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06-15 09:28: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的重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的重点

篇1

一、采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层层深入重点

课文的重点往往与作者的写作目的紧密相连,它在文中占有大量的段落,也难以理解。教师在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时,需要设置好台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对学生进行提问:“你们说说小女孩一共擦了多少次火柴,每次均幻想到哪些东西?”学生听到纷纷举手回答:“小女孩一共擦了五次火柴,她在微弱的火柴光中看见暖烘烘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还有疼爱她的奶奶。”“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令小女孩产生这些幻想的呢?从这些幻想中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作者写这些又是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听后,议论纷纷,积极举手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章重点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更加认真地阅读课文,以更好地回答问题。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课文中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二、创设情境,加强感受

文章通常是作者仔细观察、体验生活而写成的。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获得充分的体验,就有益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在讲授课文中的重点段时,也可以千方百计地创设课文情境,加强学生的感受。如此,可以使学生一直在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中学习,获得体验,不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恰当补充,增强理解

显而易见,课文中的重点通常亦是理解的难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则需要教师挖空心思地充实内容,为学生的理解做好铺垫。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一部分和课文重点段有关的内容当作补充材料,综合课文展开阅读。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底鱼类内容,我指导学生读《海底的冷灯》这篇文章。如此不但让学生丰富了海洋鱼类方面的知识,而且让学生明白了海底鱼类发光的秘密。这样恰当地补充一些材料,有益于发挥学生的思维,有益于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段的理解。

四、启发想象,丰富体验

在讲授课文的重点段时,依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加深学生的体会,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十分有益。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我采用生动的语言引领学生到院子里看星星、看月亮,再运用音乐启迪学生想象飞向月亮,有的学生说自己身子好像变轻了,有的学生说自己的腿好像变长了,还有的学生说自己好像坐上月亮了。然后,我把学生所说的画在黑板上画好的月亮里,再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如果自己飞上蓝天后坐在月亮的小船上会看到些什么景象?这一连串的想象活动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一幅优美的画面,进而让学生深刻领悟课文的丰富美感。

综上所述,课文中重点段落的教学是影响教学成功的最大原因。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重视重点段的教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重扩展延伸,方法上应注重指引与点拨,理解时应重视感受体验,进而更好地完成课文重点段的教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朗读 语文课堂 重点戏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主要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内容转换成为有声语言情感,从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优化朗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升,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于朗读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对于朗读学习的意义缺少准确的认识。在朗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知道学习的方法,盲目地根据教师的教学来学习。所以,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的时候,学生也就会跟着进行机械性的朗读。这种既缺少理解,又没有情感的朗读练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朗读的效率。这种形式的朗读也难以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难以提升,最终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

2.教师没能够有效发挥指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没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盲目地进行朗读,起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掌握朗读的方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缺少教师正确的指导下。同时,尽管一些教师进行了简单的指导,但是因为缺少目的性,没能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技巧掌握,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缺少教师的指导,学生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受到阻碍,表达能力提升缓慢。

3.朗读形式化比较严重,学生参与度低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朗读教学形式化比较严重,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在朗读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朗读任务,没能够深刻融入其中。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有可能手里在做别的事情,心理在想别的事情。一味地想要应付教师,最终只会导致小学朗读教学形式化严重。形式主义严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学生不愿意参与其中,最终严重影响了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

二、让朗读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重点戏的策略

1.保证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

想要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关键就在于保证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例如在学习《海伦・凯勒》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使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深入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过程中明确朗读的重要性,更好地感受朗读能够带给自己的收获。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对于这篇文章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还能够保证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2.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有一些发音不够标准,生字词不认识的现象。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就会是学生养成错误的习惯和认识。例如在学习《七律・》的时候,教师在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指导学生诗中的字词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七律诗,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朗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情境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参与朗读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黄果树瀑布的景象展示出来,然后在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课文朗读,从而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对于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朗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会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语文朗读学习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篇3

小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奠定基础。小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重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学习为例,教师在课下可以搜集不同少数民族的服装和与不同少数民族生活相关的有趣视频,课堂上教师通过开场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同学们,你们都是哪个民族的呀?有同学知道不同民族之间的习俗差异和服装差异吗?若是你们都不清楚的话,教师带你们了解一下怎么样?通过几句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说一说不同民族的学生一起学习时的场景,自然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接下来的语文教学环节更好地展开。

二、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得好,字如其人,学生的字写得不好,人们对学生的第一印象也会不好,学生写不好字,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能力,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板书情况,书写板书的时候不要写连笔字和错别字,将字写得清清楚楚、漂漂亮亮地展示在黑板上。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例字的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提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观察例字的特点。以“森”字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问学生“森”是由三个“木”字简单叠加组成的吗?利用多媒体将“森”字放大,方便学生观察。很快会有学生观察到第二个“木”字的捺变成了点,通过提出问题,给予学生观察的时间,快速总结出字无双捺的规律及在同一个字中重复笔画的变化。除了让学生自己观察外,教师也要在课堂上进行对比教学,以“星”字为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分别向学生展示不同写法下的“星”字,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个字写得漂亮,并寻找另外一个字写得不漂亮的原因,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知道写字时也要符合人的审美观。最后,在班级中展开竞争教学。教师定期在课堂中开展写字竞赛活动,将学生写出的优秀字词进行展览,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三、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运用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少年闰土”的学习为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播放与文章相关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音频的带领下阅读文章中的主要内容。讲解段落内容前,教师有感情地将段落内容读出来,并在学完这篇文章后举办班级间的朗读比赛,对于朗读分数最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比赛带动学生大声朗读文章。其次,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阅读的氛围,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班级图书角或是班级图书馆,将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放在班级图书角中,供学生自由阅读。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墙壁资源,在墙壁上张贴名言警句及趣味性的小故事,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班级生活中自然地阅读。

四、学生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的写作与阅读是分不开的,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仿写、续写等方式提高写作水平,以“詹天佑”的学习为例,文章介绍了詹天佑在资本主义的嘲讽及严峻的修路条件下,费尽心血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人字形的京张铁路。学习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以我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为开头进行写作练习。又如,学习“开天辟地”时,文章中介绍的各个身体分别化成不同的事物的段落结尾运用了省略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段落内容进行续写,开展写作练习。新编制的语文教材中设置了“口语交际”部分内容的学习,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环节,根据环节的内容让学生进行与单元内容相关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实力。

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设置谈话的环节,让学生开口说话。以“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为例,文章中体现了父爱的伟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的事情。在学生说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说话中的语病进行纠正,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此外,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气下有不同的意思,教师在学生口语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相关的实例,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时注重语气、语调和用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篇4

(2)指导科学预习方法,把握好学习准备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预习方法有效性,将指导科学预习方法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提高预习效果:首先是筛选预习重点,针对性地开展课前预习活动,不仅要把基础知识的解决作为重点,还要能够对课文的主题、框架、线索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依靠课前预习活动,对将要学习的语文教材做到初步熟悉。其次,要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补充信息,这样的信息包括作者的信息以及教材相关知识点、背景资料等,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把自己预习中发现的难点整理出来,进行下一步的重点研究分析。通过这样的科学预习方法指导,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新授之前就掌握一定的内容,为课内的互动有效开展做好准备。

(3)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把握好课堂探究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走出“灌输给予”的思维定式,否则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有效激发,死记硬背的理解效果也远没有主动探究获得的效果深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主动深入思维作为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从“师生一问一答”式的互动转向“教师引导思维、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这样的自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更为自主的平台。在自主探究教学环节,教师要抓好思维载体的科学设计,在探究题之中要能够体现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要求以及涵盖教学要点,学生进行独立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予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之中逐步完善与提高。通过这样更为自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效果,提升思维敏捷程度,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4)及时掌握学习成效,把握好教学反馈环节。知不足,然后才能有针对性改进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也是一样。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顾着研究教学方式的改进和优化,却忽略了教学成效及时反馈环节,导致教学设计与组织活动和教学薄弱环节出现了不完全对应,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一定要把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作为重要的方面,以便于及时分析研究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优化。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采取单元检测的方式获取反馈信息,其实采取更加细化的考核关口更加有利于反馈信息的及时传达,教师可以以课时或者课为单位进行教学要点检测,较为典型的就是当堂检测,依据反馈信息进行教学活动调整,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优化。许多教师采取当堂教学内容检测的方式,效果较好,一方面可以保证教师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准确性强,另一方面及时性高,能够对下一步教学活动进行及时的优化以及调整,提高教学成效。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丰富程度提高,其所包含的各方面知识也越来越广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相应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并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向学生表达。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以诗歌、散文、小故事等体裁为主,且大部分教学体裁都存在一定难度,故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语言特点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注意的一个方面,其在授课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并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语言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即是以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总目标,向其传达准确、科学的语言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对当堂将要教授的词语的原始含义、引申含义、情感色彩等进行准确把握,当堂授课时应将掌握的词语信息通过精准、科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通过举例等方法对词语所传递的语言信息进行深层次分析,以提高小学生词汇运用的准确性。例如,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曼谷的小象》一文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学习小象的出生地即曼谷这一地名,由于曼谷中的“谷”字,学生容易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某一处山谷,这时教师应对曼谷是一个城市进行讲解,以免学生产生歧义。另外,教师在授课时应突出该文的重点为小象,故在介绍其出生地曼谷后,需相应的讲解小象的特征等其他要素,从而加深学生对该文的理解,并丰富知识存储量。

2.2可接纳性

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弱等特性,为让其可以自愿接纳语文教师的讲解,并对语文课堂上吸收的知识有所掌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选用学生易于接受且难易程度适中的说话方式,且应将课堂内容如词汇等尽量与其实际生活相贴近。同时,小学阶段分为一至六年级,一至三年级(低年级)学生具有联想力丰富等特点,故教师应尽可能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采用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并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四至六年级(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理解力,因此教师应在表达时选用严谨、规范的语言,以增强学生准确表达自身意思的能力。例如,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在课前准备若干庐山三叠泉瀑布的图片和多媒体影像,授课时将准备的图片及影像展示在小学生面前,以调动其学习该诗的积极性,从而使其能够加深对该诗的理解和对该诗作者李白当时作诗时意境的领会。再如,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时,教师应选用严谨的形容词描写月光曲展现出的美丽月光,并引导学生以发散思维对贝多芬笔下的月光曲进行联想,以提升对该文的整体理解。

篇6

小学生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情感特征的群体,他们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里体验着情感,表现着情感。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让学生领悟语文中所蕴涵的纯真、善良和美好。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造出情感教学的浓厚氛围,让语文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走向一个更高的台阶。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更灵活、自然、贴切地把血丝带入课本中感悟其中的情感呢?以下是我结合几点说说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要准确找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正确实施

小学语文这一科目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 教材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上,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美丽的景色、生动的人物、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操的情操。小学语文中有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未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当然,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的课文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印象;有的课文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喜爱之情。总之,教师要依据教材,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人物的形象,写景状物的意义,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向理情认识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创造情境,以境生情

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积极思维、反复品味,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动情点上合理想象,恰如其分的把激情传递给学生,并且要积极地去创设情景,影响、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教师在备课中要下功夫。在讲课时,要饱含激情,用各种手段把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要主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对以动、植物为表现对象的课文,要化静为动,注情于物,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

三、延伸拓展,陶冶学生的情操

小学语文借助语言文字创造了形象,体现了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这些美离开了情感是行不通的。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与学生们的理想追求同在。

此外,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 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总结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关键是教师,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60-01

一、充分认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同时也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也是语文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识字教学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提高孩子们识字质量,激发和培养孩子识字兴趣与能力,教给孩子好的识字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汉字,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众所周知,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提高小学生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生的年龄比较低,让他们在语文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有兴趣,还要有爱好,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对识字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再逐步发展到由主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为今后小学语文的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如果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识字的教学的过程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识字教学上也要有创新。把枯燥无味、抽象、难于理解、难于认识的汉字,变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掌握汉字规律, 培养创新能力,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学,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年龄特征,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在游戏的享受快乐同时,寓教于乐。

如何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呢?其实方法很简单,比如:在讲形声字时,让学生首先猜一猜是什么字,同学之间再互相讨论一下,可能有的几种结果,做一下对比,并把对比结果写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通过读生字表或字典检查自己回答是否正确。再比如对于难写难记的字,学生与老师一起探讨一下,怎么样才能把它记忆下来,看谁的方法好,方法快,让大学一起采用这种快速记忆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有些生字,可以根据文中的内容,让学生猜,想等通过多种办法找到答案。在组词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分小组一起讨论,看看哪组同学组的快,组的多,组的准确,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作到寓教于乐。有些传统的识字游戏如:“找找朋友”、“叫字排队”、“词语接龙”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一定度上起来了积极的作用。

在识字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复习与巩固,学过的内容也需要经常的复习巩固,只有通过不断的复习来巩固自己的知识,才能真正做到消化与吸收。对于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复习的好习惯,为了使学生牢固和掌握所学生字,要充分用早读时间听写前一天所学生字,在读生字音时要特别强调前后鼻音,这样长期坚持下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听音与听写能力,而且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写字速度,学生不仅能正确书写并运用生字、词,而且书写速度也明显快了很多,字体也端正了许多。

三、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识字教学优秀教材。其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内容不但容易朗诵,也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读起来琅琅上口,篇幅虽然短小,但内容生动有趣,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学生在此还可以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独特的思想价值。把目前在小学生识字教学中非常流行的《高占祥“新三字经”》作为识字教材用引用到课堂上,教师一起带领学生诵读认字,也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文章中提到的:青少年,有理想,立大志,做栋梁。天行健,人自强,生我材,为兴邦。倡和谐,民所望,兴道德,国运昌。人之春,在少年,光阴迫,惜时间。 生有涯,知无限,苦攻读,莫偷安。求学路,曲弯弯,路是弓,人是箭。头不回,弦不断,志不渝,永向前。让学生能背诵下来,能记得住,能默写下来,还能理解真正的含义。

篇8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要把古诗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查阅资料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当然,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内。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理解古诗。而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是较为丰富的。

1.自主感悟,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自主理解,画诗意图。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3.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讨论交流,体悟情理,品味语言美。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引导学生放宽思维,说自己想说的,不要盲从于书本。

5.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篇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一)找准文章的脉络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找准文章的要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细细品读,体会文章真谛

(一)勤思、多想,加强情感熏陶

“朗读”要与“勤思考、多联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二)透过文字,亲近人物,体会个性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

(三)加以指导,体会作品“情”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篇10

一、精心设计导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是每节课的开场白,好的导语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还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我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首先向学生提出“西沙群岛是怎样富饶?”学生对此问题反应十分活跃,争先恐后地发言。我又进一步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抓住这一点,使学生知道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全文的重点,为课文分段作为铺垫。新课的导入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每节新授课的引入。

二、利用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大都是名篇佳作,多种多样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让美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激起他们强烈的爱心,引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就必须紧紧抓住“美丽”这个主导词,以欣赏的方法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通过教学挂图,充分让孩子们观察、欣赏小兴安岭四季的美景,再结合课文有关段落优美语句的描写,播放充满深情的课文示范朗读,一节课始终让孩子们在美的欣赏和享受中度过,通过欣赏美,孩子们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更加热爱语文课,热爱学习,从而使得孩子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恰当运用语言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师,更是要引导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自由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拘形式,不论内容,写真话、吐真情,放胆写出自己想写的感兴趣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力求语言简炼、精辟、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哲理性,恰到好处地讲解,应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用语言讲解得浅显易懂,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学到知识,受到良好的知识熏陶和高素质的教育。

四、恰当运用即时性评语

篇11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汉字本身的笔画、结构和形体等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所学汉字的特点,再让其在讨论交流中分析这些汉字与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笔画、结构等,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比如:在教学“婆”这个生字时,我故意将“婆”字下半部的“女”那一横写得很短,让人一看上去下面的“女”像被什么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样。再让学生跟写得规范的“婆”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知道了:要写好“婆”这个字,写好下面的“女”是关键,一横要长,要将上面的“波”托住,这个 “婆”字才站得稳,立得正。由此,我进一步点拨:汉字也和我们人一样,他们由两个字或三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就像我们的家庭一样,要相互团结、合作,互相谦让,互相帮助,这样的家庭才会和谐而美好。再如在教学“人”字时,我让学生明白,这个字虽然是一撇一捺两笔组成,但要写好这个字却不易,因为它的结构是相互支撑的,互相依靠的,只有这两笔相互合作,共同支撑,才能让这个“人”字稳稳当当地站立。

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直观新颖,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的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了》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我在讲授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热切理念。

三、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看图“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关心帮助老人是一种美德。又如教学第四册“小熊真可爱”这一看图编故事作文时,我在学生编出了小熊拉着爸爸的胳膊不让他去砍树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述了我国的环保现状,教育他们要保护树木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练习写简单记叙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篇12

1.有助于提高孩子语言写作能力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也是奠定语言表达基础的最佳时机。诵读经典能够充分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使自己语言能力也得到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正中和之音,我们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现代文阅读更需声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鲁迅等老一辈文学大师青少年时期学习的文言文,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同样的,现在的孩子如果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韵味所感染,陶冶情操,丰富语汇,在作文中自然也可以引经据典。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孩子的语言写作能力,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2.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经典经过千年传承,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所在。在小学教育时期,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诵读,就能让学生直接感受经典语言的大气深沉,让学生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意义是深远的,也能够为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趁儿童心性纯净时,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让孩子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潜移默化其气质。长期的诵读薰习,可提高他阅读古文的能力,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必可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二、如何正确实施经典诵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工程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任务,为了使之达到良好效果,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使之形成习惯

教育家先生曾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对学生而言,有了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才能有更大的积极性,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经典诗词诵读中去。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课堂上氛围才能活跃,学生真心实意诵读,课外才能自觉主动补充学习,进而养成良好习惯,这样经典诵读才算是行之有效。要激发学生兴趣就要做到:第一,要选择好的诵读内容,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对其产生兴趣。第二,可以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诵读氛围,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的,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根据经典的内容,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亲自进行情感的体验和沟通,使那些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可感可知,必然会激起学生的热情。第三,教师应该言传身教,寓教于乐,为学生讲述那些古典诗文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觉得有趣,想要自己进行探索,同时,要进行适当奖励,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肯定,意识到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2.合理拓展教材,扩大阅读面

光靠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校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指引下,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以及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抓住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最佳的黄金时期,引导、鼓励其多读多背,让学生增加人文素养。在开发教材的过程中,要对经典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经典的积极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材的选择应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逐步进行。

3.根据年龄特点提高学生经典运用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