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06-15 09:28: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研课题的途径

篇1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77?04

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对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命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实际研究,是揭示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简单说,就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研究规划,并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用以收集信息,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评价的过程[1]。教育科研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总是围绕着如何解决教育问题而展开的。问题决定了研究的方向,也决定了研究的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教育科研的永无休止的任务[2]。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探索、揭示教育规律,使人们按教育规律办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我国高校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来看,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进教育科研的方法,加大科研工作力度,通过多种措施,使科研活动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促使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科研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教育政策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生源质量现况,学校的发展、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均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很好地应对和处理,就必须充分认识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开展科研活动[3]。科研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特色人才提供了条件和渠道,一个学校科研水平是这个学校学术能力的直接体现,科研也是各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高校的科研水平是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高校要强化“科研强校”理念,将开展科研活动作为学校进行各项工作的先导。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改革创新、发展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入探索现代教育制度发展、教育观念转变、学校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科研为先导,促进学校建设上水平”的指导方针已逐渐深入人心,许多高校教育科研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显著成绩[3]。教育科研在现代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教育在其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推进科学研究的重任,一所院校的科研能力可以直观准确的反映其综合水平。高校中进行的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理论重于实践问题,从而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我国高校众多,有许多高校经由中专升为大专,或由大专升为本科,基础较薄弱,普遍面临着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发展阶段的转变[4]。在众多的高校中,发挥自身特色、提升科研实力是高校从激烈的教学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也是各院校保持发展、开拓创新的必然途径

大学是教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与其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本科生,仅靠课堂知识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深入了解知识的本质,由理论联系实际,广大师生必须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教师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必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学科的建设,学科的建设体现大学的办学特色与核心竞争力所在。科研在此种起着关键作用。它为合理学术队伍梯队的构建,科研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平台。教师们只有站在本学科的前沿不断地从事科学研究, 通过系列学术成果的推出, 积累起系统的新思想、新知识,才能建设出一流的学科[5]。

二、科研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学科带头人的不合理设置,因人设岗问题严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工作越来越复杂,仅靠个人的能力进行科研工作,不仅耗时,而且低效。因此,学术团队便应运而生,这是现代大学制度下的一种新型基层学术组织,对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任何一个团队为了合理安排、高效工作,都必须有一个核心,而学科带头人在一个学术团队中就是起着这样的领导作用,学科带头人的选择问题引起各高校的重视。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带头人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教育科研的需要,而且我国学科带头人考虑很多能力以外的因素,如资历、社会关系等,平均年龄与国外相比也偏大,青年骨干学术带头人青黄不接。且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对聘任的学科带头人要求的条件模式化,当前社会科学社会分工日益细致化,名称相似的科目可能在具体的研究操作上有很大不同,这就使得各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方向等有很大不同。有部分高校在招聘学科或学术带头人的时候,可能聘请的人才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也具有相当的科研能力,但与学校原来的方向关系不大,存在因人设岗、因人设研究院(所、中心)的现象,尤其是部分学校为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引进与原来学校研究方向相关性不大但有某一领域有较大贡献的带头人,这样的做法不仅浪费人才,没有发挥出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作用,更阻碍了高校教育科研的推进发展。

2. 学校推动科研乏力,科研缺少目标性

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的指导安排,但是在我国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当成口号,学校对教育科研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科研管理与创新激励,科研条件落后,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机构的检查,随意展开研究,缺乏系统安排,无具体方向,科研任务不明确,科研活动效果不及预期。学校在科研活动中不起领导作用,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其科研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高校对教师队伍的设置不合理,造成人才结构单一。很多教师接受的教育和研究方面缺陷明显,普遍重教学而轻科研,科研实践开展不足,创新能力较差,这样势必对科研的发展造成阻碍。教师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研究,或迫于评职称,在自己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继续延伸研究(按规定,博士毕业后二年在数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评副教授),以节省时间精力成本,但与整体学科方向不一致,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学院整体研究方向分散,无法形成在某一特定领域的优势。

3. 按资排辈现象存在,科研经费的安排不合理

学校在申报大型科研项目时,为提高申报成功率,往往采取以有资历,有声望的老教授作为带头人或负责人的措施,而具体工作均由年轻博士来做,这样,虽然年轻教师负责了实际工作,但是部分负责人在经费分配上,年轻博士无法分得或是所得太少,甚至形成“学霸”等现象,长期下来,导致年轻博士积极性受挫,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建立起一种更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是提升高校教师科研创新水平的一个必要途径。近年来,社会上针对整个科研经费运用效率的质疑源源不绝,科研经费用于项目本身甚至不到一半,大量科研经费被浪费或私人侵吞[6]。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督,科研经费下拨后,具体使用主要由课题负责人分配,这样就带有随意性并掺杂私人利益色彩,因为缺乏监督,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空可钻,课题的负责人会利用科研经费为个人利益服务,比如为个人开支买单,甚至直接利用虚报经费等方式套取现金。科研经费流失严重。

4. 部分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教学与科研未能有效结合

正确的科研意识可以引导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正确开展,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但是在各高校,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主要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各类院校纷纷涌现,招生竞争激烈,面临办学条件必须达标的压力,这就使得科研工作得不到重视,而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师生比例严重不均衡,有限的教师数量面对不断涌向高校的学生,繁重的教学任务已经使得教师疲于应付,也很难有精力去搞科研。在很多高校,科研环境松散,氛围淡薄,没有科研压力与紧迫感,学校考核教师主要依靠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没有来自于科研方面的竞争压力,很难相互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甚至有部分教师对科研概念认识不清晰,具体做法也不明确,认为做科研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工作,与教师无关;还有科研就是写论文、做实验这样的论调,而忽视了科研的最终目的都是对理论与实际技术的推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现实意义[7]。基于这样的认识水平,教师忽视了科研的重要性,没有进行科研的主动性,对各类问题不敏感,从而造成了我国高校科研工作的滞后。

5. 存在胡乱申请、盲目研究现象

目前我国囿于现实情况,教学资源有限,经费不足,这导致教师申请课题,展开科研活动存在困难,往往是知名高校的知名学者在申请课题做研究方面具备一定优势,而各职业院校、大专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申请课题较为困难。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为了能顺利申请课题,获取经费,部分老师(主要为副教授或教授)以课题为导向,缺乏具体的研究方向,存在哪方面有课题就做哪方面的研究,哪方面能申请到课题经费做哪方面的研究的现象。研究方向无具体统一的领域,所进行的研究项目既不符合本身专业研究领域,与学院或者专业的整体方向严重脱节,也背离自己的兴趣,这样即使能够申请一大堆各种类型的课题,但研究均不深入,致使很多课题无法结项。如此的科研行为既不能拓展理论的深度,对实践也没有指导意义,而且造成了国家有限资源和自身时间精力的浪费,害处极大。

三、提升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

1. 优化学科带头人选拔机制

学科带头人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是教育科研的核心力量,一名合格学科带头人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并且应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科学研究工作有强烈的爱好,浓厚的兴趣。学科带头人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知识结构形成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学科带头人是科研团队的核心与领导者,除了应具备的科研素质,还要善于协调沟通,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起先锋模范作用。为此,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应讲求层次性,不仅要考察学历、社会声望,对其实际层次级别清晰定位,并要实践检验,否定唯学历论,唯“海归”论,不论是否留过学、过金,都要平等看待,看重道德品质与科研素养。除此以外,还要要培养年青骨干,严格招聘制度,杜绝因人设岗的现象,招聘的人员需在学校原有研究方向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学校应向社会公开招聘,通过校外的广泛应聘及竞争机制,有利于选贤任能及与学生交流,从而活跃学术思想,促进教育科研发展。

2. 转变观念,推进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明确科研方向,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

良好的科研环境是进行科研的前提和基础,各个高校应积极为科研活动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教育科研充分的支持保证,加大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构建合理的科研团队,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科研能力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科研经验。科研项目审批的标准过低和过于功利化严重制约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5]。高校应该提高科研项目的审批标准,对青年教师所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可行性的论证,在申报环节上实行权力分离和分级审批。具体以学院为单位,对学院整体研究方向进行规划,明确学科研究方向,突出学院未来科研的重点方向。对学院教师按学院规划方向进行划分,每个方向均由多名教师组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提高学院教师的凝聚力。学校要帮助教师认清高职科研工作的定位、作用和方向,帮助教师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的步骤与程序,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自信心和效率,并及时了解和解决教师在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3. 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合理分配科研经费,有组织申报项目

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的确能够更有效的申请科研项目,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指导青年教师,提高科研的效率,但是实践中往往片面强调资历,科研工作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讲求真理,不能搞按资论辈。在项目申请时,可以让有经验的资深专家教授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国家为了科研资源的合理利用,均要求申请人达到一定职称,如副教授。为提高申报成功率,可以以教授为带头人、其他教师负责具体工作积极参与的方式。对申请下来的经费,采取绩效制度。而牵头申报的教授,以指导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经费。学院应加大科研在教师考评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使科研工作和业绩直接与职称评定挂钩,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促使青年教师从自身发展需要去关注科研。我国在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监督方面存在漏洞,计算无依据,成本核算要素不完整,这样会使得科研经费隐形流失,集体资源浪费。为此,高校要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建立公正合理的科研绩效考核机制,检验科研的成效与实际效益,通过评价机制促进科研经费的合理利用。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堵塞发票漏洞防止虚报套现行为,同时保证科研经费安全,防止科研经费被私人侵吞,使得科研活动顺利展开,进一步完善经费管理体制,避免资产重复购置。

4. 加强教师科研意识,促使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

在我国各高校从学校到教师个人普遍重视课堂教学而忽略科研工作,想要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必须重视科研工作。为此,高校应向在校师生宣传科研的重要性,塑造并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使教师认识到开展科研活动是自己的责任,积极引导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并建立良好的监督激励机制,从而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7]。而不是以规定任务的形式,强迫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使得参与科研的教师以应付了事的态度对待科研工作,从而弄巧成拙,无法从根本上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此外,教学与科研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除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授课技巧,还有积极探索教育规律,高度重视科研的重要性,投身于教育科研活动之中,对各类实际问题敏锐观察,主动研究,研究要有目的性和现实意义,跳出以往对科研的错误认识,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

5. 对申报课题进行合理规划,采取预研究形式提高教师积极性

教育是经济腾飞、科技发展的基础与保障,现在投资教育,未来教育也将反哺社会,国家应该加强教育的投入,并要与学校协力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在审批课题时要注重科研项目本身的质量,知名学者的课题含金量固然可能更好,但是不代表其他教师就不会有创新研究,具体到课题应当一视同仁,公正对待。应改变迫于职称或其他压力无规划的申报课题情况,对学院规划的学科研究方向每年设定课题,可以以预研究课题的形式,从学院划拔给每个课题一定的经费,鼓励教师的积极性。对预研究的课题,鼓励教师申报校外项目尤其是省部级以上项目。这样既对教师评职称有益,也可以改善教师的经济状况,还有利于学院的整体发展,在部分研究方向上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

提高科研水平是高等院校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科研对大学建设、教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深入分析在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中存在的几类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应建议。希望能为提升我国高校科研水平做出贡献,使科研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助推力,并因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二军.关于构建学术团队与提升科研水平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16(1):30-34.

[2] 刘国瑜.大学科研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40-142.

[3] 庞爱军.多措并举提升科研水平[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7):46-47.

[4] 张永胜.论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1):111-114.

篇2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一种新兴高等教育模式,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中,科研工作无疑是一项重要的竞争指标,是各独立院校极为关注的一项工作内容,但其自身又存在科研力量薄弱、科研团队结构不合理、科研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不足之处,尤其是占独立学院教师很大比例的青年教师科研水平低是影响独立学院发展和竞争实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此,独立学院纷纷出台各项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勤做科研,多出成果,如:制定科研工作的各项管理、奖惩和考核制度,利用老教师的科研优势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利用外出培训或进修学习科研方法、积累科研资料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对于青年教师,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其科研能力:

一、扭转青年教师“重教学,轻科研”的态度

态度很重要,它是一项工作能否成功的基础:积极努力,事半功倍;消极应付,功亏一篑。对于科研工作来说,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有一个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态度,才会有积极的进行科研工作的状态。

青年教师大多参加工作没几年,缺乏教学经验,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大。面对各独立学院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很多青年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方面,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工作自然有所松懈,产生了“重教学,轻科研”的想法,导致青年教师科研水平低。虽然,各独立学院纷纷将科研考核与工资挂钩,引起了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但从目前来看,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并未付诸行动中,因为他们感觉科研工作枯燥乏味,认为投入太多精力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评价,影响到工资收入等,使他们未能从科研中体会到快乐,再加上青年教师正处于恋爱、结婚、生子、育儿的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给予科研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

这种情况下,如何兼顾教学与科研,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使其真正重视科研工作,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对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1.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进行座谈,座谈形式和主题不拘一格,不一定是很深、很新的学术问题的研讨或讲座,可以是简单形式的思想和技巧的交流,可以让青年教师在座谈中掌握更多的科研技法和技巧,逐渐摆脱科研工作很难做、枯燥乏味、无乐趣可言的看法,进而对科研产生兴趣;

2.鼓励教师从教学重点、难点中找寻问题,攻坚突破。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往往是延续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科研项目,有些研究本身就不在教学范围之内或游离于教学范围之外的。使青年教师产生必须做两份工作的看法。而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青年教师的授课内容可能还浮于表面知识的传授,授课内容深度不够。如果他们能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拓展,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评教成绩的提升,还能将教学和科研密切联系起来,将备课的过程和科研的工作整合起来,备课就是做科研,做科研就是在备课。这样,工作相对轻松一些,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也就高了。所以,将备课和科研结合起来是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的一条捷径。

二、进一步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师教学工作量是影响其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独立学院要求来看,教学任务量大多是10到12课时的样子,总体说来并不算高,但是,现在许多独立院校设置专业时是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的,有时会设置专业性强,但又不属于基础行业的专业,这时,往往招生人数不多,一般只招两个班甚至是一个班,对于这些专业的老师而言,要完成教学工作量必须带两门或者三门甚至四门不同的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教学效果自然不高。面对学生评教和工资挂钩的情况,教学压力本身就大的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无疑是全力以赴的,他们已经很难挤出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工作了。此时,要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恐怕就只是纸上谈兵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进一步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适当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对于这类型的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除看所承担的课时数外,更应该看课程门数。一般来说,一名教师最多带两门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进行有效的科研工作,再多的话,估计就无暇顾及科研了。

三、建立和加强科研团队的密切合作

建立科研团队是有效、高质地进行科学研究的保障。一个科研项目或科研命题,如果只凭借某个人的一己之力,很难顺利、高效地完成。对于科研底子薄,经验少的青年教师来说,组建科研团队十分必要。所以,青年教师要想尽快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必须联合老教师或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结合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建立后,团队成员之间必须加强联系,紧密合作,争取将团队力量最大化地发挥出来。独立学院各专业系部往往都会建立不少科研团队,但是真正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一项课题的科研团队并不多。大多是团队成员在科研课题成立之初分领到自己的任务,此后因为教学任务或其他事宜,便自己独立研究完成自己的分工。他们真正坐在一起进行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的时候很少。那么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呢?除科研团队带头人组织专门的科研交流之外,还可借助电话、QQ、飞信等先进通讯工具或软件,进行短时间、小范围的交流,也可以利用教研室活动的机会,对教学中发现的科研问题进行讨论,以便将每一位成员的看法汇总,也有利于在交流中集思广益,用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总之,只有加强密切联系,才能发挥科研团队的真正力量,带动团队每一位成员科研能力的提升。

四、鼓励教师走“以赛带科研”的路子

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这些比赛对于学生而言是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提升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发现科研问题的一个快速通道。通过指导学生比赛,教师能将专业知识与比赛要求快速融合,而各类比赛的参赛要求往往都具有时代性,也就是说,指导学生比赛是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时代要求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结合,使得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在这种融合中,最容易发现问题。所以,一定要鼓励教师多多参与学生专业比赛的指导工作中来。

在这方面,独立学院有许多教师参与其中。许多学生因为比赛需要或比赛要求有指导教师参与而主动找到教师,也有一些情况是教师知道有些专业性比赛而找到学生要求进行指导并参赛,不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这都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很多教师也确实进行了认真详细的指导,发现了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师只是挂名而不做指导;有些虽然指导了,但因各种原因只是做了笼统的说明,专业指导比较少。凡此种种,既不利于学生比赛,也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或者科研水平都没有任何好处,因此,这项工作还需进一步规范。

总的来看,青年教师作为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其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各独立院校教学质量和竞争实力的高低,所以,在结合青年教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定要从内外环境入手,扭转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消极态度,激发其科研兴趣,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进而提高独立学院科研工作的整体实力和学院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闻靖灏.独立学院科研发展现状及对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112-114.

篇3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往往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思维。科学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问题情境,科学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科学课堂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

1.初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开发科学实验的其它作用,并将其整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以便进一步提高科学实验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实验对记忆方面的作用

通过实验记忆不但轻松愉快,而且长时间不容易忘记。比如:学生亲自动手做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验,就轻而易举饿了解了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相互影响,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1.2实验对自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有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不怎么感兴趣,但对于动手实验充满了兴趣,做起来比较顺手,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1.3实验对学生无意注意的作用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大约二十五分钟,注意力容易分散,若此时加一个相关实验,可以把有意注意转化无意注意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效益。

1.4实验对学生动作协调性方面的作用

在有些实验中,如电学实验中,导线间的连接,接线柱方面既不能用力过度,防止螺丝损坏;又不能用力过小,导致接触不牢固连接不好。在做粗盐溶解实验的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平时积极做实验的人,搅拌的声音不太响或者不会碰到烧杯,而不积极做实验的人,错误率就较高。

1.5实验在引题解题中的作用

从实验引题解题,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把实验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比如:让一个人尝试坐在一枚铁钉头上,一般是不敢尝试的,而让他尝试坐在用很多钉子铺起来的凳子上,结果他就敢尝试了,从而引出压强问题,学生也就能解释“用宽的带子做的书包比用窄的带子做的书包背起来更不痛”这个问题了。

2.初中新课程下对初中实验教学的要求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新课程标准对科学实验课程作了规定,目的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作为教师,我们应按新课程设计理念,在实验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的能力;设计方案,探究实践的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等,真正体现实验教学的价值。

3.在初中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几年来,我们认真调查研究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状况,我们发现在做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大面积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同时,在学生物理分组实验中,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多,仪器少,实验中常出现“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成绩好的积极做,成绩差的旁边坐”的倾向;二是由于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以物学理,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易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4.实验教学的有效的方法

4.1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教学双方协调活动的实验,它具有特殊的魅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的过渡,使概念、原理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但是我们作为教师不应该就局限于教材中所举的实验,而应该更多的去挖掘自己设计的创新实验。比如在讲述串并联的知识点后,随即增补几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动动脑子,效果就不一样了。

呈现圣诞树上的一长串节日小彩灯,让学生探究他们的连接方式。提供实验器材,学生就会思考如果串联的话,总电阻太大,通过的电流就会过小,灯就很暗;如果并联的话,总电阻就会过小,电流过大,对电源有一定的损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从而来理解节日小彩灯的连接方式为串并混连。

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所以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要做好这一步。

4.2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时应抓住“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

4.2.1观察

所谓“观察”,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如选择测量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经常注意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防止走马观花,粗枝大叶。

4.2.2操作

它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在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时候,开关应断开,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电流要从正接线柱流进,从负接线柱流出,电流表要与被测电路串联,电压表要不被测电路并联,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与电源并联。

4.2.3记录

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一个精确地读书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2.4分析

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记录的数据,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如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由于量筒读数的错误,导致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很大的误差,所以在分析的时候要能找到误差大的原因,从而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4.2.5整理

篇4

本文所说的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涉及近年由各地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师范类高等专科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以及多种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合并后升格的本科院校。目前,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已达100多所,占我国现有本科院校的近2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建本科院校处于升格的“过渡”期,在晋升本科院校过程中往往招聘、吸纳了很多青年教师。众所周知大学具有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般地说,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地位相对薄弱,科研能力相对比较弱,科研成果相对较少,但科研不仅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而且与教学之间、与社会服务存在非常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尽快提高科研水平,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

近年来,大批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严格地说,即使青年教师全部是研究生和博士生,也不等于师资水平就必然符合高校本科办学的要求。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一领域已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掌握交叉学科的复合知识、动手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才能胜任培养“技术本科”的教学任务)。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继续读书深造意识大大增强,但相对缺乏科研的意识。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比较典型的有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有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很神秘”,把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理论工作者和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另一个是有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无用”,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针对以上错误认识,若想提高科研能力,青年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意识。教师也是科研的主力军,从事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科研工作同时会使教师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包括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开拓精神等,这种气质也是成为“名师”不可缺少的气质之一。

二、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以科研促教学

新建的本科院校在晋升本科前往往是以教学为主,晋升本科后应从偏重教学转变为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向发展。要创立“高校名牌”,就要有“人才”、“尖子”和“名师”。青年教师在科研实践中,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科技成果,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术动态、最新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淘汰、更新过时的知识点,并将最新科研成果直接、迅速、直观地反映在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停留在“背书”上,这样才能培养合乎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丰富,他们也乐意接受能反映当代最新科研成果的教学。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把科研成果引入到本科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去,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才可以开阔学生的学术眼光和视野、进行学术熏陶。通过启发式案例教学,不仅能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到学习该门专业课的真正目的和用途,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生动又直观,非常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搞科研也可以使青年教师的文凭与能力相符合,特别是刚取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更应该趁热打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也是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方法。

三、青年教师要尽快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

从科研的层次上看,对科研成果的需求一般存在着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全国重点院校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由于其明显的优势,一般是高层次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者,而新建本科院校刚刚跨入本科门槛,更多的应定位于中、初级科研项目,应在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在自己有相对优势的学科、在为地方公司、企业承担一些应用性项目上多做科研的文章。有了这种定位,搞科研可以从以下路子着手:指导大学生参加小发明、小革新竞赛承接当地企业技改项目自行开发专利产品承揽省、国家级科研项目,再一步步走下去。一般来说青年教师既缺少科研经验,又缺少社会关系,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自己单独联系到一个企业、接到一个项目是有困难的,青年教师也很难独立申报成功一个科研课题。大学生参加小发明、小革新竞赛只有好坏之分,不存在失败成功之分。可以比较有效地激发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热情,树立搞好科研的信心。搞科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以及项目推销的能力。从社会需求看,目前最稀缺的人才就是既有科研能力又有综合组织能力的人才。作为青年教师要防止闭门造车,要努力走出象牙塔,抓住机会,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获取信息,锻炼才干。

四、营造关心、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氛围

新建本科院校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论资排辈的条条框框。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青年教师科研创新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学校应大力营造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浓厚氛围,科学合理地组织科研小组或课题组,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在科研中的经验和传、帮、带作用。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投入,要充分认识到科研对于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已明确提出把教学作为立校之本,把科研作为强校之路的发展思路,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科研投入,并建立起了科研激励机制,把教师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加大了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从而有效地推动了科研工作。学校要进行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创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并将考评结果与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奖优罚劣。新建本科院校要学会借住外力,提高科研能力,要积极主动、甘当配角、利用自身优势与国内外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科研协作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和科研指导,这样既能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又能有力地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快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扩张迅速,一般来说教学任务繁重,任课教师紧缺,但是,新建本科院校要长远打算,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全力支持现有青年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主动选送那些学历高、素质好、科研意识强、有科研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重点大学学习深造,主动参与著名高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

五、做好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和应用工作

教师科研成果鉴定评价是对科研成果的价值、效益及科研工作完成情况等进行的客观的、公开、公正、全面的科学判断和评价。鉴定评价的内容一般主要包括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工作效率等方面。科学价值,主要指科研成果的创新程度,是否提出了新概念、新思想、新假说、新理论等,在当代科学发展中所达到的高度和学术上的造诣以及在学术上的指导意义和影响。技术价值,主要指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实用效果和可靠性程度以及推广应用潜力的大小。经济价值,主要指使用科研成果而新增利润、降低成本和原材料消耗、提高成品率、提高工作效率及投资回收期等。社会效益,主要为科研成果所解决的问题对社会的重要程度及其对社会公益事业,如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劳动保护、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影响的大小。工作效率主要是科研成果研究工作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研究工作计划完成的好坏以及研究工作人、财、物投入量的合理性等。据统计,每年国家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有相当比例的成果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泡沫”,这些泡沫既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又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对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偏颇或失误造成的教训是很多的。学校要做好对科研成果的鉴定工作,在组织机构、鉴定评价标准、鉴定评价程序、鉴定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要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与时俱进,适应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另外一方面,要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新建本科院校在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重点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科研成果尽可能地应用于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学生传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也从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的活动中来。二是将科研成果尽可能地应用于当地经济发展中。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的经济一般相对比较落后,当地经济,尤其是当地企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是比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也比较迫切,科研成果在当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应用的空间是很大的。较好地解决科研成果的应用,就能为继续提高科研能力提供新的动力,也能为科研工作的考核和后续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新建本科院校起点较低,科研又是薄弱环节,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客观现实和共性,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多数处于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且本身有着多年的职业、专业培养的经验,科研也不是单纯的理论想象,从事科研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研究就需要学习,就会有困惑,有困惑才有研究的价值,当困惑明朗时,也就是科研能力随之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艰辛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辛彦怀,王红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5,(5):31-34.

[2] 杨海生.办好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36-37.

[3] 朱中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4,(4):37-42.

篇5

中国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58-01

一、教学设想

现实问题:第一,教材内容匮乏,教学条件简陋、教学手段单一,对于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如篮球和田径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它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在课堂上很少出现如体操和武术教学等,其余乡土体育项目资源在引进学校进行教学的学校单位及教师个人很少或没有;第二,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长期以来,学校对体育课重视不够,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而没有从“健康第一”及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同时,农村地区又具有丰富的乡土体育资源,如何开发与改造就成为农村学校的重要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在对湖南省麻阳县民族中学初中教学中进行试验,试图获取及总结相应的经验。

二、项目的选择

原因:实施工具,二根木制的脚趾头和拇指头大小的光滑直棒,一大一小和一长一短,大的木棒长约30--40CM,我们把它称为“公棒”或“主棒”小的木棒长约20-30CM,我们把它称为“娘棒”或“配棒”。

三、打燕棒实施方法及步骤

比赛前,先找两块大小,高矮差不多的石头。放在平地上,两石头之间空出一手距离,然后把“娘棒”或“配棒”放在石头“燕台”上面看它是否平行不会掉下来。本在两块石头前后画上前后两个门区。

比赛时,一人先拿一根配棒摆在石头上,然后将主棒用双手斜拿于胸前下方,置于两石头中间,配棒的下方。用眼睛瞄一瞄主棒是否摆在两块石头巾同,然后用双手握主棒把配棒敲起来,接着把主棒横放在石头上。如果对方在离前门几米远的地方能够接住从空中飞来的配棒,你就输了。没有接住配棒,并且对方他用配棒没有打倒横摆在石头上的主棒,你就赢了。

一个人站在石头旁边,用一只手拿着主棒和配棒,先用主棒击打配棒,然后对方用配棒回击主棒,如果主棒回击配棒成功,配棒离“燕台”具有一定距离可以用主棒测量,接着进入下一环节。

一个人手拿配棒摆到“燕台”旁边的一块小石头上,那石头就当着“叩脑”,然后用主棒打配棒,最后测量棒数,谁的棒数多谁就赢了,输了的人就要背这块石头,输几棒就背几圈。

四、教学体会

当笔者在课堂上刚刚开发利用引入该项目时,班上的很多同学都很喜欢该运动项目。可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安全问题就慢慢显现。因为打燕棒的工具是木棒做成的。在击打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力量,由于课堂上学生人数又很多,无法兼顾所以的学生,很容易造成伤害事件的发生。课后,笔者找到了解决方法:用废纸烟花管子制作燕棒。结果在接下来的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使“打燕棒”这一乡土体育项目既得到了改进又保持了原有村落民俗乡土体育项目运动的特征;同时丰富了体育课堂的内容资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积极性,为胜利的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

第一,传统乡土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价值和开发优势应该迎合当前农村学校体育的即时需要,其文化特征和健身价值满足农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其“低投入高成效”的特点满足农村学生教育身体素质的需要。

第二,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际上是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不是抛弃现有的课程资源,而是以体育教材为主,在此基础上大胆鉴别,开发利用农村村落中的乡土体育资源。

篇6

(一)追求“体育性”是拓展与延伸的前提

这是体育教学的首要原则。毛振明教授指出:“体育教师要牢记体育课的学科性质,要使我们的每一堂都上得像体育课,要使体育课完成体育学科被赋予的任务和使命,不能让体育课走偏走样。”近来,出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教师为了凸显体育教学的“新颖性”和所谓的“拓展与延伸”而丢弃课程的本来性质。

例如:让中学生把毽球当成秧苗,蹲在地上插秧、补苗、除草,并用空塑料瓶假装给秧苗施肥、浇水等模仿动作。有的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买南瓜等引入教材进行拓展与延伸;有的把尿素袋开发成“时装”,让学生在上课时学走时装步等。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新体育课改只注重主体教学、快乐教学等,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游玩课、活动课,这是对新课改认知上的严重误区。

确实,我们不必一概反对体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也不必一概反对体育课堂上有歌有舞有表演,关键是要看是不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可以这样说,最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拓展延伸才是体育教学的拓展延伸,否则,顶多算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二)追求“目标性”是拓展与延仲的基础

每一节体育课,教师都要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是衡量一节体育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体育教学的拓展延伸,也必须最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特定教学目标而展开。

比如:一位教师用废报纸折纸飞机进行投掷教学,很短的时间内匆匆结束对投掷的教学,教学拓展时花近十分钟讨论环保问题。引入环保教育充实体育教学本是课堂一太亮点,但应避免花费过多的时间而导致喧宾夺主。体育教学的重心归根到底还应重视该节体育课目标的达成和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课堂不管如何与其他相应知识的渗透和整合,无论怎样对形式进行创新与求异,体育教学与一定密度的练习、运动负荷和运动量始终是主流,是主要达成的目标,不能喧宾夺主,学生还来不及进行细细的咀嚼品味,就已经进入了所谓的拓展延伸。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无益而有损了。

(三)追求“实际性”是拓展与延伸的保证

具体说来,体育教学的拓展延伸必须符合教学实际:一是教材实际。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二是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三是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

例如:同样是行进间运球的巩固练习,既可以采用“直线运球接力”,也可以选用“圆圈十字运球接力”,但实际课堂效果证明,学生在“直线接力”中的参与热情远远不如在“圆圈十字接力”中的高传接球练习时在“对面传接球”中表现出的兴趣远不如“打龙尾”中的高。如在课堂中组织“投准”游戏时,部分学生在多次投击失败后可能会丧失兴致,只要适时缩短距离,适当满足学生成功的需求后,就会重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体育教学拓展延伸的途径

体育教学拓展延伸的途径有课前的拓展延伸,比如预习新课时,查阅相关资料,搜寻有关信息,了解项目特点、练习方法、安全措施等。有课中的拓展延伸,即在课堂上进行的学生自我组织能力、探究能力和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有课后的拓展延伸,比如体育课结束后,布置学生根据体育内容,在课外进行的拓展延伸练习。下面着重从四个途径进行一些梳理。

(一)向立足体育教材拓展延伸

向体育教材拓展延伸,就是对体育教材的背景、内容、主题、练习方法等进行纵向、横向的挖掘勾联,寻求其中最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因素予以应用。

1.探究教材知识背景

在一节武术课教学中向教材的背景拓展延伸时可以这样说:“同学们,武术是中国体育文化的奇葩,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你们知道什么是武术吗?”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发言,然后教师总结归纳从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内容和分类、特点和作用、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武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2.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衍生练习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动作技能、技术的规律,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动作的理解和思考,触类旁通,加强辐射,从而创设、发现锻炼作用相类似或更有针对性的、效果更好的锻炼方法、手段。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延伸。如在教学滚翻组合动作时,向学生提出下面的问题:“大家对前、后滚翻的动作都掌握得不错,我们能不能稍微改变一下,变成新的动作或一连串的动作呢?”于是学生大胆尝试,反复练习,做出前后滚翻直腿起、分腿起等动作,甚至做出了意想不到的滚翻组合动作,从而让学生通过练习实践,迁移创新,达成教学目标。

3.设定与发展学生能力的练习主题

在一定主题任务下进行互动,强调通过完成主题任务,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的实现,强调开放的、创新的多边互动教学拓展延伸。比如在跳绳的教学中,老师提出“跳绳的方法有几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来回答,也可以创新。“跳绳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经过讨论、研究归纳出手脚协调配合的重要性。“跳绳在我们中国古代还有一个什么名称?”可以让学生自己猜想,然后再讲解跳绳的历史。“你最喜爱的跳绳动作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和练习的体会自由发表意见,然后说出理由,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可以从动作的优美性、实用性、技术难度和健身性几方面进行总结。“你最渴望学会哪种跳绳方法?”让学生说出想学的动作,可以是自己想的也可以是已有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选择后还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可以帮助学生对跳绳运动有一个全面的和整体的了解。

4.运用相类似的动作技术

例如:“远撑前滚翻”是教材体系中“滚翻”类的重要内容之一,练习中提示学生身体的重心要由低至高,手触垫子的距离由近渐远,适时设定障碍以限定远撑距离。由于学生的能力差异,男女力量上有差距,可以将教学分成五种

梯度:①前滚翻;②手远撑前滚翻;③鱼跃前滚翻;④跃过一定高度(可设置小垫子)的前滚翻;⑤可自创开始和结尾的鱼跃前滚翻(例如结尾可加挺身跳等)同类“滚翻”练习内容进行学习,有利于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5.经历挑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训练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些训练项目经历心理挑战的锻炼,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比如不少学生听到上耐久跑课就脸色大变,对耐久跑课有厌烦情绪,甚至有恐惧心理。首先激励同学们: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历尽坎坷,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要认识到只有不畏艰苦,遇到困难能够努力克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其次采用分层教学,既保证了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克服了对耐久跑的心理障碍,通过反复激励,毅力增强了,勇气增强了,克服了恐惧心理,自信心也增强了。

(二)向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把课中所学的知识、技术内化成自己的技能,并且把此项技能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去,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在学习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时老师提出;利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设计并体验在不同的距离和角度上最合理的投篮技术要点有哪些?有人防守与无人防守时怎样合理地运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提高投篮命中率的要素有哪些?对以上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在篮球学习中去思考、体验并设计出最适合于个体的技术要点和练习途径,并不断进行交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利用已学知识寻求新的知识点,设计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向感悟和体验生活、经验拓展延伸

向生活的拓展,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向生活、经验延伸开去,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体育教学向生活拓展延伸,不仅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韵距离,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

1.联系学生自己生活

例如,在“鱼跃前滚翻”这一课时,先讲一个生活的实际故事:明明放学骑车回家路上,忽然撞到了一块大石头上,人从车子的前面翻了过去,就在落地的一刹那,他做了一个动作化险为夷。这个动作是什么?它真的那么神奇吗?

2.联系社会、自然生活

障碍跑——生命教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教师设置情景——救护区、灾难区。学生越过障碍,把受伤的同伴从灾难区救回救护区,并利用所掌握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对受伤同伴进行包扎。整个情景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在跑的练习中结合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救和互救,合理处理个性、集体关系,充分感受生命教育的意义。

(四)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76-01

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培训机构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培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应努力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

1 注重发挥培训教师的个人因素

1.1 提升培训教师专业知识能力

这是对培训教师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培训教师,一定要有培训所需求的某个知识架构,这种知识架构是多方面的,要不断深化提高。只有这样,才可以从一点入手,进行课题开发和科学研究,然后不断延伸,形成自己的学科专长,进而成为本领域专家。所以,大力提升专业知识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首要任务。

1.2 加强培训课题的探索与开发

1.2.1 善于借鉴成功经验

对于初涉培训事业的教师来讲,善于借鉴是一个捷径。要多听成熟教师的课,可以先行模仿,使自己快速进入角色。但是,模仿之后需要有提升和超越,形成独特自我。就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从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开始,不断超越。作为培训教师来讲,需要有这种超越的能力。

1.2.2 重视受训方的课题需求

作为培训教师,要高度重视受训方提出的课题,全力开发出来。因为受训方所提出的,是实际工作中的需求,虽然说培训教师在开发过程中会辛苦一些,但课题一旦开发出来,它所具有的潜力、为我们所带来的效益,将远远超过自己闭门造车所开发出来的课题。

1.2.3 勤于更新课题

对于已经成熟的课题,教师上课的压力会减小。但是,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如果成熟的课题没有新意、不能与时俱进,就会降低课题的质量,没有市场。要保持课题的生命力,就要做到常讲常新。作为培训教师,要常常更新自己课题的内容。

1.3 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既非与生俱来的,也难一劳永逸。培训教师的知识技能,要在不断地积累中提高。当今社会发展之迅猛,知识更新速度之快,让人绝难预料。站稳培训讲台,就需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学习方式很多,可以到高校进修、可以到机关调研、还可以与参训学员交流,这都可以快速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培训教师还要勤于积累、笔耕不辍。在积累方面要注平日的功夫,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成为专家;不要怕写文章,如果对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听之任之,就会让好的东西付诸东流。另外,勤于动笔,还能够实现教学科研的结合。

2 注重发挥施教机构的组织因素

2.1 形成培养规划,科学定位师资

作为施教机构,要把几年来教师工作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培训教师特点进行科学定位,进行双向选择,使师资力量形成最佳组合,做到人尽其才。

2.2 根据事业发展,构建学科体系

培训教学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在教学方面,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学科体系,需要案头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让学科体系既符合逻辑关系,又满足实际需要。这项工作不是某个教师的任务,需要施教机构组织,发挥培训教师的聪明才智,构建最好的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课题与培训教师相对应。

2.3 推动教研开展,活跃学术气氛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如灌输式太多,参与式太少;结论型太多,问题型太少;封闭式太多,发散式太少;继承式太多,创新式太少;求同性太多,求异性太少;从师型太多,自主型太少等等。

这些对于培训教学效果提高和精品课程的打造都形成了阻碍。推动教研活动,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推动基层教研活动。基层教研指的是教研室内部教研活动。教研室内部应当经常探讨与教学相关问题:比如学术、教法、课堂应对等。

(2)培训教师之间的互听互评。培训教师之间要经常互听互评课程,尤其涉及新开课题,应当要求老师在自己准备较充分的情况下,在部门内部进行试讲。这是用集体智慧武装一个人,同时对参评的人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定期举办教学科研研讨会。作为施教机构,要有组织地让老师把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教学、科研心得集中交流,较大规模的教学科研研讨会,会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4)形成“三管”齐下,助推教师成长。这里的“三管”指的是教学、科研、学习三方面工作。我们需要“教学出题目,科研作文章,成果进课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名师不仅要讲课精彩,更要有著作,有论文,这样才会底蕴深厚,收放自如。学习包括学习和调研。学习调研的机会应由施教机构提供,利用、把握机会要看培训教师个人的能力。教师在学习中不但可以学有所获,而且还能建立广泛人脉,为以后的提高积累丰富的资源。

3 努力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3.1 科研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的能力

科研成果要转化成教学内容,需要实现语言的转化。施教机构教师需要思考教学和科研成果语言相互转化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把书面语言、规范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的问题。这需要增加语言的鲜活性、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简单讲,就是把高深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让学员一听就明白。

3.2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还需要用科研作支撑。因为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学界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要正确辨识,离不开深入研究。在培训课堂里,存在这样的情形,有的老师科研能力不强,但课好讲得好听、学员听得也轻松,甚至课堂里还能不断引发学员的笑声。表面看起来,这课讲得很成功,但事后却不能引发学员的回味和思考。这是因为培训教师缺乏研究,课讲得没深度,这样的课不能算作成功。现在的多媒体让一些教师把课件做得非常好看,课堂语言还非常具有感染力,但内容非常贫乏,学员听后哈哈一笑,收获不大。所以,培训教师要把课讲好,课堂语言艺术只是一个方面,背后的科学研究才是真正的功夫。

3.3 教学创新转化为科研成果的能力

篇8

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主要着眼于中考作文提升档次的研究,探索中考作文升格的基本途径,寻求中考作文升格的有效方法。

中考作文不仅决定着语文的成绩,也决定着学生的命运,根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一批学生临场发挥失常,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够稳定,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对写作心中无数,拿不稳吃不准。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做到心中有数,既高效又稳妥,实在是值得特别关注并加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我们根据多年来中考所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分析发现:

造成学生作文失分的原因不外乎:

⒈给出“话题”,拟不出富有新意的、先声夺人的“妙”题“佳”题。而题目恰恰是首先进入阅读者眼帘的,若不能亮人眼目,定会遭人漠视。

⒉结构平淡无奇,嫁接组合不见新意;柳暗难逢花明,尺水之间掀不起波澜。

⒊语言或晦涩,毫无光彩,或普普通通,没有个性,不能吸引人。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结合教学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完整的训练,在审题、组材、语言的运用乃至于表达的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方面都能得到突破,赢得发展,提升档次,从而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研究过程:

我们的研究大致分三步:

1、整合相关材料,调整学生心理,赋予学生创新的信心和理念。

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实际的调查,考察了学生作文的现状,摸清了学生作文的底子,了解了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了心理上的疏导,让学生树立自信,坚定创新的理念。

从网上下载了一批优秀文章,搜集到一批有价值的作文资料并加以优化,进一步整和了作文的资源。

相关调查材料见附件。

2、具体实践,落实写作。

按部就班,完成预设的初三基本的训练文题,进行了作文的一般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认认真真的书写,细心的审题,合理的选材等),形成扎实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于实际训练中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形成创新的理念和意识,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用三个月的时间,16次训练,完成三个专题:

“巧妙拟题,闪亮你的眼睛。”

“精巧结构,震撼你的心魄。”

“个性语言,陶醉你的情怀。”

三个训练,使之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梯次递进,综合延伸。大面积提升学生中考作文水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使作文的档次升格,提供一批范文,化解迷津,提供一些方法,登堂入室,强化训练,一步步臻于化境。

详细材料见附件一:《轻松升格 愉快作文——中考迎考作文训练全过程》

3、材料整合与分析

针对训练及相关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加以总结,归纳筛选,找出经验和不足。

二、研究结果及成效分析:

(一)研究成效:

1、学生受益

由于我们计划周密,安排妥当,学生从切实的训练获益匪浅,其写作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

思路更开阔,不再局限于身边人,身边事,同学生病老师帮,一分钱拾来拾去,不是宿舍便是伙房。由身边而社会、自然、宇宙……无不可入视野之事,无不可写作之内容。

文笔清秀了,清词丽句迭出,妙言巧语皆是,不再觉得写作是一件苦事、累事、烦琐事。

创新的意识和欲望增强了,学生有了创作的冲动,写作的欲望,不用再一切靠老师指点,不拨不动。

语言成熟了,个性化的语言让每一个同学都与众不同,各有魅力,尽展风彩。

有了强烈的探究意识,学习的气氛浓烈了,不仅写作如此,连带带动了其他学习,使学生增强了主动性,为未来个人的发展,尊定了好的基础,部分学分自己组稿、自己投稿且收获颇丰。

第一次调查大部分学生不知功夫该下在何处,特别是对题目的拟制,无人去作专门的思考。

结构的安排,随意现象较严重。

而个性化的语言,更不愿涉足。

经过训练,90%以上的学生不仅知道功夫该下在何处,且能措置得当,着力打造亮点。

2、教师受益

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积累了经验,总结了得失,更密切的关注教学 、关注教改,有效提高了个人素质,不仅视野开阔,理论素养提高,教学理念更新,还密切了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同台竞技,教师的威信无形中提高了,教师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部分教师深钻猛挖,多方寻求,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稿件。

3、学校:学校受益

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教师不同程度的参与,他们或提供资料,或整合资源,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全校的研究风气为之一新。玩游戏的少了,无所事事的少了,不仅减少了一些无益的扯皮现象,还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研究成果:

1、在本课题研究期间,有《打造亮点 引人注目》发表于《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一枝红杏出墙来——例谈话题作文的拟题艺术》发表于《中学语文报》;《开发这一片沃土》发表于《语文学习报》;《巧拟·妙扣·活引》发表于《初中生优秀作文》。同时撰写一批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的研究论文多篇,积累了相当一批写作材料。

2、研究期间学生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个性鲜明的文章多篇,创作字数达 数十万字。《零点调查——关注》及《敢于创新 善于创新》发表于《初中生阅读世界》;《责任是什么》发表于《作文导报》。

3、学生多人在《语文天地网》创设个人发表页。

作文的写作尽管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并不是无迹可寻,无处下手,只要抓住关键,由此入手,就完全可使你的文章得以改观。作文的升格是指在原来基础上的提高,更要抓住关键。一般来说考场作文之所以能引起改卷老师的青睐,首先要有独特新颖的标题,让人一见倾心,难以割舍。其次,是新奇别致的结构,使人握腕,为之称道。再就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叫人涵咏再三,心向往之。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加以训练,不必占用相当多的时间,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学生即可以大大提升作文的水准,在中考中显露头角,脱颖而出。

⒈拟制新颖别致的标题,

⒉创新富有情趣的结构,

⒊展示个性化的鲜活语言。

训练循环往复,突出中心,逐步提高,愉快作文,轻松升格。

应该说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面积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从中考一练可以看得出来,90%的学生的作文均较理想。

当然,无须讳言,由于初三时间紧、任务重,有些作文的教学任务受到了冲击,部分影响了训练的效果。这些当在以后的训练和研究中予以关注,更恰当的安排训练的步骤。

本来想通过训练编辑一套完备的合理、有序、实用性强的作文材料,为以后的学生作文轻松升格提供训练材料,但受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理论水平的影响,未能如愿,当在以后的研究中努力补其不足,使材料更丰富、更详实、更有实用价值,且具备相当的理论水准。

三、问题思考:

篇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质疑能力的活动。所以,学生能否敏感精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 笔者立足于化学课堂教学,探讨在元素化合物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途径。

一、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形成问题情境

以生活中的事例趣事和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另外,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化学课堂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例如,讲解碳酸氢钠性质之前,可先讲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食品加工中除酸味和作疏松剂;临床主要用于扩容和纠正酸中毒;在家禽饲料中添加适量碳酸氢钠,可使采食量大大增加,对提高饲料利用率、能量转化率、促进家禽生长和增加产蛋量、提高蛋壳的质量等均有显著效果等。

二、通过演示实验形成问题情境

众所周之,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以Na2O2与H2O的反应为例:在讲授性质时,可将Na2O2和水反应设计为在石棉网上放两个棉团(其中一个内藏Na2O2粉末,一个没有),实验时先用火柴点燃那团没有Na2O2的棉花,并滴水使其熄灭,这一现象并不出乎学生意料,因水能灭火。接下来把水同样滴到另一团棉花(内藏Na2O2粉末)上时,水能点火。棉花奇妙地燃烧起来,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思维迅速转动,探索欲望增强。

三、利用化学故事,结合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很多中学生仍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讲解铝的性质之前,可用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这么一个故事,传说在古罗马,一天,一个陌生人去拜见罗马皇帝泰比里厄斯(Tiberius),献上一只金属杯子,杯子象银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分量很轻。它是这个人从粘土中提炼出的新金属。但这个皇帝表面上表示感谢,心里却害怕这种光彩夺目的新金属会使他的金银财宝贬值,就下令把这位发明家斩首。从此,再也没有人动过提炼这种“危险金属”念头,这种新金属就是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铝。

四、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设置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地发现问题的方法。如铁与水蒸气反应,学生如果已知设计实验装置主要根据:即(1)反应物的状态;(2)反应条件;(3)产物的性质;并要求科学、安全、可行、简单。教师提供制作的仪器图片(胶片),让学生在实物投影展台上拼图展示,给予评价。

五、追踪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 “化学与新材料”, “化学与新能源”,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生命科学”, “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例如讲述硅材料时可以这样描述。由硅元素生产的多种产品在现代高科技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现代物质文明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应用最多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材料是硅,计算机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硅,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铝硅酸盐的化合物可用作吸附剂、干燥剂、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的人造分子筛。

六、拓展探究渠道,创设问题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例如,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七、结合学生心理,创设问题情境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指出,人们在对待某种不完善,即有缺陷式有空白的格式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下意识地产生一种改变现状并使之完善的趋向,从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善的格式塔整体,即完型整体。教学中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教师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得清清楚楚,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好比一碟清水看得清清楚楚,学生当然就没有问题去质疑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要改变过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头到尾,一讲到底,全盘托出,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满头大汗。如此教学法,教师觉得累,学生没有兴趣,当然也没有问题可“质疑”了。

八、运用多种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里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综上所述,探究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唤起学生探望和探究热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开展行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真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应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以及的学习生活和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和意愿直接。只有在此情境中生成的问题,学生才有能力在发展区内进行探究,并使学生对质疑保持有足够热情。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很多,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问题要有一定难度。创设的问题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经过努力可以提出的难易适度的问题;二、情境要有一定的亮度。情境要有一定的条理,到达目的的障碍条件一定要清晰地呈现。尽量控制无关变量;三、要有一定新奇度。这一过程从“信息加工”角度看,是一个信息刺激接受器的选择接受过程。

参考文献

[1]尹智敏.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究与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7,第五期.

[2]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3]武永兴.化学教材改革与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4]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人学出版社, 2003.

[5]毕华林,刘冰.化学探究学习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篇10

Analysis on investigation of 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nurse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YU Cui-xiang, LIANG Yun-xia,YANG Zhao-xia,et al.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519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methods for nurse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and raise the nursing research level for nurses. MethodsCarry out a sample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nurses in the hospital. Carry out a statistic calculation for the survey result. Results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nurse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are in following sequence: hol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course, guidance and help from specialists, cooperation with doctors, obtaining support of leaders, promoting nurses'professional education level and attending academic exchange. ConclusionIt is necessary to speed up raising nur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for nurses through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methods.

【Key words】Nurs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Effective method

护理科学研究作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护理的重视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对护理学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护理科研水平总体较低,影响着护理专业的发展和护理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护士科研态度与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的调查研究,探讨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提高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为本院护理人员共115人,其中中专48人(41.7%),大专57人(49.6%),本科10人(8.7%);护士39人(27.8%),护师46人(52.2%),主管护师28人(24.3%),副主任护师2人(1.74%);年龄: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分为:①一般资料;②护士对护理科研的态度;③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等;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 采用无记名方式答卷,现场回收,发放问卷119份,回收问卷117份,回收率98.31%,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5.1%。

1.2.2统计学方法回收调查表审核后数据分类输入计算机,运用Excel统计软件分别采用χ2检验和f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护士对护理科研的态度见表1。

本组资料显示愿意做科研的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81.74%,而不愿意做或持无所谓态度的护士分别为7.83% 、10.43%。

2.2护士对提高护理科研能力有效途径的认识见表2、表3。

本组资料显示: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有效性方面,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护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35岁和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认为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理科研能力的有效性低于年龄在35岁以下及护师职称以下的护士(P0.05)。

3讨论

3.1举办科研培训班是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开展护理科研,提高科研水平,举办科研培训班和护理学术交流会是最常用的方法和途径。本调查研究中护理人员认为:提高护士科研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举办科研培训班。分析原因:举办科研培训班包括护理科研选题、标书的撰写、资料的收集、资料的统计以及上机检索科研信息资料等,培训的内容往往比较系统、针对性强;而举办学术交流会能学习到她人护理科研的成果,但对开展科研的具体思路和过程并不清楚,护理人员感到对开展护理科研的帮助不大。因此,要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提高护理科研水平,举办护理科研培训班,进行系统的科研知识和技能培训应作为首要的措施。

3.2争取专家指导和医护合作是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护理科研活动中,专家指导和医护合作对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重要作用往往并没有被护理人员充分重视,本调查结果则显示:专家的指导和医护人员合作搞科研在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有效性方面分别位于第2位和第3位。分析原因:专家的指导帮助和医护合作搞科研,使护理人员能得到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有时可以直接跟着专家或医生一起做,对护士开展科研工作有较大的帮助和借鉴意义。因此,可聘请医疗科研专家担任护理科研指导或顾问,对护理科研的选题、设计等进行指导和把关;医护人员共同合作搞科研,既能密切医护关系,增强医护团结,又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开展临床护理科研值得重视的重要途径。

3.3提高护士科研素质是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基础本调查研究显示:护士对开展护理科研态度积极,愿意做科研者占被调查人数的81.74%,显著高于不愿意做或持无所谓态度的护士。护士对护理科研的重要性有较充分的认识,有开展护理科研的愿望和有积极的科研态度,但护理科研总体水平较低。因为积极的科研态度虽然对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仅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正确和有效的途径,提高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提高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科研素质才能有效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提高护理队伍的科研水平,并且通过多个途径争取院领导的支持和科研资金的投入等,真正改变护理科研落后的现状。

3.4根据护士职称资历不同选择最佳培训方式 根据本调查研究的结果,不同年龄和职称的护士在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理科研的有效性方面存在差异,即年龄≥35岁和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认为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理科研的有效性低于低年资的护士。低年资护士往往还没有定专科,专业和科研方向还不明确,希望广泛了解护理学术进展和科研信息,而高年资护士往往专业和科研方向明确,希望能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在进行护理科研培训时要注意根据护士年资不同选择更适宜的培训方式,鼓励年轻护士提高学历层次,提供更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交流会;而高年资的护士则更多提供和鼓励采用其他途径如医护合作项目、专家指导帮助等从而有效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21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关键靠创新意识,就是能想别人想不到的事,以丰富的想象力、独创力,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多,接触患者时间长,应用各种仪器的机会多,护理专业的多数领域尚未开发,因此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开展护理研究。而树立积极的科研态度,提高科研素质,掌握和利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加快护理队伍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毛红英.护士为什么不愿意做科研.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12):563.

篇11

1.备教材。备教材要“依本扣纲”,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地学习教学大纲,系统认真地研究全学期的教材,明确各单元、各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对相应练习题的多少、难易、类型进行研究分析并决定增删,同时还要认真、合理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前首先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在备每一节课时就能对该课在全书中的位置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只有有了全局意识,才能明确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前后知识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属性进行的一般性的归纳和总结,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掌握概念和由概念组成的系统,通过对概念的学习加深了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核心概念是指对于本节课乃至整个高中生物教学起到一个统领、主导作用的概念。根据每一节课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注意避免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另外,注意分散难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2.备学生。备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知识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有强有弱,教者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考试以及课后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看法和要求,来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态度等。教师要弄清哪些地方学生普遍感到困难,哪些地方仅是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有摸清学生的底细,教师才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难点、深度和广度;才能面向全体、兼顾少数;才能自如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学生。

3.备方法。备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学任务和内容要靠教学方法去实施。教者要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选定合适的教学模式,安排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确定好教学内容的先后,同时考虑如何以旧引新、以新连旧,使学生易于接受。不可忽视的另一点是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宜多而分散。

二、以“先学后教”为手段,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1.省里提出的“五严”中,就提到了不准周六、周日及晚自习上课,很多老师无法适应,其实可以反向思维,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消化的时间不是多了吗?当然这要看教师是如何指导。因此,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的动机,备课时我们要把每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编制成一份讲学稿,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且要对“先学”的方法作规范的指导,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摸清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疑难问题,并进行分析、归类,分清主次,为“后教”做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我们的第二次备课。

2.在“后教”这一环节,我们的“教”要做到两点:

(1)明确教什么:即教的内容,我们绝不是依据教材照本宣科,而是着力解决学生自学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明确教的要求:我们不是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而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再上升到理论。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加强训练,举一反三,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有度”

1.有密度。所谓课堂密度,是就45分钟的利用率和讲课、练习的内容两方面而言的。充分利用课堂,获得时间上的最佳效益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目标和出路,但这不等于教师的一言堂。教学的目的不但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经历反复训练、实际运用,才能真正获得。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科学分配时间,而抓住了核心概念教学是非常有实效的一种做法,这样能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觉,突出了教学重点。因此,核心概念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还要注意训练时间与质量,注意学生学习兴趣和情绪的调动,尽量做到安排有序、有趣。

2.有坡度。选择例题要有坡度,课堂提问要有坡度,变式训练要有坡度。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尽量做到以旧代新、遵循循序渐进,杜绝先难后易的现象,更要避免出现跳难现象,教师要根据新课的知识内容,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引导学生步步登高。而坡度的设置也眷顾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培养。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它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实现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解决问题、在交流与合作中完成任务,倡导学生积极体验参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但是,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缺少主动参与的平台;应试教育把目光聚焦在优等生身上,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围绕学习精英展开,学困生很少有参与师生互动的机会。而且,从一线教学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积极参与的现象。不仅成绩低的学生是这样,许多高分的学生也具有这样的倾向,他们对课堂表现出没有什么兴趣,课堂参与大多数是被动的。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教学过程,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如何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笔者进行了一番研究。

一、问卷调查,分析原因

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现状,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就算有参与也是被动式的消极参与。

究其原因,学生没有学习的内动力是最主要的原因。学生要么认为“课堂学习没意思”,还不如趴桌上睡一会儿;要么认为举手回答问题和不举手回答问题是一样的,只要自己弄明白了就行,没必要举手作秀;要么认为回答问题是优等生的任务,和自己这样的差生无关;甚至还有学生认为,老师是不会提问他那样的不起眼的学生的,所以无需时刻竖起耳朵听老师都说了些什么。

其次,和学生自身的惰性有关。比如,他们普遍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怕吃苦、怕受罪,对知识只满足于一知半解,作业有困惑时很少请教他人,总是在照抄作业。

最后,和上课的老师及环境也有一定关系。比如,面对很严厉的老师,他们几乎不敢随意地说出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想法。

二、深入研究,探索途径

1、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分层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不同层面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新课标倡导学生全员参与教学过程,但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学过程,授课时尽可能顾及到各个层面,运用导学案教学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导学案中难易不同的导学问题兼顾了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使课堂在正视差异的基础上面向了全体学生。同时,通过课前的充分预习,学生对将学内容做到了胸有成竹,就有了课堂上积极展示自我的浓厚兴趣,从而极大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激励机制,激发不同能力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

建立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评价机制,及时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并以此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表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成功果实,发现学习的奥妙和乐趣。按照新型评价机制,每月每位学生0分起步,获得奖励加分,反之扣分。而且,积分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将月总积分作为各种评先、评优、选拔团员和德育考核的主要依据。

3、注重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调动不同个性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也是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的对策,它能将学生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使学生轻松、自觉、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从而积极发言。这就要求科任教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把期待、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尊重、平等的语言送给每一位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②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还需要班级管理者在班级管理中下功夫。在班级管理中,要提倡学生的民主参与,让学生在班级事务中以主人公的精神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班级生活中,教师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集体活动的决策之中,而避免自己独断班级事务或只是让少数几个学生班级活动,应尽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

4、尝试新的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课堂是学生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实现分层参与、整体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