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3-06-15 09:28: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

篇1

二是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文化竞争使保持着自身传统文化的民族面临着西方现代性的挑战,要想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必须加强企业文化的创新,同时,这种创新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可以说,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兴衰,全系于文化创新能力的高低。文化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文化竞争力的内核。对各企业文化而言,真正的成功传承也必然是以创新的形式对传统进行超越性发展。

三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实现,有赖于创新机制的实施。首先要冷静地反思自身文化的优点和缺陷,其次,要深刻认识外来文化和新产生的本土文化要素的精神品格,第三,要开通文化融合的中介渠道,避免对不同文化要素进行任意嫁接。而这一切,都必须是在稳定而有序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进行的,只有这样,新的文化要素的生命力才会以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保留在新的文化模式中。

四是文化的差异、矛盾和冲突,并不是文化发展的负面现象,而正好表现进行文化创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们必须辨证地对待全球化时代多彩纷呈的文化现象,既不能因为文化多样性有积极的一面而对其不加限制和规范,也不能因其有消极作用而闭关自守、使民族文化处于封闭性的单一状态。正确的态度是在肯定合理的多样性的前提下,从文化多样性中寻求不同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一面,做到。求同,就是努力寻找和扩大各国文化共有的价值观,正视全球人民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上的共同性,争取在一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存异,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它们的地方性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容许多民族自身文化的丰富个性和多样性,这就要求在承认自己民族文化价值的合理性的同时,对其他民族文化采取宽容、理解和学习其优点的态度,只有这样,全球各种文化才能呈现出多样并存、和而不同的生动局面。

五是企业文化创新与社会文化建设是一致的。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决不意味着某一种文化能够“同化”世界上的其他多种文化而取得“王者至尊”的地位,或者不同的文化都放弃自身的生存特性而最终任意地融合成一种偶然的单一文化,企业文化创新强调各种文化都要以开放的姿态,走出文化模式的对峙,更多地关注多种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所形成的仍然是多样性的系统。同时,企业文化创新也意味着各种文化平等交流,融合互补机会的增多。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实行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革命,建立起一种流动主体性、多重自我与复合身份的多样性概念,使文化在本土与异域、现代与传统、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灵活地穿越与流变。

三、本土化与秩序性原则

一是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民族的意义上说,真正统一的全球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民族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就都必须固守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在国际文化交往中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地区性文化,它从某些侧面也反映了人类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现代性特征;它提出、并回答了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它积累了现代科学在一定历史阶段管理的丰富经验;它取得的大量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积极意义。因此,西方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在一定历史阶段进步的环节,也是人类的成果。

二是企业文化创新不能以西方文化为轴心和摹本,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是近代西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产物,它的地域特征就说明它并不具有无条件的普遍性,如果再以东亚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为参照系,更能看出,它并没有包容全球文化的普遍性框架和整合能力。西方文化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并不能掩盖它自身的文化缺陷,因而它并不能成为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非得接受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篇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02-0158-01

随着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中国需要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而“智造强国”需要大量人才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创新来推动产业的升级和智造产业的发展。下面将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如何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例进行探讨。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时展的需要

(一)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原则,并努力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指出,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也正是互联网的发展新业态,“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通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二)行业和技术发展需求

信息社会和数字社会已经到来,信息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层出不穷。

(三)教育和人才培养本身发展需求

教育的本质就是促進人的发展。职业教育在为某种职业和生产劳动培养从业人员时,同样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当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创新人才的界定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高职教育开设较早的一个专业,不少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基本的理论和知识,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网络设计和施工技术、网络系统管理和网络应用开发能力。各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集中在“建网”“管网”“用网”方面。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

时代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在明确了网络专业创新人才规格后,需要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去落实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行动。下面探讨一下网络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具体培养途径。

1.建立覆盖专业群的创新中心。

2.构建学校与企业间教师流通机制。

3.借助竞赛组建创新创业学生团队。

4.打造面向市场服务的应用研究平台。

5.创建创新创业外部扶持环境。

总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关系社会和民族不断进步的一项重要工程,必须从学校就要开始抓起。高职院校要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逐步落实培养途径,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创新中心入手,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发展需求,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和项目化教学,并引入创新创业课程。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学校、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面都行动起来,创新创业的环境才能不断好起来。

参考文献: 

篇3

0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渐步入新常态。新常态的关键特征就是要将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报告把鼓励创业纳入国家的就业方阵,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并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关于高校共青团积极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青办发[2015]2号)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组织动员、资源整合、载体搭建、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优势,立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实践锻炼开展工作”,为促进青年创新创业工作提出纲领性意见。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1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尽管国家大力扶持与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各高校也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开展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目标上,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设计功利化。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并没有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一些高职院校以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作为其最终的教育目标,从培育的人才能否创造货币价值的角度去衡量教育的成功与否,这虽然出于一定的现实考量与社会需要,但是若高校培育出流水线般整齐划一的、只考虑经济效益的“人才”,而忽视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个人兴趣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这种人才培育的“麦当劳化”正是限制了对学生潜力的深挖,背离了“双创教育”应有之义。

第二,在教育内容上,课程内容比较零散,无法满足学生创业准备期的相关需求。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仅仅将课程简单地融入就业指导课中,课程开展的时间较为分散,周期较短,在这种制约下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不可能得到较为完善的展开和深入,也不能引起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与情感变化,导致“双创”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第三,在教育主体上,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并且没有形成专业的讲授队伍。当前,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向还是以普及性相关知识为主,这一方面授课教师创新创业的相关经验较为缺乏,多数为学院派,缺乏市场派的有实际经验的授课教师,因此往往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出现“重灌输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不足,使教没有成为市场对人才发展崭新需求“发现者”,所讲授的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最终使学生对教师的能力产生怀疑乃至不信任。

第四,在教育评价上,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当前,高校还是以“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在评奖评优方面往往给予那些课堂纪律好、考试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干部,却并没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品格的各种外显形式纳入学生的主流评价当中,使创新创业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意义凸显出来,进而引导与激励大学生树立将创业理想与兴趣。此外,创新创业实践阶段配套服务力度较弱,创新创业服务活动之间的协同性有待加强,创新创业服务活动过程未能很好兼顾实践性。

2探索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

第一,确立“双创”教育课程改革的崭新思路。一是,坚持与贯彻“两手抓”改革思路,一手抓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思维创新能力的积极性,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为管理载体,确立与完善以“基本分+奖励分一惩罚分”学分制度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动作为“奖励分”的重要内容,极大调动他们投入、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手抓重点项目培育,通过打造“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有利于形成由点连线、连线成面,以点带面的学生“三创”体系新格局,做到以赛助教、以赛促学、以训促创。二是,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作用,面向学生群体开放教师科研资源,实施任务驱动、项目主导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初步形成“教师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研发的培养模式,利用教师的优质科研资源和高质量科研平台,将学生带入学术前沿,亲历科研过程,感受科研思想,激发科研兴趣,进一步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促进一批学术精英产生。

第二,坚持“双创”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在教育原则上,我们应坚持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坚持传承意识与时代意识的统一、求真意识与情感意识的统一,政治意识与专业意识的统一。一是,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在继承与批判前人的智慧经验积累中才得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应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向学生在实践基地活动中务实前人先辈的经验知识而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又使他们根据时代的要求具备革故鼎新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二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理应注重知识传递的真实性与情感性,前者是价值判断确立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受教育对象“接受了、认同了相关真理时,才有可能接受或认同某种价值认识。”因此,要让学生在双创教育活动中提升对感性材料的可信性,同时也要通过相关的情境创设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其真正地从一个“旁观者”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者”角色: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偏离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主流方向,不能将“创新”变成一些别有用心人士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借口和工具,我们应让他们的专业技能得以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

第三,优化“双创”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一是在具体目标上:首先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法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为目标为目标。其次突出实效,以基地的长期化、渐进化为目标。再次形成合力,以高校、基地等的全面参与为目标。进而整合与完善这些基地的创新培育作用、素质拓展作用、人才孵化作用。二是在实施途径上,要创设和整合各类“双创”教育实践基地资源整合的措施。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理应打破过去“唯学历”的人才选聘思维,应破格引进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与能力的优秀人士成为专任或兼职教师,通过以点对点、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塑造与培育出专业的“双创”师资队伍,取代“学院派”教师的独角戏。

其次,要构建了从基础设计到综合创新的多层次、多模块、多学科交融的阶梯式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突出重点,相互辐射。如构建思维引导、专业创新和实践训练三类显性课程,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三个层次校园文化隐形课程。

再次,通过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科技竞赛、学生社团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对于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成果通过“企业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的模式进行创业实践服务。进而完善各类基地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

篇4

创业教育模式是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是创业教育模式实施的重点。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是:基于专业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战略眼光与创新意识,掌握扎实的管理类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企业各层次经营管理工作,具备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创业型管理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本文将运用系统的设计思想,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遵循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如下:

1.融合性原则

即普及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逐步强化与渗透创业教育,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于一体,最终实现所有大学生接受普及性创业教育,部分大学生接受专业性创业教育,少数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目标。

2.主体性原则

为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教学核心应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相关教学组织要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专业需要,即“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教师现在有什么”,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收集学生反应,并积极做出改进回应。因此,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的。

3.实践性原则

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创业实训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使学生能够接受全过程创业实践的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训、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三)总体框架

基于上述总体目标,遵循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从实际需求出发,本文构建了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培养思想-培养目标-培养结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逻辑思路,以造就创业型管理者为培养理念,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在能力结构上要求学生具有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新综合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掌握人文素质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工具方法知识、拓展性知识、创业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与实训两大教学系统,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设计中详述。

二、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设计

(一)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1.课内教学体系设计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各专业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创业教育的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五大模块,各模块的具体内容、要求以及实现方式如下:

(1)在原有专业课的基础上增设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模块课程,即开设“创业学”和“企业家研究”、“名师论道”等课程,并通过网络开展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使学生接受创业普及教育。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大一修完,这是学生进入创业实验班的必要条件。

(2)对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增设创业知识类模块课程,即组织设计、创业战略、风险投资、公司治理、新创企业管理等课程,并通过网络开展系统的创业模拟训练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大二修完。

(3)大三以后,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可根据兴趣,有针对性地选修创业能力模块(如团队管理、领导力、企业伦理与文化、创业领域专题研究等)和创业实践模块(如创业设计、管理决策模拟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能力与技巧,最终实现少数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这些课程一部分列入教学计划,一部分要求学生自修,要求学生在大三、大四修完。

2.课外实训教学体系设计

(1)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互联系的主要环节,是高校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各高校应加大力度建立适合本专业的创业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过程根植于企业创业实践的土壤之中,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2)强化校企合作。一是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二是请企业家走进课堂,介绍创业的成功经验;三是探讨逐步建立教学与企业发展之间利益相关的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共同成长等有效方式,如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财务、税务服务等,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成长。

(3)开展创业大赛。创业竞赛包括创业计划书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意大赛、GMC国际企业挑战赛等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大赛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4)搭建创业融资平台。把各种创业投资人集聚起来,建立起创业投资基金,并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各种互动,使投资者和创业者能够相互了解,以此来解决创业者的资金筹集问题,为资金困难的大学生创业者筹集创业资金。

(二)创业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设计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应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各种教学方法对不同能力培养的作用程度,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在黑板上生产,在书本里经营,在课程中交流”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实施网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于一体的新的教学方法。系统整合各种教学方法,使之能有效相互渗透与补充。如应用动态案例教学法,通过创业案例讨论、书面分析报告、角色模拟、课堂辩论等,让学生通过创业案例教学的体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感受和把握创业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业欲望。

(三)创业教育教学网络支撑平台设计

建立创业教育教学网络支撑平台,实现对整个教学体系的支撑。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供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借鉴。平台设有教学模块、创业实践模块、模拟实训软件模块及导师模块、交流互动模块等,通过这些模块的有效组合,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另外,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支撑平台,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置于云平台,实现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待条件成熟,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制作成慕课MOOC,实现国际上最流行的大型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教学。

篇5

1.坚持学术性和实用性结合的原则。理工科高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基础和能力,将研究方向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研究就有了针对性,成果也更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美国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条基本指导原则就是:学术性和实用性、企业与高等学校、理论创新和实践培养均紧密结合。”

2.高科技创业教育模式。当今社会最紧缺的是服务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科技创业教育模式的使命就是把科学研究推广到实践应用中。这种模式的创业教育往往在经济类或者管理类的学院(系)成立创业中心,把全校范围内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技术门类的学生吸引过来。这种模式在保证理工科专业优势的同时,也确保了学生创业的针对性。

3“.聚焦模式”和“辐射模式”协调发展。“聚焦模式”是带有精英教育刻痕的创业教育模式,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创业教育机会,是专业化的创业教育。“辐射模式”是一种学校层面负责的创业教育模式,不仅为非经管类专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还鼓励教师参与创业。“聚焦模式”和“辐射模式”相结合是美国理工科大学将创业教育和普适的创业教育密切联系的体现。

4.创业教育的开放性和信息化。开放性与信息化是美国理工科大学的普遍经验。开放性是指创业教育要开门办学,体现创业教育从体系设计、实施到评价的全部环节。信息化是将创业教育与其他资源相整合,如政府基金和风险投资、孵化器和创业园科技园、施教者和受教者等,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的全程咨询服务。开放性和信息化使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与外界建立了密切联系。

二、我国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不足

通过数据分析和资料研究,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政府、社会、高等学校已经将创业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与此不对应的是,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着认识不统一、不到位的现象。很多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是学好专业知识,将来走上社会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对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本身并不认同。与此同时,在很多高校,创业教育还作为职业发展课的分支,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2.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能满足理工科大学生的需要。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式要有区别。“理工科从事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当前,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来自专门从事管理类课程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其中的绝大多数教师未曾有过创业的经历,也不懂创业的精髓,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简单、[摘要]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与拓展,不同类型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有差异。文章借鉴发达国家缺乏教学互动,既降低了学生对创业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非常重要,师资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的成效,只简单地照本宣科不能满足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的需要。

3.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相对比较薄弱。开展创业活动,理工科大学生多依靠其创新作品,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应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和实践培养”的基本原则。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应占到较大的比重,但由于资金、设备等原因,实践教学往往受到限制。在不同层次的创业计划大赛中,为比赛而比赛的想法占了相当比重,使创业大赛偏离了本来的轨道。同时,应该加强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这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支持与帮助,但是愿意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事业单位少之又少,多方互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还没有形成。

4.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理工科专业的学院较为繁重,成绩的好坏是决定出国、考研、升学和就业等毕业生出路的主要因素之一。与人文社科类学生相比,理工科大学生将精力大多投放在学习、考试和实验上,没有时间去接触、了解、学习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精神,加上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够,缺乏对社会深入的了解,影响了他们进行创业的原动力。

三、我国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应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发挥理工科特长,坚持“创新驱动和实践培养”的基本原则,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发挥学科特色,将创业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和强烈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大创业观”,以科技创新带动科技创业,培养产品开发型、技术服务型的创业者和各领域开拓创新的实践者,形成富有理工科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1.树立创业教育全新理念。创业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文化,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精神,还需要大学也成为创业型机构。因此高校要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学校的重要意义,提高创业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创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不能急功近利,应立足长远。”即使学生不能一毕业就创业成功,创业意识的增强、创业能力的提高、创业经验的积累和创业心理的准备对学生来说也是终身受益的。对理工科高校来说,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施通识教育,实行真正的学分制。要注重加强对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组织保障为基础,构建以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为主体,以教育和实践体系为两翼,完善三园创业平台(孵化园、转化园、创业园)。

2.完善创业教育“三段式”模式。通过普惠式、精英式和典型式的三段式教育,达到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普惠式教育是对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普及相关知识,了解基本创业的基本情况;精英式教育对有志向、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培训,增强其创业技能;典型教育帮助和支持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努力培育创业成功的典型。

3.建立专兼职相结合师资队伍。当前,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来源于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或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富有实战经验的导师极为匮乏。应从三个方面加强创业师资建设:

(1)将选派创业教育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培养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相结合,提高创业教育的授课水平和实战化指导水平,还可通过研讨会、创业论坛等活动,引导教师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2)鼓励专业教师将创业知识和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联习,同时积极鼓励教师自身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3)积极吸纳社会创业教育力量,美国创业教育绝大部分师资来源于社会各领域聘请的创业导师。

4.设立分层次创业教育目标。理工科大学生专而不博,大多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掌握得非常精确,但是对除专业以外的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他们技术功底深厚,有能力自主开发产品,但是缺乏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应采取“文理工融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学习创业知识,为创业夯实基础。

5.开展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要积极组织理工科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成立创业俱乐部和创业社团,积极开展创业沙龙和创业典型报告会,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素养。“依托理工科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转化基地和创业基地,为进入基地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相关场所,为其解读相关政策并进行辅导,促进大学生以技术创新带动创业。”

篇6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嵌入;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82-02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嵌入式融合的基本原则

(一)以学科专业特点为基础

良好的专业教育是创业的基础。创业需要有具体的方向,而方向的选择正是源自于对相关专业领域的认知和了解。因此,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更不能是简单的通识教育。创业教育要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解构,搭建起社会与学校、专业与经济的联动关系。

(二)以创新意识与专业知识并举为导向

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洞察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创造机会,识别机会,抓住机会。把创业意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齐抓并举,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的用途,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运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理解其所学的专业,促进学生专业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

(三)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为目标

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其核心价值在于引领学生利用专业技术创造社会价值,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专业知识要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创新创业也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体的需要。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嵌入式融合模式

(一)具体内容

1.创业意识的嵌入。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过程中起内驱动力作用的意识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创业的动机、创业的兴趣、创业的理想、创业的信念等要素,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业教育中的商机意识、转化意识、战略意识、风险意识等内容进行分解,嵌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可以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意识性融合。

2.创业知识的嵌入。创业教育的精髓是创新与创造。以专业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本专业开始培养创新精神,将创业教育的内容与专业教学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将SMART原则、SWORT分析、蒂蒙斯创业三要素等基本的创业知识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之中,重新设计全方位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与专业学习紧密联系的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方法,可以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知识性融合。

3.创业技能的嵌入。创业技能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创业意识、职业素养、实践能力、身心素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核心能力。通过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以及社交、管理等相关创业技能的嵌入,可以实现专业教育c创业教育的技能性融合。

(二)嵌入路径

1.知识的模块化衔接。结合专业学科的特点来设置专业知识模块,并依托专业背景将专业知识及成果的产业化动态以及与该专业密切相关的创业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结合(图1)。

2.教学方式的融合化衔接。采用“互动+体验”的教学方式,即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互动、教学与考试互动等方式,将创业体验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在案例分析、小组协作、项目博弈、经营竞赛等体验式教学下强化学生创业能力和实战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创业欲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3.实训的仿真化衔接。通过设立“模拟创业公司”,由学生自主选择组建创业团队、自己创办模拟公司、自己寻找创业项目、自己设定“模拟公司”的运营项目和岗位职责、自己进行公司经营管理、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4.实践能力的社会化衔接。一是建设校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拓展学生创业实习活动的空间;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创业实习的岗位学习。三是定期进行前沿科技成果展示,吸纳有浓厚创业兴趣的学生。四是通过举办各类的创业竞赛、创业报告会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的核心素质。

5.考核体系的多维度衔接。除了现行的一些奖励内容,如给予学生适当学分奖励、对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对参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折算一定的工作量等等,还应根据不同专业自身的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结果设立多维度考核系统。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学校特点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结合学科特色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从学生自身发展和创业需求出发来完善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出适应不同学生需求、不同学科背景的创业教育形式,使创新创业元素有效嵌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之中,进行针对性和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形成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

政府部门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来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做创新创业者的“后台服务器”。企业应充分发挥其在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优势,将员工选拔和培养的端口前移至学校,与学校共同开展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学工作。学校要做好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工作,为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实践,自主创业。

(三)创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高校可以从校内和校外师资建设两个方面着手,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如给予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参加创新创业领域学术交流的机会等,从而帮助教师提升其创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从校外聘请一些创业者、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尤其是有过创业经历的本校校友进学校、上讲台,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与学生交流创业经验。

篇7

一、引言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工作已开展了很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增速放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解决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变得尤其重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强调要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政策导向。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如何发挥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提升社会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一)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教育部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拥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很多毕业生在高校受到了创新创业教育。但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创新创业的比率非常低,而选择创新创业的毕业生中,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更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缺失。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高校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系统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二)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近些年,世界各国对创新创业教育都非常重视,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实施了,且这些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行情,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新速度快,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实践、针对性强,因此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都领先于我国。

三、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很多高校一方面强调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只是简单的开设几门课程,更多的像是在走个过场。且目前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时间滞后,没有连贯性,很多高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导致出现脱节现象,不能很好的适应毕业生创新创业的需要。由于课程的开设不能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论理解浅薄,停留在知识的表面,缺乏一个实用的效果。很难达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

(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落后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很多高校也实行了理论+实践的方式,但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局限于理论教学+大学生创业园的形式,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局限于校内,且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园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创新的思想,存在着比较混乱的现象。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落后,不能适应时展步伐。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日趋成熟,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各行各业的问题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四、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一)转变传统思想,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

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意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政府、学校、企业需要密切配合的教育,需要三者有机融合,但受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并未能将三者融合的体系构建完善,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借助于互联网思维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政府、高校、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在线联动平台,以政府为主要引导,以学校作为主要落实单位,以企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导向,通过互联网,将三者融合起来,实现信息共享、信息互通,在政府的引导下,学校能够及时掌握更加准确的企业现状,企业能够更加了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通过三者的共同努力,更加清楚的发现问题,更快的解决问题。

(二)以互联网的思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性

创新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本身还局限在领域内部,理念较为落后,对创新性的束缚很大,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性的培养需转变传统思维,着眼于跨界融合,将传统的思考问题方式转变为以互联网的思维进行思考,并通过互联网强化“连接人和服务”,将人和服务两个不同的对象通过互联网思维紧密结合,实现人和服务的双在线化。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以新技术、新思维推动创新,最终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五、总结

随着互利网时代的到来,“互利网+”背景下人们接收和反馈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将互利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互利网+”背景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必将得到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马成成.论高校创业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耦合[J].教育与职业,2014,(12).

[2]姚王信,郭蓉.闫哓燕.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机制与路径――基于“创新创业创智创富”情境的理论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

[3]赵志军.“三创”教育体系化构建:意义、逻辑基点及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篇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48-01

一、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项目组通过调研32家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1251名大学生、18家市人保局、322家企业,发现对于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起着很重要作用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主要承担教育教学功能。

在32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中,28家主要承担教育教学兼具培训功能,占87.5%;4家主要承担创业孵化功能,占12.5%。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是一体化教学,不仅仅包括创业技术课程,而且包括创业教育文化课、活动课、拓展课在内的所有类型的分立课程。这14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也都设有创业孵化场地,但是只有牌子,没有实际运营。主要承担创业孵化功能的4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里面就是若干家公司在实际运营,孵化程度比较好的公司已经开始雇佣在校大学生。

2.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包括资金、个人能力、技术、兴趣等。

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资金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46.2%;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个人能力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2.3%;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技术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7%;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兴趣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2.3%;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其他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5%。

3.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创业精神、风险承担倾向、吃苦耐劳、诚信等。

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创业精神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45.7%;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风险承担倾向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8.8%;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吃苦耐劳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2.2%;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诚信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8%;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其他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3.5%。

4.政府在创业教育实践中作用十分重大,但是也存在支持大学生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有效规避创业风险的机制不健全、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通过调研,认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4.2%;认为有效规避创业风险的机制不健全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22.9%;认为服务不到位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9.7%;其他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2%。

5.高校响应政府倡导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实践,但是也存在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经费不足、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创业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等问题。

通过调研,认为高校创业实践经验不足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5.8%;认为高校创业实践经费不足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3.2%;认为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1.8%;认为高校创业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的占;其他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9.2%。

6.企业对于给大学生创业项目投资热情不高,但是愿意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岗位、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组织和评审、在学生模拟创业和企业管理实务等环节提供指导等方面提供帮助。

通过调研,认为企业最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岗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58.9%;认为企业最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是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组织和评审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5.3%;认为企业最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是在学生模拟创业和企业管理实务等环节提供指导占调研总人数的14.4%;其他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1.4%。

二、对策

1.整合高校创新创业实训资源,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

(1)为创新创业实训提供训练场所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中心所辖的各种校内实训基地,整合资源,直接为创新创业实训提供训练场所。

(2)为创新创业实战提供实战场所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模拟公司实训室、沙盘模拟经营实训室、网上创业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整合资源,通过创造创业活动的仿真环境,学生在其中可经历从企业创办到经营的全部业务操作过程,增加学生的实战机会,使学生在实战中提升创业能力。

(3)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实践场所

在创业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为有创业实践意愿的大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定期举办校园创业大集,校园小推车创业活动,为高职大学生提供校园的实践机会。

2.新建多功能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

(1)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和指导

结合创业导师制度,开展创业咨询服务,聘请行业专家和成功创业者,包括创业成功的校友,对在校的创业团队进行针对性指导,并贯穿创业过程暨企业发展的始终;使创业团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得到提高、创业项目不断完善、创业方案付诸实践,创办的企业或实施的项目健康发展。

(2)提供创业教育培训

主要针对创业团队开展创业政策、工商、税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和实践。培训专家由“企业家创业导师团”成员担任。

(3)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对接

篇9

[摘 要]创新创优齐齐哈尔市投资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齐市需要坚持对投资规范引导的原则、投资客商中心化的原则、企业引资主

>> 齐齐哈尔市投资环境的SWOT分析 论齐齐哈尔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论齐齐哈尔市历史档案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齐齐哈尔市体育消费产业的现状与分析 齐齐哈尔市海山胡同的来历 立足齐齐哈尔市传媒环境培养创新型新闻人才 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及管理体制的研究 齐齐哈尔市装备制造企业创新成长现状分析与对策 齐齐哈尔市创业环境优劣势分析 论齐齐哈尔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 论齐齐哈尔市临街建筑外立面视觉语言秩序的建构 焦作市投资环境现状调查与思考 关于齐齐哈尔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分析与对策 浅论促进齐齐哈尔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 关于齐齐哈尔市鹤文化研究与建设若干问题的反思 关于齐齐哈尔市农村支付服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分析与建议 论区域投资环境诸要素与吸引投资的关系 2010年齐齐哈尔市中考作文解题与点评 齐齐哈尔市物流发展浅析与未来规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10-12.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EB/OL〕., 2011-11-14.

〔12〕袁贵仁.努力开创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新局面〔EB/OL〕.教育部官方网站,,2010-11-10.

〔13〕齐齐哈尔大学: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EB/OL〕.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 http:///zwdt/system/2010/07/01/010079570.shtml,2010-07-0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68-02

一、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培养模式。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都离不开高等教育。所以,高校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仅传承、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新技术、新文化、新知识方面都起到了引领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指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时期衡量人才重要标准,创业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创新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重要途径。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是突出“以学生为本”,提高创业就业成功率的要求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然而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的焦点和难点,从国家到学校都在努力寻找促进就业的良方,而创业无疑是一条重要出路,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不足1%,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20%左右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路

(一)全程教育与模块化相结合

2010年5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教材建设、实习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根据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参考相关院校的教学经验,考虑到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达到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年级各有侧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重点等方面有所区别。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的四个模块:

1.创新创业理论模块:主要是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启蒙阶段,应结合入学教育,利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快速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转变,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把创新创业教与专业教育融起来,让学生把握专业特点和前景,从专业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未来创新创业的大体方向,本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就业创业形势,掌握创新创业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通过第一课堂教学讲授、第二课堂活动、参观考察创业基地、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作报告等形式开展。

2.创新创业素质模块:主要是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培养期。素质教育的定位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泛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辨别机遇、风险预见、耐挫的能力,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本模块主要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讲座为载体,主要对学生进行创业心理品质塑造、创业知识的理论教育和实习、实训为阵地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从事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应具备的创业心理品质、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知识,培养其以后从事职业必需的敬业进取精神与基本专业技能,牢固树立创业意识,按职业目标去塑造自己。同时,通过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校友报告会、走访、参观企业等社会实践,让学生清楚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创业靠能力、发展凭素质是市场经济下实现就业创业的客观要求。

3.创新创业技能模块:主要是针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巩固期。创新创业教育是受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活动,创业者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创业成功,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和驾驭复杂情况的能力,更要掌握创新创业的实用技能,这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一是通过第一课堂传授学生相应的创新创业技能技巧,如,创业市场分析,创业信息收集,政策把握,团队组建与管理,人脉拓展,创业融资与成本控制,公关与市场营销等必备知识,二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强化这些技能,全面掌握这些技能,无论将来学生是否创业,都能受益终身。

4.创新创业实践模块[2]:主要是针对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成熟期。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学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建立和推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作用,而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校门实现真正创业的准备。通过以上三个模块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了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能力,这一阶段就应积极为学生营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参加更多的创新创业的实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检验自我所学和提升自我所得,为走出校门做要准备。本阶段可以通过创业软件模拟、开展创业设计大赛、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等,使学生树立信心、掌握创业知识、懂得创业程序,实现成功创业。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在我国起步还比较晚,理论还不完善,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但从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来看,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上以指导和服务为主,加强创业观念、创业模式、创业理财、赢利模式、创业融资与风险投资教育,强化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心理素质、创业实践、创业技巧等方面指导,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多举办成功企业家讲座、开展模拟招聘会、创新创业设计比赛、参观成功企业等活动,也可以利用创业模拟软件,建立校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以新颖的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教育我们的学生都去下海,去开办公司,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各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就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使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等关系,促进他们顺利完成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转变。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就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本质上来看是就业教育的延伸。在我国的就业刚刚兴起,而创新创业教育才起步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去指导就业教育,用就业教育的基础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如,可以把创新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融合起来,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务实与务虚相结合

务虚是前提,务实是宗旨和目的,务虚主要指包括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形势、方针政策宣传等一些理论性、政策性的东西,这些是必须做的,且还要宣传到位,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把社会实际需求和创业者自我发展相互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政策和理论讲解上,最终目标还要落在务实上来,解决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关心的就业上,务实主要是创业教育的落实情况,如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成功率等,即产品的质量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是否相一致,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要转变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来培养合格人才,达到按需生产。

(五)集体备课与单独备课相结合[3]

一门课程建设需要用时间、实践来检验,更需要集体智慧来完成,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前提和保障。队伍的稳定性、长期性、连续性非常重要,可采取专兼职相结合、外出学习和校本研讨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办法,鼓励老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个研究的课题项目,组成课题组,根据学校实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角度,分阶段进行研究,用较深的理论指导实践教学。依据学校和学生特点,制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教学和实践任务,力争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不同内容的备课和授课,遇到问题集体研究,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增强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11

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就业市场为导向的高校就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编号:JYZX201305)的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7日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活动要求大学生具备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与创新精神,要求大学培养未来创业者与领导者的成就动机、开拓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就业观念。它不仅传授关于创业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其次,创业需要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即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准备,使未来创业者具备战略眼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具备较好的情商。

二、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创业教育必须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是全球高等教育的重点。创业的意识、创业的素质和创业的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党的十报告就特别强调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知识力度。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高校创业教育必须加强。2013年全国有699万大学毕业生,2014年为727万,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就必须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要求是在国务院或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关高校毕业生工作当中来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要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

三、国内大学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目前全国高校创业创新教育形式:大体涉及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大学生科技园等部门,基本没有统一的主管部门。目前开展较早及较好的学校有:中南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

(一)中南大学(国内创业教育典型高校):中国大学生创业网。中南大学2002年创建全国首家大学生创业综合网站─中国大学生创业网;2003年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学校;2006年引进国际劳工组织项目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2008年在全国率先设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学分,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中南大学是教育部“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示范基地”和“创业实训试点单位”,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会长单位。2010年“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模式”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二)武汉大学:“三创”教育新模式。武汉大学推出“三创”教育模式,即用“创造、创新、创业”新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切实推进武汉大学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武汉大学打破原体系、学科与专业壁垒,加强学院间联合办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黑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校确立了“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的,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分类教学、强化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针,探索“融入式”创业教育模式。形成“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分类教育与能力培养相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学校设立8个创业教育必修学分,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台中,在学校本科教学的通识教育的必修、选修与专业教育的通识与选修的两个平台上全方位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立了“创业实验班(创业培训通识选修课程班)-初级孵化器(大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高级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三个基点联动教学机制。

(四)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湖南大学在国内高校中较早进行了公益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基于集群的“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和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构建了“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由教学体系、研究体系、实践体系等多个模块组成。培养方案应当依据“尊重个性、阶梯培养、柔性嵌入”的原则、将公益创业教育平台嵌入日常专业教学计划当中,将公益创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课程整合一起,构建公益创业教学、研究、实践等多个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集群式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开展创业教育形式多样,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目的。一种是以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一种是以创新精神的培养,造就一批创业人才,开创一批创业企业,促进大学生就业。综合考虑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特点和资源情况,全校模式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最佳选择。目前,我国一般本科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通常是选修课和团委主导的“挑战杯”等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针对全校开展的创业课尚未形成长期和稳定的管理机制。创业教育在一般本科大学实施重在形成一个具有创新氛围和创业特色的校园环境。此外,创业教育课程要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

四、如何加强高校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此项工作认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差距,在个别高校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对校内外各种资源的协同整合有差距,仅靠一个教研室,一个教学团队来担当工作肯定是不行的。对创业教育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业融入有差距。创业教育不是说开一门课就能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把这个教育融入专业教学。

(二)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求

1、科学把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机会。

2、科学把握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体进行开展;注重引导:引导学生理解创业与之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结学校特色分类、分层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培养体系,善于培养大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能力。

3、科学改进教学方法。要遵循创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注重参与式、体验式教学,倡导项目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抓好创业教育的主要环节

1、领导重视是关键环节。具体做好三纳入: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评估指标。四统筹:一统筹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业教育;二统筹课程、教材、教学、考试;三统筹科技、学工、教学、团委;四统筹学校与科研院所的协同。

2、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要有机的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形成以创业基础为核心课程、若干选修课程及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创业课程体系。

3、强化创业教育实践环节。首先是强化实践教学的环节,这个包括专业课也包括创业基础课,还要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比如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讲座、创业训练、创业项目的设计、创业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有条件还要支持学生创办创业方面的设计。

4、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方面首先要足额的配备配强配好,要坚持以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的人数以及实际教学的科研需要核定专任教师的编制,配足配强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与此同时还要鼓励高校制定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相关行业企业的优秀精英的管理人才企业家到学校兼职和挂职,鼓励我们的专任教师到企业去兼职和挂职。

主要参考文献:

篇12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二者协同育人格局,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引领,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

作为思想上层建筑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由其所处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源于经济基础,决定于经济基础,服务于经济基础,并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应该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把准时代脉络,把握时代特征,结合所处时代的历史特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剔旧纳新。当前,中国正处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持续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教育理应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大力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潮流。作为高等教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主动作出调整,积极吸纳创新创业元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保持同向同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新时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和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是将党和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引领学生自觉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国家发展需要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有机统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扎根中国大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矢志奋斗;二是艰苦奋斗,锤炼意志品质,增长智慧才干;三是融入社会、融入时代、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3]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时代精神相吻合,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新的教育实践,但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发展滞后于实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才能把握方向、突破“瓶颈性”问题、达成教育目标。[4]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二者的协同育人,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为创新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符合党和国家利益的创新型时代新人。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应当坚持双向构建原则,实现二者协同发展。同时,应当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通过解决思想问题进而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形成良性循环。

(一)双向构建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简单的几何式的物理拼接,而应遵循双向构建原则,实现二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努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潜力和功能,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瓶颈,缓解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机体内,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发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为创新创业教育掌好舵撑好帆,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始终与党和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轨道保持同向同行。

(二)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思想问题,更要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思想问题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实现良性循环,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其教育目标,实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改造和行为引导。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根源于经济基础,离开物质世界、脱离现实生活去空谈理想信念,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和优良传统。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机体内,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载体,解决好学生创新创业领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努力实现与教育对象的同频共振,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形势尤其不容乐观。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创新创业教育要避免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较强创新创业素养却缺乏时代人文精神的“空心创新创业工匠”。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机体内,创新创业教育要主动借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解决好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为党和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创新型时代新人。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应坚持以教学为依托,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应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协同育人培育良好的土壤。

(一)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应积极构建“三个课堂”相结合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作为高等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潜心打磨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精品课程,抓好课堂教学,打造“金课”。实践教学是第二课堂。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属性,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应紧紧抓住增强情感体验、提升能力这一关键点,精心组织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网络教学是第三课堂。互联网经济时代,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顺势而为,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开发网络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

(二)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