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09:30: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陕西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7312
国内刊号:61-1414/N
邮发代号:52-11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作者简介:廖奇云(1966-),男,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研究,(e-mail)leizhenmyth@126.com。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环境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建筑业企业保持其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匹配尤为重要。文章论述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内涵,构建了创新系统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对重庆市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进行测度,表明协同模型有助于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协调发展;协同模型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0105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建筑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增强建筑行业企业创新能力,成为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1]。在企业层面,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创新。然而目前,一些建筑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并没有与其投入相匹配。这主要是一些企业只单纯重视技术创新或者管理创新的作用,很少考虑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相互协同可以使企业创新获得更好的效果。建筑业企业广义技术进步可分为建筑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里管理创新包含制度创新)的结果。其中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作为影响创新绩效的内部因素,对创新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业企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其内部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个子系统在某个时间的状态最好,并不表示该系统整体功能最优。技术创新能否提高企业创新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管理创新的匹配、协同。管理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只有不断与技术创新相匹配,才能使组织长久服务于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建筑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业的创新发展,以及竞争力提升的整体效果。目前,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将协同理论用于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发展程度进行测度分析的研究很少,且对协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3],将模型与实际结合计算协同效应的较少。基于此,文章进一步阐明建筑业企业技术与管理创新模式内涵,并建立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度模型,对系统协同程度以及创新协同效果进行评价。一、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内涵
建筑业创新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的内容。建筑业技术创新,是指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事业,并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4]。建筑业作为独特的行业,它的技术创新与其他产业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建设产品的一次性及不确定性,工程项目之间的复杂的内外部关系及复杂的项目环境。(2)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具有一定的临时性。由于组织的临时性很容易使得工程集成的技术创新产生不连续性。(3)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频繁程度受到建筑产品及其相关活动影响程度及范围的制约。由于建筑业具有广泛的社会环境效应,关系着参与方及使用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而创新活动越多,建筑活动的不确定性加大,相应风险增大,无形中增加了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难度。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引入一种新的有效管理方式和方法,改变原有的生产函数,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在不改变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用较少的投入获取同样的产出水平[5]。管理创新是一种动态行为,并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形成独立于技术、资本、劳动力以外的生产力要素[6],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见图1。
图1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廖奇云,等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型研究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组织保障,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活动,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市场成功—创新扩散的完整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必然面临着一定的组织管理问题,唯有不断地创新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才有可能[5]。为实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企业应通过内部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相
组织和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来推动技术不断创新。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视角出发,企业须同时注重内外部管理创新,以推动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整个企业系统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对于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也非常有利。基于此,对于企业创新系统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进行测度非常有意义。
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模型
(一)协同理论
协同论(synergetics)是一门研究协同作用的科学。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系统内部还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只要存在联系、合作甚至是竞争关系,就存在一定的协同行为。协同发展是处于发展状态的事物之间相互促进、同步向前的关系[7]。协同学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其类型多种多样。其研究对象核心研究子系统通过怎样的自组织合作,并以自组织形式产生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从而寻找到子系统间受支配的协同作用。协同强调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由其之间的合作而产生新的有序结构和功能,使系统整体实现大于各个分系统单独实现的目标效果。
构成完整的协同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原理,即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协同效应就是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同使得企业获得超过两者简单相加的效应。伺服原理,系统和子系统的各种微观和宏观变量中,描述宏观状态、结构和行为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通过这个原理,在进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它们之间协同作用测度时,找到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可以使得系统整体效果较好。自组织原理解释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交换的条件下,系统可以通过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自组织形成新的时间、空间及新的功能结构。它说明在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系统中能够通过自我的选择、测度以及改进使得企业创新系统获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协同理论认为,事物的演化、演化的最终状态以及有序程度主要取决于序参量。 (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
假定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可记为s=(s1,s2,...,sn),sj是第j子系统。设子系统sj在系统演进的过程中的序参量变量hj=(hj1,hj2,...,hjm),其中:j表示子系统,其数值由系统中子系统的数目决定,i(i=1,2…,m)表示在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其数值由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的数目决定。系统中的有序度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增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另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减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基于此分析,在某一时刻的协同度模型为:
uj(hji)=hji-xjiyji-xjii∈[1,k]
yji-hjiyji-xjii∈[k+1,m]
其中,xji和yji分别是序参量变量的下限和上限,假定hj1,hj2…hjk的取值越大,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小,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hjk+1,hjk+2…hjm的取值越小,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大,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uj(hji)值的大小表明序参量hji对系统sj向有序发展的贡献程度。其中,uj(hji)越大,hji对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系统总体有序的贡献程度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序参量hji的函数uj(hji)的集成来描述序参量对系统有序程度的“总贡献”。这种集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性加权求和,另一种是几何平均法。文章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即uj(hj)=∑mi=1wjuj(hji),其中,uj(hj)表示子系统sj的有序度,其取值范围为[0,1],wj≥0,∑ni=1wj=1。确定权重的目的是表示各个序参量在整体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量化值。为了表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可以设系统初始状态对应的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0j(hj);待系统进行到下一阶段,系统的有序度变成u1j(hj),因此系统协同发展程度可以用如下模型进行描述:dts=θ*n∏nj=1u1j(hj)-u0j(hj),其中参数θ=min[u1j(hj)-u0j(hj)]min[u1j(hj)-u0j(hj)],它表示仅当u1j(hj)-u0j(hj)>0成立时,系统的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效用才表现为正值,这就说明系统在这个时间段正在朝着积极有序的状态发展。在正常情况下u1j(hj)-
-u0j(hj)∈[0,1]。其中,当dts越接近1时,系统的协同水平越高。当然,dts=-1和dts=1的概率都很小,即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状态存在“高水平协同”或“不协同”这两种绝对状态的概率极小。
(三)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系
对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的测评采用多指标体系。在进行协同测度指标设计时,遵循指标选取的代表性、综合性、简明性与系统性、可操作性与易获性、适应性原则,以便能够恰当、准确、科学地反映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状况。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主要包括战略协同、组织协同、业务协同、知识管理协同以及绩效协同。文章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数据获得。在确定权重的时候,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其赋权的主要步骤如下:设指标体系中包含n个指标,则它们之间存在相关系数矩阵r。其中矩阵中的相关系数rij反映指标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其绝对值越大,表示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越大。确定权重时,某指标与指标体系中其他指标的总相关程度越高,即表示该指标对其他指标影响越大,该指标的权重越大。序参量相关系数矩阵如下:
r=r11r12…r1n
r21r22…r2n
rn1rn2…rnn,其中rij=cov(i,j)σiσj。那么,系统中第i个序参量的影响程度用ri表示,其值越大,表示在系统中其作用越大,相应的权数也越大。ri=∑nj=1rij-1。相应的ri的权重系数wi=ri∑ni=1ri,通过文献检索以及与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专家组成员探讨,最终,文章确定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1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子系统(机制)序参量子权重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0.45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0.25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程度0.3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0.3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0.3创新文化氛围0.4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0.7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0.3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0.5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0.5(四)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评价实证研究
某建筑业企业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正在整合资源,加快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对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投入力度正在逐年增加[8],为了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表1的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其中定性数据来自于专家打分。打分采用9分法,即最差值=1,最优值=9,该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见表2。表2某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子系统(机制)序参量2008200920102011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5567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6667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的程度4556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5666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6777创新文化氛围5666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6778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6778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6788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5667为了更好地进行测评,需要将以上数据标准化,数据结果根据公式uj(hj)=∑mi=1wjuj(hji)算出系统的协同度。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见表3。表3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子系统(机制)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战略协同机制0.493 750.531 250.587 50.712 5组织协同机制0.537 500.662 500.662 50.662 5业务协同机制0.625 000.750 000.750 00.875 0绩效协同机制0.562 500.687 500.750 00.812 5为了更好地动态反映该企业在2008—2011年期间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演变状况,采用以2008年为基期,利用模型dts=θ*n∏nj=1u1j(hj)-u0j(hj),计算各年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结果见表4。表4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系统协同度 00.092 510.128 740.203 32三、结语 (1)进行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内涵的详细论述,并论述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如何提高建筑业企业创新效率。
(2)将协同学理论运用到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领域,构建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建立了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
系,为以后进行建筑业创新系统评价提供了基础。
(3)通过重庆市某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实证分析得到建筑业企业对于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协同的重视度正在加强。
建筑业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建筑业企业必须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并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国际化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进程,建筑业企业能否提高本身的效率,使组织产生预期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和过程能否良好匹配、有效协同、递进式发展[9]。因此,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合理建立测评指标,进行自身系统的协同水平测度,不断改进,提高系统的协同水平,才能使建筑企业效率进一步提高,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市场环境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11):13-15.
[2]cetidamar d,phaal r,probert d.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as a dynamic capability: 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activities[j].technovation,2009(4):237-246.
[3]李必强.论管理创新和管理集成创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5):6-9.
[4]金维兴,盛书凯,宁文泽.创新型建筑业及其经济增长原理[j].建筑经济,2006(6):5-8.
[5]李子奈,鲁传一.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定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1997(2):25-31.
[6]盛淑凯,刘宇.中国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63-65.
[7]tarun kabir ching chy,lee synergy. learning and the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2004,18(3):365-387.
[8]廖奇云,刘法琪.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报告[r].2010.
[9]王彩霞.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和谐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40-43.
synergy mode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liao qiyun, xu baoyang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
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和部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信息的传递,也可以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更可以实现对市场信息的及时获取。因此,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对通信技术的合理利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和加强对通信技术的管理,不断地提高通信技术的创新水平,更好地运用现代通信网络以及相关的技术,完善企业的管理活动。
1 良好的通信技术管理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与企业文化
要想实现对现有的企业的通信技术管理的创新,就必须要将通信技术管理活动同企业的整体管理联系起来,树立全面的创新机制和企业文化氛围。目前,我国企业中存在的通信技术管理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通信技术管理的观念较滞后
即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相关的企业管理部门只重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对于企业的通信技术的管理活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略了企业的通信技术的管理同企业的生产以及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合理的企业通信技术管理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并没有组建专门的通信技术管理部门,没有吸收和引进相关的管理人才,也就无法推动企业的通信管理的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导致的。
1.2 通信技术管理创新人才短缺
现代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相关的通信技术以及管理知识,而是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根据现有的通信技术的管理水平来实现对现代管理方式的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顺应现代市场的发生趋势和企业的管理需要。但是,这种创新人才的缺失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在通信技术管理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
1.3 通信技术创新与现行管理不相适应
在企业的通信管理活动的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现有企业的其他管理方式同通信技术的创新不适应的地方,即企业的一些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掌握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活动的协调和组织,也不利于企业通信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所以,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改善这种状况:
(1)树立正确的企业全局管理观念,将现有的通信技术管理纳入到企业的整体管理活动中,以实现其同各个部门之间的对接与合作。
(2)通信技术的创新要同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实际的需要结合起来,即在实践中积极地落实各个部门以及企业的整体发展通信需要。
(3) 在通信技术的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的尊重和重视传统的通信方式的积极作用,对于一些特殊的岗位和部门,可以适当保留一些其他通信方式。
(4)在通信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的实现技术创新,还应该对自身的管理活动以及方式进行创新,以更好的适应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及时的同企业的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以根据企业需要不断做出自身管理行为的调整。
(5)组织具有专门通信技术知识的创新队伍,即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企业的通信技术的管理,就必须要吸收和引进专门的创新人才,才能更好的实现对机制的确立,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高整体的企业通信技术的创新水平。
2 结合通信技术管理特征全面展开技术创新工作
随着通信技术的创新在社会各界愈来愈引起关注和重视,如何实施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成为目前通信技术管理中竞相探究的重要课题。
2.1 开展技术创新应当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的尖端
我国通信技术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并且在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级别的探讨发展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国应当进一步强化对通信技术的开发创新,特别是对整个业界发展具备决定性作用的尖端科研成果的研发力度,诸如IP技术与微电子等,同时,还应当多方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和吸纳国内各个企业进入到那些投资高、风险高、回报高的具有战略观点的科研项目中,这对于我国通信技术的开发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已在全球3G及城域网的标准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地位,在向下一代网发展的途径上,我国与国际水准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点,这为我国通信技术及其制造业创造了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所以,企业在进行通信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复的发挥民族优势。
2.2 开展技术创新应当定位于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国与国之间所形成的贸易与行政壁垒正逐渐缩小甚至消融,而技术壁垒仍在不间断地攀升。所以,推广实施“专利战略”与“标准战略”,在消除对方的技术壁垒的同时树起自身的技术壁垒,这对于提升我国通信技术管理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具有着愈来愈重要的意义。
2.3 开展技术创新要依靠科学管理
近年来,我国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优劣势方面均体现得较为突出。因此,针对我国通信技术的特点,立足优势,面向国际市场采取走“开放式科研”、合作的道路,促使我国无需从零开始,就能够达到直接切入到国际较高的层次轨道上继续谋求发展的地位。而与国际企业展开合作,还有利于我们拓宽视野,汲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探讨理念以及管理实际经验,也有利于增强我国打入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3 结语
总之,通信技术管理是一项专业的技术管理活动,但是也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正确处理好企业的整体管理同企业的通信技术管理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珏.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分析[J].科技风,2011(10).
[2]宋燕辉,蒋青泉.新通信技术的应用人才需求探析[J].现代电子技术,2010(9).
[3]张金聚.有效提升电信企业班组创新能力之探讨[J].山东通信技术,2011(2).
[4]陈春明,郭静.移动通信企业开放式外部创新源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4).
作者简介
宋连进(1968-),男,1992年毕业于长春邮电学院通信电信系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通信工程师。现任中国电信吉林公司网优中心主管。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9.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9-47-04
技术创新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最终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过程。它可能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项目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企业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新过程中断,即技术创新活动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对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管理可以提高创新活动的成功率及创新效益。
一、技术创新过程与风险
技术创新是一个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过程。由于时滞性、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的复杂性和企业自身能力的制约等因素可能导致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中止、撤消、失败,即技术创新风险。
索罗指出技术创新成立有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实现发展。技术创新始于立新项,即产生新构思,同时考虑构思商业化的效果、企业自身能力、创新的可行性等。如果技术创新主体有足够的信心认为新立项目能带来很高商业价值,创新主体立项成功,创新活动继续,否则放弃对新项目构思或对其改进。在立项阶段,创新主体可能因为对新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市场前景认识不够,存在立项风险:错误立项或错失创新机会。
立项成功,创新主体则进入新项目的研究开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选择研究开发层次和方式,建立创新组织,整合创新资源,从资金、人才、组织制度上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新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进展顺利,则进入小量生产,并初次投放市场进行试销,否则创新活动因此而终止,或对以前各阶段活动进行审视和改进,面临研发成本增大或无法回收等风险。在试销阶段,消费者可能认可创新产品,创新产品试销成功,则进行大批量生产或规模化生产;消费者也可能不认可或暂时不认可,试销不成功,创新主体则需放弃创新或改进以上创新活动或延迟创新活动。大批量生产的创新产品并未真正转化为商业效益,尚需进行营销工作,引导、创造市场需求。在营销阶段,可能其他创新主体率先创新成功、替代产品的大量出现、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政策环境突变使得创新产品的市场变小甚至消失,即存在创新收益风险。如果市场销售良好,创新收益足以弥补创新成本,则创新项目成功,否则放弃或者重新进入立项阶段。
二、技术创新风险的预警
技术创新风险评价及警戒线的设定:
1、三维风险分析
技术创新风险不仅受技术创新过程影响,而且受外部环境、企业创新能力、创新项目本身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决策的层次和有效性也作用于技术创新风险。因此技术创新的风险评价应该是三维的,本文借鉴彭灿[1]、陈玉和[2]等人的技术创新风险三维评价模型,对技术创新风险从决策、过程维和因素维进行分析评价。
(1)过程维。也叫“时间”维,用来描述技术创新的过程。随着过程的推进,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减小,风险降低,而由于投入的增加,损失度将递增。本文将技术创新的过程划分6个阶段,即立项、研究开发、小量生产、试销、大批量生产、市场销售等过程维风险不仅存在于这个6个阶段而且存在于各阶段的转变和衔接时,因为不同阶段对创新主体的资金、人力、技术、信息和组织制度要求不同,每一阶段创新能力的转变存在较高风险。
(2)因素维。用来描述在创新活动中除了决策和时间维以外的各种风险因素。技术创新风险主要有3个来源:环境风险;技术创新项目自身的因素;技术创新客体有关的因素。环境风险是由技术创新系统以外的环境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创新项目失败的可能性。本文结合谢科范[3]的预警指标体系认为环境风险因素主要有消费者需求变动、竞争对手实力过强、竞争对手数量过多、消费者对竞争对手产品的依赖程度、宏观经济形势变动等。企业能力风险:企业科技人员实力弱、企业管理能力低、企业信誉与知名度不高、项目负责人的水平与能力低、项目组的总体实力低。技术创新项目自身的因素主要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包括:新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差、技术不成熟、技术难度与复杂性;定量指标主要有:新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项目的资金需要量、项目投资收益率的期望值和均方差、项目净现值的期望值和均方差、项目投资回收期的期望值和均方差、期望值状态下的内部收益率、现值小于预期值的概率、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投资收益率的概率等。
(3)决策维。技术创新过程也是决策的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失败,决策风险是比较重要的技术创新风险。决策维用来描述不同层次的决策风险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决策包括战略层决策、战术层决策及作业层决策。而各层次的决策可能会导致相应层次的决策风险。同时,其他风险因素对决策也存在不同三个层次的影响。
2、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
技术创新风险不仅是多种类而且是多维度的,需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整体评价。目前关于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方法很多,本文借鉴朱松岭[4]等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FAHP法用三角模糊数来表示专家判断信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AHP法专家判断的主观性,使得专家判断更科学。同时结合模糊理论减少风险因素分析的不完备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主要步骤如下:
(1) 风险因素层次分析结构的建立。根据技术创新风险的三维模型,建立风险因素层次分析结构。因素风险在技术创新过程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任何阶段所产生的风险都可能在作业层次、战术层次和战略层次上影响技术创新项目,于是风险层次结构如图1。其中项目定性风险E9可进一步分为:新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差(F1)、技术不成熟(F2)、技术难度与复杂性(F3); 定量风险E10分为:新产品生产成本过高(F4)、项目资金需要量(F5)、项目投资收益率的期望值和均方差(F6)、项目净现值的期望值和均方差(F7)、项目投资回收期的期望值和均方差(F8)、期望值状态下的内部收益率(F9)、现值小于预期值的概率(F10)、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投资收益率的概率(F11)等。
(2) 模糊风险判断矩阵的构造和一致性检查。选择熟悉该项目的专家组,并按照统一标度对同一层次上各因素的重要度进行估计,标度如表1。(lij,mij,uij)分别表示风险因素i和j相对于上一层风险因素进行比较时,专家给出风险因素i相对于风险因素j的重要度的最悲观估计、最可能估计和最乐观估计。设有S位专家,则综合风险判断矩阵
当需要评价的因素较多时,专家的判断可能出现前后矛盾,因此,对专家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是必要。对于风险判断矩阵 。
提取其风险因素两两比较判断信息的最可能估计得到的矩阵, 如果M满足一致性要求,则可近似认为也满足一致性要求。
首先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后按行相加并归一化得到向量Wi。设入是矩阵M的特征向量,则WM=?姿M,?姿max,为矩阵M的最大特征根,若 则专家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反之,则重新建立判断矩阵直至CI?燮0.1。
(3) 计算单个模糊因素相对权向量,建立可能度矩阵。 和 分别为三角模糊数。则A1≥A2的可能度为:
对综合风险判断矩阵按行归一化得到权向量P.公式如下:
把三角模糊数 ,两两比较,按照定义求得相应的可能度,从而建立可能度矩阵
(4) 风险因素排序。首先分别对可能度矩阵中各层按照式(2)对风险因素排序,得到该层风险因素相对权重向量P
其次,根据各层次权向量计算总权重向量。设E层权重向量D层权重向量
C层权重向量 B层权重向量
则E层各因素总权重为
对于F层,首先需要把定量风险的绩效数据通过量纲转化为标度为0.1―0.9的范围内,然后再用三角模糊数表示。设定量风险相对权重向量为
定性风险相对权重向量为F层因素总权重为
则各风险子因素综合权重为
从综合权重可以看到各因素的风险大小,辨别关键因素和非关键因素。
3、警戒线的设定
技术创新项目是风险和利润并存,不同的创新项目,利润和风险不同。创新主体都期望创新项目的风险不高于某一值,创新项目的利润不低于某一值,因此,建立技术创新项目的预警系统是必要的。
首先,确定创新项目的警戒区域。创新项目中利润和风险组合有5个区域:M1(低风险,高利润)、M2(高风险,高利润)、M3(低风险、低利润)、M4(高风险,低利润)和M5(中风险,中利润)。创新主体不会选择M4区域的创新项目,因为风险太大,创新成本可能无法收回;M1区域会吸引更多创新主体进入,从而压缩创新利润,甚至转变为M3;风险爱好者会选择M2区域的创新项目,但风险过高可能使其望而却步;风险规避者会选择M3,可能利润太低使其无法创新。因此,创新主体会选择M5区域的创新项目,即M5为警戒区域。其次,确定警戒线。在警戒区域中,利润下限和风险上限为创新项目的利润和风险警戒线。设ri和tj分别为风险警戒值和利润警戒值,ri的损失为Di,tj的收益为Rj。则利润和风险警戒值满足C=Rj-qDi,其中C为创新成本,q为风险ri发生的概率。
三、技术创新风险管理
风险警戒线确定后,如果风险超过风险警戒线,则产生风险警报,需进行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需要以下过程,如图3:
(1)建立风险档案。风险档案是关于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特性和对策的陈述,良好风险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对风险的反应速度和效率。风险档案包括表2的内容。根据风险因素档案表可以了解风险因素在不同阶段的特性,从而为有效风险管理提供了基础。
(2)风险识别。风险预警系统产生警报,技术创新主体需要对技术创新项目重新审视,根据风险因素档案中各风险特征识别超出警戒值的风险因素,并预测风险趋势,对风险因素有个整体了解,为风险管理提供基础。如果风险识别不准确、不到位,可能导致对现实风险和风险趋势的预防、准备错误,从而无法减少风险对创新项目造成的损失。
(3)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评价基础上分析超出风险警戒线的风险因素的来源、风险增大的概率、对创新项目三个层次上的影响、风险持续时间和对项目进度的影响以及创新主体应准备的事项等。通过结合具体阶段及阶段衔接时特征的风险因素评价可以过滤筛选出主要风险因素,即降低风险的着力点,从而为风险规划提供依据。结合风险管理的经验和风险规律,综合该风险因素的特征和创新项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准确估算风险增大的可能程度,风险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损失,以及风险在创新过程中可能持续的时间和对创新项目进度的影响。通过风险分析使创新主体认识到风险的严重性,了解风险发生的时域,最好相应的准备措施。
(4)风险规划。在充分认识风险、研究风险档案的基础上制定风险规划,也就是企业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以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过程。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的影响,要求风险规划应该与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和基础设施紧密集成,同时要求创新主体调整组织制度以适应风险规划的需要,把减轻或消除每项风险的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员工,并从制度上给予保证。
降低风险主要有规避风险和风险分散两种途径。规避风险首先要求准确寻找风险源和风险影响因素,后通过一定的措施作用风险源和风险影响因素,使得风险朝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风险分散是指创新主体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项目、主体和策略组合,进行组合开发创新,使整体风险得到降低。从理论上讲,技术创新项目组合中不同项目间、主体间和策略间的独立性越强或具有负相关性时,将越有利于创新项目整体风险的降低。创新主体可以扩大范围创新,改单独创新为技术受让、委托开发、联合创新,同时可以吸收科技保险或项目保险、风险资金的介入。
(5)风险跟踪。风险跟踪也就是跟踪、观察风险的变化趋势。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制定了降低计划后,也需要对该计划进行跟踪。了解它是否得到正确和及时的执行。此外,还需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跟踪,了解风险动态,结合风险档案适时识别、分析、规划超出警戒线风险,力求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理,避免风险恶化,减少风险损失。
(6)风险控制。控制工作的目的是要使得企业各层级的风险资讯能够及时被了解和处理。同时适度的控制和持续的监督,可以确保当风险和风险处理措施有重大改变时,能及时被反映出来并做出适当的修正[5]。该过程包括对跟踪过程提供的信息和状态报告进行分析,决定风险的性质是否有重大变化,是否执行原风险降低计划,何时执行,如何执行。如有必要,可能要修改计划,启动应急计划。
(7)例外风险管理及风险反馈档案。技术创新项目各种因素影响,任何创新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技术创新风险因素。此外,由于认识能力、预测能力有限,不可能预测到创新过程中所有的风险,风险档案因此而具有不完备性。为此,例外风险管理是必需的。例外风险管理和惯例风险管理过程一样,不同的是例外风险是突发的、新发生的,要求创新主体具有快速的识别、分析、规划能力,要求其设立应急机构、制定应急计划,必要时应急求援。
风险档案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但在风险管理中可能出现与风险档案不同的情况。这些新情况、新信息需要反馈到风险档案中,完善风险档案,为以后的风险管理提供更好的条件。特别是例外风险管理的反馈信息对完善风险档案和风险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灿、李璐.技术创新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 [J].科学学研究,2006,24(12):633-641.
[2] 陈玉和等.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的三维模型 [J].中国软科学,2007,(05):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