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09:33: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叛逆学生教育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引言
因为叛逆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负效应,轻则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可能对家庭甚至社会带来重大的不良影响,所以针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非常必要。同时语文作为中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它具有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点,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又密切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研究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疏导他们的叛逆心理,减少中学生的叛逆行为,让中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初中生叛逆心理的三种表现类型
1.1自主叛逆心理
它是指由于主体对外界的不满和不科学的认识而导致内心的压抑无法得到正常排解所产生的逆反心理。由于现代的学生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比较大和受社会不良风起的侵袭,致使他们觉得生活无意义,没有希望,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并且开始愤世嫉俗,觉得只有自己是对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与他作对。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内在因素而产生的一种叛逆心理。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好的工作,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好好学习,故自我放纵;比如老师明确要求学生用钢笔写作文,有的学生就认为自己用圆珠笔写的字好看,觉得老师的要求是多此一举、故作刁难,偏偏不去遵守等。
1.2情景叛逆心理
它是指由于没有适时引导或者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所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特别像一个一触即爆的气球,如果对于外界的一些做法和要求没有和他们的自主要求达到一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引发他们的叛逆心理,所以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或者引导的时机和场合不合时宜,叛逆心理一触即发。如有些教师经常拖堂,却没有任何的铺垫或者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解释,中学生就容易出现如故意不听讲、或无动于衷以示不满的叛逆心理,再如老师只是单纯地提出禁止要求(比如上网)却没有给出明确解释(沉迷网络的危害),导致学生故意去做禁止的事情,还有在公共场合批评指责学生从而导致学生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侵害而表现出的不满和逆反。
1.3信度叛逆心理
它是指主体由于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如果他特别信任一个人或者一种观念,那么他会表现出顺从或者接纳,反之就会表现出逆反。比如:教师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答应给于某种奖励,却最终没有兑现或完全兑现;此后学生会萌发对教师言行表示怀疑、否认和不屑一顾,甚至故意作对。
2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具体方法
2.1利用课文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进行疏导
语文教师在讲读课文的时候,除了完成基本的语文教学目标之外,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应如何正确地对待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较强的对立心理和好奇心理,偏激和不成熟的心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家长以及他们的正确或者不太正确的教育方式,恰当地处理自己和家长之间产生的矛盾。此外,这些资源还可以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他们抵御来自外界的不良思想的侵袭,疏导初中学生形成的叛逆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整体上看,此种方式更易疏导学生的“自主叛逆心理”,同时,由于可以让学生的内心更理智更成熟,也可以为学生的“情景叛逆心理”、“信度叛逆心理”、起到一定的辅助疏导作用。比如在讲授“回忆童年”的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积极的引领学生回忆一下美好难忘的童年,回忆一下自己孩提时的天真无邪,初生牛犊不怕虎,充满爱心等等,回忆和亲人、老师、朋友或者陌生人共同走过的美好日子,学生内心的压抑和叛逆心理就会得到很大的舒缓。
2.2利用阅读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的作品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很多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讲有时候教师和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已经失去了效用,已经完全被学生放入了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内容之中,多说反而无益。倒不如给这些叛逆期的孩子一点自我的空间,给他们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就好像山东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课《为学》中,作者彭端淑选取了与“为学没有直接关系的“蜀鄙二僧”的故事,让子侄辈的人去自己品味其中的道理,这样却会有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2.3 利用写作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周期性的作文。具体来讲就是每学期都要有不少于规定数量的作文要求,(一般每学期不少于四篇)虽然现在学生的作文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讲,作文依然是学生展现内心状态的一个平台。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名师,于老师不仅很早就是声名远播的优秀语文教师,而且在中学生德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她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情感变化都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把握。这也让我深刻领悟到,于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为什么能很经常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性情和真想法。这是我们一直所倡导和追求的。于漪老师曾说“文章是人心灵的轨迹”,所以语文老师可以通过作文这个平
台来洞察学生的内心,以反映学生的叛逆心理,并且通过作文这个窗口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真实想法和宣泄内心情感的渠道,从而达到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效果。
3结束语
面对那些充满叛逆的孩子,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再加上必要的家庭教育疏导,以及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诸如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出游、经常一起开家庭会议,提倡民主平等和开放的家庭氛围等,舒缓孩子的叛逆心理。
据调查,约有98%中学生中存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我们学校不少学生叛逆心理很强。这里所说的叛逆心理是指中学生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不考虑是非曲直,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为其喝彩。
一、叛逆心理对中学生成长的危害
叛逆心理虽然在每个人成长历程中都会出现,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1.会引起偏激的行为和不正确的行为。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过分肯定自我,往往表现为狂妄和自大。
2.让人产生坏的思想,会养成不良习惯。叛逆很多时候是针对正确要求产生的,经常采取这种叛逆的行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3.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倾听师长的教诲,造成自己和家人,老师的关系紧张。
4.前途受到一定影响。中学的叛逆心理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影响很大。有一个初三的学生说:初一时,因一次单元测试作弊,事后被英语老师严厉批评,我当时非常气愤,觉得英语老师太过份了,于是叛逆心理随之产生,之后,凡是上英语课我都不专心听,作业也不做,这样,导致我的英语成绩一落千丈。现在一想到快要中考了,我多么后悔自己当初的叛逆行为。
调查表明,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所以对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危害不能不引起重视。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1.特殊年龄阶段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属于“青春期”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此时他们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由于学习、人际交往的困难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困惑,使他们心理出现异常,极易引发心理疾病。
2.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受社会压力与不良习气影响。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许多的电视、网络在信息内容选择、制作方法上因着眼于广大观众,片面追求收视率而忽略、忽视对青少年观众群体的需求,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和消化,加剧负面心理作用,强化了叛逆心理的形成。日本,韩国等一些电影电视片,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人主义。包括现在很多学生喜欢看的玄幻小说也是这样。叛逆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主见、很酷、有个性的行为,看到周围同学这么做也跟着学,就盲目的从众。现在社会越来越讲究个性化,自我化,导致叛逆的心理更加厉害。其实有个性和叛逆并不是一回事。
3.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4.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三、中学生消除叛逆心理的实施对策
1.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站到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老师和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他们所犯的错误。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动机以及目的。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平等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来影响孩子。家长也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讲究礼貌地沟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老师真的有什么错误,可以在课后通过匿名纸条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不要上课的时候站起来争辩,这样既不礼貌也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而老师也应该放下身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没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不要轻易放弃任何学生。对待学生的错误要采取“软”应对的策略,千万不要跟学生硬来,这样不但自己很尴尬,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2.适当发泄心中情绪
对于中学生,受了委屈,心中不愉快,有时可以发泄一下,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剧烈运动,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不要积累在心中,要象回收站的垃圾一样及时清空。
3.让中学生全面发展
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多的参加社会活动,多接触社会上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在自己所在学校的小圈子内,以防认识问题的狭隘,这样更加能够从大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及规范自己做事的方式。
4.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中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社会各界也应关心中学生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只有为中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中学生心理宣传与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总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多方面因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冷静对待,努力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健康的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阳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2封三河.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一、“叛逆期”的基本含义
“叛逆期”又称为危险期和反抗期,它一般出现在学生14~17岁之间,主要指基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一些转变,学生出现一些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的特殊时期。“叛逆期”的内涵与“青春期”具有较大区别,它不仅包括学生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的基本现象,还包括这些行为引起的涉及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叛逆期”的基本现象一般要等到初一年级考试后升入初二时才明显暴露出来,故也被称为“初二现象”。
二、“叛逆期”的基本表现特征
1.“双差学生”比例增大
以前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较为不错的一些学生,由于不适应初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表现落后,跟不上教学进度,引起学习成绩逐渐下降以及出现一些突出的偏激和叛逆行为。
2.“逆反心理”表现突出
随着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逐渐变化,一些学生出现了自我封闭的现象,与成人缺乏沟通,不接受成人的教诲,从而出现情绪低落和行动偏激的行为,厌学心理和逆反心理表现突出。
3.“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青春期的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分化的不良结果引起学生趋向两极化,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优劣表现明显,差别较为突出。
4.“双育失效”现象凸显
“叛逆期”学生的行为表现无疑给家庭和社会教育加大了难度。目前,学校对于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培养仍缺乏切实有效的方法,而产生严重的“双育失效”的基本现象。
三、加强叛逆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具体对策
1.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
叛逆期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叛逆行为表现突出,要进一步化解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必须加强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主要是合理编排教学课程形式,准确把握课程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的“接洽点”,科学拆解叛逆行为和课程设置的“重叠期”。具体操作方法为:在课程横向结构上,适当减少主干课程的科数,在课程纵向结构上,合理降低课程内容和知识的难度,并适当减慢教学课程的教学进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能确保学生跟得上教学课程的学习进度。此项措施能有效减少“双差学生”的比例和降低“两极分化”的程度。
2.科学测试和有效引导
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量表等形式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查找普遍存在问题的缘由。测试量表主要是心理专家出具的针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量表,尽量不使用自行设计的心理调查表。由于学生们在回答调查表问题时往往是无意识地接受某种暗示,量表设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否则会获得错误的数据和信息。所获得的测试数据往往作为一项参考,数据信息并不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现实情况,因为学生具有行为主体自,数据信息具有过于固化的特征,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仔细分析测试调查的存在问题,并依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和个案教育等,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调整现行的考试形式
进一步化解和消除叛逆期学生的基本表现,需要对现行的考试形式进行有效调整,重点是减少考试的课程科目。根据考试效能可将考试分为两类:(1)“真知考试”,主要是考试成绩能切实反映出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像数、理、化等课程考试等;(2)“虚模考试”,主要是考试成绩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具体情况,像德育课、心理课等,考试分数未必如实反映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态的良好状态。因此,应适当降低“虚模考试”科目,确保学生集中精力应对“真知考试”,考试应该采取“达标考试”的基本命题形式,考试结果和成绩统一不排名和不公开,较好地保护学生的隐私权,确保降低学生的叛逆心理和行为。
4.采取“自主、自助”的心理教育方式
“自主”主要指对自己对心理健康自主、全面负责;“自助”主要指自己亲自动手服务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行为。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关键在于学生对于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困惑自己最熟知,因此,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自主意愿和自由行为的原则。由于现在叛逆期的学生多为“90后”和“零零后”,这个群体主张个性独立和自主,他们往往不喜欢将心理困惑和困难讲述给老师和家长,而是自己探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由于职称、编制和待遇等诸多问题未得到切实解决,引起心理健康教师专业难以发展,致使教师队伍缺乏足够的稳定性。通过一定形式使学生掌握“自主、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能有效调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滞后的窘境。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含若干组成部分和可操作部分,应依据内容相应开展实际的专题活动,加强各方面综合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感性思考和理性思考的有效结合,使叛逆期学生达到心理和情感上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一、高中学生的叛逆性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随欲性。
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凡事不考虑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遇事缺乏冷静思考。
(二)感应性。
具有叛逆性心理的学生常常给教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发展到以冲撞教师为荣,以敢于和教师唱对台戏为荣,把教师、学校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说成没有必要,我行我素,有很强的表现欲。
(三)自发性。
没有什么人指使,也没有十分明确的指向目标,不知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往往不受约束,只图“心里痛快”,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事后教师处理严了他不服,处理轻了他认为教师软弱可欺,从而变本加厉地“出难题”。
(四)可变性。
有的学生具有叛逆性心理但并不是处处逆反,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逆反可以发生逆转,具有可变性。
二、对高中生的叛逆性心理的疏导方法
教育过程当中,如何正确对待中学生的叛逆性是一门艺术。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1.教师应是出色的指挥家。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叛逆性心理的萌动。教师不是知识的输出机,学生亦不是装知识的口袋。教师应是出色的指挥家,他指挥的不是学生的形体,而是学生活蹦乱跳的思维。
2.教师应是敏锐的观察家。教师应具有有穿透力的目光和明察秋毫的机敏,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每一个眼神,洞察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捕捉学生叛逆性心理的萌动,以便及时引导。
3.教师应是心理健康专家。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投入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促膝谈心,一定程度上可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
1.关爱学生,与学生交谈。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
2.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善于做疏导工作。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对学生中已经或即将产生的负向叛逆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
3.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师爱润心田,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讲究教育艺术,努力挖掘“闪光点”。
1.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多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考虑教师语言的运用。多用些“我们”,少用些“你们”,多一些陈述语气,少一些反问语气。
2.讲究方法,因势利导。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叛逆心态的特点与成因,教师要用有效方法疏导,“心病还需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叛逆性心理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
3.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当教师努力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时,学生的叛逆性心理就会烟消云散,就会以良好心态投入学习。做到批评教育与表扬鼓励相结合,哪怕表扬学生一个小小的进步,也比找到确凿的理由批评学生效果好得多。
4.批评教育,表扬鼓励。合理利用学生叛逆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又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