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创新范文

时间:2023-06-14 09:33: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学技术的创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学技术的创新

篇1

一、木材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在现阶段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木材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

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了三个层次,即产品结构创新、产品功能创新和产品环境协调性创新。利用木材本身的特性,制造特定功能的产品,使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应用得以实践。

1.木材科学与技术的产品结构创新

在全世界的木材科学家们研究了近80年以后,有一种全新的技术,改变了木材的分子结构,这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木材。这种有诸多优点的木材称之为固雅木。它以自然美观、融合环境、供应稳定、耐久性强、无毒害、加工性能强等一系列优点越身于最理想的木质材料。而且对节约能源也起到了重要的意义。这便是木材科学与技术产品结构的创新。

2.木材科学与技术的产品功能创新

随着木材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改造后的木材已经成为防腐、隔音、隔热、对环境污染小的一种理想材料,尤其是作为家居地板的应用,科学家克服了木材变异性大、易生物败坏等不稳定因素,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对木材进行改善,各种材质的地板早已引领了木材装饰的前沿。尤其是复合材料的推出,使木材与其他材料发生复合效应,使之制造出的地板稳定性高,不变形,不会出现受气候的影响干缩湿胀、产生变形的情况;而且地板颜色均匀,复合板面层贴高档树种木皮,使之色泽均匀:复合材料更具环保功能,一片实木地板可做25片复合板,大大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体现出木材科学与技术产品功能的创新。

3.木材科学与技术的产品环境协调性创新

随着绿色生态的不断壮大,木材环境的发展也积极的配合其中,绿化环境的木质材料也是成品前的重要前提。因此,绿色技术创新便是稳定环境协调性的根本措施。由此分为三个层次:l.在满足产品功能和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搞清材料加工过程中基本特性变化规律,提炼主要影响工艺因子,建立完整的性能与工艺因子之间互动体系,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工艺要求和新的制造工艺,这是末端治理技术创新:2.专家优化操作系统。木材汽化揉搓加工技术s木材化学改性与液化加工技术;木材新的胶合技术;木材新的成型和分离技术;木树后成型技术等将会带动木材工业的发展,这是绿色工艺创新;3.人造板由于设计自由度大,可制造高性能的结构材和功能材,开发智能材料的潜力最大,它将木材及其它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能和应用等诸多因素进行优化,按需设计,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可制造品种众多的优异产品。

二、木材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使环境问题贯穿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已经成为现在林产工业持续发展的模式

无论从包装、制造还是运输,在保证生态资源效益的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都要处理到最小。因此,木材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应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进行清洁生产达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衍生新材料及废弃物的资源转化

木材衍生包括一系列可利用的基因。木材衍生树脂便是其中一种,包括各种由松树衍生而来的树脂,包括松香、掂烯、掂烯一酚、妥尔油衍生物、松焦油和木松香树脂。这些树脂是廉价的,并且具有较好的初始戳着性,但因为松树的来源不同,撤着性有时会有波动。然而,经过多次提炼的松香基增熟剂最近已有供应,它的黏着性比较稳定而且价格使宜。由树脂制作出的工艺品,不仅物美,而且逼真。

2.木材加工的防污绿化

木材科学研究正在向与植物材料学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随着木材这科天然资源的日益减少,木材科学研究的对象逐渐扩展到种类繁多的各种植物,如竹材、藤材及其他禾本、草本植物和藻类植物,这些农业剩余物的发展和利用会成为家具和建筑施工中的常用基材。

此外,培育抗污染植物品种也成为大势所趋。各种植物的抗污染能力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为培育抗污染植物品种提供了可能性。虽然此项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有一部分实验取得了成果,例如美国田纳西州美洲五针松因二氧化硫、臭氧以及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危害,使大批植株死亡,但在同样条件下的部分植株生长健壮,仅受轻微危害。经过杂交试验证明,这些植株在遗传上确具抗性,目前已建立了这些植物的母本林,来培养抗污染植物新品种。这些事例充分推动了木材绿化技术在新领域中的创新应用。

未来几年,木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重点将更为深入,更为细致,主要体现在:对生物质材料性能与培育和利用、生物质材料的保护与理化改良生物质材料的生物技术以及生物质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三方面的工作上。其中无损检测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此项研究以现代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进行生物质产品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纵向基频振动、超声波和应力波等数种检测方法,将成为评估木材抗弯与抗压强度性质的重要技术。

我国木材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客观资源产生变化,木材的培育重心 也发生了巨变,从传统的以天然林木材转变为以人工林、速生林木材为主。同时,木材工业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木材的切削、干燥和胶合是木材加工的三项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随着产品结构的改变,胶合板工业中的单板已成为单一商品。装饰材的品种质量,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产品设计技术必须得到强化,木材工业布局要进行合理调整。产品质量高、品种多的要求日渐迫切,生产技术将不断创新,不单在我国,全世界范围内都逐渐觉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应用正随着科技产业的发展日益加深,而且一些高端技术的创新应用如纳米技术已经深入各个领域。随着技术投入的增加,假以时日,木材产业将在建筑领域发挥重要功用的同时,必将在其他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

篇2

一、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时代意义

(一)科学技术管理具有时代性

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极大地促进和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和认识;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工艺方法与技能;管理包括国家管理、地域管理、单位、行业、业务管理等,履行管辖、控制、监督、处置的重要职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神经中枢”,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深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

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管理就迅速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管理对社会各个层面空前的影响程度,俨然在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中都起到重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对生产力系统各个要素和层次结构都产生了渗透和影响,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社会中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对发展观念的认识,对财富本质的认识,改变着企业的策略,城市的发展,改变着国家的战略。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不仅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价值,而且还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是由政治实力、文化实力、软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件实力构成的。在现今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下,科技实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第一硬实力。因此,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正不断向高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国际上看,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和战略保障,要坚持把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同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新动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胜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高端,率先发展。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在新的起点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十以来中国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很大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又始终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一系列的严峻挑战,这成为制约我国在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就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出的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强大的发展优势,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继续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突破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新的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以科技管理创新的巨大能量推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要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

推进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过去,我们主要用发展的高速度拓宽发展空间,今后,我们必须依靠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科学技术管理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推动企业成为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主体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释放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通道。企业是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最为敏感。由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让科技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创新性是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特征。从科学技术管理的创新过程来看:即从创新设想的提出、确认、开发,成果的有效应用于市场,都是创造性的活动;知识产权贯穿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始终。知识产权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这样容易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给他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也才能将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和发展上来,有利于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大趋势

人类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不到300年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革命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从总体上说,未来高科技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上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发展上的推动力的影响之大,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运。

(一)进一步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正如指出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二)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重点任务

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迎接全球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挑战;提供为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管理支撑;我们必须面对相对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应瞄准重点战略目标部署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组织队伍,尊重科学规律,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创新自由。应按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支持和引导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首要位置;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快发展天空和海洋技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战略性的贡献。

(三)落实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转入建立市场经济框架下构造新的有序结构的阶段,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国防科技体制和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

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够得到合理回报,特别是要抓紧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务政策。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设计拓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篇3

关键词:乳品科学与技术;“嵌入式”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39-02

乳品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综合性课程,涉及到生物、工程技术、食品机械以及信息控制等多学科的知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要求较高,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型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乳品行业的技术革新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技术的交叉应用方面。目前高等院校在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方面较为落后,教学内容与现有技术有一定差距,对学生知识的综合性教授以及应用培养较弱,使得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进行大量的“再培训”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和企业培养成本的提高。因此,乳品科学与技术创新课程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以“嵌入式”培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乳品行业的综合型人才。

一、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乳品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内容繁多,且实用性较强,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原料乳的加工及性质、乳制品加工工艺、乳制品与微生物、乳制品质量控制四个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较枯燥、知识点散乱、不易理解,使得学生很快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打破传统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混合学习的教学理论,乳品课程应该适当的结合传统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以及在线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图片、Flash流程动画、视频等基于Web的技术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清晰的看到乳制品加工过程中乳品成分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加工工艺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工艺技术的发展。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对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的重点知识进行综合性梳理。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按照不同乳制品加工过程关键点控制工艺进行分工,收集资料,协作讨论形成完整的乳品加工流程,最后通过教师的点评以及工厂的实践参观,加深学生对工艺的理解;通过案例试分析,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程“嵌入式”教学平台建设

1.“嵌入式”教学模式。“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果仅仅注重课堂知识的讲解与互动,显得太单薄,容易形成纸上谈兵的学习效果。因此,课程学习中需要一定量的实践环节。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仅能满足理论课程的学习,少量的实验环节以及参观也难以满足课程实践学习的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片面性较强且比较浅显,尤其是对行业新技术的掌握。“嵌入式”最早出现在计算机领域,主要是将跨学科、不同软硬件以及业界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系统开发。我们将“嵌入式”教学模式引入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以科技项目以及实践教学为驱动力,其主要教学思路如下:①课程的内容由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乳品企业技术人员或是企业导师共同设计讲授,保证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效果;②通过综合性大作业、或是联合项目课题的形式将课程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嵌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③学生能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积极地互动,使得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有效地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④课程内容会随着企业技术方向有相应的调整,用以满足对新技术的掌握,并能够及时反馈新技术的应用效果;⑤能够通过项目小结或是结题报告的形式对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丰富的互动教学平台。“嵌入式”教学平台应该如何嵌入、以及嵌入的程度是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之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需要与学校实际情况相适应,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对于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来说,学校与乳品及相关企业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的互动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地促进“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互动教学平台,可以是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也可以是基于移动平台或是Web平台的沟通渠道。通过与企业导师的交流,共建优秀教学团队、教材以及实践基地等教学资源,利用平台进行人员以及信息的互动,使得学校作为专业知识库,推动企业技术发展,而企业作为学校实践基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互动教学平台的建立,类似于扩大的虚拟实验室,能够加快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较好的掌握乳制品产品工艺开发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嵌入式”教学模式能够完成高效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素质,这一针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目标。乳品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通过“嵌入式”教学平台,将双方的优势特长进行有机的融合,能够培养出乳品行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扎实的技术功底、稳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广阔的创新视野,为行业的技术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3.以科技项目以及实践教学为驱动力。乳品科学与技术的“嵌入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是以科技项目以及实践教学为驱动力,以企业工艺需求以及产品开发项目为导向,通过项目的实际完成过程训练学生在乳品技术方面的实践能力。本课程与光明乳业、上海交大昂立、扬州市扬大康源乳业、河北一然生物科技等乳品相关企业建立了多项科技项目,包括生态牧场设计、长效酸奶发酵、开菲尔酸奶发酵、冷杀菌液态奶制备、新型软质干酪加工以及益生菌选育制备等,覆盖了乳品科学及其产品加工的知识点以及就业方向。本课程将科技项目转化为教学情景,通过学生分组配合来完成这些项目,同时通过到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和实习,完成这些项目所要求的技能训练,达到学校-企业无缝对接。此外,组织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通过工作总结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岗位技能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接纳程度。通过与其他的专业课程对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程所需的一些辅助技能,包括CAD制图、食品加工机械选型、HACCP体系建立等。

4.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或是企业导师共同讨论决定。双方制定需要的课程项目以及完成指标,制定合理的实践时间以及实践教学内容,制定专门的实习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课程成绩由双方导师依据协商确定的考核标准自主进行打分,对学生所有实习期间的表现和结果进行公示。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至少应完成一项课题任务,能够分析乳品生产工艺所遇到的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思路。

三、结语

经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获得多数学生的认可与好评,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兴趣以及实践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的与实际工作进行接轨。我们通过与学校专业老师的联合推广,使得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后进入专业实验室的比例大大提高。本课程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过项目研发以及对应企业的实践培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通过互动教学平台的建设,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从课本知识中走出来,与实践能力统一起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课程总的教学时间较短,一些科技项目需要进行模拟简化之后才能安排学生;仅一门课程进行“嵌入式”教学,教学资源占用较多,教学成本较大,如果能以学科方向为单位进行“嵌入式”教学,许多相关联课程就可以进行相互借鉴,资源互补,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实现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嫘,王宏.研究性教学在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S2:360-360.

[2]洪林.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56-158.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35-02

刑事科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何改革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公安实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 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实验课改革的必要性

1.实验教学的体系尚不完整

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居多,综合性、创新型、设计性的实验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痕迹课的实验教学,通常是讲完一个章节后,指导教师先演示一番实验过程,再由学生比照着进行,以验证痕迹比对的理论。这种实验教学看似顺理成章,但却忽略了实验教学的完整体系。在实际办案中,一起案件的侦破,必须经过三个过程:(1)亲临现场,勘查提取现场样本;(2)案情分析,收集嫌疑样本;(3)比对现场样本和嫌疑样本,进行同一认定。可见,单一的实验教学法在实践操作中缺乏两个环节,不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2.实验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

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实际和公安工作的需求相差甚远,缺乏针对性与实战性。如现场照相实验课,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仍然保留着照相机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冲洗印像的原理和现场照相的分类与基本方法等内容,而现实中数码技术的应用和现场取证方法的改进,使教学内容的选取显然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3.教学模式需进一步优化

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也导致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下降。如“手印鉴定”实验的“一检一样”教学模式,就是发给学生一份案件材料和一份供比对的样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二者的种类特征和个别特征,分析、比较其符合点和差异点,进行综合评断并得出同一认定结论。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案情错综复杂,涉及的嫌疑对象往往很多,不可能提供固定的嫌疑人,也无“一检一样”的鉴定模式。另外,现场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和嫌疑人接触客体方式的不确定,造成手印样本的个别特征产生“变异”。而“一检一样”的实验教学模式,却要求学生本人在事先准备好的客体上按取自己满意的手印,而后挑选特征清晰、稳定的样本进行比对,这种“新的理论,用旧的实验方式验证”的教学模式显然缺乏科学性。

4.实验的方法与手段有待改进

实验设备的更新不足和新技术推广的滞后,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一直徘徊在低水平状态,难以适应公安工作的发展需要。如“文件检验鉴定”实验,不少公安院校仍采用“纸质画表比对法”。学生在实验中还是对照纸质的案例材料,手工绘制特征比对表,用彩色笔标记各种特征。而在实际工作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对笔迹、印章印文、票据的传统检验鉴定手段已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供了一种更加方便、准确的方法,但尚未被系统地用于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与公安实践严重脱节。

二 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的创新

1.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以公安教育改革为核心,紧密结合公安科技的发展动态和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优化刑技教学内容,改革实验项目,删除或合并验证性实验项目,适当增设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验项目,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如痕迹实验,依据的都是“种属认定”和“同一认定”理论,检验方法都是种类特征和个别特征比对,而后进行综合评断。对此可做适当合并,增加一些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具体操作如下:模拟刑事案件现场,布设各类痕迹物证,结合现场勘验的要求,从痕迹的发现、显现、提取,到分析、检验、鉴定等全过程进行综合训练实验。学生在创设的场景中仿佛身临其境,在“真枪实弹”的演练中品尝着受阻的焦虑和成功的喜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突出实验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以培养适应公安工作的高素质刑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合理编排实验教学方案,设定各层次的实验比例,增强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增开一些实战需要的和具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选择实用、前沿性的实验内容,引进新技术与新方法,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如在“痕迹检验”实验教学中,增设指纹活体采集及指纹比对检索实验,让学生自己采集指纹建立指纹库,并通过指纹自动识别技术,将提取到的指纹在指纹库中检索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办案能力。

3.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第一,科学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尽管许多公安院校都在提倡开放式实验教学,但效果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科学认识:(1)参加该实验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以不宜在低年级的实验课中开展;(2)对基础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实行开放式教学,不但增加管理的难度和各种资源的投入,而且教学效果和质量也难以保证。对此应采取“分层、连续、递进” 的方法,科学筹划,确保效果。

第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同一实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或技术线路加以实现,应鼓励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技术进行改革创新,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某种固定模式,以拓展其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思维空间。如“平面灰尘足迹提取”实验,常采用静电吸附器吸附法,在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根据静电吸附的原理,创设新的提取方法,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找出了“平绒布板按压法”。

第三,与司法鉴定中心联构。公安院校开设的司法鉴定中心,许多业务与刑事科学技术实验课内容相联系,通过与司法鉴定中心联构成立综合实验(鉴定)室,既为鉴定中心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员保障,又可为开放式实验教学提供条件,达到双方互赢的目的。

第四,尝试“校局合作”的模式。借助公安院校的自身优势,参照“校企合作”模式,尝试与当地公安机关进行“校局合作”。随着公安机关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迫切需要在设备更新、技术支撑、人员保障等方面寻求合作,公安院校应把握机遇,利用高端设备、先进技术和尖端人才等优势与其合作。这样,既能改善学科面窄、交叉不够以及资源不足等问题,又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安机关资源优势,强化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实验室功能,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五,推行模块化合成训练实验模式。可将实验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灵活选择或组合相应的模块,而后进行合成训练。如“刑事现场勘查”实验课,可将实验内容划分为以下模块:现场先期处置、现场勘验、现场访问、现场物证发现与提取、现场照相、现场绘图、现场笔录等;而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组合;并设计典型案例,模拟实战场景,根据刑事现场的勘查程序进行模拟合成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要求精心选择、优化设计每个训练项目,并根据难易程度合理分配训练时间,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第六,参与实战的训练实验模式。主动与当地公安机关联手,挑选优秀的学生并将其组织起来成立实习小组,积极参与当地公安机关的侦查破案或紧急勤务处置,并聘任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官和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当遇有重大、复杂案件时,可抽调学生随时参与;既为公安机关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和警力保障,又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办案实践中进行检验。该模式的运用,充分彰显了公安院校与当地公安机关联手进行整体作战的理念,达到了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互补的效果。

篇5

农业科学技术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年来,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进一步取得新进展,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技术、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

农业科学技术在发展我国现代农业,改善“三农”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由谁来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呢?换句话说,谁是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呢?综合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笔者认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企业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实施者。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实施者,是社会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在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应该而且必须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载体。修改后的科技进步法也进一步明确,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三、企业在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是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以企业为载体,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坚持“大、高、外”的发展方向,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中的作用。在我国的传统体制中,国家的计划、科研单位的研究和企业的需求之间不可能相互吻合,这就使得科研与开发应用始终是“两张皮”,科技、经济严重脱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种现状必然也必须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我国农业科技系统主体结构中,应该有一个以农业企业为重点的研究开发应用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国家择优支持一支精干的重大基础或公益性研究力量(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任务、经费、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我国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后劲、实力和水平。其他力量则纳入市场轨道,进入企业或科技进步相关的第三产业,使得企业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开发能力大大加强,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集团应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力量。此外,大中型企业具有资金雄厚、科研实力强、市场竞争意识浓、又具有先进的管理及人力资源优势,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农业科学技术研发的主力军。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从源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经过生产技术定型到商业成功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源技术发明、研究、开发、中试、工程设计、试生产、扩散等一系列相互紧密联系的阶段。这一复杂的过程具有目的性强、涉及领域部门多、投入大等明显特点。大型农技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其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先进的生产或加工技术,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品生产并销售出去,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强烈,也只有不断地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农技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企业,集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机制灵活、营销手段有力、市场反应迅速,是一支充满活力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强大推进器,是现在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达国家实现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应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高科技战略紧密结合,当前应着力改造和培育一批技贸工农一体化企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民营科技企业。

四、小结

篇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也很难能够符合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发展需求。“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90-01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明确目标,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第一方面的内容便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传统的观念认为学和做是两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按菜单进行讲解,把菜单上的项目逐一的介绍,学生听起来空洞、枯燥、无味,离生活、学习相距甚远。本来是学生最喜欢的东西,却让学生越来越感到乏味。“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有明确目标的“任务”,以此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反过来,创新意识又必须以创新思维为基础,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对于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不论是编程还是设计题,其实方法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各抒己见,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只要思路正确,或者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就说明学生是积极向上、善于思考且富有创新精神的。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高、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能力的锻炼。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特别是软件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比如讲WORD2005图片处理功能这一节时,如果仅用口述或老师演示,那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与不断反复调试才能把握要领,真正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又如在学习“使用电子邮件传递信息”一节课时,我介绍了如何在网易上申请免费电子邮箱,然后给学生几个可以申请免费电子邮箱的网址,让他们随意选择(新浪、搜狐、雅虎),这样他们在申请过程中就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时就让他们相互研究,自己解决。

三、改进教法,提高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性化探索性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对话交流的模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支持,使我们能克服原来的障碍限制,在个别化教学中做到积极的对话和交流。

四、简化考核,巩固创新成果

教育是过程,考核是评价教育效果的一种手段。如果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考核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创新能力便不能从成绩上得到较好的体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改变单纯以分数论高低的考核方式。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的考核,我建议可用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或者利用题库生成软件让学生在微机上直接完成,这样在考核理论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测试;而对于操作题,则最好能在计算机上直接考试,不要考虑其操作过程如何,只要学生设计出符合老师要求的结果就可以。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巧设灵活多变的竞争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如比一比,看谁打字既准确又快速!看一看,谁做的最美观!评一评,谁是我们的文明小网民!测一测,谁的信息技术知识最丰富等形式。在进行这些环节时,我经常把学生放在集体中竞争,进行男女生之间、组与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赛。如果是组与组之间的比赛,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做得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组的成绩,不但自己面子挂不住,别的同学也会怪罪于他。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篇8

0 引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缺乏创新性的国家显然不是先进的国家。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愈加重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的理论,以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在设计艺术学专业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1 创新能力概述

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我们能否用现有的非逻辑思维或者逻辑思维,将其进行整合并发展出以前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家对高素质、高水平设计人才的需求。在新形势、新环境下,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国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要求教师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紧随时展和社会发展的脚步,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高等教育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科研能力,对于未知的事物还要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扎实的人才,而是既能参与艺术设计实际工作,又能进行科研攻关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2 艺术类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2.1 专业设置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帮助

设计专业的课程包括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艺术设计等,包括高职高专在内,目前我国已有上千所高校开设了设计专业,生源数量达到了10万人以上。设计专业是很多学生都比较青睐的专业,也是近年来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热门专业之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计专业发展背景是历史转型阶段和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存在显著的矛盾和问题,并且我国的设计专业发展时间不长,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不够成熟。虽然这表明了设计专业教育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因此带来了诸多问题,如高校专业建设缺乏指导,严重阻碍了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等。另外,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的专业方向和专业名称一直不规范,先后使用了工艺美术、美术设计、工艺设计等很多名称。如果专业设置不规范,那么专业建设势必会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脱节,必然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但是却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高校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

2.2 实践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设计艺术专业高校的教学方式都是美术教学、绘画教学与设计或者工艺教学相结合,而非专业高校的设计艺术教学则仅仅是简单的绘画教学和设计教学,教学比较重视装饰艺术的发展,忽视了传授理论知识。教学方向和课程设置都不够科学规范,教学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也不够清晰,学生在学习时基本都是简单临摹甚至直接套用模板进行设计。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对设计技术的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存在很大的困难。并且,我国很多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教学都是采用示范或者范画的方式,相比之下,学生就不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将课堂教学作为学习的唯一途径,不懂得发散思维和自主创新,学习内容变为了单纯的绘画学习,学生的作品没有思想和灵魂,也无法体现出创造力。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设计艺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我国的专家学者在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方面尚未取得显著的成绩;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力度不足,教师水平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3 培养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艺术已经不仅仅是绘画方面的艺术,而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由于设计艺术这种特性,在教学中需要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设计艺术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摄影、电脑设计等。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脑美术设计的发展,在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电脑设计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础摄影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而数码摄影和电脑美术设计也是设计艺术学必学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在图形处理、文字处理等方面。计算机美术设计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都与学生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保证自己的设计作品有丰富的内涵和新颖的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 培养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4.1 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和义务教学存在的差别之一就是高等教学中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目前很多高校为了保证出勤率,仍然采用点名的方法,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因此学习也应该能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不能采用单一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习意愿,以此为基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情境教学、讨论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恰当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4.2 重视实践教学

设计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授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也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因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是很多设计艺术专业学生都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重视表现技巧,忽视了设计的重要性;第二是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强。设计和纯艺术存在很大不同,设计需要将概念和创意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因此对于设计艺术来说,动手实践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该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方面,高校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有进入公司企业实习的机会。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投入资金和人力建设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创新意识通过设计作品表现出来。

4.3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因此高校应该和企业联合起来,每年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设置一些奖项和赛事,让学生能够得到实际锻炼,并且加深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联系。在这个方面,国外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成功案例,不仅能够起到宣传高校的作用,还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高校还可以和用人单位建立专项科研基金和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落实自己的创新课题,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高校的科研水平。

5 结语

培养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教学模式,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鸿明.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艺术审美的继承与创新[J].学术交流,2014(03):85.

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无疑是支撑现代科学技术大厦的重要基石之一。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均很强的学科,是从事电子、电工技术研究的基础学科。现代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这势必要求中职教育必须符合基础教育课改精神的教育理念来适应这些学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性质及研究方法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应当开展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轻松教学环境,营造创新学习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试想一下,在压抑、窒息的气氛中,学生胆小慎言,就很难有智慧灵感的闪现。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老师。” 所以教学中一定得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特见解,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多思善问,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朋友关系,消除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才能轻松学习。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的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保护好奇心,提供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好奇心与创造性地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好奇心既是创新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促使他们对创造性活动拥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促使创造活动的进行,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伟大科学的开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社会生活经验少,对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启发性的教学、直观的演示、美观的板书、新颖的教具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比如,本人在讲授半导体二极管一节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几幅生活中常见图片,图片中有美丽的夜景、随处可见的LED显示屏及家用电器,然后告诉学生夜景之所以如此美丽,我们的生活之所以如此方便,二极管的功能功不可没!然后将准备好的多种二极管展示给学生观察,学生会好奇这小小的二极管竟然如此神通广大啊!这样通过引入实物和多媒体演示图片的方式来引入新知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二极管到底是怎样的结构,有的怎样的特性?

三、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创新能力内驱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基础,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培养。可以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不竭动力,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

作为中职院校的教师,我深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中运用巧设问题、创设情境、多媒体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以前的“你不想学习,我压你学你;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为“你不想学习,我来引导你学;你不会学习,我来吸引你学。”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比如,在讲述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我可以采用展示实验法教学,我首先将一二级管的正极与电源正极和一小灯泡连接,开关闭合灯亮。然后我再将二极管反接即二极管负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灯不亮。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的结论,我再将二极管的这种特性与生活中的单行线相类比,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培养质疑习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激发的,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思维得以拓展。古往今来,凡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质疑意识,他们常主动地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正因为他们有提出问题的意识,为了促成问题的解决,就自然有了创新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层层设疑不断刺激学生兴奋点,使其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求知欲在不停顿的探究心理中得到满足。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设置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悬念相关的情况中去,从而使学生注意力、思维力都凝聚到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五、改进实验教学,促使学生探究中创新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实验教学目标,端正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演示实验应边讲边实验,绝不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事。分组实验应注意不同能力学生的结合,不可让学生自由搭配。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强,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开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鼓励和吸引一切学有余力又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到实验室开展多种设计制作活动;同时还可以当地电子企业联系合作,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与实践或实习。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实现了社会、科学、技术的渗透与融合,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也得到充分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最后,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为此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既要善于教,更要善于学,要主动地不断给自己充电。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T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b)-0147-02 

 

1 引言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是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该课程集成了数学、电工电子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原理和技术,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理论知识抽象、实践性要求高、学时少等特点[1]。尤其是对于电工电子学及信息学知识相对薄弱的机械专业本科生,首次接触信号变换与调理、系统特性及数字信号处理等抽象概念时,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存在理论内容不易理解,学习难度大等问题。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机械系统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测试技术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例如新产品开发、生产过程控制、设备状态监测及产品性能试验等工作均以测试技术为基础。因此,《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在机械工程相关专业课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基于上述原因,为了使机械专业本科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相关理论,贯彻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文件的精神和适应学校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改革和创新《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 

 

2 传统理论教学及其改革与创新 

2.1 传统理论教学方式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传统理论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理论知识的传递以灌输式讲授为主,并设计有少量的验证性实验。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吸收知识,从而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由于该课程涉及较多的其他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难快速全面地把自身储备的知识与新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从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茫然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在课程的学习初期),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甚至有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2],这将使整个课程的教与学过程变得非常艰难,以致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2.2 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改革与创新遵循的基本原则: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实践性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方式及工程应用能力。 

2.2.1 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号及其描述、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常用传感器及其原理、信号的调理与记录、信号处理初步、典型非电量参数的测量及计算机测试系统等。 

通过对课程主要内容的细致分析和研究,并根据测试系统组成模块将上述章节内容重新排序,采用以“信号流”为教学主线,按照信号在测试系统中的传输顺序将整个课程内容贯穿起来,从而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测试系统概念。重新优化调整后的教学内容:首先讲信号的时域描述和分类,然后讲常用传感器及其原理,进一步讲信号的调理与信号的数字化处理,再讲信号的频域描述及分析方法,接下来讲整个计算机测试系统。而后采用Matlab/Simulink仿真实例展示信号在测试系统中传输时的失真,从而引出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内容:最后讲解机械领域中典型非电量信号的测量。优化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不仅兼顾由浅及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初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从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幅提高:而且整个教学内容是先局部后整体,逐步深入测试技术精髓,符合工程技术知识学习的规律,使学生学习起来思路清晰,且能够促进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测试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原理和特点。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中与测试技术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及新实例融合到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介绍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和前沿知识,以此来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前沿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眼界[3]。 

2.2.2 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建立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转变的基础上[4]。随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发展,课程知识的快速膨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而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新的理论教学方法更加适应课程快速发展的步伐。 

在新的理论教学方法指导下,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采用启发式讲授、工程案例剖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身边的生活实例和工程实例设疑式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例中所涉及的测试技术基本原理和技术展开积极课堂讨论,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把该课程的新知识与课程涉及到的其他专业基础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在每节课理论内容讲授完毕后,教师为学生指点出下节课将会涉及到的其他课程专业基础知识,以便学生课后可以及时温习和回顾,从而使学生下节课的理论学习变得清楚明确,并且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以致用带来的成就感,以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自觉地对教学内容涉及的理论及实践问题加以追踪的严谨务实学习态度。 

2.2.3 理论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理论教学手段方面,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 、黑板教学、仿真演示及实物教学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把概念、图形、动画、视频及声音等信息载体有机结合的特点[5],将一些传统黑板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和无法观察的现象采用图文并茂、灵活多样的多媒体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没有工程实际经验的学生能够从认知的角度建立机械工程测试的相关概念,力求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对于理论强的教学内容(例如信号变换和信号处理相关章节)则采用黑板式教学手段,通过对公式和定理的详细推导,加深学生对公式定理的理解。 

对于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如传感器原理、信号调理等内容)则采用多媒体教学、黑板教学及实物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讲授,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工程应用能力。 

对于抽象性强的教学内容(如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宜采用Matlab/Simulink仿真演示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并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仿真程序,培养学生的求知探索欲和动手能力。 

2.2.4 理论考评体系的改革 

在理论考核方面,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主要是一次性定时闭卷考试。这种考核模式具有诸多弊端,一是学生临时突击,放松平时学习:二是难以考查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课程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考评体系[6]。新理论考评体系采用“平时作业20%+课堂讨论表现20%+自主考试10%+期末考试50%”,改变了传统一次考试定结论的弊端,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探索意识。平时作业以大作业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课堂讨论以工程实例为对象,通过考评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自主考试”,即采用教师提供开放式工程题目或学生自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工程题目进行课程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一种考核方式,这种考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工程应用能力:同时,为了考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期末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以此确保学生对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掌握。 

 

3 结语 

通过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理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只有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才能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的目标。同时,教学改革工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不断优化和完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理论教学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51-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21世纪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技术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会面临新需求、新任务、新挑战和新目标。从地理学科本身来看,网络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地理科学的视野,扩大了对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活动和人地关系的认识深度;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地理学习和创造性的地理活动。下面谈谈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本人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创新研究的一些体会:

一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地理课程新资源

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材的多媒体化、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和地球的数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及发展的必然性。制作多媒体地理课件时,需要大量地理素材资源作为支撑,如网络上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课件等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实际经验,谈谈对这几种地理素材的收集途径。

1.文字

最基本的文字收集方法一般是采用百度等搜索引擎,直接搜索关键词;或是进入K12等资源共享平台,搜索所需要的内容。近两年,随着百度文库的出现,查找文字资料更加方便,且很多是不收费的。在搜索的时候,既可以选择所有格式,也可以选择搜索某一种指定格式,如DOC、PDF、PPT、XLS、TXT等。

2.图片

最基本的图片收集方法是通过一些搜索引擎和资源共享平台。随着近几年搜索引擎的不断升级,使我们收集图片更为方便。例如在百度搜索图片时,可以进入其搜索图片的专用页面,指定所需搜索的图片格式,如JPG或GIF,指定所需搜索图片的尺寸。同时,可以借助网络上的一些共享软件,如Photoshop CS等对图片进行格式的转换、尺寸的修改、增减文字和其他一些简单的编辑,以满足实际制作课件的需要。

3.声音

最基本的方法是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查找,但由于地理课堂的时间有限,往往无法找到贴合课堂需要的声音文件。这时,就需要我们去学习使用一些声音处理软件,用来录制、截取、编辑、播放声音文件,常见的音频工具软件有:Gold Wave、Sound Forge、Cool Edit Pro、Wavestudio、Sound Edit等。

4.视频

视频是最直观反映一些地理现象的地理素材,也是多媒体地理课堂上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程资源。以往的视频文件,有的清晰度高但文件过大,不利于地理教师的收集和转存;有的文件容量小却不够清晰,造成了学生通过视频获取地理知识的有效性下降。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FLV(FLASH VIDE的简称)格式视频文件以其高清晰和低文件容量的特点,成为56、优酷、土豆、酷6等视频网站的主流格式,通过一些FLV下载器,可以很方便地收集到这些视频资源。

总之,地理素材的收集要持续,并要不断地丰富和扩容。网络时代,地理教师也要通过网络了解各种新的地理素材的文件格式,学习各种新的收集和处理地理素材的软件,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地理课程新资源。

二 借助网络手段,营造师生交流的新方式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其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传统的师生沟通模式一般有面对面谈话式、书信交流式、周记或作业式等,这些沟通方式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但也有许多的不足。怎样能找到一种更好的办法,让师生之间更有效地沟通呢?下面我结合几种网络交流方式来谈谈如何借助网络手段、营造师生交流的新方式。

1.即时通讯软件,如QQ

QQ是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即时通信(IM)软件,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聊天软件。在我任教的班级,学生拥有QQ号的概率是100%,可见这也是目前学生在网络上交流最主要的一种软件。因此,借助QQ和学生聊天,已成为了改善师生关系的新方式。记得有一次接别人的班,有一位地理学习成绩很差的同学,作业经常不做,我和他面对面交流了几次他都不肯说。后来,我加了他的QQ,经常和他聊天,到最后他告诉我地理学不好是因为有一次考试被老师冤枉作弊,产生了抵触情绪。通过和他在QQ上的互动交流,建立了较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消除了他的抵触情绪,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进步了很多。

2.博客、空间、微博

由于教学时空的有限性、班级规模的制约、教师教育理念的错位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地理课堂有时往往师生互动不足,缺乏真实有效的教学反馈信息。而现在网上新兴的博客、空间、微博,比起传统的BBS论坛,其登录应用方便,管理操作快捷,沟通方式也更具有亲和力。因此,利用博客、空间、微博,可以更好地营造师生交流的平台,获得真实有效的教学反馈。比如,日本9.0级地震发生后,我在微博上了即时的信息。学生在信息后就地震发生的成因、危害以及一些避震措施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通过这样的交流,教师既能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性及存在的不足,又能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地理课堂的广度和维度。

3.网络探究教学――WebQuest

WebQuest课程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伯尼•道格和汤姆•马奇创立的,核心思想是一种基于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课程单元,所以将其命名为“WebQuest”(网络探究)。WebQuest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制作含有大量因特网导航资源的学习网站,教师设计供学生选择的具体情景任务,学生通过网站中提供的参考信息和大量资源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共同任务。以《长江的开发》这课为例,我首先在网页中将该课的课标要求展示出来。其次,为本节网络探究课制订了探究的任务,即长江的基本概况、流经的省区、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开发及危害等。而后,提供了数十个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的链接给学生,并通过过程描述和学习建议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最后通过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向老师进行汇报,老师再进行评价和总结。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这种教学模式,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使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能有效整合,培养了学生的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整合过程中将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地理教师只有坚持学习,并且将学习的成果结合到实际的教学中来,创新思维、大胆实验,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教学反思、改善后再实验,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点,使之与地理学科有效整合,达到拓展地理课程资源、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2

摘要:本文以科研实践模式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增强专业归属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探讨了生物技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97-02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从国家发展战略上把生物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依靠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类专业人才[1,2]。因此,在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下,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生物专业应用型人才,具备适应生物产业作为经济新增长点,是我们从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讨的问题。笔者以湖南工业大学生物技术系为依托,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教学模式的改进、学生参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性等方面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增强专业归属感

生物技术不仅包括生命科学的所有次级学科,同时又结合了化学、数学、微电子技术、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尖端基础学科,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因此,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涉及面广。但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专业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尤其是当前现代生物科学的日新月异发展下,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学生要解决诸如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和视野,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导致目前生物类本科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较低[2]。同时,由于网络上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负面的宣传和介绍,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生物技术类专业就业率较低,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学生物技术专业;尤其是我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觉大部分是调剂生,而且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之前是挂靠在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对选择生物技术专业存在一定的抵触,他们在入学后,思想观念如不能得到及时转变,将会对专业前途感到迷茫,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改变生物技术专业面临的这一现状,首先从入学教育上抓起,要依托湖南工业大学生物技术系、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的学科和师资力量,以各位教授和博士研究方向,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实际的特点,着重介绍生物技术专业的运用范围和在实际中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专业,认识到生物技术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低年级开设一些体现生物技术前沿讲座,向学生传达最新的生物技术专业研究成果和应用推广情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归属感[2,3]。

二、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

作为教学的对象接受知识的主体,生物类课程的许多知识都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大多数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做笔记,很难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4]。而在现代生物科学的日新月异发展下,为了具体落实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式要有所改进。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启发式、辩论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相出来,带动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由“依赖”转化为“自觉能动”学习[4,5]。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也做出了对应的改进,改变过去以分割知识点和单元模式为主要授课内容,采取了注重新和精的原则,通过适当地整合知识点使之成为一个案例,表达一定的技术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可以借鉴、移植,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5,6]。同时要及时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技术、前沿发展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将不同的学科之间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三、建立科研实践模式,提高W生科研创新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学生培养体系中实验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注重实验项目与实验技术的综合与创新[7,8]。在现代生物科学的高速发展下,生物技术专业其实验教学改革目的和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采用实验项目与理论教学及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开放性实验管理,增设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8]。

目前,在一般的教学研究型地方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直观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意识,湖南工业大学在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情况下,生物技术专业以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心为平台,以教师高水平科研课题为依托,给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全面推动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

我们以《基因工程》实验课程为例,通过验证性实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结合曾晓希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壤重金属生态毒性修复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研究》,设计一个“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抗镉微生物基因的筛选鉴定”实验,时间为两周,整个实验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抗镉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微生物抗镉基因提取与鉴定、抗镉基因DNA与载体的重组与筛选、抗镉基因在质粒的表达,实验将《基因工程》课程讲述的内容与用到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有参与科研概念和过程。同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独立完成本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研协作能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非常活跃,提取许多疑问和想法,努力将实验设计做的符合课题的要求,并且每一个实验都是一脉相承的,前一个实验没有做好都会影响后续的实验,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高[1,8,9]。

在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进展、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新的研究热点和学科不断涌现[9]。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旭辉,胡忠.21世纪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1):46-49.

[2]严明理,刘丽莉.生物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7):147-148.

[3]刘超,洪法水.生物科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2(2):206-208.

[4]蒋永荣,方成,夏金虹.基于学科交叉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5,(7):45-48.

[5]姜勇.科研实践模式提升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68-169.

[6]王雪琴,谭晓蓉,张璐,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213-2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