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09:28: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乡村旅游的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引言
国内乡村旅游相对国外研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已经延伸到乡村旅游的各个方面。
国内学者针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1]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初步确认了要细分产品的方向。在文化行业兴起的背景下,学术界在乡村旅游文化方面研究颇丰,如许多学者指出现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2],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进行怎样设计[3]的挖掘,还有如何与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4]等。显然乡村旅游研究集中产品开发有了初步研究。如何适应乡村旅游市场新需求,顺应时代趋势,探讨乡村旅游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增长速度趋缓,解决制约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对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多产业融合、多元化升级进行了剖析和探讨,以期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与产品开发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1.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将为未来重要增长点。我国乡村旅游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现已经遍及全国。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虽然乡村旅游发展迅猛,但结构还需完善。虽然现在已由公司带头发展乡村旅游,但还不见规模,现在主要的经营方式,仍是农户的经营方式。乡村旅游市场就是由这些成千上万农家小院汇集而成,逐渐发展为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并将撬动经济社会发展。
2.乡村旅游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特色化趋势显现。乡村是一个集农事、生物、农作物、高新科学等知识为一体的大课堂,诸多乡村文化沉淀成的乡村旅游文化多姿多彩,乡村风光随季变化,四季特色明显,农事生产品种各异,内容繁多。
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历前期的爆发性增长,到目前相对饱和,发展趋缓。对资源的利用还处在一个粗放利用的阶段,没有经过精细的处理过程,呈现的一个初级市场生产初级产品的过程,但产品多样化,特色化的趋势正在显现。
3.乡村旅游呈近距离特征,重游率相对较高。由于节假日制度还不完善,长假有限,短线相对长途旅游所需成本较低,进行短距离旅游人变多,他们首选城市的近郊和远郊地区的乡村,乡村旅游具近距离的特征。在旅游方式,游客首选自驾游、自由行,这种自发形成的旅游方式,有更广阔的旅游空间,感觉更为放松,增加了旅游的愉悦感,另外,乡村旅游的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可选择性强。由于这些原因的影响,相对于一般大众类旅游,乡村旅游的重游率较高。
(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
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还没跨过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乡村旅游以观光类产品为主,产品雷同、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元化和文化品位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单一不能满足需求。乡村旅游的模式就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产品尽是“千村一面”[5]。可以说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传统的观光游览形式为主,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娱乐体验等产品形式发展还比较缓慢。乡村旅游产品整体上形式仍然比较单一,综合性不强。
2.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不够。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其开发不成熟,还没能将无形的,精神层面上的文化,通过产品设计完全诠释出来,只停留在资源展示阶段,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有特色和活力的旅游产品的问题亟须思考和解决。
3.高端旅游市场规模小,服务品质偏低。高端旅游市场的消费人群是高端消费人士,他们追求个性化需求,重视高品质服务体验。现在乡村旅游市场这方面的旅游产品还相对缺乏,有的产品个性化不足,服务品质和附加值较低,近年来,才慢慢出现一些艺术会馆、度假山庄、养生堂、高尔夫球场,骑马场等享受型休闲旅游产品,但规模不大。
4.迎接“慢”时代准备不足。乡村旅游要慢下来,乡村是打造“慢游”地的绝佳选择,但目前乡村旅游还没有慢游的发展意识,更没有在此基础上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策略。“慢游”地打造,首先需升级传统农业,发展有机农业,提升村落相关服务设施,建立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集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另外在需要对资源的深度挖掘,带给旅游者深刻体验。乡村旅游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一步,还处在摸索阶段。
三、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理念与打造
(一)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创新
1.重塑发展方式理念。要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必须首先转变旧的发展方式理念,重塑新的发展方式理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一是促使产品形态从单纯观光型到复合型转变。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复合型产品转变,从而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二是单一旅游业发展向产业融合下产业共同发展转变。向多元化的“大旅游”发展转变,产业融合正是旅游业走向成熟的标志,旅游业本身是一个关联性强的产业,与很多产业联系紧密,有很强的互补性。三是从快节奏的旅游理念向“慢”旅游理念打造转变。乡村旅游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形式已不再符合旅游发展新趋势。慢游时代的到来,对旅游吸引物聚集体深度开发,提供给游客一个可深度体验的旅游地。
2.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型理念。《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已经确立了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崭新地位,旅游业从单一的“门票经济”向深度精品旅游的“泛旅游模式”转变,旅游业正逐步由资源时代进入一个财智新时代[6]。
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型是系统工程,要从大局入手,考虑区域的整体价值提升,这些需要区域和设计者通盘考虑。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门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破除,向产业经济发展转型,重视整个旅游产业的效益,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价值;二从景区经营向产业经营转型,不局限于景区的小账,而是着眼于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大账,将景区视为整个乡村旅游产业链中的一环,形成良性健康有序的发展大格局;三从粗放型服务向精品化服务转型,现在的景区不是设施简陋,资源不够吸引人,而是人性化考虑不足,服务更不上,必须提高游客满意度,从原来单一的服务提高到在高科技的支持下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四从固定产业要素向产业链延伸转型:着力于产业要素的扩展,在产业融合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原来六要素向“吃、住、行、游、购、娱、体、会议、养生、媒体、配(配套)”等不断延伸的链条转变。
3.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转型升级理念。乡村旅游产品应针对市场变动趋势,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的产品转型升级。未来乡村旅游产品的方向应该是由观光休闲向体验参与、康体娱乐转变,这些必然会导致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具体包括:
一是产品结构方面的升级:以休闲度假、体验养生为主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升级。二是功能方面的升级,乡村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转型,向体验经济转型升级,为游客提供体验深度和广度。三是产品形式上的升级,休闲旅游,渔家乐、养生馆、生态旅游、养生旅游、森林旅游、水上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亟待开发。四、产品开发方面的升级,在原来保证资源的乡土性的前提下,挖掘文化内涵,将传统风俗以多样化方式展示,保持固有特色,形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富含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4.乡村旅游综合体理念。旅游综合体以相关产业融合联动、全产业链功能集聚、多方位吸引物复合的巨大优势,正逐渐成为未来旅游开发的主流创新模式以及旅游休闲产业升级的战略抓手。乡村旅游综合体,是一个具有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集乡村观光、乡村休闲、生态度假、乡村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地产等功能于一体,建立在乡村吸引物的基础上,在乡村旅游休闲的方向导引下、着力于乡村文化创意、运用土地集约化综合开发等手段,实现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目标。
(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新产品打造
根据乡村最新发展理念,对应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与不足,重点进行以下一些新产品的打造:
1.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建设。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既是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关键,又是产业融合的着力点。
一是努力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人类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通过优化与淘汰,积累沉淀下来各种文化要素,这些要素都可以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二是将乡村文化内涵外化。文化内涵具有无形性,只能通过有形残品或某一动态过程加以外化,才能吸引众多旅游者,才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优势。三是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包括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康体保健、修学度假、体育冒险等专题旅游系列,不断完善产品系列,制造旅游亮点,确定文化特色。
2.创意农业及观光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意农业,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思维和方式,重塑了农业资源要素的结构方式,另一方面极大地延伸了农业产品链,提升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使乡村旅游步入到一个高级阶段。创意农业将进行开发:
一是对农作物艺术加工,在保证农作物生长的前提下,用文化创意的手法,重新打造成全新的艺术作品形式;二是对原生态民俗展示,对农村原始的生活方式和经历史沉淀下来的风土民情,通过情景展现,打造系列旅游产品;三是打造体验活动,开展农林牧渔生活体验活动,鼓励游客参与其中,让游客亲身体验农村生活,满足好奇,在体验活动中,完成旅游文化展示和放松身心的功能;四是对传统农业生产进行工业化改造,由于现代工业能提高生产效率,可将现代工业引入到传统农业生产中,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将其生产过程开发成旅游产品来实现旅游的发展;五,对农产品进行艺术改造,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外观进行艺术处理,制造惊奇,植入创意文化,赋予时尚元素。
3.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综合体产品。乡村旅游综合体依托景观风貌、民风民情,对乡村土地进行土地集约化、景观化、生态化、科技化的综合开发,实现农业三产业化、旅游化。需注意:
一是合理规划,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将乡村资源合理开发,打造主题度假酒店、山地休闲区、文化体验区、养生疗养区、特色旅游区等综合旅游度假体;二是打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引爆乡村旅游综合体目标市场;三是打造多功能乡村旅游本土项目。通过消费者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去接触农业、参与农业,使农业生产活动兼具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多种功能,在此基础上融合乡村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等多种旅游功能,开发多功能旅游项目;四,打造多功能旅游休闲项目,通过会议会展、文化娱乐、农业、房地产业、商贸零售业、体育产业、加工制造业等产业向旅游业注入多种消费功能,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实现高品质乡村休闲功能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
参考文献
[1]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
[2]龙玉祥.基于文化营销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农村经济,2009,(6):59-61.
[3]张艳,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3):509-512.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随团式旅游方式早已不能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的需求。与此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乡村旅游业带来机遇,给旅游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旅游者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到各种旅游信息、借鉴别人的旅游经历、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旅游地等等,这逐渐改变了传统旅游方式对于旅行社的依赖。
“无景点旅游”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旅游模式来讲,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基于这种背景下,它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景区门票不断上涨
国内门票涨价声音频频出现,据相关调查显示,国内5A景区门票基本都在一百元以上,这对于自行出游的游客来讲,影响较大,而“无景点旅游”却可以为游客省去一大部分门票的开销。
(二)传统景区旅游环境拥挤。
五一、十一黄金周等旅游旺季给国内知名景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许多景点都不堪重负,景区内人满为患。“无景点旅游”可以避开这种局面,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知名旅游景区人潮拥挤的局面。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特殊性与唯一性使得“无景点旅游”深受年轻人的追捧,其出游目的地、出游行程与出游方式的个性化和自由化成为了它最吸引人的特点。
二、“无景点旅游”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一)无景点旅游的内涵
“无景点旅游”可以说是一种单独的旅游产品,也可以说是传统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作为新兴的旅游现象,“无景点旅游”的概念还未统一。学者们更多是从它的内涵对其概念进行阐述,主要有两类:一是不刻意去景区旅游而注重真实体验。方田红等(2009)指出,“无景点旅游”是相对于有景点旅游提出来的,指那些不刻意、不专门游览景区景点的旅游活动。董红梅(2008)认为,“无景点旅游”是指到非旅游景区景点进行的以轻松愉悦体验目的地的文化、民风与社会生活方式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伍延基等(2008)、简玉峰(2010)等认为,“无景点旅游”是一种注重休闲与体验、在方式上一般不参团、不赶时间赶景点、追求无拘无束的旅游历程、且不十分看重景点的反传统旅游方式;二是更向往自由、品味悠闲。盛学峰等(2009)指出,“无景点旅游”是一种“心之所至,行之所至”的旅游方式。戚永晔(2008)认为,“无景点旅游”是不被“旅游”本身所累,选一个旅游目的地,在当地悠闲地住上几天,深入地了解异地他乡的风土人情,真正做把“外乡人”的旅游方式。姚磊(2011)认为,无景点旅游,即不随旅行团走马观花,不去知名景点,选择一个地方,随意而行、随性而游、随机而停。
总之,笔者认为无景点旅游是休闲旅游的一种,这种旅游方式不被游览景区景点所限制,是一种注重身心放松的体验性旅游。它是在散客旅游、自助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范围和内涵更加广泛的旅游活动,是对自主性较强的散客旅游和自助旅游等旅游方式的一种深化和进一步深入的完善和发展。它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展示了人们所追求自由放松的生活方式。
(二)“无景点旅游”的特点
在乡村旅游中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出游成本较低且弹性较大。“无景点旅游”是零门票,费用相对较低,对一般工人、普通职员、学生都有比较大的吸引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把传统景区门票省下的花费转向了游、购、娱、体验乡村风土民情的各种支出中,具有较大随意性的性,而且易受到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第二,旅游过程灵活自由。“无景点旅游”的地点、时间等行程安排都可以由游客自己选择,游客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喜好来设置和调整出行活动及内容,具有很大的自由性。第三,旅游空间开放度高。“无景点旅游”并非真的没有“景点”和景观。乡村风情、森林草地,湖光山色,凡是可以让游客亲近自然、感受乡村文化、陶冶情操而不是圈起来的商业化地域空间,都可能成为乡村旅游中无景点旅游的目的地。
(三)“无景点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乡村旅游作为既古老又新颖的旅游活动,正在逐渐成为旅游者的新宠。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也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轨道。在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康体、学习、考察、参与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最受国内游客欢迎、得到较高参与率、回游率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等几个方面。虽然目前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趋势较快。乡村旅游的兴起,尤其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开放式不设门票的农业新村、古村落等的开发开放,为无景点旅游者提供了很好的去处。
乡村生态、乡村风光、乡村民俗、乡村生产生活等成了旅游活动的对象,使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旅游者所获得的体验更加全面,加上近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的卫生环境、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乡村地区成为无景点旅游发展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三、西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西安市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乡村旅游业随着政策的倾斜迅速发展,村落民居、风土民情、田园生态以及综合旅游形式层出不穷。除了传统农家乐形式的吃农家饭、钓鱼等,另有一些有很强吸引力的独特的休闲方式。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乡村旅游接待户已有10000余家,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3万元的农户超过4000家。国家“十一五”期间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使广大乡村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得以大大改观,以“农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旅游服务项目也如雨后春般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改善了居住环境,同时拉动了整个农村地区经济的有效增长,还推动了乡村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在人们享受乡村旅游带来的各种益处的同时,还必须面对快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乡村旅游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资源开发深度不够。西安市乡村旅游开发依然停留在基于显性资源的发展初级阶段,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常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缺乏。
第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从西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形式单一,游客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大部分只集中在吃饭、爬山、钓鱼等层面上,对于产品特色的挖掘比较有限。缺乏自助旅游市场所需要的高质量、经济型住宿接待产品,餐饮方面仍停留在初级农家乐层面,尚未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餐饮。第三,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交通问题形成阻碍。首先,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都疏于管理。交通混乱,停车难,乱收费现象严重。第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欠缺管理人才,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大多地区属于一家一户式的经营模式,缺乏正规的、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参与服务的人员多为自家农户,自身综合素质较低,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指导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四、基于西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下“无景点”旅游发展对策
第一,保持陕西乡村特有的乡土特色。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动机多是对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求,对乡野田园风光的向往等。西安市乡村集周秦汉唐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特色村落景观于一体,高度复合的优势构成了深度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元素。西安市“无景点旅游”开发要突出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展现乡土特色。
第二,应加强规划和行业管理。“无景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做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乡村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本地特色结合,加强本地村民的参与,充分利用自有设施,保持乡村原有的文化特色。其次,还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同时,西安市还要大力宣传提高对“无景点旅游”的认识,通过完善产业链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第三,发挥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农民参与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西安市应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利益机制、共同利益实现机制和合理利益补偿机制,把社区农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纳入到旅游开发、决策、利益分配等涉及乡村旅游发展事宜体系中。另外,要提高农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确保乡村旅游发展质量。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营造乡村优良旅游环境。要注意考虑“无景点”目的地环境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以提高乡村旅游的休闲价值。西安市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与交通干道、旅游干线两旁整治和景区周边村庄环境整治紧密结合起来。开通连接乡村旅游点的观光巴士,建立旅游目的地标识系统,完善自驾车服务系统,提高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完善目的地相应的配套设施与服务,抓好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安全环境建设,以保证游客安全。
第五,开发多元化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无景点旅游”跳出了传统观光旅游的模式,更倾向于休闲消费。基于这种特点,西安市应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整体策划水平,努力消除产品同质性、增强差异性,对已开发的古村落分门别类,选准主题。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批接待服务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第六,打造独树一帜的乡村旅游品牌。加强“无景点”乡村旅游目的地宣传,树立西安市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华夏故都,山水之城”的品牌下,对乡村旅游点进行整合,策划包装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兼备的乡村旅游产品,树立集自然生态美、生活方式美、文化艺术美于一体的陕西文化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五、结语
一、善行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一)善行旅游内涵
2011年,亚太旅游协会(PATA)在成立 60 周年年会上首次提出善行旅游一词,引起了与会嘉宾热烈讨论。在国外,善行旅游一般表现在旅游资源、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政府政策等外部条件。而在国内,善行旅游则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包涵旅游收入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地人民群众的受益情况等,代表性观点有:汪黎明认为,善行旅游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是符合时展潮流和消费方式的新型旅游模式,代表了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邹统钎认为,善行旅游是对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概念的继承与发扬;张栋认为,善行旅游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持续的生存关系,是一种新的消费观念;王健生认为善行旅游的核心是可持续旅游等。
由此可见,善行旅游的内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以人为中心,认为善行旅游是在保证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旅游。其中人是践行“善行”的主体,也是“善行”的体验者,而善行旅游则是“善行”实施的最终归宿。
(二)善行旅游特征
1、人与人的关系
善行旅游要求当地居民和游客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奉献与回报的和谐利益关系,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善行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整个地球与人类的生死存亡。我们要用善行旅游中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3、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是人的统一体,善行旅游的本真和谐架构起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桥梁,促进人与社会进一步和谐。
二、善行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耦合机制
(一)善行旅游理念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人与人的关系”理念指导乡村旅游公共化
乡村旅游资源为乡民带来了经济收入,同时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乡民和游客的和谐相处,能够使乡村旅游资源的公共化得到有效实现,促进乡村旅游和谐发展。
2、“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念指导乡村旅游生态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善行旅游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能够有效指导乡村旅游。乡民要想实现持续的经济效益必须以生态资源的开发为原则,因地制宜,走出一条持续、和谐的新型乡村旅游道路。
3、“人与社会的关系”理念指导乡村旅游公平化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是人的统一体,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旅游资源的公平化以“人与社会关系”理念为指导,以人与社会公正的理论为原则来建立制度化约束,主要表现为:建立公平的乡村分配机制、公正的乡村保障机制、有效的乡村监督和发展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能够保障乡村旅游利益分配及资源维护的公平性,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提高乡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二)乡村旅游为善行旅游理念的实施提供了展示平台
1、乡村旅游化解利益冲突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当地的乡民、政府、旅游工作者为主要参与者,构成了当地乡村旅游利益综合体。而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旅游目标定位不同:当地乡民以维持居住环境的稳定为目标;当地政府以旅游资源开发为目标;旅游工作者以获得丰厚劳动报酬为目标。善行旅游在维护不同利益群体的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可能满足各自的自身利益。
2、乡村旅游尊重自然生态
生态资源是乡村旅游的特色,也是旅游开发的重点,是乡村旅游的重点保护对象。对生态资源要以原始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两者有效结合以增加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乡村旅游资源对自然、生态和环境有着天生的敏感性,有效保持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善行旅游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内涵的真实体现。
3、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在一定范围内打破了乡村经济单调、落后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崛起。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的崛起和发展,使得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目前,乡村旅游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多功能、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发展前景越来越大。本文针对苏州乡村旅游中产生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归纳,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苏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营销道路。
一、乡村旅游相关理论综述
1.产品整体概念理论。对于旅游产品而言,在核心层面要考虑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效用,主要表现为旅游吸引物的功能;在形式层面要考虑旅游景观、建筑、设施、线路等综合有形实物;在延伸层面要考虑提供给旅游者各种便利的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等。
2.体验营销理论。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促使顾客认知、喜好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从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看,旅游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体验。
3.整合营销理论。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整合营销就是通过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通过网站、媒体、会议、节庆、合作组织等积极推介、组织客源,进行市场推广。提供旅游者满意的并且愿意承受的旅游总成本,不仅包括其货币支出;通过多种渠道向旅游者提供详尽的信息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实现旅游者旅游的便利性;通过广告、人员推销、赞助和客户服务等同旅游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新型客户关系。
二、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苏州乡村旅游资源状况。苏州市乡村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苏州乡村地区,主要分为:环太湖乡村旅游资源集聚带,中部水乡湖荡乡村旅游资源集聚带,沿江乡村旅游资源集聚带。苏州乡村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75%,其中水域面积占到 42.5%。苏州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等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已经融合为一个整体,构成了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很多外地游客对此十分喜爱。
2.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探索,现阶段,苏州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西山明月湾、未来农林大世界等为代表的300多家乡村旅游点日益成熟,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品牌多达十几个,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
三、苏州乡村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苏州的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由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1.市场调查分析不足,盲目开发。目前苏州市乡村旅游景区和项目的旅游促销宣传大部分只是走马观花,重形式而轻实效,重形象宣传而轻连续性的信息提供。苏州市乡村旅游景区虽然能通过接待过程对游客信息进行收集,但却很难掌握苏州市乡村旅游潜在游客的相关资料和需求特点,不利于景区开发拓展旅游市场范围。
2.乡村旅游城市化严重。苏州一些乡村旅游地对现行的比较流行的乡村旅游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理解不深,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忽视了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这一本质特征。所以苏州市的乡村旅游在实际的操作中必须以苏州市当地各个地方所发展的农业作为基础。
3.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品位不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本质需求是回归和谐的自然以及传统的文化,现在的乡村旅游多采取以家庭和亲朋好友为主的自助旅游方式,大多乡村旅游的游客轻视体验和精神享受,反映出市场需求的初级化。苏州市乡村旅游景区的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在原有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基础上稍加改动和表层开发,忽视了苏州市乡村旅游中的乡土文化的内涵开发,忽视了苏州市乡村旅游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很多景区由于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影响了苏州市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和苏州市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
4.产品类型单一,体验性不强。目前苏州市乡村旅游中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与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相比相对不足。从苏州市乡村旅游中现有的一些景区来看,苏州市乡村旅游中采取的较多活动仅仅停留在农家乐、农业观光等低层次的水平上,如旺山景区的农事体验区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不够鲜明,景区内的乡村旅游活动主要是多以果园采摘、农事活动为主,参与型与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相对较少。
四、苏州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的改进措施
1.增加参与互动内容。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各个景区在乡村旅游产品中的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并让广大消费者参与其中,使他们对苏州市乡村旅游景区所提供的最终产品满意,通过角色的转变来激发消费者,使其生活形态得以改变,从而实现苏州市乡村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的销售。
2.以整合营销理念进行市场推广。有了好的旅游产品,不推广出去是没有用的,因此苏州市乡村旅游需借助于媒体宣传和推广苏州市乡村旅游的产品特色,引起感兴趣的人注意,苏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各个单位和景区部门应该和苏州市和全国的媒体合作,重点宣传,同时,苏州市乡村旅游部门可聘请名人担任苏州乡村旅游形象大使,配合旅游广告进行宣传。
3.构建主题文化村。苏州市乡村旅游中的苏州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因此苏州市乡村旅游部门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设计开发具有苏州市乡村旅游中的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4.精心设计体验式产品。从乡村旅游的本质来看,“体验”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属性之一。作为乡村旅游者来说,单纯的走走、看看、玩玩,已不能满足他们了。他们更希望能够参与到乡村的生活生产中去,这样对于乡村文化的了解也会更加的深刻,也可以加深与乡村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5.整合各种感官刺激。感官式体验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建立起感官上的体验,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使游客对于旅游景区建立认知的一种方式。在这一方面苏州市乡村旅游的有关部门或者景区部门可以采用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建立起感官上的体验,让游客可以听到苏州市乡村旅游中所涉及的乡村特有的声音,如犬吠、鸟唱、虫叫等,嗅到花香、泥土的清新等乡村的味道。
我国的乡村旅游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在这一大的背景下,苏州市的乡村旅游在新世纪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乡村旅游也成为苏州旅游市场的助推器、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刘旭,骆高远.浅谈乡村旅游网络营销[J].科学与管理,2008,1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Zhuhai,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ituation.
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 Tourism planning; Rur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党的十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是乡村,美丽乡村的突破口是乡村旅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趋丰富,尤其在城镇化的演进过程中,不断有城市居民希望逃离至少是暂时逃离城市钢筋水泥的环境。不断有城市居民踏上一次又一次的旅程,去纵情山水,以寻找记忆中的田园牧歌;去休闲娱乐以洗去工作的疲累;去探幽访古,以开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在越来越热的旅游大军中,乡村旅游活动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旅游业不可小视的新的增长点。
一、蓬莱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任务;发展乡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蓬莱是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是驰名中外的“人间仙境、休闲天堂、美酒之乡”。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美化农村环境,蓬莱市2012年初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创建活动,涌现出了大辛店镇木兰沟村、刘家沟镇马家沟村、小门家镇岳家圈村、北沟镇刘家村、村里集镇南官山村等10个村“蓬莱美丽乡村”。在此基础上,蓬莱市委、市政府邀请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中国旅游报等单位专家,审议通过了由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蓬莱市乡村旅游发展重点片区规划》。规划提出,以建设"蓬莱美丽乡村"为目标,依托“外土内洋”的民居文化、时尚浪漫的葡萄酒文化、独具特色的乡土饮食文化和低碳宜人的生活环境,打造中西合璧、最具洋味儿的美丽乡村;以山海为形、以文化为魂、以葡萄酒庄园和村庄为载体,培育“滨海度假+葡萄酒体验+乡村田园”的复合型乡村旅游新业态,以“休闲无忧、快乐幸福、绿色健康、浪漫飘逸、心灵回归”为内涵,构建中西融合、山海共享、城乡和美、快活慢享、动静结合的蓬莱生活方式,建设我国新一代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的新样板。美丽乡村建设为蓬莱市乡村旅游业注入了生机,使乡村旅游成为一大亮点,但是,据调研情况看,蓬莱市乡村旅游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二)缺乏科学规划。
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三)缺乏特色产品及品牌。
我市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四)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
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五)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
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对大力发展蓬莱乡村旅游业的建议
旅游具有“兴一业,旺百业”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三)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四)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
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五)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户群体、以乡村农业生产、乡村自然风光、乡村民俗娱乐和乡村地标农产品销售为旅游依托来满足城市旅游人群休闲、娱乐、观光、体验、购物等一系列需求的特色化、质朴化和地域化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和形式
乡村旅游活动的特点是旅游类型丰富多彩,旅游地理标志性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且乡村旅游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受季节性影响较小,即旅游环境和风格稳定。
乡村旅游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第一,生活体验式乡村旅游;第二,农业园采摘式乡村旅游;第三,生态花卉园观赏式乡村旅游;第四,畜牧观赏与狩猎式乡村旅游。
二、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一)乡村旅游产业规划缺乏科学性和整体性
首先,部分乡村旅游产业定位存在偏颇,且缺少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性规划;其次,在乡村旅游产业的管理上,缺少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从而不仅加剧了乡村环境的破坏,降低了乡村旅游产业的生命周期,还拉低了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的定位和品质;最后,乡村旅游产业缺乏文化内涵,对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发挥品牌辐射的作用。
(二)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理念和特色仍需完善
首先,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落后,且对农村区位优势和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其次,对乡村旅游目标群体定位不准确,从而难以在有效的目标市场扩大消费人群基数;最后,部分经营者存在重建筑投资,轻特色服务的理念,从而难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建设。
(三)乡村旅游产业在开发力度和体验产品的拓展上缺乏动力
首先,乡村旅游产业在开发力度上显得后劲不足,虽然旅游形式以“体验+休闲”为主,但仍然缺少特色化的服务内容和项目;其次,过于追求初级农产品所构成的农业园项目的开发,而忽视了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的体验与深度开发;最后,乡村旅游产业缺少体验式文化传播,游客的参与行为仍停留在观赏、拍照和采摘层面。
(四)乡村旅游产业的宣传规模较小,且营销力不足
首先,乡村旅游产业在多媒体宣传上策划力度不够,且缺少强有力的广告宣传和促销策略;其次,乡村旅游产业数量发展较快,行业竞争激烈;最后,部分优质乡村旅游资源由于宣传不到位,面临着资源闲置、运营不利的窘态。
(五)乡村旅游产业人才和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首先,由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因此,出于风险收益的考虑,很多投资者不愿意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建设上;其次,由于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虽然旅游景区内的环境较好,但周边外部环境仍存在脏、乱、差的特点,所以难以有效的留住“回头客”;最后,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的服务人员都是当地村民,由于未经过专业系统培训,服务意识低下,从而致使乡村旅游业的客户流失率大幅增长。
三、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建议
(一)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成功经验,制定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首先,要结合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和民风民俗,制定一系列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其次,充分汲取、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融合、内化和改进,从而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战略计划;最后,加强古镇名村游、民俗游等乡土特色项目的开发。
(二)加强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的特色化设计
首先,在ο绱迓糜涡枨蠼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游客的差异化、多样化需求,从而为打造适宜消费者的旅游产品创造条件;其次,要对乡村旅游市场进行细分,依据游客的差异性消费特点推荐匹配的旅游项目;最后,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既要突出民族风情,体现当地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又要巧妙的进行旅游产地的宣传。
(三)运用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加大乡村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
首先,扩大媒体宣传规模,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和报刊等媒体渠道扩大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其次,通过积极地参与各地的旅游交流会来增进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及先进宣传经验的学习;最后,分层次、分群体的实施针对性强、效果突出的旅游产业营销和宣传。
(四)重视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积极培养乡村旅游产业专业人才,利用网络、实地交流等多元化渠道吸引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其次,调整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加速高校旅游专业人才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人才对接创造条件;最后,加大对乡村道路、通讯、水电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从而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提供硬件保障。
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
一、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二、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三、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划和策划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二)人才匮乏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国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途径
(一)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小结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保障,只有给予充分的认识与支持,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为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乡村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10006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京郊山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SQSM201312448004)。
第一作者简介:康杰,女,1977年出生,河北新乐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通讯作者:杨欣,女,1981年出生,山西太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
收稿日期:2015-01-06,修回日期:2015-03-12。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Cultural Creative Perspective
Kang Jie1, Yang Xin2(1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3, China;2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12,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d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one was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massmaterial supply and personalized demand of spirit and culture between the consumers and suppliers; the otherwas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the homogeneous tourism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wasconfronting the urgent nee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ow to develop rural tourism to solve producthomogenization competition had become the primary problem of rural tourism. The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in China from the cultural creative perspective.Finally, it put forward strategies lik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sources, creative design of tourismproduc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creative culture theme activities, and creative tourism marketing, etc.,so as to meet the consumers’dem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mote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ultural Creativity; Strategy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以休闲消费达到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假日游的最佳选择。自2006 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年确定为“乡村游”、“和谐城乡游”、“生态旅游”以来,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增长期。据统计,2013 年中国农家乐的数量有170 多万家,乡村旅游的重点村有10.6 万个,全年接待游客将近10 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800 多亿元人民币,直接受惠的农民有3000 多万[1]。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消费领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但与此同时,快速发展中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资源的有限与粗放式的开发相矛盾;产品缺乏文化特色,没有核心竞争力;旅游产品间极高的相似度,导致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资源配置未优化、重复建设与浪费等现象比较严重[2];尤其在中国迈入知识经济与体验时代后,创意引领消费,传统的农家乐、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等主打旅游产品与消费者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差异化、体验化、个性化需求相矛盾,乡村旅游的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化创意是通过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智慧,以资源为载体,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强调的是产品的差异性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与文化需求[3]。从众多的文献分析来看,许多学者以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为研究对象,但以文化创意的视角探究较少,更鲜有从创意视角来研究乡村旅游开发,来解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问题。因此,笔者以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创意视角,提出乡村旅游在资源、产品、模式、市场、产业链等方面的开发策略,以满足消费者异质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并试图解决产品缺乏特色、同质竞争激烈、资源重叠等难题,对加速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 文化创意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知识经济时代下,文化与创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将文化创意理念、思维方式融入到农村的开发生产、生态、生活资源中,创新旅游开发的模式,完善旅游产业链,这势必加速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1.1 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合理利用和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自身需求的行为[4]。文化创意是运用人的创造力,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层的挖掘,体现其旅游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并对已开发旅游资源的再整合利用,运用无限的创意突破物质要素类旅游资源的约束,进一步拓宽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克服了物质要素类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5],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创新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渠道,在生产、运作、销售等环节融入文化创意,解决了乡村旅游面临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压力、旅游产品单一、无特色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文化创意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确保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中国广大乡村地区拥有源源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乡村习俗、民族风情和农耕文化[6]。但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不断的撞击和融合,许多传统的乡村文化已濒临灭亡或是转化、模仿为城市文化的符号,失去了乡土文化的“土”特色。文化创意是在既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其第一步就是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和挖掘,使传统的历史文化在保护中得以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与发展,赋予了乡村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并结合新时代的理念,开发出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创意产品,如一些濒临破坏的古遗址和亟待维修的古建筑经过文化创意开发成为具有特殊文化旅游的胜地[7],文化创意下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实质上就是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
1.3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正转变为文化性、层次性、个性化精神与文化需求,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依靠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突破常规思维的模式和观念,在一定的载体上,赋予产品精神文化含义,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并通过其强大的融合性,助推乡村旅游业打破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壁垒和界限,实现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的资源整合[8],创意出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的旅游产品,成为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开发是指发挥和挖掘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奇、特的旅游产品,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以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9]。近几年,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扩张期。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主要是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其功能正处于由单一观光向以观光、考察、学习、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多功能综合型方向转变与发展,如农场类旅游,包括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广场,还有以休闲、娱乐和知识为目的的农业教育园、科普示范园,以及参与、体验各种农民农事生活,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10]。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开发中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开发多强调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开发,对农业资源过度依赖[11],多以自然景观、农业观光类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未重视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开发,致使开发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乡村的地域特色不突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间的严重雷同,产品未形成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2)开发多处于盲目、自发式的状态中,模仿、照搬发展模式的现象还很普遍,相邻相近的乡村旅游提供的农家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相似度很高,乡村特色不突出,并多是以承包租赁的个体行为,很多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根本没有考虑旅游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如旅游产品未进行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延伸,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12]。
(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所采用的模式多局限于文化观光型模式,以观赏观光型活动为主,如观赏田园景观、观看民俗风情文化、参观手工艺品、观光农业园、主题公园展览等[13],以农村生活、历史文化、探险体验、生态科考游等体验类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期,层次相对较低,致使游客满意度降低,游客滞留时间较短,对消费者形成不了一定的影响力。
(4)开发的旅游产品中缺乏创意,许多项目依托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始终保持原状,开发一次就此停滞,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参与性都较低[14],致使开发的旅游商品不能刺激和满足新时代下乡村旅游的新需求。
(5)在当代新媒体技术下,市场营销模式比较老旧,宣传的渠道与力度不足,缺少对整体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导致市场占有率低[15],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导致宣传和影响的辐射范围小,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发挥。
3 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加强文化创新意识,把它贯穿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各环节及各层面,突出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满足当代乡村旅游者对文化多元性和新奇性的需求[16]。
3.1 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和内涵创意思维是一种对既有文化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17]。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自然田园风光、农耕文化资源、乡村建筑景观、民俗文化资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文化创意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重庆巴渝的文化村,游览区由三院一寺庙一牌坊构成游览主体,并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有横跨水面的连接大门和牌坊的跨度长达100 米悬空索桥,并在通衢大道旁建立压邪的“泰山石敢当”,伴有错落有致的故乡人农家乐及农耕机具操作展出,使旅游者更加感受到传统的巴渝民间文化[18]。在这些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古城遗址基础上,通过利用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创意元素,将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社会生活元素融入到资源中[19],赋予有形的、无形的乡村资源新的文化性及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历史资源和古城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好地迎合乡村旅游者对旅游文化差异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3.2 文化创意设计开发旅游产品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层次相对较低,多数以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为开发对象,乡村旅游资源间的相似性,导致各乡村以景观游为主打产品的严重趋同化。文化创意设计突破了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就地经营思路[20],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运用文化创意设计,将当地特色文化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乡村节庆、农事农活,或是培育的新的特色文化融入在设计的旅游产品中,并将创意产业的思维及时尚元素一并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21],这将特色文化的内涵赋予到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中,并设计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旅游活动,强调产品间的差异性,使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如北京的怀柔雁栖镇的村落,前身是京城的“虹鳟鱼一条沟”,后进行美化环境、营造节点景观、改造民居、增加文化元素等建设,注重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融入农耕农具展、文化长廊等众多文化元素,还可以参与到风筝、皮影等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在夜晚,还可欣赏七彩栈道、古烽火台等众多文化夜景[22]。
3.3 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是以自然资源、景观为依托进行开发的,雷同的发展模式不能形成区域的竞争力,致使乡村旅游效益低下[23]。乡村旅游应当依据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运用文化创意,借助乡村旅游资源载体,强调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创新开发模式,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型发展。如“生态农业+旅游业模式”的北京市朝阳金盏乡的蟹岛[24];“特色庄园旅游发展模式”的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设计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海南省兴隆镇,建立了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观光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热带植物园,并形成观赏园林、教育园林、认养园林等多种形态,承载农事参与、自然教育、观赏等功能[25]。
3.4 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完善旅游产业链
创意文化主题旅游活动是依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围绕创造旅游新价值,并以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通过对乡村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创意开发,优化乡村资源的配置,拓展旅游的功能和产业链-既有向产业上游的研发[26],又有下游关于品牌销售渠道的延伸,并以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优化功能,创造全新的产业空间。如北京怀柔琉璃庙镇白河北村,以“美丽琉璃”文化节为载体,先后开展了“中华瑰宝·美丽琉璃”摄影作品征集大赛、慈善捐赠笔会活动、“书画琉璃之雅韵”、“琉璃山水间·古琴旗袍秀”等系列活动[27]。依托创意的乡村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性活动,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提升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品牌[28],宣传当地区域特色,充分发挥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完善整个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
3.5 创意旅游营销,开发乡村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营销的策划、方式、手段在开发市场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29]。当今,中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文化创意可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乡村旅游营销策划、方式、手段中,形成创意旅游营销,这将为乡村旅游发展塑造、提升品牌形象,开拓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30],提供了更为灵活和有效的传播渠道。如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微博、微信营销、APP上线,扩大其影响面,增加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以乡村体验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方式,通过给消费者留有深刻的良好印象,激发消费者再次消费的欲望,并保持对产品忠诚度[31];通过创意宣传片、举办主题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或庆典营销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宣传并塑造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北京房山区韩村河镇的村落开展了打造旅游品牌的活动,通过文化主题活动推出“月满中秋”烟花节、“上方山杯”书画摄影大赛以及“天开花海”油菜花节、长跑节等一系列观光季活动;并结合媒体发挥宣传优势,邀约主流多家媒体,如电视台、网络平台进行多角度宣传,加强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主题宣传,突出乡村旅游特性,加大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拓宽乡村旅游市场[32]。
4 结语
乡村旅游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供需矛盾、历史文化资源亟待保护、自然环境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33],其发展处于关键的转型升级时期,而乡村旅游开发是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重要的第一步,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依据当地农村的地形地貌、生态资源优势,如农林类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这些自然资源为主要开发对象,这类旅游开发容易造成乡村间同质产品的激烈竞争、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产品单一等问题[34]。笔者以文化创意的视角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旨在通过创意深层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性,强调乡村旅游经营中的文化特色和其差异性,并提出运用创意思维、创意设计理念、创新开发模式、创意文化主题、创意旅游营销打造旅游产业链,来拓宽乡村旅游开发的空间,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信息知识时代下,文化创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借鉴依靠融入文化创意取得成功发展的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但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今后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因地宜地利用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创意,这不仅可以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还把乡村旅游开发中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转移到对“活”的科技与人才方面的利用,不仅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由规模“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35],并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刘文曦.乡村游火爆年接待近10 亿人次[EB/OL].(2014-10-01)[2015-01-06].Http://finance.inewsweek.cn/20141001,82941.html[2] 李学术,刘楠.论农村创意经济及其实现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0(2):51-55.
[3] 杜继勇.关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1(4):69-70.
[4] 兰岚.重构传统文化和传播,用文化创意打造文化品牌[N].贵州都市报,2013-05-20(4).
[5] 高丽华.营销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探究[J].农业经济,2014(3):127-128.
[6] 蒙丽琴.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4(3):105-106.
[7] 刘孝蓉.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219-222.
[8] 马亮,颜亭玉.乡村旅游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404-408.
[9] 方亮.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6):69-70.
[10] 魏敏,马连君,冯永军.农业生态旅游及其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8(2):250-252.
[11] 蒋敬.日本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176-1773.
[12] 何艳琳.窦店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J].北京农业职业院学报,2013(5):28-32.
[13] 张媛.乡村旅游带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3(4):55-57.
[14] 陈雯婷,金权杰,程澄,等.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综合体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11(2):27-28.
[15] 刘军.关于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5):62-65.
[16] 王春林.广西特色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与策略[J].创新,2013,3(7):112-117.
[17] 王灵恩,何露,成升魁,等.驱动因素视角的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81-687.
[18] 姚海琴.浙江农业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寻-基于国内外成功模式的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158-160.
[19] 李学术,刘楠,王奇.论农村创意经济的理论特征[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1-54.
[20] 陈焱霞.创意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1:27-31.
[21] 刘为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报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56.
[22] 葛继红,王艳.农村文化社群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J].科学社会主义,2009(6):31-32.
[23] 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37-41.
[24] 赵磊.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15-16.
[25] 王璠.对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以甘肃省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8-13.[26]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
[27] 吴倩,宋维山.艺术与市场整合: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路径[J].河北学刊,2009(29):33-35.
[28] 章继刚.创意农业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8.[29] 刘景枝,单厚军.我省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的品牌化策略[N].河北日报,2009-5-26(7).
[30] 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37-42.
[31] 刘军.创意休闲农业的渊源、特征及与休闲农业的区别[A].中国(宁国)休闲农业与魅力乡村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132-139.
[32] 张友臣.发达国家文化品牌培育经验探析[J].东岳论丛.2010,31(12):144-146.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遗迹、乡间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环境等为吸引物,满足旅游者尤其是城市居民在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方面需求的旅游活动。
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自然资源作为依托,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人文资源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游客的参与活动和体验活动来感知农村和农业文化,最终使游客既能获得身体的放松和愉悦,又能丰富和提升精神文化。
二、我国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1.特色农业基地模式
在传统和现代农业技术指导下,我国很多地方形成了特色农业基地,比如河北承德围场、陕西杨凌农业技术示范区等,以大片生态粮田、绿色瓜果和高科技农业技术等吸引游客。
2.民俗、节庆文化模式
在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比如云南的泼水节、陕西汉中的油菜花节,对这些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的深度挖掘正日益成为很多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新的着眼点。
3.特色古村镇模式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大地上,存在着无数个带着岁月烟尘且风景优美的古村镇。如云南的哈尼村落、江西婺源都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色彩和如画的景色而享负盛名,吸引着大批游人前去参观游览。
4.名人故居、故里观光模式
崇拜英雄和名人是人之常情,因此名人故居、故里也就成了重要的乡村旅游地。如陕西路遥故居、贾平凹故居等都是人气颇高的旅游胜地。
5. 农耕文化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农耕文化的体验日益受到了广大人民的青睐,很多地区结合地区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的不同模式。
三、我国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已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和内容是其文化性。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停留在最基本的层次,即在欣赏游览乡村的优美景色之余进行一些诸如吃饭、喝茶、打牌、钓鱼、爬山等低层次的体验活动。这些单一的旅游产品不仅品位不高而且缺乏文化底蕴,很难塑造乡村旅游的“魂”,也就相应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2. 部分文化型乡村旅游产品缺乏体验性和参与性
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参与性和体验性。由于受到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已经开发的文化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如特色古村镇、特色农业基地、名人故里等模式基本还处于最基本的观光层次,只停留在观光、采摘层面上,给游客设计的集趣味性、文化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还是凤毛麟角,由此就导致了一些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相应的吸引力。
3. 传统的优秀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减弱
乡村文化是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和灵魂。因此,要发展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就必须深入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而在我国,很多地区流传已久的乡村文化却因为种种原因正处于被同化和消亡的边缘。主要表现在:
第一,部分乡村文化商业化倾向严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乡村传统的乡村文化丧失了古朴性和乡土性,商业化和庸俗性趋势逐步显现。特别是一些企业为了迎合市场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乡村文化并将其推向市场,虽然有效吸引了游客,但过分商业化的致命弱点使乡村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内涵,严重偏离了乡村文化的传统。
第二,乡村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由于政策和管理的缺失,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金的缺乏和人们观念的改变等很多原因,很多依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如皮影戏、木版年画、剪纸、藏族的藏戏等,都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各地民间的刺绣、泥塑、年画正在无声地消亡。
四、发展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现有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产品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来说,也不例外。在我国,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很多农村地区正是我国悠久文化的发源地,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古式建筑、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随着时代变迁而日新月异的农耕文化等等都是乡村旅游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一个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才会具备自己的特色和灵魂,才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2.提高现有乡村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参与性
旅游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体验性,这种体验型可以通过参观、参与、活动等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我国的乡村旅游乃至旅游总体仍然停留在参观的层面上,既不能带给游客深刻的旅游体验,也不符合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潮流。对于乡村来说,游客从城市来到农村,在游览青山绿水的乡村风光中获得放松和休闲,在果园中亲手采摘新鲜的瓜果蔬菜,感受着收获后的喜悦。但这些还不够,还要给游客提供捕捞、耕耘、栽种、推磨等深度体验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农村地区,这些农事活动本身也经过了不同的时代变迁,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让游客参与体验到这些不同时代和阶段的农事活动,不但实现了娱乐和休闲的目的,也可以让游客了解乡村系统内部结构的依存关系,体会和认识乡村最真实质朴的风俗文化。
3.加大对优秀的乡村文化的保护力度
首先,从宏观上要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立法保护。现在国家已制定了有关保护民族语言文字、文物的规定,但是关于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乡村文化的内容广泛、种类诸多,要对其实施有效的法律保护,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别,从而采用相应的立法保护对策,对乡村文化资源在商业过程中破坏当地文化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与干预,加强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的技术研究等,从而有效保证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地方政府应该组织人员当地乡村民间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与当地文化馆及有关专业人员一起,尽可能地发掘、保护优秀的民间文化,搜集、记录民间艺术作品,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利用摄影、录音、笔录、出版等手段尽可能地整理、保存民间艺术,改变由家族世代相传与原始口传手授的方式,扩大传授范围和改进传授方法,鼓励民间老艺人向年轻人传授技艺。
另外,民间文化是一个具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遗产。对这些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而这部分资金的来源除了国家和政府的投入之外,当地的旅游企业也应认识到乡村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从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一、乡村旅游概述
乡村旅游是指以村庄野外为空间,对乡村特色的历史遗留景观、民俗风情景观、乡村风光、建筑景观河宗教景观灯进行开发组合,形成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让游客既能观光和游览风景,又能进行休闲和娱乐。乡村旅游发展对旅游业、乡村发展等有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一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二是,使农村产业结构变得更合理。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四是,保护乡村环境。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经营理念相对比较落后,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
经营乡村旅游的人在产品理念及服务理念方面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低俗经营理念占据着主导,导致不能充分挖掘和重视具有地方特色和乡村特色的法器,使蕴含着深刻文化内涵的乡村资源不能展现给游客。难以满足多层次游客的旅游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部分儿童和青少年追求乐趣、真实和探索知识的需求。
(二)乡村发展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对自身资源挖掘利用
很多乡村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未能考虑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使乡村独有的特色风景资源受到不合理开发。有的旅游开发者盲目规划,不考虑如幽静乡间小路、宜人的田园风光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应做到推陈出新、人有我优,而现在很多乡村旅游开发者没有这种观念,只是一味效仿。乡村旅游开发者要清醒认识到在规划过程中,不仅要保护自身资源,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身资源。
(三)乡村旅游品牌趋同化问题明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品牌越来越多的出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品牌加快了出现速度,这就导致了近年来乡村旅游品牌趋同化问题变得严重起来。乡村旅游在建立自己品牌的时候要体现出特色,这样才能吸引游客,也才能提升游客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只有具有新意和特色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使人眼前一亮。如果乡村旅游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资源,建立起有风格的旅游品牌,那么必定不能取得良好发展。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强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水平
首先,学习外国良好经验,我国政府应做好引导和带头作用,组建乡村旅游工作协会等,指导和帮助村民更合理和科学的进行乡村旅游规划和开发,明确政府、社区、协会和村民间的关系,并充分发挥每个组织的作用。
其次,应加强对乡村旅游人员的素质培训,让他们更深的了解乡村旅游,提高服务意识,增加他们的收益,拓宽就业渠道,让村民真正参与到旅游发展规划决策中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乡村旅游发展团队。
(二)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在政府、农民和相关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壮大乡村旅游规模,使乡村旅游品牌特色明显。而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是旅游地点较分散,规模小,受资金、技术和制度等多方因素制约,而且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处在低层次阶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学习外国的良好经验,充分发挥本土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完善乡村产业结构,为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提供科学的、完善的服务和指导。
(三)注重乡村旅游投资渠道多元化,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首先,联合起来发展本土旅游业。村政府设立了发展乡村旅游业专款,并挑选了合适地段和派遣了相关人员,用于建设乡村的旅游经济,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其次,可以吸引一些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公司或集团加入到乡村旅游建设发展中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本。
第三,可以开发一些具有特色、规模较大和一定品牌的旅游产品,这就需要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体现出本土独特味道。
例如,比如可以建设民族民俗风情园,这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因为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建筑结构、务农特点等与非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一定的差别,结合当地特色、生活习惯、建筑景观和务农景观等。通过向游客展现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内容,来突显民俗风情园的特点,体现与其他乡村旅游景观不同的地方,从而增加游客数量。
(四)注重把握乡村旅游的时机,通过特色化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
乡村旅游产品和项目由于地理区域、季节气候、交通条件、公众假期、产品特征等因素,市场的群体会产生明显的淡旺季。一般来说,一年中仅有三四个月的适游期,淡季长,旅游市场就小,而旺季和适游期越长,客源市场就越好。西昌乡村旅游资源季节分布较为合理,上下半年都有相对平均的分布,且总的季节时间占全年的80%以上,其中只有12月、1月相对薄弱,但也可利用高原花卉和冬日“阳光之旅”做过渡,有的乡村旅游与西昌传统旅游节假日形成双向叠加旺季。[1]从表1可以看出,西昌乡村旅游适游期较长,从阳春三月一直持续到金秋十月,旅游市场旺季明显,淡季较短,在旅游市场的巩固与拓展方面,可操作的项目多、内容丰富。
西昌乡村旅游市场定位
1市场总体定位
根据现有客源市场的规模与分布,各客源市场的所占份额及未来旅游发展趋势,应以“稳定核心市场、巩固二级市场、拓展机会边缘市场、填补境外国际市场”为原则,以同心圈层模式,对西昌乡村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总体定位。核心市场以西昌及周边城市为主,二级市场在成昆线、成渝线形成主力,边缘市场集中在华南及华中地区。境外国际市场一直是西昌乃至凉山旅游的薄弱环节,乡村旅游更是空白,要实现入境市场的突破。核心市场以泰国曼谷为“桥头堡”的东南亚地区,二级市场定位在港澳台地区,机会市场分布在东亚及太平洋区(见表2)。
2市场细分
根据西昌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特点,结合市场总体定位,就客源层次、目标市场和开发目标提出目标市场定位(见表3),主要考虑消费水平、出游方式、群体年龄、群体职业、旅游偏好等因子。
西昌乡村旅游市场形象传播与推广
1形象策划
一、体验式乡村旅游及其营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分析
(一)体验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
对于乡村旅游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内外有很多种说法,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的见解。BernrdLane指出乡村旅游应具备以下特征:在乡村进行,且规模较小,仅局限在乡村范围内,具有明显乡村特征的,与当地风土人情有一定关联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天然特征是体验性。体验式乡村旅游的特征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主题明确,旅游营业者会先确定一个体验主题,开展的活动以烘托反映这个主题为主,以期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二、体验项目不受空间限制,游客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与互动;三、旅游产品的设计在细节处注重游客情感表达;四、体验场景是原汁原味的乡村风光。
(二)乡村旅游体验营销的基本概念
从伯德•施密特关于体验式营销的研究可以看出,体验式营销的特征有:顾客积极参与,有体验需求,关系特征鲜明,体验主题明确,注重顾客的体验等。旅游的过程就是一个通过体验来消费的行为。本文认为乡村旅游体验营销就是指: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为依托,通过让游客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使其亲身体验乡村生活的淳朴自然,达到身心愉悦,留下美好回忆,进而促进消费的一种营销方式。
(三)乡村旅游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在营销理念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者侧重点的不同,传统营销更关注物即旅游产品本身的特色,不太关注人即游客的感官体验;而体验营销则更多的考虑到游客的感官体验,追求通过美好体验让游客满意,把重点放在游客身上。在营销价值上区别在于能否获得体验价值,不论是传统营销还是体验营销,在游玩景点时,一些基本价值如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都能获得,关键在于体验价值。传统营销恰恰缺乏这一项。而体验营销在引导游客对活动的参与活动中,寓教于乐,让游客对当地民风民俗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使游客获得了体验价值。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进行体验营销的必要性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在国外兴起较早,开始于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欧洲,我国城市化发展较晚,乡村旅游近些年才开始兴起,但发展势头不容小觑。乡村旅游的目的地较多,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周边区,老少边穷地区,特色村寨,交通中心等五大区域。乡村旅游的形式比较多,其中以农业观光旅游为最主要的形式。国家旅游局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旅游直接收入占全国旅游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每年五一和十一假期,有70%的城市居民会选择乡村旅游。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乡村旅游现阶段很受游客欢迎,也很火热,但毕竟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去解决。首先,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力度不够,没有很好的展现本土特色与文化内涵,导致没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能轻易的被复制;其次,乡村景观城市化严重。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跟风,建造很多城市人文景观,不仅毫无文化内涵,还破坏了当地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不利于长远发展;最后,只看到眼前利益,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工作中,开发理念的简单粗暴,景区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接纳游客过多,对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传统的民居建筑,丰富的遗产文化造成了很严重的冲击,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很多人并未把乡村旅游当成新兴产业,对其重视度不够,导致有些地方虽然资源丰富,但缺乏技术资金和商品竞争意识,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二是乡村旅游营业者的服务做的不够细致。不能很好的保证游客在体验旅游中吃、穿、住、行的快捷、方便、卫生;三是缺乏对游客的细心了解,没有实现以游客为中心的宗旨。应在游览风景名胜的同时,让游客感受到身心的满足愉悦。
(三)我国乡村旅游进行体验营销的必要性
新经济时代,消费者更看重体验带来的,甚至愿意为此多付钱。乡村旅游的传统营销渐渐不能满足游客精神心理上的需求,实行体验营销非常必要。体验营销对于促进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有很积极的影响。一是有利于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现阶段乡村旅游模式单一,山寨现象严重,体验营销能使游客在设计参与旅游活动中,对乡村旅游留下深刻印象与美好回忆。二是避免乡村旅游资源的闲置浪费。体验性乡村旅游往往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安排活动,这样能尽可能的利用到乡村旅游资源。三是有利于旅游地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旅游的旅游吸引物是当地特色风光和淳朴民风,这使当地人民和政府会花更多精力在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上。
三、体验性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
(一)体验性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分析
感知价值最早是由Zeithaml在1988年提出,是指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衡量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在此定义基础上,本文对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的理解是指,游客在体验性乡村旅游中的感知利得,包括旅游体验带来的身心身心上的放松,与其感知利失,包括在旅游中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进行衡量后,以自身的旅游经验与个人喜好对乡村旅游的综合评价。游客的感知价值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划分没有统一标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Sweeney和Soutar(2001)的划分。他们认为游客感知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功能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情感性价值。其中最基本的价值是功能性价值,即旅游产品或服务给游客带来的最直接的用途,如产品的价格与质量因素等;社会性价值是指游客在旅游体验中完善了自我,提升个人形象,获得的社会认可;情感性价值指旅游活动能带给游客精神上的愉悦放松,使他们情感得到满足。功能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社会性价值与情感性价值则需要旅游企业不断的发展完善,以期给游客带来更贴心、舒心的旅游体验。
(二)体验性乡村旅游游客感知的经过与价值的产生分析
体验性乡村旅游游客的感知价值的产生是由游客本身决定的。在旅游途中,游客充分调动自己的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去体验感知,并通过感悟思考,在脑海形成一定的感知价值。根据游客旅游行为模式,可简单把游客感知的经过与价值的产生分为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旅游前,旅游营业者的刺激营销会对游客产生一定的冲击,而乡村旅游的返璞归真,放松身心的宣传特点和游客内心的想法相契合,使游客产生期望,进而诱发游客消费的欲望;旅游中是产生感知价值最主要,最关键的阶段。游客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中,对于乡村旅游的产品与服务有了更进一步的体验感受,逐渐建立起对乡村旅游的感知价值。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感知价值不只包括乡村旅游的产品与服务,即上文所说的功能价值,还包括社会价值与情感价值。游客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的精神与情感上的满足对于提升游客的感知价值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张迪等人的乡村旅游研究实证中,我们不难发现,出游成本低,交通便利,旅游地风气良好,食宿干净整洁等会提高游客的感知利得,提升游客感知价值;旅游后的感知价值往往被忽略,其实这也相当重要。感知过程贯穿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始终。旅游后的售后服务不仅让游客感受到更贴心细致的服务体验,还有助于旅游营业者得到更多的反馈信息,便于调整完善旅游服务,更能留住老顾客,旅游业应把售后服务重视起来。
(三)体验性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类型
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不仅受营销刺激的影响,与游客自身性格特征业有很大关系。游客的体验目的与体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影响体验式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的因素类型多种多样,结合上文分析,大致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六类:
1、田园风光因素: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能给游客带来审美上的体验,然而现实是由于游客的个体化差异与审美能力高低,导致游客最终得到的审美体验有所差异。
2、生产生活方式因素:指游客体验的原汁原味的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生活方式机械化的城市旅游者非常有吸引力。
3、教育体验因素:对于在乡村游客占比较大的学生群体,他们更希望去接触自己很少有机会见到的乡村活动,特色的农村风俗等来开阔眼界。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能否在愉快的游览交谈中增长阅历则显得更重要。
4、娱乐项目体验因素:互动性强,有趣的娱乐项目能让参与其中的游客感到身心愉快,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感知价值。
5、感知成本因素:金钱,时间,精力和精神等感知成本都会对感知价值的形成造成影响,每个人对这些因素的敏感程度不一样。6、情感体验因素:愉快的情绪会让游客对旅游活动留下积极正面的印象,增强感知价值,而坏情绪,即使只是服务者的一个小疏忽,也会让游客对旅游评价大打折扣。
四、体验性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一)深入挖掘旅游项目的内涵,增强教育体验成分
乡村旅游者相比其他旅游者,更关注旅游的文化意味,希望通过乡村旅游,去体验我国丰富多彩的乡村风土人情。然而现实是现在的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旅游营业者大部分只关注短期利益,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要吸引更多游客,深入挖掘旅游项目的内涵是势在必行的。而我国可供深入发掘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盛行的各式各样的风俗节日,如苗族的花山节,白族的三月街,回族的开斋节等,对游客的吸引力特别大;各地的特色建筑,如土家族的吊脚楼,内蒙的蒙古包等也是游客很感兴趣的旅游景点;传统经典的乡土文化也需要保护与发掘,有些乡土艺术品如剪纸,刺绣手工制作技术精湛,深受游客喜欢。
(二)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的互动性,重视其乡村资源的设计
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游客主要只是用眼睛来看,观感较单薄,游客留下印象不深。在体验性乡村旅游中,可以因地制宜,设计一些别出心裁的活动,让游客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品尝到,触摸到,全方位的激活游客的感觉。在设计旅游项目开始就应充分考虑活动的互动性,旨在吸引游客积极参与互动,只有亲身经历的才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的互动性,不仅要考虑旅游项目的形式,游客群体,游客年龄等,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应重视如何利用乡村资源。对于学生这一占比较大且精力旺盛,对乡村旅游活动好奇心较重,参与性很高的群体,乡村旅游应有专门针对学生的旅游项目与设施。而有些有趣的民俗民风,如泼水节,唱诗会,打秋千等活动,可以带领安排游客参与,让游客亲身去体验,使游客印象更深刻。
(三)增加乡村旅游的体验色彩,营造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氛围
与传统营销注重乡村旅游的功能不同,在体验营销更注重游客的感官体验。增加乡村旅游的体验色彩,有利于游客留下更美好的印象。增加乡村旅游的体验色彩,可以从旅游设施做起。首先,保证旅游设施与体验主题相一致,小到连洗手间,长凳等都应与主题相呼应。其次,保证旅游设施与游客的互动性,当游客在景点等候较长时间,此时与旅游设施的互动会安抚游客的焦躁情绪,留下比较美好的回忆。对于常居城市的游客来说,乡村的日常生活,无论是插秧、耕种、点豆,还是收麦,落花生,掰玉米,都是陌生而新奇的,吸引着他们。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造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氛围,既让游客很好的体验了乡村性,增长了知识,又使游客提高了感知价值,留下美好印象。
(四)重视游客情感体验需求,激发游客情感共鸣
传统营销中,对服务行业的要求是微笑服务,细致服务,在体验式乡村旅游营销中,更重要的是真心诚意的,设身处地的站在游客角度考虑,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体验乡村旅游的游客平时在都市往往承受者极大的压力,过着快节奏的繁忙生活,乡村旅游的慢节奏,淳朴风气,安逸环境能满足游客不同的情感需求,带来身心上的放松。要想从内心真正打动旅游者,对员工加强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求员工把游客当做家人一样去关心,想游客所想,尽最大可能去满足游客需求,提供细致,周到,热情而又人性化的服务。所谓人性化服务并没有一定标准,而是要求员工发自内心的去关怀游客,这是最难达到的。其次,强化员工与游客交流,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培训。景区总会发生很多琐事或者是突况,对员工的培训是不能间断的。培训的目的不只在于教员工该怎么说,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员工形成一种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能表现出自我特色,从而达到游客与员工体验的双赢局面。
五、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未来旅游业仍有巨大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同质化严重这些问题仍需改善。传统乡村旅游产品应做出相应调节完善,增加更多体验色彩。游客的感知价值应被重视起来,在满足游客精神追求与心理诉求方面还应做更多努力,提升其感知价值。运用体验营销来指导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从本文体验性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可看出,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本土内涵的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设施活动的互动与体验以及最重要的一点,重视游客的精神层面。在新的经济时代,乡村旅游必须以新的发展模式进行,看清局势,抓住游客心理,以科学合理的策略应付新的变化。
作者:龙鸥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海霞.乡村游客感知价值相关综述及市场拓展策略研究.未来与发展.2014.
[2]李明辉.基于体验视角是乡村游客满意度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