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风险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14 09:33: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经营风险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篇1

一、资产结构不均衡的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比例很高的企业选择退出竞争的策略需要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这类企业只好选择继续参与竞争,结果往往是承担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却只能获得微不足道的回报。

二、中石化简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于2000年2月25日独家发起成立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和主要石化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也是中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商。

三、资产结构分析

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货。2016年货币资金在资产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由4.75%上升至9.51%,增长幅度较大。应收账款所占比例有所减少,存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略有增长,从2015年的10.08%上升至2016年的10.44%。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虽有所减少,但所占总资产的比重仍然是最大的,2015年固定资产所占比重为50.76%,2016年为46.08%。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略有增加,由5.62%增加至5.67%。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中石油的资产结构。中石油也是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货。但中石油的这几项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均比中石化的要低。其固定资产2015年占比28.47%,2016年有所降低,占27.99%。中石油的存货占比有所增长,由5.3%增长至6.13%。中石油的货币资金占比也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从2015年的3.08%增至4.11%。同中石化一样,2016年中石油的应收账款金额也有所减少,且其所占总资产的比例也有所减少,从2.18%降至1.97%。2016年中石油的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几乎没有变动,仅增长了0.01%,由2.97%变为2.98%。

四、基于资产结构的经营风险分析

通过与中石油相比,我们可以得知,中石化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过大,这两者合起来超过了企业总资产的50%。而中石油的资产结构就比中石化合理的多。这就说明中石化的退出壁垒很高,那么中石化将只好选择继续参与竞争,这会使企业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中石化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也均比中石油高。这也说明中石化的经营风险较高。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流入,延迟了资金流入时间,影响了企业的财务实际能力。因此,企业需要对应收账款进行积极的管理,减少因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中石化的存货较多,影响存货周转速度,而存货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到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加大企业经营风险。一个企业的资产结构是否合理对经营风险的影响很大。中石化公司应适当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降低退出壁垒。还应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降低坏账风险。中石化还要加强存货管理意识,建立健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经营风险。

作者:苏雅楠 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篇2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35-02

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别于一般的生产、贸易企业,在开发项目过程中具有现金投资数额大、现金占用风险大、项目周期长、对资金规模和流动性要求高等特点,是非常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因此,在房地产经营管理中,现金的流动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提供对流动性及经营性风险的重要预警信息。

一、现金在房地产开发各阶段的流动

根据房地产开发现金流入、流出的项目,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项目立项、科研、规划设计、市政配套等环节,现金流出包括可行性研究费、工程规划费、工程设计费、勘察设计、配套设计等各项在立项阶段发生的税费,现金流入主要是股东的投入;第二阶段项目拿地、拆迁安置阶段,现金流出包括土地出让金及拿地过程发生的各项税费、房屋拆迁补偿款及各种安置、补偿、清理、补助、服务、管理等前期费用,现金流入主要来自资本市场融资;第三阶段项目基础施工、主体施工、安装施工以及预售阶段,现金流出主要包括建安费用及各项施工阶段发生的建设、维护、监理、补偿、管理等费用,现金流入包括达到预售条件后的预售回款;第四阶段项目经营、物业管理阶段,现金流出主要包括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房产税等各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税费及物业管理费,现金流入主要是销售回款。

二、现金流动的预警指标

当前,对于如何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现金流指标评价体系,没有权威的共识与证实。基于学术研究界比较认可的一些指标并结合房地产企业的特点,笔者从房地产经营、投资、融资方面归纳了以下几类:

(一)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一般情况,维持和支撑公司运营发展所需要的大部分现金是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融资类现金对公司起到了辅或补充性作用。经营性流动比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是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重要标志。在分析企业未来偿债能力时,需要更多考虑经营性现金获利能力能否覆盖其融资本息偿付。

(二)获利能力分析

根据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股本等之间的关系,揭示企业保持现有经营水平,创造未来盈利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

1、每股经营现金净额均值=经营现金净流量/股数。房地产整体行业的现金趋紧,上市公司中70%的经营现金都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负值的经营现金流量更需要警惕在宏观政策调控下,很可能造成企业实现销售和资金回笼的困难加大,经营风险增加,现金流量继续恶化的恶性循环。

2、盈利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国外破产倒闭的企业中有80%多的企业是盈利情况不错的企业,例如美国W.T.Grant公司,破产有很大因素在于其净利润中存在大量未能实现现金的收入,最终破产清算。因此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关系可以反映利润中为实现现金收入的情况,当然进一步分析中还要结合企业的折旧政策和存货变动情况。

(三)偿债能力分析

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房地产企业资金投入数额大,杠杆效果显著,但是相应的财务风险也很高。

1、短期融资现金保障系数=货币资金/短期及一年到期借款。短期融资现金保障系数是最直接反应企业对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整个行业的保障能力较低,现金对短期负债的能力面临较大考验,特别需要警惕财务风险。

2、有效负债率=(总负债-预收账款)/总资产。剔除了预收账款后的负债,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房地产企业的真实负债。从房地产整个行业来看,有效负债率保持在50%左右,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化,预计企业的融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三、房地产企业现金管理方式

企业现金管理战略,即是将资金预算与具体项目开发进度、企业的战略规划乃至企业生命周期营运发展相结合,寻求稳健的、低成本和可持续现金流动管理模式。当然,不同企业现金管理模式也是多样化的,笔者单独提出了以下几种模式,结合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及行业市场环境,希望对现金流分析提供多方位参考。

(一)房地产企业现金资金池管理

对于房地产集团企业,为了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和减少闲置成本,对于旗下同区域或跨区域的项目公司的资金进行统一调配,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常用的模式包括设立内部结算中心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财务公司。采用集团资金池管理模式,一方面加强了集团的预算管理,提高了闲置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集团内部关联方交易能够减少操作成本,降低融资成本。然而,由于集团资金池管理,也容易出现对项目公司顾此失彼,照顾局部忽略集体利益,更因为关联交易不符合公允、信息披露等要求,容易遭到外部监管的审查或税务局的质疑。因此,在分析房地产集团企业的现金管理模式下,建议应该从集团层面项目安排及资金统筹等方面着手;集团公司是否建立规范的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若一家项目公司不能履行还款义务,集团资金池管理能否可以做到事前防范,事后完善等操作;此外,还应该防范潜在税务风险及内部操作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生命周期与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管理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2012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百强房地产企业2010年及2011年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70.9%和71.8%,有息负债率分别为48.9%和48.1%。对于这种大的房地产企业,融资比例都将近50%,更别说相对小些的房地产企业,融资需求更为尤胜,投资资金高达80%来自外部融资也不足为奇。因此,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是房地产企业突破现金困局,解决流动性问题的一大法宝。

在分析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时,可以借鉴对房地产企业生命周期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融资渠道的组合选择。比如下面展示的是融资与生命周期相结合的一种模式,力求企业经营稳定和风险可控的现金流运作:萌芽期,现金流量表现高流出,融资渠道一般是自由资金、风险投资与股权投资组合形式,现金管理主要为资本的原始积累与投资风险相结合;成长期,现金流量以流出为主,现金流入逐渐增加,融资渠道一般来自金融机构信贷,现金管理主要为解决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成熟期,现金流量以流入为主,现金流出逐渐减少,融资渠道一般可来自非银机构信贷,现金管理主要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和寻求新的投资;衰退期,现金维持流入,并逐步收缩投资规模或吸收实力雄厚的开发企业,现金管理以资金撤回管理或在寻找新项目投入。将现金管理、融资需求与企业生命周期相结合,更准确判断企业未来偿债能力,较全面分析企业经营发展规划和风险承受能力。

(三)房地产业务模式管理

由于房地产项目的现金投资大、项目前期大量支出、到中后期才有回报的特点,使得这种现金流的大起大落无疑给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造成了极大的风险。而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多种业态的组合、开发项目错配等方式来平衡现金流管理。比如万达为代表的“租赁并举+自营”的商业地产模式,通过销售保证短期业绩,持有部分商业收租物业增值来保证取得长期回报,赢得稳定现金流,并且项目物业综合体化的特征,以“购物中心+住宅+酒店+写字楼+公寓”等业态组合,更能够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代表性的还有华润“万象城”、中粮置业“大悦城”、上海亿丰“亿丰时代广场”等。

除了对物业业态的组合,还可以推动产业链的组合。房地产一般2-3年的开发周期,资金占用成本较高,通过投资具有稳定现金流的业务,使得房地产企业负值现金流的风险大大降低。2001年后,新世界业务重组:基建、物业开发都是投资回报期长、利润高、资金投入大的行业;服务管理(设施管理、交通运输及金融保险)提供了稳定利润和现金流入;收纳的港口管理及新世界百货也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

综上,关于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量分析是个庞大的管理体系,肯定的是现金流在房地产乃至所有行业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对房地产行业现金流量表介绍,房地产开发现金流量流动介绍,现金流量预警指标的分析和房地产现金管理模式浅析,希望能够使读者在业务分析的过程中多一份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惠娟.浅谈现金池在房地产行业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1,(30).

[2]祝桂芳.基于现金流量的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预警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1.

篇3

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取得了巨大的突破。2010年末,我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已达84.7万人,该数字在1997年仅为28.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8.71%;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净额已达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势头;同时在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已达3172.1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569.73亿美元,比去年(2009年)的505.91亿美元增加了12.61%,其中中国共有5l家(内地50家) 公司进入E N R225强榜单。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对外承包工程(FEP)、直接对外投资(OFDI)、对外劳务合作(FLS)和对外设计咨询(FDCS)是现阶段我国跨国企业经营的主要现状模式。下面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具体的了解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现状。

(一)对外承包工程(FEP)。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共有5l家(内地50家) 公司进入ENR225强榜单;而1997年,我国仅有26家。在短短13年间,增加了近一倍的数量。排名前10位的中国公司2010年度海外总营业额为360亿美元,而我国50家内地企业入选本届榜单,共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569.73亿美元。1997年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共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40.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额为22.48%。在过去的13年间,我国的国际承包市场正在一步一步扩大,对外承包工程持续稳定增长。当然,在业务规模继续扩大、公共工程领域保持规模的情况下,也存在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还不尽人意的地方。

(二)直接对外投资(OFDI)。

中国直接对外投资(OFDI)在过去的13年中(1997-2010)有了持续而稳定的增长。截至2010年底,我国OFDI净额已达688.1亿美元,投资流量再创新高,位居全球第五。投资存量突破3000亿大关,对大洋洲和欧洲的存量增幅最大。同时投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行业多元化程度较高而聚集度也相对较高。而到了2011 年时,中国OFDI净额已达746.5 亿美元,同比增长8.5%。总体来说,这几年中国OFDI呈现增长强势,并购领域较为集中,对主要经济体投资速度快等特点。

(三)对外劳务合作(FLS)。

在过去的13年间,中国的对外劳务(FLS)合作从1997的21.65亿美元到2010年的87.2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1.34%。由于近年来韩国、新加坡、日本等主要市场增长恢复较为明显,我国外派劳务将主要流向这些市场,成为这些项目开展主要劳动来源。但需提出的是,和其他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对外发展速度并没有显著的优势,甚至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劳动力短缺仍会成为部分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四)对外设计咨询(FDCS)。

对外设计咨询(FDCS)是指为业主或承包商提供技术服务项目。包括承担地形地貌测绘,地质资源勘探与普查,建设区域规划等。截至到2008 年底, 我国对外设计咨询累计完成营业额26.7 亿美元,签订合同额46.6 亿美元。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分析

(一)治理风险。

企业治理风险与企业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息息相关,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良好的跨国企业应当具有成熟的公司架构和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许多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却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以及风险控制意识,导致企业不能有效的经营。

企业在运营中需要注意企业治理环境的变化风险。环境变化风险主要由三大模块组成,可分为外部治理风险、信息披露风险和内部治理风险。外部治理风险可能由于所在国的外部环境和政府的行为所致;信息披露风险可能由于企业对信息揭示的不真实、不完善所致;而内部治理风险主要由股东、董事会及经理层治理而产生。

企业对治理风险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成败。“中航油”事件、“中信泰富”事件归根结底是治理结构的问题。没有制度的权利就会带来腐败。公司组织混乱、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与激励制度不完善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化给跨国经营企业带来的不可预期的收支变化和难以预测的经营影响。在牙买加货币体系成立后,浮动汇率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我国现阶段实际上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根据市场变动在合理水平范围内的浮动。但人民币面临持续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汇率波动日益明显,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外汇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因此,跨国企业防范汇率风险已成当务之急。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政治风险常常能左右企业的正常经营。西方国家常常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或干预中国企业的正常跨国经营。2010年美国以“美国国家安全高于个别企业收购利益”为由拒绝了华为收购3COM公司。2005年中石油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而没能成功收购优尼科公司。政治风险是企业跨国经营另一大障碍,这将极大影响我国企业正常的跨国经营活动。

(四)文化风险。

文化风险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惯使企业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设想的背离,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性的风险。文化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复杂性。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充分尊重东道国的文化,深入理解其中的差异,体会不同的文化背景并适当进行本土化经营。跨国经营面临的跨文化问题不容忽视,若不重视跨文化差异,跨国企业很容易走向失败的深渊。

参考文献:

篇4

一、引言

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变以及企业管理者能力的高低、管理水平的好坏对于企业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让企业处于不可掌控的风险中。与此同时,企业的发展需要从外界获取原材料、人力资源以及资金,企业通过加工或包装生产资料并向外部输出商品,从原材料向商品转化的过程中,企业会获得相应的利润。企业自原材料采购到向外输出商品的各个环节中都会由于处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经济环境以及政策、法规等的改变也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敢要冒险,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但也需要善于分析、发现风险,通过制定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策略而达到有效的控制,提高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降低发生风险的机率,提高企业利润。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产生了无法预计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期望收益产生偏差,从而加大了企业蒙受损失或者获得意外经济收益的机会。

二、企业经营中存在风险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规律及价值规律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使商品在生产、经营、流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经营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也必然需要承担着经营风险。企业产生经营风险的不是偶然的,它是必然的,主是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间存在着差距。企业间由于企业规模、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差异,在生产要素在质量和数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企业内部劳动者的素质、能力、技术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使得企业经营存在风险且企业间的风险控制能力也因存在的差距有强弱之分。

(2)企业的决策层、领导者在考虑、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根据问题作出的相关的决策、制定的计划,管理者的水平、分析风险和掌控风险的能力也是不一致的。

(3)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四个环节不是固化、一层不变的,在商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若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客观的预估或做出与经营决策与实际情况相违背,企业随时可能发生无法预测的事件。

所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中不可避免的会遇见许多意料之外的经营风险,企业的管理者若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分析风险,将会给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造成经济损失,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

三、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根据市场竞争中外部环境及内部经营管理的影响,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风险主要包含市场营销风险、法律风险及政策风险;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带来的风险主要有:资金风险、管理风险等风险。

1.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经营风险

(1)市场营销风险。自从我国加入世界组织以来,已经逐步地与国际经济接轨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确立了新的市场营销体系,在新的体系中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我国市场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各方面的政策、制度不够完善与规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若投入成本相对较高或商品质量相对低时,就容易导致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无法持续的发展并生存下去。企业在适应市场的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换,这些工作易引起各方利益冲突,产生经营风险。同时企业商品在进出口过程中还会由于国际市场容量、政策的影响而带来风险。

(2)价格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会因为价格变化而导致采购或销售时产生了与预期利润减少的可能性。若销售价格确定后,采购价格上升;或者是采购价格确定后销售价格却下降。价格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常遇见的外部环境引起的经营风险之一。

(3)政策、法律风险。国家、政府制定或修改政策、法律而引起了条件的改变致使受到限制、禁止等风险。例如,出于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的考虑,限制或禁止某些行为,阻碍了一些企业的发展。也有可能是关税政策的变化限制产品的进出口,使企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法律、法规、政策的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或违约风险。

2.企

管理不善产生经营风险

(1)资金投入风险。企业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并拥有资金的自由支配权利,可选择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行业、领域进行投资。资金投入后能否收到预期的效益是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的。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带来难得的发展机会,企业应借助此机会发展时应防范企业生产经营资金是否到位、能否按时收付款等运营风险。

(2)内部管理风险。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涉及到企业人、财、物等多个方面。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内部管理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应对变化。内部管理调整会涉及人员、工作、计划等的安排与实施,这些调整可能会引起矛盾,这是企业常见的管理风险。

四、企业经营中风险防范的策略

若企业的管理者无法洞察企业经营风险或对风险认识不全面、不够深入,未制定有效的风险预防、管理与控制措施,增加风险发生的概率。但若企业管理者能清楚地认识到经营风险并依据风险制定出有针对性措施,企业就能有效规避或减少风险的发生。

(1)事前预防——加强预算监督,制定高效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预算需要从企业业务入手,全面实行、统筹兼顾。不仅从业务量、销售收入、成本管理费用等方面入手,还要做好营业税金及附加、财务费用等方面的预算。财务管理部门跟踪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预算与实际数据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修正,使其达到预期目标。

合理科学的预算是风险控制的第一步,在企业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方法、技术、水平在于不断的改革、创新。传统或固化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已经不能让企业适应于变幻莫测的市场及外部环境。企业生产经营者在企业运作中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有充分的认知、分析以及评估,制定、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控制风险的措施,从而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稳定持续开展,减少或避免企业经济损失,使企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2)事中控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通过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进一步标准企业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准确实施企业的发展策略及经营方针,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完善企业组织架构,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企业在制定或完善现有组织架构时应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通过不断的创新,形成有效的架构,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生产经营管理需要。企业运转中需提高资金的周转速率,有效地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减少资金资源的浪费。

(3)事后反馈——管理者要建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

企业经营风险时刻伴随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经济市场变化多端,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料的结果。企业若想维持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对经营风险要有深刻的认识,保持警惕,从企业的战略发展出发,结合外部环境的情况分析、制定有效的管理政策,发现企业的潜在风险,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建立风险管控体系。

企业的经营风险的产生是必然的、客观存在。企业管理者只有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做到事前预防,制定有效措施;事中控制,加强企业管理,减少损失;事后反馈、反思,避免再次发生,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篇5

一、引言

资金对于企业,如同血液对于人体一般重要。离开了充足的资金供应,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良好地生存,更谈不上稳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资金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负债经营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的必然选择。负债经营指企业在拥有一定股权资本的基础上,通过银行信用或商业信用的形式,有偿利用债权人或他人资金, 通过财务杠杆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达到企业规模扩张,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负债经营这种方式将社会闲置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最需要的地方上,最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让其充分发挥增值功能,实现“借鸡生蛋”的目的。然而,企业负债经营也会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现实情况下,一些企业管理者对负债经营可能带来的风险认识不足,致使这些企业负债额过高,偿债压力过重,最终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甚至走向破产倒闭。因此,对企业负债经营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二、X化工企业负债经营情况

1.企业简介

X化工企业是国内著名的电解二氧化锰生产企业,该企业主要依靠其周边地区丰富的锰矿资源,进行二氧化锰、电解金属锰、电池材料及其它能源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X化工企业于2014年投资约5亿元启动了新基地建设及整体搬迁项目,目前已全部竣工投产,新基地预计实现产能3万吨/年。企业于2014年2月向X市某国有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发行2212.5万股,募集资金1.77亿元购买其持有的X市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涉足污水处理行业。

2.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

X化工企业负债经营导致企业面临各种财务风险,或将严重影响其未来的持续盈利能力。在分析X化工企业负债经营潜在的风险程度时,首先要分析报表中各个项目对公司财务的影响程度,确定X化工企业数据变动较大的项目和比率。本文分别列举了X化工企业近3年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简表,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确定了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重要数据相关财务比率,将变化较大的几个项目列示了出来。

(1)X化工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表现不佳,出现大幅度减少,资产总额虽有增加,但主要是负债总额大幅增长所致,企业近三年发展状态呈下降趋势,获得的利润降低,从而减小了企业的自身利润率, 甚至造成了亏损(见表2)。企业总资产报酬率逐年下降且自2013年起远低于市场资本利率,企业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极低,资产运营效益很差, 负债经营并未实现其利用财务杠杆,获取更多收益的目的,相反,利息费用需要用企业的利润额进行弥补,引起了财务杠杆的负效用,存在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风险(见表1)。

(2)债务的本金及利息是企业必须按时偿还的法定责任。偿还短期债务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流动资产,当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较弱,变现能力弱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大,如果企业无法在短期内变现偿还到期债务,企业就只能宣布破产。从表3可知,X化工企业资产负债率几年来居高不下,2014年甚至高达79.68%,严重超出行业60%(见图1)的整体水平,债务偿还压力大,保护债权人利益(清算时)的程度较低。与此同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均呈下降趋势,企业的短期变现资产和现金资产偿债能力变差,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见表2)。

(3)如表2所示,X化工企业产权比率过高,资金结构不合理,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高负债额为企业带来沉重的利息负担和财务风险,企业财务结构非常不稳定。

(4)负债期限结构是指企业不同期限的结构比例,企业长短期借款应处于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之中,不合理的负债结构会给企业的财务带来风险。通常认为,短期借款风险要比长期借款的风险大。短期借款一年内需要偿还,长期借款一年以上的时间需要偿还。但从长远来看,所有的长期负债随着年份的减少都会慢慢转化为短期负债,所以如果企业原本就有当期的短期负债需要偿还,再加上在当期需转化为短期债务的长期负债,这无形中就给企业增加了大量需要偿还的债务额。而针对于那些偿债能力本来就相对较弱的企业来说,因此而引发的财务风险也是必然的。X化工企业的资产负债中几年来所占比例最重的就是短期负债,与此同时,2014年长期负债出现巨额增长,负债总额的大幅度增长对于X化工企业来说,很可能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X化工企业负债结构见表3。

(5)2014年为筹集新基地建设和搬迁所需资金,X化工企业接受控股股东X市电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化集团”)拆借总额不超过4亿元。同时,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接受控股股东电化集团有限公司拆借资金不超过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大股东如此大手笔“输血”,确实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充沛的资金流,但大股东的支撑行为往往与隧道行为并行,支撑行为的目的在于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指标,而隧道行为的目的是实际资源向大股东转移,虽不影响当期业绩,但对公司价值和小股东利益将造成长期损害。图2为该企业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框架图。

X化工企业因企业改制不彻底,导致长期负债经营,对主要股东的依赖性太强,独立性不够,从而与大股东之间产生关联交易、资金占用、同业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对其他公司的过度依赖,让企业自身陷入极大的被动地位,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遭受到极大的质疑。公司与控股公司及其相关公司的关联交易见表4。

三、企业负债经营的弊端

1.负债经营可能会使企业面临无力偿付债务的风险

对于负债经营,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法律责任。偿还短期债务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流动资产,当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较弱,变现能力弱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大。若企业利用负债筹集到的资金进行的投资项目未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或企业整体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出现恶化,或企业短期资金运作不当等,这些因素不仅会造成企业利润额大幅下降,而且会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的风险。其结果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紧张,被迫低价拍卖或抵押资产。

2.经营失败引起财务杠杆的负效用

当经营失败时,企业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利息费用需要用企业的利润额进行弥补。此时,企业获得的利润降低,最终减小企业的自身利润率,降低盈利能力,甚至造成亏损,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3.负债经营使企业现金流出量增大

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以满足固定的利息支付和到期偿还本金的要求,使企业的现金流出量加大,因此加大了财务负担。

4.再筹资风险

由于负债经营使企业的负债比率增大,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降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后增加负债筹资能力,使未来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难度加大。

5.负债经营会减少股东的财富

股东的红利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利润。当企业的负债越来越多,所需支付的固定利息也相应增加,这就减少了企业的利润,从而减少股东财富。并且债权人放贷时会考虑企业已有负债规模的大小,并要求对可能的破产风险进行补偿,这也会减少股东的回报。

四、结论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部分甚至超过了70%的警戒线,这与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历史遗留因素有很大的关系,然而,现实中许多企业并不是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而是盲目地利用负债资金扩大企业规模。因此,能否充分发挥负债经营的优势并且消化高负债所带来的额外风险,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严峻课题。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积极而进取的经营风格。然而,具体的负债经营比例的确定,或者说最佳资本结构的确定,则没有通用的模式。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战略、所处行业环境以及自身条件,从宏观和微观上加以考虑,最终确定最合理的负债经营比例。

参考文献:

[1]陈兆江,王珊琦.论负债经营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以万科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2013(08):160,163.

[2]刘玫.企业负债经营的利弊分析[J].国外建材科技,2006,27(02):143-145.

篇6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15-03

1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燃气行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行业地位,其经营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该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并且单个项目投资额较大,投资回收周期也较长[1],在后金融时代,金融市场波动比较大,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大环境下,该行业受到的影响更大,行业企业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本文对目前燃气行业企业存在的经营权级财务风险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防范措施。

2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

2.1财务风险的含义

现代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企业风险,而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是现代企业必须减少乃至消除的风险。纵观学术理论界,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其中,狭义的财务风险是一种相对静止的观点,仅指损失的不确定性,即由公司的负债直接引起财务风险,该风险由负债公司的股东承受。相反,广义的财务风险是一种动态的观点,它既包括收益的不确定性,又包括损失的不确定性,即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背离,从而使企业有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或者可能性[1,2]。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采用的是广义上的财务风险定义。

2.2财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即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各行各业可能都面临着日益加剧的财务风险,由于企业行业的财务活动与市场紧密相连,加之市场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性等特点使得企业实际的财务收益往往与预期收益相背离[1]。

(2)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多种原因会产生财务风险,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导致该风险对经营主体的影响和损坏程度也是复杂的,难以测量的,因此,经营者难以对这些方面做出准确的测定[2]。

(3)风险与收益共存性。由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导致企业产生较大波动性的损益,因此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中的风险与收益共存,并成正比,一般而言,财务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高[1,2]。

(4)可测性。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可以据此作出一定的预测。财务风险亦是如此,因此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并不意味着财务风险是不可预测的,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并不都是纯粹的“意外事件”,相反,其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经营者往往从分析公司历年财务风险事件的详细资料及相关信息入手,利用相关的财会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未来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进行预测,并对各种结果发生的概率等进行主观估计和判断[1]。

2.3财务风险的类型

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概念,基于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企业财务风险分为以下几类。

(1)基于不同的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可将财务风险分为所有权级财务风险和经营权级财务风险。其中,所有权级财务风险指企业所有者面临的可能影响其财产安全和财产增值的风险。经营权级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经营者面临的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流以及收益分配等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2]。

(2)基于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原因,可将财务风险分为制度性财务风险、操作性财务风险和固有财务风险。其中,制度性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制度变革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操作性财务风险指因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其操作失误或无法准确把握财务方法等,从而带来财务风险。固有财务风险指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及局限性所带来的财务风险,该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

(3)基于风险的可控程度,可将财务风险分为可控和不可控财务风险两类。可控风险是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和进行全部或部分控制。不可控风险是指经营者本身所无法控制的风险,经营者仅仅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预防、难以控制和抵御、难以管理的风险。该类风险大多都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突发性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2]。

(4)基于风险能否被抵消,可将财务风险分为非系统性财务风险和系统性财务风险。其中,非系统性财务风险是由经营企业所特有的、可分散的非系统性风险造成的,该风险为特定行业或特定企业所独有,大多具有可控性。系统性财务风险指由系统风险导致的财务风险。由于系统风险是市场风险,具有不可分散性,是由对整个市场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所引起,对所有与市场紧密相关的企业都有影响,所有企业都将承担这种风险,因此,系统性财务风险往往具有不可控性[2]。

本文将从经营权级财务风险角度分析燃气企业可能存在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3燃气企业经营权级财务风险分析

3.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筹资活动所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以及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而燃气行业作为清洁能源供应的首选,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燃气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这巨额资金无法依靠个人来投资,大部分是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经过连续几年的投资建设,很多银行贷款也相继到期或即将到期,对燃气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还要拿出大量的资金偿还到期的银行贷款。同时,由于燃气企业实现收益所需时间较长,短期内企业往往无法支付巨额的贷款,时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3]。

3.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而这会导致企业可能无法获得期望的投资报酬[1]。

燃气企业进行投资是为了将来能从投资对象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但在投资过程中或投资完成以后,由于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投资决策的不科学,投资项目出现偏差,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从而产生财务风险。此外,燃气企业投资范围广、规模大、占用资金较多,也可能加大投资风险[1]。

3.3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是指当企业产品销售出去后,由于其货币资金收回的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主要的资金回收风险是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同时,应收账款本身也存在着管理成本、坏账所带来的损失成本等成本[4]。

对于燃气企业来说,其资金回收风险就是无法实现在短期内通过销售商品并收回其成本的风险。燃气企业由于应收账款无法预期收回,就会产生较大的资金回收风险。

3.4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作为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可能存在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各税种税率变动或税后利润分配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从而给企业未来的再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扩大再生产规模与股东股利分配之间的平衡问题[1]。

燃气企业投资范围广,其扩大再生产会占据大部分的税后利润,如果企业给投资者的股利分配低于相应的水平,可能会对企业的股票价值造成影响,从而产生收益分配上的风险;相反,若只顾追求给投资者高额的股利回报,而不考虑其生产需求,就会影响其扩大再生产活动,同时还会对投资人的后期利益带来损害,也会产生收益分配风险。

此外,还存在燃气企业互相担保向银行借款时,由于被担保企业无法到期偿还贷款,担保企业承担连带责任,被迫挤占大量流动资金支付被担保方贷款时所带来的财务风险[3]。

4燃气企业经营权级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4.1外部因素

现代企业的发展不再是单纯地依靠自身,外部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注意了解外部世界的信息,注重与外界的联系,这样才有可能防范财务风险,促使企业的健康发展。

(1)经济政策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许多研究表明,国家经济政策的稳定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它能为其提供良好健康的外部经营环境。对于燃气行业来说更是如此,因为燃气行业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目前,我国燃气行业主要是由国家部门和各省级部门实行管理的,因此它们的政策变化会影响燃气产品的分配格局及其价格,从而带来一定程度的财务风险[5]。我国《能源法》的颁布、2010年国家发改委对天然气价格的调整等都对燃气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此外,利率、汇率的变化,国际燃气价格的波动,都给国内燃气企业的销售带来了财务风险。

(2)技术创新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燃气行业更是如此,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包括外界环境(尤其是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手段的超前性,技术创新项目涉及领域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技术创新主体本身技能与实力的局限性,从而导致技术创新无法达到预期目的,不能很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给企业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损失,形成财务风险[2]。无论是上游燃气供应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还是下游终端燃气企业:香港中华煤气(国内投资叫“港华”)、新奥燃气、中国燃气;还有液化天然气生产厂:新疆广汇、中原绿能、海燃,都要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路线,将技术创新带来的财务风险降至最低。

(3)区域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我国领土广阔,自然条件、居民收入等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也给燃气产品的销售造成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区域环境因素也对燃气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光照条件存在较强的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也较明显。我国东部地区是人口密集区,经济水平较高,市场需求大,适合天然气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太阳光照条件不好。而我国西部虽然太阳光照条件优渥,但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市场需求小,交通不便利。这种消费群体与光照条件的矛盾使得燃气企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此外,区域水资源的分布也对燃气产品的产销带来了一定的风险[2]。

4.2内部因素

(1)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全国城镇燃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在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然而,许多燃气企业的财务人员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对财务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此外财务决策的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另一个重要成因[6]。

(2)整体风险管理策略缺乏。企业对已发生的风险信息处理不恰当,缺乏完善的、整体的风险管理策略。目前,一些燃气企业尚未形成严格的风险信息标准,导致风险管理缺乏充分的、严谨的信息支持,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机制尚未建立,没有一套严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影响风险防范管理的效率和效果[6]。

(3)应对财务风险的手段单一。目前,一些企业在面对上述财务风险时,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应对,只是一味地强调规避风险,是风险规避者,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认知及相关的管理手段,缺乏风险组合的观念意识[6]。

5燃气企业经营权级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防范燃气企业经营权级财务风险。

(1)积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企业为了预防因财务风险失控而发生财务危机,应该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该机制,可以事先发现企业财务危机的征兆,从而使企业有机会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燃气行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应该将企业筹资、投资和资金回收风险等关键性因素纳入其中,此外还要考虑相关的宏观环境,否则如果该机制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会给企业理财活动和经营带来相当的困难[1]。

(2)加强管理人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我国燃气行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大都是一些燃气技术专业人员,他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是非常关注,也缺乏相关的资本运营能力,因此,在市场经济转型期间,高层管理者应加快思想转变,提高风险意识,创造条件让财务管理人员更多地参与企业决策,广泛吸取资深财务人员的建议,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1]。

(3)加快培养专业财务风险管理人才步伐。拥有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可以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提升风险预防水平。因此,燃气企业要积极培育和引进可以熟练操作规避风险的资产保值工具并对各类财务风险具有良好管理和控制能力的人才,从而可以较准确地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界宏观环境,并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识别、分析和控制。要努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知水平,使其将风险防范理念和行为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1]。

(4)调整信贷策略。第一是充分发挥行业性、集团性在整体经济实力方面的优势,如相对稳定的、较大的现金流等,整合这些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的贷款,组建成银团贷款,选择实力且较强发展状况良好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与实力较强、服务较好的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银行信贷关系,这样,燃气企业的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为降低其贷款利率、减少相关财务费用创造了条件[3]。第二是燃气企业作为公用基础设施能源类企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因此,这些企业应该可以向国家相关部门(如发改委、国家开发建设银行等)提出申请,以此在银行贷款方面享受相关的优惠经济政策,进而减小自身资金压力,降低财务风险[3]。

(5)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加强资金控制。除了上面的银行贷款这种筹资方式外,燃气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如股票、债券发行等,进而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筹资成本。

企业要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应该保持其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构成比例适当,且负债比例不能超过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因此燃气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寻找全部资本的税前利润与负债利息的平衡点,使其持平[1];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关注并调整短期、长期负债的结构比例,使其趋于合理,避免出现财务风险[3]。

此外,面对应收账款形成的财务风险,燃气企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结算方式,减少应收账款的发生,缩短资金回收周期,加快经营资金的回收。燃气企业在投资时,首先应该进行充分论证,确保投资的可行性,同时要加强对投资的监管力度,确保投资资金的安全,建立被投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规避财务风险[3]。

参考文献:

[1]吴洪侠.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供水供气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北京:燕山大学,2010.

[2]张建华.桑乐太阳能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8.

[3]卢珊.浅析燃气行业财务风险的防范[J].现代商业,2011(17):224.

篇7

1.经营风险的含义

企业经营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的利润变动,特别是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的利润变动的风险。而所谓的经营杠杆系数是指企业税前利润变动率和销售额变动率之间的比值。经营风险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产品售价、成本、成本固定比重以及市场需求等。在企业的发展中,经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含义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或者难以控制的因素而导致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具体因素主要有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以及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等,这些因素使企业在运营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财务风险。

3.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主要系统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二者之间具有协同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债务集资的方式来扩大企业的资本,不过债务资本的增加会导致企业整体的经营风险增加,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存在着相关关系,二者这种关系直接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产生影响,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有协同性,也就是说企业财务风险的提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如果企业如果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和高风险并存时,可以适当地通过增加财务风险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产生影响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因素

1.企业经营管理方面

在企业经营中,导致企业产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企业内部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制度、人员管理情况、销售政策等。制度是一个企业运作的根本,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企业内控制度有漏洞或者不妥之处,那么企业经营中肯定就不能避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可以说内控制度是企业产生风险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员管理涉及了较为广泛的内容,其中人员流失对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一些企业由于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人才都纷纷选择跳槽,这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如果较多产品生产加工工人同时离职,那么企业生产就会陷入瘫痪状态,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损失可是巨大的,因此人员管理不容忽视;销售政策也涉及了很多内容,销售政策会直接影响产品的销量,而且还会影响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好的销售政策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企业产品的销售额,相反不好的销售政策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库存量逐渐上升。

2.企业财务资金管理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财务资金管理问题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继而引发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流动资金管理、回款管理和其它资金项目管理。而导致财务资金管理问题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会计流程、会计人员素质等。资金管理、回款管理问题都是企业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强化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1.经营风险的防控措施

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较多,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首先,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与企业自身发展和控制适合的管理体系构建,包括企业组织机构构建,部门和岗位的设立,工作流程的设置等方面,同时要涵盖质量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体系等多个分管理体系;其次,逐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大多数公司发展的失败主要源于战略方向管理和监督方面的失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企业发展中战略决策方式必须依靠董事会集体的民主决策;其次企业在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以便于企业可以这些信息及时了解高端人才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等,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措施。

2.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篇8

一、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风险承担方式

从风险种类来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风险承担

(一) 非商业性风险:政治风险

境外直接投资,是投资者面临国内投资通常所不具有的风险,它是由投资所在东道国及相关组织在政治,社会,法律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的作为或不作为给外国投资者造成的风险,外国一些学者将其定义为:商业风险中,政治因素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私人企业的影响。其内容包括:征收险,东道国基于国家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外国投资企业实行征用,没收或国有化;转移险,东道国因国际收支陷于困境,实行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外国投资者成本及利润汇回本国;战争和内乱险,因东道国发生战争,内乱等,使外国投资企业资产遭受重大损失以致不能经营;迟延支付险和违约险,前者指投资者资本增加所产生的到期债权,资本债权的贷款所产生的债权,应得利润所产生的到期债权的全部或一部,因东道国停止支付的后果,以致期望权不能受到保证或完全不能收益者。后者指东道国政府违约,而投资者无法求助或无法及时求助于司法或仲裁机关,后虽有仲裁,但无法申请执行。针对非商业性风险即政治风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就对此采取了很多针对性的政策与法律措施。

1从国际法的层面上看:

目前中国已经与8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我国于1988年4月签署并批准参加《汉城公约》(《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是该公约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于1990年2月9日签署了《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简称《华盛顿公约》)我国加入WTO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协议)《服务总协定》(GATS)等将使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的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2 从国内法的层面上看:

(1)中国最主要的保险公司,也是最早的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1979年下半年就举办投资保险,并于1984年制定和实施了《投资保险(非商业性风险)条款》,初步形成了中国的投资非商业性风险保险制度。

(2) 对外国投资者的财产权的保护:外商来华投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并将其及时汇出境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十二条外国合作者在履行法律规定和合作企业合同约定的义务后分得的利润、其他合法收入和合作企业终止时分得的资金,可以依法汇往国外。合作企业的外籍职工的工资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可以汇往国外。

(二)商业性风险

1 亏损:

对于经营不善引起的亏损风险:当企业每一年度的利润总额小于零时为亏损。对于亏损,中外合作者通过合同来约定。在合作合同中,可规定风险承担比例按利润分配比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条 中外合作者举办合作企业,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投资或者合作条件、收益或者产品的分配、风险和亏损的分担、经营管理的方式和合作企业终止时财产的归属等事项。

2 违约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合作企业解散情形的第三项规定:中外合作者一方或者数方不履行合作企业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致使合作企业无法继续经营,合作企业在出现此情形时合作企业解散。条文表明,在第三项所列情形下,不履行合作企业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的中外合作者一方或者数方,应当对履行合同的他方因此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履行合同的一方或者数方有权向审查批准机关提出申请,解散合作企业。

3 出资风险

转让出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十条中外合作者的一方转让其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权利、义务的,必须经他方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 未按照合作企业合同约定缴纳投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的一方,应当向已按照合作企业合同约定缴纳投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的他方承担违约责任。

(三)外方先行回收投资

实践中,由于外国合作者一般以现金和设备投资,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金,中方往往以土地使用权、劳务、厂房、可利用的设备、设施,服务作为合作条件(有的也提供一定量的资金),外方的投资占有较大的比重,承担的风险相对要大。我国政府为了鼓励外商投资兴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采用先行回收投资这一做法,可以解决国内企业缺乏投资来源问题。合作企业先行回收投资是一种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的优惠措施,它对于许多急于回收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改变了传统利润的分配方式,采取时间序列上的跳跃,实现了投资的先行回收,减轻了外国投资者风险承担的心理压力。 为使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条件以及风险承担方式:(1)中外合作者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合作期满时,合作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归中国合作者所有的,可以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外国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的办法。(2)合作企业的亏损未弥补前,外国合作者不得先行回收投资。(3)外国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的,中外合作者应当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和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对合作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

实践中要注意的是因约定由外方先行回收,当外方回收投资完毕或接近回收投资完毕的,外方的风险已大大降低,在剩余的合作年限中,外方仍可从合作企业分配利润,企业资产实际上已归中方所有,此时,对于企业的债务风险已直接转嫁给中方,中方应加强对企业的实际管理,同时要求外方提供必要的资金担保,防止风险责任全部转嫁给中方,这一切都应在企业合同中有明确规定。

从企业组织形式来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

合作企业包括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合作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的规定的,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就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法律问题是组织形式和投资者的责任形式问题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的规定,经中外合作各方申请并经审批机构批准,即可成为企业法人。当某一企业取得法人资格时,必然意味着该企业有独立支配的财产,股东以投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否则即认为不具备法人资格。对于非法人企业来讲,作为投资者通常要以其他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或无限连带责任。

(一)法人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

1.法律规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十四条规定:合作企业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的,为有限责任公司。除合作企业合同另有约定外,合作各方以其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为限对合作企业承担责任。合作企业以其全部资产对合作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这里的“全部资产”就成为法人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承担风险责任的财产范围。这一范围应当包括中外合作者的投资或提供的合作条件,合作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合法取得的财产以及应当由合作企业行使的其他财产权利。如果合作企业出现债务时,企业的"全部资产"大于中外双方合作者的投资,则应当按照企业合同所约定的办法来承担;如果企业的"全部资产"等于企业的"全部资产",则应当一合作各方认缴的出资额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为清偿企业债务的最低界限。

2.合同约定

各方可以不以出资额为限,而在合同中约定双方的债务承担问题,通过协议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承担问题。

如果合作企业出现债务,应当先以中外合作者的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作为合作企业的全部财产来清偿债务。当合作企业的全部财产不足清偿企业债务时,其不足的部分,由合作各方按照企业合同约定的办法承担,并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即合作一方如果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大于其依照企业合同应承担的责任份额时,有权向另一方合作者请求补偿。

(二)非法人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

非法人企业一般有两种情况。(1)是中外双方各自提供投资或合作条件,组建了中外合作的企业实体,但该实体没有法人资格,各方对企业债务不以投资额为限承担责任,而要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但合作各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承担债务责任的比例;( 2)是中方企业吸收外方的资金,技术或实物进入该中方企业的运营过程,扩大中方企业的生产规摸和服务规模,不另外组建任何实体,外方无管理权或双方组建松散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产品销售或商业服务仍可以原中方企业名义进行,也可以合作企业名义进行,各自的责任通过合作合同加以规定。非常类似于《民法通则》规定的非法人型联营,但比非法人型联营更加灵活。

二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与国外合作企业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问题上的不同之处

与国外合作企业之不同

合作经营企业的法律性质:国际上通行为无法人资格的合伙。在国际间典型的合作经营应是不设立法人实体的。

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之不同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最主要的区别是,合资经营企业是股权式合营企业,各方的投资物都要折价计算投资比例;而合作经营企业是契约式合营企业,各方的投资物一般不折价计算投资比例,或者虽然折算成股权,但收益分配、风险承担、债务分担及企业终止时剩余财产的分配等,可不按投资的股权状况来决定。投资回收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也可与合资企业不同,有更大的灵活性。合资企业按注册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和承担亏损与风险,合作企业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分配利润或产品以及分担风险和亏损。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依中国法律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资本是股权结构式。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即可以是法人企业,也可以是非法人企业(根据中外合作者的具体要求)。法人企业的标志是法人的财产与投资者形成法律界限,企业的资本金额较为固定化,投资人的法律责任不是合同约定而是由法律规定,法律的强制性规范要体现在企业章程中,非法人企业,没有独立的财产权,不能独立地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存在多个投资主体时,非法人企业往往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无论是法人企业,还是非法人企业,投资者均可对投资和合作条件以及责任承担的方式与比例做出约定。

三、我国在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问题上的立法倾向

投资者意思自治原则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条 中外合作者举办合作企业,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投资或者合作条件、收益或者产品的分配、风险和亏损的分担、经营管理的方式和合作企业终止时财产的归属等事项。《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十一条中外合作者依照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分配收益或者产品,承担风险和亏损。

公平原则

如在合作企业经营中,针对实践中外方的投资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承担的风险相对要大一些的特定,我国政府为了鼓励外商投资兴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而在立法上将先行回收投资的权利予以外方。同时在立法上也规定在合作企业经营时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归中方所有,充分体现了公平原则。

篇9

中图分类号:S4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0-019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0.094

1 概述

自然灾害的频发给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据统计,2005~2014年中国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平均达到4300亿元,其中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平均达到3075亿元,占经济总损失的71.5%。2014年,中国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373.8亿元,死亡人数1583人、失踪23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4890千公顷,其中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953亿元,占直接经济总损失的87.5%。可见,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非常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受气象环境因素更大,暴雨、干旱、大风、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所形成的冲击和造成的损失更明显。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气象灾害多发的地区,每年农业生产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因此分析气象灾害对河北农业经济的风险影响对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做好为农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包括自然灾害灾情、社会经济年度统计资料和农村年度统计资料,其中2005~2014年全国气象灾害灾情资料根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整理;河北省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灾情资料来源于各年度河北省自然灾害会商情况报告和各年度河北省灾情概况及灾情趋势预测报告等材料整理;有关农业方面的干旱损失、洪涝损失、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等数据来源于《河北农村统计年鉴》等。

3 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其影响

3.1 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损失重

河北省地势复杂、地貌多样,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类型,在河北省每年干旱、暴雨(雪)、大风、连阴雨、雷电、冰雹、高温、干热风、寒潮、霜冻、大雾和霾等气象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同时因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等也时有发生。据统计,近10年(2005~2014年)河北省因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年平均达到1965.7千公顷,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平均达到130.7亿元,占自然灾害经济总损失的比例超过了90%。例如2014年河北省因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074.63千公顷,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41.45亿元,占全省所有自然灾害经济总损失的98.8%。

3.2 干旱、暴雨洪涝交替发生,灾害损失大

受季风气候影响,河北省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干旱、暴雨洪涝交替发生,其中暴雨洪涝、干旱灾害是造成农业生产损失的主要气象灾害,二者造成的损失占气象灾害损失的比例超过了50%。

据统计分析,河北省发生春旱的频率为60%~80%,初夏旱为55%~90%,其中春旱最为频繁,素有“十年九旱”之说,河北省干旱呈现出南多北少,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加剧了干旱旱情,由于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土地干化、坍塌,干旱和水资源不足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近10年河北省每年由于干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达863442.2公顷,其中2014年河北省由于干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78910公顷,因干旱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00亿元。

暴雨洪涝是河北省最主要的夏季气象灾害之一,夏季暴雨、局地强降水多发,而强降水又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以及农田渍涝等灾害。据统计,近10年(2005~2014年)河北省每年由于暴雨洪涝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达150551.8公顷,其中2012年河北省由于暴雨洪涝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456026公顷,因暴雨洪涝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62.8亿元。

3.3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目前,河北主要大田农作物小麦、玉米以及设施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和环境因素影响仍然较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增多趋势使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特别是现代农业对气象灾害敏感性增强,受灾害影响损失更大。例如,据1961~2013年资料分析,河北省雾、霾日数以每10年16天的趋势增加,持续雾、霾天气引发的低温寡照灾害给设施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而干旱、强降水以及强对流性天气也已成为制约粮食丰产、农民增收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4 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风险影响

河北农业生产大多为小麦、玉米等大田农作物生产,而大田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特点就是充分暴露在气象灾害风险之下,因此小麦、玉米等大田农作物生产受气象条件和气象灾害的影响较大。截至2014年底,河北省拥有3741.35万农民,耕地面积为9842.03千公顷,农业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比例。而频发的气象灾害也给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影响,也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4.1 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河北省旱灾情况严重,特别是春夏干旱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通过对近10年的分析,河北省干旱频发,旱涝波动幅度大,特别是对降水依赖程度高的夏玉米,由于干旱而导致了玉米单产的降低。通过对每一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和全省农作物受旱灾总面积数一一对应分析,可以看到全省农作物受旱灾总面积数对粮食总产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全省农作物受旱灾面积数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全省粮食减产比较明显的年份都出现在受旱灾面积比较大的年份;二是农作物受旱灾面积小的年份,全省粮食产量均明显增加。可见气象灾害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近5年河北省由于气象灾害损失粮食年平均达到137.55万吨,特别是2014年由于出现严重夏旱,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1328千公顷,全省粮食因干旱灾害减产达到244万吨。

4.2 气象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近几年来,由于气象灾害影响对农民的经济收入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据统计,2002年河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2685.2元,到了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293.4元,从2007年与2002年的数据对比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倍;而到了2014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186元,2014年与2007年的数据对比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37倍,2014年与2002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79倍。但是由于河北各地自然资源不同,各地农业经济发展也不统一,其中遭受气象灾害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以2010~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化为例,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5957.98元、7119.69元、8081.39元、9187.71元和10186元;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增长了19.5%,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增长了13.5%,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了13.7%,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3年增长了10.8%。可以看出2012年、2013年、2014年三年的增长比例明显低于2011年,除去其他因素外,其中2012年河北遭受了7.21暴雨洪涝灾害,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农业经济损失为62.8亿元;2013年河北局地遭受暴雨灾害造成直接农业经济损失为15.5亿元;2014年河北遭受了罕见的夏旱灾害,因旱灾造成的直接农业经济损失为100.1亿元。可见气象灾害的危害程度对农民的收入增长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4.3 气象灾害对农民日常消费影响分析

气象灾害在对粮食生产、粮食丰欠、农民收入等方面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农民的日常消费和日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气象灾害多发、受灾严重的年份,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民个人收入必然会减少,同时由于连带效应商品价格也有一定的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日常消费支出。据研究,农民花费中在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上仍然占较大比例,农民花费在生活上的日常消费支出占据着总花费的主要部分。分析近10年河北省农民食品消费和衣着消费平均支出情况,发现其二者占到农民日常消费总支出的41.9%。而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总支出为5364.14元,其中食品消费和衣着消费合计为2213.58元,占到总体水平的40.62%;201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总支出为8248元,其中食品消费和衣着消费合计为3141元,占总体水平的38%;2012年和2014年的食品消费和衣着消费支出比例均低于近10年的平均值,说明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2012年、2014年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农民日常消费支出。

5 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在气象灾害频发、多发的河北省,气象灾害特别是干旱、暴雨等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风险影响。因此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定量风险评估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尽量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损失程度;二是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生产保障能力;三是加大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力度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经费投入,提高人工增雨(雪)作业效益,建设应对干旱灾害保障工程。

参考文献

[1] 刘彤,闫天池.气象灾害损失与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1).

[2] 孙霞,俞海洋,孙斌,等.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J].干旱气象,2014,23(3).

[3] 王素艳,霍志国,李世奎,等.中国北方冬小麦的水分亏全缺与气候生产潜力[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1).

篇10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目前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处于快速发展的通道,建筑企业竞争也愈发激烈,从而引起的经营风险也不可小视。建筑企业要加强风险意识,强化风险防范。本文围绕建筑工程经营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对于建筑企业防范风险具有积极的意义。

1、建筑企业经营风险种类:

1.1政策风险。建筑行业在所有的工程项目中,是最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影响的。比如国家为了控制房价不合理上涨,发出的《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以及围绕该通知所做出的一系列措施,对建筑工程的建设、销售都影响极大,加大了建筑企业的经营风险。还有的因政策原因导致的工程项目停工或下马,因环保污染等问题造成的停工整顿等等,都可能给施工企业带来经营上的风险。

1.2 投资主体不明造成的风险。在实际工程中,由于承包合同的不透明,转包、分包现象时有发生。发包方主体资格是否明确,有无关系。投资方的审批情况、土地征用情况、资金来源及筹集落实情况等是否明确,建筑企业不能充分掌握,就容易加大施工企业风险,并且风险可控性难度加大。

1.3合同风险。合同的签订是否规范、有没有存在不平等条款,合同内容是否详细、意思表达是否准确等,都极有可能造成潜在的风险。比如,在签订合同时,投资方往往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往往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等。

1.4招投标风险。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需在价格、技术、质量和工期方面对投资方作出承诺,存在不中标风险和中标风险。不中标,施工单位损失购买标书的费用,中标则要准备承担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风险。

1.5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在具体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环节很多,稍有闪失,就可能出现极大的损失。在现场签证、设计变更问题上,发包方常常采取拒签、拖签,或找多种理由不予签证。对施工过程中的物价涨幅、人工费用、机械费用涨幅一律不予调整等,建筑企业就要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1.6财务风险。主要是预算结算风险。不按约定的时间及时办理预、结算审批,造成工程竣工后施工方迟迟不能拿到工程尾款。采用多次审计的方式,对确认过的结算造价反复审核,且只审减不审增。不能按时支付工程款,或支付的工程款与合同约定的额度相差太大,或最后的工程尾款迟迟不能兑现等。

2、建筑企业风险控制不力的主要原因

2.1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建筑企业高层人员往往只注重工程业务量,缺乏专业风险管理能力,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凭经验临时决策处置风险,管理成效极低,风险防范能力明显不足。

2.2对企业的声誉认识不到位。声誉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有的企业因为在一个地区的经营出现问题以后,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声誉问题影响最大。严重的话,极有可能在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就此消失殆尽,或有可能被迫退出该区域的竞争市场

2.3企业管理不到位。“安全第一”的意识树立的不牢。存在着对安全重视不够、麻痹大意的问题。对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防护工作不到位,导致项目安全问题的发生,尤其是出现人员伤亡的重特大事故,加重了企业的风险。基础管理薄弱,管理漏洞较多。工程质量管理把关不严,返工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加大工程成本,利润流失,企业效益低下。

2.4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新材料、新方法采用不多,竞争力减弱,效益不高。扩大再生产投入不足。企业效益难以有效提升,长期处于亏损与半亏损状态,在风险到来时无以应对。

2.5工程项目了解不够,盲目签订合同。对于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做的不到位。比如工程项目是否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审批,征地手续、开工手续是否已经办齐等等没有足够的了解。对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实力,企业的信誉等也了解不够,导致盲目签订合同,加剧了经营风险。

3、建筑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措施

3.1切实提高员工的素质,强化风险意识。教育员工树立经营风险理念,树立责任、成本、效益意识,营造企业整体重视、项目部全员参与、施工生产全程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

3.2注重科学管理,加强质量控制。要致力于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加强工程项目前期的科学决策、合同签订的前期预控、合同履行的追踪把控,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监控。在施工工期、技术质量、材料质量等方面严格管理,严把施工规范方面的质量关,采用先进实用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比如,笔者参与的铁路XX站改造。在施工过程中,无站台柱风雨棚(0.85亿元)33455m2,跨度65.45m。为保证不全部中断行车、电气化接触网不全部停电、对行车影响最小,经过反复研究,制订了安装施工方案:雨棚桁架在场外制作,将长65.45m的桁架分27.475m和37.975m两段进行制作安装,在(中间站台)分段处搭设钢管支撑架,分别封锁部分线路,利用平板车将制作好的桁架运输至现场分两次进行吊装和安装,比其他项目上通常采用的现场拼装方案既缩短时间,又能确保行车和旅客安全,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3.3切实做好投标报价的把控。注重研究招标人的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工程设计文件、图纸,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认真编制投标文件,使招标报价趋于合理。比如,在青岛某渔港港池清淤工程评标过程中,采用“合理低价中标法”。测算项目净利润率达38%,竞争非常激烈。了解到潜在竞争对手5家中4家已进行了联合。经过调查竞争对手以往的报价策略,充分利用评标办法中抽取降造系数的不确定性,通过自行开发设计的“评标程序”对出现的可能性反复的演算,还是找到了对方的破绽,最终进行了“插空”报价,一举中标破解了对方的“联合体”,大大提高了公司在青岛水工建设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4规避合同谈判中的风险。严把合同评审关。力求采用建设部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对于合同范本中的通用条款,尽量不要修改。有些发包方不愿采用范本,或对范本通用条款进行较大改动,承包人要注意与范本问的差别,并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构成对施工单位的不利因素。

3.5注重风险的转移、分散。风险的转移主要指向保险公司投保,付出少量的保险费,避免大的风险。一般业主在招标文件中都规定了保险的要求和范围,如整个工程保险、第三方责任险、设备险等。此外,还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其它方面的保险,如人身意外险、货物运输险等。 风险的分散主要指把风险转移和分散给其他单位,如联营体合伙人,工程分包商,设备供应商等。使他们分担一部分风险。

结束: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风险控制的意义,注重在实践中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认真分析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化被动为主动,切实采取防范和转移风险的措施,从而使自身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11

一、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概述

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因为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存在出入,让钢铁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在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不管任何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引发经营风险的产生。钢铁企业的经营活动通常来说主要有生产活动、投资活动、产品销售活动、客户服务活动、资金回收以及收益分配活动等,在钢铁企业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风险。例如筹资风险指的是借入资金提高之后失去偿债能力的风险;投资风险指的是因为某些不确定因素造成投资回报率无法满足预期目标的风险;原材料价格风险指的是因为市场变化而导致生产原材料价格波动而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指的是当钢材销售出去之后货币资金回收时间与回收金额具有不稳定性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指的是因为收益分配而影响到钢铁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总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个流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二、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措施

(一)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钢铁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流程展开预算编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收支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努力做到精打细算、严格考核。现阶段,在钢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预算松弛,这就给预算的执行者提供了一个掩饰错误的漏洞,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业绩评价的客观性产生影响,无法达成全面预算管理的预期目的。另外,因为外部经济环境以及钢铁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状况处于变化之中,常常会有很多情况与问题是无法事先预料的,因此预算管理工作不能够一成不变,在工作实践之中,我们必须要随机应变,以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全面的预算体系,提高预算管理的弹性与柔性。这对于钢铁企业面对经营风险非常重要。从目前的整体市场情况来看,钢铁市场已经产能过剩,但是部分钢铁企业依旧在盲目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够严格的监管和控制,必然会导致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这样不但会造成资金的损失,还会给钢铁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二)资金风险控制措施

首先,必须要建立完善钢铁企业财务信息评估机制,力求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准确,评估科学。企业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的控制,为了让钢铁企业中的全部员工都能够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信息应该要做到真实客观、全面透明,钢铁企业应该对内部财务信息评估机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比如说流程优化、控制点执行、岗位责任优化、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的优化等,提高企业在面临资金风险时的判断力,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控制措施和处理方法,同时要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其次,要制定科学的收账制度,钢铁企业在制定收账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来催收账款,同时要和客户保持较好的业务关系。最后是一些资信较好,付款及时并且资金雄厚的客户,企业销售人员应该进行集体决策审批,对于这些客户可以适当的延长还款期限,而一些信用评价较低的客户则应该严格坚持现款现货的原则,避免产生烂账坏账。

(三)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要构建全面的企业风险防范机制,要着力于钢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保证企业内控制度全面有效,构建控制和化解钢铁企业经营风险的首道防线。可以通过开展月份流动性分析、资产质量以及企业负债率分析、年度分析、审计报告等措施来对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完善;二是钢铁企业应该构建动态化、实时化的生产经营预警机制,对于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要进行实时的监控。风险预警工作应该贯穿于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通过企业财会数据、资金情况分析、市场分析等措施,运用比例分析方法以及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来对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判定并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警示;三是钢铁企业客服部门应该做好客户管理工作,第一时间跟进客户的需求变化;企业物流部门应该对原材料市场动向进行实时的观察分析;生产组织部门应该要时刻监控企业产品合格率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如果发现其中存在异常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减少风险。

(四)坚持授权审批制度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大进步,现阶段很多钢铁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人治大于法制,将人情放在了企业利益上。很多钢铁企业虽然已经制定了内部规章制度,但是无法做到贯彻落实,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导致内控管理失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让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独立,坚持授权批准制,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企业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仅仅保留了董事会,其权力在于确定企业兼并和重组决策,企业的董事会仅仅拥有聘用或者解聘总经理以及企业其他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控制权利;而对于钢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内部管理权力授予了企业的经理层。这就是标准的股份制企业内部管理设置,在股份制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管理人员一般来说都属于实质性操作层与权力层。要对钢铁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就必须要让钢铁企业内部拥有清晰的层次管理,力求做到职责分明,按章办事。

三、结语

总之,在钢铁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风险,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对这些风险进行处理,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失去稳定性,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威胁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科学有效的经营风险控制措施能够让企业充分的了解自身所面对的各种风险,及时的采取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从而确保钢铁企业能够快速的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1 企业经营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风险因素是指导致或增加某种损失的频率和损失的幅度的因素。企业经营环境风险因素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政治风险因素

即国家政治、政策、社会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经营所产生的风险因素。因此分析政治风险因素,要研究企业所在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变更趋势,以及这种变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另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必将受到国际国内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企业经营也要关注国际经济、政治的变化。

(2)宏观经济环境风险因素

其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第二,宏观经济的周期。

(3)金融环境风险因素

金融环境风险是指企业在从事金融活动时,由于汇率、利率和证券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在一定时间内发生非预期的变化,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即实际收益少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超过预期成本。金融环境风险由于是金融市场基础金融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风险,因而并不是由企业自身决策所决定的,而是企业外部的一种客观存在。

(4)技术风险因素

企业技术风险因素的产生主要是由企业相关的技术变化频度所决定的。相关环境的技术变化频度越大,企业的技术风险因素越高,企业的经营环境风险也就越大。在与同行业比较中,企业技术水平与行业的差距越大,企业面临的技术风险就越大。

2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根据风险的含义,风险不仅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函数,而且是风险事件发生所产生后果的函数,用Pf表示风险事件发生概率,Ps表示风险事件未发生概率,则

Ps=1-Pf(0

对事件发生所产生的后果也用概率来表示,用Cf表示风险事件发生影响程度的大小,用Cs表示风险事件未发生影响程度的大小,则

Cs=1-Cf(0

那么由概率为变量的风险函数如下

Rf=f(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事件发生产生后果的概率)

=1-风险事件未发生概率×其产生损失的概率

=1-Ps×Cs

=1-(1-Pf)(1-Cf)

=Pf+Cf-Pf×Cf

显然有0

一般认为,当Rf0.7时,风险较高。Pf和Cf的值可由专家判断结合模糊数学分析获得,详细过程在下面的案例中给出。

3 企业经营环境风险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

某企业经研究得出六类主要的经营环境风险因素的可能程度分布和三种主要的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布结果。转贴于

评价项目集由六类风险因素组成,各风险因素的权重A,A=(1/6,1/6,1/6,1/6,1/6,1/6),确定评价尺度V分为五级,V=(0.1,0.3,0.5,0.7,0.9),分别表示{小,较小,一般,大,很大}。

评价项目集由三种风险后果组成,各风险后果的权重W,W=(1/3,1/3,1/3),确定评价尺度V分为五级,V=(0.1,0.3,0.5,0.7,0.9),分别表示{低,较低,中等,显著,高}。

请由专家或主管组成的风险评估小组对当前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一种模糊映射,即使对同一个评价项目的评定,由于不同评价人员可以作出不同评定,所以评价结果只能用对第i项目作出第j评价尺度的可能程度的大小来表示。这种可能程度称为隶属度,记作rij

rij=对第i项目作出第j评价尺度的专家人数/ 参加评价的专家人数

这样得到Pf的综合评判B:

B=A×R

对B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B′=(b1,b2,b3,b4,b5),则

风险发生的概率可表示为

Pf=B′×VT=0.1b1+0.3b2+0.5b3+0.7b4+0.9b5

同理可得出风险后果的程度估计。下面看具体计算过程。

(1)经营环境风险发生概率Pf的评价

假如专家对经营环境风险的概率分布进行了评判,经过统计整理,

因而B=A×R

=(1/6 1/6 1/6 1/6 1/6 1/6)×R

=(0.317,0.267,0.233,0.133,0.05)

则该企业经营环境风险的发生概率为:

Pf=B×VT

=(0.317,0.267,0.233,0.133,0.05)

(0.1,0.3,0.5,0 7,0 9)T

=0.367

(2)经营环境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Cf的评价

因而B=W×R

=(1/3 1/3 1/3)×R

=(0.033,0.3,0.4,0.233,0.034)

则风险后果的程度大小为:

Cf=B×VT

=(0.033,0.3,0.4,0.233,0.034)

0.1,0.3,0.5,0.7,0.9)T

=0.487

进而求得该企业经营环境风险的大小为:

Rf=Pf+Cf-Pf×Cf

=0.367+0.487-0.367× 0.487

=0.675

由于0.3

4结论

从企业经营环境风险因素的定义入手对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六大企业环境风险因素;而后利用模糊数学理论,通过具体案例提出了企业经营环境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本方法对其它风险因素的评价也同样适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