的学生很迷茫,他们大多都不知道变声是怎么一回事,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这个生理现象,另一方面要在音乐课时鼓励学生,不要让自然的生理变化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自卑;郭彪、郏国瑜指出,变声期声带长期处于充血状态,喉部气管同时在迅速增长,各种肌肉出现不协调现象,很多男生声带反应迟钝、音域变窄,一般只有一个八度左右(b―c2),声音的不舒适会减退其对歌唱的热情;郭炼研究发现,由于初中生处在特殊的年龄段,此时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给组建合唱团带来许多困难,由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孩子性成熟提前,变声期也随之提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很多孩子变得不听话,男生本来适合歌唱的就不多,再去掉一些叛逆不愿意参与的,合唱团能选择的所剩无几,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老师、家长双向夹击,很多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在课余时间参加音乐活动,削弱了音乐兴趣;朱小义说,初中男生在变声期间嗓音变化明显,声带一般加长6~10毫米,音高降低一个八度,此时错误的发声方式会让他们失去对唱歌的自信;孙茴指出,我国中学合唱团普遍存在“阴盛阳衰”的情况,男生歌唱的有利因素为:变声期喉结增大,声音变粗,男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肺活量比较大,喜欢挑战,在期间男生的声带容易闭合不全,并且很少有男生从小接触音乐,表现作品会弱一些,再加上天性比女生好动,在声乐教学上要比女生困难许多。

我国关于初中男生歌唱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渡过变声期、正确发声的阶段,忽视了男生歌唱态度的归因,正如很多人认为舞蹈更适合女孩一样,男生歌唱一直受到多方面的言论、思想压力。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初中男生变声期问题,更要从心理上让其认可男性歌唱的魅力,从而积极地、自然地歌唱。

参考文献:

[1]Warzecha.M,(2013).Boys’Perceptions of Sing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32(1),43-51.

篇6

3.河南大学医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摘 要:目的:探讨青春期艾滋病孤儿的污名应对方式。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从河南某阳光家园和安徽某协会抽取192名青春期艾滋病孤儿作为被试,运用污名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方式包括:问题解决、求助、认知重建、自责、幻想和退缩逃避,其中幻想、认知重建和退缩逃避三种方式最常用。年龄和性别都对青春期艾滋病孤儿的污名应对存在显著影响。结论:青春期艾滋病孤儿存在多种污名应对方式。

关键词 :青春期; 艾滋病孤儿; 污名应对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241-02

收稿日期:2015-01-12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GH-425);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14240041033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BSH006)。

作者简介:卢光莉(1976-),女,河南信阳人,心理学博士,副教授,豫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心理学。

通讯作者:陈超然(1975-),男,心理学博士,副教授。

自Goffman(1963)经典著作《污名:受损身份管理诠释》[1]出版以来,污名应对就逐渐成为污名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污名应对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是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被污名者的正常生活,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2]。艾滋病孤儿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因艾滋病而导致死亡的年龄在18岁以下的儿童。目前,中国约有10万艾滋病孤儿,部分正处于青春期。虽然他们并非艾滋病患者或HIV病毒携带者,但在丧失父母和艾滋病污名的双重创伤打击下,他们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和成长受到了严重影响。面对现状,他们将如何应对?本研究以青春期艾滋病孤儿为被试,对他们的污名应对进行调查,以期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河南某阳光家园和安徽某协会的青春期艾滋病孤儿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其中男性103人,女性89人;初中组(13-15岁)91人,高中组(16-18岁)101人。调查时获得研究对象及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研究程序和内容符合我国所规定的伦理学标准。

2.工具

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方式问卷。是在参考前人所编污名应对方式问卷基础上,结合对艾滋病孤儿的深度访谈编制而成。问卷包括问题解决、求助、认知重建、自责、幻想和退缩逃避六种方式。每种应对方式都包含5个题目,采用liket4点计分。问卷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同质信度在0.7186~0.7711。

3.统计方法

用Excel和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管理,计数资料以例数(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方差分析用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方式的总体特点

从表1可知,青春期艾滋病孤儿的污名应对方式不仅多维而且存在差异,其中,幻想、认知重建和退缩逃避三种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较高,而自责和求助两种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较低。

2.不同性别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方式比较

从表2可知,在问题解决方式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认知重建和幻想两种方式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其它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性别显著差异。

3.不同年龄段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方式比较

由表3可知,在求助应对方式上初中组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组,在问题解决上得分显著低于高中组,在其它应对方式上不存在年龄显著差异。

三、讨论

从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的总体来看,幻想、认知重建和退缩逃避3种应对方式上得分较高,在自责和求助2种应对方式上得分较低,在问题解决上的得分处于中间状态。这说明青春期艾滋病孤儿使用幻想、认知重建和退缩逃避三种应对方式的频率较高,而使用自责和求助两种应对方式的频率较低。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从与他们的深度访谈中找到原因。在对艾滋病孤儿的深度访谈时,笔者问“当遇到困难时,你们会向政府和社会其他人求助吗?”多数孤儿回答说:“父母得的是艾滋病,人们很害怕,父母去世后,所以很少有人会给予帮助,即使求助也无用,政府每年救助多少、如何救助都有统一安排,也不是我们去求助就能得到的。”由于认为外界的救助既不可靠,又非自己所能掌控,所以他们通常不主动求助。当笔者又问“在你受到别人的歧视时,你会存在自责吗?”大多数孩子常表达说,“虽然我是艾滋病孤儿,但我并没有做对不起别人的事,为什么要自责?再说成为艾滋病孤儿也不是我的错,作为艾滋病孤儿已经很不幸,老天爷对我已很不公平了,为什么还要去自责。”但说归说,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艾滋病孤儿由于没法改变自己的艾滋病孤儿身份和大家对他们的污名,平时他们总是幻想(如总是幻想如果父母在怎么样)、遇事总想逃避或改变认知,久而久之导致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产生社会退缩行为。

在性别上,男性青春期艾滋病孤儿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而在认知重建和幻想两种应对方式上女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这说明男性艾滋病孤儿在遇到污名时比女性更常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女性更喜欢采用认知重建和幻想的方式应对污名,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性别心理特征有关。Aslikesimci等(2005)研究认为,在面对应激和心理问题时,男生更趋主动的直接应对,而女生则倾向于听天由命、转移注意力或寻求他人的安慰、理解和支持[3]。在求助应对方式上,青春期艾滋病孤儿不存在性别显著差异,这与Mallet等(2005)以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不一致,他们认为女生比男生依赖性强,在面对困难时更可能采用求助的方式[4]。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被调查对象的抚养模式有关,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河南某阳光家园,他们的抚养模式是半封闭的统一供养模式,这种抚养模式决定了青春期艾滋病孤儿与外界接触和寻求求助的机会都比较少。

在年龄上,初中组在求助应对方式上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组,在问题解决上得分显著低于高中组。出现这种差异主要与艾滋病孤儿的年龄和我国对艾滋病的政策及宣传变化有关。高中组的艾滋病孤儿,在他们成为孤儿时国家还没有足够重视,而且对艾滋病传染途径的宣传和教育也没有跟上,导致群众对他们的污名感较强。从2003年开始,国家和地方都开始逐渐重视艾滋病,在此之后成为艾滋病孤儿的孩子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怀,因此在污名应对方式上也多表现出积极的社会求助。其次,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关,与高中阶段的孤儿相比,初中阶段的孤儿比较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碰到问题时更倾向与寻求外界的支持和帮助。

四、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关于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有些问题在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①加强对比研究。在后续研究中还应对青春期艾滋病孤儿与其他孤儿进行对比,从而探讨不同孤儿之间的污名应对差异。②本研究属于横断面调查分析,为了考察青春期艾滋病孤儿的污名应对变化,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应对青春期艾滋病孤儿进行跟踪调查。

参考文献:

[1]Goffman E.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M].NewYork: Simon&Schuster,1963.

[2]杨柳,刘力.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5):815-825.

篇7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 (2007)08-0748-03

吸烟、饮酒及易成瘾类药物的使用是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危险行为。这些行为大部分 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其影响会一直延续到成年期,给青少年和社会带来巨大危害。为了解 目前河南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情况,以便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根据《中国青 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研究方案》的要求,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4-2005年对本省4 个省辖市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因素进行了调查,吸烟、饮酒及易成瘾类药物使用是其中的 一部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河南省辖市市区内普通初中和重点初 中,再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年级随机选取2~3个班,所选班级所有学生均参加调 查。共调查学生5 158名,其中男生2 554名,女生2 604名;普通初中学生2 524名(男 生1 235名,女生1 289名),重点初中学生2 634名(男生1 319名,女生1 315名)。年龄在11 ~16岁。

1.2 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 关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影响健康的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中学生吸烟、饮酒及易 成瘾药物使用情况是其中一部分。由经过培训的各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 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教师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调 查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调查现场请学校教师回避,并对学生填写资料保密。调查 时允许学生不答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1.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 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双录入法对录 入数据进行核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可靠。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SPSS 12.0进行。

2 结果

2.1 吸烟情况 见表1。

调查显示, 父亲的文化程度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 (或中专)、大专、大学以上的家庭 ,孩子尝试吸烟率分别为37.5%,37.2%,30.5%,25.7%,21.5%和17.7%,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χ2=60.9,P<0.01);母亲为上述文化程度的家庭孩子尝试吸烟率分别 为28.1%,32.3%,30.5%,24.0%,20.0%和19.9%,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52.6 ,P<0.01)。

2.2 饮酒情况 60.5%的学生曾经喝过酒,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χ2=91.6,P<0.01);重点初中与普通初中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1,P>0.05);一、二、三年级学生该项报告率为53.1%,63.1%和6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P<0.01)。

33.3%的学生初次饮酒年龄小于13岁,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08.4,P<0.01)。

20.1%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有1 d或1 d以上喝过酒,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9,P<0.01)。

10.2%的学生在调查前12个月内曾经喝醉过,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1,P<0.01)。见表2。

2.3 不同家庭类型学生吸烟、饮酒情况 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尝试吸烟 率为25.7%,不和父母在一起的学生为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 P<0.01);有继父或继母的家庭孩子尝试吸烟率为34.4%,无继父或继母的为26.4% 。单亲家庭孩子尝试吸烟率为33.5%。

单亲家庭孩子尝试饮酒率为67.5%,双亲家庭为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 .8,P<0.01);有继父或继母的家庭孩子尝试饮酒率为66.7%。

2.4 使用与药物滥用情况 0.5%的初中学生曾经使用过,其中男生 为0.7%,女生为0.3%;4.1%的初中学生在没有医生指导下曾经使用过安定等镇静催眠类药 物,其中男生为4.5%,女生为3.7%。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有26.3%初中学生尝试过吸烟,有1.5%的学生在最近1个月内至少有 20 d或以上每天都吸烟,19.1%的吸烟者在13岁以前开始吸烟。该省初中生各种吸烟行为的 报告率均高于其他相关研究[1-2],喝酒行为的报告率也均高于其他相关研究 [1-2]。男生各类吸烟、饮酒行为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容易 对吸烟等不良嗜好产生好奇,继而模仿和尝试。吸烟、饮酒对生理和心理都正在发育的青少 年来说危害很大,而且因酒后滋事的青少年犯罪率也不断上升,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13 岁前吸烟、饮酒行为与以后的其他多种危害健康行为有显著关联,早期吸烟、饮酒行为可能 是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一种表现。一种危害健康行为的出现,可能同时伴随着多种危害健康行 为的存在,因此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应从早期开始[3]。除烟、酒这类 寻常之物,和药物滥用也已悄悄地在中学生中蔓延,使用过大麻、可卡因、海洛因等毒 品的中学生比例为0.5%,4.1%的初中学生在没有医生指导下曾经使用过安定等镇静催眠类 药物。

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学生吸烟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有关,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孩子尝试吸烟的 比例越低。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吸烟、饮酒等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的主要 生活环境,父母的态度、行为往往成为孩子"无声"的榜样,父母对待中学生吸烟的态度对中 学生吸烟、饮酒等行为有着直接和较大的影响。

中学生尝试过吸烟、喝酒的比例从初一年级的19.5%和53.1%上升到初三年级的30.8%和66.8% ,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可能是因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渴望交往的心理增强,但受到交 往能力和社会经验等局限,常错误地采用以烟、酒交往的方式或者因为学习压力加大,造成 学生心理压力增加,一些学生以吸烟、喝酒寻求心理慰藉或借烟酒消愁。因此,无论学校还 是家庭,对于中学生的学习、交往压力都应该及时给予关心,帮助排遣。而且,初中阶段是 开始吸烟等行为的高峰时期,也是可以通过干预来降低吸烟、饮酒率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 ,应加强健康教育,大力宣传吸烟等行为对健康的危害,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增强保健意识 。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正视河南省青少年烟草、酒精使用行为比较严重、开始使用年龄小的 特点,充分开展健康教育以及生活技能教育,帮助青少年适应青春期的新角色,形成正确的 自我概念,合理应对各种压力,掌握正确的沟通交流手段,对高危人群开展强化教育,引导 他们养成不吸烟、饮酒或使用其他成瘾性物质等行为。

4 参考文献

[1] 罗春燕,彭宁宁,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三):吸烟、饮酒与易 成瘾药物使用情况.中国校医,2003,17(2):100-103.

[2] 孙江平,宋逸,马迎华,等.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现状(一):吸烟、饮酒与成 瘾类药物滥用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396-398.

篇8

一、引言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幸福感。我国应试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略了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有着自我角色混乱、情绪起伏不定,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等困扰,不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较低。以前的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老年人群体的实证研究,对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目的是了解初中生群体的人际关系对其幸福感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人际适应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样本选择的是海南省海口市初中部三个年级的学生,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78份,问卷有效率为92.7%。其中初一83人,初二109人,初三86人;男生118人,女生160人。

三、研究方法

(一)调查工具

1.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选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共28道题,每道题作“是”或“否”回答。回答“是”得1分,“否”得0分,分翟礁撸说明其受到人际关系困扰越严重。量表从四个方面调查了与人相处时存在的困扰程度,分别是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与异往困扰。

2.牛津幸福感问卷(修订版)

该问卷由Argyle编制的29题牛津幸福感问卷修订版,共29个问题,每个问题有A、B、C、D个项,分别记0、1、2、3分,只有1个维度,将各题得分相加即为幸福感总分。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七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78。

(二)数据处理

SPSS19.0统计软件用于数据统计处理。

四、初中生人际关系困扰状况及差异分析

初中生人际关系困扰在性别上的分析显示,人际关系困扰各因素在性别上不存在明显差别。人际交谈困扰男生(M=2.68)高于女生(M=2.65);人际交友困扰男生(M=3.54)较高于女生(M=3.40);在待人接物困扰女生(M=1.64)高于男生(M =1.55);与异往困扰女生(M= 2.24)较高于男生(M=2.12)。在年级上的分析上显示人际关系困扰各因素不存在明显差别。然而初二这一年级在人际关系困扰中有较多的交谈困扰、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人际关系困扰因素中与异往困扰这一因素在乡镇、城市有明显差异(P=0.049*),居住在乡镇的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得分(M=2.39)明显高于居住在城市的学生得分(M=2.04)。在独生和非独生上的分析显示人际关系困扰中与异往困扰这一因素在独生和非独生有明显差别(P=-0.048*),非独生在与异往困扰上成绩(M=2.21)明显高于独生子女(M=2.17)。

五、初中生人际关系困扰状况及差异分析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在独生和非独生上的分析上显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明显差别,但在表中可看到非独生在主观幸福感上(M = 50.60)比独生子女得分(M=55.32)高。分析显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在乡镇、城市上不存在明显差别,居住城市的初中生在主观幸福感上(M= 55.75)比乡镇子女得分(M=52.7)较高。在性别上的分析显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都不存在明显差别,但男生在主观幸福感上(M= 54.15)比女生(M =54.96)得分较高。在年级上的分析显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都不存在明显差别,但初一在主观幸福感上比初二初三年级得分较高。

六、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显示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各因素成负相关,这说明初中生人际困扰越多,主观幸福感就越低。同时,也可知人际关系困扰各因素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

七、初中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状况

虽然人际关系困扰的各个因素上没有性别差异,但在人际交谈困扰和人际交友困扰上男生得分较高于女生,在待人接物困扰和与异流困扰上女生得分较高于男生。在海南许多中学都存在这种现象,男生之间互相因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女生太过于腼腆,不敢与异性接触。在人际关系困扰中初二学生有较多的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在中国教育体系下,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较多的课程,到了初中更是铺天盖地。而初中是青春期最为叛逆的时段,初中生有许许多多关于人际关系的困扰,更造成了许多心理上的负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深入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惑。学校也要加强对于人际关系的辅导,营造班级互帮互助的气氛。

人际关系困扰因素中与异往困扰这一因素在乡镇、城市有明显差异,居住在乡镇的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明显高于居住在城市的学生。有许多研究都表明乡镇学生在市区上学人际关系困扰很多,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的环境。本次研究调查的是海口市市区的初中,有来自当地市区的,但是大多来自乡镇。乡镇的学生大多寄宿,不适应城市生活,他们的父母思想过于保守,不了解孩子心理。

不同于其他研究,非独生在与异往困扰上成绩明显高于独生子女。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进行几位问题初中生个别谈话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是非独生子女,在家中父母没有关注他们的内心,他们怀有很强的戒备心理。在青春期时没有正确的指导,对男女关系有一定偏见。

八、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在独生与非独生上不存在明显差别,但非独生在主观幸福感上比独生子女得分高。独生子女较低的幸福感,与其他研究是相同的,当今独生子女较为霸道,没有学会分享。现在许多中学已经重视这一问题,开展关于分享、宽容等的教育,使独生子女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在乡镇上都不存在明显差别。生活在城市的初中生在主观幸福感上比乡镇得分较高。居住在城市的学生性格更加开朗,而居住在乡镇的学生不太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学习,承受了太多人的期望。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融入。学校教师应该了解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男生在主观幸福感上比女生高。女生的与异流困扰高于男生,女生心思细腻、腼腆;而男生在青春期更加释放自己,更喜欢通过打篮球等来释放自己。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都不存在明@差别。初一在主观幸福感上比初二、初三高。在整个初中阶段初一是最轻松的,学校在这一学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让同学们更加适应初中生活。在这时期,学校组织许多活动来迎新,所以主观幸福感在这一学期最高,也反映了学校在这一方面的重视。

九、初中生人际关系困扰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状况是匹配的,人际关系困扰状况可以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十、结论

(一)人际关系困扰中与异往困扰在区域上(乡镇、城市)有明显差别,生活在乡镇的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明显高于在城市的学生。

(二)初中生人际关系困扰因素中与异往困扰这一要素在地域上(乡镇、城市)有明显差别,居住在乡镇的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明显高于居住在城市的学生。

(三)人际关系困扰对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伟.试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5):13-141.

[2]岳颂华,张卫,黄红清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93-98.

[3]陈雪.初中生人际信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枣庄学院学报,2008,25(6):56-59.

[4]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9-66.

[5]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1):46-51.

[6]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4):73-81.

[7]孟慧.梁巧飞.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33(1):96-99.

篇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欧美文化的交流碰撞,青少年性成熟年龄日益提前而初婚年龄趋于推迟,青年对恋爱、婚姻、性的理解及态度呈现更加开放和个性化的倾向,由此带来未婚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与滞后的学校及社会生殖健康教育的矛盾日益突出,青少年婚前呈明显上升趋势[1],性病和艾滋病高发,少女意外妊娠亦明显增加[2-3]。因此,青少年的生殖健康问题已然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政府和学校需要重点攻克的一个难题。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上海市青少年生殖健康情况的调研,了解该群体目前的性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为相关机构更好地开展生殖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实施对象为上海市大中学校在校学生(大学、高中、中职校及初中)。于2013年5月-9月,按照上海市地理位置、经济情况和大中学的分布特点,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上海市随机选取了徐汇、金山、虹口和普陀4个项目区,每个项目区选定2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和2所初级中学,另在上海市选择2所普通高校,在所选学校中从初三到大二的每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2个班级,对班级内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153份,回收问卷5040份,剔除填写不合格问卷98份,共计回收4942份有效问卷。

1.2 调查方法:根据适时、适宜和适度的原则,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及知识层次,自行设计了分别适用于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三套自填式“青春期生殖健康相关问题KAP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婚前态度、生殖健康及性相关行为和需求等。本研究对于问卷信度的分析主要考评其内在信度和重测信度,效度考评主要包括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信效度考评均能达到较好要求。

1.3 质量控制: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按照统一的要求实施现场调查。调查时工作人员首先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填写要求,统一发放问卷并在限定时间内收回,受访对象在匿名情况下独立完成问卷填写,对不完整的问卷及时要求调查对象补充完整。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EpiData 3. 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校对,采用SPSS 2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t检验或独立样本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以P

2.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本次调查对象中初中学生618人,高中学生3453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1798人,职业高中学生1655人),大学生871人 。其中49.7%为男性(2456/4942),50.3%为女性(2486/4942)。调查对象年龄为14-24岁,平均(16.84±1.53)岁。其余人口学特征见表1。

2.2 生殖健康知识:本次调查共18道性与生殖健康知识问题,分为青春期发育、生殖保健、避孕与妊娠及安全套与性病知识4类,每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或不知道不得分,结果如表2、表3所示。分析显示,青少年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各类知识及知识总分的平均得分均较低,随着受教育阶段的提高,生殖健康知识的得分逐渐增高。以各类知识满分的60%为及格,青少年对安全套与性病知识的了解度较高,总及格率达63.6%,但是在青春期发育知识、生殖保健知识及避孕与妊娠方面知识相对匮乏,及格率分别为48.1%、46.7%和37.0%,尤其对于避孕与妊娠知识的掌握最差。对不同性别及不同学段的青少年进行比较,发现男生的生殖健康知识及格率显著高于女生(P值均

2.3 态度:本次调查对象中,有37.1%的青少年对婚前持赞成态度,反对者仅占33.1%。考虑到对相关行为持无所谓态度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赞同,可认为持赞成和无所谓态度的青少年都接受相关,则青少年对婚前、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和多性伴的接受率分别高达66.9%、62.7%、34.0%、28.1%和28.1%。

将是否接受婚前作为因变量(1=是,0=否),以研究对象的性别(1=女,2=男)、教育阶段(1=初中,2=高中,3=大学)、户口性质(1=农村,2=城镇)、独生子女(1=否,2=是)、安全套与性病知识( 1=不及格,2=及格)、恋爱行为(1=否,2=是)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拟合效果经Hosmer-Lemeshow检验,卡方值11.311,P值0.126,P值大于0.05,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对婚前的接受态度与教育阶段、性别、安全套与性病知识及恋爱行为有关(P

2.4 生殖健康知识来源和需求:由表6可见,青少年目前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为网络、学校、同伴和报刊杂志等,但青少年更期望从学校、医生或专家处获取。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目前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和期望获取的途径上均有不同的倾向,男生较女生而言更多从网络和同伴处获取,而女生相对男生更易从学校、家长和报刊杂志等途径获取。类似的模式也体现在生殖健康知识的期望获取途径上。

调查青少年的生殖健康需求,结果如表7所示。总体而言,青少年最希望获得的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 集中在正确的爱情观(69.3%)和青春期身心发育(66.1%)上,而优孕优生(23.9%)和妊娠避孕(28.6%)方面的需求较少。初中、高中及大学三个学段的青少年学生对正确的爱情观均有较强的获知需要,但大学生在安全和妊娠避孕方面的需求明显增强且显著高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P

3.讨论

3.1 生殖健康知识:本研究中,青少年 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与国内同类研究的结论相同[4-6],主要表现为对青春期性发育、生殖保健及避孕与妊娠的认识不全,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分析显示,从初中到大学,随着学段的升高,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随之升高,大学生的掌握程度最高,高中生次之,初中生最差。不到30%的初中生总分达标,生殖保健和避孕与妊娠知识知晓率很低,为生殖系统疾病及意外妊娠埋下隐患,提示学校生殖健康教育应从初中阶段就加强,形成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针对性地增加生殖保健和避孕/妊娠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提高青少年生殖健康认知水平。生殖健康知识的平均得分仅达到满分一半水平,除了安全套与性病知识有超过半数青少年达到及格,其余类别知识的及格率均不及50%,妊娠和避孕知识尤其匮乏,说明青少年对生殖健康的认知存在严重不足,也从侧面反映出青少年学生生殖健康知识体系的不完整、不全面,这都会增加意外妊娠等的风险和危害,对成长中的青少年造成巨大阴影。另外,女生在生殖健康知识上的知晓度显著低于男生,性别差异突出,因此女性青少年作为重点人群更应该被关注和教育。

3.2 生殖健康相关态度:本次调查对象青少年对性相关问题态度较开放,66.9%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婚前,其中有37.1%赞成该行为,62.7%的学生接受未婚同居,与同类研究结果相近[7-9]。青少年在性伦理方面也持宽容态度,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和多性伴行为合乎寻常或无所谓。男生在婚前上的态度比女性更为宽容,与目前趋势一致[10-13]。值得一提的是,初中学生对婚前的开放程度高于高中生和大学生,这在以往研究中均未发现。身处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开放带来了社会主流观念的转变,初中学生可能由于年龄小更容易受到文化的影响和思想的灌输,从而导致性态度的日益开放。本次调查发现,性相关知识、恋爱行为和教育阶段均能影响其婚前的态度,鉴于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正相关性[13],建议将男生、初中阶段和存在恋爱行为的青少年学生作为重点人群,从小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根据个性化特点给予其足够的关注和宣传。

3.3 生殖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与需求:根据本次调查,目前青少年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为网络、学校、同伴和报刊杂志,也更期望从学校、医生或专家处获取,与何珊茹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4]。不同性别青少年的获取途径上存在差异,男生受网络和同伴影响更大,而女生来源于学校和家长的知识比男生更多,这种差异给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提供了不同的侧重点和指向性,同伴教育可能对男生效果更好,而家长进行性知识灌输对于女孩则更有帮助。在生殖健康需求方面,青春期身心发育和正确的爱情观最为青少年所期望获取,优孕优生的需求度最低,这一现状正与青少年目前所处的生命阶段相符。但大学生与初中和高中生有明显的不同,即大学生对安全的需求高于其他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这一比例高达72%,且对于避孕和妊娠、优孕和优生及性病和艾滋病防治的需求均显著增加,提示不同学段的学校生殖教育内容应有所偏重,合理分配。

国内外研究表明,学校是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系统教育的最佳场所[15-16]。结合他们的知识来源及需求,作为知识来源第二位和知识期望来源第一位的学校,在目前开设的生理发育介绍外,应适当增加安全、妊娠、避孕、性病艾滋病防治等主题内容,且在大学阶段强化这些内容的教育指导,请相关方面的权威人士定期来校做科普讲座,帮助青少年构建系统、完整、全面的生殖健康知识技能体系,减少危险及意外妊娠的发生。同时,网络、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应合理增加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及技能的普及,共同营造一个科学健康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婷,郑晓瑛. 中国未婚流动青少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20(12):813-816

[2] Gao Ersheng, Tu Xiaowe, Lou chaohua. Reproductive health of unmarried youth in China[J]. Contmception & Contmception, 2003(special issue): 21-31.

[3] 陆艳平,吴汉荣. 我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研究进展[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4):266-268

[4] 杜莉,秦敏,朱丽萍.上海市青少年性生殖健康知信行现状[J].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9):4592-4594.

[5] 李晶,王燕. 北京市某区高中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态度与行为调查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6):39-42.

[6] 秦敏,杜莉,王哲蔚,等. 上海市职业高中学生性生殖健康认知与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4102-4105.

[7] 郑晓瑛,陈功,韩优莉.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可及性调查基础数据报告[J]. 人口与发展,2010,16(3):2-16.

[8] 吴静,熊光练,石淑华. 青少年性知识、性态度和现状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20-124.

[9] 于艺,楼超华,高尔生. 上海郊区青少年性知识、性态度和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03,19(3) : 369-371.

[10] 朱春燕,王家骥,周志衡,等. 广州市中学生现状调查[J]. 中国校医,2009,23(3):294-296.

[11] 郭静,张爽. 北京市6所高校大学生生殖健康知信行调查[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2):89-93.

[12] 王瑛,吴擢春. 青少年的现状、问题与健康教育对策[J]. 中国健康教育,2002,18(9):568-570.

[13] 李晓妹,刘松,李向云. 高校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现状及教育模式[J].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0,29( 6) : 410 - 413.

篇10

【中图分类号】 R 163.1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58-03

Smoking Status Among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Middle Schools in Xinjiang Army Corps/LIU Yu-rong, YANG Xin-feng, WANG Jian-ping. Xinjiang Army Corp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rumqi(830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smoking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develop targeted prevention programs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intervention. Methods The cluster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taken, using 2008 National Youth Health-related/risk behavior questionnaire, 19 120 pairs of corps school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divided by sex, grade, school type, the rate of attempt smoking, current smoking, heavy smokers were calculated.Results About 15.3%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mokers, of which 26.5% for boys and girls was 4.7%; tried smoking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accounted for 37.2%, boys 50.8%, girls 24.5%; 4.9% of the students were heavy smokers. Mild smoking rate of girls was higher than boys. The smoking rates of the corps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the level of the whole nation in 2005 and showed an upward trend in increased markedly with age; now the highest smoking rate of 36.1%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Conclusion Smoking behavior is common in boy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Xinjiang corps army; underlying upward trend in female smoki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the focus of tobacco control interventions.

【Key words】 Smoking; Epidemiologic studies;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s

青少年时期是行为形成关键时期。WHO专家指出,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吸烟习惯将导致他们将来每年有15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1]。1996年我国青少年吸烟率达到10.8%,2002年我国人群吸烟率略有下降,15~24岁人群吸烟率上升[2]。我国青少年吸烟趋势堪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新疆屯垦戍边的重要力量,以汉族居民为主,师部大多分布于新疆各地州市,城市化进程较快。为了解兵团大中学生吸烟现状,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笔者将2008年兵团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结果中的吸烟状况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新疆兵团地理分布的特点,将13个师部(市)所在地的汉族学校作为调查单位,汉族学生占98.7%,对象从初一至大学四年级共10个年级,年龄12~25岁,合计19 120 名(男生9 280名,女生9 840名)。中学分初中、高中(普通、重点)、职业高中3层,在每类学校中随机抽取1~3所学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每校选择2~6个班,少数民族学生随班级自然参与。

1.2 方法与指标 调查工具为北京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调查员由兵团各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学校卫生专业人员组成,经兵团CDC统一培训,于2008年4-5月组织学生利用上课时间匿名填写问卷。为确保调查过程统一规范,答题前宣读指导语,填写时请教师回避、学生间保持距离,学生独立填写问卷内容,现场收集问卷,复核整理上报。

指标判定标准[3]:⑴尝试吸烟,指迄今为止曾尝试吸烟,即使只吸一两口;⑵现在吸烟,指最近30 d内至少有1 d吸过烟;⑶重度吸烟,根据问题“在过去的30 d,你吸烟的日子里,通常每天吸多少支烟?”的7项回答(①没吸烟;②不足1支;③每天1支;④每天2~5支;⑤每天6~10支;⑥每天11~20支;⑦每天超过20支,其中②③为轻度吸烟;④⑤为中度吸烟;⑥⑦为重度吸烟)进行判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处理,SPSS 11.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现在吸烟情况 有15.3%的大中学生现在吸烟;其中男生为26.5%,女生为4.7%,随着年龄增长,整体上现在吸烟率呈上升趋势,男生显著高于女生(χ2=34.34,P

调查结果显示:兵团职业高中现在吸烟率最高为36.1%(男生59.0%,女生13.1%),其顺位是职业高中(36.1%)>大专(35.9%)>大学(28.1%)>普通高中(17.0%)>重点高中(15.7%)>普通初中(8.6%)>重点初中(6.9%)。不同学校类型间现在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907,P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1 新疆兵团不同年级和学校类型男女学生吸烟现状

类别男生人数现在吸烟/%尝试吸烟/%女生人数现在吸烟/%尝试吸烟/%合计人数现在吸烟/%尝试吸烟/%

年级初一1 4758.126.41 4612.514.02 9365.320.2

初二1 49213.535.21 5334.119.03 0258.827.1

初三1 20317.241.11 2393.620.42 44210.430.8

高一1 43434.559.61 5215.528.42 95520.044.0

高二1 74634.262.51 9976.228.53 74320.245.5

高三1 09535.667.01 3455.630.92 44020.649.0

大一25042.066.42214.529.047123.347.7

大二23055.277.02656.033.649530.655.3

大三19253.676.61232.432.531528.054.6

大四16366.980.41358.938.529837.959.5

学校类型普通初中2 87814.135.22 8953.016.55 7738.625.9

重点初中1 2929.630.71 3384.120.22 6306.925.5

普通高中1 06429.660.01 1574.429.22 22117.044.6

重点高中2 30127.460.62 7733.926.45 07415.743.5

职业高中91059.071.293313.137.21 84336.154.2

大专12561.682.414910.136.227435.959.3

大学71051.773.05954.432.11 30528.152.6

合计9 28026.550.89 8404.724.519 12015.337.2

2.2 尝试吸烟情况 性别间男生增幅明显大于女生,男女生均呈现随年龄、年级增高尝试吸烟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初三、高三、大四男女生尝试吸烟率均是本学段最高峰。整体而言,初中阶段增长速度最快(初一20.2%~初三30.8%);高中阶段增速较平稳(高一44.0%~高三49.0%)。

学校类型依次是大专(59.3%)>职高(54.2%)>大学(52.6%)>普通高中(44.6%)>重点高中(43.5%)>普通初中(25.9)%>重点初中(25.5%)。职业高中位居第2位(54.2%)(男生71.2%,女生37.2%),其顺位不同,而且尝试吸烟率高于我国2005年同类学校水平。整体而言,普通初、高中(初中25.9%,高中44.6%)学生的尝试吸烟率明显高于重点初、高中(初中25.5%,高中43.5%)学生,大专生(59.3%)、职业高中生(54.2%)尝试吸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学校学生。

2.3 吸烟程度 表2显示,轻度吸烟率男生为54.6%,女生为76.8%,女生各学段明显高于男生;且随着学段的上升而逐渐下降。女生初中学段从84.6%下降至大学的53.7%;男生则是从初中的67.5%下降到大学的42.6%,而随着吸烟程度的加重,中度和重度的吸烟率却随学段增高呈上升趋势,男生从初中的27.4%上升到大学的50.9%,重度吸烟从5.2%上升到6.5%;女生中度吸烟则从初中的14.0%上升到大学的41.5%;重度吸烟则从1.4%上升到4.9%。提示轻度吸烟中包括尝试吸烟的学生随着年龄增加,吸烟频次增多,现在吸烟和重度吸烟人数逐渐减少,但是吸烟程度逐步加重。

表2 不同年级男女学生吸烟者吸烟程度构成比较/%

年级男生吸烟人数轻度中度重度女生吸烟人数轻度中度重度

初中52967.527.45.114384.614.01.4**

高中1 48353.542.04.528176.222.02.9**

大学44442.650.96.54153.741.54.9**

合计2 45654.640.54.9##46576.820.62.6 ##**

注:性别间比较,**P

3 讨论

3.1 兵团男性大中学生各种吸烟行为均高于女生 调查结果显示,兵团男生吸烟率为26.47%,是女生的5.5倍(女生为4.73%),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于2005年我国大中学生男性吸烟率12.8%(男生22.4%,女生3.9%)的结果,与美国加利福尼亚1999年的调查[4](男女吸烟率分别为36%和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东、西方传统习俗有关,我国社会普遍认为吸烟是男性社交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而不认同女性吸烟,在传统观念很强的中国,吸烟女孩常与不良的社会形象相连;周围环境对女性吸烟的压力很大。另外与青春期男生好奇,成人感,同伴影响,生活/学习压力,父母、师长和影视明星榜样作用,烟草广告,社会风气(如社交中的递烟、敬烟),烟草可得性[5]等有关。无论是其他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还是我国,男性吸烟率普遍高于女性,本结论与其相一致。

3.2 兵团青少年女生吸烟率潜在上升 国外研究表明,烟草首先在男性和高收入人群中流行,逐渐扩散至女性和低收入人群;目前低收入国家和女性中吸烟行为呈上升趋势[6-7]。本调查结果显示,兵团女生吸烟频次轻度吸烟者比例最高,为76.8%,而尝试吸烟率为24.5%,现在吸烟率是4.7%,值得关注的是兵团女生尝试吸烟和现在吸烟率均高于我国2005年调查结果( 23.0%;3.9%),而轻度和重度吸烟则占76.8%和2.6%,均低于我国(91.7%,2.8%)水平。大量研究发现,烟草尝试者中约42%将在1 a内成瘾;55%以上将成为长期吸烟者。若20岁前不吸烟,成年后吸烟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6],可以认为尝试吸烟率越高,吸烟成瘾的人数就会迅速增多。因此,采取正确的控烟措施,强化学校环境管理,可以更有效地阻止易感者发展为成瘾者,也更容易成功地戒烟。兵团女生是控烟学校健康促进的重点人群。

3.3 学校类型与大中学生吸烟行为相关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产生具有深刻的青春期发育心理-行为因素,如果受到环境强有力的良性影响,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8]。本次调查结果充分证实兵团不同学校类型现在吸烟率职业高中位居首位,普通学校高于重点学校,最低的是重点初中学生(6.9%)。由此说明,学校环境对健康危险行为的形成、发展有密切关系,重点中学较普通中学学习负担重,健康教育力度大,学生个人期望值、认知水平比普通中学要高。而职业高中与其相比,大多是住校生,没有升学压力,学习负担轻,健康教育开课率低,不在家长的监管下,仅靠学校的校纪、校规约束青春期学生的个人行为是职业高中吸烟率高发的原因。提示兵团的健康教育重点应从传统模式转变到改变学校环境、学生生活环境,消除家庭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上来,采取以技能为主的新的干预模式,通过社会技能、生活技能和行为技能训练等措施,使学生从同伴中获得社会技能,树立自信心、提高自我控制消极行为能力,改变其吸烟的认知和动机,拒绝吸第一支烟。

3.4 本次调查的优势和不足 本次调查是兵团首次参加全国范围的大规模青少年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涉及兵团13个师(市),样本覆盖面积大,达到93.33%。抽样和调查方法严格按照《2008年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工作手册》要求进行,能够代表兵团大中学生吸烟行为的现状。但评价指标中缺少经常吸烟率,对兵团大中学生吸烟现状的分析不够全面。

(志谢:对给予本次调查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的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们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参加此次调查的兵团各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和同仁们的支持与帮助,感谢所有参与此次调查的学校领导、校医、教师和同学们!)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前沿.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99-105.

[2] 杨功焕,马杰民,刘娜,等.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2):77-83.

[3] 星一,季成叶,陈天娇,等.中国青少年学生吸烟流行现状.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8,19(3):154-158.

[4] 季成叶,主编.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28-130.

[5] KUMAR CJ, KUMAR. Adolescent smoking. CMAJ, 2007,176(5):657-658

[6] WHO. Gender and tobacco control: A policy brief.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1-3.

[7] WHO. WHO report on the global tobacco epidemic,2008.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16-18.

篇11

关键词 运动 心理定势 教学 平等交流

一、前言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们所有体育老师共同追求的一个教学目标。而如何激发初中阶段女生的运动兴趣也是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凡从事中学体育教育的老师都能体会到,初中阶段的女生。她们在运动兴趣运动参与上与男生相比有较明显的差别。

二、对体育课兴趣的现状的调查

(一)你是否喜欢体育课

喜欢的有80%,不喜欢的有8%,无所谓的有12%。

(二)你喜欢什么体育项目

第一类:田径(跑步、跳高、跳远、投掷)。

第二类:球类(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

第三类:体操(单杠、双杠、支撑跳跃、垫上运动)。

第四类:民族传统项目(武术、舞蹈、)。

第五类:游戏。

选择羽毛球的46%、游戏31%、舞蹈15%、单杠4%、其他4%。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就目前而言,学生在学校娱乐的项目和时间仍然是有限的。所以体育课对她们来说还是值得好好珍惜的课。

(二)从第二项调查的结果来看,她们中大部分不喜欢参加剧烈的和带有身体接触的体育项目,而像羽毛球、舞蹈等运动量小技术难度不大的运动项目却让她们非常喜欢。

四、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分析

(一)生理特征:绝大部分的女生在初中阶段都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女生首先出现青春期长的突增。体形和生理特征的变化使她们表现出怕羞、不主动等情绪。

(二)心理特征:据专家分析统计,青春期的来临使30%的女孩子身体活动性降低,70%的女孩性格变得孤独,60%的女孩自信心降低,47%的女孩学习兴趣下降,更有10%的女孩患上轻度神经官能症。

五、根据女生的特点培养激发她们的运动兴趣

(一)改变心理定势、增强自信心

学生能否快乐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多媒体也引进到了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师可利用室内课、理论课等上课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重大的比赛,有意识的选一些带有女性参加的比赛。通过观看这些比赛让她们了解女性的风采、女性的自信,从而改变她们那种女孩参加剧烈运动有伤大雅的心理定势,坚定她们参加体育运动的信心。

(二)选好教材、区别对待

现今都提倡以人为本,体育教学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而男女生更是不一样的,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正视这种现象,并对此选择恰当的教材。经验告诫我们,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而选择与确定活动内容就至关重要。那么初中阶段的女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运动项目呢?下面的一些调查统计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进入初中阶段,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女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比以往更爱美。因此针对女生教学时,教材的选择应尽量符合这一特点,比如艺术体操、健美操、舞蹈等项目,既有锻炼的价值,又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她们爱美的心理需要。

(三)改进组织教法、降低教材难度

那么有人会提出置疑,难道一些主教材就不学了,其实不然,只是在教学组织上有所改进,方法上有所区别。“教无定法”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掌握和运用。如篮足球等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男女生合在一起上会带来大的难度,因为基础不一样,其次在男生注视下女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降低,怕出丑和紧张有时甚至会让她们拒绝运动,我们中学的体育教师都有所体会。那么采用分组教学就会大大的提高她们学习的兴趣。再其次就是教材的难易程度也是影响女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以篮球为例,女生也不是就天生不喜欢打篮球,只是女生对篮球产生兴趣的这个过程会来的慢、长一些。老师在设计学习方法时一定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随着技术掌握得越来越好,她们对篮球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四)平等交流、体现关爱

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学生如果不喜欢他的老师,恐怕他讲得再好也不会听。所以要让她们对你讲的内容感兴趣,搞好师生关系就显得是重要了。处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老师必须适时的放下架子,平等的和她们交流,体现更多的关爱。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篇12

【调查过程】

2011年暑假,收集资料。我主要看了《青春期健康》《今日中学生》《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同学》《青春男女生》以及《社区医学杂志》等报纸杂志,对目前中学生的性认识有一个初步的理性了解。

2011年国庆节期间,我利用一亲戚关系,去了汉南军山的湖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了解了未成年人的犯罪情况。根据权威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未成年人犯罪中30%是性犯罪。而且主要分布于性教育落后封闭的农村地区。

2012年春节期间,我对三种人做了问卷调查,对象分别是初中男生、初中女生以及他们的家长。由于时间及人脉资源关系有限,我对男女生一共做了100份问卷。我利用某一学校开家长会的机会,为50名家长也做了关于性知识教育的调查问卷。这些问卷的统计结果(注:表(1)有多选题,表(2)有漏填或不填者,故百分数不能归1)基本符合我对目前中国初中生性知识了解的预想。

【调查结果】

从表(1)可以首先看出,学校教育并没有成为性教育的主要途径,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学生回答自己的性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而且老师在性知识的教育上也没有起到主要作用。其次也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掌握性知识影响也不是很大。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启蒙老师,家庭是性教育的起点,然而事实上回答性知识来自父母的百分数很小,平均不到13%。由此可见,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并没有担当起性教育的重任。而回答性知识从朋友或网络、影视录像、报纸杂志中而来的百分率相当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思考一下就会明白,家庭中父母有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责任,但大多数人对这个角色茫然不知所措,学校也难以有所作为;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对性知识又非常渴望,加之现在的信息技术非常发达,于是网络等相关媒体成了他们获得性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他们以这种方式获得的性知识又不是完全健康正确的,有的甚至完全错误,对人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表(2)反映出我们青少年的发育年龄有早熟趋势。据中华儿科学会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病学组“2009金赛儿童成长发育学术论坛”透露,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女孩青春期发育年龄平均为9.2岁,比30年前的12.5岁提前3.3岁。其中在9岁之前发育的属于早熟现象。可喜的是绝大多数女生的经期是比较有规律的,但令我们思考的一点是:为什么大多数女生经期心情紧张烦躁,我想除了由于生理本身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外,也不能排除目前学生学业负担重给他们增加了心理负担的可能性。生理上发育的提前,就应该有配套的心理疏导和教育。青春期的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是盲目无知的,他们需要性知识的引路人。

表(3)显示,很多家长认识到与自己青少年时期相比,现在的孩子性成熟确实提前了。虽然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男女生交往是可以理解的,但让我非常意外的是:仍然有22.7%的家长不赞同孩子与异往。绝大多数家长对初中生谈恋爱持反对态度,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早恋。相反,也有一点让我感到极其意外:婚前在父亲组中居然有31.8%的可以理解率。还有可喜的发现,在妈妈组里又36.7% 赞成在社区安放自动售货机,也有22.7%的家长认为这会诱导青少年发生。父亲基本不参与孩子的性知识家庭教育。虽说母亲对孩子的性知识教育率比较高,但仍然有4.6%的家庭没有给予孩子任何的性知识帮助。我想很多家长对孩子提出性的问题,采取回避态度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讲解和沟通。其实,现在的家长都意识到了孩子需要性知识的引导和健康教育,但是由于传统思想和个人知识有限等因素,家庭的性教育开展得并不理想。

【建议和期望】

1.让性健康教育走进课堂,沐浴阳光。学校对青春期健康教育不要走形式,这种图形式的做法会导致性健康教育空洞而无实效,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学校诸多活动之中。可以采取渗透于相关课程和独立设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同时结合课堂教育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如专家报告、社会调查、影视录像、知识竞赛、专题班会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网络咨询、热线答疑、书信咨询等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的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在青春期遇到的性困惑难题,排解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增进他们身心健康。

2.家长做好性健康教育的启航人。家庭是孩子们生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认知世界的第一位老师。性教育的起点在家庭, 家长应承担起性启蒙和道德情感培养的重任,他们在孩子的性健康教育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家长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及身边的故事,现身说法、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同时父母也要加强自身性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充分意识到性知识健康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关注每个青春期孩子所需要的性知识,及时恰当地做好孩子的性导航,让孩子平稳健康幸福度过青春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