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的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15 09:28: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会议的基本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会议的基本知识

篇1

当一个健康体检者或一个患者拿到一张化验单,首先想知道这个检查项目的“正常值”是多少,然后来对照自己检查的结果。其实 “正常值”这个术语并不准确,“正常”应理解为健康,若测定值不在其区间内,意即检查对象有病或不是处于良好健康状态,亦即“不正常”。

这样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健康只是相对的,因此“正常”词义不清。另外,“正常”亦可被理解为所有数据呈正态分布,但是生物数据大多不呈正态分布。为使表述精确而不混淆概念,大多数化验单都不用“正常值”一词,而用“参考值”、“参考值范围”。

对于“参考值”的含意,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结论。

1. 参考值来源于大量的正常人群中有关实验的测定数据,并根据正常人群中不同年龄、性别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群的数据分布范围,并以此确定参考值范围。而医学决定水平(指在诊断及治疗工作时,对疾病诊断或治疗起关键作用的某一被测成分的浓度,临床上必须采取措施的检测水平)是来源于大量的临床患者数据的观察和积累,用于确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参考值不能替代医学决定水平界限。

2. 对超出参考值界限不大的异常值,可以根据被检者的临床表现区别对待,可以采取治疗措施,也可以进行观察。但是如超过了医学决定水平的界限,则一定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某些疾病的诊断指标需依靠医学决定水平值才能判断,而在参考值范围左右则很难进行判断。

3. 参考值可有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也可只有一个上限或一个下限,而医学决定水平可根据不同的疾病诊断要点和标准、不同的治疗要求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多个设定的上限或下限。医学决定水平是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应该掌握和使用的数据,不是普通患者做参考的参考值。

二、检查前的准备事项

检查前对饮食的要求

为保证检查结果的客观准确,有些项目如血脂检查、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查等要求在受检前3天内少吃或不吃高脂食品,不要饮酒,如肝功能检查、空腹血糖检查要求前一天晚上8点后到采血前不要进食,以免受乳糜颗粒干扰或影响空腹血糖等指标的检测。按规定时间采集标本,采血时间以上午 7:00~9:00 较为适宜,空腹采血最迟不宜超过上午10点,太晚会由于体内生理性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而使血液状态发生变化,虽然仍是空腹采血,但检测结果容易失真(例如血糖值)。若过度空腹达24小时以上,某些检验也会出现异常结果。例如血清胆红素因空腹48小时而增加240% ;空腹过度时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反而会增加,故空腹时间并非越长越好。

检查前对药物的要求

1. 若正在服用抗生素类药品或维生素C 及减肥药物等,应停药3天后再接受检查。服用阿托品、感冒药、消炎药、安眠药等会影响肝功能检查结果。维生素C 能使血糖化验值偏低,特别是长期服用维生素C 的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降脂药、避孕药、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免疫抑制剂、某些降压药、降糖药、胰岛素及其他激素制剂等,均可影响血脂的检验结果。

2. 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应在采血后及时服药,不可因为接受检查而干扰现有疾病的常规治疗。

3. 即使空腹采血,但对慢性病患者服药应区别对待。如高血压患者每天清晨服降压药,是保持血压稳定所必须的,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所以高血压患者应照常服完降压药后,再接受检查。

采血时的心情

采血时心情紧张或恐惧会造成血管收缩,引起采血困难,同时也会因神经血管反射造成晕厥。所以被检者应放松心情,避免紧张。经常有人会说:“抽了这么多的血,需要多少营养才能补回来呢?”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和紧张,因为2~50mL血只占人体全部血量的0.5‰~3‰,不会影响人体代谢和功能,不需要刻意补充,人体完全可自动进行调整和适应。

三、解读化验结果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检验结果分为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

两种。

定性检验

检查物质的有或无。定性检验的结果一般用“+”、“POSITIVE”、“POS”等表示“阳性”;用“±”表示“弱阳性”;以“-”、“NEGATIVE”、“NEG”等表示“阴性”;有时也用“NORMAL”、“NORM”等表示“正常”或“阴性”的含义。

有时,“+”的多少,还能表示某种疾病病情发展程度上的严重性,也就是代表数量上的变化。例如,得了糖尿病,经常做尿糖试验,+、++、+++ 的符号,就说明糖尿病的病情有所变化:-为病情得到控制,+ 为病情轻,而++ 和+++ 说明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在继续恶化和发展。消化性溃疡的病人伴上消化道出血时,大便隐血试验+++或++++,则说明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

但“阳性”或“+”并不一定代表“检查结果异常”。例如,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检验结果中,乙肝表面抗体(缩写为HBsAb 或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中和乙肝病毒,抵御再次感染。表面抗体“阳性”或“+”说明可能以往有乙肝感染或隐性感染史,目前正处于恢复期;还可能是接种过乙肝疫苗的结果。接种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希望产生保护性抗体,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因此,“阳性”或“+”并不一定代表“检查结果异常”。

定量检验

检查物质的多与少。定量检验的结果用具体数值的形式报告,并附有结果的参考值范围。但不同医院、不同方法检测所使用的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一般用“”、“HIGH”、“H”等表示“数值高于正常”;以“”、“LOW”、“L”等表示“数值低于正常”。

对于异常的检验结果,除了上述的表示方法以外,有些化验报告单上还会用特殊的字体或符号(如“*”)给予着重指出,以提醒医生和被检者注意。在一般情况下,超出了参考值范围,应结合临床症状,请教医生再做相应的进一步检查。切不可恐慌,更不可盲目服药。

四、“治未病”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

篇2

坐在共青团省委机关的办公室里,徐本禹与其他干部无异。

但是这个“80后”年轻人的表情中,更多显露出成熟的责任与担当。手里是一张张志愿者活动的清单和日程表,事无巨细,他都要一一亲自过目。这种看上去有些琐碎的负责,其实源于他内心里长久以来对志愿者真挚的感情、深深的爱和理解。

他,曾经也是一名志愿者。

短短23天的支教生涯,贵州大山深处风景的灵秀、生活的贫困,孩子们纯朴的眼神、对外界的无限向往……改变了徐本禹的人生选择。

他,将一直以志愿者的身份做更多的事,责任使然,他无法推卸。

“我发现了春天”,从孩子们无心留在黑板上的一行字中,我感悟了更多的人生

徐本禹是从家教辅导孩子书桌上的《中国少年报》中知道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地方――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

那篇报道字字句句敲在徐本禹的心里,他提笔给筹建了狗吊岩岩洞小学的退伍军人吴道江写了封信,想要去学校支教。吴道江几次回信拒绝,理由都是这里太艰苦,徐本禹坚持要去。三个多月过去,吴道江终于同意了这个大学生的请求。

当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还未开展,徐本禹他们的行动也只是作为学校暑期社会实践的一项活动。这也为他们的行动增加了很多协调、组织上的困难。

2002年暑假,徐本禹和4名同学,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带着募捐来的款物,奔向大山深处的岩洞小学。

“岩洞里的教室仅仅是用两堵一人多高的墙隔开的,中间是过道,南边是一、四年级复式班,北边是五年级,一、四年级的黑板是用两根棍子搭在岩洞上,然后在棍子上搭了一块木板做成的。由于岩洞的上方没有隔开,在一边上课,在另一边可以很清楚地听到讲课声……”徐本禹把这种震惊记录在当天的日记中。他们几个志愿者与学生们见面的时候,教室所有的座位上、过道里,学校的走廊上,都挤满了学生。志愿者们讲普通话,孩子们就在下面瞪大了眼睛看着他们,徐本禹后来一直想,当时他们到底听懂了多少,他们基本都不会普通话。

半个月的支教时间很快过去,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和对外界的好奇向往深深打动了徐本禹。“那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广播站,没有任何的交通工具;没有大米,吃的是玉米面和土豆;学生没有教室,岩洞就是他们的学习场所;学生不会说普通话,不会唱国歌……但是孩子们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

最后,徐本禹答应孩子们多待一周,送走其他几位志愿者,他独自多留了七天,还承诺考上研究生之后还回来支教两年。

短短23天,彻底改变了徐本禹的人生。虽然他最终以初试372分的高分考取本校研究生,并且是公费,但是他还是决定回到大山深处,兑现当初的诺言。  有人说徐本禹傻,还给他起了外号叫“徐大傻”。还有人在网上留言说他作秀,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住他的脚步,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关于传递爱心的情结。

徐本禹出生在鲁西聊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99年,徐本禹考上华中农业大学,成为村子里第一个没有经过复读就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十里八村都为他骄傲,父母在欣喜之余,东拼西凑为他交上了学费。

在大学里的第一个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徐本禹还穿着薄薄的单衣。“我的室友胡源的父母来看望儿子时,我正好在宿舍。阿姨看到我穿得少,就把胡源的两件衣服送给了我,并对我说:‘天气冷了,别冻着。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和叔叔阿姨讲。’我听了非常感动。”徐本禹说,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要把爱心传递下去,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那些生活上需要帮助的人。

于是,这个本身还需要助学金资助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走上了助人之路。

2001年3月,因向绿色希望工程捐款,徐本禹成为湖北电视台《幸运地球村》的嘉宾。当节目录制完毕后,两位主持人其中的一位、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和事迹后,塞给徐本禹一个信封,徐本禹估计里面是钱,就坚决不要。田野和许戈辉说:“就把这钱当作是你哥和你姐送给你的!”

在回校的在公交车上,徐本禹打开信封一看,竟有500元钱。后来,徐本禹把其中的200元钱捐给了班里的一名家庭条件教差的同学,100元捐给了在聊城师范大学读书的景玉春,还有100元钱捐给了湖北沙市的一名孤儿――许星星。这是一个曾获得过“全国十佳春蕾女童”称号的小女孩,“她比我还苦,她六岁以前从没有吃过一个冰淇淋,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

徐本禹曾经在给星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帮助你,不图你为我们回报什么,只是希望你能够健康地成长,好好地读书,长大后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传递一种爱的力量,或许就是徐本禹一直以来的初衷和原动力。

两年的支教经历让我有很多值得珍藏的东西,我付出了,但收获了更多。那些纯朴的百姓感动了我

华中农业大学100多年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为哪个学生保留过研究生学籍。徐本禹若是执意去支教,就意味着他放弃了研究生名额。当时徐本禹名列第二,是公费生,这样算下来三年他可以给家里省一万五的学费,要是去支教,当时“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当年却不涵盖贵州省,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没有组织的志愿者,也就没有一分钱的补助。

可是徐本禹“骗”父亲说不想读,想等过两年再考一个好学校,还说支教每个月有400块钱的补助。老师、同学、家人都劝他先读了研究生再去支教,他的辅导员甚至不惜跟他翻脸。一时间,徐本禹变得孤立无援。

但是终究有一种力量还是让他义无反顾。他把这一天写进了日记:“2003年4月16日这一天,我做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岩洞小学当一名支教老师。”学校最终也被他的真诚打动,破例为他保留了两年的学籍。

他也似乎并不像想象中的坚强与大公无私,虽然选择去贵州支教虽然完全是自己的决定,但是每当想到去了贵州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没有电,没有朋友,只有孤单和寂寞……越想心中越发惆怅。临近毕业的时候,徐本禹说,他很想时间能够走得慢一些,这样的话,自己能够在学校里多呆上几天有电、有朋友的日子。

再次来到狗吊岩,新建成的为民小学已经投入使用,学校是两层楼,有6间教室,2间办公室,是香港的一家基金会捐助的,别的就没有什么变化了。但是毕竟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而这时,他又得知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的条件更为艰苦,孩子们更需要帮助与爱,于是,他又到大石小学进行支教。 在大石小学的支教生活,每一个细节都足以打动人心。当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在2004年春节期间经由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播出的时候,大家看到了徐本禹的生活,更看到了一种力量。支教的日子里,徐本禹写下这样的日记:

“在大石,整个冬天很难见到有几天是晴天,绝大多数时间是阴雨连绵,即使没有下雨,空气也很潮湿。学生每天早上从家里来到学校,鞋子总是湿的。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在我们搭建的帐篷里上课的时候,由于天气太冷,学生忍不住,总是下课的时候把脚放在炉子上面烤一烤。如果外面刮大风,帐篷里跟着刮大风,学生经常冻得缩成一团。有一次,我的一名学生被冻得吐了;还有一次刮大风,大风把我们上课搭建的帐篷刮跑了老远,帐篷的“木板”课桌都淋了雨。而我们在帐篷里一呆就是10个月,直到2005年6月份学生搬进了新的教室。在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我经常和学生谈起在帐篷里上课的情景,激励他们好好读书,其实,更是激励我自己!”

徐本禹曾经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作报告。谁也没料到,他在台上讲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坚持不住了……”许多本以为会听到豪言壮语的学生,眼泪顿时夺眶而出。

但是他还是没有选择离开。他的坚持,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在来贵州支教之前,无数湖北老乡(徐本禹在华中农业大学读书,把湖北看成他的第二故乡)关注着那些千里之外的山里娃,他们当中有年过古夕的老者、有中年人,也有青少年和儿童。他们要么捐钱,要么捐书、本、文具等学习用品。有的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虽然没有捐什么东西,但也都让徐本禹给山区孩子带去他们最真诚的祝愿。

2004年3月,徐本禹成为了共青团贵州省委组织实施的扶贫接力计划当中的一员,徐本禹的内心,终于在孤独徘徊了良久之后有了温暖的归属。

2004年6月,母校领导收到徐本禹的信,发现他情绪很低落,压力过大,决定派宣传部的彭光芒老师和范敬群老师来贵州看望他。徐本禹没有顾得上跟老师过多谈论自己的情况,就特地要求两位老师能够去大石小学看一下,两位老师看了大石小学的办学现状后,很受触动。他们回校以后把大石小学的情况以报告的形式反映给了校领导,后来经过研究,学校捐款8万元在大石村修建一所“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学校以行动支持了徐本禹支教行动。

虽然体力不断透支,在徐本禹所有的照片上,都看到他满脸笑容,精力充沛的样子,好像他生就从内心里热爱和理解他们。“我虽然很辛苦,但所付出的努力、辛劳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得到了学生们爱心的回赠,我感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付出那么多也是值得的。”

从开始做志愿者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性格和灵魂的一部分

很多人知道徐本禹,都是通过最早在天涯论坛上的帖子《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志愿者》,这是彭光芒、范敬群两位老师去看望他之后,含着热泪整理好挂上去的。在点击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很多人也开始行动起来。

徐本禹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一批志同道合的教师和学生志愿者以个人身份自发成立了“华农贵州支教基金”。2006年12月,“华农贵州支教基金”改名为红杜鹃爱心社,并注册为学生社团。在社团中,不断有同学毕业,也不断有新同学加入,他们致力于支教助学、帮危扶困工作。

徐本禹在母校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一次踏上了志愿者之路。这一次,他代表中国志愿者去了津巴布韦。

而此时,他的红杜鹃爱心社的助学工作已经平稳地开展。爱心社的曹建强和田庚,接过了学长的接力棒。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徐本禹又以一名普通志愿者身份,站在鸟巢外面的安检口,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服务。

篇3

尽管党和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一再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不是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同时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与政策主张却背道而驰。这不仅影响到改革的政策取向,更对经济改革造成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在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年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梳理各种观点,纠正错误的理解和导向,正本清源,在经济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理解。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不同理论阐释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个社会的,因而计划与市场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经济体中的。这种理论观点并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而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者所提出的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际上一方面把我国经济改革的对象——旧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等同于计划经济。另一方面把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从而将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由产品经济转到市场经济,错误地改为由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错误地将计划经济列为否定的对象,实质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在这种教条主义的影响下,或竭力反对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转而主张搞私有化,认为市场经济等同于私有制。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消灭公有制,实行私有制。该观点认为,公有制经济不具有私有制经济的排他、独占等性质,其所有者是一个抽象主体,产权是不确的。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只享有从经营中获取利益的权利,而不负有为自身错误决策承担相应责任的义务。因而,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极易从个人角度出发作出各项决策,而不惜损害所在经济体的利益。并且由于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地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很难与之公平竞争,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条件无法满足,自然也无法达到所谓的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而只有私有制经济才是市场经济的天然温床。私有制经济的企业和个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独享性,一切行为以实现自身和增加自身福利为目的,而恰恰在追求自身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了全社会的利益。这也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的主要内容。这种观点的政策主张实质是搞私有化,建立私有制,在改革中的表现就是主张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

(三)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

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是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现代再现。自由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洛克和密尔的政治自由学说与财产所有权理论。二是启蒙思想家合理的利己主义学说。三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这是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思想和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一样重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最佳的可自我调节的社会结构。因为,一方面,经济运行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在自由市场情况下,个人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场调节在不受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能最有效率地满足各方面需求,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其干预行为往往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不可调和的对立物,因而建议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主张实行全面的私有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础。其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是:国民经济基本上由市场自发调节,国家实行最低程度的干预,取消国家计划机构,否定国家发展规划;在所有制结构上,取消国家所有制,实行最大限度的私有化,大量吸收外国资本参与私有化改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主张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缩小国有企业涉及的领域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可见,在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就是实行全盘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很明显,这套改革主张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应警惕这种观点的不良影响。

(四)以“现代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不必考虑所有制问题。市场在国民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参与经济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运行。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容就应包括:一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二是破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四是摒弃旧的干预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改用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为此,该观点认为,在实践上的首要任务是实行广泛的私有化,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或实行股份制,使国家的作用从微观经济运行中逐渐淡出,直至完全消逝。

(五)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的观点

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说就是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结合,即社会公平+市场效率。该观点提出摒弃计划经济而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具效率。但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市场失灵,进而产生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其一便是要素社会分配不公。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必须使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完善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观点的影响较大,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社会上一种主流观点。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学术界出现了如各种“社会主义”的定义,主张将“公有制为主体”从社会主义定义中抽掉,提出“普遍幸福社会主义”、“功能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等于社会主义”、“股份制等于公有制”等概念的现象。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显然是片面的。一方面,混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表象。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是一种表象概念,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追求的目标或判断国家经济运行水平的标准,但不能成为区别任何两个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制度不同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淡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即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必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

纵观以上五种观点可发现,在经济理论史上,长期存在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起来的观点,这已成为一种教条。整个现代西方经济学都表明:自私经济人是出发点,市场经济必须以私有制为基础。这种教条思想在改革初期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市场经济,在改革后期表现为市场经济必然意味私有化,这成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思想根源之一。

二、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辨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关系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进行再理解。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一直存在。实际上一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本身就是不正确的。首先,市场经济的概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与商品经济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发展程度与阶段的不同。厉以宁曾说:“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样的。”第二,社会分工决定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育程度。一方面,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与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曾指出,“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列宁根据这一原理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指出,“国内市场的建立(即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基本过程是社会分工”,“市场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推动下,由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社会分工简单、低下,不能形成市场经济机制。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复杂、全面,人类社会的生产形式才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一种生产形式,并不是某个社会制度所特有的。其次,计划经济是一种和无政府状态经济相对应的生产形式,政府宏观调控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所谓计划是指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主体代表的角色,监控市场经济的运行,通过事先的计划对宏观市场和微观主体进行适当干预,维护国民经济的均衡、平稳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能有效克服自由市场经济先天的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缺陷,从而有效保证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平衡,避免生产过剩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最后,无论是单纯的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在经济资源配置上都有其固有的优势与不足。对单纯的市场经济来说,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市场主体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在大部分情况下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无法支持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保证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不能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为人民共享,惠及全体人民。对作为生产形式范畴的计划经济来说,一方面,它可从全局和总体利益上布局生产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计划调节容易受到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利益创造者对个体利益的追求,需要复杂的组织体系推动,并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将两者取优补短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优势更加明显、不足相对弱化的新的生产形式,即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内在地结合在一起,计划以市场为基础,市场以计划为指导。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被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有序运行,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二)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说市场排斥公有制经济,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建立。事实上,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可以相容,且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仍能发挥其高效率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作用。从理论上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也就没有我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这一对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和相对人口过剩两大规律,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爆发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随其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卓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明确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建立强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最大的缺陷”。从实践上看,即使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也存在并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郎成平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股权结构做的研究表明,欧洲国家持股现象非常普遍。在被研究的欧洲5232家公司中,奥地利国家持股14.81%,芬兰国家持股15.12%,意大利国家持股9.98%,挪威国家持股11.81%,瑞士国家持股7.59%。这充分说明国有经济完全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会成为市场经济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的阻碍因素。当然,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严重问题,必须改革。但同样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问题,在于其长期处于我国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所遗留下来的管理层面的问题。如,严重的倾向,以长官意志、行政手段管理指导生产经营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生产经营运行机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运行方法和体制。而认为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化,则是脱离了中国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照抄照搬。总之,市场经济是不排斥公有制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三)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更高发展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新的发展,是加入政府干预因素而形成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形成更加完善、复杂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主导作用,国家通过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要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中的一个层面,除此之外还有计划市场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两个层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是把市场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按照国民经济结构有计划地运行与发展,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自觉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组织生产。在计划市场机制中,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是统一的、有机结合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在一起的,其作用覆盖全部市场范围,而非相互割裂。计划市场经济能克服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病,基本保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实现,有利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身固然没有什么“姓资”、“姓社”问题,但现实具体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离开历史上某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运行的,它必然会与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合,形成一种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式或社会性质来说,它是姓“社”的。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这两重性质。从一般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达的社会分工为根据,是一种计划化了的现代市场经济。从特殊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现代市场经济。二是计划市场经济。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它是这三层含义的综合或统一。前二者属于生产形式的范畴,后者是特殊生产关系即所有制的范畴。这三个层面结合,组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实践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把目标搞清楚了,才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出发,要深化改革,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途径。

(一)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第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即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知识产权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第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与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理顺产权关系,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形成产权约束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第三,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宏观调控决策、监督、评估体系;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手段,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调控市场,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运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同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积极引导我国企业走上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有限制发展的轨道。

(二)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

篇4

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用简明朴素的语言概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提出“八荣八耻”的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首先“八荣八耻”划清了是非善恶、曲直美丑的界限。是非善恶、曲直美丑本是一个文明社会基本的价值标尺,具有确切的道德内涵。不知何时起,这个界限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了,“标尺”已无法代表确定的意义。《潇洒走一回》歌中,有这样一段歌词“留一半清醒,[:请记住我站域名/]留一半醉,至少梦里还在追随”,也许作词者未必赋予其明确的意义,但它确典型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人的某种心态:道德荣辱的相对,是非底线的模糊,道德实践的犹豫。毫无疑问,这种变化和心态与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变迁和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因为多样化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必然产生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与激荡,必然在形式上“消解”传统社会价值一元性、道德绝对性的尺度。换言之,价值多元化已成为了这个时期最鲜明的特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承认多样性、承认多元化是否就意味着可以放弃原则,混淆是非?我们已到了不得不认真思考的时候了。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总书记的概括固然是高屋建瓴,但“八荣八耻”的内涵应该说都是常识,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问题恰恰就出在“常识”上。可见,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问题,反映了极其紧迫性和重要性。一个社会如果放弃了是非的基本原则,没有了是非标尺,就是堕落的开始;一种社会生活如果失去基本的道德信念,就等于失去了生活的精神价值和灵魂,这种生活是低级而危险的。

其次,“八荣八耻”揭示了传统文明的当代价值。在中国丰厚的道德传统中,礼仪廉耻,四维八德乃为重要的内容。虽然传统道德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传统荣辱观的基本要旨却蕴涵着深刻的历史超越性。一是“知耻”与“荣辱”是人之要义。古贤看来,恶皆生于,乃人之大患,知耻是人的基本德性和人格,即荣辱问题是道德底线的问题,是人与非人的界限问题,所以也是不能含糊的文明标尺。取消了这个界限,人与动物也就没有了区分的意义。二是人只有知耻才能自觉地趋荣避辱,为善去恶,有所不为。有学者认为,荣是对善的感受,耻是对恶的感受,换言之,荣是对善的肯定性感受,耻是对恶的否定性感受。前者代表着道德理想的追求,后者代表着道德底线的把握。因此,羞耻心乃是一道极为重要的道德堤防,一旦决口,人将无所不为,无恶不作。厚颜,必胆大妄为。可以说“知耻”是荣辱观的心理底线,学界甚至认为与西方“罪感文化”相比,中国是一种“耻感文化”。前者出于原罪的压力,由外向内求解;后者出于内心羞耻的压力,由内向外求恕。因而具有更高的自律性和自觉性,更能揭示道德这种人类把握世界尺度的本质。三是荣辱乃为道义的尺度。古贤认为,凡人皆“好荣恶辱”,而荣辱之分不在地位的高低,财富之多寡,而在是否合乎道义。“由义为荣,背义为辱”,人生应当明于荣辱之分,行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显然,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正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给中华民族的“耻感文化”赋予了时代的意义,体现了深刻的实践理性精神。

最后,总书记强调尤其要重视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我以为,这并不是说青少年才需要荣辱观教育,而是教育必须要从小、从青少年抓起,这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从教育的角度,我们应当重视三个问题:一是领导集团、成年人集团是青少年道德成长的示范集团,因为道德问题是价值判断的问题,道德信念的确立不仅要教人以“知”,更要使人以“信”,青少年信不信我们教的一套“知”的理论,很重要的是示范集团给他们以什么样的示范。二是要重视实践的价值。荣辱观教育能不能真正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需要理论上更充分的挖掘,但实践的意义在当代可能更显为重要。有学者指出,一个社会如果在道德上说的是一套,行的是另一套,那么这个社会就必然产生道德危机。三是要在了解青少年成长生活的基础上,遵循教育的规律,通过丰富多彩的途径,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感、荣辱观。要把各种活动赋予教育的意义,不要把教育变成简单的活动,甚至是“政绩”的形式。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怎样的,我们明天就会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和谐社会必须有荣辱底线,幸福生活必然是有道德的生活。

篇5

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了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制定推出的

一、成本控制现状

其中,2011年医院总支出占收入比96.24 %, 2013年收入同比2011年增长114.82%,总支出占比分别为97.42%,同比2011年支出增长167.7%,具体明细见下表

上表可见,实施新会计制度后经营成本控制无明显变化,总支出呈上升趋势,未达到成本控制的预期效果。

二、原因分析

医院在实行新会计制度后,随着医疗收入增长,成本支出增长过快,医院运行成本居高不下,成本控制存在以下不足:

员工成本意识不足,不同人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不一致、各部门对本中心的成本控制概念模糊。片面追求某些高、精、尖新项目的开展,对进口耗材过于迷信、忽视对国产材料的选用,对患者的费用知情权、选择权尊重不足。

医院成本控制的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现仍沿用以前粗放式的成本核算,各部门责权利的结合并不明显。

医院成本核算现只核算到科室层次,对项目、病种的成本核算尚未开展,成本核算内容有待完善细化,归集分摊方法需进一步规范。

人员经费支出历来便是医院支出的重要项目,今后人员经费支出仍会呈上升趋势,这与国家政策要求在医疗收入体现医疗技术人员技术服务的价值含量、医院加大高素质医疗人才的投入、各项社保基金的投入和提高员工待遇相关。

三、对策

新医改政策要求医院提供服务更要体现其公益性,社会公众对降低就医成本的期待日益迫切,医保付费系统实行医保费用总额控制,外部环境对医院的经营发生了不利的变化;某院所在地区的三级医院垄断经营规明显,同一战略群组中的同等二级医院的核心资源和能力不相上下,所提供服务同质化,同业竞争非常激烈,差异化竞争战略效果已明显弱化;医院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需采取成本领先战略,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以低成本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需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去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和全面控制医院经济活动,建立成本控制系统,科学合理地安排支出,有效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和医院运营成本,走优质、低耗、高效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医院的短期运营目标和长期战略目标,实现社会、病人、医院三者利益的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为此,笔者对医院有关成本控制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责任,加强教育,倡导全员控制成本的经营理念

院长办公会是医院成本控制体系的上端,是决策部门,对全院成本管理起决定作用,高层强有力地组织和推动是有效成本管理的关键。医院领导可成立专门的成本管理小组,形成上下结合、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医院的成本控制需要医院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成本控制意识必须深入人心,医院需增强医院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增强员工自主意识与责任感,使员工自觉控制成本,降低医院运行成本。

借鉴成功企业的成本管理经验,如日本丰田公司的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管理模式是管理中的精髓,它的JIT(Just in time)理念强调全员参与、无差错、消除各种浪费,强调管理上的柔性,重视基础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TPS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通过降低成本获得收益。TPS管理精髓对医院来说同样适用,医院需要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能动性,提高对人性的尊重,使员工在一个舒适的物质、情感和谐的环境中工作,使员工脚踏实地的去寻找完成工作的更好途径,在保证服务质量前提下,通过消灭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一切浪费,以达成降低成本获取收益的目标。

(二)建章建制,分类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体系

新财务制度中明确表述了医院要建立成本管理体制,要求医院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控制标准,着眼成本形成的全过程,采取有效措施对成本形成过程的耗费进行控制,限制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或支出差异,以降低成本费用支出。

新制度对对医院原有的成本结构做了原则性调整和规定、对医院成本的细化分类核算也有很详细的规定,医院应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区分医疗成本和非医疗成本,遵行成本核算合法性、可靠性、配比性、一致性、重要性的原则,划定不应计入成本核算的内容,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整合成本信息,正确归集和分摊医疗成本,使提供的成本信息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反映医院真实的成本水平。

(三)推行预算,制定目标,建立成本控制考核评价和会计干预体系

实行成本控制,要求医院按新制度要求推行全面预算,医院应结合自身的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统筹安排。广泛收集来自内外部环境的信息,对影响成本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的调查、研究、规划、预测和决策,将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对预算的编制、审批、调整、分析、执行、考核进行全程结合,确定未来期间医院服务项目的目标成本,建立标准成本控制系统;预定成本计划、成本定额、成本费用开支标准、项目标准成本、成本差异、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将成本指标分解到医院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对成本预算执行结果进行量化考核,要求各部门、各环节对成本指标承担经济责任,进行责、权、利三者的紧密结合。

成本控制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在成本预算和执行过程中,必须结合成本预算的绩效考核,才能达到有效的执行力,由于医院比企业先天就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医院的成本绩效考核不能简单以财务指标为准,必须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平衡进行考核。在设计成本考核评价体系时,可借鉴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的思想,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业务流程、创新与学习四个方面搭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成本预算目标来选择评价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收入相关,要求员工对可控成本差异负责,奖惩分明,引导员工去主动控制,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

四、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控制,坚持对经营成本的可持续性控制

近年医院加大对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及高端医疗设备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医疗高素质人才的引入,将大量的经营所获资金投入到医院的建设过程中,使医院规模在短期内迅速壮大,医疗服务能力大大提高,但也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由于医院多年受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影响,财务风险意识低,对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入相对较忽视,在新形势下,医院宜加强对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投入,以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

某医院是事业单位,长期受行政管理机制的影响,医院内部的控制制度建设不太健全,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医院管理虽颇具特色,但内部控制管理相对滞后,较为粗放,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和监督。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成立内部审计部门,并保证内审的独立性,及早发现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切实降低医院总体运行成本,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参考文献:

[1]罗春晖.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成本管理刍议[J].医药前沿,2012年32期

篇6

财政部2011年颁布的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已经结束试点全面实施,无论是从制度本身的规定,还是从制度的完备性来看,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促进医院成本核算规范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对成本核算的积极作用

新《医院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成本核算的原则等方面进行了一些与时俱进的调整,这为推进成本核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医院成本核算更加规范

首先,权责发生制提升了成本核算的精度。与之前执行的《医院会计制度》相比,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明确提出“医院会计采取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这一规定剔除了之前会计制度中所包含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从而使得权责发生制得到彻底的贯彻和落实。其次,会计信息化管理使得成本核算更加科学,相比于之前执行的《医院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通过将财务软件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等外部系统的对接,能更好的支持会计成本核算工作。

(二)会计科目变化符合了成本核算的需要

新《医院会计制度》部分会计科目的变更满足了成本核算的要求。首先,新增部分会计科目使得部分成本能够更为直观的计入相对应的会计科目。如新增“固定资产清理”用于核算因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净值及其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其次,取消的部分会计科目符合了新时期成本变化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精度,如对于药品差价的问题,新制度规定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这一会计科目,而是按照药品实际发生的成品,借:库存物质,贷:银行存款(或者应付账款等科目)。再次,变更的部分会计科目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如“对外投资”科目进一步细分为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两个科目,这种变化可以更好的反应投资的去向。

(三)成本核算管理更加有力

首先,新《医院会计制度》强调了财务预算,规定“医院财务情况说明”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说明。此外,新《医院会计制度》还注重与当前国家财政改革的目标即国库集中支付的对接,从而有利于推动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其次,完善的报表体系也规范了成本核算管理,按照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财务报告不仅包括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并且对外公布的年度报告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这一要求必然使得会计核算更为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更为科学。此外,医院还需提供收入费用总表等表,这种完善的报表体系将倒逼成本核算规范化。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模糊之处给成本核算带来了不便

虽然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为加强和改进医院成本核算提供基础,但新制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确定之处,这些不确定之处将给成本核算带来不便。

(一)新制度依然存在模糊之处不利于精确的成本核算

新制度的模糊之处是指虽然从理论上来看这一概念的内涵非常清晰,但在具体的成本核算过程中难以有效的进行量化,或者这种量化不精确,从而给成本核算带来了不便。如对于医疗收入、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等科目中所提及的“医疗服务”,这种服务成本的确定难度较大,使得成本核算可能存在主观性或者说成本确定不客观。此外,部分会计科目中所包含的“其他”也过于笼统,不便于实际操作。

(二)新制度部分规定缺乏弹性不利于实事求是的成本核算

新制度部分规定缺乏弹性是指为保持《医院会计制度》的权威性,防止给部分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制度对成本核算的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由此也带来了弹性不够的问题。如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按照新的会计制度,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但在创新异常活跃的今天,固定资产可能会面临加速贬值的现实,这就会出现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相符的问题,实际上相当于少记了医院成本。

三、贯彻《医院会计制度》强化成本核算的思考

贯彻《医院会计制度》,强化成本核算,可以从更新理念高度重视成本核算,加强管理严格贯彻落实核算制度,规范方法提高成本核算准确性等方面着手。

(一)更新理念高度重视成本核算

首先,财务人员要深刻体会新《医院会计制度》所包含的基本理念如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化等,并按照这种理念推动成本核算工作。通过理念的更新,以新的方法、新的思想来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其次,财务部门要加强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成本核算的整体氛围。以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为契机,财务部门要加强与医院业务科室、功能科室、后勤基建科室的沟通和联系,努力帮助医院职工了解成本核算的相关制度,从而为财务部门进行规范化的核算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管理严格贯彻落实核算制度

首先,要注重区分新旧《医院会计制度》成本核算的差异,并通过编制对照表、成本核算指引等方式来帮助财会人员熟悉两者之间的异同,指导财会人员按照新制度进行成本核算。其次,要注重对旧会计制度结束日资产、负债、权益的调整,特别要规范资产清查以及盘盈、盘亏资产的处理,通过向医院报批等方式规范调整流程,从而力保成本核算的真实准确,防止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中成本核算不规范等行为。再次,财务部门要规范管理,对于财务部门出具的各类报告,要严格把关,层层审核,确保成本核算真实准确。

(三)规范方法提高成本核算准确性

首先,医院财务部门要结合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对一些模糊之处如坏账准备提取的比例等要予以明确,从而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其次,要高度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推动成本核算,通过建立连接财务部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综合处理系统,推动成本核算工作及时、科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7

眼下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对医院会计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旧制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需要,我国于2010年开始试点执行新《医院会计制度》。经近几年来各地的时间可以看出,新《医院会计制度》相较于旧制度来说成本费用科目更加合理,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成本费用的支出,对医院财会成本核算的改革和实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对此作了深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成本核算的积极影响

(一)对成本核算进行了有效规范

新会计制度中对医院会计权责给出了明确规定,并将其作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相关会计要素,其中包括有资产、负债、收入净资产以及费用支出。彻底取消了收实现制,对费用和收入实施了科学合理的配比,有效改善了传统核算方法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高了医院成本核算的规范化、谨慎性、配比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避免虚假信息造成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定会计科目也发生了变化,促使科目可以和成本相互对应,例如:将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扣科目关联到一起,这样可以直接且明显的反映出固定资产地损耗和使用情况。取消部分会计科目,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精度,例如: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科目,改变了“药品支出”和“药品收入”的核算方式,调整了传统的药品售价核算,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控制了医院的虚假开支,大大提高了药品的根本职能。

(二)实现了科学化的成本核算

新制度的实施也进一步强调了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对于每一项费用的支出都要严格执行相应的预算说明。新制度对于和国家的对接比较注重,这种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成本核算的实施。除此之外也完善了财务报表内容,加强了成本核算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审计报告等相关资料一一俱全,有效提高了医院财政报表的合法性以及所发表文书的公允性。

二、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医院相关管理人员对于成本管理意识较为淡薄,成本核算的基础较差,成本核算意识严重不足。甚至有些职工一致认为成本核算工作是财会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业务扯不上丝毫关系,使成本核算工作遭到了严重忽视。导致在医院管理过程中频频出现注重收入忽略支出现象。不利于医院财务工作的管理和发展。

(二)医院成本管理尚未明确职能,成本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在绝大多数的医院对于成本核算都不是很重视,并未全过程的实施,只是事后在进行核算,这样一来成本核算所反映的信息也只局限于事后成本,对于事前和事中成本来说并未有清楚的揭示和分析,同时缺乏严格的成本考核。对于药品、材料、物资等的耗费没有控制,一味购入,不计产出,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资源占用、资源浪费等现象。

(三)医院成本核算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极具多样性和专业性,分工较为精细,使得成本核算包含超大的数据信息量,同时众所周知医疗服务是按照项目收费,成本要素一时难以界定,导致传统的手工核算无法适应目前的需要,只能使用计算机程序来完成相关工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医院在成本管理体系上尚未完整,缺乏科学性,有待改进。

三、对于医院成本核算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缓解成本信息的局限性

新制度规定成本价格必须要在医疗服务价格之上,道理上来讲成本不能完全决定医疗服务的价格,定价太高群众肯定无法接受。但是如果为了降低价格而降低服务质量也是违背伦理道德与医疗改革要求的,再一点如果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价格也不利于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因此医院可以据此实施“差别定价法”,以成本为基础,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实施“统一定价法”,根据差别进行买单,根据基本原则提供医疗服务,对于难以解决的费用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则由政府来解决。除此之外新制度的实施也重新规定了药品的核算方法,实施个体计价方法,这种方法的实施影响着药品的生产效率,对于这种现象,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法对药品采购进行计量。

(二)重点培养工作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由于医院职工对于成本核算工作缺乏较高的认识,因此领导层必须要将财务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培养作为重点,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现在有很多的医院职工

都认为成本核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毫无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工作,相互之间缺乏沟通,成本核算工作就会难以完成根本目标,严重者会影响到整个医院的未来发展,对此,工作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医院必须要从多方面实施,大力提倡相关人员学习新会计制度的重点知识内容以及最新要求,从多方面增强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会计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定期组织相关教育培训,加强计算机等信息软件的技能教育,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可以得到顺利实施。

(三)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医院新会计制度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建立在旧制度之上的,尚未完善,基础较为薄弱,导致整个医疗系统缺乏严格的控制,严重影响到了最终的核算质量。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应该在很多方面结合国家相关制度的要求,以医院的实际事务为基础,不断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尽可能的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满足新制度的最新要求。

四、结束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制度的实施虽然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仍旧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医院内部必须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针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有效改善,使新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筱芬,医院新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4):170-172.

[2]胡静,李诗,李长庭.简论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2(5):48-49.

[3]刘敬华.新《医院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4):88-90

篇8

[DOI]10.13939/ki.zgsc.2017.15.358

从目前我国医院发展的现状与管理的实际情况入手,成本核算是医院各项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随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医院越来越重视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工作,能够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更好地发展,本文对新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医院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对当前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一定的改善措施,旨在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质量。

1 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概述

医院财务制度原有的成本核算相对比较笼统,虽然要重视医院的成本核算,但是核算的对象是什么,该如何来核算,核算的统一标准等方面就比较模糊不清。因为没有明确的核算目标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就难以顺利地开展。而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相对于传统的财务制度来说,各个方面更加明确,明显让医院成本核算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新财务会计制度中明确对医院成本核算有了明确的定义:“医院必须对成本进行分析与核算,从而对成本提出对应的控制措施,达到降低医疗活动的基本成本。”无论是医院成本核算的原则,还是核算对象以及成本的轨迹、作用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文规定,对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实际操作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作用。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科目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主要是对一些项目实行了分割与合并,而这些调整均会对医院成本核算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2 成本核算框架

《医院财务制度》第30条明确规定:医院科室成本核算需要将科室划分为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医疗辅助类、行政后勤类,而科室成本的分摊为四级分摊。从目前财务制度对科室的定义来分析,医院成本核算需要对各类科室的成本核算体系进行分类与梳理。例如:传统的医院成本核算中没有单独体现医疗辅助类科室,因此,在实施“新两制”的基础上,可以对医院科室核算体系进行规范与整理,从具体要求来看,科室分摊等级也需要进行对应的调整。因此,每一个医院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成本核算中要灵活处理,也不能完全按照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来进行调整,要以制度为基准,然后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通常从医院临床管理方面入手,比如,麻醉手术科、介入放射科、内镜中心等,这些科室统称为平台科室,关于科室分摊等级的核算,则需要根据平台科室实际需求来进行调整。我国大部分医院临床的真实情况是为平台科室提供临床服务。从受益的基本原则来看,谁受益谁就应该对相关成本进行承担。因此,医院成本核算系统则需要根据各个医院临床服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对应的核算处理。首先,要将临床科室的成本分摊到平台科室;其次,再进行四级分摊到各个科室。通过四级分摊,能够对成本进行更好的统计,而且通过分摊之后,不仅能够明确各个科室的成本,而且还能加强控制的力度。

3 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3.1 核算意识不强

通常公立医院管理层为了促进医院的发展,会将重点放在医疗改革方面,重视医疗改革的同时,忽视了医院成本核算的现实意义。这种只注重积累与发展,但是不重视内部规划的运作方式,导致医院财务人员逐渐开始忽略成本核算这项工作,认为成本核算仅仅是财务管理当中的一个环节,而且不重要。但是成本核算其实关系到医院的投资,通过成本核算能够明确掌握医院资金的去向。因为忽视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很容易造成医院出现重复投资的情况,影响到医院的整体收益。

3.2 成本核算制度不够完善

医院管理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对医院内部核算成本工作不够重视,这是导致医院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医院成本核算工作与医院其他医疗工作脱节,没有统一的机制就难以发挥医院各项工作的功能。这样便会出现成本核算工作无法完全跟上成本核算的计划,忽视了成本核算最为重要的功能――计划功能。很多成本核算方法也不够规范,缺乏科学性与统一性,导致医院成本核算缺乏说服力,完全没有将成本核算的统筹能力发挥出来,核算结果只是无用的数据,无法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依据。

3.3 医院对于实物的资产核算不到位

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由于医院成本核算制度的形成与完善相对比较滞后,从而难以适应新制度的改革要求,而且部分医院内部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够到位,例如,医院内部的医疗设备没有划分维护的资金,日常维护难以切实进行,核算物资过度占用资金导致医院重要的工作无法开展等。因此,医院资产账面的价值与实际的价值严重不符,影响到医院未来的发展。

3.4 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够完善

在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影响下,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环境要将越来越复杂,涉及各个科室的分摊、临床部门的服务等。由于医院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缺乏信息核算的专业技能,导致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管理系统与实际运作细节上的不符,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医院成本核算的效率与质量,由于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够完善,核算数据存在差异,导致核算结果数据失去有效性,最终影响到医院成本核算的基础功能。

篇9

一、医院成本核算的概念和对象

医院成本是医院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各种消耗。医院成本按核算对象可分为科室成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病种成本、床日和诊次成本,以上成本的核算均可分为医疗成本、医疗全成本和医院全成本三个层次逐层进行核算。医院成本核算范围包括: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财政项目补助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科教项目补助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二、实行成本核算的具体内容

(一)提高医院成本管理的意识,形成医院文化

医院实行成本核算,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是由医院领导组织,全院职能科室、临床科室密切配合,关系到全体职工的系统工程。加强成本核算知识培训,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充份调动职工参与成本管理控制的意识和积极性,明确成本管理真正的意义所在。在这样的医院文化氛围下,能较好协商解决,财务、业务部门间的产生的问题,提高成本核算管理的工作质量。例如:现新会计制度下财政项目补助支出和科教补助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需要从原固定资产中剥离,这就需要财务部门、设备科、总务科、信息科、科研科等相关科室积极配合协作,才能快速准确的完成此项工作。

(二)医院成本核算的归集、分摊

1、人员经费:现在大多数医院在人员信息管理方面实现了数字信息化管理,并进行了科室直接成本核算,对工资、福利及有关的人员经费能根据会计分期和权责发生制原则按核算单位进行归集。临床医生大部份同时服务于门诊和住院科室,其人员经费可按照收入比例,在所在的门诊、住院临床科室间进行分摊。

2、卫生材料及药品费:卫生材料及药品费属于直接成本是医疗业务成本的重要组成,是否有效的管理和使用药品、医用耗材与医院的经济收益有直接的联系。由于医用耗材的成本不是根据科室当月的实际使用量统计和归集,而是根据材料库和药库的领用情况进行统计,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当期的成本。虽然大部分医院现在要求科室按照使用情况有计划的领取相应材料,但在实际执行操作中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领用与使用不相符。笔者认为,可在各个核算单元设立一个药品、医用耗材子库或备查账,根据库内的使用情况计算当月的成本。其次,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计算时,应注意单独收费卫生材料收入及成本的归集。特别是卫生材料成本,在材料入库时应与日常使用的同类材料区分开,以便于统计。

3、提取医疗风险基金:按医疗收入3‰提取,当发生医疗纠纷进行赔款时由医疗风险基金支付。按医疗收入总额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可能会存在各个科室的提取数与实际支出数不相匹配,笔者认为可在医疗风险基金科目下按科室设明细辅助账,提取数与支出数细化至各个核算单元。若支出数大于提取数,在计算科室成本时将超出部份计入其中;若科室在较长时期内未发生支出,可给予适当的奖励,促进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其次,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所产生的相关费用是否也可在医疗风险基金中体现,有利于整体事件所形成的费用归集、分析。

4、其他费用:包括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培训费、公用车运行维护费、洗涤费、科研教学费等。例如,水电成本的归集,尽可能为不同科室分别安装水电表,按实际使用量确认费用计入医疗成本,无法实现或计量的可按医疗收入等方法分摊到相应的科室。洗涤费的归集,可针对不同种类的物品的洗涤费进行定价,按实际工作量分别进行计算分配。科研教学费中包括医院使用自有资金成立的科研项目以及科教项目补助以外由医院配套投入的资金部份,是否可视同科教项目补助支出,在计算医疗业务成本时从其他费用项目中剔除,进而鼓励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务服务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医疗水平。

5、成本分摊:科室成本实行三级分摊法。一级分摊:行政后勤类科室的费用按人员比例向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医辅科室分摊,并分项结转。二级分摊:医辅科室成本向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分摊,按照不同性质的科室分别采用收入比重(如门诊办公室、门诊收费、药库等)、工作量比重(如材料库房、水电班、洗衣房等)、占用积比重(如中央空调、安保临控、中心供氧等)等方法。三级分摊:将医技科室成本采用收入比重法向临床科室分摊,形成门诊、住院临床科室的成本。

6、科室成本、诊次和床日成本、医疗项目成本、病种成本、成本分析指标以及成本报表编制,都是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归集和分摊计算形成。因此要求成本基础数据准确、精细,要求产生数据来源的相关管理和流程同样精细,进一步优化基础管理和业务流程,不能为了数据而制造数据。

(三)健全成本核算信息系统

因医院的特殊性,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涉及面广,其成本核算非常复杂,需要收集大量的原始数据。医院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的HIS系统,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管理系统。成本核算管理系统与HIS系统、财务核算等系统应相互开放接口,便于数据和指标的计算、分析、考核,提高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四)建立成本考核与评价机制

在医院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成本控制将成为空谈。建立有效、合理的绩效激励体系,将成本控制效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体系,深入了解各科室真实的情况,既考虑医院和职工的利益,同时兼顾患者的利益,做到奖惩分明,使其能自觉控制成本,降低费用,提高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10

尽管党和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一再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不是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同时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与政策主张却背道而驰。这不仅影响到改革的政策取向,更对经济改革造成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在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年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梳理各种观点,纠正错误的理解和导向,正本清源,在经济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理解。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不同理论阐释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个社会的,因而计划与市场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经济体中的。这种理论观点并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而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者所提出的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际上一方面把我国经济改革的对象——旧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等同于计划经济。另一方面把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从而将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由产品经济转到市场经济,错误地改为由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错误地将计划经济列为否定的对象,实质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在这种教条主义的影响下,或竭力反对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转而主张搞私有化,认为市场经济等同于私有制。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消灭公有制,实行私有制。该观点认为,公有制经济不具有私有制经济的排他、独占等性质,其所有者是一个抽象主体,产权是不确的。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只享有从经营中获取利益的权利,而不负有为自身错误决策承担相应责任的义务。因而,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极易从个人角度出发作出各项决策,而不惜损害所在经济体的利益。并且由于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地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很难与之公平竞争,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条件无法满足,自然也无法达到所谓的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而只有私有制经济才是市场经济的天然温床。私有制经济的企业和个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独享性,一切行为以实现自身和增加自身福利为目的,而恰恰在追求自身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了全社会的利益。这也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的主要内容。这种观点的政策主张实质是搞私有化,建立私有制,在改革中的表现就是主张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

(三)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

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是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现代再现。自由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洛克和密尔的政治自由学说与财产所有权理论。二是启蒙思想家合理的利己主义学说。三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这是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思想和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一样重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最佳的可自我调节的社会结构。因为,一方面,经济运行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在自由市场情况下,个人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场调节在不受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能最有效率地满足各方面需求,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其干预行为往往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不可调和的对立物,因而建议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主张实行全面的私有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础。其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是:国民经济基本上由市场自发调节,国家实行最低程度的干预,取消国家计划机构,否定国家发展规划;在所有制结构上,取消国家所有制,实行最大限度的私有化,大量吸收外国资本参与私有化改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主张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缩小国有企业涉及的领域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可见,在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就是实行全盘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很明显,这套改革主张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应警惕这种观点的不良影响。

(四)以“现代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不必考虑所有制问题。市场在国民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参与经济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运行。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容就应包括:一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二是破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四是摒弃旧的干预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改用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为此,该观点认为,在实践上的首要任务是实行广泛的私有化,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或实行股份制,使国家的作用从微观经济运行中逐渐淡出,直至完全消逝。

(五)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的观点

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说就是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结合,即社会公平+市场效率。该观点提出摒弃计划经济而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具效率。但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市场失灵,进而产生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其一便是要素社会分配不公。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必须使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完善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观点的影响较大,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社会上一种主流观点。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学术界出现了如各种“社会主义”的定义,主张将“公有制为主体”从社会主义定义中抽掉,提出“普遍幸福社会主义”、“功能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等于社会主义”、“股份制等于公有制”等概念的现象。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显然是片面的。一方面,混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表象。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是一种表象概念,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追求的目标或判断国家经济运行水平的标准,但不能成为区别任何两个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制度不同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淡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即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必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

纵观以上五种观点可发现,在经济理论史上,长期存在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起来的观点,这已成为一种教条。整个现代西方经济学都表明:自私经济人是出发点,市场经济必须以私有制为基础。这种教条思想在改革初期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市场经济,在改革后期表现为市场经济必然意味私有化,这成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思想根源之一。

二、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辨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关系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进行再理解。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一直存在。实际上一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本身就是不正确的。首先,市场经济的概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与商品经济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发展程度与阶段的不同。厉以宁曾说:“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样的。”第二,社会分工决定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育程度。一方面,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与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曾指出,“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列宁根据这一原理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指出,“国内市场的建立(即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基本过程是社会分工”,“市场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推动下,由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社会分工简单、低下,不能形成市场经济机制。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复杂、全面,人类社会的生产形式才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一种生产形式,并不是某个社会制度所特有的。其次,计划经济是一种和无政府状态经济相对应的生产形式,政府宏观调控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所谓计划是指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主体代表的角色,监控市场经济的运行,通过事先的计划对宏观市场和微观主体进行适当干预,维护国民经济的均衡、平稳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能有效克服自由市场经济先天的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缺陷,从而有效保证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平衡,避免生产过剩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最后,无论是单纯的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在经济资源配置上都有其固有的优势与不足。对单纯的市场经济来说,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市场主体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在大部分情况下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无法支持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保证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不能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为人民共享,惠及全体人民。对作为生产形式范畴的计划经济来说,一方面,它可从全局和总体利益上布局生产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计划调节容易受到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利益创造者对个体利益的追求,需要复杂的组织体系推动,并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将两者取优补短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优势更加明显、不足相对弱化的新的生产形式,即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内在地结合在一起,计划以市场为基础,市场以计划为指导。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被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有序运行,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二)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说市场排斥公有制经济,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建立。事实上,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可以相容,且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仍能发挥其高效率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作用。从理论上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也就没有我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这一对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和相对人口过剩两大规律,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爆发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随其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卓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明确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建立强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最大的缺陷”。从实践上看,即使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也存在并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郎成平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股权结构做的研究表明,欧洲国家持股现象非常普遍。在被研究的欧洲5232家公司中,奥地利国家持股14.81%,芬兰国家持股15.12%,意大利国家持股9.98%,挪威国家持股11.81%,瑞士国家持股7.59%。这充分说明国有经济完全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会成为市场经济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的阻碍因素。当然,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严重问题,必须改革。但同样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问题,在于其长期处于我国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所遗留下来的管理层面的问题。如,严重的官僚主义倾向,以长官意志、行政手段管理指导生产经营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生产经营运行机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运行方法和体制。而认为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化,则是脱离了中国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照抄照搬。

    总之,市场经济是不排斥公有制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三)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更高发展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新的发展,是加入政府干预因素而形成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形成更加完善、复杂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主导作用,国家通过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要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中的一个层面,除此之外还有计划市场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两个层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是把市场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按照国民经济结构有计划地运行与发展,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自觉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组织生产。在计划市场机制中,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是统一的、有机结合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在一起的,其作用覆盖全部市场范围,而非相互割裂。计划市场经济能克服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病,基本保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实现,有利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身固然没有什么“姓资”、“姓社”问题,但现实具体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离开历史上某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运行的,它必然会与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合,形成一种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式或社会性质来说,它是姓“社”的。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这两重性质。从一般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达的社会分工为根据,是一种计划化了的现代市场经济。从特殊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现代市场经济。二是计划市场经济。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它是这三层含义的综合或统一。前二者属于生产形式的范畴,后者是特殊生产关系即所有制的范畴。这三个层面结合,组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实践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把目标搞清楚了,才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出发,要深化改革,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途径。

(一)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第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即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知识产权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第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与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理顺产权关系,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形成产权约束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第三,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宏观调控决策、监督、评估体系;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手段,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调控市场,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运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同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积极引导我国企业走上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有限制发展的轨道。

(二)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

篇11

【摘要】 目的 总结并分析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简称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的临床意义及护理要点。方法 1986年1月~2003年12月在1112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术中均留置一根鼻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第二天开始经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液,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达每日2000ml左右,至术后12~14天拔管。其中35例吻合口瘘和12例饮水呛咳的患者则保留营养管至吻合口愈合或声带功能代偿,饮水呛咳改善后再拔除。结果 全组病例均能耐受营养管的留置。经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能满足患者每日的营养需要量,减少了静脉输液量和卧床输液时间,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效果良好。结论 留置营养管并经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既满足了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患者的营养需要量,又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 食管癌 贲门癌 十二指肠营养管 护理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禁食时间较长,为了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我科从1986年1月~2003年12月在1112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中均预置了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简称营养管),术后早期经此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1112例,男834例,女278例;年龄46~82岁,中位59岁。食管癌853例,贲门癌259例。食管胃(或结肠)颈部吻合术721例,食管胃(或空肠)胸内吻合术391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5例,其中颈部吻合口瘘20例,胸内吻合口瘘15例;一侧声带麻痹,饮水呛咳12例。

1.2 方法

1.2.1 营养管置入法 (1)术前将营养管插入胃管侧孔并捆绑在一起,经鼻腔插入胃腔,术中将营养管与胃管分开,在营养管头端系一指套包好的“糖球”,由“糖球”导引将营养管头端送入十二指肠降部以下,尾端在鼻孔外固定。(2)术中将消毒营养管和消毒胃管捆绑在术前已插入的胃管上,将插入的胃管拔出并将消毒营养管和消毒胃管一并带至鼻腔外,在营养管头端系一“糖球”后送入十二指肠降部以下。营养管头端剪两个小侧孔便于肠内营养液的注入,包“糖球”的指套也剪两个小口,便于“糖球”溶化后吸收。

1.2.2 肠内营养给予方法 全麻术后第二天,经营养管注入50%GS40ml+10%KCl10ml,每天2~3次,以刺激肠蠕动;第三天开始经营养管注入肠内营养液体100ml,每天4~6次,以后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程度,逐渐增加肠内营养液的量和次数,使每天总量增加到2000ml左右,同时逐渐减少每日的静脉输液量。

1.2.3 肠内营养液的配制 (1)药厂生产的能全素、能全力、营养要素等营养粉剂,按比例配成营养液;(2)食品厂家生产的葡萄糖粉、奶粉等加适量盐配成营养液;(3)食物加工的米汤、肉汤、鱼汤等三大类营养汤。本组病例的营养液以第三类最常用,其次是第一类,第二类较少用。

1.2.4 营养管的护理 (1)术前向患者宣传留置营养管带给患者的好处,告知患者营养管很细,会有轻微不适,但可以耐受,术后应配合医生和护士保留好营养管,不要随意拔出。(2)术后检查营养管尾端是否用胶布固定好,因为营养管头端的“糖球”会随肠蠕动而下行,若营养管尾端未固定好,则体外的营养管会因“糖球下移进入体内而缩短,或不小心而被拔出体外。(3)经营养管给营养液可以持续滴入,也可以间断缓慢注入,每次给完营养液后都应该用温开水冲洗营养管,以确保营养管的通畅无阻,冲洗完后再将营养管封闭,以免营养液或消化液经营养管倒流。(4)营养管的留置时间可依据患者术后恢复的情况而定,患者恢复良好则在术后12~14天拔除;若患者的声带麻痹,饮水呛咳,为了维持病人每天的水份量,则应该等到患者声带功能代偿,饮水不再呛咳后拔除,若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不能经口进食,这时就完全靠营养管来给予患者肠内营养,直到吻合口瘘愈合并能经口进食后再拔除营养管。

2 结果

全组病例均能很好的耐受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的留置,包括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和饮水呛咳的病例需要较长时间留 置者均能耐受。由于营养管的留置和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从而减少了静脉液量,缩短了卧床输液的时间,增加了患者自由下床活动的时间,有利地促进了患者康复。12例饮水呛咳的病例经营养管给液体从而保证了患者每天需要的水份量。35例吻合口瘘的病例在不能经口进食期间,经营养管给予全量肠内营养,替代经静脉输入肠外营养,既有效地保证了患者每日的营养需要量,又大幅度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 讨论

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常规禁食5天左右,开始进食后要求患者从流质开始向半流质过渡,而且要求患者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进食量。若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则需要长期禁食,直到瘘口完全愈合为止;若喉返神经损伤,饮水呛咳则在声带功能代偿,饮水呛咳改善后方可饮水和进食液体。在禁食和禁水期间,以及少量进食期间,为了提供患者每日的营养需要量,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康复,就必须经静脉给予肠外营养,或者经鼻饲管给予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的临床要求更严格,所需费用更高,对周围浅静脉有一定的刺激,患者卧床输液时间长,肠粘膜也将废用、萎缩,屏障功能障碍;而肠内营养则临床要求不高,费用也低,可以带营养管下地活动,卧床时间较短,而且对胃肠道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均有支持和促进作用,并可维护肠粘膜的屏障功能 [1] 。因此,对于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术中均应考虑置入营养管,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既维持了患者营养需要量,促进了伤口愈合,又减少了静脉输液的量和时间,而且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篇12

(一)新闻文本与意义建构

文本,是携带意义的符号的媒介化呈现,是带有明显吸引受众意图的客体。新闻事件被转化为意义相对完整的符号体系,以之来反映新闻事件,该符号体系可称之为新闻文本。新闻文本可以由声音、文字、视频、图片等元素来构成。互联网中的新闻文本具有高频互动、极速传播、即时生产、易于复制、形式丰富等特点。PGC和UGC成为新闻文本的重要生产方式。

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指新闻生产者按照一定规则、立场对新闻事件加以选择、加工。学者桑德斯认为新闻框架(包含媒体、记者、编辑的立场、原则,新闻价值规律以及利益关系等)借由新闻文本的生产加以体现。

(二)文本解读者的角色演变

传统的新闻受众在进行文本解码时虽然会启用对抗式解读的模式,但其行为是基于保护个人固有观念的防卫行动,是被动且私人性的,不能与其他受众即时交换意见,更不能借助新闻文本评判其固有框架。

互联网为新闻文本的传播提供一个社会化传播通道,即时互动、跨域共享、终端掌控的特质使用户不仅能够同时参照不同文本来解读同一个新闻事件,而且能够接触到同一新闻事件的众多解读者。技术赋权加上主体意识觉醒,社会化传播中的新闻解读者爆发出极大的消解能力,他们通过评论、弹幕、恶搞等方式抒发个人意见并将私人见解公之于众、互相交换。新闻文本一旦投入到该传播情境中,便会不停地变化,难以回到本初;不断有用户在文本上留下自己的痕迹,或声援、或极力反对、或联想到其他文本进行对照分析

解读者对于文本意义的解构正是在交互式传播和意义再制中完成的,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1、通过评论、弹幕、意见按钮等符号生产直接改变文本样态;

2、把个人对新闻文本的解读编码为表情包、恶搞视频、网络段子并投入社会化传播通道中,以次生文本来互文新闻文本,在互文基础上消解其原本的框架或意义;

3、用户参与媒介议程,社会化信息聚合平台通过大数据监测捕捉到用户使用的高频词汇或意见形态后,会将之反馈到新闻文本的生产部门,在追求点击率、关注度的媒介运营逻辑中,本初的新闻文本会快速被迎合用户视角的文本所取代。

二、激活:新闻文本在社会化传播中的价值再生

在社会化传播情境中,文本的传播与生产是共时进行的,用户在将之传播给他人的同时在不断地补充信息;用户在解构文本意义的同时也在赋予它新的视角和话语,意义解构和价值激活往往同时发生。

多主体的参与,为新闻事件的价值挖掘和延伸提供了多视角与多层级的关注与拓展。新闻文本的价值再生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1、原本没有呈现在新闻文本中或者被一笔带过的信息被网友挖出被加以强调,进而引起关注;

2、原本不受重视的新闻文本(不具有新闻价值或新闻价值较小的事件)因为触发某种潜在社会心态,因而成为被曝光的焦点;

3、由于网友不断地进行表情包等次生文本创作和传播,使得新闻文本的某个要素成为社交货币,进而成为现象级的新闻事件。

用户根据个人的经验和价值体系去寻找共鸣点并加以解读,解读文本进入传播通道后,有相似经验或者文化语境的用户往往能一拍即合,此时将会吸引更多目光关注新闻文本。因此,用户在激活新闻价值的同时也延伸了其传播路径、扩大了其传播范围。

三、动因探析:互联网用户主体性的觉醒

互联网用户不再是无力的受传者,主体意识的培育是传播环境中多种力量共同使然。

(一)媒介技术赋权

互联网发展到web3.0万物皆媒、智能互联的智媒时代,媒介技术赋予了用户主动参与、高频互动,即时共享的权利。参与的脑力成本、技术成本、金钱成本、时间成本都大大降低,用户的主动性提高。

(二)娱乐文化的消解力量

互联网用户经历了看别人玩 跟着别人玩 一起玩 自己玩/逗你玩的进阶过程,在接受娱乐文化的过程中,用户逐渐关注到个人的情绪、观念和行动力,并逐渐在个人表达、互动和分享中收获乐趣和满足感。主动评判、戏谑、调侃、恶搞新闻文本是娱乐文化长期培育的结果,娱乐的力量消解了文本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新闻受众学会了平视和对话原本高高在上的麦克风。

四、解构与激活的正向效应

从媒介文化的视角来看,用户对于新闻文本的意义解构和价值激活过程,也是民间舆论打破官方和商业资本固有话语体系的过程,是个性化表达逐渐建立自由、独立的文化氛围的过程。它有利于私人经验的交互传播,进而挖掘潜伏的社会心态,形成公共议事空间。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