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06-15 09:28: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23-01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安石一首小诗《梅花》给了我们一种淡淡的意境,让一切尽在"暗香"中升华。而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就正如这"暗香",有形无形地弥散于师生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既以它特有的形象向学生传播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也以它独有的象征符号感染、同化着学生。它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校园文化内涵

1.1 校园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现象反映着学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等。校园文化内容广泛,它包括三部分,即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概言之,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这种文化,它是超越于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与方法渗透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自觉追求,它是一种健康的、和谐的、积极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氛围。

1.2 校园文化的功能。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

一是提升功能。校园文化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二是育人功能。作为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做到"润物细无声","熏陶人、凝聚人、引导人、鼓舞人"。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三是导向功能。校园文化引导着学校的老师实践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引导着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有人、服务育人,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引导着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

2.校园文化建设

2.1 注重精神文化培育,形成优良校风。精神文化乃学校文化之本,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最高层次。精神文化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学校应坚持把精神文化融于思想文化中、特色活动中、校风校貌中。在这种精神培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都能成为全体师生遵循的行为准则。

精神文化培育的重点是德育。现代德育理论指出:隐性德育课程发挥德育功能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从心理学来看,人类的归属动机、受暗示性、无意识等 心理特征为隐性德育课程提供了根据。杜威认为,道德教育 不仅要考虑学生真正的道德思维能力与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更要通过积极的道德活动,"通过学校生活的一 切媒介、工具和材料来发展道德"。因此校园文化的成功更多体现于学校非传统德育,因为校园文化比传统德育说教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使学生接受并产生深刻影响力。

2.2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看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如建设文化长廊,张贴宣传画、悬挂名人警示语;校门前后挂出警示标语;布置教室,抓好班级文化建设;更新陈旧设备,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等。"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做到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2.3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与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以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为依托,不断向理性、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首先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校园保卫等进行明确分工,确保责任到人;同时建立相应组织,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其次是加强常规管理,应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如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师生操行考核评定制度、治安管理制度等,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并同教学科研工作一并部署,一并落实,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再次是要从转变传统观念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两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便高质量地领导、组织和建设校园文化。

3.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学校的生命力与活力植根于学校文化,而文化来源于本土,来源于传统,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传统,与时俱进,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特色,需要深刻的思考和长期的积淀使之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源泉。 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学校要树立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教育管理思想,要提出学校发展目标,不断提升办学思想的成熟度。学校文化建立起来,会成为一种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学校文化的意义就在于这种力量,在于这种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3.2 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共青团、少先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再者,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民主创新的教育风格,从而对学生的精神面貌、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3.3 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近年来,各校园的文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与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相比,还缺乏科学、系统、综合的研究与实践。更多的时候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今后,学校一定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认真挖掘和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塑造作用,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导向、凝聚、选择和辐射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影响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进一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校园文化;内涵;特征;意义;思路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meaning;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85-02

1校园文化的内涵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理论标志。大学作为新思想的发源地,培养人才的摇篮和文化中心,理当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心地。

何谓大学校园文化? 这是我们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谈及校园文化,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理解。常见的是将其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甚至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有的将校园文化政治化,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工作的中心就是贯彻各种指示精神;有的将校园文化文体化,认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浓郁活跃的文学氛围就是校园文化;有的将校园文化制度化和表象化,认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加上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就是校园文化;更有的将校园文化口号化,认为学校有条校训、有几条积极向上的标语口号就是校园文化。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行为准则等精神层面。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风格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包含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包括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是校园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抽象和升华。包括学校师生认同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工作守则等。校园制度是约束、规范、引导、保护校园师生员工行为与利益,维护高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秩序的根本保障。制度文化的实质是反映学校的调控程度、监控原则和管理张力。

校园文化存在于社会亚文化系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管理哲学和校园精神的核心,是一种凝聚师生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文化现象,强调“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导航”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它是一种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整体。这种文化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和优化育人环境。

2校园文化的特征

2.1 校园文化的先导性与超越性大学是传承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也是信息汇集、文化交融、人才荟萃的地方。大学师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感性,使大学成为时代的晴雨表。在立足于本国、本民族当前任务的同时,大学总是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学所创造的思想、理论及科技成果和其他文化成果,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

2.2 校园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化都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同时也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改进。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索未知是大学的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就是为了人类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

2.3 校园文化的约束潜隐性校园文化往往具有规范性,但这种规范性更多的是潜在的,不具有强制性,于潜移默化之中感染人的理性,陶冶人的情操。首先,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校园精神,体现了师生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精神意志,它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其次,优化的校园环境往往使师生的不和谐行为因受到环境美的无形约束而收敛,从而对生活其中的师生起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使师生通过亲身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因此,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具有鲜明的潜隐性。

2.4 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较好人文修养的教师和作为青年才俊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决定了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上相对较高。同时,各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办学历史和传统,造就了不同的风格和品味,加上接受国外新思想、新理论、新科技使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

3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的意义

校园文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专业,养成健康的审美意识、文明习惯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其主体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显然,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育定形,轻人格塑造"的特点与现代化需要的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高素质人才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学生求知成才的强烈愿望对滞后于社会变革的现代教育体制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矛盾冲突和巨大的社会变革一起引起了校园内诸种因素及其关系的变更,这主要表现为等教育改革的提出和深化。我国逐步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因此,建立契合大学生特殊心理需要,具有弥补教育某些不足的高校校园文化,便具有了积极的意义。从根本上说,现代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合力因素,满足和实现大学生求知成才的心理需求。

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开放的大背景下,原本相对独立的校园文化业必然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文化的冲击,其中有积极的方面,自然也会有一些消极的方面。比如有的有的学生沉醉于烟酒、打牌、电子游戏,有的学生迷恋于谈情说爱,甚至打架,赌博,作弊及公共场所不文明,不守秩序的混乱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一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在令人担忧,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要改变对这些负面的文化现象,就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放任自流。而主动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对症下药的手段。同时应该指出,上述种种负面现象的消除并不是光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能完成的,而必须依靠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校园文化的作用,同样,也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的独特功能。

4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4.1 精心设计,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即通常所说的硬件,包括校容、校貌、学校的整体规划、布局、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是最能给人直观感受的部分。没有完善的物质环境,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在全面设施和布局中要考虑到整体化、生活化、人性化、多样化,精心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在实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还要特别注意在人文特点、园林绿化与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更好地追求其物质效果和精神效果。精心设计,精雕细啄,从细微的设计中入手,使之更能打动人和感染人,使其别具一格,独显风韵,体现校园文化的特点和魅力,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现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浓厚气息,寓情于物,寓情于景,寓教育于景物之中。即使是校方的一个通知、喜报也应起到达境悦目的作用,给学生以形式美、言语美的示范,为广大师生创造优雅、文明、进步的校园文化氛围。

4.2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丰富人文底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校风、学风、师生的精神面貌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是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观念水平高低的标志。通过设计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旗,通过宣传牌和橱窗等载体将优良校风呈现出来,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校史、校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志存高远、立德树人,严谨笃学、诲人不倦,以真心、真功充实完善自己,使自己成功、成名、成家。以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增强学习动力,积极营造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和奋发进取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品质。总之,校园精神文化可以通过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师生们的一言一行,某种生活习惯,甚至食堂门口的遗失启事,布告栏里的招聘广告等,也能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精神产品可谓无所不在。这种精神产品是由校园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校园师生,对他们的心理,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从而推动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

4.3 结合校情,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于任何组织,制度和纪律都是必要的,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则更为必要。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对规范学生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制定规章制度时,只有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需要和社会要求出发,做到情、理、法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去执行,去遵守。

要建立良好的制度文化,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创立有效的制度体系。首先要求规章制度具有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管理规章制度的期望目标必须积极健康,内容明确清晰,具体要求易被学生接受,操作施行简洁方便等。构成有自己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文化融入到管理之中,去激励、凝聚和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校园文化人格化,形成学校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行为,体现学校价值准则。其次,执行规章制度要保持其严肃性。一旦形成以后,就要按章办事,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制度贵在严,严格才有效,否则就会形同虚设。再次,规章制度应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对涉及各类规章的相关事件的处理一定要掌握适当的时机,否则就难以收到应有的功效,使其激励和约束作用大打折扣。

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不竭动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求有良好的硬件建设作支撑,而且要求有一套合理的软件建设相配套。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性、多元性、广泛性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不断积淀文化底蕴,使之成为学校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篇3

校园文化从课程范畴来看属于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对学生的影响是不系统的、无法预测的,它具有暗示性的特征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我们一般在讨论校园文化应有作用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在实际中能否起到预期作用的问题。

举个例子,校方为了提倡节约用水,特地在水龙头旁边的墙上张贴了一些标语,例如“用你的双手拭去我的眼泪。”提醒学生用完水后要关紧水龙头,但最后经常看到的依然是没有关紧的水龙头。这时我们就会对墙上这些标语的作用产生疑问,这也就是对学校有意安排的环境,即这种校园文化能否起作用产生疑问。是否可以说这些标语宣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起作用了?当然不是这样。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不是单向的活动,自上而下的建设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体验。有学者认为:活动和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和信念的源泉。因此对于校园文化来说,要想取得预想中的效果也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诚如柯尔伯格所说:“使隐性课程变成一种正义的环境,以及在于正义和道德的理性的和口头的讨论使之变得明确起来。”[1]因此,校园文化中的动态部分更能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明显的作用。只有让学生讨论和参与,才能使校园文化的内容内化为个人的品德、价值观和信念。

校园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中最能让学生参与的是交往文化。交往文化在学生的交往中产生,也影响着学生自身。学生与学生之间采取的交往方式、体现出的交往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品格的形成;而教师与教师的交往以及教师个人的行为则是学生热衷于讨论的话题,通过这些讨论,教师的行为处事方式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相对来说,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在影响学生,但没有这样强的渗透作用。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与其建设方式是密切相关的。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导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渐渐就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存在。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才能使学生意识到校园文化的意义,才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指通过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提供机会,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在交流中了解他人的思想观点,形成新的认识,对自身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做出反思和调整,从而促进自己的发展。与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相比,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的职能部门起着主要的作用。例如:制定什么样的制度、举行什么活动,甚至教室的黑板报和校园内宣传橱窗的内容都是由学校决定的。最终导致学生对这种校园文化往往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而参与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则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创造过程中,强调建设以学生为主体、适合学生趣味的文化。有研究者认为: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2]

2.不断生成更新

校园文化并不仅仅是在传递已有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要生成一种新文化。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校园的主流文化更多是学校声音的表达,这种声音是自上而下单向传递式的。而参与式的校园文化并不仅仅在传递一种权威或要求,更多的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或学生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掘新的内涵。这种文化不只是对前人观点的一种简单重复和模仿,而且具有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中生成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3.贴近学习和生活

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采取的建设措施重在传递纪律观念、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校方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代沟”,加之传递途径的单一性,这样的校园文化并不被学生所接受。而参与式的校园文化更加注重让学生表达对校园生活的要求和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因此,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增进学生对学校职能规章的了解,并且可以使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要求,构建贴近学生现实的文化环境。

三、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与途径

1.把握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

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建设是手段,参与也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参与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学校来说,校园文化不仅仅是指美化校园环境,而且要建设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校园媒体,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学生的交际能力、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要承认和给予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话语权。学校甚至教师都认为学校制度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应该由学校或教师决定,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就是学生服从或尊敬老师,学生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对这些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认为学校和教师的言行就代表了“社会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3]而从实际过程来看,真正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能起到指导作用。另外,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学校、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只强调自己的地位和权威是不能令学生信服的。因此,要建设好校园文化就必须承认并给予学生话语权,在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构建校园文化。

最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良好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保证。学生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通过和教师的探讨交流。良好的校园文化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只承认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教师不是神圣不可质疑的权威,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同样是重要的。

2.实施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观念的改变和宣传。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参与式的校园文化建设要转变这种传统观念,发挥学生的作用,就先要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花大力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解放大家的思想。

(2)发动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机会参与。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参与的自信不足、积极性不高。对此学校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加以鼓励引导。例如:学校要制定一项新的制度,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学生代表座谈会(学生代表包括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覆盖面要广)、各班级组织讨论会等形式来征询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机会。以往对待不良的社会文化进入校园的情况时,校方往往采取“堵”的简单做法,结果反而使得学生对它们产生好奇和神秘感,以致更加“爱慕”这些文化。应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甄别和选择文化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对不良的文化采取正确的态度。

(3)建立畅通无阻的信息反馈渠道。学校应当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倾听学生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解学生对学校的制度、设施以及教师的看法。把学生所反映的一些现实问题以板报等形式公布出来,使之成为公众话题,使真理越辩越明,创造民主的学校舆论氛围。

综上所述,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甄别和选择文化的能力,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利于校园文化自身更好的发展。但如果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真正地采取让学生广泛参与的方式,则需要在活动形式、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如何发挥教师作用、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篇4

问题二:高职校园文化的过度职业化(企业化)。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适当地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有助于实现培养目标。但对企业文化和职场文化过于推崇,会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障碍。其表现在:有的学院在物质环境布置上,花费大量投入,进行硬件改造,却并不一定适合教学的需要,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有的学院不问企业文化能否在校园中生根发芽便拿来为己所用,如此等等。

问题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由于高职院校建立的时间不长,很多院校又是易地而建,校园文化的累积较为薄弱,创新的空间较为开阔。有的学院,简单地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甚至和学校教育毫无联系的文化,不加任何改造,移植到校园当中;有的学院简单地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文化,不论是否符合现代社会需要,是否有过争论和惨痛的教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有的学院认为只要做几次讲座,搞几次活动,就是校园文化创新的标志,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和推进,缺乏后续发展的动力支持。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一是校园文化建设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离开了学生的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畅通渠道聆听学生的利益表达。有的高职院校,为某一文化活动,让上千学生停课排练,视学生利益于不顾,严重地践踏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取;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的发展成效作为检验的标准。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成功,其最终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学生。学生毕业后,校园文化有没有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高职生活有没有成为学生不可忘却的回忆,有没有在岗位上实践了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才是校园文化的检验标准。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如果校园文化是崇尚道德和技能,而教师对此毫无意识,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要想真正建设这样的校园文化还是困难的。二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校园文化深入个体心灵,实现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升华。三是校园文化受益者不仅是学生,还应该是教师,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为广大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也只有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并付诸实践。

篇5

校园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的载体,核心价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统帅和灵魂。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核心价值展开,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注重细节。我校将“关爱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老师”确定为核心价值。为了实现这一核心价值,学校一是牢固树立了一种思想―创国内一流品牌,建市内一流环境。二是坚持一种理念―依法治校,科研兴校,文化立校,质量强校。三是形成一种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四是践行一个誓言―坚持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所有学生学有进步;替每个家庭分忧,让所有家长满意放心;对每一位教师贴心,让所有教师感到快乐幸福。同时,校训为“仁爱、博学、自信、自强”,校风为“文明、向上、务实、创新”,学风为“学而不厌”,教风为“诲人不倦”。“三风一训”是学校的灵魂,是全体师生行动的指南,是这种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

如何将核心文化统帅的校园文化落实在校园建设中?我们认为,如果把学校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校园文化就是雨露、空气和阳光,它虽然无声无息,但润物细无声。这一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揭示了文化的教育诗情蕴涵于优美环境的陶冶。从这一点出发,我校在校园建设中力争突出核心价值,让学校的建设体现出独有的校园文化。比如,让建筑场馆寄寓文化品位,让历史遗迹述说着学校的世迁,让厅堂馆所表现出逸兴雅趣,让花草树木折射出人文情怀,让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以美的理念塑造灵魂,以内涵的丰富多彩培植特色气质,以思想的张力承载高尚品德,以心灵的陶冶升华志趣、激励志向,让学生在学校环境文化的浸润下认识生活,发现真理,丰盈生命。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接地气

建构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智慧的过程。在校园文化的设计中,学校始终高举“以人为本”的理念,摒弃了假、大、空、远的思想,努力践行真、小、实、近的做法,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相信全体学生。让每一张照片成为值得回味的记忆,让每一句话成为师生真实的声音,让每一个设计贴近学校的实际。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我校教职工的智慧碰撞出来的,教师们的言行正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表达。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东风九中教师风采”,成为教师们教育教学观念的真实写照。句句话语自己写,言简意赅接地气,不是名人胜似名人。

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让每位教师都感到职业的幸福。

―陈 刚

以爱心育人,以耐心教人,以信心励人。

――陈映凤

旧制侧畔千帆过,课改前头万木春。

―刘宏元

以兴趣避头悬梁,用方法免锥刺股。

―徐家树

心灵沟通胜于知识传授。

―艾寒梅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卓东方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

―杨 丽

严慈相济,爱心耐心润泽学生心灵;张弛有度,艺术高效巧开智慧之门。

――黄纪玉

不仅教师风采如此,打造教室文化也是充分发动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想方设法为班集体做贡献;让每一面墙壁都承载着我们的理想和智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期许;让每一个学生都真心地爱着别人也被别人爱着;让班集体成为学生展现才华的有效舞台;让每一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个置身于其中的学子都深受班级文化的濡染,真正把班集体培植成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温馨大家庭。

班级理念是班主任的治班之魂,班级目标是全班学生的共同愿景,小组大比拼和班级荣誉墙是学生活动的过程记录,班级自留地是展现班级特色的舞台,班级读书角时刻滋养着师生的心灵。比如,我校的班级精神有“生命不止,梦想不息,带着梦想前进”“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鹰一样的个人,狼一样的团队”,班训有“没有越不过的高山,只有迈不开的双腿” “日常生活一丝不苟,关键时刻举重若轻”“团结凝聚力量,专注激发潜能”。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重视墙壁这一重要载体,让墙壁成为会说话的教材。学校大到教学楼,小到标识牌,都要经过精心布局巧妙设计:楼层提示牌让每个第一次来到我校的客人站在任何角落都能找到他要寻找的班级和办公室;班级、办公室表示牌虽小,但很精致;如果有疑问只需要你拿起手中的电话一拨就能解决问题;学校工作生命安全重于泰山,从哪个地方上楼,出操从哪个楼梯道口下去,都有明确的标识;温馨提示语让你的语言更加文明,举止更加得体。我们力争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异彩。

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无不体现着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它们犹如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师生心田,植根于师生心灵的沃土,定能绽放出绚丽的鲜花,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的主题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主题文化的打造。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幅巨作,那么主题文化区域就是巨作中一个一个的聚焦点。每一个主题文化都在校园文化的整体布局中,每一个主题文化都要鲜明地支撑着校园文化。我校在“关爱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老师”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努力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高度融合,完美地实现了静态环境文化与动态活动文化的有效嫁接。

教学楼一楼开放式风雨操场的建设集中体现了我校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栏、公告牌、教师风采等载体集中展示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师的教育理念,营造出崇真的学园、向善的乐园、尚美的花园的文化气息。

“学而书苑”突出学校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的主题思想。以大量高品质的书籍为主题,通过高品位的文化墙、活动式的阅报栏、一流的读书设备,着力营造优雅的读书环境,彰显“静态文化”的浸润功能。这里体现着文化人以文养心的人本精神,升华全体师生的思想意识,提升全体师生的文明素养,陶冶全体师生的情操,打造人性美德的人文价值。

运动场所是张扬个性的好地方。学校内涵发展的要义首先是个性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体现,体现学校主题文化的“五环球场”是全体师生活动的地方,集中体现学校的“动态文化”。四张乒乓球台整齐地摆放着,给学生们送去了欢声笑语。左侧主题文化墙“教师的沃土”从德育、教学、科研、管理四个方面展示了教师的风采,充分体现了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就教师的专业梦想,给教师以张扬个性的舞台,并且把校本研修、教师培训、科研探讨、课程开发融于一体,让教师的学习成为生活,让教师的培训成为福利,让教师的反思成为品质,让教师的创新成为目的,让一流的学校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右侧“学生的乐园”侧重于学生在校园里生活的场景。因为我们认为教育的欢乐来自于对美好心灵的发现,看看那一张张笑脸,每个学生都是天使,他们的内心都蕴藏着真善美的宝藏,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他们的兴趣,开启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力;在学校全体教师欣赏的目光中,让学生变成绅士;在文化育人的理念下,使学生变得德淑;在以生为本的取向下,使学生变得开朗;在审美目标的愿景中,让学生变得智慧。

四、校园文化要有历史厚重感

学校的社会责任之一就是文化的传承。 历史是一块饱经沧桑的残垣断壁,历史是千年流传的诗词佳句。陶行知先生倡导“学校是文化的旅馆”。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历史的元素,校园文化要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要围绕两个领域的历史展开,一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二是我校发展史。在走廊文化中,我们精选27幅字画。每幅都尽量做到文有内涵,图有意境,图文并茂。所有名言均来自于国学经典,既体现了传统教育文化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融合,又通过历史沉淀下来的颗颗珍珠来照亮、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做人。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二楼和三楼主要是劝学、勤学篇,四楼主要是励志篇,五楼主要是修身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自己,一所没有历史厚重感的学校是没有文化的学校。学校专门设置一整面的主题文化墙,以高度浓缩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了学校的“成长足迹”,给所有置身其中的师生一幅生动鲜活的立体画卷,让我校师生了解历史、把握现在、共创未来。

篇6

校园文化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我想就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校园文化现象的研究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不是哪个人杜撰出来的新名词,而是一种客存在,而且是一种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巨大影响的客观存在。既然是一种客存在,作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就不能漠视甚至否认它的存在,就必须重视它、研究它。校园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生的所思所想,在校园文化想象的背后隐藏着学生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比如在一段时间内高校中相继出现的各种“热”和各种“风”,以及内容不一的“课桌文化”、形式不拘的“寝室文化”等,就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了大学生的苦闷、追求和价值观、人生观的更迭轨迹。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这些现象不理不睬、不闻不问,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失去针对性,效果就不可能好。

校园文化现象是复杂的,各种现象的出现,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冲突、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错位、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影响(学生来源地区不一,所处文化环境不同,集中在一起必然会有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生活习惯等地域文化间的碰撞)等等。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的看法只停留在现象阶段,而不分析、研究诸多因素对校园生活的冲击和影响,不调查、探讨出现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对学生的教育就可能是“对牛弹琴”,不着边际。

校园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开放性强,二是稳定性差,三是表现形式多样。这些特点是由其特定的环境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学校一般是最具开放性的地方,各种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是最早在学校中开始传播的,加之学生的心理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对新的东西接受快而选择性差、批判性不强等因素,都直接、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因此,要真正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必须重视对校园文化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校园文化特点。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应该注意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二者不可偏颇。只有实际调查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有对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论分析和加工整理,才能找出规律,才能为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依据、找出办法,也才能对我们的工作真正有所帮助。

二、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

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沿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回顾近几年来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我认为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教育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仅限于课堂之上,课下对学生所思所想不闻不问。我们知道,课堂教育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一个环节,如果我们仅仅重视课堂教育这一形式,仅仅抓了这一环节,那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必须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不止是指某位教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连续性,而且还包括课外的连续教育。有些教师不注重抓课外教育,认为课外时间是学生自己的,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最好不要过多干预,主动放弃了课外教育这一阵地。

二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教育意义的活搞得少,甚至不搞。学生活动中娱乐性的活动占很大比例,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则太少。有时组织教育性强的活动,又往往带有强迫性,学生自发组织、自愿参加者不多。

三是对学生社团缺乏引导。高校中,有许多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教育者既不知道社团的宗旨,也不了解社团活动的内容。有些社团虽经有关部门批准,但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无人过问,效果如何,也从不检查。

鉴于此,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用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活动、规范的管理去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使之真正成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的园地。

第一、真正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表率作用,使教育者都能主动关心并积极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做到师生共建校园文化。

第二、必须净化、优化育人环境,教师要用思想理论去武装学生的头脑,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纠正学生中的错误思想,同时,学校要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和管理。

第三、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学生骨干队伍是学校在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助手,是学校领导及部门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深入探讨、全面认识校园文化的功能是建设好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则是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所在。

第一、校园文化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熔炉,具有美育功能。学生通过艺术讲座,可以获得美的知识,通过参观美术作品展,可以提高审美层次,通过参加书法绘画摄影比赛,可以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第二、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具有实践功能。学生通过参加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等科技活动,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创作需要,一方面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

第三、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塑造一代新人起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塑造能力。特别是以校训为代表的校园精神、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和代代相传的校园传统,都在激励、熏陶、塑造校园新人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篇7

一、建设立体化的绿色校园

作为高职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的重要家园,构建和谐、美丽、绿色的育人场所,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林业类高职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秉承“为了陇原绿化,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理念,依托林业技术、园林技术等专业和师资优势,对校园绿化工作从多角度进行规划并认真实施,提高了校园绿化的档次与水平,整个校园达到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绿化效果;依托实训基地建设和科研工作,大幅度增加了校园绿地面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既注重丰富性又适当加大了濒危保护树种的配置比例;重视环境育人,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校园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极大地改善了育人环境。目前,校园绿化面积95092平方米,占校园总面积的36%,建有玉松园、桃李园、学苑广场、思苑广场、综合实训基地、林苑大道、水杉路、云杉路、红枫路、海棠路、七叶树路等,绿化树种达300多种,院内实训基地建有甘肃野生花卉驯化区、甘肃陇东南行道树示范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经济林区、盆景区、草本花卉繁育区,校园内观赏植物种类丰富,是集教学、科研、绿化为一体的综合场所。其中珍稀濒危植物区保存了水杉、红豆杉、领春木、金钱槭、庙台槭、水青树、杜仲、银杏等国家保护植物20多种。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展现了绿色校园和园林化建设的风格。合理的绿化设计,精致的景点配置,自然的树木、花卉、草坪与人工雕琢的个性化树木、盆景,四季常青的松柏与多彩的花卉,高大挺拔的雪松与树冠交叠的梧桐林荫道,攀缘的藤本与坡面匍匐的迎春花等等,交织形成了立体化的绿色美丽校园。

二、搭建多元化学生服务平台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建良好的学生服务平台。新生入学接待工作周全到位,开展为期3周的入学教育,通过军事训练、校情介绍、制度学习,使新生及时适应大学生活,学生入学满意度高,基本消除了新生退学现象。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素质测试,及时启动心理干预工作,对保持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学院成立了由院领导及招生就业处、各系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专业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设计,通过举办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创业指导会、招聘会,搜集就业信息与信息,对应届毕业生全面进行就业指导,学生对学院提供的各种就业服务参与度高、认可度高。除甘肃省国家励志奖学金、甘肃省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贷款项目外,还设有学院奖学金、学院勤工助学金、深圳—甘肃助学金、威龙助学金等奖助学金项目,2015年共奖助10000人次以上,获奖助学生占在校生的70%,奖助金额1824万元,在校生人均奖助金额2197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帮助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强化教师人文素养

一是强化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教育教师坚持以德立身,加强修养,弘扬师德,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教育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既言传,更身教,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为人师表的楷模。二是强化教师严谨治学教育,要求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教育其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接受新思想,不断拓宽新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努力把严谨的学风、优秀的学习精神和品格传承给学生,使学生学到生命的意义,学到生活的哲理,学到生存的技能,养成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提高的能力。三是培育教师开拓创新精神,要求教师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努力把握教育改革前沿理论,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增强实施现代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做追求卓越的排头兵;要求其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培养并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四是营造崇德尚仁大学氛围,努力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提供必需的资金和物资保障;努力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制定保障教师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制度体系,发扬民主,激发教师活力;努力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加强科学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品位与体谅教师的甘苦;重视每个老师的喜怒哀乐,体味老师工作和生活的快乐和委屈,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良好的条件,各级组织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为他们创造发展平台,提供良好条件,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贯穿到工作的各个环节,让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四、实施素质拓展工程

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每天有班(支部、社团、公寓)小型、分散活动,形成了院、系、班三级互动,以学生为主题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成功举办了四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雷锋月”活动、公寓文化艺术大赛、“放飞梦想”风筝比赛、“青春飞扬”系列活动、“超越梦想”新生歌舞大赛、“动感地带”杯校园歌手大赛、大学生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等文化艺术活动40多项(次),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队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积极指导和扶持学生社团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不断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按照学院关于加强社团管理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强化对对现有学生社团的指导力度。目前,参加各级社团活动的学生3860多人,占学生总人数的43.5%。学生社团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支强有力的“侧翼”。其次,大力扶持社团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不断拓展青年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政治理论学习类、科技学术类、文学艺术类、文艺体育类、专业特长类等学生社团富有特色的交流活动,对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成功举办各项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各级学生社团突显自我特色,吸纳和凝聚了众多莘莘学子,在校内外学术文化、技能竞赛、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篇8

学校是育人场所,良好的文化环境,既有利于陶冶情操,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教育也会事半功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极为重要,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手段之一。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校园内部环境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具有传递文化信息、娱乐、育人等功能,学校的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传递性、暗示性、自我教育性等影响,发挥好它的育人功能,把校园文化变成一种文化课程。矾山高中作为一所浙南的农村高中,以“创建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为目标,面对着来自农村的1100名学生,在新课改中,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走上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1 自主性。一开始,学校就把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本校的办学理念,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想法尽力体现地处农村的特色,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校上下自主开发,自主讨论,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延续性的、能为学生服务的文化建设。

2 广泛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面广量大,不仅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但也没有忽视教师群体,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另外,还邀请了部分家长和社会著名人士,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群众性。建设校园文化,要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方面,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要通过社团组织和教师指导或者同学之间,以多样的形式,广泛地开展起来。学校共成立了33个不同的社团,有社团制度,有计划,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活动。

3 导向性。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就是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想方向,陶冶学生的情操。当今的研究认为:美可以养德、启智、健体、促劳。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本有主题的、多彩生动的教科书。我校在创建校园环境中,基本建设突出了优化育人的环境,增强了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

4 统一性。校园文化应丰富多彩,这样,师生的个性才有发展的环境。当然,个性要寓于共性的统一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始终要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规范作用,形成特定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的向心力。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1 校园形象的建设。学校文化具有传递文化信息、娱乐、育人等功能,学校的教育、形象、文化是完全物化的、能被人直接感知的文化布置。我校直接把我们最想说的话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在众人面前,发挥了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校园的改建扩建,学校又因地制宜地创设了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新的宣传窗,调整了校园绿化布局,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感染和熏陶,以和谐、优美无声的环境描述着师生对环境的理解。

2 师生的形象建设。近年来,我校本着“矾高没有差生”的宗旨,实行人性化管理。在学校里,校长是教师的表率,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当我们站得直、走得稳时,师生将被这无形的人文文化所熏陶。这样,学生的行为不再成为老师头疼的问题,一种积极向上、讲学习、讲正气的校风呈现出来。

3 文化制度的形成。为了能让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让各种活动如学生社团、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有规律地举行,学校把一些重大的文化活动形成文件,纳入了学校的发展计划当中。例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纪念12.9、重走路、趣味运动会、校园吉尼斯等活动已经形成制度。每当这个时候,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浮躁得以发泄,校园变得更加和谐。

三、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 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他们身上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和创造力,把这些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出来并应用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篇9

1 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提起航海院校,人们便联想到严谨、勤奋、敬业、服从,这些都是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优秀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与其他类别院校校园文化相比,航海院校校园文化更具有独特的气质和内涵。

1.1 校园物质文化

航海院校一般都具有浓郁的远洋特色,对校园环境的打造不仅从宏观的整个校园着手,而且具体到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雕塑等,都可渲染海洋和船舶的氛围。除此之外,专业用于远洋船员训练的教学科研设备,如航海模拟器实训室、雷达模拟器实训室、自动化机舱、柴油机综合拆装实验室等都鲜明地标示出院校的专业类别。

1.2 校园制度文化

航海院校教育与海运业是紧密相联的,由于海运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国际性,所以有关的国际组织如国际海事组织从提高船员素质、保障海运安全、减少海损事故、防止污染环境等角度出发,制定和颁布了许多具有强制性的国际规范和行为准则,航海院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将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精神。

1.3 校园精神文化

航海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在远洋船舶上工作,工作环境相对独立和封闭、工作相对辛苦和单调,这就更需要他们严谨、勤奋、敬业、团结的精神。各航海院校也都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1.4 校园行为文化

远洋船工作本身的艰苦性、危险性、涉外性和复杂性要对航海类院校的学生要求非常特别。半军事化管理恰恰能适应航运企业全面提高船员素质的特殊要求。在培养人的敬业精神、集体精神、吃苦精神、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是其他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半军事化管理体现航海类专业的特殊要求而设置的专门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是严而不僵、活而不乱,既是航海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色,也是养成学生良好作风的有效途径。

2 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许多大学纷纷建设新校区。但新校区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容易出现建设初期和一段时间内的匮乏且与老校区校园文化不对称的现象。在这个问题上,航海院校同其他类别的高校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1)由于地价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新校区大多建于郊区,生活不便,教师较少参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结果造成了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断层。同时,新校区建成后,入驻的第一批学生通常是新生或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仍住老校区,这样造成了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联系的隔离,低年级学生难以得到高年级师兄姐的言传身教,体会不到大学的校园文化,导致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很难传递和移植到新校区。

(2)选址的偏远也导致了新校区与外界相对隔离,不仅交通不便、购物不便、休息娱乐设施缺乏,学生课余生活单一,而且缺乏城市社区文化的“雨露”,并且周边相对落后的城郊文化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新校区缺少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新校区建成时间短,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无法捕捉到具有陈年往事的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缺乏历史厚重感和个性文化上的差异。”[2]

3 对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的思考

虽然新校区具有大气且特色鲜明的建筑单体,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但这仅仅是魅力的外在形式。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新校区都是在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的荒芜上建立起来的,只有在老校区悠久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才能相得益彰。

3.1 传承老校区校园文化

新校区建设伊始,是一张空白的纸,脱离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新校区不占丝毫优势,传承老校区传统的、引人自豪的、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是最佳的路径。对于航海院校的新校区文化建设来说,传承老校区特有的“航海”特色文化精神也是笔者推荐的。要从航海院校自身具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的特质下手,以物质文化为基石、制度文化为屋架、行为文化为砖瓦、精神文化为砥柱,逐步形成与老校区具有质的同一性的校园文化。

3.2 创新新校区校园文化

“文化总是在一定传统基础上发展,但又不断打破旧的传统、建立新的传统”。[3]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老校区不同。因此,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复制老校区的文化,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在传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尚的同时,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文化。

(1)网络创新。在当今网络时代,新校区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为师生员工提供的公共服务,到部门和师生的个人活动的数字化。

(2)社区文化创新。帮助学生建立立足于大学生“内围社区”的社团组织,同时,学校应当主动加强同周边城镇或农村“外围社区”文化的接触和交流。用开放、包容、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去影响外围的人、物、事,彼此渗透、互相吸收。在这方面,航海院校由于其体育运动设施的特殊配备和先进性,更具有一定的优势,发挥校园的社会功能和带动效应,从而使新校区校园文化得到升华。

(3)环境创新。校园环境建设是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及装饰,文化景点布设,校园绿化、美化等手段,营造出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文化景点的布设,应纳入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更要有创新意识。

总之,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汲取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精华,继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统筹规划、逐步实施、精细操作、在更高层次上丰富和发展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立博大、深远、影响力强的校园文化。从而使各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校园文化不因异地办学而湮没,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还没有体现出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也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现状思考,引发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关注与探索,为推动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和提升品质,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现状思考随着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校园文化作为“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深化内涵建设的重要因素。它对展现学校特色、打造办学品牌、提升社会竞争力, 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全面而又具有特色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作为一种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传承文明、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通过理想信念、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氛围、校园环境等体现出来的,得到师生共同认可的,具有趋同性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下位概念,它需要融入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职业特色,并在校园精神的引领下由高职院校师生共同创造的校园精神和物质文化的总称。(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和载体。1.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校园人在长期的实践与生活中形成的精神成果,通过校训、校风、办学理念等发挥着育人作用。2.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对价值观进行渗透和展现。它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高职院校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会使被管理者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产生对规章制度的认同,进而使规章制度充分地发挥作用。3.校园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实践和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高职院校的校园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面貌、学校作风、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它既体现着校园行为理念,也展现着校园行为方式。 4.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硬件环境的配备与展示。高职院校的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长期的。随着高职院校推进跨越式发展,其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也会更加丰富,作用也会更充分地发挥。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现状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现状并不理想。有的是照搬本科院校,有的是忽略其作用,有的是没有职业教育的体现。(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缺少彰显职业教育的元素1.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很少体现技术技能。调查发现,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比例较小,约占1/4;大部分学生参与文体类的社团活动,占57.4%;而参与专业技能类社团活动的则只占18.3%。这种局面,表明了高职院校在社团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文化教育的缺失,也使得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不出显明的职业特色。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中,没有明显地体现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校训、校徽、校歌等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但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很好地在这些方面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查显示,只有10%左右的学生能够从学校的校训、校徽、校歌等和校园环境中感受到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中缺少企业文化的渗透。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是要进入企业工作,学生到岗位上如何适应,能否胜任,这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将校企合作的文化成果运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使专业技术教学更有活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深入了解企业,从而缩短学生到岗位上的适应期,更好地使他们产生对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行为等方面的认同。(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缺少合理布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在具体内容方面还缺少合理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得不够深刻。1.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很多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备,或制定的规章制度得不到充分的实施,实施效果不好。2.校园行为文化偏离了方向。某些高职院校的校园行为受到了社会上某些不好风气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校园行为。3.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表现为只是有一些基本的教学设施而已,在教室、食堂、寝室、校园没有体现学校价值观的设施和装点。4.校园精神文化不深刻。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但一些高职院校在建校时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准确的定位,很难形成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风貌。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存在问题的原因(一)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把握缺少深度很多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重视程度不够或把握不够深刻,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缺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式,而只是简单地根据具体事情谋求一些解决的办法,更难以成功地将职业元素深刻地贯穿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之中,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也不可能真正展现出职业特点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应当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职业精神、职业理念和职业价值、职业行为等,形成一面大学精神的旗帜。(二)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布局缺乏统筹因为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方法上的不当和布局上的失衡。首先,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没有一个宏观的领导者,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学团带着学生搞一些活动,甚至学生完全自主安排活动,没有相应的指导。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没有形成体系,这就很难形成相应的客观评估体系,不利于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总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具备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软实力”。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地对此展开思考,并不断实践,从而促进自身的内涵建设,并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雷久相.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5).

[2]吴强.浅析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7,(2).

[3]周平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基金项目: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篇11

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文化具有高度的相融性,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更多地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合理元素,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多地融入企业文化的因素,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是高职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应有之义。

一、校企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缺少平台和载体,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发展失衡。

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得到发展的同时,第二课堂与企业的对接机会甚少,校企合作过程中凸显专业、课程合作而忽略了与第二课堂的合作。此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缺乏共同搭建的桥梁,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在第一课堂课业压力之下,无法投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多种素质;学校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相对单一化导致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得不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使第二课堂浮于表面化、形式化。

2.缺乏机制和规范,合作无长效保障,学校“一头热”现象突出。

目前部分企业、行业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和规范尚未建立。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有效的合作模式、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

3.欠缺广度和深度,校企合作未能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形式过于局限。

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对校企合作的认知程度逐渐提高,但在具体实践层面却反映出较弱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这是因为企业和高职院校尚未形成长期伙伴关系,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企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更多的高职院校在合作的方式上过于受限,目前更多的合作只停留在现金赞助,未能有效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二、校企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兼具职业性、实践性。

高职院校应更注重对人才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和校园活动等方面重视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的校园文化,在服务社会中彰显校企合作的高职特色文化。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搞好顶层设计、科学组织。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短期计划和长期的规划,需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从而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教学环节与企业实践相一致、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吻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健康、常态、可持续发展。

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校企合作,开门办活动。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关门办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吸纳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以“企业家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和“企业进校园”为载体开展一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企业岗位练兵、创业就业教育等,培育学生创业、诚信和担当等企业家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素质。

三、校企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1.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既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文化的主体作用,又要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得到内化。高职院校要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邀请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实训实习,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在:一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很多企业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校提供人才市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途径,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凸显出职业化、社会化的个性特质。二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派出有学识水平的高层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他们同时带去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与高职文化互相渗透和融合,从而提升和创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三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等举措来实施。

2.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重点。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地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 (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达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目的,让学生感到如临其境。

高职院校在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 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特色,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高职院校精神的同时,更要加强与企业、市场的衔接,充分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方式、战略目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的精神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向学生传递典型企业的价值意识,校风、校训、校纪教育要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

3.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以课程文化为亮点。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模式上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强化诸如诚信守纪、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同时,高职院校要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也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有的高职院校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聘请企业领导兼任系主任,用企业名称命名班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要求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止,为毕业时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应努力实现“三个零距离”: 一是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二是以应用为主旨,适时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三是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例如,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4.以实践教学为桥梁,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一方面要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另一方面要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去参与企业生产。学校不仅应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一是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二是举办科技创新和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技能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校园文化中;三是经常举办优秀企业家报告会和交流会,让学生了解最新市场动向、人才需求等信息。

基金项目:云南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第二批高职教育科研课题项目课题,项目编号:2011YGZ30。

[参考文献]

[1]雷久相.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 职成教育研究,2006(12)

[2]陈丛耘.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融合的途径与对策[J]. 科技资讯,2008(11)

[3]吴亚红.打造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

[4]高维峰.融合企业文化、推动高职校园文化创新发展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篇12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物质环境建设流于表面,缺少文化内涵;学习氛围不浓,学风建设有待加强;校园学术活动与科研活动不受重视;学生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缺乏有效指导;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执行不力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校园物质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从学院实际出发,狠抓学风建设;营造学术氛围,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加强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社团活动质量;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制度建设,增强执行力。

一、加大校园物质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

一是加大大学生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力度,如报告厅、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二是在建造校园物质设施时,应注意把民族传统、时代风格、大学精神和独立学院办学的特色有机统一起来,突出校园物质设施的精神文化意义;三是精心打造和创建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文艺术景观,充实文化标志;四是充分利用报栏、展板、标语、名言警句、励志牌等宣传手段,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五是加大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力度,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1]

二、从学院实际出发,狠抓学风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海报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班团会等宣传阵地,倡导一种良好的校园风气,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和时事热点问题等,开展针对性强的宣传教育、理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此外,以党校、团校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新生入学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文明教育、诚信教育和毕业生教育等。例如,我院已开始实施的早自习、查到课率、“三带”制度、预备铃制度等;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奖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严惩不负责任、误人子弟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单位。例如,我院已实施的班级导师制,骨干教师和“三育人”先进个人评选,对不适合教学岗位的教师予以转岗或辞退;三是制定考研激励政策,满足少数进步学生的考研要求;四是严把学生的入口关和出口关。一方面要适度提高录取分数线,并严格按照录取分数线招生,避免素质过差的学生进入独立学院,另一方面要提高屡教不改和成绩不良学生的淘汰率,并从严授予学位。此外,还要适当缩减专科生和自考本科生的招生规模。

三、营造学术氛围,加强学术文化建设

一是规范师生学术道德。要大力提倡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作学问的风气,坚决反对思想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学术风气;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新教师上岗培训的必修课程和学生的培养体系之中,进一步强化师生的学术道德意识;二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学校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场地,并搞好校园环境布置,烘托出学术氛围。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创造精品学术论坛;要定期举办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要支持师生员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促进教学、科研中的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努力解决重大学术问题和教学问题,不断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2]

四、加强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社团活动质量

一是提升社团活动内容品位和档次。学生社团活动不能仅局限于“娱乐化”的内容,而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树立精品意识,提升活动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社团成员应该集思广益、出好点子,出金点子,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搞出一些品牌活动。同时,社团活动还应避免空洞、流于形式,应紧跟当前经济形势,增强活动的科技含量,为企业生产和群众需求服务,使社团活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力。

二是建立学生社团导师制。学校应把学生社团服务当作自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全方位为学生社团的成长服务,促进其良性发展。其中,给每个学生社团配备一到两名专业指导老师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把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辛勤工作记入其工作量中,并对学生社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

五、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制度建设,增强执行力

制度建设一直是独立学院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想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增强执行力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3]。

(一)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质量强校、质量兴校的意识。

面对新形势,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实践,牢固树立“五个第一”思想,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质量是第一生命、特色是第一支柱、改革是第一动力。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要牢固树立质量强校、质量兴校意识,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质量工程”,促进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工作首位,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学院各级领导要把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教学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在教学管理中,要以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切实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健全各项本科教学工作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程序。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学习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要从严治学、从严执教,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教学管理与检查,杜绝教学事故的发生。

第二,要加强重点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要根据实际和社会需求变化,遵循“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原则,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对作为重点专业建设的专业,实行投入倾斜,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和课程建设以及教学研究项目。要不断修订、完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人才定位和课程及内容更加适合社会现实。要组建优秀教学团队,使重点专业建设建立在有力的人才支撑之上。

第三,要狠抓实践、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一是要增加实践教学经费;二是要制定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固定课程和内容;三是要制定规范实践教学的制度,加强过程检查监控,严格实践课考核、考试,防止走形式、走过场;四是要培养实践教学师资,有针对性地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五是要拓宽教学渠道,充实教学内容,聘请一批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六是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投入经费,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

(三)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按照“充实数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思路,以满腔的热情、不懈的努力和切实有效的举措,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一是将骨干教师的评选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而且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二是学院建立“人才引进基金”,重点引进中年、有教学经验的“双师型”骨干教师。三是逐步改善教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四是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严格考核和管理,树立良好的教风,讲究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以校为家。五是聘请一批兼职教授、副教授,充实师资力量,改善职称、年龄结构。

(四)大力宣传学校品牌特色,不断提高社会美誉度。

加强学院宣传工作是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第一,以服务学院中心工作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大形象宣传和舆论导向力度。整合学院内部各种新闻宣传资源,加大宣传力度。一是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大力宣传学院发展新思路和办学新理念;大力宣传学院在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推出的新举措;大力宣传学院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的新突破;大力宣传学院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大力宣传学院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取得的新业绩;大力宣传学院在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二是构建以学院整体形象宣传为主的对外宣传工作体系。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拓宽新闻宣传渠道,集中策划一些外宣题材,着力宣传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把学院的整体形象宣传同外宣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突发性事件快速反映和应急宣传机制,针对突发性事件,及时信息,正确引导舆论,不断提高应对新闻媒体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单位(部门)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大宣传格局。

第二,加强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一是制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组织逐步实施。打造学院文化精品和文化活动载体,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创意新颖、格调高雅、参与面广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二是加强对学院报纸、网站、广播、宣传栏等媒体的管理,做好舆论监督和引导,通过校园宣传媒体加大对党的重要理论、方针政策和学院各项重要工作、重大活动等的宣传,着力营造有利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舆论氛围。

第三,加强宣传部内部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好两支队伍:一是建设好学生通讯社、广播台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在宣传舆论中的积极作用;二是落实各单位宣传工作专门队伍,健全宣传工作负责人、宣传信息员、网络宣传员等工作班子,充分发挥各单位教工宣传工作人员在交流信息、宣传本单位典型人物事迹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