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

时间:2023-06-15 09:28: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

篇1

二、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在了解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之一。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早期家庭教育尤其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在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判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较多,如充沛的精力、性格开朗、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等,家长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情况,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脉络,对症下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早期家庭教育对家长而言,过分溺爱将会阻碍幼儿的正常的心理发展,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指导幼儿教养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方面来看,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在心理特征上往往表现为自信心差、成就感低、自卑怯弱,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养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对此,家长应发挥家庭教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3.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对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幼儿往往好模仿、易受感染和暗示,早期家庭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很容易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父母乐观、自信,孩子则会变得活泼、开朗;父母暴躁紧张,孩子可能急躁焦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都应对孩子起着示范和指导作用。

4.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早期家庭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压力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首先需要家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如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可以使幼儿情绪饱满、愉快。与此同时,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面对遭受挫折处在良情绪中的幼儿,家长可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让幼儿忘掉不愉快,以减轻幼儿心理的压力,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5.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幼儿期是个体性角色形成的关键期。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还应注重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幼儿而言,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即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生活技能作基础,如会自己穿衣、吃饭,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会独自入睡,知道危险并能躲避危险等。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应加强对幼儿的指导,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在儿童世界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篇2

二、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幼儿今后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不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1.溺爱型。

有的父母溺爱孩子,娇生惯养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干涉过多,束缚了孩子的思想,限制了孩子的行动。所以孩子常常表现怯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好,对事物缺乏兴趣。

2.专制型。

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也属于高控制教育方式,专制型的父母对幼儿时常表现出缺乏热情的、否定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幼儿的愿望和要求,父母会无条件地要求幼儿遵循自己的规则做事,对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又表示不满,甚至会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幼儿绝对服从自己,幼儿的自由受到限制,父母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好的发展蓝图成长,关注幼儿的一切行为,任何行动都加以保护监督。父母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是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对孩子过多干涉,过分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幼儿,常常容易形成自卑、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的人格特征,由于从小缺乏关爱,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造成幼儿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将会与家长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

3.放任型。

放纵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权威型教育方式的父母一样对幼儿充满积极肯定的情感,但是缺乏控制。表现为家长对孩子既不关心又不提出要求,这种家长对幼儿是拒绝的,对孩子的需求也不做出及时的反应,更谈不上情感上的支持,他们很少和孩子交流沟通,对儿童缺乏管教,听之任之。此种类型下的幼儿常有冲动的攻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有冷漠、叛逆、攻击、自卑、自我控制能力弱、独立性差的行为倾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他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种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但由于家长对幼儿缺乏基本的关注,亲子之间交往很少,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家长与幼儿间的情感疏离,家庭产生隔阂。

4.民主型。

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家长对幼儿是理解与尊重的,他们会与幼儿心贴心地交流,并给幼儿自由的成长空间。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独立而又自信的人。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贴心的帮助,对子女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让子女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三、家庭中如何有效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因此,父母要正确对待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通过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改善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

1.提高家长社会化教育的意识。

提高家长和社会化教育意识,自觉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孩子实施正确的教育。

2.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应把孩子摆在平等的地位上,听取孩子的意见,使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同时让孩子克制自己,尊敬父母和长辈。对幼儿宽容以待,民主引导,积极地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

3.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为人父母者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营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养态度要严而不凶、威而不猛,态度言论前后一致,使他们从小就习得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体谅人等优良品质。

4.赏识得当、奖惩分明。

欣赏、鼓励像阳光与空气一样不可缺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欣赏和鼓励,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经常对他们的优势和长处进行称赞,并鼓励他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篇3

青少年关于未来的设想,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7,8]。青少年身心发展迅速,极易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身心发展的失衡。因此,作为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他人,父母和同伴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建议及支持的直接且重要的来源。马姆伯格(Malmberg)的研究发现,在个体确定未来计划的过程中,父母最常提供信息,其次是同伴,然后是学校或媒体[7]。本文拟从对青少年未来取向影响最大的家庭环境研究入手,并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系统的特点,对相应的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个体以家庭为基地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融洽的父母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以及父母人生态度积极与否,都会对孩子的人生目标和身心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9]

2.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情感背景[10]。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对青少年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如父母对子女有较高的接受性,让子女较多地参与家庭事务,赋予子女较多的心理自主,对子女进行严厉监督等,能够促进青少年对自身未来教育和职业发展的积极探索和投入以及对未来教育和职业发展的乐观期待[10]。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不仅能够促进青少年积极的即时行为,还能够促进其指向未来的行为和态度的积极发展[11]。诺米(Nurmi)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到的民主的教养方式与未来取向呈正相关[12]。在对不同父母教养类型家庭的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比较中发现,权威型父母教养家庭的青少年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的探索、投入及态度均最为积极[10]。森格纳(Seginer)等人发现,接受—自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的积极探索和投入[13]。父母的开放性、对职业发展的支持度、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以及提倡个性的家庭,会直接促进青少年今后对未来的积极探索,并且通过促进青少年适应性人格的形成间接地促进青少年的积极探索[14]。

2.2亲子互动

亲子沟通是亲子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研究者一致认为,亲子沟通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核心且基础的方面[15,16]。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亲子沟通而起作用的。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观点、情感、态度和资料,以达到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的过程。父母对青少年未来规划和态度的指导、帮助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的。研究者指出,除温暖和支持性的家庭互动过程外,如果父母愿意公开讨论,对新信息和子女的发展持开放的态度或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和行动,青少年会更积极地进行探索[15]。兰兹(Lanz)等人的研究发现,积极与母亲沟通的青少年有着更高的内部控制信念[8]。诺米(Nurmi)报告了亲子互动对青少年思考未来的影响方面的发展性变化[17]。他的研究表明,父母管教在孩子11岁时起着降低乐观水平的重要作用,而家庭讨论水平在15岁时起着提高乐观水平的重要作用。这说明当孩子们寻求自我独立的自时,青春期晚期积极的、相互的交流就变得更加重要。诺米在研究中也发现,积极的家庭氛围会提高11岁孩子的未来计划水平,而对于18岁孩子则会降低其水平[1]。总之,这些结果表明,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变化,家庭互动的不同方面在未来取向发展中的作用也不断变化。

2.3家庭支持

与儿童期的教养、保护、社会化功能相比,家庭在青少年期对青少年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功能就变得尤为显著和重要[18]。父母支持是影响青少年在关注他们未来和对自身发展期望等方面表现出差异的重要因素。父母支持可以增长青少年在教育和职业领域的计划活动水平[19],还可以增加其对未来的乐观性和内控性[17]。知觉到父母爱自己、支持自己的孩子将形成对未来信任和积极的态度,他们更相信未来的成功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较之于感知到父母支持少的孩子更加倾向于投入到未来目标成功的活动中去[20]。麦凯布(McCabe)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计划的支持程度能预测其对未来思考的频率和详尽程度,也能预测青少年对未来的乐观性程度[21]。这些研究表明,当青少年感知到家庭是支持性的、可依赖的时,他们可以通过家庭关系网络获得更好的心理准备,从而成功地向成年期过渡。

3.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几点启示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这两者所无法取代的。针对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系统的变化,笔者认为当前未来取向的研究成果至少对我国家庭教育有如下几点启示:

3.1通过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形成团结、和睦、民主的家庭气氛,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

首先,为子女提供心理自主的机会能够促进青少年思考和规划未来的主动性,提高其规划和决策能力[22]。当前我国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切忌对子女过度溺爱,万事包办,父母应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给予每个家庭成员公平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使其获得应有的尊重,鼓励子女进行独立思考,学会自我反思,并且协助子女规划其未来发展。

其次,个体的气质、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控制信念等也会影响到个体未来取向的发展[23,24]。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个体比自我概念一致的个体报告了更多的焦虑,对未来更加悲观,在回答与未来有关的问题时他们感觉更孤单,并且他们对自己是谁感到更加困惑[25]。还有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较之于低自尊的人更加积极地思考他们的未来[26]。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例如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在孩子成功时对其能力多加肯定,失败时帮助其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一方面培养孩子能经得起成功和表扬,不骄傲不浮躁;另一方面要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当遭受挫折和失败时,能迅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再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父母与青少年交流,能够为其提供信任感和安全感。父母通过与子女交流自己的期望、道德观念、社会习俗标准等,来指导其兴趣、目标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家长应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沟通不是父母单方面传达自己的意见、想法,而是与孩子交换各自的意见和想法。家长与子女进行交流时,应本着尊重、真诚、同理心的态度,注重积极倾听、理解包容,在孩子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烦恼和挫折时,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支持;对孩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兴趣加以鼓励;对孩子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情感的归宿。

此外,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随时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变化。处于青春期的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家长应因势利导,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人生观的最佳时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完善其人格,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家庭的重要职责。营造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子女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子女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豁达乐观的个性、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使他们树立远大又切合自己实际的理想,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

3.2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篇4

在中国的教育史中最早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多样化,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最大课题。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但这种重视大都是学校教育,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家长没有将家庭作为教育的场所,更没有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教师。实际上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教育,可以说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期。

二、家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生存环境

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互动关系,并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调查显示,在家庭中如果成员之间关系融洽,成员感到心情愉快的家庭中,儿童也会感到愉快、安全。而儿童的情绪方面则表现比较稳定,“不随意地发脾气”;在儿童的行为表现上由于他们的心理压力小,则表现得开朗、好奇心强、爱探究,而较少表现出退缩与焦虑。

2.家长的教养态度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固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

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所造成的,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老虎权威型

家长在教育行为上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要求过分严厉,过分限制,缺少宽容,奉行棍棒教育,孩子稍有不妥之处就严加惩罚。

第二类:母鸡溺爱型

家长只想为儿童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就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

品性。

第三类:山羊自流型

这种类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显示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第四类:老鹰民主型

父母能忍耐、平等、随和谅解、互相爱护、关心,父母能多给子女鼓励和诱导,而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提高子女的认识,改正缺点。

3.家庭结构变化

随着单亲家庭大量出现,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正在发生动摇,家庭破裂造成儿童赖以生存的心灵家庭乐园被破坏。破裂的家庭结构使父母无力教育自己的孩子,给幼儿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

4.家长的教育方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

三、构建健康家庭教育环境

早期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应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态度和蔼可亲,家长对待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2)家长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3)家长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乐观、淡定、放松的情绪来面对孩子,将对孩子产生巨大的积极感染力。(4)为子女创造安逸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万事如意,免受一切挫折,这似乎成为许多父母,尤其是家境比较富裕的父母的共同追求。但是这种“厚爱”,致使大多数独生子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任性、脆弱、依赖的弱点,这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娇惯是分不开的。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家庭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尤为关键,孩子在鼓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信;孩子在平等中生活,他将学会公道和爱心;孩子在忍耐中生活,他将学会忍耐;孩子在偏袒中生活,他将学会自以为是;孩子在争吵中生活,他将学会诡辩与逃避;孩子在公正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尊和尊敬;孩子在埋怨中生活,他将学会责怪和抱怨;孩子在偏爱中生活,他将学会嫉妒和冷漠。

篇5

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其中主要方面是父母教育子女。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家庭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

2.家庭从物质上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家庭教育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3.家长的期望、、教养态度等家庭教育因素,对儿童性格雏型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共同夙愿。早期教育对社会、对家庭无疑都意义重大,但是如果不讲科学,不遵循婴幼儿成长的规律,则过犹不及。当前,家庭教育不良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育内容单一化

有些家长把早期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向孩子传授书本知识,他们违背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硬性地给孩子规定学习任务,让婴幼儿像学生那样坐下来读书、写字、算算术、背英语单词,从而剥夺了儿童玩耍的时间和权利。大人在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过度地早期灌输知识,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心理上对学习的恐惧。

2.教育知识贫乏,教育能力欠缺

大多数家长极少阅读儿童教育、心理方面的书籍,对家庭教育知识了解甚少。只是从自己父母那里习得一些教育子女的知识、方法,凭经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不知自己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更多的是将物力、财力大量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他们的苦心最终未必能获得预期的回报。

3.过分溺爱子女现象比较普遍

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家教观念十分陈旧,过分宠爱、溺爱孩子,孩子想怎样就怎样,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过分“关心”、“保护”,一切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导致子女社会生存能力不强。

4.忽视自身的言传身教

家长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如说脏话,不讲文明礼貌,不求上进等等。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却要求孩子如何如何,那种言行不一的说教根本不可能奏效,反而,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诸如此类的家庭教育问题在当今家庭比比皆是,已上升为社会问题。

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措施

1.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念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主要指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它包括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应指导家长:

①树立正确的儿童观。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③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避免期望过高和过低两种倾向。

2.采取正确的家长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教养方式可分为民威型、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忽视冷漠型四种类型。应指导家长采取民威型教养方式。对待孩子采取平等、民主的态度,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提供幼儿自我发展的空间和自由。了解、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需要,与孩子平等交流,鼓励其自主尝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幼儿通常表现为:乐观向上,独立自信,积极探索,与人为善,人格得到较好的发展。

3.指导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指导家长阅读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卫生保健等书籍。向家长讲授基本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和方法。同时指导家长要将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通过反复琢磨、实践转化为家庭教育的实际能力。提高家长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

4.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

在物质环境方面,家庭环境应当清洁、整齐、美观。物品有固定的位置,家务有合理的分工。幼儿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家长根据其年龄特点,布置美化幼儿的空间,并让幼儿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整理床铺,折叠衣服,擦桌椅,摆放碗筷等。

在精神方面,家庭每个成员要保持尊老睦邻,夫妻互爱互助,同情别人,乐于助人的良好传统。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统一认识,通力合作,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另外,各家庭成员都应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和精神追求,有浓厚的好学上进的气氛,形成良好的家风。

5.指导家长重视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

篇6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篇7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篇8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孩子性格的萌芽时期。在婴儿期虽然能看到幼儿性格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是不明显及不稳定的,因此谈不上性格的形成,只能说是性格萌芽的表现。进入幼儿期后由于语言、思维、动作的迅速发展,家庭、幼儿园等对幼儿提出许多要求,幼儿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日益增强,心理活动的独立性、目的性、自制力逐渐发展,出现显著的性格特征,它标志着幼儿性格的初步形成。

有人认为,幼儿的性格是先天的。的确,很多孩子在性格上与亲人,特别是与父、母很类似。这里有遗传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性格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它是对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一种反映。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不断反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

一、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性格影响的具体体现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日常言行、性格特征等都会在孩子的性格上打上烙印。

1.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幼儿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不良性格的源泉。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如果父母的品德或行为不良,孩子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会受到这些不良品行的影响,形成不良的性格。

2.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父母的职责是教育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性格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密切的关系。在家庭里父母的行为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教育孩子,孩子如果形成良好的性格就会对他以后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第一课堂”,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长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致,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行。

3.父母性格特征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小孩子的学习主要靠模仿,因此,家长的性格特征将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性格的不同,家长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孩子和母亲接触得多,所产生的影响是:温柔、热情,但缺少刚毅性;思想细腻而胆量小,按规矩办事,怕与陌生人接触。所以,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4.家庭的环境、气氛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父母的生活习惯不好,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是毫无用处的。只有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才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

二、家庭教育模式对幼儿性格影响的差异性

我国学者将家庭教养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民主型的教养模式、专制型的教养模式、放任型的教养模式和溺爱型的教养模式。不同的教养模式将对幼儿的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结合一些案例说明不同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1.民主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持这种教养模式的父母用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进取心。当孩子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父母不是一味压制,而是循循善诱。

2.专制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专制型的家庭中,父母是权威,凡事由他们说了算,孩子要绝对地服从他们,否则就会受到打骂。在这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内向、孤僻,不能融入集体生活中去,即使融入到集体生活,也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放任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冷漠、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容易冲动、不遵守纪律、情绪不稳定,幼儿的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会使他们发生一些不良的行为,如因为人际关系受挫产生侵犯行为。此外,这类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少,更容易让他们形成内向、冷淡、兴趣狭隘等性格特征。

4.溺爱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家庭里,父母给孩子过多的保护,他们迁就孩子,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会满足。在父母溺爱、娇宠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性格是消极、依赖、没有责任感与耐力、做事缺乏坚强的意志;他们缺乏自理能力、自私自利;他们很难适应集体生活、不能被别人接纳;他们自己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遇事优柔寡断。

三、促进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措施与手段

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正确的儿童观是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与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家长要打破传统的重视幼儿知识的获取而忽视幼儿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掌握幼儿的规律、特点,了解最新的幼儿教育动态,树立新的儿童观。由于幼儿处在发展期,需要家长的引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把孩子当成容器,任意灌注,或把孩子当成泥土任意塑造。家长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努力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认真研究和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家长要相信孩子具有发展的潜力,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茁壮成长。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学习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适合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2.家长应注意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

为了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应给孩子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日本著名幼儿教育家井得胜曾说:“促进孩子早期发育,用不着专门做某些事,最好的开端也是你能做到的,就是创造一个愉快的家庭氛围与和睦的夫妻关系。”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让幼儿成为快乐的人。

3.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都呈现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不良行为肯定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要求幼儿做什么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给子女做表率。

4.注意选择科学的教养方式。

不同的教养模式对幼儿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教养模式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民主型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处和睦,关系融洽,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容易感到轻松快乐,他们可以尽情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达到培养幼儿良好性格的特征。

(1)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予孩子“话语权”,遇事特别是关于孩子的事情时要与孩子共同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2)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鼓励幼儿进步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父母用表扬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进步,孩子乐于接受,因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表扬也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孩子犯了错,家长仍然一味地表扬,不仅会使孩子养成自以为是的性格,还会使表扬丧失其原有的激励作用。长此以往,幼儿就不会重视表扬,教育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3)科学的心理引导

引导,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理疏导。父母的引导,尤其是母亲的科学引导,有利于幼儿对不良行为形成约束,这样幼儿有了合理的约束,不会做出一些不利于良好性格形成的行为。

在幼儿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尤其是3~6岁幼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家长、幼儿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态度和言行成为幼儿良好性格形成的积极因素,促使幼儿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34-66.

[2]李传银.普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49-252.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31.

[4]依田明,郭洁敏译.母子关系与幼儿性格[J].上海社科院信息所,1995,(5):10-11.

[5]刘金花.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51-58.

[6]张锋等.家庭教育结构对初中学生性格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9):63-68.

[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篇9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想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或者说,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品质,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良好的个性包括直率,诚实,热情,大方,勇敢,谦逊,乐观,有礼貌,有信心能忍让,是非观念强,勤奋好学,求知欲望盛等。而虚伪,奸诈,冷漠,吝啬,怯懦,自卑,高傲,悲观,粗鲁,急躁,懒惰,无所事事,不求上进,则是不好的性格。

2.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影响

家庭的影响奠定了儿童性格形成的基础。家长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感与养育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家长不同的教养态度是形成孩子不同性格的重要原因。家庭人际关系,心理氛围对孩子的性格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和睦的家庭气氛对孩子性格有积极影响,争吵的家庭气氛会给儿童性格留下很坏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化方面的影响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化方面的影响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爱猫扑.爱生活地掌握他所处社会的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适应社会需要。如果儿童社会化发展顺利,就会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现象的技巧。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由此可见,儿童的社会化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众多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中,家庭教养是最基本动因,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将通过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参与社会活动,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人的社会化始于家庭,因此父母采取怎样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所受家庭教育的效果。具体说来,关于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可以得出几点简要结论:

(1)父母越多使用惩罚,限制,儿童对道德规则的内化及道德形成越慢。

(2)精神鼓励优于物质奖励,对儿童社会化发展举足轻重。

(3)父母与孩子之间充满温情和慈爱的关系,对儿童宽容民主的引导,可以积极的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

(4)父母不宜孤立地使用某一种教养方法。

(5)同一种教养方式在不同的家庭中对儿童的社会化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如同样是限制,在专制型家庭中,其作用是消极的,而在民主型家庭中的作用是积极有效的。

二、 改变家庭教养方式的策略

1.提倡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

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通过多项全国性少年儿童调查发现,当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分为六种类型: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高,相应地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否定型教养方式则相反,父母经常责备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训斥多于鼓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低,总是甘居下游,对自己的前途常怀恐惧无望之心,这样自卑的心态往往会对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竞争产生不利的影响。

民主型的家长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爱猫扑.爱生活性,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爱猫扑.爱生活自主。

综合来说,专制的父母为孩子规划所有的事,将孩子训练成听话的机器,并不能帮助孩子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终究不能包办孩子一切的时候,那时放手就太迟了。放任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往往使孩子面对挫折无法适应。唯有民主的父母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自我,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爱猫扑.爱生活而有自信的人。可以肯定地说,民主型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是有益的。所以,我们提倡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2.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

人的性格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和睦、父母勤俭,热爱劳动,儿童就容易形成诚实、爱劳动、责任心强的性格。家长过分溺爱和放纵,会使孩子胆小、幼稚、任性、娇气、自私。

要培养孩子的健全性格,首先不要训斥、打骂孩子,即使孩子有了错误,或者能力较差,也应寻找原因,“对症下药”,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因为拳打脚踢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有时是难以弥补的。

但是对孩子也不能过于溺爱,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去做,使孩子养成依赖性。溺爱播下的是甜蜜的种子,收获的却是苦涩的果实。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为孩子做出,如果父母热情好客,豪爽要强,乐于助人,工作积极努力,从不与别人吵架,这些性格也会传给孩子的。

3.重视家园沟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决不可低估。同时,学校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教育活动对形成孩子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培养良好的性格起着主导的作用。

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家园联系。教师应把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出来的性格行为及时反馈给家长。而家长也应该把孩子在家里的性格行为向教师反映。双方的沟通可以从多方面、较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性格行为。教师和家长就能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拟定对策、“对症下药”。同时,教师应对家长所采取的一些不正确的教养方法提出整改意见,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相信父母会理解和接受。

篇10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想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或者说,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品质,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良好的个性包括直率,诚实,热情,大方,勇敢,谦逊,乐观,有礼貌,有信心能忍让,是非观念强,勤奋好学,求知欲望盛等。而虚伪,奸诈,冷漠,吝啬,怯懦,自卑,高傲,悲观,粗鲁,急躁,懒惰,无所事事,不求上进,则是不好的性格。

2.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影响

家庭的影响奠定了儿童性格形成的基础。家长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感与养育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家长不同的教养态度是形成孩子不同性格的重要原因。家庭人际关系,心理氛围对孩子的性格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和睦的家庭气氛对孩子性格有积极影响,争吵的家庭气氛会给儿童性格留下很坏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化方面的影响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化方面的影响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爱猫扑.爱生活地掌握他所处社会的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适应社会需要。如果儿童社会化发展顺利,就会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现象的技巧。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由此可见,儿童的社会化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众多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中,家庭教养是最基本动因,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将通过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参与社会活动,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人的社会化始于家庭,因此父母采取怎样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所受家庭教育的效果。具体说来,关于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可以得出几点简要结论:

(1)父母越多使用惩罚,限制,儿童对道德规则的内化及道德形成越慢。

(2)精神鼓励优于物质奖励,对儿童社会化发展举足轻重。

(3)父母与孩子之间充满温情和慈爱的关系,对儿童宽容民主的引导,可以积极的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

(4)父母不宜孤立地使用某一种教养方法。

(5)同一种教养方式在不同的家庭中对儿童的社会化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如同样是限制,在专制型家庭中,其作用是消极的,而在民主型家庭中的作用是积极有效的。

二、 改变家庭教养方式的策略

1.提倡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

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通过多项全国性少年儿童调查发现,当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分为六种类型: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高,相应地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否定型教养方式则相反,父母经常责备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训斥多于鼓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低,总是甘居下游,对自己的前途常怀恐惧无望之心,这样自卑的心态往往会对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竞争产生不利的影响。

民主型的家长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爱猫扑.爱生活性,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爱猫扑.爱生活自主。

综合来说,专制的父母为孩子规划所有的事,将孩子训练成听话的机器,并不能帮助孩子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终究不能包办孩子一切的时候,那时放手就太迟了。放任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往往使孩子面对挫折无法适应。唯有民主的父母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自我,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爱猫扑.爱生活而有自信的人。可以肯定地说,民主型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是有益的。所以,我们提倡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2.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

人的性格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和睦、父母勤俭,热爱劳动,儿童就容易形成诚实、爱劳动、责任心强的性格。家长过分溺爱和放纵,会使孩子胆小、幼稚、任性、娇气、自私。

要培养孩子的健全性格,首先不要训斥、打骂孩子,即使孩子有了错误,或者能力较差,也应寻找原因,“对症下药”,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因为拳打脚踢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有时是难以弥补的。

但是对孩子也不能过于溺爱,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去做,使孩子养成依赖性。溺爱播下的是甜蜜的种子,收获的却是苦涩的果实。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为孩子做出,如果父母热情好客,豪爽要强,乐于助人,工作积极努力,从不与别人吵架,这些性格也会传给孩子的。

3.重视家园沟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决不可低估。同时,学校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教育活动对形成孩子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培养良好的性格起着主导的作用。

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家园联系。教师应把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出来的性格行为及时反馈给家长。而家长也应该把孩子在家里的性格行为向教师反映。双方的沟通可以从多方面、较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性格行为。教师和家长就能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拟定对策、“对症下药”。同时,教师应对家长所采取的一些不正确的教养方法提出整改意见,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相信父母会理解和接受。

篇11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20-03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根基,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在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及其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父母或其它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地拓展,它不是单向的,而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内容上不但探讨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对子女的影响,而且还探讨家庭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家庭教育策略等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首先,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教育。其次,家庭教育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动态关系。一般来说,年长者对年少者进行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面,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会发生相互转化。第三,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既是日常教育,也是终生教育。第四,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功能等伴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家庭教育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时代特征。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所受教育的启蒙和基础。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始于孩子出生,伴随孩子成长,是孩子最先接触的教育。孩子的生理素质是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发育成熟的,智慧的幼芽是在父母的正确诱导下培育起来的;父母教给孩子最初的语言,传授最初的生活本领,在家里养成最初的习惯,从父母身上模仿最初的行为。实践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起点上的延续和深化,社会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补充和扩大。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奠定人生之路的最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先天素质使孩子具备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但发展的关键在于后天。青少年是成长的关键期,而其大部分体验来自于家庭。

第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学校是按照社会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专门教育机构,其教育内容、教学进度、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其立足点总是面向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兼顾学生的差异。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特殊感情,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最直接、最有力、最具权威的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起着奠基作用。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而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具针对性。

第三,家庭教育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是父母的最大心愿。每位父母都会倾注全部的爱,寄予无限的希望。孩子的茁壮成长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信息社会里,由于青少年社会阅历有限,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便会毫无过滤地吸收各种信息。而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有选择地接受信息,提高辨别、抗拒不良影响的能力。今天的孩子是国家明天的建设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有着特别亲情的家庭,使生活在其中的成员相互感染、影响。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庭教育观方面

观念是隐含于人们头脑中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假定和信仰,对人的行为起最直接的作用。家庭教育观主要指家长对如何教育孩子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发展观和教育观等内容。家庭教育的人才观是指家庭教育者对人才价值的看法和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它决定着对子女的看法、期望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行为。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及教养动机。不同的亲子观决定不同的家教态度和教养方式,影响家教的效果及质量。如,把孩子的前途看作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愿望,将会按照父母的意志进行教育。“依附型”儿童观会剥夺孩子成长的主体性;“民主型”儿童观使孩子在平等交流中得到健康成长。家长的教育观主要指家长对教育的作用和自身能力、角色与职能的认识。不同的认识影响青少年认知、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家长教育子女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影响孩子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情绪传导、性格形成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专制型和放任型均不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专制型的家庭教养强调服从,限制了自主性的发展,自我表达和独立意识受到压抑。溺爱的家庭,父母给予过多的自由,青少年在获得自主方面很有效,但过多的自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权威型的家庭中,父母以一种合理的、问题定位的方式指导子女行为,在发展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方面是最有效的教养方式,因为允许在做决定时有自己的看法,同时设立规则,而规则体现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学业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业方面的主观认识。其形成影响学业成就,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父母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促使学业自我概念有较好的自我评价。父母温暖少,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惩罚较多易形成青少年的悲观归因,而温暖和理解可使子女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易形成积极的归因。惩罚、否认、拒绝和干涉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自卑感,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

(三)家庭环境方面

家庭环境是构成家庭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家庭是孩子的栖息地,其一切都无形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如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待人接物、品德修养等。成员之间的关系、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家庭经济条件和成员精神状况如何,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交往等等,会形成较为稳定的习惯性。孩子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时刻受着熏陶感染,由此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亲密度差、情感表达差,矛盾冲突就会多,易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在同情、支持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心理正常,遭受挫折、专制、矛盾冲突以及其它来自父母与环境诸多压力的孩子一般会产生心理压力。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差的家庭,子女易形成内向、情绪不稳定;娱乐性差的家庭,子女易形成内向、精神质个性;矛盾性突出的家庭,易形成情绪不稳定、精神质个性。良好的家庭气氛会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和睦安宁的家庭,孩子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显著多于偶尔争吵和经常争吵家庭中的孩子;父母不良的纪律管制行为会导致糟糕的家庭氛围,引起青少年和成人早期的许多适应不良行为。

三、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在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教育孩子不单是知识教育,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富有责任感、遵守校规校纪、遵守法律等都应是家教的内容。教育孩子是学校和父母双方的共同责任。青少年是发展中的人,教育孩子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要纠正两种错误:一是不重视家庭教育,甚至缺位。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各自充任不同的角色,做好自己的角色。二是教育观错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父母的责任就是供其衣食;二是认为教育就是知识教育,把其他内容排除在外。那种仅认为成绩好,就算是人才,重智轻德,对孩子在思想、道德、做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视而不见或予以包容,或一味地娇纵将会导致孩子错误的道路,使之成为不健全的、心灵有缺陷的人。在教育孩子时,切忌要求过高、好高务远、揠苗助长,更不能操之过急,多倾听孩子的诉说,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另外,作为家长,要多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父母共同进行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到愉快、安全,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和谐家庭更加民主与互相尊重,成员之间彼此体贴、关心,易养成孩子性格开朗、待人有礼貌、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之中进行的,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是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的积极动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除了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人格上的平等,而这些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的。家长应学会倾听,既要听“说”了什么,更要听语言中包含的“感觉”和没声音的“话语”。不但听还要告知怎样做、怎样想。家长良好倾听行为无疑是在告诉孩子:父母关心他、在意他、尊重他。

(三)要有科学的教子方法

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子女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求家长教育孩子要爱而不溺、严而不厉、循序渐进。严格型和拒绝型的教育方式易引发青少年的违规行为,不仅影响他们人格健全的发展,更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家长无原则的溺爱易养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偏离正确方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家长要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对于优点要充分肯定,给以鼓励;对于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在鼓励过程中,以精神鼓励为主,避免孩子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在指出不足时,要实事求是、语言准确,并指出其危害、找出根源、指明方向,忌打骂、侮辱人格。

(四)做孩子的朋友,引导青少年自我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处于青春期的少年,自我意识高涨,出现叛逆心理,追求独立、自尊。父母要了解成长特点,合理、合时地实施教育。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而且更应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不是一味地责备,而是做孩子的朋友,让孩子对自己保持一份信任。人的发展不能缺乏支持、批评和引导。父母是孩子迈向人生旅程的第一位导师,永远是支持者。家长所承担的角色、职能及需要掌握的技巧,是孩子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其积极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别是面对成长危机时。父母应把孩子的人生危机转变成品德发展的阶梯,合理利用周围一切有利因素,以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修正品德缺陷,发展生存的能力。

不要过于夸大青少年道德缺失和问题的矫正难度,要信任他们自身的人格和能力,要提供合理的发展渠道,促使其自觉地修正过错、独立成长,不要把人生道理强加给孩子。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说,人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强加上某种意义,也不能指望别人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正确的方式是必须自己或在其他人帮助下去发现生活本身所固有的意义。青少年正处于逐渐独立的阶段,最重要的是摆脱事事依赖家人的人性弱点,学会独立谋生的热情、技能和本领。因此,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否则将使其丧失自由发展的空间。父母要做孩子的引路人,机智地帮助他们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然后使其自我发现、自我成长。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基础教育,不仅是培养合格的家庭成员,更重要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以崇高的理想和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家庭氛围,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和提供良好环境,保证家庭教育职能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青.提高家庭教育程度的关键是家长再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9(6)::42-43.

[2]沙银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J].教育探索,2009(10):9-10.

篇12

记得在大学读书时,老师给我们写下一个公式:5+2=0 ,当时的我,感到万分疑惑,这个公式,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的老师,并没有公布答案,只是对我们说,等你们踏上讲台,教过书后,就会明白了,时光荏苒,转眼间,在七尺讲台上站了七年的我,总算悟出了这个道理,那就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五天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两天也就是家庭教育,为什么会变为零了,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家长素质,好的家长会成为好的老师,把正面的信息传达给孩子,而家长素质较差的,则会在这两天里给孩子很多不好的信息,当然就会让最后的得分不尽如人意了。

那么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上看,家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家长是孩子长期与全方位的教师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自然而然,不可选择的成为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以这样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在那一刻就真正的开始了,孩子在认识社会过程中的一切,都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家长除了对孩子不可选择的当其老师外,还不可替代。因此,我认为,父母作为孩子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和保护孩子,指导孩子理解和表达合适的情绪情感,还应该教育孩子知道哪些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为孩子做好准备去适应一个更广泛领域的生活角色。记得在我班上有个男生,学习成绩很好,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我便问他,周科宇,你为什么样样都能学的那样好呢?你有什么诀窍吗?他自豪的告诉我:“陈老师,您有所不知,每到周末或者假期,爸爸妈妈都会抽空跟我下棋,教我画画,我的课余生活丰富极了,跟他们在一起,我不觉得自己是个孩子,而和他们一样,是她们的朋友。”在他的讲述中使我明白了,周科宇的父母是很称职的父母,他们不仅照顾着他的学习,也在关注着孩子的成长,更认识到作为父母的职能即多元化和全面性。

第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父母在最大意义上塑造了儿童的经验,父母通过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家庭教育作为私人教育,有较大的独立性和随意性。如在我班上一个学生,名叫林国义,上课不认真,作业也不完成,于是,我拨通他爸爸的电话,准备跟他父母好好谈谈,他爸爸却对我说:“老师,我小时候学习成绩就很差,我对他的要求很简单,只要他在学校里呆着不惹事就行了,学习成绩好不好没关系,我也不会怪老师的”听到这样的话,对于我来说,感到万分遗憾,父母对孩子传达的是一种怎样的信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不自暴自弃吗?而我班另一个学生,家庭条件跟林国义差不多,但是,当我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告诉了他的父母后,他的爸妈便在家帮他想办法,找原因,讲道理,慢慢的该生的成绩和行为习惯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此看来,家长作为教育的责任人和执行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第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家庭教育的非正规性,决定了家庭教育的随机性和渗透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在《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显示:“家庭成员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谁”80%都选择了母亲或者父亲,其中认为母亲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占43.1%,而在关于儿童最崇拜的3个人的调查中显示,最崇拜的人首先还是自己的父母。

综上所述,基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父母素质势在必行!

那么合格的家长应具备哪些素质呢?我认为有以下6个方面

第一 应具有高度的教育义务感和责任感

抚养和教育子女首先是父母应尽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因此看来抚养教育子女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除了在法律上强调外,还应该通过宣传,倡导让家长有这方面的意识。现代社会竞争很激烈,有些父亲就会把精力都投入在自己的事业中,忽视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导致“父性教育”的缺失,在我班,一个孩子在写作中写道:我的爸爸是一名干部,长年累月的出差,我已经很久没看见他了,爸爸,您好久回来看下您的女儿,女儿想你了。每当看到这样的文章,我想对这个孩子的爸爸说,家长,再忙再累,请你抽点时间跟孩子谈谈心,说说话,吃吃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家庭中快乐的成长吧!因此,我认为,作为父母都应该利用休息日好好的陪陪孩子与家人,增强责任感,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第二 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科学的儿童观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小没有思想,不会跟孩子商量,总是指使孩子做着做那,而好的家长,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家里有事也会跟孩子商量,让孩子觉得受到尊重。

(2)正确的人才观当今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让自尊心强的孩子生活的很压抑。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由于家长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一次没考好就走上了不归路!由此看来,正确的人才观是何等重要!

(3)家长的教育观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的坏习惯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善,聪明的家长就会静下来,帮助孩子分析,找到问题的病因,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中改掉自己的坏毛病!

第三科学的教养方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