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体制范文

时间:2023-06-14 09:33: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市场监管体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市场监管体制

篇1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篇2

【关键词】

证券市场;监管体制;对策建议

一、金融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概述

(一)证券市场监管的概念及意义

证券市场监管是指,证券管理机关运用经济的、法律的以及行政手段,对证券的募集、发行和交易等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来约束证券投资机构的行为。通俗来讲,证券市场监管就是对证券市场的一切经济活动和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证券市场将是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通过维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来保护证券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来促进证券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督管理是我国宏观金融监管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利于保障证券市场投资者合法权益

证券市场投资者是我国证券市场交易活动的重要主体。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保障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需要,因此,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只有这样,才能让投资者充分了解证券的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状况,更合理正确地选择投资对象。

2、完善规范证券市场体系

完善科学的监管制度体系有利于发挥证券市场投融资功能,同时有利于吸引广大的社会投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我国证券市场,促进我国金融证券市场资本的科学流动,引领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性发展。

3、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市场良好秩序

为了保障证券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国家要通过立法手段,允许金融机构、投资个人、中介机构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买卖证券获取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经济基础和环境下,市场也存在着操纵交易、蓄意欺诈等多种弊端,为此,证券管理机构必须对证券市场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制度约束,来构建一个健康合理的证券市场环境,保护正当交易,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二)证券市场监管的原则

1、依法监管原则

依法治国是我国在建设现代化、民主化国家的进程中最重要的管理原则。同理,在市场监管中,首先必须做到有法可依,逐步健全我国证券法律法规;其次,依法监管还要求有法必依,加强对证券市场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2、保护投资者利益原则

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不仅关系到证券市场的规范和稳定,更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投资者相对于控股股东和证券发行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需要得到重点保护。保护投资者权利,让投资者树立信息,是培养和发展证券市场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障。

3、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原则

监管是属于来自外部的他律制度,但是为了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自律也是必不可少。自律是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国家监管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保证。

4、“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以存在歧视,所有的证券参与者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公开原则要求证券市场具有充分的透明度,通过合理的信息披露机制来保证市场信息的公开化;公正原则要求证券管理机构对一切被监管的对象给予公正待遇。

(三)金融证券市场的具体监管目标

我国金融证券具体的市场监管目标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为了保护证券投资者权益;第二就是保护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第三就是真正落实和维护我国证券市场公开公正公平的制度体系。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具体目标可以细化成几个部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金融债券市场的参与者需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相关部门需要防止证券市场的人为操纵以及金融欺诈等行为的出现,真正有效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作;第二,积极发挥我们证证券市场的机制优势,尽量消除证券市场的不足和弱势。通过扬长避短有效的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监督证券中介机构依法经营的目标,真正落实保障合法的证券交易活动顺利进行的目标;第三,就是根据我国宏观的经济管理的具体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调控金融证券市场,引导投资者的具体投资方向,使之更加适应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现状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证券在我国属于舶来品,最早在我国出现的证券交易机构是由外商开班的上海股份公所和上海众业公所。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我国资本市场重新得到萌芽和发展。1987年9月,随着我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的成立,我国证券市场开始步入正规化。

在证券市场形成初期,国家采取了额度指标管理的股票发行审批制度,规定在指标限度内,由各省级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部门推荐企业,再由中国证监会审批企业发行股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数量、规模、股票发行筹资额和交易量等都进入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我国以发展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为主要战略思想,证券市场的发展突飞猛进,投资品种不断增加,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纷纷崭露头角,进一步强化法律法规以提高证券市场的监管效率。创业板市场已于2009年10月底正式推出,目前,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市场交易机制正不断完善。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后,金融体系改革,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迫切要求,把证券产品推向国际资本市场,进一步打开境内资本市场,以适应国际证券市场发展的步伐。

(二)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证券监管体制尚不成熟,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1、各部门监管职责不够明确清晰

目前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存在着职责不够明确清晰的问题。首先是与中央有挂部门职责分工不科学有关。从实际监管分工而言,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和管理,人民银行负责核定企业债券的利率,证监会腐恶对企业债券进行上市监管等。由此可见,这样的监管布局分散了监管力量,加大了政策协调的困难性,在操作中也

容易造成监管真空和多头监管。

2、监管权力与范围配置不合理

合理的监管权限配置是保障监管机关顺利履行监管职责、充分是此案监管功能的关键。而目前我国有关证券法律法规的规定方面,证券监管机关权限配置结构明显不合理。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对违法违规行为重处罚、轻补救,往往没有做好实现预防工作,只注重在事后进行处理。虽然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事后处罚能够体现监管的惩罚性与严厉性,起到威慑作用,但是不能补救违法违规行为对投资者甚至证券市场带来的损害。

3、监管人员数量质量与监管模式存在不足

我国证券监管人员数量少,监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足以应对证券市场的复杂性。证券监管力度充足的条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以及监管人员的多少和监管素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在经济体中转轨过程中得到足部发展,但是仍然残留着大量落后的痕迹,如:重实体合法,轻程序公正;重审批,轻监管等。

4、三级监管制度不符合目前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

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实行三级监管制,即“证监会大区”、“政管办”、“证券监管特派办”三级监管。而实际执行却只有“证监会大区监管办”、“证券监管特派办”这两级监管。在我国广大、浙江、福建等生气甚至还存在着“证管办”或“特派员办事处”这两个并列大区,人为造成市场分裂,严重削弱了监管部门对市场的敏感度,造成了监管空挡。

三、对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几点建议

为提高我国证券市场自身的活力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改革、完善并健全证券监管制度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通过对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几下几点建议,以期促进我国证券业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证券业的自律监管,充分发挥自律监管功能

充分发挥证券组织的自律功能有利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壮大,有助于处理好政府监管部门通证券市场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加强证券业的自律监管有利于减轻政府所负担的监管任务,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政府在监管方面的权威性。其次,证券业实现自律监管不仅能够提高整个证券市场的道德水准,更有助于相应的证券自律组织通过腿子年刚一系列行业内部的道德标准来对内部成员的行为造成约束。

(二)健全证券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

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当前通用的《证券法》已经逐渐暴露出一系列弊端,因此,为了更好地规范证券市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我国必须加快建立并健全证券市场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还要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目前所存在的法律的空缺,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加快针对证券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和发展,促进证券行业的全面振兴。

(三)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下的信息披露制度

要想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信息披露制度,就必须从根本上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与此同时,还必须对信息公开披露制度进行相应程度的强化和完善,全面加大针对相应信息进行披露监管的频度以及深度,与此同时,证券监管部门还应当全面加大针对违规行为的执法力度,需要重点针对金融证券市场上面那些有可能涉及到的信息披露的违规者以及相关证人进行询问、暂停抑或者是取消市场当中违规者的上市资格等方面的处理。

参考文献:

[1]蒂米奇,威塔斯.金融监管――变化中的游戏规则[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曹凤岐.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 期货 期货市场 三级监管体制 二级监管体制

一、期货市场监管概述

期货是金融衍生品的其中一种,是从标的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品是按照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方式划分出来的品种。在金融衍生品的类型当中,按照交易方式划分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在概念上,一般认为期货是双方当事人书面约定在现在进行买卖,并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进行交易的标的物。

期货市场是一个期货合约双方当事人发生期货交易关系的总称,是指由买卖贵金属、农产品等期货构成的场所。期货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期货市场主要包括买卖期货交易合约的期货交易所、负责对期货合同进行交割、对冲和结算的结算所或者结算公司、为期货交易提供中介服务获得盈利的经纪公司和在期货交易中替对方交易的期货交易员构成。狭义的期货市场就是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期货交易所。

期货市场监管是期货市场监管主管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法定的程序,通过制定制度和规则,实现监督和检查,对期货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行为,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我国期货市场监管的主管机关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模式

期货市场的监管不是由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主管机关完成。对期货市场监管时形成的监管机制就是一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就目前世界范围来看,从期货市场监管体制的整体方面来说,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主要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三级监管体制,一是二级监管体制。

所谓三级监管体制,即是指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主要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期货行业协会的自律和期货交易所的自我管理三个部分构成。现在施行三级监管体制的国家以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最为典型。

所谓二级监管体制,即是指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是由政府监管机关的监管和期货交易所的自我管理两个部分构成。施行二级监管体制的国家或者地区以新加坡、我国香港地区等最为典型。

我国的期货市场监督体制是三级监管体制,主要是由中国证监会的集中行政管理,中国期货协会的行业自律管理和各期货交易所的自我管理相结合构成的。

三、我国期货市场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期货市场监管机制最终选择了三级监管体制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施行三级监管体制以来,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期货市场监管体制还存在着以下主要法律问题。

1.期货法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的制度主要由《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等,辅助于其他证券法律制度构成了我国期货市场法律制度的体系。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不断创新,这些法律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期货市场的监管需要。

2.中国证监会的微观监管不合理

中国证监会作为我国期货市场监管体制中政府监管期货市场的监管主管机关,本应当从宏观上对我国期货市场进行监管。实践中,证监会在宏观调控我国期货市场的同时,对于我国期货市场的微观监管也大有涉足,而且往往发生越权管理本由期货行业协会和交易所管理的微观事项。

3.期货行业协会和交易所的自律监管缺乏独立性

我国期货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只是由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规定,从这个现实来看,期货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不是很高。在我国,期货交易所的自律监管权能在法律规定上比较全面,但是期货交易所的实际行使权力十分有限。从整体上来说,相比于我国的证监会,我国期货行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的独立性不足。

四、完善我国期货市场监管体制的对策

1.完善期货市场的立法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未有一部期货的法律,显现着我国期货立法体系的不完善。完善期货市场的立法体系,形成一个以期货法为主体的规制期货市场的法律体系,规范我国的期货市场监管体制是大势所趋。

2.构建合理的三级监管体制

我国的期货市场监管体制需要改变以往的以中国证监会为主导的局面,形成以中国证监会在宏观上进行调控,期货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期货交易所的一线管理相结合的完善机制。三者之间各行其职,履行对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改变中国证监会对微观市场的过度监管,让权于期货行业协会或者期货交易所。

3.强化期货行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的独立性

期货市场的监管需要监管主体行使职责,职责的行使需要有独立的地位。任何受制于其中之一,不能自由行使职责的监管主体想要保持其独立性是有待怀疑的。强化期货行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的独立性,首先要在法律上赋予这两者在期货市场监管中的法律地位。其次合理划分这两者与中国证监会的权力分配。最后建立这些监管主体行使有效监管的督促机制。

参考文献:

篇4

一、金融衍生品监管的涵义

金融衍生品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而来的新型金融工具。根据国际互换和衍生协会在一份报告中对金融衍生品的描述:“金融衍生品是指有关换现金流量和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金融衍生品的诞生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到一定程度的内在产物。

金融衍生品监管是指金融衍生品监管主体依照法律规定,利用职权对监管对象进行的管理和监督。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包含四层几层含义:首先,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主体主要是一国的金融衍生品主管机构,并且也包非官方的机构。其次,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对象及其监管的范围是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参与人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动。再次,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需要以法律为依据。最后,金融衍生品的监管目标是控制金融衍生品行业的整体风险。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金融业采取的监管体制是分业监管,既根据不同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而主要的监管模式是一线多头模式,即金融监管权集中在中央政府一级,由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等多个中央级的金融监管结构及其派出机构负责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实施监管。从长远看,这样的监管模式,容易出现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很难满足金融衍生品发展的需要,也不能较好的进行风险控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1. 金融衍生品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立法滞后。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品起步较晚,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监管体系建设还不健全。目前,我国专门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规只有2004年3月起实施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金融机构开办衍生品交易所受的约束大多散见于金融监管当局的各类管理规定,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等,缺乏统一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不能适应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2. 监管主体过于分散。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品监管主要由“三会一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中央银行)进行监管,各监管结构之间尚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结构,同时也缺乏战略规划共识。这不利于信息交流和监管应有效能的发挥,也不利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高效运行。

3. 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不突出。行业自律是金融业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一种民间管理方式,它可以与官方金融监管机构一起来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然而,我国的衍生品交易场所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政府取得了监管的优势地位。这种情况下,交易所更多被动地依赖政府监管,缺乏管理部门的有效授权,行业自律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协会自律管理手段不足。

4. 跨国监管与国际监管合作不足。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国的金融体系高度交叉融合,国际监管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和国内金融机构跨出国门,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金融衍生品交易引起的巨额亏损事件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提出了跨国金融监管问题。我国现行法律对我国机构参与境外期货交易存在监管“真空”,监管结构难以进行跨境监管。

三、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制度的措施

一个健康有序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健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维护金融稳定、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宏观金融体系的重要条件。我国的金融衍生市场由于严重监管不足问题,造成了整个金融衍生品市场对政府监管的依赖性太强,遏制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活力。要避免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这些问题,就需要在构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时候积极思考相应的长期有效的指导性原则,以避免重复建设并为长期、高效的市场监管指明发展的方向。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制度也就成了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首要任务。

1. 完善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应尽快制定金融衍生品监管法。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拍市场还不成熟,可以按衍生品的基本分类来指导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其次,要同步完善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金融衍生品作为一种跨行业的综合交易,是与其他相关产品密切相关的,在制定专门的金融衍生交易监管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必须考虑其他相关的《公司法》、《担保法》等法规,增加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内容,使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完善,以解决目前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督中很多方面无法可依的问题。

2. 建立统一的监管模式

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一个涉及多个金融领域,运用多种技术的“金融合成品”市场,对其实施的监管制度就必须具有跨市场、跨行业的综合特征。随着金融改革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在全球的不断发展,证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研发了层出不穷的新型金融衍生工具,这便使得传统金融监管效力大大降低,我国的分业监管在高速发展的衍生品市场中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现象,实施统一监管势在必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统一监管模式要求制度结构的内在统一和组织体系的相互协调,监管机构以监管目标的实现为导向组织并配置职权。统一监管模式主要包括:

(1)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机构的统一。即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金融衍生品市场,有效监控金融系统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品设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会使得衍生品的现实监管容易造成冲突和真空的问题,在同一的监管机构体系下,有利于提高系统风险的防范效率,改善信息质量,避免信息的重复收集,使得监管人员从更高的角度来监控整个金融市场,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危机,采取措施解决隐患,也使金融机构更加明确内部风险控制的重点,从整体上降低了金融系统风险爆发的可能性,提高金融衍生品市场系统风险监控的效率。

(2)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目标的统一。即设定统一的监管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划分金融监管权,明确监管机构的权利、责任及义务,避免出现重叠或缺位的现象。统一监管机构在设置各个监管部门时,应遵循部门监管目标一致的原则,减少所谓“摩擦成本”;同时,通过内部协调合作机制的强化,将外部监管机构间的冲突通过内部机制予以消化。

(3)多层次金融监管的统一。即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立体监管,注重金融衍生品监管当局和行业自律组织监管、金融机构自控的协调和合作。首先,在政府监管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加大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力度、制定金融衍生品交易法律法规、颁布相关的行为准则、对市场参与者施行宏观管理等。其次,在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方面,金融衍生品行业协会应为保证金融衍生品市场良性运行而实施一系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措施。例如:制定行业协会宗旨、强化职业道德规范、负责会员的资格审查和登记工作、监管经营情况和调节纠纷、协调会员关系等等。最后,在交易所自我管理方面,交易所是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基本场所,交易所的自我管理应包括对交易所会员和业务的管理、对交易所加以规制的管理、建立健全交易所的财务保障体系和对进入衍生品交易活动的信息披露等等。

统一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模式突出保障了监管目标实现的宗旨,更好的实现了市场的有效监管并提高了系统风险防范效率。此外,统一监管模式也反映了进入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特殊性。金融衍生品往往涉及商品市场、证市场、银行市场、基金市场等多个经济领域,统一监管模式通过监管目标统一明确、监管职权合力配置、内部责任制和外部责任制的分工合作等,避免了因监管主体的不确定性使进入金融衍生品交易者面临的巨大风险,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3.加强与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合作

从金融衍生品交易逐渐跨越国界成为国际性市场开始,国际组织主导下的监管协调和合作就贯穿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始终。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各种风险在国家之间、市场之间相互转移、扩散和渗透,金融衍生品的国际性特点日益突出。所以,加强我国与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合作迫在眉睫。首先,要向国际规范和惯例靠拢,遵守各主要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监管准则和对金融衍生品交易信息披露的规定;其次,应积极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建立多边协调及信息共享机制,成立多国合作监管机构,负责对区域性甚至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行监督;最后,要加快国内监管体制改革,尽量缩小与国际先进监管体制在监管理念、监管法规、监管手段等方面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卫新江等.金融监管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刘菲: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体制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篇5

1法律上明确种子管理主体

2000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是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大部分省(市)县站(司)没分开、政企没脱钩的一个时代产物。因而,种子管理和执法主体不明确。虽然[2006]40号文件明确了各级种子管理机构的三大行政职能,但缺少法律效力。此外,《种子法》还需要在品种审定与品种保护、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种子产业改革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修改、补充和进一步完善。所以,建议修订《种子法》,以适应新形势、新发展。

2人事编制上“参公”管理

解决种子管理“体制不顺,队伍不稳,监管不力”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是把全国种子管理队伍实行“参公”管理。这是在身份上确定种子管理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必要手段。目前,已有湖南、湖北、北京、甘肃、安徽、福建、内蒙古等12省将省级种子管理站(局)“参公”管理申报至国家人事部。建议农业部本着[2006]40号文件精神,商国家人事部,支持这次种子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3理顺种子管理与农业综合执法的关系

自1999年,农业部本着“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实验农业综合执法。最近,孙政才部长在农业部2008年常务会议上强调: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综合执法工作的重点在县一级,执法主体一定要合法,其内容是集中行政处罚权(而行政许可、行政管理仍由原专业管理机构负责)。目前的问题:一是综合执法缺失法律依据;二是执法的内容、管辖、程序、体制、机制亦没有法律、规章支持;三是农业部门内部管理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时有发生,给老百姓的印象是,多头执法、混乱执法,没人执法。如何理顺此关系呢?建议:真正落实孙部长讲话精神,做到农业执法不越权、不错位、不缺位。县级以上不设综合执法机构。县级综合执法的主体是农业局,不能是事业性质的二级机构或直属机构;执法人员应是种子、肥料、农药、农机、渔政等专业管理人员;在县级实行综合执法主要是集中行政处罚权,除此之外的行业管理仍由专业部门负责;责权要统一,有权必担责,有错定追究。

4加强种子管理重在强化手段

篇6

一、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1.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概念

体育市场是由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和劳务价值供给和需求及互相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体育产业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个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是指根据政府法令或法规,对体育市场经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的系统化活动的总称。根据我国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体育市场监督管理的依据是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认定体育市场主体资格,对体育市场主体、客体进出市场及交易行为进行监管,推进体育市场规则的完善,保护体育消费者和体育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环境。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本就不很完善、并且潜伏矛盾的现行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更加不适应新形势和加入WTO后的要求。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设置的体育市场监督机构多、规模庞大,分工不明、权限模糊,而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弊端就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权责不明、争权夺利、政出多门、机构臃肿、效率不高。而这些问题不只存在于部门之间,就是在同一个部门的内设机构中也有类似情况。

3.制约发展因素分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首先是与我国正处于改革的过度发展时期有关。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体育产业市场监管的任务也更加繁重,政府职能部门和机构不断膨胀已有的规模,而与此同时,在过度时期,上下管理体系、平级管理协作体系又没有完全理顺,加剧了机构之间协调的难度。其次,这些问题的成因还有某些特殊因素。众多的体育产业市场监管部门、机构不仅争相设立,而且尽力争取一份在市场活动中“说了算”的权力,权力的大小、多少甚至可能成为“寻租”的基础,部分官员、部分机构将其作为权钱交易的有力支撑。

4.国外的经验

政府法规是市场经济发展成熟与完善不可缺少的制度保证,国外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已美国的最为完善。美国政府不设立职业体育产业的专门管理机构,而是通过立法、司法、执法三个体系对职业体育产业实施分权、分级管理:以国会为主导的立法系统颁布各种涉及或适用于职业体育的法律法规;行政机构执行法律法规,对职业体育产业实施规制;司法系统负责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是由立法和司法系统来行使其职能。从规范意义上来说,美国政府规制职业体育产业的动因是源于市场失灵,其规制目标是提高经济的有效性,纠正市场失灵,提高效率,维护公共利益。

二、发展我国体育市场监管体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规范市场管理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保证,因此应该健全并完善社会经济转型期体育产业的法律环境和运行机制,规范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使体育产业走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法律困境,关键要完善体育立法,建立体育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确立体育产业的法律主体地位,建立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这样有助于规范我国体育市场管理,促进体育市场产业的发展。

2.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拉动体育经济发展

发展体育市场的监督管理体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务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建立规范完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体育市场服务水平。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比例日益提高,而且在预计的将来将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且不可缺少的部分,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发展能提高管理服务体育产业市场的水平,将进一步促进和拉动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3.完善监督机制促进国家税收的正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无不受到国家税收政策的影响和制约,体育经济活动也不例外。当前,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体育产业总值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体育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国家通过税收政策调控体育经济的有序发展。发展和提高我国体育市场监管体制综合管理水平有助于保证国家体育产业税收收益的正收。

4.促进全球化与国际接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我国体育市场理所当然进入全球体育市场,为了能够与国际接轨,在全球体育市场中赢得自己的竞争优势, 必须提高和发展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以此作为保证。伴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发展及完善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促进体育市场发展和体育产业的进步。

三、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发展

1.新形式下影响我国体育市场监管体制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1)国际体育产业市场的多样性及复杂性。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国际体育市场以及国内体育市场的构成要素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要求逐步提高体育市场监督管理的技术含量和专业知识含量,实现管理手段及执法手段的专业化和技术化。(2)外来因素对本国体育市场的冲击。体育市场监督管理职责之一是防范外来因素及内生异化变量对本国体育市场的冲击,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3)体育市场监管发展模式的发展与选择。体育市场监督管理职能的加强和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必须与整个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发展的建设相一致,在建构发展的模式时要通盘考虑、全局把握,防止单个部门与整体建设脱节现象的发生。

2.发展更新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

按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以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主体的统一机构,归并技术监督、物价、医药、文化、出版等部门发展更新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严格把关对体育产业市场主体进出市场的资格进行归口审批,保证体育消费市场及生产资料市场上的交易客体的合法性;(2)建全体育产业稽查制度严厉查处并惩罚不正当经营行,保持正当的体育产业市场交易行为,促进公平竞争;(3)推动和发展体育产业市场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理顺其各自内部的管理体系,保证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效力的正常发挥。

3.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

综观世界各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没有有力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就没有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此,为了保证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和顺利实施,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重视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监督管理体育市场的经济活动。即通过体育市场监督管理行为促进体育市场主体的成熟,规范市场客体,规范市场行为,推动市场规则完善等来保障良性体育市场秩序的形成和维护。(2)体育市场监督管理是法制管理,一切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主体的活动均须有法律的根据才能受法律保护。要制定良好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法律法规,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保障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3)提高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队伍的素质。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增强,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应注重对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人员专业基础素质的培养,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与执法能力。

四、结语

面对迅速发展的我国体育产业市场,以竞赛表演产业市场、体育用品产业市场,以及健身娱乐产业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的体育产业市场体系已经逐渐形成,但与国外迅速发展的体育产业市场相比,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体制却相对滞后,在社团建设、法制建设、行政监督管理等方面均相当薄弱。只有对这个新兴的且发展潜力巨大的体育产业市场依法监管,因势利导,才能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只有近一步加大力度发展和建全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使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体制能有效地促进体育产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龄:体育服务业标准化和服务质量监督管理[J].体育产业信息,2002,(12):13~15

[2]杨铁黎 吴永方 刘燕涛等:关于建立我国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2001,21(3):1~6

[4]苗启元:关于我国体育市场经济与立法市场导向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24(1):29~31

篇7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各种公共事业不断的完善,对于现代化设备以及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推进改革发展的进程,各地都在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无形中对于有形建筑市场是一个难得的契机,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有形建筑市场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加大服务设施的投入,建立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建设工程交易场地,为政府依法监管建设工程交易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也使建筑市场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化,对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提供了良好的监督和保障,然而随着建筑市场发展的深入,有形建筑市场的问题也日益凸现,成为制约其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反思症结,突破瓶颈,在持续改进中实现有形建筑市场的健全、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一、有形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

1.存在不合法不规范的交易行为。首先表现在业主方面,暗箱操作,明招暗定。其次在投标人方面。有部分投标人没有对市场规律进行充分认识,还是想通过找关系,跑业主,搞跟踪来获得施工任务。再者是有机构方面。所从事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以自律标准行事,迁就业主不正当要求,与业主串通一气,并精心设计方案使意中人中标成为可能性。

2.存在各种规避招标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一些工程项目的业主和主管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将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化整为零或者分段实施,使之达不到法定的招标工程规模标准。

3.存在着欺瞒、不诚信的行为。在任何交易中,买方都是希望买到也应该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不希望不应该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但是,有形建筑市场内存在一些不具备施工设备、技术管理的投标人,他们不具备招标要求的施工资质,而是挂靠于某一些高资质的施工单位名下承揽工程,从事施工作业,还有的施工企业中标后将部分工程转包给不具备施工资质的施工队伍施工。这些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使得招标人花钱买了一个假冒伪劣商品,是欺瞒、不诚信行为。

二、有形建筑市场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有形建筑市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机构性质模糊不清。目前《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国家其他相关法规中未对有形建筑市场的法律地位做出明确界定,对未进入有形建筑市场交易的工程及相关服务缺乏有效地制约手段,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等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

2.市场诚信基础薄弱。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信用的缺失不仅扰乱了有形建筑市场的经济秩序,也给企业和行业发展带来很大风险,并且阻碍了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工程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3.新的形势下,有形建筑市场的监督体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当前处于建设高峰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很快,建筑规模大,建筑企业多,从业人员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筑市场的主要特点。在这种形势下,监管力度不够,监管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有形建筑市场建设的几点对策

1.强化有形建筑市场的服务功能。在保障现有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交易规范运行的基础上,扩大有形建筑市场业务领域和覆盖面。积极研究和探索有形建筑市场与政府采购中心的关系。有形建筑市场的服务功能和作用与政府采购中心相似,要研究成为一个工程方面的政府采购中心的可行性。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的资金监管,全方位地拓展服务功能。

2.强化建筑市场监管,增强市场震慑效果,消除建筑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一是要认真查处项目法人;二是查处和消除勘察、设计、施工、招标、监理、造价咨询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未取得相应资质证书而从事工程业务活动,或越级、超范围承接业务。三是查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中原则性不强、把关不严,越权审批或不按规定标准审批。

3.改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法律制度环境。法律和信用是维系建筑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尽管信用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系交易秩序的机制,但是,健全的法律体系是正常的信用关系得以维系的保障。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必须在信用机制之外,依靠法律机制,将一切经济活动纳入法制轨道,维护和培养良好的信用秩序,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

4.完善计算机管理系统。有形建筑市场要加强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局域网、公众网建设。我认为在这方面有两大任务:一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存贮和招标投标、政策法规、材料设备价格、技术和人才、工程分包等方面的信息。第二大任务是要成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行电子政务的一个平台。

5.加强评标过程和评标专家的管理。工程交易实行招标投标,评标是关键。必须加强评标过程和评标专家的管理。各地有形建筑市场要完善专家保密制度,严格专家的抽取程序,要加强对专家评标过程行为的监督,通过评标文档抽检、综合能力评估等方式评价专家的评标态度和质量;要建立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和清出机制,对评标不认真、不负责任、职业道德差的“专家”要报告有关主管部门严肃处理。

6.切实加强有形建筑市场自身规范性建设。各地有形建筑市场要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严格内部人员管理。有形建筑市场要建立培训和考核制度,对其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和招标投标管理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工作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任职。

三、结语

通过有形建筑市场这几年以来的运行实践,通过对当前我国建筑市场管理和建筑市场程序现状的分析,不难认识到国务院做出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有形建筑市场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全国一些地方有形建筑市场几年来的有效运转,从实践上表明了它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工程发包承包中信息不畅、工程交易透明度不高的问题,是使工程交易行为走上规范化、有序化的一个有效措施。明确了建立有形建筑市场对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平等竞争的建筑市场的现实意义。随着全国范围内有形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秩序混乱状况势必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形建筑市场必将揭开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刘尔烈,朱建元.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与投标[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2]杨清云.加强招标投标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J].建筑,2003.11

[3]葛萌. 对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特性与意义的探讨 [J].中国建设信息, 2005.06

[4]卞耀武.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用问答[M].北京: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出版社,1999

篇8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良好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对保证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以及施工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建筑企业的生存以及未来发展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确保工程有序开展的前提及保障,同时它对于工程最终质量的好坏也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在建筑施工时将质量管理作为工作重心,采取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为安全舒适的建筑物。

一、建筑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1、建筑物出现渗水漏水的质量现象。渗水现象经常出现的部位是地下室的外墙,由于渗水会导致墙面发黑、发霉,不仅对建筑物的美观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发挥。导致散水坡渗水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散水坡的结构与建筑主体的墙身结构没有完全断开,导致水流渗入;另一方面是由于散水坡的倾斜度设计不合理,导致其档水和接水的功能受到影响,因此导致渗水现象的发生。另外,如果收缩缝的设计不合理,会导致水不能顺利的排出,形成积水。

2、屋面防水工程不到位。屋面渗水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质量通病,尤其是在雨季更容易产生,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导致屋面渗水的原因,一是由于防水层的质量不过关,忽略对防水层的保护与维护,在出现裂缝和受到损坏时没有及时修理,因此而导致防水层漏水;二是对屋面缺乏必要的监理,对于建筑结构没有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三是防水卷材的应用与安装存在不合理之处,防水卷材的埋入深度不够,不能阻挡雨水的侵入,因此而导致外部的水分流入到室内。

3、地基沉陷。地基沉陷也是建筑工程领域中经常发生的质量通病,有的建筑中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更大的利润,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阶段,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质量标准进行监理,因此导致工程的质量无法达到要求,因此而出现地基的沉陷。

4、变形缝渗水。变形缝渗水现象的发生对于建筑物内部的结构和装修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变形缝渗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变形缝的设计不合理,或者是变形缝的内部存在堵塞现象,使得变形缝的功能受到影响,因此容易造成墙面大面积的裂缝。如果变形缝中使用的密封材料质量不合格,或者是盖板的设计不合理,都无法达到支撑变形缝的目的,因此而导致变形缝的变形,进而发生渗水现象。

二、导致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没有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不管是在何种类型的施工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的施工管理制度,对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各项管理行为予以统一,对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这对于工程施工管理工作高效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很多建筑单位都没有建立其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即使有相关的管理控制制度,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实施相关的管理控制制度,难以使其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很容易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多的不规范行为,对于工程施工质量产生较严重影响。

2、施工各部门间配合衔接不当。建筑工程施工具有施工周期长、投入成本大、涉及工艺复杂等特点,在其工程管理工作中,需要对施工过程中涉及的一切问题实施有效的管理,这就涉及多个部门的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工程管理工作中,由于涉及管理内容众多,通常会设立多个部门,各个部门分管某一类的管理工作,但是在处理实际的施工问题时,通常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解决,在实际的工程管理工作中,由于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甚至存在严重的推卸责任现象,这会间导致工程的管理效率不高,使得整体的工程施工受到严重影响。

3、施工技术人员素质不高。在实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是管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其专业素养及业务能力的高低与最终的管理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对我国的工程管理人员的人才队伍组成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就能看出,其中的专业人才的数量是非常的少的,大多数参与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都是普通的农民工,其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工作经验来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导致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技术问题,导致其施工质量不高,也难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不利于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

4、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组织不到位,施工方案没有针对性,施工作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及时的整改,而是一味的根据最初的设想进行工程施工;材料检验不到位,许多材料并没有经过检验试验直接进入工地进行使用。许多的材料供给方依靠关系供给原材料,原材料的标准很难达到施工的要求;检验不客观,现象严重。检验验收过程中,检验人员故意放水,将不合格的建筑当做合格验收,造成了后续购买者的许多困扰。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

1、严把工程设计质量关

在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时,必须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设计,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审核,保证工程设计的质量,才能避免质量通病的发生。设计人员在进行工作中,也要推荐使用质量合格的材料和设备,并且严格执行质量技术标准,保证工程质量。

2、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在展开工作之前,应该强化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引导,并强化对工程管理领导以及所有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整个团体充分的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逐渐的形成强烈的质量意识,然后采用网络管理的方式,让工程建筑企业逐渐的形成质量管理网络,并实行终身责任制度,将工程质量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充分的激发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自觉的强化质量管理。

3、新材料的推广与应用

新的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够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大幅提升,同时也避免很多质量通病的产生,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推荐新材料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尚不够成热,因此未经实践过的材料和技术,应当慎用。同时也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施工现场的环境,进行科学的试验和验证之后,完全掌握新材料的特性,才能进行新材料的推)应用。

4、完善安全监督职能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向社会公布建设工程的基本情况、主要参与单位、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行为,有权向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负有重要责任,应当负责建设工程各阶段的质量和安全工作的协调管理,并按照合同约定督促建设工程各参与单位落实质量和安全管理责任。本市鼓励建设单位委托项目管理单位,对建设工程全过程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用试样盲样检测的方式实施监督测。涉及建设工程结构安全的监督检测,检测比例应当符合本市有关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标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

5、工程施工的质量监理

应建立健全各项施工质量监理的规章制度,完善质保体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所规定的质量验收责任、程序和验收方法进行验收。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三检制,并严格履行验收签字程序,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其在规模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对以前的突破,因此大力提高建筑施工安全及质量是目前的重要工作。同时建设企业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安全与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相关体制和机制,并且完善相应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根据目前的房地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不难看出,中国的建筑企业发展飞速,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管理体制,新材料、新结构以及各种高技术和新工艺层出不穷,并得到广泛的推广,当然,现场施工管理以及质量安全的隐患也一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成本控制和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1 施工现场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施工管理问题

有些施工企业认为建筑工程施工就是抓工程质量,而管理施工现场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因而就忽视了施工现场的各种管理工作,安全生产抓得不紧,文明施工无人过问,导致了整个施工现场管理松弛、管理混乱,“脏、乱、差”现象大量存在,人员伤亡、塌陷事故屡有发生,各种问题不断。最主要的原因是施工单位的分包问题没有一定的规范,导致很难定位分包单位的工作性质。而一些工程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把自己需要承担的工作分配给其他单位,这直接导致了施工工序的紊乱,再加上施工人员自身素质不高,致使工程难度加大。

1.2 施工技术问题

技术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没有较高的施工基础作为基础根本不可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再加上建筑工程专业的内容较为复杂,对相关技术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通常每个专业知识都有自己特定的技术标准,对建筑不同部位的施工有着不同的施工工序,但是很多单位的施工技术达不到建筑施工的相关标准,给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2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2.1施工现场管理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重点推行的工程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管理就是组织好施工生产,是在一定时间空间等约束条件下对劳动、设备机具、建筑材料等有限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和优化组合。长期以来,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十分重视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把推行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作为发展壮大建筑业、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加快产业结构布局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施工现场管理上升到法规的高度。建设部曾颁布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第15号令,这对于促进施工现场管理规范化,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和搞好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2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施工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建筑施工,其工作主要体现在施工现场管理上。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施工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经营状况。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激烈竞争的市场角逐中,它决定着施工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能力。为此,施工企业必须克服自己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对施工现场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重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2.3施工现场管理是安全施工的有效保证

只有把安全生产工作搞好了,才能保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一方面,要认真贯彻和落实我国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掌握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意识,并大力培养在施工项目管理中以质量和安全管理为核心的自觉性。

另一方面,要确保施工现场安全设施的资金投人,按照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落实各种管理制度,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努力创造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

2.4 施工现场管理是树立施工企业外部形象的重要标志

施工企业的外部形象是决定企业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前提,施工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良好的生产管理秩序,全面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机械设备和安全生产设施的到位,文明整洁的施工现场环境,紧张有序的施工生产安排,都是施工企业外部形象的重要体现。

3 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措施分析

3.1 完善建筑工程施工资源的配置

施工中的各种资源是施工单位能够按期完成建筑施工的保证,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将严重阻碍施工环节的进行。建筑施工的前、中、后期所需要的不同的资源,施工单位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确保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会因为建筑资源而耽误建筑的施工进度。总之施工单位要确保各项工作做到位,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对各种资源进行及时的调整规划。

3.2 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管理

良好的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需要加强建筑材料的现场管理,尤其是需要全面控制好物资的消耗。一旦遇到材料消耗很大的施工流程,则应由项目经理直接负责。具体的施工环节要根据实际的施工现场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如果项目过大可以将此项目分成几个小项目,这样易于控制。

3.3 严格科学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抓好施工现场管理的关键环节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现场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必须紧密结合施工现场实际,采取科学有效地方法,认真加以研究和编制,对整个工程的现场布置、人员安排、特别是秋、夏季节的季风性时期的人员安排都要认真考虑周到,对施工进度计划表、平面布置图等要经过严谨的计算和合理的安排,对控制工程施工周期的质量、安全都有详尽的安排,并且要留有余地。施工组织设计经建设单位领导批准后,就要认真执行,确保整个工程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组织施工。

3.4完善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

质量是一个建筑工程的灵魂。没有质量为基础的建筑工程不是一个成功的项目。而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最有效的手段。完善的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对工程质量思想意识上的强化。在日常的施工作业中,领导者需要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上的培训,培养其责任心,并且要与相关单位签订质量责任保证书,这样才能够确保建筑工程每个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3.5 抓住安全生产这个主要环节,不断促进安全施工迈上新台阶

由于施工现场是动态的多工种立体作业,生产设施的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变性、人机的流动性,形成了人、机、料的动态集中,安全隐患时有出现。施工现场应着手控制好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落实安全管理决策和目标,以消除一切事故,避免事故伤害,减少事故损失为管理目的,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点。要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重点加强施工现场用电、脚手架和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推行标准用电设备,实行全封闭的施工现场管理。

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使所有施工人员都要熟悉安全生产知识,掌握安全生产要领,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定组织现场施工。

3.6 工现场的环境管理

施工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影响环境的污染物的产生,杜绝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要建立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废水、废物、粉尘、噪声、有害气体的管理,要采取措施,将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对现场施工人员生活环境也要下大力气管好,让施工人员身心健康得到保证,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4结语

总而言之,施工现场的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必须事无巨细,随时做好防备工作,方方面面均需有所准备,同心协力,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施工任务。

参考文献:

[l]廖品槐.建筑工程与质量安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10

供热管道; 质量通病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09-02

1引言

工业厂区内供热系统正常运行关系到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导致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在此本人以自己所学知识及工作经验分析管网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厂区供热管网分为支状管网和环状管网。一般较为常见的是支状管网。支状管网一般形式简单,造价较低,运行和管理较为方便,其供热管网管径根据热源距离的增加以及供热建筑的减少而逐渐减少。其缺点为,当管网局部发生故障时会影响整个系统正常工作,甚至影响正常工业生产。所以施工中必须严格保证施工质量。

工业厂区中供热管道通常安装于混凝土地沟中,一般主管道敷设地沟为通行或半通行地沟,分支管道一般敷设于不通行地沟中。在这里就供热管道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简单做一下说明。2施工常见质量问题

2.1管道支架安装: 混凝土管沟施工中需安装管道支架,管道支架距离以规范规定为准,管道支架预埋件的施工质量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管道的施工,是主要施工质量通病。

2.1.1未提前预埋钢板,直接采用膨胀螺栓固定。这种施工方法存在管道支架容易脱落甚至管道发生掉落等现象。

2.1.2忽略固定支架、滑动支架或导向支架的重要性而未按要求施工,固定支架不仅承受管道的垂直荷载,还承受管道各方向的水平推力和力矩,所以不可小视。但从经济性上考虑,可以采取加大管道固定支架间距的措施,但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a.管道在两固定支架间的热伸缩量不得超过两固定支架间安装的补偿器的最大允许伸缩量。

b.固定支架的设置应能防止管道产生震动。

滑动支架起到保证管道在允许的范围内自由伸缩,一般可以在水平面上各个方向自由伸缩。

导向支架会使管道沿作用力的方向移动,管道不至于拉裂,一般在补偿器、阀门、三通附近一定距离内设置,采用波纹补偿器时必须设置。

2.2疏水阀、放气阀及除污器安装: 疏水阀和放气阀的设置应从整体出发,要安全经济,力求系统简单可靠,布置合理,便于检修和维护。并应尽量减小损失,尽可能回收介质和热量。

2.2.1疏水阀安装方向错误。可导致疏水阀无法正常运行,可能导致管道内积水严重,至每个分支建筑物时,蒸汽大量带水,导致用户端采暖效果不佳。

2.2.2蒸汽管道最高点不设置放气装置。应在蒸汽管道最高点加设放气装置,对于凸起布置的管段,可根据积存空气的可能,适当加设放气装置。

2.2.3冲洗管道时不拆除除污器或滤网。这种情况容易导致除污器内堵满杂物,影响供热系统运行。

2.2.4除污器安装位置不正确。供热管道主干线在最低点,垂直升高管段前、分段阀门前应设置阻力小的永久性除污装置。

2.3补偿器安装: 补偿器形式多种多样,选用时需根据施工具体情况确定。下面就常用的补偿器安装时的质量问题进行简单阐述。

2.3.1方形补偿器,方形补偿器由4个90°角煨弯而成,由于加工方便,补偿性能好而广泛使用,是供热管道角度采用的补偿方式,但大管径管道方形补偿器尺寸较大且占用一定空间。在施工中安装方形补偿器时通常存在以下问题。a.方形补偿器安装位置不正确。缺点:热伸缩量不足。方形补偿器应安装在相邻两固定支架的中心线或接近中心线位置,此时补偿效果最佳。b. 方形补偿器垂直或水平安装时两外侧壁直管段位置未加设导向支架。缺点:管道可能会出现纵向弯曲。

2.3.2套筒补偿器:套筒补偿器安装方向不正确,缺点:补偿器损坏漏水或变形。

套筒补偿器应安装在固定支架近旁,并将外套管一端朝向管道的固定支架,内套管一端与产生热膨胀的管道相连接。

2.3.3波纹补偿器: 波纹补偿器固定螺栓未拆除,未进行预拉伸。缺点:固定螺栓未拆除,未预拉伸导致波纹补偿器严重变形,导致漏水。

应将补偿器的一端用螺栓紧固,另一端可用倒链卡住法兰,然后慢慢按预拉长度进行冷拉,冷拉时要使补偿器四周受力均匀,拉出规定长度后用支架把补偿器固定好,把倒链和固定架上的补偿器取下,然后再与管道相连接。

2.4管道及配件安装: 供热管道安装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整个系统运行以及系统的使用寿命,管道的材质、壁厚以及焊接口的焊缝厚度等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在施工中我们要严格把关。从材料订购、进场验收层层把关,施工中焊缝可以采取焊工包干制等方法严格把关,某个焊口出现质量问题能直接找到责任人,这样也提高了焊工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2.4.1管道与设备法兰连接时,法兰垫采用橡胶制品。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法兰连接处漏水漏气,在蒸汽管道法连连接时,法兰垫严禁使用橡胶制品,通常情况下采用石棉法兰垫片。

2.4.2变径弯头变径尺寸不足。变径弯头应按照相关图集尺寸制作,严禁在现场直接采用大管套小管的方法变径。最经济的方法是直接购买成品,这样免去了加工制作的过程,可提高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2.5管道打压及冲洗

2.5.1管道试验压力不满足设计要求或未打压就投入使用,这种施工质量问题容易导致管道发生泄露。试验压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有些焊口薄弱的部位不容易察觉,一旦运行中压力过高可能会导致管道发生泄露情况,甚至危机整个供热系统。

2.5.2管道未冲洗。当整个系统投入使用时,若管道未冲洗,可能导致管道内杂质直接堵塞阀门或其他设备,直接影响管道用户的正常使用。若管道错综复杂,就难以确定堵塞位置,更加加大了维修的工作量,劳民伤财。所以管道的试压和冲洗至关重要,不能为了图省事而忽略应用的工序。

2.6管道防腐及绝热

2.6.1管道防腐: 管道安装时管道防腐普遍存在除锈不良,尤其是手工除锈时达不到规范规定的ST2级质量标准,刷漆时所用防锈漆类型不合,涂刷厚度不均匀等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管道安装质量,施工时必须加强监督。

2.6.2管道保温绝热: 施工中保温主要存在保温层厚度不够、不均匀,玻璃丝布缠绕不紧,等质量问题。管道直埋时一般采用管壳保温的方式进行,采用管壳保温时应将管壳开缝错开安装,管壳缝应采用胶带给予密封。施工时必须注意保温材料的防水防潮工作。

综上所述,供热管道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规定及相关图集的施工方法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上述常见质量问题只要我们认真细致的去了解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图集就能避免,在这里简单阐述一下常见质量问题,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篇11

中图分类号:U443文献标识码: A

钻孔灌注桩技术,因其对各种土层的适应性强、无挤土效应、无震害、无噪音、承载力高等优点,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艺也日趋完善。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因其所选护壁形式的不同,有泥浆护壁和全套管施工两种。泥浆护壁施工时,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桩基本身质量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桩基质量取决于勘察、设计、施工等许多因素,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质量事故。钻孔灌注桩由于对各种地质条件的适应性、施工简单、易操作且设备投入一般不是很大。施工大部分是在水下进行的,其施工过程无法观察,成桩后也不能进行开挖验收。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必须防治钻孔过程中及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保质保量的完成桩基施工任务。

一.钻孔过程中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1、护筒冒水

护筒外壁冒水,严重的会引起地基下沉、护筒倾斜和移位,以及钻孔偏斜,甚至无法继续施工。

造成原因:1)埋设护筒的周围土不密实;2)护筒水位差太大;3)钻头起落时碰撞。

防治措施:1)在埋设护筒时,坑地与四周应选用最佳含水

量的粘土分层夯实;2)在护筒的适当高度开孔,使护筒内保

持1.0―1,5m的水头高度;3)钻头起落时,应防止碰撞护筒;

4)发现护筒冒水时,应立即停止钻孔,用粘土在四周填实加

固。若护筒严重下沉或移位,则应回填重新埋设护筒。

2、塌孔

塌孔是指在成孔过程中或成孔后,孔壁塌落现象。钻孔过

程中没有足够的水头压力和良好的泥浆护壁,成孔后孔内水位

失去了有效的补充水源,导致孔内水位降低、水压不够造成塌

孔。钻孔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泥浆

突然漏失,则表示有孔壁塌陷迹象。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如发

现孔内水位线非常明显、大幅度的上下波动,同时表面有大量

的气泡涌出,那说明孔内已有塌孔的部位。

造成原因:1)孔壁塌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护筒周

围未用粘土紧密填封;2)泥浆不合格,没有达到所需的粘度

和比重,在孔壁不能形成很好的泥皮,起不到护壁的作用;3)

没有及时的补水,护筒内水位高度不够,达不到足够的水位压

力;4)钻进速度过快、空钻时间过长、成孔后待灌时间过长;

5)灌注时间过长引起孔壁塌陷;6)强行吊放已经变形的钢筋

笼,致使孔壁泥皮破坏塌陷。

防治措施:1)在松散易塌的土层中,适当埋深护筒,用

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使用合格优质的泥浆,提高泥浆的比

重和粘度,保持护筒内泥浆水位高于地表水位;2)搬运和吊

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其变形,安放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

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时间,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3)成

孔后待灌时间一般不应大于3小时,并控制混凝土的灌注时间,

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灌注时间。

3、缩孔

缩孔是指成孔后孔内局部段出现孔径小于设计孔径的现

象。在下钢筋笼前可以用探孔器检查是否出现缩孔。

造成原因:1)缩孔主要与桩基处的土层性质、泥浆性能

及孔内外水头差有关,若在地层中含有遇水膨胀的塑性土或泥

岩,则易出现缩孔;2)软弱土层在土压力作用下向孔内变形

也会产生缩孔;3)钻头直径偏小,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及时

检查、及时修补。

防治措施:1)施工过程中泥浆比重越大,孔内泥浆顶面

标高与原地面的高差越大,出现缩孔的可能性就越小;2)平

时勤检查钻头的尺寸并及时修补,始终保持钻头的直径满足钻

孔的要求;3)若检查出有缩孔现象,在导正器(钻头)外侧

焊接一定数量的合金刀片,重新用在缩孔处刷孔,同时提高孔

内水头高度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应尽快灌注,防止再次出现

缩孔。

4、钻孔偏斜

成孔后桩孔出现较大垂直偏差或弯曲。

造成原因:1)钻机安装就位后加固不牢、稳定性差,造

成作业时钻机不稳定,钻头上下工作时不是垂直线;2)钻杆

弯曲造成的桩孔弯曲;3)地面土层不密实、软弱或不均匀;4)

土层呈斜状分布、土层中夹有大的孤石或其它硬物。

防治措施:1)先将场地夯实平整,轨道枕木宜均匀平整

着地;2)安装钻机时要求转盘中心与钻架上起吊滑轮在同一

轴线,钻杆位置偏差不大于2cm;3)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

采用自重大、钻杆刚度大的钻机,进入不均匀地层、斜状岩

层或碰到孤石时,钻速要慢档;4)安装导正装置也是防止孔

斜的简单有效的方法;5)钻孔偏斜时,可提起钻头,上下反

复扫钻几次,以便削去硬土;如纠正无效,应于孔中偏斜处

回填粘土至0.5m以上重新钻进。

5、桩底沉渣量过多

造成原因:1)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2)泥浆

比重过小或注入量不足,而难于将沉渣浮起;3)钢筋笼吊放

过程中未对准孔位而碰撞孔壁,使泥土塌落桩底;4)清孔后

待灌时间过长,致使泥浆沉积。

防治措施:1)成孔后钻头提高孔底10―20cm,保持慢速

空转,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30分钟;2)采用性能较好

的泥浆,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不要清水进行置换;3)钢

筋笼吊放时,使钢筋笼的中心与桩中心保持一致,避免碰撞

孔壁;4)可采用钢筋笼冷压接头或钢套筒对接工艺加快对接

钢筋笼速度,减少空孔时间,从而减少沉渣;5)下完钢筋笼

后检查沉渣,如超过规范要求,则应利用导管及泥浆泵进行

二次清孔,直至孔口返浆比重及沉渣厚度符合规范要求;6)

二次清孔后,应避免长时间等待,尽快开始灌注混凝土;7)

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25―40cm,且应有

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0m以

上,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溅除孔底沉渣,达到清孔的

目的。

二.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1、卡管

水下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堵塞导管无法继续进行灌注的现

象。

造成原因:1)初灌时,隔水器具堵管;2)混凝土和易性、

流动性差造成离析;3)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过大;4)各种

机械故障引起混凝土灌注不连续,在导管中停留时间过长而

卡管;5)导管进水造成混凝土离析等。

防治措施:1)使用的隔水器具直径应与导管内径相匹配,

同时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证顺利排出;2)水下混凝土

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通过实验室确定,粗骨料

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导管直径和钢筋笼主筋最小净距的1/4,

且应小于40mm,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缓凝,水下混凝土

宜掺外加剂;3)在混凝土拌和过程中,应加强对混凝土搅拌

时间和坍落度的控制,坍落度宜为18―22cm;4)导管使用前

必须做泌水试验,确保导管连接部的密封性,泌水压力为

0.6-1.0Mpa,以避免导管进水;5)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混

凝土应缓缓倒入漏斗的导管,避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塞;6)

在施工过程中,应时刻监控机械设备,确保机械设备运转正

常,避免因机设备故障造成质量事故的发生。

2、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提升导管受阻现象

在施工过程,虽然按照技术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了正确的

操作,但由于水下混凝土基桩工作都于地面下完成,地下的

情况不可预见。即使在先期灌注正常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这

种现象,尤其对于基桩较长(30m以上),地下水位较高的地

段。

造成原因:在灌注混凝土开始阶段,由于第一盘混凝土

的体积较大,灌注开始时混凝土的下落对导管壁产生的侧压

力不均匀,造成导管的底部发生偏向一侧的摆动。如果没有

异常现象的发生,现场人员发现不了。随着灌注的进行,导

管底部已偏向一侧。提升导管时发现 ,即使采用很大马力的

提升设备,导管依然不动。对于此现象的发生,分析结果为

导管的连接处与钢筋笼内侧的架力筋发生搭接现象。此时导

管与钢筋骨架整个连为一体,加上已灌注的混凝土在处理提

升过程中,已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发生初凝,最终致使导管

无法拔出。

防治措施:在与第一节导管连接的导管外侧简单套上一

个椭圆形的套体(钢筋焊成),使其与钢筋笼隔开。由于设计

中大多采用摩擦桩,钢筋笼底部与孔底依设计不同,有0.5

―2m素混凝土构成。这一措施的采用必须保证套体所处导管

位置一定在钢筋笼底标高之上布置。这样,无论混凝土在任

何位置灌注,始终保证导管下部及连接部与钢筋笼架力筋不

发生接触。从而避免灌注过程中事故的发生,在实践中该方

法在保证其它技术措施的同时,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提升导管

受阻现象的发生。

3、钢筋笼上浮

钢筋笼的位置随着混凝土的灌注,缓慢上浮的现象。

造成原因:1)钢筋笼初始位置过高,混凝土流动性过小,

导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过大,钢筋笼被混凝土拖顶上升;2)

当混凝土灌至钢筋笼下时,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部距离

钢筋笼仅有1m左右,由于灌注的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的冲击

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的上浮;3)当混凝土灌注过钢筋笼且

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混凝土因灌注时间较长,已接近初

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的握裹力,此时

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笼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

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升。

防治措施:1)钢筋笼初始位置定位准确,并与孔口固定;

2)缩短灌注时间或掺外加剂,防止混凝土顶层进入钢筋笼时

的流动性变小,混凝土接近钢筋笼时,控制导管埋深在1.5

―2m;3)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灌注的标高

及导管埋深,当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2―3m时,应及时将

导管提升至钢筋笼底端以上;4)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深一般

宜保持在2―6m,严禁把导管提出混凝土面;5)当发生钢筋笼

上浮时,应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混

凝土面的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灌注,上浮现象即可消失。

4、断桩

断桩是成桩后桩身局部没有混凝土,或泥砂将桩身断成上

下两截,是严重的质量事故。

造成原因:1)为解决塞管猛插猛提导管,使导管底短时

间脱离了混凝土顶面;2)在灌注过程中出现塌孔,没有发现

或用吸泥机处理不彻底;3)灌注时间过长,混凝土顶面已形

成硬壳,后灌注的混凝土从导管上升后覆盖已初凝的混凝土,

混凝土凝固后不连续,中间被冲洗液等疏松体及泥浆填充形

成断桩;4)混凝土供应中断或机械故障等造成灌注混凝土无

法继续进行。

防治措施:1)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清孔时间应根据孔

内沉渣情况而定,清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

超过规范规定;2)严格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应有

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坍落度应满足灌注要求;3)灌注混

凝土前认真进行孔径测量,准确估算出全孔及首次混凝土灌

注量;4)灌注过程中,应随时控制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

埋深,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5)在地

下水活动较大的地段,事先要用套管或水泥进行处理,止水

成功后方可灌注混凝土;6)灌注混凝土应从导管内灌入,要

求灌注过程连续、快速,准备灌注的混凝土要足量;7)在灌

注过程中应避免停电、停水;8)绑扎隔水器具的铁丝,应根

据首次混凝土灌入量的多少而定,严防断裂;9)确保导管的

密封性,导管的拆卸长度应根据导管内外混凝土的上升度而

定,切勿起拔过多。

5、泥浆进入导管

造成原因:1)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拆卸导管时对导管

的长度计算错误,提升导管时管底提出了混凝土面,使泥浆

进入导管内;2)导管之间的接缝胶圈破裂,使泥浆进入导管

内。

防治措施:1)安装导管时,必须严格检查每一节连接部

的密封圈是否完好无损;2)准确测量孔深,计算混凝土高度

及导管埋深;3)若导管提脱进浆,应重新下导管,并将导管

内的泥浆抽完,再接着灌注混凝土,此时的第一斗混凝土需

要降低水灰比,加大水泥用量,增加混凝土的稠度;4)若导

管内进入泥浆时,已灌注的混凝土顶面距离孔口的高度较大,

抽出导管内的泥浆需要的时间较长,可能导致混凝土的工作

性能降低。为防止塞管而产生断桩,可以不抽出导管内的泥

浆。将导管插入混凝土约1m深,重新像施工首批混凝土一样

迅速提起隔水器具,下料排空导管内的泥浆。在导管内充满

混凝土的情况下,拆除料斗接长导管后继续灌注。

6、气孔

造成原因:灌注混凝土时,在短时间内大量混凝土进入料

斗,将一部分空气封闭在导管内,同混凝土一起进入桩身混

凝土中。桩身中气孔问题是水下灌注桩的通病,一般不会显

著降低桩身质量。因为在灌注混凝土时,体积较大的气泡被

混凝土挤压肯定会排出。不能排出的气泡必然是体积很小的,

但即使是这样,施工中也应尽量减少气孔。

防治措施:1)导管埋深不要过多,应在2―6m之间,这

样既能保证混凝土质量,又利于气泡上排出;2)灌注时尽

量从料斗的一侧下料,不要对准导管口,下料应尽量匀速均

匀;3)下完料拆管前多提插导管几次,利用导管对混凝土

的振动作用使气泡排出;4)混凝土灌注至桩身上部时,必

须确保灌注的有效高度,才能保证混凝土在下降时有足够的

冲击力,排除混凝土内的气泡。

四.结束语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钻孔灌注桩作为一

种基础形式,以其适应性强、成本适中、施工简便等特点,

仍将被广泛的应用于公路桥梁及其他工程领域。灌注桩属于

隐蔽工程,但由于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因此,

对其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要求。对各种影响因素都

篇12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082

1 污水厂管道施工普遍存在的问题探析

(1)管道位置发生偏移。在污水厂日常的管道施工当中普遍存在管道位置发生偏移的现象,这会导致管道内部积蓄大量积水,严重影响了管道排水能力的提升。出现管道位置偏移的影响因素有诸多方面,例如:施工测量环节中的疏忽,可能造成施工数据及测量数据出现不小的偏差,同时更容易遭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在日常的管道施工环节中遇到早已建成的建筑物,则在排水管施工的时候就不得不对此类建筑进行避让,这也给排水管道的测量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使得测量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若是y量偏差在可允许范围内,并且施工当中借助一定的调整也能达到预期目标;然而,一旦测量偏差远远大于许可范围,则很容易导致排水管道的位置发生偏移,进而大大降低管道的排水能力。

(2)排水管道发生渗漏现象。污水厂的排水管道发生漏水和渗水问题是当前排水管道施工过程中最影响施工质量的一个难题,其将会对污水厂总体的管道排水能力造成严重限制,如果渗漏现象较为严重、范围较为广泛,还会同时对管道的检修和排查工作带来不小的麻烦。排水管道发生渗漏的地方通常会是管材的接口处,因为管材的质量不达标或接口施工未按照施工标准进行,那么在后续的运行环节中会受到污水的侵蚀,进而造成更为严重的渗漏情况,再或者管材闭水短口不符合基本需求等,这些均为污水厂排水管道发生渗漏现象的影响因素。

(3)检查井出现质量状况。众所周知,检查井作为污水厂排水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对污水厂管道排水能力及后期排水管道的检修和维护等均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若是在污水厂的排水管道施工环节中,对于检查井的高度以及检查井铁排爬梯的质量检测缺少足够多的系统、科学的手段,便会导致检查井变形或出现下沉状况,而且检查井盖材质的质量以及施工安装的科学性等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检查井基础作用的体现起到影响作用。

2 污水厂管道施工常见问题的主要防范对策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污水厂排水管道施工的主要问题归结为管道位置偏移、排水管道出现渗漏问题以及检查井质量问题等几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就针对这几方面的施工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管道位置发生偏移的防范对策。造成污水厂排水管道发生位置偏差的影响因素包括诸多方面,我们可以从下列几项内容着手,找到更有效的措施来降低或消除由于管道位置偏移对污水厂排水能力产生的不利影响:第一点,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在开展作业之前应当进行规范、合理的测量,一般为两到三次,紧接着选取最终测量结果的平均数,并尽可能将测量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第二点,将当地基本的地质状况同有关的施工标准、施工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经过反复的测量和检查,将测量环节出现的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然后结束检查工作,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提升测量的精确程度。接着,就是做好沟槽与平基的轴线的测量工作,如此一来,便可以迅速增强排水管道安全检测的准确度。若是在排水管道的施工环节中碰到必须进行避让的建筑物,则务必要在适当的地点设置连接井,以便给后续的管道检修、维护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在挖槽的时候往往会存在断面不符、超挖、边坡塌方等各种各样的施工质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关人员展开挖槽工作前仔细测量本地区土壤质地的力学属性及基本类型,进一步选取科学合理的变坡度,如若需要挖掘的沟槽深度过大,那么就应当借助分层挖掘的作业模式来完成挖槽工作,与此同时,还必须在确保施工者人身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

(2)排水管道发生渗漏现象的防控措施。现阶段,排水管道发生严重的渗漏现象是污水厂管道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之一,对此,我们不妨从下列内容展开防范:第一点,严格控制排水管道选取材质的达标率,对部分存在严重质量状况的选材严禁将其带到施工场地当中,并且对提供管道材料的商家提出严格规定,也就是说务必选择出厂合格证以及检测报告证等齐全的商家,这样可以从源头上保障施工选材的质量。第二点,在进行排水管道的施工时,必须要按照预先设计的施工方案进行作业,努力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防止为单纯地应付施工任务而随意施工,若发现当地的土质状况不好,则可以借助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提高排水管道四周土质的承重强度。除此之外,就是要提升管道接口处的焊接质量,因为污水厂排水管道的施工并非仅仅依靠某一根管道即可完成,因此,提升管道接口的焊接质量对于防范管道渗漏问题的出现具有极大的价值。

(3)检查井出现质量问题的防范对策。相关人员在检查井的施工流程中应当依据预先设定的施工方针展开作业,在检测污水厂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的时候,也应对检查井变形以及下沉现象等展开仔细的检查。在实际作业之前,需要借助科学规范的技术来稳定检查井四周的地基,同时确保土质状况可以满足检查井的承重,进一步提升检查井砌筑的水平,控制好管材品质,从本质上增强检查井的质量。

3 结束语

总之,污水厂管道施工同另外一些建筑工程施工具有鲜明的不同,其作为一项隐性工程,基本上都是深埋地下的工程,竣工之后不容易进行复查。因此,我们必须在施工的同时把控好各项质量标准,并自觉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