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09:33: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主要内容: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2、方式:热心观察,留意表现。实施“养成教育”,首重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地方实际,针对学生日常的表现。多鼓励孩子,从而增长自信心。
3、培养教育要注意的问题:养成好的习惯,包括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在习惯养成教育中,要注意:对孩子所提的要求,要好操作好达成、要求小一点、具体一点。习惯养成,应遵从孩子身心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
(来源:文章屋网 )
1、人事部的招新。本学期的社团联合会人事部的招新工作依旧是面向全学校进行的。招新于九月份全面展开,分别从前期宣传、过程跟踪、以及干事统计等方面来进行。全校各个系都有我们的干事,让我们充分看到了人事部发展的潜力。
2、人事部的活动。在九月份,为了进一步贯彻学院党委关于“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学院团委开展了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组织我们学习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在报告中我们一起学习了xx大精神和 “蓝天”精神,树立学生自立、自强意识,落实推进“自立、自强、创业、创新”主题教育工作。学会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团学干部所应有的素质“学习力,领导力,亲和力”、“进取之心,敬畏之心,平常之心,赤诚之心”。 为了学习贯彻党的xx大,提高社团干部服务意识,落实“责任”教育。xx大的胜利召开,也为社团工作和社团活动指明了方向,全院社团联合会干部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学院团委的亲切指导下。学院社团联合会不仅认真组织社联干部和各学生社团负责人召开了学习郑书记xx大报告座谈会,而且还精心策划了学生社团“团课知识竞赛”。通过考察党的xx大有关知识、简单的党团知识和《学生社团工作手册》的主要内容。让社团干部树立起为广大社团会员服务的意识的同时提升自我管理和服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强化自身责任意识。让社团活动成为构建和谐平安蓝天,创建一流品牌高校的重要力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入推进学院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绚丽多彩的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推进大学生素质扩展。为构建和谐平安蓝天,把我们打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一流品牌而努力奋斗。经社团联合会筹备、策划,院团委讨论研究,决定在11月22日至12月26日期间开展我院第五届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活动。在这期间为了充分体现“自立自强,创业创新”是我们的“蓝天”精神。我们开展了自强者之家承办“展自强风采,铸自强人生”第二届十佳团员自强之星事迹报告会,英语协会举办第三周年活动启动剪彩仪式和“我爱蓝天、爱学习、爱英语,抓好专业、学好技能”大型签名活动,学子创业社举办了于校长亲笔题名的“创业社杯”第二届创业计划书大赛,职业指导协会举办“完美求职简历”设计大赛和建筑协会举办建筑模型设计大赛。也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落实开展“爱心”主题教育活动。我们组织了“我奉献、 我快乐, 青春闪光蓝天”爱心募捐活动,此次活动共持续七天,每日中午、傍晚的人流量大的时候,我们就将宣传板、桌子和募捐箱放于宿6栋的对面,并分发宣传单,让广大同学能进一步了解此次募捐活动的起因和意义。同时,我们还准备了留言纸,同学们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祝愿话语,虽然每位同学只有那短短的几行字,但字里行间
却流露出了他们最诚挚、最美好的祝福与愿望。由心连心协会组织的“你心,我心,大家心连心”由心连心协会组织的赴阳门村小学爱心义演及义务助教活动。“弘扬敬老美德,关爱老人促和谐”在企业管理协会的带领下赴麻丘敬老院献爱心活动。我们组织并安排了志愿者每月不定期去看望那里的爷爷奶奶们。陪他们聊天,帮他们做家务。用我们的奉献温暖她们晚年的心,让她们体会到人间温情。我院学生社团已不仅仅是一个个组织,而是代表着一种文化,已经成为孕育每一代蓝天人生命的乐章,蓝天学子也一直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风采。学生社团辩论赛正是优秀蓝天学子展现自己才华的亮丽舞台。在这次唇枪舌战中旭日文学社获得了分区决赛的第一名。为了弘扬“蓝天精神”,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和发掘文艺新秀,促进学院学生社团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社团联合会与各学生社团间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战斗力,加强广大社团会员对社团的了解和热爱,展示新时代、新蓝天社团人的风采。为此社团联合会特举办了江西蓝天学院首届“社团之家”主题活动演讲比赛。在最后京东校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苏浩同学以他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赢得了评委的亲睐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锁”代表一个问题,“钥匙”就是一种方法。钥匙能开锁,这是普遍性,但是只有这把钥匙才能打开这把锁,这是特殊性。运用到教学中,每把锁都代表了一个学生个体,而钥匙就是运用于不同学生的方法,教师好比园丁,只有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与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才是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于现代创新教育的必然性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在实践中不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实现有效学习。个性发展是因材施教的核心,必须以人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这样一句话:“浇水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教育是发展人的个性和开发人的创新潜能的教育。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尊重差异,并在此之上发展学生的特长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所认同和强调的。创新教育、因材施教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实施因材施教、重视个性的发展,它需要因材施教作支撑,而个性的发展又能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所以说创新教育和因材施教,强调的都是尊重个体差异,终极目标都是开创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得到最佳、最好的发展,乃至提高整个国民的创新素质。
二、因材施教于现代创新教育中的具体实施措施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所需,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一把抓教育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实施因材施教。
(一)全面了解每个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每个学校都普遍存在着学生的个体差异。其主要指学生的生理、心理上。如、在学生的听力方面、兴趣方面、学习习惯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因为有这些差异的存在,才让因材施教有了用武之地。因此,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发掘他们深深的闪光点,全面、辩证地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部分学生有心理或者生理残疾,教师都要通过观察分析,明白学生个体差异之处,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成长获得最优状态,这才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前提和理论依据。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多元化———因材试教的基本内容
实施因材施教的开展途径和主要内容是课程内容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单一的传统教学形式,让个性不同的学生一起学习相同的教材和学习内容,造成相当多个性优势的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将课程内容多元化,为不同个体创设机会,最大程度发展自己的优势领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备课,扩大课容量,积极采纳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个性才华的机会,如开展简单的研究性学习、舞台剧表演,辩论,文化布置,社会公益活动小组等,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处理活动中碰到的系列问题,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非常重要。另外,教师要多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告别传统的教学形式: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课堂教学,要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收集学习内容,从而使其获取新知识。所以我们教师要发挥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优势,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并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及欲望;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及需求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的进度、教学的策略,同时给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三)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
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作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如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及优势特长就能得到快速、有效的发展。首先,分析对学生开展多元化评价的内容。学生的学科成绩是教师用来评价学生的一个主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的依据,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能力培养、道德素养等都应该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评价班里学生时不能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切记要重视对他们情感、习惯、兴趣等的培育。其次,分层评价也是必要的。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渴望被别人赏识,没有什么比成功更令人鼓舞的。教师只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评价,及时表扬和鼓励各个层次的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使其感受成功的美好,从而扬起自信的风帆。只有对学生“多一把尺子”,多关注,以博大心胸包容学生间的差异,学生才能长远发展。
目前我国的高校对于健美操的教学应该采取构建技术、知识、能力为一体化的教学理论新模式,充实体育教育的内涵,让体育教育从单一的教学变成集社会、心理等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仅要突出教体育增强学生身体健康的教育功能,更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对人、事物、情感、意志力方面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具备进入社会、与人友善交流、适应工作的环境、和现代化生活节奏的能力,在健美操教学的新模式下,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所学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学习态度评价、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等综合信息的评价,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教师评价的信息,值得强调的是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评价,为学生创造一个完全自由、广旷的思维空间。健美操的新模式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并且要将健身育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具体的措施结合到健美操的教学教学理论体系中,这样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健美操教学模式中的功能问题,让单一的教学模式向着综合式教学模式发展,扩大教学的功能,将健美操的教学改革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1.2构建以健康育人、人文科学相结合的健美操教学的新理念
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最深层的应该就是对人文理性的研究,它的核心和实质都是在研究健康育人,就是在教育人体的同事教育人的人文理念,所以,健康育人、人文科学在搞笑的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中,扮演着提高思想水平、和教育层次的角色。以前的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的注重一套动作应该如何练,一个健美操动作应该怎样教、怎样学,就忽视了教学中怎样全面的培养一个人,怎么样通过健美操来提高一个人的身心素质,也同样的忽视了体育教育对人性的探索,不可否认,它很重要,但是健美操真正的作用在于培养教育人,增进人的身心健康。体育就是对人身体的教育,它的功效就在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等等,健美操的教学实践证明,艺术系祥和教育给与学生最深刻、最丰富的印象,学生们的表现效果就越来越好,这个本质就是将健美操重新上升了又一个高度。科学和人文这两个是有相关性的,健美操教学结合这些,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同时还以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当做教育的基础,构建健美操教学以人文、科学基础为主体的新思想,这些对改革传统的健美操教学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由心理、身体、社会三者结合到一个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人,过去的健美操理论教学侧重于研究人的身体,从而忽略了人的心理和社会,所以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全面的理论。
2.构建健美操教学新模式,实现师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互动,达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目的,慢慢的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只有当学生身处在这种互动的学习氛围中,才能让他们产生互动的行为,而且只有教师真正的和学生进行互动,才能改变原有的教师侧重于教,慢慢的转变成侧重于学生的转变,这样也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中学生能构建自己,同时也构建了老师。新课程的目标就是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还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技术、基础的技巧,要强调学生主动地参加、多动手、多动脑,这是时代对学生们的客观要求,这也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自身的主题性的构建。
目前,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诸多困境和难题。党课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培训内容古板老套、重理论轻实践、党建工作缺乏有效的工作载体等诟病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些困境和难题,党和国家给出了“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的解决思路。作为原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一种补充,将研究性学习的引入为创新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选择。研究性学习能够丰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方式。传统党校培训一般会讲授党的性质、宗旨等理论知识,考核是以写心得体会和笔试进行。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就是想办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学,自己去观察、发现,自己表达,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结果“当家作主”,逐步实现学习的“独立自主”。这样的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能够拓展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内容。有别于党校的短期、统一、集中培训,研究性学习是长期的,各小组主题各异,分散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因此,研究性学习涉猎的宽度和深度较党校学习有明显提升。以党校学习的知识为起点,入党积极分子可以进一步研究每一个理论知识点是如何提炼形成的,也可以去发现这些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在实际中的,还可以去探索实践中不尽合理的地方,提出进一步优化的策略。研究性学习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于我党“实事求是”的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更真切的感受。
二、研究性学习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逐渐进入高校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视野。不少研究者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政教育、英语等课程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实践中,笔者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搭建了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研习会。
研习会由学生支部教师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每周定期召开。研习会主要内容包括时政播报、党史知识介绍、专题讨论三部分。研习会由学生主持,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团队一起完成。在学生准备一起研习会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关注与思考、讨论与交流、反思与总结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收获和体验。关注与思考。学生须要关注时事政治,搜集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应知应会的信息,搜集社会热点话题,搜集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困惑。研习会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内外变化,把咨询变成学习资源,关注问题的同时就开始了思考和筛选。有了这些信息,学生须要去主动思考,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思考每个热点背后的焦点、矛盾点;探索每个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策略。学生在思考中得到成长,在思考中找到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进一步提升。
讨论与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它是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也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困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感受不同的思考结果,多视角全方位的看同一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求实、求是的学习态度。而且,学生也借机学会表达自己倾听他人,有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
反思与总结。针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学生观点并加以总结、反思、升华。一般来讲,入党积极分子热衷于参加一项活动,做一项具体工作,阐发自己的某一个观点。对于如何通过这些已有的活动、工作和积累的观点进行反思,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须要提醒学生在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选题、分析能力、表达等多个方面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积极意义。
三、几点建议
1.保障有力。完善制度,鼓励各基层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建议学校教务部门将这些学习活动纳入选修课的管理体系,给予学员一定的选修学分,鼓励学生参与,认可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这样有益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推广。
信息时代条件下,要想促进教育技术教学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就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和发展要求,明确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能力结构,如何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怎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促进该目标的顺利实现。文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教学改革与创新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一、信息时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不断推进,整个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强,教育技术学科也取得进一步发展。同时,对教学和人才培养也提出更高要求,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还强调综合技能的提高。
1.知识要求
当前,信息技术取得不断发展和进步,并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有强劲的需求。而要想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首先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掌握整个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并有针对性地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为以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技能要求
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通过落实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更好地满足将来的工作需要。主要技能要求为能熟练操作和应用信息技术,以整个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为指导方针,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时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策
教育技术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具有积极作用。但一些学校和老师未能很好地顺应这种趋势,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有待创新和提高。结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和趋势,笔者认为今后可以采取以下改革创新对策。
1.健全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使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增强自身综合实力,首先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增强综合实践能力,为以后工作做好准备。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的应用科学部分,让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育技术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转变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都有合适的信息技术支持,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2.重视理论和应用科学教学
理论教学包括教学设计理论、远程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等,还涉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与方法,并有合适的信息技术支撑。应用科学指的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所需要的方法、策略,主要内容为资源库建设、网站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资源检索与存储等。这些都是满足教育技术教学所必须开设的课程,也是任课老师有效开展教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必须具备的技术支撑,教学中对此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3.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发挥其形象直观的作用,推动课程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真实的情境,给学生更为深切和真实的体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中。还可以播放视频、展示表演、列举典型案例等,为教学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又如,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多媒体课件具有三维动画、交互性课件、实验仿真课件等,以丰富的教学内容辅助学生学习,让他们自主探究,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能直观形象地解释说明,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4.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实现图像、声音、文字并茂,通过丰富资料的列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用于辅助情境教学、参与式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推动课程教学创新。信息技术形象、生动,具有共享性、开放性、互等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时代条件下,教育技术教学面临新的机遇,教学中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激发学生的热情,进而推动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和人才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 地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问题
1.1 拔尖人才培养的认识和重视不足
首先,地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时,由于其中多数高校受到传统培养观念的影响,在进行教育实施的时候,已经习惯对学生使用大众化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的方式。虽然也有部分领导和教师对拔尖人才培养内容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对地方高校的拔尖人才培养的方式不断加以探索,但是当前,仍然没有在教育决策和管理中达到一致性,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实施,只有在全校统一认识的过程中得到重视才能够得以有效实施。本科教学是普通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高校在进行教学水平考核时,其考核的相关指标都和高校的“科研水平”具有比较密切的关联,这就使得我国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的是科研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因此,多数高校以及高校教师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将人才培养的资源、时间与精力都放到了科研项目中,而忽视了人才的培养需要,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无法达到教学预期效果[2]。
1.2 硬标准化教育模式严重
在我国地方高校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在对人才的社会价值进行评价的时候,其相关的价值评判标准具有单一、死板的特点,从而导致了多数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关注标准化的内容,使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趋同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其培养模式大同小异,而没有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能够促使人才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具有创新发展的趋势,而处于模式化和标准化下人才培养很难成为创新型人才。
2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2.1 多种培养模式结合培养
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主要是按照一样的学科专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划分,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专业意识在逐渐增强,从而使得专业意识能够在学生人文教育以及工程技术教育中得以有效渗透和综合。而专业素质的教育,在很长时间内被应用到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但是这种专业化的培养方式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容易由于通识教育模式培养方面的缺失,使得在对学生教育的时,容易导致其中出现高等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发生,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比较严重的制约作用。但是在我国人才发展的模式实施中能够发现,进行专业教育的培养逐渐成为高校教育中长期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优势,同时也会对人??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危机,故而需要在现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对人才进行全面培养。通识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共同科目课程的培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性教育实施,使得学生自身具有基本的思维能力,可以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自身的判断能力等能力。通识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全方面地发展,使得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具有博学和专业等多个方面的优势从而促进人才的全方面培养。
2.2 大力发展科研技术
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间紧密相关。在进行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具有比较独特的优势,在进行学生教育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使得学校的科研项目可以顺利进行。在高校老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在对教学内容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使得其科研成果质量逐渐提升,教师们也能够将自身研发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可以获得最前沿的科学理念与知识,同时也能够促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更加全面的提升。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的过程中,也可以对科研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加以巩固,促使教师的科研内容更加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71-02
在环境艺术教育及其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相关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教育活动规范会形成基本的认知与思想,这些针对环境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主张与意识就是环境艺术的教育观念。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特别是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扬弃与现实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提炼出了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环境艺术教育观念。这些新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具有内在的特色与规律,既是当下现实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代表着未来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与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其特色观念的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的学科发展指导意义。
一、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
从教育理论层面看,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另一个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现代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过程正是由这两个主要内容互相作用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其中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是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最终目标,而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方法。没有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方法就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方法为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实质就是实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
从教育实践层面看,要实现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需要着重做好两个教育环节。首要环节是改变受教育对象一贯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课程的教与学之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表现与发展。只有这样环境艺术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获得自己需要的、向往的、思索探求的,使受教育者在环境艺术的学习中获得归属感,在学习及运用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的学习之中并形成独特的个性思维呢?这就需要做好另外一个实践环节,形成系统而形式多样的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积极接受环境艺术教育教学。在实际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程式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形式,使得很多学生只对环境艺术课程中具有实用性、操作性等的感性实践类课程保持兴趣,而排斥理论、思维等抽象理论课程。由此证明在实践教学中,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个性发展的保障。因此如何使受教育者不断自觉地加强提升自身理论文化与综合修养是环境艺术特色教育实践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民族文化观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里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精神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尊崇的最高生活准则,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首先应将受教育者的基本精神生活规范涵盖在本民族精神特色之下。环境艺术教育应当承担弘扬极具个性精神化的民族特色教育责任,注重环境艺术设计本土民族化的引导。特别是在我国需要建立一套适应中华民族特性,适应本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以本民族独特的面貌培养本土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不同的民族与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把从传统中汲取的营养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就会孕育产生符合民族与国家时代精神的新的极具个性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形态。经过历史检验与完善的这种艺术设计形态,终将发展成为这个国家与民族未来的传统成分。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也将在这种循环中变化发展。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传统设计风格的继承发扬,应融汇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与厚重传统文化的国家,绵延发展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烙上了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需要保持足够的民族特色,从而培养出蕴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我国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本土民族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求。一是注重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成分。教育学生学习与环境艺术学科有密切关系的文、史、哲等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文学科内容,以保持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二是要对立统一地看待环境艺术教育中民族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关系。如今文化信息全球化,环境艺术教育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的结合发展,才能获得教育体系中本学科独特的地位与特色。具体来讲,在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以往只注重环境艺术专业技能教授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态度倾向。比如,可以通过逐年提高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入学文化分数线的方式来提高入学生源的文化素养水平;在教育教学模块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比重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选修或第二专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学科交叉学习能力;增强外语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增强新技术新材料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等。其次,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中增加具有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课程。比如,让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回归到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工艺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设计符号表达,在设计中自发继承传统设计精神理念,培养对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豪情感。最后,努力转变现有环境艺术教育中“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态度。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丰富的理论素养才能使得设计之路走得更远,因此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规划体系中需要强化相关设计理论课程的教育。这些理论课程包括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密切相关的设计史类、方法论类、工程管理类、法律法规类等丰富内容。
三、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地域差异观
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正视环境教育的地域性差异,保留并培养各地区不同的环境艺术教育特点。比如,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各地区的环境艺术教育立足本地实际,保留各地方性传统文化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体现,尊重强调各民族文化传统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继承发展。同时还要正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要求的各个地区学校环境艺术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真正做到立足本地为地方服务,实事求是地为本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培养作出努力。环境艺术教育的地域差异特色还体现在合理布局各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类型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建设上。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地环境艺术人才市场需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准确定位本地本学校的层次与类型,按照各自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扎根地区实际,挖掘区域特点,明确层次教育,专注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才能让自己的环境艺术毕业生被市场认可,才能教育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四、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校园文化观
谈教育就离不开学校,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会影响受教育者不同的个性发展。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注重营造自己独特的学校教育环境,抓好学科优势突出环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特点,这也就是如今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学校对各专业办学理念的尊重与支持,它直接影响着各专业在学校中的办学发展方向与方式,制约着学科的整体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即可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风范。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与特色学风的形成。由于环境艺术教育的独特性,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时,应针对环境艺术教与学的特征支持帮助环艺院系建立独立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方法体系,营造具有环境艺术教育独特氛围的院系文化。这些都将融合涵盖在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之内,以实现各系科各专业文化既独立又互相交融影响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丰富环境艺术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的公共阅览图书量;设立专门的环境艺术图书媒体资料室;定期举办环境艺术学术交流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规模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与作品展;积极主动联合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企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实践;建设具有专业文化特点的教学与生活环境等,以此来营造浓厚的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氛围,突显学校特色教育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形成环境艺术教育个性化的过程就是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各个国家与区域的环境艺术教育要承担继承和创新本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功能责任,就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种层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满足设计市场需要,也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个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要保障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样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艺术教育中弥足珍贵的就是保持艺术本身的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秉承特色教育观念,实践特色培养教育方式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大师们正是在学校或自我多种方式的特色教育理念下,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设计实践,才创造出了那么多举世经典的设计作品。相信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指导下的中国环境艺术教育,必将不断培养出更多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太明.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王受之.扫描与透析――世界著名美术院校教育丛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漆德琰.澳大利亚环境艺术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明确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
以职业素质为导向,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明确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一般而言,所谓的职业素质主要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人才的基本素质培养,这里的基本素质要主要包括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水平、健康的心理状况等等,基本素质培养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内容;(2)人才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这些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的应用知识等,基本的理论知识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3)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提高从业者从业能力的基本途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岗位技能培养,职业知识、职业经验的教育,还包括从业者进行学习能力,从业者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从业者的社会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等等。(4)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培养。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培养要能够以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为准绳,进行人才职业技能水平的培养教育,人才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成功进入到某个岗位上的通行证, 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要重视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的培养。
2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2.1更新改进英语教学理念
要实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需要更新改进英语教学理念。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英语理论知识与英语应用能力同等重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能够渗透职业素质教育,不断为学生提供应用英语的机会和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英语这门交际工具。教师要能够将英语教学素质培养和具体的业务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能够以职业素质为导向,进行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要彻底改变传统灌输式英语教育模式,能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具体的业务过程中应用英语。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
2.2依据专业需求加强英语教材的建设
以职业素质为导向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必须要进行教材的创新,要加强教材的建设工作。在教材内容创新建设中,要明确学生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怎样的英语知识,需要开展怎样的工作,或者是需要怎样的英语知识技能。要研究学生的专业需要,研究学生的职业选择方向目标,以此为依托进行教材内容的创新设计。要突出英语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职业化,能够突出学生职业英语的应用性内容。另外,教材建设要依据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要依据学生的需要。教材的主要内容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的选择设计要与学生专业需要相适应,与学生英语水平相适应,要突出模块内容和实训内容,保障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在英语教材内容创新方面,要能够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一些新媒体教学方式或者是网络化教学平台,拓展学生英语学习的空间,为学生呈现丰富对教学内容。要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保障教材内容与学生专业技能知识进行联系,提高学生关注英语的热情。
2.3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对于不同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在未来需要从事不同的工作岗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岗位情况,设置情境教学模式,能够把英语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设置学生工作招聘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再比如,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可以设置商务英语谈判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应用英语进行商务会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等等。英语教育要能够针对学生的专业需要,通过情境教学法的直观展示学生的工作环境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重视高校的安全教育。
高校学生的群体特征,年龄结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诸多差异使得他们被很多安全问题困扰。高校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困扰,竭尽全力给予学生安全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开放度不断增大,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高校应注重提升学生面对危险的应对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安全意识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如今,我国高等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这对中国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高等学校为了减少高校改革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高校学生也不再局限于校园,他们更多的参与到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中来,和社会的交流更加广泛。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学生开始接受不同主体,不同途径传递的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由于社会和家庭学校的各种影响,高校学生也正在被其他各种思想所包围,转型期的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高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阻碍了高校深化改革,影响了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因此保证高校学生安全是高校改革的当务之急,高校学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
2、安全意识培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便利,与此同时,社会也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管理育人工作中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应真正落到实处。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内容存在的问题
在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意识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思想觉悟、价值观念、自律意识千差万别,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实习实践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使得个人或他人利益受到侵害。这说明我们的安全意识培养内容需要改进,真正做到为高校学生的安全服务。随着社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形势日益复杂,安全问题及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逐年增多,这就迫切要求安全意识培养教育的内容应该不断深化拓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对策建议
1、形成科学的安全意识培养理念
(1)培养大学生主动提升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安全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为落脚点。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理解安全教育不只是为了学校安全,而是要让学生理解安全为我,并做到我要安全,充分发挥学生在安全意识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树立安全意识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参与安全实践,齐抓校园安全。开展安全教育不能只是单向的灌输,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参与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安全工作实践。
(2)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针对性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又要因时制宜重点的进行,同时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安全教育必须贴近学生实际,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使其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安全教育。为高校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高校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2.确立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1)重视生命价值培养教育
一次次的生命活动组成了生命活动的全过程。生命价值培养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生命活动进行关怀,让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要让他们知道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并使其过的有价值。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自身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
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与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加大学生课程学习中的健康安全教育比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的又一关键。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学校通过心理咨询及时在发生伤害事故前进行疏导,防患于未然,使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迈上新台阶。
(2)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很多高校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在适应社会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有些高校学生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悲观情绪,心理负荷过重,心理失衡。然而,在现代社会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须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周宗奎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预防“校园侵害,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有着良好的作用。从社会实际看,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会随环境等因素改变而发生变化。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在大学四年不尽相同:大一对环境的不适应、大二是人际关系、大三为情感问题、大四多为就业压力。所以,心理安全问题是高校学生安全意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要即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力争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安全教育中积极引入心理学内容,对高校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高校的安全防范体系更加全面。
3、创新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形式
第一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加强安全意识的理论修养。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完善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现如今,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管理好学生、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给学校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学校方面,应推广普及安全知识,让学生从内心对自身安全有全方位的认识,对于那些有危害的行为自发地避而远之。
第二是利用网络资源创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如今网络已进入学生的生活中,但安全防范意识仍然薄弱。不仅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并且也要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学生的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高校涌出了一大批人才。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和网络本身具有的隐蔽性等原因,一部分高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网上进行犯罪和诈骗,使得有关单位和人员蒙受巨大的损失。对此,各个相关部门应将安全教育延伸到网上,大力宣传互联网法律法规,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特点,普及防火防盗等安全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博士学位论文应当表明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了创造性的成果,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与本科教育阶段的根本区别所在。
科学研究一般包括选定课题、调研文献、提出假设或观点、选择研究方法、制定计划、分析实验资料、总结和撰写研究成果、发表成果等环节。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除了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外,还需特别注重对其发现科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成果总结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军事对抗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科学技术和创新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又是竞争的焦点,我们必须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
2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分析
在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近几年来有所改变,但总体仍具有如下特点:
(1) 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要求较低,导致对计算机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得不牢靠。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旺盛需求的驱动下,许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课程安排上进一步重视对新技术、新应用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教育,如很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离散数学、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等方面的课程都没有安排,而安排了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方面的课程,使学生缺乏从事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
(2) 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传输,轻视对科研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虽然许多核心课程也有实验要求,但这些实验大多以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为目的,对“选定课题、调研文献、提出假设或观点、选择研究方法、制定计划、设计与实现假设观点、分析实验资料、总结和撰写研究成果、发表成果”等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各环节的基本素养并没有太多的针对性的训练,研究生毕业设计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课堂教学对学生科研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够。
(3) 缺少学术批评精神。东方文化的含蓄、重情感、爱面子和回避冲突,使得学生总是“敏于事而讷于言”,在科技活动中不善于开展学术批评,盲目相信书本上、学术大师和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失去了许多“明辨是非”的机会,也降低了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可能;在学术交流中不积极发言和提问,既挫伤了报告人的积极性又失去了通过交流共同提高的机会,影响了学术交流与讨论的积极性;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浪费了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机会,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变成“讷于事且讷于言”,创新能力以及工作效率低下。
(4) 高校和研究生招生的扩招,研究过程监控的难度增大。由于大规模的扩招,带来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粗放化,老师对研究生的研究过程缺少监控,导致了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中的机会主义的抬头。如通过窃他人成果骗取学位、通过雇佣“”撰写学位论文等。诸如此类的机会主义,一方面考验着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另一方面也动摇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学位的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将会给国家科技事业、社会进步带来相当恶劣的影响。
由此可见,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对科研研究的基础教学、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与方法。
3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
在研究分析国外知名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年摸索,我们形成了较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做法:
(1) 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基于研究方向要求,总结历届研究生论文写作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和基础知识,参照国外知名高校的课程体系,确定该研究方向的课程体系,提出了对离散数学、系统科学、复杂系统、抽象代数等课程要求,通过课题组内研究生交叉选修方式、做实例以及组内讨论交流,使课题组所有研究生均能够对所需的核心课程知识有所了解,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
(2) 注重新生入学培训环节。培训内容包括课题组的研究人员行为准则、实验室的科研方向介绍、科技文献查阅与强化训练等,使学生在一个月内对课题组的价值取向、管理方式有所了解和认同,通过培训和练习掌握文献查阅方法。
(3) 创造和利用各个科研环节和科研活动,如读书报告、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等,从科学贡献、假设和观点的优点与不足、成果适应范围等方面启发、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阔学生视野,通过这些活动,培养锻炼了研究生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 探索建立研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范和管理机制,并建立和实行组长、学长负责制,对学生研究过程进行监控。制定了涵盖内容层面、价值层面以及技术操作层面的规范,包括学术规范、工程规范、文档规范等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注重加强对组长、学长与组员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与人沟通技巧与技术交流效率。通过在研究过程中对学术规范的严格要求以及课题组执行能力,进一步强化了严谨认真、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
1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学习上的持久紧张和竞争压力,产生焦虑心理。大学生从进入高中到考上大学,持续多年紧张学习。进入大学,众多的优秀学生集中在一起,有的学生失去了学习优势,心理上的落差很大,产生紧张和压力,成为一种心理负担,使大脑处于高度疲惫状态,导致心理功能的失调,出现抑郁、恐怖、强迫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1.2 人际关系问题,有的学生嫉妒心强,对他人或群体缺乏认同;有的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自我封闭,人为地扩大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心理距离,乃至产生社交恐怖;有的学生不愿或不屑于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认识不到良好人际关系的作用,对人冷漠,独来独往,成为孤家寡人。
1.3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经受不起批评、打击和失败。目前在校大学生,独生子女多,他们优越感强,在家是被长辈宠爱的“小皇帝”,以往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他们的心理定势,他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1.4 学校和社会适应问题。大学生正处于摆脱依赖,独立地走向社会的转折期,表现出很多适应不良。有的学生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造成大学生活适应困难,如不会洗衣叠被;有的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自学方法、思维方式而对大学教学方式不适应;有的学生由于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变革的步伐而迷惘困惑;有的学生因挫折承受力弱,缺乏相应的心理防卫机制,遇挫而一蹶不振,导致严重的适应不良。
1.5 因恋爱受挫,造成情感危机。情感危机是指一个人在情感方面遭到打击,使他无法控制和驱使自己的感情,从而严重地干扰他的正常思维和对事物判断处理,甚至使学习和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有的学生在极度的悲痛、忧郁、焦虑、烦躁等情况下,做出轻生和莽撞的事情。在大学生中最常见的情感危机的失恋和单相思。失恋或单相思者,在精神上蒙受痛苦和自我折磨而不能自拔,造成心理失调和行为上的怪异。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内容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实效性研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性原则,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内容。首先,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下与个性特点;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其次,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及其成因,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最后,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大学生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3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任务和内容的要求,总结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3.1 在充分重视和全面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总体的设计、安排和实施。应该把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控机制、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报告讲座、各教育教学环节内容中的心理教育的渗透、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报导、与医疗机构的联系、等项活动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内容到形式、从机构到条件,都需要作出整体的筹划和运作,发挥多方面内容形式和整体工作效益。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扩大教育培养对象的范围,增强其实际作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着眼于正面的、积极的、长远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其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培养教育活动。因此,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的主要工作不是少数人的;而是全体的,是面向促进所有人心理素质和人格成长和完善的教育。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和作用、提高其吸引力和实效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3.3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工作奠定基础和条件。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能够全面客观具体地了解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为科学正确地制定工作方案和应对措施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条件。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后,特别是可以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对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沟通活动,可以进一步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追踪了解和帮助。由于这种有针对性的关心,学生能够配合和接受,因此容易取得明显的效果,改变了心理辅导活动门庭冷落的状况。
3.4 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增强学生接受兴趣,提高深入持久的实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应该遵循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注意团体教学辅导与个别咨询结合,教学、训练、咨询、文化活动以及所营造环境气氛等形式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在每种方式方法中,注意引导开发学生的知、情、意、行,尤其注重训练和实践。
3.5 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心理健康学生社团的作用,让学生宣传心理知识,在活动中服务他人,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播放心理电影、举办心理知识长廊、心理漫画展、心理剧、心理知识竞赛、呵护自己心灵的主题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当代中国人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杨宇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2001
3 黄希庭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樊富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