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09:28: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77?04
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对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命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实际研究,是揭示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简单说,就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研究规划,并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用以收集信息,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评价的过程[1]。教育科研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总是围绕着如何解决教育问题而展开的。问题决定了研究的方向,也决定了研究的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教育科研的永无休止的任务[2]。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探索、揭示教育规律,使人们按教育规律办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我国高校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来看,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进教育科研的方法,加大科研工作力度,通过多种措施,使科研活动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促使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科研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教育政策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生源质量现况,学校的发展、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均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很好地应对和处理,就必须充分认识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开展科研活动[3]。科研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特色人才提供了条件和渠道,一个学校科研水平是这个学校学术能力的直接体现,科研也是各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高校的科研水平是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高校要强化“科研强校”理念,将开展科研活动作为学校进行各项工作的先导。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改革创新、发展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入探索现代教育制度发展、教育观念转变、学校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科研为先导,促进学校建设上水平”的指导方针已逐渐深入人心,许多高校教育科研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显著成绩[3]。教育科研在现代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教育在其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推进科学研究的重任,一所院校的科研能力可以直观准确的反映其综合水平。高校中进行的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理论重于实践问题,从而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我国高校众多,有许多高校经由中专升为大专,或由大专升为本科,基础较薄弱,普遍面临着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发展阶段的转变[4]。在众多的高校中,发挥自身特色、提升科研实力是高校从激烈的教学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也是各院校保持发展、开拓创新的必然途径。
大学是教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与其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本科生,仅靠课堂知识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深入了解知识的本质,由理论联系实际,广大师生必须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教师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必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学科的建设,学科的建设体现大学的办学特色与核心竞争力所在。科研在此种起着关键作用。它为合理学术队伍梯队的构建,科研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平台。教师们只有站在本学科的前沿不断地从事科学研究, 通过系列学术成果的推出, 积累起系统的新思想、新知识,才能建设出一流的学科[5]。
二、科研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学科带头人的不合理设置,因人设岗问题严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工作越来越复杂,仅靠个人的能力进行科研工作,不仅耗时,而且低效。因此,学术团队便应运而生,这是现代大学制度下的一种新型基层学术组织,对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任何一个团队为了合理安排、高效工作,都必须有一个核心,而学科带头人在一个学术团队中就是起着这样的领导作用,学科带头人的选择问题引起各高校的重视。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带头人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教育科研的需要,而且我国学科带头人考虑很多能力以外的因素,如资历、社会关系等,平均年龄与国外相比也偏大,青年骨干学术带头人青黄不接。且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对聘任的学科带头人要求的条件模式化,当前社会科学社会分工日益细致化,名称相似的科目可能在具体的研究操作上有很大不同,这就使得各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方向等有很大不同。有部分高校在招聘学科或学术带头人的时候,可能聘请的人才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也具有相当的科研能力,但与学校原来的方向关系不大,存在因人设岗、因人设研究院(所、中心)的现象,尤其是部分学校为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引进与原来学校研究方向相关性不大但有某一领域有较大贡献的带头人,这样的做法不仅浪费人才,没有发挥出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作用,更阻碍了高校教育科研的推进发展。
2. 学校推动科研乏力,科研缺少目标性
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的指导安排,但是在我国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当成口号,学校对教育科研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科研管理与创新激励,科研条件落后,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机构的检查,随意展开研究,缺乏系统安排,无具体方向,科研任务不明确,科研活动效果不及预期。学校在科研活动中不起领导作用,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其科研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高校对教师队伍的设置不合理,造成人才结构单一。很多教师接受的教育和研究方面缺陷明显,普遍重教学而轻科研,科研实践开展不足,创新能力较差,这样势必对科研的发展造成阻碍。教师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研究,或迫于评职称,在自己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继续延伸研究(按规定,博士毕业后二年在数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评副教授),以节省时间精力成本,但与整体学科方向不一致,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学院整体研究方向分散,无法形成在某一特定领域的优势。
3. 按资排辈现象存在,科研经费的安排不合理
学校在申报大型科研项目时,为提高申报成功率,往往采取以有资历,有声望的老教授作为带头人或负责人的措施,而具体工作均由年轻博士来做,这样,虽然年轻教师负责了实际工作,但是部分负责人在经费分配上,年轻博士无法分得或是所得太少,甚至形成“学霸”等现象,长期下来,导致年轻博士积极性受挫,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建立起一种更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是提升高校教师科研创新水平的一个必要途径。近年来,社会上针对整个科研经费运用效率的质疑源源不绝,科研经费用于项目本身甚至不到一半,大量科研经费被浪费或私人侵吞[6]。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督,科研经费下拨后,具体使用主要由课题负责人分配,这样就带有随意性并掺杂私人利益色彩,因为缺乏监督,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空可钻,课题的负责人会利用科研经费为个人利益服务,比如为个人开支买单,甚至直接利用虚报经费等方式套取现金。科研经费流失严重。
4. 部分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教学与科研未能有效结合
正确的科研意识可以引导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正确开展,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但是在各高校,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主要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各类院校纷纷涌现,招生竞争激烈,面临办学条件必须达标的压力,这就使得科研工作得不到重视,而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师生比例严重不均衡,有限的教师数量面对不断涌向高校的学生,繁重的教学任务已经使得教师疲于应付,也很难有精力去搞科研。在很多高校,科研环境松散,氛围淡薄,没有科研压力与紧迫感,学校考核教师主要依靠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没有来自于科研方面的竞争压力,很难相互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甚至有部分教师对科研概念认识不清晰,具体做法也不明确,认为做科研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工作,与教师无关;还有科研就是写论文、做实验这样的论调,而忽视了科研的最终目的都是对理论与实际技术的推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现实意义[7]。基于这样的认识水平,教师忽视了科研的重要性,没有进行科研的主动性,对各类问题不敏感,从而造成了我国高校科研工作的滞后。
5. 存在胡乱申请、盲目研究现象
目前我国囿于现实情况,教学资源有限,经费不足,这导致教师申请课题,展开科研活动存在困难,往往是知名高校的知名学者在申请课题做研究方面具备一定优势,而各职业院校、大专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申请课题较为困难。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为了能顺利申请课题,获取经费,部分老师(主要为副教授或教授)以课题为导向,缺乏具体的研究方向,存在哪方面有课题就做哪方面的研究,哪方面能申请到课题经费做哪方面的研究的现象。研究方向无具体统一的领域,所进行的研究项目既不符合本身专业研究领域,与学院或者专业的整体方向严重脱节,也背离自己的兴趣,这样即使能够申请一大堆各种类型的课题,但研究均不深入,致使很多课题无法结项。如此的科研行为既不能拓展理论的深度,对实践也没有指导意义,而且造成了国家有限资源和自身时间精力的浪费,害处极大。
三、提升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
1. 优化学科带头人选拔机制
学科带头人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是教育科研的核心力量,一名合格学科带头人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并且应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科学研究工作有强烈的爱好,浓厚的兴趣。学科带头人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知识结构形成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学科带头人是科研团队的核心与领导者,除了应具备的科研素质,还要善于协调沟通,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起先锋模范作用。为此,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应讲求层次性,不仅要考察学历、社会声望,对其实际层次级别清晰定位,并要实践检验,否定唯学历论,唯“海归”论,不论是否留过学、过金,都要平等看待,看重道德品质与科研素养。除此以外,还要要培养年青骨干,严格招聘制度,杜绝因人设岗的现象,招聘的人员需在学校原有研究方向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学校应向社会公开招聘,通过校外的广泛应聘及竞争机制,有利于选贤任能及与学生交流,从而活跃学术思想,促进教育科研发展。
2. 转变观念,推进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明确科研方向,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
良好的科研环境是进行科研的前提和基础,各个高校应积极为科研活动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教育科研充分的支持保证,加大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构建合理的科研团队,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科研能力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科研经验。科研项目审批的标准过低和过于功利化严重制约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5]。高校应该提高科研项目的审批标准,对青年教师所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可行性的论证,在申报环节上实行权力分离和分级审批。具体以学院为单位,对学院整体研究方向进行规划,明确学科研究方向,突出学院未来科研的重点方向。对学院教师按学院规划方向进行划分,每个方向均由多名教师组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提高学院教师的凝聚力。学校要帮助教师认清高职科研工作的定位、作用和方向,帮助教师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的步骤与程序,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自信心和效率,并及时了解和解决教师在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3. 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合理分配科研经费,有组织申报项目
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的确能够更有效的申请科研项目,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指导青年教师,提高科研的效率,但是实践中往往片面强调资历,科研工作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讲求真理,不能搞按资论辈。在项目申请时,可以让有经验的资深专家教授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国家为了科研资源的合理利用,均要求申请人达到一定职称,如副教授。为提高申报成功率,可以以教授为带头人、其他教师负责具体工作积极参与的方式。对申请下来的经费,采取绩效制度。而牵头申报的教授,以指导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经费。学院应加大科研在教师考评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使科研工作和业绩直接与职称评定挂钩,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促使青年教师从自身发展需要去关注科研。我国在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监督方面存在漏洞,计算无依据,成本核算要素不完整,这样会使得科研经费隐形流失,集体资源浪费。为此,高校要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建立公正合理的科研绩效考核机制,检验科研的成效与实际效益,通过评价机制促进科研经费的合理利用。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堵塞发票漏洞防止虚报套现行为,同时保证科研经费安全,防止科研经费被私人侵吞,使得科研活动顺利展开,进一步完善经费管理体制,避免资产重复购置。
4. 加强教师科研意识,促使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
在我国各高校从学校到教师个人普遍重视课堂教学而忽略科研工作,想要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必须重视科研工作。为此,高校应向在校师生宣传科研的重要性,塑造并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使教师认识到开展科研活动是自己的责任,积极引导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并建立良好的监督激励机制,从而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7]。而不是以规定任务的形式,强迫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使得参与科研的教师以应付了事的态度对待科研工作,从而弄巧成拙,无法从根本上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此外,教学与科研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除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授课技巧,还有积极探索教育规律,高度重视科研的重要性,投身于教育科研活动之中,对各类实际问题敏锐观察,主动研究,研究要有目的性和现实意义,跳出以往对科研的错误认识,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
5. 对申报课题进行合理规划,采取预研究形式提高教师积极性
教育是经济腾飞、科技发展的基础与保障,现在投资教育,未来教育也将反哺社会,国家应该加强教育的投入,并要与学校协力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在审批课题时要注重科研项目本身的质量,知名学者的课题含金量固然可能更好,但是不代表其他教师就不会有创新研究,具体到课题应当一视同仁,公正对待。应改变迫于职称或其他压力无规划的申报课题情况,对学院规划的学科研究方向每年设定课题,可以以预研究课题的形式,从学院划拔给每个课题一定的经费,鼓励教师的积极性。对预研究的课题,鼓励教师申报校外项目尤其是省部级以上项目。这样既对教师评职称有益,也可以改善教师的经济状况,还有利于学院的整体发展,在部分研究方向上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
提高科研水平是高等院校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科研对大学建设、教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深入分析在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中存在的几类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应建议。希望能为提升我国高校科研水平做出贡献,使科研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助推力,并因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二军.关于构建学术团队与提升科研水平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16(1):30-34.
[2] 刘国瑜.大学科研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40-142.
[3] 庞爱军.多措并举提升科研水平[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7):46-47.
[4] 张永胜.论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1):111-114.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一种新兴高等教育模式,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中,科研工作无疑是一项重要的竞争指标,是各独立院校极为关注的一项工作内容,但其自身又存在科研力量薄弱、科研团队结构不合理、科研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不足之处,尤其是占独立学院教师很大比例的青年教师科研水平低是影响独立学院发展和竞争实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此,独立学院纷纷出台各项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勤做科研,多出成果,如:制定科研工作的各项管理、奖惩和考核制度,利用老教师的科研优势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利用外出培训或进修学习科研方法、积累科研资料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对于青年教师,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其科研能力:
一、扭转青年教师“重教学,轻科研”的态度
态度很重要,它是一项工作能否成功的基础:积极努力,事半功倍;消极应付,功亏一篑。对于科研工作来说,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有一个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态度,才会有积极的进行科研工作的状态。
青年教师大多参加工作没几年,缺乏教学经验,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大。面对各独立学院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很多青年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方面,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工作自然有所松懈,产生了“重教学,轻科研”的想法,导致青年教师科研水平低。虽然,各独立学院纷纷将科研考核与工资挂钩,引起了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但从目前来看,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并未付诸行动中,因为他们感觉科研工作枯燥乏味,认为投入太多精力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评价,影响到工资收入等,使他们未能从科研中体会到快乐,再加上青年教师正处于恋爱、结婚、生子、育儿的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给予科研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
这种情况下,如何兼顾教学与科研,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使其真正重视科研工作,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对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1.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进行座谈,座谈形式和主题不拘一格,不一定是很深、很新的学术问题的研讨或讲座,可以是简单形式的思想和技巧的交流,可以让青年教师在座谈中掌握更多的科研技法和技巧,逐渐摆脱科研工作很难做、枯燥乏味、无乐趣可言的看法,进而对科研产生兴趣;
2.鼓励教师从教学重点、难点中找寻问题,攻坚突破。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往往是延续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科研项目,有些研究本身就不在教学范围之内或游离于教学范围之外的。使青年教师产生必须做两份工作的看法。而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青年教师的授课内容可能还浮于表面知识的传授,授课内容深度不够。如果他们能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拓展,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评教成绩的提升,还能将教学和科研密切联系起来,将备课的过程和科研的工作整合起来,备课就是做科研,做科研就是在备课。这样,工作相对轻松一些,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也就高了。所以,将备课和科研结合起来是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的一条捷径。
二、进一步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师教学工作量是影响其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独立学院要求来看,教学任务量大多是10到12课时的样子,总体说来并不算高,但是,现在许多独立院校设置专业时是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的,有时会设置专业性强,但又不属于基础行业的专业,这时,往往招生人数不多,一般只招两个班甚至是一个班,对于这些专业的老师而言,要完成教学工作量必须带两门或者三门甚至四门不同的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教学效果自然不高。面对学生评教和工资挂钩的情况,教学压力本身就大的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无疑是全力以赴的,他们已经很难挤出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工作了。此时,要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恐怕就只是纸上谈兵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进一步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适当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对于这类型的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除看所承担的课时数外,更应该看课程门数。一般来说,一名教师最多带两门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进行有效的科研工作,再多的话,估计就无暇顾及科研了。
三、建立和加强科研团队的密切合作
建立科研团队是有效、高质地进行科学研究的保障。一个科研项目或科研命题,如果只凭借某个人的一己之力,很难顺利、高效地完成。对于科研底子薄,经验少的青年教师来说,组建科研团队十分必要。所以,青年教师要想尽快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必须联合老教师或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结合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建立后,团队成员之间必须加强联系,紧密合作,争取将团队力量最大化地发挥出来。独立学院各专业系部往往都会建立不少科研团队,但是真正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一项课题的科研团队并不多。大多是团队成员在科研课题成立之初分领到自己的任务,此后因为教学任务或其他事宜,便自己独立研究完成自己的分工。他们真正坐在一起进行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的时候很少。那么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呢?除科研团队带头人组织专门的科研交流之外,还可借助电话、QQ、飞信等先进通讯工具或软件,进行短时间、小范围的交流,也可以利用教研室活动的机会,对教学中发现的科研问题进行讨论,以便将每一位成员的看法汇总,也有利于在交流中集思广益,用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总之,只有加强密切联系,才能发挥科研团队的真正力量,带动团队每一位成员科研能力的提升。
四、鼓励教师走“以赛带科研”的路子
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这些比赛对于学生而言是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提升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发现科研问题的一个快速通道。通过指导学生比赛,教师能将专业知识与比赛要求快速融合,而各类比赛的参赛要求往往都具有时代性,也就是说,指导学生比赛是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时代要求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结合,使得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在这种融合中,最容易发现问题。所以,一定要鼓励教师多多参与学生专业比赛的指导工作中来。
在这方面,独立学院有许多教师参与其中。许多学生因为比赛需要或比赛要求有指导教师参与而主动找到教师,也有一些情况是教师知道有些专业性比赛而找到学生要求进行指导并参赛,不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这都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很多教师也确实进行了认真详细的指导,发现了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师只是挂名而不做指导;有些虽然指导了,但因各种原因只是做了笼统的说明,专业指导比较少。凡此种种,既不利于学生比赛,也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或者科研水平都没有任何好处,因此,这项工作还需进一步规范。
总的来看,青年教师作为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其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各独立院校教学质量和竞争实力的高低,所以,在结合青年教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定要从内外环境入手,扭转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消极态度,激发其科研兴趣,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进而提高独立学院科研工作的整体实力和学院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闻靖灏.独立学院科研发展现状及对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112-114.
一、分工备课
集体备课是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分工备课是前提,首先备课组经过商量统一一个时间在某个学校集中,讨论分工备课的内容。
例如,学习《音视频获取与处理》这章,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我们依据教学进度表,将《音视频获取与处理》这章内容进行了划分,确定为4个课时。接下来,我们抽签确定每一位教师具体负责的小节,这样分工备课就有了目的性、针对性,每一节都“包干到户”,分工明确了。然后经过组内讨论,我们确定“母亲节”这个主题。最后,组内成员各自回校分头行动,制作各自小节的教学设计、课件、学件,等到下一次集体备课时资源共享。
二、集体研讨
集体研讨不等同于组长备课,如果过分地依赖备课组长,那么,集体备课就形同虚设;集体研讨也不是无主题、无准备地随便议论一通,然后仍然各备其课,这样的集体研讨就流于形式了。我们应该体现备课组的集体意识和整体水平,发挥集体备课的群体作用。
例如,在学习《制作基本动画》时,由于组内一位男教师电脑动手能力较强,所以他建了一个FTP的平台,这样大家就把自己分工备课的材料放在平台上,随时可以查看组内其他成员的进度情况并进行讨论;备课组长建了一个跨校教研组的QQ群,如果备课过程中我们有疑问,那么就可以在群里相互切磋。大约1周后,我们聚集在某个学校,当面讨论各自准备的材料。首先,第一位教师把自己的备课材料发给其他人看,同时解释这样设计的理由。听过介绍后备课组的其他教师说一说,如果自己上这节课,有哪些观点与他不一致,或者认为自己的哪些建议更好……最终,我们得出一个统一的思路、重难点等内容。
三、形成个案
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的展开。离开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就会闭门造车、无的放矢。
跨校教研组集体备课后的教学设计有效避免了生搬硬套,我们根据本校学生的学情,充分分析,适当修改,把集体备课的精华思想和智慧融入到各自的教学设计中形成自己的个案,从而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例如,《音频的获取》这节内容不太好教,本来我花了很多时间去钻研教材,但还是没有太多的思绪。参加跨校教研组集体备课时,我们组内每位教师展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并详细解释了自己设计的理由,然后我们围坐一起讨论适合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了思维的碰撞交流后,我理清了思路,弄懂了教学的重难点。
但我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的动手能力、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根据我校的学情我稍微做了一点修改。教材中给了一个实践学习:用GoldWave软件录制一段5分钟的朗诵。我补充了一个Windows系统中自带的一个录音机录音的环节。因为有的学生用过这个录音机,所以从学生熟悉的东西入手去学会相对容易些。然后用GoldWave软件录制相同的内容,录制完毕后,让学生听一听,比较这两种录音效果有何不同。
集体备课后形成了教师的个性化教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自己的个性,使个人素质得到了充分展现和提高。
四、教学反思
课前教师精心设计教法,把每个环节都设计得尽量合理、完美。然而,教师岂能料事如神,没有一点疏漏和失误呢?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所以上完一节课,我们即刻提笔写下教学反思,以备在下一次的跨校教研组集体备课时研讨,从而使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一次,跨校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制作目录》这课的教学反思。大家交流思想,让思想在碰撞中闪烁光芒,让头脑在互相学习中汲取营养。
例如,艺术字制作标题时,有位教师让学生自己探究思考,动手实践,摸索设置的方法。由于学件中的步骤文字较多,学生看得有点眼花缭乱,不能很快找到步骤的提示词,导致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他认为,今后的学件制作应该尽量简单,用图、表、框等形式展现,重要的词用黑体显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或者将制作步骤用屏幕录制软件录制下来,让学生观看视频,这样就更清楚了。
另一位教师美化版面设计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自行设计(以前一般他先广播教学,把设计的步骤先演示一遍,再让学生实践。)。没想到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有的学生将文本框的边框线条设置成虚线,选择了合适的颜色;有的将文本框线条颜色的透明度进行了设置,选择了合适的深浅度;还有的学生探究出了填充效果里的“渐变”效果,选择了“角部辐射”,使得颜色更特别、更漂亮……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小组共享方法,很快学会了美化版面设计,而且学生的审美观也大有进步。
集体备课中大家说出了各自的教学反思,这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跨校教研组集体备课不仅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在集体备课时,大家聚集一起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从而使课堂变得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初中信息技术.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一、创新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的讲授主要是进行课本的文章讲解,教材文本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符合新课标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将目光聚集在中考上,将语文课刻意地改造成考试阅读题型的练习课,不仅让文章美感尽失,还使语文课变成了很多学生的“瞌睡课”。所以,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将课本内容作为一个例子来延伸,将广阔的生活题材进行挖掘,将文学作品的赏析和学生的具体生活相结合,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二、明确教学主体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新课改明确规定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教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基本上是不会明白教学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做好问题情境的创设,比如,在讲解《口技》的时候,就不要按照老的教学模块,从作者简介开始,然后是内容把握,最后归纳,可以专门设置一个导入环节,将有关口技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结合文字,不仅能很快掌握文章,还能激发自身的创作力和想象力。
三、丰富教学手段
初中的语文课还涉及了很多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同时又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如果教学方式单一,不仅使基础知识的掌握变得很难,还会让学生永远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也要做好自身素质的完善,不断改进自己的台风和教学风格。初中的语文课较多,语文教师在三年的时间里要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参考文献:
一、给予探究空间,体验数学的“再创造”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通过数学学习,学生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在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运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开拓智力,从中体验到自己的创造与成功。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在学生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后,让学生自学课本,出示检测练习。(长方体的长5厘米,宽5厘米,高10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在学生完成后进行展示汇报。学生A:先算前面的面积、右面的面积、上面的面积,接着再把它们加起来,再乘2,即(5×10+5×10+5×5)×2;学生B:通过观察可以发展有4个面相等和2个面相等,即(5×10×4+5×5×2);学生C:我的方法与第一个同学的基本相同,分别先算出两个相等的面的面积,再相加。即(5×10×2+5×10×2+5×5×2)……这时,我及时给予肯定,正要继续讲下一题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为:5×5×10。”这时,有位同学说:“这不是在求长方体的体积吗?”我就请他说说是怎样想的,他走上讲台,指着粉笔盒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面积是5×10,我把它看做2个5×5,4个侧面就是8个5×5,上下两个底面是2个5×5,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即5×5×10。”原来他把侧面积转化成底面积来计算,他的列式不但没错,而且很有新意。我带头为他鼓掌,顿时,教室里掌声如雷。这样,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激活了思维,在解答中体验了数学的“再创造”。
二、给予“生活化”素材,体验数学的“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教学中,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广泛用途;如果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产生对数学的情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就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进行仔细观察,了解有关人民币的一些信息。结果在上课时,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竟能对答如流,个别学生还能提出可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正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高涨,学起来也轻松。
三、给予实践机会,体验数学“活动化”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体验应建立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以活动为途径,以活动为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如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这些活动能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使他们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长度单位的认识》时,我不给学生任何暗示,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各种方法量课桌桌面的长度。有的学生装用手一扎一扎量,有的学生装用文具盒量,有的学生装用铅笔量,有的学生装用书本量……在汇报中,他们量出的结果各不相同,很难表示出课桌桌面的长度。在一翻沉思后,有学生想到要用同样的工具来量。如:统一用铅笔一根一根的摆,摆完后感觉又不方便。这时,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它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想出个法子。最后汇报时学生想到要用可以直接度量的工具(尺子)。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了数学产生的全过程,体验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各种能力,体会到“做数学”的快乐。
老师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必须对这节课需完成的知识目标十分清楚,根据目标确定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备课的时候更应考虑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用什么办法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等。所以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但是老师们千万别忽视了学生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要求他们必须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比如:低年级语预习我就要求将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出现的生字词;中年级做预习我就要求在把课文读通顺的基础上,自己查字典解决不理解的生字和生词;高年级做预习,又在中年级的基础之上,加上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想上课的时候弄明白的等等。
二、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要能吸引学生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应以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课文的起伏节奏和学生情绪的变化,环环紧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结束时,注意增强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开头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或者利用故事导入,或者利用挂图导入,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音乐电影导入……一次,我上《自己去吧》一课,就给学生边播放小鸭自由自在在水里游泳的动画,边让学生跟着唱《母鸭带小鸭》的歌曲,课堂上一开始小孩子们各个活跃兴奋,就像一个个快乐的小鸭子。随即我提出:你们知道小鸭是怎么学会游泳的么?想知道就快去读读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全神地投入到读文的环节中去了。总之不论哪种都要注意所采用的导入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课堂中。
斯霞老师说“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个好的结尾就给一节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设计新颖有趣的结课可产生“课虽尽,趣味犹存”的境界,以收融会贯通之效,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激起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比如我在讲《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课时,结束的时候,我说:“同学们植物妈妈的办法真多,也真有意思!你还想知道更多的植物妈妈想出的好办法么?那就请你们回家去后,多去了解了解好么?”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把学生从课内知识的学习引向了课外知识的学习中。
三、课堂上要给学生恰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连续的、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疲劳、分神,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想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作为老师这时你如果能适时地给他们一点称赞,这无疑是给他们来了一针“兴奋剂”,让他们精神倍增,更积极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过程中去。而如果是在课堂上已经思想“驰骋塞外”的学生,在给了暗示也要给予一点暗示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实验,也是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因此,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用语言准确表述实验的能力。同时,教师是推动新课程教学开展的实践者,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验课中乐学、会学、学有所得?笔者结合生物实验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效率,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提高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效率奠定基石。
在实验教学,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既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又能为提高实验课堂效率的奠定基石。
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节约药品、仪器的规范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等。例如我校对高一新生进行分组实验前,实验室发给学生每人一份材料,让学生明确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仪器的规范操作及注意事项。在实验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清洗、整理仪器,保持桌面干净,并且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检查、督促整改的习惯。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又可以确保实验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完成。
二、扩增实验材料种类,为提高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效率提供条件。
孟德尔说过:任何实验的价值和效用取决于所使用材料。教材上的实验材料往往比较单一,且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扩增实验材料的种类,增加材料的选择,激发学生兴趣,为提高实验课堂效率提供有利条件。
例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我们增加用抛硬币(正面、反面)代表配子的种类为材料进行统计模拟实验情况。《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增加红色茶花的花瓣或紫鸭趾草作为实验材料,取材方便,效果好。《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观察线粒体课本提供人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取材很方便,但要取到口腔上皮细胞要有技术,大部分学生取的是口腔中的杂质,找不到线粒体会影响实验现象。我增加白洋葱为材料,取材简单,撕取洋葱的内表皮为材料,实验现象非常清晰,还可观察到线粒体分布情况。这样扩增实验材料种类,增加实验成功的系数,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又可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实验课堂效率。
三、改进实验仪器、试剂配制,为提高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效率提供保障。
正确改进实验仪器和试剂的配制,有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从而为提高实验课堂效率提供保障。
在改进实验使用仪器方面,例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实验步骤中: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前三个步骤都要用到培养皿,特别是漂洗,要多次(清水至少漂洗两三次),要把解离液洗去,染色较好。因此整个实验过程至少要使用到三个培养皿,较麻烦。根据我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改用带六小孔白色点滴板(学生美术课用白色瓷的调色板)代替多个培养皿,学生可在点滴板上选一个小孔,用于根尖的解离,同时在点滴板上选三个小孔,滴入清水(相当依次漂洗三次),再在点滴板上选一个小孔装染色剂染色。操作方便,既节省解离液和染色剂,又大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从而提高实验课堂效率。
在改进试剂配制方面,比如解离液的配制,教材中用95%的酒精与1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进行解离,盐酸浓度高,挥发出浓烈刺激气味。我在配制解离液时,改用1mol/L的稀盐酸在60℃的水浴中解离8min~10min,比教材中解离液解离效果好。又如层折液的配制,书上用到苯,苯是一种毒性大,易挥发的有机物,本人在配制层折液改进用石油醚:丙酮按10:1配制,学生在做实验能分离出4条非常清晰色素带,从而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效率。
四、注重实验教学过程是提高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效率的关键。
(一)重视实验过程细节处理,使实验现象更清晰,从而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效率。
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实验》中,还原糖一般以苹果、梨匀浆作为实验材料,刚研磨好时颜色为无色,但很快会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为褐色,改变实验材料原始的颜色,对实验现象有颜色干扰。为了减慢匀浆氧化速度,我在制作匀浆时加入少量食盐,匀浆能较长时间保持原始的颜色,这样学生就能非常清楚看到实验过程中颜色的变化。又如《比较过氧化氢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常温下2%肝脏研磨液滴加在过氧化氢溶液反应非常剧烈,气泡太多,有的甚至缢出试管。学生看到那么多气泡,很激动也很兴奋,迅速拿起带火星卫生香立即伸入试管,结果根本看不到带火星卫生香被复燃。这时我让学生用牙签或滴管先快速把气泡刺破再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试管,经这个细节处理后学生都能看到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的现象。因此,重视实验过程的细节处理,使实验现象非常清晰,从而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效率。
(二)认真分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质疑,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效率。
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提出能用紫洋葱的内表皮吗?分离现象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但在复原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无法完成预期的实验现象。有的学生提出有什么溶液能让细胞自动复原?针对学生的质疑,我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若用紫洋葱无色的内表皮,细胞也能进行分离、复原,因紫洋葱内表皮无色,整个过程不易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部分学生无法观察到复原现象,可能有两个原因:①是使用外界溶液浓度太高,短时间细胞死亡;②可能是质壁分离时间长,细胞失水过多,无活性而死亡。但本实验大家使用蔗糖浓度一样,说明部分学生无法观察复原应该是第②种原因。若要让细胞自动复原,那么使用外界溶液的溶质分子能进入原生质层,如KNO3、尿素、甘油等,溶质分子不断进入细胞提高细胞液浓度,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浓度时,细胞向外界吸收水分慢慢复原,这样学生对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就很清楚。
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而且要重视实验过程细节处理和对学生质疑认真分析,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到做实验的乐趣,对于出现的一些不好解释的实验结果,有效引导学生做进一步分析,从而提高实验课堂效率。
总之,通过以上四个策略,不仅能提高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效率,而且能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和生物学教学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实现实验课堂的最优化,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在结果中体验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主要着眼于中考作文提升档次的研究,探索中考作文升格的基本途径,寻求中考作文升格的有效方法。
中考作文不仅决定着语文的成绩,也决定着学生的命运,根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一批学生临场发挥失常,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够稳定,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对写作心中无数,拿不稳吃不准。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做到心中有数,既高效又稳妥,实在是值得特别关注并加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我们根据多年来中考所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分析发现:
造成学生作文失分的原因不外乎:
⒈给出“话题”,拟不出富有新意的、先声夺人的“妙”题“佳”题。而题目恰恰是首先进入阅读者眼帘的,若不能亮人眼目,定会遭人漠视。
⒉结构平淡无奇,嫁接组合不见新意;柳暗难逢花明,尺水之间掀不起波澜。
⒊语言或晦涩,毫无光彩,或普普通通,没有个性,不能吸引人。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结合教学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完整的训练,在审题、组材、语言的运用乃至于表达的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方面都能得到突破,赢得发展,提升档次,从而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研究过程:
我们的研究大致分三步:
1、整合相关材料,调整学生心理,赋予学生创新的信心和理念。
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实际的调查,考察了学生作文的现状,摸清了学生作文的底子,了解了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了心理上的疏导,让学生树立自信,坚定创新的理念。
从网上下载了一批优秀文章,搜集到一批有价值的作文资料并加以优化,进一步整和了作文的资源。
相关调查材料见附件。
2、具体实践,落实写作。
按部就班,完成预设的初三基本的训练文题,进行了作文的一般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认认真真的书写,细心的审题,合理的选材等),形成扎实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于实际训练中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形成创新的理念和意识,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用三个月的时间,16次训练,完成三个专题:
“巧妙拟题,闪亮你的眼睛。”
“精巧结构,震撼你的心魄。”
“个性语言,陶醉你的情怀。”
三个训练,使之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梯次递进,综合延伸。大面积提升学生中考作文水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使作文的档次升格,提供一批范文,化解迷津,提供一些方法,登堂入室,强化训练,一步步臻于化境。
详细材料见附件一:《轻松升格 愉快作文——中考迎考作文训练全过程》
3、材料整合与分析
针对训练及相关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加以总结,归纳筛选,找出经验和不足。
二、研究结果及成效分析:
(一)研究成效:
1、学生受益
由于我们计划周密,安排妥当,学生从切实的训练获益匪浅,其写作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
思路更开阔,不再局限于身边人,身边事,同学生病老师帮,一分钱拾来拾去,不是宿舍便是伙房。由身边而社会、自然、宇宙……无不可入视野之事,无不可写作之内容。
文笔清秀了,清词丽句迭出,妙言巧语皆是,不再觉得写作是一件苦事、累事、烦琐事。
创新的意识和欲望增强了,学生有了创作的冲动,写作的欲望,不用再一切靠老师指点,不拨不动。
语言成熟了,个性化的语言让每一个同学都与众不同,各有魅力,尽展风彩。
有了强烈的探究意识,学习的气氛浓烈了,不仅写作如此,连带带动了其他学习,使学生增强了主动性,为未来个人的发展,尊定了好的基础,部分学分自己组稿、自己投稿且收获颇丰。
第一次调查大部分学生不知功夫该下在何处,特别是对题目的拟制,无人去作专门的思考。
结构的安排,随意现象较严重。
而个性化的语言,更不愿涉足。
经过训练,90%以上的学生不仅知道功夫该下在何处,且能措置得当,着力打造亮点。
2、教师受益
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积累了经验,总结了得失,更密切的关注教学 、关注教改,有效提高了个人素质,不仅视野开阔,理论素养提高,教学理念更新,还密切了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同台竞技,教师的威信无形中提高了,教师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部分教师深钻猛挖,多方寻求,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稿件。
3、学校:学校受益
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教师不同程度的参与,他们或提供资料,或整合资源,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全校的研究风气为之一新。玩游戏的少了,无所事事的少了,不仅减少了一些无益的扯皮现象,还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研究成果:
1、在本课题研究期间,有《打造亮点 引人注目》发表于《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一枝红杏出墙来——例谈话题作文的拟题艺术》发表于《中学语文报》;《开发这一片沃土》发表于《语文学习报》;《巧拟·妙扣·活引》发表于《初中生优秀作文》。同时撰写一批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的研究论文多篇,积累了相当一批写作材料。
2、研究期间学生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个性鲜明的文章多篇,创作字数达 数十万字。《零点调查——关注》及《敢于创新 善于创新》发表于《初中生阅读世界》;《责任是什么》发表于《作文导报》。
3、学生多人在《语文天地网》创设个人发表页。
作文的写作尽管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并不是无迹可寻,无处下手,只要抓住关键,由此入手,就完全可使你的文章得以改观。作文的升格是指在原来基础上的提高,更要抓住关键。一般来说考场作文之所以能引起改卷老师的青睐,首先要有独特新颖的标题,让人一见倾心,难以割舍。其次,是新奇别致的结构,使人握腕,为之称道。再就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叫人涵咏再三,心向往之。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加以训练,不必占用相当多的时间,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学生即可以大大提升作文的水准,在中考中显露头角,脱颖而出。
⒈拟制新颖别致的标题,
⒉创新富有情趣的结构,
⒊展示个性化的鲜活语言。
训练循环往复,突出中心,逐步提高,愉快作文,轻松升格。
应该说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面积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从中考一练可以看得出来,90%的学生的作文均较理想。
当然,无须讳言,由于初三时间紧、任务重,有些作文的教学任务受到了冲击,部分影响了训练的效果。这些当在以后的训练和研究中予以关注,更恰当的安排训练的步骤。
本来想通过训练编辑一套完备的合理、有序、实用性强的作文材料,为以后的学生作文轻松升格提供训练材料,但受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理论水平的影响,未能如愿,当在以后的研究中努力补其不足,使材料更丰富、更详实、更有实用价值,且具备相当的理论水准。
三、问题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质疑能力的活动。所以,学生能否敏感精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 笔者立足于化学课堂教学,探讨在元素化合物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途径。
一、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形成问题情境
以生活中的事例趣事和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另外,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化学课堂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例如,讲解碳酸氢钠性质之前,可先讲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食品加工中除酸味和作疏松剂;临床主要用于扩容和纠正酸中毒;在家禽饲料中添加适量碳酸氢钠,可使采食量大大增加,对提高饲料利用率、能量转化率、促进家禽生长和增加产蛋量、提高蛋壳的质量等均有显著效果等。
二、通过演示实验形成问题情境
众所周之,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以Na2O2与H2O的反应为例:在讲授性质时,可将Na2O2和水反应设计为在石棉网上放两个棉团(其中一个内藏Na2O2粉末,一个没有),实验时先用火柴点燃那团没有Na2O2的棉花,并滴水使其熄灭,这一现象并不出乎学生意料,因水能灭火。接下来把水同样滴到另一团棉花(内藏Na2O2粉末)上时,水能点火。棉花奇妙地燃烧起来,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思维迅速转动,探索欲望增强。
三、利用化学故事,结合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很多中学生仍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讲解铝的性质之前,可用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这么一个故事,传说在古罗马,一天,一个陌生人去拜见罗马皇帝泰比里厄斯(Tiberius),献上一只金属杯子,杯子象银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分量很轻。它是这个人从粘土中提炼出的新金属。但这个皇帝表面上表示感谢,心里却害怕这种光彩夺目的新金属会使他的金银财宝贬值,就下令把这位发明家斩首。从此,再也没有人动过提炼这种“危险金属”念头,这种新金属就是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铝。
四、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设置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地发现问题的方法。如铁与水蒸气反应,学生如果已知设计实验装置主要根据:即(1)反应物的状态;(2)反应条件;(3)产物的性质;并要求科学、安全、可行、简单。教师提供制作的仪器图片(胶片),让学生在实物投影展台上拼图展示,给予评价。
五、追踪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 “化学与新材料”, “化学与新能源”,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生命科学”, “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例如讲述硅材料时可以这样描述。由硅元素生产的多种产品在现代高科技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现代物质文明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应用最多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材料是硅,计算机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硅,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铝硅酸盐的化合物可用作吸附剂、干燥剂、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的人造分子筛。
六、拓展探究渠道,创设问题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例如,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七、结合学生心理,创设问题情境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指出,人们在对待某种不完善,即有缺陷式有空白的格式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下意识地产生一种改变现状并使之完善的趋向,从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善的格式塔整体,即完型整体。教学中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教师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得清清楚楚,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好比一碟清水看得清清楚楚,学生当然就没有问题去质疑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要改变过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头到尾,一讲到底,全盘托出,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满头大汗。如此教学法,教师觉得累,学生没有兴趣,当然也没有问题可“质疑”了。
八、运用多种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里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综上所述,探究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唤起学生探望和探究热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开展行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真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应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以及的学习生活和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和意愿直接。只有在此情境中生成的问题,学生才有能力在发展区内进行探究,并使学生对质疑保持有足够热情。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很多,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问题要有一定难度。创设的问题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经过努力可以提出的难易适度的问题;二、情境要有一定的亮度。情境要有一定的条理,到达目的的障碍条件一定要清晰地呈现。尽量控制无关变量;三、要有一定新奇度。这一过程从“信息加工”角度看,是一个信息刺激接受器的选择接受过程。
参考文献
[1]尹智敏.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究与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7,第五期.
[2]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3]武永兴.化学教材改革与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4]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人学出版社, 2003.
[5]毕华林,刘冰.化学探究学习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Analysis on investigation of 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nurse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YU Cui-xiang, LIANG Yun-xia,YANG Zhao-xia,et al.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519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methods for nurse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and raise the nursing research level for nurses. MethodsCarry out a sample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nurses in the hospital. Carry out a statistic calculation for the survey result. Results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nurse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are in following sequence: hol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course, guidance and help from specialists, cooperation with doctors, obtaining support of leaders, promoting nurses'professional education level and attending academic exchange. ConclusionIt is necessary to speed up raising nur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for nurses through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methods.
【Key words】Nurs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Effective method
护理科学研究作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护理的重视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对护理学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护理科研水平总体较低,影响着护理专业的发展和护理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护士科研态度与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的调查研究,探讨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提高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为本院护理人员共115人,其中中专48人(41.7%),大专57人(49.6%),本科10人(8.7%);护士39人(27.8%),护师46人(52.2%),主管护师28人(24.3%),副主任护师2人(1.74%);年龄: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分为:①一般资料;②护士对护理科研的态度;③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等;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 采用无记名方式答卷,现场回收,发放问卷119份,回收问卷117份,回收率98.31%,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5.1%。
1.2.2统计学方法回收调查表审核后数据分类输入计算机,运用Excel统计软件分别采用χ2检验和f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护士对护理科研的态度见表1。
本组资料显示愿意做科研的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81.74%,而不愿意做或持无所谓态度的护士分别为7.83% 、10.43%。
2.2护士对提高护理科研能力有效途径的认识见表2、表3。
本组资料显示: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有效性方面,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护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35岁和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认为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理科研能力的有效性低于年龄在35岁以下及护师职称以下的护士(P0.05)。
3讨论
3.1举办科研培训班是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开展护理科研,提高科研水平,举办科研培训班和护理学术交流会是最常用的方法和途径。本调查研究中护理人员认为:提高护士科研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举办科研培训班。分析原因:举办科研培训班包括护理科研选题、标书的撰写、资料的收集、资料的统计以及上机检索科研信息资料等,培训的内容往往比较系统、针对性强;而举办学术交流会能学习到她人护理科研的成果,但对开展科研的具体思路和过程并不清楚,护理人员感到对开展护理科研的帮助不大。因此,要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提高护理科研水平,举办护理科研培训班,进行系统的科研知识和技能培训应作为首要的措施。
3.2争取专家指导和医护合作是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护理科研活动中,专家指导和医护合作对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重要作用往往并没有被护理人员充分重视,本调查结果则显示:专家的指导和医护人员合作搞科研在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有效性方面分别位于第2位和第3位。分析原因:专家的指导帮助和医护合作搞科研,使护理人员能得到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有时可以直接跟着专家或医生一起做,对护士开展科研工作有较大的帮助和借鉴意义。因此,可聘请医疗科研专家担任护理科研指导或顾问,对护理科研的选题、设计等进行指导和把关;医护人员共同合作搞科研,既能密切医护关系,增强医护团结,又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开展临床护理科研值得重视的重要途径。
3.3提高护士科研素质是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基础本调查研究显示:护士对开展护理科研态度积极,愿意做科研者占被调查人数的81.74%,显著高于不愿意做或持无所谓态度的护士。护士对护理科研的重要性有较充分的认识,有开展护理科研的愿望和有积极的科研态度,但护理科研总体水平较低。因为积极的科研态度虽然对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仅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正确和有效的途径,提高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提高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科研素质才能有效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提高护理队伍的科研水平,并且通过多个途径争取院领导的支持和科研资金的投入等,真正改变护理科研落后的现状。
3.4根据护士职称资历不同选择最佳培训方式 根据本调查研究的结果,不同年龄和职称的护士在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理科研的有效性方面存在差异,即年龄≥35岁和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认为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理科研的有效性低于低年资的护士。低年资护士往往还没有定专科,专业和科研方向还不明确,希望广泛了解护理学术进展和科研信息,而高年资护士往往专业和科研方向明确,希望能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在进行护理科研培训时要注意根据护士年资不同选择更适宜的培训方式,鼓励年轻护士提高学历层次,提供更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交流会;而高年资的护士则更多提供和鼓励采用其他途径如医护合作项目、专家指导帮助等从而有效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21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关键靠创新意识,就是能想别人想不到的事,以丰富的想象力、独创力,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多,接触患者时间长,应用各种仪器的机会多,护理专业的多数领域尚未开发,因此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开展护理研究。而树立积极的科研态度,提高科研素质,掌握和利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加快护理队伍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毛红英.护士为什么不愿意做科研.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12):563.
1.备教材。备教材要“依本扣纲”,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地学习教学大纲,系统认真地研究全学期的教材,明确各单元、各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对相应练习题的多少、难易、类型进行研究分析并决定增删,同时还要认真、合理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前首先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在备每一节课时就能对该课在全书中的位置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只有有了全局意识,才能明确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前后知识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属性进行的一般性的归纳和总结,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掌握概念和由概念组成的系统,通过对概念的学习加深了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核心概念是指对于本节课乃至整个高中生物教学起到一个统领、主导作用的概念。根据每一节课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注意避免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另外,注意分散难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2.备学生。备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知识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有强有弱,教者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考试以及课后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看法和要求,来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态度等。教师要弄清哪些地方学生普遍感到困难,哪些地方仅是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有摸清学生的底细,教师才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难点、深度和广度;才能面向全体、兼顾少数;才能自如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学生。
3.备方法。备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学任务和内容要靠教学方法去实施。教者要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选定合适的教学模式,安排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确定好教学内容的先后,同时考虑如何以旧引新、以新连旧,使学生易于接受。不可忽视的另一点是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宜多而分散。
二、以“先学后教”为手段,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1.省里提出的“五严”中,就提到了不准周六、周日及晚自习上课,很多老师无法适应,其实可以反向思维,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消化的时间不是多了吗?当然这要看教师是如何指导。因此,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的动机,备课时我们要把每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编制成一份讲学稿,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且要对“先学”的方法作规范的指导,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摸清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疑难问题,并进行分析、归类,分清主次,为“后教”做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我们的第二次备课。
2.在“后教”这一环节,我们的“教”要做到两点:
(1)明确教什么:即教的内容,我们绝不是依据教材照本宣科,而是着力解决学生自学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明确教的要求:我们不是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而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再上升到理论。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加强训练,举一反三,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有度”
1.有密度。所谓课堂密度,是就45分钟的利用率和讲课、练习的内容两方面而言的。充分利用课堂,获得时间上的最佳效益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目标和出路,但这不等于教师的一言堂。教学的目的不但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经历反复训练、实际运用,才能真正获得。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科学分配时间,而抓住了核心概念教学是非常有实效的一种做法,这样能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觉,突出了教学重点。因此,核心概念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还要注意训练时间与质量,注意学生学习兴趣和情绪的调动,尽量做到安排有序、有趣。
2.有坡度。选择例题要有坡度,课堂提问要有坡度,变式训练要有坡度。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尽量做到以旧代新、遵循循序渐进,杜绝先难后易的现象,更要避免出现跳难现象,教师要根据新课的知识内容,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引导学生步步登高。而坡度的设置也眷顾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2-0075-02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实验教学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积极探索搞好实验教学的途径。
一、做好上课前的实验准备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包含许多方面的知识,实验项目多,涉及的实验仪器也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每个实验所需仪器和器材,这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基本要求。由于受学校条件限制,有很多实验需要的器材是实验室里所没有的,致使一部分实验无法正常开展,严重地影响了科学实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各种所需材料,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而实用的实验教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中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
教师良好的实验教学备课是搞好实验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课前充分的实验准备和实验“预演”,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实验的过程,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改变不合理的实验方法。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讲解透彻,示范规范,实验步骤紧凑、连贯,使得课堂教学流畅自然。
二、要重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指导性与学生实验设计的参与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观察、探索事物、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内驱力。要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注意调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教师应开动脑筋想办法,利用悬念、猜想、故事、游戏、竞赛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在饶有情趣的情景中学习知识。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大气压和浮力》时,先拿起一满杯水,用厚纸片盖住杯口,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我把杯子倒过来,水能否洒出来?”同学们各抒己见,多数认为水会洒出来。当教师把杯子倒过来时,同学们惊呆了。让同学们自己做实验,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发起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使后面的实验探究能有效的开展。
由于年龄的特点,加上认知水平有限,如果缺少教师适度和合理的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目标不明确,甚至偏离方向。因此,教师要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选择合适的策略,引导实验探究,确保实验探究有效开展。在分组实验前,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要向学生讲清实验的步骤、方法。在学生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认真听取学生的相互交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正确操作要进行及时的点拨纠正,以帮助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在实验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实验原理,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深入分析实验结果,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除了让学生做课本要求做的实验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让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实验教学要把观察、思维、表述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观察的目的与要求,调动学生的视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对实验对象、现象从多个方面进行立体观察。让学生在认真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判断、推理,总结出事物的特性与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应伴随着语言的表述,教师应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多向交流,让学生口述实验过程与结果,表达自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与分析,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研讨、共同提高。
四、实验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比如分组实验时,教师应等到所有实验小组全部进行完实验后再组织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而不能只发现几组学生已经做成功实验就断然命令其它学生停止实验。让学生陈述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对实验进行分析时,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既要让优秀生发言,更应该鼓励其他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教师既要表杨那些实验成功、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也要注意实验失败的学生,并组织全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比较正误,帮助实验失败的同学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改进实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实验能力,全面提高实验的教学质量。
五、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与时间
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只有坚持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后拓展实验,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时间上向课前课后延伸。许多实验探究活动是不可能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内完成的。如 “种子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过程至少要十几天的时间。要解决课堂教学和活动过程之间在时间上的矛盾,就要课内课外相结合,把一部分的活动向课前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