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化学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2-12-13 03:49: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三上化学知识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三上化学知识总结

篇1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首先制得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5、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6.实验后剩余气体的性质(氮气):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

特点: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考点五)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课题2氧气

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考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少量的水,防止瓶底炸裂。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内壁出现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总结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考点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考点四、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E(简称“多合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

课题3实验室制取氧气

考点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空气

(1)具体过程

考点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原理: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化学方程式:2KClO3

注意: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加热高锰酸钾:

D、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有连续均匀气泡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

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E、易错事项:

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检验、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考点三、催化剂:

1、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

注意: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

篇2

第二,化学中的人为规定要“欣然”接受。例如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代表不同意义,要接受这样的表示方法。有些人为规定确实没有道理,但要接受。例如为什么浮力不叫“漂力”,为什么三角形不叫“三边形”,为什么说两个人不说二个人,没有为什么,约定俗成。

第三,化学需要总结。当然每一科的学习都需要总结,但总结的方法不同。例如初中化学在初三上学期的分别讲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就需要在最后对上述二个知识点进行对比总结。从共性与差异两点入手来加深理解。需要承认化学与数学、物理相比没有那种提纲携领、一以贯之的公式,所以更需要进行对比总结。同类知识学两个就总结两个,学到第三个就再加进来一起总结,起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篇3

初中月考教学个人总结一

在这一次考试中,我取得了班级17名,年级92名的成绩,比上一次班级17名,年级67名的成绩退步了25个名次。对此,我比较了两次考试的成绩,发现只有语文和物理进步了,其它的科目都是退步,这就是我总名次退步的原因。

数学在以前是我的优势学科,虽然不算太好,但总是能帮我的总分往上提不少。自从上了九年级,许多人改变了学习方法或更加努力,而我不知道与时俱进,依然用以前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认为只要学会书本上和基础训练上的题就可以了。但经过这一次考试,我发现我错了。因为我做的题太少,所以试卷上的大题几乎都不会,数学成绩就下来了。为了防止下次再出现这种情况,我要多做资料,争取把资料学到那就做到那。

英语主要是基础不好以及下的功夫太少。我学英语的时间能分3类,分别是上英语课、写英语作业和背老师要求背的东西,从来没有主动学习过英语。因此,我一定会尽量抽出一些时间来学习英语,作业独立的按时完成。

历史、政治和化学主要是学的不扎实,导致在考试中犹豫不决。另外就是不自信,很多题我第一次写对了,但又恐怕不对,到最好还是把错误的'答案写上了。所以我要上课认真听讲,把重要的知识牢牢记住,并常常温习。

虽然我的语文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作文只得了38分,而其他同学大多是40分以上,所以我的作文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我要多读作文书,把作文也提到40分以上。这样就能有更大的提高。

初中月考教学个人总结二

通过这次考试,我清楚了自己的能力,我算了一下,照这个成绩是不会考上高中的,吐过体育和实验都得了满分,也不会考上的。这次考试比上次退步了40名,原因:

1、上课没有注意听。

2、复习时没有复习。

3、布置的作业不及时完成。

各学科的分数也有问题:如历史,我在考历史的时候睡着了,因为晚上没有睡好。第二天,很想睡。考前2科时我坚持下来了,到历史时我还是败下来了。才导致我考了25分。而英语,上课我基本没听过,我听老师在前面讲跟听天书似的。根本就听不进去,所以就考了37分。数学是我七门学科最强的,可是考了个不及格,原因:

1、做题马虎了。

2、题有点难。

3、后半页没有写,试了很多分。

化学是我做题太大意了,发下卷我一看题很容易,我30分钟就写完了也没有检查。

语文是作文得分太低了,古诗文没有背好,以后多看看好作文,老师布置的背诵作业要好好完成。

政治是我上课没有注意听,做题时马马虎虎。物理考得还不错,但是还有不足之处,只有一题不会,其他都是马虎了。写的也快了一点,也没有检查。因为我没有检查作业的习惯,所以考试我都没有检查过,但从这次的教训来看,检查是很重要的,以后我一定要培养一下检查试卷的的习惯。还有就是上课注意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及时完成,临考试好好复习,做题认真一点。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一定考上高中,给家长一个交代,也给我自己一个交代。不让这个学白上。

初中月考教学个人总结三

这次月考是初三的第一次考试,考察内容也都是初三的新知识。虽然大家都久经考场、杀题无数,这次考试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首先,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有些学校不顾教学规律,一味强调从初三一开始就要紧张地备战中考。导致很多同学学习时功利心很重,既无法体会新知识的乐趣,又积聚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所有的负面效果在第一次月考时集中爆发……

其次,是学习习惯的问题。初三的课程进度加快,需要同学紧跟课程的节奏。为了初三下学期留出充足的时间备战中考,大部分学校都加快了初三上半年的授课进度。如果同学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新知识就会掌握地不牢固。上课一听全会,考试一做全不对。

第三,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初三的知识难度增大,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例如,初三数学的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属于代数的高端内容,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与以往有较大差别。很多同学明显感觉不适应,如何在新课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新的学习方法特别重要。

当然,有挑战才会有机遇。机遇是什么?机遇就是所有人都面临相同问题时,率先解决问题的那些人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那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呢?

首先,是调整好学习态度。古人说过“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者,可拜上将军。”态度在我们做事情时是最重要的。因为态度直接影响逻辑分析能力。考试的时候紧张,成绩好了开心,成绩不好时沮丧,这些心理都太正常不过了。大家完全不必放在心上,由它们去吧。中考之前的所有考试不是用来区分成绩的,而是帮助你检测知识掌握情况的。所以每一次考试结束后你完全可以先把成绩放在一边,花主要的精力去研究你的知识盲点和弱点,然后制定针对性的复习措施。如此一次一次借助考试结果的帮助,你就会慢慢地发现你的'知识网络被逐渐补全,知识体系和解题思路逐渐形成。

然后,就是学习习惯的问题。到底怎样学习才最有效率呢?答案是:预习――听讲――一次复习――二次复习,很多同学可能立即会说:“too…old”。是的,这个模式大家都知道,也都用过。可是为什么有时候效果不好呢?是因为你没有坚持下去。同学你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且一丝不苟地执行。或许你需要一个人来提醒,我相信各位家长有时间的话完全可以胜任这一工作。

最后一点,我们来谈谈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的问题。答案很简单:多思考,勤总结。初三的课程难度比以往都大,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也比以前更加复杂和灵活。这就需要大家多动脑,预习时多提出问题,上课时多思考问题的本质,复习时多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总结到什么程度呢?举个栗子,初三数学中涉及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就要总结韦达定理、Δ、函数零点等几种常见解题思路。开始总结可能比较困难,这就需要一位富有经验的老师帮助你,把一些已经很成熟的方法和技巧传授给你,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初中月考教学个人总结四

初三月考总结与反思 这次考试我退了20名,年级164名,班级25名。上次总成绩是年级144名,我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使成绩退步了。

1,是没有充分的把握时间,这是我退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因为科目多,学习也紧张,各学科都会在自习课上留一些作业,当把作业写完的时候,自习课都快要下课了,所以自习课没有抓好时间去复习,到了考试前我有些科目还不熟。

2,在上课时没有认真地听,结果到复习的时候记起来很吃力,很费时间,是本来就少得的复习时间变的少之又少,卷上有很多老师讲过的题,因为上课没认真听,失去了很多不应该失掉的分,影响了总成绩。

所以,要充分的利用好复习时间,不要盲目的去看,要用心去记,上课认真听讲更重要,因为老师讲的都比较全面,比书上的知识要全面,复习起来也不会太吃力。

语文:93分,年级65名,是第一次考这么好的成绩,卷子上发现有许多得零分的题,是把这些题看的太浅了,没有更深的去理解。要多写一些语文题,多一些有价值的书,让自己积累更多知识。

数学:47分,年级187名,卷上的题太难了,还有自己做的题太少,要多做一些题。

英语:55分,年级189名,还是基础不好,背的语法也少,英语是最重要的学科。

我要把星期天的时间要来复习英语,从七年级,一点一点的复习。

物理:57分,年级142名,已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希望继续保持。

化学:37.5分,年级108名,书上的一些知识没有背熟,做的题也比较少,卷上的题有的都没有见过,要多做题,多背,不会的去问。

政治:43分,年级205名,应为复习时间少,政治都没有好好复习,老师也没有说什么知识重要,在哪盲目的复习,也不习惯新老师的教课方法,和八年级的政治老师教的方法截然不同。我想:我会慢慢地习惯的。

篇4

1.扎实打好基础。要对初中化学最核心的知识,即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和基本实验操作牢固掌握。复习和练习均不要偏离基础知识;哪一部分掌握得不好,一定要花力气把这部分的缺陷补上。任何检测都是以这些知识为重点的。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国家和省的考试中心要求:无论是否用新教材,教学和检测都要渗透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所以,要以化学视角观察身边发生的现象,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近年各省市的中考关于这方面的题型很多,可适当选取一些练习,形成这种习惯和能力。

3.把握好练习的难度和题量。近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题的难度总的趋势是下降。所以,平常练习以基础题为主,辅以中档题,即使选有个别难题,也只要求少数成绩好的优等生练习,且不宜太多。练习不是练得越多越好,练习量太大使学生疲于奔命,没有看书复习、思考总结、回顾记忆的时间,反而易形成成思维定势。

4.注意小结记忆和答题的技巧。对比小结、记忆知识讲究技巧会事半功倍,答题讲究技巧可以少出错。如性质、概念、基本操作多作横向对比小结。又如答题时注意:“窜题慢、勾出关键词,落笔快、书写要规范,遇到全不会、跳过向后看”;“慎做会、求全对,细推中档题、一分不浪费,估计全不会”等。

二、转变复习观念

1.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应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一是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复习的主人;二是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体系,领会《中考化学考试说明》,心中有本“考点”帐,不当浩瀚题海的“盲游者”,更不做稀里糊涂的演题“奴隶”;三是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准出发,确定复习训练的标准;四是教学不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点为复习主攻目标,借助基础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能力的训练。总之,要按照整个教学的部署,以学生所需、所求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突出学生在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首先,给学生腾出自学课本的时间,坚持每章复习之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题为其导读,用思考题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讲复习课时,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重点和看来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实内涵深厚的段落文字,进行精读。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复习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应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力求学生自己学懂。再次,给学生创造复查、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在基础复习的阶段,就穿插综前联后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刍”,克服学前忘后的缺陷,其考查难度逐次有所提高。

3.激励学生在学习思考时发挥主动精神。其一,在基础复习的训练阶段,就穿插若干启迪思维的“踮脚题”,鼓励学生面对这些在化学之树上结的高些的果子,踮踮脚、跳一跳,把它们摘下来,不要胆怯,更不要自暴自弃。其二,教师坚持做到训练精选,每练必评。评讲时借助一些典型题目练习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抽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既强调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品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其三,课内、课外相结合,利用可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内的启发教学,本文已另有阐述。课外诸如对待学生的询问答疑,教师不应就题答题,而可视学生的水准采取反问、点拨思路、换另外的角度激发思考,启发学生用化学思想分析问题等方法辅导学生。其四,综合复习阶段,除了注意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外,还要使学生广泛接触不同角度的新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三、化学复习要采用好的方法

1.做好统筹安排。制订复习计划,一是做好时间的统筹安排。各阶段和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一开始就要在时间上做好周密的安排,切忌头松尾紧或像踩西瓜皮那样踩到哪里滑到哪里。一般情况下,在初三上学期新课基本上已结束,到了初三下学期,就开始转入全面复习,大体安排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复习课本,抓章节过关;第二轮复习,主要是分类划片复习,也就是专题复习,形成知识体系;第三轮复习,主要是综合训练,提高能力。二是合理使用好资料。对学生的复习资料要精心选择,合理使用,达到最佳效果,对每一轮的复习,精心选择配套资料和练习,侧重对重点、难点及学生易错题型的训练。三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心设计好每一堂复习课,因为复习课是最难上的课,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方面多花时间,多下工夫,力争向课堂要质量。

篇5

    新教材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就是为了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本着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的原则,让学生亲眼看到实验的过程。如在课堂上演示钠与水的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大一点的培养皿中加水,加入稍微大一些的金属钠,然后将此反应装置置于实物投影仪下,将整个实验过程投影给每位学生观察。比起用小烧杯进行该演示实验要直观得多,这一改变可以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很清晰地观察到金属钠的变化,体会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而在进行探究实验时,我们应尽量采用分组探究的形式,让五六位同学组成一个探究小组,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到最后问题的归纳总结,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去,从中感受化学实验的多变性。如我们在进行Al3+与不同碱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时,有同学会选Al3+的溶液滴入NaOH中,有同学会选择NaOH滴入Al3+的溶液中,发现现象不同。但有同学会选择将Al3+的溶液滴入氨水中和氨水滴入Al3+的溶液中,有时现象是完全相同的。从这一组实验的探究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同样或者类似的反应物,如果你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案、不同的试剂用量、不同的试剂加入顺序,有可能会导致实验现象上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如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则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知,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另外,对于课后的家庭小实验,我们也应该予以充分重视。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回家积极进行实践。如我们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原电池构成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回家制作不同水果、不同电极的水果电池,从而让学生亲身体会电解质不同、电极不同对原电池的影响,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总之,实验是化学知识最好的载体。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用实验事实说话,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则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才会更加活跃,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以旧知带新知———教学衔

    有很多相关的知识点的,但高中化学内容更多、更深、更广,也更抽象。尤其是在高一上学期的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中,抽象概念及性质多,知识密集,理论性强,但同时又是整个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因此,在高一起始阶段教学中,就要求我们教师利用好初高中有关联的知识进行衔接,由浅入深地过渡到高中内容。如在进行“摩尔质量”这一概念的教学时,可以从初中原子量、分子量的相关知识引入,再结合1mol物质的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建立摩尔质量的概念;又如在进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教学时,则可以在初中基本实验操作(过滤、加热蒸发等)的基础上,总结出过滤是用来分离固液混合物,蒸发是用于分离溶于水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这一规律,进而引出对液-液互溶混合物分离的思考,从而将学生引入高中实验基本操作(萃取、分液、蒸馏等)的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上升一个台阶,则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所以说,挖掘初高中化学教材相关知识,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做好初、高中的过渡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做法。

    以学生为主体———课堂转换

    初中教材内容较少,且课时数较多,因此,在初三上学期重点是基本内容教学,而到第二学期大部分时间则用在复习和练习上,学生沉浸在题海中,只会机械地解题,很少能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而高中化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决定了高中化学教学不可能采用题海战术。因此,进入高中以后,教师应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首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如在高一起始阶段,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常采用如下方法:每节课设计不少于两个活动探究;每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少于1分钟;课堂上学生分组实验、讨论、问题总结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自己的课堂连续讲授时间不能多于5分钟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进行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在争论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交流中分享学习的成果,最后在教师简短的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而课堂教学也逐渐转化为学生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明显提高。实践表明,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加强初高中知识、方法的衔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则学生能更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同时这种方式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6

1 问题的提出

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新疆人才培养工作,国家自2000学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2个内地经济发达城市设立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招收新疆品学兼优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就读高中[1]。其后,内高班年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共在24个内地经济发达城市设立内高班[2]。内高班学制4年,含预科1年。学生不分民族统一编班,使用汉语文授课。预科重点补习初中的汉语文、英语和数理化课程,以达到初中毕业水平[3]。除预科一年独立编班外,内高班在高中三年实行与办班当地学生混班办学[2]。

笔者所在学校自2002学年开始承担设立内高班的任务。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内高班预科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一定的学习能力,符合学习高中课程的基本条件。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起点,内高班预科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重构以适应客观实际的要求。化学课程是中学重要的理科课程,也是中考和高考的考试科目之一。因此,极有必要了解内高班预科新生的初三化学课程学习经历和对预科化学课程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持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判断和行为倾向[4],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包括对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同伴交往等内容,它既是学生在以往化学课程的学习结果之一,也是影响其在日后化学课程的学业成就和学习表现的重要因素,内高班预科新生的化学学习态度值得人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笔者开展相关主题的问卷调查以进行较全面的试探性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以笔者所在学校内高班预科4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学生分别来自新疆各地区的城市或农村,且由新疆教育主管部门分派,研究对象也具有随机抽样的特点。其中,男生17人,女生28人;学生均为“民考汉”(指参加所在地区中考时使用汉语答卷,主要报考汉语授课的高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或“汉考汉”考生,其中24人曾在新疆区内初中班(简称内初班)学习;学生的内高班升学考试物理与化学科目总成绩为40.5~144分(总分150分),平均分为114.4分,90分以上的有37人,120分以上的有22人。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2.2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是笔者自编的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共分为个人信息、学习经历、学习需求和学习态度4部分,问卷内容由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已咨询过化学教育领域专家和资深中学化学教师,并且作出相应修改。在调查问卷正式施测前,笔者已反复完善调查问卷各题目的文字表述。

个人信息部分了解学生的性别、生活地区等背景信息。学习经历部分有2道题目,分别了解学生在初三参与某些化学学习活动的频率和拥有的化学课外辅导书的数量。学习需求部分有3道题目,分别了解学生对预科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需求、愿意参与哪些化学学习活动,并由学生自陈具体的学习需求和期望。

学习态度部分参考PISA 2006科学态度素养的维度[5]和学生问卷中科学态度的部分项目[6]来设计。学习态度部分有45个项目,分为对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同伴互动3个量表,共7个分量表。其中,对化学学习的自信心量表分为化学学习自我效能(5题)、完成特定化学实验的自我效能(6题)和化学学习自我概念(6题)3个分量表;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量表分为对化学学习的喜爱(6题)、对特定化学实验的兴趣(6题)、化学学习的工具性动机(6题)和化学学习的未来性动机(4题)4个分量表;同伴互动量表包含6个项目。这8个量表均是李克特4点量表,学生需要从每个项目的4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选项,分别给予4、3、2、1分。项目得分愈高,愈代表学生对项目内容持有正向的态度(非常同意、非常有兴趣、轻而易举);反之,则代表持有负面的态度(非常不同意、非常没兴趣、不能完成)。整份量表并未经过试测,但在本研究中,整份量表的Cronbachα值是0.91,各量表的Cronbach α值在0.71至0.87之间,符合量表编制的要求。

2.3 研究程序

问卷调查在内高班预科第一节化学课实施。笔者先向学生介绍高中化学课程结构、笔者所在学校化学课程开设安排和广东省高考的基本情况,随后即实施问卷调查,学生填答问卷的时间是20分钟。所有回收问卷数据均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学生的初三化学课程学习经历

根据调查结果,53.3%的学生表示经常进行化学实验,46.7%的学生表示有时进行化学实验。这表示学生在初三化学课程具有不同的化学实验经历,近半数学生缺少充足的化学实验训练。另外,24.4%的学生表示经常参与化学专题研究,高达75.6%的学生表示以往较少参与该类活动。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缺少系统地进行实验探究的经历,可能缺乏足够的科学过程技能,其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易受限制。

在师生课堂互动方面,55.6%的学生表示有时会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这部分学生欠缺个人表现的主动性。这可能是他们自信心不足而畏惧回答教师的提问,也可能是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已经习惯了直接接受的学习方式所致。

分别有35.6%、46.7%的学生表示有时、几乎或从来没有在课堂上独立进行化学主题内容汇报,只有17.7%的学生表示有较丰富的经历。这一结果与初三化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有关。相对而言,曾参与该类活动的学生具有较多的学习和表现机会。

只有13.3%的学生表示经常阅读与化学有关的科普书籍和刊物,分别有64.4%、22.2%的学生表示有时、几乎或从来没有阅读过这方面的资料。这表示大多数学生较少阅读与化学有关的科普书籍和刊物,他们了解化学知识的渠道可能仅来自初三化学教科书和化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本研究同时以学生拥有的化学课外辅导书的数量作为衡量其化学学习机会的一种方式。40.0%的学生表示没有化学课外辅导书,28.9%的学生表示有1本,31.1%的学生表示有2本或以上。学生拥有的化学课外辅导书数量越多,代表其相应的自学的机会越多,以上数据均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机会有较大差异。

3.2 学生对预科化学课程的学习需求

84.4%的学生认为预科化学课程在复习初三化学课程内容的同时,应该补充适量的高一化学课程内容,11.1%的学生认为应该直接根据高一化学课程内容进行教学,4.4%的学生认为仅需要复习初三化学课程内容。许多学生在陈述题都表达出预科化学课程需要复习和巩固初三化学课程内容的意见,希望教师能够做好初三和高一学习内容的衔接,“细讲一些对我们来说较难的知识”,“多讲初三上、下册几个重要单元”,更“希望自己在预科这一年把初中落下的功课补回来”。

笔者列举6种化学学习活动供学生选择(可多选),按照选择率的高低依次是:经常到化学实验室上课(86.7%)、经常亲身完成化学实验(73.3%)、进行一些化学专题研究(64.4%)、独立设计和完成化学实验(44.4%)、较多个人发言的机会(40.0%)、有大量的化学习题训练(40.0%)。许多学生在陈述题也重复提出相应的要求,希望教师“在课上多讲一些有关化学的课外知识”,“任课老师上课时不要太严肃”、“上课生动有趣,不要太枯燥”等。

3.3 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

3.3.1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是学生个体对自己有效解决化学学习问题、克服困难的一种自我知觉和评价。该分量表各项目的平均得分在2.62~3.04之间,学生的化学学习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77.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清晰了解在化学课程遇到的学习困难,86.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克服学习困难,但只有55.6%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理解最难的学习内容。“最难的学习内容”是因人而异的,但是近半数的学生在面对自己认为困难的学习内容时缺乏自信心。虽然有72.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化学课程要求的化学实验,也只有53.3%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具有熟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男、女生评分的t检验,男、女生的评分在该项目上有显著差异(M男=2.94,SD男=0.90,M女=2.43,SD女=0.74,t=2.074,p=0.044<0.05)。与女生相比,男生在“具有熟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这一问题上更具自信心,这可能与男生更倾向于动手实践的心理特征有关。

3.3.2 化学学习自我概念

化学学习自我概念是学生个体对自己拥有的化学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的一种自我知觉和评价。该分量表各项目的平均得分在2.36~2.96之间,学生的化学学习自我概念处于中等水平。75.6%的学生认为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容易的,66.7%的学生认为其很容易就学会新的知识和一直都具有良好的表现,62.2%的学生认为其很容易就了解新的观念。59.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在化学课程的测验或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但只有38.6%的学生认为化学是其初中阶段表现最好的科目之一。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能力和个人表现持负面、消极的态度,学生的初三化学课程学习经历对其化学学习自我概念影响甚巨,而这种负面影响又会延续不断。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男、女生的评分在“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容易的”、“我很容易就学会新的知识”这2个项目上有显著差异(项目1:M男=3.35,SD男=0.93,M女=2.71,SD女=0.71,t=2.593,p=0.013<0.05;项目2:M男=3.18,SD男=0.88,M女=2.64,SD女=0.62,t=2.378,p=0.022<0.05)。以上数据表示男生比女生更强烈地认为自己容易学习化学课程,这一结果也符合人们认为男生容易学习理科的社会印象。

3.3.3 对化学学习的喜爱

对化学学习的喜爱分量表是了解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内在动机。该分量表的项目得分越高,越能表示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动力是出于对该学科的爱好,能够从该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喜悦的感受。97.8%的学生表示不会放弃化学课程的学习,93.3%的学生喜欢获得化学课程的新知识和乐意完成习题。在对以上项目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中,可能有一些学生是考虑到化学课程的重要性而表示同意的。结合其他项目的回答情况,即分别有88.9%、86.7%的学生表示在学习化学课程时会感到愉快和对学习化学极感兴趣,这能够充分说明学生对化学学习持有强烈的喜爱态度,具有较强的化学学习内在动机。

3.3.4 化学学习的工具性动机

化学学习的工具性动机分量表是了解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外在动机。该分量表的项目得分越高,越能表示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动力是由于肯定该学科具有的独特价值,并且认为该学科的学习将有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需要或未来的发展。学生对6个项目均持肯定态度,即肯定化学的独特价值,对化学学习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动机。对于努力学习化学课程将获得何种收益,100%的学生认为能够增加对科学的认识和了解,97.8%的学生认为有助于了解生活上的一些问题,91.1%的学生认为能够应对高中的学习任务和考试,但只有77.8%的学生认为能够带来学校和教师的良好评价;在未来发展方面,88.9%的学生认为将对其未来从事的职业带来帮助,84.4%的学生认为能使其人生前景变得美好。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的态度与化学课程宣扬的“化学是中心学科”、“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化学能够造福社会”等观念相一致。

3.3.5 化学学习的未来性动机

化学学习的未来性动机分量表是了解学生在未来学习化学课程或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的意愿。88.9%的学生愿意在高中阶段多修读一些化学课程,只有46.5%的学生愿意在大学就读与化学有关的本科专业,分别有38.1%、32.6%的学生愿意在大学毕业后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或研究。以上数据一方面表示学生具有多元化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愿望,另一方面也让人怀疑:这是否由于化学“有毒”、“危险”的负面印象促使学生对就读与化学有关的本科专业、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或研究失去兴趣?对于在该分量表中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教师有必要为其提供额外的学习机会和持续维持其化学学习的未来性动机。

3.3.6 对特定化学实验的态度

完成特定化学实验的自我效能分量表和对特定化学实验的兴趣分量表借鉴了PISA 2006以具体情景了解被测者对某些科学主题具体态度的测试方法。2个分量表选择的6个化学实验均来自人教版初三化学教科书。2个分量表分别了解学生对完成这6个化学实验感到的难易程度和兴趣程度,学生对这6个化学实验的态度评分分别列于表1和表2。

学生对这6个化学实验的自我效能评分相差颇异。只有实验3、5和6的平均得分在3分以上,其中得分最高的实验3达到3.34分,91.0%的学生认为该实验容易完成,该比例也是6个化学实验中最高的。得分最低的实验4为2.60分,55.5%的学生认为该实验完成困难;事实上,该实验的实验步骤并不复杂,其得分不高可能与部分学生不熟悉该实验的具体内容而给予低分有关。除实验3以外,24.2%~55.5%的学生对其余的5个化学实验感到完成困难。这说明部分学生的实验自我效能较低,需要接受适当的化学实验训练,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自我效能。

学生对这6个化学实验均感兴趣,这6个化学实验的平均得分均在3分以上,分别有77.8%~90.9%的学生表示感兴趣。得分最高的实验6达到3.50分,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总共达到90.9%,表示非常有兴趣的学生比例也达到61.4%。另外,学生对一些化学实验既感兴趣又感到完成困难,6个化学实验在自我效能和兴趣这2方面的得分排序无必然联系。

3.3.7 同伴互动

同伴互动量表是了解学生在化学课程中与同学互动的意愿。88.9%~95.6%的学生对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化学课程学习经验或知识总结、讨论双方遇到的学习困难等持肯定态度,10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与同学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化学实验。以上数据均表示虽然学生间相互认识的时间并不长,但对相互交流、合作和帮助具有较强的意愿和较开放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评价同学的化学课程学习情况持中立态度,对该项目选择同意的学生比例仅达到60%。选择不同意的学生可能是考虑到同学间的人际关系而选择回避,也可能是以往缺乏评价同学学习情况的经历而对自己的评价能力存疑。另外,男、女生的评分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化学课程学习经验或知识总结这2个项目上有显著差异(项目1:M女=3.43,SD女=0.63,M男=3.00,SD男=0.71,t=-2.105,p=0.041<0.05;项目2:M女=3.43,SD女=0.63,M男=2.94,SD男=0.90,t=-2.131,p=0.039<0.05),至于是何原因促使男生具有相对较弱的态度则待日后深入探讨。

4 讨论与建议

4.1 预科化学课程的设计

概而言之,学生对预科化学课程的学习需求可以归纳为以下4方面:巩固基础、适当提高、强化实验、激发兴趣。笔者将在日后的预科化学课程中尽量通过合适的教学活动逐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笔者在接手预科化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时,曾对该课程的定位思量良久。笔者认为预科化学课程必须能够顺利衔接初、高中化学课程,因而不应该是对初三化学课程的重新学习或简单复习,而应该是通过深化初三化学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减少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产生的各种迷思概念,建立或健全完整与科学融贯的心智模式,形成精致的化学知识和严密的知识结构。在落实上述要求的前提下,教师有必要以专题形式适当穿插补充高中化学课程重要的基础知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能够从更宏观的视野反思初三化学知识,并为高一化学课程的学习分散学习难点和减轻学习负担。

本研究发现学生的化学实验经历差异甚大,学生对进行化学实验有强烈的愿望。化学实验不仅是一种认识化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希望通过一系列引导式实验或开放式实验,逐步让学生形成提出假设、下操作性定义等科学过程技能,切实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体会科学是实验探索、论证和解释的过程。

某位学生提出“化学方程式带加汉意,多教读法,有便于背诵”,这显示部分学生通过机械记忆学习初三化学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整理方法也成为预科化学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本研究同时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在公开场合发言持保守或抗拒的态度。合理地组织语言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学生必须具备和不断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笔者拟选择一些重要的初三化学主题知识,由学生整理其内容并作口头汇报,籍此提高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整理和口头演说能力。

4.2 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学生对化学学习具有中等强度的自我效能、自我概念和未来性动机,具有较强的内在动机、工具性动机和同伴互动态度。PISA 2006将对科学学习的自信心分为科学学习自我效能和科学学习自我概念2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否具有充足的自信心将影响其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对未来的学习期望,而且自我效能与学习表现很可能是互惠的[5]。一些研究已经显示自我效能、自我概念与科学学习成就有密切关系。刘燕儒[7]使用PISA 2006芬兰、加拿大、爱沙尼亚、日本、香港与台湾6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探讨自我效能与科学学业成就的关系,结果显示学生的自我效能与科学学业成就具有显著正相关,而且自我效能对科学学业成就有影响力。陈玉桦[8]使用PISA 2006台湾的数据建立科学学业成就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内在动机对自我概念与科学学业成就有直接影响效果,而且内在动机较工具性动机强烈;工具性动机对科学学业成就没有直接影响效果,必须透过自我概念对科学学业成就产生间接影响效果;自我概念在个人动机与科学学业成就之间起到中间变量的作用。换而言之,增强学生对科学学习的自信心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业成就。由此可见,除了常规的教学设计,如何激发学生形成正向、积极的化学学习态度也是教师在预科化学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不可否认,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厌倦和逃避与化学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教学呆板、只重视机械记忆、忽视化学实验、一味强调解题训练都可能是造成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渐趋负面、消极的主要原因。因此,预科化学课程需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结,提供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这或许能够为学生带来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3 未来的研究建议

虽然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有必要持续不断地追踪学生化学学习态度的变化情况。日后可以尝试建立动态的化学学习态度调查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水平,为实施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

囿于研究条件,本研究仅以笔者所在学校内高班预科4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不记名调查且人数有限,未能深入分析不同化学学业成就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有何差异。笔者计划在日后尝试联系广州其他设立内高班的高中,采用整群抽样对所有预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期获得更深入的研究结果。

内高班预科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预科化学课程也具有独特性,但却一直鲜见与之相关的教学研究报道。内高班预科化学课程的设计、学生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表现等主题也值得日后深入研究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教民[2000]2号

[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扩大内地新疆高中班招生规模的意见.教民[2005]10号

[3] 教育部.关于印发《内地新疆高中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民[2000]8号

[4] 杨治良主编.简明心理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75

[5] OCED. PISA 2006: Science Competencies for Tomorrow′s World, Vol. 1 Analysis. Paris: OECD, 2007

篇7

1驱动内驱力的方法

内驱力是个体内在的自我暗示中存在着的一种动力,一旦形成并得到强化,它能长久存在作用巨大.获得内驱力方法很多,本文列举一些。

1.1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内驱力

阿基米德为了能完成国王下达的任务――皇冠到底是不是纯金制成的?整天整夜冥思苦想,终于有一天下浴池时突然发现池中的水向外溢出,便豁然开朗,明白了如何在不损坏皇冠的前提下测量出皇冠的体积以及密度的方法.又如牛顿自小有爱看书爱思考的好习惯,他在看到伽利略等人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结论后,还在思考总结,终于站在巨人的肩上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并继续努力发现了牛顿第二运动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为经典物理学奠定了基础.从以上两个历史故事发现,成功来源于不停地思考,有目的的观察,而本质因素是人的内驱力。

1.2用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内驱力

焦耳是德国物理学家,他为热功当量数值的测定以及能量守恒规律的建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40多年的时间里焦耳做了400多次的实验,来寻找各种能量的相互转化关系,实验的设计千变万化,实验所得的数据正确度高,成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焦耳的成功表明永不放弃、不断探索的内驱力才是成功的原因。

1.3用学习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内驱力

朱力是启东中学物理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得主之一,他初中学习物理时,在他父亲及各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尽心钻研,不断地自学,在初三上学时,就将高一物理自学完了,他遇到困难时总是多方查阅资料,如有不能解决的困难,就主动请问老师,最后他成功了.他能成功其实是不断努力的结果,是内驱力发挥了作用.又如陈宇翱也是启东中学物理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得主之一,进入高校后,还在拼搏,现在已成为年轻的科学家,在量子力学研究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看来持续的内驱力是成功之因。

1.4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内驱力

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课堂是学生获得内驱力的重要方面.因此物理教师首先要多给学生讲述奇妙的物理现象,用惊奇引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其次在教学中加大探究的力度,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更深一层,在启蒙教学中就形成不断探究、紧追本质的良好科学素养;第三课堂讨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并给予个性展示、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的机会.这些对学生努力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内驱力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境。

2发挥内驱力的杠杆作用

要学生的内驱力用于学习物理,达到创新作用,教师首先得从自我做起,给学生一个好榜样,而且教师的内驱力能使自身的教学素养、教学业务、教学水准、教学成绩不断提高、刷新,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教师可以从备课入手、上好每节物理课、准备好学生的每次作业做起,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己。

给学生一些探究创新的课题,注意由浅入深,这样易形成内驱力,有了足够的内驱力才能撬动一些富有难度的值得探究的物理问题,从而解决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鼓励学生自学,使学生的内驱力发挥最大的效益,自学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想像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独立科学探究能力等。

适当的介绍一些前沿科学知识,放开手脚让学生去碰撞,不是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一个地球吗?所以让学生用小小知识通过杠杆去撬动科学宝库中的岩石,也许能打开金矿。

3利用内驱力的策略

教师的内驱力来源于教师的自我追求,也来源于课标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必须有一个高尚的情怀和人生的追求,从而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努力培养学生的内驱力。

3.1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来源于成功,是对成功经验的总结.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感悟、内心活动及学习困难,把握物理学知识的难易度,教学的适合度是相当重要的,把握分寸,不伤害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所以学生的作业、考试难度、课堂的例题、习题等都要全盘考虑,不能马虎。

3.2强化学生的内驱力

初中学生初学物理,虽然对物理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缺乏坚韧毅力完成深度有些艰难的科学探究.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帮助学生去战胜困难,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内驱力。

3.3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让学生自我组合形成学习兴趣小组,给每个小组一定数量且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明确一定的要求,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配合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给出学习任务,明确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的内驱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3.4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让每位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找到榜样,实现自我奋斗,自我超越.增加一些活动,增加一些比赛,给学生一个活动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每位学生做活动中的主人,做活动中的受益者,形成锻炼、你追我赶的好学风。

篇8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63-03

一、体育中学文化课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

(一)体育中学文化课教学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成功主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从事各类体育运动的人才不断增加,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使得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显得日益重要。体育中学是培养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体育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金牌主义”思想的影响,体育学校内“重训轻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大多数学生重视专项体育训练,轻视文化课的学习,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训练场地训练过程中有极高的训练热情,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而在课堂上课时,却表现出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无精打采、作业拖沓等现象;训练成绩表现突出,但文化课成绩普遍较差。体育中学学生的文化水平是其认知、理解能力的基础,因而文化学习一方面直接影响到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无论从眼前的现状,还是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这种现象都不可忽视。

(二)文化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作为在体育中学进行一线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造成体育中学学生文化课程学习较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育类学生本身具有特殊性。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体育中学学生多半生性好动,思维与行动均喜欢直接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喜欢搞小动作。这些不良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均会影响体育中学学生的课堂教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是体育中学现行教学方法与体育中学学生特点不相适应。因专业特性缘故,体育中学招生规模与普通中学相比要小很多,因而,目前体育中学一般采用20人以内的小班化教学模式。体育中学学生招收过程中重点考虑学生在专业体育方面的天赋,学生的个体文化基础差异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要大很多,但目前教师在面对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授课模式仍以平行教学法为主,即根据处于中等水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教学设计,而未针对这一显著差异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往往顾此失彼,难以达到人人发展提高的教学目的。初中现行教学方法与学生特点不相适应的矛盾成为体育中学学生文化课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三是学生课时不足、缺课较多。体育中学学生由于下午要进行正常的体育专项训练,因而文化课课时较普通中学大幅减少,如北京地区初二、初三物理课,普通中学分别为每周4、5学时,而笔者所在体育中学分别为3、4学时,相同的教学内容,课时压缩对教学效果势必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分属的训练项目不同,学生经常在不同的时间段外出参加比赛,导致体育中学学生缺课现象普遍,造成学生学习的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这也是体育中学与普通中学学生的显著差异。

综上可以看出,造成目前体育中学文化课教学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平行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考虑体育类学生自身的特点与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导致教学教学效果不佳。

(三)提高文化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针对体育类学生面临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方法加以解决的思路。其依据主要有:(1)体育中学一般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这为分层教学创造了优越的条件。(2)分层教学方法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间的个体性差异,这与体育中学学生特点很好地吻合,该方法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望在体育中学文化课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体育分校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对小班教学条件下分层教学方法对体育中学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对于体育中学学生文化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分层教学实施方法

(一)分层教学法基本概念

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二)分层教学法的特点

1.分层教学可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内在学习潜能。2011年版《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后进生,多帮助,多鼓励,陪着走;对中等生,定目标,多关注,多激励,领着走;对优等生,寄希望,多指导,重能力,自己走。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可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促进全体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思想意识,努力使全体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相应层次的学习,从而充分激发全体学生内存的学习潜能。

2.分层教学可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2011年版《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教学法的基本策略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自主、合作学习,挖掘其内在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一方面,由于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然后分层教学,分层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易于产生成功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每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分层教学实施方法

笔者自2011-2012年度下学期开始,对2个初二物理教学班(人数分别为16人、17人,下文分别称为初二1班、初二2班,2012-2013年度分别称为初三1班、初三2班)实施分层教学,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学生分层。首先对2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学生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为学习成绩能力优等组,乙组为学习成绩能力中等组,丙组为学习困难组。各组人数如表1所示。从表1不难看出,2个教学班学生总体学习情况很不理想,优秀学生(甲组)比例很低,半数以上学生为困难组(丙组),这从2个教学班在2011-2012学年上学期的期末成绩也可以看出(初二1班平均分37.9分,及格率18.8%,初二2班平均分39.8分,及格率23.5%。)

不是永远不变的,人员分组依据学生学习状态、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与水平等因素,每学期进行适当调整。

2.教学目标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实施物理教学过程中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要均能得到满足。由于学生学习基础整体较差,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对困难组(丙组),重要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原理,熟记公式、定律等,课堂中辅以基础训练题对其基础知识加以强化;对中等组(乙组),除丙组教学内容外,重点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课堂训练增加中等难度的练习题,在重基础的同时,着重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优等组(甲组),除乙组教学内容外,重点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拓宽与提高,注重基础知识与生活实践中物理现象的关联,强化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释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3.教学分层。在日常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到班级学生的层次分组,并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在小班讲解过程中,要照顾到丙组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接受能力,给予丙组学生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机会;第二,在师生交流的课堂提问方面,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甲组学生要回答综合应用性强,难度大,深层次且灵活度高的问题,乙组学生要回答难度适中,灵活度稍高的问题,丙组学生要回答简单些,课本上基础性强的问题;第三,对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适当的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迈进属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得他们能在学科知识的获得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四,对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组织各层学生互相团结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第五,依据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的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进行反馈并灵活地调整学生的分层标准,使他们随时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

4.练习及作业分层。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及作业任务,使学生在做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练习题及作业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学习中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具体做法是,作业可分为基础题、提高题与难度题,难度依次提高,困难组做基础题,提高题选做,难度题不做;中等组基础题、提高题必做,难度题选做;优等组三类题全做。

5.评价分层。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小班化教学注重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评价,也就是注重评价行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视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自信心。比如对于丙组学生,答对了即使在其他学生看来是很简单的问题,也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对于甲、乙组的学生,也要密切关注他们的进步,适当的时候给予好评。评价层面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态度层面,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层面,课堂测验及课后完成作业层面均可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等评价方式,使得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

三、分层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通过对所教授的2个班级一年半时间内(2011-2012年度下学期、2012-2013上学期、下学期)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分析认为,分层教学主要产生两方面明显效果:

1.学生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显著提升。如前所述,体育中学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及专业特性等原因,文化基础整体较差,这一现状造成学生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笔者在2011年12月底做过一个对物理学习的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物理很难学”的学生占90.9%,“不喜欢”物理的占83.3%。可知学生对物理兴趣不浓,普遍有畏难情绪。通过一年半的分层教学法实践,2012年5月,学生毕业前,笔者做了一个同样内容的小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物理很难学”的学生下降至30.3%,“不喜欢”物理的学生仅占18.2%。数据表明,由于分层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施教,使每名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成就感,因而学生学习自信心大大增强,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学生兴趣增浓、教学效果提升也可从学生的分组上得到了体现。表2为初三下学期学生的分组情况,对比表1、表2可以发现,经过一年多的分层教学实践,丙组人数大幅下降,表明学生物理学习差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2.学习成绩大幅提升。笔者详细统计了2个教学班学生在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下学期“一模”考试、“二模”考试及中考等5次考试成绩,结果如表2所示。数据显示,未实施分层教学法时,学生平均分在40分以下,2个教学班及格率均不足25%;实施分层教学法后,学生考试成绩提高明显,初三年级的四次考试成绩平均分均在50分以上,及格率达到近60%,表明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对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作用。进一步详细分析每名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发现,80%以上的学生在分层教学法实施后成绩稳步提升,1班有2名学生由乙组升入甲组、6名学生由丙组升入乙组;2班有3名学生由乙组升入甲组、5名学生由丙组升入乙组,表明在体育中学小班教学条件下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极为显著,这与笔者最初的设想基本一致。

目前,笔者的这一教学方法正在我校其他学科推广实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全文结论

随着国家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竞技体育竞争越发激烈,对体育人才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作为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体育中学文化课教学存在较大问题。现行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文化素质难以达到预期水平。笔者通过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在体育中学小班教学条件下,实施分层教学方法,以解决目前体育中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数据表明,分层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体育中学小班教学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白宝敏.新课程下中学物理分层教学探究[J].教学研究,2013,(10):56-57.

[2]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10,(8):12-14.

[3]威廉・威尔斯曼,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J].袁振国,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18.

篇9

【基金项目】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HB093208)的总结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周仕龙,江苏省泰州市教学研究室,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伴随着智慧课堂的现实建构,智慧课堂的评价话题应运而生。事实上,只有当与智慧课堂实践态势相匹配的智慧课堂评价体系得以建立并顺势利用时,才可能成为对更鲜活、完美的生命的成全和奖掖。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智慧课堂正向发展的时代诉求、智慧课堂内蕴的规律要求,必将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转化为对智慧课堂评价的理念、指标及应用过程的追求。

一、在碰撞、延续中催生优化的理念

关于“智慧”,加德纳指出智慧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相比较而言,我们认为加德纳提出的智慧定义相对完整和精确。这一定义认为智慧是一种潜能,这些潜能能否被成功引发,要看那个文化所重视的价值观、所提供的机会,以及一个人在自身、家庭、教师和其他人影响下所做的选择和决定。也就是说潜能是可以有条件地激发和发掘的。这就为智慧课堂的评价提供了学理性的基础和可能。

建立在智慧课堂基础上的智慧课堂评价顺理成章地需要正视潜能及其引发的条件,它应该也必须区分于传统的课堂常规的评价,它需要突出对潜能的发现,也需要注重对文化环境的营造,但更需要能够统领并践行智慧课堂评价的优化的理念,因为理念是灵魂,它是教师一切教学行为的理性支点,智慧课堂改革要赢得前所未有的效应,就必须从根本上实现智慧课堂评价理念的突破和更新。

智慧课堂评价理念的确立不是因循守旧,它需要在和传统的碰撞中除旧布新、在与传统的延续中继往开来,因此,智慧课堂评价是基于追求思想解放和效应生成的唤醒智慧的课堂评价。

智慧课堂评价理念的确立不是另砌炉灶,它是针对知识课堂评价而提出的智慧课堂评价,其特性兼具开启智慧的激发性、探究智慧的剖析性、生成智慧的创造性和拓展智慧的应变性,而其本质是一种追求创造性和智慧性的教学评价。智慧课堂评价的基本理念包括以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指向的教学目的观、以强调师生的情智交流为本体的教学过程观和以关注学生智慧发展质态为重点的教学效益观等三个方面。

智慧课堂评价理念的确立不是故弄玄虚,它力图从生命成长和感受的角度来强调实践性,就是强调智慧的在场和再生,其核心就是要让每一个“具体的人”真正地进入学习和生活的美妙现场,在感知和体验中启智求真和怡情悦性,并能够赢得不断的生机和活力,在再生中生命得到永恒的尊崇并获得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在甄别、扬弃中建构科学的指标

智慧课堂评价具有自身的特性,追求智慧并彰显智慧。它是历经了甄别和扬弃过程的典型的“这一个”,它的独自成体表现在:

1.建立了自主的价值评价系统:智慧课堂评价标准。

(1)课前:衔接和铺垫;课上:导入(开启智慧之门,发现问题);课上:分析(探究智慧之源,剖析问题);课上:训练(生成智慧之果,解决问题);课上:拓展(点燃智慧之炬,假设问题);课后:巩固和应用。一句话:智慧课堂评价标准意在将课堂营造为优化教学的“最佳心育环境”。

(2)“课上:训练(生成智慧之果,解决问题)”的评价系统如下表:

2.形成了具体的观测评价系统,智慧课堂观测要点。

智慧课堂的一大智慧在于其将创生智慧加以了凸显,从而致力于将教学的功能和境界推向了智能的发展和提升,智慧课堂评价的一大贡献则在于变模糊为清晰、变笼统为具体,将难确定变成了可确定、难测定变成了可测定,从而推动了智慧课堂的有机实践以及智慧课堂评价的有效实施。如,智慧课堂评价指标(A)课上:拓展(点燃智慧之炬,假设问题)。

权重:12分(原则上每个观测点1分,可随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评价标准(B1)契机营造:是否具备意识、创设契机、激发潜能。参考观测点(C)1.有培养学生自我假设问题能力的意识吗?2.给学生创设了提出和面对新问题的情境和契机了吗?3.善于激发学生潜能、激活课堂气氛吗?

评价标准(B2)问题假设:是否创意设问、高端指点、智慧闪光。参考观测点(C)4.学生能从若何的层面提出新问题吗?5.教师能高瞻远瞩地对学生进行指点和引导吗?6.师生的智慧火花得到了迸发吗?

评价标准(B3)特长展示:是否善于讲解、精于设计、巧于展示。参考观测点(C)7.讲解有特长(幽默/风趣/契合主题/简明易懂)吗?8.板书、媒体、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的呈现、设计有独到之处吗?9.琴棋书画、唱念做打等的适度融入有特色吗?

评价标准(B4)拓展延伸:是否推介读物、联系时代、科学论证。参考观测点(C)10.拓宽知识面,推介了相关书刊文章吗?11.联系社会和生活,进行了纵向或横向比较吗?12.崇尚科学,注意了科学方法论的验证吗?

以上列举虽然只是整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但由于系统的建构坚持了调研、观察、测评和甄别,因此每个部分的评价布点、问题设定、项目合成、权重把握都突出了智慧课堂的评价主题和评价特质,因而具有主题鲜明性和操作系统性。、

3.提炼了灵活的机动评价系统,智慧课堂把握原则。

智慧课堂评价是有序的,但智慧课堂评价不唯序,智慧课堂评价的系统是具有科学能动性的系统,具有灵活的机动功能。

如:课前:衔接和铺垫,其中的衔接,要审视是否注意新旧联系、重视学情基点,具体包括:①注意了先前已学过的具有连续性的课文或章节了吗?②了解了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已具有的能力、已形成的素养了吗?其中的铺垫,要考量是否明确课型定位、提供学案预习,具体包括:①课型定位明确了吗?②布置预习并给每一位学生一份学案了吗?

课后:巩固和应用,其中的巩固,要把握是否关注错误纠正、落实跟踪训练,具体包括:①总结反馈,系统梳理了易错点和纠错法吗?②跟踪训练,对照目标再射一支箭了吗?其中的应用:要追问是否完成学情诊断、追求习惯养成,具体包括:①学以致用,给每一位学生一份学情诊断和建议书了吗?②习惯养成,能体现学会到会学、乐学、善学的转化了吗?

毫无疑问,整体系统的建构需要强调其系统性和完整性,但这不是说所有的智慧课堂的教学要千课一面、万课一式,课前是否需要“衔接和铺垫”、课后是否需要“巩固和应用”以及这两个环节的具体评价的测评点哪一个要强调,强调到如何的程度,都需要因课而异、依课而设。

这里需要交代的是,智慧课堂评价的智慧在于:坚持“开放建构”的评价原则,提倡教师自主优化,环节可以调整;坚持“”的评价原则,提倡教师适当变通,分值可以增减;坚持“创新发展”的评价原则,提倡教师及时更新,形式可以变化;坚持“风格多样”的评价原则,提倡教师扬长避短,内容可以取舍。

三、在转型、融合中推进有效的应用

现代教学的一大显著进步就是将素质育人提升到了智性的高度,并建构了智慧课堂实践体系;后现代教学的一大战略诉求就是召唤着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人本化和智性化,并期待着智慧课堂评价的导向和调控。

智慧课堂评价需要在转型和融合中有序应用并赢得效益。

1. 感性应用阶段,指明巧学妙练方向。智慧课堂评价确立了鲜明的指向:巧学妙练、智慧生成。

这评价指向在:课堂上凸显文本精髓和编写匠心是智慧,讲究设计艺术和调控技巧是智慧,重视灵感捕捉和有效生发是智慧,融合优质资源和区域特色是智慧,展示个性风格和创意追求也是智慧。

在“巧学妙练、智慧生成”评价过程中让学生自我感知,例如:

(1)问卷调查题:你记得哪位好老师那富有智慧的教学镜头的?请作纪实性的描述和评价。

生:化学老师的。一节课上,他在讲到磷的着火点很低的时候,不是直接介绍书中的要点,也不是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答案,而是捋起袖子,指着自己手上的一块伤斑笑着告诉我们:“这里面就藏着一段因为不知道磷的燃点低而被磷伤害的辛酸往事……”同学们深感老师的教学深入浅出、幽默风趣。

(2)听课、做笔记有无“高招”?班会开始了,黑板上的标题是“听课、做笔记有无‘高招’”。几位学生从各自的感觉或经验方面谈了一些成功的做法。会后,多数学生反映“很解渴”、“有道理”、“是高招”。一位学生说:“从小学到初三,我一直特别用功,有时真是‘废寝忘食’,可上高中后,深奥的内容,繁多的科目,让我难以招架。甚至,上课使劲支着两耳朵听,还是事倍功半。而有的同学好像不费力就听懂、记清了,考起试来总是那么得心应手。今天,听几位同学一介绍,真是茅塞顿开呀!”

指点迷津――

会听课、会做笔记,与心理学讲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有直接关系。建议同学们试着按以下口诀实践一下:

眼捷手快:讲课纲目速写清;

线段符号:书本重点巧标明;

方法策略:例题步骤记难处;

梳理巩固:删繁就简得要领。

加强“巧学妙练”的体验及其评价,无疑在促进智慧生成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增强了学习动力。

2. 理性应用阶段,探究智慧评价内涵。智慧课堂评价需要成就“在场”,智慧课堂评价也需要成就“再生”。这是因为:它不是虚幻的“乌托邦”,它是真实的“金字塔”,需要真心地面对、真诚地投入、真情地探索、真挚地拓展。在这一评价过程中,让师生共同探究。

(1)探究之一:认识“在场效能”。观察和体验是离不开在场的,从这个方面说,课堂需要讲究在场效能,评价也同样需要强调在场效能。那么,什么叫“在场效能”呢?在场,顾名思义,指事情发生、进行的场所。法国当代存在主义思想家马塞尔认为:在这种在场中,主客体的区别消失了,被超越了。按照马赛尔的反省,人类的思考进路不应该停留在以“我有”什么来界定自己存在的意义,而应重视“我是”,透过主观的临在经验与客观的主体因“爱”结连而找到“我是”的价值,扩大“主观我”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而效能,则是指效力、效率和功效实现的合成,它=效率×目标,即:一个人或组织不能片面的追求效率,效率高不代表目的就可以实现,有了目标再乘以效率才是达到目的的方法。智慧课堂评价需要聚焦在场效能的研究和实践,因为我在场,所以我智慧;所以我有效,因为我在场。

(2)探究之二:理解“再生效应”。应变和创新是离不开再生的。从这个方面说,课堂需要关注再生效应,评价也同样需要关注再生效应。什么叫“再生效应”?再生一词,源于生物学,是指生物体对失去的结构重新自我修复和替代的过程。(再生:①死而复活;重生。②犹再造。③犹来生。④对某些废品加工,使恢复原有性能,成为新的产品。)智慧课堂评价的“再生”,是指:再造和再现,即它不限于学校的某一节课、某一段经历,它需要并且可能在主体有即时需要时再造和再现,可以再次面对和实现。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经济学上的效应,指商品或者行为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应是指消费者消费商品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简而言之,智慧课堂评价的“再生效应”,是指:再造和再现的功能和效果,它是能动的和积极的,可作为和可促进的。

3. 智性应用阶段,提升生命发展境界。智慧课堂评价在推动进程中植入了自适的感受反馈程序。学生可以在过程参与和体验中实现感受梳理和评价反馈。

例如:一位学生写的《走过高三,我收获……》有这么两段,从中可以看到智慧课堂实践及评价所带来的变化和成果。

把思想叫醒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我想成为成功的人,于是我试图:把自己的思想叫醒。要想叫醒思想,老师说:“要懂得爱,爱自己,爱他人,爱父母,爱祖国。” “还要学会思考,要有‘心’。”高三一年我对他们的话体会很深。老师精心准备的每一堂班会都对我教益很大,我心中萌发了更强烈的爱国思想,这些都使我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对祖国有用的人才,真正能为祖国明天的腾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一年我也开始真正地思考,我学会了整理思路、锤炼语言,总结技巧、开拓视野。高三一年我的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给心灵架起一道彩虹

自信是人生的一道彩虹,它让生命总有绚烂可言,总有明媚可赏。高三一年我的自信逐步确立,并最终成就了我的一个重要人生阶段。应该说高三上半学期是我的“黑色岁月”,成绩全面下滑,情绪也随之出现了波动,一度由高二期末的年级第一下滑到年级六十二名,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高三下半学期一开学,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分析了自己失利的原因,于是重新调整心态,改进学习方法。我把“北大”在自己的方向标上暂且抹去(不是我不向往北大了,而是它给我的压力太大了),并贴上了一句适合我的:“普通没有期望值”。这句话很神,它马上让我焦躁不安的心绪平静下来,让自信与微笑又回到了我的身边。从此我做着普通的我并接受着自己的普通,接受着自己的缺点、错误,并努力去完善自己,智慧地学习和考试,慢慢地我的心中现出了一道绚烂的彩虹。

由此可见,智慧课堂及其评价的智慧,从某种角度说,它还表现在将自我的感受及时地进行梳理和反馈,从而照亮自己前进的路,让自己前行得更意气风发。

教育的转型升级,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把教育当作智慧活动的同时,要登高望远,有站在时代前列的眼光。智慧课堂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关注教育学生在校的3年,也需要关注学生发展的30年,还需要关注国家民族未来的300年,还要有把握教育规律的才能。智慧课堂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要革故鼎新,有描绘教育蓝图的理想。智慧课堂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换言之,智慧课堂的主旋律是: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智慧快乐地发展,并进而拥有适合自己的优质的教育。

智慧课堂评价的命题设定和学理探究让我们明晰:它符合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具备建构主义的条件,它以先行的观念、科学的规划、开放的建构和生态的保障,催生了幸福在智慧的课堂里流淌,智慧在幸福的体验里浸润,智慧课堂与幸福教育相融共生。

并且不止于此,智慧课堂评价研究和探索还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和领会到:智慧的尊崇,是一种崇高的理念。智慧的开启,是一种敏锐的发现。智慧的经营,是一种真切的投入。智慧的达成,是一种甘苦的体验。智慧的憧憬,是一种积极的定向。智慧的铭记,是一种永久的珍视。

参考文献:

[1] 加德纳.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

篇10

大刀阔斧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许市中学自民国二十八年建校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坐落于岳阳市君山区许家牌集镇的西南处,天目坝东南畔。学校总建筑面积近14000多平方米。其中教学楼两栋、科教楼和综合楼各一栋、学生宿舍楼两栋、近千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一栋、教师住宿楼三栋、报告厅、多媒体室、计算机房、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校史展览室等一应俱全。现有在职教师61人,教学班18个、学生896人。

2007年,对许市中学的全体师生而言,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刚刚走马上任的君山区教育局局长蔡国兴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县市区频频上台领奖,而自己却两手空空地干坐着,一种决心从心底油然而生。很快,“杜郎口”走进了该局一班人的视野,课改也成为他们决心打翻身仗的突破口。许市中学校长夏忠育在得知君山区教育局要学习杜郎口经验、推行课改实验,而许市中学却不在实验名单之列时,他急了,三番五次地找君山区教育局领导和局党委,主动请缨。“汨罗经验解决了素质教育宏观方面的问题,但在微观方面尤其在课堂教学方面亟需进一步改进。”当初,岳阳市教育局原局长王志明也给君山课改增强了“底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市中学开始了自己的课改征程。

何为“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

牛顿有句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许市中学彻底地贯彻这句名言的精神,且将它落实到实践。山东的杜郎口、江苏的洋思、江西的武宁都是几个初中课改比较出色的学校,它们毋庸置疑地成为许市中学借鉴和学习的榜样。许市中学并不是一味照搬这几所学校的课改经验,而是在去芜存菁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最终形成独具许市中学特色的“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

⒈教学资源开放

学校一改教师统治课堂、统管教学资源的局面,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开发、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学校提供的教材、图书资料、音像资料、教学参考书、同步辅导资料、理化生仪器和实验设备、多媒体设备以及其他可用教具,学生自备的图书和教辅资料、自制学具和演示器材以及自创的情境和所掌握的个案、社会实践活动资料,校外资料包括社会生产生活背景、网络资料以及校际交往所获得的资料。

⒉学习内容开放

教学资源的开放为学习内容的开放奠定了基础,同时,学习内容的开放也是教学资源开放的必然。学校改变了过去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只能学什么的僵化状态,学生可以随着学习情境地变化,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自主调整和充实学习内容,拓展学习领域,有选择性地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深入探讨。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效果也大大提升。当然,学习内容的开放是相对的,因为教学内容的设置是有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学生只能围绕老师设置的主题调整和拓展学习内容,不能信马由缰乱选主题,随意变更学习内容。

⒊学习方式开放

学习方式的开放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课改的亮点和特色。学习方式的开放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自主和方式多样化两个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始终保持高度集中并且容易疲劳,所以难免出现学生思想开小差,上课打磕睡的现象,导致教学不落脚,学习效果差。许市中学借鉴外地课改经验,通过实践摸索,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弊端。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里既可以独立学习,又可以在小组内与同伴合作探究,可以自己站出来讲,也可以在小组或全班展开讨论,还可以进行表演,呈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快乐,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

为保证学习进程的有序性,许市中学在实践中创建了“五环渐进自主学习法”。其基本含义是,每堂课大致由五个环节组成,学习活动循序渐进。五个基本环节是:练习反馈、自学讨论、交流提升、梳理巩固、检测达标。学校开设的九门课和音体美课,除音体美课还在探索以外,文理课都体现了“五环渐进”的教学方法。文科课程着重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往往文采飞扬、激情迸发。理科课程着重展示学生探究推理的过程,强调演练能力。

⒋课堂管理开放

许市中学对传统课堂发起了革命性冲击,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台高居,学生正襟危坐,师生对立,体现教者尊严的会堂型课堂布局。他们搬掉神圣的讲台,重布课桌椅,改会堂型课堂成餐厅型课堂,全班学生根据性别和学业基础分成了6个小组,每小组同学相对围坐。这样更能体现师生平等,淡化师道尊严。由于变会堂的严肃气氛成宽松的生活氛围,减小了学生发言的压抑感,方便了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

此外是对学习进程和学习活动实行开放式管理。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学习进程控制大权由教师独揽,学生无权干预。许市中学改这种“中控式”为“分布式”,让学生自主管理课堂。

⒌课堂评价开放

课堂评价开放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许市中学改变了过去那种在课堂上教者一言堂,老师说了算的评价状况,教师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和个人自我评价的课堂评价主体多元化局面。这种评价过程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急能力。学生的表达在得到师生的肯定和赞扬时,还会产生成就感,这样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状态,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对个体的健康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开放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的落实了新课程的指导思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变得主动学习,爱上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就与幸福,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改征途风雨无阻

实践课改之初,老师的观念转变成为最顽固的障碍。课改以前,老师时刻扮演“传业授道解惑”者,课前精心备课,上课按照进度传授烂熟于心的知识内容,但是实行自主学习的模式之后,脱离老师引导的学生们对于领会要点难点颇费功夫,老师在一旁使不上劲,打心底里觉得憋屈。许多老师满腹牢骚,个别老师为此甚感心忧,熬不住的老师干脆打起了“游击”战:有人听课时就按新模式;没有人听课,就再做冯妇,越俎代庖。

为了促成教师思维的“革命”,当时走马上任的君山区教育局长蔡国兴决定身体力行,扎根于课堂,跟老师一起听课、议课。老师们被蔡局长的精神所感动和鼓舞,找到了课堂教学的动力,也迸发了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激情。教研室吴老师的蹲点式辅导更是为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通过亲自上示范课来帮助老师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校长带头听课,学校行政人员每天必须听两堂课,是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法宝。这既给了老师压力,促进他们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也给了老师动力,让他们在浓郁的学习与研究氛围中,不断提高对课堂的认识能力与驾驭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锻炼,老师们慢慢改变了自己过去固步自封的惯性思维,变得主动钻研教学方法,虚心接受和认真吸取领导和其他老师的见解。课前老师精心策划和设计学习进程和方法,在课堂上适时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组织调控,睿智导引;课后理智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逐步提高。

重新洗牌的课堂教学改革,短期甚至一到两年都看不到明显成效,而许市中学正是凭借着“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坚守精神,六年如一日地奋斗在课改路上,在摸索中艰难前行,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终于收获了累累硕果。

过去,许市中学教学质量一直在君山区中下游徘徊。课改后进行的教学质量抽检数据表明,许市中学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由2008年上期的全区倒数第三上升为2009年上期的全区第一,进入岳阳市的前10名,从根本上扭转了质量不佳的被动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许市中学真正健康成长了――课改给学生们带来了学习态度的转化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实际上,可以说是带给了学生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变化和提升,并且这种变化不是浮光掠影的,而是根本性的:孩子们心智更健全了,心理更健康了,合作进取精神更强了,人生态度也更积极了,他们获得了寻找幸福的能力。

初三117班殷岚同学用诗一般的语言谈起自己对课改的感受,一字一句那么的真切:“像一场没有拘束的雨,话语可以尽情散落;似一条没有终点的线,思维可以无限延长。我们的课堂就如同这雨一般不受拘束,好似这线一般尽情发挥,宛若这歌一般快乐自由。”

这次“颠覆性”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认同。湖南卫视新闻联播、湖南经视18点档新闻节目先后以岳阳探索开放式课堂教学为题,全面介绍了君山区的课改经验。《中国教师报》“名校共同体”专家组给予许市中学开放式高效课堂建设以“与杜郎口中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评价;《湖南教育》以《没有讲台的课堂》《这也是一场课改》《学习和成长的新境界》为题对许市中学课改经验进行了系列报道。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多次到君山考察指导课改工作,给予了“敢于突破传统、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走在全省前面”的高度评价。2009年11月20日,岳阳市教育局向全市教育系统发出了《关于深入学习许市中学经验,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学习、推广“许市经验”。

教学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解读许市中学的课改实践,我们发现其最为成功之处,或者说其核心所在就是,把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放在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是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在许市中学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学生的态度得到了转变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处在一种激烈碰撞和跳跃之中,呈现了一种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他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也非常注重小组为单位的集体荣誉感。而贯穿其中的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课代表启发,老师启发,同学互相启发。整个课堂洋溢着又有民主、又有集中,纪律严肃、又心情舒畅的氛围,活泼快乐的课堂教学局面形成了,这是对千年来“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教学的课改性颠覆。

教学改革是一个探寻方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再解决―提升的过程。古语有云:“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每一时期都会有不同形态的问题出现,现在许市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许市中学人却能不骄不躁,总结自己优势的同时反省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尽管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同样的发展平台与机会,但不可否认,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活跃得更多的还是那些优秀学生的身影,而学困生依然欠缺主动性。其次,在教学中因反馈纠正不及时,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误差与后继学习能力的缺失,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课堂模式改革只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改革应当是一项系统的改革,如果考试制度、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步伐跟不上,恐怕课改难以形成规模,尤其是那些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质量评价较好的学校会患得患失。

面对未来,许市中学人给笔者的感觉是始终满怀信心和希望,他们将继续朝着伟大的教育梦想铿锵前行。据笔者了解得知,关于在课改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许市中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提高:

(1)开放式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能在导学案的制作及课堂的随机点评与追问中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丰富生活经验、专业修养以及个人魅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发挥。后阶段,许市中学将重新利用和开发好作为课堂教学重要资源的教师资源,加强优秀教师去模式的研究以及“师生同精彩”的研究。

(2)由于导学案的“路线图”作用,让学生会有些依赖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针对导学案的作用及制约,许市中学将着力于提升学生文本挖掘能力、信息查找能力、整合能力,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案这根拐杖,真正实现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学习。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