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09:28: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尽管东部盟市发展加快,但与西部盟市的差距并没有缩小,一些方面还在进一步拉大。东部盟市土地面积、人口占全区的一半以上,但地区生产总值只占31.7%,地方财政总收入占21.4%,固定资产投资占34.6%,城乡居民收入是全区平均水平的80.6%和97.4%,与东部经济区应有的地位很不相称。为了进一步加快东部盟市发展,自治区制定了东部区域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努力实现总量扩张、发展提速、质量提升,全面推进东部盟市跨越发展。东部盟市一定要树立信心,加大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地把自治区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当前,东部盟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跨越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从自身基础看,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东部盟市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站在了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起点上。从外部环境看,周边省市发展态势强劲,对东部盟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日趋旺盛,并主动寻求与东部盟市合作发展,为东部盟市融入黑吉辽、对接京津冀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从政策机遇看,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规划了一批重大项目,为东部盟市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东部盟市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努力在东北振兴进程中实现跨越发展。
一、在拓展产业领域上下功夫,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
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产业发展领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变我区“一煤独大”现状、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近两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资源型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完善资源配置政策,向延伸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项目倾斜;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着手研究制定鼓励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及配套政策。东部盟市认真落实自治区的决策部署,非资源型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比如,通辽市去年非资源产业增加值占到了规模以上工业的70%以上;赤峰市装备制造业和化工产业分别增长88%和49%。下一步,对东部盟市来讲,抓住机遇,高起点、高水平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将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希望东部盟市进一步强化落实,突出抓好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中小企业两个关键环节,努力在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方面,要在承接转移上取得突破。东部盟市非资源型产业起步较晚,要想在短时期内收到效果,必须走引进承接的路子。目前,国家批准设立了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和湖北荆州五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五个示范区具有一些共性的特点,比如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靠近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矿产、土地、水等资源优势,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良、宜业宜居的综合商务优势。与这些示范区相比,类似的优势条件东部盟市基本上都具备,而且电价、地价、政策的优势更为明显,对非资源型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去年,东部盟市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引进项目和投资分别占全区的一半以上和近1/3。赤峰市翁牛特旗重点围绕大连、沈阳、京津唐等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在玉龙等工业园区引进非资源型项目47个,完成投资68亿元,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玉龙工业园区也被认定为自治区首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这次我们看的翁旗鸿宇精密加工机械公司,是第一家进驻玉龙工业园的机械加工企业。通过引进这一企业,园区吸引了金成重工、永诺机械等几家互为配套的企业,开辟出了新的产业领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机械加工产业集群。实践证明,只要思路对头,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东部盟市完全可以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有更大的作为。
另一方面,要在培育中小企业上取得突破。目前我区企业数量少、竞争力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2万户,国资委管理的企业有29户,而我区仅有4200多户和8户,差距非常大。从东部盟市看,这一问题更为突出。自治区100户重点企业中,东部只有21户,不及鄂尔多斯一个市的重点企业数;全区36户百亿元企业中,东部只有4户。下一步,我们既要发展“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加快推进“双百亿工程”;同时要重视发展“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讲,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本土企业,将是东部盟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成长性强,在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地方税收等方面作用巨大,而且大多是非资源型企业。近年来,自治区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大幅度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信用担保资金,在融资体系、减税减负、优化服务方面给予中小企业倾斜支持,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三项示范工程”等。东部各盟市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的决策部署,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非资源型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在打造产业链上下功夫,加快推进产业延伸升级
从生产原材料到制成品再到最终消费品,是产业递进升级的规律。发展延伸加工,可以实现产品的大幅度增值,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业层次,是突破审批限制、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在一些重大会议上作出强调和部署,并且在产业规划、项目审批、土地环评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和扶持,目的就是要在较短时间内推动产业延伸加工实现较大突破。
近年来,东部盟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这次我们参观的赤峰翁牛特旗凌志马铃薯科技公司,除了搞商品薯生产、全粉加工外,还开展种薯繁育,并预留了薯条生产线,年产值近5亿元;通辽胶建铝业公司,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产品从原铝到成品一条龙,生产60多个系列品种,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这些企业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对市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而经济效益好且稳定。下一步,东部盟市要大力发展这样的延伸加工企业,着力解决好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初”等突出问题,重点在煤化工、有色金属、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方面拉长产业链,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形成上下游产业和大中小企业合理配套格局,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努力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抢占先机,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三、在完善产业体系上下功夫,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严重滞后是东部盟市发展的一条软肋,也是经济总量占全区比重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东部盟市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为加快服务业发展,自治区从政策引导、规划制定、服务业项目建设,到文化、旅游、金融、物流等具体产业发展,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下一步,自治区政府还将着手修订完善服务业发展的60条政策。东部盟市要按照自治区的要求,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服务业向“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的目标迈进。这里我着重强调三个方面。
首先,做大做强物流业。东部盟市北接俄蒙两国,拥有满洲里、二连浩特两大口岸,紧靠东北三省、京津冀两大经济区,处于整个东北亚的物流枢纽地位,而且作为东三省、京津冀能源、资源的战略接续地,发展物流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市场空间巨大。但目前东部盟市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尚处在货物运输的初级阶段,物流企业规模小、效益低,而且盟市间发展不平衡。“十二五”时期,自治区将着力打造“两区一带”(西部物流区域、东部物流区域和口岸物流带)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重点围绕蒙东地区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基地建设,打通出海通道和连接俄蒙的口岸通道,形成连接东北、华北经济区,连通俄蒙的重要物流基地。东部盟市要按照自治区的规划部署,把物流业作为提升服务业水平的突破口来抓,努力实现物流业的大发展。
其次,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东部盟市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草原、森林、温泉、冰雪、地质奇观和蒙古族文化、红山文化、辽文化等极具开发潜力。但与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相比,目前的总体开发水平还不高,特别是旅游景区建设相对滞后,文化内涵不突出,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满足需求,至今还没有一家5A级景区和五星级酒店,到旅游旺季则是一票难求、一床难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全区4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东部盟市只有1个和5个,优势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相应的产业优势。对此,东部盟市一定要增强紧迫感,进一步落实好自治区的部署和要求,按照旅游业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旅游业档次和品位达到全区领先的目标,做好旅游与文化融合这篇大文章,利用文化提升旅游业的档次和水平,借助旅游弘扬草原文化。同时,加快培育文化骨干企业,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文化产业基地,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第三,培育壮大金融业。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当前,东部盟市正处于加快发展阶段,迫切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要加快金融机构的引进步伐,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企业,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针对金融机构在东部网点布局较少的情况,自治区金融部门要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引导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内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尽快到东部盟市组建分支机构。同时,要加强与银监部门的协调,着力推进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引进和组建,积极支持东部盟市利用信贷、债券和资本市场多渠道融资。
四、在园区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
东部盟市认真落实自治区的部署,在园区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去年新增6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总数达到10个,涌现出像通辽经济开发区、赤峰经济开发区等一批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完善、发育较好的工业园区,在促进产业延伸升级、集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东部盟市园区建设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点园区数量少、总量小,目前,国家审核的开发区仅18个,占全区的40%;百亿园区总数不到全区的三分之一。二是发展层次还不高,一些园区规划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明晰,主导产业不突出,关联产业不配套,园区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衔接不到位。三是受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等因素影响,园区错位发展、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整体合力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一些园区重“硬”轻“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但综合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1 世界淡水养殖业的生产现状
世界渔业生产国家主要有日本、中国、泰国、和北欧的挪威等国家,但是由于过度捕导致渔业枯竭,各国纷纷提出保护措施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养殖业转向淡水养殖。淡水养殖业中鱼类养殖占90%以上,其中鲤鱼占水产养殖产业的50%以上。随着人们对海鲜食品的强大需求,养殖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比如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稻田养殖,河道养殖等。
2 我国淡水养殖现状
2.1 湖泊河道养殖 由于东南地区河流比较多,河岸附近的居民在湖泊进出水口或者部分河道修建拦鱼设施,进行鱼类养殖。这种养殖方式不仅可以利用天然水质的物质,而且可以结人工辅料喂食鱼类,不但节省了很大一部分饵料,而且同时利用了天然水质,保持了鱼类的自然属性。使肉感更加鲜美,同时投资数目也较小。
2.2 稻田养殖 在水稻中养殖,可以通过对水稻田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稻田中各种杂草和害对水稻的害处,而且还可以起到肥沃、疏松土壤的目的,同对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水稻的作用也使鱼产量得到了部分增加。但是在应用该种方式进行淡水养殖时,必须需要有充足的水源流入稻田,而且必须要在稻田进出口等必要的部位设置拦鱼设备。需要在饲养过程中,对稻田进行必要的改造,还要保持充足的水分。
2.3 池塘养殖 在池塘中进行养殖作业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水体养殖方式,一般水域比较小,。同时,由于对水质所以养殖的面积也较小。因为该养殖业对于技术要求比其他的方式较低的原因,使这种养殖方式成为大众型的养鱼方式。因为这种养殖方式具备了“静水养鱼”的特点可以对水和饲料进行管理,对于不同栖息习性和食性的鱼类可以进行交叉混养,所以这种方式很符合我国养殖行业发展现状。
3 我国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3.1 淡水养殖水域水污染严重 因为常年的养殖,越来越多的养殖废物在养殖环境
中不断累积所以造成自身的水质污染严重,再加上工业污水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生活污水等,导致养殖水域的水污染很严重,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致使淡水养殖的病害频繁发生,不仅降低了水产品的质量,制约了渔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破坏了我们宝贵的淡水资源。
3.2 国际贸易意识比较差,开拓海外市场的主动性不强 我国淡水产品基本上是就近养殖、就近销售,以内部贸易为主。虽然近年来淡水养殖业发展很快,养殖产品品种也日益丰富,但是名品特优品新品种的生产规模并不大,而且出口水产品比较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以季节性集中上市为主,日常性均衡供给不足。国际市场较为集中,只有美日等少数国家,欧美等国际市场尚未得到有效开拓。
3.3 养殖良种的覆盖率低 提高良种覆盖率是促进水产养殖业大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现在养殖的品种多种多样,但是养殖品种大多都没有经过定向的人工选育和遗传改良,因为长期的单一品种养殖,导致了养殖品种的种质发生了退化,它们的抗逆性和抗病性普遍比较差,而且生长周期很长,导致了经济效益下降。
3.4 养殖人员技术较低在我国从事淡水养殖的人员大多都是农民 他们依靠的技术都是上一辈流传下来的落后的技术,因此导致经济收益不高不能形成特色。不可以形成产业发展。
4 我国淡水养殖的发展趋势
4.1 加大优良品种养殖数目,提高良种覆盖率 良种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起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使用优良品种可增加 21~31%的产量。所以我们要尽快实现养殖品种的良种化,才可以实现淡水养殖的产业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的遗传育种理论相结合,努力进行养殖品种的遗传改良与选育工作,逐步完善良种的繁育体系,实现我国淡水养殖的良种化。
4.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养殖者素质 对于我国从业人员的素质,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作用,从科普的角度使水产技术中的操作规范逐渐被养殖者所了解和掌握,共同促进从业者素质的提高。
4.3 联营模式的良好创建 根据淡水养殖的现状及具体的需求方向,我们可以适当的组建联营模式,当地的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提供部分资金扶持和相关的技术指导,实现鱼类多模式饲养,并进行统一的销售及设备的采购,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多渠道搞活水产品流通,实现水产品生产与市场的顺利对接。
5 结语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41-01
一、引言
水产养殖是发展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法,传统的水产养殖技术存在不科学,效率低,污染和浪费严重等缺点,现代科学的水产养殖技术对提高水产养殖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然后种种原因导致现代养殖技术的推广存在着诸多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相关部分及水产养殖户的共同努力才能很好的解决。
二、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问题
1.养殖户专业知识问题
不少养殖户相应的养殖专业知识缺乏,更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他们并且不太相信科技和专机,习惯凭借自己经验去养殖,方法比较随意。喜欢用蛮办法,最后收益不佳,往往是怨天尤人,但不会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不会找自身的问题。专业及科学知识以及意识的淡薄严重阻碍了养殖技术的推广。
2.专业培训问题
一旦部分水产养殖户因为利用先进技术收益提高,尝到甜头后。其他养殖户也会很快跟进,并且想学习。那么现在就有个问题了,他们该怎么学,从何处学呢?很多养殖户就会去请教会专业技术的亲朋好友,跟着朋友们做,然后因为各种具体情况不同或者细微的差别却导致结果差别很大,此时养殖户们就不知所措了。因此,怎么组织专业的培训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3.示范区问题
建设养殖示范区为带动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及提高专业养殖意识具有很好的作用。因此示范区具有极大的社会效应。
4.销售问题
养殖水产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赚钱,改善自身生活,然后大部分养殖户缺乏营销及市场推广知识及经验,他们往往凭借最原始的方法,这样产品的销售会成为阻碍他们引进新技术的一个因素。
三、解决对策
1.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养殖专业知识培训需要定期开展。养殖合作社在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扶持下,常年都按期举办多次的水产养殖技术实用讲座或培训,统一免费赠予各种实用的水产养殖技术资料,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很好地结合起来,设法时成员的专业知识得到提高。并且需要强化与学校及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交流。合作社从成立至今,始终将提高养殖户的专业技能、提高养殖户的的经济收益为根本,并常年与国内几所顶级养殖户研究高校有着广泛性而深入的合作及交流,尤其是当夏季高温持续、病害频发等时候,合作社立即与各大院校的权威专家、教授联系,共同商讨处理方法,确保养殖户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
2.注意研究养殖的发展趋势及关注养殖户心理
密切关注养殖业发展趋势,适时对养殖户技术的推广进行调整。最重要的是注意掌控好“两性”:一便是养殖业的预见性;简单地说就是科学合理的对养殖业需求进行预测,展望养殖业发展趋势,对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或许会出现的情况有深入的把握,时养殖户提前知道获得高效益,减少损失的技术和措施。近年来,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正广泛兴起和推广名、特、优水产品高效养殖技术,不难想象,病害会慢慢成为阻碍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发展和推广的重要因素。养殖业病害预告及其防治工作,是养殖户技术培训和推广单位先进及至未来相当长时期的主要的公益性任务,其是确保养殖户收入增加的可靠手段,也是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使其市场竞争力提高的有效措施,且其也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今后要逐步增加测报点和测报面积,改善测报手段,规范测报程序,使测报速度及水平得到提高,真正起到化解养殖户的养殖风险,降低防治成本,提高水产品的安全性和养殖效益的作用。所以,推广养殖业实用技术应先示范,应理论联系实际,用典型说话,当前普遍开展的养殖业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的效果尤为明显。四是逆反心里。所谓逆反心里,是指部分养殖户对养殖业技术推广作出的反应,恰恰与我们期望的相反。造成这种心里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失误和片面性造成的,当报刊、广播、电视和某些养殖业技术人员片面地强调和夸大某一技术的作用时,而养殖户采用后达不到所介绍的效果,会认为是被欺骗了,久而久之,产生了逆反心里,这是养殖业技术推广工作之大忌,要引以为戒。当然,强调研究养殖户的心里,并不是说养殖业技术推广工作要跟在他们后面跑,而是要根据此类情况确定合适的内容和恰当的提前量,选择适宜的时机送给广大养殖户最需要、最适用的注意对新型养殖户的培养研究,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养殖业发展中的作用。要发展现代高效养殖业,关键是新型养殖业。
3.做好示范项目的推广
当前,要继续做好养殖业示范项目的支持以及推广工作,最大程度的将养殖业科技到家这一“惠民工程”利用好,做好科技下乡政策、措施,对新型的养殖户的照顾力度需加大,积极扶持照顾科技示范户,将其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好,做好大规模化的经营主体建设,使广大养殖户的专业知识经营经营能力得到切实提高,提升养殖产业的产业化和规范化程度。
四、结束语
随着生物学等各学科和技术的发展,水产养殖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后由于以上论述的种种原因,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并不很理想。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还任重而道远,但相信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其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58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后果就是水产养殖动物的数量、规模、种类不断的扩增,养殖的面积也不断的扩大,产生的潜在问题就是水产养殖动物一旦出现病害,会波及的范围较大,即造成大面积水体的污染,这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水产养殖的质量大幅的下降,养殖户的收益受损。控制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现状,以及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发展趋势等,以此为基础,能够较为提前的制定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控制的措施以及病害控制的方案,实际的降低水产养殖动物出现病害的可能性,以及际的保证病害的污染影响面积速度得到有效的控制。
1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现状分析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是影响水产养殖发展以及水产养殖质量的最主要因素,能够实际的降低水产养殖的整体质量,以及减少水产养殖的数量,造成养殖户的利益受损,对于水产养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水产养殖行业的衰弱,会直接导致市场的结构受到相应的冲击,市场的发展动荡化,以及会间接的导致失业率提升,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较为不利,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探究,分析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具体表现,具体影响等。
1.1 病害根治难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范围以及影响逐步的扩大,这对于社会而言是一个较为不利的信号,分析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现状就能够实际的了解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危险性。水产养殖动物危害现状一就是病害根治难,具体表现为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存在反复性,尤其是水产动物较容易得的疾病,或者水产动物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存在每年反复出现的情况,导致养殖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无法避开常见动物病害,损失无法避免化,这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都是致命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无法根治以及无法控制的主要种类为细菌性感染疾病,病毒性感染疾病,以及血液相关疾病等,并且这些疾病的发生条件较为简单,导致发生率较高,感染速度较快以及死亡率较高。水产养殖动物在这些病害下出现大规模死亡,会直接导致水体中的细菌,病毒滋生,进而导致水无法使用,导致水资源出现进一步的短缺,在抑制水产养殖行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1.2 新病害不断出现
新病害不断出现,主要原因就是水产养殖动物的种类不断的增加,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种类也不断的增加,加之水产养殖户专业知识的缺乏,无法实现养殖的科学化以及养殖环境的合理化,对于饲料的配比,饲料的投喂规律,以及对于环境条件的控制调整较为随意,导致新品种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不断的出现。并且水产养殖户养殖过程中还存在不同动物共同养殖,动物养殖的条件存在相应的差异,这进一步导致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发生的概率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水产养殖动物也呈现全球化趋势,国外水产养殖动物的引进,导致新细菌种类以及病毒种类的引进,进而导致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种类的进一步增加,进一步失控化。
1.3 养殖环境恶劣
水产养殖动物行业离不开水环境,水环境直接影响水产养殖动物的质量,而水产养殖动物的质量也间接的显现以及影响水环境的稳定性。而现今水环境污染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水产养殖动物的养殖环境进一步恶劣化,导致水产养殖的公务病害的出现概率以及出现严重程度不断的增加,在该情况下出现的现象就是为有效的控制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发生以及实现治疗效果,投入大量的药物、药剂,这进一步紊乱水体的体系,以及破坏生态的调整,导致水体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水产养殖动物行业的养殖难度逐步的提升,养殖的水资源逐渐出现匮乏,养殖的环境逐步的受到限制,养殖行业的发展在该环境出现停滞情况。
1.4 养殖条件复杂化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的快速进步,导致环境的破坏逐渐的扩大,进而使得气候逐渐恶劣化,持续的雾霾、降雨、高温情况时常出现,同时还存在降酸雨、暴风雨等极端天气,这直接导致水产养殖的环境条件控制难度提升,水产养殖的条件复杂化。同时还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于水产养殖环境的清理意识,水产养殖环境的保护意识较为缺乏,这进一步导致水产养殖的卫生条件下降,水产养殖的细菌,以及水产养殖的病毒快速扩增,导致病害的频发,病害的高发以及病害的快速蔓延。养殖的科学性以及养殖体系的缺乏也是导致养殖条件复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养殖户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管理意识的薄弱化都导致养殖过程中的投入物危险系数较高,以及隐患较大,养殖体系的缺乏导致养殖的随意化,养殖对于水污染的不可控制化。
2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治措施探究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措施需要从根源入手,实现治本的效果,实现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发生概率低,影响低的目标。
2.1 水产养殖体系化
水产养殖体系化,具体操作就是对水产养殖户进行规整,实现水产养殖的区域划分明确化,水产养殖的范围固定化,同时对水产养殖户进行养殖知识普及,并且安排专业的团队进行水产养殖动物操作引导,避免水产养殖动物病害交叉,细菌交叉,病毒交叉等,并且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通过饲料投喂的调整以及养殖条件的改善,实现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发生概率的降低。并且由水产养殖动物专业人员引导实现水产养殖环境的清理以及卫生质量的维系,从根本上减少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出现的机会,同时能够实际的提升水产养殖动物的质量以及成活率,并且实际的保证养殖环境的可持续性应用。
2.2 水产养殖管理化
水产养殖管理化,即固定的对水产养殖的环境进行观察,确定养殖环境养殖条件的合格性,同时对不允许养殖的区域进行控制,防治出现养殖的泛滥化,以及养殖的不科学化,防止环境被破坏,以及养殖资源的浪费。同时管理养殖户的药物投放、饲料投放情况,防止出现药物的种类多样化,进而导致水质量下滑,动物产生抗药性,进一步加大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止的难度,饲料的过度投放,会导致水过营养化,动物饮食不正常化,严重会导致动物的死亡。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管理还包括对养殖手段的管理,保证水产动物的养殖方式最佳化,以及水产动物的养殖环境最优化,水产动物的B殖方案科学化,能够实际的实现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养殖的质量提升,养殖的环境逐步往良性的方向行进,养殖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养殖的范围能够在该情况下逐步的扩增,养殖行业的发展受限制因素逐步的减少。
2.3 药物应用
药物应用,通过抗菌药、抗病毒药、免疫提升药、代谢改良药等的合理,少量的投放,实现水产养殖动物抵抗外界的干扰的能力提升,能够适应的环境拓宽化,养殖的难度以及养殖的注意事项减少,能够实际的减少人力的投入,同时能够减少操作的内容,实际的推动水产养殖动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水产养殖动物出现的病害,对于存在感染的病害,进行隔离,采取相应的针对性药物,通过饲料混合,实现投喂,保证投入量的科学性,对动物进行定期的观察,对于有好转有效果的情况,采取继续投喂的方式,对于无法挽救的情况,对余下的动物进行检查,保证不存在隐藏病原,避免出现一次性爆发的情况,同时对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确定造成病害的源头,进行及时的解决,实际的保证在病害发生的情况下,损失最小化。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在应用药物的情况下,要保证有专业人士的引导,防止出现药物的错用以及药物的滥用,进而避免生态体系受到破坏,实际的保证我国水产养殖动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 结束语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现状较为不乐观,所造成的影响较大,较为严重,需要及时的治理以及及时的控制,针对病害出现的原因,分析病害预防的对策,以及病害控制的方式,实现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有效控制,病害的种类减少以及病害的出现概率降低,实现水产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水资源的最大化安全利用,实现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马龙强,宋关碧,翟旭亮,等.重庆市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现状分析与防治对策[J].中国水产,2009(3):74-75.
[2]陈昌福.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研究的主要成就与当前存在的问题[J].饲料工业,2007,28(10):1-3.
[3]吴灶和,简纪常.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与控制的关键问题探讨[C].全国水产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汇编,133-136.
中图分类号: S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84-2
吉林省河流众多,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有987条,100km以上的河流有33条;流域面积在5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条,它们分属松花江、辽河、图门江、鸭绿江、绥芬河五大水系。全省主要江河有松花江、嫩江、牡丹江、辉发河、伊通河、拉林河、洮儿河、噶呀河、布尔哈通河、海兰江、珲春河、鸭绿江、浑江等19条,淡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渔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自然的水域条件使吉林省成为我国内陆渔业的主要省份之一。进入“十一五”以来,吉林省渔业得到迅速发展,渔业产量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经过调整明显优化,使渔业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全省的渔业正沿着健康轨道迅速发展。
1 渔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渔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在优化结构、改善环境、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由“传统型渔业”向“现代型渔业”转变。渔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使水产品总产量逐年提高,渔民收入在原有基础上更快增长,渔业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产业层次、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实现了重大突破。
吉林省渔业主要是利用内陆水域从事的渔业活动,全省约有64万hm2水面,其中可供水产养殖水面约25万hm2[1],渔业生产主要包括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两大方面,主要以水产养殖为主体。根据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2]报道,2008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15.5万t,其中水产捕捞产量为2.0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13%,水产养殖产量为13.5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87%。在水产养殖产业中体现了多元化生产的良好局面,包括池塘、湖泊、水库、稻田、集约化(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多样化养殖生产,其产量分别为池塘养殖6.1万t、湖泊养殖2.5万t、水库养殖4.2万t、稻田养殖产量0.018万t、集约化养殖(围栏、网箱、工厂化)0.4万t、其他养殖0.4万t,占当年水产养殖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45%、18%、31%、0.15%、3%、3%,从养殖产量方面看,池塘、水库、湖泊养殖成为水产养殖生产的主体。2008年,水产养殖水域的总面积约22.6万hm2(池塘2.6万hm2、湖泊5.5万hm2、水库12.2万hm2、稻田0.037万hm2、其他2.3万hm2)。集约化养殖中,围栏养殖面积11.9万m2、网箱养殖水体2.9万m3、工厂化养殖水体13万m3。
2 渔业发展状况
据中国渔业年鉴对各地渔业产量的报道,吉林省历年渔业总产量、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如图1、图2所示。综合渔业现状和渔业产量情况分析,全省的渔业发展概况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
2.1 渔业总产量呈上升的趋势
2002-2008年,全省的渔业总产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02年渔业总产量为10.5万t,2008年渔业总产量达到15.5万t,比2002年增加47.6%,平均年产量增加7.9%。
2.2 水产捕捞业保持稳步发展
2002-2008年,全省的水产捕捞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捕捞年产量呈略为降低趋势,基本上在1.9-2.8万t范围内波动。2002年捕捞产量为2.3398万t,2003年产量降至最低点为1.9298万t,2004年产量达到最高点为2.7783万t,之后,产量逐年降低,至2008年产量下降到2.0130万t,年均下降2.33%。
2.3 水产养殖业呈多元化形式发展较快
水产养殖总产量呈逐年上升。2002年水产养殖的总产量为10.5142万t,至2008年达到13.487万t,产量提高28.3%,平均年产量提高4.7%。池塘、水库、湖泊养殖三个主体产业的产量也分别逐年提高。池塘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4.04万吨t增加至2008年的6.10万t,水库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2.72万t增加至2008年的4.26万t,湖泊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1.25万t增加至2008年的2.58万t,产量增加的幅度分别为515%、56.6%、100.1%。
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在逐年增加,2002年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为0.45t/hm2,至2008年达到0.60t。2002年池塘、湖泊、水库养殖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2.0t/hm2、0.21t/hm2、0.26吨/hm2,至2008年分别达到2.3t/hm2、0.47t/hm2、0.35t/hm2。
水产养殖产业呈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池塘、湖泊、水库养殖以外,开发了稻田等其他养殖产业。从2005年开始,发展了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集约化养殖产业,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使水产养殖行业体系更为完善。
2.4 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
全省渔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在逐渐改变。由自然捕捞为主向人工增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调整了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业结构,降低了水产自然资源的捕捞强度,加强了水产养殖力度,由粗放型养殖方式逐渐向集约化、工厂化等设施渔业方向发展,使天然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02-2008年,水产捕捞产量比例在逐年减小,而水产养殖产量比例则逐年增大,2002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22.3%、77.7%,2008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13.0%、87%,水产捕捞产量降低了9.3%,水产养殖产量增加了9.3%。围栏、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设施初具规模,但产量所占比例不大,今后有待于进一步持续发展。
3 渔业前景展望
我国的淡水渔业在国内和国际的渔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统计年鉴》第100/1卷和第100/2卷报道,2005年全球内陆渔业总产量为3830万t,我国2005年淡水渔业产量已达到2263.5万t,约占全球内陆渔业产量的59.1%,所以,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球内陆渔业的发展。全国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渔业发展的四大基本任务,(1)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2)确保渔(农)民持续增收;(3)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4)促进农村渔区社会和谐发展。
吉林省具备天然的内陆自然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渔业的发展现具有良好的前景。现在的渔业是由传统的捕捞和粗放养殖向生态渔业、设施渔业、生物技术渔业、市场渔业、信息渔业发展[4],因而需要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促进渔业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优势的地理环境进一步发展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引进新的名优鱼类品种、提高水产品质量,开发渔业的第二、第三产业。以达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保证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忠.实施吉林渔业健康养殖的思考[J].水利渔业.2005.
25(l).46-47.
[2]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19-227.
一、宁波市水产业的发展现状
宁波是全国重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水产养殖捕捞超过全国10%的比例,对全国水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面对全球相当严峻的经济现状,宁波市水产品依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2010年出口总额突破5万美金,之后年年呈现增长的势头,2014年度出口总量22.44万吨,同比增长12.75%;出口总额突破7.75万美元同比增幅为5.01%,这是继2013年首次突破7亿美元大关后再创历史新高。但2015年上半年,据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宁波地区总共完成出口水产品(不含水养殖品、水产罐头)6.35万吨(1495批次),涉检货物达到2.55亿美元总金额,出口批次、重量和金额同比减少13.98%、22.52%和23.13%。水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也暗示着宁波市水产业面临着危机与挑战。
表 2010年-2014年宁波市水产出口情况汇总
通过分析2010年-2014年度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宁波市水产品出口贸易在遭遇通货紧缩、欧洲债务危机、成本上升、资源衰退等多番打击,依旧保持了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以下是笔者对宁波市水产品出口现状的具体分析:
1.持续增多的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近些年已成为宁波市水产品出口的大户,早在2011年,宁波胖大厨食品有限公司就正式取得英国零售商协会的BRC认证证书,可以在欧洲零售和采购市场批准进入,也标志着宁波市场打入欧洲市场。全市近70家水产品出口企业中,作为徐龙、海欣、永兴、飞日等7家的出口额占据总出口额的大部分,约占82%。从龙头企业出口增率上看,出口贸易绝对额比上年同期增加100万美元以上的有5家,分别是新弘、北仑一舟、东方等公司,其中不乏增幅超过100%以上的企业。由此看出,宁波市龙头企业保持稳定发展的趋势,对宁波市水产出口有着突出的贡献,也给中小型水产企业带来信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海资源加工类企业近几年多数都有水海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趋势甚至到了经营困难的境地,主要是由于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猛增不停,导致中国海产品加成价格甚至超过韩国和日本,不在具备价美物廉的优势。
2.不断增强的市场拓展能力
市场拓展能力不断增强,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水产品市场中创造了机遇。宁波水产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定分量,就需要通过市场大量调查分析确定国际市场总需求,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产品分析和市场大致定位,在深入分析产品市场和产品的消费群体后,制定详细的市场推广策划。宁波市水产品出口也一直看中市场拓展能力的重要性,坚持两边兼顾的方案:一方面,确保原有的传统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在国际新兴市场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与寻找新的商机。
日本、韩国一直作为宁波市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纵观近几年来出口日本、韩国的水产品市场份额比重占宁波市水产品总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5年度的70%左右下降至2014年度的40%左右,但出口的总金额与总货物数量大致不曾剧烈变动。2014年,宁波市向日、韩两国出口额加加总达到3亿美元,超过总出口金额的40%。占出口总额的总排名是日韩、泰国、马来西亚、西班牙、新加坡、香港、俄罗斯和墨西哥。宁波地区水产品出口市场遍及全世界,分布在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政府大力支持与引导
宁波地区身处海滨,容易遭受台风、洪涝等重大灾害的影响,水产养殖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高危行业,更是意味着水产养殖者与水产品贸易为主要业务的企业面临着高风险。如去年强台风带来的雨灾害,造成大面积完全被淹没的水产养殖池塘颗粒无收,网箱养殖渔网多处破裂,致使大量养殖鱼虾蟹丢失不见,全市水产养殖估计的受灾面积已超过2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吵到8亿多元。然而,水产养殖业的受创直接影响水产品的加工与出口贸易。
面对水产业的高风险困境,宁波市一直推行国内首项水产养殖政策性互助保险。根据相关文件规定,水产养殖政策性互助保险的投保人仅需承担保费的35%,剩余部分是由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分别进行补贴;保费的10%将作为大灾风险准备金是用来帮助大灾风险损失的参保户,已达到转移渔业生产年际风险的实际目的。一方面,给予参保的试产养殖户财政上经济补偿;另一方面,也在技术上帮助他们尽早恢复生产,增强了水产养殖户的经营信心。
二、宁波市水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尽管宁波水产品出口市场目前取得了比较好的市场发展趋势,但纵观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笔者认为依旧不能忽视对宁波水产品出口的潜在或现实阻碍进行深入剖析。经过数据分析与探讨,我们总结出当前宁波水产品出口贸易方面如下的主要影响因素:
1.缺少品牌效应和国际认证,综合国际竞争力不强
我国水产品市场进入全球化经济贸易以来,一直以价格低廉、劳动密集型为主打,以渗透的方式占据海外市场。但随着贸易壁垒、劳动力成本提高,原先的优势并不明晰,面临的竞争对手增加,一些深层次的不利因素日益凸显,无疑对宁波地区的水产品出口造成一定的压力。宁波出口的主要水产品种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与南美、中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的区别并不大,相对优势也集中在数量与劳动力上,但在产品成本、产品质量、产品品牌上没有任何优势,甚至借助其他品牌推出市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由于产品过于相似,被海外市场归结为低劣廉价初级产品,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因此,宁波出口的大宗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商品国语相似,没有属于宁波的自主品牌,更没有在海外市场消费者或商家留下良好的品牌形象。真正进入海外消费市场的水产品货物都是被进口商重新包装,贴上外国品牌商标的产品。因此,宁波水产品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呈隐性下降趋势。
2.宁波水产品的出口比例不高,产品出口结构不够合理
资源问题越来越制约传统水产品出口,加大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很关键,水产品贸易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在2011年中,世界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6亿吨,其中47%~56%的产量进入了国际贸易,而宁波,只有6%~8%的水产品进入国际贸易,大大低于国际水平。
宁波市水产品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为鳗鱼、对虾、低价值冻鱼和冰鲜鱼类。水产品出口中的资源类、低值类占有很大比例。主要因为这些水产品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低、市场价格低,水产企业及经营者依靠低价优势及成本低廉优势很容易抢占市场。这也造成了水产企业长期以来不改变出口产品结构,只重眼前利益的不利局面。现在世界海洋水产资源衰退,海水捕捞水产品产量逐年受限,并且海外市场对于保健性、功能性以及药品性等水产品的需求量愈来愈大,所以宁波的水产品过分依赖于直接捕捞的低附加值水产品出口显然是不行的,企业更应该注意在这方面产品的开发。
3.宁波水产品出口市场有限,出口受销售商制约
宁波水产品出口主要面向日本、韩国与欧洲大部分市场,在近些年向这几大市场出口水产品分别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高达88%。在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虽然也有出口份额,但是并未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也未达到规划中的市场预期。同时,宁波水产品出口依赖于销售方的采购。这种有限的市场供应格局,一旦遭遇极大市场所在国家的设置贸易壁垒,宁波水产品出口必然会受到严重创伤。
4.非关税贸易壁垒高,水产品质量制约宁波水产品的出口
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是宁波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同时这些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较高,如向美出口的水产品企业需取得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认证,需经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备案,水产品在进入美国市场前需经严格的抽样检验,对水产品所含细菌种类和数量有严格的限制。2011年3月日本核辐射危机爆发后,各国消费者对海产品污染甚为担心。而后5月份台湾省又发现部分企业在食品添加剂中使用致癌物质塑化剂;5月下旬,德国再爆出消费者因食用蔬菜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不断扩大。国际社会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使各国消费者对于海外产品的选择抱着谨慎的态度。同时,监管机构加强了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标准,这也致使宁波水产品出口贸易受到压制。尽管宁波市水产品质量安全近些年得到逐步提高,但是时有发生的药物残留超标及受上述原因影响,将成为制约宁波水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随着日本国内核危机的恐慌退散,其国内水海产品市场将逐渐恢复,重新获得国内消费者的信任,一定程度上减轻对海外水产品的需求。日本也吸取教训,提高一些产品的技术水品,为了保住国内水产品市场,可能会设置技术性进口贸易壁垒,抑制中国向日本国内输入水产品的数量。一方面,由于其国内水产品自给的比例逐步提高,对海外的水产品及加工品依赖程度直线下降,为保护其本国水海产品产业快速恢复,日本极有可能对中国水海产品出口实行严格的技术壁垒,这将对我国的水海产品出口产品质量提出更苛责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日本水海产业的恢复,在欧盟、东盟、美国等国际传统出口市场,与中国的水产品出口企业形成激烈的竞争,势必也会影响宁波水产品市场。
5.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没有有效解决途径
因为水产行业没有组织化和规范化,在海外出口市场上不能有效地做到行业间互相帮衬,真是造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在涉及到企业自身利益时往往会产生不良竞争,破坏正常的商业贸易秩序,严重影响了行业体制的良好发展,也制约了企业的出口市场的拓展。政府相关机构业没有作出相关有益的监督与管制,同时对水产业的投入不能满足当前水产企业的发展要求,致使宁波水产业在技术与口碑上都存在不足。
三、结论与建议
宁波水产业作为宁波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水产品的出口效益优劣直接影响着众多以水产养殖为业的养殖户的直接收入、数万计的宁波市人员就业问题以及国家对三农扶持政策的落实。目前,宁波水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定,但是宁波水产品的出口仍然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面对巨大潜力的国际水产品市场,宁波水产品出口贸易既面临商机,也遭遇众多挑战。水产企业应该针对自身发展情况作出相应的举措,增强自身实力与品牌效应,把关技术加工与质量安全,另外,注重水产品出口的市场拓展能力,积极拓展国际水产品市场。同时,政府部门给予企业政策上的帮助及指导,使企业风险降低,企业利益最大化。通过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构建出一个有利于宁波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化的出口产品结构与市场。
参考文献:
根据辽西沿海水产养殖技术人才需求现状,我们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通过水产养殖专业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熟练掌握大菱鲆、牙鲆等名贵海水鱼类的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熟练掌握中国对虾及日本对虾的人工育苗和池塘养殖技术;熟练掌握河蟹的土池生态育苗技术及稻田养殖技术;熟练掌握海参的人工育苗技术和池塘养殖技术;熟练掌握水产动物常见病害的诊断及防治技术;基本掌握渔业水质常规指标的分析检测技术;基本掌握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成分分析及制作技术;具有一定的从事水产养殖企业的生产管理技能。
二、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在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为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所以压缩原有专业课程的学时,突出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高职层次的办学特色。同时结合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对课程授课内容进行相关的调整,合理分配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课的比例,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同时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根据当地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趋势和对水产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每年春季新学期开始,给学生重点讲授专业课程的内容。在学生进入生产厂家之前对学生进行水产专业技能操作集中综合实训。进入企业后学生带薪顶岗实习,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由校内教师和厂家技术人员共同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完成生产实践任务,并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
同时,结合专业实习,依托我校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024站),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海水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工、海水水生动物养殖工、淡水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工和淡水水生动物养殖工等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工种的从业证书,具有双证的学生在就业市场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师资队伍建设
水产养殖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所以专业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指导并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生产活动,充分提高自身的生产技能,同时在生产车间收集教学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用以指导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郝瑞荣,王伟伟.提高水产专业教学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科教文汇,2009,(5):91.
中图分类号:S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82-2
1 水产养殖中病害防治的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的水产养殖的经营者过分的追逐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一味的增加养殖的密度再加上水环境的持续恶化,养殖业病害呈逐年上升趋势,为遏制上升趋势,滥用药物现象日益严重,造成对环境以及对水资源的破坏,又加剧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整个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病害的严重影响。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所涉及到的所有水产养殖业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在监测到的126种病害中,几乎所有的病种发病严重程度都有所增加,连续多年的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发现,水产养殖的病害已经由原来的单一病源向综合病源演化,发病时间由传统的春秋两季逐渐发展成全年发病,在目前的防治手段中,化学药物的防治是最重要的也是不得已而选择的方式,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疗效较为明显,但是,药物残留难以克服,由此引起的水环境污染会对水产品的食品安全产生次生危害,水环境的恶化又有利于病菌的传播蔓延,同时,化学药物容易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使化学防治的难度越来越大,甚至是病原体的耐药性通过生物富集的形式传递给人类,因此,在目前缺少药物评价体系以及药物理论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很难实现科学用药[2]。
2 水产养殖中病害发生的原因
2.1 水产养殖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水产养殖离不开充足的水资源,水资源的环境状况对水产养殖的安全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也随之加剧,给水产养殖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目前,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首要原因就是水产养殖环境的恶化[3]。
2.2 不合理的养殖方式为病菌的大面积流行提供了条件
在过度追求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一味地增加单位面积内养殖的密度并且养殖基地的条件设施较差,相关的清淤消毒等配套设施不健全,极易诱发病菌的产生以及流行。再加上在水产种苗以及水产品流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检验检疫以及发现致病后的隔离,在流通过程中加速了疾病的广泛传播。
2.3 种苗抗病性不高,针对水产养殖的科研投入不够
要想提高水产养殖品种的抗病性,就必须选育高产抗病品种,提高所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在这一方面,相应的投资明显不够,经过长时间、单一品种的饲养使品种的抗病特性逐渐退化,为病害的产生和蔓延提供了环境。
2.4 渔民缺少专业的医师指导,滥用药物防治
目前从事养殖业的生物人才所占比例较低,并且目前从事病害防治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数量较少,水平较低,人员又不稳定,专门的研究人才就更少。在养殖户遇到病害发生时缺少足够的病害防治知识,极容易盲目选择药物防治的办法,造成上述的恶性循环。
3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3.1 科学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水资源,在某一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一定要注重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说,水产养殖的密度、规模要同当地的水资源相适应,过度的发展就会超过水资源的负载能力,造成水域影响恶化,水质污染,导致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失衡,极易诱发病害产生及流行。针对本区域内的水资源状况进行水产养殖业的科学规划是一个地区政府渔政部门工作的重点。
3.2 搞好养殖设施的配套建设
高标准的养殖基础设施能够极大的改善养殖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杜绝病菌的生存和蔓延,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对养殖设施的升级改造,尤其是下大力度建设好鱼池、虾池的改造,建立完备的清淤设施,消毒设施等配套设施。
3.3 加强水产养殖的健康管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科学化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操作,严格操作病害防治的操作规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健全无毒水质系统,选择无毒亲体,引进抗病品种,严格对种苗的检疫,努力打造一条无毒种苗系统。在饲养过程中,选用优质饲料,推广混养套养等新技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建立水产养殖的健康养殖模式。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决做到无病防病、有病治病,做好防病保健措施[4]。
3.4 建立科学的病害防治体系
要想做到病害的控制必须建立水产养殖的病害防治体系,首先注重在病害防疫过程中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加强对水产养殖病害的研究,发现其致病、发病原因,找到最佳的防治方法,在防治过程中,首先建立对病害的监测预报机制,推广病害防治技术,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监测预报,加强适应水产养殖的信息技术交流,使病害防治体系形成网络。
一、理论教学课程建设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除了能够做到生动、形象地讲授有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外, 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1、积极改革教学内容:
在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按照高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积极补充水产养殖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知识的传授, 又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 强化技能训练, 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技能, 充分体现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高职层次的办学特色。
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改革,更多的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来授课,这样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接近生产实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 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为“学”,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全面开展多媒体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水产专业教师在制作网页本文由收集整理与课件上精益求精, 不惜耗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制作电子课件。课件页设计新颖, 既美观大方, 又生动活泼, 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课件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直观性强, 且通俗易懂, 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施任务驱动、启发引导、实物展示、现场讲解、操作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3、教材及相关资料齐全:
本课程选用的是全国高职高专统编教材, 并配有实验实训指导书, 充分保证了水产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教学大纲、电子教案、题库、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及鱼类图库等相关教学资料配套齐全。
4、实验条件不断完善
为满足学生校内实验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学校要加大实验实训投入力度,成立了饵料培养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循环系统养殖实验室、生物标本实验室、病害防治研究实验室等,不断完善校内实验教学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同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生产实习教学是水产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生产实习是学生在生产实习基地,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它是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中心课题。学校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
近年来,辽宁沿海地区掀起了海参养殖热潮,从而推动了海参苗种生产的快速发展。刺参育苗生产时间在5月份就开始准备工作,各育苗场急需水产技能人才和小水体的技术人员。我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辽宁沿海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趋势和对水产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2006年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每年春季新学期开始,给学生重点讲授《鱼类增养殖技术》、《虾蟹增养殖技术》、《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和《名特优水产养殖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学生进入生产厂家之前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水产专业技能操作的集中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入企业后学生带薪上岗,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学生就是企业的员工,学生把企业看成自己的企业,学生按照企业安排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由校内教师和厂家技术人员共同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完成生产实践任务,并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
水产养殖行业实践性和季节性很强,作业条件相对艰苦,而且管理非常严格。学生进企业实训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稚嫩走向成熟。经过在企业艰苦的磨炼,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认识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消除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尤其是刺参人工育苗生产过程中学生们参与育苗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工作。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鼓励和指导下,团队意识、主人翁精神、心理素质、协调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对从事水产行业充满信心,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职业岗位上顶岗训练,接受企业化管理,绝大部分表现优秀,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企业的首肯,为学院赢得了声誉,扩大了学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影响,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对企业生产情况、岗位要求、工资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有些学生通过实习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一、日本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地域环境及历史因素影响,日本远洋渔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追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远洋渔业已经初具规模,发展至二十世纪中后期,日本远洋渔业迎来繁荣时期,市场发展形势良好,具不完全统计其远洋拖网船只数量超过三百五十艘。1973年日本远洋渔捕获总量超过四百万吨,占当时日本渔业总产量的将近一半,这对促进日本水产行业发展、提升水产品价格产生了直接影响。
1973年、1978年日本受到石油危机影响,其远洋渔业整体效益下滑;1977年受到美国设定的两百海里经济专属区限制,直接造成日本远洋渔业生产海域范围缩小,其远洋捕获量也大大降低。通过数据统计显示1978年产量相比于1973年减少了一半之多。
自2000年至今日本远洋渔业产量呈整体下滑趋势,2010年其渔业总产量为48万吨,仅仅是其峰值产量的11.9%。日本远洋渔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不同方式进行作业,其中包括母船式拖网、商业捕鲸、母船式鳟鱼流网等等。随着远洋渔业不断发展与革新,不少作业方式退出远洋行业,目前起主要方式包括远洋拖网、大中型远洋金枪鱼流网、远洋金枪鱼延绳渔业、远洋鱿鱼钓业等等。
为不断调整其远洋渔业发展格局,以适应世界渔业发展整体方向,自上世纪末开始日本强化对远洋渔业的重视力度,并逐渐构建新的发展战略,制定全新的战略格局。根据FAO、ICCAT与日本政府达成协议,自1999年开始日本从事远洋渔业共计八十个经营体,2009年减少至七十个经营体,并实施减船计划,目前日本远洋渔业的渔船总体规模在两百个左右。
通过战略规模调整及渔业发展改革,缩小了日本远洋渔业发展的整体规模,同时也造成远洋渔业相关企业转型或破产,在这种改革背景下经营能力相对较弱的企业无法适应其市场发展要求,最终走向破产。与此同质世界市场对金枪鱼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使日本远洋渔业的整体竞争力受到影响,其竞争力呈现减退趋势。
二、日本远洋渔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渔业资源管理强化
现阶段日本、中国、美国等国家的远洋渔业发展规模正不断壮大,其渔船分布在世界各个渔场,其生产环境及范围逐步扩大。在生产范围扩大的同时由于距离远、渔获率低,造成远洋渔业出现生产周期过长、竞争日益激烈态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海洋公约》中就明确提出海洋沿岸个国家设立200经济专属区后,各个国家以经济专属区作为水产资源保护依据,同时强化了渔业资源的控制管理,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各国首先针对日本远洋渔业进行讨论。2007年通过国际地域渔业管理机构联合会议指出,要对日本远洋渔业渔船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同时对金枪鱼的捕获量进行管理。在此会议后东大西洋黑金枪鱼的捕获量严重减少,同时由于对地中海、东大西洋渔业资源的管理,相关小型鱼类禁止捕获,同时扩大了禁渔期。
CCSBT结合下设科学委员会提供的削减渔获量保护蓝鳍金枪鱼的报告,自2006年开始实施个别分配制度,即严格履行捕获金枪鱼番号义务,进一步加强对金金枪鱼资源的管理。CCSBT还决定临时性削减全球总捕获量,这直接使得日本的远洋渔业渔获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日本消费呈现低档化
近年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水产品进口量增加的影响,日本国内市场中所使用的金枪鱼已经逐渐改变为三文鱼,以有效控制其价格,以国产三文鱼为主的消费市场日益扩大,有效吸引消费者,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通过日本水产厅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其金枪鱼的库存数量整体情况相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消费时期,目前来看金枪鱼价格反弹的可能很低,除非其国内市场发展情况出现新趋势。
由于经济发展不景气,国内消费者收入无明显提升,受国内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物美价廉的产品是目前日本市场广泛受欢迎的产品形式。三文鱼与金枪鱼的养殖技术正不断创新,日本国内养殖的三文鱼和金枪鱼已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
基于三文鱼与金枪鱼本身对存储要求高,保鲜水平高,大多数的水产消费国家的生鱼片冷链保鲜技术尚未成熟,所以日本生产专业公司是目前世界金枪鱼供应的主要供应商,将日本国内暂养的以及专业技术养殖的金枪鱼出口到国外,主要包括中国、俄罗斯、美国等等,再通过日本料理店或高级餐厅等渠道,有效保障生鱼片及寿司消费量能够持续保持发展速度。
(三)各国之间竞争海洋资源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形成,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相关生物资源等建立了有效规定。
日本周边所有国家等借助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形成了相关协议,并建立了共同的管理办法。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渔业资源能够得到保障。更加能够促进本国渔业获得进一步发展,以此提升本国对渔业方面的需要。降低传统生产国方面的捕捞配额。在各国强化金枪鱼资源自身利用,调整本国产业结构和解决劳动力出路的同时,世界金枪鱼的需求量和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金枪鱼资源的争夺将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远洋渔业作业方式,在大洋洲的新西兰和南美洲的智利及阿根廷海域,从事捕捞长尾鳕等鱼类的日本渔船,以租赁渔船和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变更渔船国籍从事生产,在南美洲北部海域捕捞红虾的日本渔船,也以同样方式继续进行生产。而在南极洲的磷虾捕捞,虽然生物资源条件较好,数量较多,但有可能遭遇与捕鲸同样的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
(四)渔业企业经营困难
基于国际环境角度分析,南太平洋地区各国都开始了解了本国在掌握大量渔业资源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其中金枪鱼资源属于日本发展经济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从远洋渔业等角度出发,收取入渔费等,并将这部分资源转变为有效利用带你的水产资源,最终形成渔业产业。另外,在本产业环境之中十分重要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方面,也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日本在发展经济方面将侧重点设置在了鱼类罐头等方面,这对本国利益发展并不要紧的日本远洋渔业等方面相影响较弱。使得日本在金枪鱼罐头原料的竞争上处于劣势,引起丧失金枪鱼渔场的危机。渔业生产资源包括柴油价格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危机造成了消费市场领域出现大幅度变化,日元开始进一步升值,促使金枪鱼的进口价格则进一步下降。相关因素将会继续造成总体价格下滑,因此,出海捕捞等将有可能造成亏损等。
因此日本为数不少的远洋渔船停靠在港口。同时由于南太平洋金枪鱼捕捞数量难以取得生产效益,不得不兼顾捕捞其他鱼类品种,日本远洋基地内支援渔船生产的相P设施也相继关闭。从国内金枪鱼渔业发展情况来看,根据日本远洋渔业协会2003年度经营体决算调查,将渔船按资产额划分为3种经营类型:第一类经营体为资产超过自身资本;第二类经营体为负债1亿日元以上;第三类经营体为负债2亿日元以上。而2008年的经营体决算调查表明,第一类经营体处于100%完全经营状态,第二类经营体有50%处于破产或停业状态第三类经营体有70%处于破产或停业状态,可见日本远洋渔业经营举步维艰。
日本远洋沿岸渔业方面的发展以及相关组织结构等都能够对信用担保渔船方面形成统计,任意远洋金枪鱼延绳网渔船实际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140万日元20年的累计利润为2.8亿日元,而渔船的建造费用为5亿~6亿日元,因此渔船更新和再生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因为远洋渔业发展在规模上不断在缩小,其技术水平上也已经无法更好的维持在鼎盛阶段,水产领域之中人才凋零,其中船员老龄化情况比较严重,造成了日本在远洋渔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更加凸显。
三、日本远洋渔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进一步加快渔业行业的统一性生产
在渔场的实际范围阔大、成本追加以及劳动力老龄化发展趋势加强的情况下,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共同影响日本远洋渔业向前进一步发展。远洋渔业产业也在这个过程中进入到了生死边缘。因此,日本政府以及相关行业均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测试,以便能够有效控制远洋渔业发展。
在日本的远洋渔业船只经营方面,需要充分结合渔业渔船发展现状情况,根据联合方式,以远洋渔业产业团体作为基本平台,以便能够加强二、三类经营之间的有效统一。与此同时,还应当通过渔船海外转型租赁等形式,进一步降低实际经营成本,以便能够提升渔船经营实际效益水平。
在渔货销售以及价格等方面,需要建立全新的法人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直接参与到日本国内市场的各类鱼类销售。以此,可以打破贸易商社以及相关鱼类商贩等的垄断问题。不断提高日本雨夜与地方生活协同组合,形成餐饮、消费等方面的有效关联,进一步扩大远洋渔业甚至是消费行业的产品发展,提高品牌战略发展,实现金枪鱼产品的品牌优势,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提升金枪鱼实际销售价格水平。
(二)实现渔船技术改革
结合对全球范围内金枪鱼资源方面的过度使用,金枪鱼实际数量也在减少。因此,所有国家在渔业管理问题上也陆续形成了金枪鱼捕捞方面政策,以此提升对金枪鱼行业之中的良性发展。日本为了能够确保本国的长期经济发展利益,从2008年开始,就已经开始大量消减对金枪鱼方面的渔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对金枪鱼方面的过分不老,以便能够有效提升渔船单位方面的实际效益。
在此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产品价格低迷等问题有效解决,日本更加提升了对船员商品责任意识方面的培训,高度重视对鱼货方面的品质提升。此外,日本更加与欧洲、美国等国家地区进行对比,分析渔船技术水平,采用高科技,建立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节能减排等高附加值产品。日本在2006年时,起运了新保鲜技术手段,并使用更加科技化的手段,建立了近海延绳网渔船。大量不老渔获物将需要通过渔船底部位置传送到鱼舱之中,此类方法可以有效确保渔货能够更加新鲜,更加能够确保鱼体不受损。
(三)改善高远洋渔业支持水平
日本对沿岸渔业资源方面的保护水平较高,并在渔船转产转业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机制制度,其中包括了对鱼民等方面的培训,另外也会对渔业合作社等机构等进行基本的补贴,进一步开拓渔业产品等的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等。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远洋渔业方面的扶持水平,在此过程中,对减船之后所产生的生产渔船则可以相关许可,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其进行经营损失方面的弥补,以此提升渔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对日本远洋渔业方面的发展现状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日本远洋渔业方面的基本问题,从国际社会强化渔业资源管理问题以及国内方面进行了分析。此外,也进一步阐述了除日本之外远洋资源竞争趋势加强以及相关企业经营困难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本文之中进一步分析了日本地区远洋渔业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我国渔业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乐家华.日本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世界农业,2013(05):37-40+154.
[2]刘召凤.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5.
[3]范其伟,王福林,郭香莲.日本远洋渔业支持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2009(05):140-144.
[4]韩杨,曾省存,刘利.印度尼西亚渔业发展趋势及与中国渔业合作空间[J].世界农业,2014(05):39-45.
[5]陈贵良.谈金枪鱼保鲜[A].中国制冷学会、中国肉类协会.21世纪中国食品冷藏链大会暨速冻食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制冷学会、中国肉类协会,1998:4.
水产养殖旺季将至 公司业绩可期
当前股价: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公司是国内三大饲料生产企业之一和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年饲料生产能力400万吨(品种近500多个),其中水产饲料占50%以上(品种200多个),水产饲料产销量连续12年位居行业第一,水产饲料利润较高,其销售毛利率通常比禽畜饲料产品毛利率高3-10个百分点。
公司专有的鱼用、猪用、鸡用、鸭用和特种动物系列饲料配方属公司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居于行业先进水平,其中水产饲料饵料系数研究水平已达到0.8-1.1,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使公司产品达到了同类产品中最优的性价比。
公司 2010 年2 月9 日与通威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四川永祥股份有限50%股权转让协议,该交易事项产生的投资收益为17854121.55 元。我们对此事的看法是偏正面。很多公司喜欢主业多元化,多元化最好的一个辩解理由就是GE,但要知道GE 是经过100 年才有今天,100 年前很多公司和GE 同处竞争,但剩下来的就一个GE,多元化多数时候是个陷阱,尤其是对跨入一个完全不清楚行业。
多晶硅与饲料无任何关联,跨度太大,我们认为公司及时退出是明智的。公司在退出同时,也启动了定增,拟募集9.2 亿元建造246 万吨新产能。我们看好公司主业扩张,饲料行业发展趋势之一就是规模化。
报告期内,公司剥离几无利润可言的多晶硅业务,同时出售湛江粤华、珠海大海41%的股权等资产,一方面提升资产盈利能力,使得公司总资产收益率由2009 年2.61%提升至2010 年4.37%,另一方面也使公司投资收益大幅增加,报告期内,公司投资收益达7171 万元,同比增长40 倍。
优化饲料产品结构 提升公司竞争力
201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22亿元,同比下降7.29%(剔除转让永祥股份股权带来的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77%);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9.67%。本报告期内盈利未提出现金分配预案。
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于饲料销售业务,2010年公司饲料销售收入为87.24亿元,同比增长3.70%;饲料综合毛利率为9.30%;同比略降0.03个百分点。因报告期内饲料主要原料玉米及鱼粉等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公司综合毛利率出现下滑;但公司顺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公司有意识的下调了毛利率较低的禽料比重,并将毛利率较高的猪料销售比重调增,报告期内公司水产饲料、猪料、禽料销售比例分别为51.39%、18.5%与30.11%,其中水产饲料与猪料同比分别提高1.24、3.19个百分点。
灾害导致食品加工盈利低于预期。2010年度,公司水产食品加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45亿元,同比增长105.49%,但因2010年水产品主产区受灾,致使公司收购成本上升,最终导致公司水产品加工业务毛利率继续低位徘徊,仅为2.50%,虽同比增长1.90个百分点,但仍难以贡献公司业绩。
水产饲料龙头企业地位稳固
公司连续多年位居国内水产饲料行业首位。2010年是公司的业务整合之年,剥离多晶硅等与饲料产业相关度不大的产业,同时淘汰原有落后产能及整合食品加工业务。经过调整,公司目前以“饲料加工+食品加工”的产业链纵深式发展为经营模式。公司今后定位清晰,将以饲料加工为核心,5年内使公司饲料加工产能在原有基础上增长1倍;食品加工短期以减亏争盈利为发展目标,长期将以自创通威鱼与生鲜猪肉品牌为目标, 使产业链纵向延伸,提升公司竞争实力。2011年,公司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饲料销售的精细化服务上,服务推销是公司一贯采用并行之有效的推销手法。公司表示重归种业后,团队执行力的提升将使公司战斗力大大增强,稳定水产饲料首席地位,争创辉煌业绩。
产品结构调整 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2011年,公司重新定位后,将继续把水产饲料作为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饲料产业。且公司将通过销售区域的精细化分和深入养殖户家中的专业、精细化服务来推广饲料。加上“通威”这块饲料老招牌,我们认为公司业绩增长是可以期待的。另外,切合目前养殖行业发展现状,公司将逐渐调整产品结构,以期获得养殖业景气带动下的超额收益。公司将继续稳定水产饲料约60%的销售收入比例,提升猪料销售收入比例至25%左右;调减禽料比例至15%左右,以期达到稳定综合毛利率,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的目的。
水产养殖旺季将至 公司业绩可期
我国现有水产养殖品2500万吨的产量中,仅有20%左右是以饲料喂养生产的,未来的比例预期将提高到35%以上,2010年水产饲料的市场需求量将达到1500-2000万吨,将在现有产量的基础上增长1.5-2.5倍。公司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公司水产料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国内市场需求总量的25%以上,销售总量突破40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高脂肪肉类在气温渐升下,将步入传统消费淡季;海产品消费在核辐射威胁影响下短期难有起色,因此消费需求转移下,我们看多今年淡水养殖类水产品消费量及价格弹性。而每年的5-10月是淡水养殖旺季,因此在可预见的养殖规模扩大影响下,公司水产饲料消费将渐入佳境,业绩增长可以期待。
盈利预则与投资评级
基本假设如下:
1.假设公司未来饲料加工产能以17%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增速上涨。那么2011-2013年公司饲料产能规模分别为670、804、924万吨。
2.假设公司以55%的产销率销售饲料,那么2011-2013年,公司饲料销售量分别为369、442与508万吨。
3.预计饲料销售均价2011年约为2850元/吨,受原料上涨与通胀因素影响,2012-2013年饲料销售均价略涨,为2900元/吨。
渔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产业,它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和食品安全大计,在世界或国内经济成分中,渔业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渔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09年,国内渔业生产总量突破5 000万t,已经连续21年居世界第1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37k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我国的养殖产量占到全部水产总量的70%,这个产量也占到了世界养殖总量的70%。湖北是渔业大省,2009年渔业生产总量达到360万t,已经连续15年保持全国淡水渔业第1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约48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总体来看,中国渔业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湖北渔业处于国内淡水渔业的优势地位。
1现代渔业的涵义
现代渔业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集合渔业领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经济学概念。是由现代水产资料、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渔民(工)等要素构成,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水产商品率和生态环境水平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现代渔业的基本内涵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保障水产品供给、增加渔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促进渔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整体发展。提高渔业集约化、机电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水体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渔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现代渔业与传统渔业相比,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现代生产要素的集约式管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和多种功能的综合开发。
2现代渔业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指标
现代渔业指的是渔业的现代化进程,是从变化、转化、进化的趋势来探索渔业的发展方式和途径。假如把渔业的发展按历史来划分,可以分为:原始渔业—传统渔业—现代渔业,我国渔业处在现代渔业的起始阶段;如按成长年代来划分,可以分为:幼年—青年—壮年—老年,我国渔业处在成长的壮年阶段。从湖北省渔业行业发展的过程来看,现阶段整个行业正处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之中,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要素集约型转变[3]。尽管现代渔业的理论还在探索之中,但是现代渔业的实践却突飞猛进。现代渔业的发展规律正在为人们所掌握,其主要特征已经或正在显现出来。下面将从宏观的层面分析现代渔业的主要特征和评价指标。
2.1规模化渔业
规模化指的层次的多级化与结构的多样化,是容量的积累过程,指渔业内在的模式、模型以及总量的成长变化。没有规模化,就没有结构和层次的组织,缺乏结构和层次的组合,就缺少内生的动力和活力,也就没有发展可言。规模化是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目前,湖北省渔业的整体养殖规模已经够大,但结构性模式、模型优势不明显,特别是基本结构单位经营规模较小与现代渔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矛盾十分突出。规模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从业人口、从业劳动力、组织化程度;总投入、总产量、总产值;总水面、总养殖水面等。可以从养殖、加工、流通与市场等系统进行细分。
2.2区域化渔业
区域化指的是整体中经济类型的板块型划分。现代渔业的区域化属性是由江河流域和资源禀赋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属性决定的,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划也是现代渔业区域化的基本依据。以市、县为框架的区域化特色渔业是湖北省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区域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支柱产品产量、产值;商品生产率;市场占有率等,也要评价局部渔业经济的总量指标。
2.3集约化渔业
集约化指的是生产和流通中各个要素的整合程度。集约化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全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融合。现代渔业的集约化主要依靠现代科技和先进管理。集约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良种覆盖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等。
2.4专业化渔业
专业化指的是市场经济中生产链条的技术性分工程度,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组织化过程,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湖北省渔业的专业化分工和组织化程度不高,个体经营突出,混业现象明显。企业或合作社的集团经营模式是将来渔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专业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企业和合作社数量、规模(亿尾/万t/亿元)以上养殖产量、产值;水产品加工能力、产量、产值;内、外贸易水平等。
2.5品牌化渔业
品牌化是指产品的价值集成过程和社会认知程度。品牌是产品的内在质量、消费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总和,是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标志。湖北省的渔业品牌建设还处在“三品一标”的中间阶段,登记的部级农产品品牌只有1个,知名度很小。品牌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品牌产品个数、产量、产值、市场占有率等。可以从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知名商业品牌和国家、省区等层次进行细分。
2.6机电化渔业
机电化是指机械、电器等装备替代手工操作的程度。我国社会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渔业装备机电化可以化解农民向城镇转移带来的劳动力竞争矛盾,同时又能够提高渔业劳动生产率。手工操作—机电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渔业进步的必然路径。评价机电化渔业的指标是:三机(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装配率;单位面积动力数;劳动生产率等。
2.7信息化渔业
信息化是指智能工具、智能操作与控制、信息服务的应用程度。信息化应当是现代渔业的最高级形态。随着我国社会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渔业的智能化决策、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流通以及综合信息服务等将得以实现。评价信息化渔业的指标是:智能化装备(电脑、控制器、处理器等)装配率;互联网用户覆盖率;政务、商务、综合服务网站的数量及网络化水平。
2.8生态化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