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综述范文

时间:2023-06-14 09:33: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临床药理学综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临床药理学综述

篇1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是一个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是由各学科的专业人员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将某种疾病或手术的关键性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标准化,按照预计住院天数设计成表格,将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的顺序及时间的安排尽可能达到最优化,使大多数患此病或实施此手术者由入院到出院都能依此流程接受治疗,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1]。

2临床路径管理在国内外的应用

临床路径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学中心是世界首家采用临床路径概念和做法的医院。1990年该中心选择了某些病种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按照预定的医疗护理计划,既可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和节约费用,又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现在美国近60%的医院在使用临床路径。澳大利亚Westchester医疗中心在1997年起又把临床路径用于心脏瓣膜修补、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等。2005年,德国在全国推行了临床路径新型服务模式的改革,结果全国平均住院日缩短了20%~30%,医院的数量从2000多家裁减到1400家,病床从45万张减至30万张[2]。1995年2月,台湾林口长庚医院中心开展了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临床路径[3]。1996年第四军医大学研究人员在国内较早报道了临床路径在美国医院中的应用。1998年以来,北京、天津、青岛、重庆、成都和广州等国内的一些城市的大医院相继引入临床路径的管理模式,并开展了部分临床路径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卫生部于2009年组织制订了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并下发了《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从2010年1月起在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4]。

3临床药师在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的作用

临床药学(clinicalpharmacy)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45%的医院设有临床药师职位,而且多由具有药学博士学位的药师担任。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虽起步较早,但一直发展缓慢,各地区间发展也不均衡。临床药学是现代医院药学的核心,是药学与临床相结合,面向患者,以患者利益为中心,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应用科学。目前,我国医院主要开展了4种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即全科临床药学服务模式、专科临床药学服务模式、门诊药学咨询模式和多层次临床药学服务模式[5]。临床药学是以患者为对象,运用现代医药学理论与技术,密切结合临床,研究药物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及开展药物安全性和药效临床评价的药学分支学科。然而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致药物不良反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仅据WHO近几年统计报道,在临床发病率中约30%属于药源性疾病,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患者占住院患者的3%~5%[6]。药物不良反应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生命与健康的社会问题,虽大多数药物不良反应轻的患者可耐受或经过治疗可恢复,但某些严重不良反应则能使患者致残、致死。在临床路径管理中,临床药师可进行药学监护,并作客观评价,及时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专家沟通,提出临床路径药物治疗的调整意见,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我国不合理用药者占用药者的12%~32%,其不合理用药形式主要为:无明确用药指征、违反禁忌证与慎用证、剂量过大或不足、疗程过长或过短、剂型不适当等,其中选药不当、用药品种过多、配伍禁忌最为突出[6]。因各种新药层出不穷、老药新用也屡见不鲜,同时由于临床医师的专科化发展,医师对非本科室常用药不太熟悉,有时也难以做出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的决策。临床药师对本专科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频度、疗程、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对检验指标是否有影响、特殊患者(孕妇、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乃至是否可公费等情况均有着充分的了解,可为临床路径药品的选择提供合理而标准的药物种类。基于国家药物法规政策、国内外循证医学与循证药学的成果及各类临床治疗指南,提供最佳的药物治疗建议,避免应用不必要的药物。基于药物经济学原则,为临床路径治疗方案提供价格适宜、质量可靠的药品;对特殊情况导致的路径更改或药物治疗方案变更有预期的准备。饯珊珊等[7]比较了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在临床路径及非路径中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住院药费、住院药费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等。结果表明,临床路径管理组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住院药费等有明显下降。所以评估药物治疗成本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路径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

篇2

左旋布比卡因是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理化性质和麻醉效能与布比卡因相似,但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比布比卡因低。本文就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作简要综述。

1临床药理学特点

1.1药效学 左旋布比卡因为酰胺类局部,通过稳定神经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提高神经电刺激阈值,减慢神经冲动的传播,减少动作电位的升高率,阻滞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Kopacz等[1]在56例择期下腹部手术中,随机双盲比较左旋布比卡因(0.75%,20mL,150mg)和等量布比卡因的麻醉效果,左旋布比卡因组感觉阻滞达T10和T5的时间分别为(13.6±5.6)和(24.3±9.4)min,而布比卡因组感觉阻滞分别为(14.0±9.9)和(26.5±13.2)min,二者较为相似,但左旋布比卡因组持续时间(550.6±87.6)min长于布比卡因组(505.9±71.1)min,二者肌肉松弛效果无明显差异。左旋布比卡因在离体的几内亚猪心肌标本上的实验发现,左旋布比卡因对心肌钠通道的亲和力和心肌最大去极化率的影响都弱于右旋布比卡因。

1.2毒理学 左旋布比卡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主要发生在心血管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肝脏 、胃肠道、血液、皮肤等部位。Van等对两组实验对象分别静脉滴定法给予左旋布比卡因(平均剂量67.7 mg)和布比卡因(平均剂量65.5 mg),结果左旋布比卡因组出现中枢或外周神经紊乱的比例为36%,明显低于布比卡因组64%的比例,耳鸣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布比卡因组(9%比36%)[2]。由此可见,左旋布比卡因在安全性和毒性上相对于布比卡因具有优越性。

1.3药动学 左旋布比卡因药代动力学曲线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硬膜外给左旋布比卡因 30 min后可达血药峰值,在肝脏经CYP3A4、IA2酶广泛代谢,代谢产物经尿和粪便排出。左旋比右旋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血浆清除率高,半衰期短,左旋比右旋毒性低的原因是左旋对脑和心肌组织的亲和力较低。

2临床应用

2.1神经阻滞 刘淑娟等[3]通过观察肱中法臂丛麻醉患者感觉、运动阻滞、生命体征变化及并发症,评价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肱中法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研究证明,0.375%左旋布比卡因具有镇痛完善、维持时间长及毒性反应低等优点,用于肱中法臂丛神经阻滞是安全有效的。另有研究将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L组和B组两组,L组局麻药为0.25%左旋布比卡因,B组为0.25%布比卡因,全程观察两组患者BP、HR、SpO2及ECG,记录两组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术后满意程度。结果表明L组起效时间短于B组,且持续时间长于B组,可明确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安全,且具有阻滞起效快、麻醉作用持续时间长的优点[4]。

2.2硬膜外麻醉 敖兴等[5]选择拟行整形手术女性患者78例,随机分为A、B、C 3组,A组给予0.5%盐酸左旋布比卡因注射液,B组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C组给予0.5%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首剂量均为8~10mL,分次硬膜外腔注入。术中常规监测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显示,0.5%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的镇痛起效快,镇痛持续时间比0.5%布比卡因长,3组患者的心动过缓、低血压、头晕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都较少,心电图也未监测到异常。由此可见,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胸段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能与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类似,安全性更优于布比卡因。

2.3蛛网膜下麻醉 随机选择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10例患者,均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观察组)和布比卡因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Bromage评分。评定麻醉效果,观察围手术期的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麻醉效果相似,但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毒性小,可以比较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

2.4产科麻醉和镇痛 李冰等[6]通过对60例腰麻下行剖宫产的患者分别采用布比卡因(0.5%,2mL)和盐酸左旋布比卡因(0.75%,1.33mL)进行麻醉的试验对比,得出两组麻醉效果及麻醉维持时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左旋布比卡因可以为剖官产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麻醉,且毒性更低。吴晓等[7]选择拟在腰麻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90 例,随机分为3 组,即布比卡因组(B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所有患者腰麻均接受0. 5%重比重相应局麻药2. 4 mL(12 mg ) 。观察各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药物不良反应。3 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差异无显著性(P > 0.05) ;LB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R组快、比B组慢,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比R组长、比B组短(P< 0.05) ;最大Bromage 评分B组> LB组> R组(P< 0.05) ;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低血压、恶心、呕吐等。结果提示,左旋布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是安全的,并能达到较为完善的麻醉效果。

2.5术后镇痛 高莲红等[8]将80例行择期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术后镇痛组与布比卡因术后镇痛组(对照组),每组40例。手术结束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静注镇痛,观察术后48 h内的VAS疼痛评分、患者镇痛治疗总体印象评分、术后活动能力、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5个时段VAS疼痛评分、镇痛结束时对疼痛的总体评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矫形外科术后硬膜外镇痛,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

3 展望

综上所述,左旋布比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麻醉效能强、作用时间长、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小的特点,低浓度时对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明显,可安全用于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并在硬膜外麻醉、脊髓麻醉、浸润麻醉等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Kopacz DJ, Allen HW, Thompson GE. A comparison of epidural levobupivacaine 0 .75% with racemic bupivacaine for lower abdominal surgery[J]. Anesth Analg, 2000, 90(3): 642-648.

[2]Van F, Rolan PE, Brennan N, et al. Diferential effects of levoand racemic bupivacaine on the EEG in volunteers[J]. Region Anesth Pain Med, 1998,23:48-49.

[3] 刘淑娟,李恩有,崔英华等.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肱中法臂丛神经阻滞[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425-426.

[4] 李海中.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2785.

[5] 敖兴,黄凤莲,程建保. 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胸段硬膜外麻醉的镇痛与安全性研究[J]. 中国药业, 2011,20(14):28-29.

篇3

1 青蒿琥酯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的研究

不少学者对青蒿琥酯抗肿瘤细胞株的作用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机理与青蒿琥酯对肿瘤细胞株有直接杀伤作用或细胞毒作用有关,或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Woerdenbag等[3]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了青蒿素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作用,并测得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时的细胞毒活性作用平均值与阿霉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接近。Lai等[4]发现双氢青蒿素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但对正常细胞则不受影响。Efferth等[5]报道了青蒿琥酯对55株肿瘤细胞的体外抑瘤作用。结果显示青蒿琥酯对白血?⒔岢Π┖头切∠赴伟⒑谏亓觥⑷橄侔⒙殉舶⑶傲邢侔⒅惺嗌窬蜕霭┫赴昃行ЧR虼耍衔噍镧ビ泄闫卓拱钚浴V艽用鞯龋?]用MTT法检测青蒿琥酯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及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杀伤作用,结果发现青蒿琥酯对以上3种细胞株都有杀伤作用。张星等[7]研究发现青蒿酯钠对肝癌细胞BEL7402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率越来越大,其IC50为21.4μg·mL-1。杨小平等[8]通过伊红染色法检测青蒿酯钠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抑杀作用,用MTT法检测对人低分化鳞状上皮鼻咽癌细胞(CNE2和SUNE1)的杀伤作用,结果发现青蒿酯钠对体外培养HeLa、SUNE-1、CNE2细胞均有杀伤作用,IC50分别为42.7μg·mL-1、1.29μg·mL-1、101.6μg·mL-1。张居馨等[9]发现青蒿琥酯对HeLa细胞的IC50为37μg·mL-1,而对人涎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的IC50在30.0μg·mL-1左右。

有学者认为青蒿琥酯抗肿瘤作用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李颖等[10]观察到青蒿琥酯对体外培养的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具有凋亡诱导作用,且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增高,呈现时间效应关系。U937细胞为人组织淋巴瘤细胞株,李颖等[11]还对青蒿琥酯诱导U937细胞凋亡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用6.25mg·L-1青蒿琥酯处理过的U937细胞,光镜下细胞核染色质凝集深染,核碎片形成,出现凋亡小体。电镜下可见膜包裹内有较完整的细胞器和细胞核碎片的凋亡小体;DNA凝胶电泳出现DNA梯状图谱,G0/G1期峰前出现亚二倍体峰;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凋亡率有增高趋势,因此认为青蒿琥酯有诱导K562、U937细胞凋亡的作用,凋亡机制可能与细胞质内Ca2+浓度升高有关。

线粒体依赖性细胞凋亡通路是诱导细胞凋亡的一种核心通路[12]。聂蕾等[13]认为青蒿琥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的机理也是通过这一途径。经青蒿琥酯处理的HL60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Caspase 3活性增加。

IAPs(inhibitors of apoptosis,IAPs)家族蛋白是抑制Caspases蛋白酶关键成员激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发现IAPs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存活蛋白(survivin protein)在许多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的重要靶点[14]。李哲等[15]以HL60细胞、A549细胞为模型,探讨了青蒿琥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存活蛋白表达的关系,发现survivin mRNA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均降低,survivin蛋白表达降低可能由于survivin mRNA表达受抑。提示青蒿琥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效应的机制,与抑制IAPs家族成员survivin基因的表达有关,青蒿琥酯通过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间接增强了肿瘤细胞内Caspases蛋白酶家族成员的活性(尤其是Caspase 3)。赵君宁等[16]也认为青蒿琥酯能通过抑制survivin基因的表达达到促进凋亡的作用。

新生血管过度生长是多种病理过程的主要特点,是肿瘤快速生长和转移的重要基?;褂腥巳衔噍镧サ目怪琢鲎饔每赡苡胍种浦琢鲎橹苌勺饔糜泄亍M蹒馇俚龋?7]采用动脉环无血清培养及内皮细胞体外培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青蒿琥酯对血管生成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极为显著,能明显减少微血管形成,使大血管变细,改变血管内皮结构完整性而干扰血管形成,还发现青蒿琥酯能推迟血管新生,减少新生血管数量,抑制实心条索的形成,从而抑制血管新生。提示青蒿琥酯在抗肿瘤血管生成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从另一个角度探索了青蒿琥酯的抗肿瘤作用。

综上所述,青蒿琥酯在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随浓度增加而抑制作用越强的趋势,其IC50值各有不同,主要与细胞株种类、实验条件等不同有关。

2 青蒿琥酯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研究

体内研究方面,目前主要对肝癌的研究较多,也有对鼻咽癌的研究[8]。肝癌细胞株包括人肝癌细胞株和动物肝癌细胞株,主要涉及H22细胞株、S180腹水瘤细胞株、Hep2、BEL7402等各种现成的肝癌细胞株。陈绍芳等[18]为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理,进行了不同剂量的青蒿琥酯抗小鼠Hep2肝癌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腹腔注射60mg·kg-1青蒿琥酯对小鼠Hep2肝癌有显著抑制作用,抑瘤率为80.4%;同时,不同给药方式对青蒿琥酯的抑瘤作用亦有影响,口服30mg·kg-1的青蒿琥酯抑瘤率为77.6%,而腹腔注射的抑瘤率仅为12.2%。但腹腔注射同时口服铁剂后其抑瘤率却上升为28.9%,可见铁与青蒿琥酯有明显的协同抑瘤作用。实验中,陈绍芳等还发现青蒿琥酯似有提升小鼠免疫水平作用。肖柳英等[19]通过肌肉注射给药方式来研究青蒿琥酯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S180实体瘤均有明显的抑瘤作用,青蒿琥酯高(60mg·kg-1·d-1)、中(30mg·kg-1·d-1)、低(15mg·kg-1·d-1)剂量组对小鼠肝癌的抑瘤率分别为39.79%~54.49%、37.79%~49.96%和40.38%~53.95%,对小鼠S180的抑瘤率分别为48.53%~49.60%、47.78%~57.96%和58.87%~68.57%。王勤等[20]在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H22的抑制作用的研究中发现,青蒿琥酯以300mg·kg-1灌胃时,抑瘤率为40%以上,与阳性对照药5Fu(5氟尿嘧啶)作用相近,3次实验结果相似,说明青蒿琥酯抑瘤效果明显,且青蒿琥酯组小鼠的平均生存天数高于5Fu组;小鼠在腹腔注射5Fu的同时口服青蒿琥酯,5Fu的抑瘤率由32%提高到67%,说明青蒿琥酯与5Fu有明显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张星等[7]对祼鼠异体移植人肝癌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蒿酯钠对祼鼠异体移植人肝癌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青蒿酯钠各用药组瘤重均小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而给药组祼鼠体质量增长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各用药组祼鼠未见死亡,在100、180和324mg·kg-1·d-1剂量下,抑瘤率分别为44%、49%和71%,明显高于阿霉素组1.5mg·kg-1·d-1剂量下的抑瘤率(33%)。经青蒿酯钠处理的肝癌细胞中p53表达未见明显升高,表明青蒿酯钠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是通过p53非依赖性途径。杨小平等[21]用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青蒿酯钠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53、p21和bcl2,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青蒿酯钠处理后,肝癌细胞中p53、p21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而bc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从而认为青蒿酯钠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是p53非依赖性的,即与p53、p21无关,而与凋亡调节基因bcl2下调有关。王勤等[22]认为也可能与下调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Bcl2的表达、上调Bax表达有关。吴理茂等[23]发现经青蒿琥酯处理的SMMC7721细胞拓扑异构酶活性增强,H22肝癌荷瘤鼠经青蒿琥酯处理后,瘤组织凋亡细胞明显增加,故认为青蒿琥酯抗肝癌作用机理与其影响拓扑异构酶活性有关。

总之,多项研究表明,其给药方式无论是口服,还是腹腔给药、静脉注射、肌肉注射,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鼻咽癌等都有肯定的抑瘤作用,其有效剂量和给药方式在不同研究中各不相同,还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其最佳给药方式和剂量。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青蒿琥酯与免疫功能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但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学者认为青蒿琥酯有免疫抑制作用,有些学者则认为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还有人认为有双向调节作用。周平等[24]认为小剂量青蒿琥酯有免疫增强作用,而大剂量时则有免疫抑制作用;林培英等[25]则认为青蒿琥酯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但对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目前有研究表明青蒿琥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但免疫机制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3 展望

目前对青蒿琥酯抗肿瘤的相关研究尚处在细胞和动物实验水平,离应用于临床还有一定差距。另外,尽管目前对青蒿琥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较多,且从其不同给药途径进行了探讨,但得出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青蒿琥酯的剂量、疗程等不统一,难于指导临床。由于青蒿琥酯独特的结构、明显的抗癌作用以及低毒副反应等特点,有必要进一步合理设计其抗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一种肿瘤为突破口,探讨最佳给药剂量、途径,或针对其有效的抗肿瘤的结构基团进行修饰,通过规范的研究开发出新的中成药抗癌药品。

【参考文献】

[1]郭兴伯,符林春,陈沛泉,等.青蒿琥酯片治疗恶性疟疾100例的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1989,69(9):515.

[2]孙玮辰,韩家始,杨蔚怡,等.四种青蒿酯酸及青蒿B衍生物的体外抗癌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1992,13(6):541.

[3] Woerdenbag H J.Cytotoxicity of artemisininrelated endoperoxides to Ehrlich ascites tumor cells[J].J Nat Prod,1993,56(6):849.

[4] Lai H,Singh N P.Selective cancer cell cytotoxicity from exposure to dihydroartemisinin and holotransferrin[J].Cancer lett,1995,91(1):41.

[5] Efferth T,Dunstan H.The antimalarial artesunate is also active against cancer[J].Int J Oncol,2001,18(4):767.

[6]周从明,王小渝,吴康玉,等.青蒿琥酯的抗肿瘤作用研究[J].四川肿瘤防治,2006,19(2):89.

[7]张星,杨小平,潘启超.青蒿酯钠抗人肝癌(BEL7402)与诱导凋亡[J].中草药,1998,29(7):467.

[8]杨小平,潘启超,梁永钜,等.青蒿酯钠的抗肿瘤作用[J].癌症,1997,16(3):186.

[9]张居馨,王士贤,张富庚,等.青蒿琥酯对体外人癌细胞HeLa、SACC83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草药,2001,32(4):345.

[10]李颖,李英,徐功立.青蒿琥酯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2003,43(16):23.

[11]李颖,李英,崔新,等.青蒿琥酯诱导U937细胞凋亡的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5,18(5):287.

[12]Gottlieb R A.Mitochondria:execution central[J].FEBS Lett,2000,482:6.

[13]聂蕾,殷祎隆,尹少甫.青蒿琥酯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的线粒体机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5,10(2):176.

[14]马静,袁守军.细胞凋亡抑制蛋白(IAPs)与肿瘤治疗策略[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2,7(4):372.

[15]李哲,袁守军,聂丽平,等.青蒿琥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抑制存活蛋白表达有关[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OO4,9(6):607.

[16]赵君宁,何一然,张振玉,等.青蒿琥酯对人胃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中国癌症杂志,2005,15(4):347.

[17]王玮琴,周慧君,陈欢欢,等.青蒿琥酯对新生血管生长与成型影响的实验研究[J].解剖学报,2004,35(5):517.

[18]陈绍芳,徐亦益,刘祥麟,等.青蒿琥酯对小鼠Heps肝癌的抑瘤作用[J].中国肿瘤,2004,13(6):375.

[19]肖柳英,林培英,张丹,等.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及Sl80实体瘤的抑制作用[J].实用癌症杂志,2001,16(3):245.

[20]王勤,吴理茂,李爱媛,等.青蒿琥酯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0):707.

[21]杨小平,张星.青蒿酯钠诱导人肿瘤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探讨[J].中草药,2002,33(9):819.

[22]王勤,吴理茂,赵一,等.青蒿琥酯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研究[J].药学学报,2002,37(6):477.

篇4

关键词:

中药药理学;麝香;教学设计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门专业课,它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该课程是连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纽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是中药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是中药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内容。中药药理学学习难度在于内容繁多,必须要求学生认真记忆,还需要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药理学、中药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同时中药药理学设置的学时较少。针对这种教材变厚、内容变多、学时减少的现象,授课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能学到什么,学生容易理解和不理解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在哪里,以及学生学习需要怎么样的合理铺垫和有效引导[2]。教师只有对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有效的分析后,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有所教有所不教,科学适度。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医药学相关知识基础,对与本章相关药物麝香等功效有初步认识,但对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认识不够深刻,对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是本章重点与难点,但学生已经学过药理学,我们将药物某一作用的机制,与药理学中某些药物机制相联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复杂,学生会觉得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有一定畏难情绪。

2.教学内容分析

2.1教学目标。

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我们分别设定了学习麝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1.1知识目标

掌握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熟悉麝香的有效成分、临床应用;了解麝香的药用来源。

2.1.2能力目标

将麝香功效-药理作用-物质基础互相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麝香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指导麝香临床用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1.3情感目标

促使学生初步用所学中药药理知识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兴趣,并产生对中药药理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从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整体角度认识中药,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强化学生中药学的整体观思想。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为麝香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活性成分及某些作用的机制。教学难点为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影响及麝香抗炎特点及机制。

3.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多媒体中适度采用合适的动画、视频和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2采用启发式的综合性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整合原有的知识,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发现和分析问题。采用复习、提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3.3对课程内容随时进行归纳总结。使其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如将麝香的药理作用总结为五方面,并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联系,学生更易于接受。

4.学习资源

4.1教材

我校《中药药理学》选用的教材为彭成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适合中医学类、中药学类、药学类专业使用。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药药理学》,沈映君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临床药理学》,向楠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2多媒体课件

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课件中多采用视频、图片资料结合适当的文字,构建情景再现意境,激发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4.3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相关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资料等上传,同时推荐其他院校优秀的中药药理学精品课资源网址,供学生学习参考使用,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与交流。

5.教学实施

5.1复习前课内容,引入情景模式,导出新课。

引入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情景,古代后宫嫔妃接触或使用麝香后,易流产和不孕,说明麝香有影响子宫平滑肌的作用,那么麝香是否有其他药理作用,产生这些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是什么?从而导出新课,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积极性。

5.2问题探究,构建新知。

5.2.1简单介绍麝香的药用来源、有效成分和功效:

关于麝香药用来源和功效,学生已经在中药学课程中学过,讲授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共同回忆,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成分简要介绍,并在后面的讲授中将其与麝香的药理作用相联系。

5.2.2重点介绍麝香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结合麝香功效,引导学生思考,麝香有哪些药理作用。对中枢的药理作用,详细介绍其特点,并分析作用环节,便于学生理解。结合多媒体视频,将止血环节关键步骤总结要点书写在黑板上,即①激活血小板;②激活凝血酶;③生成纤维蛋白,进而提出麝香的抗凝血作用机制。在讲授麝香对心血管作用时,结合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麝香的作用对机体有何影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结合多媒体图片,讲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糖皮质激素释放的调节作用,该部分知识在药理学和生理学中都已经学过,通过机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麝香抗炎的作用部位。归纳麝香各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将麝香功效与药理作用一一对应,教会学生由药物功效推导药物药理作用的思维方法,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并引导学生思考,依据麝香的药理作用,它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是什么?

5.3总结归纳,效果反馈。

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明确重点掌握内容。教师总结,提出问题,学生集体回答,教师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做出即时性评价。5.4自主学习,拓展练习。布置本单元复习思考题并介绍课后自主学习资源。思考题:查阅文献和工具书,麝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是什么?分别采用的是何种实验方法?

6.教学总结

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3]。我们在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教学上主要采取启发式课堂讲授与实验、讨论、综述写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时首先进行前课回顾,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奠定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课程讲授中,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的方式,以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主,同时将PBL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引入课堂中,加深课上与学生的互动。另外,将中药现代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主治相联系,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教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每次课的最后都以简略的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对本课堂教授内容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布置思考题或拓展练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后沟通,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关于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科研知识,增加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理论课介绍的大部分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特点均来源于实验研究,但中药的症候和现代药理动物模型有所不同,有些药效和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将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相结合,可加强学生对中药药理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作者:闫宇辉 李红艳 陶小军 徐志立 杨静娴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中药栀子是茜草科植物山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具有清热、泄火、除烦、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1]。随着现代中药提纯技术的进步,医药界的学者对栀子的药理学研究逐渐增多,研究发现,超过 40种生物活性物质在栀子中提取出来[2]。其中含量最高的栀子苷,又称为京尼平苷,其苷元为京尼平,被国内外公认为栀子中的主要成分[3]。近年来,有关栀子苷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方面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多有报道,报道栀子苷具有抗炎、抗氧化、抗损伤、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理作用[4]。本文就栀子苷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研究作一综述,为栀子苷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药物进行开发提供依据。

1 抗炎作用

缺血性无复流现象是脑缺血后脑组织进一步损伤的重要环节,而机制是一方面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边集后阻塞脑部微循环,阻碍再灌注的脑血流的完全恢复。另一方面缺血及再灌注早期白细胞在黏附因子、致炎因子、趋化因子的作用下,透过血管壁进入到脑组织,释放放氧自由基和蛋白分解酶,导致脑部微循环细胞的损害,又发水肿和出血[5]。白细胞介素-6是炎症和免疫反应的重要介质,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主要通过促进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粘附而激发炎症反应。而在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水平和构型可以发生改变,导致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

栀子苷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阻抑脑缺血损伤后致炎因子TNF-a和IL-1B及血浆vWF的表达[6]。高永红[7]研究了清开灵有效组分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栀子苷对正常内皮细胞无明显作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的降低细胞死亡率的作用,可降低培养上清液 NO 含量,降低黏附分子的表达。栀子中环烯醚萜类成分具有神经系统作用,经深入实验研究,发现栀子苷可阻抑脑缺血损伤后致炎因子TNF-a和IL-1B及血浆vWF的表达,显示出其抗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炎症病理环节具有阻抑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的作用[8]。

2 抗损伤、抗凋亡

细胞凋亡,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引起细胞死亡的方式,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生理性或者病理性的细胞死亡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有研究报道,栀子苷在灶性脑缺血过程中对不同时间脑组织MCP-1含量的影响,推测栀子苷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脑缺血部位脑组织中MCP-1的表达,进而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和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在损伤部位积聚等有关[9]。杨奎等[10]报道,栀子苷可以预防血管紧张素( AGEs) 诱导的牛脉管内皮细胞( EC) 凋亡。

3 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

自由基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是人体代谢过程的重要环节―氧化作用中产生,其为人体防御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过犹不及,多时产生攻击人体内的糖蛋白脂肪酸和核酸,使人体产生衰老、诱发癌症、动脉硬化、糖尿病等一系列病变。。氧化应激反应即自由基生成与抗氧化保护作用之间的失衡,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栀子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11],可以上调细胞内氧化防御系统的活性,清除自由基,促进内源性NO生成和释放,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王红敏等[12]认为,栀子苷剂量依赖性的抑制高糖诱导的 细胞凋亡,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栀子苷有助于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这为栀子苷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丁嵩涛等[13]报道,栀子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及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能明显提高内皮细胞的存活率,提高细胞内超氧化物药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使培养液中NO含量增加,恢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4 小结

栀子有效成分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广泛,具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抗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其确切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不同机制之间也可能存在着相互协同的作用。今后有必要引入细胞联合培养技术深入研究;综合运用体内外评价方法,互相印证药效。通过栀子的多重药理作用分析认为,栀子通过调节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氧化等多种途径发挥脑血管保护作用,提示含栀子有效成分的天然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荣梁,黄中洋.自由基生物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87.

[2] 张燕,朱华旭,郭立玮.栀子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对相关酶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3):269-273.

[3] 谢文利,李宏捷,晋玉章.京尼平苷的降血糖作用研究[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7):580-581.

[4] 颜静恩,李晚忱,吕秋军等.栀子苷的降糖作用和对 PPARγ 受体的激活[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25(4):415-418.

[5] 费曜,朱丹平,刘凡等.栀子对 STZ 诱导的 2 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血脂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6):49-52.

[6] Park E H,Joo M H,Kim S H,et al.Antiangiogenic activity of Gardenia jasminoides fruit[J].Phytother Res,2008,17,961.

[7] 高永红,牛福玲,朱陵群等. 清开灵有效组分调控大鼠脑 MVEC 缺血再灌注损伤 MMP-9mRNA 表达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 : 1806.

[8] 朱晓磊,张娜,李澎涛等.栀子苷阻抑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的作用环节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4,11(27):280-282.

[9] 杨楠,刘雁勇,郝文宇等.栀子粗提物对拟痴呆模型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4):308-310.

[10] 杨奎,闵志强,石娅萍等.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对脑出血大鼠炎症反应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1):8-10.

篇6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b)-088-02

白芷(Aangelicae dahuricae)在《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中已经收载,列为中品药。书中记载该药的性味、功效和应用。现多用于风寒感冒、鼻渊、头痛、风湿,痹痛、带下及疮痈等症。通过查阅1994~200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白芷功效与药理相关文献,本文就白芷药理作用的中医研究综述如下:

1 祛风作用

从《本经》有关白芷主“寒热头风侵目泪出”和《名医别录》“疗风邪”治“风痛头眩目痒”[1]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白芷祛风实指风邪侵袭头目出现的外感表证。明代以前本草著作均认为白芷可治风寒风热证。与白芷“祛风”功效有关的药理作用有解热、抑菌、抗炎等,其活性成分主要是东莨菪素,香豆素及脂溶性、水溶性成分。

1.1 解热

白芷用于治风寒为现代临床常用,如九味羌活汤、柴葛解肌汤均含白芷。白芷治疗风热内郁的头目眉棱齿骨诸痛,鼻渊鼻衄,明代以前本草均有记载,以白芷大辛,散风祛郁,所谓“风热者,辛以敞之”,“火郁发之”。对于白芷的这种以辛散热的应用,医书多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集注》:白芷“叶可作浴汤,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虫”。如清代叶天士治风郁头痛,将白芷用在黄芩、栀子、连翘等清凉药中[2];清代吴谦治阳明内热头痛、鼻干、目痛,齿颊疼,也以白芷同石膏、黄芩、薄荷等合用[3]。《大明本草》明确提出,白芷治“肠风痔瘘,疮痍疥癣”。现代研究证明,白芷水煎剂对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奥杜盎小芽孢癣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4]。

1.2 抑菌

《本经》载:白芷“主女人漏下赤白”。李时珍进一步论述“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以白芷“温以除之”[5]。如《医学集成》中以一味白芷治“女人白带”。后世对白芷的除湿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用于治疗湿温病;②用于治疗妇女带下;③用于避秽化浊,预防山岚瘴气、温疫病。曾有学者发现,用白芷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镁盐、异噻唑啉酮制成的防霉剂,能破坏菌体的细胞结构,对多种真菌有高效杀抑作用。

1.3 抗炎

白芷辛香行窜,善走头面,具有良好的芳香开窍作用。根据历代本草,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①通鼻窍,伍辛荑、细辛治鼻痛,与芥穗伍治风寒流涕,与苍耳子、栀子、桔梗、伍,治鼻渊浊涕。②醒神开窍,如《和剂局方》檀香汤。以白芷、川芎、桔梗、檀香组成,具有调中顺气、安神定志、清爽头目的作用。③通下窍,如以白芷治肠风便秘、小便气淋结涩不通。现代研究表明,东莨菪素为白芷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以50 g/kg的标准治疗因二甲苯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起到抑制作用,说明其能对抗炎症第Ⅰ期血管通透性亢进;11.25 mg/kg的剂量对棉球肉芽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其具有甾体样抗炎药作用。东莨菪素还能降低患者的痰黏度和痰中的嗜中性白细胞数[4]。

2 行气作用

白芷行脾胃气滞,辛香行窜,善走头面,具有良好的芳香开窍作用,如李东垣所言:白芷能通九窍。《本经》记有白芷主“血闭阴肿”以来,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日华子本草》中讲到白芷破宿血。与白芷“行气”功效相关的药效主要有活血、止血、生肌止痛等,其活性组分主要是白芷总挥发油,香豆素及水溶性、醚溶性成分。

2.1 活血作用

《和剂局方》用大沉香丸(白芷、乌药、姜黄、沉香、香附等)治一切冷气攻心腹刺痛、胸膈噎、呕吐痰水证。行气兼以调畅血脉。又如《和剂局方》的红花当归散治妇人血脏虚竭或积瘀血证,即在活血药中伍用了白芷。可以看出白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并为后世所应用。清代宫廷医案记有活血止痛方就以白芷与羌活、乳香、没药、三七、红花、牛膝、当归等合用[6]。现代药理学证明,白芷中所含的比克白芷素对冠状血管有扩张作用,白芷的醚溶性成分对离体免耳血营有显著扩张作用[7]。

2.2 止血作用

《本经》记载白芷主“女人漏下赤白”。《药性论》则明确指出“主女人血崩”。《本草纲目》中甄权注曰:白芷“主女人沥血腰痛血崩”。可见,白芷的这种止血作用主要针对妇科而言。傅氏治疗血崩,在服用生血止崩汤(川芎、当归、炮姜、桃仁、炙甘草、乌梅、蒲黄)时,如鲜血大来,则以芥穗(炒黑)、白芷各五钱,加入方中,以“加强止血”[8],可见白芷在此主要用于止血。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证明,白芷的水溶性成分有收缩血管作用,毛细管法试验表明,白芷的水溶性成分有明显止血作用,白芷无抗凝作用。异欧前胡白芷具有收缩外周血管、促凝血等作用[9]。多年以前,就有人将白芷提取物(香豆素类)做成口服胶囊,用以治疗安放节育器后的子宫出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

2.3 生肌止痛

白芷的以上功效自《本经》以后,一直为历代本草所沿袭,并为后世临床医家所常用。白芷的止痛作用,除用于清疮止痛、眉棱骨齿痛外,尚可用于风邪郁阻的偏头痛和心腹刺痛。

通过小鼠实验表明,白芷总挥发油(EOAD)对物理、化学性刺激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无身体依赖性,对其自主活动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因此,白芷的镇痛效果确切,显著的镇静效应可能是其发挥镇痛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进一步研究发现,EOAD调整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是其镇痛的机制之一。EOAD能显著降低外周DA、NE和5-HT的含量,从而可减少其对局部的疼痛刺激。在中枢,EOAD通过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而使其最终发挥镇痛作用。最新的研究表明,EOAD对疼痛模型大鼠的β-内啡肽及其前体物质前阿黑皮素有明显的升高作用,其镇痛机制是通过促进具有镇痛作用的β-内啡肽前体物质前阿黑皮素信使核糖核酸(POMC、mRNA)的表达而发挥的[11-12]。

3讨论

白芷为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而重要的药理活性。本文针对白芷“祛风行气”功效,对相关的现代药理研究进行综述,为传统的中医药性理论与现代药理学试验相结合提供依据。

通过文献总结分析发现:①虽历代本草记载的白芷的功能主治很多,但不少作用现已不再使用,目前从白芷中开发的产品更是廖廖无几且缺乏深度,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研究,对白芷的功能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开发利用。②白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药理机制研究多是在单味药中进行,而临床应用中,白芷多与其他中药配伍应用。复方制剂中具体药理机制的相应有效成分却不是很清楚,还有待于研究者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更深人的研究,以便使其多方面的药用价值得以开发。③药效研究对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不强,希望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06.

[2]叶天士(清).临证指南医案[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82,581-584.

[3]吴谦(清).医宗金鉴(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33.

[4]季宇彬.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69,416.

[5]李时珍(明).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845-849.

[6]徐术,胡晋红,全山丛,等.白芷的活性成分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药房,2005,16(6):467.

[7]欧兴长,张建兴.126种中药抗凝血醇作用的实验观察[J].中草药,1987,18(4):21.

[8]赵兴增,贾晓东,陈军,等.白芷化学成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8):2000-2001.

[9]风良元,鄢顺琴.五种不同产地白芷药理作用的比较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2):56.

[10]聂红,沈映君,吴俊梅,等.白芷挥发油镇痛、镇静作用和身体依赖性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4):221.

篇7

二苯乙烯苷;动脉粥样硬化;综述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中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间歇性跛行等缺血性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许多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AS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它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3]。通过大量研究,人们对AS发病机制提出不同学说,从中药中寻找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药物一直备受关注,为深入研究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进一步从细胞、基因及分子水平开展了基础实验研究。二苯烯苷(2,3,5,4′2tetrahydroxyst ilbene2βDgluco side,TSG)是中药何首乌的主要有效成分,近年来经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二苯烯苷对AS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脂、抗炎等作用,本文通过其对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和机制做一综述,希望给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1 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内皮源性NO生成减少导致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是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血管病变和AS的早期特征[4]。在适当的治疗下内皮功能障碍是可逆的,NO作为一种理想的抗AS因子,可以提高NO浓度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张伟[5]等人的研究表明, 不同浓度TSG给药均能显著性升高血清和主动脉组织NO水平,且TSG各剂量组之间存在量效关系。体内NO是由一氧化氮合酶催化经L精氨酸NO成L胍氨酸途径中产生。一氧化氮合酶(NOS)是NO合成的关键酶,故NOS可调节NO的生成、维持正常水平的NO浓度及内皮功能。有研究表明, 在一定剂量的TSG下能显著性提高血清和主动脉组织NOS水平[6]。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在受到细胞外的氧化刺激后可激活细胞膜上Rac1调控的NAD(P)H氧化酶,再促使细胞浆中ROS水平增高,活性氧(ROS)可直接激活NFκB,也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因子1或其他途径间接使NFκB活化,NFκB活化后即可入核,结合在靶基因的启动子上,诱导靶基因的转录。促进各种炎症介质释放而导致细胞的损伤。促进了AS的发展。研究表明[7]TSG能明显改善H2O2损伤后内皮细胞的活性,实验研究显示TSG能够下调内皮细胞过度表达的NFκB,从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胡存华等[8]实验结果表明, TSG具有提高体外培养内皮细胞抗氧化能力的作用,主要过程是通过降低其脂质过氧化作用,提高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和提高具有保护作用的。SOD来提高细胞的抗氧化能力,达到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还可以通过上调AS动脉壁中 eNOS和 eNOS mRNA的表达,并抑制iNOS和iNOS mRNA的表达从而促进eNOS产生的NO合成,抑制iNOS产生的过量的NO合成,而对内皮有保护作用和对血管有舒张作用, 这可能是TSG抗AS的机制之一[9]。

2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平滑肌细胞(vae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过度增殖是AS形成的重要步骤,它与两种因素有关:增殖和(或)凋亡率下降。最近发现在正常血管和AS各个阶段的VSMC都存在细胞凋亡[10]。有研究表明,细胞增殖与细胞的周期关系密切,细胞增殖调节最终发生在细胞的周期水平上。细胞周期存在着两个重要的限制点:G1/S和G2/M期,其中G1/S限制点是影响细胞周期的关键。通过限制点后,即使刺激信号被去除,细胞仍然会开始DNA的复制[11]。许晓乐[12]等人的研究显示,在血清刺激下,G0/G1期的细胞明显减少,进入S期、G2/M期的细胞增多,表明细胞增殖活跃。用TSG处理组与10%FBS组相比,G0/G1期比例明显增高,S期细胞减少。因此TSG可能通过阻止VSMC通过细胞周期中的G1/S限制点,使其不能进入S期来实现其抑制VSMCs增殖的作用。

3 稳定斑块作用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VEGF基本无表达,但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炎症因了等AS危险因素都可促进VEGF的表达[13]。有研究报道,VEGF通过炎症浸润和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促进AS损伤的进展,同时VEGF亦可刺激ICAM1,VCAM1、白介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AS危险因素。TSG可以抑制VEGF的表达减少AS斑块的血管新生和危险因素的产生,对斑块形成后的稳定性有一定作用,从而发挥其抗AS的作用[1]。

TSG在预防性给药后,能显著性下调血管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降低血清TNFα、IL6和CRP水平。从而起到抗AS、稳定斑块的作用[14],使其发展为成熟的动脉粥样斑块。而且还可以通过降低apoE/小鼠主动脉壁ICAM1与VCAM1的表达,抑制apoE/小鼠主动脉壁粥样斑块的形成[15]。

4 抗炎作用

炎症刺激对动脉内皮粘附的增多是AS早期表现之一,细胞分子所介导的炎症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则被认为是AS重要的始动环节[16]。细胞粘附因子是一类能介导细胞间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粘附的糖蛋白,在介导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方面起重要作用[17]。经过药物干预后发现,TSG可以降低细胞ICAM1、VCAM1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炎症细胞的粘附能力下降,炎症细胞向内皮下迁移粘附减少,即使AS的危险因素产生减少来影响AS的发生和发展[18]。也可以在核酸水平降低ICAM 1和VCAM 1的表达,即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黏附来影响AS的发生和发展[19]而且在李彩蓉等[20]的研究显示:大剂量TSG干预后能显著性降低血清TNFα、CRP、IL6水平,而提示TSG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因水平而预防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5 调脂作用

邢淑慧等[21]临床试用首乌片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共178例,治疗前平均血中胆固醇值为7.05 mmol/L,治疗后平均下降到1.01 mmol/L。显效者有68例(38.2%),改善者有42例(23.6),无效者有54例(30%),加重者有14例(7.9%),有效率为61.8%。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oxLDL)是致AS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够损伤内皮细胞,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趋化单核细胞至内下间隙,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参与泡沫细胞形成;诱导大量炎症因子的生成,加速动脉硬化进程。何首乌提取物能有效抑制脂蛋白氧化[22]而其主要成分二苯乙烯苷是一种多羟基酚类化合物,其调节脂类代谢的机制可能是与抑制脂肪酶的活性有关,使得脂肪分解与吸收减少,促进脂肪排泄与转化,降低游离脂肪酸(FFA)的水平,来抑制cAMP形成,使甘油三酯酶的活性降低,在脂肪组织中脂解作用减慢,血中非酯化脂肪酸浓度下降,使用于VLDL合成及分泌的胆固醇减少,降低TG生成减少,水解相应增加。使得HDL升高来对抗oxLDL的毒性,从而来促进组织细胞内胆固醇的清除来调节血脂的作用 [23]。

6 展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经过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何首乌中的主要有效成分TSG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并可通过多种途径防治AS。对TSG抗氧化、抗肿瘤、降脂、抗炎进行的研究和开发,也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作为纯中药,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目前,对TSG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阐明和研究,许多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比如TSG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靶点,其他方面的药理活性,如提高免疫,增强神经功能,有无长期的毒性作用等。并在现有的药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各个环节进行再深入细致的研究,更好的揭示其发挥药效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为TSG的临床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希望能研制出具有治疗明确,无或小的的纯天然药物,为人类健康、生活质量、药物的生产质量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王玉琴,沈燕,王春华,等.二苯乙烯苷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2(5):329335.

[2] LibbyP, Ridker PM, MaseriA. Inflammationinatherosclerosis. Circulation,2002,105(9):11351143.

[3] 胡高文, 张荣珍, 徐高文,等.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之研究进展.中国中医急症, 2010, 9:15831585.

[4] SONGL, PACTHER JS. Culture of murine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that maintain expression and cytoskelet al association of tight junction associated proteins.In Vitro Cell Dev Biol Anim,2003,39(7):31320.

[5] 张伟,沈燕,王春华,等.二苯乙烯苷对动脉硬化大鼠NO含量及主动脉NOS表达的影响.中国新药杂志,2008,17(8):653655.

[6] 沈燕,王春华,王玉琴,等.二苯乙烯苷对动脉硬化大鼠一氧化氮合酶及其基因的调节作用.中国中药杂志,2008,33(8):909923.

[7] 龙石银,田汝芳,崔慧辉,等.二苯乙烯苷对氧化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FκB表达的影响.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3):303306.

[8] 胡存华,赵立波,王晓敏,等.二苯乙烯苷增强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作用研究.医药导报,2007,26(2):138139.

[9] 王春华,王玉琴,李峰,等.二苯乙烯苷对动脉硬化大鼠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及舒张作用的影响.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8,27(6):416421.

[10] Mayr M, Xu Q.Smooth muscle cell apotosis in arteriosclerosis.Exp Gerontol,2011,36(7):969987.

[11] 陈雪彦,刘焕龙,潘振华,等.间尼索地平对5羟色胺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26(2):22630.

[12] 许晓乐,张伟,黄燕娟,等.二苯乙烯苷对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其抗氧化作用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0, 26(7):934938.

[13] Ranos M A, KuzuvaM, Esaki T, Miura S Satake S,Asai T, et al.lnduction of macrophage VECF in response to oxalized LDL and VECFaccumulation in human atherosc lesions. Arterioscler Thram.b Vasc BioL, 1998, 18(7):11881196.

[14] 张伟,王春华,李锋,等.二苯乙烯苷对人鼠动脉硬化模型的MMP2、9表达的影响.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8,24(2):134138.

[15] 方微,张慧信,王绿娅,等.何首乌总苷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抑制作用.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9):600601.

[16] CybulskyM I, Lichtman A H,Hajra L, et al. Leukocyte adhesion molecules in atherogenesis.Clin Chim Acta, 1999,286:207218.

[17] PatelS S. Inhibition ofat intergrib and ICAM1 marke ly attenuatemacrophage boming to antherosterosic plaque in ApoEdeficiant mice.Circulation,1996,97:75.

[18] 张伟,王玉琴,李锋,等.二苯乙烯苷预防性干预人鼠动脉硬化对其ICAM1, VCAM1及VEGF表达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7,23(12):16301635.

[19] 张伟,王玉琴,李锋,等.二苯乙烯普对oxLDL诱导的U 937细胞ICAM1, VCAM1及VEGF表达的影响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8, 24(5):667672.

[20] 李彩蓉,蔡飞牙,唐蜻,等.二苯乙烯苷对糖尿病大鼠血脂和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时珍国医国药,2010,21(9):22432244.

篇8

情感决定人生

他是一个恋旧的人,从几次的人生选择,不难看得出来。

李长龄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生于1946年的春末夏初,正是国内战火纷飞的年代。1965年,他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7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虽然如此,他却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在校期间能够学习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其实是很少的,因此在工作期间,他又自学了大学课程。在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的1979年,他考取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药物所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师从药理学领域非常知名的韩锐老师、籍秀娟老师等,受到了全面的、系统的科研训练。学成毕业时,面对老师的挽留,他选择了回到北医,因为他的情感,他的恋旧。

回到北医,他开始做抗肿瘤药的研究,后因课题组和美国方面的合作,他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默克(Merck)研究所交流学习。再回到北医时,李长龄建立了自己的药理研究室,又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慢慢地教研工作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大,这就是后来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的前身。

几年后,他作为访问学者又一次到美国访问学习,当时他的夫人也在美国访问学习,很多美国的朋友都劝他留在美国工作,毕竟实验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优于国内很多。毫无犹豫,他又一次选择了回国。只因为,舍不得他的实验室,放不下他的学生和那些年轻的研究人员。

正如李长龄教授说的一句话“假如一个地方,地下到处都埋着金子,但是大家都没有发现或者说懒于发掘,总想捡现成的。吧怎么可以呢?一个事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些创造性的工作,都需要一些取舍的。这对我来讲,没有什么需要考虑的,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我的土壤也在这里。”

在自己的土壤上,他迅速成长起来。1994年,他身兼数职,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药学院细胞和分子药理系主任,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等药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理通讯》副主编,《生理科学进展》,《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等。

他说,他的恋旧决定了他的生命轨迹,也决定他的快乐与辛苦。从此,在药学的研究步伐上,他一发而不止。

奋战于药物研究实验室

李长龄教授与实验室研究人员一起,长期从事药理学研究。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心血管药物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将受体理论及相关技术与新药研究结合,建立微量样品筛选系统,率先在国内建立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腺苷受体、钙拮抗剂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等研究方法。李长龄教授还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主持了多项新药研发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约80篇。

在新药研究方面,李长龄教授有着深厚的兴趣。他认为药物研究是一个特别联系实际的学科,是一个应用的学科,对新药的评价更应该偏重于实际效果,而不是论文的发表数量,”因为药是为病人服务的,而不是为了研究药的人而服务”。

新药的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许多专业学科的联合工作,包括化学的、药剂学的,药理学的等等。李长龄教授主要是做药理学研究,即证明某种物质、某个化合物对生物机体有什么活性,它为什么有这种活性,它的活性在临床上可能有什么用途,在临床上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会有什么毒性等。他主持或参与的药物研发项目包括中、西药物10余项,其中的一些已申报新药成功,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耕耘于药学教育第一线

近40年来,李长龄教授一直承担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课程,并积极参与国家级继续医学、药学教育培训课程工作。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高等药理学,分子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等,为本科学生开设的课程有药理学、新药研究,临床药理学等课程,自毕业至今从事药学教育事业39年。青年教师们在药理学教学和实验中遇到疑难问题,都可从李长龄教授那里得到解答,因此他被称为是所在药理学系的“活字典”。李长龄教授在近40年的从教时间里,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现在这些学生已经分布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但无论走到哪里或是已经过去了多少年,只要提起李教授的课,大家都记忆犹新,都有这样的感觉:“听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在内容复杂繁多的药理课上,无论是面对研究生,还是面对本科生,甚至是其他专业的继续教育的学员,李长龄教授总是能准确把握听课对象的接受水平,将复杂的药理知识讲解得浅显易懂,将枯燥的药理学原理阐述得津津有味。

除了在教学中注重选用国际上公认的优秀教材外,李长龄教授还经常为学生介绍药学方面的新进展,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并花费大量心血和时间主编或参编供不同层次学生使用的多种药理学教材、相关辅导材料及药学专著,为药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继续教育人员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用书。这些教材中,有的被评为卫生部优秀教材,有的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李长龄教授多年来一直关心药学教育改革,尤其在他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期间(1994年~1999年),积极配合时任院长的张礼和院士,根据国际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国内药学教育的现状,积极推动大药学的概念,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面的培养,并加强药学教育中的生物学学科比重,使药学教育的“药味”更浓。

对研究生教育则强调创新意识,特别是与新药研究有关的知识和手段的培养与训练。李长龄教授在研究生教育中,不但传授给学生们扎实严谨的药理学科研工作的基本功,和

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更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地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了数量众多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毕业后或在国内外继续深造,或在一些著名大学,研究所从事药学教育与研究,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在研究生教育中,李长龄教授定期深入实验室指导学生工作,定期听取学生的文献综述,定期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课题,定期组织教员和研究生的学术研讨会,定期翻看学生的实验记录和阶段小结,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和科研论文则逐段。逐句地审阅。他一丝不苟,认真求实的科研作风,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

飞越于西部边陲

本世纪之初,教育部启动了一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计划。指定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2003年,为响应学校的号召,作为北京大学药学院第一位对口支援西部的教员,李长龄教授第一个报名,远赴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讲学。而当时,他担任着药学院药理系主任的职务,又是博士生导师,行政和教学工作都非常繁重。作为领导的他,本可以自己留在北京,可是一贯严于律己的李长龄教授,以身作则率先来到石河子大学。

2005年,李长龄教授受聘挂职石河子大学药学院院长之职。当时,石河子大学药学院刚刚独立建院不久,基础差,力量弱,人员也很少,很多人对于药学院的发展都没有信心。李长龄教授的到来,实际上就是把北京大学药学院和石河子大学药学院紧密联系起来,架起了石河子和北京的教育共通的桥梁。北京大学药学院基础较好,实力雄厚,李长龄教授背靠着北京大学,又得到了石河子大学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经过几年的建设,学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变化之――之前,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没有一个博士,他以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从北京、山东、西安、兰州等地高校或研究所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专业人才,改变了石河子大学教师中没有博士的状况。最早引进的就是李长龄教授在北京大学的一名博士后,现在是石河子大学的“绿洲学者”,另有一名“绿洲学者”引自国内一家著名的药科大学,这些引进的人才现在都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他注重培养学院内的人才,以前,学院里没有人敢于考博,特别是重点院校的博士,李长龄教授鼓励他们报考,现在多位年轻教员在北京读博。目前,在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科院药物所这些国内药学教育的最高学府,都有来自石河子大学药学院的博士生。通过这样的有效措施,对改善药学院的师资力量是很有帮助的,对师资队伍结构的改变也有很大帮助。

变化之二――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药学院在2005年申报了教育部和兵团共建的实验室”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重点实验室”,经过三年的建设期,在2008年底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这样级别的实验室在石河子大学是难得的,而在药学院这样一个基础比较薄弱的学院更是非常难得。

变化之三――目前,药学院承担了国家级,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兵团等多项科研课题,在之前完全没有国家级的课题。李长龄教授2005年到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挂职以后,第二年学院拿到了第一项自然基金项目,而当时就是以他在北京大学的一个博士生的研究资料作为基础申请的。从此,各种课题的申请、研发渐渐多了起来,原本对于石河子大学来说高不可攀的课题,现在做得从容而自信。“我们见在还有科技部的一些新药研究的专项基金,比起名校来说当然还差得很远,但对于基础薄弱,地区偏远的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来说,进步是巨大的。”这也是石河子大学的师生有目共睹的。

变化之四―在新疆支教期间,李长龄教授全面指导药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学院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他亲自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了《高级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等多门课程,授课内容丰富、先进,联系国际国内药学学科的新进展,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术造诣深,使师生们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国家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和学术成果,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变化之五―― SCI论文的从无到有,从开始的“零”的突破,到现在一年就能有多篇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

变化之六――组织召开了兵团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药学学术年会。李长龄教授还邀请北京10余位药学专家,教授先后到石河子大学讲课,做学术报告,同时组织石河子大学药学院多位教师到北京大学药学院进修培训和读研,对提高学院教师教学和学术水平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变化七、变化八……

天山记载了这种种变化,师生们沉浸在这种变化之中。也变得自信而奋发。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团队来说,自信都是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催生着石河子大学药学院的新生与蓬勃。

永恒于戈壁明珠

中国,美在新疆;新疆,美在石河子。石河子市是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城市”,她位于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的南缘,独具西部风情的“丝绸之路”上:她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她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她是中国“屯垦戍边”的成功典范,她以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璀璨的文明被世人誉为“戈壁明珠”。深受到军垦文化感染的李长龄,为了美丽的天山,他执手雪莲,以心相许。

在石河子大学药学院工作期间,李长龄教授从不以北大教授和院长自居,与学院内外教师、学生打成一片,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教师学生都喜欢与他交流,他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指导帮助年轻教师,热心捐助困难学生。李长龄教授说过:“我要以孟二冬老师为榜样,全心全意地为边疆药学教育服务,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2006年,李长龄教授以他的奉献精神和业绩被评为“教育部对口支援工作先进个人”和“石河子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

李长龄教授的“院长”一职,并非挂名,而是一笔一划的心血镌刻。每个学期,他把北京的工作都集中起来攻关,做完后就到石河子去,60多岁的他,每周的课表大概有20个学时,而这些课时他都是尽力压缩,集中完成。即使是在北京的时间,他也心系石河子,对于各项工作也都了握于心,从不懈怠。

2008年,他的三年合同到期,本应回到北京,结束这种“空中飞人”的忙碌生活。可是,为了帮助换届后新领导更好适应,也为了给他亲自引进的新进人才一个缓冲巩固期,经不住石河子大学领导和师生的挽留,他答应再延一年。而这时,身在北京的老母亲因身体不好,处在住院阶段,一刻也不能离开子女的照顾,”身为人子,我欠他们的太多,父母都已80多岁,我真的怕以后想尽孝都没机会”。他这样的选择,是为了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发生,是为了他刚满两岁的小孙子的娇语呼唤,更是为了年轻力量的成长和发展。

离别,是一定会到来的,而心底的依恋,却可以永恒。

“我的对口支援总归是阶段性的,甭管三年四年五年,我总还是会离开,我希望这个工作在我走了以后,还能持续发展,所以我一直在为能留下一支永不撤离的对口支援队伍努力。”他做到了,他引进的不是一个人才,因为一个人在群体中很容易被稀释,而人才梯队的作用则是巨大的,不同专业的人才,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药学院的科研和教育力量,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吸引和带动作用,可以有力地促进一个单位,或者说一个事业未来的发展。

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药理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新进展。方法 通过临床应用右美托咪定药物,观察其药理学特点。结果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抗交感、降低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等特点,同时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轻微,具有其他镇静药无法比拟的效应。结论 右美托咪定与其他镇静镇痛药物联合使用时有良好的协同效应,能明显减少其他镇静镇痛药的使用量,在重症监护(ICU)及麻醉科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深得临床医师的青睐。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药理学特点;临床应用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是一种新研制的高效、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α2AR)激动药,与α1、α2肾上腺受体结合的比例为1∶1600;其α2AR的亲和力是可乐定的8倍。因其有独特的高选择性受体活性、较短的半衰期及特殊的药理作用使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对患者的镇静、镇痛及全身麻醉的辅助用药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述右美托咪定的药理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1 药理学特点

11 药代动力学特点

右美托咪定是美托咪定的右旋异构体,盐酸右美托咪定的化学名为(+)4(S)[1(2,3二甲基苯基)乙基]1H咪唑盐酸盐,为无色透明液体,pH45~70。右美托咪定的药动学符合二房室线性消除模型,分布半衰期为32~55 min,消除半衰期为924~1069 min,清除率为0038~0046 L/(min?kg),平均潴留时间为2373~2685 min。右美托咪定在体内主要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的作用下通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代谢产物主要经肾随尿排出(95%)和粪便排出(5%)。在肝功能障碍患者清除率会受影响,因此,肝功能受损患者应酌情减量使用,但肾功能障碍患者无需调整。

12 药理学作用

右美托咪定作用于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系统以及其他器官组织的α2AR产生镇静、镇痛、抗焦虑、抑制交感神经活动的效应,其他作用还包括抑制唾液腺分泌、抗寒战以及利尿等作用。

121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右美托咪定使其维持自然非动眼睡眠(NREM)状态,产生镇静、催眠作用。这种镇静状态是可以被刺激或语言唤醒的,且在镇静、催眠构成中不会产生呼吸抑制,使患者在机械通气状态下更加舒适。其镇静作用机制与γ氨基丁酸受体无关,是目前ICU中唯一可唤醒的镇静药,且能有效减少其他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量。

122 对心血管系统 右美托咪定对心血管系统具有双相调解功能。注射右美托咪定后因直接激动血管平滑肌突触后α2BAR引起血管收缩,血压短暂升高以及反射性心动减缓。

123 对呼吸系统 右美托咪定使患者镇静的同时对呼吸的影响较轻,只有轻微降低静息每分通气量以及增加呼气末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呼吸反应曲线的斜率轻微升高。

124 对内分泌系统 右美托咪定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催乳素及血糖无明显影响,短期内应用对肾上腺素类固醇生成也无明显影响。

2 临床应用

21 辅助检查中的应用 由于右美托咪定镇静时患者只有轻度、功能性的认知减退,能保持稳定的呼吸,因此可用于内窥镜检查操作时的短时镇静。在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发现右美托咪定能安全有效地用于胃镜检查,且干呕等副作用发生率低[1]。有文献报道,在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肺气肿患者行支气管镜检查时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和芬太尼进行镇静,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及苏醒时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稳定,未发生呼吸暂停或氧饱和度降低,也没有因药物不良反应中断检查,咪达唑仑和芬太尼的用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明右美托咪定具有降低气道反应性的特点,可用于合并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危患者。在小儿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时右美托咪定能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不会引起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说明右美托咪定用于儿科核磁共振检查有效、安全[2]。

22 在麻醉中的应用 在全身麻醉诱导期,右气管插管引起的血压升高和心动过速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心脑血管意外,右美托咪定的抗交感神经作用,能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E。改善术中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性,减少气管插管引起的强烈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降低手术应激反应。右美托咪定更能有效地提供气管插管条件,插管后患者的其他评价指标明显优于其他药物;能有效减少在术后镇痛药的使用量;还有抗快速心律失常的作用,能预防氟烷麻醉时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右美托咪定减少围术期的用量,能明显改善麻醉后恢复过程,不延长或减少苏醒时间,减少术后恶心和寒战的发生。局部麻醉中右美托咪定作为辅助药物具有明显的优势,提供充分的镇静效果,同时几乎不会引起呼吸抑制,且具有抗交感作用,能减少有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从而增加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23 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应用 镇静和镇痛是ICU患者接受综合治疗的基础。右美托咪定在临床上最优先使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目前ICU常用的镇静药物存在不足和不良反应,右美托咪定能满足ICU中镇静的同时可被唤醒,兼有镇痛、抗焦虑作用,在体内无蓄积,对呼吸无抑制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在重症患者中具有独特优越性。患者注射右美托咪定后能迅速入睡,即使在注射时也很容易被唤醒。右美托咪定引起的睡眠状态与自然睡眠相似,维持自然非动眼睡眠状态,可减少因正常生理睡眠剥夺的免疫失衡[3]。

24 不良反应 右美托咪定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心血管的效应,包括心动过缓甚至停搏、心动过速、低血压、高血压等,其他方面尚可出现发热、恶心、口干等,亦有报道发生过敏,表现为躯体大面积风团症状。

3 结论

右美托咪定除了具备有效的镇静、镇痛作用,减少麻醉剂量外,围术期应用也能降低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寒战,从而降低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并可能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可保持唤醒能力的镇静,有利于术中及术后进行神经学检查及治疗。

右美托咪定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均起药理学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选择性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干蓝斑。此部位是α2AR最密集区域,负责调解觉醒与睡眠,又是下行延髓脊髓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的起源,在调控伤害性神经递质中其重要作用。是目前ICU中唯一可唤醒的镇静药,且能有效减少其他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右美托咪定因直接激活颅内血管的α2AR或间接作用于中枢性缩血管而收缩血管减少脑血流量,同时降低大脑代谢率。还具有对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防止局部缺血性损伤。右美托咪定可以通过作用于脊髓后角突触前和中间神经元突触后膜α2受体,使细胞超极化,抑制疼痛信号向脑的传导或抑制下行延髓脊髓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突触前膜P物质和其他伤害性肽类的释放,产生镇痛作用。右美托咪定可作用于心血管调节中枢,降低交感神经的紧张度,增强迷走神经冲动,从而导致血管舒张,持续输注会引起低血压。右美托咪定对心肌没有直接作用,但能使心输出量减少,其机制与心率减慢以及后负荷增加有关。右美托咪定可以计量依赖性地降低心率和血压,又能有效地降低气管插管和拔管时血流动力学反应和血浆儿茶酚胺反应。有研究表明在血浆浓度在临床用量的5~10倍即8ng/ml时,也能保持呼吸,这是其他镇静药无法比拟的[4]。

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抗焦虑、抗呕吐作用,能减轻气管插管和拟交感胺类药物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减少的用量,可缩短局麻药的起效时间,延长作用时间、提高麻醉质量,临床上应用于局部麻醉、术前全身麻醉诱导期等麻醉用药,也使用于内窥镜、小儿MRI检查等辅助检查,是目前理想的ICU镇静药。

右美托咪定在各领域的用途,使临床医师拥有了一种新的选择。目前针对右美托咪定的临床投入时间短,在临床使用剂量、时间等问题上尚有不同观点,需要更多、更细致的研究以使其应用的更安全有效。

参 考 文 献

[1] Scheinin B, Lindgren L, Randell T, et alDexmedetomidine attenuates sympathoadrenal redponses to tracheal intubation and reduce the need for thiopentone and preoperative fentanyl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992,68(2):126131.

篇10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30-01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也是急诊科及院前急救中常见体征之一。患者发作时往往以发作性头晕,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胸闷,耳鸣等症状,活动时明显加重,反复发作的眩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急诊常见引起眩晕症状反复发作的病人多为病因明确,多次发作,患者往往要求以缓解症状为主,不愿做更多的检查。临床上目前治疗眩晕多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为主,近年来我院急诊采用舒血宁联用苯海拉明肌肉注射治疗急性发作性眩晕取得较好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我院2009.1-2011.9月因急性眩晕发作来我院急诊门诊就诊或院外急救出车接回的患者104例,其中男64例,女40例,平均年龄(52.7±10.8)岁,既往有多次眩晕发作病史,且曾住院或留观完善检查诊断主要原因为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中的一项。同时排除伴有脑血管病症状及体征,脑部肿瘤等原因。

1.2 方法: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年龄间无统计学差异(P

1.3 症状缓解的分层:有效:眩晕症状缓解,活动颈部无头晕,无恶心呕吐,可自行活动。好转:症状好转,活动时仍有头晕,无恶心呕吐。无效:症状无缓解,静息时仍有头晕,伴恶心呕吐。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见表1,联合组在有效率,总有效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苯海拉明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眩晕发作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眩晕急性发作多由于中枢前庭通路或外周迷路失常引起。苯海拉明是临床常用的抗组胺受体拮抗剂,其中H1受体主要分布于毛细血管,组胺受体激动后引起毛细血管水肿,进而引起前庭神经兴奋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内耳血管痉挛,迷路淋巴回流障碍出现水肿而发生眩晕症状(1)。苯海拉明能够拮抗组胺受体,解除血管痉挛,减少血管渗出,消除水肿从而减轻眩晕症状。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往往由于血管硬化,痉挛,神经受压,脑血流供血减少引起。同时苯海拉明还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急性眩晕患者常常由于头晕呕吐不能活动出现烦躁恐惧,苯海拉明能够使患者处于镇静,减轻患者由于身体反应所带来的焦虑。再者苯海拉明的中枢抗胆碱作用能够解除脑血管痉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循环,减轻头晕(2-3)。舒血宁为银杏叶提取物,其中所含的黄酮醇苷类化学成分能调节血管张力,改善脏器血液循环及末梢循环,白果内酯保护神经细胞,银杏减少微血栓形成,同时还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保护细胞膜防止自由基对机体造成血栓,炎症,动脉硬化等伤害(4-5)。通过联合应用舒血宁及苯海拉明能够快速减轻急性眩晕患者的症状,解除痛苦,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特别对于已经明确诊断如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病,脑动脉硬化引起的头晕,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同时也应注意很多老年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往往是以头晕为主要表现,如果经治疗后不能得到缓解的头晕应尽快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或入院治疗,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1] 林锦明,廖水兴。苯海拉明与西其汀治疗急性眩晕的疗效比较。【J】。临床急诊杂志,2009,10(5):290-291.

[2] 杨藻宸 临床药理学[M]. 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1-775.

篇11

脂质体(Liposome)是磷脂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一个类球状的、包封一部分水相的封闭囊泡。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系统,其特点为:脂质体的双分子层结构类似细胞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部,提高了药物稳定性,延缓药物在体内降解;减少用量,增加疗效等。在20世纪80年代脂质体技术就已经应用到中国传统中医药领域[1],中药脂质体技术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广大研究学者的重视,成为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就脂质体作为中药给药新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中药脂质体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

从天然甘草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异甘草素,具有抑制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作用。张晶等[2]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异甘草素脂质体,并研究了脂质体对Hela(人宫颈腺上皮癌细胞系)和Siha(人宫颈鳞状上皮癌细胞系)宫颈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异甘草素脂质体对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成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于第3 d达到最大抑制率,其抑制率最高分别为83.44%和96.14%,与对照组(异甘草素)相比较,抑制效果明显强于对照组。

2中药脂质体在免疫学方面的应用

香菇多糖是从香菇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和刺激干扰素形成等广泛的药理作用。蔡云等[3]比较香菇多糖脂质体与注射剂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香菇多糖脂质体可以增强巨嗜细胞吞噬能力,促进外周血和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动物体液免疫功能,其效应与剂量相关,与注射剂相比其效应有所提高。

3中药脂质体在肝损伤保护方面的应用

何亚军等[4]研究了虫草多糖脂质体对D-氨基半乳糖及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显示,静脉注射虫草多糖脂质体后,能显著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及AST的活性,小鼠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高、中剂量的虫草多糖脂质体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小鼠肝损伤和中剂量的虫草多糖脂质体对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4中药脂质体在降血糖方面的应用

小檗碱又称黄连素,是黄连的主要成分。刘衍兴[5]等比较了小檗碱与其脂质体对正常及注射葡萄糖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小檗碱与磷脂形成小檗碱脂质体有利于小檗碱吸收,与小檗碱比较,降血糖作用明显增强(P

5中药脂质体在心脑血管方面的应用

刘衍兴[6]研究了脂质体对银杏叶乙醇提取物(GAS)的药理增效作用。作者将银杏叶乙醇提取物(GAS)和磷脂银杏叶乙醇提取物(PGAS)分别小鼠灌胃给药6 d,两组均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两者分别降到(2.61±5.50)和(7.25±2.77)(P

6中药脂质体在抗菌消炎方面的应用

黄芩苷(Baicalin)是黄芩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变态反应等功效。于波涛[8]将黄岑苷制成PEG2000-DSPE表面修饰的长循环脂质体。在脂质体膜外层加入PEG2000-DSPE而形成的空间稳定性脂质体,延长脂质体在体内的作用时间,进而增加药效。该脂质体包封率在97%以上,粒径控制在1.0~12.0 μm,使黄芩苷长循环脂质体具有肺靶向性。

7展望

近几年来,脂质体技术在抗肿瘤、提高免疫力、保护肝损伤、降血糖、保护心脑血管以及抗菌消炎等治疗领域得到广泛研究。许多中药或中药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或者有较大的毒副作用,而使用脂质体对其进行包埋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能提高药物的靶向作用,延缓药物作用时间,提高其治疗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脂质体生产工艺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脂质体剂型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邓英杰,等.多相脂质体139注射液物理稳定性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4,19(4):282-284.

[2]张晶,杨静,等.异甘草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对宫颈癌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11),1268-1272.

[3]蔡云,彭彦,陈邦银,等.香菇多糖脂质体与注射剂对正常小鼠免疫效应的比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9):1624-1627.

[4]何亚军,吴谦,等.虫草多糖脂质体对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6(1):14-16.

[5]刘衍兴,郭辉.小檗碱及其脂质体降血糖作用实验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1999,13(1):181-183.

篇12

[中图分类号] R96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2(c)-0008-03

Advances in study on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HUI Tingting1,2 XIA Zhongting2 ZHANG Lanlan2 ZHOU Shuiping2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 China; 2.Tianjin Tasly Group Co. Ltd., Tianjin 30041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es in recent years about advances in study on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rescription. The methods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TCM prescription are summarized by checking the recent literatu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disciplines, a variety of research methods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TCM prescription are generate,including decomposed recipes, fingerprint, spectrum-effect relationship,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serum pharmacology, molecular biochromatography, etc. The study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TCM prescription has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TC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TCM prescription.

[Key words] TCM prescription; Effective components; Suggestions; Methods

中药复方具有很好的疗效,但是由于它的药效成分不明确,从而阻碍了中药复方的现代化。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一般指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复方中产生药效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如苷类、生物碱、有机酸、黄酮、皂苷等。化学成分研究有助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突破研究现状,有利于解释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以及配伍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为精简方剂、优化制剂工艺和提高制剂质量提供数据支持。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中药复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中药复方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药效成分研究是其有神奇疗效的秘密所在。因此,复方药效成分研究在中药复方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1 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的思路

中药复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需要,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与方法,由多味中药形成的化学成分组合体。笔者认为,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是以药理、药效为导向的化学成分研究,其作用是由这个特定的组合体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而中药药效成分是复方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所以对复方成分,即化学成分的深人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1]。近年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并不是单味中药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加,可能有新成分的产生或可能产生一些其他动态变化。同样,其整体功效也不等于单味药功效的简单相加。因此系统的研究中药复方药效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及学者达成一个原则性共识“搁置争议,全面发展”,从中医药特色理论开发,寻求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之路。

2 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的方法

2.1 拆方研究

拆方研究是将处方中的中药逐步减去一味或多味中药,观察疗效的变化,逐步缩小研究范围,最终搞清楚必须保留的药味,从中寻找有效成分[2]。

拆方研究主要有3个途径:①确定中药复方中的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熊玉霞等[3]采用试管凝胶法和动态浊度法分别测定泻心汤及其拆方的含药血清体外抗内毒素活性,结果表明泻心汤组方中发挥抗内毒素作用的关键药味是大黄,其次是黄芩,大黄-黄芩为泻心汤抗内毒素的有效药对;②确定发挥增效减毒作用的最佳组合,蔡徐骄[4]研究表明,附子毒性成分的溶出和水解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过程,受糖、盐、溶剂和pH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附子配伍大黄后确实能促进总碱的溶出和醋性生物碱的水解,能够增效减毒;③确定复方药物间的最佳剂量配比关系,敖慧等[5]通过研究小半夏汤治疗化疗后呕吐模型的药效最佳配比,结果表明按1∶2配比效果最佳。通过以上途径,最终达到精简方剂的目的,刘鹏等[6]通过对降脂清肝方及其拆方的研究,证实虽各组肝脂酶(HL)无显著性差异,但丹姜组有升高趋势,可为进一步拆方研究提供依据。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组成原理及作用机制,明确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为提高中药复方制剂质量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创新型中药研发以及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7]。

2.2 中药复方指纹图谱及其谱效关系

中药复方指纹图谱是复方制剂经一定处理后,采用现代的分析手段,表达的色谱、光谱或联用的图谱,用以表达复方化学成分的特征,是中药现代化的突破口与关键技术之一[8]。中药复方谱效学指将复方指纹图谱与药效结果结合起来,将复方指纹图谱中化学成分的特征与复方药效研究联系起来,建立有意义的复方谱效关系,从而反映制剂内在的质量[9]。

杨柳等[10]利用HPLC-DAD建立白芍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得到11个共有峰,采用质谱指认了9个峰。该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与含量测定结合可用于全面制约白芍的质量。中药质量控制是制约中药发展、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指纹图谱研究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完善表达中药的整体性特征,为现代中药的质量控制、鉴定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窦志华等[11]通过谱效关系分析,研究复方五仁醇胶囊及药材的含药血清指纹图谱,目的是阐明复方五仁醇胶囊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结果表明,主要来自君药五味子所含的木脂素类成分。

中药谱效学是以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为基础,并结合药理药效结果的科学研究。谱效学研究所获得的信息可以进一步阐明与机体相关的主要药效成分,为识别中药复方制剂药效成分研究奠定基础。

2.3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

“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的概念是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首次提出的[12],该方法主要是用于观测血清中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作用和代谢规律,整体的过程是,给动物灌服中药一定时间后,取其血清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其鉴定,并将鉴定出的化学成分进行药理学研究,这样就可以分析出具有药效的化学成分,从而推断出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

常用研究方法即应用HPLC、HPLC-MS、UPLC-MS等仪器,分析动物含药血清中的成分,结合复方的药理药效,研究单个化学成分与复方药效的关系,最终确定复方药效物质基础。Yang等[13]采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质谱技术,研究猪口服补阳还五汤的入血成分,共有45个特征的高效液相色谱峰进行检测,其中9个峰已通过结构鉴定确定为原型成分并且与报道的相关药效成分一致,说明复方入血成分与药效成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见从中药复方的入血成分探讨其药效成分的方法是可行的。王宁宁等[14]通过研究给药后癫痫大鼠血清对离体海马脑片的作用,观察含药血清对癫痫大鼠海马脑片场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给癫痫大鼠灌胃中药复方提取液后,从眼眶静脉取出的含药血清均能使癫痫大鼠海马脑片诱发场电位的幅度明显下降,同时场电位恢复正常的时间也明显缩短(P < 0.05),进而表明复方中药能降低癫痫大鼠海马脑片诱发场电位的幅度,证明该复方中药具有抗癫痫作用。

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提出,建立了新的复方药效评价体系,有助于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的深入研究,为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4 分子生物色谱

分子生物色谱技术在20世纪中后期问世,它的固定相是一种固着在色谱载体上的生物活性的材料作固定相,这些生物活性材料可以是活性细胞膜、活细胞,甚至活性大分子等,主要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大分子、靶体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色谱系统[15]。

Wang等[16]对中国传统处方龙胆泻肝汤进行全面的二维生物色谱指纹图谱分析,主要采用人血清蛋白柱和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并结合HPLC-APCI-MS将中国传统处方龙胆泻肝汤与人血清蛋白相互结合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分析,鉴定出了19种活性成分。结果表明,天然产物的生物指纹图谱分析可使用全面的二维生物色谱系统对其进行研究。Wang等[17]制订了一个全面的二维HPLC系统与固定化脂质体色谱(ILC)与RP柱串联,用于复方龙胆泻肝汤膜渗透性化合物的筛选和分析。结果表明,制订的全面二维色谱系统可识别复杂的矩阵,如传统的中医方剂提取物的膜渗透性的天然产品。

分子生物色谱技术与生物医学相结合,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与方法,并进一步推动了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从而为其走向国际市场鉴定了基础。

3 讨论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巨大财富,具有广阔的市场。中医药讲究天人合一,目的是提高生命质量,与西药相比,其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然而其作用机制无法明确解释,从而阻碍了中医药推向国际市场。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可以明确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是复方具有神奇疗效的秘密所在。

近年,各个学科的飞速发展,例如细胞生物学、计算机技术、基因组学、蛋白质学等,使得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与方法,推动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随着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不断的深入研究,产生了许多研究中药复方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并且进一步完善了传统中医药的相关理论,使中药复方的作用更明确,疗效更佳,配伍、剂量以及工艺等更科学。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复方,解开中医药神秘的面纱,从而使中药复方研究走向科学、面向世界,真正让中医药在人类对抗疾病的过程中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建勋,任钧国.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研究探讨[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12):8-11.

[2] 李伟东,蔡宝昌.中药复方研究思路的探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3):216-218.

[3] 熊玉霞,孟宪丽,张艺,等.泻心汤及其拆方抗内毒素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1):7-9.

[4] 蔡徐骄.附子配伍大黄减毒增效物质基础初步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7.

[5] 敖慧,李生茂,蒲强红.小半夏汤治疗化疗后呕吐模型的药效最佳配比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23(8):1608-1610.

[6] 刘鹏,徐宗佩,任永丽,等.降脂清肝方及其拆方对脂肪肝家鸭FFA、LPL、HL的影响[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9):550-551.

[7] 吕祥,李柏.中药复方拆方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0):105-106.

[8] 侯小平,何新新,苏薇薇.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J].中药材,2001,24(5):370-371.

[9] 何毓敏,张长城,袁丁.探讨基于谱效关系的中药质量评价的物元分析新方法[J].中草药,2009,40(8):1182-1185.

[10] 杨柳,许舜军,田润涛,等.白芍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药学学报,2007,41(1):71-74.

[11] 窦志华,罗琳,丁安伟,等.复方五仁醇胶囊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与保肝作用的谱效关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2):116-118.

[12] 王喜军,张宁,孙晖,等.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4,2(4):219-222.

[13] Yang D,Cai S,Liu H,et al. On-lin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stituents of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in pig serum using combined HPLC-DAD-MS techniques [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2006,831(1-2):288-302.

[14] 王宁宁,李月,姜明燕.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复方中药对癫痫大鼠离体脑片的作用[J].中药材,2008,31(4):573-575.

[15] 方艺霖,张艺,肖小河,等.细胞膜色谱技术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8,39(7):1119-11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