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4 09:33: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37-02

为实现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达到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宏伟目标,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04年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7年,教育部又提出,在2007-2011年期间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以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有机化学是中药学相关专业最重要的必修基础课之一,面向各层次学生开设。由于中药所含化学成分95%以上为有机化合物,因此研究中药机理与应用的各专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有机化学基础。中药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并训练他们应用这些理论和技能去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从而为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中药专业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有机化学的课堂适当引入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较多的有机化学相关英文阐述,不仅可为后续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打开通往化学世界的大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探索一条适合于中药专业本科生的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药学院开设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在我校中药专业开设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目的为,通过教学实践和改革,在部分教学班引入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英文名称、有机理论和有机反应的英文阐述,看懂英文原版有机化学相关教材,进而能够查阅相关资料,扩展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培养钻研和创新精神。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顺利开设,具有以下几点实际意义。

1.1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知识

双语教学可使学生对有机化学的专业术语理解得更深刻,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IUPAC命名和有机反应的历程掌握得更牢固,从而更扎实的掌握有机化学知识。

1.2 可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有机化学双语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一些中药专业各学科中涉及到的有机化合物、有机反应、有机理论等的英文描述,从而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直接与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等双语课程接轨,实现学科之间的连贯性衔接。

1.3 可为学生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创造条件

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可以增加接触英文文献的机会,掌握科研论文的结构与写作要领,进而在完成本科毕业课题和研究生课题时顺利完成英文摘要,甚至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1]。

1.4 可为学生打开通往化学世界的窗口

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从网络上更快、更广泛地获取信息,如阅读电子版的英文文献,查阅CA、Medline、SpringerLink、Scifinder、ElsevierScience等各种索引,运用原版的Chemdraw、Chemwin等化学软件。并能跟踪有机化学,尤其是中药化学各个领域的新进展,对日后深造和科研工作都具有深远影响,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1.5 可间接的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

实施双语教学,使用原版教材可为学生创造一个学用英文的好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英文整体水平,为大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等打下基础。如果学生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也能够很快克服专业上的语言障碍。

2 中药专业开设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拟解决的关键因素

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方法)、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有机化学双语教学也是如此。另外,由于双语教学具有特殊性,应从下三方面解决关键问题。

2.1 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双语教学遇到的最突出问题是用英文授课可能会使学生理解专业基础知识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听英文授课时,尤其是在课程刚开始阶段,常常一方面要思考英文词汇的意思,另一方面要理解讲授的专业知识,因此大脑对英文授课内容的理解不会像汉语授课时反应那么快,课堂上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理解滞后现象[2]。为了避免学生因为跟不上授课进度而对英文授课失去兴趣和信心,可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向学生介绍双语教学培养对高层次中药学人才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在有机化学双语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形成师生互动。此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复习、作业等,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

2.2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目前,在我校中药学院有机化学理论课的学时数是62学时,改成双语教学后学时数不变,这样一来增加了教学难度。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这样,可保证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英文讲解时间,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还可使教师更好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利用分子模型、三维图片、Flas、视频资料等教学手段,表现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演示有机化学反应的历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增强教学效果。再次,教师在英文授课时应语速稍慢、吐词清楚、讲解到位,对于某些较难理解的内容辅以中文解释,使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此外,加强双语教学的课外辅导,并可通过bb平台开设双语教学交流论坛,与学生在网络上形成互动,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和意见,及时解答疑难,调整授课进度和方式。最后,可采取由多位教师参与的“接力式”教学。制作双语教学课件,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用英文备课,如果本课程从头到尾只由一名教师完成,负荷大。因此安排本教研室的多名教师参加,每人根据自身情况分配几个章节,接力性地共同完成本课程的教学[3]。这样,每个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完成好自己的那一部分,大大提高备课和授课质量。

2.3 双语教学对教材的要求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教材,没有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部分英文版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体系与中文教材类似,即都是以官能团为主线,采用将官能团与反应机理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因此,可将英文教材结合中文教材进行讲解[4]。但是,原版教材内容太多,复印耗资巨大并涉及版权问题,因此,可对原版教材的有关章节进行删减或调整,节选原版教材中重点知识点和与中药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词汇印刷成册,供学生理解、掌握,并与目前我院使用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有机化学》的重点内容保持一致。

3 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研究内容

3.1 教材建设

考虑到大一学生的学生英文水平,仍以中文版《有机化学》作为主教材,英文教材作为辅助教材。经过2~3年的教学实践后,力争出版适合我校中药专业的有机化学英文版自编教材或者公开出版的教材,并完善配套的双语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视频等的建设。

3.2 课堂教学形式的研究

制作英文版多媒体课件,课件除了反映有机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难点之外,还突出双语教学的特点,尽可能更多地使用英文表达。例如,大小标题、专业词汇、术语、概念等都用英文表达。另外,采用实物投影、立体模型演示、三维图片、Flas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以使抽象的理论讲授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并可提高单位课时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深度。在教师的讲述方面,主要采取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简单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尽可能用英文讲,部分重点和难点内容用中文讲,确保学生在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熟悉相关内容的英文表达。

3.3 习题与考核方法研究

在课后布置一定量的英文作业,以使学生复习巩固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内容。英文作业的比例逐步加大,由初始中英文作业各占50%逐步过渡到全英文作业。为了让学生熟悉有机化学各种题型的英文表述,编写习题、试题几大类型(选择、判断、命名或写出结构式、完成反应式、写机理、推测结构、鉴别、合成)的常用英文例句。在测验时,为了避免学生因理解困难影响成绩,对一些复杂的试题进行中文注释或中英对照。此外,为了鼓励学生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课堂上的表现记做平时成绩,并阶段性的进行测验。在形成性考核中,学生平时成绩占有20%的比例。经过2~3年的教学实践,力争完成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题库建设。

3.4 网络资源建设

进一步完善我校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bb平台建设,开设双语教学论坛,与学生形成互动。并且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学和中药化学相关的英文网上资源。如国内及国外几所著名大学的有机化学教学网站,Medline、CAS等网站。

4 结语

作为与中药各专业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学科,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将实现学科间的连贯衔接,为中药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为学生打开通往化学世界的大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力学.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4(2):116-118.

篇2

论文摘要:文章对新时期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从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对学分制和课程体系、开放型课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教育特点作了分析,并提出其发展新思路。

在200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强调,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深人开展《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落实《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体制改革和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保证高等中医药教育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1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

经过5年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围绕“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改革是动力,质量是根本,重心适度后移,加强继续教育”的工作方针,中医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首先是中医药在校生大幅度增加。1999年以前,全国中医药本专科和中专在校生仅9万人,如今已达到45万人,其中院校在校生41万,成教生4万。其次人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1999年以前,培养医疗类人才和其他人才是9:1,如今医、药、护、管理及其他的人才是5.5:2:1.5:1,各级各类的中医药人才,满足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三,中医药院校初具规模,成为中医药事业的亮丽风景线。一批新建院校占地面积达到1. 3万亩,经费投人70亿元以上,如江西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当然,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建设、盲目发展的状况。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提出了“发展重条件,调整重市场,改革重模式,质量重标准,继续教育抓落实”的新思路,并制定了6个与教育相关的标准,包括中医药教育机构设施标准、中医药专业设置标准、中医人才培养标准、中医临床教学基地设施标准和中医基础名词术语标准等。通过标准战略,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2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趋势

今后将继续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建设,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如全面出台系列设置标准,制定临床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加大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经费投人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提高整个中医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研究、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进一步扩大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研究生试点工作等,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质量。

2. 1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做好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继续加强中医古典文献整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重点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传承方法。要积极开展中医教学模式的研究,改革在中医理论、临床教学中基础课、临床课、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中医人才的特点,探索采用基础和临床交替教学,理论与实践滚动联系的教学方法,建立起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全面组织实施“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教育部共同研究制订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开展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修订《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制定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建设一批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总结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2. 2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

(1)完善学分制体制改革,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专业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而是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学分制用来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也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它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开出大量的选修课。

学生每成功修毕一门课程便得到若千学分,当考取到足够的学分便可毕业,至于毕业所需学分的多寡则视各院校的规定,学生只要完成了规定的必修课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学生选修课程时有很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和专长主动地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学校培养不同素质和个性的学生。

国内高等教育竟争性加大,高等中医药教育系统应鼓励革新和创造,并以能够对社会需要做出最迅速的反应,学生、医院、政府都有选择的权利。高等中医药教育应适应市场竟争需要。同时,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中,每一个学科领域,特别是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新的东西不断出现。要使高等中医药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势必要求大学开出新的课程,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授给学生。

高等中医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较灵活,除了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外,老师可以根据新的科研成果或人才市场需求,开设新的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或学到最紧缺的专门知识而找到工作,而学分制的实行恰恰有利于新的学科较快地进人高校。

(2)开放型课堂改革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随着知识爆炸、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市场等市场力量的作用,以及“概念经济”的出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智力、读写能力、创造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等所决定,自然资源和生产能力所占的比重已经变少。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靠课堂教学,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型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所谓开放型课堂,是指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对象,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由度;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同时给学生创设能使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和张扬个性的空间,自主获取知识的条件等。开放型的课堂能够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能够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要创设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能够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予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甚至有时证明学生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能够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自由度很高、民主气氛很浓、思维空间较大的课堂环境。这样做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到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而能勇于提问、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课堂氛围很活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也就能在这样宽松、自由、积极、愉快之中进行。

(3)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当今,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已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课程改革方面已收到了显著成效。

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现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药物制剂、应用心理学、英语(医药方向)等13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开办了3个方向的七年制本科教育;中医学、中药学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有中医骨伤、中医美容、针灸推拿、中药制剂、高级护理、医学检验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此外开展成人教育和各层次的对外教育。从2003年起,我校由原来的单一医学学科门类课程增加到医学、工学、管理学、理学和经济学5个学科门类课程。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除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比较稳定不变外,其它选修课程内容经常改变。同样一门课程,不同教师采用不同教材,教学内容自然不尽相同,就算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学期讲同一门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转贴于 除了基本内容不变之外,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尤其是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的根本没有材,似乎也不需要材,教师只是介绍性地把学科前沿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讲法几个课时就讲完了,剩下的课时教师就让自己的助教准备一些有关的材料进行讲解,然后再布置一些题目让每个学生去准备上讲台讲,或让学生自己定一个题目,然后就这个题目查找资料,论述该题目。

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上去杂乱无章,毫无定法。但这正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学生为了准备讲稿,事先要查大量的资料,甚至还需要做一些仿真或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4)注重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学生时更注重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考试是检查教学成绩的一种最普遍的手段,但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时更强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忆或描述能力。如在临床学科科目考试中,有一半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讨论复杂问题,有现存标准答案的题目不多。象这类问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正因为这样,学生们不需要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是尽可能发挥创造性思维,只要能言之有理,即能“自圆其说”,都可获得好成绩。同时,因为由于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因而减少了学生作弊的可能性。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也别出心裁。除了规定的实验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外,有些本来没有安排实验的理论性课程,教师也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或课题拿出来,让学生具体做其中一部分工作。如有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把本来属于自己工作的校园网建设项目拿来,分配给每个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如编程等。学生完成了任务,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看到自己编制的程序被应用于网络时,其成就感是可想而知的。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鼓励低年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目前,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外,学校还鼓励低年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甚至与导师一起撰写科研论文,进而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今后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强于现在的大学生。原因是今后的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机会多。

一是半工半读为学生创造了条件。允许大学生打工,全日制学生和半日制学生均可以打工。

二是公民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增加了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深人社会,了解社会。

四是鼓励学生去医院实习,找到实习机会的学生,实习期间不仅可以不在学校注册学分和上课,还可以把实习算作一门实习课程,并给学生计算一定的学分。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很合算的,因为实习期间不仅可以同样挣到学分,而且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能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实习收人,有的甚至因此被实习的医院录用。尤其是研究生,有的隔一两个学期就能联系到实习的医院实习,有的连着实习一两年。所有这些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大大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不会有“断乳期”,但由于目前大学生长期处于封闭的校园里,疏与社会联系,对社会知之甚少,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学生至少需要经过2至3年的“断乳期”。

(5)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技能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高度专业化、高度分工、高度协作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分工,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同一个行业内需要不同研究方向的专门人才。在科学高度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决定了大多数人只能掌握某一个专业的知识或某一种专门的技能,而很多工作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与他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作的精神和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