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09:33: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临床药理学综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是一个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是由各学科的专业人员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将某种疾病或手术的关键性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标准化,按照预计住院天数设计成表格,将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的顺序及时间的安排尽可能达到最优化,使大多数患此病或实施此手术者由入院到出院都能依此流程接受治疗,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1]。
2临床路径管理在国内外的应用
临床路径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学中心是世界首家采用临床路径概念和做法的医院。1990年该中心选择了某些病种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按照预定的医疗护理计划,既可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和节约费用,又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现在美国近60%的医院在使用临床路径。澳大利亚Westchester医疗中心在1997年起又把临床路径用于心脏瓣膜修补、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等。2005年,德国在全国推行了临床路径新型服务模式的改革,结果全国平均住院日缩短了20%~30%,医院的数量从2000多家裁减到1400家,病床从45万张减至30万张[2]。1995年2月,台湾林口长庚医院中心开展了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临床路径[3]。1996年第四军医大学研究人员在国内较早报道了临床路径在美国医院中的应用。1998年以来,北京、天津、青岛、重庆、成都和广州等国内的一些城市的大医院相继引入临床路径的管理模式,并开展了部分临床路径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卫生部于2009年组织制订了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并下发了《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从2010年1月起在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4]。
3临床药师在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的作用
临床药学(clinicalpharmacy)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45%的医院设有临床药师职位,而且多由具有药学博士学位的药师担任。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虽起步较早,但一直发展缓慢,各地区间发展也不均衡。临床药学是现代医院药学的核心,是药学与临床相结合,面向患者,以患者利益为中心,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应用科学。目前,我国医院主要开展了4种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即全科临床药学服务模式、专科临床药学服务模式、门诊药学咨询模式和多层次临床药学服务模式[5]。临床药学是以患者为对象,运用现代医药学理论与技术,密切结合临床,研究药物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及开展药物安全性和药效临床评价的药学分支学科。然而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致药物不良反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仅据WHO近几年统计报道,在临床发病率中约30%属于药源性疾病,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患者占住院患者的3%~5%[6]。药物不良反应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生命与健康的社会问题,虽大多数药物不良反应轻的患者可耐受或经过治疗可恢复,但某些严重不良反应则能使患者致残、致死。在临床路径管理中,临床药师可进行药学监护,并作客观评价,及时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专家沟通,提出临床路径药物治疗的调整意见,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我国不合理用药者占用药者的12%~32%,其不合理用药形式主要为:无明确用药指征、违反禁忌证与慎用证、剂量过大或不足、疗程过长或过短、剂型不适当等,其中选药不当、用药品种过多、配伍禁忌最为突出[6]。因各种新药层出不穷、老药新用也屡见不鲜,同时由于临床医师的专科化发展,医师对非本科室常用药不太熟悉,有时也难以做出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的决策。临床药师对本专科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频度、疗程、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对检验指标是否有影响、特殊患者(孕妇、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乃至是否可公费等情况均有着充分的了解,可为临床路径药品的选择提供合理而标准的药物种类。基于国家药物法规政策、国内外循证医学与循证药学的成果及各类临床治疗指南,提供最佳的药物治疗建议,避免应用不必要的药物。基于药物经济学原则,为临床路径治疗方案提供价格适宜、质量可靠的药品;对特殊情况导致的路径更改或药物治疗方案变更有预期的准备。饯珊珊等[7]比较了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在临床路径及非路径中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住院药费、住院药费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等。结果表明,临床路径管理组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住院药费等有明显下降。所以评估药物治疗成本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路径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
左旋布比卡因是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理化性质和麻醉效能与布比卡因相似,但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比布比卡因低。本文就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作简要综述。
1临床药理学特点
1.1药效学 左旋布比卡因为酰胺类局部,通过稳定神经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提高神经电刺激阈值,减慢神经冲动的传播,减少动作电位的升高率,阻滞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Kopacz等[1]在56例择期下腹部手术中,随机双盲比较左旋布比卡因(0.75%,20mL,150mg)和等量布比卡因的麻醉效果,左旋布比卡因组感觉阻滞达T10和T5的时间分别为(13.6±5.6)和(24.3±9.4)min,而布比卡因组感觉阻滞分别为(14.0±9.9)和(26.5±13.2)min,二者较为相似,但左旋布比卡因组持续时间(550.6±87.6)min长于布比卡因组(505.9±71.1)min,二者肌肉松弛效果无明显差异。左旋布比卡因在离体的几内亚猪心肌标本上的实验发现,左旋布比卡因对心肌钠通道的亲和力和心肌最大去极化率的影响都弱于右旋布比卡因。
1.2毒理学 左旋布比卡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主要发生在心血管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肝脏 、胃肠道、血液、皮肤等部位。Van等对两组实验对象分别静脉滴定法给予左旋布比卡因(平均剂量67.7 mg)和布比卡因(平均剂量65.5 mg),结果左旋布比卡因组出现中枢或外周神经紊乱的比例为36%,明显低于布比卡因组64%的比例,耳鸣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布比卡因组(9%比36%)[2]。由此可见,左旋布比卡因在安全性和毒性上相对于布比卡因具有优越性。
1.3药动学 左旋布比卡因药代动力学曲线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硬膜外给左旋布比卡因 30 min后可达血药峰值,在肝脏经CYP3A4、IA2酶广泛代谢,代谢产物经尿和粪便排出。左旋比右旋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血浆清除率高,半衰期短,左旋比右旋毒性低的原因是左旋对脑和心肌组织的亲和力较低。
2临床应用
2.1神经阻滞 刘淑娟等[3]通过观察肱中法臂丛麻醉患者感觉、运动阻滞、生命体征变化及并发症,评价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肱中法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研究证明,0.375%左旋布比卡因具有镇痛完善、维持时间长及毒性反应低等优点,用于肱中法臂丛神经阻滞是安全有效的。另有研究将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L组和B组两组,L组局麻药为0.25%左旋布比卡因,B组为0.25%布比卡因,全程观察两组患者BP、HR、SpO2及ECG,记录两组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术后满意程度。结果表明L组起效时间短于B组,且持续时间长于B组,可明确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安全,且具有阻滞起效快、麻醉作用持续时间长的优点[4]。
2.2硬膜外麻醉 敖兴等[5]选择拟行整形手术女性患者78例,随机分为A、B、C 3组,A组给予0.5%盐酸左旋布比卡因注射液,B组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C组给予0.5%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首剂量均为8~10mL,分次硬膜外腔注入。术中常规监测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显示,0.5%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的镇痛起效快,镇痛持续时间比0.5%布比卡因长,3组患者的心动过缓、低血压、头晕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都较少,心电图也未监测到异常。由此可见,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胸段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能与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类似,安全性更优于布比卡因。
2.3蛛网膜下麻醉 随机选择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10例患者,均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观察组)和布比卡因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Bromage评分。评定麻醉效果,观察围手术期的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麻醉效果相似,但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毒性小,可以比较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
2.4产科麻醉和镇痛 李冰等[6]通过对60例腰麻下行剖宫产的患者分别采用布比卡因(0.5%,2mL)和盐酸左旋布比卡因(0.75%,1.33mL)进行麻醉的试验对比,得出两组麻醉效果及麻醉维持时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左旋布比卡因可以为剖官产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麻醉,且毒性更低。吴晓等[7]选择拟在腰麻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90 例,随机分为3 组,即布比卡因组(B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所有患者腰麻均接受0. 5%重比重相应局麻药2. 4 mL(12 mg ) 。观察各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药物不良反应。3 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差异无显著性(P > 0.05) ;LB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R组快、比B组慢,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比R组长、比B组短(P< 0.05) ;最大Bromage 评分B组> LB组> R组(P< 0.05) ;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低血压、恶心、呕吐等。结果提示,左旋布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是安全的,并能达到较为完善的麻醉效果。
2.5术后镇痛 高莲红等[8]将80例行择期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术后镇痛组与布比卡因术后镇痛组(对照组),每组40例。手术结束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静注镇痛,观察术后48 h内的VAS疼痛评分、患者镇痛治疗总体印象评分、术后活动能力、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5个时段VAS疼痛评分、镇痛结束时对疼痛的总体评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矫形外科术后硬膜外镇痛,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
3 展望
综上所述,左旋布比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麻醉效能强、作用时间长、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小的特点,低浓度时对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明显,可安全用于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并在硬膜外麻醉、脊髓麻醉、浸润麻醉等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Kopacz DJ, Allen HW, Thompson GE. A comparison of epidural levobupivacaine 0 .75% with racemic bupivacaine for lower abdominal surgery[J]. Anesth Analg, 2000, 90(3): 642-648.
[2]Van F, Rolan PE, Brennan N, et al. Diferential effects of levoand racemic bupivacaine on the EEG in volunteers[J]. Region Anesth Pain Med, 1998,23:48-49.
[3] 刘淑娟,李恩有,崔英华等.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肱中法臂丛神经阻滞[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425-426.
[4] 李海中.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2785.
[5] 敖兴,黄凤莲,程建保. 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胸段硬膜外麻醉的镇痛与安全性研究[J]. 中国药业, 2011,20(14):28-29.
1 青蒿琥酯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的研究
不少学者对青蒿琥酯抗肿瘤细胞株的作用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机理与青蒿琥酯对肿瘤细胞株有直接杀伤作用或细胞毒作用有关,或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Woerdenbag等[3]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了青蒿素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作用,并测得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时的细胞毒活性作用平均值与阿霉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接近。Lai等[4]发现双氢青蒿素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但对正常细胞则不受影响。Efferth等[5]报道了青蒿琥酯对55株肿瘤细胞的体外抑瘤作用。结果显示青蒿琥酯对白血?⒔岢Π┖头切∠赴伟⒑谏亓觥⑷橄侔⒙殉舶⑶傲邢侔⒅惺嗌窬蜕霭┫赴昃行ЧR虼耍衔噍镧ビ泄闫卓拱钚浴V艽用鞯龋?]用MTT法检测青蒿琥酯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及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杀伤作用,结果发现青蒿琥酯对以上3种细胞株都有杀伤作用。张星等[7]研究发现青蒿酯钠对肝癌细胞BEL7402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率越来越大,其IC50为21.4μg·mL-1。杨小平等[8]通过伊红染色法检测青蒿酯钠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抑杀作用,用MTT法检测对人低分化鳞状上皮鼻咽癌细胞(CNE2和SUNE1)的杀伤作用,结果发现青蒿酯钠对体外培养HeLa、SUNE-1、CNE2细胞均有杀伤作用,IC50分别为42.7μg·mL-1、1.29μg·mL-1、101.6μg·mL-1。张居馨等[9]发现青蒿琥酯对HeLa细胞的IC50为37μg·mL-1,而对人涎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的IC50在30.0μg·mL-1左右。
有学者认为青蒿琥酯抗肿瘤作用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李颖等[10]观察到青蒿琥酯对体外培养的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具有凋亡诱导作用,且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增高,呈现时间效应关系。U937细胞为人组织淋巴瘤细胞株,李颖等[11]还对青蒿琥酯诱导U937细胞凋亡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用6.25mg·L-1青蒿琥酯处理过的U937细胞,光镜下细胞核染色质凝集深染,核碎片形成,出现凋亡小体。电镜下可见膜包裹内有较完整的细胞器和细胞核碎片的凋亡小体;DNA凝胶电泳出现DNA梯状图谱,G0/G1期峰前出现亚二倍体峰;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凋亡率有增高趋势,因此认为青蒿琥酯有诱导K562、U937细胞凋亡的作用,凋亡机制可能与细胞质内Ca2+浓度升高有关。
线粒体依赖性细胞凋亡通路是诱导细胞凋亡的一种核心通路[12]。聂蕾等[13]认为青蒿琥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的机理也是通过这一途径。经青蒿琥酯处理的HL60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Caspase 3活性增加。
IAPs(inhibitors of apoptosis,IAPs)家族蛋白是抑制Caspases蛋白酶关键成员激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发现IAPs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存活蛋白(survivin protein)在许多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的重要靶点[14]。李哲等[15]以HL60细胞、A549细胞为模型,探讨了青蒿琥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存活蛋白表达的关系,发现survivin mRNA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均降低,survivin蛋白表达降低可能由于survivin mRNA表达受抑。提示青蒿琥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效应的机制,与抑制IAPs家族成员survivin基因的表达有关,青蒿琥酯通过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间接增强了肿瘤细胞内Caspases蛋白酶家族成员的活性(尤其是Caspase 3)。赵君宁等[16]也认为青蒿琥酯能通过抑制survivin基因的表达达到促进凋亡的作用。
新生血管过度生长是多种病理过程的主要特点,是肿瘤快速生长和转移的重要基?;褂腥巳衔噍镧サ目怪琢鲎饔每赡苡胍种浦琢鲎橹苌勺饔糜泄亍M蹒馇俚龋?7]采用动脉环无血清培养及内皮细胞体外培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青蒿琥酯对血管生成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极为显著,能明显减少微血管形成,使大血管变细,改变血管内皮结构完整性而干扰血管形成,还发现青蒿琥酯能推迟血管新生,减少新生血管数量,抑制实心条索的形成,从而抑制血管新生。提示青蒿琥酯在抗肿瘤血管生成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从另一个角度探索了青蒿琥酯的抗肿瘤作用。
综上所述,青蒿琥酯在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随浓度增加而抑制作用越强的趋势,其IC50值各有不同,主要与细胞株种类、实验条件等不同有关。
2 青蒿琥酯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研究
体内研究方面,目前主要对肝癌的研究较多,也有对鼻咽癌的研究[8]。肝癌细胞株包括人肝癌细胞株和动物肝癌细胞株,主要涉及H22细胞株、S180腹水瘤细胞株、Hep2、BEL7402等各种现成的肝癌细胞株。陈绍芳等[18]为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理,进行了不同剂量的青蒿琥酯抗小鼠Hep2肝癌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腹腔注射60mg·kg-1青蒿琥酯对小鼠Hep2肝癌有显著抑制作用,抑瘤率为80.4%;同时,不同给药方式对青蒿琥酯的抑瘤作用亦有影响,口服30mg·kg-1的青蒿琥酯抑瘤率为77.6%,而腹腔注射的抑瘤率仅为12.2%。但腹腔注射同时口服铁剂后其抑瘤率却上升为28.9%,可见铁与青蒿琥酯有明显的协同抑瘤作用。实验中,陈绍芳等还发现青蒿琥酯似有提升小鼠免疫水平作用。肖柳英等[19]通过肌肉注射给药方式来研究青蒿琥酯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S180实体瘤均有明显的抑瘤作用,青蒿琥酯高(60mg·kg-1·d-1)、中(30mg·kg-1·d-1)、低(15mg·kg-1·d-1)剂量组对小鼠肝癌的抑瘤率分别为39.79%~54.49%、37.79%~49.96%和40.38%~53.95%,对小鼠S180的抑瘤率分别为48.53%~49.60%、47.78%~57.96%和58.87%~68.57%。王勤等[20]在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H22的抑制作用的研究中发现,青蒿琥酯以300mg·kg-1灌胃时,抑瘤率为40%以上,与阳性对照药5Fu(5氟尿嘧啶)作用相近,3次实验结果相似,说明青蒿琥酯抑瘤效果明显,且青蒿琥酯组小鼠的平均生存天数高于5Fu组;小鼠在腹腔注射5Fu的同时口服青蒿琥酯,5Fu的抑瘤率由32%提高到67%,说明青蒿琥酯与5Fu有明显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张星等[7]对祼鼠异体移植人肝癌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蒿酯钠对祼鼠异体移植人肝癌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青蒿酯钠各用药组瘤重均小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而给药组祼鼠体质量增长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各用药组祼鼠未见死亡,在100、180和324mg·kg-1·d-1剂量下,抑瘤率分别为44%、49%和71%,明显高于阿霉素组1.5mg·kg-1·d-1剂量下的抑瘤率(33%)。经青蒿酯钠处理的肝癌细胞中p53表达未见明显升高,表明青蒿酯钠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是通过p53非依赖性途径。杨小平等[21]用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青蒿酯钠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53、p21和bcl2,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青蒿酯钠处理后,肝癌细胞中p53、p21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而bc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从而认为青蒿酯钠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是p53非依赖性的,即与p53、p21无关,而与凋亡调节基因bcl2下调有关。王勤等[22]认为也可能与下调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Bcl2的表达、上调Bax表达有关。吴理茂等[23]发现经青蒿琥酯处理的SMMC7721细胞拓扑异构酶活性增强,H22肝癌荷瘤鼠经青蒿琥酯处理后,瘤组织凋亡细胞明显增加,故认为青蒿琥酯抗肝癌作用机理与其影响拓扑异构酶活性有关。
总之,多项研究表明,其给药方式无论是口服,还是腹腔给药、静脉注射、肌肉注射,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鼻咽癌等都有肯定的抑瘤作用,其有效剂量和给药方式在不同研究中各不相同,还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其最佳给药方式和剂量。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青蒿琥酯与免疫功能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但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学者认为青蒿琥酯有免疫抑制作用,有些学者则认为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还有人认为有双向调节作用。周平等[24]认为小剂量青蒿琥酯有免疫增强作用,而大剂量时则有免疫抑制作用;林培英等[25]则认为青蒿琥酯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但对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目前有研究表明青蒿琥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但免疫机制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3 展望
目前对青蒿琥酯抗肿瘤的相关研究尚处在细胞和动物实验水平,离应用于临床还有一定差距。另外,尽管目前对青蒿琥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较多,且从其不同给药途径进行了探讨,但得出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青蒿琥酯的剂量、疗程等不统一,难于指导临床。由于青蒿琥酯独特的结构、明显的抗癌作用以及低毒副反应等特点,有必要进一步合理设计其抗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一种肿瘤为突破口,探讨最佳给药剂量、途径,或针对其有效的抗肿瘤的结构基团进行修饰,通过规范的研究开发出新的中成药抗癌药品。
【参考文献】
[1]郭兴伯,符林春,陈沛泉,等.青蒿琥酯片治疗恶性疟疾100例的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1989,69(9):515.
[2]孙玮辰,韩家始,杨蔚怡,等.四种青蒿酯酸及青蒿B衍生物的体外抗癌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1992,13(6):541.
[3] Woerdenbag H J.Cytotoxicity of artemisininrelated endoperoxides to Ehrlich ascites tumor cells[J].J Nat Prod,1993,56(6):849.
[4] Lai H,Singh N P.Selective cancer cell cytotoxicity from exposure to dihydroartemisinin and holotransferrin[J].Cancer lett,1995,91(1):41.
[5] Efferth T,Dunstan H.The antimalarial artesunate is also active against cancer[J].Int J Oncol,2001,18(4):767.
[6]周从明,王小渝,吴康玉,等.青蒿琥酯的抗肿瘤作用研究[J].四川肿瘤防治,2006,19(2):89.
[7]张星,杨小平,潘启超.青蒿酯钠抗人肝癌(BEL7402)与诱导凋亡[J].中草药,1998,29(7):467.
[8]杨小平,潘启超,梁永钜,等.青蒿酯钠的抗肿瘤作用[J].癌症,1997,16(3):186.
[9]张居馨,王士贤,张富庚,等.青蒿琥酯对体外人癌细胞HeLa、SACC83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草药,2001,32(4):345.
[10]李颖,李英,徐功立.青蒿琥酯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2003,43(16):23.
[11]李颖,李英,崔新,等.青蒿琥酯诱导U937细胞凋亡的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5,18(5):287.
[12]Gottlieb R A.Mitochondria:execution central[J].FEBS Lett,2000,482:6.
[13]聂蕾,殷祎隆,尹少甫.青蒿琥酯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的线粒体机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5,10(2):176.
[14]马静,袁守军.细胞凋亡抑制蛋白(IAPs)与肿瘤治疗策略[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2,7(4):372.
[15]李哲,袁守军,聂丽平,等.青蒿琥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抑制存活蛋白表达有关[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OO4,9(6):607.
[16]赵君宁,何一然,张振玉,等.青蒿琥酯对人胃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中国癌症杂志,2005,15(4):347.
[17]王玮琴,周慧君,陈欢欢,等.青蒿琥酯对新生血管生长与成型影响的实验研究[J].解剖学报,2004,35(5):517.
[18]陈绍芳,徐亦益,刘祥麟,等.青蒿琥酯对小鼠Heps肝癌的抑瘤作用[J].中国肿瘤,2004,13(6):375.
[19]肖柳英,林培英,张丹,等.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及Sl80实体瘤的抑制作用[J].实用癌症杂志,2001,16(3):245.
[20]王勤,吴理茂,李爱媛,等.青蒿琥酯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0):707.
[21]杨小平,张星.青蒿酯钠诱导人肿瘤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探讨[J].中草药,2002,33(9):819.
[22]王勤,吴理茂,赵一,等.青蒿琥酯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研究[J].药学学报,2002,37(6):477.
关键词:
中药药理学;麝香;教学设计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门专业课,它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该课程是连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纽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是中药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是中药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内容。中药药理学学习难度在于内容繁多,必须要求学生认真记忆,还需要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药理学、中药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同时中药药理学设置的学时较少。针对这种教材变厚、内容变多、学时减少的现象,授课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能学到什么,学生容易理解和不理解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在哪里,以及学生学习需要怎么样的合理铺垫和有效引导[2]。教师只有对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有效的分析后,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有所教有所不教,科学适度。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医药学相关知识基础,对与本章相关药物麝香等功效有初步认识,但对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认识不够深刻,对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是本章重点与难点,但学生已经学过药理学,我们将药物某一作用的机制,与药理学中某些药物机制相联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复杂,学生会觉得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有一定畏难情绪。
2.教学内容分析
2.1教学目标。
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我们分别设定了学习麝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1.1知识目标
掌握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熟悉麝香的有效成分、临床应用;了解麝香的药用来源。
2.1.2能力目标
将麝香功效-药理作用-物质基础互相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麝香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指导麝香临床用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1.3情感目标
促使学生初步用所学中药药理知识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兴趣,并产生对中药药理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从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整体角度认识中药,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强化学生中药学的整体观思想。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为麝香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活性成分及某些作用的机制。教学难点为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影响及麝香抗炎特点及机制。
3.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多媒体中适度采用合适的动画、视频和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2采用启发式的综合性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整合原有的知识,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发现和分析问题。采用复习、提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3.3对课程内容随时进行归纳总结。使其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如将麝香的药理作用总结为五方面,并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联系,学生更易于接受。
4.学习资源
4.1教材
我校《中药药理学》选用的教材为彭成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适合中医学类、中药学类、药学类专业使用。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药药理学》,沈映君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临床药理学》,向楠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2多媒体课件
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课件中多采用视频、图片资料结合适当的文字,构建情景再现意境,激发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4.3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相关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资料等上传,同时推荐其他院校优秀的中药药理学精品课资源网址,供学生学习参考使用,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与交流。
5.教学实施
5.1复习前课内容,引入情景模式,导出新课。
引入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情景,古代后宫嫔妃接触或使用麝香后,易流产和不孕,说明麝香有影响子宫平滑肌的作用,那么麝香是否有其他药理作用,产生这些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是什么?从而导出新课,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积极性。
5.2问题探究,构建新知。
5.2.1简单介绍麝香的药用来源、有效成分和功效:
关于麝香药用来源和功效,学生已经在中药学课程中学过,讲授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共同回忆,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成分简要介绍,并在后面的讲授中将其与麝香的药理作用相联系。
5.2.2重点介绍麝香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结合麝香功效,引导学生思考,麝香有哪些药理作用。对中枢的药理作用,详细介绍其特点,并分析作用环节,便于学生理解。结合多媒体视频,将止血环节关键步骤总结要点书写在黑板上,即①激活血小板;②激活凝血酶;③生成纤维蛋白,进而提出麝香的抗凝血作用机制。在讲授麝香对心血管作用时,结合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麝香的作用对机体有何影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结合多媒体图片,讲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糖皮质激素释放的调节作用,该部分知识在药理学和生理学中都已经学过,通过机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麝香抗炎的作用部位。归纳麝香各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将麝香功效与药理作用一一对应,教会学生由药物功效推导药物药理作用的思维方法,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并引导学生思考,依据麝香的药理作用,它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是什么?
5.3总结归纳,效果反馈。
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明确重点掌握内容。教师总结,提出问题,学生集体回答,教师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做出即时性评价。5.4自主学习,拓展练习。布置本单元复习思考题并介绍课后自主学习资源。思考题:查阅文献和工具书,麝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是什么?分别采用的是何种实验方法?
6.教学总结
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3]。我们在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教学上主要采取启发式课堂讲授与实验、讨论、综述写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时首先进行前课回顾,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奠定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课程讲授中,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的方式,以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主,同时将PBL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引入课堂中,加深课上与学生的互动。另外,将中药现代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主治相联系,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教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每次课的最后都以简略的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对本课堂教授内容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布置思考题或拓展练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后沟通,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关于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科研知识,增加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理论课介绍的大部分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特点均来源于实验研究,但中药的症候和现代药理动物模型有所不同,有些药效和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将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相结合,可加强学生对中药药理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作者:闫宇辉 李红艳 陶小军 徐志立 杨静娴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