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14 09:33: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概念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涵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又称工程投资审计或基建投资审计。从广义上说,它是包括国家审计主管部门、社会审计单位和经济体内部审计机构等审计主体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财务收支、合法项目报批、未来效益获得等情况的监督行为。以上叙述的监督行为所遵循的是我国的《审计法》,并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企业内部三个途径开展体系式的监督;从狭义上说,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就是国家审计机关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所开展的审计监督活动。《审计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这种审计监督是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行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所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概念是广义上的概念。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象的界定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象,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客体。它并不仅仅包括建设施工单位,而是涵盖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经济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参与部门或单位。这其中不但有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同时还要有设计单位、金融部门、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等。也就是说,这些部门或单位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外延

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是一个期限相对较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外延界定为前期审计、在建期审计和竣工后审计 3 个部分。而若是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工程性质的角度来看,我们又可以将其外延界定为基本建设投资审计、技术改造投资审计和其他投资审计等。当然,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外延的界定还有其他的方式,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出现的问题

(一)重操作审计,轻利润

审计在固定资产投资市场中,因其中利润巨大,而常常出现各种违规违纪现象。因此,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审计员通常会重点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并从财务使用、流程办理等操作层面发现问题,责令整改。这实际上是一种对过去操作事项进行查处的做法,而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外延还包括竣工后审计环节,即对未来效益的审计。

(二)重事后监督,轻事前和事中控制

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还多偏重于对项目的事后审计。显然,事后审计不能像事前和事中控制那样更为有效地阻止不合规的行为发生。它只能发现那些已经发生和结束的违规事件,并要求事后进行整改。许多时候,损失在所难免,即使事后进行整改,也不可能实现零损失。

(三)人才短缺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都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大张旗鼓地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而与此相对应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有些地方甚至严重短缺。部分单位选择借助社会中介机构作为协审单位,目前,各地国家审计机关都在借助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通过招标选择能力强、信誉好的中介机构作为协审单位。

(四)缺乏客观标准导致的主观夸大

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的工作缺乏客观标准,可操作性不强。例如,我国的《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中的规定就存在比较原则和抽象的问题,尤其是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客观操作标准没做明确的阐述。所以,审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便会感到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和客观标准,就只能将审计工作建之于大量的主观判断之上。

(五)过于就事论事,而忽视了审计工作的支持决策功能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往往会针对事件本身的对错与否而开展,过分地强调就事论事的审计方式,而未充分考虑到为各级政府提供经济政策验证和宏观决策的支持功能。

三、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发展的建议

虽然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发展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使其更高效地对社会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就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具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念

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可见,事物的健康发展是需要有正确的意识做保障的。而在我国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重事后监督,轻事前和事中控制;重操作审计,轻利润审计等,就是审计工作理念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实际经济情况。对此,我们要大力创新审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相关理念,努力探究和掌握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寻找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具体如下:第一,增强宏观意识,将审计工作由操作层面提升至利润效益层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忽视对利润的审计是极其不妥的。我们必须要根据资金管理方式、项目管理审批流程、财政供给和相关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挖掘和丰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的宏观理念,并最终指向未来经济效益情况。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原来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已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模式,且整个转变过程是高速的、日新月异的。作为经济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发展必须要与经济发展的这个特点相适应,全面实现事前和事中审计控制,将“介入早、预防好”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念运用到实际审计工作,更新已有而陈旧的审计共组理念。

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体制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要搞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就必须要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及时从审计制度入手进行改革创新,尤其要开展好问责审计制度。那么,什么是问责审计呢?问责审计就是指政府等有权监督部门或审计机关,检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将其业务办理及责任履行情况作出客观有效的评价,对存在的违纪违规行为进行报告、纠正或制裁,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要通过审查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等情况,来实现加强审计监督,严格防止人为地滞留、挤占、截留、挪用专项资金。对违反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审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制止,进行通报,并严格追究相关责任方责任,有效维护项目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在构建我国新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制度时,还要做到“抓中心、顾大局”,以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有效使用为审计对象,重点审计其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全面促进相关分配体制的深度改革,并有力推行常规审计、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等三种方法相结合的审计。

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内容

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要着重增加对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社会公共项目的审计,合理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具体来说,第一,要适度拓宽对财政投入较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第二,及时引入眼下固定资产投资中反映出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涵盖社会各界和人民百姓极大关心的固定资产投资问题;第四,全面加强对环境效益敏感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力争做到早准备、早介入,尽可能多地考虑预防生态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保护濒危动物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审计;第五,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上,大力做好工程事后审计和预算、决算等事前审计的衔接工作,要将单纯地以项目建设单位为主的模式,延伸为审计施工、监理等与投资活动有关的所有部门和单位的模式;第六,重点审计乱上建设项目、违规虚假招投标、不按规定流程转包分包以及项目建设中偷工减料等违纪违规行为。

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新战略

实施人才战略,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域内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缺乏熟悉审计流程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和高等院校的专业培养,灌输新型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提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建立起考核审计员的学习考核体制,督促他们按时自学,并对自学效果明显的同志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措施。

(五)利用社会中介审计力量参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各地都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相应出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去合理地利用社会审计,由最初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扩大到其他项目审计。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参与政府审计工作取得了成效,社会审计对政府审计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四、结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要发展,就必须要做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并时刻服务于经济大局。只有这样,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才能发生起色,才能真正起到有效监督经济的作用。

篇2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特点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范围是指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把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的经济现象作为统计对象,从建设准备开始,经过建筑施工、设备安装、建筑投产的全过程,体现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有如下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对象的广泛性

凡是属于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可供较长时间反复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上不改变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和其他物质资料,单位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固定资产都属于统计对象,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对象的广泛性,投资主体涉及到国民经济各行业。

2.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单位的不固定性

一个单位往往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通常是在一个较为确定的时间内完成,加之一个单位要通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单位下达计划并进行投资后,才能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单位,因此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单位与一些统计专业相比,具有不固定性。

3.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信息及时性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在获取投资项目建设信息基础上建立统计报表关系进行投资统计工作,因此为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单位不漏,要求统计专业人员及时了解辖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的动态信息。

4.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工程专业性

按工作量统计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原则,即工程形象进度法填报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主要取自施工单位或监理部门每月报给建设方的进度报表,而这一数据取得的原则不仅要求建立在施工单位或监理部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而且还需要投资统计专业人员具备一定建筑工程专业基础知识。

二、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种种特点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实际工作面临较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投资信息获取协调难度大

未经本级政府发改部门批准的项目信息获取过程复杂、环节多、难度大,通常由地市级统计部门与发改部门协商取得投资信息,县级统计部门再从地市级统计部门获取信息资料,增加了数据收集环节。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备案工作不属同级审批,要及时、准确掌握不属于同级部门审批的投资项目统计信息,常常依靠项目清理取得相应统计信息,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信息工作滞后。

2.部门联动机制不畅通

早在1991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建设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四家部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新开工统计和竣工统计报告制度的通知》,根据通知规定:项目建设单位开工要进行统计登记,竣工要提供竣工统计报告。这两项规定,对通过统计数据质量检验项目投资实施情况起到很好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部门没有形成共识,没有建立起相应约束机制,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经建设部门批准开工建设后,统计部门就成为一个孤立收集项目建设信息的部门。特别是验收的竣工项目,统计报表上计划总投资与实际投资差距过大,增加了投资统计数据查询量。

3.部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内容界定存在差异

根据实践,举一例:如原煤生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应包括哪些?单凭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概念理解,企业统计人员难于清晰。由于统计内容划分较粗,常常出现同一企业的同一个投资项目由不同统计人员得出的统计数据不一致。

新形势下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对策针对现行固定资产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及时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定期联席制度。在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中应建立起以政府牵头的投资统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每月按投资项目审批权限,把发改、经信、财政、卫生、住建等有项目审批权限的部门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定期联席常态化管理。特别加强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新开工统计和竣工统计报告制度,只要有新开工项目,住建等部门及时督促施工方与统计部门建立统计报表关系后方可颁发开工许可证,此外,对竣工项目要实行统计报告制度。这一措施既能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单位的不重不漏,还能加强部门之间数据协调性。通过对项目投资统计报表、工程进度报表的互相检验,在保证投资统计数据质量的同时,还能保证工程投资数据的准确性,使住建、银行、发改、统计部门就同一项目所取得的数据保持一致。

二是积极研究建立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范围的细化。只有统计口径、填报范围一致,才能保证统计数据可比性与一致性。从目前看,特别要对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内容、范围进一步明确,应针对某地区某一行业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积极协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进行明确细化,使行业统计范围更加明确、具体、统一和规范。

三是下功夫建立一个上下连贯、畅通无阻的投资统计信息网络体系。投资统计信息网络建设是投资统计的基础,在统一网络平台上,各施工单位与各县区统计局进行联网直报,在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下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县区专业人员与企业统计人员能即时传递程序和规范工作进程,加强对专业知识沟通交流,不断提高统计资料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部门、企业投资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机制。要逐步完善和建立部门、企业投资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机制,不断开拓统计人员视野、提高素质,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更能准确、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不断提高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

参考文献:

篇3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良好的资产管理可以减少浪费,提高资产的利用率,直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一、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长期以来,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忽视现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轻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近年来,国有企业对资金的支出能够严格把关,但对需要的固定资产买回来以后,后期管理的概念模糊。由于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没有严格的财产管理制度,往往会出现占用企业设备物资、人员工作岗位变动对原来使用的资产没有移交等问题,从而使备物品没法查找,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流失。

(2)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及时,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有固定资产相差甚远。例如:新购置的固定资产不验收、不登记入账;报废、报损的固定资产没有冲减等。

(3)固定资产控制效果不明显。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事前、事中监控,财务部门对本单位现有固定资产的情况缺乏整体概念,对固定资产购置的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没有从节约、整合资源的角度合理安排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往往出现重复购置,部门资源独享。

(4)忽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监控。固定资产处置不够规范,财务部门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财务部门只管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具体办法,资产使用部门无管理制度、无管理人员、财产登记不全。部分企业闲置、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置较为随意,没有严格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不对有关资产进行评估,擅自定价或随意处置,强行报废、低价出售等,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二、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控制

(1)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宣传,改变观念,重视管理。企业管理层的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应努力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要把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作为建立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必须保证企业有关资产及财务指标的统一、真实、完整、可靠和准确。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于固定资产管理挂钩的体系,建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激励机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建立系统的资产投资管理体制。加强各级资产管理人员的协调,建立起资产管理信息传递及时、工作相互协调的管理模式,建立资产管理的网络,便于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2)做好清产核资工作,优化资产结构。清产核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清产核资的成果,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一套既符合今后国有企业企业实行新企业财务制度要求,又兼顾企业特性的资产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资产管理约束机制,并加以认真实施,继续深化资产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以适应今后国有企业企业发展的新形式。具体说,首先,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制约机制。其次,应建立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以资本管理为突破口,企业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的模式。包括企业资本投入、运营、收益管理,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评价考核等。再次,应加强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比如利用清产核资工作,摸清企业家底,核实财物,使账外资产及时入账;再如切实做好企业资产产权登记工作,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纠正和制止侵害企业资产的行为,清理出那些长期脱离管理的企业资产。

(3)严格履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程序。具体程序如下:投资项目的提出企业的各级领导者都可提出新的投资项目。投资项目的评价投资项目的评价主要涉及如下几项工作:一是把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分类,为分析评价做好准备;二是计算有关项目的预计收入和成本,预测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三是运用各种投资评价指标,把各项投资按可行性的顺序进行排队;四是写出评价报告,请上级批准。投资项目的决策投资项目评价后,企业领导者要作最后决策。投资项目的执行决定对某项目进行投资后,要积极筹措资金,实施投资。在投资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要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施工成本进行控制,以便使投资按预算规定保质如期完成。投资项目的再评价在投资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应注意原来作出的决策是否合理、正确。

(4)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管理水平。首先要强化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人员的的要求,对新建资产要确保及时准确入帐,并正确计提折旧。加强业务培训,不仅要学习财会业务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生产知识,熟悉生产技术设备,经常深入现场了解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加强与实物管理部门、使用保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资产变动情况。另外,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三、结束语

篇4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概念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工作(包括投资立项的合法性、建设资金来源和使用的合理性及竣工投产后的效益性)进行的审查、监督与评价。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行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

(1)开工前审计的主要内容:审查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投资方向、产业政策、行业规则和地区规则;建设规模是否经济、合理;投资项目是否按计划申报;建设资金来源是否合规;建设规模和标准是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相符,概算内容是否合理、准确、完整;开工前的各项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合法。(2)建设期审计的主要内容:审查投资项目的实施是否按照规定程序及批准的内容、规模和标准进行;项目设计是否合理,工程质量是否合规;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是否符合规定;各项设计、施工、供货、监理等经济合同是否按要求与有关单位签订,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概算、预算或者决算的编制依据是否合法、合理。(3)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审查竣工决算报表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帐表是否一致;交付使用的财产是否符合交付条件,是否真实、完整、合规;实际投资完成额是否超概(预)算,其核算是否真实、准确;结余资金是否帐实相符;分析评价项目的投资收益。

三、企业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意义

篇5

促进农民增收和保持经济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从现阶段来看,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金融危机的后续效应造成经济复苏不确定,保证经济拥有一定速度增长,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须手段。所以,将这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具有其内在合理性。

促进收入和经济增长其实属于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在外需陡降、内需疲软且无法短期拉动的情况下,关注并分析投资对其的作用就格外重要。投资的有效性一直是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中高度关注的命题。自从“人力资本”概念引入正统经济学后,将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成为分析的一种趋势。大量的经验分析表明,投资对我国的经济拉动和居民收入增高具有显著性。在国外,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包括扩Solow[1](1956)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以及80年代末以Lucas[2]和Romer[3]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或新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由于资本收益的递减作用,长期的人均产出会收敛于一个稳定状态的水平。如果没有外生的技术进步,经济将趋于停滞。内生增长理论通过使用更广义的资本概念,即物质和人力资本以及干中学,克服了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报酬递减趋势。自Lucas[2]以来,人力资本积累就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Glomm&Ravikumar[4-6]利用了公共经济学模型论证了公共教育支出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并借此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由此,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效果的分析就大量涌现。在中国,由于强势政府的存在和历史上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一般被认为是基于政府支出的结果,而政府支出包含政府购买和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特别是在经验分析上,由于长期把投资归结为固定资产的投资,导致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往往得出固定资产导致经济增长的结论,而对微观福利——“人均纯收入”关注较少。人力资本理论集中解释了一些在理论界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使这一理论在主流经济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周其仁[7]与萧灼基[8]都丰富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论述,将这一理论与中国的农村改革紧密结合,通过实地调查和个案分析,深化了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认识和运用。如果按照收入法来考察GDP,则可知工资收入也是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投资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应该会增加人均收入。但两种投资究竟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效应如何?是否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特点?尚不得而知。本文从投资的基本事实出发,归纳出若干现象,最终通过计量方法得出两种投资对农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综观国内外研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从理论上详细探讨和证明投资对经济增长、提高收入的作用,著名的Solow模型以及Ramsey、Dimond模型等均做出了经典的说明,国内较有代表性的如战明华等[9]就借助了Ramsey-Cass-Koopmans的模型构建了一个中国高投资、低消费经济模式经济增长模式的解释框架。第二是从实践上深入考察资本量的度量问题,如Chow[10]较早地度量了资本存量,随后贺菊煌[11]、王小鲁和樊纲[12]、张军和章元[13]都度量了中国的资本存量;陈钊等[14]通过估算形成了1987—2001年各地区完整的教育发展面板数据。第三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了大跨度的面板分析,从实证分析上通过计量经济技术得出较为准确的度量,较近的研究如贺坚[15]专门讨论了中国投资、消费比例与经济发展政策的相关问题;张占东[16]实证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需求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具体效应;杜丽永[17]借助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实证了投资在长期中的作用,并认为在不同阶段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差异。

二、中国农村投资的基本特点

图1显示了自1980年开始的我国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中可以看出,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只占了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一个极小的比例。这个比例的变化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村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在90年代初期有一个攀升,后期一直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并且始终保持着一个10%以上的投资比重。而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则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到2010年已经降至2.8%左右的水平。有两个原因导致上述变化:首先是国家不断加大农村投资,从政策层面上保持了集体单位对农村投资一个较为固定的比例;其次是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使得个人投资被很大程度挤出。此外,劳动力流出严重也是导致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急剧下降的原因。这也说明,在分析农村投资对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影响时,不能采用个人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免得出负相关的错误结论。

由此得到农村投资的第一个特点是:农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例不高,其中农村集体单位固定投资占比一直稳定在10%左右,而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一直趋于下降。

农村投资由于其目的性不同而具有很多内容,且农村分布广泛,加之项目众多,使得我国的农村投资分析具有特殊的复杂性。根据《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36691亿,其中建筑工程投资为21192.4亿,占比57.76%。同时,我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也逐年升高,(表1)。

从表1中可以得到农村投资的第二个特点:农村投资中建筑工程投资占一半以上,水利建设相关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稳定在50%以上且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农业基本建设占比非常小,这与人们通常想象的占比很不一样,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上存在不一致。考虑到变量统计上的一致性和占比的代表性,更宜选用与水利建设相关的投资额作为分析数据。

中国农村投资的第三个特点是:农村固定投资更注重公共物品投资,且公共物品投资占据农村投资绝大部分。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公共物品投资(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成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主力。

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度量一般都以农村受教育经费或投向教育领域的各种费用之和进行计量。《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专门列出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及构成”,表3是对其的摘要。在相关年鉴中,专门列出“当年教育经费投资金额”项,相较其他支出表,该项所列金额为当年实际完成教育经费投资额,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因此考虑以该数据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变量的测度。结合陈钊等(2004)和张公信(2010)[18]的研究可以得出中国农村投资在人力资本方面的特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占农村投资极少的比例,且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主要是技术含量极低、期限较短、简单重复的技术培训等。这个特点导致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转化为人力资本可能需要较短的时间,但人力资本可能提高的效率较低,从而影响其今后对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作用程度。

考虑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全社会总投资的关联性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可以得到如下的命题:中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前者与后者的作用机制和传导特征会有所不同。其中前者对农村社会发展有一个较强的时滞,而后者可能时滞并不长。

三、数据与建模

(一)模型与数据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1980年由西蒙斯(Sims)提出的。这种模型采取多方程的形式,用模型中所有内生当期变量对它们的若干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出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它不但具有联立方程对多个经济变量相互影响进行分析的优点,而且还平等地对待了所有变量,避免了主观上的随机性。其基本模型可以描述为:Yt=m+P1Yt-1+P2Yt-2++PnYt-n+ut其中,Yt为n×1维列向量;m为n×1维常数列向量,ut为n×1维随机误差列向量。数据采用1990—2009年中国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income)、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产值(gdp)、农村教育经费投资额(intel_inv)、水电建设和当年发电量完成额(estat_inv)作分析,其中用农村教育经费投资表示人力资本投资,水电建设和当年发电量完成额表示固定资本投资。为了克服可能的异方差,数据均取其自然对数;为了增强可比性,所有数据均采用可比价格,其中1990价格=100。所有数据均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本文计量分析采用Eviews5.1软件进行。

(二)建模与分析

为了避免可能的伪回归问题,对所有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在取自然对数后为二阶平稳,即所有变量均是I(2)的。由于非平稳序列之间也可能存在平稳关系,需要对非平稳序列进行Johansen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协整关系(见表4),可以进行VAR建模。似然比检验统计量表明在5%的水平的上不存在协整关系。图3为模型的稳定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本身是稳定的。根据相关准则判断,最优滞后阶数为2,所以建立的模型见表5。本文主要关注的是第二列和第三列的两个方程,重要的系数已经用加粗予以表示。尽管是二阶差分后的变量,在经济含义上并不那么明显。但系数本身的大小仍能说明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对数波动的变化存在较强的滞后效应,即第二期的系数大于第一期的系数;其次,人力资本投资对数波动的变化存在较弱的滞后效应,即第二期的系数小于第一期的系数;第三,从波动的两期幅度来看,人力资本投资波动的变化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人均收入的波动变化都具有更大的总效应。具体而言,假设存在1个单位的冲击,则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变化对其他两者的效应分别是0.3961和0.1651,类似的,人力资本投资波动的变化对其他两者的效应分别是1.1792和0.8184。这说明人力资本投资投资波动的变化对地区生产总值波动的变化和农村人均收入波动的变化具有更大的效应。

(三)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表格方程中所表示出的经济含义和实际效果,可以利用软件生成其脉冲响应的图示(图4)进行考察。脉冲图反映,D2lngdp和D2lnincome对D2lnest_inv和D2lnintel_inv产生冲击的反应,从脉冲图中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冲击最终都将收敛,但在收敛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其他两个因变量波动明显大于人力资本投资所带来的因变量波动,这符合中国投资基本事实: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呈现高位增长的同时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与其波动高度相关;而相比之下,人力资本投资则较为稳定。

(2)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较人力资本投资稍长的滞后效应。传统观点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立竿见影”的,而人力资本投资转化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但本文所选取的农村人均支出涵盖的内容基本上还是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方面的培训,所产生出的人力资本也绝大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与城镇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并不相同。

四、结论

本文立足1990—2010的时间长度实证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收入的作用,本文证实了投资对于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提高的积极作用,拒绝了理论上投资加大与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负相关关系”。研究发现:

(1)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大于固定资产投资。从得出的模型可以看出,假设存在1个单位的冲击,则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变化对其他两者的效应分别是0.3961和0.1651,类似的,人力资本投资波动的变化对其他两者的效应分别是1.1792和0.8184。

(2)固定资产投资只是在滞后2期才对前两者有显著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系数还很小,但是人力资本投资则在每期都有显著影响。这充分说明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极具价值。同时,也说明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内容上还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过多的低效率、低科技含量的人力资本投资虽然见效较快,但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使得人力资本积累只能从干中学中得到,丧失了技术赶超、降低学习曲线的机会。

(3)人力资本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前两者的影响均出现正负交替的影响,且后者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人均收入的影响波动更为剧烈。这从一定程度说明我国的投资比较紊乱,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都还存在不合理,可能这与我国长期以来投资由政府主导而非充分市场化所致。但脉冲响应还是显示出人力资本投资的波动区间明显窄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区间,这说明人力资本投资本身具有长期的内在稳定性,不易受市场的大幅波动。

篇6

1.1 我国招投标制度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进行招投标制度的引进,并进行了相应的试运行,然后进行了全面的推广使用。在开始的时候,招投标主要是重在宣传和实践,对于其中的问题进行总结。随着我国招投标制度的不断发展,到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对招投标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规范,同时不断的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讲招标的方式从传统的以表转变为邀标。我国的工程项目招投标在不断的发展中实现了多方面的进步,到目前,我国的招投标制度已经开始了全面的完善,而且其中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相应的解决。

1.2 我国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制度存在的问题

1.2.1 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部门不统一,处于多头管理状态

对于我国的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来说,其本身并没有和一般的法律一样,有较为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所以招投标仅仅是一项相应的法律。从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政策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国内没有较为完善和统一的招投标管理机构,因此很多相应的部门都可以对工程项目进行相应的管理。对于不同的部门来说,其本身会根据自身的相应利益,作出相应的侧重,进而导致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因此从多项政策角度来说,招投标本身处于一个较为交叉的角度,处于多头管理的状态。

1.2.2 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准入限制普遍存在

虽然我国的招投标法对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行业准入限制都作出了明确禁止性规定,但是在进行实际招投标的时候,仍旧存在十分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行业准入限制的情况。主要是在今天投标的时候,通过对准入证和不合理资质的使用角度进行控制。另外在进行评标的时候,如果不是本地的产业,就不给于相应的准入机制。

1.2.3 招标机构缺乏独立性,其执业缺乏诚实信用

对于招标机构来说,其本身应该是具有相应招标资质,依法从事招标工作的相应社会中介组织。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研究,机构本身应该是与任何行政机关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和其他利益关系。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很多机构都直接隶属于某一行政机关。这样的做法完全违背了我国的相应法律要求,而且很多的招标机构的诚信和其本身的独立性是连在一起的。在进行实际招标的时候,会设置相应的条款或者是陷阱,降低其他投标人的中标率,这样的做法缺乏城市信用,而且不符合相应的国家法律要求。

1.2.4 串通投标现象严重

招投标本身是十分公平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串通中标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般情况下串通中标主要是投标人和招标人之间的串通以及投标人之间的相互串通。投标人通过和招标人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相应的经济交流,获取较为明显的内部价格和数值,进而获得相应的报价。投标人之间的串通一般会利用高中三种不同的报价,获取较为理想的报价,继而进行经济效益的分配。

2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国有企业的重视与关注。且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先进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技术和手段,使固定资产数据处理、实物盘点和清查更科学、更简便、更高效。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管理内容几乎涉及到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与岗位,是要求企业组织内部成员共同参与的全员性的工作。加之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概念、经营模式、管理思路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局限性,相当多的企业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方面仍存在有诸多弊端与不足,比如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账实差异等。

3 完善我国的招标投标制度、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建议

3.1 建立统一招投标平台,实行相对集中的招投标行政监督权

为了实现我国招投标制度的全面发展,规范我国的招投标市场,需要首先建立较为统一的招投标平台,通过建立较为集中的招投标行政监督权,提升我国的招投标规范程度,实现我国招投标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对于我国目前比较分散的招投标行政监督权力,需要将其进行整合,实现专一部门的集中控制,提升控制的全面性。另外通过建立集中的招投标管理体制,提升整体的监督水平,实现招投标领域问题的全面解决,也可以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保驾护航。

3.2 规范招标机构行为

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应要求,建立培育专业工程招投标的专业机构,使其独立于各级政府和部门之外,而且不允许其受到各种经济利益的影响,确保机构的专业性和公平性。通过建立健全招投标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较为专业的管理模式,实现我国招投标机构行为的合理化。另外还需要不断的加强工程招投标交易全过程监管。通过对交易过程的全面监督管理,降低其中违法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整体的违法控制水平。对于其中存在的很多监督管理问题,需要采用专业的控制方法,确保问题的切实解决。

3.3 严格遵守财经法规,依法管理国有资产

篇7

一、引言

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前提保证,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资产投资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关系。首先,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结构和需求总量产生直接影响。再次,投资又是增加社会总供给的重要途径,通过增加投资能够增加生产资本,从而扩大社会生产能力,由此增加社会总供给。需求拉动作用通常直接表现在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同期数值中,供给推动作用则在时间上有一定滞后性。投资波动会导致经济同向波动,它与总产出之间存在着乘数效应。当增加投资时,需求就会增大,企业产量随之增加,推动就业,居民收入提高,从而导致社会总产出成倍增加。反之,缩减投资,社会需求减少,企业生产产量减少,增加失业率。因此,投资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现状分析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领域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看,主要有这样一些模型:资本积累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哈罗德―多玛模型。哈罗德和多玛提出了决定经济增长的两个因素,即储蓄率与产出量与所需资本量的比例,并据此提出一个旨在解释社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经济循环理论。根据哈罗德―多玛模型,经济要维持稳定的增长,社会中有保障的增长率必须等于投资者合意的增长率。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指出,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由于专业化和分工,国民产出的增长主要由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的有效配置两个因素决定,而资本形成率(即投资率)是经济增长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凯恩斯在《就业、货币和通论》中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并试图通过它来分析、增加投资对促进经济繁荣、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的作用,以得到投资等于储蓄下的国民产出均衡,但是凯恩斯均衡并没有考虑时间、人口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国内许多学者对其的进行了研究,投资与GDP是高度关联的两个不同类别的概念,投资反映社会资金的使用,GDP反映价值的创造,当时间足够长、空间足够大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重叠部分就越大,反之亦然。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逐渐地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上去,企业同时又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因此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间接影响到一个经济体的产出。

三、实证分析

(一)建立模型

根据GDP的核算方法,首先在模型中引入三个变量,分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最终消费(X2),出口总额(X3),通过查阅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得到1995年-2012年共17年的具体数据,列表如下:

表1

表2

表1数据查找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库,通过SPSS软件对表一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表2数值,根据以上数据,分析被解释变量与三个解释变量的相关性,首先先设定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μ,对模型进行spss检验的结果见附录图表,依据图表数据整理模型得:Y=798.014+0.693x1+0.347x2+2.798x3,预测值μi标准差可用剩余均方估计:μi==±254.96。

(二)模型分析和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

(1)模型分析:模型表达式:Y=798.014+0.693x1+0.347x2+2.798x3,这表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增加一单位值会影响云南GDP总额增加0.693亿元,云南省最终消费增加一单位会影响云南GDP总额增加0.347亿元,云南省出口额增加一单位值会影响云南GDP总额增加2.798亿元。

(2)回归方程显著性分析:常数项是798.014,t值为4.780,sig=0.000<;0.05,显著;固定资产投资额系数是0.693,t值为0.138,sig=0.003<;0.05,显著;最终消费系数是0.347,t值为2.525,sig=0.024<;0.05,显著。出口额系数是2.798,t值为1.318,sig=0.209>;0.05,不显著。

结论: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知,云南GDP年度值受到社会会固定资产的影响很大,同时也受最总居民消费影响,受出口额的影响一般。

四、结论

(一)投资增长展望及路径思考

在乘数加速数模型作用下,投资增长的上限受制于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总量,投资增长的下限受制于在乘数原理作用下的固定资产折旧。在现实生活中,投资增长的上限往往低于理论上限,而投资增长往往高于理论下限。这是因为,为了防止投资大起大落,以及投资剧烈波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政府往往在投资接近下限时增加政府投资,在投资接近上限时努力防止经济过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社会基础建设还不完善,为了更好地建设,必须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从而带动全民消费,直接对供需产生影响,从而加快经济发展脚步,跟上全国经济进程。

(二)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路径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影响很大,如何更好地完善固定资产的投资体系,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为此,我提出三个建议:

(1)推进投资方式的转变。转变投资方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追求“有效投资”、“高效投资”与“绿色投资”,即发展能有效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投资,力求避免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发展乘数效应高、经济效益好、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的投资。

(2)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投资增长活力。从根本上加大投资,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消费需求,以消费需求的增长将带动投资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建立扩大投资自主增长的内在机制,以充分带动全民投资主体,扩大投资范围。

篇8

一、引言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外资始终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1979年到2000年底,流入我国的外资累计达5185.64亿美元,其中“九五“期间,我国累计利用外资2135亿美元;并且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连续8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连续7年居世界第二位。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利用外资对于更新观念,加快我国改革的步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广东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79―1998年间,广东累计协议利用外资金额1765.86亿美元,签订利用外资项目202852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61.9亿美元;其中协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556.15亿美元,签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6510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743.78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拟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分析方法从实证角度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分析

本文变量以GDP代表经济增长,FDI代表外商直接投资,GDI代表固定资产投资。三个变量数据都是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得到。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不改变原来变量的协整关系,并能使之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GDP,FDI,GDI进行自然对数变换,以LOGGDP,LOGFDI,LOGGDI表示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自然对数。

协整(Cointegretion)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恩格尔-格兰杰(Engel-Granger)提出的,实际上某些非平稳经济变量的线性组合有可能是平稳的,非平稳经济变量间存在的这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称作协整关系。我们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同时考察变量的单整阶数,即对变量及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

1.单位根检验

由于大部分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不具备方差齐性和均值为常数的要求,属于单整变量。所以在进行分析之前必须对变量做平稳性检验。我们利用ADF检验分别对三个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LOGFDI, LOGGDP,LOGGDI是一次差分平稳,也就是说这三个变量均为I(1)过程。见表1

2.协整检验

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说明三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本文使用Johanson(1995)多变量协整检验方法对时间序列LOGGDP,LOGGDI,LOGFDI进行协整检验。Johanso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方法,在进行协整检验以前,必须首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

用赤池(Akaike)信息准则(AIC)或用施瓦茨(Schwartz)准则(SC)选择最大滞后期k值,选择k值的原则是在增加k值的过程中使AIC的值或SC的值达到最小。同时我们知道在VAR模型中适当加大k值(增加滞后变量个数),可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但从另一方面看,k值又不宜过大,k值过大会导致自由度减小,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最后选择k=3,同时,用Q统计量检验残差序列有无自相关,怀特(White)检验和ARCH统计量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JB(Jarque2Bera)检验残差的正态性,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各方程回归的残差序列均满足正态性,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通过模型选择的联合检验,确定最合适的协整检验模型为协整空间中有常数项,有线性趋势项,数据空间有线性趋势项。

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在滞后四阶的情况下LOGGDP与LOGFDI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这说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在增长率水平上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这一长期的均衡关系保证了各变量在增长率水平上的任何短期偏离最终会在这一协整关系的引力作用下回归到长期的均衡状态。

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也表明在滞后三阶的情况下LOGGDP与LOGGDI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说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在增长率水平上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

3.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协整关系

由于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建立包含一个协整方程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结构选择保持与Johanson协整检验结构的一致性。由于单个参数估计值的解释是很困难的,同时意义也不大,我们这里就省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具体形式,只写出相应的协整关系式。首先估计出LOGGDP与LOGFDI的协整(长期)关系为:

loggdpt-1=0.286287logfdit-1+3.128233

从上式可以看出,从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286287,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可能起一个较大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广东省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增加0.296287%。

其次估计LOGGDP与LOGGDI的协整关系:

loggdpt-1=0.881075loggdit-1-1.78778

上式表明,从长期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881075,这也说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投资。所以广东省在大力引进外资的情况下,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挖掘自身的能力上。

三、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方差分解

基于建立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为了更好的观察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与广东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同时对三个序列之间的关系进行方差分解。

1.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可以说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具有因果性还需要作进一步的验证。Granger(1969)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了定义,并就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提出了一种检验方法,即Granger因果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滞后期为3。

如表可以看出LOGGDP是LOGGDI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广东省高速的经济增长吸引了更多的国内投资。LOGGDI不是LOGGDP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只有单向的因果关系。LOGGDP不是LOGFDI的格兰杰原因,而LOGFDI也不是LOGGDP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外商投资之间没有什么因果关系。

2.方差分解

Granger因果关系只能说明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但是不能够测度这种因果关系的强弱,因此我们采用方差分解来对这些变量不同预测期限的均方误差(MSE)进行分解。方差分解的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信息相互关联的部分,从而了解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详见表3.表4.表5

从表3可以看出:对于LOGGDP与LOGFDI两变量的系统,广东省经济增长的预测误差主要来自于其自身,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预测误差影响很小。

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LOGGDP与LOGGDI两变量的系统。LOGGDP的预测误差主要来自于其自身。而LOGGDI对LOGGDP的影响从第7步开始稳定在13%左右。

从表5可以看出:LOGGDI的预测误差主要来自于LOGGDP,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主要由于经济增长的原因。

四、结论

1.资本是推动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国内的固定产投资还是外 商直接投资都对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起着正面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比较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因此从长期来看,广东省的经济增长还应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同时也要积极,审慎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2.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三个变量都不是平稳变量,这三个变量的自然对数都是I(1)变量,其中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在增长率方面存在一种长期,均衡的关系。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在增长率方面也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从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中看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是其省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没有双向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薄文广:“FDI,国内投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分析和检验” 《世界经济研究研究》 2005年第9期

[2]刘 明 张冬霞:“FDI与经济增长关系――基于广东数据的经验研究” 《商场现代化》2006年1月

[3]戴金平 王晓天:“中国的贸易,境外直接投资与实际汇率的动态关系分析”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年第11期

[4]黄海南 府亚军:“外商投资,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统计与咨询》 2005年第5期

篇9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4)01-0051-05

一、“协同性”政府改革与电子政务

“协同性”是当今公共管理的核心命题,它源于生产者社会向顾客社会的转变。[1] 如果说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各国普遍推行的行政改革是以强调效率和政府回退为核心,那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涌现出的新的改革趋向则将注意力又转回了公共部门本身,“人们关注的焦点又开始从效率转向政治回应性”。[2] 以英国“协同政府”(joint-up government)、“整体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的改革为先导,新的改革强调公共部门之间的合作互动,力图“超越以往只关注以功能导向的预算、目标、激励、机构管理和责任机制方面的改革”,[3]30 它的内容可以包括“中央行政部门不同政策领域之间日益增加的横向协作、部委与其机构之间的内部纵向协作以及地方机构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进行的协作”;[4]83 它的目的是“整合相互独立的各种组织以实现政府所追求的共同目标”,[5] 追求包括在政策制定、机构内部和机构之间、财政预算以及信息系统上的整合,以此打造以包容性(inclusive)和整合性(integrated)为特征的“整体政府”。[3]30 这场以强调“协同”、“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趋势不仅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被称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先锋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非常明显,而且在其他并没有致力于推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国家日益显现。[4]83

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引发了学界对于协同和合作问题的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不断有学者对政策整合、部门合作等问题进行研究,出现了同“协同”(Joint-up),“整体”(Holistic)相类似的一系列表述,如“跨部门合作”(Cross-agency Collaboration)、水平化(Horizontal)、伙伴关系(Partnerships)、一站式窗口(One Stop Window)、网络管理(Network Management)以及交叉议题(Cross-issues)、政策整合(Policy Integration)等,旨在解决由部门分割、职能划分带来的政策、服务碎片化的问题。[6] 这种“协同性”政府改革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广义的“协同性”指的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各个组织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是超出了政府本身而涵盖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等多元化现代组织形态的一种协同;而狭义的“协同性”则仅限于政府本身而言,指的是政府内部各个部门或者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之间形成的一种跨部门协同。本文所要研究的电子政务中的跨部门协同,主要是基于狭义的“协同性”概念。下文所列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活动就是一种政府内部各个部门所共同完成的一种行政事务。

在推动政府部门协同办公、增进政府整体性方面,政府事务的信息化和电子化建设是重要途径之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实现政府内部跨部门信息、资源与业务的整合和共享,为实现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为实现构建一种整体的政府管理范式和公共服务递送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实现方式。[7] 电子政务(e-Government)作为依托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行政管理模式,能够对内打破行政主体之间纵向和横向的壁垒,实现信息无缝隙快速传播,对外消除行政主体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终结行政主体的信息垄断地位,使得多元化的行政治理模式取代单一制行政管理模式成为现实。[8] 它的实质是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以及政府工作流程的电子化,超越信息、资源和事务分割,形成一种协同、高效的政府运作模式。[9] 可以说,电子政务的技术属性决定了它天然地对增进政务协同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实际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要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与资源的无缝隙快速传播,必须先使得各个机构所使用的系统和应用技术在标准和规范上达成一致,而这就涉及到电子政务中的互用性问题。

二、电子政务中的互用性

所谓互用性(interoperability),指的是不同的系统和组织机构之间相互合作,协同工作(即互操作)的能力,因此又被翻译为协同工作能力、互操作性等。在技术层面,互用性指的是两个软件实体之间交换功能和可解释数据的能力,它包括四个必要条件:通信、请求生成、数据格式和语义(communications, request generation, data format and semantics)。[10] 由于信息或数据的共享是任何整体、协作的系统和组织的先决条件,互用性在组织层面可被定义为“能够交换信息并且相互使用被交换信息的能力”。[11]

在Layne和Lee提出的著名的四阶段发展模型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与纵向及横向整合相关,而在系统整合背后的更深层次,部门间的协同与互操作是本质核心,[12]这使得互用性一直以来都是电子政务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Luis Guijarro指出,互用性的含义包括组织互用性、语义互用性、技术互用性三个层面。组织互用性涉及组织各个部门交换信息的协同性,以及为达到这种协同性的组织内部结构和过程;语义互用性指的是确保交换信息的准确内涵能够被其他接收者准确理解的能力;技术互用性则是包括公开接口、数据整合、交互服务等多个技术领域。[13]Hans J.Scholl& Ralf Klischewski以“需要-期待”理论(needs-and-wants theory)为基础将电子政务中的互用性分为治理、经济、组织、信息技术四个层面,指出了电子政务互用性所存在的约束和挑战,并试图提出一个关于互用性的研究框架。[14] Gottschalk在2009年提出互用性成熟度模型,将互用性分为计算机互用性、流程互用性、知识互用性、价值互用性和目标互用性五个层次。[15]

在实践层面,美国政府于1999年率先提出联邦组织架构(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EA),并试图从绩效、服务到业务、数据构建一个能够实现充分协同的架构,[16]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陆续构建了相关架构体系。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出版的《电子政府互用架构(第11.0版)》中,将电子政府互用架构定义为“提高政府部门之间和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电脑系统的互用性,促进政府推行以顾客为本位的综合式公共服务的策略”;[17]1并将其功能阐释为“界定了一套规格,用以促进政府各部门所提供的服务的整合性。综合有关标准于同一架构下,可让系统管理及开发人员有一个单一的参考依据,以参详推行电子政府服务时须依从的互用标准”。[17]1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就开始关注信息化,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2002年中办、国办下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17号文件),正式将“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确立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随后,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及200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都涉及到电子政务的相关内容。[18] 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发展确实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财力进行信息化建设,比如政府域名网站、政务呼叫中心等。然而,由于前期建设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缺乏对互用性和部门协同的认识,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出现了诸如“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等问题,使得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出现了严重的阻塞。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国家已经开始了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和标准化的建设工作。[19] 笔者试图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网上行政审批为例,来说明电子政务中的互用性对于实现政府跨部门协同,进而阐释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水平的重要意义。

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网上行政审批中的互用性与跨部门协同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工作的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就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的项目,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涉及范围广泛,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每年都要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于特定的制度遗产和发展路径,财政刺激计划在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些宏观调控的贯彻执行是通过投资项目的审批来完成的。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基本手段,政府行政审批效能的提升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政府行政审批工作的重要内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有着区别于其他事项行政审批的内在特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牵涉到的管理部门多,其行政审批工作信息量大、程序复杂、周期较长。[20]

以通过土地公开交易市场取得土地开发权的内资企业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办理流程为例:

1. 项目单位应在土地公开交易市场通过公开交易的方式取得土地开发权,并获得由国土部门核发的土地成交确认书。在这之后,项目单位可以同时办理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方案、初步设计及用地的相关手续。其中立项相关手续包括办理建设项目核准或备案、环境影响评价审查;规划设计方案及初步设计相关手续包括设计方案的招标,规划部门在设计方案招投标过程中的备案监管或咨询服务,同时将监管结果或咨询服务意见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抄送公安交通、市政管理、消防、人防、体育、水务等部门;用地相关手续包括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土地出让许可等。此后,项目单位需要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相关手续,涉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年度投资计划。接下来,项目单位需要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相关手续,包括移伐树木许可、占路许可、掘路许可、移植古树名木许可等。[21]

由此可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具有如下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多种事项要素,而不同的事项要素的行政审批权限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就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是一个多部门参与的行政管理过程。以北京市为例,就至少涉及市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建委、规划局、国土局等多个委办局。而在行政审批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审批信息是繁多而复杂的,既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内容、项目分类这样的项目信息,也包括申报、受理、审批、送达等业务事项审批信息。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的周期较长。一个项目从提出项目建议到办理项目立项、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土地预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到最后的建设工程施工许可,需要持续一段较长的周期,有的项目仅立项审批的时间就不止一年。

(3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自身工程内容复杂、程序繁琐、周期跨度较大等特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内容调整及设计变更频繁。根据相关规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立项后不得随意调整或变更相关项目内容,比如建设规模、投资额、项目功能等等。然而,由于项目单位面对的是审批权限分散的政府各个部门,而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性的监管机制,致使针对项目的后续实施和管理失去了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手段。这不仅影响到立项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直接关系到政府对于项目在立项之后的事中、事后监管效果。

固定资产投资行政审批所存在的这些特点,使得审批过程中如下几方面的改善尤为重要。项目涉及要素分属不同部门,各部门职责分工不同,这就必须推进政府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程度(见表1)。例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所涉及的不同部门之间审批信息的关联程度很高,某一部门的审批信息可能是另一些部门审批的前提和依据,这就凸显了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2. 由于审批周期较长,能否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的行政效率就成了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审批周期较长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政府通过行政审批实施宏观调控职能时容易出现调控效果的滞后,而行政审批效率的提升将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改善。

3. 亟需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全过程动态监管,而全过程动态监管的前提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办公。目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基本处于“重建设、轻管理、少论证”的状况。这一状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投资决策水平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项目的事后控制和监督作用的发挥。全过程动态监管可以解决诸如投资失控、建设周期和质量难以保证、投资效益难以按预期有效发挥、甚至滋生腐败的问题。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网上行政审批中的项目代码、证照共享系统

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而言,行政审批的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优化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质量和办事效率。作为政府事务信息化的重要途径,网上行政审批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要手段。所谓网上审批,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申请、审核、决定、监管等项目审批过程的手段、方法以及流程进行改造和整合,以达到创新工作流程、降低项目审批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的目标。[22] 网上行政审批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包括审批材料电子化、审批流程电子化流转、审批信息共享、审批事项跟踪办理等多个功能模块。[23] 本文仅以项目代码、证照共享系统作为阐述网上行政审批建设的切入点,试图具体地探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网上行政审批中的互用性与跨部门协同问题。

所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即赋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某级行政区划范围内唯一的、终生不变的识别标识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管理系统,则是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供项目代码赋码、代码信息管理等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代码应用主要包括赋码和用码两方面工作。首先,发展改革部门、经济信息化部门、建设部门应在项目立项(审批、核准或备案)阶段对项目进行赋码。赋码单位指定人员在收件时录入前置环节审批的批准文件号,确保前置环节审批事项信息与项目关联,赋码相关信息通过数据交换系统或手工录入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其次,对于已赋码项目,各相关单位在审批完成后在本单位出具的,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主要环节、节点上的批准文件或意见函等文本上统一打印项目代码识别的二维条码信息。通过赋码与用码工作,同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不同部门的审批信息都关联在唯一的代码中。通过代码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项目信息以及业务事项审批信息都可以进行查询和管理,提升了网上行政审批信息的互用性,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和监管的改善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证照是行政机关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做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向申请人颁发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行政许可证件。证照在政府部门间和社会中有广泛的共享应用,工商执照、身份证、建设项目立项批复都是证照。而所谓数字证照,就是指采用数据电文(包括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形式存储管理的行政许可证件。而数字证照服务系统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备的与纸质证照发放同步的数字证照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纸质证照与数字证照的同步发放、在线查询、联机校验、联机交换等功能,从而在网络上实现政府部门之间审批证照类与文件类审批结果的跨部门共享交换和有效性查验。数字证照系统由一个注册服务中心、一套数据交换系统和若干个服务节点、业务集成接口四个主要部分组成,采用“统一规划、统一注册、分布部署、分布管理、全网通行”的部署原则,形成一套数字证照服务网络。其中数字证照注册服务中心负责对全网的服务节点进行注册管理、运行监控、牵头制定全网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数字证照服务节点部署在各委办局,由一个数字证照节点服务子系统和一个基础证照库组成,用于管理证照数据及信息共享应用;业务集成接口是数字证照节点服务子系统和各部门原业务系统的衔接集成接口,负责生成基础证照库的内容。这一数字证照系统可实现证照数据查询的基础服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其他服务,例如数据比对、数据回填和数据交换服务等。

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程序复杂,所产生的审批信息量较大。以行政审批当中涉及的证照为例,一个完整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流程就会涉及诸如规划意见书、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书、项目可研报告、项目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种类繁多的证照。通过数字证照服务系统,可以将所有的电子证照类文件进行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查验,并利用项目代码系统串联和整合某一项目的所有审批信息,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对于项目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三)项目代码、证照共享系统如何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中的互用性与跨部门协同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效能的提升,关键点在各个部门之间能否共享审批相关信息,而项目代码、证照共享系统作为突破口可以很好地提升相关信息的互用性,促进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信息监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信息主要包括两部分,即项目信息和业务事项审批信息。其中项目信息是描述一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基本特征的相关信息,如项目名称、项目代码、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建设内容、项目分类、项目类型等。而业务事项审批信息则是反映一个业务事项在各进驻单位进行申报及审批情况的相关信息集合,由各进驻单位在业务事项审批过程中产生,主要包括申报信息、受理信息、审批信息、审批结果信息、送达信息等。

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某级行政区划范围内唯一的、终生不变的识别标识码,项目代码可以将项目审批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项目信息及业务事项审批信息进行有效的串联,从而方便信息的查找、管理和监察。与代码系统相配合,数字证照系统可以在实现各部门证照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提高审批信息档案化和集约化管理,从而服务于联合审批和证后监管。具体而言,项目代码、证照共享系统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有效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中的互用性与跨部门协同能力。

1. 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信息的标准化和有序化,提高审批部门之间信息通信的互用性。随着各行政部门网上审批的深入,审批信息管理已经实现电子化,但由于各部门审批结果存储缺乏标准,致使部门间信息交换仍多为纸制文件,没有实现纸制文件和电子文件共同发挥作用,阻碍了电子政务效能的发挥。通过建立数字证照服务系统,对于审批结果信息引入档案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实现审批结果向数字证照的转化,保障数据的齐全、完整、真实和长期有效,解决数据质量问题。而项目代码系统则通过赋予项目的标识码将与项目有关的所有信息串联和整合在一起,使得繁杂的项目信息和审批信息有序可查,极大地方便了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监察。

2. 在实现信息互用性的基础上,推动行政审批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政府行政许可的重点是“审”和“批”。“审”主要是行政相对人提交的材料或行政文书的真实性,“批”主要是在“审”的基础上根据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发展环境等多种因素,做出科学的决定。而“审”和“批”都是在项目相关信息标准化且能够获得的前提下才可以实现的。通过项目代码和数字证照服务系统,各级政府行政审批部门可在线查询发证机关的证照数据库,快速掌握某一个项目的前置审批结果信息,并可根据该信息启动后期工作,为“怎么审”和“该不该批”这两个重要环节提供有效的应用支撑,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在并联审批的过程中,部门之间对于前置审批结果信息的及时而准确的掌握是启动后续审批工作的前提,这时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就显得十分重要。

3. 在实现信息互用与共享的基础上,促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后监管所需的跨部门协同。为了维护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政府部门在市场监管中,需要检查企业和个人取得资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这需要准确获得审批管理部门的相关信息。通过项目代码和数字证照服务系统,监察部门可以通过代码跟踪查询某一项目的所有项目信息和审批信息,实现跨部门审批结果的批量分类共享,为提高政府对于市场监管的质量、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打下良好的数据基础。

政府事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政府的跨部门协同,但其前提是电子政务中互用性的实现。本文试图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网上行政审批为例来说明互用性的关键作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直接触及各部门的核心职能和业务,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程序复杂、周期较长。基于这一内在特点,审批部门之间的信息互用性便成了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的关键点,而项目代码系统和证照共享系统作为突破口,可以从加快审批信息标准化与有序化、推动协同办公与项目监管等方面,整体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效能。对于这一具体领域的网上行政审批改革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子政务建设是如何改善政府管理活动的。

参考文献:

[1]〔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3:5.

[3]陈铮.“合作政府”:英国行政改革的新走向[J].东南学术,

2002,(5):30.

[4]〔挪威〕Tom Christensen, Per Laegreid,后新公共管理——作

为一种新趋势的整体政府[J].张丽娜,袁何俊,译.中国行政管

理, 2006,(9):83.

[5]解亚红.“协同政府”: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新阶段[J].中国行政

管理,2004,(5):58.

[6]刘伟.西方政府改革运动实践模式演变的回溯分析——基于

新公共管理运动演进视角的考察[J].理论与现代化,2008,(1):20.

[7]蔡立辉.基于电子政务应用的行政流程再造:问题与对策[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3):29-30.

[8]熊宇.电子政务:多元化治理视角下行政管理的新模式[J].四

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5):11.

[9]毕建新、朱淑媛.电子政务与政府业务流程再造[J].现代情报,

2004,(4):13.

[10]T.J.Mowbray, R.Zahavi, The essential CORBA, John Wiley &

Sons, 1995.[J]// Luis Guijarro.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in eGov-

ernment initiatives. Computer Standards & Interfaces,2009,

(31): 174.

[11]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ouncil Direc-

tive 91/250/EEC of 14 May 1991 on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 [Z]. 1991.

[12]Karen Layne, Jungwoo Lee. Developing Fully Functional E-Gov-

ernment: A Four Stage Mode.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1, 18(2): 122-136.[J]//张楠,孟庆国,郭讯华.电子政务研

究回顾1999-2009:基于SSCI文献的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

2010,(00):158.

[13]Luis Guijarro.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in eGovernment initia-

tives[J]. Computer Standards & Interfaces,2009,(31):178.

[14]Hans J. Scholl, Ralf Klischewski. E-Government Integration

and Interoperability: Framing the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7,(30):889-920.

[15]Gottschalk P. Maturity levels for interoperability in digital gov-

ernment[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9, 26(1):

75-81.

[16]CIOC,Federal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Council. Federal ente-

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Z].version 1.1.(1999-09-01).

[17]Office of the Government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The HKS-

ARG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version 11.0(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EB/OL].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gcio.gov.hk.(2012-12):1-1.

[18]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

研究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5):127.

[19]贺炜,刑春晓,杨吉江.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

程——英国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分析[J].电子政务,2006,(4):6.

[20]《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审计案例研究》课题组.固定资产

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

实证研究[J]. 财务与金融, 2010,(4):21.

[21]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

室.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程

序的通知(京政发[2005]15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市编办等部门关于梳理和规范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

流程意见(试行)的通知(京政办发[2006]40号)[EB/OL].北京

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指南(2007-06)[2013-10-25].http://

/gb/manageArticle.do?method=mainLi-

st&catalogCode=100045001.2007-06.

[22]张千帆,殷程亮.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研究[J].商业研究,2005,

篇10

更深层次,保障房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宏观经济变化的不确定趋势,都值得对热度升级的“保障房概念”心生警惕。

建设任务完成有困难

“政策性行情”当然依赖于政策的执行力,这直接影响“保障房概念”的“钱途”。

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上半年全国保障房新开工超过500万套,超过全年目标的50%,为保障建设进度,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必须在11月末以前全面开工。在行政问责的压力下,各地都在加紧建设步伐,但目前,资金短缺是最大障碍,而且一些赶任务开工后的项目未能持续建设,不仅完工时间存在不确定性,而且质量也很难保证。

根据住建部门测算,今年即将建设的1000万套保障房所需资金为1.3万亿至1.4万亿。且征地、拆迁补偿和公共配套设施所需资金还不包含在内。建设资金问题成为各级政府最大的困扰。

据wind资讯测算,土地出让金和公积金增值收益部分相加,大约可以筹措到保障性住房所需资金的20%~25%。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约为2.7万亿元,以10%的最低比例计算,约有2700亿元土地出让金可以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加上公积金增值收益也仅有3000亿元,即使再算上财政投入,基本落实的保障性住房资金不到5000亿元,这对于全年1.4万亿元保障房资金需求来说,显然还远远不够。

当然,为解决保障性住房资金困难,近期,发改委《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允许投融资平台公司申请发行企业债券筹措资金,大多数市场人士认为,这意味着保障房建设专项融资的瓶颈已经突破,但也有人质疑,企业债券具有融资快捷、利率低、期限长、市场化的优势,是资金市场的一块肥肉,名义上是保障性住房项目市场融资的较好工具,但很可能有部分会被各地方挪作他用。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李季先律师就曾表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硬约束,在地方投融资平台融资途径大幅减少乃至个别融资工具大门被关闭的情况下,保障房企业债恐怕会再度陷入被滥用、挪用的风险。

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在萎缩

2011年5月份数据显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保持在25%的高位。在国家政策频频对房地产行业施压的情况下,商品房的投资热度明显下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之所以固定资产投资仍能保持相当的增速,正是由于保障房的大量开工,弥补了商品房市场的不足。目前来看,保障性住房的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冲击,但通胀依然处于高位,短期内抑制房地产的政策难有松动,也就是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除了保障房之外,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都处于停滞或萎缩的状态,上下游的企业,也就只能依靠保障房建设的执行来获取利润,如果保障房投资没有跟上,相关上下游上市公司业绩必大受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就表示:保障性住房的投资能不能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定增速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保障性住房这一块的量和投资不能够完全保障,能否保持这一增速是存在风险的。

概念只能“锦上添花”

篇11

一般认为,建设投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因素。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将建设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加大建设投资的规模,既可增加就业机会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内需,又可以直接带动当前的经济增长,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建设投资在这些国家的整体投资中的比率甚至达到了20%(Kessedes,1995)。

我国大量的文献也讨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但是,真正能够揭示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极少。中国发展研究院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积极的因素。因此,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作为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中国发展研究院,1997)。虽然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重要性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还处在定性阶段,很少能够指出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本研究就致力于找到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拉动水平的具体数量关系。

二、数据和模型

在本研究中,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指以一定速度增长的建设投资所拉动GDP的增长量或增长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和方法。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价值形态。另外本研究涉及的指标还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FA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在固定资产方面投资总量的指标,它同样也能够以价值形态反映固定资产建造和购买活动的总量,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根据国家的投资计划分为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代表宏观意义上的建设投资水平,既包括建水坝、修公路这些大型的土木工程项目,也包括住宅和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同时,还涉及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大型设备的修缮和改造。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可以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在本文中也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CI)作为衡量建设投资活动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一个变量,它是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和各种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投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固定资产投资的范围小一些,可以代表一年内国民经济中的建筑工作量,是一个衡量建设活动水平更为合适的指标。

本研究拟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误差修正模型来描述建设投资和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建立经济学模型的传统方法主要是以理论为导向,依据某种已经存在的经济理论或者已经提出的对经济行为规律的某种解释设定模型的总体结构,这种建模途径对先验的经济理论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建模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动荡前屡次预测失灵,促使人们寻求另外的建模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英国经济学家D·F·Hendry为代表,提出了动态建模的方法,交替利用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提供的信息,在协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变量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模型(D·Hendry,1998)。

一般经济变量都可以用时间序列来表示,如果它的均值和方差都不随时间变化,就称这个序列是稳定序列。如果一个序列在成为稳定序列之前必须经过d次差分,则称该序列是d阶单整。按照协整理论,几个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长期的稳定关系,其线性组合可以降低单整阶数,即所谓的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就是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以GDP和建筑安装投资(CI)为例,若GDP和CI具有协整关系,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作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的表达式:

附图

和CI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于是GDP的短期波动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长期均衡,一部分是短期波动。一般(β[,2]-1)都会小于0,因此,若(t-1)时刻GDP大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负值,使GDP[,t]减少;若(t-1)时刻GDP小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正值,使GDP[,t]增加。体现了长期均衡误差对GDP的控制。

以不变价格表示的流量指标一般是一阶单整。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流量指标,一般情况下属于一阶单整,它们之间可以存在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的短期的变动又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短期的影响。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既受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短期变动的直接影响,又受两者之间长期稳定关系的调整,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讨论这种关系:

附图

表明如果FAI变化了1%,GDP将变化β[,1]%。α[,1]同理。可见各个系数具有很强的经济意义。

本研究中的数据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自1981年始,且已经折算为1981年不变价,这样可以去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好地反映数据内在的规律性。在本研究中,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年的数据如下;

表1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

(1981-1999年,单位:亿元)

附图

注:1.所有数据均为1981年不变价;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一)方程的初步设定和简化

一般来讲,在经济数据中,以不变价格表示流量的序列往往表现为一阶单整。因此,从理论上判断,LnGDP、LnFAI和LnCI序列都应该是一阶单整。采用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1980年提出的ADF方法进行单整检验结果也表明,的确如此。

然后,可以将方程设定为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模型的右边包括被解释变量的滞后、解释变量及其时间滞后项。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首先设定为:

附图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这两个自回归分布滞后方程,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方法,剔除不显著的变量。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程中,LnGDP[,t-1]、LnFAI[,t]和LnFA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可见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并不显著。(由于此方程对后面的过程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因此不必剔除常数项。)其他各项系数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在建筑安装投资方程中,也是LnGDP[,t-1]、LnCI[,t]和LnC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也不显著。其他各项都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可以看到,以上两个方程中LnFAI[,t-1]和LnCI[,t-1]前的系数为负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分别与LnFAI[,t]和LnCI[,t]之间存在着共线性的关系,导致两者的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相任意分配。但这对后面的研究影响不大。

(二)求长期均衡方程

下面可以用简单的回归分析求得长期均衡方程。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长期均衡方程为:

附图

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从此均衡方程可以计算ecm序列(即残差序列):

附图

AdjustedR[2]=0.982F=980.657

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

ecm[,t-1]=LnGDP[,t-1]-3.228-9.793LnCI[,t-1]。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固定资产投资方程

考虑到在初步设定的方程中LnFAI[,t]、LnFAI[,t-1]和LnGDP[,t-1]都比较显著,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时引入LnGDP[,t],LnFAI[,t],ecm[,t-1],以保证方程的包容性。

设定误差修正模型为:

附图

p=0.0002,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

从变量显著性检验来看,两个方程的ecm[,t-1]的显著性较低,但是,考虑到它们重要的经济意义,仍不将其剔除。

四、经济意义分析

(一)弹性分析

在以上两个误差修正方程中,LnFAI[,t]和LnCI[,t]前面的系数可以看作是GDP对FAI和CI的弹性系数,因此,可以根据方程的系数对它们进行弹性分析。

LnCI[,t]前的系数为0.324,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而LnFAI[,t]前的系数为0.317,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

这是非常重要的结论,定量地给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大致是这样一个概念,即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以往的分析往往仅限于定性,没有反映出真正的定量关系。从两个弹性系数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弹性系数都较大。

(二)拉动效率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建筑安装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引入一个新的系数,将其称之为“拉动效率”,它是GDP对该变量弹性系数与该变量在GDP中所占份额的比值,即附图,D[,i]表示在此区间内GDP对某一变量i的弹性系数,S[,i]表示某一变量i在此区间内占据GDP的平均百分比。这样可以排除弹性系数大小中不同变量份额因素的影响。如果q>1,这表明某一变量在这一阶段对GDP的拉动作用是积极的,超过了自身在GDP中所占据的份额,是高效率的。相反,如果q<1,则表示这种拉动作用是消极的,少于变量自身占据GDP的份额,是低效率的。

结果如下(1981年—1999年间):

变量D[,i]S[,i]q[,i]

CI(建筑安装投资)0.3240.1961.652

FAI(固定资产投资)0.3170.3001.057

由此可见,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为19.6%,而弹性系数达到了0.324%。这进一步验证了在本文开始时所提到的定性研究的结论,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误差修正项(ECM)的分析

Ecm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系数的估计值一般是负值。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49,由此看来,调整的力度不是很大。调整的过程大致如下:

附图

对于建筑安装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18,调整的力度也较小。因此,可以看出,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五、总结

本研究将固定资产投资(FAI)和建筑安装投资投资(CI)作为对GDP产生拉动作用的变量,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到了反映它们之间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表达式。从弹性系数可以看出,无论是建筑安装投资,还是固定资产投资,二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国内生产总值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综合起来,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从拉动效率来看,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

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因此,本研究的定量结果不仅验证了很多研究者的定性结论,即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给出了具体的拉动效应值,分析了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各自的作用,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分析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1-03-23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38.

[2]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陈炳煌.当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2000,(6).

[4]黄聪,李启明,申立银.中国建设推动力的计量模型与分析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0,(4).

[5]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篇12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5日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较早且所持的观点不同,针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库兹涅茨(1989)为代表的收入决定论和以罗斯托(1988)为代表的结构决定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前者认为经济总量提升导致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后者则主张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经济总量的变化;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是罗斯托(1963)最早提出的。他指出,经济增长是主导产业迅速发展的结果,而这种发展又对其他部门从后向效应、侧向效应和前向效应三个途径产生扩散,从而促进整个产业发展;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因素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因素的研究。B.Asgari和A.Nagamastu(2003)认为,功能开发与同化能力良性循环、R&D支出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与决策能力、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国内学者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也做了诸多有益探讨。宋辉等(2007)在分析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基础上,通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层次分析法及多目标规划法结合的复合模型,对河北省“十一五”时期主导产业选择、带动影响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进行实证研究;技术进步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也是国内学者研究重点,张文等(2009)应用面板数据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提高本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增加外国直接投资会引起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动。

二、辽宁省产业结构现状

本文引用干春晖、郑若谷等(2011)所采用的泰尔指数(TL),对辽宁省1996~2011年的产业结构进行衡量。其中,泰尔指数是由泰尔在利用《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公式为:

TL=■(■)ln(■/■)

在该式中,TL为泰尔指数;Y为生产总产值;L表示总的就业人数;Yi为三次产业中各个产业的总产值;Li为相对应各产业就业的人数;i表示产业部门。当TL=0,即Yi/Li=Y/L,说明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当TL不为0时,表明产业结构偏离了均衡的状态,此时的产业结构即为不合理。TL的值越小,代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越高;反之,合理化程度越低。(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辽宁省1996~2011年期间的TL值是不稳定的,且均偏离于均衡状态,最大达到0.93(2008年),最小也在0.11左右。这表明在1996~2011年期间,辽宁省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这与辽宁省以重工业为主,第二产业发展基础较为雄厚,第一、第三产业基础薄弱相关。

三、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体现在人均GDP的提升上,因而本文用辽宁省的人均GDP(名义)来衡量其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同时,结合其他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的分类,将辽宁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因素分为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并将该因素根据相应的指标进行量化。

1、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数据选用年度数据,样本期间为1996~2011年,数据的来源主要为《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同时也参考了其他地区的统计年鉴。由于数据来源并不完全相同、存在统计误差,本文对所用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以求更好地进行实证分析。

2、变量的ADF检验。变量存在不平稳会导致所建的VAR模型不平稳,在此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的分析结果准确性大为降低,因此本文首先对辽宁省人均GDP(名义值)、固定资产投资、R&D经费支出以及国家财政教育性支出在取对数的基础上用扩展的ADF方法对其各自的平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取对数后的各个变量在样本区间内为二阶单整,即用来建立向量的自回归模型经检验为稳定的,因而可以做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

3、建立VAR模型。本文估计了用辽宁省人均GDP等四个变量的对数建立的VAR模型,并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选择模型的滞后期为1。

4、模型结果分析

(1)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图2)首先,人均GDP(图2-1)对固定资产投资(X1)响应路径总体来讲为正的,说明大体上辽宁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会使得其人均GDP的增长。具体来讲,固定资产投资对于人均GDP从第一年起有着正的冲击,并在第四年达到最大,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人均GDP影响存在较短的时滞,其后对于人均GDP的影响逐渐减弱,后期趋于稳定,这与固定资产逐渐老化、生产率下降密切相关;其次,R&D经费支出(图2-2)对于人均GDP开始时的冲击较为微弱,于第五年有一个正的冲击,第九年达到顶峰之后,人均GDP开始有下降并至第十四年趋于稳定;最后,从(图2-3)可以看出,辽宁省人均GDP对于国家财政性教育性支出的反应较弱,在第三年上升到一个顶点后,其影响便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冲击力消失。这表明国家财政教育性投入存在较长的时滞,其对GDP的有益性需在长时间后才能显现。

(2)方差分解分析。根据估计得到的VAR模型,本文对辽宁省的人均GDP的变化进行方差分解,如表1所示,辽宁省人均GDP的变化中可以由固定资产投资及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变化来解释的部分逐渐呈现减弱的态势,截至样本的最后一年,固定资产投资对人均GDP的解释只有25%左右;国家财政教育性支出是以更为缓慢的速度逐渐减弱对人均GDP的影响;另一方面,R&D经费支出对人均GDP变化的影响却呈逐步增强,到2009年其影响已经从最初的0.17%上升到27.23%,但之后趋于平衡。(表1)

根据以上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从短期讲,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在下一年引发人均GDP的上升,并于第四年达到顶峰,但其后呈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有效但效果有限,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合理;从长期看,辽宁省加大对R&D经费及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将会有利于其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四、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1、提高R&D经费支出,促进技术进步。首先,扩大主导产业的R&D经费支出份额,促进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技术进步有利于辽宁省主导产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下降,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对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做出重要的贡献,有利于辽宁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中承担更高层次地域分工重任;其次,提升对高科技产业R&D经费支出比重,鼓励技术创新,通过不断开拓新的技术形成新的产业。居民消费产品会随着技术创新升级换代,从需求角度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持续的技术创新也可以在对新技术引进传统产业部门的过程中产生渗透效应,通过对当地投资结构刺激新兴产业的诞生,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带动效应,从供给角度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扩大财政性教育支出所占比重,提升劳动者质量。劳动者素质与人力资本状况密切相关,从供给视角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辽宁省应主动积极地抓好教育投资,不断提升整体人口素质,从而缓解高科技产业及教育、培训产业在辽宁省的发展受限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人力资本从传统产业转移出来,进入到第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相应的发展,这对辽宁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非常重要的。

3、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从对辽宁省的人均GDP的方差分解来看,虽然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对于人均GDP的解释程度不断下降,但其仍对产业结构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它不仅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手段,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力,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辽宁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工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成熟,鉴于此,今后辽宁省要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重点进行对第三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促使就业人员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而健全产业体系和优化产业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Carlsson,Bo.The evolution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on industrial structure:an international study[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89,Vol.

[2]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Watanabe,C.,Asgari,B.& Nagamatsu,A..Virtuous cycle between R&D,functionality development and assimilation capacity for competitive strategy in Japan’s high-technology industry[J].Technovation,2003.Vo.

[4]宋辉,王会强.主导产业选择与结构优化模型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5]张文等.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