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09:28: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建筑科技与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008-02
伴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被一张网所覆盖,这张网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网络。在我国建筑业是经济支柱产业,在网络渗透各个行业的过程中,建筑业同样也不能例外。
1网络和建筑企业
任何企业要获得发展必须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作为我国经济产业中的建筑企业,其管理实现现代化已是必然趋势。在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就是管理工具与方式的现代化。为了使得企业以更高的工作效率应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就应当要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而这就少不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进入各个领域,成为了各行各业工作开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快捷的工具。比如,建筑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企业各个子部门、项目部、公司总部对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化的办公环境,也使企业更具有弹性,比如小的建筑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加强与其他公司的合作,同时还能够和更多的专业人士组成专业的员工队伍,为公司承接大型的工程项目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条件。这样既保证了公司具备小公司的灵活性,又具有不逊色于大公司的智慧资源。结果在项目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尽管并不能保证每一项工程都提供最佳的设计组合,但是通过网络却可以实现公司员工对设计中的先进部分以及施工方法的分享,同样实现了最佳组合所具有的效能。
建筑师是建筑企业中最重要的专家队伍。当建筑师利用智能软件建立了基本的建筑设计的数据模型之后,工程师可以利用网络对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而施工管理人员也可以利用网络将工地的图像下载下来,并根据这些图像帮助施工管理。而建筑商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工程的进度和造价控制方面进行有效的全程监督。与建筑直接相关的业主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建筑模型和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等。甚至有时还能通过网络将有利的信息传递给潜在买家,有效的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以及竞争力。
在对一项工程进行设计的初始阶段,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方案。但是由于设计方案会涉及到许多问题,比如对暖通、空调、排水、电气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进行周到考虑,不过由于信息量过大,现实中往往会因为缺乏考虑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多的改动。为了避免种情况,就需要做好建筑师与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做好协调沟通工作。而通过网络却能够有效的实现建筑师与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有效沟通,从而有效改善因为各专业沟通不到位造成的设计弊病,进而提高企业的统一性、整体性以及协调性。
2网络与建筑科技
根据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发展情况,高新技术应用于建筑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发展热点就是信息网络技术和控制网络技术。
2.1信息网络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已经在建筑物或者企业内部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建筑中能够极大的降低人们信息收集、、传播的成本。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浏览网页上所有有关建筑物内部的相关建设管理信息,并且还可通过信息系统将有关的维修服务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有效的降低建筑的维修成本。建筑物内部的员工和管理人员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还可以极大的提高管理效率,有效提升对建筑物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协同处理能力。对于建筑设计的监控,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利用对综合数据库的访问,还能够实现对建筑物的远程监控和操作。对于建筑物实现自动化管理方面,网络信息技术是绝对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加强建筑物内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能力,从而实现了我国建筑物自动化、信息化管理。
2.2控制网络技术
开放性控制网络具有标准化、可扩展性、可操作性以及可移植性的特点,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控制技术的发展,网络控制在结合了网络互联后,建筑的控制已经从现场监控走向了控制网络的道路。一般而言控制网络是指对生产过程作为控制对象和特征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具体可以从我国不断出现的各种智能化的建筑中看出:首先,控制网络技术应用在智能建筑中后,有效增强了建筑内实时监控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操作性和集成性能,比如极大改善了建筑中的综合保安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等异构网络的控制;其次,利用控制网络通讯实现数据管理和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管理和控制;第三,通过采用控制网络技术,有利于建筑与信息网络的应用集成,在智能建筑中,所有设备与相关的安全信息都可以进入计算机的操作平台中,实现了智能建筑内监控与“群件环境”的共享以及综合数据的集成;第四,控制网络技术可以时时对建筑内安全系统和机电设备系统的管理进行远程监视和信息采集。
2.3网络住宅
如今的居民小区在建设的过程中都会铺设网络所需的相关设备,以保证业主入住之后能够上网。这已成目前住宅的基本要求和功能。不过,网络住宅并不仅仅只有该项功能,网络住宅含有许多的科技元素。世界上最有名的网络住宅或许要属美国富翁比尔盖茨的“未来之家”了,里面许多功能对许多普通人来说依然具有科幻性。不过,网络住宅建设已经使得某些科幻色彩距离普通民众不再那般遥远了。通过铺设完善的光纤网路、配置需要的合适软件,网络住宅用户就可以通过网络时时和朋友交流,也可通过网络查询交通、还可以通过网络时时关注孩子的在外情况。而在住宅内部,也使得那些能够自动控温、高保真等高智能化的家具不再那般的遥不可及。网络住宅能够极大的便利人们生活,例如出行、购物等。而对建筑业来说,这更多的是带给人们更富有人文特性的理念,比如,人们现在就可以在住宅中享受随选网络影院的娱乐节目,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对生活的选择需要。同时,网络住宅还能够便利人们的工作,最为明显的就是现在比较时兴的在家里的远程办公,即使足不出户都可以完成相关工作。
网络时代,建筑在设计、建设的过程中,建筑水准和效率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也促进了建筑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而在建筑管理方面,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建筑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更加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可以说其正在造福于我们整个人类。
1杜绝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要消除其不安全状态,就要保证机械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
1)对于新进场的机械设备,要建立进场检查制度,检查设备的完好性、安全性、合格性、合法性。即机械设备必须是合法的生产厂家生产,有出厂合格证,产品外观完好无缺、不变形,安全保护装置齐全。凡不符合这四项要求的,坚决拒绝进场。
2)对大中型建筑机械设备,其安装与拆除一定要请有资质的专业安装、拆除队伍来进行施工并有详尽的施工方案和有关上级部门的审批。
3)安装好的机械设备要取得安检部门的检测合格证后方可运行工作。
4)对现场的所有机械设备,要求操作工和维修工按规定做好日常的维修保养,并做好文字记录。特别是要重点检查各种安全保护装置,如物料提升机的安全停靠装置。工地上很多民工嫌其麻烦经常不用,甚至将其手柄绑住停用;层问安全门也是长期置于打开状态。这些要靠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经常去检查发现,以保证安全装置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另外,要坚持安检制度,安检到期的设备一定要重新检测,不要认为能正常运行就可以不检测了。因为机械设备的内部损伤、钢结构的疲劳损坏不是肉眼可以看得出来的,目前的正常运行不等于下次也能正常运行。
2机械设备的管理现状
1)缺乏管理的有效制度。自古便有“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语,所以,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一切措施的开端与关键。而我国目前对于机械设备这一块的安全操作没有一个正规的规范或是制度,在设备管理与维护上面同样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从人员角度来看,也同样的没有一个合理奖惩的责任分配制度。由此,就导致了相关人员在使用机械的过程中没有自主保护意识,缩短其使用寿命。
2)设备管理意识较差。如果真的从管理人员角度上来分析,没有一个明确的责任制度约束,就将本身的工作职责变成了自主自发的行为。因此肯定就会导致对工程机械设备做不到周到的保养与保护,减短其使用寿命。再有,也会因没有正规的操作规范导致工作人员对设备操作方法不了解,增加其损耗,也会出现因操作不当发生机械事故的情况。
3)机械设备过度使用。超负荷的使用机械设备,使其过快的老化,导致故障率增大。现在各地区经常会出现加时加工的紧急任务,那么,各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就会加大工程量,从而就导致了机械设备的过劳使用,加速了其老化速度。而也因此,忽视了对机械设备的维检修与保护。
3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为了迎合各地工业的发展速度,使得各地区的人民都能够拥有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所以,现在很多的建设地区都在环境非常恶劣的西部地区。那里天气寒冷,冰霜雨雪不断,道路坎坷,这一系列的自然因素都会对机械设备造成影响,即便是在不运作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损耗。而且,如此恶劣的环境势必会对其人工保养也造成阻碍。
2)其他因素。除了自然因素,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对机械设备的整体使用情况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机械设备也大量的智能化,机械化,各种新型设备的引进,相对的对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与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性,过硬的技术知识,不断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4建筑机械设备科学维护与安全管理
4.1深入持久地强化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奖优罚差
首先,要了解建筑机械设备的基本知识,要把结合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和使用方法相结合,降低故障率,延长其使用寿命。要随时应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故障。因此,要做好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登记,随时掌握其当前状态,要关注其实际生产,按照设备厂家所给出来的维护周期来进行维护。确立一个专门的机械设备管理部门,从细节出发,制定出详细的检修计划,定时定期的进行各项维检修,针对不同的机器采取不同的方法,找到特定的应对措施,并且要记录在册,方便查询和学习。除了对新设备的保养和磨合,老旧设务也不能够掉以轻心,而且更应该作为重点排查对象,要时刻进行产注和修理,要保证其运行。对新老设备都要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加强其专业技能,要告知其一些基本的保养和维护知识。以常见的搅拌的维护为例:1 主要承担机器负荷的是轴承,所以,在轴承的保养上就要多下功夫,而好的油是可以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的,而且也可以降低它的损耗率,加大它的运转率。所以,要注入干净的油于转动轴承和轧辊轴承上与各种齿轮活动轴的相互咬合的滑动面,而且要注意其的密封性。2 所有的轮箍都要定时定期的检查,避免发生松动,尤其是新安装上的。3 随时观察各个零部件是否在正常的情况下运作。4 随时更换已被磨损的零件,尤其要关注易损件。5 要及时停止油温过高的设备,查找原因并予以消除。7 要随时注意设备运转时的声音,发现异常要及时暂停查看。
其次,现在社会科技的发展也同时体现在了建筑企业装备的日益先进上,各类装备的技术水平越先进,其经济成本也会越高,其中的科技含量、专业性也会越高,那么,对其可以进行维护和检修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的要求也变得非常严格。如果仅仅是口头传授经验的方式已经很难对其进行修护理了。所以,除了有正规的操作规范之外,还必须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学的做好维修工作。要在懂的基础上再着手工作,不能只凭感觉或是经验,如要结合工作环境,还有机器的磨损周期,设备的特性等等情况。以此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作,提高其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第三,要实行奖罚制度激励工作人员自主细致的工作。可以根据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奖惩制度,把检查和维修方法按学习册的形式放给各个班组,然后定期进行考试和检查,并可以按次,按月或是按年进行评比检查,将检查结果与奖罚挂勾,让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更加谨慎小心的工作。这样即可以督促与强制工作人员学习,又可以减少应操作不当产生的事故,还可以让工作人员有目标,有动力的学习。
4.2对老旧塔机及时更换的控制
安全是各类企业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塔机在建筑机械设备行业中是关系着整个安全生产的关键,所以,要注意塔机的使用时长,结合理论的寿命定期进行检查,要及时更换已经出现老化的和磨损严重的机器。不能为了节约成本而忽略其日常检修和保养,而且要按照标准及时报废不能修得的塔机。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减少塔机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的紧密合作和优势互补,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为技术依托、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和新路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教育部直属高校(以下简称部属高校)办学水平和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使广东省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的产学研合作与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广东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主要发挥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组织实施的作用,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推动部属高校与广东省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以及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各类经济园区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使部属高校的创新资源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效对接。产学研合作要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注重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产学研合作的活力,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和效率。
2.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未来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解决广东产业尤其是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转化部属高校现有的科技成果,切实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通过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完善区域和高校创新体系,提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广东的发展后劲。
3.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和以部属高校为技术依托相结合的原则。部属高校具有科研、教育、人才和科技成果优势,要作为广东企业的技术和人才依托,为提高广东产业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要发挥企业作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部属高校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向广东的企业流动,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坚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的原则。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省部合作的重要目标,坚持以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自主创新。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加速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自主创新与产业化良性循环。
二、主要目标
通过省部产学研合作,使广东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部属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到2010年攻克一批制约广东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自主品牌,使广东年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200件/百万人口,技术自给率从目前的40%提高到48%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目前的48%提高到5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9万亿元人民币;推动部属高校参与建设一批广东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成一批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或研究开发基地;在广东的各类经济园区以及有条件的专业镇和产业集群中,建成一批部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建立部属高校与广东省属高校对口支援关系,协助和支持广东高校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
三、主要任务
(一)通过实施自主创新计划,获得一批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
1.组织部属高校参与广东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广东省各类政府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要向部属高校开放和倾斜。教育部组织部属高校参与广东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重大科技计划、产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产业化项目,支持部属高校联合广东企业、省属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公开招标,以及申请和承担广东省各部门的科技攻关、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产业化项目。合作双方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在经费投入、知识产权和收益分配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承担项目攻关工作。鼓励部属高校与广东企业自主选题开展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2.共同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支持和鼓励广东相关单位与部属高校联合争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中的重大科技专项落户广东。发挥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组织广东企业和研究机构,与部属高校共同参与“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争取成为牵头省份;积极承担“核心电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和“重大药物创新”两个专项,参与“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重大专项;在“大飞机”、“核电”、“新一代汽车”等国家重大专项中,力争承担相关科技攻关项目。争取省部共同承担一批国家部委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鼓励广东产业界采取各种方式与部属高校合作,争取在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软件开发、家电、海洋、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承担国家863、973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重大科技项目。鼓励和支持部属高校与广东产业界联合申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设立的自然科学联合基金的有关项目。
3.组织部属高校参与广东企业重大技术攻关和重点产品开发。支持和鼓励部属高校承担企业的重大技术和重点产品开发项目。对企业提出的重大技术和重点产品的难题,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通过省部组织有关专家和机构,协助企业面向部属高校及社会招标。
(二)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1.共建企业研发(工程、技术)中心。围绕广东的家电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海洋产业、纺织服装、建材、森工造纸、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支持广东企业与部属高校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共建企业研发(工程、技术)中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加强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根据广东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和医药等行业发展需求,支持部属高校与广东企业联合建设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引导部属高校重点参与华南精密制造研究院、广东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院、华南家电研究院、中山装备制造研究院、华南精细化工研究院、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广州汽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平板显示技术中心和广东省液晶电视技术中心等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部属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在粤有关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促进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支持部属高校参与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鼓励部属高校参与广东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
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支持广东的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为其创造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条件,在省部合作的优势领域建设若干个国家实验室,提高广东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发挥部属高校技术和设施优势,推进广东省科技信息平台、技术标准与检测服务平台、生物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平台、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等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
4.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平台建设投入机制。按照创新平台功能确定不同的投入和运行方式,探索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政府财政重点支持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基础创新平台建设。对于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及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引导性投入为辅。
5.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部属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要构建开放的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向广东企业开放,支持和鼓励广东企业参与部属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的建设。
(三)建设创新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建立部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省部依托广东省现有的各类经济园区,共同支持部属高校进入园区,建立部属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促进部属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与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各类园区、平台和企业为载体,全面推进部属高校与广东珠三角地区各市的合作共建,加快建设与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基地,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逐步实现珠三角地区产业从制造到创造的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3.在广州、深圳等市联合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持部属高校参与广州、深圳等市开放高效的城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知识、技术、人才、资本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高地,提升中心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4.共同支持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支持部属高校与粤东、粤西地区合作,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及海洋产业,壮大专业镇特色经济,培育产业集群。支持部属高校与粤北山区合作,建立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培植和壮大专业镇特色产业。支持部属高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在推广良种良法、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建设一批示范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5.加强省部产学研合作的探索与研究。不定期举办部属高校科技成果展示会、推介会、交易会、洽谈会和各种论坛。促进部属高校科技资源与广东企业技术需求的对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
(四)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1.以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提升企业现有研发队伍水平。针对广东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发展需要,支持部属高校以技术和产品开发为纽带,发挥部属高校的“帮扶带”作用,为广东企业培养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急需的实用型创新人才,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2.以校企联合建设研发机构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鼓励部属高校在企业设立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博士工作站,根据合作项目实际需要,选派博士、在读硕士和博士生到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在校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积极协助企业吸引各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到企业创业。鼓励部属高校结合广东企业技术攻关课题,招收工程硕士,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3.鼓励部属高校在广东设立研究院。针对广东科技、经济发展需要,鼓励和支持部属高校在广东建立研究院,与广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各地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促进广东科研人才的成长。
4.加强对广东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科研机构和企业学术(技术)骨干的培养。通过互派访问学者、进修、培训、联合办学等形式,每年选送一批广东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学术(技术)骨干,到相关的部属高校进行重点培养,以提高其学术(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每年组织一批广东的科技人员、企业家到有关部属高校进行专题培训考察。支持广东省属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共同创造条件,推动建设广东科学技术大学。
四、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成立“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各一位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人事厅、信息产业厅、农业厅、卫生厅、地税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省部合作的重大事项,组织落实省部合作的重大项目,协调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省部合作的日常工作,设在广东省科技厅,主任由广东省科技厅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主任由省科技厅一位分管负责同志和教育部一位司(局)负责同志担任。
(二)保障措施。
1.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在广东宏观经济发展及战略研究方面以及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节能与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重大装备制造等领域,设立相应的专业咨询委员会,每个专业咨询委员会聘请部属高校3至5名专家学者参加,不定期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提交专业咨询报告。每届咨询委员会成员的聘期为5年。
2.建立推进省部合作的协同机制。广东省人民政府组织科技、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事、经贸、农业、卫生、信息产业、税务、知识产权等省有关部门,加强与教育部及部属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分工协作,共同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广东省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将开展校地合作纳入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和企业协同开展产学研合作。广东省属高校要与部属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教育部负责协调本部各司(局)和部属高校全面落实《合作协议》和本意见。
3.建立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多元化投入体制。从*年起,广东省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设立广东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并根据进展情况逐年增加。该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省部合作的自主创新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的申请及保护和学术交流活动等。资金投入坚持市场原则,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投入为辅,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的支持。省部合作专项资金的使用计划由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报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鼓励、引导风险资本投入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形成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1 可持续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可持续工程项目管理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广至工程项目管理。为一个建设项目进行从概念到完成的全方位的计划、控制、协调与实施,以满足委托人的要求,使项目在所要求的质量标准、生态环境指标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和批准的费用预算内完成的即是可持续工程项目管理[1]。
当前的管理模式中,项目各阶段相互独立,造成全寿命周期内各相关方信息支离破碎,形成许多信息孤岛,决策阶段形成的很多有利于节约时间和成本的信息往往不能在后期准确应用,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不利于可持续目标的实现。为了消除这种技术与交流的障碍,USGBC建立了LEED标准,LEED标准关注五个关键领域的实施情况,包括场地选择、水的节约、能量效率、材料选择、室内环境质量。LEED要求聘用专业人员来进行项目管理,称之为“LEED APS”,他们具有绿色建筑建设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指导项目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完成[2]。一个可持续项目必须从全寿命周期考虑,在项目决策阶段进行合理规划。在项目开始前让各参与方代表一起进行专家研讨会是另一个信息交流的解决措施。美国的NCI将这样的专家研讨会定义为“一个可以将所有的才能和力量集合起来实现建造计划的协作过程。”[3]
2 可持续项目管理方法与普通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
项目过程 传统建设 可持续建设
1.可行性分析阶段
目标控制 基于市场条件、客观需求或其他狭隘角度来定义目标,多以经济效益为主 包括功能目标、技术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等
项目经理的选择 尚未进行 聘用一名有经验的绿色建筑咨询师或项目经理,他必须熟悉项目类型和市场条件,服务于建设的全寿命期
经济评价 以传统经验估算,多用单价模式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来完成经济生态目标,考虑场地特征,权衡建筑需求和生态问题,把预算与工程的独特目标联系起来,使资源合理利用,形成明确的清单和文档
设计研讨会 可能不会执行 要求项目各阶段的利益相关者参加,包括项目周围的业主和社区代表,收集来自设计、承包商、环境工程师、房地产咨询师的意见,形成最后的指导文件
最终场地选择 按惯例选择场地,没有利益相关者参与 在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基础上选择场地,整个建设团队都有权发表意见
2.设计阶段
初步预算与进度表 预算有预算师基于一定公式完成,一般偏离实际成本多达15%,不考虑运营和维护阶段的成本 预算强调全寿命期成本,目标由短期投资回报转变到长期效益
场地审批 这一阶段惯例部门第一次看到初步设计,有时需要返工修改,因为设计方案可能不符合当地土地使用要求 审批可以顺利进行,因为项目不会受到其他社会上的阻力
设计团队选择 根据招标选择设计方,所有咨询方提供意见给设计方 通常此阶段核心技术团队已经选好,只需在特殊需要时聘用相关专家即可
建设文件 虽然此时设计已经完成,但考虑绿色方案时可能需要修改 由于集成团队参与到决策和设计阶段,建设文件可以更加有效的完成,不需要反复修改
政府许可 可能不符合政府的相关要求 政府早起介入,确保项目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要求
招投标 低价中标,分包合同有总承包提供 考虑全寿命期成本作为招标控制价,考虑项目技术方案的可施工性和可建筑性对施工成本的影响
3.实施阶段
建设 由建造者进行每周现场检查,现场施工人员没有交叉交流 项目施工由动员会开始,包括现场全体工作人员的可持续建设教育,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参加每月例会,并定期进行绿色建筑培训,在工作开始之前就把可持续要求传达到每一个分包商
监管 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的关系分裂导致合同破坏,这就要求引进政府监管,那样增加了建设成本,造成项目低效 政府作为项目团队的一个参与方,不站在对立面,减少了返工和调整
4.运营维护阶段
交付 在建筑交付运营之前,进行最低标准的检查 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有权威部门给出评定
运营 不负责 跟踪监测
3 可持续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过程
3.1 工程项目可持续性目标的建立
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业主和项目管理者必须在设计和建造实施之前确立可持续的目标。在可行性分析阶段建立项目可持续方案,可以减少设计和施工变更等带来的损失。项目目标可以根据项目的状况和环境与可利用的技术水平来确定,首先确定业主关于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接下来从高到低分别是“最佳目标”、“通用目标”和“被动目标” [4]。
3.2 整合项目团队
一旦业主确定了项目目标,就要开始组建项目团队。在传统项目中,每一阶段彼此割裂,分别签订单一合同,由于工作相互独立,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采用的是一种“OVER WALL”方法[5],延误了关键团队成员的作用。绿色项目比传统项目更加复杂,要求增加跨专业的交流和各学科间的合作。
该团队由业主方、项目管理方、设计方、施工承包商、建筑健康咨询单位、运营维护管理方等组成联合交叉动态组织,进行全寿命期管理。从项目决策阶段到项目运营拆除报废阶段的各参与方通过该组织模式被紧密结合,在动态中加强联系和沟通,避免传统管理模式不同专业、不同阶段间协调性不够的弊端。
3.3 可持续项目的信息管理
为保证可持续项目管理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适合项目自身特点的信息系统,以辅助对项目进行全寿命期管理。
网上建设项目管理是近几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探索应用的一种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它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通过为特定的建设项目建立专门的项目网站,对项目进行中的图纸、设计说明书、报表、往来函件等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存储、检索和输出,从而使项目参与各方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各自所需的信息,实现协同工作。项目网站可以自行委托他人开发,也可以通过购买某些提供项目主机服务的公司的特定产品并加以适当定制来建立。自行委托他人开发不仅费时、费钱,而且运行维护费用很高,一般很少采用。而目前国外提供项目主机服务的公司有很多家,如美国的E―builder Inc.、欧洲的BuildOnline等,它们的产品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购买这类产品并加以适当定制,则比较经济适用,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方式[6]。
参考文献
[1]胡桂祥,张建坤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及其实施动力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第24卷第2期2010年04月 178-181
[2] Lauren Bradley Robichaud and Vittal S. Anantatmula Greening Project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January 2011 48-57
[3] June3,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