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09:28: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逐渐兴起,网络翻译也层出不穷,这对传统文学翻译产生了冲击。网络文学翻译相较于传统文学翻译有一些新特征,例如:更即时、更多互动、受众更广、更便捷等。相对于传统文学翻译的唯一性和权威性,网络文学翻译有更多可塑空间,当然网络文学翻译误译、漏译现象也时有发生。
一、传统文学翻译
传统文学翻译是以纸张为媒介,译者把自己的译文逐字逐句誊写在纸上,由出版社编辑出版,最后印刷上市的(张英洁,2013:7)。传统文学翻译的译者完全脱离网络,不借用电子词典或翻译机器,不使用计算机录入文本,这也是最早的一种翻译方法。
二、网络文学翻译
网络文化是当代影响范围最广、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契机,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网络也给文学的发展创造了平台,网络文学随之产生。外国文化的流行让翻译外国畅销文学作品成为翻译爱好者一种文学时尚。网络文学翻译就是指翻译行为的网络化,包括把传统文学翻译作品上传到网络上或者直接在网络上利用翻译工具进行文学翻译。这种网络化的文学翻译给文学翻译提供了更大众的平台,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学翻译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读者的角色等。(郭振星,2013)
三、网络文学翻译的新特征
(一)即时性
与传统文学翻译相比,网络文学翻译具有即时性。外国文学畅销作品很快能呈现在网上,与之相应的中文版也会在网上随之推出,翻译者可能是翻译专家,也可能是民间翻译团队或个人。网络文学翻译的即时性特点,使读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学作品的故事内容,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当然,和传统文学翻译的严格措辞、编辑、校对相比,网络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互动性
在传统文学翻译中,译者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原版作品翻译给读者,与读者没有互动,不同读者对翻译作品的理解也大相径庭。互联网给译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创造了交流的平台。在网络翻译中,没有绝对的权威,翻译成为人人可以参与的活动,翻译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为,如众多译者在网络上翻译接力。读者可以评价译者的翻译,提出建议或批评,这有利于译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翻译,提高翻译质量。读者与读者之间也可以交流阅读心得,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剖析人物性格。互动给译者与读者营造了一个轻松交流的氛围,使文学作品变得更生动。
(三)便捷性
阅读传统翻译作品需要通过纸质书籍,而阅读网络翻译作品显得更加便捷和快捷。网络化的生活让很多人都养成了网上阅读的习惯,上网阅读的人数越来越多,读纸质书籍的人越来越少,网络文学逐渐兴起,网络文学翻译成为了文学翻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翻译的便捷性还体现在修改方便。译者通过鼠标操作就可以增删译稿,对译文进行反复修改,通过互联网交流,逐渐完善译文。传统文学翻译的修改就显得不那么便捷,但传统纸质翻译更便于收藏、保存更久。
(四)快餐化
网络文学作品通常篇幅比传统文学作品精短,选材更自由,翻译更多为意译。翻译者大多是网络文学的爱好者,在翻译过程中报着娱乐心态,而非盈利目的,更多的使用网络用语等轻松诙谐的语言,有时缺乏传统翻译的严谨态度,有时会出现错译、漏译现象。这更像一种快餐文化。(五)读者角色多样化(1)读者兼文学翻译的批评者读者阅读传统文学翻译作品只能自我吸收,而阅读网络翻译作品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评论,他们兼翻译作品的批评者。有的评论一针见血、成熟客观,有的评论显得主观偏激,不管批评是否到位,文学批评在网络平台下更加大众化。(2)读者兼文学翻译的译者读者们在批评网络译文的同时也争相传播自己的译文,做起了翻译作品的译者。网络民间译者声势浩大,力量不可低估。集体竞译推动了网络文学的繁荣,推动了翻译市场的发展。专业的翻译有时甚至会参考民间翻译,例如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就是民间译者率先译出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采用的。(张艳琴,2007:17-18)
四、网络文学翻译的质量探讨
网络翻译的质量受到一些传统译者的质疑,如:利用机器翻译会降低翻译质量,多人合译使翻译风格无法统一,网络翻译缺乏科学的态度等等。笔者认为,译文质量与选择的翻译工具、翻译方式没有必然联系,而与译者有关。传统文学翻译的译者大多是翻译大家,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著名作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人,他们首先是文学家,其次才是文学翻译家。而网络文学翻译由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的脱离,译者水平的参差不齐,才造成了网络文学翻译的质量鱼龙混杂。但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文学翻译作品不一定都是优秀作品,网络文学翻译作品也不一定质量不高。传统文学翻译经过了出版社的严格校对、编辑、包装来保障质量,同样网络文学翻译也可以通过读者对其进行优胜劣汰来保证质量。对于网络翻译质量的探讨又引出一个新课题即文学翻译是否需要专业化。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翻译,文学本来就是语言创造的艺术,“文学翻译是要用另一种语言工具,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品读原著一样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动和美的感受”(刘建林,2009)。文学翻译并不要求译者的精确翻译,而是需要译者的再创作。过于精准的翻译,不一定能达到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也不一定满足读者的需要。
五、结语
网络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这不同于传统翻译理论所要求的译语表达与源语表达最大程度实现对等,也不再拘束于源语文化需植入译作之中的专业化要求。当代网络文学作品题材丰富、现实感强、风格多样、消费节奏快,这些特征相对传统文学作品来说,对译者的领悟能力、翻译能力和文化素养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对于原作的取与舍,对于源语文化的传递与回避,对于目的语文化的植入与放弃,都是需要译者的再创作。网络文学翻译这种翻译形式不会降低文学翻译的质量,它可以作为传统文学翻译的补充,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同时给传统文学翻译提供借鉴。网络文学翻译的即时、快速传播的特点满足了读者一睹为快的愿望,读者可以给译者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帮助提高作品的翻译质量。网络文学翻译和传统文学翻译需要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共同发展,这样文学翻译质量才会提高,文学翻译才能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洁.论互联网文学翻译对译介学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郭振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网络文学翻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2009年4月,全民参与的选秀运动——“快乐女声”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一路被评委看好的实力唱将郁可唯最终杀进4强。但在这之后4进3的比赛中,输给李霄云,位列第4。“快乐女声”评委之一巫启贤于8月25日在其博客中发表文章“快女四强,是强”中谈到郁可唯的失利时说,她“虽然把《玫瑰人生》唱得如痴如醉,却让一个把《斗牛》唱得普普通通的李霄云P了下去,虽然我们很痛心,好音乐又一次败在热闹激情的手下,但是因为这比赛不只是有专业评委,还有大众评委的投票左右大局,他们可能是因为选手的一句话,一滴泪,或一个故事就会把票投过去,而跟选手的演唱表现毫无关系,时常令我们有一种挫败感。”在“快乐女声”这样一个商业化色彩浓重的选秀节目中,我们不排除大众被商业利益操控的嫌疑,但巫启贤谈到的“专业评委”和“大众评委”的差别却是指出了精英与大众在面对艺术对象时的关键不同。大众常常因主观感情的偏好等因素而在对艺术对象进行审美判断时加人更多个人化的因素,而专业精英则更注重理论、技巧的运用,更具学理化色彩。艺术如此,文学亦如此,这最明显地体现在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上。
90年代以来,《第一次亲密接触》、《告别薇安》、《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涌现出来。2008年11月,中国作协指导、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与中文在线联合举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这次活动集中了《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长篇小说选刊》等20余家文学名刊的资深编辑参与审读和评点,最终推出十部网络文学佳作。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网络文学,正如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欧阳友权所说:“这个一度连‘正名’都困难的‘野路子’文学,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社会的文化视野,步人了时代文学的殿堂。”在福州参加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作协主席铁凝、副主席陈建功也认为,网络文学的兴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铁凝说,网络文学的兴起,颠覆了纸质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它是一个完全平民、自由的平台,给每一个喜欢写字的人以相对平等的机会。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文学现象。相对于掌控在少数统治者或精英人士手里的传统文学,网络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及文学批评像现在这样繁荣这样无拘无束。
但是,一些学者在众生喧哗中提出质疑。白烨在《文学批评的声音太弱了——有关文坛现状的问题与建言》中明确指出:我国当代的网络文学实际上处于“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状态”。网络文学这样一个新生的事物,由于其充分的自由:参与主体身份的自由、“说什么”的自由、“怎么说”的自由,以及网络技术造成的文学环境的极端宽容,促成了这样一个喧嚣与热闹的文学景象。在网络上常见有高水平的作品出现,但一些文学水平低、思想道德水平低的作品也混杂其中,甚至由于商业化、社会化等原因引起了媒体和大众的热捧。在网络文学的鉴赏和评判中,大众由于充分地参与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而他们,如同巫启贤所说,“可能是因为选手的一句话,一滴泪,或一个故事就会把票投过去”,他们更关注选手或作品的“切身相关性”,而忽视一部文学作品应具有的文学价值。因此,本文认为,网络文学迫切需要文学批评,尤其是传统文学批评、专业文学批评的引导,使其及时准确地调适自己前行的路标,以便用业绩和品质历史地证明自己。
表面上看,网络文学是有自己的文学批评的,如谭德晶的《网络文学批评论纲》一书便是专门分析网络文学批评即大众文学批评方式所出现的特征的,但是这种批评方式并不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虽然其中有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理论色彩浓厚的批评,但它们大多是以直觉感性评价为主,多数只是一两句的点评,既不规范,也无章法。更重要的是缺乏明确的批评标准与专业的学术理念指导,更注重充当“自我表现”的角色,因而不能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功能。而在此时迫切需要站出来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学批评却在面对驳杂庞大的网络文学面前出现了失语的状况。传统文学批评的权威身份崩溃了,消费主义、感官享受主义、趣味主义风盛行,没有人理会谁是经典、谁是大师,没有人耳提面命地说“***是工农阶级的代表”,也没有人愿意正襟危坐去听权威老者说经论道,网络成为一个消费欲望、寻求的平台。传统批评家所倡导的时代使命、文学使命与网络相隔甚远。在这样吵吵嚷嚷的环境下,即使有几个大师发出呐喊,也很快消失于茫茫网海,这是传统文学批评面临的困境。如何在网络文学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我认为,传统文学批评一方面要坚守传统文学批评的使命,引导文学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须调整自身的不合理因素,适应时代的变化,必要从大众文学批评中提取可借鉴的因素。
一、树立人文主义精神、坚守文学使命
人文主义精神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种非宗教性的以人的精神、理性、文化价值为基点的对极权、物质、肉体、流行、当下的一种超越,它往往在“天下汤汤”之时提醒人们留意于这些基本价值,批判统治者或芸芸众生那种非理性的极端和狂热。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膨胀,网络文学中弥漫着大众文化流行的趣味主义、享乐主义、感官刺激,网络上的大众批评方式也是如此,虽然有一些怀着人文主义精神进行批评的作品,但多数大众常常凭个人喜好,常常通过评论作品来抒写一己情怀,这是由于大众对主观内心世界的过度关注造成的,这些都在无情地消解着理想、崇高、英雄主义,消解着一切绝对、终极、本质的形而上价值,而作为传统批评家则应在网络文学面前承担更多的责任。
“解构主义中,批评家被告知,他们并不具有启蒙资格,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操作,一种标志职业身份的手段。”我认为,文学批评活动绝非白娱自乐地操作,当然批评家也不仅仅是对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进行解说,而更应该重点通过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作家的创作取向等等方面来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目前部分传统文学批评家成了商家谋取商业利益的筹码,而批评者本人由于利益的驱使,也甘当筹码,把粗制滥造的作品说得天花乱坠,出现吹捧式批评和炒作式批评。这一方面是批评家个人道德素质水平高低的反映,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一方面混淆大众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使得精品的浮出和流传愈加困难,这一点是值得文学界引以为戒的。
二、批评策略的转换
不可否认,在网络文学面前,传统文学批评缺乏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性太强,批评术语太多。甚至有些晦涩难懂。游荡在网络上的读者上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娱乐,试想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看一个轻松的笑话、一部声色并茂的电影、几页故事曲折离奇的小说,这种诱惑下,有几个人能静下来心去读懂传统批评家的理论术语?福柯曾断言“话语的真理性不仅在于它说什么,而且在于它怎么说,换言之。话语是否被接受为真理,不仅与它的内容有关,而且还与话语使用者的意向有关”。传统文学批评应在批评策略上,语言的言说方式上向大众文学批评学习。当然,大众文学批评的通俗易懂多是由于批评者缺乏理论修养,不能熟练地掌握文学批评术语而不得不采用这种方式的,但是它的确在客观上使得文学批评开始摆脱沉重的说教,开始变得富有个性了。对于传统文学批评,尽量使文学批评通俗易懂,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相信它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
随着互联网络的蓬勃发展和大众网民的爆发式增加,网络文学悄然兴起并已经渗透到网民的文化生活中。网络文学的产生、发展与壮大,呈现出明显的特征:文学观念平民化、作家身份大众网民化、文本载体虚拟数字化、流通出版方式快速多元化等。网络文学给当代文坛带来勃勃生机,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文学价值理念等各种各样的新冲击与挑战。
一、网络文学的界定及兴起
网络文学作为正式概念在国内提出的时间并不太长,最初由网易公司在1999年率先使用。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能归入文学门类的概念,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针对传统文学而言的,主要特指文学创作依赖的媒介、作品传播途径等方面与以往传统文学的书面印刷具有的不同之处[1]。在大多数网民心目中的网络文学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网络文学的创作基于运用网络思维;网络文学的大量文字具有网络通俗性;网络文学创作成型后应该首先发表在网络上;网络文学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快速即时传播。但在文学专业人士眼中,一般认为网络文学存在三种类型:网罗文学文本,可以在线阅读的原纸质作品;网上爱恋文学,在作品的内容上以描述网人网事为主;网络承载的原创文学作品,可以是非恶意灌水的文学类型的帖子,各种论坛与博客文章等。对网络原创文学的界定与定位折射出本质特征:即作者身份“大众化”、作品内容多样化、传播途径网络化与创作源头“民间化”。
网络文学的兴起时间较短。网络文学起步时候的作者多是爱好文学的青年,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给了他们相对自由的文学创作空间和作品发表园地。较早出现的中文文学网有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新语丝、橄榄树、花招等,较早出现的一部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文网络小说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由于网络文学的发表不需要编审,往往不经筛选审核就可以在网上发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精英作家的文学型话语垄断,真实地成为地地道道的“大众”文学。
二、网络文学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网络文学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必然产生的一种新鲜文学样态。它的内容与形式并不完全是对传统文学的拷贝与移植,有些网络文学作者的文字水平可能有限,但他们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存在大量的创新,从而自然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的差异风貌。如从审美角度考量,一般传统文学的审美是倾向于对社会文化的认同,但网络文学的主流审美观是对个人情感的接纳与认同[2]。网络文学所展现出的生活舞台是传统文学所无法涉及的多样和宽广。如果网络文学仅仅是在阅读方式与传统文学有所差异的话,那网络文学绝对不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生存空间。网络文学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传统文学存在本质的差异,在网络上进行写作在多方面体现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它反映出人们言论自由而畅所欲言,内容更加鲜活与多元,角度更加生活化。
网络文学存在的合理性。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自身合理的各方面的价值。一是网络文学平台促使多种艺术形式得以有机融合。网络文学作者在网络进行创作时,自身可以充分发挥全面的艺术才能,创作文字的同时,可以使用技术化的手段,辅之以相应的绘画、音乐创作等,从而使得文学作品更具直观性和图文并茂。二是网络文学最为充分地体现创作自由性。作者进行网络文学创作成功并发表,因为没有编辑出版社的审核介入,其文学思想不受限制和左右,不被金钱所束缚,可以超脱功利功名,凭着对生活的感悟,自由发挥自身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将真实创作出真实的艺术精品。三是网络文学“超文本”写作方式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时空。网络文学在作者第一文本的诞生并非文本内容永久性的僵化固定,不同的读者可在作者原文本的基础上完全可做到不受第一文本的格式和文字的限制,可以对第一文本内容进行自由的修改与加工甚至再创作,可以方便地在内容与形式上添加技术化的剪切和拼贴,真正使阅读者既是“读者”同时也是“作者”,网络文学具有传统文学无法企及的交互性等特征而具备强大的生命力。
三、网络文学创作的民间化与大众化
网络文学特有的“民间化”走向主要与当代中国的文学环境密切相关。诚然,网络原创文学的产生与走向可能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熏陶的大背景下催生出来的,从而带有一定受“国际特色”影响的发展态势,但由于网络文学主要指涉文学的特有的审美意识与价值立场,因而必然带有强烈的中国本土“地域特色”。网络文学仍然是在国家权利中心控制范围的文化与技术边缘区域形成的文化生存空间,它仍然标志着一种相互影响的主流态度立场与价值取向。但网络文学保存并比较真实地表达出了公众民间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下层人民群众的情绪世界。自由自在是网络文学最基本的创作风格,它充分拥有民间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传统背景,具备最充分最完整的“民间化”特质[3]。
网络文学具备价值大众化。中国当代网络文学实质上在某种程度可认为是当代文学大众化的延伸与深化。当代文学虽然能够爆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但由于其艺术与文化底蕴难以离开意识形态而总是显得贫瘠与虚弱,在大众化过程中缺少真正的发展生命力,甚至无法同整个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传统基因链条进行连接。网络文学承载着自古以来民族文化的历史,大众的创作与参与推动了文学价值进一步的开掘与表现,顺应了世界文学与文学理性价值的发展潮流。
总之,我国当下的网络文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片面走向全面,从感性走向理性的发展过程。网络文学由诞生到被认可的过程合乎新生事物发展规律,必将成为文学作品的另一个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网络文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且网络文学有着其与众不同的特质。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体现出的是世俗性和物性的特征,其所显示出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民主性。对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进行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把握网络文学的特质,更能够促进当代文艺建设的向前发展。
1、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
1.1两种文学传媒的对比研究
1.1.1传统文学
对传统文学而言,其主要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是纸质,其内容有文字构成,其传播属于单向传播。一般而言,传统文学在创作上具备一定的写作程式,且不同类型的文学具有相对固定的体裁和形式。以小说文学为例,在创作时必须全方位、立体地、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并反映时代的特质。同时,传统文学多被附加了一种激励社会和教化社会的责任,肩负着传递和弘扬主流社会价值,宣扬传统道德的任务。
1.1.2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传播方式则是现代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发挥网络语言和链接技术的优势,充分借助各种现代传播手段来彰显和表达的一种现代文化形式。网络不仅承载了各种传统文学体裁和形式,也派生出了一系列无法以体裁或表现形式来进行界定的传播方式。例如,文学网站、博客、动画软件等。这些均成为了网络文学的重要传播载体。从传统的方式和传播的层面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是,网络传播方式互动性强,传统文学传播方式较为被动;二是,网络文学成为平民化的一种话语表达形式;三是,网络文学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扩展,日渐衍生出多种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学传媒形成巨大冲击。
1.2两种文学语言的对比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语言上存在明显差别。传统文学为表达思维的严谨性和作品的表达意图,在创作语言上往往千锤百炼,对语言进行修饰,对句式进行选择,追求语言上的准确性、形象性。传统文学的创作者往往绞尽脑汁的推敲文字,修饰语句,追求所需的韵味。网络文学则明显不同,它追求的是通俗化、速食化。在语言上,网络文学追求简短、直接、幽默的表达。因此,网络文学句子结构较为简单,形式短小。
1.3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读者参与度的比较
1.3.1传统文学无法参与创作
无法参与和无法改变是传统文学文本的主要特点。传统文学作品一旦创作完毕,读者便无法参与起创造。传统文学的这一特点是对文学作品原作者的鼓励和尊重,但是也限制了作品阅读者的读解权。读者只能在阅读传统文学作品后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而网络文学则可以接受创作的双向互动。
1.3.2网络文学的双向互动
网络文学中,读者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后,结合自己的感想及对文本的看法做出一定的回应和点评,从而实现读者与作品创作者之间的沟通。这种双向的互动性得益于与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开放性。甚至会出现一些作品被他人删改、续写、转载等。网络文学没有如传统文学般的特权性,相反具有了一定的平等性和民主性。因此,网络文学中人们的参与度更高,文学产生的效果也更大。
1.4文学的目的与意义的比较
从文学的目的与意义角度来看,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如下:
1.4.1传统文学的“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
传统文学的文学理念中,人们追求的始终是在“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二者之间徘徊,少有如网络文学般的宣泄与自娱。“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依然是传统文学中的主导意义。它已成为人们对现实生活进审美认识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传统文学作家则是着眼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去发现其中的美,去概括其中的美,去塑造美的形象,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当读者品读作品时,便会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命运以及作品刻画出的各种情景,形成强烈的情感反映,或悲伤、或快乐、或优美、或丑恶。读者在精神上接受陶冶和愉悦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增强辨别是否和丑恶的能力。
1.4.2网络文学的宣泄和自娱
网络文学创作者以文字撰写着人生经历和情感股市,不加掩饰,不过度雕饰,也没有虚伪的迎合。因此,网络文学中,“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居于次要位置。一名出色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其作品质量不亚于传统文学中的一些作品。同时,这种文学更贴近于文学的本质。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网络中依然存在的很多泡沫文学。泡沫文学是互联网和网络文学自身特点决定的,也是必然会产生的。
2、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发展的趋势思考
一是趋同化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在商业化运营下,一些脱颖而出的网络文学创作者选择将自己的作品以传统媒体出版作为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可。这会使得网络文学朝向与传统文学趋同的方向进行发展,最终与传统文学融合,成为“传统文学”,而“网络文学”这个词便会名存实亡。对网络文学来讲并非是一个很好的归宿,这将意味着一种具备网络特质的文学形式可能消失。二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虽然具有巨大差异,但同为文学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目前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来看,应当通过努力实现艺术与网络化的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在保持网络文学特质前提下寻求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文学可以适当借鉴传统文学的优势所在,可以采用新兴的“博客”写作形式等保持写作的相对自由、个性化、传播文学的基础上,追求文学造诣的提升。
任何艺术的发生,总是以一定的文化作为语境的。文学从来都是隶属于文化,而网络文学正是通过奠基于网络文化的精神领域才获得自己的根基。但在文化背景和选择上,网络文学们将传统和时尚两种不同的文化刻意放在对立的文化背景上加以渲染,而不是从整个人类文化整体的角度加以考虑。因此在突破主流话语的同时难免矫枉过正,遭遇了另一种尴尬。
这种困境首先表现在文化身份的焦虑与尴尬。不可否认,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化中一种时尚而又颇具争议性的文学形式。它借助于现代最新的传媒手段而兴起,以强势的科技背景冲击着传统的文学方式。毋庸置疑的是,网络文学也存在明显的弱点和缺失。“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其自身的开放性、全民性、共享性,造成了话语权力扩散的最大化”。自由、平等、互动、随意性、民间审美意识等等,本是网络文学追求的标志性特质。然而在当代以消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语境下,网络文学在轰然崛起的商业流行话语面前频抛媚眼,显示了一种投降姿态,走向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矛盾状态。网络文学游离于传统之外,努力建立起自身的话语体系,形成独有的后现代品格。同时,为迎合读者口味,创作大多为快餐式消费为主,缺乏人文情怀,在媚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部分网络作家在商业包装下从幕后走向前台,希望提高作品的商业价值,渴望跻身于主流话语。网络文学与传统媒介联手而融人消费文化的生产线,网络文学便显现出身份的焦虑和尴尬。
其次,虚拟和狂欢背后的文化危机造成其文化品格的缺失与困惑。网络文学的出现是都市化进程结合科技进步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大众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下,娱乐消费性成为了需要的焦点,文学也成了一种可被消费的商品。它审美、教化作用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趣味性和时尚性。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网络文学成了肯德基一样色香味美的快餐,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日趋平民和世俗。人们已经不再期望从它那里得到精神的荡涤,而只是寻求快乐和欲望的满足。目前,人们在喧闹四起的大众文化领域中所见到的更多是愈演愈烈的高技术复制、朝生暮逝的时尚变化,以及即时性的情绪宣泄或心理反应,而长时间的精神性磨练被降格到最低的限度,心灵的玩味和孤独的冥想几乎失去了存在的地盘;这无异于把艺术的精魂推向了消亡的边缘,正是对人生审美过程的衰退的一种回应,意味着人的生命感受正面对着一场很有可能失去自我提升力量而走向凡庸的精神历险。一切神圣、崇高的东西在网络的世界中遭受了消解和嘲弄。
因此,网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培植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样式,对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由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决定了它目前难以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学的地位。在网络文学文本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对社会重大问题、人类生存境遇等终极价值的关怀,还有一些只是纯粹宣泄作者本人生存的怨愤、迷茫与困惑,它们对畸形人生的不满与牢骚,远没有传统文学对现实的批判来的犀利。因此,就文学所应有的刚性和硬度而言,网络文学比不上传统文学。
二、文学格局的边缘地位和异端效应
在当代文学格局中,传统文学依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着强势文化地位。而相对于肇始于民间的网络文学来说其在当下的文学格局中,显然是在文学舞台的边缘努力拼争着。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写作是一种体制外的边缘写作,网络作家所运用的话语形式是非主流的民间话语形态,他们主观上只是寻找一种能够宣泄的途径去宣泄和释放,也就是这种纯粹的我行我素,使其长时间只能在当代文学舞台的边缘向“观众”挤眉弄眼。由于当代文学太多的“另眼观照”和“无奈的被边缘和被另类”,而导致当下的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学格局中凸现出另类、浅薄和过度商业化的异端效应。
从“另类”到“有意无意地归顺”。“另类文学”似乎是“前卫文学”的代名词,有一些网络文学或评论者标榜网络文学为“另类文学”,过分地强调它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补充,甚至认为网络文学将成为一种主流文学。然而时至今日,网络文学已显露出两大变化:一是一批网络浮出“网”面,二是网络文学向传统文学的“归顺”与被“招安”一些网络借着网络传播的迅急猛烈之势,背靠网络,面向传统,网上买得人气,再出版印刷纸面文学,并以印数作为成功的参照,这成为当前网络文学的又一道景观,被许多网民戏称为网络文学的“归顺与招安”。当传统文学媒体向某个网络发出“招安”的表示时,某些网络所表现出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令人不能不遗憾地发现,文学的最终权威,依然归位于传统文学媒介。从“另类”到“有意无意地归顺”,网络文学呈现出现实的困惑与尴尬。
普遍的网络文学作品内涵浅薄、思想含量严重不足。网络文学创作者始终将写作视点对准个人,与社会、公共、国家等集体保持相当的距离,他们虽然获取了个人生存经验,但那是游离于社会经验之外的。没有了社会的有力依托,其结论或其暗示的思想就没有或缺少了社会含量;割裂历史就会使人物变的孤单,其性格或情节的发展没有了必要的起始点,因此也就没有了历史的沧桑厚重,其作品势必缺少文学所要承担的思想意识。网络文学恰恰比较多地关注了私人话语、本能欲望以及身体、性等纯物质的东西,而少有理性、精神。他们的作品多是编织灰色的梦,令人压抑,个性十足,却又支离破碎,不能给人以强有力的震撼或启迪人们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或人生思考。许多网络笔下的人物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轻飘飘的纯物质的东西,几乎没有引人思考的“形而上”的内容,思想含量的极度不足已成为网络文学作品致命的缺陷。
网络文学活动表现出过分的商业化。今日的中国社会一切活动都被赋予了物的内涵,文学亦不例外。文学商业化、文学走向市场是一个趋势,但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依然要重视文学的艺术含量。网络文学显然在这方面失于偏颇,他们在文学市场化的道路上虽然走在了前列,但为了突出文学的市场效应他们有时不惜背离文学的创作原则。正如在网络上时而就会冒出的什么“木子美”、“流氓燕”、“二月丫头”……“她们大胆地身体写作,深刻的内心体验被强有力的商业运行包装、改写……于是一个男性窥视者的视野便覆盖了女性写作的天空与前景”。她们一方面高扬女性大旗,对男性无情抨击、大肆鞭挞,高喊男人发达的肌肉没有丝毫的美感。但在市场的巨大诱惑下,她们又渴望“能拥有一个像父亲一样可以覆盖她们的男人”,这种矛盾不能不说是网络文学创作过分屈从于市场的悲哀。还有一些网络较为熟悉市场游戏规则,他们将笔触紧紧抵住市场、抵住物欲化的现实。于是他们在作品中刻意暴露生活的阴暗面,暴露感官欲望,为读者提供各种刺激。以欲望的顶礼膜拜征服读者、征服市场,很显然这样做大大降低了文学的艺术品位,不能给读者提供以巨大的思想震撼,没有引导读者进行自我人格的磨炼以及对人类进行终极命运的思考。
三、写作形态上的困境和批评缺失的尴尬
网络文学的写作形态,显现了网络作家对传统文学现实秩序的态度:即对传统文学现实秩序的渴望进入、逃离与漠视,表达的是网络作家们对传统文学现实秩序潜在的对抗。传统文学的现实秩序、严密的体制对“话语权”的独占,使得网络作家不堪重压,只能站在秩序之外仰慕大红大紫的同辈,渴望在文坛获得话语权是其深刻的生存焦虑。于是,他们自主选择了在网络中随心所欲地表达来对抗传统文学的现实秩序。
网络文学写作形态的这种对抗姿态,恰恰表现出对传统文学现实秩序的重视与憧憬。从虚幻的稳匿状态向现实主流靠近,网络文学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两套游戏规则的间离。网络写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虚拟的空间中自由地表达、尽情享受挣脱“话语霸权”的“语言狂欢”,以自己为中心,快速生产,一次性消费。网络文学创作的非理性游戏规则,使得作家们的“创作”失去制约而显得软弱、无力。要实现网络作家在传统文学现实秩序中“落脚安家”的愿望,网络文学创作必须修改游戏规则,但修改的结果也就是放弃和背离网络文学的特质。这是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结构性矛盾,也是网络文学写作形态的一个困境。
另一个问题是:文学主题的严重匮乏。通过纸媒体,从虚拟之境走人现实秩序的网络作家,不管愿不愿意,实际上已经放弃了虚拟时空的游戏规则,必须接受现实秩序的制约。然而就是在网络中获得高荣誉的作家文本,如果将其放在当代文坛上冷静分析,也会失去它们在网络上炫目的光环,即使像安妮宝贝这样的网络顶级作家,面对王安忆、铁凝,甚至卫慧、棉棉,其文本主题的可阐释性也会显得单一,剩下的只有主题匮乏的空洞,无奈地湮没于传统文学创作的优秀文本之中。因此具有革命性的网络写作形态却因其文本简单而沦人尴尬境地;缺少认识价值的网络文学主题,使得网络作家在通过纸媒体进入现实秩序获得“一席之地”的可能性再次受到质疑。这是网络文学写作形态的又一困境。
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他在“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之中说:“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可见,网络文学在当今文坛上其势头已经不可抵挡,有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网热背后的传统文学,二者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现状比较
网络的介入使得文学写作不再是创作者一个人的事了,而变成一种集体智慧的凝聚,走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新路。但是,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本质还是文学,它与传统文学有着解不开,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一)存在方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较之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有文本载体、文本形式和文类界限的易位。
(1)文本载体的不同
传统文学作品主要以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文本出现的,它们陈列在书架上,摆放在案桌前,构成一种广延性的物质性存在。网络文学则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于电脑中,传输在互联网上。在这里,文学创作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也可随时更改。
(2)文本形式的不同
传统文学是线形平面的文本构造形式。尽管其也可以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或多线索结构,但由于媒介的三维物理空间的限制,其文本的空间是凝固的,容量是有限的。网络文学显示的是超文本链接的立体构成形式。它的特征是阅读的多线性或超线性,即由线性结构转向链接性结构,由刚性结构转向弹性结构,由封闭结构转向开放结构。
(3)文类界限的不同
在传统文学类型中,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四分法”,同时,纪实文学和虚构文学、文学创作和生活实录、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都非常明确。当我们在欣赏某一传统文学作品前,我们都会事先知道它属于那一种体裁或在阅读的过程中轻易地分辨出来。但在网络文学中,文类界限已变得模糊或被淡化。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分清它们属于哪一类文体,因为这些作品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是模棱两可,传统的文学分类法对它们无从归类。
(二)创作模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的不同主要包括构思方式和创作手段两个方面。
(1)构思方式的比较
传统的文学构思是个人化的艺术思维,它要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不断为内容而寻找形式,以整体的艺术观照来施展自我潜在的艺术创造力,为作品的生成打造审美原创的艺术胚胎。而网络文学则不同,它的写作是随意的,无需完整的艺术构思。如一位文学网友所说:“文字在我是生活状态,只喜欢第一时间的真实感受,不会为文而文,没话找话。我只是坦坦然然地写下我的歌、哭、欲、求,我对人生的思考,我对社会的解说。你有你的体验和实证,我也有我的,我们享有平等的话语权。”
(2)创作手段的变异
网络作者首先需要以机换笔,让一笔一划的“爬格子码字儿”变成轻松的键盘输入,也可以运用万通笔或无线压感笔作手写输入,或是在交互语音平台上进行语音输入。这种创作手段使文学创作者写作时不再低头,而是抬起了头,十个指尖在键盘上飞舞。
(三)传播模式的比较
(1)传统文学以书面材料为载体。
传统文学,属于单向传播,其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媒介接收者。对此,有学者评价说;“在这里,作者是一个绝对核心因素,是文本全知全能的主宰角色,一切都是已知的,既定的读者只是等候智者训导的角色。”
(2)网络文学有双向交流的特征。
网络文学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媒介接受者传播者(或其他接收者)。在一般情况下,读者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才更容易产生阅读作品与参与交流的渴望。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因为交互活动本身常常将欣赏变成了创作,或将创作变成欣赏。
(四)语言的比较
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创作模式以及传播模式的改变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变化。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它的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藩篱,表现出了差异性。
(1)传统文学讲究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别注重文学的表情达意,通过气氛的渲染,景色的烘托,传达出人物的情感体验。有时,为了作品思想内容和精神感情表达的需要,作者会对某些情节进行铺陈叙述。但由于网络文学受制于网络阅读和传播所需要的明了通俗等因素,其语言往往追求简约、形象和直观,词组缩写和符号表意成为网络文学中比较典型的语言形式。
(2)传统文学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通常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体现出来。通过阅读这些个性化的语言,你的脑海中就会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但网络文学语言抹杀了语言的个人色彩,而取之以格式化、程序化的语言模块,阅读起来更加生动自然。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是适应时代而产生的,它虽然没有传统文学根深蒂固的地位,但它也有传统文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应该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妥善处理好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同时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精神粮食。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力会越来越大,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必将共争日月,网络文学因为其自身的优势比传统文学更为普及,影响力更大,并且形成压倒之势。然而,它们毕竟是同根同源的,只有相互补充和完善才能真正共荣,促进文学的长足发展。令人欣慰的是二者的关系正走向融合,具体变现在:
(一)开发工具的融合
在文学创作中,过去那种伏案执笔,正襟危坐,满地废弃纸团的写作方式,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轻松自由的“电脑+网络”写作方式,无论是在床上,在车上,在公园,甚至在两万米的高空,都可以用电脑进行文学的开发和修改。当需要时,作家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作品立即发送到出版社的电子邮箱或网站的栏目下,没有以往的纸质信件方式的缓慢和不安全,达到了现实意义上的零消耗。美国信息传播学家保罗·利文森曾言:“个人计算机以及它对书写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书写缺陷的补救媒介。”在开发工具的这一点上,传统文学的作家在向网络文学的工作方式靠近,进行着开发工具方式的融合。
(二)方式的逐渐融合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方式上各有优缺点,取长补短是两派作家期望达到的目标。传统作家在不断的将自己的作品按照原来方式发行的同时,也在建立自己的博客,宣传作品,和读者进行即时的思想交流,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出版社”和“新闻中心”,一些网络文学的先驱骨干人物纷纷尝试融合传统文学的形式,通过将作品在网上的同时,也出版成书或卖与报纸连载,获得版权和收益,借用传统文学的评价理论来要求自己作品,以获得传统文学界的认可,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作品方式的改变都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三)思维观念的逐步融合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逐渐成熟起来,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努力从其它学科知识中吸取养料,尤其是从传统文学中获得的最多。传统文学在这期间,也逐渐看清了网络文学的本质,摒弃了先前的偏见,从中看见了诸多闪光点,为自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面。在许多的评价标准上,两者在逐步的融合,以前的传统文学,不是走大众路线,而是精英路线,受众很少,影响力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传统文学作家认为这才是合理的生长氛围,能出精品,但是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后,他们看到只要面向大众,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势,能更好的达到了普及文学的作用,非已往自斟自饮所能比拟,所以传统文学在创作和传播工具方面,以及反映社会新气象和新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大力向网络文学靠近。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速度都要更快,范围都要更大。但是要让网络文学融入传统文学中,让传统文学接纳网络文学,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来看,很多生命力很强、有深刻内涵的小说也是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努力后,才登上大雅之堂,最终成为经典之作的。传统文学的根基虽然牢固,但也经不起时代的磨损,网络文学可以成为填补缺陷的有用之才,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学添砖加瓦,二者逐渐融合为令读者更满意的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文坛的分裂,实际上是不同板块之间密切的互动。一方面,网络文学一些成功的作品出版,畅销书籍又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在线阅读,使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大众文学与网络文学天然地联结在一起;传统文学也在亲近网络,创作上频繁交流,理论研讨和作家培训不断,各种评奖活动方兴未艾,两种写作正在积极展开各种对话,试图寻找到最多的关联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学就是新科学技术对文学发动的一场革命。对于这场革命,传统文学领域的大多数人还显得相对无知,我们必须进一步学习了解,积极接受网络文学的长处和优点。这场文学革命是空前盛大的,注定意义非凡,由网络文学引发的新的文学热潮,正在开创当代中国文学的崭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187页.
[2]尚晓岚.网络,不把文学当回事,[j],美文,2008年第1期.
[3]颜琳.大众传媒条件下现作的特征,写作,2000年第2期.
[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
[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5.
[6]中南大学文学院,人文前沿—网络文学和数字文化,[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3.
[7]裴显生、刘海涛,文学写作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随着网络文学研究的逐步推进,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研究愈加全面,所使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逐步成体系,网络文学研究范式也正在创建当中。笔者结合网络文学研究成果,发现主要涉及如下内容:第一,网络文学的定义;第二,网络文学的特点;第三,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研究;第四,网络文学接受的研究;第五,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第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第七,网络文学的价值评判;第八,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与对;第九,网络文学与网络技术的关系;第十,网络文学的批评现状。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几乎涉及到与网络文学的各个层面,内容体系已接近完整。另外,笔者对涉及争议点以及各自论述的角度进行梳理,为网络文学研究范式的创建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
1网络文学研究的本体定位
网络文学是否存在?如果有,该如何界定?这一看似溯源性问题,其实始终都在困扰着网络文学研究的每一位学者。因为文学的存在及定义,本身就是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再加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纠缠不清,对网络文学进行界定,其难度便可想而知。有部分学者对网络文学的存在持否定态度。李敬泽认为:“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我们现在面对的特殊问题不过是: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作心灵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个‘网络文学’”[1]。学者李洁非强烈主张:“撇开‘文学’一词来谈网络写作。网络写作根本不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产生的。”[2]但是更多的人认为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中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网络文学领军人欧阳友权与他的研究团队在著作中完全肯定网络文学存在的事实。网络文学的本体究竟该如何界定?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从载体上判断,只要具备了网络这个载体的文学作品都是网络文学;第二种从内容上界定,只要题材与网络有关即属于;第三种从思维方式上判断,具备后现代的网络思维即属于;第四种从表现手法上判断,重视超文本与文学的组合。纵观这四个观点,它们各自仍存在不足。第一种过于宽泛,第二种忽视了网络文学题材的多元化,第三种无法明晰网络思维这种抽象提法,会造成概念含混,第四种只关注到超文本文学,未免概念过于狭义化。笔者以为,网络文学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即传播层面的网络文学、话语层面的网络文学、技术层面的网络文学,它们分别代表了网络文学存在的三种状态。理解但无需定义,或许是一件更适合的事。总之,“网络文学本体的界定”我们不用急于用一个概念对它进行圈定,如果从外延和内涵两个角度,同时结合网络文学的三个层面的生成形态,恰当地施以阐释或者描述,或许更能帮助人们理解网络文学本身。
2网络文学研究的批评方式
关键词: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文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的新型文学活动,它在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学搭建的新型平台上进行文学的生产与消费,引发了文学创作和消费接受的又一次巨大的变革。有的论者预言它将成为未来文学发展的主流形态,它正日益转变为一种与影视艺术并列的新型独立的网络艺术类型。
网络文学主要是由网民在电脑上创作并通过网络媒介得以流传的文学样式。涉及网上生活与意识形态,发表在BBS或MUD的大部分作品,就是网络原创作品。《羊城晚报》一项关于网络文学的调查表明,有51. 47 %的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一次从媒介到内容的彻底革命,它将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以至最终能震撼和动摇传统文学的根基。而各大型连锁书店纷纷在书店显要位置开辟了网络文学专柜,使得网络文学成为了新世纪一颗闪耀的新星。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网络文学迅速崛起的十年,也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相互观察甚至彼此博弈的十年。时至当下,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并早已在传统的图书市场上开辟出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
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
关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讨论有点像是针尖对麦芒: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给予了足够地批判,而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不上档次”也极尽讽刺之能事。尽管前不久全国30省市的多位作协主席、副主席,首次俯下身子,在某网站发表其“参赛作品”,并接受网友评比,但无论从写作方式还是具体形态来看,这些所谓的“参赛作品”都只是换汤不换药,注定不会具有太深刻的意义。事实上,一些长期处于体制内的作家置身网络后,往往对于网友激烈的批评或者不屑一顾,或者针锋相对。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虽然颇受公众欢迎,但难改其快餐文化的本质。而快餐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作品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容否认,传统文学需要创新,自打文学诞生以来,传统文学的发展其实就是不断突破、不断朝着更“俗”的方向发展的历史。传统文学从《诗经》到先秦的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及至明清小说,从文言文直到今天的白话文,背后呈现的是一条“渐俗”的漫漫征途。
传统文学的俗化却不是以世俗为目标的,即便在这方面有许多突破,但更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和思考,尤其表现为对文化精髓与精英文化的顶礼膜拜,相比于网络文学,很显然,传统文学在艺术上更有成就。网络文学的快餐化,决定其不可能“源远流长”,传统文学即便在某一时段难以引发公众的热捧,但是在深沉的历史长河中,谁又能肯定其读者就一定会少呢?比如,十多年前的王小波虽然也曾受到一些圈内人士的注意,但王小波去世十年后,他的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显然是十年前远远无法企及的,这背后既有文化传播发展的客观因素,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王小波以其深邃的眼光,比一般人看得更远更为真切。试问,有多少网络文学在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后,还能为读者津津乐道呢?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一定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网络文学使用了更加便捷的网络作为文学的载体。网络为想写作的人提供了写作的便利,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表作品的机会。这样,就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到写作中来,从中也就可能产生一些优秀作品,而其中也有一部分被出版社看中,成了传统的纸媒文学。可见,网络文学如果能被赋予文化精髓,则自然会成为传统文学,而传统文学能够给予某种突破也能受到读者的追捧,两者应取长补短。网络文学的编辑们要在鱼目混珠的文章中留意好的作品,尽可能地把这些优良作品推荐给我们的网络读者。我们的传统文学在保留经典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吸取新时代的养分,特别是应该在网络文学中选取能够发表的文章,走出一条网络文学、时尚报刊、传统杂志相结合的路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我们中国的文学就更有希望!
网络文学作为现代科技信息发展的产物,诞生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据有关资料显示,汉语网络文学最初发源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之中,在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起步要早一些,大陆直到1994年才登陆国际互联网,接着才有了“橄榄树”、“花招”、“榕树下”、“白鹿书院”、“黄金书屋”等文学网站。近些年来,还有一些颇有成就的网络作家或联合、或单独建立了文学网站,如“鹰盟”、“双清”等,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很有影响的网络作家,如“慕容雪村”、“今何在”、“西门大官人”、“宁财神”、“雷立刚”、“彭希曦”、“醉鱼”、“叶秋池”、“林长治”、“西岭雪”等,他们的一些作品虽然已经能够与传统文学作家的作品媲美了,但其阵容还远不及于在传统文学园地里耕耘的作家队伍强大。
自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以来,网络作家可谓灿若星辰。2002年,网络作者宁肯的长篇小说《蒙面之城》和传统文学作家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一起获得了传统文学奖项中的“第二届老舍文学奖”,这是传统文学给予网络文学的最高褒奖。
网络就像是一台大机器,曾在短时间内缔造出众多作家神话。然而,更为普遍的现象是,网络作家往往只是昙花一现,作品也屈指可数。就发展趋势来说,随着网络的深入人心,更多的作家、更多有资质的融入了网络之中,在网络中形成了一个纯文学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和传统会互融。
二 网络文学的类别
1 与技术共生的文学
网络文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技术依存性的文学形态,它在网络空间里找到自己的生存平台,网络技术之“根”一开始深深根植于其血脉之中。首先,网络文学发起者,并不是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而是一些理工科出身的、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人,这些人的知识学养不但直接促使网络文学的诞生,而且使网络文学的结构、内容及语言与传统纸媒文学有很大不同。其次,网络文学从产生开始就与互联网、电脑、键盘、鼠标、电子压感笔等硬件设备和网络媒介传播系统紧密相连。如果没有这些设备和技术的支持,网络文学根本无法产生。因为网络文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媒体传播形式,这种传播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这也是它与传统纸媒文学的主要区别之一,更是今后发展的潜在优势所在。网络文学,“它以技术为载体,由‘网络’存在走进‘文学’存在,由现代电子数码技术引发的‘第四媒体’转型,是文学从传播革命的技术螺旋中打造出电子化生态空间”。可见,网络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巧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使电子数码技术与富含艺术性的艺术品统一于网络文学创造中,从而产生媒介载体、创作方式、文本形态和传播方式均不同于传统纸媒文学的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技术不但使作品不同于传统纸媒文学,而且使网络文学作家的创作理念、创作氛围都有所不同。随着网络对人们的生活逐渐渗透,也决定了网络文学会随之生存下去。
2 互动的文学
传统文学写作一旦完成并印刷出版,作品便拥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可更改,一般不由读者再直接参与创造。读者面对作品,只能是静观阅读再加想象。而网络文学首先改变了文学与大众的分立关系,读者与作者的关系由原来静态的介入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关系。目前网络小说出版最常见的方式是作者先将作品的前部分以帖子方式发表在各大文学论坛,根据此贴的访问量来引起出版方的注意,联系出版。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停地跟贴,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作者可以据此对以后的章节进行修改,这样做的结果是该书出版后读者的关注度很高,带来很大的市场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前几年网上较红的一个帖子――《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这个故事最后成了畅销书,还被策划改编成剧本,拍成电影。网络文学的互动方式让读者觉得真实,好像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故事,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与接受。
3 语言自有风格的文学
从语言表达的风格看,网络文学具有语言简单、直率、幽默的特征。如,“88”表示再见;“MM、GG”表示“妹妹”、“哥哥”。传统文学语言讲求修饰,追求含蓄、韵味;网络文学语言则不太讲求文句修饰,而追求通俗化、速食化。网络语言依照“语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各种不同的单位通过自己的属性而与其他单位相联系”的原则。网络语言在网络那里是数字化、字符化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较传统语言符号传播来看,它更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因此,网络对人们的诱惑非常之大,它的思路是跳跃的,是用字符交流、呼吸、思想的。据专家推断,21 世纪的人,不懂电脑则将是“功能性文盲”,如果不了解网络语言就很难适应现代化生活节奏。与网络文学相应的网络语言发展趋势异常迅猛,并呈现出自身的鲜明特征。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与方式满足了时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要求。现代科学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改变了过去那种“字斟句酌”、“慢吞吞”的文艺消费习惯,造成了一种“瞬间化”的文艺消费心理。人们在工作间隙难得有空阅读一本书,从而采取“一次性消费”的方式,不断寻求新的审美样式和艺术享受。这也是网络文学备受欢迎的一个因素。
4 快餐化的文学
传统文学作家认为网络小说质量实在不敢恭维,粗俗、粗糙的太多;精致、精细的太少;有艺术性、思想性的上乘佳作,更是凤毛麟角。甚至有学者认为网络小说是一片杂草丛生、豺狼出没的原始森林。
网络作者认为,有了互联网,才有网络文学,现在国内有近3亿网民。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决定一切。网络拒绝深刻的沉默或者故作沉默的深刻,它是年轻的,需要喧哗、躁动、激情,所以网络文学的语言哗众取宠无可厚非,《第一次亲密接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轻舞飞扬”起来。而传统文学这时仍沉睡在大海的波涛之下,它只能选择沉默,只在有的时候(也许很偶然),它会象鲸一样浮出水面,喷出一柱诱人的水花。
就结构而论,网络文学的随意性更强,但真正的具有文学意义的随意性却很少,它的随意有时显得松散、哗众、不合情理。而传统文学则要紧密得多,虽然它也在不断地寻找自身的突破,但当这种突破显得不合情理时,突破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以往人们追求“阳春白雪”和精英文化,审美趣味上崇尚“高雅”、“经典”,仿佛只有纯文学、雅文化才代表文化精英的高雅趣味。而网络文学的兴起,激活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幻想、想象和追求,呼唤着被束缚的人性,人们通过感情交流得到一种审美愉悦,追求民间性、通俗性,把潜意识里的各种欲望尽情宣泄。
5 心灵自由释放的文学
在传统文学中,作者是通过挖掘自己人性中各种复杂的成份去扮演笔下的人物,或是通过体察现实中的人物去写活笔下的人物。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以更加开放更为个人化的视角去表现现实生活,更多的人是在抒写“自我”、“本我”、“真我”,抒写自己的“心情故事”:他们通过一个虚拟的名字,在亦真亦幻的电子世界宣泄着被日常生活所压抑了的个性与郁闷;或是通过角色扮演以实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社会角色,以求得在虚拟世界中的象征满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现实中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一种读着畅快淋漓的作品,释放自己的压力,展示自己的个性,这也是网络文学这种特殊创作方式存在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网络文学的动势与反思》,《文艺理论》,2003年第1期。
网络文学作为数字化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在国内已经进入到发展的稳定阶段,呈现出精细化、多元化、理性化化趋势,总体创作水平相对于先前有了较大提升,为进一步增强网络文学创作效果,对数字化阅读中网络文学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特征
(一)批量生产特性
从创作主体层面进行分析,在网络文学方面不论是草根阶层还是文学大碗均参与到其中,在网络文学方面已经不仅仅是精英可以占领的,创作主体更加大众化。再加上审批网络文学整体较为宽泛,导致了所有网络文学网站上各种类型的文章各自为阵、泛滥成灾。此外,网络文学整体入门槛比较低,出版的周期也比较短,这些因素均导致了网络文学出现了批量化特性。
(二)大众化特征
现阶段,网络文学呈现出大众化特征,也包含有一定的低速性、同质化、娱乐性。同时,广大群众是网络文学的重要受众,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截止到2016年年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已经超过了5亿人,在近十年内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出现了指数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网络文学互动性强、即时性好等方面优势有着直接关系。
(三)产业化特征
广大群众是网络文学的重要受众,当前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但是由于我国在互联网方面立法整体较为滞后,这在很多方面也限制了网络文化产业链进一步发展。
二、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生存现状
文学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媒介和载体,因此,传播媒体的变化也必将带动文学的变革。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网络文学经历了多次变化,各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层出不穷,如:彩信文学、手机文学、数字文学、移动文学、网络文学。但是网络文学是这些众多文学形式中最为活跃的数字化阅读形式。现阶段,一些网络文学已经走出了网络进行了纸质化印刷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纸质文学进行了丰富,例如,在春风文艺、丽江文学等纸质文学杂志在出版的过程中也会向网络文学取材。此外,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也为很多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成就了部分网络文学红人,这些红人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文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在某些方面这些人员写的网络文学影响力已经超过了部分传统文学作家,使得我国网络文学呈现出全新发展气象。
三、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发展优势及趋势
(一)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发展优势
第一,网络文学创作环境是一个虚拟环境,为很多文学作者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广阔的空间。网络文学是众多文学形式的一种,其本质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们对审美、对世界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分析,网络文学创作是不含任何功利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学作者才能够将个人的想法、看法等表达出来。
第二,网络文学将民主化倾向体现了出来。在数字化阅读的时代当中,所有人都有自由表达、自由言说的权利,而网络文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诉说的平台,因此,网络文学对每个人是真正的尊重,将当前民主化趋势体现了出来。
第三,网络文学为我国文学发展创造了全新空间,在很多方面推动了我国文学水平的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文学有着自身独特的题材,风格通常也较为风趣幽默,为我国文学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二)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发展趋势
首先更加重视对网络文学的编辑工作。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传播面更大,而对网络文学质量的监管显得尤为迫切,网络文学编辑的培养显得迫在眉睫。
其次,更加重视对网络资源的整合。网络文学过量的信息生产、同质化倾向,已经严重麻痹着公众的神经,在网站运营资金较为紧缺的情况下,因此进行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与整合,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必然可以实现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网络文学是数字化阅读不断发展的产物之一,我们在分析数字化阅读中网络文学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网络文学在监管、创作自由度、影响强度等方面的弊端,找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平衡,这必然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整体文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玲,刘晓鑫,陈书毅.解构神话:受众视角中的网络文学――一项关于网络文学观念与阅读的实证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08,05:11-15.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11-01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而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已经走过了它的草创期、争议期,逐渐受到大众的接受和认可,向着普遍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相较于传统文学受文体的严格的束缚,网络文学大大地打破了这种局限,向着更自由、更现代的方向发展。
一、网络文学载体、体裁的突破
所谓文体,就是指“一定的话语所形成的话语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思维方式、体验方式和其它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从表层看,文体是作品的语言秩序、语言体式,从里层看,文体负载着社会的文化精神和作家、批评家的个体的人格内涵”。 文学的现在分类中通常根据形式特征把文学分为四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纵观从1919年以来的文学作品,似乎没有脱离这几类文学体裁的范畴,最多也就是糅合了几种文体的特征,如“散文诗”。但是网络文学的生成之后,传统的“四分法”已经不能够准确地界定网络文学这一文学形式的体裁了,它远远地超出了传统文学的体裁范围,网络文学的不实名制、作者群体身份的杂糅、信息时代人们关注视角的扩大等,使得网络文学的创作更为自由,作者完全不受文体的限制,自由创作,甚至在文学创作的加入多媒体,如影像、音像效果,网络文学更具立体感,网络文学究竟属于什么样的文学体裁,需要随着读者对于网络文学的接受和网络文学理论的成熟来进行界定。
二、网络文学语言的风格和样式的突破
网络文学的语言在传统人们的眼中,只能用“怪异”来形容。
首先,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少君在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所作的关于“网络文学”的演讲时说:网络文学的基本表现:通俗化、速食化,不过分讲究文句的修饰,不太考虑表达方法。另外,传统文学的作者多为专业作家,写作水平较高,同时传统文学还有出版的问题,倾注了作家多于现实问题的思考,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网络文学不存在出版的问题作家也多不是专业,水平有限,往往都是为了发泄作者自己个人的苦闷,往往都是采用大白话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独白,通俗易懂。
其次,不拘一格的网络语言的运用。网络语言伴随着电脑的普及快速的发展起来,网络文学中网络语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网络语言的表现特点就是形象化、诙谐化。所以在读网络文学时看到数字化的、字母化的语言是不足为怪的,如文章动情处用“555~~”表示悲哀,用“o(∩_∩)o…”表示大笑,用“U”表示第二人称的“你”等等,一方面作者为了自己写作的方便,另一方面,这些网络词语的运用网络文学更为形象化,更具诙谐性,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三、网络文学结构形式的突破
突破了文学载体的局限,网络这一高科技的载体,使网络文学这一文本具有多媒体的特征。这种网络文学“将文字表达与图画、动画、摄影、漫画、影视剪辑、音响、音乐等不同艺术要素融为一体,构成对人的感觉器官的全方位敞开和接纳,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学文体之间的界限,也打破了文学与艺术的界限,突破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变得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网络文学更具有可读性、形象性、直观性,更能迎合大众读者的喜好。
“留白”艺术被认为是文学写作中一种较为高超的手法,作者在文章末尾时不会直接交代故事的结局,而是留下一种空白,提供给读者多种可能性,让读者去推测,去体会,典型的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网络文学的“超链接文本”,却比这种形式要高超得多,文本提供多种结局的可能性,读者通过点击一步步深入故事,结局完全由读者自己来选择。
四、网络文学的得与失
自由、宽容、理解、共享,被视为网络的基本精神。“互联网的最显著特征是:它是全球的,又是个人的、交互的”[1],“在国际互联网上,没有任何一处是与我们星球的其他地方相隔离的”[2]。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其自身的开放性、全民性、共享性,造成了话语权力扩散的最大化。自由、平等、互动、随意性、民间审美意识等等,成为网络文学标志性的特质。
网络写作的自由与随意,似乎更接近文学创作的根本,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话语权力的消解,似乎为文学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每个网民都是潜在的作家,写作不再具有高高在上的神圣地位,“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作家的权力被无名的敲击键盘的网络作者所分享,摈弃了传统文人写作的矫情、功利与专制。他们的作品来自生活的各个层面,直抒胸臆,原汁原味,质朴清新,高贵的文学进一步平民化,大众化,从而具有了民间审美意识的品格,体现了一种向民间回流的趋势。但是这一趋势并非单纯地回到起点,而是一种彻底的开放。如果说文学在它的起源时期是口耳相传的民歌一枝独秀,其后是文人创作一脉相承,那么,在网络时代,网络为这两股激流的汇合创造了机遇,为真正的网络文学的诞生开辟了一个生长点。对于民间审美意识形态和民间文学而言,找到了一个直接展示自己的舞台,对于专业创作所代表的政治主流话语和知识精英话语而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造成发表权利的大规模扩散,使文学创作者在数量上和风格上极大地丰富和多样化了,从而使多元化的审美意识和多元化的语体风格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网络文学为下里巴人提供了向传统的以“美”和“雅”为指向的文学理念发起挑战的机会。所以,真正的网络文学应当为民间审美意识留有一席之地;真正的网络文学还应当是一个开放的范畴,能够兼容多元的文体、话语风格和审美意识,最终,在兼容之中形成属于网络这种载体自身的风格。
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严格的运作机制,作品无须经过编辑和出版商的严格遴选,自由的发言机会使传统文学中的“个人宣讲”变成了网络文学中真正的“众声喧哗”;而匿名的注册方式则使网络们大大减少了社会约束,非功利的自由倾向使网络真正成为“畅所欲言”的空间,成为狂欢节上的广场;同时,互动即时的跟帖和回帖,彻底推翻了传统的话语评论体系,双向交流使作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读者的反馈,极大地调动着读者鉴赏的能动性。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一方面为文学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模式:网上创作——即时评说——网上讨论三位一体,大众参与,大众评判。一部作品在网上往往会被许多人删改,转贴,续写,最终可能面目全非甚至无法确认最初的作者,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平等、自由与互动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文学静态的文本体式,出现了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学文本形式,如超文本、合作文本、交互文本以及多媒体文本等等,这些动态的网络文本着眼点在于读者、观众的积极参与、自由发挥与即兴创造。网络文学的自由,宣告了“作家的死亡”[3],传统文学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本质上看,网络文学是一种借助网络而进行传播的无纸文学,相对传统文学而言,由于网络固有的交互性,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具有了更多的内涵和外延,但是,不能就此断定网络文学就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光明的前景,更不能以此说明网络文学终将完全取代传统文学。一个富有意味的现象是某些火爆的网络作品一旦下网以传统的媒介传播,也就随之失去了在网上测览阅读时的神秘感与新奇感,问津者寥寥。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公共场所、无形的城市广场,居于其中的人们只是在有限的向度里发挥作用,网络文学的发展必须寻找到一个更为广阔与深厚的生存背景。网络作品离开网络,更容易暴露出其与身俱来的缺憾。
网络的开放、自由、互动正在强化着文学两端的张力。一方面,文学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取得了质的突破,受众的阅读欲求与审美期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化的满足,而且,受众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选择权力。读者可以凭着自身的兴趣、欲求在文本与文本之间、网站与网站之间进行快速的转换,其速度是以纸为媒介的文本望尘莫及的。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另外一个方面,网络使得文化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话语敞开,给文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同时,也消解了传统作家用宏大叙事手段来反映人类整体精神的方式,放弃了对日常生活进行修辞化处理的手法,转而谋求一种纯粹的精神宣泄,远离更为深刻复杂的苦难意识、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最终导致大量泡沫文学产生。扑面而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式的网恋套路,《网侠》式的侠义套路,以及宁财神的幻想套路,成了网络文学的关键词,读来读去不过是“小学生的天真,中学生的文笔,大学生的感觉”,“型”、“自恋型”以及“哗众取宠型”的文学被视为网络文学的经典范式。至于众多的网络,则大肆标榜写实主义,以流水帐式的方法,在BBS电子公告版自由张贴纯粹意义上的个人情感、绝对隐私乃至随意的排泄物,底蕴不足品格不高趣味低下,堪称文学垃圾,大大挫伤了我们对网络文学的信心。有人以一种幽默式的调侃口吻打了一个比方:传统文学是一个大家闺秀,很有气质很文静,但是要慢慢接近才行,而网络文学就象一个浓妆艳抹的小姐,谁都可以“亲密接触”……
同时,自由的对话式交流使网络文学评论始终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浮躁的网络文学批评决定了它无法承担起文学理论指导的重任,致使网络文学进一步走向放纵化、呓语化和平面化,而网络文学的自由也成为一种缺乏精神向度的肤浅的自由。与传统文学的经典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相比,网络文学因其自由性和随意性而缺乏应有的节制和规范。一些网络年轻、冲动、激情、幼稚,文字犹如寂寞山沟中的野花,自生自灭;另一些网络由于怀着一种仇视社会的边缘心态,文字充满了病态、霉变、腐烂的气息,对网络自由精神的表述有一种矫情、虚假的因素,将网络变成了自己的日记本,文学应有的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被彻底淡化,而自我表达、娱乐则被推至主要地位。网络的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学以轻快短小为主,更适合一种游戏性文体——接龙,难以产生厚实的作品,更遑论文学精品。“网络文学在艺术上还显得粗糙、随意,模式也还显得单一,它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更高需求,也就是说,在轻松之外,有时也需要沉重,也需要尖锐的心灵撞击,需要深度和精美”[4]。面对先天残疾和贫血,我们也就不能理解网络文学情节为何总是充满新奇、悬念和迷离,修辞为何总是反讽、戏谑和夸张,语言为何总是口水化以及一味地煽情和搞笑。网络文学有智商而缺少智慧,有情绪而缺乏情怀,与传统文学强调的耐读、讲究回味、经典性相去甚远,宛若一个只有宽度而没有高度和厚度的畸形人。网络文学转向极端的个人化世界,勾画出形色各异的私人世界,但是网络文学的内存取决于网络作者的内存,如果抹平了语言差异、情感差异和思想差异,所有的网络作者都操同一种腔调,用同一种语言和思维方式,那么,网络文学可以休矣;如果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的所谓网络文学,那将是网络的无奈,是文化的悲哀和新世纪文学的悲哀。
在当代以消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语境下,网络文学在轰然崛起的商业流行话语面前频抛媚眼,显示了一种投降姿态,走向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矛盾状态。网络文学游离于传统之外,建立起自身的话语体系,形成独有的后现代品格,同时,为迎合读者口味,创作大多为快餐式消费性为主,缺乏人文情怀,在媚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部分网络作家在商业包装下从幕后走向前台,希望提高作品的商业价值,渴望跻身主流话语,网络文学与传统媒介联手而融入消费文化的生产线。网络文学的自由最终沦为遥远的乌托邦。
网络文学的根本缺陷在于对待文学的态度:玩玩而已,太不把文学当回事;过分强调网络的特殊性。这必然不可能产生具有深度和历史感的作品,因为文学的自由只能产生于心灵而不是网络。
参考文献
[1][2] 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460-466
很多以网络写作起家的作者在网络写作后,不仅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经验,还有了一定的人气指数,逐渐的网络作家身份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追求,他们开始了向传统文学方面发展。在传统文学中,文学期刊以及出版社在以前一直都被认为是传统文学的稳固阵地。但是,由于在近几年来,网络文化向文学文化的延伸,改变了传统文学的稳固阵地,很多网络作家已经进入了各级作家的协会系统,这一巨举措标志着网络作家和传统文学作家的身份已经趋向于融合发展的方向。
1.2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的分歧虚假化
很多时候,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存在的矛盾被虚假化,这里的虚假化是指二者的分歧被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也被一定程度上娱乐化。事实上,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有很多人对网络与网络写作并不了解,并且,他们所持的文学观念不同,虚化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矛盾,从而扩大了二者的冲突。
2传统文学逐渐向网络文学扩展
尽管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不仅网络文学向着传统文学方向延伸,传统文学也向着网络文学方面不断的发展。传统文学作家在创作了一部作品以后,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或者是开设博客等等,其目的在于扩大传统文学作者所创作作品的影响力。另外,也有很多的传统文学期刊在网上将自己的作品开设了电子版,虽然传统文学作者需要注意作品的发行量,但是,在网上上传作品会使作品发行量滞后,可上传后的传统文学在此时也被称之为“网络上的文学”。除此之外,传统文学不断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创作团队,还拥有一个文学批评团队,这两个团队的存在,为传统文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网络文学作品的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篇幅较长,而传统文学的篇幅一般较短,这也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一个区别。如,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网络小说的篇幅远远超过传统小说的篇幅,这也是网络阅读的一个最大特点。网络文学的出现给传动文学带来的不单单只有冲击,它还从某一方面上推动了传统文学的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也同样存在着互补性,在某一方发展的同时,也会映射出另一方的影子,同时,两者也向彼此延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