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09:33: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汉语文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汉语语言文学教学特点
1. 汉语语言文学是我国大学教育中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学科,传统的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懂得汉语文学知识的人才,并不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技能的使用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转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写作来体现自身的能力,常见的工作岗位一般有宣传推广员、秘书类及行政管理类等。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要在大学期间要扎实记忆掌握基础文学知识,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
2. 汉语语言文学没有清晰的就业定位,换句话说汉语语言知识没有较强的使用专业性及实用性。汉语语言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培养提高,提升我国整体文化涵养是其教育的最终目标。传统教育重点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一些文化遗产,培养学生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提高的是我国无形的资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逐渐开始向着实用型教学模式转变,尤其是汉语语言文学教育而言,在坚持传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逐渐与时下社会发展特点相融合迫在眉睫。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1. 内容多元化
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没有硬性制度限制,任何文化任何民族任何地区的网民都可以互相交流沟通,网络文化交流开放性、可选择性更强,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网民利用互联网交流没有心理压力,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小,使交流摆脱了空间上的束缚,利用互联网交流的个体可以摆脱社会风气及传统问题的偏见,从这个层面上看网络文化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在网络文化中高雅与低俗并存,既有抽象严肃的文字也有娱乐方面的文章。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另一个不同点是网络文化是单纯以传播信息与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超越了物质层面。在互联网世界中使用者可以最大限度的彰显自我个性,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真正按照自我的喜好来安排自己的网络生活,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2.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不同于传统定义上的语言,计算机不受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基于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上的网络文化有着传统文化无法企及的统一性。就目前现状而言,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明显,新型的网络语言的发明及使用对象都是青少年,加之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玩伴,网络就成了其了解世界的工具。这也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3. 信息的时效性
网络文化有效弥补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弊端。基于互联网技术上的网络文化,对于信息的采集处理及都能做到第一时间。可以瞬间实现向所有网络用户传输信息,用户通过互联网终端可以更加方便的了解信息,使社会变为一个信息整体,节约了不必要的时间及资源浪费。网络的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活节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三、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学重点转变策略
1. 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强化发展,传统教育重点也必须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进行相应改变。教师不应再只重视学生汉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单纯的知识性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对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必须结合网络文化的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写作能力,集合新闻学及现代传媒的要求,结合多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灵活运用能力。针对现阶段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差的现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私人空间及论坛,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变为定期的更新文章,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学生之间可以随意交流,互相欣赏彼此文章,教师定期进行集体修改点评,通过点击量的差距来刺激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积极性,在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于文章的点评能力,从别人的问题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只是注重对于学生硬性知识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性的培养。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实用性的培养。要为社会培养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如何运用的双重型人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社会网络媒体制定联合办学的目标,通过网络发展实际需要,培养定向专业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实用性。现代汉语语言文学的具体实用性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要有基于网络技术对实时发表评论及看法的能力,要将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网络文化的大众化特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总结语
网路文化虽然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载体,但是其影响正在逐步扩大,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巨大潜力及优势,积极改革教育教学重点,努力提高现代汉语语言文学与时代的结合度,提高汉语语言文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宽该专业生的就业范围。在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资源共享时代的过程中,完成新课标对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永军.新形势下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案[J].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我们虽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汉语言是我们华人共同的语种和发声方式,汉语言体现着中国独有的文化特征,这也正是大学期间开设这门课的意义所在。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新时代的形势下更是担负起了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责任。同时,随着世界的大融合和国家化趋势的加深,“汉语热”的现象出现在许多外国国家,汉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时候研究大学语文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一)缺乏合格的师资队伍
在大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质量的强弱,一个好的老师不但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态度更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教师是教学的关键人,对于知识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一个教师的自身教学水平一度影响着学生们对于知识的获得程度。由于大学语文汉语言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这门学科距离现实生活特别的接近,一些被派来实习的老师通常都会拿这门学科来开刀,其次受这个专业在毕业后不太容易就业的影响,这门学科不太受学生们的欢迎,当然还有学习内容枯燥的原因。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分析来看,各所高校的老师在很多的标准测评上都是表现平平甚至是不及格的成绩。对于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缺乏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去调整学生们对这个学科的一贯态度。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落后
目前在全国的高校中,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都还比较落后,比较常见的就是教师做好了教学课件然后在投影仪上演示出来,这是很古老的方法,这样的课件可以传递和复制,教师们在课本内容不更换的前提下很少会主动地更新课件内容,很多对课本内容的认识都是一成不变的,甚至有些都是前辈教师们的观点,没有很好的做到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是影响课堂质量和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一个科学的、受欢迎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还会让学生们对大学语文汉语言这样比较单一的学科产生兴趣。产生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相关的部门和学校没有把大学语文这门学科重视起来,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对于改善学生三观的重要性。
(三)学生对于学习汉语言缺乏热情
语文是学生们最早接触的学科之一,从小学就要学习语文,一直到大学,语文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文字,或是文章或是诗词,总之语文也算是一门趣味性十足的学科。但是由于语文的学习很多都是需要理解性的记忆,并不需要如何的费心思去研究,和其他的学科比起来没有那么的花费时间,所以学生们一直都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学习语文,这样的现状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语文很少会有不及格的现象,每个学生的成绩不会相差太多,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会太在意语文的学习,而是通过对课外知识的积累来获得对语文的理解。由于语文的文字性,学生们会觉得枯燥难懂,学生们很难提起兴趣。
二、汉语言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提升大学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只有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学生们才能更多的对大学语文投入兴趣和精力。提升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在学科和教学中的地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教学地位的上升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应该给相关的部门敲醒警钟,对大学语文在学科中重新定位,加大学校对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的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操,锻炼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日常口语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加强师资团队的综合实力
师资团队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对于传授知识的手段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的比例占有率还很低,一些缺乏相关资质的教师虽然在当今的教学环境中不会误人子弟但的确会对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在新形势下,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师不仅要拥有过硬的专业语文文化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大学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科目,大学教师要把现实生活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加大新型教学设备的投入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的蓬勃发展,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也应该抓住科技发展提供的机遇,积极地加大新型教学设备的投入和使用,可以说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够很大程度的使学生们对学科有重新的认识,能够调动学生们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三、结论
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下不但不会被取消,还会有被重视的趋势,如何更好的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共同的课题,只有积极地作出教育的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本文针对语文教学在大学课堂上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希望可以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50-03
一、实验规模及生源构成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2008年开始着手进行预科汉语教学实验,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三轮,分别是2008级、2009级和2010级。三轮实验的研究规模及生源构成情况如下:
从上表中看出,哈尔滨师范大学进行预科汉语教学实验的特点:一是实验班的学生全部来源于非汉字文化圈国家;二是预科实验班学生拟攻读的学位类别以硕、博研究生为主;三是实验班学生的来源已经从单纯的奖学金生扩大到自费生。
二、课程设置的延续、变革与配合
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所进行的三轮预科汉语教学实验中,课程设置始终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预科生的培养质量。在三轮实验的课程设置中,我们重点对以下四种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专业课。我们在第三轮实验中则添置了“专业基本词汇”这门课。这意味着哈尔滨师范大学预科汉语教学的实验性研究工作已经从单纯的汉语强化教学向真正意义的预科汉语教学迈进了一步。此外,由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目前的预科生主要是硕、博研究生,所以我们采取了“分专业设课”、“以专业基本词汇为主、辅助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
2.读写课。在第三轮实验中,我们以读写课代替复练课。考虑到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在读写汉字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我们采取了“分段教学、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实践证明,读写课这种从“字、词句段”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形式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
3.HSK辅导课。对于HSK能否作为衡量预科汉语教学质量的科学标准,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不过,鉴于目前我们还找不到更好的能够替代HSK的衡量标准,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进行预科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时仍然把HSK作为主要课程之一列入预科生培养计划当中。下面是我们对2008、2009、2010三个年级预科生参加HSK考试情况的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级3名没有通过HSK四级考试的学生中,除1名学生相差较远(147分)以外,其余两名学生都接近过级线(179分)。这个成绩是在我们第一次对学生进行新版HSK四级辅导的情况下测得的。后来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新版HSK四级中阅读部分的“排列顺序”和书写部分的“看图,用词造句”这两种题型,学生反映难度较大,今后我们打算重点加强上述两种题型的针对性训练。
4.汉字课。在第一轮实验中,我们没有设置专门的汉字课,而是把汉字课的任务放在了综合课和读写课中。事实证明,不设置专门的汉字课,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在第二轮实验中增设了专门的汉字课,综合课也辅助一部分汉字教学任务,但两种课型之间没有形成明确分工,也缺少配合,不过从教学效果上看,第二轮实验的汉字教学效果明显比第一轮好,但还不理想。经过认真分析,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下认识:(1)汉字教学任务不能全部压给汉字课,需要多种课型配合完成;(2)应抓住学生入学后1-2个月的关键时期,集中帮助学生攻克“汉字难关”;(3)汉字教学应贯穿预科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第三轮实验中制定了“三管齐下、长短结合、长抓不懈”的汉字教学策略。
三管齐下:不把汉字教学任务全部压给汉字课,而是采取综合课、读写课、汉字课这三种课型“分工合作、集中攻关”的教学策略。
长短结合:经过第二轮实验,我们发现长远来看,专门的汉字课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汉字的识写规律,但是见效太慢,因此,我们在第三轮实验中采取了一项补救措施,就是在综合课上拿出一定的时间,利用每一课后的生字表重点帮助学生解决综合课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每一个汉字的书写问题,我们把综合课的这种汉字教学形式称为“短平快”式的教学。汉字课与综合课这一长、一短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汉字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长抓不懈:对于非汉字文化圈学生而言,汉字识写问题是一个长期工程。在实际的汉语学习过程中,他们随时都可能遇到不认识、不会写的字,所以,汉字问题应贯穿预科汉语教学的全过程。
三、部分教学经验及教学管理经验总结
1.做“妈妈式教师”,帮助学生攻克“文化关”。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大都来自欧、美、非洲国家,他们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很大。对于预科班学生来说,他们一方面要面对如天书一般的方块字,一方面要承受高强度的汉语强化训练,同时还要克服迥然不同的中国文化给他们带来的种种文化冲击。这三方面压力同时落到一个初到中国的外国人身上,他们的心理感受可想而知。所以我们认为,预科班的学生更需要教师母亲般的人文关怀。为了帮助预科班的学生顺利渡过“文化关”,我们的很多任课教师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事实证明,这些备受关怀的外国学生是懂得回报的,他们的回报方式就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汉语,并且将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一直保持到最后一节课。
2.高度重视预习与复习环节:
(1)预习式抄写,复习式听写。“听写”作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技巧广泛应用于综合课、读写课等课型中。但如何听写,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表明,外国学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学后听写”这种教学方式。尤其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学前听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单纯地采取“听写”这一教学技巧不可能同时兼顾预习和复习这两个环节,于是我们创造性地引进了“抄写”这一课堂教学技巧,即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完成抄写生词和抄写课文这两项作业,我们称这种抄写为“预习式抄写”,其目的在于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强制性地要求学生预习新课;学完新课后我们要听写所学新课的生词和重点例句,我们称这种听写为“复习式听写”,其目的在于以小考的形式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复习旧课。为了保证这种“预习式抄写”和“复习式听写”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还建立了严格的作业检查机制。经过两轮实验的实践检测,这种“抄写”、“听写”相互配合、各有分工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
(2)坚持“先练后讲”。“讲练结合”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但这条原则不适合应用于课后练习。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处理课后练习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要以家庭作业的形式把课后练习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然后再回到课堂上由老师带领逐题讲解,答疑解惑。实践证明,这种“先练后讲”的练习处理方式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布置“寒假作业”。预科班学生只有一年宝贵的汉
语学习时间,而寒、暑假则要占去3—4个月。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留学生在寒暑假回国期间,由于长时间不接触汉语会导致“汉语回生”现象。为了防止这种“汉语回生”现象发生,我们创造性地借用了我国中小学生的“寒假作业”形式。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作业形式,作业完成情况非常好。
3.制定强化班管理细则,狠抓出勤率。预科班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强度大、进度也快,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保证出勤率。可以说,出勤率是决定预科汉语教学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尽管从教学管理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制定各种各样的奖惩措施,来控制学生逃学现象的发生,但学生脱离课堂的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事实证明,单纯依靠教学管理措施来保证学生的出勤率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们的经验是:除了依靠严格的教学管理措施,还应充分发挥教师在保证学生出勤率方面的作用。
4.中期测评,重新编班,错层式设课。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不管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高超,也不管学校的教学管理措施如何严格,如果一个学生主观上不想学习,即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低下,那么再好的教师、再严格的管理措施也无法将他们锁定在课堂里,这类学生注定会成为差生。但也有一类学生,他们学习非常努力,从不缺课,总是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地完成各项作业,但由于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问题,他们的成绩就是不理想,于是被同学们越拉越远,最终沦为“差生”。对于第一类差生,我们也许无能为力,但对于第二类“差生”,我们则不能轻易放弃。尤其是在预科班里,有很多第二类“差生”由于预科阶段成绩不过关不得不延期乃至放弃在中国学习专业。那么如何才能减少这种遗憾发生呢?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平时的课堂表现,对其进行中期测评;第二学期开始后,再根据学生的中期测评成绩,打乱原来的班制,重新编班,所有中期测评成绩不合格者编为一班,然后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帮助这些学生巩固复习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一个月后再接新知识,教学进度适当放慢。
四、强化班与非强化班横向对比研究
为了检验预科班强化汉语教学的效果,我们在第三轮实验中做了一次严格的横向对比研究,即以综合课的教学效果为考察对象,将处于平行班级的一个强化班与一个非强化班的综合课成绩进行了全程跟踪对比,跟踪对比时间分别为学生开始学习汉语4周后、8周后、12周后、17周后,全程跟踪一个学期。为了保证对比的科学有效性,我们规定:作为对比班级的强化班与非强化班的综合课周学时均设为12学时;必须保证两个对比班级的教学进度大致相同;每次测试时两个对比班级必须采用同一套试卷检测。经过4次分阶段的对比测试,我们获得了几组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问题:
1.从每次参加考试的人数来看,可以看出非强化班的学生出勤情况不太稳定,忽多忽少;而强化班的学生则一直保持良好的出勤率。
2.不管是强化班的学生还是非强化班的学生,其学习汉语的过程都经历了一个波浪式的曲折发展阶段。
3.从优秀率与不及格率这两项对比数据看,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即非强化班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而强化班的学生相对要好很多。“两极分化”现象几乎是所有的教育教学中都难以避免的问题。这里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学生,不要忽视其中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教师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并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二是要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创造机会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开口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程度不同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我们的研究是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最大的困难就是预科实验班的生源问题。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奖学金生基本上都是研究生,本科生数量很少,自费生中的学历生比例也不太高,这就限制了我们的研究发展空间。不过,经过三轮实验的不断摸索,我们还是在预科汉语教学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针对一年预科生的汉语强化教学模式已趋近成熟;(2)在研究生预科汉语教学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3)摸索出了_条重点帮助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快速通过“汉字关”、的有效途径;(4)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创造性地引进了“预习式抄写”、“布置寒暑假作业”等教学技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5)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如何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创造性地采用了“中期测评、重新编班、错层式设课”等教学措施,收到良好效果;(6)通过强化班与非强化班的横向对比研究,发现了初级班学生学习汉语时存在着一个波浪式的曲折发展过程,既有也有低谷,从而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对待学生的逃学现象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上述很多经验不仅对预科生有效,有很多经验其实也可以推广应用于普通进修班中。
参考文献:
[1]陈昆,姜丹.英国利兹大学预科教育评析及其对我国来华留学生顸科项目建设的借鉴[c].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7).
[2]戴云.试论留学生预科汉语速成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3]代睿.理工科学历留学生汉语预备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高教论坛,2011,(2).
[4]葛青.对中国留学预科教育模式之探索——以德国汉堡大学预科为例浅谈德国现行预科教育模式对我国留学顸科的启示[c].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7).
何九盈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汉字因其独特的表意性、微妙的字族系统、灵活的构词力、优美的艺术构形而被誉为东方魔块。然而,尽管汉字的魅力如此之大,汉字教学却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
如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字文化大观》(以下均简称“《大观》”)为根本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提供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理念。笔者从中得到了汉字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通过阅读《大观》,了解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有助于汉字的理据性教学
“汉字是在一个两维度的平面上来构形部件的,这个两维度的空间为汉字部件的结合提供了很多区别的因素。”“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各部件摆放的方位也是构成字间差异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任何汉字字符都不是部件或笔画的无序堆积,而是有理据的。如在楷书里,‘从’字中的两个‘人’都是正面放置,‘比’中的两个‘人’是向右侧放,‘北’中的两个‘人’是左右反向侧放”。(王宁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汉字的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笔势和体态的变化,一般称为形体的演变;一是笔画组合的变化,一般称为字形的发展。”(《大观》第17页)但是汉字字形的变化并不等同于汉字理据的完全丧失,只不过是由显性存在衰减为隐性存在,依赖汉字的系统性来体现。
教师通过阅读《大观》,可以深入了解并梳理汉字潜在的理据,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根据汉字的理据科学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形体和结构功能,辨别不同的结构形式,归纳汉字的构形模式。在讲授某些象形字时, 外国学生从楷书的字型上无法建立起抽象的字型与现实中活生生的牛的联系,而逼真生动的原始构型则可以非常形象、快速地帮助外国学生建立起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妨给学生展示其字形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几种典型字体,让学生体会到汉字逐渐抽象化的演变过程。如讲解汉字 “牛”时,教师可以给出如下几种形式:
原始图画的“牛”字本就取自牛之头,用牛头之局部指代完整的牛,突出了弯弯的牛角,尖尖的牛耳朵,大大的牛鼻子。甲骨文的“牛”字进一步演化,上面的竖弯表示牛角,中间的一竖是简化而成的牛面,下面的两小撇表示牛耳。金文的“牛”字和篆书的“牛”字与甲骨文的形体演化不大,隶书就彻底不见了牛的形象,已经看不出了原形。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汉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的特点,将古汉字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有能力的话,甚至可以做成一个小小的动画短片,将汉字由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画到高度抽象的文字符号的形体演变过程动态展示出来,这种对字形系统分析解读的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个汉字,而且还展示了中国人文历史发展的轨迹,生动地展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二、利用《大观》,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是一个符号
网络系统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汉字学习能力
周健(2004)从汉字教学的目的出发提出了汉字学习能力这一概念,认为汉字教学的基本目的不应该局限于只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更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汉字结构特点、表音表义的规律和汉字体系的系统性知识,了解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汉字学习能力。
实际上,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经验和知识的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在主动寻找甚至是创造学习汉字的“窍门”,摆脱孤立、机械地记忆方式。留学生们常常会自创出一些有效的办法,如猜字谜法、故事联想法等。当看到汉字的时候,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个汉字的部件拆分开,根据拆分出的部件的形状或者意义,或编撰一个字谜,或联想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帮助记忆汉字。这种方法类似于我们常常听说的“新说文解字”法。实际上不仅学生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识记汉字,一些教师也采用这样的方法解析汉字,而且受到了留学生的欢迎。这样的方法对于个别汉字还有效,但是随着学习的汉字量的增多,一方面不是所有的汉字都适合用这种方法,另一方面每个汉字都去联想又加重了记忆负担。并且这种方法太个性化,因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联想也会有所差异,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人的“说文解字”可能不被另一个人所接受,特别是学生们不了解汉字文化,他们的随意联想常常并不符合汉字本身的文化含义和规律,反而在进一步的学习中造成干扰和混乱。
张德鑫(1999)就曾经指出:“太随意俗解就出麻烦了,这就需要有个科学、合理、适当的限度和规范。”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汉字这个符号系统的基本规律,并让学生去理解它,而这个基本规律又是和中国的汉字文化息息相关的。汉字是复杂的,但也是整齐有序、有章法可循的。“它的造字方法是古老的,表义方式是直接的,很多字能够据形索义。”教师在汉字教学时,若能把相关的汉字文化浅显易懂地讲授给学生,非但不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汉字不是图画,而是一个和拼音文字一样的严密而又有规律的符号网络系统,同时,汉字文化的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对原本畏惧的汉字产生亲近感和好奇心。
在教学中,《大观》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归纳汉字的规律,建立汉字“字群”库,有计划地科学地引导学生识记汉字,使学生能够运用汉字本身的特点规律来识记新的、未知的汉字。比如根据字源,将“炎”字下部的“火”、“灼”字左部的“火”、“赤”字下部的“火”、“然”字底部的“火”、“光”字上部的“火”归为一组;根据意义之间的联系可考虑将“水、永、氵、冫”归为一组;根据形似关系将“己、已、巳”归为一组等等。这种归并利于联想和对比,利于对部件的识记,进而利于对汉字的正确识记。
三、通过研读《汉字文化大观》,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汉字文化素养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懂得汉字的文化,能够欣赏汉字的文化,能够传达汉字的文化。要善于在教材中随时发现跟文化有关的内容,并要能够决定哪些应该在课上教,哪些不应该在课上教,或者暂时不应该教,尤其是对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更为重要。教师要非常清楚汉字的构字规律及演变过程,做到科学地讲解字义字理。如:“亻”与“彳”旁字形相近,不利于学生记忆,如果能向学生说明两个偏旁的来源不同,意义不同,学生会比较记忆相关的汉字。
要做到上述要求并非易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自修,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大观》兼有学术研究和工具书两种功能,书中展示了汉字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对汉字的历史和特征,对以汉字为载体的辉煌文明,对汉字的研究和教学,都有较系统的介绍、论述。介绍了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特点,汉字的研究与应用,汉字与汉民族文化,汉字与汉语及兄弟民族文字,汉字与文学艺术,汉字与年号、姓氏、避讳,汉字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汉字与兵、法、吏,汉字与衣食住行,汉字与经济活动,汉字与动物、植物,以及汉字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等各个方面,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汉字文化的多彩图画。阅读本书可以对汉字在各个文化的、社会的领域里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所受的影响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必将会成为对外汉语教师案头上的良师益友。
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课程,汉语言文学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现当代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品味。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自身的分辨力较差,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造素质下降。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开设这门课程不仅是为了使当代大学生具备系统的知识体系,了解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受到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培养其人文情怀与人文素养。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能够接触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并与教师、同学进行深入的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撰写评论文章,培养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语言功底,培养思辨能力。不仅如此,汉语言文学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而人文情操和情怀正是优质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大学生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来培养自己对生活、对文化的热爱,缓解学习压力,培养自己品味生活、与人为善的能力和品质。当代大学生面临比较复杂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发挥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作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出现的偏差
当代大学生均为90后,成长于网络时代,其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都与80后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1.理想信念缺失造成的迷茫作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社会群体,大学生一直被视为未来的社会栋梁,无论是社会、高校,还是家长,都希望大学生能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具有充沛的活力和充足的动力,向着理想努力奋进。然而事实上,大学生群体中理想信念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将考入理想的大学作为最大的学习目标和动力,一旦进入大学,很多大学生会感到茫然失措,找不到学习和生活的方向。理想和信念是激励人克服困难、努力奋进的动力,一旦失去了理想和信念,大学生就很容易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奉行及时行乐思想,对于学习敷衍应付,将宝贵的青春荒废在电脑游戏和其他娱乐活动中。而这种状态一旦长期延续下去,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就会与其他有理想和信念的同学拉开更大的差距,这会加剧其内心的茫然和空虚感,形成恶性循环。2.不良社会风气的腐化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生活和学习与网络密不可分。然而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复杂性、开放性,网络中的一些不良思想,很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灵进行毒害。而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加之他们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很容易被网络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所腐蚀,不仅会耽误学业,甚至还会造成价值观念的扭曲和堕落。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校园贷款”等事件就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为了攀比享乐不惜盲目贷款,最终酿成悲剧,这也使社会对大学生的整体形象产生了质疑。3.大学生存在人格缺陷典型的人格缺陷包括怯懦、悲观、孤僻、抑郁、自卑等,造成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将其归类为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一部分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者过于严厉,造成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无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无法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在中学阶段,一部分家长和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其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进入大学之后,面对陌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新的人际关系,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压力较大,人格方面的缺陷会严重影响这部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主要表现为具有较低的学习动力和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正确的处理与同学、老师等人的关系,缺乏参与公共活动的兴趣,遇到问题和挫折时也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长期以来,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一直没有得到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事实上人格缺陷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酿成轻生和人身伤害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偏差
汉语言文学本应该成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大学生心灵、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力量的重要课程,然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偏差和缺失也暴露出了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1.知识结构得不到有效的更新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及时的优化和更新,汉语言文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不强,不能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没有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包括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等,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学科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功利性倾向功利化的倾向在当前高校的很多专业和课程的教学中都有所体现,主要体现为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维培养和人格养成,将教育变成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来开展教学,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情况不清楚、不了解,导致学生的人文知识虽然得到了增加,人文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1.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必须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要发挥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作用,就必须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筛选经典、寓意深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文章,对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感染和感召。例如通过学习《包法利夫人》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包法利夫人的人生悲剧进行深入思考,摆正自己的人生方向,用高尚的理想和信念激励和感召自己,才能获得真正幸福的人生。要在汉语言文学课程中加入更多的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激励作用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加入更多的现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将其作为补充内容,例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引导学生理智地看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挫折,保持乐观、阳光的生活态度,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2.以人文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各种人文知识是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只有立足于丰富的人文知识,才能发扬和传承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例如要经常为学生推荐优秀的文章和书籍,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和背诵一些经典篇目,并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和背诵中提炼观点和感悟,并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要提高学生对文学类书籍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杜甫诗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中国古代思想史》《唐才子传》《新唐书》《旧唐书》中查找与杜甫有关的资料,全面了解杜甫生活的时代,再广泛地阅读杜甫的诗歌,总结杜甫诗歌的特点,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的熏陶,心灵被净化。3.改善和优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心灵和人格。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开展更多有益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消除不良心理。例如可以积极开展辩论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活动、班报设计等。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传播模式非常熟悉,可以鼓励学生创设本班的公众微信号或者微博,将其作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将学生的佳作发表出来,鼓励学生多思多写。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为学生布置一些小课题。例如古代诗词中有关于茶的名篇佳句甚多,要求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对我国悠久的茶文化进行考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撰写小论文,并将其作为学生成绩的重要参考。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广泛地阅读与茶有关的诗词文章,感受茶文化之美,而且能够培养自身的钻研精神、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文学是通往人的心灵的桥梁,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中,应该具有更加广阔的教育视角,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学生能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大学生的不良价值观念进行纠正,用优秀的文化和思想感染人、熏陶人、鼓舞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技能、有理想、有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素质教育环境下,提升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8).
[2]胡艳.高职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研究[J].语文建设,2012(14).
[3]李莉.谈我国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语文建设,2014(12).
[4]施华,赵玉志,金慧,王丰敏,李书红.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J].科技信息,2011(09).
汉语言文学专业无法像医学、建筑、会计、工程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是传统人文科目,是人文精神直接的载体,担负着提升和传承全民族文化和语言的重任。它的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教育过程中,不注意直接创本文由
收集整理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去统计的社会效益。
2、教育不仅体现在应用性方面,而且体现在对学生精神取向和社会观念的影响。
3、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事人的工作的,因此要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不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选择,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目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实用性的更新和知识点的选择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教学内容偏离实际情况、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等。教材的编制没有注重对学生实践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锻炼,方法陈旧、观念落后。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了汉语言文学实用性的发展。
2、教学的手段单一,现代化教学方式运用不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进行教学手段的改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但目前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单一教学手段仍旧存在,不利于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热情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中常常出现运用不当的情况,无法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动力和优势。
3、传统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学生上课记、下课抄、考试背。但是这种模式严重的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经济不断提速的今天,只有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文学功底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这不是靠死记硬背能培养出来的。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进行调整或改革。
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1、使用实用的理念指导文学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在各个行业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但是在相关行业中,也常常存在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冲击所造成的就业压力。从实际角度出发,应从两方面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1)强化科目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本专业应用能力。从目前学生难就业的实际出发,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注重本专业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竞争的资本。具体可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读”、“说”、“写”三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加强。本专业的实用性教学主要体现在,古今语言文体的阅读能力,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和信息调研能力这五个方面。教师和学院领导应精心设置课程,合理进行教学内容整改,形成本专业特有的应用体系,并通过对应用
应该说,这些资源的种类十分丰富,内容也很全面。但目前教学资源建设也存在资源重复建设、资源更新不及时、资源形式的多元化与内容的趣味化不足等问题。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继续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不同教学资源的特点加以制作和利用,提高其实用性。如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它的易选取、易重现及具有交互功能等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渐减少对文字教材的依赖。对重点、难点问题解析、答疑,综合模拟测试,学习效果检查等方面要注意加强。其次,视听资料的内容应少而精。例如,在中外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资源中,可以节选相关影视作品片段,配以教师的指导,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资源要及时更新。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资源主要包括中央电大和地方各级电大建设的网上教学辅导资源,BBS讨论区、电子邮件、电话答疑等。这部分动态教学资源应不断地及时更新,以体现专业和课程特点。第四,强化教学设计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一体化设计。教师应从课程设计上引导学生采用电子教学资源进行远程教育学习,其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环境和要求,逐渐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学实施方案的设计中,应综合介绍课程的各种资源以及其运用的策略,并且将文字教材内容与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这样有利于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二、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电大学生的专业基础浅厚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考虑到学情,教师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授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电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因材施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笔者在讲述《现代主义文学》时,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现代主义,学生都沉默不语。
接下来又提问是否了解意识流小说?有学生回答:“读过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于是,我就从王小波的意识流手法谈起,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意识流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小说的异同,再进一步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阅读法国小说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并做好读书笔记,作为下一次课堂讨论的发言提纲。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明显地被调动起来。此外,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术界存在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例如,古代汉语虚词的一些问题存在许多争论,在学术探讨会中虽然不可能有大的突破,但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对一些重要作品结合作家进行研讨,如林语堂与他的小说和散文,郭沫若与他的诗歌。根据文学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了解当前文学动态,研究新时期作家作品的时代特点和创作新手法等。
三、注重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汉语言专业尤为突出所谓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具体包括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社会调查、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内容。以往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最后一学期安排集中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但笔者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在每门课程中感受到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密切相关,以此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校;汉语言文学;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策略
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感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内涵与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本文就以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展开了讨论。
一、重视高校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在大学生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文学知识点的熟悉,而更多地是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汉语文学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思考与意见,培养自己良好的口才与人文素养;撰写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锻炼自己坚实的文字功底;在参与辩论赛、模拟招聘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不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与人文情怀,是一个人高雅情操、优质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更替与兴衰,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诸多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死而后已,在灿烂的文化里永垂不朽。还有一些感人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高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鼓励人们用爱、用心、用热情去生活与工作。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更应该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注重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往往偏重于技术性与专业性,具有容易枯燥、难度大等特点。除了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时间,课外很少去了解、阅读文学作品。导致了部分理工院校学生的情商较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能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心情与想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人格,理想信念迷茫
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攀比、奢华的心理。还有些同学由于自律意识较弱,自制力不强,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商城等各种虚拟的环境中,无法自拔。久而久之,有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迷失了自己进入大学校园的远大理想与信念。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不择手段,触犯了法律,从而误入了人生歧途,这些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问题的重要体现。
2、重理论知识,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路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3、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也是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优化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合理筛选,将能够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汉语言文学是大学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汉语言文学范围较广,涵盖内容较为全面,为保证实际教学效果,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和增添。首先,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按照学生兴趣和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目前大学生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起到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制定,为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诗词比赛以及场景教学等等,让学生主动去开展相关交流活动,在学习和知识巩固的过程中去交流和沟通,消除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学校是大熔炉,学生能不能成为一块好钢,环境很重要。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中,还应该在课堂外。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发地成立学生社团、汉语言文学组织、诗歌文学社等方式,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探讨和运用。还可以组织一些诗歌朗诵、文学创造比赛等方式,让学生爱上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与社会价值。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授课体系,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培养、人文情怀的提升,在高校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展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施华,赵玉志,金慧,王丰敏,李书红.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J].科技信息,2011(29).
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专业重视基础教学,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为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文人才。
本专业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就业情况良好。学生除大量直升或考取研究生外,基本到中高等学校、新闻媒体或政府机关任职。
主要专业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精读、外国文学作品精读、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文学概论、美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汉语通论、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通论、经典导读系列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92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5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民族学、生物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商管理、中国史、生态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地理学、理论、大气科学、公共管理、社会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来源:文章屋网 )
讲课期间,我跟许多孩子的家长交流过,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是多么强烈,更看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那分无私的爱,想起自己在家辛苦忙碌的父母,不禁油然产生一种敬意,在跟家长交流期间,其中一个孩子的母亲跟我谈了许多,她说把孩子就交给我了,使我很感动,同时也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自己现在的身份是一名老师,既然为人师,就应该对学生负责,虽然自己现在的身份更确切说还是一名大学生,但早晚也要走向社会,现在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勇于负责任,才能对自己几年之后真正踏出校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七月十五号下午三点,我第一次蹬上讲台,那天是讲生物世界,刚走上讲台是,望台下扫视一下,那么多眼睛在看着自己,感觉真有点紧张,事前背好的“台词”全都忘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上家教的时候自己那么有感觉,为什么一上大课,自己竟不知所措了呢?这样跟学生“对峙”了几分钟,心想自己既然走到了这个位置,就临场发挥吧,管不了那么多了,于是我就清了一下嗓门,开始讲课,也不知怎么的,一讲课,仿佛感觉又回到了我身上,也许是没有什么思想包袱的缘故吧,那节课结束后,我得到了同学们和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试讲顺利过关,事后我都觉的不可思议,心想自己身上还有不少潜力可以挖掘呢,不禁会心的笑了。
之后的日子,讲课慢慢步入正规,再没有第一次蹬上讲台的拘谨,也敢于放开讲了,在这短短的十五天里,认识了不少小朋友及他们的家长,建立了比较真诚的友谊。
最后一节课,开家长会的时候,看到那些小学生天真的脸庞,及家长们满意的笑容,我感觉我的付出没有白费,因为我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没有什么比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最让人高兴的,我坚信这一点,我也有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做的更好。
实践结束之后,我感到自己有很大收获:
一、待人要真诚
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同事们打成一片,我心变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
二、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
三、要有热情和信心
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一能做到最好。
五、要主动出击
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刚进实习单位的时候,都做过类似复印打字的“杂活”。或许同事们认为你是小字辈,要从小事做起,但有些时候,是因为他们心中没底,不知道你能做什么。做“ 杂活”是工作的必需,却无法让我学到什么。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六、要讲究条理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在紧急的时候手忙脚乱,就要养成讲究条理性的好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这是刘经理给我的忠告。其它的工作也一样,讲究条理能让你事半功倍。一位在美国电视领域颇有成就的中大师兄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当部门经理时,总裁惊讶于他每天都能把如山的信件处理完毕,而其他经理桌上总是乱糟糟堆满信件。师兄说,“虽然每天信件很多,但我都按紧急性和重要性排序,再逐一处理。”总裁于是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全公司,整个公司的运作变得有序,效率也提高了。养成讲究条理的好习惯,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大学生生一毕业就去创业,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毕竟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还不是很成熟。许多事情都不是风平浪静的,要应付各种各样的状况发生,除了自身的能力以外,还要借助个方面的人和事情。学会与人合作。毕竟路是人走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大学生毕业之后最好能去参加工作,在工作中,了解这个社会的发展,认识更多的人,触及更多的事情发展状态,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打好基础,等到时机成熟,在创业。
在大学生创业金钱味十足、
一、大学生思想内涵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而过度强调专业教育,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方面的非专业教育,导致了大学生思想内涵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缺少思想内涵发展必需的人文知识的积累
具有充分而良好的思想内涵的前提是大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假如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论述一无所知,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根本不可能的;假如对中国历史一知半解,就很难理解革命先烈们舍生忘死的为国家为人民不惜牺牲的崇高精神。而正是由于对人文知识积累的缺乏,很多大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很多不良思想在大学生中蔓延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缺少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现代中国的苦难史正在逐渐远去。如今的大学生,因为其出生乃至成长的时间均处于中国几个世纪以来最好的高速发展阶段,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缺乏感性的认识,再加上西方在世界上掌握话语霸权,因此很容易受到各种宣扬国家和民族虚无主义思想的蛊惑。这种缺乏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最直接的表现是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不屑一顾,对挽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民族英雄毫不在乎。
(三)个人中心主义严重
大学生个人中心主义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体意识的缺乏。现代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实行广泛的分工合作,因此几乎所有人都处于不同的分工环节之中。要使分工获得必要的效率,个体就必须有相应的集体意识,保证分工的同时使合作顺利展开。但是对于个人中心主义的大学生来说,集体对其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因此其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仅很少考虑集体的利益,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另一方面是不尊重关心他人。个人中心主义因为一切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所以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不懂得尊重关心他人的重要性,因而在与人交往时显得冷漠而自私。个人中心主义严重的大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对其思想进行矫正,必然会导致其受到集体和周边人群的排斥,从而对其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四)缺少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要想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具备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是必要条件。缺少进取精神的大学生,必然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困难时畏缩不前,从而使其遭受相应的挫折。而这种挫折的产生又进一步增强其畏难心理,最终导致其一事无成。缺少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就不可能面对困难时再接再厉,更不可能养成坚忍不拔的良好品质。缺少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最终等待这些大学生的只能是浑浑噩噩地虚度一生。
二、语文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功能
(一)增加大学生人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大学语文教育必然涉及到对其使用的文学素材的理解和讲述,在此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很多相关的人文知识。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其文章本身就将三国时的部分历史进行了简单而精辟的叙述,而且对里面出现的很多人物和事件的表述,要理解和讲述清楚的话,学生就必须对三国乃至汉朝的很多人文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习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必须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清楚的认识。因此,语文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技巧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大学生人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其思想内涵中人文知识积累不足的缺陷。[2]
(二)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很多语文教育讲授到的经典文学作品,都创作于国家繁荣的巅峰时期或者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前者的典型如盛唐的诗歌,后者如中国近现代,都产生了很多足以流传千古、并为大学语文所选取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或描述祖国山河的壮丽、人物的风流,或抒发其对祖国深沉的感情,或表达为祖国富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会在文学艺术欣赏中受到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真挚情感的感染,自觉抵制对西方盲目崇拜思想的干扰,将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3]
(三)培养其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无处不在的社会网络之中,并且作为这个网络的一部分而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配合和谅解是这一网络正常运作的墙体。因此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几乎是所有文学作品都大力赞扬的美德,由尊重他人延伸开去,就必然涉及到与处于同一集体的其他人团结协作的问题。因此,尊重他人是产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而集体主义思想则是尊重他人的逻辑结果。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深刻体会到作者所代表的社会对自私自利的深刻厌恶以及对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真情赞美。结合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遭遇,与语文教育中作者的价值观相印证,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尊重他人美德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四)促进其坚韧精神的形成大学语文使用的文学素材中,很多都涉及到励志的论述和相应的故事。这些论述和故事往往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或多或少的类似之处。如三国时期“非复吴下阿蒙”的典故,讲述吕蒙少年时无所事事、受人鄙视后发奋努力、终成大器的故事。还有少年周处为祸乡里、在乡人劝说下除“三害”、成为一代名将的故事等。在学习这些文学典故的时候,对比一下类似吕蒙和周处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少年时或无所事事或为祸乡里但都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流传千古的美名,作为新时代具有相当现代知识基础的大学生,有什么理由不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更好的成绩呢?只要不懈努力,自己也能像这些励志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养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语文教育的功能再造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作用,就有必要针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其功能再造。
(一)明确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育重要任务的地位
充分发挥语文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前提,是明确思想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虽然说语文教育本身必然会对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但是若不明确其思想教育的任务,这始终只是语文教育产生的附带作用,无法将这种促进作用发挥到最大。当然,这并不是说将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从而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而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使语文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的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而不仅仅是附带的行为。
(二)在语文教育中增加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文学素材
语文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其使用的文学素材才能最终发挥出来,语文教育中的文学素材具有良好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实现这一作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必须适当增加此方面的文学素材的内容。尤其在大学课本中课文的编选方面,因为语文课的讲授基本都是围绕着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进行,因此要在大学语文课本中适当增加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文学素材,而对那些缺乏思想教育意义的文学素材,除非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特别的必要,否则尽量不要选取。另外,对大学语文教育中列出的必读课外书籍,也有必要向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文学经典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