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6-14 09:33: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93-01

在近三年的新课程实验教学中,我有以下的几点体会。

一 采取“模块”的架构方式

高中新课程结构上的最大变化,就是采取了“模块”的架构方式,根据课标编写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也基本上都是以专题模块的体例呈现教学内容。“模块”课程的特点和历史新教材的专题化编写方式,大大拓展了原有的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历史认识的提高和历史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打开了新的视角。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很少关注通过知识整合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习惯于照本宣科,即使整合,也是知识点的罗列。而模块下的专题教学强调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整合。那么,在“一标多本”的新形势下,我们如何把林林总总的历史材料和千姿百态的历史课本(教材)进行整合,在有限的时间里,利用有效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进行知识整合的标尺,应是“课标”,知识整合的着眼点应该是学生的发展。“课标”是历史教学知识整合的“灵魂”。

二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教育,教育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就是当务之急。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因此,作为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这就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了。

三 更新备课方式,要有合作意识

1.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

2.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篇2

课改以来,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那么,如何转变这种教学策略呢?下面浅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确定新的师生观

新课程要求打破教师居高临下,尊严不可侵犯的权威性,确立平等的师生观。在这种新的课程观中,学生的地位相应发生了变化,学生由“被压迫者”转变为与教师平等的交流。那么,新课改下,如何做到平等的师生观呢?

1.善待学生

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爱"也是一种教育,用师爱与学生建立起感情,它不仅能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品德的形成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爱学生,不仅要关心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而且要树立和实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育思想,真正地成为学生的严师益友。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热爱她(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岗位,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扑在教育工作上,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力,无私奉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从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真正的教育只能是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走进对方的精神交流和心灵对话中去。身为人师,教师必须理解并尊重自己的学生,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存在而存在,从“尊贵”的台阶上走下来,平等对待学生。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品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

3.勇敢的承认自己的过失,错误和不足

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也是人,也会有过失,因此,教师要用行动说话,摆正自己的位置,超越传统,建立新型的平等、民主、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

二、确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教,学生主要负责学,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出现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观上增加一种新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意识”,改变过去“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意识。

1.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主要是死记硬背大量的年代、人名、事件,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死背”的学科。讲述、板书、念课文与抄笔记构成历史课的主要活动,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的传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降低了广大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老师力争用精确简洁语言组织课堂。真正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具备自学、钻研、探究、交流、表达、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素质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强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教学媒体多样化、现代化,不仅能给学生神经系统以新的“刺激”,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实践已证明,现代教学媒体运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激活课堂气氛

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整体的课堂效果。良好的课堂气氛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而消极的课堂气氛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弱化的作用。

篇3

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但是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认知的培养。因此除了书本知识之外学生还应该自己积极的探索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一、什么是活动教学法

所谓活动教学法就是教师依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完善工作。活动教学法更加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范围比较窄,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因此在考试的时候学生都觉得没有知识能用,其实这就是学生的积淀不到位。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很少能够做到以点带面,这也是因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扎实,没有办法全面宏观的整理和运用知识。而教学活动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之中以更加轻松的方式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长此以往学生的历史感就会得到明显的增强,其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也会有极大的提高。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于强调记忆的重要性

历史学习固然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过分了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实际上这样大量的记忆背诵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但是实际上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历史学科的记忆和背诵需要建立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并以此构建了扎实的知识体系才能够真正的做好记忆工作。

2.历史课堂教学形式沉闷

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气氛压抑。不少学生觉得历史学习太过于沉闷,历史知识只能记忆和背诵,毫无乐趣可言。时代背景不同,一些历史知识学生也很难真正的理解。如果教师讲述的不到位的话,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就会始终存在有疑问。这也是学生觉得历史课堂学习沉闷无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活动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之中的应用

笔者认为活动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之中的运用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即教师方面、学生方面还有考核评价方面等三个方面除法。只有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真正将活动教学法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之中。

1.教师方面要考虑什么

活动教学法的运用首先需要从教师方面着手。为了运用好活动教学法,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活动教学法的运用范围。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历史教学活动都可以运用到活动教学法。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需要运用到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仔细研究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时候单纯的理论讲授反而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立足实际教学内容,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除此以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应当尽可能的选择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对来说确实比较枯燥和无聊,但是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还是比较强的,如果利用好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提升。高中历史教学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要从多方面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等都是教师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和侧重点都不一样,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

2.学生方面要做到什么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当前我国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不少学生都等着教师教学,而不是自己主动求学。活动教学法的运用需要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完全可以以历史事件为题材设计话剧等,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知。除此以外,因为高中历史学习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时间和事件,而这些内容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少学生之所以对历史学习有畏惧心理其实很大原因就是这些内容的记忆比较枯燥和无聊。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因此这些事件的意义和时间也是存在有一定的练习的,教师需要将其中的练习讲给学生听,学生则是要努力理解这些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从中我们发现,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请老师指点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3.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运用活动教学法的必然要求之一。只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师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且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仅仅要看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还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幅度等多方面内容。

活动教学法的运用对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对此给予积极的重视。虽然当前历史教学存在有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做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4

高考“综合能力测试”是不是仅仅是测试能力,而不考基础知识呢?不能,绝对不能,如果那样去认识,必然误导学生。综观近年高考试题和各种“综合能力测试”试卷,明显可以看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对各种能力的考查仍依托学科知识,没有出现纯粹的脱离学科知识的能力测试题。二是各“综合能力”试卷中都有一些题目是考查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不高。如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的“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清教徒(批判‘君权神授’的观念)”一题和山西卷第38题第一问:中国煤炭用于冶炼始于公元前3世纪末――公元1世纪初”一题。所以,不能放松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因为没有历史知识就没有历史学科,也无所谓历史试题。综合能力测试不能完全抛开学科知识。由“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化,这个命题本身就包含着以“知识立意为辅”这层意思。这对高考来说也不是有与无的关系。

二、应高度重视历史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

从“综合能力测试”的名称中,我们很容易看到“综合能力”的重要性。综合能力:其一是相对于“分析能力”而言的“综合能力”,即把分析过的现象的各部分属性联合在一起的能力。如分析产生、发展、短暂春天的背景、过程,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后,得到“具有两面性的特征”的结论。其二是指将各种能力组合起来,形成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合力。如解答江苏、山西卷同有的“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中的民主主义者就专制问题提出许多思想主张”一题(第35题)所包括的3个问题,必须把概括能力、比较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等多种能力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从而正确解答该题。

三、突出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看,综合化,一是大大提高了能力要求的总体水平,二是突出了对比较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的考查,因此,现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必须加强比较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的培养。有位哲人说过,“历史是今天与昨天永无休止的对话。”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把许许多多类似的历史现象之间的不同属性或不同历史现象之间的相同属性,通过对比分析而显示出来。既区分历史现象之间的异同关系,又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比较中外4位航海家,并把他们串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再如,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法国大革命一节中,在引用法国1791年宪法的部分条款后,提出的问题:请把《人权宣言》的有关条款与上面的规定加以对比然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以上都说明比较题流行有其必然性。

比较既要找出对比主体(人物、事件、政策、主张、国家),又要找准对比项(阶级、主要事迹、历史地位、评价等)。有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现象与本质的比较;总体比较与分目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经比较之后,要顺理成章地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这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历史学科的综合是历史发展的系统性的一种反映。随着历史试题综合性的加强,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的指导作用会愈加重要。以某年高考历史广东卷为例,第43题“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原因和两条途径”,其实质上是把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视为一个大系统,并认为此系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两个子系统。如考生有此认识,此题不难解答。否则“两条途径”就很难破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重视系统理论和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