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计算公式范文

时间:2023-06-14 09:33: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物理计算公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物理计算公式

篇1

1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已经在各行业普及,要求财会专业学生要与时俱进,在熟悉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同时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方法。要实现上面的要求,就有必要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中,将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

(1)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会计工作也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步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内涵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是会计发展的方向,是会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掌握了会计知识,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不等于掌握了电算化账务处理。所以,会计工作人员有必要从两种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去全面掌握。

(3)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最后会计综合实训课教学中,较多进行手工化账务处理的教学,不大重视同时进行电算化综合实训,电算化只是作为一门学科另行教学,而没有真正纳入到最后的综合实训课中。因此,就会使学生在对这两种方法产生认知上的偏见,认为只要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学了电算化知识,就能两手都会。或认为,普及电算化了,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已无必要。可见,在综合实训教学时没有对手工和电算化同时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掌握和运用这两种知识与技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今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看,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在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时,有必要对两种账务处理同样给予足够的重视:① 处理的对象是相同的; ② 处理的内容都主要围绕账、证、表三大内容进行;③ 处理流程基本类似:建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所不同的是手工账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管理,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系统由过去单一的管理发展成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因此,应将两种账务处理实训同步进行,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及利弊,让学生了解它们是相通的。在相互结合、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升华。

通过实际的对比操作,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技能,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没有过时,它对实现电算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电算化的强大优势,体会到实现电算化对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会计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做到两手都懂,做好两手准备,为日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2传统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实施

要实现两种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综合教学,首先,要做好相关的组织、计划工作,包括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教材、实训财务软件、专业指导教师等。实训教材资料最好由教研室根据会计综合实训教程的要求组织确定。其次,做好实训前的动员,让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意义,实训的总体安排、要求、措施,明确责任、任务、进度等情况,使学生感到仿佛处在真正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在具体教学中,要随时注意两种账务处理的相互比较,使学生能清楚地理解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共性和区别,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通过同步实训对比,使学生明白会计电算化是传统手工化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并没有改变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原理和基本程序,即会计核算仍然要经历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基本过程,其核算结果应是完全一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 运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以算盘或计算器为运算工具,以笔墨为书写工具,通过纯手工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慢、准确率、效率低。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和财务软件为媒介,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准确度高。

(2) 数据处理过程不同。手工会计的技术方法虽然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但其基本方法、原理和操作步骤都没有本质改变。而会计电算化由于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算速度快,整个核算(运算)过程形成了一体化,是在传统手工会计基础上实现的一次技术飞跃。

(3) 信息存放方式不同。手工会计是将会计信息数据以凭证、账簿、报表等纸质为载体进行书面记录并保存,占用空间大,需要重复抄录,容易出错。在会计电算化中,除原始凭证以纸质文件保存外,其他均是以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作为存放会计信息数据的载体,占用空间小,查找方便,而且,数据只需录入一次,杜绝了重复抄录产生的错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4) 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应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各种账簿,即通过先将原始凭证的数据填入到记账凭证,再将记账凭证的数据逐笔登记到账簿的方式完成。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利用计算机的内在功能和应用软件,将会计信息序时存放在凭证库中,最终完成信息的组织过程。

(5) 数据处理起点不同。手工会计条件下,数据处理的起点是原始凭证;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是以记账凭证作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的起点。

(6) 账务处理核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环境中,账务处理由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目,在凭证、账簿和报表中记录、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环境中,账务处理转变为数据处理,将手工处理过程简化为将有关数据从“凭证临时文件”转移到“流水账文件”中存放。

(7) 查询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查询方式通过手工完成,查询速度慢,查询结果单一,特别是扩展和延伸的分析查询几乎难以实现。而会计电算化则不同,查询过程简单明了,查询速度快,查询量大,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综合运算查出用户所需的各种指标数据结果。

3小结

将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综合实训教学,比只进行传统手工账务实训教学会遇到更大的困难,需要安排较多的教学时间,但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是可以实现的。运用这种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创新园D区内M02地块,东侧为创新园经2路,西侧为创新园经一路,南侧为创新基地中环路。工程包括业务管理中心及附属用房及地下车库,地上4层,地下一层,框剪结构,筏板基础,建筑面积约52000。屋面总施工面积约4240m2。建筑使用年限50年,建筑分类为二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工程分为业务管理中心与生产运行中心两个建筑单体,业务管理中心屋面分A、B、C三部分,其中B、C两部分为种植屋面为本文论述内容。种植屋面,共设3道防水,保温层为65憎水膨珠保温砂浆,面层800厚的种植土。

2、种植屋面具体做法

2.1业务管理中心屋面(见B种植屋面做法图)

(1)800厚种植土,结合园林设计。

(2)聚酯无纺布滤水层(120g/),在高起部位四周上翻100高,端部通常用粘结剂粘贴50高。

(3)20厚疏水板,凸点向上。

(4)4厚铜复合胎基改性沥青(SBS)根阻防水卷材(铜复合胎厚1.2)热熔法施工。

(5)3厚II型聚酯胎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6)60厚C20细石混凝土随打随抹平(内置φ6.5@200钢筋网片)。

(7)分层抹65憎水膨珠保温砂浆,每6×6m分缝。

(8)40厚C20细石混凝土找平层。

(9)找坡层:最薄20厚加气混凝土块找2%坡。

(10)结构防水混凝土板。

B种植屋面做法图

2.2屋面C为地下室顶板,屋面总施工面积约5500m2。具体做法如下:

(1)种植土,结合园林设计。

(2)聚酯无纺布滤水层(120g/),在高起部位四周上翻100高,端部通常用粘结剂粘贴50高。

(3)20厚疏水板,凸点向上。

(4)40厚细石混凝土防水保护层。

(5)4厚铜复合胎基改性沥青(SBS)根阻防水卷材(铜复合胎厚1.2)热熔法施工。

(6)3厚II型聚酯胎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7)40厚C20细石混凝土找平层。

(8)找坡层:最薄20厚加气混凝土块找2%坡。

(9)结构防水混凝土板。

屋面C做法图

3、主要材料

保温层材料:憎水膨胀珠保温砂浆保温并找坡,容重≤300Kg/m³,抗压强度≥0.3MPa,导热系数≤0.07W/(m・k),坡度2.0%,最薄处10mm。

防水材料:本工程防水选用4+3厚II型聚酯胎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2道和40厚细石混凝土防水保护层。

卷材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

防水材料试验要求

材料名称 现行标准 必试项目 验收批划分及取样数量

聚酯胎SBS II型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GB18242-2008 1、可溶物含量,g/: ≥2900

2、不透水性:压力0.3Mpa,30min不透水

3、耐热性:≤2mm,90℃,无流淌,滴落

4、拉力:纵向≥500N,横向≥500N

5、断裂延伸率:纵向≥30%横向30%

6、低温柔度,-20℃弯180°无裂纹

7、渗油性,张数:≤2

8、卷材下表面沥青盖层厚度,mm: ≥1.0 1、以同样厂家、同品种、同规格的产品每≤10000m2为一检验批;

2、切除距外层卷头2500mm后,顺纵向切取长800mm的全幅卷材试样2块。

面层材料:上人屋面采用8~10厚彩色釉面防滑地砖,可溶物含量,g/: ≥2900不透水性:压力0.3Mpa,30min不透水耐热性:≤2mm,90℃,无流淌,滴落拉力:纵向≥500N,横向≥500N断裂延伸率:纵向≥30%横向30%低温柔度,-20℃弯180°无裂纹渗油性,张数:≤2卷材下表面沥青盖层厚度,mm: ≥1.0

4、 主要施工方法

4.1 施工程序

屋面B:基层处理弹线找坡找平层保温层找平隔离层防水层防水层疏水层滤水层种植土。屋面C:基层处理弹线找坡找平层防水层疏水层滤水层面层。

4.2 基层处理及放线

首先将杂物、灰尘清理干净,结构的浮浆剔凿干净,结构平整度符合找平层要求可不做找平层,但必须将坑、洞、凹凸不平的结构表面修补平整;按设计坡度及流水方向,找出屋面坡度走向,确定保温层厚度范围。将找坡线弹在女儿墙、柱墩上,把排水沟、水簸箕位置线也放在相应位置。穿结构的管道根、结构孔洞在保温层施工前,用细石混凝土塞堵密实。基层不能有明显的积水。

4.3 保温层

工艺流程:基层清理标高抄测管根堵孔、固定板块状保温层铺设拍(刮)平补填板缝检查验收

(1)现浇混凝土表面应将尘土、浮浆、松散颗粒、杂物等清理干净。

(2)在女儿墙上抄测出保温层标高控制线。

(3)穿过屋面和墙面等结构层的管根部位,应用豆石混凝土塞密实,将管根固定。

(4)将憎水膨珠保温砂浆材料分层铺摊在基层上,每层虚铺厚度不超过100mm厚,坡屋面应沿低处向高处铺摊,用刮杠刮平。

(5)用配制好的防水溶液用喷壶均匀喷洒,每立方(虚方)用防水溶液80公斤根据每立方铺设的平米数计算每层防水溶液的用量。

(6)防水溶液喷洒完后紧跟用铁碾子压实两遍,然后用刮杠刮平再次碾压平整(压实系数为0.6。压实后超过100mm厚的要分层摊铺,方法同上,最后拉线检验厚度是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7)排气孔:屋面保温完成后安装,按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施工,管径不小于75mm,埋入保温层内深度至结构板顶。

4.4 找坡层

4.4.1工艺流程

四周弹线找坡基层处理做标高墩找坡搅拌铺设加气碎块混凝土振捣或滚压密实拍边修整养护

4.4.2 弹线找坡

按照图纸要求屋面设置一道分水线,两面找坡,按照2%进行找坡,屋面雨水口处按照0.5%进行找坡,在女儿墙和其它突出屋面的墙体、管道上弹出找坡层上平标高线和控制线。

4.4.3 做标高墩找坡

找坡层采用加气碎块混凝土,坡度为2%,加气碎块混凝土(体积比)=水泥:砂子:加气碎块=1:1.5:4,加气碎块粒径≤30。根据水落口的位置和坡度,按2%的坡度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标高以及坡线。结合女儿墙上弹好的找坡线量出找坡层各点的上平标高,拉小线做好找平墩,间距为2m,以便控制找坡层的上表面标高。

4.4.4 铺设加气碎块混凝土

铺设前,按施工布置的运输路线先远后近、先里后外的顺序铺设。用室外电梯将加气碎块混凝土运至屋面,按2%由最低点(雨水口处)向外找坡,最薄处厚度为50mm。铺设时按各标高墩的高度,用铁锨铺灰粗略找坡和找平,虚铺和压实厚度比为:1.3:1,厚度>100时,先铺加气混凝土块,覆盖≥50厚加气碎块混凝土,做到压实后的厚度不大于虚铺厚度的3/4。

4.4.5 滚筒滚压

篇3

结合以往教学实践经验整理论述,发现有关初中阶段物理课程内的电功率教学难点,始终限定在电路结构分析和计算公式灵活选取层面。事实上,大多数初中生对于欧姆定律可以说是耳濡目染,相关性计算操作训练也基本上能够驾轻就熟。因此,后续的挑战任务内容,便是针对电功率计算过程中的公式科学化选取规则,加以细致化验证论证,并快速将内部诀窍倾数灌输到学生思维体系架构之中。相信长此以往,对于初中生群体物理知识结构细致化修缮和今后升学压力轻松克制,能够发挥前所未有的巩固效果。

一、初中阶段物理电功率知识教学难点特征的客观论述

首先,知识结构机理综合性显著。需要学生灵活运用以往熟练掌握的欧姆定律、串并联规则,以及力学知识内容,进行相关性数据定量化计算验证。

其次,与生活实际状况联系过于缜密。在初中阶段研习电功率知识,必然会接连引入各类电功率概念机理、实际测量等探究性任务,确保学生在特定情境感染下,自主强化自身动手操作潜质,并在今后善于发现并解决生活中一切和物理电功率知识相关的问题。在如今发达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各类电器,虽然说大部分初中生尚未掌握内部核心工作原理,但是透过相关题型的计算过后,就可以大致了解透彻。由此看来,不管是透过课程规范要求角度,或是物理知识生活化应用角度界定,电功率知识点始终发挥着高效的传输引导功效。

二、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初中物理电功率知识点合理教学策略内容的细致化解析

1.课堂教学理念的全面改良设计

其强调的是,初中物理教师在正式引入电功率知识环节中,需要在课堂内部主动创设一类生活化感知情境,借此吸纳学生关注意识,令其愿意参考各类知识内容,并进行实验方案综合性猜想设计,方便教师进行审核和改正。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始终被认定是学生的引导、合作角色,一旦初中生思维出现任何瓶颈限制危机,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范围内洞察并赋予精确化点拨。也就是说,教师的核心动机,在于鼓励学生自主性探索电功率知识运算规律,同时联系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实验操作,令其建立应有的物理科学探索精神。

2.建立起明确的电功率知识教学引导指标

首先,作为专业化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电功率知识传授期间,需要同时关注个体情感价值观熏陶实效,提倡现场学习交流模式的多样化表现特征,真正令学生透过生活掌握各类物理知识,同时做好今后应对社会各项职业挑战的准备工作。

其次,督促初中生尽快地熟练掌握电功率相关计算公式的应用规则。事实上,任何公式都存在专属的适用规则,只要确保初中生能够将这方面细节了解透彻,就能尽量规避日后解题过程中公式错用问题。有关这部分公式类型具体表现为:

(1)原始公式。电功率的定义式P=W/t,适合于任何电路;经验式P=UI和W=UIt,适合于任何电路;焦耳定律Q=I2Rt,适合于任何电路;经验式W=UIt,适合于任何电路。

(2)推导公式。结合欧姆定律I=U/R及其变形公式U=IR和R=U/I来推导。因此,适用条件应该和欧姆定律相同――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如,推导公式P=I2R和W=I2Rt,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推导公式P=U2/R,W=U2t/R,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3)关系式。根据电路和不同材料的特点,得到的关系式W=Q,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其中W是电流流过导体所做的功,Q是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另外P=P1+P2+…+Pn,适合于任何电路。

(4)比例式。主要是透过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公式的合并特征,形成的一种与串并联相关的推导式。如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流、电阻的关系:P1∶P2=I∶I=R∶R,证明在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电阻的反比。

篇4

初中电学知识面广、知识点杂、题型变化多、计算公式多.这是造成我们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但如果能够对知识点源头进行有效的分析、整合,就能为我们指引出一条捷径,大大减轻同学们的学习负担.初中电学知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一个定律: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规律,是所有电学知识联系的纽带,是电学题考查的重点.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掌握其科学探究的方法.

2. 二种连接方式:串联与并联.串联与并联是最基础的电学题考查内容,也是很多电学题分析、思考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3. 三个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学题的计算就是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运算.因此,正确理解这三个物理量是学习的关键,明确每一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是学习的重点.

4. 四种仪表: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滑动变阻器.对于电流表、电压表和电能表主要是掌握其连接方式、量程的选择、读数,这是实验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滑动变阻器在生活实践中、电学实验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电学题的变化也是起着媒介的作用.

5. 五个重要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探究电流与两端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功率.这五个实验都是历年来中考的热点.

下面以2011年泰州市中考试卷第三大题26小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图1是一台常用的电热饮水机,下表是它的铭牌数据,图2是它的电路原理图,其中S是温控开关,R是定值电阻,R是加热电阻.当S闭合时,饮水机处于加热状态;当S断开时,饮水机处于保温状态.

(1) 在加热状态下,饮水机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

(2) 饮水机正常工作时,将热水箱中的水从20℃加热到90℃,需用时14min[水的比热容为4.2×10J/(kg•℃)].求此加热过程中: ①水吸收的热量;?摇 ②饮水机的加热效率.

(3) 求电阻R的阻值(保温功率是指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

从知识点分析,这是一道电学与热学综合的计算题,是现在中考的常见题型.很多同学看到这样的综合题感觉束手无策,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心分析,就会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

本题第一小题主要应用到电功率公式,第二小题应用到热量计算公式和效率问题,第三题较难一点,要求对串联电路和电功率公式能够熟练运用.

理清了题目问题的源头,下面就是解题策略的正确运用了.

二、 清晰、简便的解题策略是电学题有效学习的关键

1. 细读题目,正确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对电学综合题的审题主要是明确题中的已知条件、学会通过题中的“关键词”找出隐含条件如:“正常发光”、“不超过”、“串联”、“并联”、“电压恒定不变”、“最大”、“最小”等等,而这些关键词往往是解题的切入点.另外还要分析待求物理量与已知量的关系等.

本题应主要关注加热功率和保温功率的区别,水桶容量和热水箱容量的区别,在计算时千万不要相互混淆.例外,本题中电阻R和R实际上都是定值电阻,不管是加热状态还是保温状态阻值都是不变的.只有对题目中的这些关键词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够在解题中不走弯路.

2. 去繁就简,优化电路

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电学题中,当电路中的开关断开和闭合状态发生改变时,元件的连接形式往往发生了改变,画出等效电路图可简化复杂电路.特别在刚刚接触电学计算题时,要让学生养成多画等效电路图的习惯,多次练习之后,就会习惯成自然,即使不在纸上画出,在心里也会有一个简化之后的等效电路图.

本题电路图虽然简单,但同样能够进行电路的优化.本题中电热水机在加热状态和保温状态时,电路图可优化为以下两种:

① 在加热状态时,开关S闭合,电阻R被短路,电路可简化为图3.

② 在保温状态时,开关S断开,电阻和串联,电路可简化为图4.当这样的两个电路图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时,我相信同学们就能顺利解决问题了.

3. 有的放矢,选择公式

电学题中公式多,我们要能够根据题目中要求解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公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验证,以确定公式的适用性.

本题中第一小题要求解在加热状态下,饮水机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对于电流,与之相关的公式主要有欧姆定律和电功、电功率计算公式.但显然本题中的已知条件是电功率,所以我们主要运用P=UI这一公式进行求解.

第二小题计算公式比较明朗,Q=cm(t-t0),需要注意的是水的质量要由热水箱中水的体积求得.对于饮水机的加热效率问题,我们只要对比机械效率的求解就不难理解,即热水箱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与14min内饮水机消耗电能的比值.

第三问中公式的运用较复杂,但总体来说都是P=U/R这一电功率推导公式的运用,但在公式运用中,特别要注意各个公式运用时研究对象的同一性.

解题过程如下:

解:(1) I===2A?摇?摇 (要注意功率的选择)

(2) ① m=ρV=1.0×10kg/m ×1×10m=1kg?摇

Q=cmt=4.2×10J/(kg•°C)×1kg×(90°C-20°C)=2.94×10J

② W= Pt = 440W×14×60s =3.696×10J

η===79.5%

(3) R===110Ω?摇?摇?摇(注意公式运用的同一性)

R===1210Ω

R=R-R=1210Ω-110Ω=1100Ω

4. 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电学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自然会变难为易.据统计今年中考这道电学综合题失分较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审题不清,公式运用不熟练.

中考题型每年都会有一定范围的变化,要能够在以后的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熟悉各种典型题型,还要能够把握电学综合题变化的趋势.

三、 热门、实用的拓展分析是电学题有效学习的趋势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与国际教育的接轨,中考物理题型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纯理论试题向现在以实际应用题为主的转变.我们学生在学习时也要及早认识,及时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电学题的发展.从近几年的中考题型来看,电学题综合题的拓展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向科技前沿靠拢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科学,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就是为了推动科技的进步,让物理学习回归本质才是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2. 与基础生产、生活相接轨

物理来源于生活须服务于生活,电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学题更应该回归生活.上题就是这类拓展的具体应用.

篇5

一、纯电阻电路的计算公式

在初中阶段属于纯电阻电路的用电器有:电热水器、电饭锅、电熨斗、电炉、电烙铁、电烤箱、电热毯等。①电功和电热的计算公式:

例1:某保温电热水壶的电路图如图所示,电热水壶有加热和保温两种状态(由机内温控开关S2自动控制),其铭牌技术参数如图表中所示。(不考虑温度对电阻值的影响)求:⑴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热水壶处于哪种工作状态? ⑵电阻R1、R2的阻值分别是多少?

⑶将温度为20℃,质量为2kg的水烧开,需要26min,那么电热水壶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的效率是多大?

[c水= 4.2×103J/(kg?℃) 标准大气压下]

分析:电热水壶属于纯电阻电路,解题思路与例1基本相同,只是在第三问中涉及了能量的转化和效率。水烧开吸收的热量是由消耗的电能转化而来的,用来做有用功,因此,电热水壶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的效率就是水烧开吸收的热量与烧水消耗的总电能的比值。

解:⑴由公式

例2:一台直流电动机,其电阻是0.5?,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是220V,正常运转时通过它的电流是20A,试计算1h内电动机消耗的电能、产生的热量和产生的机械能。

分析:电动机不是纯电阻电路,因此,消耗的电能的计算公式用W=UIt ,产生热量的计算公式用2 QI Rt=;消耗的电能一部分转化为电热,一部分转化为机械能,故电能与电热之差就是电动机的机械能。另外,在计算之前,先根据题设条件进行单位换算。

⑴1h=3600s 电动机消耗的电能

篇6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多、散、要辨析清楚、固记脑中。

         (一)、关于电路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二)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表示符号

         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3、工具的使用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使用滑动变阻器。

         (三)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二、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一)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二)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三)电功定律

         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t,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四)焦耳定律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三、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一)重要的计算公式

         1、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

         串联时:i=i1=i2;u=u1+u2;r=r1+r2(若有几个等阻值为r0的电阻串联则r=nr0)

         并联时:i=i1+i2;u=u1=u2;1/r=1/r1+1/r2(若有几个阻值为r0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r=ro/n)

         2、欧姆定律:i=u/r

         此公式中只有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但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①三个物理量都要针对同一段导体,或同一个电路而言;②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使用国际单位,即分别为a、v、ω;③已知其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电功公式:w=uit;电功率公式:p=ui

         电功、电功率这两个物理量的计算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使计算电功率公式特别多,在选择使用时很难选择,所以要注意选取的技巧和方法,要求的问题所在电路为串联时:电功选用公式:w=i2 rt,电功率选用p=i2 r;而当要求所在的电路为并联时,则分别选用w=u2/r.t,p=u2/r,这样的选择都利用了所在电路的特点(电流相等或电压相等)加快解题。

         4、焦耳定律:q=i2 rt

         焦耳定律的公式与电功公式的形式基本一样,使用时同样要注意公式的选择问题,当所求问题的电路为纯电阻(除了电能转化为内能外,别无其他形式的能产生)电路时,几个公式可以任意选取;若不是纯电阻电路只可使用公式q=i2 rt不然的话计算有误。

         (二)单位的换算

         单位换算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记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及表示符号;二是要牢记各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其中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较多,注意每个物理量的任何两个相邻的单位间的换算进率都为1000。还要注意一点,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较多,产生的单位同样很多,使用时各物理量均使用国际单位。

         四、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下面的这些要领非常重要。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上面已经提到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二)短路的辨别

         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三)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篇7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多、散、要辨析清楚、固记脑中。

(一)、关于电路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二)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表示符号

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3、工具的使用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使用滑动变阻器。

(三)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二、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一)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二)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三)电功定律

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t,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四)焦耳定律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三、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一)重要的计算公式

1、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

串联时:I=I1=I2;U=U1+U2;R=R1+R2(若有几个等阻值为R0的电阻串联则R=nR0)

并联时:I=I1+I2;U=U1=U2;1/R=1/R1+1/R2(若有几个阻值为R0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R=RO/n)

2、欧姆定律:I=U/R

此公式中只有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但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①三个物理量都要针对同一段导体,或同一个电路而言;②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使用国际单位,即分别为A、V、Ω;③已知其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电功公式:W=Uit;电功率公式:P=UI

电功、电功率这两个物理量的计算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使计算电功率公式特别多,在选择使用时很难选择,所以要注意选取的技巧和方法,要求的问题所在电路为串联时:电功选用公式:W=I2 Rt,电功率选用P=I2 R;而当要求所在的电路为并联时,则分别选用W=U2/R.t,P=U2/R,这样的选择都利用了所在电路的特点(电流相等或电压相等)加快解题。

4、焦耳定律:Q=I2 Rt

焦耳定律的公式与电功公式的形式基本一样,使用时同样要注意公式的选择问题,当所求问题的电路为纯电阻(除了电能转化为内能外,别无其他形式的能产生)电路时,几个公式可以任意选取;若不是纯电阻电路只可使用公式Q=I2 Rt不然的话计算有误。

(二)单位的换算

单位换算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记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及表示符号;二是要牢记各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其中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较多,注意每个物理量的任何两个相邻的单位间的换算进率都为1000。还要注意一点,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较多,产生的单位同样很多,使用时各物理量均使用国际单位。

四、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下面的这些要领非常重要。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上面已经提到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二)短路的辨别

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三)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前面已说得较为详细,但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篇8

在新课改的推进实施下,在初中物理电学实验中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让初中生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组之间相互交流。不同小组之间各抒己见,在交流和讨论之中,学习到更多知识,这种亲身体验交流学到的知识要比传统教学中老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掌握地更加牢靠,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初中生学习电学知识的乐趣,从而为以后的物理学习以及其他的学科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模式。

一、创新实验教学

要想在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的创新。比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设计实验,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为学生之间的合作来提供最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在自由发挥的过程中,来让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得到提升,并可以不断实现电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物理电学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探索电流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开展多种迷你小实验,如利用电池的温度、电阻的大小的实验,这些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如,在学习串联和并联的特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开展相应的实验探究。通过安装各种电路,来对串联和并联的规律进行研究。学生还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检验家庭电路的特点,是串联和并联。开放性的实验过程,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就是兴趣,只有学生对电学知识充满了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电学的学习中。因此,在初中电学的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应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物理电学计算公式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比赛之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个性特点,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探讨电学的计算公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对每个小组设计学习任务,然后小组组长来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可以对电学的计算公式认识的更清楚,对各个电学条件也记忆深刻,并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验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

在初中电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与生活元素进行结合是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当与生活结合的前提下,还能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展开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生活实例渗透物理电学知识,是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体现的应用,这同样也是一种有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得到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师要选取具有代表的物理生活实例,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指导,以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来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应用物理电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家庭电路》时,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家庭电路的特点,教师可以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展开讨论,并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家庭电路复杂多样,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用电器、开关、插座、导线等组成。为了让学生可以了解电灯与开关之间的串联关系、开关在火线上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是并联的情况,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解决电灯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发光。通过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电学例子,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理的学习效果。

四、创建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

在新课改中,提倡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但是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生理尚未成熟,不易集中注意力,学习的兴趣忽有忽无。因此,物理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当课堂上出现与教师想法相违背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应注重引导,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顺利地进行。

总而言之,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是推进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效率。教师可以从创新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创建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等四个方面展开实施,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顺利进行。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8(S)-0067-3

1 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二节的内容。功是贯穿全部物理学的重要概念,是继加速度之后从能量的角度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对后面学习功率、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能起到铺垫作用。所以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之一。教材列举了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能增加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和兴趣。关于功的计算方法,教材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思路:先分析力和位移同方向;逐步深入到力和位移成一定角度:通过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推导功的一般表达式。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合力做功和分力做功的关系等。

2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据此,在教学中应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了解功的相关知识。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对于功的计算仅限于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的情况。对于高中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不相同的情况,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矢量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3)明确功是标量,会计算恒力做功的大小。

(4)理解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并会计算总功。

3.2 过程与万法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从熟悉的实例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功的概念。

(2)体会力的合成与分解、微元法等思想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通过功的概念的建立、计算公式的导出、功的求解等过程,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4 教学重点、难点

4.1 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4.2 教学难点

(1)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和对“克服阻力做功”的理解。

(2)各个力所做总功的计算。

5 教学流程(图1)

6 教学过程

6.1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请学生判断以下情景中重力是否做功?投影展示:列车启动;起重机提起箱子:篮球从高处下落。

教师引导:力做功的要素是什么(是力和力方向上的距离。)?我们已经学习了位移,对功的要素应如何更加精确地描述?能否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总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如果力和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那么力对物体不做功。

【设计意图】创设物理情景,提供感性认识,让学生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形成复杂而抽象的物理概念。同时融入能量转化的思想。

6.2 探究:计算力和物移方向成某一角度时的功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功的公式及其适用条件。多媒体展示“司南版”教材《机械功》中的犁田图。提出如何计算牛拉犁所做的功?

教师提示:牛拉犁问题可简化成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有夹角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移动一段位移。物理中我们经常将不熟悉的、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简单的模型。熟悉的是力和位移同方向或垂直的情况。

能不能把力和位移既不同方向又不垂直的情况,转化成熟悉的力和位移同方向或垂直的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换成果、归纳总结:把力分解成沿着位移方向的分力和垂直于位移方向的分力,根据力的等效性原理,把力做功的问题转化为分别求和的问题。由于与位移方向垂直不做功,力做的功就等于分力做的功。即,同样把位移沿着力的方向和垂直于力的方向进行分解,计算分位移上的功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例题:物体在粗糙平面和光滑平面的运动。最后对公式的使用进行归纳:力和位移的夹角是力和位移的起点共点时所形成的夹角,力对物体做的功只和力、位移、两者的夹角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公式中的力要始终作用在物体上。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会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推导过程中,提高了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公式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6.3 探究: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教师引导:从课本漫画中,体会正负功的含义,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以下表格(表1)。

投影展示几个小组导学案中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点评。

教师和学生交流、归纳总结:动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获得能量;阻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失去能量。功的正负不表示方向,表示的是动力还是阻力。正功、负功和零功取决于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习题巩固:一辆汽车匀速开上一个斜面。分别从夹角的大小和力的作用效果两个角度。判断各力做的是正功还是负功。

教师阐述:“某力对物体做负功”常常说成“物体克服某力做功(取绝对值)”。例如:上抛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了-8J的功,常常说成物体克服重力做了8J的功。形象比喻:甲向乙借了50元钱。从甲的角度是甲借了钱:从乙的角度是乙把钱借给甲。

【设计意图】对于此教学难点的突破,采用生活体验、数学角度和物理角度结合、实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6.4 探究:求解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展示情景:在光滑水平面上,一物块在两个沿水平方向的力(F1,F2)的共同作用下,沿着合力方向运动,求F1做的功,F2做的功,合力做的功,并分析这三个功之间存在的关系。

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合力做的功等于各个分力做的功的代数和。

教师设疑:合力的功和两个分力的功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生交流:“功不是矢量而是标量”。

归纳总结: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的功的代数和。也可以先求出这几个力的合力,再求合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此例需要让学生体会功的计算公式的正确应用,求几个力做功的两种方法。功是标量等三个方面的效果,做到一题多用。

6.5 探究:计算变力所做的功

展示情景:一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其发生了一段位移,求力F所做的功。

教师点拨:(配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类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时的过程。利用微元法,将位移分割到无限小。使得每一小段位移上的力视为恒力。得出变力做的功就是图线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此探究并非要求学生掌握变力做功的计算。而是体会极限思想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并认识物理学习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不断深入的过程。

6.6 课堂总结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做好书面总结,并把自己对这堂课的体会写下来。然后请同学们评价黑板上的总结内容,比较黑板上的总结和自己的总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教师对上台同学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评价。最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总结修改自己的总结。

篇10

初中物理中电学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电路计算题的解法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是锻炼学生物理思维和解题思维的关键环节。因此,物理电学计算题模式化解法是重点的教学内容,又是难点的教学要求。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上讲,很有必要对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掌握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的重要性

初中电学教学的目的上,要求学生不仅对电路有着清楚的认识,还要对电学定律有着深刻的掌握。学生通过掌握电学计算题的模式化解法, 可在逻辑思维以及推理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电学试题中,电路计算的题目种类繁多,题型多样,再加之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不是很好理解,学生学习起来经常会感到解题无从下手,或是对欧姆定律理解不清的情况,而通过电学模式化解法的掌握,就能够对电学习题的解答有着清楚的思路,有比较固定的解题方法,实现解题的模式化与提高效率。

二、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分析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成为教学重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公式多,基本公式有:I=U/R、Q=I2Rt、W=UIt、P=UI,由这基本公式变形的公式就更多了。如求功率就有四个公式,P=UI、P=W/t、P=I2R、P=U2/R,在实际计算时,学生感到头疼;二是看不懂电路图,不能将题意用图像语言和数学语言正确表达;三是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解题过程将数据乱代入。当然,还有很多学生总以为计算式题比分析应用题容易得多,对一些法则、定律等知识学得比较扎实,计算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电学计算题模式化解法的培养,提高其计算的正确率,是初中物理教学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分析

1.模式化解题法有基本的解题思路。一是要认真分析电路,在做初中电学题时,最为主要的就是分析电路图,没有给图的题目按照题中文字信息画图,用电路图将题中描述的所有信息表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画电路图,要让学生分析电流走向,从电源的正极开始绘画,元器件应该画成长方形,画法要求横平竖直,不能有任何的曲线,元件的四条边框要均匀分布。二是要再对题中电压以及电流的情况进行分析,如要看电压表断开或连接时的状态,要分析电路中串并联的情况,要看电压表与谁并联就是测谁的电压等等。

2.模式化解题法需要区分物理量的关系。电学模式化解题,需要把题中已知的物理量、要求的物理量和题中隐含的物理量在分析电路时标记出来,同时,把未知量都标在图上,寻找各种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要实现这种逻辑分析,就必须运用基本的电学计算公式和通过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建立起物理量方面的联系。

3.模式化解题法的“三板斧”程序。第一是系统掌握基本公式和简化基本公式,研究表明所有的电学公式其实有三个特性:公式是一个整体,公式可以变形公式都有已知条件。第二是善于简化复杂电路,构造基本电路模型,如分析初中阶段电学电路模型主要有三种:简单电路、两个电阻的串联、两个电阻的并联。路。第三是对于串并联电路可以使用“表格法”帮助整理解题思路和书写解题步骤。

四、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实践技巧

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具体做法是:走好两大步,完成计算题。

第一大步:准备阶段。认真读题、审题,分析题目中所述电路的状态。没有电路图的画出电路图。根据开关的闭合及断开情况或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情况得出题目电路共有几种状态。

第二大步:解答计算阶段。

1.找出电源并分出电源的正极。顺次标出电流的流向。标电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电路中的电流表视为一根导线,电压表看为断路(电阻很大);二是要注意各个电键当前是处于断开还是闭合;三是若电流有分支,要特别注明电流是在什么地方分支,又是在什么地方汇合。

2.判断电路的联接方式。一般分为串联和并联,但也有些电路是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的混联电路。若不是串联的,一定要理清是哪几个用电器并联,如果还是混联的,还要分清是以串联为主体的混联,还是以并联为主体的混联。

3.写出电路的外部关系图,既我们平时所说的电路特点。要求写出连入电路中的所有用电器及整个电路的电压、电流强度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4.若电路中连有电压表和电流表,判断它们分别是测什么地方的电压和电流强度,分别对应于外部关系图中的哪个物理量。

篇11

从“加速度”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排版来看,该部分内容是与后来的物理知识相衔接的重要部分,理解该部分知识的物理理念是继续物理学习的关键,必须引起重视。首先要对其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加速度是物理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高中物理教学中运动和力的原理是重中之重,而加速度正是沟通这两个物理知识之间的桥梁,由此可见加速度知识在高中物理知识框架中的重要地位,其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知识纽带,这一重要价值在解决与力学和运动相关的问题时十分突出,因此,学生是否有效接收加速度知识、是否对本部分由独具创造性的观念,直接关系着高中物理今后的学习效果。但因为,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很少接触过加速度这一概念,它无时无刻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但凭借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无法给它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因此,人教版高一教材中专门举出了小轿车和列车的行驶过程,先让学生对于加速度概念有个初步的了解,还展示了飞机起飞的过程解剖,教师再根据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区分“速度快和速度变化大”以及“速度变化快”等物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加速度的含义,进而让学生理解瞬时加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等一系列的物理专有名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明确加速度物理概念意义,理解加速度就是一个基本物理量,了解加速度计算公式的推算方式,能运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明确公式中符号的意义,以及单位的运用。

2.了解加速度是矢量,明确加速度知识运用中方向确定法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能够有效区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辨别该物体的运动状态。

3.能够灵活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式,除了熟练运用计算公式以外,还要熟练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来计算加速度,并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具体含义,运用图像来计算加速度的大小,确定加速度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通过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物理知识的物体运动解剖动态图,运用类比推理法,把握几种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增强用比值定义的物理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加速度的学习明确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观察能力,培养物理实验兴趣爱好,总结实践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加速度的实际含义,了解加速度计算公式的推算,分清加速度和速度和区别。

教学难点:运用计算公式做定量计算,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来计算加速度。

四、教学过程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开始的时候,一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方式绝对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辅助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渗入新课的知识引导观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例如:用多媒体播放城市里繁忙的交通状况,让学生感受物体在运动时的位置变化,这时再向学生传达速度的概念;通过视频播放的飞机起飞时的动画,让学生感受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2.运用类比研究,深入理解知识内容

类比研究是物理教学中常用到的教学法,在加速度的学习中,运用类比研究,如速度概念的类比,来控制变量法的推理等,大量的类比研究法的渗透能够引导学生快速研究出加速度的定义和物理公式。

3.巩固新知识,提高新层次

篇12

面对这些对高中物理的难度已略有耳闻的高一新生,第一节物理课,老师就不要再过分强调高中物理如何难学了,避免给学生当头一棒,使学生一开始就对物理产生恐惧心理。同时,在高一刚开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高中和初中的衔接,适当的降低难度,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物理也需要一定的识记

对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老师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高中物理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至于有些学生就认为高中物理不需要识记,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物理不能靠去死记硬背、乱套公式,但并不是说物理就不需要识记。如果学生连课本中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定律的内容都没有记住,而只是记住了公式、表达式,理解也就无从谈起。学生要想完全掌握一个概念,首先就一定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例如,学习“功”这个概念时,不能仅仅记住公式W=FLcosθ,学生必须知道功等于物体上的力和受力点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只有先记住功的概念,才能正确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三、物理重在理解

物理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识记,但物理学科又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而重在理解,具体应该做到:要求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同时掌握相应定义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具体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能够清楚物理定理、定律的具体表达形式;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在平常和学生的交流中,有些学生常常抱怨道,上课认真听讲了也听懂了,可是一遇见题就不会做,考试成绩也总是不理想。我就发现这些学生在理解这一关出了问题。

另外,对物理知识和规律的理解,还需要注意,不能搞题海战而脱离了课本,不要一味的认为学生只有做题才能巩固、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万变不离其宗,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内容、一些重要结论,还要弄清楚规律的得出过程、规律的适用范围(或条件),知道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比如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θ,不仅要知道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含义,还要弄清楚推导过程,知道了推导过程,我们就不难总结出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可以直接利用计算公式W=FLcosθ,也可以用力乘以在力的方向的位移(把位移分解,如重力做功),还可以用位移乘以在位移方向上的分力(把力分解)。所以,关于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θ,只有我们清楚了其推导过程,才能灵活运用。

四、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

物理解题的难点在审题与过程分析上,只要学生能够把物理过程划分清楚,也就能够根据每个物理过程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物理规律来解题。例如学生在应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时,由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出的表达式比较简单,难点就在过程的划分和每个过程特点的分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例题分析时,尤其是多过程问题,应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要求学生能够把每个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及力的做功情况弄清楚,符合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不符合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应用动能定理解题。

五、要求学生规范解题过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