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经济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14 09:33: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国防经济学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防经济学专业

篇1

一、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下所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科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普遍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模式。实际上,由于这种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重理论、轻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技能方面的培养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工作后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2)重样本、轻操作。学生对单证的认识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单证样本,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知从何下手。(3)重典型、轻变化。外贸单证种类繁多、用途各异,在不同贸易条件下所用的单证种类不尽相同,并且不同的外贸公司在某些单证的缮制格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单证之间存在差异等方面的引导,将会影响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学生英语水平低,获取外界信息能力较差。

英语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所以,在掌握相应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更应该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这样才可以自主地阅读各种国外资料,以便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行情和各个贸易国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特定的工作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极高,学生在工作中既要熟练地用英语与客户进行沟通与谈判,又要准确及时地用英文来缮制进出口合同并处理各种单证和信函,因此,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英语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训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实践经验不足,专业对口岗位就业难度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很多企业需要那些业务能力强、工作上手快的毕业生。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实训主要局限于校内实训,以纸质资料和实训软件为主对相关贸易环节进行了解及操作。但是,单一的校内实训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整个流程,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熟悉并正确操作每个环节,这主要源于实训课时不足、相关实训设备老化及实训资料、软件更新及升级方面的滞后,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现行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了解,而实际上,对国际贸易业务的众多环节的学习是需要较长的实训周期的。因此,相当数量的考试成绩优秀的毕业生由于操作能力欠缺而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四)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外经贸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或由其他专业教师改行而来,缺乏实际的国际贸易从业经验,在授课方面倾向于纸上谈兵,这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很难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这种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是“理论扎实,技能低下”,即使走向了对口的工作岗位,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

(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加强实训环节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在设计新的课程体系时,应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一是按大类实施模块教学,在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二是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及校外各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把各阶段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三是各门课程之间学科内容有机衔接,设置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反映出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内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二)积极推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国际贸易的发展将会需要更多的既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专业人才。随着阿里巴巴等国际贸易平台影响力的扩大,大宗的国际贸易可以借助于该平台达成,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英文商务谈判和英文书信的撰写能力,因此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引进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三)努力推行多证书制度,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由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构成的多证书制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之一。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基于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的“岗证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实用英语A级证书,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并积极考取由中国国际贸易协会组织的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以促进学生就业的国际化。

篇2

随着经济日趋市场化和国际化,我国传统的大学经济学本科教育面临着愈来愈严重的挑战,从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来看,都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学人才的要求。尽快改变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长期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进度和质量。在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中,70%―80%位于美国。美国的大学是精英汇聚的地方,是莘莘学子向往的地方,是思想开放的社区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美国也代表了目前全世界现代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前沿,了解美国的经济学培养模式,对于我国地方院校经济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

(一)经济学科的设置

在我国,大学经济系一般设在经济学院、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而美国大学的经济系则设在文理学院内,少数设在管理学院。美国研究型大学经济系的研究生教育只设博士点,不设硕士点,颁发的硕士学位只是通向博士学位过程中的“过程学位”。因此,研究型大学里没有“考研”与“考博”之分,主要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和博士生,本科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对象,博士的培养主要与科研密切相关。只有教学型大学才有学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经济学科内有多个分学科,但经济系内并不划分教研室,只是有一些组织比较松散的领域,比如宏观经济、计量经济、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公共财政、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和金融等。通常每一个领域每周开一次研讨会,请校内和校外的教授来讲论文,比如宏观研讨会、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等。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多个研讨会,同一人属于多个领域是正常现象。

(二)经济学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

美国本科生入学时没有报考专业之分,仅报考学校。学生入校一年以后,再去选择主修和辅修专业。主修专业只是在经济学、政治学、数学等大类中选,不具体到诸如国际贸易、财政学、国际金融这样的分学科。从课程设置来看,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实行通才教育,即一年级学生入学后必修公共课,如各国文化、历史、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二年级主修专业课,主修中级宏观、中级微观、计量经济学(包括概率统计)、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完成后修两门领域课,如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共财政、劳动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等,一般都是应用性的领域。高年级课程专门设有十几门甚至数十门经济学研习班、专题性的研究小组作为选修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两到三门进行研修。以上形式研修主要是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学术期刊、参与课程讨论、撰写论文,相互交流、汇报学习情况和研究成果,促进学生在知识运用、技能训练、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表现。

(三)经济学的教学方式

首先,选课手段灵活多样。学生入学修完公共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选修的课程,选课的流程可在网上完成。选课后,学生指导中心由具有富有经验的专业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教师在网络上设有个人主页,向学生公布个人简介、所教课程的内容、教学进度、参考书目、学习要求、发表的论文及工作论文等材料。

其次,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美国大学公共课采取大班授课,其他课程都采取小班授课,授课形式灵活,气氛活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扮演重要的角色,善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各层面理解该节课的内容。比如教师会根据所学内容布置主题(当前热点或本节课、本学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和若干参考书让学生查阅,为下节课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获得高分,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分准备,他们必须积极、主动地翻阅教科书和有关资料。这样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既能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

最后,强化学生课外训练。美国的大学生每周上课时数为8―12小时,似乎比较轻松,但课外学习任务较重。他们每上一个课时大致需要阅读10小时的各种文献,同时还要完成老师在校园网布置的课外复习、课程预习、模拟考试、综合训练等作业。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通过电子邮件回答任课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因特网安排考试、批改作业、回答学生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等。这样无形中磨练了学生消化、总结归纳、分析研究新事物的能力。

(四)经济学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在美国大学,学生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校特意安排大学本科周学时数较少,鼓励和资助大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团体,只要你有能力,成立什么社团都可以,社区志愿服务队、校田径队、校足球协会和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协会组织在美国大学数不胜数。为搞好这些社团活动,学生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把这些活动办得富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乐于奉献精神,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美国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对我国地方院校的启示

(一)一流的师资条件和宽松的教育环境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一所著名的高等院校必须有“一流的大师、教材和课程设置”。一流的课程设置,要做到并不难,但是最缺的是一流的大师和教材。美国的高等院校拥有一流的教师,汇集众多杰出的大师,是美国对教育高度重视的结果。美国教授的工作收入和社会地位很高。美国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同行对教师资质进行考评的严格评审制度。要获得一个终身制的教授职位必须经过美国的教育机构的严格评审。在授课安排上,美国大学经济学系通常安排一流的教授给一年级学生上经济学基础课。此外,美国高等院校不鼓励教师办企业、经商等影响教学质量的行为,使教师能倾心于自己的教学。同时在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安排、考试形式等方面教师享有充分的自由。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要有宽广的视野,能为学生指点思路;学生应该具有科学素养,能够依靠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我们所缺乏的。我国一些院校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浮澡的学术气氛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去研究教学方法,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激励。由于从小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活跃。美国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们从小教育环境与社会的氛围有关。因为美国教师不管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一般不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的灌输,而会使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教师与学生在直截了当的沟通中交流思想、学习知识。

(三)学生积极主动实践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听过的我会忘记,看过的我能记得,做过的我才理解”。这是西方的一句名言。在美国学校学习,着重强调融会贯通,不能只是死背书本,一定要动手实践。不但要学习知识,而且要知道知识应该如何使用,做到融会贯通。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善于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确保教学效果得到实现,同时也为工作实践积累经验。美国学生80%―90%都有工作实践经验,通常是暑期或业余时间,研究生几乎都是兼职的。一般教授在讲授一门课程时,要求学生做的案例都必须参考学生在企业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否则难以通过,这样做无形中锻炼了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此外学生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实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侯俊华,汤作华.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对我国地方院校的启示[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0-163.

[2]叶文振.美国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及其借鉴意义[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3-74.

篇3

本课题提出的分级教学管理体系,是基于企业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理论,美籍奥地利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学理论体系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德鲁克(Drucker)认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惟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管理原则。”目标管理一方面强调管理的目标导向,德鲁克认为,“每个职务都要向着整个企业的目标,才能有所成就。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必须以整个企业的成功为工作中心。管理人员预期取得的成就必须与企业成就的目标相一致。他们的成果由他们对企业成就所做的贡献来衡量”。另一方面,德鲁克强调目标管理的内部控制,即管理中的员工自我控制。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加严格、精确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我们可以将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管理中,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就是我们的终级目标,我们的一切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因此我们在研究构建学分制下教学管理体系时,将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我们的工作导向,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而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和相关管理体制的执行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教学管理评价体制则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信息反馈。

二、人才培养定位与评价指标体系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贸系为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研究主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标准、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人才培养教学监控体系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将有关指标进行分级分解,以保障最终目标的实现。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标准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是我们有效开展分级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培养高级应用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是地方性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此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界定,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具备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能在企业及其他非盈利组织单位从事国国际贸易业务和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按照目标管理理论,我们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在教育理念上应树立重视应用型高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授式的教育理念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特色要求,我们要弃旧立新,开创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运行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基本环境保障方面应作到以下几点:

1.落实学分制

实施学分制是对我国传统学年制的一种根本性否定。学分制以总学分的获得量作为大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给予了学生自由选课权,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也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建立导师制

导师制是成功实施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保证。导师的责任在于教育学生树立人生发展目标,指导学生制订符合其个性特点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处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等等。导师制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为主导,在动态的管理中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3.创立导学观

现代导学观就是在导学过程中,重“导”重“学”、“导”“学”结合的一种观点。其本质特征是导师不直接把构成导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只是创造一种智力和有利于学习的适当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掌握知识的认知策略,并自然获得进步和发展。同时,促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能力和知识具有可变性,从而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动态的、发展的求知过程。导学观要求,老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导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导”与“学”之间通过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导学过程。

4.构建体现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特色的培养方案

学分制的实行,为我们的高级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侧重于对人才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改变了以往的以理论必修课模块为主的结构,而将其分设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等模块,选修课的开设将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则让学生在实践的学习中掌握运用知识,在实践的锻炼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学分制教学体制下以学生获得学分为学习结果的评定标准,同时学生获得了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在人才的培养实施过程中,我们研究设计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紧密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基地互动协作的多渠道立体方案,实现了对人才的职业道德观念、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业务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管理方案。

(三)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分类设置与分区管理

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分类设置与分区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一是培养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方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分块设计,包括知识结构的分块和能力培养的分块。其二是培养保障体系(教学队伍、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分级管理,通过分层监控来实现。

将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建立各责任中心,是目标管理理论上保证目标实现的基础手段,同样我们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进行分级分解。我们在人才培养实施中认为开设五个教学园,可从不同角度确保对人才培养质量。

(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公正客观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分级教学管理体系中建立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三维立体评价体系。即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方面的自我评价,教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评价。

三维立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从人才培养的受教育者、实施教育者和人才受益单位三方面对人才质量作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

三、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应用效益

1.开展了与人才培养创新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

我们从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观上入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传统的验证性、演示性教学转变为应用型、模拟型和实地操作型教学,打破理论和实践的分段式教学,我们加大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单位的联系,与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更加详细可行的方案,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本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将开拓创新国际贸易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并发表了相关教研论文6篇。

2.不断完善了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更显特色

本课题采用的是边研究边实践的方法,因此许多研究成果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教学制度健全且有特色,教学管理效果好,实现了动态的全过程分级目标管理。

3.对完全学分制体系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好

在对专业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调查中,我们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予以充分肯定,以及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给予较高的评价。从问卷和非正式交谈的情况看,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业务过硬,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

篇4

中国加入WTO后,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逐年大幅增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文简称:国贸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中国目前有二百多所大学设有国贸专业,而且招生规模加大,这使得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如何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培养出具有特色、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是急需探讨的课题。

一、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办学定位

高校类型不同,肩负的使命也就不一样,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存在着发展方向、定位问题。正确的办学定位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国大学的国贸专业,按专业方向可分为3种类型:(1)侧重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的研究,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等理论研究,这类专业方向主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2)侧重于国际商品贸易理论及实务的研究,培养直接从事外贸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3)以培养综合贸易理论与实务,以及工业技术、工业管理的对外经济贸易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前两类人才培养任务应分别由综合性重点大学和财经类院校承担。地方高校应承担第三类人才培养任务,即为当地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地方高校大多是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需求出发而建立的,所以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上应全心全意为地方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办学定位应体现两方面特点:一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二是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重点。目前,地方高校确定的办学定位不切实际,盲目地定位于前两类,办学模式大多沿用重点院校的办学模式,但由于受软、硬条件的限制,其办学效果不尽人意。

二、地方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整个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和关键。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也不相同。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它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科研开发能力不作更高的要求。但很多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未能体现这一要求,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过于求同。地方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通常是在遵循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的要求下,参照重点大学设置的,课程设置与重点大学区别很小,理论课程有余,而实践课程不足,与地方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一致。其结果是专业无特色,学生无特长。

2.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尤其是专业选修课过少。多数地方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学分的比例为3∶1,且选修课的范围及可选择性较小,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知识与能力过于同一,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差,无法满足社会的人才要求。其结果既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限制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出路。

3.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际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际操作,造成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的尴尬。因为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明确地提出,应聘者应该具备基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地方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优化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1.强化实践环节,增加实践课的比重。在保证实务性课程的教学,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制单.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第二外语、外贸运输与保险等的同时,开设模拟实验课,例如“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等。学生可以通过仿真、互动的国际商务平台,学会用英文正确拟写外贸函电,填制单证,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在当前学生到企业实习存在企业不愿接收等诸多困难的条件下,模拟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要努力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如认识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专题讲座等。同时,组织学生自己创建功能齐全的虚拟公司。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对国际贸易工作进行模拟,为毕业后创业或就业储备宝贵的实践经验。

同时增加实验课和实践课的课时,与理论课的比例可达1∶2或更高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