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28 16:53: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类专业论文

篇1

2提升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途径

2.1通过产学结合,强化与改善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

(1)校企共建,实现前厂后校,探索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当地建筑工程类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分散式”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把很难操作的大量学生一起集中实训化解成“多点分散式”的实训形式,使教师与学生在真正的职业环境中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交替开展,切实受到锻炼。

(2)开展岗位教学,营造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内部建立工种实训场及综合实训场,依据建筑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开展建设。实训环境按照建筑行业施工现场设置,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

2.2深化“2+0.5+0.5”学习与就业相结合模式

强化校外顶岗实习针对建筑行业受气候影响的季节性和建设周期较长等特点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继续深化“2+0.5+0.5”学习与相结合就业模式,即4个学期在校内学习(中间阶段开展校内外生产性实训),0.5个学期根据学生自选方向,在校内进行专业强化实训,0.5个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导师加强指导,安排专业教师分区域开展技术指导和管理。尝试校企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2.3实行“三阶段两能力”学用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学用递进“三阶段”内容。第一阶段———基础/工艺实践阶段,以学为主。以基础课程教学实验、材料工艺加工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如专业概论课与参观实习、实验、上机、论文写作、金工实习、测量实习、社会调查等。第二阶段———技术/工序实践阶段,学用结合。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和单项工序过程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生产与管理实习、课程设计/大作业等。第三阶段———工程/项目实践阶段,应用与创新。以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和项目综合设计与组织能力、施工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如科技活动周、专题研究、前沿讲座与学术报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2)课内外相结合的“两能力”内容。第一,人文社会实践能力。以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主体,以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与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服务、读书活动、文艺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为辅助。第二,工程技术实践能力。以课内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主体,以课内外科技立项、各种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参加教师科研和开展科技服务等为辅助。

篇2

近年来,我校建筑类专业将“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讲授。其建设的重点在于改革教学模式,强调实用价值功能,以加强实践环节为突破口,以写作技能训练为核心,从精讲、多练等几个方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掌握应用文写作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各种应用文体的实践训练,强化教学的实用效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实践技能。

1 应用文写作课程在建筑类专业中的现状

应用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高职院校中建筑类专业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实践教学同样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只不过这种理论知识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传统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教师讲得多,板书多,学生听得多,记得多,参与机会少。在建筑类专业当中我们目前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来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忽视了知识积累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应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教师对主体发挥引导作用。学生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必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个体的积极思维,将知识外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我们不难看出,一般被理解为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教学的练习环节,被放在了课堂的最后一环上,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并没有贯穿整个课堂,也没有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可见其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广泛认可,甚至处于被忽视的境地。加之建筑类专业作为理工类专业,很多人在意识上认为其不用学习应用文写作,觉得那是文科生的事。但是,应用文写作作为一种管理类文章,在机关工作中起到管理和指导作用,因此在理工类也需要将实践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用于理论指导或管理工作。

应用文写作教学这一课程的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大方面,这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在建筑类专业当中,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其能力目标往往被忽视,而教学的目标只能局限于完成课堂任务中的知识目标。这就决定了应用文写作教学只能完成应用文“是什么”的知识问题,而无法实现“怎么写”的能力问题。其结果便是学生一看教材都懂,合上课本全忘,“照葫芦画瓢”尚可,自主写作能力缺失。使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能力目标无法得以真正实现。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与当前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

2 在建筑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精讲和多练的教学手段

在建筑专业当中,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的精讲,其内涵首先是启发式讲授。与传统的灌输式讲授不同,教师不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写作知识,而是讲问题,讲难点,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主体地位自觉地建构知识。因此要注意结合建筑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应用文写作理论知识,查阅有关建筑类专业的相关资料资料;上课时以我们建筑专业的实例导入,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考,切题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阅读、思考、提问、争辩等方式的自主活动来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精讲不是单纯的少讲,而是有的放矢地讲重点,讲要点,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知识点梳理清楚。对于建筑类专业而言,介绍各种应用文章的写作要领、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时,运用比较法颇为有效。利用教材中各类文种的特点、格式、写法及写作要求之间的可比点,通过例文分析,多方面、多角度进行鉴别比较,启发学生对相近文种进行分析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种间的共性及个性特点,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种应用文的写作要点。精讲还要多举实例,生动活泼地讲。利用各种建筑类专业中的实例来充实教学内容,结合实例,把各类应用文写作理论中的重点讲透彻,难点讲清楚。这样既能充实教材内容,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应用文写作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写作是一门专门化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写作理论指导下的写作训练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中心环节,多练是巩固和深化教师精讲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必由之路。建筑类专业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以致用,促使学生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切实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首先,做到每文(种)必练,及时评讲,反复训练。由易到难,从一些短小的文章写起,并且尽量找一些学生熟悉的事例事物让其练习。其次,多练不仅是指多动手,还包括多动脑、多思考分析。写作实践不仅仅是具体技能的机械应用,更为重要的是知性与灵性的投入。对那些典型的例文要进行课堂讨论,有争议的还要展开辩论。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应用文写作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对那些写法比较简单的文种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自拟写作知识的重点提纲。这样,使应用文写作理论以不同方式、有重点地反复输入大脑,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3 利用网络教学提升应用文写作在建筑类专业中的应用与实践

网络教学把集文字、图象、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替代抽象、枯燥的建筑专业课本。虚拟技术使得一些复杂的建筑物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的眼前,加上与现实问题相联系,使学生感到我们的所有教学内容就在身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通过关键字的查询,聊天室和留言板的设计,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即学习者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学生也逐步形成了信息社会所必须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社会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教学完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在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当中,应用文教学目前的实际地位和它应该占有位置之间还存在巨大差距,而这一差距制约了这一学科充分的发展。并且使得从事应用文写作这一课程没有对它引起所有建筑类专业教师的足够的重视。不论是从上而下的改革还是从下而上的探索,只要大家都重视起来,应用文的教学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同时,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发展对于提高建筑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就业范围及职业能力,使他们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为珍.写作[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中图分类号: G7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48-2

1 概述

建筑业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幅度和随机性决定了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全面性、层次性、侧重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大而全、过分重视课程而忽视专业知识点之间的重复和有效搭接,是导致目前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年级递增而快速递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业导向的引导和培养流于形式,缺乏相应专业人士和学生沟通。造成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相对缺乏,既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又造成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困难的现象。有效提高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实践的学习动力,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促进自身成长。也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学风建设至关重要。如何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建筑业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2 欧美国家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

国外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起步很早,实践教学的历史较长,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我国的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英国普遍重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相关性,行业协会的评估和认证推动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英国职业院校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要求最短为一年,时间为第二学年和最后一学年之间。

美国职业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提高生产率、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将基础研究、教学与实践创新直接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与企业界进行全面合作,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改变了职业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关专业的课程中,重视对学生管理与国家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实习学分的比重很大,因此能够更好地使职业学校服务于社会。

3 国内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

按照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全国各职业院校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的教学改革,初步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多数职业院校的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面向社会实际需求所要求的实践课程。然而由于各职业院校之间办学条件的不同,建筑业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的程度和效果差别较大。与国外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相比还存在如下问题:

①“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部分教师轻视实践操作技能,而只重视理论教学的提高,指导不力。大部分学生忽视实践操作的练习,侧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主动参与度不够。

②“重工轻管”多数职业院校普遍重视工科专业教学投入,轻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教学投入,校内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使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③监管不到位。实践课程性质决定实践教学多采用教师集中指导和学生分散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由于监管难度大,相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太严格。另一方面,学校往往重视实践教学成果的检查,忽视实践教学过程的督导。

④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

⑤特色不足。国内多数职业院校的建筑业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形式单一,缺少特色。例如大多虽然设置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所要求的测量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课程设计等等,但是内容趋同。

4 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4.1 定合理的实践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长远的人生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方向是当代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要完成的首要任务,也是增强学习动力的有效方法。同时,正确对待挫折,合理归因,学生要把学习成绩欠佳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这样,他们才不会灰心丧气,而是努力奋斗,不会产生无助感。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应激发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容易学得积极主动,也有成效,逐渐使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4.2 引入学习和就业引导机制,激发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学习动力

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教师对成绩良好、工作突出的学生要及时给与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乐趣。

通过对国内外教育体系进行比较发现外国学生拥有较强的职业取向和就业目的,他们从入学就有了职业规划意识,而我们国家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只是为了单纯的获得一个文凭和有限的理论知识。学习目标的缺失,学生对于毕业以后的实习、就业一系列发展感到迷茫。因此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主抓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为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4.3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实践学习气氛

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完善学业管理制度、考试制度等规范,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考试制度方面,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建立课程试题库,制定严格的考试纪律,加强考场的监督管理;以高水平的考试,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健全试卷质量分析评价体系。要逐步形成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注重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风。这样能够促使广大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4.4 校企合作,增强建筑业管理类专业特色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校企合作实践课程,选择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一方面,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实习导师,在工程实践中指导学生具体操作,进行基本训练。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在实验中模拟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从前期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销售、移交,运营管理至拆除回收利用进行模拟。缓解由于实习生多,实习岗位不足的压力,有效解决因受工程实际进度影响,实习期间只能看到局部生产而体验不到工程全寿命周期的建设。

4.5 从培养学生实践学习热情与兴趣出发,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授课效果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所学的知识完全转化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在教学形式上,教师要灵活多样,通过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来训练学生表达思想、发表意见、交流观点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培养学生对所讲授学科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4.6 正确认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建筑业管理类专业是关于工程活动中,人与人、人与工程、工程与社会、工程与自然的关系和互动的科学。专业人才仅仅掌握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进行大量的工作实践学习和体会。工程的开发和建设需要比技术开发投入更多的资金,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等要面向实际需要的重大需求问题。职业院校应加大对教学经费投入,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解决建筑业管理类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以师教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学校组织企业岗位实践,师生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建筑业管理类人才培养要求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余[Z,张敏莉.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01:109-112.

篇4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的_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 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必修 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顶岗实习因为工作 岗位的真实性、能很好地与就业对接。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 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基本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因此,这两个教学环节在高职教育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研究高职教育的专家、学者对此 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张统华、龚娟等对高职实习顶岗实习的 意义及顶岗实习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张 雁平、刘晓刚、朱春瑜等人从学生、系部、学院以及实习基地四 个层面对顶岗实习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进行了研究;何辉、宋 萌勃等高职顶岗实习中学生的管理问题和顶岗实习的管理机 制进行了探讨。罗长金、郑永裕等人对高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 题、高职高专毕业论文选题、如何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毕业 论文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但是,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是 _个系统工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的安排、实训基地 的长期有效运行机制、实践教学的系统化管理、实践效果的评 价等研究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差,缺乏行之 有效的理论和思路进行理性指导。同时,对于不同的专业,顶岗 实习的要求和管理也不尽相同,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工 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质量更易受学生、指导老师、企业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顶岗实习 与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上仍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为了 更好地保证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 效果,开展符合建筑工程专业的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与顶岗实习 和毕业设计的管理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论文从实训基地的建 设,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的安排、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 探讨,为该实践教学阶段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

 

(一)毕业设计(论文)

 

在许多高职院校,许多人认为高职学生不适合撰写专业理 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综合性强的毕业设计(论文)。因此对毕业 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不是太重视,很多只是流于形式。实际 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 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能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毕 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五学期,即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就直接进行 毕业设计。设计时间通常为四周,第五周进行答辩。毕业设计 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方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向);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工 程监理专业);工程预算(工程造价专业)。由于学生对项目没 有直观的了解,很多都是在网上下载,通过裁剪、粘贴完成;有 些学生还相互抄袭,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并且,由于近几年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不足,学生就业压 力的增大,对于顶岗实习及工作单位还没落实的学生,他们的 很多精力都放在顶岗实习单位的寻找和求职就业上,整天忙于 奔波在各个招聘会中,自然就无法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设计;对 于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受其他同学的影响,投入的精力和 积极性也明显不足。再加上指导教师为考虑就业率,对学生在 毕业设计期间去求职也听之任之,都造成了毕业设计质量的下 降。因此,很有必要对毕业设计时间上的安排进行调整,使其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又不影响寻找就业单位。

 

(二)顶岗实习

 

以往,顶岗实习的安排是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进行,加 上第六学期,实习时间一般在26周左右。在顶岗实习的实施 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顶岗实习单位难落实。近 几年的扩招,加上就业前景较好,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 专业学生数都是三四百人,这给实习单位的安排带来极大地困 难;同时,由于建筑工程的特点,许多施工企业出于对安全的考 虑,把接收学生实习作为一种额外负担。因此,很多学校都是 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保证,与专业对口率 较低。在整个实习期间,许多学生频繁“跳槽”,严重影响了实 习质量。二是指导老师严重不足,每个老师要同时指导一二十 名学生,有的学校还更多,很难真正的完成指导工作。三是管 理不到位。学生实习地分散,再加上没有形成有效合理的管理 方法,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四是考核评价 难。多数学校对顶岗实习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都尚 未形成科学的办法。一般是企业寥寥几句评语,教师给成绩,缺乏科学性,没有真实的反映学生实习情况和实习效果,给学 生造成一个实习好坏都一样的错误观念,影响了实习的质量, 最终造成了顶岗实习的效果不理想。

 

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为了改善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工作技 能和就业竞争力,我院在2010年开始对建筑工程类专业的顶 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将这两部分整合为毕业实训环 节,在顶岗实习中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这三年来的实践,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

 

(一) 教学安排设计

 

在教学安排上,为了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具备一定的顶岗 能力,使企业愿意接收学生,不把学生的实习当做一种负担,本 专业安排了两个四周的实习学期及暑期的企业见习。学生自 入学以来,经过第一年的相关课程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单项技 能,如_般建筑材料检测能力、建筑CAD绘图能力、建筑测量 能力等,进行第一次的校内单项技能实习学期及暑期的企业见 习;经过第二年的相关课程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 知识,进行第二次的校内综合实训实习学期及暑期的企业实 习,通过两次校内实训和暑假企业见习的工学交替,学生基本 具备了顶岗实习的能力。在第三学年,学生完成一个月的拓展 课程学习后,改变以往先做毕业设计再进行顶岗实习的安排, 直接就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 设计。

 

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整合为毕业实训环节。首 先,学生在十月份就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绝大部分建筑企业都 处在生产高峰期,避免了以往学生在校完成毕业设计后,年底 才能进企业的局面。解决了建筑企业在年底停工,学生无岗可 顶的困境,其次,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能结 合实习的实际工程,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建筑 工程技术专业)、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工程监理专业)、工 程预算(工程造价专业)。

 

(二) 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解决实习单位难找的问题,按照互利互惠、共蠃发展的 原则,我院加强了校企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训基地。首 先和长期与我院合作的、位于扬州及周边地区的建筑企业共建 生产性的项目部,利用教师的科研、技术力量,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同时为企业员工进行技术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增 加学院与企业的联系。其次,聘请企业的专家、技术员为学院 校外兼职教师,不断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基础。校企合作的企 业也能在顶岗实习的学生中优先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满 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达到真正的双蠃。

 

(三) 教学过程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顺利实施毕业实训教学环节的关 键。首先,我院制定了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管理办法、顶岗实 习三方协议、顶岗实习安全协议、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教学大 纲、教学安排、学生成绩的评定及指导教师的考核等系列教学 文件。学生在进如企业前就强调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重要 性,并布置相应的任务和制定目标。其次,学生的顶岗实习基 本由学校安排在校企合作的企业,学生相对集中,便于指导和 管理。第三,采用“双导师”制。除了学校的指导教师外,还聘 请了专业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员担任学生顶岗实 习和毕业设计的校外指导教师。由于是长期合作的企业,指导 教师的积极性与管理经验都相对丰富。同时要求学校的指导 教师与企业的指导教师经常保持联系,并到企业进行巡查,了 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增进师生感情,也能加深学院与企业之间 的关系,实现对学生的共同管理。最后,强化考核体系,提高顶 岗实习质量。

 

(四) 考核评价

 

毕业实训环节的最终考核评价由实习过程考核、任务完成 效果以及汇报答辩三个部分组成。过程考核主要由实习单位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实习效果进行评价。校内指导 教师按照学生根据实习内容完成的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习 总结,结合实际工程完成的毕业设计以及汇报、答辩情况进行 评价。最后,结合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的评价,综合评定学生 的顶岗实习成绩和毕业设计成绩。

 

三、结束语

 

毕业实训环节中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重要 过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应结合建筑工程自身的专业特 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规范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的 安排、管理和考核,使该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实施, 从而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篇5

一、前言

随着中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技术日益完善,工程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管理业务又具有战略眼光的工程管理人才。而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国际工程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国内高校开办了各类相关专业,近年来数据显示全国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本专科层次的院校已超过200所。虽然培养单位数量已为数不少,但只有办好工程管理专业,才能有效地为国家、社会培养工程管理所需要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覆盖面逐步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社会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但我们在该专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科定位不够准确、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培养模式单一等很多问题。

二、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模式

为客观地、科学地评价我国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的办学水平,保证和不断提高建筑类专业教育的质量,建设部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定期地对设有建筑类专业的学校进行专业评估,通过评估的学校将予以公示。根据建设部网站公布的2004年通过专业评估的学校名单,现选择其中的两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进行介绍。

高等学校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制订的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训目标、培训课程、考试及评价方式、教学方式四个方面。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毕业生能够从事土木工程领域内的管理工作是我国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培养课程的设置涉及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及法律类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工程技术类课程学分超过了总学分的四分之一,而管理、经济、法律类学分达到了30%左右。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对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占大部分学时,而认知实践课、专业实践课、毕业生实习课加起来只有几周的时间。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绝大部分课采用闭卷考试,

部分课程采用了论文或开卷考试。

三、国外工程管理类本科教育模式

国外对建筑类专业的设置和我国有很大的差别,尽管有些名称相似,但其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从事的业务范围却又不完全相同。美国从事工程管理相关业务的专业人士有建筑师、造价工程师、专业工程师等,他们可以为业主提供全过程的相关专业监督管理,例如美国建筑师可以承担项目的设计工作和施工管理,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设计―施工承包模式。我国由于条块分割造成专业人士的划分过细,设计专业人士只负责设计工作,而项目的工程管理工作由监理工程师和建造师负责。

美国建筑师注册执业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满足学历要求,文凭必须获得全国建筑学位审定委员的审定。全国建筑学位审定委员会对学校课程学位具有严格的评审制度,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质量、教学计划等方面来综合评定。

美国对建筑学学生培养的目标是毕业后便能进行独立工作的成熟的专业人员。美国建筑学本科教育学制是5年,采用1-3-1模式。即整个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年)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即学习基本原理和建筑技术。目的是给学生机会去体验这个行业并且为进入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第二阶段(2-4年)为专业核心课程学习,课程具有综合性但有选择性。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设计/沟通,历史/理论,建筑技术,实践/管理,选修课。选修课涉及社会与个体、传统与文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四个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必需的人文主义知识核心内容、创造性以及专业实习所需的基本技术技能;第三阶段(第五年)主要是设计选择和参与大项目。目的是为准备专业实践和注册打下基础。教学方式比较灵活,建筑基础课采用徒手画、实例展示、理论课等形式,设计实践采取课堂交流讨论或演讲,每周到建筑事务所实习4个小时以上,强调全体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比较灵活多样,对于一些理论性的课程只需学生理解掌握,多采用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的方式,对于设计课程多采用实践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中外对比分析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国内外在对专业人士的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别,由于我国和国外对专业设置不同,具体课程的设置方面无法进行直接比较,但从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美国建筑师课程设置的介绍,从侧面可以看出我国对学生的教育比较侧重理论学习,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与国外的高校相比,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实践课程还相当缺乏,一般只占总课时的10%-20%,而国外一般达到了35%左右。

教学形式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一种知识灌输性的课堂教授,而国外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组织学生上课讨论、参观实习、实例展示等。我国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大部分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而国外更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测试多采用课程设计和写论文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的规模巨大而技术复杂,业主需要通过合理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来确保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精通项目管理的专职人员为业主提供服务。

(1)开展多种教学方式

目前,为了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使毕业生毕业后具有综合全面的知识体系,学校设置很多实践型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但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更多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技能的培养。为使毕业生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业涉及无数的人、技能及技术,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工程建设管理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这就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不仅提高知识理论层次,更要重视培养实践运用的能力,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品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抽象的工程原理和管理原则的理解、认识。

对学生考核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检验,而是通过教学实践环节考核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所以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志花.咨询专业人才的素质分析和培养途径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1.

篇6

摘 要: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

>>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实践与探索 机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改革与实践 多媒体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就业导向的高职化工设备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海洋类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与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石油化工》特色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基于就业导向的工程监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与实践 专业认证模式下的机械类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提前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8-12-22.

[3]赵文静,祁飞,何箐.以科研项目促进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王福亮.结合科研课题选择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孟梅,范世东,陈永志.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1).

篇7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篇8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设置有工商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等管理类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2014年4月修订与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的调查中,我们对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撰写结构有以下的看法:

 

一、论文选题存在“过空过大”现象

 

对于人文管理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继续教育学院在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中提出以下的遵循原则:要依据本专业的特点,尽量从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选题。选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避免“过空过大”。

 

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存在“过空过大”的现象。有些学生对论文选题把握不当,选定的论文题目范围太宽太大,难以收集第一手资料,难以展开撰写。[1]论文内容不充实,不符合培养要求和目标。有些学生什么资料好找就选什么题目,选题理论性太强,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符,不知如何下笔,不知如何分析、论证,难以完成。有些学生则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搜索”“剪切”“粘贴”等功能,摘抄、堆积而拼凑毕业论文,甚至存在抄袭现象。

 

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有选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危机与预警研究”“薪酬调整机制的探讨”“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产品定位”“房地产营销战略研究”“论企业品牌战略”“工程建设成本控制研究”“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我们认为就成人教育的学生而言,以上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都是很大的研究题目。

 

二、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的毕业论文

 

我们认为成人教育管理类专业本科应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从而确定毕业论文选题。选择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符合成人教育特点

 

成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或中专毕业后走上生产、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而选择修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多已在单位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因此成人教育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管理类专业采取成人高考(业余、函授)、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学习的形式。很多学生在本科学习前已在管理等岗位工作了多年,积累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增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经验是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资源。

 

2期望把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

 

由于很多学生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不少的困难与问题。在学习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本科阶段,不少学生已尝试结合所学习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毕业论文阶段,他们期望借助指导教师的帮助,解决一些工作实践的问题。因此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动力更大,更期望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3理论知识积累尚不足

 

成人教育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目前的主流,很多学生工作相当忙,又有家庭负担,工学矛盾使学生很难有时间保证系统专心研究管理学基础理论。由于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有些学校在教学与考试上降低对学生的培养标准,学生学习与接受的知识面较窄。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理论知识积累上有欠缺,理论分析能力显得不足。

 

(二)管理学科的特点有利于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

 

管理学科是直接指导实践的方法论,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专业性、广泛性和社会性。[2]对于成人教育的学生,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重视以管理类课程理论为基础,联系社会实际分析较典型的案例,培养学生特有的管理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和实践。

 

管理研究论文按论文的功能可分为:基础理论型论文、应用研究型论文和学术论争型论文。基础理论型论文是运用科学抽象、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管理领域的理论进行研究的论文。应用研究型论文是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建议的论文。学术论争型论文是就管理问题的不同观点开展争论的论文。根据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有利于成人教育学生发挥其长处,能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密切结合,更有利于他们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在应用研究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目前已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整合教学资源,实现送教上门,打造“学科知识+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创新性课程体系。现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已探索与实践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是联合行业、企业创办直属班,学生群体都在同一企业工作,具有共同的职业生涯,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他们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关心企业的发展,有共同的企业研讨问题。因此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有利于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企业更欢迎。

 

三、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点,是决定论文基本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要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更要注意与他们的工作实际和专业有机结合,选题宜小而具体。[3]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选题规模应适当,应选择密切联系学生具体的工作实际,能够独立完成的课题。

 

在对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调查中,我们认为管理类专业的一些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广州欧康公司员工培训的误区与对策研究”“广州海洋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南建公司提高客户装机满意度的研究”“ST零售企业经营的市场定位研究”“广东省空调行业销售管理策略研究”“通信代维企业通信工程成本管理研究”“中铁十六局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广州萝岗区经济适用房工程质量监理研究”等研究课题,是属于管理类专业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的选题。

 

四、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

 

在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中提出: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在撰写规范中示例了某一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录。从“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一文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了解该生撰写论文的思路。该生结合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实际情况,在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运用管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所在,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改进提出相应对策。本论文层次分明,具有逻辑性,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研究结果很有实际意义与借鉴作用。研究结果也表明:该生能较好运用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完善做出一份贡献,也展示了该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成果。

 

“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的正文结构如下,第1章绪论,包括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其中国内外文献综述是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本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包括了国内外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文献等。第2章允升公司概况与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现状分析。通过对公司员工的结构与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的描述,分析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章允升公司员工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调查结果统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章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改进对策与实施建议。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提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改进的思路和原则,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及实施的建议。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结论是对整篇毕业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的总结,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应用前景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指出本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86-03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的“宽专业基础、多专业选向、综合素质教育、深度融职业技能考证(资格证书)”的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指导思想。所谓大类招生即按门类招生,而非按具体专业招生。实施“大类招生”已成为高校招生方式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作者结合省重点专业群“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积极探索与实施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建工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实施背景

目前很多的高校采用一种新的招生方式――大类专业招生,即高校按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对教育部专业目录内同属一类的专业进行合并归类招生。实践证明,大类专业招生方式存在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专业分流时间仓促,课程体系适应新的培养目标难度较大等问题,但是,大类专业招生的学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一般这1年)的基础课学习,再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爱好及职业规划,进一步选择更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专业方向,以提供更大的专业选择空间。此招生方式不仅保障了学生学习的自,而且注重通才与专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从而促使人才培养良性发展。

目前,我校建工类专业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4个方向,本专业群主要培养学生学会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职业岗位(群)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适应的岗位(群)有建筑业施工企业、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建设工程项目咨询管理企业、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各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等的土建类专业技术、管理岗位。且毕业后的3~5年内,主要就业岗位是施工现场一线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材料员、监理员等。5年后,通过国家相关的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以取得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高级执业资格,达到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岗位要求,成为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和核心竞争力。

二、实施思路

课题组坚持“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为宗旨,根据大类人才培养特点,组建建工大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行业人才需求,构建基于建筑工程专业群的“就业面宽、整体素质高、岗位技能硬、迁移能力强”且能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高职建筑工程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充分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变换的适应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组织领导

课题组十分重视建工专业大类招生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在多个层面上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

四、实施成果

(一)构建了双循环大类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改革思路,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质三者紧密结合,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要目标,探索和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平台下的“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双循环培养模式。

“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中第1个“1”表示学生进校后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基础课程模块;第2个“1”表示学生进校后第2个学年,主要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并学习相关专业方向课;第3个“0.2”表示0.2个学期,即第5学期前安排毕业班学生利用当年7月至9月的暑假进企业实习,主要是跟岗位实习;第4个“0.3”表示第5学期学生返校学习,主要完成能力拓展互选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第5个“0.5”表示第6学期回企业实习,主要是顶岗实习。该成果获得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优化构建了专业大类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及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思路,积极组织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优化具体思路是:通过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深入分析,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

建工大类专业包含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4个专业,大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四个专业具有同样的专业基础课平台,能够实现“底层共享”。将各专业共同的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应用、工程测量技能、CAD应用技能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根据四个专业不同的职业岗位及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现“中层分立”。主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思路,优化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存在差异的课程,形成“中层分立”的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以充分学会专业理论及核心技能为基础,开设四个专业交叉互选的拓展课程平台,实现“高层互选”,高层互选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强化学生对知识及岗位的迁移能力,实现学生个性人化的发展。课程体系见表1所示。

(三)培养建设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内培外引”的方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及技术骨干构成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为建工大类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近几年来,引进博士2名,引进硕士8名,自培博士2名,有11名老师通过江苏省建筑领域考评员资格认定,5名教师参加省培项目,4名教师参加国培项目,5名教师参加境外短期进修项目,参加企业下厂实习人次达到近40人次,且有2名教师评为教授,2名教师评为副教授。

目前,该专业大类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兼职教师20名,其中有教授3名,副教授(高工)13名,博士(含在读)5名、硕士30名,双师比例达90%,已建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四)建立了面向大类专业的共享型实训基地

以央财支持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针对大类专业(专业群)面向的行业(产业)与岗位群,合理整合、优化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为大类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已建成为集建工类人才培养、职业岗位培训与鉴定、对外服务及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推广应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型实训基地。该基地包括建筑节能及保温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筑施工技术实训中心、建筑力学及结构实验室、工程造价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28个实验实训室(中心)。

(五)深化了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成效

学院依托“南通铁军”的优势,先后与南通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龙信建设集团、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苏中建设集团等40多家企业签订了协议,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并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方面不断地创新体制和机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1年以来,学院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信息、设备及教学资源优势,加强校企联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与创新,与南通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华夏建筑工程学院”,与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三建冠名班”,与南通华新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华名班”等办学实体和订单培养班,加强了学生就业能力、创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

五、主要亮点

1.构建了“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全面深入的专业分析,根据建工大类专业特点,以“工学交替、实境育人”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建工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2.构建了校企合作“双主体”的人才培养平台。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校企合作办学的原则,主动赢取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调整办学的思路,以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主动践行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构建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共育平台。

六、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优化专业分流实施方案。结合分流前的两个学期的学习成绩综合考核学生,在分流中充分考虑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等各因素综合评估学生,以便更好地疏导学生的个人志愿,真正实现引导学生选择好专业方向。

2.加强班级重组后的管理。学校应加强引导,组织新班级开展各类活动,让新的班级同学之间尽快熟悉,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基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12-03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顶岗实习不同于教学实习,其实习内容和过程决定了它的复杂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加大了对顶岗实习管理与监控的难度,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如何管理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以2009级畜牧兽医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1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实习学生、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三方面的调查,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技术,了解学生实习现状,分析影响顶岗实习质量的主要原因,以有效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和提高实习质量。

一、研究方法

主要由五部分组成:文献法、调查与分析、访谈、考察、分析总结。

1.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主要是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研究成果。

2.调查分析阶段:主要是利用2009级畜牧兽医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正在实习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设计、问卷凋查、走访企业、实习学生座谈、数据整理、汇总和分析反馈意见。

3.借鉴成功经验:考察一些示范院校相同专业顶岗实习的成果。

二、顶岗实习情况调查及现状

本人以2009级建筑专业86名和畜牧兽医专业32名顶岗实习学生得相关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学生118份,收回116份;指导教师建筑专业5人,收回5份,畜牧兽医指导教师4人,收回4份。实习单位问卷调查64份(其中畜牧兽医11份,建筑工程技术53份)。

三、顶岗实习主要内容分析

1.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相关性分析。从图1看出,2009级建筑专业和畜牧专业顶岗实习与专业的符合度很高,建筑专业达到98%,畜牧兽医达到96%。这说明本届学生绝大多数已经认识到顶岗实习对就业的重要性。

2.“2+1”人才培养模式认可度和满意度调查数据分析。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有的学校把半年实习时间安排在第六个学期,也有的学校采取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实行“2+1”模式,并取得成功经验,如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广东建筑职业技术学院[3]、广东白云学院[4]、沈阳建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原延安农校园艺专业等。从图2调查数据分析看出,我校建筑工程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试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学生、指导教师、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3.校内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指导他们进行的调查数据分析。从图3分析得出,学生实习的地域、单位分散,指导教师见面指导难度大,学生得不到及时指导。

四、影响顶岗实习质量主要因素分析

虽然两专业在“2+1”教学改革取得不错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对顶岗实习指导投入的精力不够;教学管理干部没有高度重视,缺乏过程监控。

1.落实实习渠道单一,导致实习分布广、管理难度大。从调查分析得知,2009级建筑专业只有7%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地域分布广,导致现场指导难。而畜牧兽医专业87%由学校统一安排。

2.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和质量保障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为了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学校为顶岗实习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要求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全程跟踪的指导和管理学生。任务交代下去,需要完成和真正落到实处的几乎没有。部分指导教师责任感不强,不能指导和管理学生,导致顶岗实习任务完成不到位。目前又缺少实习过程监管手段,大多数情况下,基本处于“放羊”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习质量。

3.顶岗实习考核体制不健全,考核评价不科学,考核要求不严格。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往往在开始阶段安排得井然有序,而在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内部交流、总结等环节,往往比较草率,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教训不能进行系统的收集、归纳和总结[5]。在调查往届及本届毕业生时,能够完成全过程实习日志的内容也是几句,只要材料齐全,教学科、指导教师都会开绿灯。毕业设计(论文),出现不规范,甚至出现雷同、抄袭等现象,论文答辩时,会因学生就业难而降低要求,学生浑水摸鱼,侥幸过关。

4.实习基地缺乏,与实习单位沟通不够。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基地比较充足。而建筑专业原本校外基地少之甚少,再加之考虑到安全问题,校外实训基地大多不愿意接收大量学生去实习,93%是学生自找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不能现场指导,与企业交流沟通不够,不了解企业需要,不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冬学,陈莹,杨勇,等.土建类专业“2+1”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12):4-6.

[2]娄开伦.职建筑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2):55-58.

篇11

2结合主体性教育建设调整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曾经对2010届城市规划毕业生展开调研,发现32.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深,22.1%的人对就业前景忧虑,甚至16.5%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与就业关系不大。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问题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则成为了矛盾的主要的方面。同时调查也发现,学生对有关实践教学在就业中的地位评价不高。这点和2010年4月中国调查网关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选择相关调查结果相似,只有5%和8.5%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教学实践对就业有重要作用[8]。究其原因,实践教学体系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发生偏差;实践教学过程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突出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各种手段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本次改革的主要思路。

2.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现今的学科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层次、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更注重实践内容的纵向深度和横向联系,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大型综合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论证并重的实践教学过程。例如我院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在技能训练上由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入手,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进而到中观层面如总体规划设计,再到较为复杂的城市设计等,使学生逐步掌握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能。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上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例如在《公共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包含较为教学楼、博物馆设计等内容,在实验实习的安排上从简单的入手,逐步展开,最后完成综合性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层层递进,按照课堂实验、技能训练、生产实践、毕业设计4个环节进行,做好每个任务的内容分工和训练要求,并进行模块划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计划。教师的实践计划中需要从不同层次和方面体现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就业目标需求。整个过程,学生协同参与,做到对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2.2结合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准确定位,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分析学生未来可能工作岗位与社会需求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整体设计理论教学、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外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各个人才培养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工程教育应注重研究社会需求及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应根据实际情况主动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我院各个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可分为基础实验与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等由低到高3个层次,通过提高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建立统一管理教学平台和自主管理的交流平台,建立起更完善的监控体系,使实践教学在方法、内容、监控管理上相互配合,达到优化体系结构的作用。同时,在各层次实践训练项目中积极推进新方法、新技术,并通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计划促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

2.3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专业引导,适时地协助学生进行合理的专业与职业规划,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较为准确找到人生目标,通过兴趣与奉献精神驱动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帮助学生成才。

3拓展基于学生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大多可以分为课程实验实习(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4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问题具体安排。

3.1课程实验渗入学生自主学习

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反映出的突出的特点是课程多、学时重,学生作业多,压力比较大。要缓解这种现状,必须要逐步整合各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长远来看,应该把相近课程的实验课程分离出来形成专门的一门专题设计课(独立实验课),由相近课程的几位任课教师担任这门设计课的指导老师,分小组带学生的设计。在新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主要负责原理课程的讲授和相关案例学习,专题设计课或独立实验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布置参考书目学生自主学习,团体或个人完成作业,相互汇报和讲评。重要的综合性设计课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共同讲评,体现出和市场结合的紧密性。城乡规划专业在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对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这几届的学生反映来看,学生在方法和观念上有所突破,主要体现在学生开始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这是过去手把手,灌鸭子的教育所没有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大胆放开手脚,鼓励学生自学,并在成绩评定中加大自学内容考核的比重。

3.2专业技能训练上鼓励学生参赛

专业技能训练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应能增进其自我认识,没有横向比较,学生无法自我定位,容易丧失目标或产生厌学情绪。每年省、市级专业学会或协会大都会定期举行各种大学生设计竞赛,每年的主题都比较新颖并切合当前学科发展潮流,因此,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加此类的比赛,是最好的一种技能训练方式。学生所取得较好名次也能为学校争光,同时提升学校知名度,为就业打开一扇窗口。从多年的实际操作成效来看,由于固定的竞赛较多,在1~4年级中,确定开展以竞赛代替技能训练是可行的。

3.3生产实习形式多样,环环相扣

鼓励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形式参与在各个实习环节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专业动手能力之外可以锻炼评判能力和相互沟通能力。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全程指引,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除计划内的实习外,要结合专业特点,给学生布置可选的假期专业社会调查内容,充分带动学生的能动性,及时发现城乡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途径,培养专业兴趣。此外,拟定在假期安排学生和区域内其他高校开展交流,学习吸收区域外其他高校的有益成分。

3.4毕业(论文)设计采用“研究生导师”模式

理想化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一般要求源于真实的项目。但在时间、规模、难度等方面,这类项目大多与教学大纲存在差距;同时,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得教师无法深入参与社会实践,真题来源不广;工科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般持续6~10个月的时间,期间不一定能选择到适合的项目;以上诸多问题是引发本次教学改革的深入讨论。我院借鉴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模式,从大3初始学生就可以选择老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导师”,积极开拓教学思路与通道,适时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参照“研究生导师”模式,在长达1.5a的时间里鼓励学生与导师充分沟通交流,自主选题,按照导师的指引与意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4建立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以往的实践教学管理主要依靠学校统一的管理平台,在实践教学中,无法结合各个专业特点灵活处理,给教师安排某些实验(实训)带来不便。因此,除了学校统一的教学管理,还需要建立一个教师、学生自主管理的平台,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流、评阅、批改、评判并反馈各种信息,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另外,建立研究中心,除了可以稳定实验实训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能力之外,借助各专业研究中心(设计研究所)建立企业化的管理体制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研究中心的运作,积极从事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完成研究中心的各类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有益于早日成才。

5问题与思考

实践教学改革在经费方面缺口大。在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费支持,无法添置有影响力的国内外专著,学生查阅最新研究成果存在较大困难。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各种竞赛、外出游学、聘请专家等都需要不少经费进行经营。经费的大量增加对于新院系和新专业来讲是一大困难。成立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可能是一条解决之路。在主体性实践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不仅要设置一些开放的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给学生进行开放选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有能力整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必须懂得主体性教育管理方法,积极、适当、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只有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加强校外交流,才有机会深入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以更高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架桥铺路。主体性实践教学注重交互式、开放式、弹性的教学方式,鼓励了学习积极的学生,但对一些散漫的学生显得办法不多,由于小组讨论、分工内容把关不严,有些学生蒙混过关。尽管实习有计划和管理措施,在外出实习中,教师的教学过程难以监控;实践过程中很难完全监控到每个学生,有个别抄袭实践成果、缺席实践活动的现象。对教师而言,教师的工作准备、实施手段与方法与教学效果量化的手段就不多。对学生而言,它的绩效是反映在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范畴中,因此研究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12

新华社入2003年1月5日电文“房地产业‘三外’现象预警风险”指出,在房地产领域,外行业插手、外来人涉足、外来钱染指的现象很严重,众多业务和房地产毫不相干的上市公司也加人这一潮流。这一状况,不但导致我国房地产业出现泡沫,也会导致金融业的高风险,甚至危及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房地产业的“三外”现象相对应,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也存在把“房地产”分别归属于工程管理、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三专业”的现象,共同的原因是深受计划经济时代的理念约束。加人WTO后,无论是房地产行业,还是房地产业专业教育都必须“现代化”。

一、房地产专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和墓础

从行业实践看,现代不动产管理是综合性管理活动,专业内容涉及经济、管理、法律、金融、投资及少量的工程知识。这一学科产生的基础和存在的原因,在于这一行业中市场规律和管理规律的特殊性,以及开发过程和交易过程的复杂性、专业性,专业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其中,不动产市场规律的特殊性,表现在没有统一的市场、产品的非标准化(区位特性不同)、交易时产品不可移动交割等方面。房地产行业工作实践中,有估价、经纪、、法律服务、资产管理,也包括征地拆迁、报建、报批、项目筹资、风险管理、投资决策、资本运营、预结算、工程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些工作所需要的大部分都是“法商管理”专业知识。

“法商管理”是房地产专业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法商管理是以财经、政法类专业知识为主的法商综合应用管理,内容涉及经济、管理、营销、金融、投资、保险、会计、财经、政法等方面。由于其专业细分程度高,学科设置齐全,内容实用性强,能较好适应现代不动产行业发展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和要求。现代不动产行业管理中,还包含少量工程、规划知识。以法商综合管理为基础,经过专业资源整合,可以办起“现代不动产”管理这一新兴专业。美国著名不动产学者查尔斯·H"温茨巴奇等人所编写的《现代不动产》一书,为我们展示了美国现代不动产管理专业内容的全貌,主要内容也是法商管理的综合知识。从国外高等院校不动产教育的先进经验来看,不动产类专业作为一门应用管理专业,综合性强,专业性内容含量高,并非哪类专业基础都能办好。即使是有土木建筑专业的工科院校,也不一定在办房地产类专业方面具有优势,这与一般人头脑中的印象相反。在国际上,法商院校兴办的“不动产管理”专业教育,是最具发展潜力的。

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表明,现代房地产管理教育应以法商管理的综合知识为基础。

二、房地产专业教育现代化的规范和引导

办好不动产专业教育,重视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和引导我国房地产专业教育现代化,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搞好学科管理和指导

建议由国家教育部组织,联合国家建设部、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国家司法部门、国家资产管理部门,组织各大高等院校不动产相关专业的学者,成立“现代不动产管理”学科和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规范和发展我国高校现有的房地产类专业教育。 目前各个高校的房地产专业教育,分属于“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三个不同专业,这是计划经济观念的产物,必须加以规范和统一协调,才能有利于房地产专业教育的发展。

(二)主要由具有法商专业资源的院校来兴办

从专业特点和内容看,兴办现代不动产专业教育,具有法商专业资源的院校更有优势和潜力。以广东商学院为例,房地产专业教育归属于工商管理学院,在房地产营销、投资、资本运营、估价、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师资,已有一定的基础。此外,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的房地产金融、法学院的房地产法也有相应的师资。再加上正在筹建的行政与公共管理专业,若能进行资源整合,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在广东高校群同类教育竞争中有鲜明特点和相对优势。

(三)做好专业发展的规划定位

第一,“房地产经营管理”是个大专业,学历层次以研究生和本科教育为主,还可考虑设置“房地产金融投资”、“房地产法律”等专业方向。若仅以其中的“物业管理”作为专业,则可发展专科教育。因为房地产是应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不是专科两年所能学透的,否则学生毕业后,将难于胜任相关工作。

第二,专业内容规划可包括不动产营销咨询、不动产开发、不动产金融投资、不动产法律服务、不动产估价经纪、不动产公共管理。培养目标面向国土房管、税务等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专业中介机构(律师所、估价所、经纪所、行、咨询公司等)。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整合现有的房地产专业师资,另一方面吸纳相关基础学科的人才。房地产是新兴学科,目前国内房地产类专业方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仅有人民大学、清华等少数几家高校。部分高校若引进房地产类的博士、教授有困难,但是,如果有选择地吸纳房地产相关的基础学科、传统学科的专家、教授,如经济学、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建筑理论、建筑历史、区域经济、民法学等学科的人才,这些领域有很多高层次人才,也有兴趣从事不动产这一专业,吸纳这些方面的人才并不困难。

(三)做好相关学科的分工协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