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09:28: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物医学科研课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39-0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选题背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一直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并学会学习,而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在农村学校,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也很少有学生能真正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了。更有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只一味地灌输教材、教案,偶有学生提问,他甚至视其为捣乱课堂秩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应试,学生在“书山题海”中苦战,无暇也无力深入思考问题。另外现在初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设计问题、提问题,学生被动回答教师的问题,缺少了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理交流,师生互动等情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它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各学科都在探究的话题,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值得我们去实践中去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新课程: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
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与人合作,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标准》重要的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分类设计,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营造“探究”的“问题情境”。
2、高中生物:国家规定的高中学科,大多省份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有些省份也出版了不同的教材版本。但大致内容是一样的。人教版教材共6册,供高中学生使用。必修1、2、3为必学内容,选修1、2、3供学生自行选择学习,高考生物一般是除选修1、3外的5册作为考试内容。
3、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对学习文本实施自主学习之后自发或自觉地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自己不能解决和希望集体研讨解决的问题的一种习惯。
4、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是通过学习个案的集体解析逐步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逐步养成思考思辨探究的习惯。学会科学地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以期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其思维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见人所不见,想人所不想。有时受某一现象启发而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潜能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质量,是人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不可缺的重要因素。
5、高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高中生为对象,以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氛围和环境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养成学生“敢想、善问、乐思”为归宿。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理念之首;“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既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取知识,更是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创设灵活多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巧妙地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识,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实验目标和内容
1、课题实验目标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培养学生如何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通过问题意识培养,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形成问题,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在学习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索,成为学会学习的新型劳动者。
2、课题研究内容
(1)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2)如何树立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研究。(3)学生课内外自学中问题意识萌发、发展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运用观察法、调查法。对学生进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问卷调查。通过在课堂中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师生互动情况、学生学习的表现,以获得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传统的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
我们以前进行的生物化学实验,其实验内容和考核方法都有弊端。
1.实验内容弊端。我们以前给学生开设的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一般是理论课讲述了相关知识,接着安排这个知识点的实验课。例如,理论课讲述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这次实验课的内容就为“蛋白质的沉淀凝固”。课本上的理论都是前人的实验结果,对于这样的实验学生认为缺乏挑战性,实验操作中也不主动思考。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验证性实验太多,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考核方法的弊端。我们以前的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考核成绩主要是学生的实验报告,忽略了学生在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存在抄袭现象。有的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很差,抄袭别人的实验报告也可得高分。这种考核标准导致学生不重视实验过程,只注重实验报告的书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1.构建新的实验教学内容。对实验项目进行改革。我们以前医学生物化学实验内容: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蛋白质的沉淀和凝固、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还原糖含量的测定、氨基酸纸层析、尿淀粉酶活性的测定、血清尿素氮含量的测定、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DNA的提取与鉴定、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等。改革后的实验内为: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法)、氨基酸纸层析、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葡萄糖含量的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法)、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组织DNA的提取与鉴定、碱性磷酸酶提取与鉴定等。经过对实验项目的改革,去掉部分淘汰实验和部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比例,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
综合设计性实验,就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提出实验的总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先进行分组,实验小组的各成员经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所用试剂仪器、设计实验步骤、进行预实验、制作幻灯片、小组课堂汇报这样的程序完成整个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成功了,学生会有极大的成就感;如果有些实验不成功,带教老师进行引导,分析失败原因,再重复实验。这样,每位学生在整个实验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避免了个别学生不动手操作、抄袭实验报告等不良行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目的。
2.自编生化实验指导教材。我们以前所使用的实验教材有的内容目前已淘汰,有的内容不适合医学生,因此,我们参考了周爱儒主编的《生物化学》,药立波主编的《医学分子生物学》,赵亚华主编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程》,刘吉民主编的《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等,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实验讲义。对医学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实验内容进行精心的取舍,保留经典的实验内容如葡萄糖含量的测定、氨基酸纸层析、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等外,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如组织DNA的提取与鉴定、碱性磷酸酶的提取与鉴定实验等的比例。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分光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等基本实验技术,另一方面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注重知识传递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实验时,老师先讲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可能出现的结果,准备好试剂,调试好实验仪器,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即可,完全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实验的各个准备阶段,例如试剂的配制、试剂的分装、仪器的调试等,在准备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要去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4.先做后讲。我们以前的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一般是老师讲完后学生再做,有时为了得到明确的实验结果教师参与过多,学生对实验印象不深。为此,我们决定采用先做后讲的归纳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更适用于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观察讨论,整个实验做完后,让学生总结规律,老师只做归纳性、提高式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体验获得真知的喜悦。
5.应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实验课教学。医学生物化学这门课的知识很抽象,教师讲课难度较大。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传递信息。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传递较多的知识,还可以帮助师生共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前上实验课时都采用黑板板书,操作也只做一些简单的示范。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有一些学生看不到操作示范。现在我们把多媒体技术也运用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堂上,教师把实验原理、实验试剂、实验仪器、操作步骤等做成幻灯片,比板书看起来更清晰,把实验操作也录成视频,做实验前先看一段实验操作步骤的录像,然后再操作,避免了学生看不到操作示范,这样可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40-03
一、前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2]。对学生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阶段,可以培养和锻炼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学校而言,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也是检验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
生物技术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3]。为了适应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学科调整时增设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3,4]。目前,高等学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是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6]。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做好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整体上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师生比例偏低,指导老师无法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高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2)选题盲目,课题研究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有的还脱离生产实际;(3)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差,学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训练,论文写作格式与文献引用缺乏规范;(4)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们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表现是良莠不齐的,但最终毕业时获得的文凭却并无二致且本科毕业率几乎一直都是100%,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者讨论的热点之一。
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依托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本文以ε-聚赖氨酸高效生物合成和产业化实施项目为例,就相关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
二、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形成合理的科研团队。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导师制。然而,导师制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其实质上是一位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面对面的、高度个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7]。这种形式的制度是依靠学生对教师的低比率,它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师比持续升高,办学资源日益紧张,高成本原始形态的导师制已难以为继,它对师生比例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导师的教学负担。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选题后就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中,与研究生统一学习和交流,建立一个由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1∶5∶3)构成的梯度研究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导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对项目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分解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独立且相关联的子课题。然后,本科生自主选择一个具体子课题进行研究。团队中研究生协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技能、实验设备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样,以科研课题为基础,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的分工和合作,一方面减轻导师的工作量,使导师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以往导师对指导内容不明确,对“如何导”、“导什么”等缺乏清晰的认识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一个导师和一个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本科生与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进行高度个人的接触和交流,有效地缩短了本科生的适应期,极大地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显著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若选题过于陈旧或是假题目,研究内容与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严重脱节,则论文的价值低或意义不大。学生仅为了学分和毕业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做到真题真做,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还能极大地激发其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内容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导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他们参与到本专业某领域前沿的相关研究,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比如,针对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高效提取关键技术与集成化研究”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尝试各种先进分离提取方法,发现和比较这些提取方法之间的优劣性和互补性,最终提出一种可行的分离提取工艺路线,并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价。此外,由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有两种形式,即试验性题目和设计性题目,为了能够兼顾学生的特长以及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分流,充分发挥其特长,激发学习兴趣,保持个性。尽可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巧妙地加以引导利用,帮助学生实现“参与―成功―参与”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持续保持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在ε-聚赖氨酸分离提取新工艺开发的课题中,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感兴趣和认可的分离提取方法,在对该方法进行充分实验和评估后,将其整合到原有分离提取技术路线中,并考察该提取方法的加入对最终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影响。如果试验结果是积极的,则尝试让学生对新技术路线进行工厂工程设计,为实现新工艺或新技术规模化和工业化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3.开设学术报告会议。科研成果汇报和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展示科研工作者成绩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工作总结,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然而,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之前,本科教学中没有开设关于科研成果汇报、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缺乏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和实践机会。因此,学生在总结科研成果,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论文有明显的拼凑,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抄袭;(2)缺乏专业化和学术化语言描述实验方法和结果,措辞不严谨、论文层次不分明,图表说明不合理;(3)论文格式不规范,特别是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图表等。这些问题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实践中,导师要求本科生也参与到课题组的各种科研活动,包括读书报告会、月底课题组汇报、中期汇报和专题讨论等各种学术报告会议。在读书报告会中,要求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1~2篇与课题研究相关且是近期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PPT的形式解释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对自身课题的启发,并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和导师一起讨论分析。在课题月底工作汇报、学期汇报的会议上,要求学生以PPT形式对一个月或一学期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导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依据实验结果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此外,课题组不定期组织专题报告,由导师或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对某一专题进行学术报告,报告选题有“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生物工程学科常用科研软件的使用”,“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心得体会”等等。通过这些学术报告会议,使得本科生在文献阅读能力,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和提高。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从选题、实施到论文定稿,历经约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合理评价,建立奖惩制度,可以使学生产生公平感和信任感,对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中分为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由于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学生与导师(指导教师)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导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指导教师评审成绩往往占总成绩的60%以上。课题组在严格执行校教务处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评价的方法[8],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和客观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见表1,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定量地分析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表现,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步骤,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剖析了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下滑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通过形成科研团队、选择合适题目、开设学术报告和构建合理评价指标四个手段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均反馈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可。然而,在教学改革和探索的过程,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如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难度选择,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等,这些问题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士云.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若干误区的审视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2]孙建云,夏凯,王庆亚.农业院校理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3]曹飞,范伟平,韦萍.强化工程实践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5).
[4]刘桂萍.依托化工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5]李常健,黄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66-01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是实现学习方式多样的重要手段之一。
1 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过去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转化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物态变化》一节中。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的知识为核心的。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再讲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过程特征。而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以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做出记录,以便在验证之后和开始时猜想情况进行对比,这也是一种学习。有了猜想之后就要进行验证,看猜想是否正确。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用什么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教师应根据探究的方案进行较多的指导,在学生交流方案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1.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水中,通过烧杯对水进行加热?
2.烧杯中要放多少水才合适呢?
3.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什么位置才比较合适?
4.怎样才能把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合适的位置?
5.实验当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样记录?
6.实验操作的程序是什么样的?
7.怎样才能保证实验的过程安全操作?
学生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实验方案也就已经确定了。方案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并收集证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操作过程当中的所有问题,包括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安全隐感等等。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以后,学生通过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十分理想,如熔化的温度偏差较大,所画的图像并不能明显地看出来熔化过程等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
2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 再比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的教学,这个知识点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一个分化点。但是在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应该进行改革。尽管在探究活动之后需要一些定量的计算,但是应该尽量避开那些意义并不很大的一些模型化的繁杂的计算,应该像教材当中的例题和作业那样设计一些有实际背景、有实际意义的习题。再比如《光的反射》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落实上,只关注如何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应该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知识在实际当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实例出发来引入所要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 针对具体情况,开展多种方式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识内容本身,而应结合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开发多种多样的探究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当中,学生从他的实验结果或者从熔化图像上很难看出比较明显的熔化过程,或者可能会发现海波由于过热而不凝固这样的问题。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积极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专题研究。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在研究方案的确定、如何查找资料、安全操作措施的防范等等方面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之后,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1.对于不同的介质对光的折射是否相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