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小课堂范文

时间:2023-06-15 09:28: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音乐小课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音乐小课堂

篇1

这一环节通过初一这一年的实践,效果越来越好,从最初孩子不愿展示到现在的自我表现,真是非常大的跨越。初一一上课我就发现,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接触到的音乐环境有限,所以有很多孩子真的就没什么展示的,并且也非常不自信,演唱水平也很差,所以安排了这个环节,规定每节课都有学生到前面表演,每个学生一学期轮到两次,然后与学生素质评价结合,成绩记在评价手册上,学生表演后再给予鼓励性的指导,使学生充满信心,大胆演唱,展示自己。有时我也赠送给学生一首歌,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演唱热情,到现在学生已经不用再点名谁来表演了,两轮过后,有很多学生都能够自己主动地到前面展示自己,效果非常好。

二、感知音乐

这个环节是达到音乐教学目标,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包括情境创设、知识探究两个小环节。

1.情境创设是关于本节课内容的自然导入,这个环节可通过 影像资料、音乐欣赏、音乐表演等自然导入,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这是音乐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知识探究是师生互动的整个过程,也是音乐课堂的主体部分,学生是否掌握知识就看这个环节进行得怎么样,在这个环节中分歌唱表演和音乐欣赏,歌唱表演我采取的是自学的方式。首先是“找疑”,找到歌曲中不明白和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再让学生答。其次是学生随琴哼唱,第三是学生自填歌词,这几个小环节如果学生自己解决得不好或者解决不了,教师再给予指导把握,这样长时间的自学,学生的识谱能力、试唱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音乐欣赏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主要从音乐要素方面、音乐情感方面去欣赏音乐,从而达到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创造音乐

篇2

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在愉悦人们心情的同时,放松心情,调节情绪,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提升人的思想品质。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强调礼乐治国,在我国的小学教育阶段,音乐是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新课改明确指出,音乐教学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音乐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需要持久的动力。小学音乐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无尽的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产生强烈的认知动能,从而取得较好的音乐学习效果。音乐学习需要学生投入足够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只有对音乐充满兴趣,学习音乐热情很高,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跟着老师进行互动,更好地感知音乐,培养学生的初步乐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初级能力,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促进学生表演、演奏、演唱、欣赏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立足学生基础,实施分层教学

新课改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实施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小学生由于家庭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有不少学生家庭比较重视学生的音乐培养,经常给学生一定的辅导,有的从小就已经在家买了钢琴,并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导,有的对音乐从小就有天赋,在幼儿园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有不少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一直没有接触过音乐,没有一点基础。这有要求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平台,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训练掌握基本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实现整体有效教学,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学习舒伯特的《摇篮曲》,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让学生听音乐的旋律,体会音乐的和谐,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可能早就练习过这首音乐,就可以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这首音乐的主题,让学生感知母爱的伟大,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根据音乐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好地感知。

三、突出学生主体,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只有学生真正学习了,音乐教学才有效果。为此,小学音乐教学一定要突出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一定要明白,教师的教永远都不能替代学生的学,老师教得很精彩,教得很用心用力,这只是学生学习好的外在条件,学生只有真正用心学习了,有兴趣学习,积极主动学习了,真正把知识掌握了,真正学会演奏了,真正唱得合乎韵律了,真正学会欣赏音乐了,才是真正的有效学习,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学唱《小乌鸦爱妈妈》时,我在课堂中安排学生边听音乐边根据与歌曲情境相配合的活动图片来给歌曲编故事和题目,同学们马上展开丰富的联想,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在这个环节中准确地叙述了小乌鸦的可贵品行,并表达了同学们自己对父母的爱,形成了积极热烈的交流环境,同时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做好学生评价,增强学生自信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正,对学生表现出的进步和创新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断收获自己的成就与快乐,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持久动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如学习音乐歌表演《哦,苏珊娜》,鼓励更多的学生演唱表演,个体与群体同演,学生情绪放松,课堂之中充满着生气。这种互动方式能增进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要给予更多的肯定和表扬。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一定要注重课堂有效性,立足学生基础,突出学生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爱上音乐,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3

作为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出发,设置契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且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如此,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目的,促进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获得大面积提高。下面,笔者就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提升音乐教学效果的几点方法和途径进行个人观点的阐述。

一、遵循“以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艺术审美

音乐是一门诉诸人类听觉器官的艺术。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虽然我们的教学任务包括向学生传授一些概念性与理论性的音乐知识,但是也要明白音乐是要靠“听”才能感受到它所具有的魅力与吸引力,而且更多时候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所以,我们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应该遵循“以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艺术审美,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浓的热爱之情,并由此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中《我的祖国》这一单元时,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听赏歌曲《我的祖国》能哼唱其主旋律,感受这首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听”音乐时艺术审美得到提高,我没有直接教唱这首歌曲,而是简明扼要地进行了背景介绍:(出示课件)《我的祖国》这首歌是故事片《上甘岭》中的插曲,影片内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雄战胜敌人的故事,而这首歌,是战士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唱的歌。然后,给学生播放歌曲范唱,并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所听的歌曲分为几部分?所分成的这几个部分所表达的情绪一样吗?为什么?如果不一样,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不同?然后,在听了几遍范唱之后让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体会。如此,学生便会聚精会神地去听,在听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思考,深刻体验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二、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进行死板枯燥的音乐教学,而是积极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定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以此来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星空畅想》这一单元中的歌曲时,如《我爱银河》,我们就可以在黑板上绘制出想象中银河的画面:深蓝的天空,繁星点点,有大有小,有亮有暗,整个夜空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美丽画卷……这样,学生在感受着直观画面的同时,再聆听这首优美、抒情的《我爱银河》,就能迅速融入歌曲所描述的画面中。这样富有创新性的教学设计,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三、注重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鉴于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如此也能加深学生对所学歌曲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满人间》中《爱的奉献》这首歌时,在带领学生学唱这首歌曲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自主划分段落,同时,按教科书要求设计出两个乐段的强弱变化,并提示两个乐段的情绪要求,以让学生可以感受并表现出两个乐段不同音乐情绪,这种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自学精神,学生通过自主、主动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也能激发学生探索音乐规律和奥秘的情感,从而实现音乐课堂高质量教学。

总之,身为小学音乐教师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出发,设置契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且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如此,才能促进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获得大面积提高。

篇4

2.动中学乐———设立课堂教学活动创造美

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烈、对事物的专注程度不高,课堂学习时容易分神,这就需要小学音乐教师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设立更多符合学生需要和教学内容的小活动来“活化”课堂,设立课堂教学活动,让小学生们可以在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感受音乐美。在活动中师生可以有更多的互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求知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进一步优化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这个叙事性的民歌识,先用一种太真活泼的语调给学生讲述里面的故事。这是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的时候要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但是黄鹂鸟却没有鼓励它,反而在旁边讥笑蜗牛。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这是一首充满着天真淳朴生活气息的歌曲,再教学生慢慢地掌握带有八分休止符的节奏符,体会蜗牛不畏艰难,执著追求目标的拼搏精神。当学生对歌曲的演唱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后,就可以进行扮演演唱小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蜗牛和黄鹂鸟,感受二者不同的演唱情绪。

篇5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在一节课中,设计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有效地、哪些问题是课堂生成的等等,都需要我们一一设计到。

请看《森林的歌声》教学片断:欣赏《森林的歌声》导入课题。

老师: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

学生:森林、大自然……

老师:为什么?

学生:有小鸟的声音、流水声……

老师:由此,你想到了森林的什么景象?

学生:小河流水、鸟语花香……

在这简短的导课过程中,老师设计的问题简单、直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但是学生的回答也不会偏离主题,不至于出现老师费尽口舌地引导,学生也回答不到正题上的尴尬场面。

问题的有效性表现在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三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以达到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运用言语的技巧采用趣味性的语言,使知识变的灵活多样,易于学生接受。教师还可以通过趣味性的语言缓和紧张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紧绷的大脑获得休息,让学生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解除学生对学习的厌烦感、疲劳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民族器乐课中,讲到骨笛与乐队,开始并没有告诉学生作品的名称,我讲到:“有这样一首作品,主题音乐只有三个音,可就这三个音却给大家讲述了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曲作者还大胆地在作品中加入了一种非常特别的声音,是你绝对想不到的。”没等我说完,就有很多学生已经等不及了,“老师快放音乐吧”“老师别卖关子了”……就这样我可爱的学生们耐着性子,带着好奇欣赏完了平时他们最不喜欢的远古时期的器乐作品。

二、用充满智慧的提问,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音乐新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美好的东西。

例如在《泥娃娃》一课的教学中,我会引导性地提问:“这些泥土有什么作用?”“你想用它来做什么?”这些问题有利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了解泥土的作用、性质及可塑性。同时通过学生丰富的实践创造,及时感受,对于歌曲旋律的掌握是很有帮助的。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

同时,在学习新知之前,设计“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思考、探求。例如在听赏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时,老师首先发问:“你爱你的妈妈吗?”“都表现在哪些地方?”通过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课堂情境陡然而生,气氛活跃。接着老师再问:“你们想知道小乌鸦是怎样爱它的妈妈吗?”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应充满艺术的力量,它的成功,不但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在于吸引着、感染着、鼓舞着许多学生为追求美、创造美而终身努力。

三、提问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篇6

音乐教学方法的开发是指我们要根据学生们的发展需求和学习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而不能固步自封,单纯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提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肢体结合的有节奏的运动来激活学生的音乐爱好,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反映能力。”也就是说音乐是动态的艺术,我们应让学生通过肢体运动来配合音乐运动,提高音乐感知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拍手、跺脚、跳、点头等肢体活动来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

譬如在教学乐理知识二分、四分音符时,传统教学方式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貌似朗朗上口,其实又枯燥又抽象。所以,笔者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们自身来感受和想象的音乐环境: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们分辨声音的长短,如大钟的声音长,小钟的声音短,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等等。让学生们先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再闭上眼睛听老师拍出的不同节拍的掌声,让他们把听到的节拍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

二、设计重情境,内容要活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们怎样让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认真做好教学设计。而且教学设计一定要考虑到每个教学环节中的活动内容和教学任务是否切合学生心理,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学唱歌曲《大鹿》时,老师先模拟枪声,让学生们随节奏展开拟声练习。学生们在拟声训练中节奏感得到了提高,可以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同学们,让我们去看一看,森林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通过多媒体影音或者事先设计好的漫画图片,把学生们带入到故事情境中,激发他们学习歌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歌曲情节及歌曲人物情感的把握。最后教师可以请学生们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分角色学唱,并鼓励学生上台表演。这样的课堂设计既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又锻炼了学生的表现力。如此设计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还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学生有差异,教师要鼓励

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先提出奖励的要求,然后在活动过程中记录每位同学的表现成绩,表扬做得出色的和给大家树立学习榜样的学生。当某位学生获得奖励时,其余的学生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这时教师要告诉大家:这次做得好应该奖励,但是不要骄傲,暂时没有做到的同学,不要气馁,下次努力。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美和鼓励。

篇7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的总目标,而课程目标的达成必须以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基础。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以音乐艺术为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音乐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它既是学生构建音乐基础知识、提高音乐技能,体验表现过程,形成基本音乐素养,内化音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教师展现教学智慧,提升个人魅力,交流思想情感,发展专业素养的过程。如何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与方法,如何创建音乐教学有效课堂是新课改背景下广大一线音乐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此,笔者结合音乐新课程教学,围绕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与实践。

一、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课堂教学活动投入小,产出大,取得显著教学效益,即常说的教学效果好。从音乐新课程标准视角看,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就是师生双方都有明显的收获,即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音乐素养的共同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具体体现在:教学情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对学习内容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热情洋溢,魅力四射,对课堂生成能智慧应对;课堂教学效率高,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完成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三维同步发展目标。

二、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教师精心备课是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新课标要求:“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西洋管弦乐队》这课在人教版音乐教材中并没有安排,这是笔者为完成《梁祝》欣赏教学所作的铺垫。《梁祝》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是民族音乐中的珍品,随着其创造性地改编成管弦音乐,又成为世界音乐中的一朵奇葩。《梁祝》中反映的人文思想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不了解管弦乐队,就不能深入理解《梁祝》这部伟大作品。但面对组成复杂、结构多变的西洋管弦乐队,如何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呢?这还得依靠精心备课。虽然,音乐被称为小学科,中考不考,学生不太重视,但笔者每次都能做到“小学科,大备课”。例如,本课的备课就是以《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为依据,以新课标“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理念为指导,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一些东西。从管弦乐曲的选择、到乐队演出画面的剪辑;从乐队结构的剖析到管弦乐器种类的介绍;从有效教学情境的设计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等都精心进行准备。功夫不负有准备的人,本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教师备课的传统内容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案。新课改中很多教师又增加了备学案、备课件、备生成、备评价等内容。笔者认为传统备课的精益求精和新课标理念方法的融入应是精心备课的指导思想,也是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比如,新课标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传统的“教教材”,所以教师要在仔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并和学情进行有机整合,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视角来考虑学习过程中可能生成的种种问题,设计相应的教法和学法。

(二)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首先应从激发并保持学生鲜活的兴趣出发,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必须依靠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本课选择《北京喜讯到边寨》片段为开场乐曲,展现出一幅炽热欢庆的少数民族群舞场面。其热情奔放的舞蹈节奏,高亢矫健的音乐旋律,一开课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演播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片段和《SHE不想长大》,同学们在欣赏古典交响乐的同时,又品尝现代管弦乐所蕴含的流行味道,这些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正当他们对本课学习什么充满悬念时,西洋管弦乐队这一学习主题映入学生眼睑,这就为后续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效应,也为本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反思:人总是有探索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未知世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好奇心便会产生一种对学习的心理需求。本课的导入、例曲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曲选择不但要为本课教学服务,即体现管弦乐队的主要乐器,还要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管弦乐队的例曲既要有一定的经典性,又要有一定的流行性,但要避免滥用流行曲。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总结出一些有效教学的经验,这样教师就会自信满满地走进课堂,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让课堂充满活力和快乐。

(三)营造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是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本课以《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为线索,引导学生分步了解西洋管弦乐队的乐器组成和演奏特点。笔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视角来组织教学资源,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探讨,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积累的西洋乐器知识,循序渐进地播放耳熟能详的流行或经典的乐曲片段,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学会音乐学习的方法。在本课中,笔者创设了一个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互动过程。课中教师鼓励学生参与乐器知识抢答,并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计分竞赛。学生可以自由回答问题,还可随时到黑板上写出答案。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即使平时默默无言的同学,也在分层设置的问题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努力为小组添分争光,下课铃响时,大家觉得这节课怎么这么短啊!

反思:音乐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有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和宽松快乐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感觉状态、注意状态和情绪状态,才能有效激发出内在的情感和动因。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尊重带给学生,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在互动中的合理成分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要给予热情的鼓励,让学生在尊重、宽容、激励、欢快的教学氛围中,人人都体验到“我行”、“我会”、“我成功了”的情感,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音乐素养的提高。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笔者把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各种乐器进行分类,按先熟悉后陌生的顺序,依次演示。木管乐器是首先学习的内容。在欣赏影像片段,看图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乐曲,说出相应的木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分别选了贝多芬《土耳其进行曲》和刘若英《后来》,熟悉的旋律紧扣学生的心弦。在接着的回答问题时,很多学生因专注听歌却没有抓住乐器的声音特点,在竞赛中明显吃亏了。通过本课学习方法的指导,当铜管乐器在影像中出现时,同学们专注倾听,尽心体会,并在欣赏习曲《大进行曲》当小号嘹亮的声音响起时,学生都能心领神会,感受到凯旋而归的将士们在行进中的矫健英姿及那一刻人们热烈而欢快的情绪。很多学生还为乐曲创新曲名,如《行进中的歌》、《凯旋之歌》等。最后一轮打击乐器的识别同样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体现者。以往教师一谈到自主学习,总会担心学生不会学、学不好、学得慢,总以为要讲个明明白白才放心。其实音乐课堂完全可以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体验、模仿、探究、实践。教师的责任就是扮好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智慧地利用课堂新生成的教学资源,把握好课堂有效教学的方向。可以由学生思考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自行解决,切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可以理解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教师仅作补充;教材中的难点,也可由教师提供探究资料,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自主学习能力。

反思本课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基础好的学生和对音乐很感兴趣的学生,思维活跃,在自由发言的过程中会挤占其他同学参与的机会,因此要加强对基础较差但喜欢音乐的这部分同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在巩固性环节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点的归纳总结,以使这部分学生加深印象。

篇8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1课程改革使音乐课堂焕发着活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领悟到: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应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在音乐课中把认识乐谱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识谱作为学生懂不懂音乐的标准,不但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 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唱,死板的讲述乐理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重新反思了以往的教学。根据 新课标 的要求,我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小练习:在课始与课末,进行 骑着毛驴进教室 的小游戏,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个游戏中,我让每个学生都有三个自己创想的动作。首先,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动物的外形模仿。让学自主的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学生自编的动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动作各不相同。其次,让学生随着音乐把这三个动作串联起来,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发挥创编律动,让学生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那么到了下一课,我便要求学生尽量不要重复自己上节课的动作,学生们相互模仿,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动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动物了,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2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以,凡是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只有课程设置节次的多少之别,并无正副课之分。只要是学校分配的课程,都得无条件的完成任务。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五、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新课程标准上的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 !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3【编者按】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

前段时间,我们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倾向”的抽样调查,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在他们的答卷反馈里,我们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乐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音乐老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那种感动,相反的却是冷漠与排斥;他们热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恁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 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靠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学生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有劲?

四、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篇9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这样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乐不可支。然而,在看似热闹的音乐课堂背后却没有多少音乐性。笔者认为,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简约,在此基础上,通过旋律与线条、情境与情感、影音与技术的融合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丰满学生的音乐内涵。

一、简约而不简单

(一)教学目标要简约音乐课程总目标分三个维度展开,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知识与技能,这三个维度又分解为十四个目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以此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去开展教学活动。课例:人音版第六册演唱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目标: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2.从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的音乐形式与特征,并能用演唱的方式表达情感。2.通过学唱歌曲,能大胆自信地表现,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与创造能力。以上教学目标的表述显得笼统和宽泛。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层次要清晰,表述要明确,效果可评价。因此,《我是草原小牧民》中三个教学目标可以这样提炼。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歌声、表情和动作表达小牧民放牧时的愉快心情。2.知识与技能:能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能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3.过程与方法:能模仿小牧民放牧时的形象,探索用不同音乐形式表现自豪之情。如此设置的教学目标,清晰明了,简约而不简单。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四个课程内容中包含了“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教学领域。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要渗透音乐与社会生活,还要渗透音乐的姊妹艺术以及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这些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加入使“欣赏课”演变成了“综合课”“活动课”,从而失去了音乐性。课例:人音版第十二册欣赏曲管弦乐《火把节》教学过程:1.师生在《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律动。2.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包括彝族的服饰、节日和音乐文化等。3.通过播放彝族庆祝火把节的视频,聆听歌曲《快乐火把节》,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此时离下课还有15分钟)。4.分析欣赏曲《火把节》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5.哼唱主题旋律和学跳彝族舞蹈动作。6.分组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火把节》。细细研读这堂课后发现,在看似热闹的音乐课堂背后却没有多少音乐性。“关注学科综合”的音乐欣赏课不等于各个学科的简单相加,而应在音乐这条主线上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构建起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活动。

二、简约之上凸显丰满

我们的音乐课堂不仅要凸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简约,还可以通过旋律与线条、情境与情感、影音与技术的融合凸显简约之上的丰满。

(一)旋律与线条的融合

音乐与美术犹如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美术又宛若一支妙曼的乐曲,她们相互交融、彼此渗透,共同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适时运用美术的技法来提升学生的音乐体验。课例:人音版第八册演唱曲《柳树姑娘》教学片段:在处理歌曲情绪环节,当学生唱到旋律舒展的乐句时,教师在黑板上用连贯的长线条勾画出细嫩的枝条,当唱到合唱部分短促跳跃的乐句时,教师用短线条勾勒出嫩绿的柳芽儿。在教唱第二段时,教师请学生在黑板上继续用线条来表达音乐感受。歌曲唱完,一棵美丽的柳树奇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情感可以通过有声的音乐来歌唱,也可以通过有形的美术来描绘。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线条与旋律的通感作用,巧妙地将有形的线条与有声的旋律进行有效整合,达到了审美体验的效果。

(二)情境与情感的融合

篇10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这样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乐不可支。然而,在看似热闹的音乐课堂背后却没有多少音乐性。笔者认为,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简约,在此基础上,通过旋律与线条、情境与情感、影音与技术的融合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丰满学生的音乐内涵。

一、简约而不简单

(一)教学目标要简约

音乐课程总目标分三个维度展开,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知识与技能,这三个维度又分解为十四个目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以此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去开展教学活动。

课例:人音版第六册演唱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

2.从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的音乐形式与特征,并能用演唱的方式表达情感。

2.通过学唱歌曲,能大胆自信地表现,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与创造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的表述显得笼统和宽泛。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层次要清晰,表述要明确,效果可评价。因此,《我是草原小牧民》中三个教学目标可以这样提炼。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歌声、表情和动作表达小牧民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2.知识与技能:能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能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3.过程与方法:能模仿小牧民放牧时的形象,探索用不同音乐形式表现自豪之情。

如此设置的教学目标,清晰明了,简约而不简单。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四个课程内容中包含了“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教学领域。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要渗透音乐与社会生活,还要渗透音乐的姊妹艺术以及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这些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加入使“欣赏课”演变成了“综合课”“活动课”,从而失去了音乐性。

课例: 人音版第十二册欣赏曲管弦乐《火把节》

教学过程:

1.师生在《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律动。

2.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包括彝族的服饰、节日和音乐文化等。

3.通过播放彝族庆祝火把节的视频,聆听歌曲《快乐火把节》,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此时离下课还有15分钟)。

4.分析欣赏曲《火把节》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5.哼唱主题旋律和学跳彝族舞蹈动作。

6.分组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火把节》。

细细研读这堂课后发现,在看似热闹的音乐课堂背后却没有多少音乐性。“关注学科综合”的音乐欣赏课不等于各个学科的简单相加,而应在音乐这条主线上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构建起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活动。

二、简约之上凸显丰满

我们的音乐课堂不仅要凸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简约,还可以通过旋律与线条、情境与情感、影音与技术的融合凸显简约之上的丰满。

(一)旋律与线条的融合

音乐与美术犹如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美术又宛若一支妙曼的乐曲,她们相互交融、彼此渗透,共同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适时运用美术的技法来提升学生的音乐体验。

课例: 人音版第八册演唱曲《柳树姑娘》

教学片段:

在处理歌曲情绪环节,当学生唱到旋律舒展的乐句时,教师在黑板上用连贯的长线条勾画出细嫩的枝条,当唱到合唱部分短促跳跃的乐句时,教师用短线条勾勒出嫩绿的柳芽儿。在教唱第二段时,教师请学生在黑板上继续用线条来表达音乐感受。歌曲唱完,一棵美丽的柳树奇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情感可以通过有声的音乐来歌唱,也可以通过有形的美术来描绘。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线条与旋律的通感作用,巧妙地将有形的线条与有声的旋律进行有效整合,达到了审美体验的效果。

(二)情境与情感的融合

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创设的一种学习意境,这种意境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场景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音乐学习活动,从而挖掘作品所N含的音乐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课例:人音版第九册演唱曲《白桦林好地方》

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课件出示青翠繁茂的白桦林,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下,学生仿佛走进了眼前这一片白桦林。接着教师引导:“当微风吹起,树叶唱起了一首轻柔的歌。”教师引导学生用“lu”哼唱歌曲的第一句旋律。接着教师继续创设情境:“聆听着树叶轻柔的歌,大麋鹿向我们跑来了!”教师引导学生用“beng”模仿大麋鹿奔跑的声音。教师继续通过创设情境,学习了泉水、马的声音,并进行了三种声音的乐器合奏。

此教学片段设计巧妙,一方面,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声音的高位训练,使发声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在具体情境中学唱歌曲的难点旋律,为学生演唱歌曲时的情感表达起到扎实的铺垫作用。

(三)影音与技术的融合

人音版音乐教材中,影视音乐作品数量占总曲目的20%左右。要提高学生对电影电视音乐作品欣赏与演唱的兴趣,关键是要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下面以欣赏课课例来说明如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影视音乐作品的教学效果。

课例:人音版第十二册欣赏曲《海德薇格主题》(选自美国影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课前准备:

1.学生观看美国影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2.剪辑影片中的音乐片段。

教学过程:

1.集体交流观后感。

2.小组合作交流影片中印象最深的音乐片段。

3.学习《海德薇格主题音乐》。

(1)模唱主题音乐。

(2)对比欣赏后交流:有主题和无主题音乐的电影片段有什么不同?它营造了怎样的气氛?通过哪些音乐要素表现出这种气氛的?

4.课堂总结。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小学,“演奏”主要指课堂乐器的演奏教学。例如,各种打击乐器、竖笛、口风琴、口琴、电子琴等。至于民族管弦乐器、西洋管弦乐器,由于需要较多的练习时间,绝大多数可放在课外活动或校外活动中去学习。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乐器――竖笛和小型乐器,谈谈课堂乐器的使用以及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的实效。

1竖笛在唱歌教学中的应用

歌曲演唱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歌唱可以让他们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学生本能地喜欢歌唱活动。但是,少年儿童大都活泼好动,爱喊爱唱,自控能力比较差,发声器官正处于细小嫩弱的时期,容易受到损伤。音乐教师应该经常关注、指导学生的嗓音的保护,特别是变声期间,如果学生用嗓过度,有可能影响变声后的音色质量,甚至遭到损坏。这时,适当地利用课堂乐器就能减轻和改变用嗓过度的现状,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在教唱《红蜻蜓》时,由于歌曲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曲,学生在学会了第一声部之后,在学唱第二声部容易受第一声部的影响,音准和节奏很难掌握,两个声部的和谐就更难了。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这时,老师穿插了竖笛齐奏第二声部旋律,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休息,同时通过反复的吹奏练习,学生对第二声部的旋律又加深了印象,这时,同学们放下木笛演唱第二声部的歌词,同学们唱的很准确。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老师再次请学生分两个声部演唱的时候,老师开始钢琴弹奏的第一声部的主旋律,唱二声部的同学音准很差,音响效果不协和,这时老师巧妙的将演唱和竖笛吹奏相结合:一声部的同学用竖笛吹奏旋律,二声部就演唱歌词,同时老师钢琴弹奏第二声部给孩子们信心和声部的加强。这时演奏的同学富于激情,演唱的同学有钢琴的带领,两个声部和谐一致,效果很好。在合作演唱演奏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超越自我,又提高了演奏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互相谦让的品行,可以说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遇到声部较多的歌曲时,我们都运用此方法,举一反三。

2课堂乐器在音乐创作活动中的运用

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教学都能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标准》规定,作为音乐教学的“创造”领域,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探索音响与音乐(音响探索);即兴创造(综合性创造活动);创作实践(音乐创作)。

2.1创作节奏和旋律

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通过模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学习。例如竖笛学习吹奏sol la si时,可这样设计:在教会音的正确指法后,老师不断地在si音上变换吹出不同的节奏。学生模仿,老师再变化节奏,吹出一小节有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成的旋律,学生也很快的模仿出来。学习了“si、la、sol”三个音后,进行即兴旋律问答句练习。从单音到乐句的练习,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学了就用,这是器乐教学的一条原则。模仿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从模仿进入创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激发创作的兴趣。

2.2探索音响

探索音响是属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各种声音现象的教学活动。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场景都是创造音乐的良好素材,看到了那种场面,就会使人联想到其中或轻松活泼、或庄严雄壮、或悠扬悦耳的声响,教师如能充分的利用这样的构思来引导学生创造音乐,并运用适当的乐器来演奏表现音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自然景象中的下雨,刮风,打雷等,按它的大小变化有不同的声响。像微微细雨与倾盆大雨、雨打在伞上、打在屋顶上、打在花草上等都有不同的音色。而流水声、松涛声、野兽吼叫声给人的感觉也不相同,那么教师能否启发学生把所见到的不同雨景用不同乐器产生的音响来恰当的表现出来呢?三角铁、小铃是否可表现为丝丝细雨?而敲大鼓、打钹、敲云锣又可表现为什么呢? 通过探索周围的音响,教师引导学生联想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处于轻松的乐学氛围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发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具匠心的创造力,把内心的感受用音符创作出来,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如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即兴活动中,笔者通常运用一些比较熟悉的生活题材引导学生创造音乐。当然, 即兴创造出来的作品会显得比较粗糙和稚嫩,但这是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灵感,哪怕是一小段很不成熟的音乐,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成果”,并且要坚信他们会在这种活动中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

3课堂乐器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欣赏教学以音乐为本,“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因此,老师要让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用乐器演奏欣赏曲的主题或片段的教学方法只是一种“辅助形式”,不要因为采用了这种“辅助形式”而忽略了“倾听音乐”这个主要的环节。教师的讲解力求精简、生动,提示以后要先让学生倾听音乐再进行探索,过多的讲述会使欣赏教学死板乏味。

总之,课堂乐器提供给了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时小伟.教学过程中多渗透一点爱[N].中国教师报,2004-12-29.

篇12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情感最易受外界的感染,在音乐课堂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营造情境氛围,不仅可以活跃课堂,还能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一种美好的感受。因此,音乐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堂气氛。而信息技术的优势就是能够把音乐艺术通过动画、视频等手段呈现出来,从而强化学生的感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吸收。例如:在教学《过新年》这首曲子时,可以利用一些新年图片并上热闹的新年氛围视频在课堂上呈现。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立刻就活跃起来,仿佛真的过年了这种感觉。由于学生的兴趣很浓,所以,大多数同学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曲子。在巩固所学的知识时,还准备了一段伴奏音乐,并在视频中插入一段礼花绽放的画面。随着节奏的响起,很多学生兴奋得边唱边做起敲锣打鼓的动作。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十分喜悦的气氛。在教学《春天在哪里》时,就在课间中制作了春天那优美的景色,大屏幕中出现了青翠的树林,一条小溪穿过树林发出潺潺的流水声。此时的我们仿佛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浓烈的音乐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歌曲的感受。

二、设计游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的性格特征是活泼、好动,他们特别喜爱各种游戏活动。在音乐课堂中如果通过教师指导开展游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浓烈。教学实践证明,在游戏环境中学习音乐知识学生们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网络信息技术能给教学内容提供清晰的界面、生动的形象以及直观的交互式教学环境,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信息技术还能制作出图、文、声、像并茂的直观形象,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刺激,为营造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例如:设计一个“小音符找家”这个游戏,具体情节是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有七个小矮人在木屋中玩耍。在这七个人的帽子上分别写上七个唱名,每个人面前有七张写有唱名的小桌。现在需要我们把七个小矮人分别送到各自的床上睡觉。这个游戏让课堂变得活泼起来,学生们饶有兴趣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没有真正的形成,还需要教师通过必要的帮助与引导。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智慧真正表现在教师保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信息技术走进小学音乐课堂,为小学生理解了音乐作品提供了便捷。如技术把音乐创作的背景,音乐的艺术风格等展示出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区。这是体验音乐效果的最佳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机会。例如:在学习“优美的旋律”时,就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把起伏的群山与青翠碧绿的梯田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折线与曲线。然后,要求学生把折线与曲线进行二次创作。学生们竟然能画出一幅幅图画,并阐明自己的做法:因为体育老师动作有力,因此要用折线;音乐女教师的长头发象波浪似的,因此用曲线表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了。在教学《小雨沙沙》时,就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春天的情境:细雨蒙蒙的春天,天空中小雨像牛毛一样轻轻地落在花上与草上,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种声音也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学生手拿一张纸出来抖动,也能发出“沙沙”的声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