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09:25: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研保障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研究”(2013-GH-182),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研究”的成果之一。
摘 要:为确保大学科研资金的可持续性,提升大学卓越科研能力,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科研捐赠。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包括“主要捐赠模式”、“基金研究模式”、“复合模式”和“校友模式”。在保障措施上,欧洲大学研究捐赠注重设立政府配套资助、创建卓越科研项目、发展各种形式基金会。
关键词: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保障措施 为保障大学科研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欧洲大学收入多元化”(EUDIS)改革特别强调了利用财务收入多元化促进其他收入,以便平衡大学收入结构,从而确保大学通过拥有充足的科研财政收入实现其学术目标。[1]为提升欧洲大学社会捐赠能力,吸纳更多、更稳定社会捐赠发展大学科研事业,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并在模式选择和保障措施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反思其成功经验,为我国当前高校科研社会捐赠形成科学认识提供有益借鉴。
一、欧洲大学科研捐赠的政策激励
近年来,为创建知识创新型欧洲研究区,欧盟决定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强化研发财政支持力度,将欧盟研发经费翻一番。2002年,巴塞罗那峰会通过了“到2010年使欧盟研究总经费占其GDP 3%”的战略目标,其中2/3来自私人投资,1/3由公共部门承担。[2]“欧洲研究区”确立了未来欧洲创建世界一流科研基地、实现科研卓越的战略目标。然而,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欧洲研究区建设的重大障碍,对此,欧盟2003年的《研究投入行动计划》和2005年的《更多研究和创新》等政策报告,都对欧洲大学科研资金投入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基础上,把扩大私营部门、社会捐赠作为欧洲大学科研投入的重要来源。
2005年欧洲委员会发表《给予欧洲研究更多投资:基金会与非盈利部门在增加研发投资中的作用》政策报告,强调了欧洲基金会在欧洲研究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为最大限度地开发科研捐赠的潜能,报告提出了一揽子战略举措:提高研究基金会的信息透明度,不断改善欧盟各国基金会的可利用信息系统,积极创建“欧洲研究基金会论坛”,鼓励通过国家和国际捐赠运动增加研究投资;为基金会营造有益的财政和制度环境,确保捐赠享有充分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基金会活动的税收优惠计划更加广泛、透明和富有吸引力,简化和改善基金会的法律法规环境。[3]在完善研究资助平衡机制方面,该报告建议提出,引入基金会支持的研究项目的 “政府配套资助机制”,并通过鼓励风险资本培育新型研究基金,鼓励公司部门创办“部门或问题导向基金”项目。[4]为提升研究资助机制的有效性,报告还提出,不断提升民间基金会的治理水平、透明度和责任感,加强欧洲不同民间基金会之间的网络联盟,探索创建大学基金会,鼓励大学更加积极主动地吸纳民间科研资金;为欧洲民间基金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财政环境,为跨国民间基金会活动提供优惠条件。[5]
为提升大学科研捐赠能力,2008年欧盟又发表了旨在力促社会参与大学科研的《大学从慈善财源融资:发展大学与私营捐赠者伙伴关系》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针对大学科研捐赠的政策举措:大学应该将社会融资作为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内部融资能力建设;大学应该充分考虑捐赠者在大学治理结构中的应有地位,将社会融资作为大学治理的核心使命;大学应努力解决社会捐赠来源的伦理道德问题,充分认识校友对大学科研资助的重要价值以及学生经验与校友态度之间的互利关系。[6]该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大学创建基金会的发展战略,要求大学通过自设基金会为学校提供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吸纳校友或地方产业可利用资源。[7]报告还强调在欧洲区域营造有利于大学科研社会融资的文化环境,如培训大学融资部门员工,以提升其对大学科研捐赠的科学认识能力,创建相应的融资项目。[8]另外,该报告计划启动新的捐赠计划,如启动国家捐赠运动计划,创建国家和欧洲区域研究彩券(lotteries for research),为捐赠者提供国家奖励计划或公共认可计划,明确国家或欧洲区域大学融资卓越标准,创办大学领导论坛以分析其捐赠绩效。[9]这些政策举措为提升欧洲大学科研捐赠能力提供了重要政策激励环境。
二、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
从大学与捐助者之间互动关系看,当前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大致有四种。根据捐赠者类型、大学行为主体在捐赠中的主导地位、捐赠者对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的规定程度等综合要素,可分为主要捐赠模式(the Major Gift Model)、基金会科研模式(the Foundation Research Model)、复合模式(the Multi-mode Model)和校友模式(Alumni Model)。[10]
(一)主要捐赠模式
主要捐赠模式是欧洲大学采取的大宗捐赠或主要捐赠的科研社会融资形式,其目标群体是富豪个体和商人,主要通过现金、赠物、遗产赠品等形式提供捐赠,大学可以通过创办基金会或校友关系等途径开展。该模式主要运行目标是获取具有长远影响的大规模捐赠,或投资于科研基础设施,从而确保大型科研项目顺利开展。一般来说,潜在捐赠者更多希望其捐赠能够直接导向具体科研事务。[11]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大学领导与富豪个体或大公司董事之间的网络关系的重要性,其沟通进程由双方最高层领导开展,如大学校长或其高层代表与富豪个体或基金会主席之间。该模式运行的基本规则是:捐助额度越大,参与沟通的级别越高。捐赠合同通常是非正式的面对面操作,整个沟通进程要求每一个捐助者仅与作为唯一代表多的大学校长开展。这种互动模式的频率与大学融资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一旦大学与潜在捐赠者建立起合作关系,就需要大学设立内部运行机制,如公司沟通部门、校友关系与融资部门。这种模式特别强调高层领导参与融资过程,需要在融资之前与潜在捐赠组织和个人保持密切关系,并及时向潜在捐赠者明确学校发展成效和发展战略。理论上讲,这种捐赠模式可能会因为双方利益博弈而导致捐赠者对大学发展战略的自治权有不同程度地干预,但欧洲实施经验显示,并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捐赠者对大学战略规划滥加影响。
(二)基金会科研模式
基金会科研模式主要是指公司和社会大型基金会向大学研究者或大学官方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的捐赠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基金会事先制定捐赠的正规程序、规则和标准,以一定利益领域中的研究项目为资助对象,有的也根据基金会的使命、目标和利益向大学提供奖学金或博士生教育支持项目。
该模式在操作上首先要对大学和不同基金会之间的共同利益达成共识。基金会所支持的相关科研领域和项目等信息事先定期向大学或科研组织。这种捐赠模式的大学行为主体是研究者个体,当这些个体根据其研究利益领域在有可能获得基金会资助的情况下,就要开展捐赠沟通活动。如果大学研究者的科研项目能够预测获得卓越水平,基金会就要与大学领导签订初步合同。如沃尔福森基金会(Wolfson Foundation)等一些捐赠组织在资助大学科研项目时要与大学最高层领导沟通,以确保大学官方的支持;一些基金会则最终要根据研究者的声誉和研究能力而定。初步协议和共同利益领域确定后,基金会要设定申请程序,根据基金会相关规则、目标和同行评审遴选办法设定遴选标准。[12]该模式更多地强调研究者个体与基金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大学内部融资部门主要基金会捐赠相关信息,并向研究者提供基金申请指导服务。
(三)复合模式
复合模式是指大学与广泛的潜在捐赠基金会或公司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互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大学领导、管理者和学术人员等多类型的大学行为主体与多个小基金会或公司资助源之间存在多元互动关系。[13]一般来说,基金会的规模影响其所要资助的大学研究项目和服务,这些基金会更强调支持具有“立竿见影”效应的短期研究项目。复合模式融合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正规与非正规的互动关系,沟通方式,申请程序和选拔过程,如一些小型基金会主要基于个人关系和合同实施非正规捐助程序,也有一些小基金会实施正规申请和选拔程序以及同行评审。在捐赠决策上,一些基金会没有设置明确的投资项目领域的优先战略,可以根据其他基金会的惯例灵活决策。其决策通常依基金会领导者的个人或董事会核心代表的愿景而定,可以直接与大学研究者合作。这种模式运行中,同主要捐赠模式一样,个人关系非常重要,但这种模式的互动关系发生在不同层次,如沟通既包括在非正规的、研究者个体与基金会核心人员之间进行,也包括大学领导与基金会领导之间的正规签约。在复合模式中,大学内部的“公司关系组织”起重要作用,这种内部关系组织需要支持大学研究成员,并与其合作,同时也要与公司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可以直接与公司合作以获得捐赠机会。复合模式的关键因素在于大学领导需要支持并创建内部融资机构,并与外界组织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向各利益相关者及时提供信息服务。
(四)校友模式
校友模式在欧洲大学科研捐赠中比较常见,其目的主要是从校友捐赠者那里获取小额捐赠。在其他模式中,捐赠主要是根据基金会捐赠者的利益诉求指向特定科研项目,而在校友模式中,可以根据大学科研所需决定捐赠范围,捐赠额较大的校友可以根据校友的特定目标和服务对象,决定捐赠事宜。在该模式运行中,首先要在校方由融资部门人员定期开展沟通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沟通,而不必面对面进行,如果融资部门不是独立实体,则由“校友关系组织”开展。大学内部融资部门需要与校友协会保持密切合作,校友协会可以是大学内部融资部门,也可以是完全独立的外部机构。融资活动主要依据校友协会开发的相关数据库信息开展。校友模式在各类大学都比较常见,捐助决策具有高度个性化和情感化倾向。
在这种捐赠模式中,校友更新数据库、融资管理办公室等大学内部设施起重要作用,是与校友协会直接沟通和合作的重要平台。如果校友协会是大学之外的独立实体,就需要通过一定策略建立和维持大学与校友协会之间的良好关系。另外,大学领导的作用主要是与潜在校友捐赠者签订合同。早期培养学生校友捐赠意识是该模式有效运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欧洲许多大学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培养其作为未来校友的捐赠态度和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愿捐赠主义”(Voluntarism),并注重建立校友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14]
三、欧洲大学科研捐赠的保障措施
(一)提供配套资金激励捐赠
政府配套资助是欧洲激励捐赠组织资助大学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大量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如果能够就捐赠组织资助项目提供适当的配套资助,将会激发捐赠的积极性和成效性。对此,欧洲许多国家都施行了配套资助计划,其中英国最为典型。2007年2月,布莱尔政府宣布了一项旨在力促增加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捐赠的配套资助计划,即在2008-2011年3年内提供2亿英镑配套资助计划,支持英国大学捐赠融资活动。该项目的目的是激励私营捐赠组织向高等教育提供约4亿英镑的现金捐赠,通过配套资助为英国高等教育捐赠营造良好的捐赠文化。配套资助计划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配套比例为,捐赠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1 ∶1,主要针对缺乏捐赠融资经验的高校;第二层次配套比例为,捐赠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2 ∶1,主要针对已有捐赠融资项目的大多数高校;第三层次配套比例为,捐赠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3 ∶1,主要针对具有丰富捐赠融资经验的高校。 [15]
(二)创建“卓越科研项目”吸纳捐赠
科研卓越是捐赠组织捐赠的重要目标,也是吸纳社会捐赠的重要策略。为提升大学科研捐赠融资能力,欧洲许多国家通过启动“卓越计划”来激励捐赠组织对大学科研捐赠的积极性。德国政府2005年启动和推行“大学卓越计划”, 该计划分为三个层次:(1)研究生院计划。旨在培养年轻科研人员,提供理想的攻读博士学位条件,具有跨学科特色,并联合社会捐赠机构。(2)卓越集群计划。即基于现有的顶尖科学成就的交叉学科联合体,联合校外科研机构并运用经费杠杆加以强化,资助新的组织结构建设及其必要的基础设施、教授岗位、大型设备等。(3)大学未来战略。该战略旨在促进德国顶级大学拓展强势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奠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16]这为潜在捐赠者的捐赠提供了基本准则。为鼓励大学科研捐赠,提升大学研发能力,法国政府启动了激励高等教育科研捐赠的行动计划,如“法国大学捐赠事业”计划,鼓励基金会资助大学卓越实验室网络;另外,法国政府近年来还启动了 “大学科研捐赠事业财政改革”和“科研基金会特别行动计划”,以激励捐赠组织对大学卓越科研计划的资助;《2006年研究法案》又提出了通过政府提供种子资金和私人捐赠组织捐助的方式,在法国成立了13个“卓越科研网络”。[17]法国政府希望通过部分中央政府的资金投入能起到某种杠杆作用,由此促使社会和企业捐赠组织提供补充配套资金或捐赠。[18]通过捐赠融资以强化其学术卓越特性和国际竞争力。
(三)通过多种形式基金会融资捐赠
在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政策和发展模式中,基金会是大学科研捐赠的主要来源。为提升大学科研捐赠融资能力,确保欧洲大学科研资金的可持续性,许多国家都增设了大量基金会组织。欧洲基金会中心(EFC)在欧洲发展了大量基金会,根据基金会的财政资源、决策控制权和资源分配方式,大致有四类基金会组织:独立基金会(如个体或家族创办的基金会、诺贝尔基金会等);公司基金会(即由公司创办的基金会);政府基金会(包括国家、跨国政府资助和管理的基金会);社区基金会或融资基金会,即主要接纳社区个体、公共和私营捐赠者的资助而成立的基金会,负责根据公共利益对这些捐赠资源进行融资、管理和再分配。 [19]为增加大学科研捐赠资助的针对性,欧洲各国还创办了大量科研基金会(Research Foundation),藉此增加大学基础研究资助,特别是跨学科研究项目,如创设研究中心、资助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建设。
四、结语
欧洲大学自身的财政紧张使欧洲各国纷纷倾注于捐赠融资事业,开拓捐赠融资渠道。欧盟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激励捐赠组织对大学科研捐赠,非盈利组织、校友捐赠计划、富豪个体和慈善信托基金会等捐赠组织,已成为欧洲大学知识生产和开展欧洲跨国研究计划的重要财政来源。欧洲大学科研的四种捐赠模式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以及欧盟大学科研捐赠融资保障措施,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社会捐赠体制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为提升大学研究卓越水平,吸纳潜在捐赠资金,大学应该把社会捐赠融资作为大学整体发展战略之一,建立专门的学校内部捐赠融资机构,加强捐赠融资能力建设。从捐赠融资渠道上,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案,根据所需资助规模、潜在捐赠者类别确定大学参与捐赠过程的行为主体。不论哪种模式,大学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明确学校卓越科研领域和项目,展示其科研项目的优势所在,确保对潜在的捐赠者有足够的吸引力。为有效吸纳社会捐赠,政府应该在大学治理体制机制上确保其高度的自治权,应使现代大学更具创业型和开放型态度,克服过分依赖政府资助的压力,鼓励学校从社会捐赠部门自主融资,确保大学科研收入来源多元化和可持续性。对此,大学应积极创建自己的捐赠基金会制度,为潜在捐赠者提供其所需的可见性较强的、透明化的信息资源,确保大学所需捐赠的现金流动的可持续性。大学应注意培养在校生的校友意识,建立良好的校友关系,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捐赠母校的意识。另外,从政府角度看,为激励社会组织捐赠大学科研,应实施配套资助机制,对捐赠组织捐赠的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配套资助,并在财政税收政策上对捐赠者以足够优惠。
参考文献:
[1]Thomas Estermann & Enora Bennetot Pruvot.Financially sustainable universities II European universities diversifying income streams[R].Brussels: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2011:64.
[2]European Commission .More Research for Europe: Towards 3% of GDP[R].Brussels, 2002:36.
[3][4][5]European Commission.Giving More for Research in Europe: The role of foundations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boosting R&D investment[R].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September 2005:23,24,26.
[6][7][8][9]European Commission.Fundraising by universities from philanthropic sources: developing partnership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private donors[R].Brussels:European Communities, 2008:65,67,68,72.
[10]Caboni, T.C.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undraising Behaviors [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0, 81(3): 339-365.
[11][13]European Universities Association.Giving in evidence Fundraising from philanthropy in European universities[R].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2011:35, 46, 49.
[12]European Foundation Centre.Foundations’ Legal and Fiscal Environments – Mapping the European Union of 27[R].Brussels: European Foundation Centre.2007:48.
[14]Holmes, J.Prestige, Charitable Deductions and other Determinants of Alumni Giving: Evidence from a highly selective liberal arts college[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9(28): 18-28.
[15]HEFCE.Matched funding scheme for voluntary giving 2008-2011[EB/OL].http://hefce.ac.uk/finance/fundinghe/vol/.2013-06-20.
[16]孙华.德国“卓越大学计划”评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9(14):106-109.
1、引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酒店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不外乎资金投入、经营理念、环境设施、菜品风味、营销策略、服务水准和价格定位等几个方面,而这一切又集中体现在人才(含经营管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旅游高等教育伴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而迅速发展,并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高职作为面向社会培养旅游专门应用人才的主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旅游高职教育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等问题,提高我国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关键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将对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当前,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低效教学现象,迫切需要对其有效教学进行系统分析。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是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目的。而改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做好教学保障是关键的关键。
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人才培养方向是为实现某一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及学制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方向的核心是教学计划,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职业能力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及教学手段以及培养途径等要素。因此,为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为面向社会培养酒店管理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研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保障,把以上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改变以往旧的模式,创新出一个符合现实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
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1)公共课(基本素质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公共课课程为高职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训,公益劳动。
(2)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包括服务心理学、现代酒店营销学、酒店业概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礼仪学、餐饮管理与服务、前厅、客房管理与服务、酒店实用英语、酒店英语听说训练,尽可能开设一些旅游与酒店用小语种课程。
(3)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包括:酒店管理专业见习、酒店管理综合实习、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
(4)专业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选修课是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是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的拓展和深化。具体按学生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细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饮食;模块二:行政管理;模块三:导游与会展。包括食品营养与卫生、应用文写作、形体训练、旅游地理、导游实务、会展服务与管理。
通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几大课程体系层层推进,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4、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保障措施探讨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是学生后续专业的实习基础这一特点,注重基本理论教与学,力争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1)对课程教学教法进行深入研究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导向,就有关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酒店管理教学研讨会,并努力争取课程教学、教学组织与管理及教法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2)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现代饭店业对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围绕适应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3)改革教学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借鉴国外著名酒店管理专业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灵活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积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有掌握新技术、拓宽新市场、服务再创新的素质。
(4)改进测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改变以往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的考核方式,建立全过程、多元评价体系,包括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等,每一种考核形式都赋予分数,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兼顾国家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在学习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价值。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实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除此之外,在教改实践的同时,应注重教学研究,发表教研论文,主编、参编酒店管理类教材,并根据课程大纲体系,编写、制作多媒体教材。
参考文献:
[1]白先同.德育新观念[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屈艺(1982- ),男,江苏扬州人,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江苏 南京 21009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2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基于高校—企业知识联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ZZ12_016)
[中图分类号]G6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35-03
为响应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号召,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教育部于2009年下达以应届毕业生为招生对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计划。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已有两年多的经验积累,各大高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考核标准、培养质量保障措施以及如何突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区别于学术型硕士和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的鲜明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尝试。然而,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这一新生事物,目前仍然缺乏成熟的、全面的、适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和质量保障体系。因而,关于如何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教育工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由于培养质量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否具备一套全面的、可靠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研究生培养的前提以及衡量一所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工作是否完善的标准。因此,探索和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十分必要。本文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简述了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最后落实到具体环节,包括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阐述了这些与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的环节的质量保障措施。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未能自成体系并反映企业需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作为新生事物,其课程设置还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套体系。由于学术型硕士学位长期占主导地位,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已形成十分完善的课程体系,因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设施以及教师的知识体系都仍以学术型硕士培养为中心①,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设置仍以学术型硕士课程设置为原型,体现出大同小异的景象。如此一来,虽然重视了理论基础却忽视了工程实践这一关键要求,使得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课程设置不能切实贴合“重视实际应用、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与工程实际类课程”的指导意见,最终将使研究生培养偏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也没有真正倾听企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研究企业的人才引进导向,更多的是单方面完成课程设置,导致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都需要积极应对、有效解决,以保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实践环节未能落到实处。根据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必须有至少一年的实践教学时间,这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然而,这一环节目前还存在实践基地匮乏、双导师制责任不够明确以及审核不够严格等诸多问题②。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对象为应届毕业生,不像工程硕士那样来自于企业,因而不具备工程硕士与企业固有的内在关系,故不能将企业迅速转变为实践基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实践需要依托专门的企业实践基地或产学研基地,而一些企业却未看到建立企业实践基地或产学研基地的优势,只看到此类校企合作带来的企业负担,因而实践基地还需要大力推广和发展。实践教学主要采取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然而这一制度很少出现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内,尤其是对于企业导师缺乏明确的权利义务的条文规定和合同,更未涉及到酬劳等利益问题。如此一来,降低了企业导师的义务约束和主动性、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环节的学习。
目前,对于实践环节的考核以实践报告的形式为主,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能力提升③。更多情况下实践报告也是流于形式,难以反映真实情况。因而,高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教学考核方面还需要制定更全面可靠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
3.学位论文缺乏合适的写作规范和评审体系。大多数高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论文开题以及答辩与学术型硕士同时进行,统一管理。写作模板也是统一设计,因而学生不由自主地以以往学术型硕士的写作模式为参考进行论文写作,难以突出工程实践这一特色。建立适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写作标准是突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学特色的一条有效途径④。另外,目前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论文的评审仍以校内导师和校外评审专家共同审阅的形式为主,缺乏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专门的评审体系。由于校内导师和校外评审专家基本都是学术型专家,其评审标准以论文的理论深度和逻辑性为着眼点,而忽视论文的实用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较难给予导向性意见和评价,指引论文研究内容的深入和发展。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论文的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4.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且缺乏主动性。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多以政府要求为导向,而政府对质量的评估主要以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情况为考核对象,很少关注学生所学知识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以及是否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⑤。另一方面,企业作为接收人才的终端未能在质量保障体系以及质量评估中发挥主动性⑥。企业是最能反映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实践要求和社会要求的机构,理应在质量保障和评估中做出人才输出效果的反馈,提出评估指标以帮助评估培养质量,并给出相应的、有效的保障措施和建议等。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保障培养质量是提高就业率的基石。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企业输送高层次职员,进而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更是以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具有特定领域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而就业是体现这一培养目的的直接形式。就业率除了和专业以及院校相关,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知识面宽广、科研能力强的高质量毕业生毫无疑问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可见,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严把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论文评审关,是提高就业率的基石。
2.保障培养质量是提高社会认可度的跳板。由于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应届毕业生的成绩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较低,让人们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质量以及就业前景产生怀疑。加上若干年来工程硕士的半脱产教学以及只拿学位证而无学历证的传统认知让人们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和工程硕士混为一谈⑦,并普遍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相对于学术型硕士存在入口宽松、培养流程不成熟、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学位证书的认可不够广泛等问题⑧,进而导致就业前景不乐观。一直以来,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肯定都要经过怀疑、观望、接受和认可的过程,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亦是如此。而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破除疑惑、使其社会认可度产生质的飞跃的有力跳板。
因而,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立适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质量保障体系并制定有效的保障措施,是提高就业率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社会认可度的要求。
三、预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具体保障措施
1.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际上是一种质量管理制度,明确目标,以已有资源建立管理程序,实施过程控制,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质量保障体系即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利用高校内外资源,以教学实施和管理制度为基础,以质量评估为手段,把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学质量管理行为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目标清晰、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整体⑨。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可关联至培养方案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设计又涉及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几个环节。质量保障体系结构如图所示。
另外,质量评估作为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是衡量保障措施是否合适、有效的天平。因而建立和健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评估方案和标准是保证质量保障体系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教学质量评估以高校内部自评为主,建议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质量评估中引入企业因素,让企业参与到评估标准和评估手段的设计中,并参与到评估过程中来。以此加入以企业为导向的质量保障措施,使得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更贴合企业的需求。
2.课程教学。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课程设置采用基础理论课、技术实践课、公共必修课以及公共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互相支撑又具有自身特性。基础理论课用于提升研究生理论水平,为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注意拓宽知识面,引入交叉领域的基础知识,便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锻炼创造性。技术实践课以课程设计、实验室实验为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关键环节,应占据课程学分的大部分比例。公共课程用于丰富学生课外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在课程具体设置时,应结合高校以往的课程设置经验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应邀请特定领域企业高级工程师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名目。另外,学院应积极鼓励具有科研项目的教师结合自身项目实例开展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过程。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可采用小组研讨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组织学生以某一科学问题或工程问题的机理、研究进展等内容为对象做随堂小讲座,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凡是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体验性质的方法都可以用于课程教学⑩。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具有工程背景的问题的能力,然而对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学的方法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为此,可采用从公共实验课作为基础到参与导师科研团队再到走进企业实践基地的模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来说,导师在研的横向课题均以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为主,虽然分配给学生的任务只是工程问题的一部分,也很可能已被导师转化为数学模型或某一类典型问题,但通过参与横向课题,通过与团队内的其他拥有不同分工的同学进行交流,与导师进行沟通,完全能够体验到解决一个工程问题的过程,并能形成经验,日后亦可通过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来独立解决类似的工程问题。长期参与导师科研团队,耳濡目染,不仅能够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更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导师解决工程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日后进入企业实践或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企业实践基地或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和推广方面,政府和高校一直在大力推进,实际上,将教师也加入到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中将是一种有效的尝试。高校的部分教师与企业有横向课题合作,这种合作可能是校内教师团队与企业科技团队的合作,那么就会与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产生联系,自然而然地将企业特性与校园特性联系起来,随着这一校内团队与企业团队合作的深入和长期稳定发展,势必可将该企业转变成为一个潜在的实践基地,派遣校内团队内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去参与生产实践。此举措既解决了实践基地问题,又加强了“双导师制”的落实,原因在于校内团队与企业团队中既包含了校内导师,又包含了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人选,鉴于双方签订的合作合同,为了项目顺利发展、达到共赢的目的,企业导师必将尽心指导学生实践,而避免出现以往企业导师流于形式的问题。同时,考虑到实践教学的考核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直观手段,应提倡多样化、准确化的考核方式。考核除了提交实践报告这一单一形式外,还可增加企业考核报告环节、提交实践成果(以实物成果为主)以及动手能力检测环节,例如提出本领域常见工程问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采用实验手段完成等。
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可将实践环节与学位论文答辩挂钩,将答辩资格与是否参加企业实习、实践考核是否合格相关联,既体现高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教学的重视,又有助于实践教学的落实,从而保障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最终成果,是检验培养成果的直接形式,也是检验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保障学位论文的质量应从选题以及开题进行把关。首先,选题内容应严格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即体现工程实践背景,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推广价值。建议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分别进行开题答辩,区别对待,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选题和开题答辩过程中邀请本领域的企业内高级工程师和校内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参与,确保所选课题充分联系工程实际。论文写作方面可设计专门的模板,涵盖课题的工程背景简介、理论基础、仿真研究和实验或实践研究等几个方面,突出实践研究环节,着重展示实验研究成果,例如电路板、模拟系统平台以及实验结果等。论文表述方式要求图表丰富,研究结果直观明了。论文评审以及答辩应突破传统校内专家和校外评审专家共同参与的形式而采用校内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形式,如此既保证了论文的理论水平又保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进而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向更高水平发展。
5.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需求建立一支能够胜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硬件条件,也是提升高校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应从人才引进入手。目前,高校引进人才以院士、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以及部分成果卓越的青年学者为主,而且在引进时主要看重人才的学历、学位以及科研水平,包括情况和学术奖励情况11。院士等高端人才毕竟是少数,人才引进势必以青年学者为主体,而在青年学者引入时应从仅重视其学术成果的方式转向学术与工程能力兼顾的方式,以此选拔的人才才能胜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教学工作,进而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针对现有师资力量,为提升其实践教学水平可开展定期培训以及制度激励12。定期培训可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境外交流学习,去企业带薪半脱产学习等。制度激励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提升自身工程实践能力,进而间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学水平。具体地,可以将工程经验或科研项目数量作为晋升的考核条件,在工作量核算方面稍作倾斜,为科研项目提供配套资金等。如此一来,在鼓励教师重视工程经验和科研项目的同时,也为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发展潜在的实践基地奠定了基础。除了引进人才和提升现有师资素质外,还可以建立合适的兼职导师制度。通过多元化地聘用兼职导师,尤其是企业高层次人才,建立合适的奖励和待遇方案,能够充分地优化导师队伍,发挥兼职导师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质量。另外,可将兼职导师与“双导师制”相融合,在发展企业兼职导师的同时,也拥有了企业导师这一人力资源,进而既落实了“双导师制”,也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工程实践资源和场所。
四、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已有两年多,而对于如何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探索依然任重而道远。本文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为着眼点,阐述了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并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位论文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几个方面探讨了具体的保障措施,期望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教育提供参考。
[注释]
①陆媛,罗琼.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46.
②张林林,罗尧成,孙跃东.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74.
③姜金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2):37.
④郭亚平,姚勇波,郭亚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29.
⑤⑨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7,7.
2010年6月30日,欧盟接到比利时无线网络设备生产商Option投诉,对中国数据卡(又称无线宽域网络调制解调器,英文名: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ing Modem)同时发起反倾销及保障措施调查,涉案金额约41亿美元,并要求此类产品在进入欧盟时需向海关注册登记,以备决定征收反倾销税时,可以追溯适用于已经登记并进口的产品。如果上述相关指责成立,那么对单位中国数据卡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将超过60欧元。
2010年9月16日,应生产商Option申请,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数据卡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Option公司认为,中国华为公司和中兴通讯等竞争对手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非法补贴,补贴形式包括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贷款及在深圳建立特惠工业园等多项政策措施。补贴调查期为2009年4月1日~2010年3月31日。
2010年9月19日,中国商务部就欧盟对中国数据卡产品同时进行三种贸易救济措施调查发表重要谈话。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欧盟对中国同一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的做法引起了中国公众和业界的强烈不满,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希望欧盟尊重相关法律和事实,履行其成员国首脑作出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承诺,避免采取伤害中欧经贸关系和欧盟自身经济的做法,中方将保留在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采取措施的权利。
2011年3月3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数据卡作出反倾销和反补贴终裁。由于申诉方比利时无线网络设备生产商Option于2010年10月26日取消对原产于中国的数据卡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因此决定自公告之日起正式取消数据卡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2011年1月26日,欧盟委员会官方公报称,由于申诉方比利时无线网络设备生产商Option于2010年10月29日提交了撤销对原产于中国的数据卡保障措施调查的申请,因此决定终止对数据卡的保障措施调查。
至此,欧盟对华数据卡贸易救济调查全部终止,这一决定释放出积极信号,有利于中欧双边经贸关系稳步发展,有利于鼓励双方业界加强对话合作,更有利于维护欧盟各成员国消费者利益,实现中欧互利共赢的可喜局面。
二、 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特征及趋势
透过数据卡案例来看,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呈现以下特征:
1. 贸易摩擦密度升级。2008~2010三年间,欧盟分别对中国发起“两反一保”贸易救济措施6起、6起、11起②。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使欧盟经济和贸易受到严重冲击,次年冲击程度伴随危机范围扩大而不断加深。进入相对平稳的后危机时代,欧盟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安全为掩饰,对处于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中国频繁发起贸易救济措施,严重抑制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日益加深的经贸友好合作现实背道而驰。
2. 救济措施形式多样。欧盟在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及丰富实践经验。目前,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修改国内反补贴法以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对国际公平贸易环境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以关税为代表的传统贸易壁垒保护力度日益减弱的情况下,“两反一保”联动措施成为欧盟对华重要贸易政策工具。联动措施不仅阻碍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且制约国内诸多宏观经济政策,甚至对整个产业链乃至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3. 涉案产品种类延伸。中国遭遇欧盟贸易救济措施涉案产品种类繁多,范围广泛,指向对象包括贱金属品、化工产品、机电产品、食品、纺织品、纸制品、橡胶制品和木制品等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而欧盟对华数据卡调查则显现出当前国际贸易保护向高新技术产品蔓延的趋势。高新技术产品涉案金额巨大,中国相关企业的合法利益将会受到严重损害,技术发展受到明显阻碍。
欧盟对华数据卡同时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案件,从侧面预示了贸易救济领域短期发展趋势:首先,多项救济措施并用将在国际范围内产生连锁示范效应。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力较大,欧盟在贸易救济谈判及运用中表现较为活跃,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纷纷效仿欧盟做法,对中国其他领域产品的救济从反倾销、反补贴单项措施演变为双项措施联动,使得反倾销反补贴在抵消倾销、补贴不利影响同时,转变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重要工具;其次,多项救济措施联动将引发更多形式的贸易政策工具出现。现阶段,中国面临的技术壁垒逐渐与知识产权相结合,影响范围从单独产品扩散到整个产业,技术壁垒的设置及跨越已上升为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以低碳认证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壁垒又将成为发达国家贸易技术壁垒的新特征。形式各异的贸易壁垒接踵而来,在发达国家强调竞争、发展中国家注重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贸易环境面临着重大考验。
三、 中欧数据卡案例成功经验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从中国政府到企业,紧密联系的“动态一体四翼”联动工作机制(见图1所示),为成功化解数据卡产业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大力提倡及推广。其中“动态性”涉及案件调查全过程,“联动性”包含从中央政府到企业,自上而下高度协调一致的工作关系。
1. 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欧盟对华数据卡贸易救济调查中,中国商务部对案情给予了密切关注,并迅速协同地方经贸委、协会商会组成工作小组,积极组织国内企业应诉。商务部调动大量政府资源与欧盟斡旋谈判,体现了中国在国际商贸谈判中的重要地位。案件发生后,深圳政府市、区两级部门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向涉案企业进行案件通报,并与企业多次沟通进行案件评估和应对方法研究。在国家商务部和深圳政府部门的协调组织作用下,数据卡涉案企业安全意识加强,为合理避免贸易纠纷、全力争取应诉胜利提供了支撑与保障。
2. 行业商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在中欧数据卡案中充分发挥了其桥梁纽带作用。立案伊始,机电商会就以中国涉案产业代表身份在欧委会进行登记应诉,并积极帮助企业填写问卷、开展海外游说,主动代表国内产业在欧委会申请召开听证会以及组织召开新闻会。在商会领导的亲自部署下,商会法律服务中心与电子信息行业部联手合作,建立了高效的信息交流机制,为数据卡案件的成功化解起到有力促进作用。
3. 律师团队。律师在贸易救济调查中是申诉企业的委托人,在中欧数据卡案中对申诉企业起着指导和帮助作用。深圳政府部门已建立WTO法律服务专家库,筛选国内外著名律师,特别是善于打国际贸易的律师加入律师库,为数据卡涉案企业提供了专业的WTO法律援助。律师专家动员涉案企业在法律有效期限内积极应诉,并组织参加行业无损害抗辩,争取合理权利,减小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害。
4. 企业。在重视技术且通信产业正面临升级的欧洲高端市场竞争中,中国华为与中兴两家企业依靠先进的科技力量显现出独特优势,但也为此成为欧盟Option公司数据卡贸易救济调查的直接指控对象。华为与中兴总部同处深圳之郊,借助毗邻的地理位置展开合作,在尊重贸易规则的基础上,配合政府及商会积极应诉,与欧盟竞争对手多次磋商,最终通过签署技术合作和授权协议的方式终止案件,实现了中欧双方企业的双赢局面。
5. 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在贸易救济申诉案件中的作用是潜在而不可或缺的,深圳政府已与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长期以来为培养对外贸易领域的律师、会计师、企业家做出积极努力;同时,高校及科研机构依托其雄厚的科研力量与政府及其商务部门进行课题合作,为政府在贸易摩擦中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从应诉各参与方实体职能来看,在欧盟对华数据卡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案例中,“动态一体四翼”联动工作机制高效运行,各参与方团结协作,达到了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四、 中欧数据卡贸易救济措施案例思考
欧盟对华数据卡同时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案件尘埃落定,社会各界对欧盟终止调查的做法大加赞许之余,也不禁对中国未来贸易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第一, 各级政府规范补贴政策。中欧数据卡案由中国政府为企业提供的高新技术产业所得税减免、开发区优惠贷款等政策,具有违反WTO规则的嫌疑而引发贸易争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出台诸多配套扶持政策。而新兴产业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极易受到海外关注并引发争端,因此,中国政府应在WTO准则下规范各项产业补贴制度,避免招致不合理贸易救济调查。
第二,商会协会加强信息建设。数字化时代的来临附以信息特殊价值内涵,律师团队应辅助行业商会以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建设为基础,加大对国际贸易保护发展趋势的跟踪和研究全力争取良好外部发展环境;政府应创造条件建立法律协会、行业商会、企业三方内部数字信息网,实现法律援助服务、贸易知识培训和产品预警信息平台全线贯通,提升企业面临贸易摩擦的反应速度和应对效率。
第三,产学研用推动技术创新。各种贸易壁垒的冲击使中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以价格取胜的贸易模式往往容易受到制裁,因此企业应该尽快转变出口贸易策略,以技术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产品获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动力,是创新的重要执行者,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均衡发展,能够激发企业的突破性创新能力,从而获得经济贸易的长远发展。
注释:
①案例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mofcom.省略;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cacs.省略。
② 数据由WTO官方网站http: //wto. org/,世界银行官方网站econ.省略/整理得出。
参考文献:
[1] 杨瑶.欧盟反倾销规则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4(9):138.
(二)、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措施。制定和完善项目资金、物质和技术规范等日常管理制度,形成项目申报、组织、实施、验收、评价的全程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按照相关规定落实项目法人制,强化验收程序,确保实现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目标。推行项目公示制度,将国家政策、补助标准、建设内容等纳入项目实施区域的村务公开内容,增强项目运作的透明度,确保退耕农户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广大群众参与项目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位”的原则,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逐乡、逐村抓落实,确保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工程顺利推进。
(2)、工程措施
1、基本口粮田建设
针对影响我县退耕还林村现有耕地肥力因素,拟采取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耕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措施对基本口粮田进行土壤改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搞好农田设施和水利设施;平原地区修建河堤、衬砌、防渗渠道以防洪排涝;丘陵地区修建和维修山塘、水库,蓄水防旱;农田做到沟渠配套,排灌自如,调控方便;并改串漫灌为沟灌,避免肥水流失,做到合理灌溉,浅灌勤灌,实现旱涝保收。
2、生态移民
易地搬迁20人,主要建设移民新居住房(只含土建工程)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3、后续产业项目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科技含量。从有关科研院所,国家省级高科技示范园等单位引进高产优质品种、新技术,同时聘请上级有关专家在各基地为农户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对各基地进行全面普及后续产业发展生产技术知识,培训农户达到100%,印发技术资料到户达到100%,确保技术到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添置耕整机械,加工机械设施,排灌机械、杀虫机械、喷药机械设施,完善水利设施,确保按期按计划生产和加工,确保不误生产期和农时,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增强抗灾能力,确保各产品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益。
合理轮作和造地。果树应选择低海拔的缓坡地和荒山地,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气候条件,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2023
科研仪器设备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条件,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对科研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精密科研仪器设备的需求逐步增多,科研仪器设备的保有量也开始逐年增加。近年来,对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型仪器设备方面的财政投入显著增加,国家先后启动了高校,农科院、水产院、热作院等“三院”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改善科研基础条件,购置仪器设备。随着大型科研设备的增多,管理和利用方面的问题注入配置不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等也开始凸显。为了充分发挥财政投入资金的效益,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国家、各省市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其中“开放共享利用”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几乎已经被看作是解决仪器利用率问题的唯一途径[1]。“仪器设备共享”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某个区域的科研院所、企业或个人购买了某种仪器设备后,该区域的其他单位不需要重复购买,而是借助政府的相关政策借用该仪器设备。从理论上来看,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利用能避免重复购置,提高利用率,为一定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节约了购置资金。实际上,“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模式推广应用并不完全尽如人意。
1 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现状
1.1 仪器使用者和管理者对“共享”的认识不足
仪器的使用者和管理者把科研仪器设备当作“私有财产”,不愿意进行共享利用。且很多单位的科研人员身兼数职,既是仪器的购买者和使用者,也是管理者,还需要从事繁重的科学研究,没有多余的时间操作科研仪器对外共享服务,因此对“共享利用”缺乏热情,认为“可有可无”。科研仪器共享共用是项“大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完成。单位领导层面不重视,仪器设备共享共用无法实际操作应用。再加上共享共用激励和补贴机制等保障措施不到位,仪器共享共用耗材、维修维护等费用过高,因此导致仪器拥有单位不愿意共享。
1.2 缺乏专门管理人员和可操作性平台
许多单位和部门的仪器设备都由科研人员进行操作利用,没有专门配对仪器操作人员。这导致仪器设备的“专业性”增强,即仅能开展某一项专门的研究,利用面较窄,很多仪器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无法共享利用。且由于科研人员缺乏专业的操作经验,在使用过程中操作失误极易导致仪器出现问题,引起仪器设备的损坏,减少了仪器设备的寿命。有的精密仪器甚至出现“使用一次维修一次”的情况,根本无法开展共享利用。
目前建设的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很多出现利用率低,访问量少,可操作性小等问题。录入的仪器仪器设备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很多仪器设备功能参数等提供不完全,无法进行预约使用。可操作性的共享平台是多方共同维护、共同建设的结果,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作为平台的建设者、管理者,也是主要的受益者,而仪器负责人和使用者则是技术方面的提供者和受益者,共同维护平台的运行,其中环环相扣,可以说是“一环缺失,满盘皆输”。
1.3 共享共用缺乏必要的约束和准备
科研仪器设备对外共享服务确实是有效地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的一种途径,但同时由于运行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了科研人员疲于应付,管理混乱,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引发争论等现象,另外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不是简单的模仿就可以成功的提高利用率,改善浪费和重复购置等现象。缺乏前期准备工作、必要的约束机制和追溯机制或者评估机制,如何能保证科研仪器的共享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切实的提高利用率而不是在做“无用功”,如何能正确评价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绩效和产出进而开展奖励或者激励。因此,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共用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和过程,绝不能是“头脑一热、率性而为”的仓促产物,也不能简单粗暴的模仿。共享共用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前期的调研和准备工作,中期的保障执行,后期的评估追溯缺一不可。只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保障仪器设备共享共用顺利进行,从而真正的把仪器利用起来,杜绝闲置浪费等现象。
2 关于仪器设备共享共用的几点建议
2.1 科研仪器的日常维护至关重要
科研仪器的日常维护是保证科研工作正常进行,开展仪器共享共用的重要一环,仪器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影响共享共用的执行质量。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能及时的发现仪器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确保仪器设备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进而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保证仪器设备共享共用良性循环。目前,许多单位和部门,甚至仪器设备的主要操作人员的关注热点是如何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而忽视了对仪器设备进行正常日常维护和保养,致使许多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维护不及时,管理不到位;有的甚至从来不进行仪器的维护和检修,仪器超负荷使用,从而减少了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降低了使用率,进而严重影响了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
2.2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仪器管理人员是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者,也是开展仪器设备共享共用的主导因素,在科研仪器共享共用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仪器共享共用能否良性循环关键在于仪器设备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良好的仪器管理人才队伍能够保证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日常维护,开发仪器设备的功能,进而提高仪器使用率,保障共享共用的连续、高效开展。因此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仪器共享共用。只有不断加强仪器设备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业务交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创新人才引进,构建合理的仪器管理人才队伍;建立用人机制,完善人才保障等;通过多种措施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仪器设备管理人才队伍才能更好的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保障科研仪器共享共用。
2.3 建立健全共享共用保障
科研仪器共享共用关键因素是人,主要对象是仪器设备。因此科研仪器共享共用的开展必须保障这2方面能顺利进行,主要包括人才队伍引进管理,奖励、激励甚至评聘等;仪器设备购置、安装、维护保养及使用,后续绩效评价等以及政府层面的各类政策和制度。“兵马不动,粮草先行”,保障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有利于增强业内参与人员信心,减少仪器拥有单位或部门对于科研仪器共享的顾虑,降低“重建设、轻运行”的现象,保证共享的正常开展。
开展农业科研仪器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和参与配合。人才、保障、仪器缺一不可,又相互促进,只有不断加强各个方面的建设,才能更好的带动共享共用工作的开展,最终解决仪器设备空余闲置等诸多问题,实现科研仪器利用水平整体提高。
电网形态深刻转变的新形势对电力科研企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职能交叉的计划管理模式和条块分割的资源运转机制已无法适应支撑服务需求。电力科研企业兼具电力企业和科研机构双重特点,综合计划管理内容和方式具有其独特性,即通过创新计划管理方式,从全局和系统性角度合理统筹配置资源,持续加大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和仪器设备的投入,实现在相关技术领域开展高水平支撑和科研工作的目标,强化专业支撑能力,推进专业协同能力,加快科技创新能力。计划管理机制和手段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明确计划目标。综合计划管理旨在横向统筹协调各专业资源,纵向对接发展规划和专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实现技术装备水平和实验室能力提升的目标。电力科研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通过技改、大修、零购和研究开发等专项计划的实施,提升设备运行可靠性和安全稳定水平,提升实验室软硬件智能化水平,实现装备升级更新,有效支撑科研能力和试验能力提升。清晰管理原则。电力科研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要遵循整体把握、适度平衡、服务专业的原则,坚持以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装备能力提升和实验室建设协调发展。通过专项计划的制定和分解,以全局化视角明确整体投资方向,平衡专业发展需求,加强投入与产出闭环管理,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规范管理流程。开展科学高效的计划管理工作,规范管理程序是保证。通过配套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实现精益化管理和流程控制,强化成本和效益意识,提高计划管理执行力。完善综合计划专项的编制、审批、下达、执行、验收和调整等环节的闭环管理流程,建立以计划有效落实与执行为导向的经营业绩管理体系。建立保障措施。过去,综合计划管理停留在相对独立、条块分割式的管理模式,原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计划执行保障措施。要形成“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模式,需要建立思想、组织和机制保障,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和完善机制建设推进计划管理模式转变。
二、闭环管理,多措并举,提升计划管理水平
电力科研企业紧密围绕供电企业支撑服务单位的定位,把握新常态下计划管理模式转变的重点,转变工作思路。通过构建管理框架、深化前期研究、开展统计分析、强化预警监控机制、建立储备意识等多种工作措施,发挥计划工作的资源统筹和决策支撑职责。构建管理框架,夯实计划管理基础。一是优化计划下达和项目实施的执行机制。完善计划编制、审批、下达、执行、调整和考核的工作流程,明确项目申报、审查、立项、下达、实施和验收管理流程。二是编制综合计划相关的工作指南和手册,明确需求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和计划归口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三是有效开展工作指南和信息化计划管理平台操作方法的宣贯,规范计划管理的职责界面,形成“职能部门知道如何管,专业部门知道如何做”的清晰明确的计划管理工作框架。深化前期研究,拓展专项管理深度。一是为前期深入研究论证提供时间保障。每年年中启动储备项目可研编制,推动需求部门尽早介入前期研究,将可研论证做深做细,避免计划下达后技术参数随意改变。二是拓展前期研究深度。对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或进口品牌设备,投资建议的调研要建立在市场价格波动预期研究和汇率研究基础上。三是加强项目执行进度全程监控,严密跟踪项目进展,对进度安排、执行过程与计划有偏差的项目实施预警和考核,严格计划执行“硬约束”要求。四是完善计划调整管理机制。工作指南中明确调整时间、条件等要求,建立审批流程,实现计划调整流程规范、过程有迹可循。开展统计分析,深化数据分析职能。一是发挥计划管理科学布局和统筹安排能力。结合发展规划,研究提出年度发展目标的实现方式和任务指标,分配任务指标至各专业,各专业研究提出专项建议计划,计划归口管理部门汇总并统筹平衡形成年度建议计划。二是发挥计划管理抓手职能,开展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分析工作。收集并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分析诊断数据资源,提供科学合理的分析结果,由此发现计划执行和投资管控过程中的问题,明确下一步计划执行管控重点工作。强化预警监控机制,提升计划管控能力。一是建立计划目标分解机制。以月度工作计划为抓手,量化分解季度计划目标和考核指标,平稳有序推进计划执行工作。二是建立“月度分析”和“季度通报”的执行管控机制,从专项分类和执行部门两个维度进行跟踪和统计分析,诊断项目和预算执行情况,对计划实施进度慢、差距大、波动异常的指标,深入分析,提出措施。三是建立重点和关键项目执行过程常态化跟踪分析机制。定期诊断分析,及时预警监控,确保重点和关键项目执行可控在控。建立储备意识,深化项目储备管理。一是建立项目储备意识,结合业务实际制定工作指南,统一工作标准要求。要求根据发展规划梳理、整合专业发展思路,在提炼需求基础上,编制储备项目。肯定项目储备为专业发展规划落地提供支撑的管理方式。二是规范可研编制和评审的工作机制。细化编制要求,建立分层级的可研审查机制,提升可研审查质量。三是深入挖掘储备项目管理需求,组织开发储备库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储备项目管理水平。
前言:电子信息工程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在促进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短短几年中就发展成为了潜力十足的高新产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的工程技术存在的缺点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一、什么是电子信息工程
1电子信息工程,就是指对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将电子信息的处理和控制充分地实现。它分为几大类,分别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产业。这些技术都是为了能够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这些技术对于信息的获取也有着相当大的研究成效。
二、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取得的成就
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建设中,到目前为止,电子信息工程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了,它有效地实现了将科研与教学、生产与应用相结合,完成了整机制造和元件生产相配套的工业生产。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了各个产业结构的重点。随着电子信息工程的不断发展,这个产业的结构也在进行不断地升级,电子信息的产品也在朝着高技术、高品质的方向发展着。合理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的企业,也都逐渐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甚至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的产业基地,这无疑推动了电子信息工程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带动了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
三、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由于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起步较晚,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状况。但是电子信息工程的特性又对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的专业人才缺乏也十分不利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为了提高我国电子信息的技术水平,我国采取了改进的措施,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并在资金上给予了相当大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负担。但过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也使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在国际中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
(二)缺少自主创新的意识
在电子信息这个产业中,我国过度依赖着国外的技术和元件,这就导致了我国自身的发展缺少了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一个企业没有创新能力就等于在竞争中丧失了主动进攻的权利,而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也让我国的企业在国际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三)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个企业如果想健康地发展,就一定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电子信息工程的企业当中,它的发展和生存同样少不了优质的市场氛围。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还存在着假冒伪劣的电子产品,盗版产品十分猖獗,这也使得市场竞争不断恶性循环,对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也起着十分恶劣的影响。
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规范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和运行制度,保证优良的市场环境
在我国现在的电子信息市场中,并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来规范着市场,因此要想保障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首先就要有一个相关的政策,引导着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国家需要出台新的政策法规,大力保护电子信息产业的知识产权,对创新能力予以保护,就能有效保证国产软件的竞争力,不会受到盗版软件的冲击。
(二)强化电子信息企业的技术改造
一项产业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地位,并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就一定要有充分的技术和资金成本作为坚实的基础。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能使企业的规模越做越强,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也会不断提高。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要完善电子信息工程的机构,鼓励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我国的政府也要大力扶持移动产业,进而增进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软件开发、互联网应用的开发等业务,来保障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顺畅性。
(三)重视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人才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创造,在我国要想实现电信工程的发展就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构建出一个“技术型领导+创新型团队”的模式。企业也要加大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用高资金的投入来建设电子信息工程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激励政策,选拔出一大批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企业也可以和一些国外的优秀企业进行合作,交互双方的管理方法和人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上的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会议,全方位促进其发展。
结论:随着电子信息工程的不断发展、技术上的不断完善,已经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了我国的领军型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全球性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使电子信息工程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旦此工程的发展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快速采取一切的保障措施,让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不断提高升级,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延风,彭桦.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4):61-65.
1、实验课
会计实验课主要是结合《基础会计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而进行的一种实践训练方式。实验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各种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熟悉不同账务处理程序下的总账、明细账的登记方法,期末结账的方法,错账更正的方法,会计报表数据的来源及报表中有关指标的相互关系等。这些内容可以是联系的,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
2、模拟实习
模拟实习是结合《财务会计学》和各门专业会计有关章节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一项会计实践教学。这项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对会计专业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同时,也检验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是否扎实,能否融会贯通。会计单项模拟实习通常以教学班为单位,由教研室指派各专业课教师下班指导,在课余进行。
(二)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保障措施,这些保障措施主要包括:
1、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一是校外实习管理制度,如实习基地建设制度、实践工作组织制度、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习学生管理制度、实习报告管理制度、实习成果评价制度等;二是校内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准备工作制度、实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对于规范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专兼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为了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当前应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专任实验课教师主要负责有一定特色的实验项目的教学和对实验教学的管理,兼任实验课教师主要负责专业性较强的实验项目的教学。
二、毕业设计一题六体模式的实践
(一)一题六体模式的实施流程设计
一是计划阶段。计划的主旨在于设定目标及保障目标实现的措施。学校2003年依据社会需求提出一题六体模式的设想,将传统的本科毕业论文拓展为六种文体,并制定了实施措施。二是组织阶段。科研训练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导师制与阶段分包制相结合;实习则采取导师负责制;答辩按照文体分组,分为设计类组与论文组,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答辩组长,从组织措施上充分保障了模式的顺利实施。三是协调阶段。由于师资力量有限,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将硕士研究生纳入教学资源中统筹安排,通过助学、助管、助教,参与到一题六体模式实施中。同时,采取分管院长负责制,调配全院教学资源,统领科研训练与经济写作课程等各个环节,保障了一题六体模式的顺利推进。四是控制阶段。立足过程控制、质量控制,保障目标实现。制定本科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指导手册,用于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如实记载科研训练、毕业实习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工作质量、工作动态。
(二)一题六体模式的实践意义
1.构建经贸类专业的专业技能体系根据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市场营销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自的特点,经贸类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集中在分析、论辩、计算、规划、策划、评估等方面,从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专业技能体系。六种文体作为专业技能体系的载体,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化为对学生进行六种文体的训练。这种训练覆盖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使其在大学期间顺利实现了专业学科教育到专业工作实践的渐进式过渡。2.一题六体模式实施中对学生的引领对学生的引领分两个途径:课外科研训练与课内专业写作训练。一是课外科研训练。为使学生在本科就读期间获得基本的科研素养,2003年起坚持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科研训练采取阶段分包制。阶段各专业区分度均较小,对学生的科研训练由学院统领,旨在体现学科大类特色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阶段的科研训练交由各系分管,旨在体现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研究和思考习惯〔1〕。二是课内专业写作训练。在一题六体模式推进中,以师资为核心组成不同的指导教学团队。由承接相关文体社会服务并具备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组成团队核心成员,核心成员对全院教师进行相关文体写作培训,为一题六体模式实施奠定了师资基础。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0-0150-01
整体上来讲,烟草农业的科研与技术创新需要关注的内容非常的宽泛,无论从前期的生产调研与项目的申报,再到申报成功之后的实施过程,最后到研究结果的有效整理和项目鉴定,直至成果的推广等等,所涉及的环节非常的宽泛,不可赘述。笔者在烟草公司烟叶管理科生产科从事烤烟生产和收购工作,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对烟草农业的自我钻研,对烟草农业的科研与技术创新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1 烟草农业科研的突破口与着力点
烟草农业科研覆盖面非常广,笔者认为,最为基础的还是理论研究的部分,而应用过程中的研究要作为一个重点,在研究的过程需要紧紧的贴合烟叶生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挖掘烟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所在,将研究成功之后的更多的成果尽快的惠及烟农。
具体来讲,烟草科研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基本内容包含7个方面。
1)要找出对烟草育苗环节有重要阻碍作用的因素,譬如说在采取集约化的大棚育苗过程中,如果对病虫害问题进行防治。
2)关于新型品种的引进以及相关病虫害的防治。
3)烟草平衡施肥过程中营养问题研究,譬如说包括有机肥料以及生物肥料的施用等等。
4)烟草水分的管理,也可以将对水分的管理上与水分调控的相关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
5)一系列新型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这些新型技术的推广必须要保障烟叶质量的整体提高。
6)较为密集的烤房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工艺研究。
7)对病虫害的准确预测以及对其的综合防治技术。
2 烟草农业科研的试验
烟草农业的科研活动要深入的开展起来,就必须要切实认真的通过试验来完成,在现阶段,通过有效的实验以及示范来实现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适当的方式。
现阶段的烟草农业试验最主要是以田间的试验以及示范作为重点问题,但是纯粹的田间试验不可能完全实现实验的目的,所以要有效的搭配室内试验的部分,以此来解决在烟草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烟草农业科研过程中开展试验活动的地点必须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要讲求科学性和合理性。举例来讲,如果某个试验活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养分的补足,就必须要选择一些缺乏养分的土壤来开展相关的试验;如果是研究病虫害防治的试验,就必须要把实验的场所安排在一些病虫害肆虐的田地;如果是要开展烟草生产的示范地,就必须要将示范的区域安排在一些最能够代表本区域生产水准和管理水准的区域。
3 烟草农业科研保障措施研究
众所周知,烟草农业的科研活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过程,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切忌一蹴而就,必须要结合相应的保障措施才能够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有效。
具体来讲,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应的前期保障工作。
1)结合生产来开展研究。烟草科研活动必须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念来对全局工作进行统筹,做好前期的调查工作,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开展研究活动,在项目申报的过程中,绝对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必须要和当下的生产实际相结合,要以生产的提高为目的来开展课题的研究。
2)当下的烟草农业的科研活动缺乏人才,所以科研过程中必须要致力于打造一批能够持续战斗的科研人才。在任何的科研与工作过程中,人才永远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我们要通过人才战略来保障烟草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烟草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也对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为艰巨的要求。
3)基础设施必须要跟上科研活动的需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对于烟草科研的工作有着决定性作用。近些年来,很多地区的烟草公司在基础设施比较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必须的科研活动无法顺利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烟草行业的顺利发展。所以说,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关键。
4)要有科学严谨不怕吃苦的科研精神。烟草农业的科研活动总而言之是辛苦的,需要长时间的田野工作,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到生产一线,所以要持有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掌握到最重要的资料,从而为烟草生产活动做好基础工作。
5)科研活动重要积极的与其他单位开展交流,交流的单位可以是一些高校,也可以是一些科研机构,都可以积极的开展交流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准。
6)要致力于在科研活动中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通过论述文章的发表和学术活动的交流与提高对自我科研活动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烟草农业科研活动的认同度。
4 烟草农业科研的技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作为烟草农业科研也是如此,必须要积极的在技术上追求不断的创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烟草农业科研活动的创新,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对一些根本无人问津的高端科研领域进行探索,还是利用一些最为尖端的科研仪器进行研究呢?笔者认为,这些活动都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必须要专注于生产,只有生产力创新高的研究活动才可以称得上是技术创新的烟草农业科研活动。
在研究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要做到从实际出发来考虑问题,必须要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来面对科研活动,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不能为了一些故作高深的理论来开展研究活动,要致力于从研究的理论中尽可能多的揭示问题,要能够发现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能够积极的引进适合本地生产的他人的研究成果,并能根据他人的研究提出本地化的推广方案,或者说能够提出一些全新的观点和对生产活动有利的建设性的意见。
在开展烟草科研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对烟草农业的管理与技术创新活动互相的结合起来,不仅仅要在管理的过程中追去不断的创新,还需要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烟草农业管理水准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最终保障更多的科研活动能够运用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去,从而有效地提高烟草农业的生产水平,将更多更大的实惠带给烟农。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烟草农业的科研活动是一项复杂而又辛苦的工作,作为烟草农业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以提高烟草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为最基本的着眼点来开展烟草农业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实事求是、踏实认真的将研究过程与本地的实际相结合,要尽可能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烟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要能够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要将自己的研究结果惠及更为广泛的烟农,实现烟草生产的大飞跃。
近年来,我国的出口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并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我国产品的大量出口对一些国家的企业及其相关产业产生了较大的竞争压力,使得越来越多国家对我国采取各种“合规性”贸易壁垒,以限制中国产品的准入,保护本国产品免受冲击。然而,由于频繁大量的遭遇 “合规性”贸易壁垒,已经使我国的出口贸易已经受到严重的影响与冲击,一些依赖出口的制造企业纷纷陷入经营危机,甚至停产倒闭。
一、“合规性”贸易壁垒概述
贸易壁垒,又称贸易障碍。对国外国间商品劳务交换所设置的人为限制,主要是指导一国对外国商品劳务进口所实行的各种限制措施。一般分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类。就广义而言,凡使正常贸易受到阻碍,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受到干扰的各种人为措施,均属贸易壁垒的范畴。如进口税或起同等作用的其他捐税;商品流通的各种数量限制;在生产者之间、购买者之间或使用者之间实行的各种歧视措施或做法;国家给予的各种补贴或强加的各种特殊负担;以及为划分市场范围或谋取额外利润而实行的各种限制性做法等等。
所谓“合规性”贸易壁垒,是指那些在名义上符合或不违背WTO的有关规则,以维护公平贸易、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及动植物健康为依据,但实质上保护了本国产业和市场的贸易壁垒,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合规性”贸易壁垒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合规性”贸易壁垒在名义上是合规的,也就是在WTO框架下所允许的;(2)“合规性”贸易壁垒必须要满足一定的实施条件:根据WTO的相关规定,在满足一定的实施条件的前提下,才可以实施;(3)“合规性”贸易壁垒本质上起到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合规性”贸易壁垒本质是WTO赋予缔约国抵制不公平贸易行为、保护本国产业免受进口产品冲击、报护国家安全和环境的合法手段。但大量甚至过分使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合规性”贸易壁垒,则违背了贸易自由化的原则,这不仅会给贸易国带来沉重的经济打击,而且将会严重阻碍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现状
作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中国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并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中国目前也深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攻击,并已成为全球贸易摩擦最大受害国。
(一)我国持续多年成为遭受“两反一保”数量最多的国家
“两反一保”是WTO规则项下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即倾销与反倾销、补贴与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它是世贸组织允许的由成员方为保护国内同类产品产业免遭进口产品造成损害而采取的限制进口的政府行为。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共遭受国外66起“两反一保”调查,涉案总金额为71.4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43起、反补贴案件6起、保障措施案件16起、特保案件1起。尽管中国出口总量还不到全球的10%,但全球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82%已完成的案件都针对中国。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WTO成员国,连续5年成为反补贴调查最多的WTO成员国。
(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合规性”贸易壁垒激增
美国和欧盟作为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多年来始终存在较多贸易摩擦。然而近几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两反一保”等合规性贸易壁垒陆续登场,并在数量上大大超出了发达国家。以2009年为例,2009年在我国所遭受的116起贸易救济调查,有78%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在纺织品贸易的19起救济调查案件中,15起来自发展中国家;在20起涉华保障措施和7起特保措施中,除了一起特保措施是由美国发起外,其余全部是由印度(9起一般性保障措施,5起特保措施)、阿根廷(5起保障措施)、俄罗斯(1起)、菲律宾(1起)、土耳其(1起)等发展中国家发起。
(三)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产品范围较为集中
从涉案产品来看,我国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新产品范围越来越多的集中在部分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和冶金产品,例如SDH光传输设备、货物扫描系统、各种板材、管材等3而不再仅仅是鞋类、织物等传统产品。以2009年为例,2009年国外对华共启动的116起贸易救济案件,主要涉及纺织、轻工、冶金、机械、化工等11个行业。其中,涉及钢铁产品的案件数居首位,为22起,占比19.0%,与石化产品并列首位;居第三位的是纺织,为19起,占比16.4%;涉及上述3个行业的案件总数比例达到54.3%。
(四)遭受的技术性壁垒与绿色壁垒越来越多
随着国外有关健康、环保、节能等贸易壁垒的加强,中国企业遭受的遭受的技术性壁垒与绿色壁垒也越来越多。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2010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调查结果来看,2010年有31.74%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582.41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3.69%;企业新增成本243.91亿美元。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技术标准要求、认证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包装及材料的要求、环保要求5个方面。影响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食品中农兽药残留要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微生物指标要求、加工厂、仓库注册要求以及食品添加剂要求5个方面。
三、我国应对“合规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额的突飞猛进,日后我国将面临更大的贸易保护压力。为此,如何应对上述“合规性”贸易壁垒一直以来都倍受我国政府和学者所关注,制定完备的应对贸易保护策略已是刻不容缓。
(一)加强对对“合规性”贸易壁垒的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方针。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贸易壁垒对我国造成的严重影响,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对“合规性”贸易壁垒辨识、防范和应对能力较弱的现状,要加大“合规性”贸易壁垒知识普及的力度,提高我国企业甄别和防范贸易壁垒的能力。企业要广泛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介手段,及时了解我国政府机构的贸易壁垒预警信息,加强对进口国经贸政策的调研,将应对贸易壁垒工作纳入企业风险管理战略中,政府要鼓励企业向政府部门反映贸易壁垒信息,将对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的“合规性”贸易壁垒进行搜集与分析研究,以制定相关应对政策。
(二)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出口产品结构以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附加值较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则占次要地位。这导致近年来我国遭受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中技术壁垒高居首位,被认为是继汇率之后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为此,我国应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要充分发挥战略导向和服务作用,在国家战略与政策层面方面支持与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和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最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三)加强自由贸易区区域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建立自由贸易区是规避“合规性”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自由贸易区有比WTO多边贸易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程度,贸易区的成员国之间必须相互取消90%以上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并消除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实现投资自由化。目前,我国已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3个自由贸易区,涵盖2008年我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今后我国仍需大力加强区域合作,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与已建成自由贸易区的贸易伙伴的经贸合作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更深入合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自由贸易区合作范围,并积极谋求与更多的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合作伙伴关系,避免出口过分集中于几个国家,以规避贸易壁垒。
(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较大,但在产业链上却处于低端位置,中国出口的商品大都为高能耗、依赖原材料、简单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这种出口产品结构是我国频繁遭受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国应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加速转变我国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提高我国产品质量,以规避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中国应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政策环境,增加资金投入,重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积极自主创新,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开发绿色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 冲破国际技术与绿色壁垒,为我国产品争取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合规性”贸易壁垒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并呈现出持续加剧趋势。为此,我国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对内加快技术进步,对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最大可能的规避与消除贸易壁垒,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钟棣.“合规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和应用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