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职业技能范文

时间:2023-06-15 09:28: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的职业技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计算机的职业技能

篇1

技能训练是指经过反复的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设计任务的一系列智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集合。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中,技能训练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情况下,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技能训练内容和模式。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技能训练的需求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群内共享的的技能训练素材资源;能体现企业工作场境的做秀技能训练案例;有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参与指导的实训平台;方便操作与实施的实训环境;能将理论教学内容转化为实训项目的训练方法。计算机目前已经成为各行业使用最普遍的工具之一,作为如此常用的辅助工具,高职院校沿用的“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模式,其学习弊端已渐渐显示出来,所以探索适合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训练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1高职学生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1学生职场心态不成熟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是独生子,成长的环境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善于与人合作和沟通,听不了人意见与建议。所以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会出现自己埋头若干,只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目的,从而导致学生对技能训练的掌握不够全面与深入。

1.2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据某些机构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标”,这种态度除了不利于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外,还会导致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不够深入和全面,不能够通过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获取别人的强处。

1.3高职院校技能训练的环境和方法有待改变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各类企业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的技能技术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除了自己有校内实训基地的,也有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建设了校外实训基地,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校内实训基地和设备缺少,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实训缺少职场氛围,整个训练缺乏完整性和持续性。

2建立计算机网络专业群职业技能训练模式的意义

2.1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实训体系

目前传统的实践技能训练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实践训练的效果不是特别好,所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对实践技能训练模式进行研究,完善整个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在重点、有秩序及有针对性、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开展。

2.2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企业岗位

目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都大部分进行了校企合作,开设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但除了个别订单班之外,大部分学生还很难完全按照某个工种的具体要求来培养人才。因此,建立计算机网络专业群职业技能训练体系,争取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学生里面享受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学习能力、心理态势和技能要求。从而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企业工作角色。

2.3通过大数据分析技能训践课程,推动改革进程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都还是按照各自的课程来开设,没有将实践训练课程提高到专业群的高度,从而使专业群内的实践资源和学校的教学实训设备没有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共享。

2.4通过分析、完善专业群实践技能训练体系

使实践技能训练能够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从而使我们的实训技能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达到将学生塑造成可持续性发展人才的目标。

3专业群职业技能训练的模式研究

3.1项目式技能训练模式

该种模式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按照企业要求以及企业工作流程,实施一个跟相关企业相类似的完整“项目”任务。将实际技能与理论知识想结合,制定完整的工作计划,实现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工作过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里面,这些项目可以是设计与制作一个中小型公司的网站;可以是实现一个小型软件或工具的开发;可以是一个公司网络环境的设计与搭建。凡具有这种整体性并有可见成果的实训工作,都可以按照该模式来进行实训训练。该项目的实训一般需要经过“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等五个阶段来实施。

3.2阶段性职业技能训练模式

该模式是将某些职业技能拆分成若干简单的实训单元,在同学们熟悉单个项目后,再进行复杂、大型技能演变的方式。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也是采用该种实训训练方式。如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服务器的搭建,首先采用单个的服务器配置,等同学们掌握每个服务器的配置后,再进行企业机房的服务器配置,使这些服务器能为整个公司服务。该模式对学生来说,容易被接受。当学生完成一个小单元后,他的兴趣也得到了调动和激发。经过长期的技能训练积累,学生更容易成为实用、复合型人才。

3.3模拟式技能训练模式

计算机网络专业群内的模拟式技能训练是指用电脑模拟出某种网络设备或某个工作场境,来进行实训练习,使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在校园内使用较小的成本来完成企业内才可以接触到的技能训练模式。模拟实训模式具有低成本性、全面性、仿真性和可控等特点。目前比较高端的思科公司和华为等公司的网络设备价格都比较贵,而这些公司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学习和使用他们公司的网络设备,一般都会设计出相关的模拟软件让大家来学习与练习。我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同学,大部分的实训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模拟技能实训法不但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训机会,同时也为学校节省了一笔不少的开支。

3.4建立起与技能训练相匹配的考核体系

技能训练考核体系不但能使学生具有学习压力,从而提高训练成绩,同时也能检测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修订考核标准要坚持可行性和科学性原则,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一致。在考核过程中,可以将考核分为综合考核与单项考核二个方面。考核等级可分为了解、基本掌握、掌握、熟练操作四个等级。综合考核里面还应该包括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考核标准的制订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5技能训练与学生考证相结合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行业资格证书有中级、高级操作员证书、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思科与华为的资格证书等。我们在制定技能训练标准的时候,可以以某个证书的考试大纲为训练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灌输证书在就业过程的重要性,也可以由学校出台一些具体的措施或文件来保证学生考证落实到位。例如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就必须报考与该课程技能训练相关的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有压力,更有拿下证书的内在动力。同时,每次技能训练结束后,教师都应该组织学生及时做好总结,提交实验报告,再仔细分析和总结技能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规范和错误的操作,从而达到提高技能水平的目标。

4总结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群技能训练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人作者长期执教高职院校,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欠缺和培养体系有切身的认识与体会。而提高高职学生技能训练水平,高职学生技能训练的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过程。而每个专业,每个学校都应该根据自己专业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条件,开发出经济有效的、能真正提高学生操作水平的训练体系。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

[1]刘三朵.论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4(9)。

[2]吴艳红.新课改形势下历史教学技能培养技能初探[J].新课程研究,2008(3)。

[3]何其吕.美术辞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篇2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育教学改革

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方针的指引下,每年春秋两季,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都在如火如荼的举行。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职业技能大赛提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不仅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校、老师及学生的积极性,展现了职业学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而且技能大赛也像一个调节器和方向标,多方面影响着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触动着职业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属于职业技能大赛的基本内容,在职业技能大赛项目中主要集中在素质能力大赛计算机应用类的word应用文写作、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设计制作、现场讲说速录,而这四项又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两者的结合,也促进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育教学多方面的改革。

一、职业技能大赛改善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它的考核标准不好把握,有时考核目标流于形式,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得好与学得坏一个样。而职业技能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程考核体系模式。借助于技能大赛的标准我们也可以讲授完一项内容之后,采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操作能力的检测。从检测结果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职业技术大赛的PowerPoint设计制作,会设置一个课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又会穿插一些知识点,比如在幻灯片中插入FLASH动画,插入超链接等,对幻灯片进行外观设置,如此来考察学生对于PPT制做的掌握。而我们也可以将竞赛考核方法引入到教学中来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使得我们的考核体系更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改变原来一张的卷面理论考试来考核操作技能的状况,以这种方法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具有涉及范围广、难度大、超出正常教学要求等特点。例如,在职业技能大赛的EXCEL数据处理项目中,要求根据给定的数据和相关素材,按照试题要求进行数据处理,主要考察Excel的高级应用。教师是日常教学中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只对EXCEL的常用功能进行讲解,EXCEL的高级应用并不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直接参与和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就必须要全面掌握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自身必须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教师只有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才能对参赛学生作出辅导。可以说,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职业技能大赛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检测标准之一

与普通中学有统考不同,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设有多个专业,每个专业又有十几门甚至几十门课程;一名专业课老师担任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的情况很普及,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检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职业技能大赛也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检测标准之一。学生在技能大赛中的表现出的对知识点的掌握、设备的操作能力,知识的综合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学校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四、职业技能大赛加快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

技能大赛是对本专业的综合理论和综合技能的考核。其项目设置不但能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与现代生产实践相结合,更加联系实际,而且能够把专业集中、系统的展示,呈现典型的项目化、工程化的教学要求。因此,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和内容每年都在变化。以2011年职业技能大赛为例,计算机应用类OFFICE项包括WORD编辑排版EXCEL数据处理,2012年职业技能大赛将WORD文档编辑排版归到应用文写作类。同样以前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出现过的五笔字型汉字录入因为种种原因取消了,2012年又新调整为现场讲说速录。而这些变化都是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息息相关的,体现了职业技能与现代化生产实践、与现代化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也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加快本课程的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原来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践技能的状态,重视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教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将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基础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际应用项目为载体,具体工作任务为引领、详细操作行动为导向,形成“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掌握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整个过程要突出实训环节,强化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师的位置由传统的主角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再次更新教学内容。在技能大赛的举行过程中,可以发现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站到本专业知识的前沿,敏感捕捉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对教材进行及时的修正、删除和增补,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同步,社会发展同步,与社会需求同步,进而促使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篇3

在当今社会,具有能够直接进入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具有综合技能和全面素质的高级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国家十分重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而言,历年来,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边演示边讲解,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机会,另外,教学案例远离职场,很难适应当今职场的需要,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适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特点,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具有实用性、技能性的课程等同于一般的基础性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知识结构上都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知识更新与新技术的发展不同步,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兴趣。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应该从内容上选择与新知识同步的教材和职场案例,从教学方法上应该选择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就应该从教学模式和教材实用性、先进性上入手。

2 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材特色改革,突出高等职业院校特色

教材一方面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渠道,更是对教学效果以及完成情况考核的重要依据。所以,在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中,教材改革是重要的一环,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材建设应该与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相适应,与当今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相适应,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目标和职场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教材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教育理念上都必须突出它的实践性、实用性、适应性和先进性。也必须把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教材中。

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特色改革始终围绕提高素质教育的核心,以职业岗位上职业技能的培养为重心,以职业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教材在理论知识方面做到简单、明了、到位且留有想像空间,在操作案例方面主要选择在实际职场使用频繁高的工作案例,使学生仿佛进入职场,带着实际问题进入课堂,从案例模块整体知识考虑,让学生们用模块的局部知识将问题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将全国家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中的部分案例引入到教材中,更加丰富了教材的实用性。

3 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制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不仅参照了教育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指导性教学大纲,还在此基础上根据我院各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且比较完善、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最大可能满足职业岗位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职业人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经过不懈探索与踏实实践证明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必须在以素质培养为中心、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下,贯彻执行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培养模式。只有将这样的教学模式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使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跟上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只有严格按这个模式培养,才能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快速获取、处理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基本能力。因此,不论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应当考虑如何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学生使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怎样利用信息进行学习和信息的创新能力等诸方面信息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以后自我提升的能力。

4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学生的综合能力,它不只是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来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学到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进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实训教学过程中,在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的基础上,还应把真实的职场案例引入到课堂上来,达到课堂与职场的无缝对接,让学生自我想像去完成,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这样即提高了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也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厚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供了保证。

5 改革考试制度,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并重

篇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1-0000-01

The Promoting Role of Vocational Skills-Competition on Computer Curriculum Reform

Liu Wenqing

(Hunan Changd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School,Changde 415101,China)

Abstract:The assessment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in the labor standards follows the standards of corporate purpose is"to promote the practice race to race and promote change,"not only promote a dual-qualified teachers and the training base of the building,and also reflects the social enterprise employment trends.I experience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the skills competition,as well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to try and experience all that the vocational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in order to survive,to be a strategic vision aimed a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mputer industry,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Keywords:Computer;Skills contest;Professional curriculum;Teaching methods;Faculty;Curriculum evaluation

一、促进构建真正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职业学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并且已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做得还不够彻底,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用基本还沿用了普通教育的分科模式,即将专业课分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甚至有的学校将理论课中的实验也单独列出来,有专人按课表上课。这样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老师授课,不仅造成了课程内容的重复,而且引发了知识前后衔接的困难。这不仅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困难,关键是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有效地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所以说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由“从理论到实践”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转变,以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我们在开发课程内容知识时应选择紧紧围绕能力的要求进行组织,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又包括操作过程知识,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理论课程的叠加,而是以能力需要进行有机的整合。其整合的关键是要在深入分析被整合课程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将原来分散的、独立的依附于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训等教学环节,按专业结构的相互关联程度整合成一系列的项目体系,将相关的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

二、促进实施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项目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独立操作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收集信息,自行制定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直至最终完成项目的实施及评价。教师不再占据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导地位,而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关注学生对项目计划的实施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在电子商务的竞赛试题中,根据其相关的知识及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设计相应的实施计划。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摄影技术、美术、PHOTOSHOP或其他平面图形制作的软件、文字表达、文字录入、网站的建设、电子商务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要求三个同学各负责一部分,又要协同配合才有可能在四个小时中完成。

项目教学法成为一个人人参与实践活动,注重项目实施的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有一个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体验求知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加快理实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满足教学需要

根据比赛项目要求,作为技能竞赛的辅导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能熟练使用各种设备,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型“一体化”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师,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教师的知识要综合化。

项目教学中,一个项目牵扯到的知识往往是多学科的,教师知识面窄,对整个专业的把握不全面,是没法设计出好的项目的,也不可能在指导项目过程中给学生答疑和提出好的建议,也无法评价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

这就要求学校下大气力进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要求全体理论教师参加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对实训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参加各类学历、培训班的学习,加快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两者均要加快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通过从企业技术人员中引进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建立一支能胜任本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队伍。

四、促进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考核评价学生成绩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通过考试全面反映每个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及技能的程度,如何充分发挥考核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导向作用,技能大赛的裁判评分标准为考核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技能大赛突出了学生能力的考核,同时将素质引入考核标准。评价标准中既有对基本理论的考核,又有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既注重过程的考核,又注重结果的考核;既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这就要求我们对目前的课程评价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要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的全面考核,知识与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能力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实行过程控制,采用等级评分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人品素质等内容,也要列入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要素。考核形式要多样化,理论考试选用闭卷、开卷或半闭半开等形式;实践知识考核分平时小实验、阶段检测实验和专业设计实验考试三部分。另外,综合成绩还应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等,从而促使他们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全面提高素质,以成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65-02

21世纪,信息技术实现了高速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工作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一门必须牢固掌握的技术与技能。但因为高职院校在教育中,存在着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脱节的问题,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这一问题备受关注,为了更好的应用计算机技能,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广泛应用职业技能与岗位的对接。

1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旨在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系工程,在新形势的影响之下,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也极具重要性。学校教育与岗位相挂钩,将从教学动机、教学性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益与结果上发生变化。本文也指出了,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的培养,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岗位职业。特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实用的课程,在打破以往学科性课程体系的同时,要以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的能力。

换而言之,职业技能与岗位的对接,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方向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因为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需求,从而该岗位工作就对劳动者的素质以及水平,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

当前,这一需求,需要由岗位技能的培训和获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两方面来实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更需要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一般岗位培训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相比,在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上都不一样。正如此,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特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改变了办学理念,将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并将高职教育和职业资格证制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为构建一个对今后工作任务能够起到导向,对职业岗位能力能够进行培养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改变课程内容,为教育教学搭建平台。

2 职业技能与岗位脱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

2.1 理论偏多,实践少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理论偏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至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课程内容则太少,因而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从而也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够带动起学生的学习乐趣。

2.2 教学课程内容体系滞后

计算机是一门更新换代较快的专业,新事物与新概念的出现,仅仅两三年时间就会发生变化,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教材却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会变更,从而其知识体系相对落后,关于时间的教学互动也不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调整。这一现实情况,就很难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也不能够给社会生产发展培养具有相应技能的计算机人才。

2.3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

在高职院校中,特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而且教学方法也相对死板,及时一些实训的教学课程中,也多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具开发性、创新性的实验少之又少,不能够将学生的实训能力有效的提高,更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一些教师在上计算机实验课时,首先会讲实验,将实验的具体内容从头到位详细的讲解一遍后,并将每一个步骤中所遇到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如何解决问题,都会讲解一遍。如此学生的实践过程,只是将老师的演示过程再次重复演习一遍。再就是,在知道过程中,老师还强调学生,不能删除系统文件,不能修改注册表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与实际操作发生了严重的脱节,也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规律不相符合,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与独立性,也不能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4 生源问题

高职院校的发展,扩招在所难免,而这些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许多学生本身就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和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在这一事实情况前,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和运用也严重不足,他们对计算机的认识不足。

3 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若要与岗位实现对接,就必须实现工作任务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对接,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实现对接,最终还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

3.1 工作任务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对接

首先,在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时,要对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和专门研究。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组织教师团队,到专门的企业和公司的生产一线中,对从业人员所担负的责任和工作任务进行了解,从而能够在实际中了解到目标岗位上的具体工作任务。其次,学校也可以组织专业的教师、行业专家,以及企业相关的优秀计算机人才,一起论证并研究讨论,以便能够在实际工作任务重,选取较为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化的工作任务,与计算机及课程进行对应,至此也就形成了具有学习性质的工作任务。

在实际中的工作任务,并不是对企业的活简单的集合,其要能够对从业人员在职业发展中做出进一步的介绍和反映,能够对部分具代表性质的任务进行反应,这也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成重要部分。像这种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运用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能够将计算机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或者工作形式清晰的呈现出。然计算机这个专业,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协调工作任务,也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参加工作后面对工作任务时候的综合能力。因而,对职业中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课程标准设计出来,也遵循了人们的职业成长,却并非是一种完全的职业工作。

3.2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实现对接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是构建一种工学结合的形式,其中,不仅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相融合,同样还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内容的选取,则主要是借助和依赖极具典型的工作任务。因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的设定,要与职业技能的要求或者需求相适应,对该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对计算机行业中的各职业所需的技能标准进行充分的借鉴和学习。目前,在计算机行业中的职业岗位,都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以及及时等不同的级别,并针对这些级别进行培训与考核,甚至还有考试鉴定。由此,高职院校根据这些需求,在原有的课程大纲基础上,与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规相结合,并且制定出一种心的课程标准,同时根据这以标准开展教学。

如此,学生也能够在三年的学习中,在学业与职业技能方面,都可以达到和完成计算机专业在教学目标以及职业资格证书上所列出的标准。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在毕业的时候,经过层层考核后,直接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一过程之后,最终也就实现了计算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工作。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的重要性,以及从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最终指出了计算机课程教育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在教学中将实际需求结合,才能最终为计算机行业需求培养适用的人才,也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参考资料:

[1]刘晓欢,向丽.告知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杂志,2009(4).

篇6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计算机课程是针对信息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然之举。它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主要特征,是国家规定的职业学校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近年来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各类职业学校各类技能大赛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使计算机技能大赛与计算机课程相衔接,以全面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现从以下几方面接进行阐述。

1 职业技能竞赛的概念及意义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职业技能竞赛应坚持社会效益为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考核、技术革新和生产工作紧密结合。职业技能竞赛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各种职业技能行业可在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上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1.1 通过技能大赛折射的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寻找优化计算机课程建设的路径,即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实训基地等诸多方面来实施。最后,通过汲取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按照从易到难、从单项到综合的梯度,研发一系列具有典型性、指导性的系列项目课程,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教学,为职业学校计算机课教师提供项目课程开发的技术范本和典型课例,起到引领改革、服务实践、推进竞赛内容普及化教育的作用。

1.2 开展实践技能训练与计算机课程相融合的系统性研究,建立相应技能大赛试题的题库,制定计算机技能大赛实践技能训练方案。计算机技能大赛首先应让学生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其以参加比赛为荣耀,让学生通过大赛找到更多的自信,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针对历届考试题目对实际课程中需细化讲解的知识点予以重点培训。在讲课之前,应该先给学生出一些“难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学习,给其一个目标。听课是学习最直接的方式,而计算机课程又离不开实际操作,动手操作恰恰是学习的关键。我们常说在教学中拿出实例,选择实例的过程亦是一个重要工作,实例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1.3 将大赛的内涵运用于日常教学,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研究与改进,更新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能力。现在很多职业学校都参加了计算机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有效的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把在参加技能大赛中学习到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有效的融入到日常教学改革中,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急需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1.4 选拨优秀的参赛选手,以便在各类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好的名次。了解国内外职业类学校关于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情况,注重计算机技能竞赛人员的培训,并与课堂教学以及选修课程相结合,最终选拔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校内技能竞赛。采取短期培训方式并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以备参加各类大赛并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科学严谨的实践技能训练对良好成绩的取得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从而形成全体学生参与大赛的风气,全体计算机教师参与选修课程的开设、人才的选拨与急训,从而使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5 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以助于学生弹性就业空间。

职业教育应当是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状况,强化职业的实用性技能教育。以就业为前提,依托技能大赛为导向,有效地将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技能大赛与就业的要求,制定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融合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和素质提高于一体,把大赛、行业职业资格对人才的要求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扩大生存空间,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和积蓄力量。通过实训,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 计算机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作用

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通过参与竞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发现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以及学生技能方面的弱点,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实践教学。

2.1 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职业学校参加技能大赛坚定了职业类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坚定了职业学校教师加强技能教学的信心和决心,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技能大赛主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主要是生活周边所发生的故事或者某一游戏的场景进行创意设计。这一类的比赛均可作为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既能达到对学生综合类基础知识的培养,又能通过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创新和想象力进行实践。这一类型的比赛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围绕着自身的发展,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起到了导向作用,通过每年计算机技能大赛所设置的比赛项目,以及每个比赛项目的竞赛规程,可以反映出哪些计算机课程已经比较陈旧,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我们据此来调整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删去一些过时的课程,引入主流的、实用性较强的新课程,同时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少讲原理性较强的内容,多注重操作方面内容的讲解。

2.2 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课程与技能大赛有一部分相关内容,对其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对开展实践技能训练与计算机课程相融合的系统性研究,建立相应技能大赛试题的题库,制定计算机技能大赛实践技能训练方案,并将大赛的内涵运用于日常教学,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研究与改进,更新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能力

2.3 技能大赛为促进师资的教学能力的提升

通过技能大赛的开展,加强了兄弟学校的交流。外出学习为师资队伍的提升提供了空间,提高了教师企业顶岗实习的热情,有效地更新了教师职业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书本理论逐步转换为专业实用性技能。职业技能大赛成为促进教师技能学习的良好平台,促进指导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为了更好地指导技能大赛,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带领学生实践操作,把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

总之,通过技能大赛与计算机课程相衔接的研究与分析,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计算机课程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从而有效提升计算机课程建设的发展水平。由于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赋予了计算机课程建设新的内涵。因此将技能大赛与计算机课程相衔接,有利于探索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中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应用技能是专业学校的根本特色,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是中职学校的核心任务。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实践性学科,中职计算机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立足学生实际,结合社会发展和计算机进步,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创新,把学生的应用技能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应用能力培养,提升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1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中职计算机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立足职业教育特色,结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以造就实用性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结合社会发展,深入企业研究,做好市场调研,积极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理论,真正培养他们的硬件安装、维修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根据职业教育特色,针对学生未来工作和发展需要,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发展后劲,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数学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让学生能够对计算机有更为全面深入的把握。课程设置是保障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中职计算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做好优化。首先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实践操作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具体实践中掌握基本的组织和操作技能,在反复训练中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在不断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安排好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让学生能够在校内有足够的学习和实践时间,奠定较好的应用基础;给学生有充分的校外实习时间,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和企业环境中得到更为有效的锻炼,真正掌握最新的技能,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影响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的专业技能制约着学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影响着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的实训教学素养和实习指导能力决定着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加双师型教师比重,确保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更能够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能够对学生校内实训教学,又能够对学生进行实习跟踪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就业和工作发展所学的综合素养。中职学校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激励更多的教师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习指导能力;以考核促进更多的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指导经验。派遣更多的教师深入企业,一方面能够掌握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确保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与企业用人要求一致,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获取更多的企业经验,熟悉企业用人环境,制定更适合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又能对学生进行实习跟踪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实习期间得到教师更为有效的指导,真正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培养专业应用技能。同时,引进更多的实践性教师,聘请一些企业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更为直接的指导,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3完善教学应用设施,建设现代化实训室

学生应用技能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在功能全面先进的现代化实训室强化。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需要完善的教师设施和设备。为此中职学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将更多的资金向教学倾斜,购置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购买最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配置信息化教学设备,满足学生的实践操作要求,服务现代化教学需要,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应用技能奠定物质基础。完善校内实训室建设,根据企业工作环境和岗位特点,添置先进的实训设备,购买最新教学模拟软件,让学生能够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应用计算机,真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实现资源供共享,优势互补,一方面能够缓解中职学校资金不足问题,引进最新的教学设备;另一方面,拉近和用人单位的距离,缩短与社会发展的距离,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应用技能。

4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搭建最佳实习平台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模式,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中职计算机教学深入开展校校企合作,搭建最佳的实习平台。中职计算机教学和企业展开合作,由企业结合市场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用人需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确立人才培养标准。企业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围绕用人单位工作环境和岗位性质,对学生进行专业化训练,确保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合乎岗位特点。派遣优质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授,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职业规划指导。与企业合作,依托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为学生提供最优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真实能力,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应用掌握最新技术,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早日熟悉工作环境,缩短与社会的距离,练就过硬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中职计算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中职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职业技能人才,中职计算机教学从实际出发,立足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应用能力培养,提升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篇8

1.引言

中职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作为核心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中职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大。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有所减少,主要是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不能迎合市场的需要,学生的就业差异导致招生规模的萎缩。本文将探讨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问题。

2.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向导,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一理念决定了对中职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第一生产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的专业人才。近几年来,从社会反馈就业信息来看,一方面很多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无法就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足,即学生不够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一些企业的需求。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即学生的职业能力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计算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职业特性,中职学校教育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应该掌握从事计算机或者与计算机相关工作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且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能力、较高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及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编码开发、软件调试及技术服务与软件销售,熟悉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与应用技术;能够进行平面图形制作、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软件设计、影视资料编辑等工作;熟悉相关网络配置和维护过程,能够胜任中小型网络搭建与应用工作;能够从事办公自动化应用及计算机维护等工作。

4.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4.1调整课程体系,适应企业需要。

结合现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的需求,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更新调整来建立和完善职业能力的教育体系。计算机专业在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时,首先要从课程体系的建立着手,可以引进新的教学模式。如德国的核心阶梯式的课程模式,其专业设置主要把对当前职业的分析作为导向进行目标的培养,把职业能力作为本位,课程设计把职业的活动和市场需要作为核心,课程编排把宽基础面作为基点,教学组织把学生作为主体,考试考核把客观的要求作为标准,等等。各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该课程的模式特点,针对现存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

4.2创建仿真环境,强化职业意识。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邀请企业专家,创造高仿真的职业教育实训环境。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不同层次的培养。中职教育不仅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强调实用性,而且要面向学生,针对个体情况,进行需求培养,让学生一毕业就上岗,一上岗就成才,且对于转岗也快速适应。若想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较好的职业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仿真的职业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来自各方面的训练。某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全部在一体化的教室中授课,这样教师能够较好地把理论、知识、实践三者融为一体,模拟真正的企业工作流程来进行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4.3开展课外活动,加强情感交流。

计算机专业本来就是将多数时间都花在机器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舒展身心,另一方面更好地了解心理活动,这使教师对要采取何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更多的心理准备。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4.4接轨就业市场,明确行业方向。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来进行分析,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必须和当前的计算机行业接轨,实现课程设置行业化的转变。就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出路来说,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既不能成为系统的维护员,又不能成为网络的管理员和外设维修员,更不能成为软件的开发人员。或许我们以为这是因为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才太过饱和,可事实并非如此。在计算机行业中,有很多的专业分支,有软件的擅长者,也有硬件的佼佼者,各种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等专业计算机等级人才各有所长。计算机的行业需要的就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行业化”的一大特征就是专门化,课程的设置要有单一的目标和相对集中的科目,学习的目标相对要高、专、精、深,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专才”而非“通才”。例如学网络管理的就不必学平面设计;学平面设计的也不必学软件的开发,等等。

5.结语

我们要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实际的市场需要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中做,做中学”合二为一,深化对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计算机及其相关行业输送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篇9

当今社会的职业要求中的一些能力,已经不单是属于某种固定的职业,而是大多数职业的相同基础,这种基础能力最大的特点是可迁移,也就是说劳动者可以在岗位的变化中迅速的适应,顺利的进行其职业活动。作为当今社会的学生而言,其自身的实际能力大小,对其以后的就业及职业规划都有较大的影响,而职业素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则至关重要。所以,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也是增强高职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目标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与专业相对口的职业的综合技术水平、技术能力和把握新知识的能力。为了这个目标能较好地得到实现,就需要有与之适应的教学体系和培训、培养的活动,在教学管理和与之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上还要进一步的完善。根据计算机专业的根本特点,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的要求,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工作改革。

1.选准学生发展方向

要让学生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专业,指导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以取得较好的发展空间。如办公自动化、软件编程、网络安装与维护、平面设计、网页制作、计算机组装、多媒体制作等,要引导学生选准选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选修相关的课程,避免学生只注重自己的兴趣而选择不实用的课程。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要把理论课、学习指导课、上机课、在线学习课等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用理论课传授专业知识;通过学习指导课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且贯通,还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上机课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在线学习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判断等能力。要把实践教学环节作为重点,开展案例、项目教学。另外,除了提高相关课程设计的知识理解和运用外,还要通过多门课程的融合实践、设计等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合理知识结构的传授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要有目的地进行职业性法律法规、文档规范、国际和国家标准、维护管理经验、安全性措施等内容的重点教学,以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其知识结构的不合理而与社会的需求相背离。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必须把以往的科学知识为重的学历教育转化为职业技能的教育模式;把传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理论教育转化为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与技能型并重的技能教育,让学生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德育教育中,首先,要重点强调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的重要性;其次,在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实践与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基础训练中,要加大模拟团队工作的情境,在专业训练中,要增加课题和小组项目等实践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全体学生去参与管理,激发个人的潜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集体活动中,学生与学生通过互相沟通,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沟通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感情,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学生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就必须有一个平等的环境,这样学生和教师要建立其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并支持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有不同简介的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看法。还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展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在宽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建立起良好的校园文化,以达到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被唤醒。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终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的,也不会独立的存在,应变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功底、心理素质和进取精神等方面入手,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由于应变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现,所以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时候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相关能力,例如思维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师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深入社会,参与到实践中,把最新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观念、思路、方法都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提高其竞争的意识和应变的能力。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知识的运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在学生尚未进入社会的时候,提前感受以后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涵养。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整体结构中是一个目前教育界非常关注的环节。高等职业教育怎样去发展,怎样走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道路都是值得关注的。其关键在于对高职教育认识的提高,发展的道路就是对目前的高职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只要通过合理的改革使之更加适应时展的需求,通过创新教育,我国的高职教育定会走出一条华丽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宋旭明,王启智.我们构思的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结构[J].计算机基础教育,2005,(6).

[2]郭红侠.职高计算机教育之我见[J].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09,(8).

篇10

提高我国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有着两个特点,分别是起步早、发展较快。由于我国相关政策的颁布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实践教学对于中职教育来讲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使得学生要学会实际操作,学会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现今也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和中职教育的规模进行协调同步的发展,这也是造成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文章从三方面来进行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思考这一课题的探究。

1对现今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特点进行相关的分析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一般都是进行对“计算机理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讲,它的职业教育特征非常明显,它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且它的宗旨是培养出设计、维护、管理、服务等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然后给企事业单位进行熟练计算机操作和拥有较强维护以及设计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还有给企事业单位进行能够在特定的经济社会、行业经济情况下进行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人才培养。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里面,其课程设置在计算机实践操作方面较为侧重,并且要求学生在计算机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开设和网络工作领域或者行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具体来讲就是在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让这两者成为学生能够掌握的一门工具,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个工具实现对各行业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和维护能力以及技能的提高,以及最终实现学生在各个行业环境下都能够胜任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应用,实现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在社会上发展。

2对中职计算机教师能力中相关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具有两个特点,即复合型、应用型,这使得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具备相应的较高能力。现对中职计算机教师能力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如下:(1)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拥有专业的知识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要和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特点即应用型和复合型这两个特点进行相互的结合。对于合格的中职计算机教师来讲其要具备的条件有很多,比如要有着坚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和网络专业知识功底,还有要有着丰富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及经验。现今,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是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因此,这些的毕业生就会缺乏具体的社会实践工作经验,所以,当他们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就不能够深入、透彻的讲述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以及传授计算机操作技能,也不能够掌握了解新计算机以及网络产品,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的掌握计算机知识,从而使得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还有就是这样能够培养出过时的毕业生,从而产生用人单位用人较少的情况。所以,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讲,一定要将自己不断的进行知识的充实,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知识,积极的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新动态以及新行情,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教师还要不断地加强自学能力,不断地对新课程进行钻研,这样就能够使得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满足现代教学需要。(2)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拥有综合素质的能力。中职的教育对“职业”教育很注重,它主要是培养“职业人”,不是“教育家”。因此,要教师不仅仅要拥有职业能力,还要有综合素质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上不断地对中职计算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定位以及职业实践、职业道德、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等文化素质进行教育加强。要帮助学生拥有“能力本位”的思想观念,学会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转变,将“被动”学习的学习态度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进行听课的时候,要以课堂知识为主要的,然后利用其余的实践通过其他的学习途径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对待社会工作和计算机行业的工作环境。(3)中职教师要拥有职业教育的能力。现今,较多的教师他们都有着较为模糊的教育观念,这就使得在职业人才培养上其研究途径较少,使得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依旧落后。一些教师在进行讲课的时候,采用的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和一张嘴的方式,这就使得在讲课的时候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忽略,使得不利于学会职业能力的培养,更使得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3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提高进行相关的方法解决

通过以上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要求分析以及结合现今职业院校的情况,现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提高提出以下四种方法,具体如下:(1)不断地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加强“双师素质”建设。其“双师素质”具体是指首先有两年以上的在基层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等实际工作经验,能够帮助本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指导,然后是指有讲师以上的教师支撑,最后是指主持过两项或者以上的项目研究,其研究的成果已经在社会的事业单位进行应用。进行“双素质”建设的加强,主要分为两方面。对于学校来将,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可以利用寒暑假进行。可以通过邀请一些在计算机、管理、网络等方面的专家来为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还可以通过将教师送至企业单位等(和计算机专业相关的都可以)来帮助教师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这样能够使得教师在为学生讲课的时候结合自身案例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对于教师来讲,教师要不断地对自身学习进行加强。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更是如此,还要考取对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的相关从业资格证书,这样能够使得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强。(2)进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变革。其变革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点:基础以能力为主,导向以就业为主,重心是学生能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采用“任务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来帮助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建立,还有要积极的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实验室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将实践运用于里面,帮助学生经验的积累。(3)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不断地提高。教师进行科研是现今区别以往教师的明显特征。教师要不断进行教育型转变,这样才能够接受经济时代的挑战,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教师如果具有科研的能力,那么教师将其运用到教学中,然后进行分析和研究,那么就会找到最好的办法进行解决。还有就是教师进行科研,能够帮助教师不断地总结积累的经验,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帮助教学的更好发展。(4)对教师职业素质教育进行加强。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包含知识和技能,还有对学会恰当职业道德以及文化素质能力的培养。现今,企业都对就业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课时注意和校外的大量案例进行结合,以此来使得学生对职业品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有就是要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组织能力等进行不断地提高,这也是教师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就要通晓商务礼仪、企业文化等知识,这样才能够在讲课时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4结尾

文章通过三方面对其课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中职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进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中职院校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各中职院校要不断地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孔线丽.职中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实效之比较[J].考试周刊,2007,04.

篇11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然而从近几年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简称信管)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与用人单位对信息化应用人才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企业高薪聘请不到所需要的人才,感叹人才短缺,而另一方面大量信管专业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不高,其主要原因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也有较明显差距。因此,必须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1 高职信管专业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对以往毕业生工作单位和就业岗位的调查,结合51job、智联招聘等招聘网站计算机专业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中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岗位群是各类单位中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采集与处理、数据库设计、管理与维护、网站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开发、ERP系统实施、运营与维护以及相关服务的应用型岗位,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处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页设计师、系统管理员、程序员、ERP实施顾问、技术支持等岗位。对这些岗位进行分类汇总,可以得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与相应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相应岗位必须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表1所示。

2 高职信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基础能力、从业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必须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相关层次人才所应担负的职责、任务进行具体化描述,以此确定专业应满足的具体要求。

通过对信管专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高职信管专业职业能力可以分为基本素质与能力、计算机信息管理与应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3 围绕职业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支撑课程

通过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分析,对每一个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都可以确定其对应的最优支撑课程,比如,数据库管理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数据库设计、应用、管理与维护,可以确定其基本支撑课程为数据库基础(SQL Server)和数据库应用技术(Oracle)。同理,其它岗位的工作任务均可以确定相应的支撑课程,如表2所示。

4 围绕职业能力的支撑课程构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和支撑课程,可以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实训课程四大部分,通过五个学期科学安排、无缝衔接,如图2所示。

职业技术基础课程,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进行基本的程序设计,能使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职业技术核心课程,根据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职业技术核心知识模块中开设信息技术处理、网页设计、信息系统开发、系统设计与管理等方向,让学生能够深入、系统地学习各个方向的知识。这几个方向针对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某一方向作为自己的主要方向,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进一步加强该方向的学习和知识扩展。

职业技术扩展课程,该课程模块主要是对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一个补充,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当中自主学习,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职业技能实训课程 ,在职业技术训练部分的设计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实践训练融入到教学的各个阶段中,主要体现在实训环节上,每学期根据所开设课程安排相应的实训周,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开发操作相结合,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对后期项目开发的认识。

经过了前期职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锻炼。引入软件公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开发小组制来进行综合教学,让学生从项目需求分析开始,经过概要分析、功能分析、详细设计、代码设计、调试与维护各个阶段对项目开发有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为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职业技能实训课程中,还可以引入职业认证考试,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认证考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5 结语

在构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追求各种特色,而是切实结合学生就业和实际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确定自身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职业能力进而扎实、稳妥地学习相关知识。目前,这一课程体系建设已经开始实施,并且初见成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当然,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高职教育模式的改革都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新要求,紧跟技术的发展,结合学生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以后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2

自1999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以后,我国的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经济对高技能创新性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的差距也越大。在市场需求不断上升的同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却出现了生源质量和就业率下降的现象[1]。

一、国内计算机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1)任务驱动式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共有两种方式:其一、在学习某个单元前,教师提前布置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任务。教师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后进行总结,并评价,讲解相关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同时锻炼其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每学习完一个单元知识,教师将布置一个任务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能够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等。各章节单元的任务相互关联、逐渐深入,实现了层次教学和个性化教学,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标准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能力标准为核心,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开发、教学方法、学生能力评价、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开发与行业需求相适合的高技能IT人才能力标准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实践。在培养人才的整个过程中,对照能力标准进行培养。

(3)“学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工结合”模式也可以称为“校企合作”,是学校教学与学生到企业实习相结合的一种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而且会带着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工作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返回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有较大的影响,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学工结合的基础上再进行毕业学年的顶岗实习,便会得心应手。

二、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问题解决能力差。工作后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未涉及的问题需要自学后解决。尽管各种不同模式均强调学生为主体,但实现起来有些困难,以后还要在这方面继续努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课的比重较低。高职学生进入职场的优势应体现在动手能力强、上手快,为企业节省培训开支。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是判断学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3.就业率逐年下降。避免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发生,学校在设定专业和专业课程时应进行调研,让学生的专业课知识满足企业需求。学校不应盲目开设计算机专业,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根据自身情况开设专业。

4.职业能力偏低。经过调查,一些企事业单位反映,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工作不够认真,缺少团队精神。作为院校,一方面要传播给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

5.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合作越来越被重视,但许多地方还停留在表面,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企业派骨干到学校进行教授,带来最新的知识,让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

三、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生产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因此本文认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更适应当下市场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其中包含两条内涵:(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要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按照岗位需要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此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2)以就业为导向。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高等职业院校要有办学特色,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既能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合格技术人才,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1)制定培养目标

既然以就业为导向,为确保就业率,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到企事业单位走访,了解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及数量。对当前各高校的专业、课程也要进行了解,对各类人才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预测,为学校制定培养目标提供数据支撑,使其更加合理科学。

(2)专业设置

高职教育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专业设置方面还没有凸显“实践”的特点,特别作为计算机专业,操作性特别强,发展迅速,在院校设置专业时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专业设置要考虑企业的需求,与合作单位进行洽谈,调查目前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有计划的进行培养。还有一些其他的诸如全球经济情况、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等因素需要考量。

(3)课程方案的制定

高职院校目标是培养出社会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所学知识要具有实用性、职业性。随时引入社会急需的相关专业课程,淘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整个课程建设要体系完整,与社会接轨并要考虑到学校的自身条件和特点。明确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辅修课程,积极组织学校重点课程建设,多出一些精品课程、特色课程。

(4)教材的编订

教材是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而作为施教主体的高职院校,其使命则在于将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高职院校的教材编订应结合各自专业的特色、学生的特点,依据课程方案进行编写或订购。可直接引用经过论证的职业技能鉴定中比较成熟的考试大纲、考试教材,也可以和企业合作共同修订、编制,与企业接轨,做到教材内容实用。

(5)“双师”队伍的培养

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出合格人才的保障,“双师型”教师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青睐[3]。高职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还应有熟练的技能和应用能力,要把提高教学质量当作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核心。

(6)教学方法

高职人才是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7)资格证书

在高职教学中要坚持以职业为本位,可以鼓励学生考取国家承认的资格证书,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对将来就业提供帮助。学校可以以考取某些重要基础的资格证书作为考试内容,加大学生对职业资格的重视。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