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14 09:33: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篇1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我在讲授光合作用时,依据《教学大纲》划分知识点,确定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层次、水平,使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测的学习目标。①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和作用;②理解光合作用概念;③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以及光合作用的实质);④灵活运用光合作用知识分析、解答问题;⑤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影响光合作用因素(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等)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优化教学目标时,力求做到:①目标准确;②目标要具体;③目标要适当,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目标水平和层次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此外,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目标要全面,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中,既有知识目标、智能目标,也有教育性目标。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钻研教材,并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层次、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精心设计,形成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设计光合作用教学内容时,根据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水平、层次,首先确定教学重点:光合作用过程;教学难点: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运用。其次,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方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还要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内涵。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既有知识的纵向联系,也要有横向贯通;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又要兼顾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优化的教学内容。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在设计教学结构方案时,按时间流程,将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等课堂教学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

3.1优化师生的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时间和场所,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吸收“营养”。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和情感多向交流。

3.2优化授课时间。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把教学时间合理地分配给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讲练有机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3优化教学各个环节。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有: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归纳小结、检验反馈和巩固运用等方面。

3.3.1提出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和可探索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层次水平、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精心设计,绝不能随便提出问题。教师设置的问题应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具有可探索性。

3.3.2引导探索,强化“双主性”。引导探索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阅读、讨论和讲解,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一教学中心环节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场所,也要为学生提供认知材料和认知线索,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索,获取新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教学指导和组织管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3.3归纳小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归纳小结,它是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做好启发、引导和归纳总结工作,组织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展开讨论,积极开展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移,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

3.3.4优化检测反馈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精讲、学生精练、检测反馈及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察颜观色,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外在表现,准确地捕捉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一旦发现问题,找准目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回授给学生,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恰当的检测手段和正确的评价方法,强化测评的反馈功能,优化检测反馈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3.3.5巩固运用,培养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课堂练习的形式,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时,不仅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还要使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衔接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篇2

交互式教学法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或人际关系的构建。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之间应遵循“双主体”原则,并且以“交流、表达”为活动方式,这就体现出来交互式英语课堂的重要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还要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力求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才是交互式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特征。

一、交互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1注重”循环性”教学:循环型教学要遵循“先学后教,再教再学”的模式。学生要进一步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然后在课上经过老师的启发、示范和引导,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梳理,自己找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入的了解知识。 对于教师来说,循环型教学要求教师对于课案的准备要更加充分和深入,要洞悉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并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随时微调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个性,鼓励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深化学习内容。

2启动“双主体”式教学

“双主体”即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同样的比例。针对“双主体”这一特点,对于教师的要求则更加严格一些。例如:如何设计课堂环节才能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如何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融入课堂环境中;如何让学生敞开心,张开嘴,开动脑,勤动手;如何设计课堂练习,要让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等问题。“双主体”要确保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教学过程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双主体”式教学要求教师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进行课堂教学。

3掌握“多样性”教学

交互式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应是多类型、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教学内容的延展、深入,教学手段的多样以及教学过程的动态、层次等。教师应注重网络信息的重要性,及时正确地提供给学生有用的教学信息,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下广泛查找,师生间才可以增进交流。交互式课堂教学的这种多样性,能不断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益。

4提升“动态性”教学

在实际应用的教学内容过程中,将学生座次打乱,分为小组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创设交际场景,进行大胆尝试也是一种有效手段。让学生课下讨论,经过自己的研究和调查,形成总结报告,并做成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这些都是动态性教学的良好体现。尤其是对于口语、听力课堂中的学生,最好是让他们“动起来”,通过切身行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最好能将教学内容融入进游戏中。

二、交互式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逐渐在从教师单方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之间的“交互式”,更多注重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应用英语知识交流信息的能力。

1学生“找茬”教学法

1.1学生找老师的“茬”

教师想要打破和学生之间的等级差,让学生“挑刺”是很好的办法。教师在准备课案的时候可以故意流露出一些明显或不明显的“错误”,包括语言点、语法错误、标点错误、社会知识和常识性的错误等,让学生从心里克服对于老师“全对、正确”的心理,打破他们的心理障碍,勇敢的指出老师的“错误”,这样会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师因此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严谨,但“错误”的选择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定。

1.2学生之间相互“找茬”

这种做法有2大好处。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专心听,仔细查看才能从同学的讲话内容和演示中找到错误;二是学生找的主题内容基本都是符合年轻人的心态和兴趣,能快速而有效地抓住学生们的共鸣点,借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2任务驱动法

2.1全班活动法

全班活动法是交互式教学法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巩固练习、老师检查。如果教师能构建积极合理的课堂语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采用这种方法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2.2小组活动法

首先要在形式上把学生分为小组,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提倡打乱学生的座次,这样一是可以增进不同学生“群”之间的交流,二可以防止学生由于自由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的精力不集中,谈论课外话题。其次要给每一个小组不同的“话题”来讨论,但是所有的分支话题都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大主题当中。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再次,教师掌握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但不会时间太长,在交流结束后要验收成果,要有总结发言,有提问和答疑。这种小组活动能帮助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策略,加强自我控制力,并促进了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黛芬.交互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04-02

实行高校本科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国际私法作为调整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解决涉外民商事法律冲突的一门法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以期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为我国培养处理涉外法律纠纷、既懂英语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都开展了国际私法本科课程的双语教学,但经过考察得知,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提高这门课程双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充分的教前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巧设课件

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运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运用全英文进行学科内容教学的一种形式,而运用全英文教学则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就《国际私法》课程来说,其体系庞杂、内容抽象、理论深奥,尤其是涉及世界不同国家的民商事法律冲突,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因此,做好充分的教前准备是取得有效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首先,在熟悉教材方面,以笔者讲授的“涉外结婚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内容为例。在开课的前几周笔者便开始备课,不仅仔细研读了我校法学院订购的全英文《国际私法》教材,①而且还浏览了其他不同版本的中英文教材②关于该内容的编写,此外,还上网查阅了有关外国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司法实践等,以作为我所使用的教材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补充和深化。通过仔细研读相关教材,这部分内容主要有:(1)什么是结婚,婚姻的有效性要符合哪些要件;(2)结婚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包括哪些;(3)针对结婚要件的法律冲突,各国的解决方法,即各国的涉外法律适用制度是如何规定的;(4)我国关于涉外婚姻的法律适用制度的相关规定,等等。

根据这些内容并结合教学大纲,笔者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了相关英文案例讨论题,明确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运用相关法律理论和法律法规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在了解学生方面,要弄清楚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的英文水平。双语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英文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刚开始的几次课,笔者并没有意思到学生外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因而上课基本用全英文授课,包括中外法律法规和相关案例的讲解,同时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比如对某个英文原版案例的思考和解答,结果发现,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对提问经常无从应答,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用英文进行的互动更是寥寥无几,并且随机抽查课前的预习作业时也不太理想,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很好地预习。经过调查才知道,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学生的英文水平不高,因而制约了对全英文讲授内容的理解以及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相互间的互动。笔者所带的是法学本科大二学生,90%以上的学生一般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而通过大学英语六级的学生则在50%左右。在通过英语六级的学生中,还有部分学生的口语和听力处于中下游,等等。此种情形下,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能听懂老师的课并用英文进行互动,其他学生听课则非常吃力,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与之相伴,绝大多数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英文作业也较为厌怠。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改进,比如,不用全英文授课,尤其是对某些法律专业术语和涉及中国的法律问题,尽量采用中文的方式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此外,在布置课前预习英文案例时,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小组长由英文较好的同学担任,并且每组都分配几个英文较好的同学,以引领小组研习课外英文案例。在课堂上检查作业时,要求每组选一个代表用英文回答问题,等等。这种改进方式实施后,使国际私法双语课堂教学效果逐渐好转起来。

最后,在巧设课件方面,现在大多数教师都用PPT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如果只是将书本内容照搬到课件上,对照课件读,则未免太呆板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并且还可能被学生视为有偷懒和对教学内容不熟悉的嫌疑。所以,笔者觉得应该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授课内容,设计课的课型、流程、方法等。每一次课的课件都修改很多次,直到满意为止。在课件的整体安排方面,注意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把教学内容进行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点面结合的布局。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学习的时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第二,注意运用相关素材,以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在制作课件时注意广泛收集相关素材,包括中英文视频、音频和图片等,然后进行整理筛选,选择最契合教学内容的素材,实现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第三,注意课件细节方面的处理。比如,在讲授“涉外婚姻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问题时,第一章PPT的标题笔者特选了一张结婚的喜帖的图片;又如,在讲解内容时没有直接写成几部分而是通过一些图表的方式更直观的呈现等。这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使授课内容有声有色,生动鲜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增色不少。

二、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结合学科前沿

上课以来的教学经验使笔者明白,上一节课不难,上“好”一节课则较为困难。《国际私法》是法学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体系庞杂、内容博大精深,即便采用中文授课,要想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也并非易事,而采用双语授课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科学合理地精选教学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科学合理地优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是,既要突出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又能有机地和学科前沿相结合。

(一)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往往又同时是难点,对其能否准确把握关系到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讲透重点,破解难点,厘清基本点,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明晰,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以“涉外结婚的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双语课堂教学内容为例,教学重点是和中国的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关于禁止有医学疾病的人结婚的问题以及法定婚姻问题,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差异较大,实践中低于我国法定婚龄结婚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如,关于同性恋婚姻问题,各国的法律规定差异也较大,有的国家已经合法化了,有的国家如美国只有部分州承认同性婚姻,还有的国家不但不承认,甚至对同要判处死刑等。我国目前并不承认同性婚姻,但实际中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同,他们能否获得结婚的权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国在这方面和相关国家存在较大的法律冲突,等等。这些问题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讲解这些内容时,除了教材上的基本内容外,还要进行一定的拓展,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念、宗教等进行深入比较分析。

(二)要结合学科前沿

课堂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和拓展,对于内容陈旧以及实践方面没有新发展的内容不要进行过多的讲解,学生也没有兴趣听。要介绍本学科关于相关课堂教学内容的学科发展趋势和动态、科研情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仍然以“涉外结婚的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双语课堂教学内容为例,在讲授“涉外结婚的法律适用”时,除了介绍外国的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发展外,还重点介绍和剖析了中国的最新立法和司法实践发展,以及相关的最新学术成果。当然,虽然是双语教学,但这部分内容使用的是中文授课,以避免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足而导致的理解上的困境。此外,除了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并结合学科前沿以外,教学内容要符合逻辑,不能碎片化,否则学生的知识不成体系。

三、换位思考:融生动性、多样性、实用性为一体

在刚开始讲授《国际私法》双语课时,常常为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苦恼。在苦恼之余,笔者开始换位思考:自己在大学期间,希望老师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换位思考或者说反思的结果是,笔者希望老师的课堂教学富有生动性、多样性以及实用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喜欢的和需要的,而呆板无趣和空泛的课堂教学则是学生厌怠的,这为改进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教学方面,学会换位思考也是教育的要义之一。总体上,应该使课堂教学融生动性、多样性、实用性为一体。

(一)生动性,主要指教学过程的生动性

由于《国际私法》课程自身的涉外性、庞杂性特点,即便采用中文授课,要想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动性都不容易,何况采用双语授课。针对这种情形,笔者采取了相应的完善方法。比如,在讲授涉外婚姻的相关法律问题时,首先在PPT上显示哲学家柏拉图和诗人泰戈尔等关于爱情的英文描述,同时插入人物图片,然后引用佛家关于爱情的经典禅语,并配以音乐等作为上课的开始,以期起到烘托课堂气氛的作用。同时,在讲授过程中还切入事先准备好的相关图片、电影视频、国外新闻报道视频、BBC新闻报道音频,等等,这些都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赋予教学内容极大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二)多样性,主要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意义上,教师讲课主要站在讲台上进行单向教授。在刚开始的几次课堂教学中,主要沿袭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逐渐发现该方法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笔者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常常导致学生目光呆滞、越听越困、无精打采等情形。于是,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及特点开始尝试采用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如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中英文案例,启发学生思考所蕴含的法理以及判案依据,并让学生积极讨论,实现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对原先的“站台”讲课方式也进行了改变,采用“站台”与“串堂”相结合的方式,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起到监督和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听(下转214页)(上接205页)课的作用。当然,还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借鉴有益经验:与同行进行充分交流,并取之所长

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可能更多地通过所在学校法学院举办的教学研讨会以及去听一些老师的上课等方式就课堂教学进行交流,由于次数有限,加之所听的课程都是法学范畴,在借鉴经验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尤其是对于双语课教学而言,由于所在法学院目前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很少,因而与法学院的同行很少交流。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情形下,笔者与其他学院从事双语教学的同行以及外语学院的老师们进行交流,向他们学习,取之所长,也有助于提高双语课堂教学效果。

(一)与其他学院从事双语教学的老师进行充分交流,取之所长

篇4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5-0091-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14

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组成部分,提高其教学质量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验教学普遍采用“教师演示,学生重现”的模式,教师常常忙于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较少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则过多关注实验结果的正误,较少反思实验方法和结果。由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也较为有限。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全面改善教学效果。

从2011年开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在美国流行,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它倡导学生在课外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自学课程内容,师生在课间参加教学活动和交流互动,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翻转课堂将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的讲授任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获得良性发展。翻转课堂为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华中师范大学杨九民等将以微视频资源学习为核心的翻转课堂运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还需具体设计课内实验阶段的交流互动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一 翻转课堂及实验教学方法

1 翻转课堂的发展和内涵

早在2000年,美国迈安密大学的三位教授Lage,Platt和Treglia在经济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中,提出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即将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内传授知识的工作转移到课外完成,而将原来课外练习的工作转移到课内完成。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微视频的出现则使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实践成为可能。2004年,SalmanKhan为侄女录制了视频帮助其补习功课,侄女反映视频便于她略过已经掌握的内容,也利于她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想是采用“课外传授知识,课间内化知识”的策略开展教学。在课外,学生通过微视频自学基本知识,有效实现新知识的原始积累。在课间,教师安排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式活动,并当面解决学生疑问,促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采用微视频引导学生课外自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方法。首先,教学微视频其实是教师讲课场景的复制品,一旦录制长期保存,可被多人反复使用。用微视频替代讲课,避免教师重复讲解,减少工作量。其次,学生易于根据各自的学习状况和特点,自由控制微视频播放的时间、进度和次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第二,最佳发挥教师辅导学生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当教师在课内为学生讲解知识点时,由于学生刚接触新知识,还来不及深入思考,此时很少需要教师解答疑问。在课后,学生做练习时,却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翻转课堂调整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次序,当学生完成课外自学,取得新知识基础后,教师与学生开展课内教学活动,交流互动,教师协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

第三,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以自身为主体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意义建构是指深刻认识新知识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和相互关系,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也即是知识内化。学生只有实现知识内化,才能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并灵活运用它们。翻转课堂采用微视频引导学生自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微视频免除了教师讲授的任务,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吸收和内化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2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分析

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被要求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在实验课期间,教师先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集中讲解实验原理和内容,并演示操作过程。随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有以下缺陷:

首先,实验进展缓慢,效率低。学生基于实验指导书完成预习,较难把握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有些学生甚至不熟悉实验仪器。他们操作不够熟练,实验进展缓慢。

其次,开展相同实验的次数多,教师重复讲解工作量大。不同班级可能开设相同实验,每个班级往往需分批进行同一实验,因此实验重复次数多。有些基础课程实验重复量相当大,重复多次讲解相同实验内容的巨大工作量使教师无暇改进教学方法。

再次,教师的集中讲解效果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别,每次的实验人数又很多,实验老师的集中讲解通常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清楚把握实验方法和要求。

最后,实验过程忽视学生内化知识。实验成绩通常以结果的正误来评定,学生大都只追求完成实验项目,取得正确的数据结果,很少深入思考相关问题。教师经常忙于解答学生的操作问题,较少有技术性指导。因此,师生之间缺少专业知识层面的交流和互动,不利于教学相长。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方法

本文根据翻转课堂的优点,设计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实施结构如图1所示。在课前,主要通过教学微视频引导学生自学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减轻教师讲解负担。在课内,学生完成基本实验后,教师以思考题为导向,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强化其理论基础,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学生整理实验报告。以下详细介绍课前和课内的主要活动。

(1)课前活动

①教师根据实验计划编写指导书。对于各实验项目,除原理、步骤以外,指导书还应详细说明要求取得哪些结果和结论,并给出与本实验相关的1-2个思考题,以便课内开展探究活动。

②教师录制讲解实验原理的视频。该视频可采用幻灯片方式加讲解语音的形式,或者板书加讲解语音的形式。同时录制现场操作过程的视频,以使学生能熟悉实验环境。每个视频控制在10分钟左右,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提高学习效果。

③学生观看实验教学视频。学生自由选择观看视频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在最佳状态下高效率学习。学生反复学习教学视频,掌握基本原理,熟悉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并记录遇到的问题。

④在完成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学生参考指导书,开展理论分析和计算,规划实验报告,完成预习。针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实验思考题,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查找资料解决。

(2)课内活动

①学生完成基本实验。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完成预习的基础上,能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视频所给出的基本实验内容,教师也能在此期间解答学生预习中的疑问。

②开展协助探究活动。该步骤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学生得到基本实验的结果后,通过相互交流,纠正错误。第二,学生开展探究,解决新问题。教师针对指导书上的思考题,组织学生以3人为一组开展讨论交流。各个小组分别讨论思考题,探讨结论,并在基本实验的框架上,设计和拟订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予以实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和解答学生疑问。该步骤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基本知识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展示和交流探究实验结果。各小组独立完成探究活动之后,教师选择2-3个小组为示范小组。各示范小组依次为全体同学介绍解决思考题的依据、实验方法,展示实验结果。针对展示的情况,其他同学对比本组实验方案与结果,讨论和补充改进方法。

④实验效果评价与反馈。经过探究活动、展示和交流后,每个学生首先自我评价自身掌握实验原理的情况,评价基本实验和探究实验采用的步骤、所得结果的情况,并列举本次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针对示范小组,每个学生对其实验方法和结果打分,指出其优点,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整理和总结评价材料,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将对示范小组的评价情况反馈给对应小组,促进他们提高实验技巧。学生自评有助于其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主动性。学生互评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长处和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最终提高其应用能力。

二 翻转课堂实验教学举例

下面以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图像的傅立叶变换与频域滤波”实验项目为例,具体说明本文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通过程序设计开展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本实验的基本实验内容为验证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平移性和旋转不变性,实现图像低通频域滤波,学生应掌握傅立叶变换原理和特性,熟悉图像正、反二维傅立叶变换的程序设计方法。

根据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编写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采用录屏软件录制了讲解原理的视频,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步骤和讲解的视频。此外,指导书中增加的思考题为:在图像的傅立叶变换域中,零频、低频和高频数据分别代表图像的什么信息,通过实验予以验证。

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掌握了图像正、反二维傅立叶变换的基本过程及其程序设计方法,熟悉了常用的读图、傅立叶变换、显示等函数。针对思考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交流,对实验验证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方案。

课内,学生独立编写图像处理的程序代码,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相互交流,纠正实验错误。之后,学生以3人为一小组,针对思考题,讨论设计方案,分析其可行性,并拟订技术路线。再通过程序设计实现方案,最终给出图像处理结果。

示范小组给出的设计方案主要有两种。如图2所示为其中一种方案的流程图,图2中FFT和IFFT分别表示正、反傅立叶变换。首先,将原图作傅立叶变换,得到频域数据。然后,分别设计2个低通滤波器、1个高通滤波器,其中一个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接近零频。接着,分别将三个滤波器与图像频域数据相乘,再将乘积作反傅里叶变换,得到滤波结果,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处理结果图,很容易得出,傅立叶变换域中的零频、低频和高频数据分别代表图像的平均亮度、概貌和景物边缘信息。

如图4所示为第二种方案的流程图。它的基本流程与方案l一致,只是逐渐增加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获得多个低通滤波结果。当截止频率fe很小时,处理结果与图3(b)一致。当截止频率fe分别取为10、20、30、40个像元时的处理结果如图5所示。可见,随着截止频率增加,滤波结果的图片越来越清晰。由此可以说明,零频代表图像平均亮度,低频代表图像的轮廓,高频代表图像的细节。

篇5

请大家先看这样一个案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33页《1亿有多大?》

教材中只提供了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1万米高。而后,留下的就只有一张空白的研究方案表格: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多教师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让学生研究什么?到底怎样去体会1亿有多大?只有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4页中“你知道吗”?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每秒种画一个点,一刻不停地画,1亿个点要画3年2个多月。唯有本组资料可以说是现成的体验资料。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耐心钻研教材。通过深入地挖掘教材,不难发现,其实书中给了我们许多可利用研究的信息资料。例如以下八组数学信息:

信息1:正常人的心脏一年要跳4200万次。(出自第10页)

问题:一个正常人的心脏多长时间大约要跳1亿次?(2年3个多月)

信息2: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有一头蓝鲸重125000千克。

问题:多少头这样同样大的蓝鲸的总重量是大约是1亿千克?(800头)

信息3:一小滴血液含有500万个红细胞。(出自第14页)

问题:多少滴血液含有1亿个红细胞呢?(20小滴血液)

信息4: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亿双,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出自第29页)

问题:平均每天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多少双?(1.2亿双);需要砍伐多少棵树?(70000棵树)

信息5: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出自第55页)

问题:1亿千克食物够这头大象吃多少年?(大约800年)

信息6:燕鸥每天飞780千米。(出自第61页)

问题:1亿千米燕鸥要飞多少天?(大约130000天)

信息7:回收1000千克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千克好纸。(出自第110页)

问题:回收1亿千克废纸,可以少砍多少棵大树?(170万棵)生产多少千克好纸?(8000万)

信息8:一只啄木鸟每天能吃645只害虫。

问题:400只啄木鸟一年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1亿只)

学生拿出课前发的记录表,先阅读信息,再自由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问题,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记录结果,然后写出最想说的一句话。

汇报交流……

(注:小括号中的文字说明与问题答案,在给学生呈现信息与问题时是不出现的,多数问题的答案是近似数)

这一组学习信息就要靠我们教师自己用慧眼去发现,去提炼!我在去年的教学中按照上述案例的设计实施教学时,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涨,课堂效率大家也会可想而知。

上述案例之所以成功,主要体现了以下两点:

1.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因此,教师要及时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身边的素材数据,让学生参与研究活动。如果没有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这节课一定会内容空洞,感觉没有什么好学的,那我们又何谈什么课堂教学效率呢?

2.各组活动成果的交流,丰富了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并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研究活动与成果交流,也培养学生和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方法之二:课上――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调整学习内容

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一单元中,学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

从而一步得出了计算结果。类似于这样的题目,可以将位数多的小数写在上面,即把0.36写在0.9的上面,就可以直接一步得出计算结果,这样计算既简便又避免了错误的产生。

由于我是第一次教五年级,对于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每一种类型的学习错误在备课时不曾完全设想到,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敏捷的思维去思考。当出现上述类似情况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进行专项练习,突破难点、疑点。因为有些教师认为练习课最好上,就是一味地去做习题,可能都是一种类型的,但是当学生自己独立做题时,才发现学生怎么有这么多错误呢?然而一节课的时间已经浪费了,更何谈什么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方法之三:课后――教师要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篇6

葛军

(南京师范大学a.附属实验学校b.教师教育学院,南京210097)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本然要求。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切实把握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执行规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把握“核心问题的教学”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达成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

关键词:有效教学;规范;核心问题;达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058-02

追求有效教学,理应是教学的本然要求,现在似乎成为一个“新生事物”,甚至被奉为“创新”之口号,这值得警惕,不能认为只有新课改下新课改的人才能创新出“有效教学”这个词。其实,恰是新课改中存在着课堂教学有效程度受到轻视的现象,使得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出现了不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而是趋于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局面。因此,我们分析了多年来人们在追求有效教学方面的努力方式,认为面对大市区域内(也可类推至全省区域内)前学习水平(即进入该学段前的)处于中下层次的学生,应紧扣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即自觉遵守教与学规范、实施核心问题的教学、时时处处追求较高的教学达成,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教学,我们经过六年多的实验研究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执行规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

规范是保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规范,是实施课堂教学切实有效的基本保障。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反映,一堂课上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较好,但因学生学习规范遵守的程度较低,教师觉得课堂教学未能顺利开展,因而感觉此堂课多少有点可惜。由此,还会导致教师讨厌或放弃“差生”。当下,教学秩序和纪律已是教育领域频率最高的讨论话题…。

课堂有效,源于教师和学生对规范的遵守。有规范才有师生的空间;有师生的空间才有师生的创造性发挥,才有师生教学目标的追求与达成;而较高目标追求与达成,恰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体现。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的要求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具体的可操作性动作的达成。比如美国中小学生守则中的条例就是细化可操作的。

我们从教师的备课、课堂的教与学行为、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教师教学基本规范》和《学生学习基本规范》。《学生学习基本规范》从课前预习到上课听讲、回答、笔记、“三本”(练习本、错题本和课堂笔记本)、行为规范以及课后作业都对学生提出了规范要求,每节课都有督导人员对执行情况进行督察。《教师教学基本规范》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行为规范、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确保规范的实施和教与学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采用全员参与、全员督导、全员促进的策略,来执行所制定的规范。学校督导、年级组、班级及学科教师组齐抓共促,做到及时反思、及时提醒、及时促改。经过坚持时时抓,日日促,学生由不自觉、有反复,进步到半自觉、少反复、互相纠,再进步到自觉但偶有反复,进而达到自觉营造氛围、自觉纠正的状态,学校逐步形成了执行规范的良好氛围,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创建了良好的环境。

二、把握“核心问题的教学”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教什么才有效,这个问题如今被热热闹闹的怎么教的讨论所掩盖,其实教什么才是本质的,然后,才是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从教学的历史脉络看,自古以来我国在教法上的研究就先于、优于西方,如今若能及时传承并发扬光大,不生吞国外的教学方式可能更为有利。因为国外的教学方式的文化背景与我国的文化背景不同甚至差异很大。至于教什么,姑且不说书本上内容的选择是否真的科学合理、适合来来,单就某阶段学习内容而言,这部分内容中基本问题是什么,从怎样的角度去认识这一基本问题,解决这样的基本问题运用怎样的基本方法,得到怎样的结论,这样的方法与结论可以用来处理同类或他类问题吗?所得的结论的反面又是什么情形呢?等等。这都是我们教学时应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笔者将其称之为“核心问题”,“它是在学科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长力的那部分问题(内容)”‘副。核心问题,亦如日本著名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先生认为的,学习者走上社会后,“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若培养了这方面的素质的话),会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3]。核心问题是以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规律、实验等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为“内芯”的。在把握了核心问题教学的前提下,辅之以适合学情的教法,就可以容易地、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必然是教核心问题,让学生掌握这样的核心内容。

那么,如何引导教师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呢?思路是加强研讨,积累自我认识,同时强化团队研讨的功能。首先,要求教师(尤其是新手)熟悉5年的高考题(或中考题),就每一个基本知识点,认识其在考题中出现的频率,从而理解与把握测试的要求与做法,这是因为高考(或中考)中基本必考的知识与方法必然是学科、学法及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的体现。其次,将考题归类,分析各自解答的共同点与/i帆妊?再次,分解出各自知识点在考题中的表现层次。山£后,就同一知识点归纳出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结方式,以及昕体脱出的不同方法的运用。据此,加以直接映照到教材·f.每仃课的内容的取舍及所可能达到的现实要求及未来要求,从而确定教材内容的呈现所应达到的层次。这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的要求。

在上述教学行为完成的过程中,加强集体研讨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教师快速提升专业水平、达到高效教学的捷径。通过各自的理解,进行问题交流,形成供传承与光大的“备课纲要”,既可以澄清各自模糊的认识,又可以统一到认识核心问题教学的层面上,人人胸中有数,自然就能有的放矢,确保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基本的、重要的,其学习的难度是适宜的,其学习量也必然是适合的,其目标达成是清晰可超越的,学生学习心态是轻松自如的。不仅如此,为了快速地引导教师上台阶,我们邀请各学科的真正的高水平研究专家与教师对话,从根本上达到有效把握核心内容,确保他们能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三、教学达成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

>

现在有这样一种认识,即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脚动起来了、口动起来了、手动起来了H1,就是贯彻了新课改的要求了,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任务了,至于学生掌握程度低,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或本身前思维水平(即指进入此班、此年级前的)所导致的,肯定与教师的教学关联不大。这祥的现象表明:其一,教师对课堂所教什么肯定认识不清,更不用说认识到课堂教学应是核心问题的教学了;其二,课堂应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可是他们对学生的情况不能了然于心,这应该说是失败的教学。课堂是学生思维迸发、提升的场所,课堂教学应该遵从教学的基本原则,即课堂教学是思维的教学,也是高效率的教学。

课堂教学达成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否是“核心教学”;其二,绝大多数学生的基本概念、公式、法则等是否把握到位了,这些包括课堂上的练习、基本问题的解答和课后的作业的完成状态(非机械量的要求),以及作业题解是否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其三,学生对课堂上基本问题的延伸问题的思考程度。

为了让教师形成良好的课堂达成意识,我们构建了课堂教学达成度的公式。即:课堂上学生学会多少(以M表示)是课堂有效达成的主要考核指标,在此,必须考虑两个最为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选择的内容有效(用Ⅳ表示)吗?二是所用时间短(用r表示)吗?而肼=NxC,C为问题求解的准确率,于是,课堂达成的效应(即课堂达成度)可以用表达式表示:课堂达成度E=K×等,其中K为学习环境影响效应系数,教师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氛围等都会使系数友生变化。

为实现每节课堂教学都有较高的达成度,我们主要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第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以“生态”(学生学习的状态)为根本,学生是你的沟通者、达成者、成果者。

第二,加强团队研讨,共同确定不同层次水平学生针对课堂内容应达到的摹本学习成果,细化到解答具体问题及其所能反应的程度,等等为切实促进教师自觉贯彻课堂达成,需加强督导,惜导课‘;筻的更为直接的手段就是课下l~3分钟迅速抽测(或个别交流,或基本笔测一题一答,等等),引领教师形成在规范下抓核心问题、在核心问题下求达成的教学行为意识;同时也引领学生养成课堂上聚精会神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篇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4—0052—01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和效果。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冷场”的现象,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表情呆滞,师生互动不能积极开展,教学效果极差。异常现象的出现使教师很困惑,部分教师无所适从而归罪或迁怒于学生。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学生的错误,而是教师存在问题。是由于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的,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导致的。教师要善于分析困惑的诱发原因,积极探索消除困惑的对策,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提高自身能力

课堂质量低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导致的。要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使教师得心应手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得夯实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履行岗位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新课标和把握新教材的基本功;备课的基本功;运用教学语言的基本功;设计板书的基本功;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功等。教师要练好自己的教学基本功,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职业道德,培养敬业精神。新课程提倡“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新理念,为了学生的良好前途,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要以“勤”字当头,抓好做实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业务自修,积累教学基本功。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补充专业知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知识储备;教师需要不断地钻研教学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技能准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让教与学的活动遵循一般的自然规律。

3.开展教研探索,以教研促创新。教师要善于积累教育教学经验,要善于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地求证和完善,将新成果再运用到教学当中去,达到以研促教的教学效果,取得教育方法的革新。

二、把握好每一节课

1.正确分析学生和认识学情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师在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分析学生和认识学情。定位与备课时,分析学生学习过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教与学的思想方法,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等,确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分析学生、了解学情,教师才能在制定教学设计中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教学素材,优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展开教学工作。

2.充分分析和挖掘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提供教与学的基本信息。教师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调整、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变得现实、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同时还要领会本小节教学内容在课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做到了心中有课标,脑中有教材,才能为科学地制定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6

一、教师提高自身各方面业务素质是课堂教学达到艺术性的前提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同。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则学得轻松有趣,学得灵活,学得好;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则学得吃力,学得枯燥,甚至厌学,最终导致弃学。因此,课堂的教学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和符合时展的要求。

第一,系统而又认真地研究、思考《英语课程标准》,研究我国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要求,把握不同时期的教学方法,以便树立起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教育手段,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的最优化过程,全面实现英语教育教学目标。

第二,英语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人们常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英语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知识结构:

1. 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它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在以前所使用的教学大纲,以及现在所使用的课程标准的后几页中都罗列了大量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课堂语言,是快速提高教师课堂交际语言的范本。当然,由于课堂教学是动态进行的,要想使课堂达到艺术性,仅仅使用这些课堂用语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注重培养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2. 具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教师只有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禁忌习俗、意语概念和体态语言等有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指导学生与使用英语国家的人们沟通,避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误解,以达到顺利使用英语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做到语言得体、理解正确。同时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少学生开始对英语语言学习本身并不感兴趣,而是从中西文化、风俗人情、地理历史的兴趣开始激发而来。

第三,教师要具备研究学生实际、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教学不以学生为主体,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都是值得教师关注和研究的内容。教师只有真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研究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将自己的一言一行融入学生的实际需求之中,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才能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完美性和艺术性。

二、英语课堂教学达到艺术性的几个方面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设立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以后,采取多种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渐进的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要在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实现教学基本目标的基础之上达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目标设立的艺术性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综合能力又分四个方面: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总体来说,英语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且要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引导,同时要为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服务。而在现实英语教学中,以及在对教师,对学生已经过时的评价方式未做全面改革的前提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特别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样是不能完成所设立的教学目标的,更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艺术性的效果。

依据《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就应该摆脱过去的仅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两维思想,树立知识与技能、文化与情感、学习与策略的三维意识。从四个方面来分解教学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文化情感、学习策略。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将这些教学目标单一地、分割式地逐一完成,而是将它们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在每一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及情感之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甚至在每一个事例中加以体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之中体现教师对教学目标设立的艺术性。

2. 复习的艺术性

英语课堂教学的第一个主要环节就是复习。它不仅仅是对旧知识的复习,而且应看成教师与学生情感交融、新知识导入的前期铺垫,教师完美进入教学状态以及学生快速融入英语学习的最佳时期。在复习环节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情绪状态,分析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为本节课进行的前期备课内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是否要进行调整进行预测和分析。因此,教师在选择复习内容、复习手段上都要综合考虑,不能仅仅着眼于前节课的教学内容,而应同时考虑与新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及上节课的课后任务。教学手段上也不能单一地用听写、背诵、教师讲解的机械模式,可以采取启发式提问、学生表演、作业报告、调查总结的形式进行。同样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作为复习的基础目标。

3. 导入呈现的艺术性

导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呈现语言基本运用材料的过程,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的最大亮点。体现了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对英语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的能力。

教师一般将新的单词、新的句型、新的英语表达法在导入环节中进行呈现,但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基本规律,同时,要将所要学习的重要知识都尽可能呈现。在呈现过程中,可以由在学生生活中容易运用的语言知识入手,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体现语言的生活化;再通过多媒体、简笔画等直观的教学手段,运用鼓励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词汇、句型结构的基本含义,培养学生猜测词义,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能力,也为学生在中考阅读中含3%生词量的实际做好能力准备。

英语是语言教学,仅仅靠学生的理解是不能够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的。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之上,一定要达到口语的准确、熟练。这就要求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领读,学生进行合理的朗读也是有必要的。在领读中可采取全体跟读、小组跟读、个体跟读的渐进模式进行;学生的朗读可采取由全体到个体的人数逐减的方式进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跟读与朗读的活动之中,注重教学对象的全体性与个体性的差异,力争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

4. 任务活动的艺术性

在新的英语课堂教学理念下,积极倡导任务型教学方法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活动不但要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材料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培养、对学生情感态度给予激发且使之得以升华。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考虑英语的学习规律,不但要遵循对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听、说、读、写渐进的规律,而且活动的形式力求达到达成目标的最优化。

在课堂教学的基本设计中,可采取听力练习、师生对话示范、生生对话练习、调查总结汇报、教学升华等不同活动形式进行。在活动开展的难易程度上,一定要考虑难易结合,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去开展。基础语言的应用上,要尽可能地做到涵盖所有所学的语言知识,且有一定的信息差,即只有学生通过适当的思考、分析才能完成任务活动,以便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成功的愉悦。同时,课堂活动也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有独立思维,协同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以便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策略。

任务安排要力求由学生已知生活化活动,到新知识的应用,再回归生活的一个过程,充分体现英语语言教学为生活中运用语言而服务的现实意义。

5. 课外作业布置的艺术性

家庭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与拓展。教师除了布置精心挑选的操练型笔头作业以外,还应该考虑灵活多样的思考型、协作型作业。例如,将课堂教学中的调查延伸于课外,延伸于家庭,甚至延伸于社会;也可以将课堂教学中未进行的写作练习置于课外。家庭作业的布置,同样要立足于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英语语言学习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因此,适量的例句、范文背诵是不可少的,但一定不要过多过滥,增加学生机械型课业负担。单词的识记也是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棘手的问题,让学生对单词进行机械的统一抄写,也不是家庭作业的最佳方式,而应通过课堂教学的激发,培养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单词识记。

6. 课堂评价的艺术性

篇9

一、我国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最终价值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把握地理教学的现实状态,获得地理教学的反馈信息。据此,教师可以调整“教”的策略,学生可以优化“学”的方式[3]。从而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对课堂教学的科学管理。

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主要方面的评课要求[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已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诸多不足,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学术界对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过分推崇,犯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错误,课堂教学评价陷入了新的误区,使得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挣扎在传统与后现代的博弈中曲折发展[5]。在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过程中,最初的评价标准设计只从教师行为出发,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具体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要素将评价指标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6]。后来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如等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评价对象界定为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比较恰当[7]。但是,纵观国内学者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指标的地理学科特点不明显,评估指标大同小异。多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指标选取较为笼统,没有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设定,有的甚至可以适用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

2.评估指标较详细,评价要素较多。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两级,各项指标的权重一般在10%以下。

3.重视地理教师活动的评价。我国中小学教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等同于“学生的学”。所以,课堂评价首当其冲的是教师的教的评价――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之类[8]。具体表现为,评价标准中所列的各项内容基本集中在教师方面,体现出对教的强调和重视[9]。

4.指标的直接可观测性不强。我国多数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采用的是理论演绎方式,从好课应达到的标准出发,对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逐级分解,但最低一级的指标只是定性的描述,不是可观察的指标,容易导致不同的评课者对同一堂课的评价结论相差很大[10]。

二、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及评价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未来公民在学科教学中的总体素质要求,明确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自主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本着“生本化”的指导思想,结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评价建议,笔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本体系密切联系地理学科特点,侧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构建该指标体系旨在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以达到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

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保证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关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的比较透彻,值得借鉴,其主要观点为:普适性原则,明确性原则,简要性原则,直接可测性原则,整体完备性原则,地理学科性原则[11]。除此之外,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还应包括“生本化”原则,即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教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2.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参照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依据中学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以及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并听取了大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笔者采用理论推演法和目标分解法,推演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含评价要点)。(详见表1)。

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又可以分别归入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范畴,因此本评价指标体系将一级指标确定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项。教师行为包含三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师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基本功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是课堂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评价必备的要素,因为教学内容的正确、科学是一堂好课最关键的前提;教学过程主要针对的是教师方面的行为,从评价要点中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区别于传统的评价表,本评价表没有将教学方法作为评价指标单独列出,对其的评价主要反映在教师行为中。

学生行为是重点评价的内容,其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和反馈状态三项。兴趣状态主要反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状态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思维状态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反映的是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反馈状态即为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发生的改变,反映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评价的重点。评价要点制定的依据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3.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采用AHP决策分析法,分别计算出各级指标及评价要点的权重(详见表1)。但为了简洁和计算方便,各评价要点权重取近似值。经过一致性检验,各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判方法

教师或专家在使用本课堂教学评价表时,评价要点权重仅供打分时参照,只对每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打分,满分为100分,将各项二级指标得分分别乘以各自权重相加得出一级指标得分,最后再乘以一级指标得分并相加,即为该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综合打分。如某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反馈状态的打分分别为86分,85分,88分,82分,80分,85分,则这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为(86*0.105+85*0.258+88*0.637)*0.325+(82*0.200+80*0.200+85*0.600)*0.675≈84.6分,最后将每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取平均值即为本堂课的综合得分。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习效果无法在课堂上即时体现出来,或者有的指标不易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比如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经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篇10

在素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而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主要通过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来进行。这就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作为理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我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以素质教育思想来指导、设计课堂教学,扎扎实实地教好每一个环节。从而在观念上肃清和纠正了那种以为学校环境布置得漂漂亮亮,课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素质教育就大功告成的错误导向和片面看法,确立了课堂教学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二、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的依据。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行为的前提。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老师往往把课堂教学与“智育”等同起来,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往往只注意强调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得不到全面提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使素质教育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必须首先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素质化。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体现“四个注重”

课堂教学方法是为完成课堂教学既定目标、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为课堂教学素质化提供了保证,但要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还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教法上,不仅要考虑如何教给学生已经概括了的社会基本经验,尤其要考虑教给学生怎样有效地去获得这些经验的方法。在学法上,不仅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去获得已有知识和经验,更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自动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调控自己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我始终注意体现“四个注重”。

1.注重知识的内化。

我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需要传授的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是“懂”,而且能掌握、运用。

2.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

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突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系统法则。而素质教育的首要特征在于开发和调动学生包括自主、自尊、适应、创造等内涵的主体性。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认知过程。为此,我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七放手”。即: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构建。学生主动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去感受和获取知识,锻炼技能,使自己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和提高。

3.注重素质的训练。

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技能的获得和熟练,良好行为的养成和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大量、严格地训练才能达到。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要求抓住训练这根主线,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不断巩固和提高。规定了“练、讲、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要求“一般新授课基本训练时间不超过5分钟,新授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反馈练习15分钟左右。”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56-01

英语课堂教学是教与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它可以集中体现英语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也可以集中反映英语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中的一切表现。多年来,许多英语老师辛勤任教,在课堂教学上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经验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教学过程,它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启发了学生运用各种器官的能力,从而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目前,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已形成了许多比较成熟的经验,以下就将最基本的几点经验作以分析和述略,以便英语教学之借鉴和学习。

一、 以学生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就是师授知识于学生的过程。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首要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则忽略了学生的地位,仅是以教师为中心,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整个课堂中学生总是围着教师转。这种课堂教学便毫无疑问成了英语教师的主宰,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来组织和指导的。课堂上只听到教师的声音,教师说东,学生不敢说西。这种主宰式的英语课堂教学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枯燥乏味的讲授超越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陈旧呆板的教学法就是这种教学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现代教育教学的原则,压制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动机,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尽管教师费劲苦心,但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课堂知识的效果甚微。

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推进与改革,一些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以学生为中心是我们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了搞好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协调有机地配合起来,方可提高我们英语教学的课堂效果。换句话说,就是教师的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以便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想着学生,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授课,既要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英语教师必须时常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各种意境,提供给学生运用英语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触课堂,享受学习的乐趣,使他们运用所学课堂知识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一步步形成一种推动其前进的内在动力。对于一个英语教师而言,照本宣科是教学的失败。因此,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语言的机会,使学生在大量练习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成败的依据,也是我们评价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立足点。

二、课堂教学交流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靠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教学活动培养起来的,而这个练,归根结底,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交际化的过程。

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了解的某种程度的一种活动。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交流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我们这里所讲的课堂教学交际化,就是要求教师要讲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教,要求学生要将其作为交际工具来学,更主要的是还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把英语作为教学工具来用。使整个英语教学活动都成为以英语进行交流的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交际的过程。

交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既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又促使教师不断革新教学方式。教师运用语言意境启发学生,使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模拟、演示,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课堂教学的交流,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

篇1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引入到了教育领域,动态课堂的创设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话题之一,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所谓动态课堂,就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基础,结合培养方案和技能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课堂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在动态课堂中,可以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因此是非常有利于发挥出教学效果的。但是应该指出,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的教学模式,都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教学模式的真正所用。这里所谈到的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实际上就是“以学论教”,所谓“以学论教”,就是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一切以学生认知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起点和难点,以学生的认知需求确定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策略。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来说,也必须做到“以学论教”,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教学效果。基于这一思考,本文拟就“以学论教”视域中的初中体育动态课堂创设问题做一下探究,以期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一、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为动态课堂设计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备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在初中体育动态课堂的设计中,必须首先重视备课。这也就是说,想要搞好体育动态课堂的设计,必须改变传统的备课方法。另外,根据“以学论教”的实际需求,在体育动态课堂的设计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

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备课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这不仅是“以学论教”的需要,也是搞好体育动态课堂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的备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因为听不懂而使得备课毫无意义。一方面,备课内容不应太难,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备课内容也不宜过于简单,否则起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2.注重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依据动态课堂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对于备课这一环节来说也是如此,即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尽量做好每一教学阶段的备课内容、目的等方面有所不同,这种做法不仅是贯彻动态课堂设计的需要,更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考虑教案设计的必然要求。

3.重视运用动态备课的基本方法

要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搞好动态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动态备课的基本方法。对此来说,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体育教材,一方面,教师要仔细的通读体育教材,做到心中有教材。另一方面,还要全方位的阅读各种教学资料,比如有关体育教学的参考资料等。另外,教师还要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比如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的基本情况等。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每次备课时都要做到这些基本要求,并同时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收集不同的资料,利用不同的资源,以便达到动态备课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追求动态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体育教育也引入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做好动态课堂的教学,教师还需要在依据学生需求的情况下,适时的创新或者改变教学模式,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充分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的充实动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1.善于运用和尝试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探究了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教学法等。实际上,这些教学方法都可以有效的运用到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中去。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尝试,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初中体育动态课堂的教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善于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动态课堂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便更好的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实际上,在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这一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能够满足动态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还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也是符合“以学论教”的基本要求的。

3.善于变革创新教学方法

虽然教育学者研究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都可以为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体育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属性,完全可以具备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在此意义上,体育教师要想真正的搞好动态教学,就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一方面,积极学习各种先进的体育教学历理念,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特别是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科研究能力。把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运用到体育动态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当然,应该说明,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都必须在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否则,脱离了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的,也就不能能达到动态教学的目的所在了。

三、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不断丰富动态课堂的教学特色

实践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主要的方式,在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动态课堂教学的真正效果和魅力,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动态课堂教学的自身特色。

1.学生的实践要依据学生的基本特点

“以学论教”要求在教学环节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在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必须也要依据学生的实践需求。比如,有的学生善于短跑,教师就尽量让学生发挥短跑的优势,同时避免其他不擅长的运动项目。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这种实践是依据自身特色基础上的实践。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中,为了确保动态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优势,教师还必须重视总结学生在实践方面的优势、不足、原因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为进一步丰富动态教学奠定基础积累。

2.在学生实践中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

对于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来说,技能培养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实践也深刻的证明,技能的培养只能通过具体实践的方法才能完成。为了有效的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不同阶段的教学要具备不同的培养目标。如第一次课学习立定跳远,第二次课可以学习立定投篮,之后的每次课堂教学内容都应该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总结,特别是要总结学生在技能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的帮助学生纠正问题。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仍然要按照“以学论教”的基本要求科学操作,确保在了解学生认知要求的基础上扎实培养学生的技能,以便挫伤学生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在备课中强化动态备课,确保在了解学生认知需求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而且还要在动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各种新型教学方法的尝试与运用,确保学生在体育项目的具体实践上,达到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基本目的。这不仅是动态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做的“以学论教”的本质体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