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范文

时间:2023-06-15 09:28: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经济业务核算

篇1

高职财会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会计》是一年级学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正因为它的基础性和理论性,再加上一年级学生对企业经营过程不了解,直接进行理论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多数学生感到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兴趣不足。因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认为模拟企业情境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业务核算教学中效果较好,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大有裨益,值得推广。

一、准备阶段

模拟企业情境教学的准备是模拟企业情境教学展开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对该模拟企业情境及其相关材料进行熟悉和准备。以材料采购业务为例,首先将材料采购业务进行分解、整合。将基础会计阶段的材料采购核算划分为若干业务:款已付货到票到、款已付票到货未到、款未付货到票到及款未付票到货未到的基本采购业务的会计处理以及购进中涉及运费业务的会计处理。其次,相关原始凭证及资料的准备。将每一个业务的原始凭证(转账支票、入库单、增值税发票)及业务流程打印发给学生。最后,划分若干小组,分配角色。由教师充当供应商、供应商开户银行角色,各组按要求完成向“供应商”采购的任务;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每组设采购员一名、仓管员一名,会计一名,出纳一名,组长一名,分组完成各项任务。

对学生而言,学生得到模拟企业情境资料以后,即开始个人的准备。学生先要阅读业务内容和流程,由组长进行任务的分工。

二、实施阶段

以材料采购业务款未付货到票到为例,过程实施如下:

1.准备工作(5分钟)

(1)教师活动。①教师引导提问:要购买原材料,哪些员工要参与其中?到哪里去采购?如何采购?采购回来后要做什么工作,如何编制会计分录?②总结归纳:参与人员,采购员、出纳、仓管员、会计;供应商,开具转账支票购买、填制转账支票;办理入库,采购员拿回增值税发票、仓管员填制入库单、会计编制会计分录。

(2)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各组长分工、明确职责、实施采购。

(3)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明确采购流程,为后面的操作做准备。

2.创设企业情境分组完成任务

(1)案例导入(10分钟)。分组(4~5人)成立模拟公司,公司名各组自定,并设定采购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及会计岗位。教师充当供应商、供应商开户银行等的角色,各组应按教师下达的任务完成向“供应商”采购的任务。

(2)任务操作(15分钟)。业务内容:2010年12月20日,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采购员与山东欣欣汽车发动机厂签订购货合同,约定一周后购买10台发动机,单价10000元。12月27日,收到了对方发来的发动机及增值税发票联和抵扣联,注明价款100000元,进项税额17000元。仓管员验收无误,填写收料单入库。款项尚未支付。会计人员根据收到的原始凭证编制会计分录。

请学生根据业务资料思考回答:该业务处理流程是怎样的?如何分工?涉及哪些原始凭证?反映了什么内容?要用到哪些已知账户,有没有新的账户?从核算内容、性质、结构、明细科目四个方面分析新账户并编制会计分录。

(3)学生活动。分组组建模拟公司并安排设定工作岗位:采购员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拿回增值税发票;仓管员填写入库单;会计人员编制会计分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编制会计分录。

(4)教师活动。发放业务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小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编制会计分录;新账户应收账款的介绍。

(5)教学意图。让学生在有一定的采购感受的经验上,构建对采购业务会计处理的知识和技能。

3.成果展示(5分钟)

展示完成的原始凭证和会计分录。

(1)学生活动。互相观赏各公司的工作成果。

(2)教师活动。教师认真观赏各公司的工作成果,还应适时给予赞赏。

(3)教学意图。让学生感受工作后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4.习题强化5分钟

补充相应习题练习所学会计分录的编制,强化知识。

(1)学生活动。先完成的同学可到黑板写出自己的答案,互相点评。

(2)教师活动。教师补充习题,让学生练习,巡视查看练习情况。

(3)教学意图。通过练习强化所学知识,熟练会计分录的编制。

5.总结5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加深学生印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学生活动。把自己所体会到的知识与教师引导、讲解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认知。在教师的点评及总结中升华自己的见解。

(2)教师活动。归纳过程中,应注意使用各种衔接性语言,把不同工作任务衔接起来,把理论与实践衔接起来。

(3)教学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才不会有“零乱”的感觉,使学生对采购业务的处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三、结语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拟企业经营过程,将学生分组设岗(采购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及会计),进行各岗位职业角色演练,各组通过分岗合作完成所下达的各项采购任务。在模拟职业情景中,学生边操作完成各岗位(业务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及会计)的任务,边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这种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会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职业情境的熏陶和工作过程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弥补了传统理论讲解教学模式的弊端,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在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整个过程中,模拟企业情境教学模式均可适用。但这种模式不太适合《基础会计》教材中专业性较强的基础概念部分,基础概念的教学如何改进,尚在探索中。

篇2

坚持走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需要建立、推行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将环境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不仅是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需要,更是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呼唤。然而,针对企业如何在操作层面进行环境成本核算会计处理这一现实问题却鲜有学者涉及。

一、企业环境财务成本核算的提出

环境成本一般分为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两部分。前者是从企业的微观角度来定义,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资源损耗,其会计核算主体是企业,具有会计意义。后者是从全社会的宏观角度来定义,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资源损耗,属于经济成本,社会各组织的微观环境成本构成了该社会的宏观环境成本,其会计核算主体是社会、国家,缺少会计意义的操作性,本文不予讨论。

内部环境成本可分为企业环境经济成本和企业环境财务成本。前者指企业活动所导致的社会环境折耗,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总和。其实质是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货币和非货币性损失,例如因企业污染造成周围环境质量的下降。后者指企业耗费在环境方面的支出,是企业承担的影响其财务成果、与环境相关的直接和间接支出。根据目前会计准则的规定,环境经济成本不计入企业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不对企业的财务成果产生影响,本文暂不探讨。而环境财务成本能够纳入目前的财务会计系统,并分配到产品成本或作为期间费用抵减企业当期的利润,因此企业进行环境财务成本的核算更有操作性和会计意义。

二、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的确认计量

(一)成本构成

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和企业的环境活动实践来看,企业环境财务成本主要包括:排污费;绿化费;土地损失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环境管理机构经费支出;环境监测支出;罚款与赔付;废物处理费;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环境恢复支出;政府环境管理机关勒令停产的停工损失;购置环保设施支出;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在建工程执行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三同时”制度,发生的与环保有关的设计费用、施工材料费、有关人员工资等;已有环保设备进行更新;改造的费用及提取的折旧费;绿色产品标志认证费;环境税金以及计提的环境设备减值准备。

(二)成本确认

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确认是进行环境会计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也是企业处理环境交易和事项的前提。其成本确认同样遵循基本会计原则,须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应以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环境资源的保护和耗费为中心,对企业在各会计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环境资源价值及环境成本予以确认。

(三)成本计量

环境财务成本的计量应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依据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等会计原则将符合确认条件的环境财务成本进行计量、记录、归集。关于成本的具体计量模式、方法等,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文献,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其一,环境财务成本计量指标的多样化。进行环境财务成本计量时应将传统的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结合,例如货币指标和实物量指标、质量指标结合应用。其二,环境财务成本具有多种计量属性。将环境财务指标进行量化以货币表示,除了采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还可以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现值和替代成本等。其三,环境财务成本应予以资本化或费用化。对于这一问题,国际相关组织均存在较大分歧,我国也尚未做出相关规定。FASB认为处理环境污染的成本通常应予以费用化,但如果符合下列任何一个标准,且其成本可以收回即可资本化:一是可延长企业拥有资产的寿命,改善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二是减少或防止由以前经营活动引起,但尚未出现的环境污染成本,以及由未来经营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成本,包括之后发生的改善资产购置时状况的成本;三是该项成本发生在当前持有待售资产的销售准备过程中。ISAR认为如果企业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将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资本化:一是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或改进其安全性、提高效率;二是减少或防止可能由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保护环境。

如果将环境财务成本费用化,将直接影响当期损益;如果将环境财务成本资本化,则通过分期摊销长期资产,将成本支出转移到若干期间的费用中,从而对企业产生长期影响。笔者认为,首先应根据支出受益期的长短判定该项支出是否应资本化,一般以一年为基准。需要资本化支出的会计处理可参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规定,例如购置环保设备或对其进行更新、改造的费用可参照固定资产的处理方法,记入“环境资产”账户下的“环保设备”明细科目;又如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可参照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记入“环境资产”账户下的“环保技术”明细科目。

三、账户设置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未对企业环境财务成本核算做出要求,更未设立核算账户。为了从操作层面解决企业的环境财务成本核算处理问题,根据环境成本基本理论,笔者认为,应设置“环境财务成本”基本账户。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账户的借方核算企业本期环境财务成本的发生额和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应由本期负担的环境财务成本;期末,本期借方的累计发生数从贷方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借方,结转后无期末余额。

账户下应设置以下二级科目。第一,费用支出。核算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与环保相关的支出,例如排污费、绿化费、废物处理费、环境监测支出、环境管理机构经费支出、环境税金和计提的环境设备减值准备等。第二,损失支出。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引发环境污染而支付或被要求支付的意外损失,例如因环境污染而发生的罚款与赔付、政府环境管理机关勒令停产的停工损失等。第三,或有支出。核算企业预计可能发生的环保负债,例如因环境问题发生诉讼,企业可能需支付的赔偿金、诉讼费等。第四,环境治理收益。核算企业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产生的收益,例如废弃物的处理收益、利用“三费”生产产品减免税款等的收益。

此外,企业还可视情况设置“环境资产”、“环境资产累计折耗”和“环境资产累计摊销”三个资产类账户。“环境资产”账户主要核算环境财务成本中能够形成企业环保资产的投资额,例如购置环保设施支出、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中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可予以资本化的部分。该账户下可设置“环保设备”和“环保技术”两个二级科目,分别单独核算企业为保护环境而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环境资产累计折耗”和“环境资产累计摊销”账户分别核算环保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和环保无形资产的摊销额。

四、账务处理

在上述账户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系统,不同情形下企业发生的环境财务成本可进行如下处理。

第一,发生与本期相关的环境支出,但未满足资本化条件时,借记“环境财务成本――费用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应交税费”、“累计折旧”等科目。

第二,发生与本期不相关的环境支出,且未满足资本化条件,如金额较小,可根据成本效益原则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其账务处理与发生与本期相关的环境支出的处理方法相同;如金额较大,则分两种情况处理。对于应由以后期间负担的环境财务成本,例如企业在某种污染发生前,根据政府环保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拟定的治理预算方案支付治理费、土地损失补偿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发生时,借记“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摊销时,借记“环境财务成本――费用支出”科目,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支出”科目;对于大额环境财务成本可以合理估计、事先预提,例如环境恢复支出等,预提时,借记“环境财务成本――费用支出”科目,贷记“预提费用――环境支出”科目,实际支付时,借记“预提费用――环境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第三,发生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环保支出时,借记“环境资产――环保设备或环保技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计提环保设备的折旧和环保技术的摊销额时,借记“环境财务成本――费用支出”科目,贷记“环境资产累计折耗”或“环境资产累计摊销”科目。

第四,发生与环境有关的意外损失时,借记“环境财务成本――损失支出”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或“银行存款”等科目。

第五,预计可能发生与环境有关的环保负债时,借记“环境财务成本――或有支出"科目,贷记“预计负债――环保负债”科目。

第六,企业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而产生环境治理收益时,应冲减已发生的环境财务成本,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环境财务成本――环境治理收益”科目。

第七,期末将“环境财务成本”所有二级科目进行结转,借记“本年利润”、“环境财务成本――环境治理收益”科目,贷记“环境财务成本――费用支出”、“环境财务成本――损失支出”以及“环境财务成本――或有支出”科目。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0-0036-02

财务经济的状况,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所有行为都受市场的影响,任何市场行为都与经济息息相关。因此,保证企业经济的健康运行,就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经济预算分析是财务经济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做好财务经济预算分析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关键。

一、现代财务经济分析

财务预算指标是那些从财务指标中选取出来作为预算指标的财务指标。下面我们就企业财务预算指标的选取,结合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确定企业的总预算指标,并联系企业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分析企业的具体预算指标。

(一)企业财务总预算指标的选取

1.处于筹备创建状态下的企业的总预算指标的选取。在该状态下,企业的主要事务集中在资本的投入和筹集以及其他开办事务上。为了贯彻执行本阶段企业发展战略意图,企业预算管理的重点应放在资本预算上。预算指标所关注的是投资项目的净值指标(NPV)、净现值率指标(P1)、内含报酬率指标(1RR)、投资回收期指标(PBP)、平均会计收益指标(AAR)、平均报酬率指标(ARR)等,而不是其他指标,如利润、收入等。

2.步人正式经营轨道状态下的企业的总预算指标的选取。在该状态下,企业以持续经营为假设前提:一般而言,企业都会选择效益指标为总预算指标,以体现预算目标,而利润指标又成为其核心。这与企业终极理财目标和企业终极目标有关。

3.进入破产清算状态下的企业的总预算指标的选取。作为一个处于破产清算状态下的公司,其已失去了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无须制定任何与经营有关的战略,因此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就无从谈起,当然更谈不上预算目标与指标了。

(二)企业财务具体预算指标的选取

1.处于投入阶段的产品的具体预算指标的选取。该阶段的产品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销售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新产品不了解;第二,利润水平很低,甚至亏损,因该阶段生产批量小,生产技术和产品需要改进,制造成本高,而将产品投入市场也需要高额费用。针对处于本阶段的产品,企业战略的重心在于:一方面,通过改进技术完善产品;另一方面,加强营销,使产品目标市场上的潜在顾客迅速地了解、接受该产品。预算目标应重点放在费用支出上,选取产品成本费用指标作为预算指标较为恰当,最好不要选择产品利润指标。

2.处于成长阶段的产品的具体预算指标的选取。该阶段的产品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经过投入阶段的努力,消费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销售额快速增长;第二,由于生产批量的增加,产品成本下降,该产品开始盈利。针对处于本阶段的产品,企业战略的重心在于维持高速的市场增长率,迅速提高该产品的市场份额。预算管理的重点是产品改进和营销费用支出能否带来产品销售收入的迅速增长和产品市场份额的迅速扩大。预算目标应侧重于销售收入,同时应注意产品成本费用支出,相应地,预算指标也就应侧重于产品销售重于销售收入,同时应注意产品成本费用支出,相应地,预算指标也就应侧重于产品销售收入指标,同时注意产品利润指标。

3.处于成熟阶段的产品的具体预算指标的选取。该阶段的产品的主要特点是,产品销售收入经过迅速增长后,达到一定限度并趋于停止,产品的销售利润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针对处于本阶段的产品,企业战略的重心在于从该产品上获得持续稳定的高额利润,尽可能地延长产品成熟期。该战略的执行导致的财务后果是稳定的产品销售收入、尽可能小的产品成本费用及高额的产品利润。预算目标应放在产品利润上,预算指标相应地也应选取利润指标。

4.处于衰退阶段的产品的具体预算指标的选取。该阶段的产品的主要特点是产品销售收入急剧下降,以至于逐渐丧失盈利能力。各种产品迟早都会进入衰退期,只是它们衰退的速度有快有慢。但是,一般而言,经过前几个阶段该产品已经完成项目投资回收,弥补了产品固定投入。预算目标应放在产品销售收入上,预算指标相应地也应选取收入指标,而非产品利润指标。

二、财务预算指标分析的方法

财务预算指标分析中,预算管理部门及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充分收集有关信息,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平衡分析等方法,从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反映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潜力。针对财务预算执行的偏差,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建议,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差异分析,也就是通过比较实际与预算,确定其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差异分析是一个工具,它能提醒管理者存在什么问题,并能帮助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收入和成本的构成,销售收入差异和成本差异又不外乎包括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两大类:所谓价格差异,是指价格因素变动而导致的差异额;所谓数量差异,是指数量变动而导致的差异额。差异分析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从综合性的财务指标入手,逐步分解,最后落实到具体的生产技术指标上。

至于差异的原因,其不外乎包括内部工作效率和外部因素变化两方面。同时差异分析也是指导管理者把稀缺的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的重要方法。若管理人员控制的区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存在,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若时间允许,所有的区域都应该有选择地检查,以保证没有问题发生。但是,若时间不足,管理人员就应把时间用在那些有重大差异发生的领域。这种使用差异分析的方式,通常称作“按例外原则管理”。

按例外原则管理是指按程序划分常规功能,管理者只把注意力放到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上的一种管理方法。例外管理使得管理人员能调要差异产生的原因。实务中确定例外的考察重点有:

1.差异规模。差异的绝对规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较之小额差异,管理人员更可能追踪大额差异,但差异的相对规模甚至更为重要。在一般情况下,应将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结合起来进行比较。

2.反复发生的差异。虽然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都不大,但其违反了一贯性原则,应当引起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进行必要的调查分析。

3.发展趋势。可能差异规模不大,但呈单向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管理人员应当在其超出控制范围可能差异规模不大,但呈单向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管理人员应当在其超出控制范围之前予以调查分析,找出差异原因。

4.可控性。决定何时调查一项差异的原因的另一项重要因素,是管理人员如何看待该成本项目的可控性。较之不可控成本,管理人员更关注的是可控成本。管理人员应只对其所负责的业务领域承担责任。这就要求采用责任会计并且区分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5.重要的有利差异与不利差异。重要的有利差异与重要的不利差异,对于成本控制同样重要。例如,直接人工有利差异可能显示员工已研究出一种完成生产任务的更有效方法。通过调查该差异,管理当局能理解的改进的方法,或许可以将类似的方法用于本组织其他部门。

篇4

关键词科技项目经费财务管理会计核算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靠创新,这对科技型企业尤为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因此针对不同企业科技项目的特点,国家通过项目贷款贴息、奖励、拨付配套资金、税收优惠等各种方式进行扶持,其中以拨付配套经费方式较为为普遍。科技经费的投入提高了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企业的科技研发实力明显增强,在生产领域科技开发的积极性也增强,从而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化,然而企业在科技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种种问题,亟待解决。

一、企业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现状

(一)企业科技经费财务管理现状

从目前科技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情况看,大部分单位财务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严格,使用开支比较合理,有独立的科技经费收支台账,对科技经费的拨入款项均能做到单独立账,明细分类清晰合理,经费使用审批手续齐全,财务的相关合同协议等资料完整。但也有不少问题出现,主要表现为:

1.重项目立项,轻项目管理

项目申报企业对立项时的工作非常重视,集中本企业力量,甚至寻求外部机构援助,力争获得国家扶持和享受优惠政策。但由于匆匆上马,导致在批复后的项目实施中出现分工不明确,工作计划变动频繁,造成项目启动迟缓,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

2.经费支出分配不够合理

有些企业在收到匹配扶持资金后,认为经费管理就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企业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不再重视,常常出现支出超使用范畴,列支不规范不合理,甚至出现挤占挪用等问题。

(二)企业会计经费会计核算现状

尽管《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国家拨入专项资金的账务处理都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对科技经费管理办法不了解、不熟悉,会计科目设置混乱,例如有的企业在收到经费时列入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补贴收入、其他收入等科目;有的虽入账正确却没有按项目不同分别核算;有的相关支出无明细科目归集,从而无法从会计资料中获悉经费的实际使用方向和支出情况,有的甚至在项目验收结束时经费专户还分文未动。

二、企业加强科技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建议

1.财务管理应加入到立项前的论证,完善经费管理的制度体系

编制项目申报材料的同时编制项目概算,财务人员也参与其中,对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各项财务指标进行计算分析,以从财务角度结合本企业财务情况为项目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2.创新预算编制方法

科技活动具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科研的需求也是复杂的,而且不同领域、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课题,其经费预算需求都会不同,因此除明确管理费的提取比例外,其他预算科目不作固定数值或比例的限定,而是根据课题的性质灵活分配。

3.建立经费支出自查监督机制,提高全员管理意识及经费使用透明度

经费的支出与各个部门都密切联系,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应全员参与。既要结合政府项目管理中心的跟踪监督工作建立自查机制,贯彻合理支出、分工明确、控制进度及相关资料要完备的思想意识,又要充分利用媒体和互联网的作用,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科技经费财务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防止挤占挪用等科技失信行为的发生。

三、规范企业科技经费会计核算的建议

根据规定,企业收到国家拨入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对于符合《企业会计准则16号――政府补助》确认条件的则通过“递延收益”、“营业外收入”等科目核算。具体会计核算方法总结如下:

(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

1.企业收到科研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的核算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2.企业发生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的核算

(1)购置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或购置科研所需无形资产时的核算

借:固定资产―××项目

无形资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2)其他研发费用核算

发生其他研发费用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核算。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费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费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3.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故终止、撤消或项目未通过验收而收回部分或全部各级财政科技拨款的情形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项目―××费

贷:银行存款

4.项目完成验收后结余资金的处理

(1) 经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留单位继续使用的情形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2)按规定上交部分的核算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5.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期间出售、转让用财政科技拨款经费购置的设备、无形资产,应报省科技和财政管理部门批准,处理所得资金按规定上交

借: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贷:银行存款

(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核算

企业在收到政府非货币性资产或货币性资产且符合《准则》中的政府补助的确认原则时,分别按以下情况核算:

1.企业收到科研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的核算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2.企业发生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

(1)购置、摊销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或科研所需无形资产的核算

借:固定资产―××项目

无形资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

借:研发支出―××项目

贷: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年末或项目完成时按照折旧或摊销额转销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

(2)发生其他研发费用核算

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核算。

借:研发支出―××项目―××费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针对研发项目是否形成无形资产,分别结转。

未形成无形资产:

借: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项目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

年末或项目完成时按照折旧或摊销额转销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

形成无形资产会计处理:

借:无形资产―××资产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

形成无形资产后摊销的会计处理比照固定资产折旧。

3.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故终止、撤消或项目未通过验收,收回部分或全部各级财政科技拨款的情形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营业外收入

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银行存款

4.项目完成验收后结余资金的处理

(1)经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留单位继续使用的核算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

(2)按规定上交部分的核算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5.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期间出售、转让用财政科技经费购置的设备、无形资产的核算

对于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期间出售、转让用财政科技经费购置的设备、无形资产,应报省科技和财政管理部门批准,处理所得资金按规定上交

(1)处理所得资金大于资产净值的核算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贷:银行存款

(2)处理所得资金小于资产净值的核算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支出)

其他业务支出

6.用于补偿企业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营业外收入-××项目―××市、县配套

企业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及会计核算是国家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经费管理制度,规范经费使用中的会计核算,做到专款专用,使扶持资金与本企业配套资金统一口径和标准,可避免科技经费投入的重复统计现象,维护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既能够控制资金投向,又减少了投资风险,从而发挥科技经费的最大经济效益和政策引导效应。

参考文献:

[1]张纯.关于加强我国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中国市场.2011年第39期(总第650期).

[2]雷晴霞.浅谈企业科技经费的使用管理现状和会计核算.大众科技.2008年第12期(总第112期).

篇5

随着经济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创造出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基于这种客观实际,有必要对环境财务成本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企业实际加以研究,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思路与方法指导。

企业环境财务成本是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为耗费自然资源或生态资源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一方面,环境向企业提供了生产的自然资源,同时企业生产环境质量的优劣又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式;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又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弃物影响着环境质量。为此,企业必须承担起为环境负责的义务,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强化企业环境财务成本会计核算的措施

第一,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的会计确认。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确认是环境财务成本核算的关键,只有准确地确认企业的环境财务成本,才能正确地核算企业的环境财务成本,从而为环境财务成本控制提供基础。如果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一是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效率;二是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环境保护。总之,不管环境财务成本是否会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只要它们能对企业的生存与未来利益有所贡献,则可以将其视为企业所支付的一种代价,进行资本化处理。同时,如果环境财务成本并不会在来来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经济利益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则不能将其资本化。如废物处理,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环境审计成本等,这些成本并不产生未来收益,因而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的会计计量。企业环境财务成本计量是会计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遵循一般的会计原则,但是由于环境财务成本的特殊性,环境财务成本的计量同时还应特别遵循经济与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计量环境财务成本时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即企业坚持双赢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同时企业环境财务成本在计量尺度的选择上具有多元性。由于环境财务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活动包含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这就要求环境财务成本在计量尺度的选择上要超脱传统会计,不仅要用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同时在企业的环境财务成本信息披露过程中,应辅以其他的计量单位,适当考虑使用实物或与自然环境相关指标的计量尺度形式。

第三,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的会计信息披露。为了使利益相关人或信息需求者详细了解企业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情况,企业还需以一定的形式对其进行披露,才能使其做出有关环境信息的正确决策,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的研究才具有实际意义。与传统会计信息不同,由于环境财务成本信息中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并存,定量信息中货币信息与非货币信息并存,所以可以将环境财务成本信息划分为货币性信息、非货币性信息以及记述性信息三类。货币性信息的核算是重点。只有货币信息核算才能把环境保护与企业利润相联系并统一起来。

二、强化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管理的措施

企业环境财务成本会计核算不是终点,它的最终目的是对环境财务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得企业的相关环境决策达到最优。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环境财务成本管理是环境财务成本核算的延伸。即环境财务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财务成本核算所提供的环境财务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财务成本形成过程中有关因素加以控制,达到相关环境法规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优目的的过程。其具体措施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制造。

第一,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其环境资源和环境属性,以及与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利用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在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减少到最小,最终设计出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产品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

第二,绿色制造。传统制造活动是在其过程的末端对污染排放物进行处理,使其达到环境法规的正常排放标准要求,减少罚款成本。但是,这种做法一般只能满足最低环境法规的要求,是一种被动的、低层次的环境财务成本控制战略,并且投入大,费时费力。绿色制造是指对高效、清洁制造方法的开发及应用,以达到绿色设计的目标要求,即在满足企业需要的同时,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将废物减量化、循环利用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在绿色制造中,绿色采用是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持有“生态”的观念,尤其是对某些食品企业来说,每一种添加剂或催化剂原料都极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对人身心造成伤害,而不适当的采购活动会造成大量的运输包装费,还有储存保管和处置成本。因此改进采购活动可以达到减少相关环境财务成本,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山.环境财务成本核算与应用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1).

篇6

1、会计集中核算的概念

会计集中核算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整合财务内部资源,以会计业务标准化、财务报表编制自动化为基础,构建以省公司为主体,涵盖所有分公司、子公司的“一本账”会计集中核算管理体系。

2、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

2.1 有利于资金的集中管控和统一调配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会计集中核算的建立有利于资金的集中管控和统一调配,实现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2.2 有利于公司全面预算制定和实施

建立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明确界定每一个责任主体在预算管理中的责、权、利,确保全面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2.3 有利于统一财会制度的有效实施

2.4 有利于内部会计监控制度的实施

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公司施行会计委派制度,规范下属公司的财务活动,确保下属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

2.5 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实施,有助于预防经济犯罪的发生和堵塞财务漏洞,确保公司的经营方针、策略、政策以及制度的贯彻执行。

3、会计集中核算的弊端

3.1 事权与财权相分离,削弱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力度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在管理上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单位的财权与事权相脱节。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单位组织日常工作的效率低下。单位的财权是实现单位事权的重要保证。在单位财权与事权统一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运用财权以实现事权上的完整性与高效率,同时也能够充分调动单位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以后,由于财权的上移,各单位处理事务的积极性明显降低。第二,单位对资产的管理职能弱化,资产流失与浪费现象加重。在这种情况下,实行集中的会计核算,势必形成会计核算游离于单位资产管理之外的局面,使本来就面临困难的资产管理“雪上加霜”。

3.2 职能定位不清,造成财务管理工作责、权不明确

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在实施集中核算的条件下,各自的财务权限怎样界定尚不明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互相依赖,出了问题又相互推诿。

3.3 对单位业务活动的绩效缺乏管理和监督机制,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益

集中核算使得单位的财权与事权不能挂钩,财务信息也不全面,而会计核算中心又不能及时掌握单位的业务信息,从而难免会在各单位业务的绩效管理上形成盲区,给核算单位加强绩效管理带来障碍,也很难阻止单位对自身利益的不正当追求。同时,会计核算中心对此也显得无能为力,因为它只能在资金管理方面把关,而不可能对形式各异的业务绩效均做出合理、有效地评价。因此,由于缺乏对单位运营资金所要达到目标的直接管理与约束机制,资金使用效益降低。

3.4 与报账员及单位沟通不够,财务管理工作渠道不畅通

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工作全部交到了核算中心,高水平的会计人员通过择优录用大多进入核算中心工作,报账员没有用武之地了,对单位的贡献也随之减少,于是出现对报账员的工作不够重视,不够支持的现象。如果核算中心不充分注意与报账员和核算单位的有效沟通,势必会影响单位报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使报账员和核算单位对核算中心有不满情绪,不利于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4、会计集中核算下的预警机制建立

4.1 会计集中核算预警机制建立的必要条件

4.1.1 采用先进的技术网络平台和财务信息系统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和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是实行财务集中核算的基本条件。网络在财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网络财务软件上,从管理方式上实现了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等管理模式。

4.1.2 切实转变管理观念

企业进行财务集中控制,打破了大型企业方方面面的既有体制和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某些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经济利益。因此,首先必须解决最高领导层的管理观念的转变问题。

4.1.3 良好的税企、银企环境

这是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环境基础。财务集中管理实现市一级“一套账”与我国目前的分税制和属地纳税原则不一致,因此必须与税务部门协商一致取得支持,只有流转税和所得税集中,才能完全实现财务集中核算、一套账核算的财务集中管理。同时,财务的集中管理首先是资金的高度集中管理。销售收入实现一个账户管理,所属下属单位账户每日清零,都离不开银行的网络平台,离不开与银行的共同协作。

4.1.4 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和扎实的会计基本工作

这是实施财务集中核算的人员基础。企业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引导财务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构建既懂财会知识,又懂营销知识,既能做好会计核算、又能搞好财务管理,既懂现代财务技术、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

4.2 会计集中核算管理预警机制建立的原则

4.2.1 总原则

一是坚持实现财会人员的合理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原则;二是坚持合理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原则;三是坚持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四是坚持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原则;五是坚持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原则。

4.2.2 明确权限的原则

一是将财会人员的管理权限集中到企业财务部,由企业财务部统一配置;二是企业财务部统一对财会人员的档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内部调动、工资奖金福利报酬、奖惩等进行管理,二级单位不再负责安排财会人员的工作;三是对于派出财会人员的业绩,采用“双向考核”的方式。

4.2.3 资金统一管理的原则

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建设资金调度审批权全部集中在企业总部,特殊情况时可书面提出申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二级单位不得截留收入或从收入中坐支现款。

4.2.4 “一支笔”费用分级审批原则

《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各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费用支付情况负全责。

4.2.5 以企业整体利益为重的原则

财务集中管理如何落实、落实的程度如何最终体现到公司财务部与二级单位的关系上来,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是财务集中管理的根本点。也将直接影响到财务集中管理的成效,因此双方必须树立全局观念,以企业整体利益为重,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4.3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加强预警机制的职能设置

4.3.1 加强对系统内各公司的控制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总公司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的实质是总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控制权的体现,这种权力来自于总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权。总公司利用其资本优势,通过资本杠杆,按照公司治理权力的分配原则,确保对子公司的有效控制。

4.3.2 统一总公司系统财务制度

统一总公司系统财务制度是实现财务集中管理的重要举措。对于财务集中管理必须制定明确的制度,包括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统一的投融资管理和利润分配制度、统一的资金管理制度、统一的预算制度。

4.3.3 加强内部审计和检查

加强内部审计和检查是总公司推进财务集中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审计,确保子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各项内部控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确保各子公司认真落实和执行总公司的政策方针和管理办法,确保财务集中管理的实施效果。

4.3.4 提高了信息处理速度及质量

通过集中会计核算,减少了信急处理环节,提高了信急传递速度。另一方而可以集中会计、管理、税务、IT方而的各类专家于信急中心,信急的有用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4.3.5 对经营者形成激励和约束

实行集中核算管理后,信急中心处于中立立场,提供有说服力的指标,作为对全资子公司人员激励和奖惩依据。

4.3.6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要求财务进行集中管理,财务实现集中管理也要求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为实施对子公司的财务集中,企业必须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4.4 会计集中管控模式下加强预警机制的机构设置

4.4.1 建立资金管理中心,实行资金统一管理

财务结算中心在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资金周转,减少结算环节的资金投放和占用,加强预算管理与监督,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的整体效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司通过财务结算中心,不仅可以加强对成员企业资金收支监管,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控制整个的信贷规模,降低财务风险。

4.4.2 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加强财务人员的独立性

财务主管委派制,是世界各大跨国公司进行财务集中管理的方式之一。公司委派财务主管的人事关系属总公司管理,公司财务主管履行职责的同时必须明确其应当承担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4.4.3 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和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实现集中控制

(1)对集中核算的各种现状进行评估。包括管理模式、核算模式、服务器和网络平台的评估等等。

(2)业务流程设计。在业务流程设计中,先提出业务流程草案,讨论后修改,吸取部门外部意见后再次进行修改。对每一个业务流程细节都要进行认真的讨论和设计,以防止出现操作上的问题。

(3)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就决定着集中核算工作的质量,要坚持以企业和财务处室负责具体业务的人员提出的方案为讨论底稿,要以满足实际业务处理需要为标准,防止标准化与实际业务处理工作脱节。

(4)系统环境的建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根据需要安装各种软硬件,建账、设立用户和分配权限,搭建财务集中核算的平台。

(5)初始化工作。采取分散输入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作,单独制定方案,重点进行实施。

篇7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对于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污水企业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角色。在新时代,污水处理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以保护环境与减少污染为最终目的,建立良好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减少自身成本,提高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污水处理企业在自身的环境会计体系建设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并且整体管理缺乏科学的依据,忽视对环境会计工作。

二、建设会计核算体系意义

现代社会形势下,污水处理企业要想实现长期的发展,必须要提高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加强环境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国民经济处于转型当中,经济发展需要与环境同步,只有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提高对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设,对于企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会计工作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在现代社会的新要求下,将环境会计工作与可持续发进行结合,是现代社会的新要求。要保证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能力,必须要提高企业对自身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社会与经济两方面提高效益。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做好环境会计核算工作,才能有效的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真实的反应,提高对社会资源的维护能力。

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发展迅速,环境会计工作在自然环境得到严重破坏的基础上,基于传统会计工作而发展起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环境恶化问题。人类对于社会资源的开发程度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断加深,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都逐渐的成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问题。在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必须要加强对环境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从而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保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三、对于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分析

环境会计工作是近年来新兴的学科,具有一定的边缘性。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中,要利用会计的方式与思想,对环境相关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且将各方面的因素纳入到实际会计核算工作当中。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工作中,要从社会利益的角度上,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管理,并且将生态环境的因素进行计算,对企业生产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处理。在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且与会计的相关规定相结合,正确的处理环境会计核算工作。在会计核算工作中,需要最大限度的对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监督与管理,保证企业的生产在社会各界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督下进行。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对环境资产进行确认,并且对生产中带来的资产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在对于环境效益的评估时,要保证环境效益具有现实性,并且采用可靠的计量方式进行计算,将多个专业的知识与财会工作相结合。

四、落实污水处理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措施

1、完善指导工作

落实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工作,需要以完善的指导方针为基础,加强环境保护部门与国家财政部门的联系,提高环境管理机构的工作水平,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环境情况的指导方针,为企业进行环境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并且,只有具备良好的工作指导,才能有效的对环境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完善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

2、加强环境会计工作的落实

环境会计工作在企业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又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如果过于考虑对成本的节约,忽视环境会计工作,就会降低环境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从而难以落实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要在保证自身会计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环境会计工作的投入,提高环境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从而发挥环境会计工作真正的效果。环境会计核算工作要在相应机构的监督下进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实时性。

3、完善环境会计工作的法律制度建设

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很多国家都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经济发展中,只有重视生态环境因素,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才能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带来的恶果,从而保证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是构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进行环境会计工作的执行依据。在企业中推广环境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与监督,才能真正的满足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

五、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中,环境会计学属于新兴学科,开展环境会计工作需要从社会的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且采用会计的思想与方法,对环境问题的各方面进行分析与思考。通过有效的会计核算工作,可以切实的了解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从环境资源中获得的实际效益。污水处理企业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发展可以为城市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才能保证企业持续性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保证。

参考文献:

篇8

2数据层次结构

利用计算机进行企业经济业务处理,是21世纪会计技术的重要举措,虽然没有改变会计工作的本质,但却推动了会计工作的发展,在传统会计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会计电算化不改初衷,仍然沿用复式记账原理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编制会计分录、会计报表,登记账户。根据会计长期工作经验总结归纳,开展会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提高会计信息和经济预测的准确性,进而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若要通过电算化会计或手工会计完成会计系统目标,就应经过数据收集、加工、传输和处理,借由企业内部控制手段来提升经济收益,节约经营成本,进而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3对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要求

不论是在会计工作还是其他工作当中,档案都是重要的信息来源,需要按照会计规则进行妥善保管。而会计电算化又不同于其他的档案形式,会计档案储存介质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纸质的会计档案已经逐渐被磁性介质会计档案所取代,电脑上的信息备份和复制虽然便于保存,但是极易消失。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必须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存储方法,才能够切实做好会计档案保存。因此,我们必须严格遵循会计准则与会计法规,实现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处理。

4会计电算化相较于传统手工会计上的优势

与传统手工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信息特点大致相同,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具有信息获取速度较快、信息针对性强、信息质量高等发展优势。建立会计数据资料档案,极大地节省了会计资源存储空间。传统会计档案包含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日记账、总账和会计报表,每个单位都要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进行会计档案周期性整理,并定期制作各种附件封面,订立成册,会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经济业务处理,人员成本较大,账册内容查找十分不便,同时也很容易损毁。信息查询速度较慢、不具有信息检索能力,会计信息传递十分不便,而会计电算化的完成就没有这方面的忧虑,计算机数据信息查询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功能检索,信息传递速度较快。改变原有体系建设。会计组织机构由以下几个小组组成:销售和应收款组、采购和应付款组、仓库核算组、成本核算组、工资核算组、固定资产核算组、对外投资核算组以及总账报表组。改变会计核算方式。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情况,填制原始会计凭证,审核设计会计科目,利用复式记账法编制凭证、登记账簿。计算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费用,核实企业财产,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并编制会计报表。可以从会计电算化运用上出发,设计出一套更加符合计算机处理、数据流程和效率更高的账务处理形式。会计人员只需要按照会计软件记账程序记账,这样,不仅降低了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还有效提升了会计工作的效益。改变内部控制制度。通常,会计人员是根据会计相关准则规定,拟定全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会计信息校对、校验,以完成查错纠错的目的。企业需要实施严格内部控制制度,并施加了权限设置,并进行会计报表和账册设计,完成数据自动化处理。根据不同会计人员工作内容设定操作权限,进行系统核验,进而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改变会计档案管理形式、账表输出方式和存储方式。纸张介质不易保存且容易破损。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方式具有信息存储量较大、易于保存、查询速度快等特点。必须严格区分会计信息系统各类账目,会计电算化是要通过数据库文件形式进行数据保存,而账簿输出通过科目区分来完成数据查询,工作效率极高,会计工作方便快捷。

5会计电算化的职能

5.1核算职能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计算机与会计核算软件来完成经济业务核算的。以往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以事后核算为主,通过一系列的会计核算方法来完成各种会计数据处理,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奠定良好的会计电算化基础。会计电算化工作是设置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进行成本核算,其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有固定资产、往来账款核算、销售、成本、工资等方面的企业经济业务处理。

5.2管理职能

会计管理软件与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有利于进行信息的深层加工,会计管理职能的实现有赖于会计学、运筹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等方法的灵活运用,向企业经营决策者提供各种财务信息。会计电算化管理职能的作用:进行资金运行管理,实施会计监督控制;进行应收账款和货币资金管理、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及设备投资管理;实施企业销售成本管理、销售收入管理、利润分配预测、财务状况分析和赢利能力分析。

5.3处理程序不同

为了提高会计处理方式的准确性,传统会计根据企业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及生产规模的不同,采用形式各异的记账程序、记账方式和账簿组织形式。会计电算化数据处理速度快、精度高,企业可以通过统一的会计核算形式。计算机数据处理准确率较高,只要经过反复、准确的核实,就能够保证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由于各种记账含义略有不同,不同人员采用的手工记账科目有着一定的差异,抄写记录工作反反复复、会计记账工作效率较低、工作周期长。采用电算化记账就可极大地改善这一状况,会计人员只需在计算机中输入原始数据信息,就可以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自主进行数据处理。汇总时,只需根据会计科目进行业务分离打印就可以了。电算化的运用有效提升了数据的应用效率,便于会计人员进行数据信息查询、翻阅,提升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打破了传统的会计处理局限,降低了会计工作的难度、极大地节省了企业人员成本,提升会计工作效率,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及时掌握自身发展动态。

篇9

财务管理

信息化

前言: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实现业务与财务协同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说它不仅将网络信息技术与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相结合,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现企业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物流四位一体,还促进了企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改变了财务与业务互不对称的滞后现状。因此,构建良好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早已成为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下笔者分析了电子商务条件下财务管理特点,并就如何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进行粗浅的探讨。

1.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

财务管理走向网络计算

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实现了从PC时代的桌面计算走向网络时代的网络计算。而这一发展动力极大的推动了企业财务管理从桌面财务走向网络财务。特别是在空间、时间以及效率三个方面,体现了传统财务管理向网络财务发展的转变,延伸了财务管理的能力与质量。具体来说:在空间上财务管理实现了从企业总部走向企业全部,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的过程。在时间上实现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从静态走向动态的过程。而在效率上,改变了传统财务管理工作方式,提高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处理

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处理,一直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而财务管理信息化为企业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现今的财务知识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财务与业务的不对称关系,实现了企业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物流“四位一体”发展。包括与企业内部部门的协同,与供应链的协同和,与社会部门的协同,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资金准备、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工作与业务部门的工作协同进行等等。

财务管理实现远程处理

企业在互联网应用之前,对异地机构的财务管理往往受到空间限制,技术与成本偏高。而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信息化体系突破了机构之间的空间局限,使物理距离变成了鼠标距离,使财务管理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远程处理功能得以轻易实现。

财务管理实现动态核算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信息处理治理。特别是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将会计核算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中的动态核算。极大地丰富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使财务系统能够更为及时、便捷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金状况。

2.电子商务环境下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体制的几点建议

2.1打破会计信息系统的局性,构建财务信息化新体系

为了更好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管理,企业应以财务业务一体化为目标,以业务过程建模,以业务活动为驱动事项,集成所有业务数据,通过业务处理流程实时提供信息处理和控制,生成个性化的财务报告,以打破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重组企业财务管理,构建财务信息化新体系。因此,企业内部的采购部、销售部、财会部、生产部等部门,可就供应商、客户、银行等外部关联方与企业发生经济业务所产生的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并由会计部门对各部门所输入的数据进行综合整理,生成各种报表。使数据更完整而有条理。为企业外部关联方、管理决策者、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或投资决策的资料依据。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远程处理,移动办公以及财务业务协同处理等功能,从而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及竞争力。

2.2提高信息流转速度,重组企业经济业务流程

我国传统的会计业务流程主要可以概括为“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这些步骤必须逐一开始,先后有序,不可跳跃而行。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该,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日益极大,这些冗余繁琐的业务操作步骤,势必降低企业接受财务信息的速递,使企业经济发展滞后。因此,建立结构紧凑高效率的横向网络型组织结构,重组企业经济业务流程,对及时应对市场环境所作出变化,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企业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后与改造后,不仅可以进一步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发展,还能为企业的现金流动、信息流动形成良好的循环回路,减少不需要的中间环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企业经济业务流程重组后,企业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以及信息的需求者,即可及时通过网络技术获取相关的财务信息信息,而无需等到会计部门经过“填制凭证登记账簿

编制报表”这一固定流程后填写后,才能获得,节约了信息流转时间,加快了企业信息利用率。

2.3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内部控制,完善网络软件

篇10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以计算机的智能判断替代会计职业判断,使得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核算的种种活动,即会计核算的智能化。要解决这个问题,会计信息化无疑将能为企业经营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信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会计信息化的关键

会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获得会计信息。从手工会计信息处理到会计电算化、直至现行的会计信息化,皆是使用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处理信息,使得会计处理信息的数量、传递速率和分析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现时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已经实现了从记账凭证自动登记账簿、并且自动生成报表的智能化处理。然而,从经济业务信息到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智能性处理尚未实现,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亟待突破的难点。

会计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将经济业务信息转化为记账凭证,这是一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

2.会计信息化的实践

把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中去,看似复杂。但是从信息技术角度观察,它仅是一个公式的运用而已,即:(某个科目的)本次余额=前次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

式中的±符号表示:当余额方向为借方的时候,取+;当余额方向为贷方的时候,取-。

由账簿等资料编制会计报告,比上述略有些复杂,但是它的规律也很简单。如:其一,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是企业期末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等总额……其二,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是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然而,由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却复杂得多。第一,是经济业务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会计记账凭证的内容繁杂,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中不同的记账凭证;第二,是经济业务的分类和过程状况与其结果的分类有着本质的差异,其研究分析的角度和方法的区别巨大。

后一点尤其重要,如果突破依据经济活动后果性质进行会计的分类的思想束缚,从经济业务的类型和进程探讨由经济业务转化为记账凭证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可能有所突破。这是因为这样划分可以深入分析每类经济业务活动自己的特征,从中可以找出编制记账凭证的条理化线索,得到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规律,对于每类经济业务活动都有可能找到关键判断因素,进而将可以唯一地判定记账凭证的内容,使得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明朗化、简捷化。这意味着财务会计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需要创新。

3.实现由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 按照经济业务的分类划分分别分析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情况,可以寻找到每类经济业务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几项关键因素。每项关键因素又由几个特定的若干具体元素组成。例如,可认定采购活动会计核算编制出记账凭证的关键因素是:采购的物资种类、采购的结算方式、采购物资到达情况以及采购的付款方式;构成它们的元素的不同组合将唯一地决定记账凭证的编制状况。用集合论描述关系型数据库的方法,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各种情况必将在下述集合中:

PZ={采购的物资种类,采购的结算方式,采购物资到达情况,采购的付款方式}

即,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必将在上述集合中选取。

对于采购的物资种类如果不含固定资产,则有三个元素(生产材料、商品和周转材料);对于采购的结算方式,考虑有5个元素(交款发货、货到付款、预付定金、分期交款和赊购);对于采购物资到达情况设定3个元素(如交款货未到、货物已收到、货和款同期);对于采购的付款方式设定4个元素(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其他)。每项关键因素中的某个具体元素的变动,都将改变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形式,如此将有3×5×3×4=180种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形式。用关系的合理性加以限制,剔除矛盾内容,则可得到90种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这里所说的矛盾内容是:如当赊购定货时显然不涉及付款,而当赊购结算时必定只有付款元素等。

类似地,可以得到采购业务核算、库存业务核算、销售业务核算、固定资产业务核算、应收应付核算等由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方法,解决了从经济业务信息到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难点,实现了会计核算的智能性处理,荡平了会计信息化全面智能化核算的一个最终障碍。

4.会计核算系统

在解决了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瓶颈之后,可以开发一个完整的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

4.1智能凭证集合了根据经济业务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功能

利润核算是在逐个分析损益类科目的情况下,计算后得到,类似于利润表的计算。再如,纳税核算是在逐个对比损益类科目的情况与税法约束的情况下,计算后得到(其如招待费与收入的比例等)。

4.2设置一般凭证处理的功能有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用于输入非智能生成凭证程序之外的记账凭证;第二进行记账前的凭证审核工作;第三修改智能生成凭证程序,提高智能凭证的灵活性。

4.3账务处理的目的

账务处理的目的是实现登记账簿、期末结账等活动,是现有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的智能性自动处理的功能。

4.4智能报表的依据

智能报表的依据是已经记账凭证和账簿等信息,自动编制会计报表的处理。这也是现有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的智能性自动处理的功能。

至此,已构建了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功能模型。在具体的程序设计中,基本实现了这个系统。

小结

(1)智能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将为智能型会计决策系统奠定基础。财务决策直接依赖于会计信息的提供。现时经济管理的决策模型不仅发展迅速而且十分丰富,而财务管理决策的方法却相形见绌,会计信息不能迅速供应可能影响了它的发展。

(2)智能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将提升会计信息价值。网络时代,各种经济信息的处理与传递,都已经可以用光速来衡量。会计信息处理与反映的滞后与此极不相称。实现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在形成与各种业务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的同时,迅捷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将带来巨大效益,从而提升会计信息价值。

篇11

此前,我国科研经费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是与其他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差异。因此,我国在科研项目经费上推出了优惠政策,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积极展开研究,促进我国企业得到进一步创新。企业科研项目在财务核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度、质量。因此,企业应当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科研项目顺利进行。

一、企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不合理

在对科研经费进行编制时,由于没有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的一套完整管理体系,导致预算当中问题较多,预算结果不合理,时常出现支出与预算具有差异的情况,另外,某些项目还出现预算计划被决算代替的情况,导致项目完成之后的数额与预算之间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由于没有对预算支出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还会出现任意调整预算的支出结构的现象。

(二)研发项目的立项管理薄弱

科研者在研发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实际要求展开工作,立项管理较为薄弱,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不健全,对立项管理意识淡薄,缺少相应的激励与考核制度。由于项目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导致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上不能准确进行核算。由于企业对立项管理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造成企业科研出现经费大量流失,管理不完善,设备使用率低下的情况。

(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科研实际工作中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相对落后,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过多的沟通与配合,未能结合实际需求细化、完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做到共同合作,造成经费使用和管理混乱。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强了对经费管理制度的调整,但是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过于笼统,缺乏自主灵活性,导致可操作性欠佳,可用性不大,执行力度不强,从而造成科研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有效的应用。

(四)企业研发项目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

当前,在科研项目实践中,一般情况下企业研发项目的过程监控是由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行。但是,由于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对研发部门的制约和控制,从而使得相关管理部门对研发项目的监控过程无法得到研发部门以及研发人员的支持与配合,导致整个研发项目部门的监控过程只限于表面上的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

二.企业科研项目中财务核算中的常见问题

(一)科研项目经费核算体系不规范

由于企业对经费核算体系没有全面的认知,企业科研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制度研究不透彻,认识不足,导致在科研经费核算中漏洞颇多,简单的核算也变得较为复杂化。如此一来,财务部门根本无法正常跟进科研项目,也无法界定经费的支出,只需要提供凭证,即可办理报销。因此,经费使用范围扩大化,造成超标超范围的支出,资金使用效益整体拉低。

(二)研发经费的范围难以界定

由于部门之前缺少沟通性,企业研发部门人员与财务人员对研发经费的范围认识还不够全面,财务人员的认识对研发经费开支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细致的操作。另外,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缺乏规范性,统一性,导致企业科研人员没有参考标准。

(三)企业领导对科研项目财务核算不重视

企业上层领导没有重视其相关问题,目前,从我国趋势来看,研发已成为企业的主体,但是还有很多领导不了解其重要性。部门之间严重缺乏沟通性,相关工作人员在申请经费时,研发部门认为申请经费统计是财务部的事,而财务部只看依据凭证进行核算,研发部没有在相关系统中进行准确核算,又说是研发部门的事。这样一来两者之间不协调,导致经费统计难以实行。

三、企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以及财务核算的对策与措施

(一)财务核算方面的改进

第一,完善企业研发项目经费核算的管理制度,更好地认识科研经费的概念,使科研经费得到科学合理的统计与核算。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使得其与其他生产项目具有差异性。因此,需要明确科研项目发生的费用,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核算。促进企业科研项目的展开,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第二,为进一步改进科研核算方法,需要合理有效地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宣传力度,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沟通,了解其部门对科研经费支出的范围以及核算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完善的核算方法,使其能单独完成相关工作内容。

第三,为加强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科研部门在科研工作上所产生的所有费用,最终都要体现在一张原始凭证上。然而,财务部门不懂专业知识,只有依靠科研部门提供的凭证进行归类入账。如果科研部门提供的数据或凭证不准确,就会使得财务部门研发经费核算不准确,无法正确入账。因此,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对接的环节至关重要,不仅要规范,还要能协调运作,让两个部门减少信息沟通的障碍。

第四,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核算,必须符合财政部、当地财政部门的规定。首先,企业应当明确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并按照研发项目或者承担研发任务的单位,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其次,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研发项目,或者研发力量集中在集团公司、由其统筹管理集团研发活动的,企业可以在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范围内集中使用研发费用。再次,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提前安排资金,确保研发资金的需要。最后,企业应当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按规定披露研发费用相关财务信息,包括研发费用支出规模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集中收付研发费用情况等。根据以上规定,进一步加强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正确核算。

(二)科研经费管理的改进

第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好项目预算编制工作,并详细安排各项项目费用的支出,确保经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于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应详细报销设备,并罗列出不同设备的型号、数量、种类,所需材料等,最后再经过采购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相互合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费用预算。

第二,在编制过程中,需要提供科研项目的内容、周期、参与人员以及科研项目所要用到的相关设备、经费预算等,为企业科研项目提供更好的经费预算依据,保证科研项目启动后产生的一系列费用,能正确预算。

第三,企业实施科研项目时,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如要享受税前扣除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必须符合国税总局《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以及当地财税部门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是一项税收优惠政策,其目的在于鼓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行为以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高新企业必需符合科技部财政部国税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否则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从而促使企业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

第四,在进行科研项目时,如果科研经费预算做出重大的调整,企业相关人员需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汇报。完善相关制度,让科研工作人员明确经费管理中的责任权利。企业相关人员凡是涉及到资金管理、资金核算等方面的问题,都应当积极处理各方面的问题,使其得到沟通和协调。另外,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合理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与监督,避免浪费情况的出现。这样一来,上级部门既可以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又能进一步的在检查监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在企业研发管理中,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核算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企业应当加强团队意识,强化各职能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成本核算以及经费结算的管理起到监督作用,使科研项目能更进一步规范化,为企业科研工作顺利展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萍.企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及财务核算若干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2,(34):152-152.

篇12

(一)事项法会计流程 在基于事项会计理论的会计流程探讨中,勾画事项法会计流程如图1所示。

(二)经济业务事项分类处理 经济业务发生后,通过事项凭证定义了对经济业务的处理规则、采集经济业务的数据。企业经济活动多种多样,不同经济活动设计的部门不同,业务处理规则不同,采集的数据项目不同,不可能用一种事项凭证格式来反映各种经济业务活动,需要对多样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设计不同的事项凭证格式,多种事项凭证的集合就是事项凭证类别库。当经济业务的起始部门选择事项凭证类别库中的凭证格式,如果新的经济业务发生,事项凭证类别库中没有对应的事项凭证格式,可以通过新增事项类别到库中,从而对经济业务进行表示。

二、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分析过程

(一)企业业务流程 无论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如何,每个企业至少有三种类型的业务活动,即获取,支付业务、转换业务和销售/收款业务。其流程如图2所示。

(二)企业经济业务分析过程 获取/支付业务是获取、支付和维持企业所需要的资源。这些业务活动的目标:获取企业所需的且能够支付得起的资源(商品和服务);支付获得资源的款项;适当维护获得的资源。可以获得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金、存货(原材料、物料、商品等)、固定资产(厂房、设备等)、无形资产(新思想、技术、商誉等)、其他服务(法律、咨询、财务等)。转换业务是将获得的资源通过转换变成客户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转换业务形式多样,依赖于所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类型、使用的技术和资源以及客户和管理者的偏好。对工业企业来说,转换流程包括将采购的货物转换成企业存货的仓储业务;将材料转换成产品的生产制造业务;将资金转换成固定资产的投资业务。在具体分析转换业务时需结合不同企业的特点。销售,收款业务包括一系列交付商品、提供服务和收取款项的活动,其目的是将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尽可能及早收回款项。此外,也可将企业经济业务活动象树形分支一样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分支的末梢来设计事项凭证类别。

三、事项凭证类别设计――以销售/收款业务为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