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06-15 09:28: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堂教学技术

篇1

《枫桥夜泊》是浙江特级教师王崧舟近年来的代表课例之一,用课堂教学技术的视角对这堂课进行分析,可以明了古诗教学的技术性规律,对一线教师改造以串讲串问为主要表征的古诗教学有实际的借鉴意义。“教学技术是教学科学和教学艺术的中端或中介、桥梁”[1],“教学技术即指教学科学理论的行为转化或由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有程序要领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行为或技能”[2]。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技术概念的厘清上,教学能力大于教学技术,教学技术是在教学能力的范畴里更加落实、更接近于教学实际、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系列实践性能力的结合。教学技术是更强调指向于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落实的一系列教学行为的组合。教学技术具有显性化(可操作)、集约化(可学习)、高效化(可达成)的特点。

一、 前后呼应技术:课堂完整性的基本保障

本课从当代诗人陈小奇《涛声依旧》的两句“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入手,上溯清朝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明朝高启《泊枫桥》“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宋朝陆游《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绵延几百年的寒山寺钟声不绝于耳,已经让学生感受到张继的魅力、《枫桥夜泊》的影响、寒山寺钟声的厚重,由近及远意味悠长。结课部分先是齐诵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再依照时间顺序分别齐诵宋朝陆游《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明朝高启《泊枫桥》“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清朝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直至陈小奇“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由远而近,将寒山寺钟声植入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实在是高妙。

总体看这几句不同时代的诗不光起到引发和总结作用,更加使课堂产生了整饬、回环、照应的审美效果,有了形式上的架构美感。教学技术在教学实施意义上是需要有这种对于形式美追求的,这也是新月诗派主张的“建筑美”的教学体现。有人认为课堂是有艺术性的,艺术的本质就在审美,而前后呼应的手段就是值得学习推广的教学技术。

运用前后呼应技术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进行结构化思考,也就是在教学预设的时候就要有意识进行前后呼应的设计,充分考虑与本课教学内容的匹配度以及与其他技术的协调性;二是进行艺术化实施,充分考虑学生情况和教学实施进程,语言铺成、情境铺设、情感铺垫等手段综合运用;三是进行动态化调适,对于预设的技术不机械刻板地推进,而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所损益,一切以学生和学情为标准。

二、 层次朗读技术:课堂梯度性的全面实现

初读阶段王老师实施了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初读变得整饬有序而又生动活泼。

第一层:读顺口。初读要求“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第二层:读出节奏。诗歌是可以吟唱的,所以它的节奏感是很强的,而且这样的节奏不是随便就能变化的,是有一定内在规定性的,用王老师的话说就是“有板有眼地读”。

第三层:读出味道。这个要求是在前面“清爽”“节奏”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中间当然有技术,就是教师和学生共读,排除了仅仅是跟教师读的传统做法,既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又不是完全牵着学生走,分为两个小步骤“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这叫完美合作。

第四层:教师隐退。教师在学生已经读得有韵味的前提下,如果还是一味地要求齐读,那就显得重复了。但是读又是必要的,王老师虚晃一枪,还是用合作朗读的方式,但是教师已经退到幕后,让学生成为主角:“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这样就实现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味道的初衷。

不管是古诗教学还是别的文章的教学,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读”,这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最大的目的之一。一般而言就低年级时要求朗读,高年级要求默读,一致的要求是“将课文读通读顺,字音准确,遇到难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目的是为了疏通文本,为后面的理解建立更好基础。“反复读”是由一般的要求到达了程序性知识掌握的高度。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里面有一条十分管用的招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读才能读通、读顺、读熟。王老师有读的质量标准“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反复读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将外在的诗句与自己主观的音形相联系,并且为进一步的内化打下基础。这样的四步朗读层层递进,在反复中有提高,产生一种纵深的教学美感,更关键让学生有发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运用层次朗读技术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反复不重复,层次朗读呈现出来的教学面貌是学生反复在与文本接触,建立起文本和学生的紧密联系,特别强调朗读的层次性和发展性;二

是拾级不越级,层次朗读有不同要求的层级存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拾阶而上,渐次发展,让后一层次的朗读建立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之上;三是贯标不惟标,层次朗读要贯彻朗读的标准,也就是每一个层次的朗读都应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要求,不做天马行空式的低效重复,同时又要兼顾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不机械生硬。

三、 情感聚焦技术:课堂发展性的完美激发

王老师从学生阅读的感觉入手:“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进而落实到情感基调的重点上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用这个词语来表述,就是将感觉具体化、聚焦化的一个技术。学生有了“愁绪满怀”“孤独”“静”等感觉,老师让他们写下来,用写的方式将思维成果固化。特别是对于“静”的引导很见功夫:学生说出这个字,是一种真实的感受,这个氛围是静谧的,但是局部偏离了核心问题那就是“情绪”,也就是学生没有聚焦到对于人的心理和心情的把握,而是转移到了外在环境上面――当然内境和外境是有一定联系的,但是说明学生的思维还是不清晰。在这样的情况下,王老师就显示出特级教师的导引、聚焦的技术:“静”?与众不同。什么“静”?先肯定最重要的优点,那就是独特性,加上了追问,力求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清晰起来。在追问中有了“安静”“宁静”,王老师进一步聚焦:“我建议用‘寂静’,寂寞的‘寂’。行吗?好的,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这个字已经兼具了内外,在学生那儿其实还是理解成安静的近义词。最后学生的答案是“凄凉”。王老师着力培养学生多重思考能力,从“愁绪满怀”到“寂静”,再到“凄凉”,学生的理解不断加深,情感不断激发,达到了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的同频共振。

运用情感聚焦技术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尊重文本基调,文本基调有其内在规定性或者是相对封闭性,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首先清晰地认识这种客观存在,不“张冠李戴”“南辕北辙”;二是尊重学生体验,学生对于文本情感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加上学习主体阅读积累、认识方式、情感阅历的不同,呈现出非线性体验的特点,需要引导、碰撞、激发;三是尊重交融发展,情感聚焦不是完全聚焦到文本的规定性上,必须有一定的张力和空间存在,只要是在情感基调的弹力范围内都应该予以肯定,这样才能达成文本和人本的统一。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这个相对模糊的学科,在情感这个相对复杂的领域,应该让学生的情感相对集中地展示出来,如果不是很清晰,那么就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将不清晰的变清晰。

我们在强调古诗教学技术的同时一定不能滑进唯技术化的泥潭,而是要以课堂教学技术的显性化为手段,提升教学的质效。钟启泉教授指出“课堂评价基本以评价课堂教学的目标与技术为旨趣的”[3],从教学评价的角度为课堂教学技术进行了合理性辩护,也为研究古诗教学技术提供了理性支撑。

【参考文献】

篇2

一、多种电教媒体巧妙地组合,创造优化的教学情境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等灵车”时,先播放录影,渲染气氛,引导学生看北京长安街上男女老少盼总理灵车时的气势恢弘地悲壮场面,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入“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灵车的真实情境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育功能达到了最佳状态

二、灵活运用幻灯片,使语文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正开始发展,而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但如果单靠语言文字提供的形象思维,无疑会受到知识、阅历、经历的限制,借助幻灯片,便能化静为动。

如《詹天佑》一课,有关工程学知识的设计“人”字形线路,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而对课文中文字叙述理解不够深刻,通过利用移动幻灯片演示,使学生对“人”字形线路有了具体的形象,同时通过演示,使学生了解了火车行使的原理,从而也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确不简单,确实是了不起的工程家。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突破

《落花生》一课,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在教学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组合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

篇3

2.现代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体现出的特性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从技术特性上看,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大容量、高带宽等技术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当它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以后,呈现出教学资源的浩瀚性和形式多样性、信息组织的高效灵活性、多媒体的智能交互性、信息的双向交流性、网络的互联性与开放性等特性。

2.1课堂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具有多目标性、多阶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突出特点。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的能力。有了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就可以促使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2课堂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课堂教学系统分析设计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输入(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输出(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约束条件(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具、信息手段)的分析,探索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最大化的实现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必须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与设计:

2.2.1首先要摆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位置。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是教学实现的手段之一,而非教学实现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2.2.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因为知识的特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信息技术采用的程度与方式也就有所差别。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手段。

2.2.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信息教学手段,科学设计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信息技术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2.2.4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阶段,选择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与使用方式。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可分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体验知识、经验总结四个阶段。

2.2.4.1在接受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有关知识并进行演示和讲解,这是信息技术目前运用得最多的方面;也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成立一个项目专题,以项目组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媒介进行资料收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协作意识。

2.2.4.2理解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信息技术由于具有智能交互性与信息组织的高度灵活性,因此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实际案例、随机提问解答、及时调出资源库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虚拟的或现实的环境,对知识的作用范围、作用方式、作用效果、约束条件等有自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

2.2.4.3体验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技术在这阶段的作用,是通过课题实验、虚拟游戏、案例讨论、自动生成题库等交互性手段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人在讲库存控制方法后,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EXCEL表格进行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2.4.4经验总结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升华,使学生的经验与技能得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BBS、EMAIL、聊天室、教学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充分支持学生的经验积累与相互交流,使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加深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拓宽学习思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3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

在完成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接下来就应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工作。

2.4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

2.5课程效果与效率的评价

教学效果与效率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交互性和智能化的特性,教师可建立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即时反馈成为现实。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篇4

信息技术教学不是我们原先所谓的计算机教学,教师要做好从计算机教学向信息技术教学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是以信息的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其主题是学习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和等技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教师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单一学习方式,应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使其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问题,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二、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同时该准备的教具一定要准备,因为生动的教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逐渐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遵循教师的思路进行的,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思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信息技术课就会清晰到位,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获得创造性思维启迪。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学校、家长、学生无论哪一方面对计算机课程的态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信息技术在高考中的比例,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对高考无用,纯粹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这无疑让学生更加对计算机课程产生消极态度,提不起兴趣。鉴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非常重要,这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课堂气氛的活跃,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师要抓住学生对动画、音乐、视频、图片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通过从网络上搜集精彩的课件,或者自己制作课件,进行有效的导人,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同时,教师讲课用的例子务必贴近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探究心理。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课型有很多种,主流课型是在机房边讲边练。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学效果得以及时反馈,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课堂练习,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也更高,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合格人才。

五、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最优化

篇5

        对于高中生来说,信息技术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计算机”、“电子游戏”是些新奇玩意儿。随着生理的发育,高中生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所以当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的形式进入课堂的时候,教师应多多引导,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知识点或技能操作的注意,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会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索。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教师应设置课堂提问时间,对问题进行记录并做回答。这样,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就在课堂问答中得到提高。学生的好奇、好动、好问的特点和好胜的心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家庭环境、社会交往等。要想充分利用好这些特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良好的教学策略,设计优秀信息技术课堂

        现在农村的信息技术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要,那么充分利用好目前的设备,上好信息技术课则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设计技能来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问和好胜的心理,选用任务驱动

法进行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等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教学内容灵活地采取不同的驱动方式来驱动学生的学习。

        信息技术本身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围绕生活所需的技能进行目标驱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种驱动教学方式可以称为“生活驱动”或“技能驱动”。在进行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收发、图片处理时可以采用此种驱动方式。

        2.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加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

        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事实上,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可能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信息技术课堂表现不太好;而学习成绩不很好的学生表现可能很好。

       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呢?这便需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如备课、课堂讲解、实际操作、个别指导、课堂作业、评价等。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备课;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明白所讲的内容,又要灵活处理课堂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在上机操作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另外课堂上的作业不要太死板,应灵活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熟悉教材,掌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强,自己主宰学习。同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握好新教材的课程标准。例如,对于教材中的软件操作知识,教师只要把软件的主要功能讲解清楚即可。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大胆地去做。布置课堂作业时应当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适时进行课堂评价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以指导后续教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环节,信息技术课堂中同样需要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教师可以制定学习定性评价表,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教师还可以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评价。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生对信息技术充满激情的前提下,必须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断变化的信息知识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每一堂信息技术课中。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为培养信息时代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

关键词:微观技术 图形板书 板书呈示 审美主体

现代教育认为,教学是一种服务,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服务的产品则是课堂教学。教师应是运用课堂教学的微观技术,以教学资源为原料,创造教学产品的工作者。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有许多侧面和环节,而课堂教学的微观技术之一的板书就是教与学的转换过程,是课堂教学实现的“中介”。“看似寻常最奇岖,成如容易却艰辛”。板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好的板书,就是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板书呈示是师生创作思维过程的符号元素,师生正是通过这种符号元素,产生心灵的交流和共鸣。心理学实验证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总量的90%是由眼睛获得的。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归纳记录的水平上要欠缺些。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上,既需要教师精要的讲析,也需要教师优化美化的板书来提高兴趣、帮助理解、深化记忆。另一方面“图形”也是我们职校生必备的专业基础。因此,有意识地把图形板书引入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能优化课堂教学,又能切切实实地为专业课服务。

图形板书,就是根据课文提供的内容,按照板书图示的内在组合规律,使文字与符号、线条、简表、图形等达到最佳的造型组合。这种板书的好处是充分挖掘、浓缩了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人物、手法等多种因素,运用形象化的手段设计而成,由教师这一审美中介的提示、诱导,使审美主体学生产生美的感受,萌生创意,激发学习情趣,更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美学方法设计的几例图形板书加以说明。

一、要素组成网络

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而系统是由各个要素组成的。板书图示中的要素是指文字、符号、图形、简表、色彩等。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或概括结构层次,浓缩故事情节;或理清线索脉络;或揭示论证结构;或归纳主题思想,写作特色;或评析人物形象等。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就是从课文中提炼出各要素,并将其分项排列出来,再配之以线条作联系的纽带,使各个要素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构成板书图示的网状结构。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网络”。如:

这一教案紧扣课文,按“图形板书”的特点。教学中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要素,在坐标上标处妙景与情感变化的多点坐标,并连成曲线,并通过画面分析得出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这样由简约的文字和变形曲线构成了板书图示的网状结构。

由此可见,一经网络化的板书图示,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把零碎的知识要素“焊接”起来,使之系统化,将课文结构层次、线索脉络、逻辑联系、衔接照应等,显示得清清楚楚,整体感极强;再辅之以亲切的教态、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适时的呈现、熟练的操作,便发挥出了其最优组合功能,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表格式板书

这种板书是把有关内容一 一列入表格,其优点是眉目清楚,简明扼要。教学中表格式板书具有提示性强,便于学生梳理和理解知识要点,分类掌握课文内容,积极思维并参与板书等特点。如对《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板书:

这幅板书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补充完整,从而让学生在填表中把握整个制作过程以及各个工序的制作特征,领会以制作工序为顺序的说明事物的写法。

三、形态动态展示

板书图示的形态是指文字、符号等经一定的组合所构成的“画面”呈现的形状或势态。从视觉效果来看,它有静止和流动的区别,凡板书图示所构成的“画面”,能给人视觉产生流动感的称之为动态板书图示。这种板书图示的方法,主要是采用一些易于生动、形象化的曲线折线、箭头以及一些简笔画等,使板书产生动态效果。如:

《项链》一文的板书呈项链之状,将情节、主题、内容展示无遗,达到了令人欲哭不能之效。文字是抽象的图画,图画是形象的文字。一边阅读一边把文字描绘成形象的图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把隐性的思维用图画形式外现,创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图形板书如果只是教师呈现,那么这种板书就成了单项形象的输入过程,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交流和表达。而学生往往是愿意表达自己想法的!对于职校生来说又常常要和“图形”打交道。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设计图形板书,还要让学生把课文中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形。然后再根据图形说说自己的想法,以提高他们对文字图形的表达能力。

图形板书的教学设计,既是教师基本功的展示,又是备课辛劳的体现,它的生动、美观、形象、简明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与此同时,设计出美的板书图形投放于课堂教学,能使师生将平实的文字创造成神奇的图画,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质,也增强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更有效地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结合了专业特点,提高了教学效益。

其实,图形板书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希望以上几个案例能引发我们入门和深入钻研,探索其规律,至于色彩搭配的和谐、醒目、字体的大小与美观、形态的选取等许多诀窍,也还须同仁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一、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课是娱乐课,在同学们的心中已根深蒂固。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一些技能和技巧,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这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灵活多样的开展教学,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很快适应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决定的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感受和需要,给学生创造好学习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计算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计算机,运用计算机,力争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造发挥才智的环境,使教学成为学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2.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法的能力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和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也就越显著。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还有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长,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活跃又严肃。要承前启后,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新的突破。教师还要注意多运用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使其不断创新,不断总结经验,达到最佳的效果。

3.科学合理地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师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通过评价的手段,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的评价,那么它的内在价值有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和自信心增强。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尤其是那些缺乏兴趣的学生,如果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其本来就非常脆弱的求知欲望。就会受到打击,也就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求。切忌教师的感情用事。

4.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也是每个学生成才的基础。教师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性别、出生等因素而产生亲疏和偏向。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给学生的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未来生有表现机会,让他们赶到满足,以增加他们的学习的自信心。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造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基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点。

1.提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兴趣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引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藏的一个任务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过程中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比如在《修饰文本框》的教学引入时,我在屏幕上给出文档修饰前后的对比画面后问:同学们,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文档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是报社的主编,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引导学生指出了两个文档区别,并把区别分字体、字号、字色、字型等显示在屏幕上,再提出要求任务:谁能演示文档的修饰过程?

2.创设学习情境,积极引导探究

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学生接受任务后,在极大的兴趣和迫切需要下,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这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比如我们在进行“认识文件和文件夹”的教学时,设计了一个任务:在“d:\\my music\\mp3”窗口中找到文件“红日.mp3”文件并打开运行它。然后教师操作电脑演示查找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任务完成的过程。最后运用自制的课件演示一些感念的理解。

3.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认知建构

基本的思维方法、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引导,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思维的状态,传授思维过程,训练思维策略,提高思维能力,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比如在结束Word有关章节的教学内容后,我设计了1节半小时学用中国人的文字处理软件――WPS2000知识扩充课,首先请一位学生在我的提示下选择Word与WPS的一些共同点进行操作,在请上一位同学在我的指导下选择WPS与word的不同点进行操作最后请一位同学归纳。在我的引导和帮助下,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点拨评析成果,完善认知结构

篇8

很多通用技术老师包括我在内,一开始,为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课堂上讲了一拔又一拔理论,可是能真正能听进去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老师看到学生更多情景是要么打瞌睡,要么讲话,稍微好一点的学生能主动拿其他书来看。一堂课下来老师累的筋疲力尽,而学生收获甚微,时间一长,学生对这们课程出现倦态,整个教学过程中陷入一种低效的教学状态中。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老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认识不清,把握不准。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少讲,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技术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形这样一个过程形成自己的技术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我认为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放手给学生动手实践,在做中学

通用技术课标中指出: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学中做,我们的课堂通过学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比如,在流程与设计中,让学生组装小车体验流程,并理解系统的概念。

二、设置情景,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学生对于通用技术的学习兴趣,在最近阶段需要老师的指导。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一般通过给学生设置任务的形式,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发展。通过任务引领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学“设计过程、原则、评价”时,笔者首先布置了三个任务:制作便携式小板凳、多功能笔筒、自由设计(材料为瓶盖)。第一个任务是制作便携式小板凳,是为了让学生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学会自我评价;第二个任务是制作多功能笔筒,注重小组合作,以及学生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第三个任务是自由设计,不给学生具体的设计要求,只限定材料,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自主设计和创作。既体验一个设计的过程,又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渗透相关的评价知识。这三个任务贯穿于设计过程、原则、评价,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任务呈现出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拥有技术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篇9

关键词:

翻转课学;教育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不断增加。但是,在教育技术本科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桎梏着高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许多学者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教育技术本科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该校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演示文稿的播放和授课录音,并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1]。随后他们逐步发展了翻转课堂的理念,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潮。现如今,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许多教师应用于课堂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翻转课堂,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释。清华大学的钟晓流教授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2]。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

该教学模式将教学流程颠倒过来,并与传统课堂相比,具有以下优势:从师生角色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设计者、指导者、合作研究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从教学过程看,改善了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从教学资源看,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加丰富。目前,TED、网易公开课程网、果壳网以及各种各样的教育APP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频资源,为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

(三)翻转课堂应用于教育技术本科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外时间相对充足,能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且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大都具备上网条件,还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其次,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有较深的研究,能够胜任制作教学视频、学习资源等一般的教学任务。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优秀的教学资源,如微视频等,供学生课下学习观看。总之,从本科生的心理特征和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大学具备的条件来看,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技术本科教学中是可行的。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技术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对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翻转课堂潜在优势的分析,可以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技术本科教学中。

(一)教学资源的制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对教师而言,首先,应在播放教学视频之前,设置课前导读内容;其次,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录制成简短的教学视频。比如,教育技术专业中Flash、Photoshop、Premiere、Dreamweaver等实践性知识,在网络上有很多免费的视频微教程,教师完全可以将网络上的视频推荐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尤其随着“慕课”等的发展,未来的教师可使用MOOC的课程资源(包括讲解视频)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础,甚至连讲授的内容都可交由教学视频去完成,自己则仅扮演指导者和交流活动组织者的角色[3]。对学生而言,首先根据课前导读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习。

(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知识的内化

首先,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教师请学生解答或引导学生去发现答案,同时也要以提问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师生在交流讨论中完成知识的内化。

(三)教师总结反思和学生复习巩固

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与反思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的汇报。学生可以借鉴别人的作品,反思不足,巩固知识,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翻转课堂对教育技术本科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学模式但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相信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一些适当的学科和章节内容去尝试这种模式,必定能够改进教师的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田俊芬 王茁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10

1.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99人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把期望变失望,不管学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参差不起,教师都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选取最佳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高,知识迁移最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比如教学《电脑的组成》一课时, 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叫中央处理器,英文CPU。形象的比喻,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便学会了。

2. 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键盘指法练习》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3.注重自主实践,品尝学习的乐趣

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例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出示“五边形”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同座合作画出“五边形”,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五边形”会画了,其它的三角形、七边形等等同样可以很快画出了,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渐学会自学的方法,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4.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篇11

二、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纪律一直是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自制力差的特点,一个小小的纪律问题可能会让整个课堂氛围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失控。如其他学生都在练习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却在偷偷地玩游戏,如果此时教师大声呵斥他,并对该学生采取罚站等惩罚措施,一来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耽误练习的时间;二来会恶化师生关系,这对课堂教学非常不利。此时,教师可以悄悄地走到该学生的身后,拍拍他的肩膀,或是小声地告诫他,这样既不会干扰其他学生练习,同时玩游戏的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时间内也会自觉遵守纪律,课后教师再和这位学生好好地谈一谈,并再次告诫他。这样的处理将有利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当然,为了打造良好的课堂纪律,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抽调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建立学生监管队伍,一来这部分学生可以帮助教师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二来还可以避免这部分学生因为掌握了学习内容而想玩游戏等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和课堂管理的负担。

三、时刻关注课堂练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练习环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自己在教师机上操作或者在机房内漫无目的地踱步。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课堂辅导富有更深、更广的涵义,对于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尤其如此。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练习环节,教师更应该去关注学生的练习,要走到学生跟前,去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对那些不爱说话和出现个别问题的学生要做单独辅导,而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

四、课后小结不可忽视

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少,于是就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教学、让学生练习上,而忽视了课堂小结,很多教师都只是在临下课的时候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来总结课堂内容。例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下课”“下课了,请同学们把没有保存的作品保存一下,关闭电脑,回教室”。学生甚至对这节课的知识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这节课就结束了。信息技术课课时少,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能在下一周再上课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的结尾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梳理和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特别是一节课的重难点部分,可以让学生集体提示,教师板书或直接用课件出示知识点或操作步骤,在这样的梳理和回顾之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就会得以提升,教学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篇12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导入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段精彩的引导可以为课堂增光添色,让信息技术课堂大放光彩。有效的引导可以为整个课堂打好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从各个方面设计课堂引入,活跃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教师在设计引导语的时候要科学、合理,尽最大的努力让导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都能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全身心的投入。

一、直接引导法,效果行之有效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直接引导是最常见的导入方式。教师在课的一开始开门见山,直接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与目标,让本课的重点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这种引导方法直奔主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让学生迅速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这种方法简单直接,省时高效,是一个不错的导入方法。比如在学习《画方形和圆形》的时候,我就直接介绍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展示了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并且让学生朗读:1.掌握椭圆、矩形以及圆角矩形工具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和圆角矩形。2.熟练地掌握新建画布的方法。3.可以熟练地保存自己的作品。这种直接的导入方式,一开始就交代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注意力有很强的吸引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对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操作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直接导入法简洁明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学习,效果非常显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法有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师在使用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二、游戏导入法,引起学生兴趣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游戏这一功能,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游戏当中去。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心情愉悦,而且聚精会神,非常容易地就掌握了所学的信息知识。在采用游戏导入的时候,除了运用计算机本身的游戏程序以外,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游戏方式。但是不管是什么游戏,都不能过于随意,教师都要精心挑选,切莫将教学游戏等同于课间玩耍。比如在学习《操作键盘》的时候,其中要涉及到指法训练。学习指法枯燥乏味,很多小学生的兴趣都不是很高涨。再加上教师的直接讲解,感觉学生的手指都变得僵硬了,而且效果不大。这样,学生不但很累,而且很快就失去了信心,此时如若再强迫其学习,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就先让学生玩了《金山打字通》,等学生熟悉以后,再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的成绩好。学生的兴趣变得浓厚了,都很积极地投入到打字当中,指法训练变得有趣而高效。由上可见,既然小学生喜欢玩游戏,那么就让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将新授课的内容寓于游戏当中,帮助学生展开思维、熟练操作,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情境导入法,增强学生体验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与体验,从而自然而然地走进学习活动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才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技术学习。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多媒体教学、学生身边的故事等,都可以作为情境创设的材料。只要选材合理,教会就可以大胆使用,千万不能生搬硬套,让创设的情境处于虚幻之中。比如在学习《申请电子邮箱》一课的时候,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2015年12月,北方雾霾天气严重,假如你想通知北方的亲戚或是朋友,让他们注意身体、严防雾霾,为了家人和自己的健康,一定要保护环境,倡导低碳生活。那么同学们有几种途径可以告诉他们这个消息呢?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完成模拟任务,并且让学生了解邮件这种传递消息的途径,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今天所要讲的申请邮箱之中。情境的创设,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想象,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体验新的学习。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信息技术课堂在情境中实现有效的拓展。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前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还需要教师悉心研究,认真钻研,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各种导入方式灵活运用,这样才会使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更强、更大。

作者:陆建忠 单位:海门市包场小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