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09:33: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研诚信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校考核制度是建立在学生考试流程的基础上的,主要针对学生们的试卷分数来决定能力的好坏。这种考核制度并不能很好地评估学生们的真实水平,缺乏系统性、多元性的考核标准,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一定程度上还会打压实践能力较高学生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没有办法完全了解自己的实际潜力。不利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校的师资队伍不够强大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是通过老师来汲取知识来源,老师们更多地了解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在实地经验方面并不很熟悉,这些是老师在讲解课程具体操作方式和详细方案的时候不能做到精益求精,同时课堂教学的枯燥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余时间他们更不会主动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因此课堂教育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能提高学生们对专业的学习热情,学校师资队伍的作用占有很大的比例,特别是教师们自身的知识系统和综合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学生们潜能的开发5.学生们实际操作机会比较少。目前,高职院校很多专业,实施的仅仅是硬性教学,并没有给学生们更多的实践机会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学校里,专业知识的讲解与口教式教育占有太大的比例,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能提升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当学生们真正进入社会后就无法很快地适应社会,并且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进度。
二、将“嵌入”与“应用”有效的运用到高职工商管理课程中
1.核心:将“嵌入”与“应用”有机结合
学校在进行嵌入式教学的同时,也要与一些就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在这之前要与相关企业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课堂和实验基地的建设也十分重要,这样,将“嵌入”与“应用”有机结合,并且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工作,如果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为学生们或执行方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保证工作良好有序的进行。
2.改进教学方式
嵌入式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学生们对老师们“填鸭式”教学本身就不满意,存在着很多抱怨现象,但是学生们的抱怨却不能解决教学的根本性问题,必须要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很多学校已经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这种方式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们的厌学情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学校对整个课程教育体系进行更改,不再以知识型教学模式为主,而是将知识性教育与应用性教育有效结合,并且突出应用性教学的重要性。
3.明确专业定位
由于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教学的专业定位并不清晰,涉及太广泛的问题,学校秉着一颗扩大学生们视野的心,但是却对学生们的学习与成长起着反作用。因此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定位,强调“嵌入”与“应用”相结合,来更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4.壮大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壮大对广大高职教师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们有较雄厚的知识储备能力,另外对教师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人无完人,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同时擅长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色,每个人的偏向也有所不同,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对教师们的任务进行分工,壮大我们的师资队伍,提高老师们的专业与素质水平,在这里我们主要采取的方式是一方面培养基础专业知识好、实际操作能力较低的老师就进行“嵌入式”教学,另一方面召集实践性较强的老师实行“应用”性教学。从而达到两者的有效结合。
5.考核方式注重多样化
高职学校传统的教育考核方式主要以应试性考核为主,学生们的最终能力也只是以最后的分数来进行区分,但是这个并不能真正的考核学生们潜力,因此考核方式注重多样化十分重要,制定完善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循序渐进的开展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工作,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标准,不仅对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进行检测,还对学生们的课外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都系统的做一些标准进行考核,使学生们全面发展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6.增加学生应用实践机会
学校要着重添加一些学生应用实践活动,在应用实践过程中,加大工商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和模拟实验场所的建设,使学生们在模拟的环境下提升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增强学生们的就业信心,为以后步入职场做好准备。同时学校也要与企业时刻保持联系,使企业能够给学校及时告知学生实习工作完成的情况和职位变化情况。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校方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寻求相关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一、引言
现代企业主要有三项基本活动,生产运营、营销和财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营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运营管理一直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全面发展,柔性生产、供应链管理、绿色管理、精细生产、ERP等生产营管理模式理念都已经融入到每个企业的文化中,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可以说,当今世界的发展,是与运营管理方面的不断进步、新模式不断出现分不开的。但如何把日益复杂的动态运营管理理论讲述清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培育企业精英人才的摇篮,我国经管类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颇为重视运营管理的教学,但是由于该课程理论内容较多且很抽象,长期以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效果都不够理想。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从目前各类组织的改革需要出发,还是从长远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出发,运营管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建设都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本科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高等教育是培养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科技人才,其所学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主要从事本专业某一较窄的知识领域工作。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灌输方式,学生缺乏主动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是为了完成既定学分而学习。面对科技发展的今天,这种人才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的要求。运营管理课程目前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以授课为主,配以一定量的作业和案例讨论,即讲授+案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保守,忽视个性培养。
目前的教学,从教师角度来看是完成书本理论知识点的传授,是教;从学生角度来看是学习书本知识和考试有个好成绩,是学。这种传统的运营管理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体现在:教师往往只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系统化的教科书内容,偶尔列举个别案例对原理进行辅助说明。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理论。这种传统教学偏重理论的严谨,教师试图把所有问题讲细、讲透、讲全,学生则盲目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后机械地套用书本或笔记完成作业。但是这种只注重理论、概念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统一的大纲、统一计划、材、统一考核的办法,使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开放式、启发式的教育开展不足,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关系,限制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侧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应用。
运营管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当强,但是在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重科学知识轻传授能力的问题,其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由于学生缺乏管理实践,因此目前纯理论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
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没有到企业进行过生产实习,也没参观过企业,缺乏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对生产管理的一些理论难于理解。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又普遍感受到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多而枯燥,模型复杂且难以理解,再加上很多学生是文科背景,对模型、公式有着本能的排斥,缺乏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中,纯粹的理论学习,缺乏实用性的训练,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认为本门课程只是纸上谈兵,削弱了本课程的应用性,同时,学生接受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上,而没有感性的认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三)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案例分析与讨论是目前理论联系实际的主流教学方法,但是,很多时候本科管理专业的案例讨论实施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本科生没有实践经验,案例讨论难深入。二是本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课程压力比较大,案例教学组织困难。
运营管理的案例与其他课程的案例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需要许多理论知识作基础,案例的特点也是围绕某个理论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往往需要联系其他的管理内容,比如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战略等。当需要深入讨论案例时,没有企业实际背景或感性认识的学生一般也比较感到困难,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目前国内教学时采用的案例大部分是直接引用国外教材的案例,有关我国企业的案例很少,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不切实际,感到枯燥乏味。
(四)多媒体教学不完善。
目前运营管理这门课程,在高校中多媒体化率基本上已过半数,特别是重点高校多媒体利用率应该达到90%以上,但是在实践中效果并不太显著。原因就在于目前所谓的“多媒体”只不过是以PPT文件代替了黑板,教师在运用这一手段时将书本内容直接放在课件里,然后照本宣科,这只是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劳动,而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更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学习,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削弱了师生双方的上课热情,不能做到教学相长。
三、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作为一门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课程,在企业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为了培养符合国家、企业发展需要和适应时展的创新实用型人才,运营管理课程需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而要解决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考虑运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创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
(一)改变教师角色,采用互动式启发教学。
运营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管理课程,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从一个学术研究者,转化成一个具有专业特长的教练员,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注入式”教学改为“启发式”,课堂上以讲清主干概念、讲清思路、讲清重点和难点为原则,并设计一系列问题不断地提问学生,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对一些问题提出意见,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深刻领会所学内容。还可以由学生根据事先拟定的题目自查资料,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在课堂演讲,这样不但可以解决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运用已知探索未知的能力得到培养。该方法富有启迪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思考、分析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是一种最具启发性、实践性的教学元素,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生产运营管理,由于其特殊性,在黑板上讲生产作业,对于那些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是抽象、枯燥的,较难理解,而案例教学可以克服这个缺点。许多运营案例,不只是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的总结,而是模拟一种实际的管理情景,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识别与定义问题,分析各种可行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目的并不在于找到正确的答案,而在于案例的评估及分析过程。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式和基本由学生自主进行。良好的案例教学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要有好的案例,二是要组织好教学过程。现代企业管理在生产方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教师应该结合科研项目和实践经验精心编制和选择较多的富有实战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教师个人唱“独角戏”的理论讲授时间,教师更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是每个管理案例的导演或指挥,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主思考、探讨、交流,学生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全面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着意营造一种研究型学习气氛,信任、尊重学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及自由表达的权利,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同时不被理论框架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总结时应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观点,中肯地指出学生思考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
运营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因而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地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此需要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在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外,课堂讨论、录像教学、现场观摩、角色扮演、沙盘模拟、模拟诊断等都是运营管理教学中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
1.企业观摩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本科生的企业参观,最好提前把该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向学生介绍,然后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这样效果比较好。开设企业专家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以便更快、更好地接受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当然,建立固定的教学基地,强化稳定的校企关系是该方法的前提,这就要求学校需加强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根据运营管理的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本课程对技能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全面规划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例如可以按照行业不同,分别建立制造型企业实习基地和服务型企业实习基地,这对于学生全面学习和理解生产运作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2.软件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软件让学生体验管理过程,是一种快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现实企业经营环境,供模拟参加者进行企业经营的实训,其特点是从直接体验中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寓教于乐,如企业资源计划模拟实验、沙盘模拟对抗实验等。
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存在知识点分散,内容枯燥,学生缺乏综合运用运营管理知识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进行综合运用,可以让学生进行沙盘模拟演练。在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中运营管理的有关知识贯穿始终,如新产品研发、生产计划编制、生产能力计算、按订单组织生产、物料需求计划、流程的控制、交货、质量体系认证等一系列典型问题的决策会很自然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沙盘模拟培训特有的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培训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充分运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开启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功能,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快地实践与运用。
3.模拟诊断
模拟诊断通常以学生熟悉的企业(如校园超市、校园餐厅等)运作过程中的某一个场景为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运营管理知识和其他课程知识进行诊断,然后让学生对诊断结果进行质疑和讨论。此外,还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对超市、百货商场、饮食店、公园等场所和环境进行观察,并运用所学的生产管理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和改进。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增强学习效果。
除此以外,网络教学辅导、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期间的工商企业实践活动、毕业论文涉及的工商企业问题的实践活动等都是丰富教学手段的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教师把握和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与手段,同时,对于学生而言,不同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可以更迅速、更真实、更大量地提供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配合整个课堂教学,这些多媒体资料包括大量的照片、录像、电影片断等。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充实教学内容,一节四十分钟多媒体教学向学生介绍的内容应该达到传统教学方式的三到四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资料加深学生对运营管理各环节的认识,这样不仅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运营管理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运营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特点,可以采用“PPT+板书”的方式。比如,对于公式推导和计算的内容,要多写黑板,把有关管理概念非常清楚地演示出来,学生可以沿着教师的板书思路进行记录,做笔记,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另外,对于课堂上新理论、新方法的讲授及引用案例,为了节约时间和交代清楚背景资料,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通过PPT大容量地展示信息和放映教学影像直观地再现企业管理的真实场景,增强学生对新理论的理解和方法运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课件尽量做到三点:信息量足够;注意师生的互动;控制教学进度,要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
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进行录像放映,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对生产管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第三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四、结语
运营管理作为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管理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专业工具。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增加现实场景模拟、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强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等方面不断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运营管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多手段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兴趣驱动、目标引导和问题导向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做中学”的教学互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巍.高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手段探索[J].当代经理人,2006(21):1707-1708.
[3]冯根尧.基于VRS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2):90-92.
[4]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62-66.
[5]于俭.《生产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5):79-82.
[6]徐松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进[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71-74.
[7]李军,贵文龙,吕春梅.《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4):124-127.
[8]赵忠玲,袁清和,冯夕文.IE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74-175.
[9]张新婷,刘新艳.《生产运营管理》的三维方法论教学改革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8):116-118.
[10]黄宏彬.应用型本科教育环境中的运营管理教学优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1):121-122.
一、国内外成本管理实训教学现状
从国外研究应用情况来看。英国采用讲授、辅导、研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授课,以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美国大多采用案例教学增加教学实习课程的比重以此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掌握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技能。加拿大采用实地训练课程开设,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德国注重专业实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目前,无论是在教学计划还是实际教学工作中,成本管理教学都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但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培养应用型成本管理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成本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被忽视。课程教学计划中用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小,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实践能力差,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多年来,许多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马上胜任本职工作。如何加强成本管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关注的主题。(2)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成本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成本管理教学一直沿用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先完成成本管理理论教学,然后用很短的时间让学生集中进行模拟实验,这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人为地分成两块,由于在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从未接触过实体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在理论学习中往往感觉成本管理理论很抽象,对成本管理理论知识不能深刻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而学生在最后进行模拟实验时也只是局限于假设企业的固定条件下进行,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从而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得不到有力的保证。(3)现实的成本管理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实的成本管理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模拟实验和会计专业实习。其中,成本管理模拟实验被融于财务会计模拟实验之中,而且仅对生产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进行模拟实际操作。专业实习,因为接纳单位、学校、学生各方面的原因,有的学生不能落实实习单位,使专业实习不到位。即便落实了实习单位,因一些单位成本管理业务少,会计处理方法简单,实习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二、搭建实训平台进行情景教学的意义
(1)情景教学的含义。情境教学是一种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可安排学生到某一工业企业参观产品生产技术过程,也可组织学生观看根据产品生产技术过程、生产组织特点录制的录像片,对成本计算对象的经济内容予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显示与剖析,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企业产品生产实际,设计成本计算方法的技能。(2)情景教学的意义。情景教学模拟制造业现场,目的是使学生参与,教与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实际制造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从而是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情景教学环境下,教学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情景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或学习环境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在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对立统一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建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大平台,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活动能真实落到实处。情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把所学知识放在问题中,创设问题情景,使问题处在学生的学习心理最近发展区。这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升华成本管理实训教学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搭建实训平台进行成本管理实训创新实践
(一)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型展示。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教学模型展示了该公司整个生产流程。作为成本会计教学,着重展示原材料名称及物料流向、车间名称、辅助生产车间名称,学生在模型前如同置身于工厂。
1、 部门设置。 (1)基本车间及工艺流程:冲压车间―连杆车间―制管车间―成品车间冲压车间―下料―冲―车―转总装车;制管车间―下料―车―酸洗―防锈―转总装车间;连杆车间―下料―车―镀前粗磨―镀前精磨―电镀―镀后精磨―总装车间;总装二车间―领料―组装―电泳―包装―入库;总装一车间―领料―组装―涂装车间;总装三车间―领料―组装―涂装车间;涂装车间―领料―外联―静电喷涂―包装―入库(成品减震器)。(2)辅助车间:机修车间(加工料架、挂具、修补)、动力车间(供水、电、汽)。(3)非生产部门:后勤管理、采购部、物流中心、销售部门、技术研发部门、质保部门(一线品质检验、测量、化检、外协检验、体系认证、售后服务)
2、公司成本核算相关制度。(1)本公司原材料核算采用计划价;(2)自制件采用实际价格;(3)月底按归属单位分摊材料成本差异;(4)辅助车间水、电、汽按各单位使用量进行分配;(5)机修的加工费按各单位加工工时进行分配;(6)成本费用核算设置: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分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下设三个明细核算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7)各车间之间半成品结转用逐步结转法;(8)各车间计算完工产品成本是按约当产量法,完工产品入库按实际成本; (9)成本核算岗位分工及工作范围:成本岗位:分材料会计岗(2人),成本核算岗(2人),投入产出审核岗(1人)、产成品岗(1人);(10)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依据是:上年12月未实际成本价
3、所需相关数据资料。(1)冲压领料汇总;(2)工资、福利预提;(3)辅助车间发生资料,如:折旧、水电等
4、成本控制。(1)部门降低成本的方法及成效:各部门费用按预算执行,超额在工资中兑现。不同部门降成本方法及成效不一,简要举例如下:①采购部降价年目标是3%,去年实际完成降价3.5%,②研发部门新材料替代,此项工作审核中,数据不定③车间采用投入产出核算法,超定额耗用及超定额废品实行追索,在工资发放中兑现。(2)成本定期进行分析:月度分析,具体资料有投入产出工作报告,财务经营分析
(二)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型教学的要求。一是每个小组在教师讲完具体要求后,独立开展实训,小组内成员可自由交流。各组员按要求完成自己任务。二是先完成的成员可帮助未完成的同学整理资料,未完成的同学应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三是各小组在模拟实训完成后,将实训成果交由教师初审,教师给出整改意见,并交小组讨论修改,定稿后再上交。四是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学习过程和成本计算结果进行公开展示,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其他小组实训结果进行对比并综合点评。五是学期末,要求每位学生根据小组综合实训结果,自己整理一份实训结果并上交指导教师,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综合实训内容,消除因成员间岗位差异而出现的技能差异。
(三)根据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型进行成本会计岗位设计。综合模拟实训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设计为10人,成本会计6人,其中材料会计岗(2人),成本核算岗(2人),投入产出审核岗(1人)、产成品岗(1人);出纳1人对应现金、银行日记账;会计2人对应明细账、多栏账、总账;财务经理1人负责稽核原材料、工资、其他支出、制造费用、明细账、总账、报表的审核;财务总监1人负责车间成本核算、报表分析及成本报表说明。
(四)成本管理实训模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1)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工艺流程。(2)对各类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各小组可自行选择费用分配方法。(3)辅助生产费用对外分配。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辅助生产车间的核算是比较复杂的,因各厂而异。可将辅助生产车间划分为机修车间、运输车间、动力车间。其中机修车间含供电、供水、供气,教师指导学生开设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多栏账,其中辅助生产成本多栏账包括原材料、人工费、辅助车间制造费用等二级科目。具体业务指导如下:其一,指导学生(会计)登记辅助生产多栏账。其二,准备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的相关数据资料。其三,按组分别计算辅助生产成本,其中第一、第二组采用交互分配法,第三、第四组采用顺序分配法。(4)车间制造费用分配。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开设制造费用多栏账,并按车间核算。根据原料汇总表、工资汇总表、折旧汇总表、其他费用汇总表、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分配表,逐项登记各车间制造费用。因钢管、连杆均为半成品,故三大车间制造费用不要放在一起分配。制造费用的总额按三个基本车间的固定资产原值比例进行分配,减震器成本计算表,成本还原与否学生自定。(5)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
(五)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型教学预期效果。从上述模型教学案例可看出,综合模拟实习场景教学直观,简明。会计岗位与会计任务分配合理,并按照"岗位会计任务会计技能模拟训练交流互动上交报告提高创新"的实训教学步骤,指导学生扮演好岗位角色、完成工作任务、增强专业技能,效果是明显的。其一,搭建实训平台是成本会计感性知识过渡到理性知识的桥梁,模型教学法优点是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其二,每组学生初步做完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拟实训后,也许收获不大,但经过每组成员中各个会计岗位的人员对所负责的任务进行演说和交流后,学生的技能前后相比截然不同,他们所分享的成果是巨大的。这样做可以使得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方法,开拓自身的思维,树立合作创新意识。其三,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后,逐步明白了会计与出纳、财务经理与财务总监是不同的财务角色;明白了成本会计因不同的辅助生产方法,不同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计算的成本结果是不同的;明白了分步法成本计算的步骤,分步法与品种法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明白了总账、明细账、报表、科目汇总表的钩稽关系。其四,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后,与期初相比,对成本会计工作更熟悉,对成本会计理论理解更透彻。
参考文献:
(一)确立课题研究目标
为落实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系列研究活动,四平市铁东区教科所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小组成员,全所科研员及实验校负责人为课题组具体实验员,教科所所长亲自参与课题实验研究,认真讨论,并书写了详细的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如今,教科所已有20多年的课题开展经验,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成果,也给我们的教研带来了无限生机。
(二)分析课题资源现状
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是系统工程。为此,课题组针对我区现状及经济因素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建立自主研发系统的科研信息管理体系,总结出一套规范的分类方法和原则是体现我区科研特色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们首先确立了重要的目标体系。
1. 培养了解教育科研信息资源的管理人才,使其专业化,具有创新和研究能力。
2. 各参研单位建立教育科研信息资源平台,对信息分类进行具有可操作性的分类,总结分类方法及所遵循的原则,创新更好的分类方式,不断反馈总结。
3. 从学习与调查入手,了解新型教育科研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及信息资源对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性,全面了解其方法、重要内容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各级部门的实践操作及运用,掌握有效的分类方法,并不断完善事项,总结操作中所遵循的原则。最后,通过不断操作、反馈、总结,形成完善的分类体系与原则,为国家总课题的研发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4. 通过课题研究,规范教育科研管理,建立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科研信息系统,推动科研管理的科学化,促进科研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三)强化课题管理过程
思想上加强认识,机制上做好保障。大量信息收集,增强了管理者及广大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了解、分析,为更好的计划,有效的决策提供了平台。信息分类明确,原则明晰,使整个教育科研信息资源流程,一目了然。总结区域内教育科研信息资源的分类方式及原则,为国家课题组提供部分实验资料。在统一认识的同时,把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库及平台作为教科所及基层学校工作媒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为课题的研究实验做了机制上及认识上的保障,确保了它的健康发展。
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的内容管理方式,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的重要部署,是完成新时期赋予教育科研艰巨任务的重要举措,它将成为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健全网络平台,发挥互补作用
我区教科所号召全区骨干教师建立个人博客,利用博客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教科所所长对大家说的一句话鼓舞了我,她说:“从现在起,初建博客,我们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成功属于跑在最前面的人。”听着领导的话,我的内心燃起火一般的热情,一种泉涌般的冲动,“我想跑在前面”。有了这种信念,便要行动,利用网络向专家们的博客取经,我精心组建了自己的博客“雪地金簪”。我的博客设立了很多和一线教师密切相关的栏目:教育科研、答疑解难、教研交流、教研活动、科研普及、科研管理、科研成果、减负课案、问题讨论等,为基层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教研资源和个人成长交流的经验,这些内容受到基层老师的欢迎,更多的是我从语文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前所未知的理论和文采,激励我不断反思,提高自己。这也是我作为一名科研员的责任。与此同时,教研博客的建立,让我在学习、交流、s撞过程中不断思考、大量阅读、大胆实践,改变了观念,锻炼了自己,挑战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三、提升能力,发挥网络教研作用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管理心理学 案例教学 建议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国内外高校管理学类课程所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管理心理学作为大学本科管理类课程的基础课,在经济管理类知识体系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导地位。在管理心理学授课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能够充分地、深入地阐释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理论,激发经管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案例选择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对部分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管理心理学案例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教师的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选择过于平凡和普通,更多体现在普通企业的管理案例方面,缺乏在社会经济管理领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如缺乏知名的或有影响力的企业及个体案例等,导致降低了用案例来解释和分析所学专业知识的说服力,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也阻碍了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2.教学案例的“一例多用”现象明显,影响案例教学的针对性。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经管类学生普遍认为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到困难,而且很多教师又在案例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例多用”的不良现象,即一个案例被使用在2—3个章节的理论教学之中,影响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导致出现了学生学习疲劳,新鲜感缺乏,互动参与率下降,知识重视程度开始降低的情境。
3.教学案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代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个性鲜明、喜欢探求身边事物的特点。社会的大环境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造就了其在大学的学习中,不仅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社会实践的良好习惯。高校经管类学生迫切希望早日接触与自己工作相关联的案例教学内容。调查显示,占调查总人数85%以上经管类学生普遍反映管理心理学的教学案例与自己的企业社会实习,平日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方面相脱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企业实习的效果与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二、高校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改进的建议
1.结合课程知识体系,有效进行教学案例内容选择,体现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案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不论是组织中个体、群体的心理认识与行为管理,还是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心理调节,都需要高校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经典的、有意义的案例进行教学,不能脱离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应熟练地运用有效案例对管理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解释和引导。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在企业中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的宝贵经历对同学们进行管理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解读,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写相应案例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发现,高校经管类学生在企业实习及自我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相关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比如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调查的经管类学生表示,自己遇到的实习问题、就业困难,以及自己身边发生的自我认识与管理问题才应该是最适合教学的真正案例。上述情况要求高校教师在案例编制与使用过程中,需要把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接受新知识的新式课堂,引导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才是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3.结合内外环境变化,及时、动态更新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案例教学质量。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教师应该注重案例自身的时代性和教学对象的适用性,这就要求高校经管类教师不能够再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及过时案例来教导学生学习新的管理心理学知识,而是应该在课程案例教学方面做出创新,能够与外部环境(社会变革、企业发展等)、内部环境(教学环境、学生需求等)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体现案例教学的动态性、创新性和及时性,充分体现管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004-03
团体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大多数的团体都处于一种持续改变的状态中。从团体动力的观点来看,团体可能永远无法达到完全静止不动的状态。既然如此,团体的发展应该循着某种轨迹,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发展下去。由于学者们在研究这一发展过程时,可能各自着重在某一层面的现象描述和特征说明,导致对团体发展有不同的观点(潘正德,1995),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发展进程的研究同样如此。关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进程或发展阶段问题,学术界的说法也很不一致,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王淑敏(1993)认为:“班级团体发展有其阶段性,可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分为定向阶段、规范建立阶段、冲突阶段、生产阶段及结束阶段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并不固定……随着阶段发展,团体的效能已能逐渐增高,直至结束阶段才下降。而且,在每个阶段中团体的效能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有起有落。”廖凤池等(2002)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即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焦点集中在儿童生活中的一些主题,如人际关系或团体决策过程等。其实施步骤,包括场面构建、引导投入、经历过程及分享觉察四个阶段,通常在10分钟的暖身活动后,导入计划的活动,完成后进行5~10分钟的心得感想分享。台湾省中小学的班级辅导活动课程即属此类团体。”李坤崇(1998)也认为:“班级团体发展与团体咨商具有阶段性,虽然名称互异,但实质的发展历程均同。”考虑到台湾学校教师实施班级团体辅导的一些实际情况,他主张可以从“准备阶段、形成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追踪阶段等六部分来说明班级团体辅导之历程。”
大陆的一些学者,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规律则是:班级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大概分成四个阶段:热身―凝聚―探索―结束评价,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内容”( 李东红、熊少严,2004);“班级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定向探索阶段―规范建立阶段―磨合转换阶段―凝聚信任阶段―成长建设阶段―结束跟进阶段。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并不固定,在每一个阶段中效能也有起落”。
以上两岸各家的观点,大多是从一个班级成长全过程的层面(即宏观的层面)来研究团体发展进程的,这样一种进程可以长达几天、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王淑敏,1993);而本文则是从微观和操作的层面来进行探讨,看一看作为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在40~45分钟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根据对大量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现场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认为,将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进程划分得过细是不便于操作的,因为“团体是一个连续性的发展过程”(Trotzer,1977), “由于团体方式与性质的不同,演化的程序可能有先后的出入,而且心理的演变难以划分明晰的界限”(朱秉欣,1975);但将发展进程描述得过于笼统模糊,又不利于辅导教师把握团体成长的阶段性动力特征。所以,根据学术界对于团体辅导进程的一般共识,我们对一节有具体课时限制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作如下的划分,即: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团体暖身阶段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暖身阶段与一般团体的初始阶段有明显的不同。因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对象是原先的建制班级,教师无法选择团体成员,学生也无法选择辅导教师。除了新入学的之外,大多数班级的成员彼此早已熟识,而且也早已存在次级团体,并形成了次级文化。这些次级团体与次级文化,对于某一次心理辅导活动课而言,可以成为其助力,也可以成为其阻力。辅导教师要关注的,只是如何尽可能地“善用次级团体或文化,化阻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来带领团体”(李坤崇,1998)。但这一项工作,主要靠辅导教师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之前,作好必要的调查、研究、分析和铺垫,以了解班级的具体特质,并由此决定自己的辅导主题及其他应对策略。真正到了上课铃声一响、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序幕正式拉开之时,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便突出地表现为:学生尚未有足够的情绪和精神准备,对本节课要探索的主题和要达成的目标茫然无知,团体内开展互动、交流、分享的氛围也尚未形成。因此,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情绪接纳”,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热身游戏或其他媒体手段,促成团体成员初步的互动。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热身游戏、音乐、影视等手段,营造一种轻松和温暖的氛围,帮助团体在当下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实体,这一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暖身”或“破冰”。它的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既没有心理压力,感到轻松愉快,又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辅导活动的情绪,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2.充分展现教师的“尊重、接纳、关爱”的辅导态度。在团体暖身期,辅导教师或许不必过于在意辅导技术,但却必须以笑容、点头等恰到好处的体态语言,来传递自己对学生的关怀、倾听、真诚、鼓励的辅导态度。如果教师在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起始阶段,就给学生留下一种冷漠、忧郁、疲倦、焦躁的印象,那就等于自己亲手关闭了学生心灵的大门。
3.必要时,明确告知团体基本规范及辅导活动的注意事项。由于有些辅导主题可能涉及比较敏感的话题,教师应预计到辅导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消极因素,例如封闭态度、防卫心理、调侃、攻击、起哄等,这就需要在团体初期就与学生商定必要的团体规范,以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制定“说好话、守秩序、存好心、做好友”的共同公约,告知学生必须倾听他人讲话,积极参与讨论,对事不对人,必须保守团体或个人的秘密等。
二、团体转换阶段
与一般的团体辅导转换期重在处理成员的焦虑、抗拒心理和团体的内部冲突有所不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转换阶段肩负着由“团体凝聚力初步形成”向“运用团体动力解决团体共同关心的某一发展问题”转移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逐步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展开主题”,具体说来包括:
1.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提出某一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当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热身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辅导教师就须围绕辅导活动的主题,选择某一种形式(例如案例、游戏、歌曲、影视片断、小品表演等),将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借助学生的情绪和团体的气氛,切入辅导主题,而本次活动的辅导目标,也同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被学生所感知。在这样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具体情境中,团体动力会很快被催化出来,辅导现场能够生成十分活跃的参与氛围,学生往往就是在这种真切而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体察、去联想、去分析、去反思的,这当然有利于他们在具体的角色关系中去辨别是非曲直,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
2.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积极对他人的意见予以回馈。这一阶段应将全体成员主动介入团体活动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因此,辅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共同关心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意见积极作出回馈,其基本方式是缩小团体规模,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在团体转换期,应尽可能少用全班分享的发言形式。因为它不利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也就不利于团体动力的进一步催化。而如果这一阶段的团体互动氛围不能被有效地激活,后一阶段的团体动力就有可能受阻。
三、团体工作阶段
团体工作阶段是团体基本成熟后进入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大约需占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一般来说,经过5分钟左右的初期热身和10分钟左右的转换期活动阶段之后,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共处一组”的“虚体”变成了相对稳定、持续互动的“实体”,现场中彼此信任、接纳的氛围已经基本出现,这时的团体动力才真正开始有效运作,此时即可进入以“自我开放、面质、回馈”为基本要素的团体工作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问题探索”,具体说来包括:
1.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思考。辅导教师要针对团体目标,继续设置为达成目标、满足学生成长和行为改变的较为深层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当学生进入了师生共同创设的具体情境时,他们会通过心理换位等方式体验到具体角色的情感,或者引发了对自身经历的回忆,由此对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有了新的体验和感悟,并理清了自己的问题及其相关心态的来龙去脉,或者引起了他们改变自己的动机与愿望。所有这些不同的想法、感受、矛盾,在他们的脑子里会产生一系列碰撞与冲突,而这就是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的开始。
2.继续催化正向的团体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这个时期,团体中已经呈现出一种让学生感到心理上比较安全、比较温暖的氛围;小组成员间的信任感逐渐加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小组成员之间觉得彼此已经有紧密的情感联系;班级团体的活动目标对每个学生来说,也是有吸引力和被认同的。因此,辅导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深入的、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讨论话题,以促进团体成员的进一步自我开放,使学生更倾向于实质意义上的讨论,更能表达自己内心想披露的经验或感想,更为接近内在的自我,更能自由地给予他人回馈,并且可以没有防卫地接受回馈。
在学生深入自我开放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某些团体成员的情绪宣泄。他们在释放自己持续压抑的痛苦或不如意的经验时,可能会出现爆发性的宣泄方式,如泪流满面,甚至痛哭失声等。此时,教师只需予以倾听、接纳,学生的情绪则自然会逐渐舒缓。一般而言,情绪宣泄会使学生将压抑或掩饰的痛苦、愤怒、沮丧、憎恨与恐惧加以解除,让身心更为舒坦。“情绪宣泄是常见的蜕变历程,虽然会给团体带来短暂的沉默与压力,但雨过天晴后学生将更舒服”(李坤崇,1998)。
3.鼓励团体成员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换,在支持与面质之间取得平衡。班级团体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拥有众多的资源。到了团体工作期,在班级成员彼此建立信任的前提下,每个人的经验、体会及生活应对策略开始互为资源,从而为真诚、坦率的资源交换或给予提供了机会。通过持续不断的回馈、相互的协助和真诚的面质,每个人都在帮助别人,每个人也在被别人所帮助,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与技能。此时,即使团体成员之间出现意见的冲突,也会被团体内部所了解、讨论和解决。而辅导教师则应充分运用倾听、接纳与支持,来协助学生探讨自己未曾觉察的部分或潜能,在学生规避问题时予以建设性的面质。如果团体仅仅停留在“支持”的层面,仅仅注意积极的回馈,而不愿相互鞭策成长,则团体的动力将会趋弱。
4.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共同研讨有效策略。团体工作期是团体成员相互激荡最为频繁、各种不同意见争鸣最多的时期,如果学生不能专注倾听,团体将无法深入讨论。所以辅导教师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调控局面,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时时提醒学生把握讨论的方向,专注于探讨“此时此地”的事情与感受,不要旁生枝节;同时要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这一阶段中,辅导教师的角色要从团体中心位置向外退移,而学生的角色则逐渐向团体中心位置靠拢,“团体成员的独立性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他们依靠自己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团体因此形成自己的动力,并且依赖自己的动力向前推进”。
四、团体结束阶段
团体结束阶段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历程的最后阶段,它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结束阶段的团体经验对团体的成效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团体结束阶段是成功的,那么学生就比较愿意将自己在团体中的所学带入现实生活中;当他们结束这一次班级团体辅导时,记忆中留下的都是对团体的欣喜、激动、感慨等正向情绪,而不是对团体的不屑和愤怒,这些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问题解决”,具体说来包括:
1.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澄清团体经验的意义。心理辅导活动课结束之前,应留出一定的时间,由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整合。一次好的总结整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再次明确团体活动的主题、目标和意义,帮助学生达成共识,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认识层次,使学生从中得到新的感悟。
2.鼓励学生将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与行动化,使自己的收获向课外延伸。团体活动的终点,应该是新生活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团体中获得的经验、体会、感悟、决心运用于课外的实际生活,作为再度出发的动力。在团体气氛十分融洽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在团体内作出“承诺”或者订立某种“契约”,这对于他们履行诺言、身体力行、将团体经验实践于个人生活,会具有正向的效果。
3.设置富有新意、余音袅袅的团体结束活动,为本次主题探索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团体结束期应力求有一个富有韵味的尾声。例如,具体化的优点轰炸、正向具体的终结赠言、寓意深刻的名人名言、感人肺腑的歌曲音乐,以便给每一个团体成员留下深刻的、美好的记忆,激励他们将课堂上的活动体验与课后的生活实践更好地衔接起来。
总而言之,“团体的形成与转换是迷人的,其起承转合的历程,有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只有身临其境,上下求索,方能体味个中的奥秘。
注释及参考文献:
化学实验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为前提的一个综合学习过程,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促使实验过程中现象或结果能够激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在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时,教师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喷泉形成的原因与物理上的什么有关?学生思考后回答:与压强有关。然后演示氨气的喷泉实验,学生观察完美丽的喷泉实验后,非常活跃,这时教师进一步启发:氨气为什么可以形成喷泉?这体现氨气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只要有较大的压强差就可以形成喷泉。教师又设置了几个问题:①氯化氢气体与水能否形成喷泉?② Cl2、CO2 能溶于水,能否用水做喷泉?学生讨论得出理由: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且与氨气形成喷泉原理相同。Cl2、CO2 在水中溶解性不大,很难产生负压,不能形成喷泉。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形成喷泉必须是一种气体易被另一种溶液吸收形成负压,这时启发学生:要使Cl2 、CO2 形成喷泉应将水换成什么?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将水换成强碱液即可。这时教师立即让学生制取CO2,用水和NaOH溶液分别做喷泉实验看结果与推理是否一致。通过边实验,边启发,边分析,边推理,再实验就使学生透彻理解形成喷泉的原理和条件。
二、在教学中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设置疑惑,制造悬念,营造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对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在探索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可以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对学生的点滴成功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败要首先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再进行探索,进而取得成功。
例如,教材上制取Cl2 的装置仅有制气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却没有洗气净化装置、干燥装置,设置问题:①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取Cl2 会引入哪些杂质?②用什么试剂除去这些杂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Cl2 中的杂质为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除氯化氢气体用水,除水蒸气用浓硫酸,请两位学生上讲台组装仪器。在组装仪器过程中发现:浓硫酸洗气瓶在前,饱和食盐水洗气瓶在后,饱和食盐水洗气瓶中的进气管短,出气管长。这时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哪个洗气瓶在前,哪个洗气瓶在后,洗气瓶中的进气管短,出气管长会引起什么现象。
三、运用实验引导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不注重反应物的用量,反应条件等不同会导致产物截然相反的情况。专门设计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认识这一现象,从而突破难点。
例如,①向AlCl3溶液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振荡,先产生白色沉淀,随着加入量的增多,白色沉淀逐渐消失。②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加AlCl3溶液,振荡,先无明显现象,随着加入量的增多,出现白色沉淀并增多。
此时引导学生就此两组不同现象展开讨论,通过类比、分析、推理,学生明白了反应物量的多少对反应方向的影响,领略了量变到质变的原理,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思维,激发了联想。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为止,我国共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该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十分看好,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但是由于该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各院校专业背景差别很大,对该专业的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导致许多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如何优化现有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各大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在独立学院表现的更为突出。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将广泛应用于技术创新领域的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简称QFD)理论优化独立学院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信管专业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一、信管专业课程体系MECSHOQ的构成
QFD要求产品承制者在听取顾客对产品的意见和需求后,通过合适的方法和措施将顾客需求进行量化,采用工程计算的方法将其一步步地展开,将顾客需求落实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从而最终在研制的产品中体现顾客的需求,同时在实现顾客的需求过程中,帮助企业各职能部门制定出相应的技术要求和措施,使他们之间能够协调一致的工作【1】。本文将QFD理论应用到独立学院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中,并结合独立学院特色,提出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质量屋(MECSHOQ)模型,使所得到的课程体系结构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能实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最大满意度。基于QFD理论建立如图1所示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MECSHOQ模型。通过MECSHOQ的基本框架,输入必须的信息,通过分析评价得到输出信息,从而实现需求转换。
二、信管专业课程体系MECSHOQ的构建
(一)能力需求矩阵的建立
在确定能力需求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选取的数十家本校优秀毕业生现就业单位和潜在就业单位进行调研,同时利用学校资源精选二十名信管专业杰出从业者进行访谈,并结合国内清华、复旦等知名高校信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权威机构相关调研报告,确定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需要牢固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良好的学科专业技能、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外语能力等23种专业能力方能满足顾客(组织)的要求。采用亲和图法(KJ法)对需求进行整理,将需求类聚为7类,分别为:信息搜集分析能力(C1);信息平台应用能力(C2);信息技术研发能力(C3);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C4);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C5);自学和创新能力(C6);良好的适应能力(C7)。采用德尔菲法德思想,选定15位专家对上述7项能力需求的重要度进行排序,排序过程中对某一项能力的重要性可采用公式(1)进行认定;当结果趋于一致时,设定矩阵A的相对重要性标度aij,按公式(2)计算各属性的相对权重Ki;并按公式(3)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为C1(0.15)、C2(0.17)、C3(0.23)、C4(0.09)、C5(0.17) 、C6(0.08) 、C7(0.11)。
Index=(100×Nl+75×N2+50×N3+25×N4+1×N5 )/Nall (1)
(Nl、N2、N3、N4、N5为 高、较高、中、较低、低人数;Nall是所有反馈意见专家的人数)
n=6;λmax是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CR为一致性指标,当CR小于等于0.1时,任务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RI为修正值,取RI=1.45.计算得CR=0.013,一致性符合要求。
(二)专业课程模块的确定
根据独立院校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复合型、职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其他院校的开课情况,对我校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得到以下6个专业课程模块:P1通识教育模块;P2专业基础模块;P3学科理论模块;P4专业技能模块;P5专业拓宽模块;P6专业实践模块。
(三)能力需求与课程模块的关联度、课程模块之间的关联度的确定。能力需求与课程模块关联度表示0(不相关)、1(极弱)、3(弱)、5(中等)、7(强)、9(极强)。课程模块间关联度的设定强正相关(数值为4)、弱正相关(数值为3)、×弱负相关(数值为2)、Ⅹ强负相关(数值为1)。
(四)评价矩阵的搭建
评价矩阵式用来评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满意程度。研究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矩阵时,选择了数家用人单位分别对5家(包括本校在内)同类院校(S1、S2、S3、S4、S5)信管专业毕业学生按1(极不满意)、3(不满意)、5(一般)、7(满意)、9(极满意)的评分尺度进行评分,然后求取用人单位对这些院校的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各项能力需求满意度的平均值作为评价矩阵的顾客满意度,结果得到评价矩阵列入图2中。
(五)专业课程模块的质量设计
课程模块的质量设计实质是课程学分分配。这里以课程模块的权重、模块学分资源限制以及领域专家经验为依据进行课程学分分配,如图2所示。
能力需求和课程模块间的关系矩阵计算,可由式(4)计算;
式(4)中,umk为能力需求(m)与课程模块(k)之间关联度;Pjk为第j课程模块可第k课程模块之间的关联度。
各课程模块权重系数(qk)计算依据式(5)完成,计算结果列入图2中。
式(5)中,wm为能力需求m项的重要度值。
三、结论
本文立足专业内涵和独立学院实际,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利用课程体系MECSHOQ这一有效的分析工具,提出了优化后的独立学院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与之前课程体系相比在课程内容整合,学生知识面拓宽;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选修课比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创新学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该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将能实现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信管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直接匹配。
参考文献:
[1]梁工谦.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54.
《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已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核心和特色课程,我根据近几年从事MIS的教学,针对该专业的特点,并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本文中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一、基本思路
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研究过程我们认识到,要使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开设真正适应社会需求,首要的任务是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革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调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社会需求、高校教学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充分认识到学生通过学习好管理学系统这门课程,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删减陈旧冗余的内容,增加新颖实用且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验。(2)加强相关多学科知识整合的综合实验教学,加强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教学。(3)实验教学应用结合学生课外研究、实习、毕业设计等相关环节。(4)实验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交流总结,应在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站点之间广泛开展互动交流。(5)实验教学的方法和体制必须革新,网络教学势在必行,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率引导和辅助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体制。
二、研究情况简介
根据上述思路及其考察分析,在充分调研和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课堂及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案,并据此进一步确定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课件的内容和形式。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1.研究审定了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内容
对原实验教学内容做了仔细的斟酌,紧密结合社会需求、高校教学和学科发展,力求做到新颖实用。具体办法就是将学生分组(5到6人一组)做实验课堂,将每一个实验分成5到6个阶段,要求每一个学生要承担相应的工作内容。一个完整的设计需要从调研分析到程序设计等多个环节,工作量大,需要学时多,多数学生一个人往往在课程结束时难以完成,反而导致学生敷衍了事或下载抄袭,使课程设计流于形式。改革后以5―6人对学生进行分组,具体明确各组设计题目内容、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分工。小组长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负责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等工作,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扮演主要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权利重新制定小组长,以实现民主化。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起指导作用完成这个目标,起辅助作用。
(1)各小组制定计划和进度安排
依据每个实验课题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甘特图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进度、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各阶段的目标要求。
(2)各小组依据项目实施计划(甘特图)进行实施
课程设计主要分为调研、分析、设计、实现等阶段,也有不少工作是并行的,其中团队内部监督和协调尤为重要。项目管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团体努力的结果,团队中成员的平时成绩实现互评。
(3)设计过程中,各小组首先要对项目进行深入和充分的调研
针对调查所了解到的业务流程,提出新的业务过程模式。这就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否则就无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管理模型或业务流程改造之后,学生考虑采用何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构造新的信息系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适时指导。
(4)系统实现时,采取分功能模块、自由组合
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负责同一模块的学生必须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设计,各模块设计完毕后,分别进行调试。通过后,全体再进行系统联调,直至全体通过。在合作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由于各模块间存在密切联系,因而学生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自己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它模块的关系,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设计。
小组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分头负责、团结协作,这样才能完成实验。如果某个人的任务不完成,不仅其个人成绩受到影响,小组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从试验情况看,这种组织形式,比单独一个人完成设计的形式更接近实际环境(团队工作是实际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特点),不仅可以完成实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协调能力和竞争精神。实验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较为真实和有效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通过课程设计这门课,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而且要学习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以适应实际需要。
2.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
课程设计的指导要做到全程、多方位,并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自主和创新空间课程。设计过程控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指导,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监督,负责。变依赖教师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坚持做到严而不死、放而不散。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设计任务,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之外,还必须加强监控,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需求分析、设计报告必须严格要求,中期检查也采取答辩汇报形式,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课程设计指导书要事先做到具体明确,一方面要“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防止过去那种无人管无人问,让学生完全自由设计,到时间随便交个报告就行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更多地“放权”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通过让学生参与课程考核,保证学生能在自我管理乃至自觉行动中,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课程设计的考核
课程设计的考核,做到多层面、多渠道,使考核本身也成为学生的学习环节。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实验任务,除了给予足够的压力和方法指导之外,还应该给学生予足够的约束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因此,学生课程成绩拟取决于三个部分: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任务完成情况、团队人员互评价情况。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小组的进度要求、个人目标的进度要求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控制)。同时,小组实验目标必须实现的压力要求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和协作,从而培养其团队和协作精神。这样设计的实验管理和绩效(成绩)考核体系,不仅支持和保证实验的完成,而且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项目管理技术和目标管理原理的具体运用,达到双重学习的目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主要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由答辩成绩(40%)+报告成绩(30%)+平时成绩(3O%)。答辩主要是针对需求报告文档进行汇报,然后针对程序运行情况进行回答老师的问题,要求程序运行演示。答辩成绩给定标准,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准备PPT进行汇报演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在汇报中,教师进行提问,同学也可以进行提问,根据答辩的情况由教师给予答辩成绩;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轮流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次数不得少于一次,减少学生“搭顺风车”的现象。报告成绩,根据学生交来的报告质量由教师评定。根据完成设计工作量的大小、态度,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情况等进行评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包办”或“分工不明确,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这样学生在平时和最终考评的过程中,经历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节,对自己学习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和帮助。
三、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设计是学生通过比较系统、全面的实际训练,实际地接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实践课。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和角度来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培植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作用,而且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和手段,也可以比较全面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当然对于这门课程还在进一步的探讨过程中,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少部分同学在做自己应该做的那部分需要同学来帮助,答辩的时候就无法准确的描述清楚相关内容;还有老师本身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新东西,新内容。所以我们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这样才能把这门课程真正的教好,让学生学好,以便在相应的岗位上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瑞梅,张建林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No.5:14-17.
[3]张,彭小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模块化教学法”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8):101-102.
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关键。新课程改革要求实验教师不仅是一个生物实验的准备员、管理员,而且是一个实验的研究员和新实验的开发者;要求实验教师要熟悉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掌握新教材的内容,要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能运用计算机及其他的新设备开展创新性的实验研究。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实验管理水平,在工作之余不仅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还要积极参加学科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虚心向专家学习,努力探索实验室管理规律,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实验教学服务。
2 科学管理实验室提高工作效率
2.1 强化实验室日常工作
2.1.1制定实验教学计划
每学期期初,根据各年段的实验进度表制订好本学期的实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好学生的分组实验,防止分组实验相互碰撞,而打乱任课老师的教学计划。按照计划准备好实验材料,确保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1.2做好准备实验工作
根据实验通知单准备好实验器材,配置好实验药品。着手培养实验材料或采集、购买实验材料。准备好的每一个实验,我都会事先试做实验,有什么问题及时改正,有什么技巧在上课之前及时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供给任课教师参考。若有些实验可以改进或有不同实验方法,我也尽可能备足实验所需的材料、仪器和药品,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条件。
2.1.3协助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在分组实验时进入课堂协助任课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例如学生初学显微镜的使用时操作难度大,我就进入课堂和任课教师一道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帮助学生掌握显微镜操作要领。这样就解决了任课教师在分组实验中忙不过来,指导不全面的问题。
2.1.4实验后做好善后工作
每次分组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打扫卫生,做到地面、桌面、水池内整洁,无杂物,桌凳排放整齐,使实验室保持整洁。对使用过的仪器进行检查和保养后入橱,放置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最常用的实验器材,在实验中易使镜头沾污,实验后用擦镜纸擦拭显微镜镜头,用纱布擦试镜座、载物台等,对镜筒下滑或卡死的及时进行维修。
2.2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生物网络实验室
我们在传统生物实验室管理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校园网络将生物实验室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处理后建立生物网络实验室。生物网络实验室是集网上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教务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资料管理为一体的实验管理系统。生物网络实验室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使繁琐的实验室管理变得简单有序、系统化、规范化,提高了实验室工作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二是生物网络实验室上有生物实验课件和课件库,安装模拟实验软件,与现代远程生物实验网站、生物教学网链接;使实验教学内容得到扩充。三是在生物网络实验室上实验指导材料,如实验录像、挂图、文字材料等,使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对实验设备和内容有深刻的了解,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空间。同时也为教师的实验教学带来方便。
3 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
3.1 尝试“双微整合”教学模式
“双微整合”教学模式是微机辅助教学(cai)和微型化学实验(m,l)这两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共同使用,相互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有机整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微型化学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实验反应速度快、实验现象明显、环境污染低等特点。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但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或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则可以通过微机辅助教学实现,帮助解决问题。这两种方法有机整合用于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具有独特的教学效果。如“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教学通过“双微整合”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微型实验从实验教学方面充实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动手的“面”;而微机辅助教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双微整合从根本上充实了现有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了学生多元智能。
3.2 重视模拟实验教学
模拟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然后通过实验和研究,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的结果类推到原型上去,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种实验方法称模拟实验。生物学中的模拟实验大致分为:计算机模拟实验;模型模拟实验。
3.2.1计算机模拟实验
计算机模拟实验是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实验教学整合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生物实验进行的模拟。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种计算机模拟生物实验的软件不断涌现,这些模拟软件大多制作精美、情况逼真、富有直观感觉、交互性强。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软件教学。,学生可在“实验室”中自由地选择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可变性大,可控性强,学生操作时,一旦发生错误计算机将给出警告,学生既可以改正错误也可以在继续错误地操作下去,然后对正确操作的结果和不正确操作引起的后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对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步骤等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2模型模拟实验
模型模拟实验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原理替代的思想或通过小品的形式,借助某种模型实体来模拟一些生物学中的复杂现象。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如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等的模拟实验;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观点,如制作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理论做出科学的解释,如“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的模拟演示实验。模拟实验活动是帮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
针对经济发展和相关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而言,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具有自身明显的优越性。对于该专业而言,相关高职院校及教师需要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具体课程开发入手,将该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工作看做一个整体性较强的行为过程来加以分析,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中将具体的工作过程与学生在校内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更为完善,可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具体工作过程,进而为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构建工作过程为基准的经济信息管理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人才发展纲要显示,到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数量需要达到3900万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对相关人才的具体需求。在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中,表现最为明显的问题就在于相关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自身需求存在明显的矛盾,与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存在严重脱节。想要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相关院校就需要在该专业的发展中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将专业改革重点转向质量提高方面。
2.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从该专业的招生情况分析,目前招生人数出现明显递减,甚至部分高职院校停办这一专业,很多院校该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仅为10%左右。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在该专业定位方面存在问题,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较为混乱,未能体现该专业的“专才”性,在课程构建中也没有立足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没有将该专业与产业进行对接。因此,从该专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该专业课程体系也存在极强的必要性。
二、如何确保此类型高职经济信息管理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
1.工作岗位及相关任务分析。在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相关院校及教师需要将基于工作过程作为具体的切入点开展工作,并且将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相关职责、具体的工作流程等作为依据。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需要将自身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主体部分,并且充分把握不同课程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充分深入挖掘课程本身的辐射力,确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实现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设计工作的紧密结合。某市一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为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深入当地市政府、统计部门、相关专业的企业等,获得了几十份企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设置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为专题报告。相关教师根据企业内部的岗位胜任条件、具体的工作流程等确定了该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分别为经济信息的收集、信息的管理及信息技术等。该院校教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并深入剖析工作任务,明确了典型的工作任务中蕴含的“作业任务”,并且将内在的知识技能、素养等根据相关逻辑分析进行关联,形成了相关的工作任务分析成果。正是由于该院校相关教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与相关任务进行了科学分析,才为课程体系的后续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2.建立具体课程体系。对于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而言,院校应当选择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该类型课程体系的形式包含四个不同的模块,分别为素质模块、岗位模块、能力模块与订单模块。其中,素质模块对应的是基础平台与通识平台课程,岗位模块对应的是专业课程,能力模块则与拓展课程对应,与订单模块相对应的则是订单培养性质的企业实习。在该课程体系中,通识平台课程主要就是培养该专业学生必备的文化素养、政治及道德素养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完善人格等,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专业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根据企业主要职业岗位的需求或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等开设的职业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拓展课程主要就是结合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及具体的工作岗位、岗位的要求等,结合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及顶岗实习等,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充分适应该专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就业方向等。在该课程体系中,每一个课程组需要紧密合作,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组的课程学习进行深入拓展,确保学生在该课程体系下自身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该课程体系的优越性在于可以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不同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科学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课程体系打破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固有的课程结构形式,实现了成果的有效共享。3.完善课程评价。对于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而言,课程评价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学方面的评价及学生学习任务方面的评价,在该课程体系的评价工作中,需要教师、管理人员、企业等共同进行。在对学生具体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需要对学生所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分析。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的时候,不仅仅需要利用卷面考试等形式,还需要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相关能力、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情况等。这样一来,才能确保课程体系评价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利用课程体系评价带动学生的能力发展,确保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质量,进而培养一批符合该专业需求的高素质学生。
三、结语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经济信息管理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此背景下,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相关工作中去。因此,在高职院校内部,经济信息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就变得尤为重要。相关院校和教师需要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做到工学结合,将工作过程作为一条主线,将典型性较强的工作任务作为必要主体,并且将具体的学习课程作为实际载体,充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基于工作过程的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较为牢固的学习技能和工作技巧,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奠定基础,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学校至就业单位的合理过渡。
作者:王禹程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韦欣.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2).
[2]吴俊丽.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涉外事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6).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下,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强调“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基于对新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新课程实验教学有如下主要特点。
1.1 倡导实验方式的探究性,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旧教材的实验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实验方法主要是验证前人研究的定律,重复前人的操作方法,如“验证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等。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则更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注重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注重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
新教材的实验设计重视在具体的教学中融入相应的实验,强调探究性实验是重要的实验方式,但不应成为唯一的方式。新、旧教材实验形式和方法的对比如表1。
新课程倡导实验方式的探究性,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过程、感受乐趣、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1.2 强调实验操作的主体协作性
新教材实验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例如:探究实验中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结果、表达和交流、材料用具的选用等无不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始终处于实验过程的积极状态中,通过主动讨论、探究、自主思考不断达成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
新教材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因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必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得到及时的辅导、帮助和提高。教师合理组合实验小组成员,实验过程中分工合作、默契配合,能促进实验小组协作性的形成,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学生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
1.3 重视实验教学的评价过程性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特点为过程性,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使评价日常化。在实验教学中也体现了上述新课程评价特点,重视对学生探究实验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在进行实验和观察等项活动后,学生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旧教材中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评价中,较注重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的评价。新课标教材中实验设计求多元、学生的实验求合作,注重过程探究,注重知识的应用。因为是随堂实验,其过程更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点评,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及时激发。
1.4 突出实验的开放性和交流性
新教材中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具体体现在:①实验内容、方法、设计、结果方面的开放性;②实验场所的开放性,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结合开放活动空间;③许多材料、步骤在教材中不作硬性规定,具有灵活性。
实验信息交流是科学研究重要环节之一。传统实验缺少实验信息的交流,新教材强调表达交流实验报告,而探究性实验蕴含丰富多彩的信息,为学生进行交流创造了广阔的交流机会和空间。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总结、表达等能力,体验不同观点的碰撞,经历人际的交往,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规范管理
实验教学规范管理主要是:建立以实验教师、实验员责任制为核心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教学人员工作职责规范化;学生行为习惯规范化;实验过程管理程序化;仪器、药品申购和管理规范化;仪器、药品存放有序化。
2.1 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
学校规范和调整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有关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范围和行为要求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实验室系统由人、财、仪器设备、信息、时间(可概括为人与物和人与人两大关系)等因素所构成。人是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对实验室管理系统中的其他因素具有支配的权利。实验室管理系统中的人包括教学管理人员(实验教师、学校主管领导、任课教师、校产管理员)以及实验主体参与者学生。实验教师和实验员理应成为实验教学的主要管理者和实验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
学校要根据各有关人员在系统里所处的位置及承担的责任,完善各种制度、规定和规则,诸如:实验保管制度,实验物品(药品、仪器设备)申购、验收制度,实验安全制度,实验员工作范围和岗位职责,教师演示实验程序规则,学生分组实验程序规则,实验室规则,学生实验守则。建立仪器领用、报损、外借、损坏维修、赔偿规定,设置教学仪器借还登记表,演示实验通知单,学生分组实验通知单,学生实验台仪器药品交接检查登记表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实验室系统管理中的人与物、人与人两大关系,保证实验教学安全运转、规范运转、有秩序高效运转。
各种制度、规定、规则装订成册,于各学年开学时发至相关年级备课组;送学校办公室(或教务处)备案,学校档案管理室存档。
2.2 建立实验室档案
实验室档案的建立既有利于规范实验员管理实验室财产职责,对实验器材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验教学,还有利于规范任课教师备好实验课、上好实验课,对实验教学进行量化管理。将管理档案分为:仪器设备档案、实验教学档案。
①仪器设备档案(包括计划、采购、验收,建立账、卡、标,分类与存放,仪器的保管、使用中的管理)。仪器设备的管理要抓好计划、采购、验收、建档、建账、存放、保管维修等各个环节。实验室应根据教学的需要与经费的可能经常补充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采购,均需按照所使用的教材,依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标》提出计划,购足基本实验仪器,购足使用率高的仪器,购进的仪器要统一按国家教育部编发的《中学理科仪器目录》进行编号。账本与实物记录要规范化,购进仪器时,要先验收,再上账本,建卡、标存放,凡损坏或正常消耗的应及时记录,损坏的要的情赔偿,每学期对实验室检查,每学年一次清查,做到账目、记录、实物相吻合。
②实验教学档案(包括实验教学的登记、实验通知单、学生分组实验登记、实验器材的损坏登记等)。在实施实验教学档案时,教师对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应做到心中有数,对分组实验,规定由任课教师在一周前提交实验通知单,以保证准备器材的时间;对演示实验,应在3 d前提交演示实验通知单,由实验员准备器材。采用统计法对任课教师完成实验的情况详细记录,建立序号登记制度,学期末将统计表汇总装订成册,交教务主任审核归档保存,进入个人业务档案。
2.3 实验室仪器的有效管理
实验室仪器的管理包括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
①仪器的静态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规则规定仪器要分类、编号、入账,做到账目、标签、实物三统一,实验室与学校总务处定期(每学期)对账1次,做到物物有账、账物相符、账账相符。仪器分科分类存放,标签齐全清楚,陈列有序,按保管要求做好仪器防潮、防尘、防震、防压、避磁等工作,损坏的仪器应及时修理,使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易燃、易爆、放射性物品、极其有害物品设立专室由专人持证管理。购进或调拨的精密贵重仪器应先验收,再交实验员保管。一切仪器的领用、借用和归还,均应办好签收登记手续,并检查仪器的完好情况。仪器损坏、丢失,应由当事人填写“仪器损失报告单”,按有关规定处理。对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损失,原则上应由当事人赔偿。实验教学课件、教学挂图按级组专人负责,使用后及时收回。
②仪器的动态管理:所谓动态管理是指将仪器给学生分组实验用或教师使用以及竞赛、科技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等遵循实验器材定位到人的原则。为此,制定了“学生实验规则”、“实验仪器使用登记制度”,编制了“学生分组实验登记本”,对学生实行定位登记管理,这样的管理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狠抓科学管理的重要尝试。起始年级在第一次实验时,将学生的组次、座次、实验器材固定下来。实验小组根据学生的表现、能力、兴趣等合理搭配、优化结合,统一编号并长期固定,每组选定责任心强的学生任小组长,明确职责,填写实验情况记录,出现仪器损坏、丢失或卫生差等问题,就可以根据座次号查出,减少损失。除管理器材外,小组长还可组织实验,开始前先检查器材是否完好、齐全,并填写“实验情况记录”,通过“学生实验台仪器药品交接检查登记表”前后监督,发现问题立即报告老师,以求得调整和帮助,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每学期评选一次优秀实验小组并给予奖励,这样做不仅器材丢失、损坏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爱护集体财产、热爱集体的优良品德。
2.4 实验教师、实验员的管理
实验教师和实验员由教务处直接管理,接受相应科组的业务指导。
建立实验教研组。由实验教师任教研组长,定期组织实验人员研讨实验教学及管理方面的教研活动。
实验室实行实验教师责任制管理,实验教师和实验员是实验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
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实验教师、实验员是实验室的直接管理者,其人员除具有专业知识(熟悉握教材、掌握实验技术、懂得实验室管理、熟悉计算机操作)外,同时还必须有认真、细致工作态度和乐意为教学服务的精神。因此,应选配德才兼备的实验教师、实验员。学校要为相关人员的待遇、进修、职称评定考虑,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3 新课程实验教学的做法
3.1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构建网络实验模块
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加工处理,将实验室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处理后建起网络实验模块。网络实验模块是集网上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教务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资料管理为一体的实验管理系统。网络实验模块具有以下优点:①改变传统实验室繁杂的管理方法,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实验室达到自动化运行、信息化管理和无纸化办公的目的。对实验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起到重要的作用。②网络实验室建成实验课件和课件库,模拟实验室,与现代远程实验网站、教学网链接,使实验教学内容得到扩充,给实验教学更大的自由度。③在网络实验模块上实验指导材料,如实验实录、挂图、文字材料等,使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对实验设备和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实现网上实验预约。使学生了解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空间,同时也为教师的实验教学带来方便。
3.2 组建探究实验室,保障探究性实验有效实施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实验室建设应当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这就需要建立“自主探究”的实验模式――组建自主探究实验室。实验室的座位可布置“讨论式”几个学生一组,共同围着一张多边形桌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室内设置橱柜,放置常用器材和药品供学生自主选择。
例如:在做“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细呼吸的方式”等实验时,师生进入生物探究实验室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每组6-8人),每大组再以2人为实验小组。由学生根据所探究的内容经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对学生设计的方案做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指导。实验室尽可能提供学生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材料。根据实验结果,推断得出结论。在大组内交流讨论:评定各自的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实验方法是否合理?实验操作是否严谨?有哪些心得和体会等。通过亲历探究过程,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真正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管理好探究实验关键在于:①尽可能提供学生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材料;②对学生做设计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的指导;③加强多元实验技术的研究和指导。
3.3 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因此,在保质保量完成教材要求的全部实验任务的前提下,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开放实验室,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验探究的条件和环境。
(1)随时开放。例如高中生物实验中,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常用药品的配制等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而仅靠实验课的时间达到实验目的是很难的。为此,基本操作这项内容对全体学生全年开放,随到随做,实验室随时提供显微镜、现成装片、药品以及实验所需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