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汉语文学范文

时间:2023-06-14 09:33: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汉语文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汉语文学

篇1

一、汉语语言文学教学特点

1. 汉语语言文学是我国大学教育中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学科,传统的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懂得汉语文学知识的人才,并不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技能的使用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转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写作来体现自身的能力,常见的工作岗位一般有宣传推广员、秘书类及行政管理类等。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要在大学期间要扎实记忆掌握基础文学知识,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

2. 汉语语言文学没有清晰的就业定位,换句话说汉语语言知识没有较强的使用专业性及实用性。汉语语言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培养提高,提升我国整体文化涵养是其教育的最终目标。传统教育重点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一些文化遗产,培养学生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提高的是我国无形的资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逐渐开始向着实用型教学模式转变,尤其是汉语语言文学教育而言,在坚持传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逐渐与时下社会发展特点相融合迫在眉睫。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1. 内容多元化

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没有硬性制度限制,任何文化任何民族任何地区的网民都可以互相交流沟通,网络文化交流开放性、可选择性更强,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网民利用互联网交流没有心理压力,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小,使交流摆脱了空间上的束缚,利用互联网交流的个体可以摆脱社会风气及传统问题的偏见,从这个层面上看网络文化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在网络文化中高雅与低俗并存,既有抽象严肃的文字也有娱乐方面的文章。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另一个不同点是网络文化是单纯以传播信息与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超越了物质层面。在互联网世界中使用者可以最大限度的彰显自我个性,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真正按照自我的喜好来安排自己的网络生活,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2.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不同于传统定义上的语言,计算机不受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基于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上的网络文化有着传统文化无法企及的统一性。就目前现状而言,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明显,新型的网络语言的发明及使用对象都是青少年,加之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玩伴,网络就成了其了解世界的工具。这也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3. 信息的时效性

网络文化有效弥补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弊端。基于互联网技术上的网络文化,对于信息的采集处理及都能做到第一时间。可以瞬间实现向所有网络用户传输信息,用户通过互联网终端可以更加方便的了解信息,使社会变为一个信息整体,节约了不必要的时间及资源浪费。网络的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活节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三、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学重点转变策略

1. 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强化发展,传统教育重点也必须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进行相应改变。教师不应再只重视学生汉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单纯的知识性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对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必须结合网络文化的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写作能力,集合新闻学及现代传媒的要求,结合多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灵活运用能力。针对现阶段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差的现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私人空间及论坛,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变为定期的更新文章,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学生之间可以随意交流,互相欣赏彼此文章,教师定期进行集体修改点评,通过点击量的差距来刺激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积极性,在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于文章的点评能力,从别人的问题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只是注重对于学生硬性知识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性的培养。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实用性的培养。要为社会培养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如何运用的双重型人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社会网络媒体制定联合办学的目标,通过网络发展实际需要,培养定向专业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实用性。现代汉语语言文学的具体实用性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要有基于网络技术对实时发表评论及看法的能力,要将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网络文化的大众化特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总结语

网路文化虽然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载体,但是其影响正在逐步扩大,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巨大潜力及优势,积极改革教育教学重点,努力提高现代汉语语言文学与时代的结合度,提高汉语语言文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宽该专业生的就业范围。在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资源共享时代的过程中,完成新课标对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永军.新形势下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案[J].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篇2

我们虽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汉语言是我们华人共同的语种和发声方式,汉语言体现着中国独有的文化特征,这也正是大学期间开设这门课的意义所在。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新时代的形势下更是担负起了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责任。同时,随着世界的大融合和国家化趋势的加深,“汉语热”的现象出现在许多外国国家,汉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时候研究大学语文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一)缺乏合格的师资队伍

在大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质量的强弱,一个好的老师不但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态度更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教师是教学的关键人,对于知识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一个教师的自身教学水平一度影响着学生们对于知识的获得程度。由于大学语文汉语言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这门学科距离现实生活特别的接近,一些被派来实习的老师通常都会拿这门学科来开刀,其次受这个专业在毕业后不太容易就业的影响,这门学科不太受学生们的欢迎,当然还有学习内容枯燥的原因。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分析来看,各所高校的老师在很多的标准测评上都是表现平平甚至是不及格的成绩。对于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缺乏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去调整学生们对这个学科的一贯态度。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落后

目前在全国的高校中,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都还比较落后,比较常见的就是教师做好了教学课件然后在投影仪上演示出来,这是很古老的方法,这样的课件可以传递和复制,教师们在课本内容不更换的前提下很少会主动地更新课件内容,很多对课本内容的认识都是一成不变的,甚至有些都是前辈教师们的观点,没有很好的做到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是影响课堂质量和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一个科学的、受欢迎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还会让学生们对大学语文汉语言这样比较单一的学科产生兴趣。产生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相关的部门和学校没有把大学语文这门学科重视起来,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对于改善学生三观的重要性。

(三)学生对于学习汉语言缺乏热情

语文是学生们最早接触的学科之一,从小学就要学习语文,一直到大学,语文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文字,或是文章或是诗词,总之语文也算是一门趣味性十足的学科。但是由于语文的学习很多都是需要理解性的记忆,并不需要如何的费心思去研究,和其他的学科比起来没有那么的花费时间,所以学生们一直都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学习语文,这样的现状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语文很少会有不及格的现象,每个学生的成绩不会相差太多,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会太在意语文的学习,而是通过对课外知识的积累来获得对语文的理解。由于语文的文字性,学生们会觉得枯燥难懂,学生们很难提起兴趣。

二、汉语言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提升大学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只有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学生们才能更多的对大学语文投入兴趣和精力。提升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在学科和教学中的地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教学地位的上升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应该给相关的部门敲醒警钟,对大学语文在学科中重新定位,加大学校对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的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操,锻炼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日常口语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加强师资团队的综合实力

师资团队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对于传授知识的手段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的比例占有率还很低,一些缺乏相关资质的教师虽然在当今的教学环境中不会误人子弟但的确会对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在新形势下,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师不仅要拥有过硬的专业语文文化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大学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科目,大学教师要把现实生活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加大新型教学设备的投入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的蓬勃发展,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也应该抓住科技发展提供的机遇,积极地加大新型教学设备的投入和使用,可以说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够很大程度的使学生们对学科有重新的认识,能够调动学生们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三、结论

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下不但不会被取消,还会有被重视的趋势,如何更好的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共同的课题,只有积极地作出教育的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本文针对语文教学在大学课堂上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希望可以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50-03

一、实验规模及生源构成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2008年开始着手进行预科汉语教学实验,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三轮,分别是2008级、2009级和2010级。三轮实验的研究规模及生源构成情况如下:

从上表中看出,哈尔滨师范大学进行预科汉语教学实验的特点:一是实验班的学生全部来源于非汉字文化圈国家;二是预科实验班学生拟攻读的学位类别以硕、博研究生为主;三是实验班学生的来源已经从单纯的奖学金生扩大到自费生。

二、课程设置的延续、变革与配合

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所进行的三轮预科汉语教学实验中,课程设置始终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预科生的培养质量。在三轮实验的课程设置中,我们重点对以下四种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专业课。我们在第三轮实验中则添置了“专业基本词汇”这门课。这意味着哈尔滨师范大学预科汉语教学的实验性研究工作已经从单纯的汉语强化教学向真正意义的预科汉语教学迈进了一步。此外,由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目前的预科生主要是硕、博研究生,所以我们采取了“分专业设课”、“以专业基本词汇为主、辅助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

2.读写课。在第三轮实验中,我们以读写课代替复练课。考虑到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在读写汉字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我们采取了“分段教学、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实践证明,读写课这种从“字、词句段”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形式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

3.HSK辅导课。对于HSK能否作为衡量预科汉语教学质量的科学标准,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不过,鉴于目前我们还找不到更好的能够替代HSK的衡量标准,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进行预科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时仍然把HSK作为主要课程之一列入预科生培养计划当中。下面是我们对2008、2009、2010三个年级预科生参加HSK考试情况的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级3名没有通过HSK四级考试的学生中,除1名学生相差较远(147分)以外,其余两名学生都接近过级线(179分)。这个成绩是在我们第一次对学生进行新版HSK四级辅导的情况下测得的。后来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新版HSK四级中阅读部分的“排列顺序”和书写部分的“看图,用词造句”这两种题型,学生反映难度较大,今后我们打算重点加强上述两种题型的针对性训练。

4.汉字课。在第一轮实验中,我们没有设置专门的汉字课,而是把汉字课的任务放在了综合课和读写课中。事实证明,不设置专门的汉字课,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在第二轮实验中增设了专门的汉字课,综合课也辅助一部分汉字教学任务,但两种课型之间没有形成明确分工,也缺少配合,不过从教学效果上看,第二轮实验的汉字教学效果明显比第一轮好,但还不理想。经过认真分析,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下认识:(1)汉字教学任务不能全部压给汉字课,需要多种课型配合完成;(2)应抓住学生入学后1-2个月的关键时期,集中帮助学生攻克“汉字难关”;(3)汉字教学应贯穿预科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第三轮实验中制定了“三管齐下、长短结合、长抓不懈”的汉字教学策略。

三管齐下:不把汉字教学任务全部压给汉字课,而是采取综合课、读写课、汉字课这三种课型“分工合作、集中攻关”的教学策略。

长短结合:经过第二轮实验,我们发现长远来看,专门的汉字课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汉字的识写规律,但是见效太慢,因此,我们在第三轮实验中采取了一项补救措施,就是在综合课上拿出一定的时间,利用每一课后的生字表重点帮助学生解决综合课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每一个汉字的书写问题,我们把综合课的这种汉字教学形式称为“短平快”式的教学。汉字课与综合课这一长、一短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汉字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长抓不懈:对于非汉字文化圈学生而言,汉字识写问题是一个长期工程。在实际的汉语学习过程中,他们随时都可能遇到不认识、不会写的字,所以,汉字问题应贯穿预科汉语教学的全过程。

三、部分教学经验及教学管理经验总结

1.做“妈妈式教师”,帮助学生攻克“文化关”。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大都来自欧、美、非洲国家,他们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很大。对于预科班学生来说,他们一方面要面对如天书一般的方块字,一方面要承受高强度的汉语强化训练,同时还要克服迥然不同的中国文化给他们带来的种种文化冲击。这三方面压力同时落到一个初到中国的外国人身上,他们的心理感受可想而知。所以我们认为,预科班的学生更需要教师母亲般的人文关怀。为了帮助预科班的学生顺利渡过“文化关”,我们的很多任课教师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事实证明,这些备受关怀的外国学生是懂得回报的,他们的回报方式就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汉语,并且将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一直保持到最后一节课。

2.高度重视预习与复习环节:

(1)预习式抄写,复习式听写。“听写”作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技巧广泛应用于综合课、读写课等课型中。但如何听写,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表明,外国学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学后听写”这种教学方式。尤其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学前听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单纯地采取“听写”这一教学技巧不可能同时兼顾预习和复习这两个环节,于是我们创造性地引进了“抄写”这一课堂教学技巧,即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完成抄写生词和抄写课文这两项作业,我们称这种抄写为“预习式抄写”,其目的在于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强制性地要求学生预习新课;学完新课后我们要听写所学新课的生词和重点例句,我们称这种听写为“复习式听写”,其目的在于以小考的形式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复习旧课。为了保证这种“预习式抄写”和“复习式听写”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还建立了严格的作业检查机制。经过两轮实验的实践检测,这种“抄写”、“听写”相互配合、各有分工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

(2)坚持“先练后讲”。“讲练结合”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但这条原则不适合应用于课后练习。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处理课后练习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要以家庭作业的形式把课后练习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然后再回到课堂上由老师带领逐题讲解,答疑解惑。实践证明,这种“先练后讲”的练习处理方式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布置“寒假作业”。预科班学生只有一年宝贵的汉

语学习时间,而寒、暑假则要占去3—4个月。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留学生在寒暑假回国期间,由于长时间不接触汉语会导致“汉语回生”现象。为了防止这种“汉语回生”现象发生,我们创造性地借用了我国中小学生的“寒假作业”形式。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作业形式,作业完成情况非常好。

3.制定强化班管理细则,狠抓出勤率。预科班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强度大、进度也快,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保证出勤率。可以说,出勤率是决定预科汉语教学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尽管从教学管理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制定各种各样的奖惩措施,来控制学生逃学现象的发生,但学生脱离课堂的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事实证明,单纯依靠教学管理措施来保证学生的出勤率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们的经验是:除了依靠严格的教学管理措施,还应充分发挥教师在保证学生出勤率方面的作用。

4.中期测评,重新编班,错层式设课。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不管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高超,也不管学校的教学管理措施如何严格,如果一个学生主观上不想学习,即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低下,那么再好的教师、再严格的管理措施也无法将他们锁定在课堂里,这类学生注定会成为差生。但也有一类学生,他们学习非常努力,从不缺课,总是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地完成各项作业,但由于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问题,他们的成绩就是不理想,于是被同学们越拉越远,最终沦为“差生”。对于第一类差生,我们也许无能为力,但对于第二类“差生”,我们则不能轻易放弃。尤其是在预科班里,有很多第二类“差生”由于预科阶段成绩不过关不得不延期乃至放弃在中国学习专业。那么如何才能减少这种遗憾发生呢?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平时的课堂表现,对其进行中期测评;第二学期开始后,再根据学生的中期测评成绩,打乱原来的班制,重新编班,所有中期测评成绩不合格者编为一班,然后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帮助这些学生巩固复习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一个月后再接新知识,教学进度适当放慢。

四、强化班与非强化班横向对比研究

为了检验预科班强化汉语教学的效果,我们在第三轮实验中做了一次严格的横向对比研究,即以综合课的教学效果为考察对象,将处于平行班级的一个强化班与一个非强化班的综合课成绩进行了全程跟踪对比,跟踪对比时间分别为学生开始学习汉语4周后、8周后、12周后、17周后,全程跟踪一个学期。为了保证对比的科学有效性,我们规定:作为对比班级的强化班与非强化班的综合课周学时均设为12学时;必须保证两个对比班级的教学进度大致相同;每次测试时两个对比班级必须采用同一套试卷检测。经过4次分阶段的对比测试,我们获得了几组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问题:

1.从每次参加考试的人数来看,可以看出非强化班的学生出勤情况不太稳定,忽多忽少;而强化班的学生则一直保持良好的出勤率。

2.不管是强化班的学生还是非强化班的学生,其学习汉语的过程都经历了一个波浪式的曲折发展阶段。

3.从优秀率与不及格率这两项对比数据看,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即非强化班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而强化班的学生相对要好很多。“两极分化”现象几乎是所有的教育教学中都难以避免的问题。这里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学生,不要忽视其中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教师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并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二是要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创造机会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开口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程度不同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我们的研究是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最大的困难就是预科实验班的生源问题。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奖学金生基本上都是研究生,本科生数量很少,自费生中的学历生比例也不太高,这就限制了我们的研究发展空间。不过,经过三轮实验的不断摸索,我们还是在预科汉语教学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针对一年预科生的汉语强化教学模式已趋近成熟;(2)在研究生预科汉语教学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3)摸索出了_条重点帮助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快速通过“汉字关”、的有效途径;(4)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创造性地引进了“预习式抄写”、“布置寒暑假作业”等教学技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5)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如何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创造性地采用了“中期测评、重新编班、错层式设课”等教学措施,收到良好效果;(6)通过强化班与非强化班的横向对比研究,发现了初级班学生学习汉语时存在着一个波浪式的曲折发展过程,既有也有低谷,从而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对待学生的逃学现象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上述很多经验不仅对预科生有效,有很多经验其实也可以推广应用于普通进修班中。

参考文献:

[1]陈昆,姜丹.英国利兹大学预科教育评析及其对我国来华留学生顸科项目建设的借鉴[c].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7).

[2]戴云.试论留学生预科汉语速成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3]代睿.理工科学历留学生汉语预备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高教论坛,2011,(2).

[4]葛青.对中国留学预科教育模式之探索——以德国汉堡大学预科为例浅谈德国现行预科教育模式对我国留学顸科的启示[c].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7).

篇4

何九盈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汉字因其独特的表意性、微妙的字族系统、灵活的构词力、优美的艺术构形而被誉为东方魔块。然而,尽管汉字的魅力如此之大,汉字教学却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

如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字文化大观》(以下均简称“《大观》”)为根本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提供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理念。笔者从中得到了汉字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通过阅读《大观》,了解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有助于汉字的理据性教学

“汉字是在一个两维度的平面上来构形部件的,这个两维度的空间为汉字部件的结合提供了很多区别的因素。”“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各部件摆放的方位也是构成字间差异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任何汉字字符都不是部件或笔画的无序堆积,而是有理据的。如在楷书里,‘从’字中的两个‘人’都是正面放置,‘比’中的两个‘人’是向右侧放,‘北’中的两个‘人’是左右反向侧放”。(王宁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汉字的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笔势和体态的变化,一般称为形体的演变;一是笔画组合的变化,一般称为字形的发展。”(《大观》第17页)但是汉字字形的变化并不等同于汉字理据的完全丧失,只不过是由显性存在衰减为隐性存在,依赖汉字的系统性来体现。

教师通过阅读《大观》,可以深入了解并梳理汉字潜在的理据,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根据汉字的理据科学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形体和结构功能,辨别不同的结构形式,归纳汉字的构形模式。在讲授某些象形字时, 外国学生从楷书的字型上无法建立起抽象的字型与现实中活生生的牛的联系,而逼真生动的原始构型则可以非常形象、快速地帮助外国学生建立起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妨给学生展示其字形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几种典型字体,让学生体会到汉字逐渐抽象化的演变过程。如讲解汉字 “牛”时,教师可以给出如下几种形式:

原始图画的“牛”字本就取自牛之头,用牛头之局部指代完整的牛,突出了弯弯的牛角,尖尖的牛耳朵,大大的牛鼻子。甲骨文的“牛”字进一步演化,上面的竖弯表示牛角,中间的一竖是简化而成的牛面,下面的两小撇表示牛耳。金文的“牛”字和篆书的“牛”字与甲骨文的形体演化不大,隶书就彻底不见了牛的形象,已经看不出了原形。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汉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的特点,将古汉字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有能力的话,甚至可以做成一个小小的动画短片,将汉字由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画到高度抽象的文字符号的形体演变过程动态展示出来,这种对字形系统分析解读的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个汉字,而且还展示了中国人文历史发展的轨迹,生动地展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二、利用《大观》,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是一个符号

网络系统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汉字学习能力

周健(2004)从汉字教学的目的出发提出了汉字学习能力这一概念,认为汉字教学的基本目的不应该局限于只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更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汉字结构特点、表音表义的规律和汉字体系的系统性知识,了解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汉字学习能力。

实际上,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经验和知识的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在主动寻找甚至是创造学习汉字的“窍门”,摆脱孤立、机械地记忆方式。留学生们常常会自创出一些有效的办法,如猜字谜法、故事联想法等。当看到汉字的时候,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个汉字的部件拆分开,根据拆分出的部件的形状或者意义,或编撰一个字谜,或联想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帮助记忆汉字。这种方法类似于我们常常听说的“新说文解字”法。实际上不仅学生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识记汉字,一些教师也采用这样的方法解析汉字,而且受到了留学生的欢迎。这样的方法对于个别汉字还有效,但是随着学习的汉字量的增多,一方面不是所有的汉字都适合用这种方法,另一方面每个汉字都去联想又加重了记忆负担。并且这种方法太个性化,因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联想也会有所差异,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人的“说文解字”可能不被另一个人所接受,特别是学生们不了解汉字文化,他们的随意联想常常并不符合汉字本身的文化含义和规律,反而在进一步的学习中造成干扰和混乱。

张德鑫(1999)就曾经指出:“太随意俗解就出麻烦了,这就需要有个科学、合理、适当的限度和规范。”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汉字这个符号系统的基本规律,并让学生去理解它,而这个基本规律又是和中国的汉字文化息息相关的。汉字是复杂的,但也是整齐有序、有章法可循的。“它的造字方法是古老的,表义方式是直接的,很多字能够据形索义。”教师在汉字教学时,若能把相关的汉字文化浅显易懂地讲授给学生,非但不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汉字不是图画,而是一个和拼音文字一样的严密而又有规律的符号网络系统,同时,汉字文化的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对原本畏惧的汉字产生亲近感和好奇心。

在教学中,《大观》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归纳汉字的规律,建立汉字“字群”库,有计划地科学地引导学生识记汉字,使学生能够运用汉字本身的特点规律来识记新的、未知的汉字。比如根据字源,将“炎”字下部的“火”、“灼”字左部的“火”、“赤”字下部的“火”、“然”字底部的“火”、“光”字上部的“火”归为一组;根据意义之间的联系可考虑将“水、永、氵、冫”归为一组;根据形似关系将“己、已、巳”归为一组等等。这种归并利于联想和对比,利于对部件的识记,进而利于对汉字的正确识记。

三、通过研读《汉字文化大观》,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汉字文化素养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懂得汉字的文化,能够欣赏汉字的文化,能够传达汉字的文化。要善于在教材中随时发现跟文化有关的内容,并要能够决定哪些应该在课上教,哪些不应该在课上教,或者暂时不应该教,尤其是对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更为重要。教师要非常清楚汉字的构字规律及演变过程,做到科学地讲解字义字理。如:“亻”与“彳”旁字形相近,不利于学生记忆,如果能向学生说明两个偏旁的来源不同,意义不同,学生会比较记忆相关的汉字。

要做到上述要求并非易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自修,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大观》兼有学术研究和工具书两种功能,书中展示了汉字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对汉字的历史和特征,对以汉字为载体的辉煌文明,对汉字的研究和教学,都有较系统的介绍、论述。介绍了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特点,汉字的研究与应用,汉字与汉民族文化,汉字与汉语及兄弟民族文字,汉字与文学艺术,汉字与年号、姓氏、避讳,汉字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汉字与兵、法、吏,汉字与衣食住行,汉字与经济活动,汉字与动物、植物,以及汉字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等各个方面,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汉字文化的多彩图画。阅读本书可以对汉字在各个文化的、社会的领域里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所受的影响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必将会成为对外汉语教师案头上的良师益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