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06-15 09:28: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篇1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当前我国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还不能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体系未与农业现代化相调整。在各个大中院校中,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农业经济管理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似,技能特长与现代农业发展和需求相距较大。

(二)轻实践重理论

另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还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理念,最明显的就是农业试验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难落实,如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难以有效落实。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中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最后一期,学生忙于择业求职,导致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习论文缺乏实地调查,实习报告参差不齐,缺乏严谨、规范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监督,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农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农业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的大中院校培养出的农业经管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自身缺乏爱农、兴农和强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力,更使得他们不愿意从事涉农领域。在学校方面,缺乏对学生进行引导正确的就业和从业观念,也使得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率在各专业的排名靠后,就业率低下和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反过来也影响了招生质量,形成了农业专业招生和毕业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农业的大中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所处区域优势,并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农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如浙江大学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培养熟悉食品国际商务流程、具有全球视野、食品企业运作管理的高级涉农商务人才。除了学校角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还要专业层面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的创新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在农业专业层面上制定针对传统农业、新兴农业、农业应用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专业内容上制定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要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这三个层次的农业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无论哪个层面,都能够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掌握社会、人文、农村经济、农业管理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运用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解决和发现农业问题,独到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去服务和建设“三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农业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要从整体上对农业经理管理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优化。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用化、综合化、精简化、多样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一是注重农业科技与生物技术、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注重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将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渗透到农业课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农业公共课程的比例,在扩大学生农业专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也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和脱节的情况;三是加强农业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农业课程内容,增设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精简教学内容,在核心课程上增加学分占比。

(三)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生最佳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是第一学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学生自行选择专业的方向,因此应尽早为学生创造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就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如农业经营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产业化等农业经管类的专业方向,并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点,适当增加案例、分组讨论,改变单一的教授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二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并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调研的机会,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农业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应用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创新开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课堂,农业经管专业的学生与基层组织的村级对接,学生科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推广农业技术、扩展农村产品销售、筹建农村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逐步使得学生爱农、并愿意扎根农村,培养强农意识的有效途径,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在农村事务中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可适时开展农业科技的学术竞赛,通过对农业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报告、创业设计大赛、农业管理论文比赛、农业技术科研立项等活动,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强化农业理论知识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高效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张永康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国家正在重点进行传统农业的改造,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时期,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刻。而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当前我国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还不能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体系未与农业现代化相调整。在各个大中院校中,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农业经济管理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似,技能特长与现代农业发展和需求相距较大。

(二)轻实践重理论

另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还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理念,最明显的就是农业试验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难落实,如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难以有效落实。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中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最后一期,学生忙于择业求职,导致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习论文缺乏实地调查,实习报告参差不齐,缺乏严谨、规范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监督,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农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农业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的大中院校培养出的农业经管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自身缺乏爱农、兴农和强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力,更使得他们不愿意从事涉农领域。在学校方面,缺乏对学生进行引导正确的就业和从业观念,也使得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率在各专业的排名靠后,就业率低下和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反过来也影响了招生质量,形成了农业专业招生和毕业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农业的大中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所处区域优势,并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农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如浙江大学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培养熟悉食品国际商务流程、具有全球视野、食品企业运作管理的高级涉农商务人才。除了学校角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还要专业层面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的创新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在农业专业层面上制定针对传统农业、新兴农业、农业应用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专业内容上制定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要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这三个层次的农业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无论哪个层面,都能够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掌握社会、人文、农村经济、农业管理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运用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解决和发现农业问题,独到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去服务和建设“三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农业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要从整体上对农业经理管理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优化。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用化、综合化、精简化、多样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一是注重农业科技与生物技术、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注重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将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渗透到农业课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农业公共课程的比例,在扩大学生农业专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也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和脱节的情况;三是加强农业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农业课程内容,增设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精简教学内容,在核心课程上增加学分占比。

(三)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生最佳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是第一学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学生自行选择专业的方向,因此应尽早为学生创造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就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如农业经营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产业化等农业经管类的专业方向,并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点,适当增加案例、分组讨论,改变单一的教授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二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并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调研的机会,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农业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应用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创新开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课堂,农业经管专业的学生与基层组织的村级对接,学生科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推广农业技术、扩展农村产品销售、筹建农村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逐步使得学生爱农、并愿意扎根农村,培养强农意识的有效途径,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在农村事务中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可适时开展农业科技的学术竞赛,通过对农业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报告、创业设计大赛、农业管理论文比赛、农业技术科研立项等活动,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强化农业理论知识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高效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郊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M].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

篇3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我国政府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转变了传统农村经济发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需要引进先进技术,还应该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职业人才,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由此看来,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农业职业院校定位偏离三农目标,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就当前我国农业职业院校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是培养农村经济系管理职业人才的重要的基地,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相应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的迎合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农业职业院校紧跟时展潮流,开设了大量非农专业,反而对原来的农业人才培养力度减弱,致使很多农业院校涉农专业招生不足,严重影响农业人才培养[1]。与此同时,一些职业院校为了满足农村家长跳出农村,谋求长远发展的目标,农业专业人才培养逐渐以升学为目的,逐渐同普通高校发展形成趋同现象。这些短期的升学利益,将会导致农业院校三农本位职能弱化,长此以往,将导致农业专业人才更加稀少。

2)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培训力度不高,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在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在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有超过一半的农村经纪人未获得执业资格证书。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农业专业知识,还能够了解经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如果职业技能水平不高,缺少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那么必将影响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人才在农产品流通中起到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市场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运用先进技术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营销策略。但是当前我国多数农村经纪人自身文化水平偏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专业技能水平单一,难以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缺乏就业竞争优势[2]。

3)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和产业主体连接不足,职业教育特征不明显。较之其他高等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更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综合能力需要在大量实践中积累和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同产业化主体连接不足,致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导向性不足,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优秀人才。此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过于单一,很多职业院校由于对市场需求认知不足,人仍然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同农村产业化发展相脱节,无法适应农业实际发展需要。

2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策略

2.1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本质

农村农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应明确服务三农本质,结合国情,促使农村闲置劳动力向非农化人才方向培养,通过技能培训,将更多优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建设中,促进城市节约;培养新型农民,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为了能够更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应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主导作用,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

政府应极大农村职业院校资金投入,并未其颁布一系列优惠措施,改善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中职院校办学条件,从而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培养更多职业人才;加大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力度,以培养农村经济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为主,带领农村群众发家致富,提升农民收入。

2.3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树立正确的职业人才培养思想,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应结合实际需要,不但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以职业化为导向,培养理论基础和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高的优秀人才[3]。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人才知识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技术培训的整合,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从而为农村产业化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响应的需要更多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故此,为了能够培养更加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应提高中首次很多股,加深三农服务本质认知,重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农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军,王夷平,许春艳,等.农业经济转型背景下复合型农经人才培养探讨——基于职业能力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6):21-24.

篇4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2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也是中国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农村、农业迫切需要需要有现代知识的青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村和农业,提高农村、农业的科技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村、农业的管理水平。国家提出服务“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虽然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加大,“三农”问题日益引起关注,但是农村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仍然极度匮乏。高等教育同样应该服务“三农”,切实培养出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

一、独立学院重视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忽视农村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通常在高考招生时在第三批次本科录取。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长期以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近些年来,独立学院不断涌现,学院规模与在校学生数均得到迅猛发展,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独立学院很少涉及到广大农村经济,本文以2011年湖北省独立学院三本经济管理类招生情况为例,2011年湖北省独立学院三本经济管理类在招生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32所独立学院共设置理工类本科专业总数641个,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213个,占33%;文史类类本科专业总数360个,经济管理类专业206个,占57%。显而易见,三本院校为国家培养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做出了大量贡献,对于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能力,但是独立学院却忽视了农村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表1 2011年湖北省独立学院三本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理工类)

资料来源:湖北招生考试 高考资料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004X 国内统一刊号:CN42-1431/G4

注释:

(1)本表序号1-32代表32所独立学院

1.武汉东湖学院 2.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3.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4.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5.汉口学院

6.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8.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9.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10.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1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12.武昌理工学院 13.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14.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15.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16.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17.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18.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19.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20.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21.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 22.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23.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 24.襄樊学院理工学院

25.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 26.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27.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28.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29.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30.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31.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32.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2)本表中“2”、“3 ” 、“4 ”表示同一专业若干方向或不同招生对象等;序号14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旅游管理 为“3”,表示旅游管理(涉外、中加合作办学)、旅游管理(民族班)、旅游管理。

(3)文史类经济管理类专业大体相同。仅没有资源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此处略。

从上表可见,2011年湖北省独立学院三本经济管理类在招生中理工类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资源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财政学、金融学、保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投资学 工程管理、工商管理、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行政管理构成。文史类经济管理类专业大体相同,仅没有资源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

由此可见,独立学院虽然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研究,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创新人才,但很少涉及广大农村,针对性不强。以湖北省2011年招生专业设置为例,理工类32个第三批本科院校、文史类32个第三批本科院校中,均未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农村经济管理相关人才培养。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在独立学院中占有重要地位,专业的设置也很全面,但是唯独忽视农村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二、现行农村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湖北省只有少数公办一本学院与二本学院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以湖北省2011年招生专业设置为例,理工类13个第一批本科院校、文史类10个第一批本科院校中,仅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理工类23个第二批本科院校、文史类24个第二批本科院校中,仅有长江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独立学院尚未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

1.现行农村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基层农村建设者

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系统的农林经济管理、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能在各类农业及涉农公司(企业)、政府部门及教学、科研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立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的农业经济学科点,依托该校经、法、管、文、理综合发展的优势,把学生培养成为以农林经济管理为核心,具有较宽厚的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相融通的学科背景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从该院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来看,其目的是在各类农业及涉农公司(企业)、政府部门及教学、科研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侧重理论研究。

2.现行农村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

主干学科有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主要课程有经济学通论、农业经济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农业概论、农业项目评估、农业投资学、农业政策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村金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土地资源管理、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法学通论等。

可以看出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侧重宏观管理而无法解决农村实经济、管理、决策、营销、融资等遇见的实际问题。

3.缺乏具有大量农村管理经验和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师资队伍

主要原因目前各大高校中缺乏具有大量农村管理经验和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高校教师和教材等。

三、着力在独立学院中开展农村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虽然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聘2万名,连续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广大农村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新农村建设者。高等教育中农村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可以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仅靠大学生“村官”远未满足农村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时大学生“村官”中真正受过农林经济管理高等教育的又少之又少。

以湖北省2011年招生专业设置为例,理工类13个第一批本科院校、文史类10个第一批本科院校中,仅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并且招生人数为4-8人之间,理工类23个第二批本科院校、文史类24个第二批本科院校中,仅有长江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并且招生人数为10-26人之间,很显然一本学院与二本学院开设了该专业主要是侧重农村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人数偏少,是无法满足广大的市场需求的。此时在独立学院中大规模进行农村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独立学院应该避免盲目跟大流,像一本院校与二本院校一样,主要集中在城市工业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致使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公办大学比起来显得研究能力不强,工作适应能力又不够。目前中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员众多,但经济发展仍比较缓慢,急需大量能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能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大规模农村经济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成为了独立学院的一个发展方向。而应该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开设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应关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湖北招生考试 高考资料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004X 国内统一刊号:CN42-1431/G4,2011,5.

[2]湖北招生考试 高考资料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004X 国内统一刊号:CN42-1431/G4,2011,6.

[3]湖北招生考试 高考资料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004X 国内统一刊号:CN42-1431/G4,2011,7.

篇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国存在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较缓慢的问题,城镇和农村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政府要对农业经济进行科学管理,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大力引进新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

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所以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仍留存于农村经济管理当中,进而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此外,人们也没有意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基层管理人员也没有充分重视土地承包制度,认为对经济发展没有多大影响,而且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表现得也不够积极,很多时候都是敷衍了事。此外,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包含着农村财务和农民负担等内容,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很少颁布相关法规,因此就出现很多因为土地承包引起的纠纷,这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农村土地规模小

当前的农村工作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规模过小,例如我国的丘陵地带,大多是采用零散经营的方式,这样大型机械就很难集中运作,进而增加了劳动强度,农村经济收入也相应会减少。这样不但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削减农民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自从我国提出“支农和扶农”的口号以来,很多农民都不愿将自己的土地转让给承包商,这也是农村土地规模难以扩大的原因,农民也因此损失大笔的收益。

二、现代农业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办法

(一)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关系密切,只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和约束,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对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在建立体制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农业发展,这样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快速转型,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是利用加工手段来改变外观,拓展其销售市场,丰富产业链,还可以确保生产环节的安全,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

(二)采用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对于农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提供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才能够对农村经济实行科学管理。基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政府的资金扶持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不仅要争取政府更多的拨款,还要想办法从多种渠道去融资,请求社会人士来投资,吸引各种企业提供大力的支持,这样就能更好地推动推动新农村建设,也可以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为生活困难的农民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构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素质对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挑选管理人员的时候要严格把关,对他们进行专业的上岗训练和前期培训,让他们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跟随时代的发展转变管理方式,组建一支高素质、操作能力强、具备责任感的管理队伍。同时,管理人员要时刻了解国家颁布的农村经济政策,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充实自己、完善自我。国家也要多鼓励大学生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其提供合理的薪资和提升机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农村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此外,农村经济管理还可以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扶持和制度保障,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我国应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从多种渠道去筹集资金,并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确保农业经济管理策略能够顺利实行,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01):23-24

篇6

1农业经济转型期的特征

通常将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点分为两点:第一点是工业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产生变化,第二点是二元结构产生变化。我国农村经济中,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工业产业结构都在产生变化,从而致使农村经济发生转型,进入转型期,人们也逐渐加强对经济转型的重视。我国的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衡存在的,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关系,当农业的发展速度变快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拉动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当农村的工业经济发展起来时,也会反过来帮助农业经济的发展。截止到现在,我国的经济产业中工业经济占据着相当大的部分,因此目前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正好满足后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工业经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发展的重点,致使众多的城市发展起来,成为大都市,但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列的问题,比如加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农村的经济收入远远比不上城镇的经济收入。不仅如此,农村的医疗、交通以及公共建设等方面也都远远比不上城镇的发展,这种极端分化的发展促使我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农村经济发展上来,应该对其加大投资力度和建设。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国家对此是非常支持的,以此来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缩减农村和城镇的贫富差距。

2经济转型对于农业经济学科的要求与学科发展趋势

2.1完善相近学科专业

伴随着新形势的背景下,各个高校都逐渐地开设了和农业经济相关的专业以及学科,这样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学科是在以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对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重新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比如高校创建的农产品贸易学科以及农产品经济学科等,都是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实行的课程设计,把农业经济的特点加入到学科之中,让学生们去学习,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还有个别院校,比如华中农业大学,它是在经济管理学院中开设了关于小型乡镇企业的会计学以及工商管理学科等,高校中关于农业经济专业和学科的开创,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依照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教育出更多这方面的人才,也是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2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

现代化信息技术通常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把一些客观的信息以及数据传输到生产中去,计算机主要作用是收集信息以及整理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生产的数据实行科学的整理,从而促进生产的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其正向增长。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对于经济的管理以及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同样在对农产品的经营和管理时,对于市场上的信息掌控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将决定着农产品的经营状况以及销售状况。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还有一些高校的信息学院中也开设了农村经济信息化相关的专业,以期望能够培育出更具信息化技术知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开展农村经济活动时,及时有效的信息能够使生产者更好地经营农产品,从而加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化农产品的价值。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院校之中开设和信息化相关的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

2.3应用数理知识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科学化

在高校中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其中数理经济以及定量分析等相关的课程内容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高校开设的课程之中的学习重点,主要是强调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政策等,大部分课程都是全面落实国家的农业经济政策等,没有对其实行专门的分析,也没有开设和农业经济相关的类似分析课程。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依然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经济市场也将是我国市场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定量的分析以及数理经济的分析,要对其足够重视,应该开设一些和定量以及数理分析相类似的课程。高校农业经济学科也应该依照相关的问题需求对定量分析以及数理分析上加设课程,增加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2.4强化实践性教育,推动软科学硬化发展,展现良好发展趋势

传统的教育理念对于农业经济的作用也不可以忽视,传统的教育理念通常会认为对于农业经济的学习应该以理论学习和研究为主,而且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也比较偏向于对农业管理学科中的理论进行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践性以及智能化的学习方式,从而致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到就业,都很难适应工作中的问题,严重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对农业经济实行管理的能力。伴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也致使市场中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起来,这也对相关的管理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应该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农业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3.1满足农业经济转型的需求,明确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但是可使用的土地资源却十分稀少,而且农业的经营状况呈现分散式发展,还没有建立完善农业产业链。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农村的生产效率非常低。其次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相对冲突的,现代化的农业已经发展成为高产量、高品质以及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模式,但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仍然还是处在效率低下的模式。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个冲突,可以从科技、信息以及管理方面着手,应当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对农产品的组织结构进行完善,减少农作物的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培育出专业的农业管理人才,这将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必要手段,也是最终目标,可以加强相关农业学科的建设,科学地培育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增加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这也是农村经济转型时发展的重点。

3.2以科学研究为支持,构成本学科的学科特色

科学进步都是要通过多次地科学研究来实现的,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应该不断地实行科学研究,利用研究发展不断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和技术的成熟。实行科学研究的主体应该就是培养农村经济的专业型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也是要利用专业方面的学科来教育和培育的。因此应该构建以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农业管理学科,帮助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这将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渠道。

3.3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层次培养人才,组建学术梯队

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强大的人才团队发展,将是农村经济学科建设的关键手段以及必要措施。在我国的教学团队中也存在着三种教学理念,第一种是处在计划经济思想的年长学者,第二种是计划经济过渡后的改革学者,第三种是具有前卫思想的年轻学者。这样的学术梯队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在对农村经济管理学科进行开展时,应当强化学科的领头人作用,让具有先进思想的青年以及具有优秀国际管理思想的海归加入到学科的建设之中,从而培育出这个学科的骨干人物,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帮助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更加科学化以及多元化。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是需要国家的支持,对于农业发展的重点国家也应该对此加强重视。农业经济学科的建设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培育出更多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以及国际化发展,从而帮助我国农业经济以及工业经济进行平衡发展。本文主要对农业经济转型阶段我国农业学科的建设进行论述,分别从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思考来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帮助各个院校更好地发展农业管理学科以及对课程进行设计,帮助农村经济管理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华.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J].山西农经,2020,(18):80-81.

篇7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尽快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推动农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必须将农业发展的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健全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政府出台了很多文件,然而由于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够,因此不能积极配合政府提出的政策与方针,这种情况下很多政策都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加上地方政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不高,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停留在家庭式作坊的层面上,不能实现共同发展进步,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未建立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远发展,但是始终缺乏对农业經济发展的重视,因此农业发展远远比不上工业发展,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不能与农业整体社会结构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从整体上来看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缺乏执行力。这对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极为不利。

1.3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队伍不专业

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首先应建立起一支专业的、高水平的管理队伍,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根本不具备该条件,所以要想更好的展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急需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缺失的问题。我国农村不管是从经济条件、地理条件还是从管理水平上来看,都不能和城市相提并论,所以对经济管理方面人才极度缺乏,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来说这绝对是一个硬伤。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管理的重视程度

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必须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加大管理力度,使管理体制规范化,对农业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调整。对于农业人员的培训,应该建立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增强人员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促进管理的合理化、加强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

2.2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合理的规划是基础、经济的发展是首要、增加收入是关键、管理体制是保障。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以经济为发展中心,并转变管理模式,对农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农业经济制度进行创新,建立一个完善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2.3积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经济也在逐步转型,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已经与新农村建设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人们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上。所以,农业经济发展不能再继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商家们良心的一种体现。从整体上来看要想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而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相符合

2.4完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

政府之间要形成一种科学的机制,该机制能有效的调解处理矛盾、协调利益、保障权益、表达诉求,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得以统筹与协调,从而让人民内部的矛盾得以妥善处理,也让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得以快速的纠正。同时政府部门应强化经济职能和服务职能,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2.5建立经济管理队伍

在农业经济的管理中,首要任务就是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培训,为农业的经济发展创造出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感较强、政治素质也比较高并勇于创新的农业经济工作队伍。

2.6实现多学科的融会贯通

从总体来讲,农业经济管理具有的综合性很强,不仅涵盖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与之相关的学科也有所涉猎,如:数学、社会学和金融学等,这些学科间的内部联系是极为紧密的,这也增加农业经济管理的难度系数。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所产生新的变化,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应加大研究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人员根据正确的科学研究路径,不断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核心,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使理论发挥其价值,但这是一个系统化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做好充足的准备。

3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农村现代化建设而言,需要拓宽视野,用好外部力量,尤其是在城市受过现代化产业训练后重返农村的“城归”。事实上,随着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制度利好的释放,近年来从农村走出去的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增加,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人员流动的这一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趋势势必必行。此外,农村市场不断扩大,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国经济管理方式和思维,是当前农村发展,农业改革中一个重要突破口。

随着农业政策的倾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就业,仍是一个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有有意愿、有条件的人变成农村的主要建设者。在榜样的的带动下,开始实现农业管理的现代化转型,促使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由此可知,当城市的资本和人才以更合理的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把更多的农业认可更平稳地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才能为中国的新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虽然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应该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充满信心,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迎春.浅谈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强化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2016,04:53-54.

[2]邓秀红.浅谈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413.

[3]张永康.浅谈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J].时代金融,2016,27:251+258.

篇8

引言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应结合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减少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积极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应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1推动农业发展创新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当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现代化的农业必然是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旨在推动农业发展模式的改革,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速度。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各项资源,科学利用农业生产力,可以有效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限制。同时,优化农业经济管理还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创新,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与传统模式,而是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可以推动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农业科技的创新,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

1.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市场经济下,农村不仅仅局限与发展农业种植业,同时还可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甚至于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势必会大幅提升农业经济的效益,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2.1人才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直接管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农业经济管理需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做支撑,如果无法有效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很难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人员普遍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较低,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有局限,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管理人员很容易出现缺乏行动力、知识滞后等问题。虽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诸多惠农、助农政策,但是难以在基层贯彻落实,因此,农村经济发展受人才因素的影响,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2.2农业生产单位发展能力较低

1)我国农业生产活动长期受限于个体活动发展模式的影响比较深远,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个体与个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规模与发展形式单一,获取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不仅导致农业生产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偏弱。2)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大型企业的整合资源的支持,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之间不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导致各项生产要素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发展。

2.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及,促使诸多行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相关软硬件设施,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此方面的意识,尚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现代化农业必然是依赖于高科技手段,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将逐渐被淘汰,因此,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势必会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2.4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逐步发生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正在被逐步淘汰,农业生产正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发展,这表明我国已初步走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的资本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极大的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但是仍然无法有效改善当前的现状,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加强人才培养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需要依靠大量的专业人才方能得以实现,因此,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优化农业基础硬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大人才储备,建立强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才能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以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有深刻的了解,为此,要加强对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组织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优化和创新当前落后的农业技术,积极与相关高校建立联系,定向培养人才,扩充农业经济管理储备人才队伍。

3.2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模式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整体而言效益不高,缺乏发展的潜力。对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小农经济模式下,个体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发展规模化农业,还有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以机械化作业代替人工劳作,还可以全面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多元化就业。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史,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已有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积极发展。

3.3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推动了诸多行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创造出了更高的效益,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要积极尝试,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加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以及学习等方方面面,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不仅可以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能加快农业生产信息的流通,以高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生产。通过互联网可以精准了解市场需求,进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推动农业的精准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积极转变自身的认知,接受并掌握互联网发展模式,并积极进行实践。

3.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篇9

一、引言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养活着4.1亿人口,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此政府长期以来把“三农”问题放在首要地位。总理曾多次指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的。我国农村人口取得收入主要有以下方式:务农、经商、外出打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同学者的看法如下。

张厚安、徐勇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三农”问题尤为重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陈锡文认为:新阶段农业、农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而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是农村就业不充分。韩长赋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一是全国近13亿人口,62%以上在农村,占大多数;二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东西部农村之间的差距在拉大。张欣渝认为:资本投入、技术水平、劳动力人数、耕地面积是影响农村经济的主要因素,其中资本投入和技术水平是最主要因素,劳动力对我国农村经济的贡献率非常微弱,土地对我国农村经济的贡献率也很不明显且为负。

三、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不够

资金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投资明显不足。在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支出占农业GDP的25%以上;印度政府财政支出也占到了农业GDP的10%。相比较而言,我国投入最高的年份,占比为10.69%,且近年来投资比例不断下降。

(二)剩余劳动力压力

一方面,由于存在资源约束,农业本身难以吸收更多劳动力;另一方面,从2009年8月到2011年春节前后的“农民荒”昭示着乡镇企业招工标准升高,由于不具备工作所需专业技能,农民外出打工变得困难。农村中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三)农村金融发展落后

安翔(2005)根据经典内生增长模型,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检验,表明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虽然我国农村金融取得了进步,但呈现出高增长、低效率问题。农村金融在整个金融中的弱势地位,无法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构成,是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集体非理性”

已经不太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今农村的是个体化经营,农民自身科技知识不丰富,不能进行科学规划,很容易导致集体非理的发生。去年内蒙古武川县土豆丰收,导致土豆价格暴跌,很多农民刚刚收回成本,更有甚者损失惨重,前年的价格暴涨导致了去年的价格暴跌。惨重的事实告诉我们: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四、改善措施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补贴。与此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人文环境的建设。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二)科教兴国

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应该充分发挥基层农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对广大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务农收入;另一方面,“民工荒”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发展了,农民本身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其就业技能和全面素质,是缓解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措施。

(三)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的手段。内蒙古武川县去年土豆价格暴跌,农民损失惨重的现象也说明了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对我国整体经济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成了我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关键点。我国应给予农村经济足够的重视,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在多方面给予支持,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深端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合肥:安徽大学,2005,11.

篇10

从很早开始,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现在农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们国家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的高低。我国的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并且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逐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使得农业经济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对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有一定价值。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新农村的经济应该是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有强大的乡村产业做基础。比如农村合作社会越来越多,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合作社把和人分块的土地集中起来,使用现代化的农机进行耕种与收割,大大的提高了产量与效率,是农民得到了更大的实惠。随着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国家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深入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就是需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围绕国家有关经济和政治政策为中心来进行。例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基础设施和市场的消费能力都是需要在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考虑的,合理分配资源,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变得绿色且可持续。前文提到,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大国,因此农村经济一直以农业经营为主,农业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流部分,与其他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紧密相连。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的管理,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经济体系,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变得更加信息化、国际化。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存在缺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正在朝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的发展速度和拓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国家虽然重视农村经济改革活动,但由于新型农村经济起步较慢,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导致出现新问题时往往不能迅速解决。在我国,仍然存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导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匹配,农业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出现了严重的偏移,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低下。为了促进国家广大的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党和政府把大量的政策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来,然而,实现这些建设政策的始终是地方的政府部门,这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政治和经济紧握着自由分配的权利,倘若当地政府能够做好本分的工作,这些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但在实际建设过程当中,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过分强调城市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仅仅给予城区中的中小企业的现象。大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并不注重当地的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常的补贴和优惠待遇仅限于传统的农业活动,不去积极地鼓励农民们从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虽然,也有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农村经济发展,但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想当然地去胡乱干预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行为,不仅没有让农业经济发展起来,反而弄巧成拙,严重损坏农民们的改革积极性,甚至使得当地的农业经济倒退起来。

(二)农民自身素养没有跟上发展步伐在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里边的农业经济这一方面,大体上来看,它的主要目标是对应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也取决于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如今,已经有一部分农村经济的已经发展的农业地区,那么在这些地区,就会有研究学者进行研究其发展规律,并将这些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推广。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发展模式因地区而异,所以就导致了,固定的理论知识不能强加于其他地方。因此,各区域的专业人员必须实地考察两地的具体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经济问题,以便为发展铺平道路。然而,这一领域的专家较少,负责管理农村经济活动的人往往年龄较大,技能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村地区许多人的文化素质都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一般都不敢参与到经济改革的活动中来,这就给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带来了诸多障碍。

(三)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农村经济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经济基础上,它还依赖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各种农业生产活动。在某些地区确实有提供相关的农业咨询课程,但情况因地而异。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地方,所以农业相关研究还需要很多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探究和研究,但现在,这方面的专家很少。管理经济活动的工作人员学习能力低,接受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机械能力不符合要求,缺乏适应性。也就是说农村地区缺乏实际经验和对业务机制都了解的人,就是说,目前还存在这经济活动与真正的农村发展是不相容的现象。此外村里有许多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城镇工作,其中大多数是老人和儿童,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短缺,这是因为农业经济和农业劳动力的管理农业经济的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就业的工人,这大大严重影响农民生产能力。此外,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许多人受教育程度较低,态度较保守,缺乏创业动力。

(四)相关领导没有足够重视,工作任务没有落实到位为了促进全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重要的政策,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不平衡,更加强调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针对的是特定城市的中小企业。但是并没有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有更多的更科学的考虑,一般的补贴和优惠只针对某些传统农业活动但是却不鼓励农民从事生产活动等现代农业种植、休闲农场、乡村旅游业。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经济和科学规划的同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这阻碍了农民创业,并导致当地经济的衰退。

三、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

我国的新农村经济主要有几点,第一方面,是农村产业的兴旺,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培育农村发展性的动能,第二方面,就是生态的宜居性,生态的宜居就是绿色的乡村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格局,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第三方面是乡村风气文明建设,要传承与发扬,并且提升发展农村的优秀产业文化,使得农村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以黑龙江省红卫农场为例,他们采用了创新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首先他们完善高标准的服务模式,加强对于旗下公司的监管他们对于管理区的干部进行全方面考核,培育发展了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对于在市场当中没有证件或者是销售假冒伪劣的从事化肥销售的商户要进行严厉打击。最后他们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严禁焚烧秸秆。下面就农业经济管理提几点对策。

(一)引入社会资本,整合基层劳动力资源在建设新农村地区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需要引进社会资本来促进工业发展,需要整合当地老旧的社会资源。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大多比较倾向于走出外地去打工赚钱,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给自己的家挣更多的钱,希望利用休闲时间增加家庭财富。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劳动力日益增长的需求阻止了许多农业工人在就业期间返回家园参与农业生产,从而加剧了农业生产的矛盾。也就是说,如果要增加农民家庭的收入,想要提高家庭收入,就要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矛盾,积极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通过地方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

(二)推动土地资源,大力推动生态农业适应当展的要求、生产和管理的集中化、流程管理和土地使用的现代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效率的农产品。这将确保有秩序的农业生产,还应大规模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大型产业,确保扎实的食品安全,成为整个教育,促进经济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农业管理队伍建设应建立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拟定并通过了基于证据的管理政策,定期组织职员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发展以及最先进的农业经济政策的了解,这些措施有助于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最终加强优质产能。以及要提升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层的人员在管理上的经济意识,并且根据重点区域特点加快建立相应的农业地区经济控制制度,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经济效益。

(四)引进一批专业化的经济活动管理人员,强化工作管理制度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受到政府的阻碍,而且受到经济规划和管理人员的阻碍。因此,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选择一群真正有能力的人,并定期组织他们的培训。此外,应建立严格的职业行为评价和奖励制度,以监测和评价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五)政府部门要发挥好建设性作用全力推进跨越式的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政府必须履行其职责,并建立各种服务性质的政府。首先,从文化上讲,政府正在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业工人学习创建社团集体,可以激发他们训练和创业精神。其次,在经济领域,政府应该大力鼓励赞同当地银行提供财政支持,为那些在农村从事一项经济活动,例如提供无息贷款,以解决创业资金问题,通过整合城乡资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建设,积极组织城市大企业去扶持促进农村小企业发展。

四、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篇11

[作者简介]韦晓菡,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师,经济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149―03

广西是一个农业省,农业人口多,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在广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而从农村调查情况来看,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虽然具备了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适应能力,但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需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创业的成功率,扩大就业面。本文首先探讨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并以广西财经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该专业目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一)创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指的是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工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两个转变:一是人才培养要从过去的侧重理论研究向侧重实际应用转变,毕业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联系;二是人才培养要从过去的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毕业生既可以在各级党政机关从事行政管理、研究和制定农林业发展政策等工作,也可以在各类涉农(林)企业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统计、咨询等工作。通过两个转变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他们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调查与分析能力,能够发现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具有动态的思维方式,能够从独特的视角审视不断变化的农村和农村经济,从而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创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建“基础+模块”的课程体系,基础教育部分既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工具形式的课程,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以文化、音乐、艺术等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公共基础课。在专业课方面,突出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并重的原则,推行“基础+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通过专业主干课程使学生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知识,通过专业任选课程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划分为若干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为一个“模块”。学生在低年级主要学习公共课与基础课,打下宽厚的基础,在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志向和个人兴趣特长选择专业方向,然后根据模块组织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教学,为未来的就业提前作好准备。同时还要通过定期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使用意见,根据反馈意见适时地调整课程设置,从而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使课程体系更符合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三)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学院需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首先,通过学院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委会等学生自治组织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得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转变教职工职能,从以管理为主转为以服务为主,一方面辅导员与专业老师通过提供专业意见,推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活动,使得学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结构的完善并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另一方面老师还可以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通过探索自我、了解自我,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四)创建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容易忽视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不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探究式学习,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倡案例教学,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自主分析和处理问题;二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调研和科学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增强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在理论课程中安排外出参观和将课堂知识与自身科研课题相结合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教学中成绩的评定要采用多种考核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学生只注重考试分数而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集教师、学生、校内外实习基地和相关部门为一体的综合系统。要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采取“请进来讲座、走出去实习与兴趣小组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聘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带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见习和参观,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兴趣小组,进行有针对陛的社会调查与研究。二是创新实践教学课程,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形势,对实践教学课程的数量和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使实践教学课程能体现学科特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三是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通过制定从职称评定、评优、培训方面的支持制度,鼓励教师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加大学生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广西财经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广西财经学院目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在专业课程模块中设置了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等专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对涉及农业经营与发展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的课程设置还不够系统,可能导致学生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时遇到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农业经济的兴趣,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在专业任修课模块中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这些课程中能体现专业特色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不足,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扩大知识面,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三是现有课程中在内容上存在较多的交叉重复现象,这一方面导致学生重复接受不同课程里的相同内容,感觉学习较为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每个教师在讲授重复内容时都认为其他老师会作详细解释,结果导致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不够系统深入。

(二)学生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11年新设立的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部分学生对就业情况存在疑虑,同时作为新专业许多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不足,而学院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委会等学生自治组织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增强班级凝聚力方面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够自信,学习动力不足,在学院有涉农专业的年级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整体成绩相对于其他专业较低,因此学生自治组织在未来工作中如何激发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仍是一个难题。

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虽然辅导员和专业老师提供了指导,但是课外专业活动得到学生呼应的不多,师生在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上交流不足,这使得学生难以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首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虽然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比如以小组形式轮流上台讲述本小组对案例的理解,但是以小组形式完成案例准备工作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搭便车思想,没有认真完成案例分析,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其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低年级时就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了科研导师,但是学生在低年级时对自己未来专业方向的理解还不清晰,变动可能性大,这就导致了科研导师在学生科研活动中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最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考核过程中多以最后考试成绩或论文成绩为主,这使得学生对日常的课堂讨论、课堂作业和课外实践重视不足,学生无法扎实掌握课程知识,难以在课堂知识基础上培养创新性思维。

(四)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不足,在将实习、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体系进行衔接和融合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包括:一是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学时间被理论教学占用,实际操作无法到位的问题;二是经贸学院初步与一些涉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目前安排学生前往这些单位进行教学实习还较少,实习基地数量和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毕业实习虽然安排的时间较长,但是缺乏相应的跟踪管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了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专业实用技能难以判断。

三、完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是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备选比例,扩大学生选择范围,增设一些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课程和体现专业发展前沿的课程;二是在课程体系中要处理好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解决好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与脱节的问题,使课程结构更科学,课程体系所体现的知识结构更完整。

(二)转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管理机制。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等多种形式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专业学习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第二课堂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制订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首先,通过完善学院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委会的管理制度,使学生自治组织在推动学生自我管理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设置鼓励学生创新的激励措施,结合学校创新学分申请和二级学院创新个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的评选等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方法。首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科研导师的确定可以在学生进人大学二年级课程学习时再进行选择,因为学生通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对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和本专业有了初步了解,此时确定科研导师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科研竞赛、撰写毕业论文时由同一位老师进行指导,学生的科研训练具有较好的延续性,并且科研导师也可以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中,增加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其创新能力。其次,建立侧重于日常工作的成绩评价体系,学生在日常教学中以个人形式或小组形式完成的作业在总体成绩评定中占主要地位,并要求小组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明确人员分工,在进行小组整体成绩评价时也对个人进行考核,增强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加强与涉农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深度,通过联合举办一些专业比赛、安排学生前往这些单位进行教学实习等方式,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同时还要积极开拓实习基地,增加实习基地数量,使学生在寒暑假能到基地长期实习。其次,加强对毕业实习的追踪和考核,尽可能引导学生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定期与学生就毕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并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对实习单位进行追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评价,提高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辉,黎东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

篇12

随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政策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将成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之一。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需要一大批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经济,服务一线的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但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明显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加强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咨询服务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面广,富有创新精神,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事农业企业或乡镇企业管理的专门人才。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业企业、村级、乡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技能,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微观经济管理和服务的中、高级管理专门人才。

二、对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

通过近年来我们所作的调研,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敬业精神、诚信、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主动、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意识、职业道德、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身体素质。其中最强调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

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要学习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学生要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和风格。要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以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要能思、能说、能写,还要能做,要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涉农企业要求现在的很多岗位都必须是持证上岗,比如:搞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搞营销的要有营销资格证书,搞农村收购的农村经纪人员也要有经纪员资格证,从事企业管理的可考职业经理人资格等等。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了资格证书,为今后从事某专业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三、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学识的深浅和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能否顺利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需充分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科学配置,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适应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公共任选课三大部分构成(见图示1-1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政课、语数外、计算机、体育、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与健康、安全消防、形势与政策等。公共任选课开设素质类课程,意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个人修养。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部分构成。

四、高职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重视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企业逐渐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以往偏重于政府需要的经济理论分析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明显不符合社会需求。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增加管理类课程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可设置的专业方向有:会计电算化 、农(畜)产品营销。专业核心能力为:农业经济调查分析及市场营销、财务核算技能。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课可开设:农业经济基础、农业技术经济、农产品加工概论、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法、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业经济调查、会计核算模拟训练、市场营销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加强新教材建设,积极选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规划类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鼓励教师主编或参与规划教材编写,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新要求。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五、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的完善

不断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合理规划每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的课时,宜实验、实训的就安排实验、实训,宜理论教学的就安排以理论为主,兼顾实验、实训。课堂教学推广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管理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根据农村、农业职能部门、企业具体实际,让学生自己去规划农村、企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学生课下自己找资料、去思考和设计方案,回到课堂上,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融入畅谈式教学方式,畅谈式教学使学生如鱼得水,让学生自己阐明观点,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的讨论,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案例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竞赛活动,例如开展演讲比赛,每个学年举行一次,要求以班为参赛单位,先在班内进行选拔组队,再在全系范围内进行淘汰赛,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个人修养,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六、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意义重大,选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依据,必须在农业和农村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民主建设等方面,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地方,作为选定建设实习基地的重要依据。另外,实习基地共建单位还应广泛包括涉农企业、乡镇政府和事业单位等等。

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利用寒暑假时间,要求学生深入到农村、企业和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开展指导与评比工作,将学生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许玉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31-33.

[2]韩玉志.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4,(11):80-81.

[3]樊东,王晓云,赵奎军.农科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18-21.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