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6-16 09:25: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域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域文化论文

篇1

二、美术+戏曲艺术—尝试表演引兴趣

武平的汉剧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我们的学生对此感兴趣的屈指可数。于是我们着手引进汉剧,开设汉剧兴趣社团班,让学生实地欣赏汉剧漂亮的服装、头饰以及耐人寻味的表演形式。如通过社团班表演《定光古佛缘》《二妮逃学记》等经典曲目,让学生觉得汉剧原来离他们并不遥远。再如在上《武平汉剧角色服装》一课时,我让学生戴上凤冠、状元帽等头饰,穿上县官服,在教室内练习问候礼仪,通过一个简单的问候礼仪台词,加上汉剧的艺术化腔调、动作,学生练得有滋有味。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所穿的服装,分析这些服装的颜色搭配与装饰,还让学生剪一剪、描一描、画一画来加深印象。学生发现原来汉剧的服装、表演形式和国粹京剧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红色代表忠勇侠义、白色代表阴险奸诈等。

篇2

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再创造

地域特色源于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建立起的一体化特征,历史文脉的传承从传统地域的更新发展中获得延续。因此,在解决复兴与发展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1)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材料与细部;(2)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营造手法,全新的空间却依然保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意境和场所感;(3)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虽然景观的材料与细部是全新的,空间营造也是全新的,但传统园林的造园精神犹在;由此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复兴与发展探索一条统一的出发点。比如可以针对浙北的江南水乡、浙中的大家风范的徽派古建筑群、浙南的山中古村落等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在新农村的建设设计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设计风格。在创造现代地域文化景观小品方面,我们应该对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行理性传承而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景观小品的模仿、抄袭。设计过程中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和人文,同时尊重当地生活习俗,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包括探寻地方材料、传统技术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传承。如笔者设计的景观休息座椅的材质,便是运用了江南水乡常用的木质材料,因木材种类繁多,有天然优美的花纹,相对于石材与金属更易加工雕刻,具有温暖舒适感,可以表达出自然、古朴、人情味的设计意向,并且有良好的视觉和触觉效应。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小品设计再创造,概括起来有再现、复兴与发展三种类型。

(一)再现

运用现代材料、技术、造型手法、工艺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进行景观小品再现设计,必须与地域文化、历史环境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具有浙江传统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在造型方面应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柔美和文化元素。笔者设计的这组景观小品造型灵感来自于江南古镇屋檐角的弯曲弧度,结合了现代审美的需求。其特色不仅具有江南古镇的文化底蕴与古朴气息,也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并且能与周围的地域环境相融合。而一些现有的设计小品造型生搬硬套与地方历史文化不协调、与环境不融合、只有外壳而无内涵的景观小品,失去了设计最初的意义,不值得提倡。

(二)复兴

采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对部分已有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小品进行再改进,赋予传统地方性小品新的生命力,再现昔日风采。其特点是在保存和恢复传统景观小品地域特色前提下,使用现代技术加工手段、先进的材料对景观小品进行有机更新,使小品在具备现代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同时能满足现代人们生活需求,重新焕发其景观小品自身的魅力。现在大部分景观空间中的小品材料运用的较为单一,很少见到用新型材料对旧物的翻新。若以笔者自绘的景观小品为例进行复兴延伸,那么在考虑木质材料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运用较为新型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使小品在满足地域文化审美需要的同时跟上科技的步伐。复兴不是传统意义的简单复活,而是将传统与时代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地域景观小品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展现出地域文化特色。

(三)发展

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出发,追求与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融合,强调地方、民族特色的创造。是从传统地方纹样中汲取精华,在地方性景观小品创作中加以发扬和拓展,在发展地方传统特征的同时,形成新的地域特色,在又具有现代功能和内容,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篇3

2地域性风景园林的设计实践

2.1项目概况和规划目标

芙蓉湖旅游区位于重庆市武隆县城东南部,地处乌江与芙蓉江交汇地带,为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的聚集地,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整个场地形成“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盆地地貌景观,且场地南北两侧各有一条山溪流过,形成了山环水抱虎踞龙盘之势(图1)。周围的山体起伏较大,规划区用地为西高东低的缓坡地势(图2)。芙蓉湖旅游区由巴渝风情镇、温情土家寨、激情苗寨、怡情仡佬寨、诗情农耕园、湿地公园休闲区构成,它既体现了场地天然的山水优势,又与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相结合,在景区的设计中把地域文化很好的体现出来。芙蓉湖旅游区的规划目标为:在规划中充分挖掘“山、水、田、林、民俗村庄”等旅游资源,注重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将传统文化在现代景观的营造中加以继承和发展,在尊重民俗文化的前提下打造新的文化。

2.2总体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

2.2.1总体规划布局

本规划在总体布局上未采用城市规划中常见的连片发展的城镇布局样式,而是采用我国古代聚落“田+林+庄”的空间形式。通过农田、绿地将规划区内的土地分隔开来,形成以巴渝风情镇为核心,以土家族、苗族、仡佬族民俗文化村为重点的4个功能组团。其中将苗族民俗文化村布局在基地左侧,而土家族世世代代有喜水的特点,故将其布局在基地右侧更靠近山溪的地方,仡佬族的祖先称他们是天上来的民族,将其布局在基地的缓坡的最高部,寓意最接近天的地方,以商业为主的巴渝风情镇,布局在缓坡的最低处,通过环形道路又将各个组团之间连接贯通。该组团方式既没有破坏规划区内的生态环境,还丰富了景观层次和内容(图3)。

2.2.2功能分区

本规划根据用地功能及风貌特征,共划分了6个特色片区(图4)。1)巴渝风情镇。该片区中以巴渝文化为主题,在位于巴渝风情镇码头处,设置一组码头文化的缩影景观。主要通过纤夫主题雕塑以及印刻在地面铺装上的纤夫足迹和川江号子,向游客展示码头文化的历史沧桑。这组纤夫主题的景观设计,既丰富了景观的文化性和趣味性,又为游客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1]。2)温情土家寨。以土家族文化为主题的土家族民俗文化园,利用园区基地南部河流两侧的地形高差进行分台处理和种植花卉植物,形成层层花田。并于河流之中分段修建景观性拦水坝,提高水位,增加静水面积,形成水面倒影效果。在河流之上还设置了滨水栈道,架设了景观廊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花溪景观。3)激情苗寨。苗人素有对枫树的崇拜,他们把枫树视为苗族的族标。因为苗人世代信奉枫树对其庇佑,故将红枫纪念林设计在苗族风情区入口处的大面积开敞缓坡地带,潺潺的河水从旁边流过,苗族村落散布在其周围。人们置身于高耸入云的枫树林下,仿佛感受到枫树正在向其讲述着苗族悠久而神秘的历史。另外利用园区基地地形高差,采用“蓄水成瀑”的方式,形成了水幕墙景观,将苗族历史上5次迁徙的历史镌刻在幕墙之上,让游客在观景的同时了解苗族历史[1]。4)怡情仡佬寨。仡佬族是以竹为图腾的民族,而竹在我国传统意义上又是高雅的象征。本规划利用这一文化现象,将其定位为以文化艺术和养生为主题。利用仡佬族民俗文化村周边的农田,以仡佬族的族花百合花为基础花种在配以郁金香等花卉植物种植,形成一片花的海洋。在花田周边搭建的艺术家客栈与花田景观共同构成了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画卷。5)诗情农耕园。以田园风光为特色的农耕园内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形成五彩梯田景观,在梯田中矗立瞭望塔,让游客可以登高一睹梯田盛景。除此之外,于农田之中,设置木栈道,既可以近距离接近作物,又不会破坏到作物的生长,游客漫步之上,穿梭于农田之间,在欣赏田园美景的同时,还能聆听到自然界的鸟语虫鸣。6)湿地公园休闲区。以浪漫沙洲为主题,以情侣文化为基调。本规划以苗族广为流传的《小龙女与召赞》唯美动人的爱情传说故事作印子,通过在湿地公园的小岛之上设置龙女与召赞的爱情主题雕塑,并在园内规划情人路、情人树等文化景观,将其打造成象征永恒爱情的文化之洲[1]。

2.3规划内容

2.3.1景观组织

景观组织分为“两轴”和“两带”。“两轴”:东西向贯穿田园风光带,并连接仡佬寨和巴渝风情镇的人文景观轴;南北向贯穿巴渝风情镇的生活景观轴。“两带”:依托规划区内主要河流形成的南北2条滨水观光休闲带(图5)[5]。

2.3.2植物规划

在对原有植被的处理上,以保留为主,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景区植物进行适度改造。根据每一功能区风格的不同,对基调树种的选择应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除此之外,应选用季相特征明显的乔灌木,以创造出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所选树种以本土易活树种为佳。

2.3.3建筑规划

1)村落建筑风貌片区。在建筑单体设计中,地域性高于民族性。不同民族在同一区域内其建筑风格大体一致。因此,该片区建筑以渝东南传统干栏式木构建筑风格为主,建筑色彩上以灰顶为主,屋身保留木本色。在此基础上,土家族和苗族建筑突出吊脚楼建筑特色。苗族建筑融入牛角形的特色装饰符号和突出“豆安息”的建筑构件特点(图6)。仡佬族则以干栏式建筑为主,体现朴素的建筑特点,简化门窗的装饰构件,在檐口处增加具有仡佬族风格的波浪纹符号构件[6]。2)巴渝风情镇风貌片区。该片区的建筑以白墙灰瓦、大坡顶穿斗结构的巴渝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为主,强化吊脚楼建筑形式(图7)。

2.3.4水系规划

除了规划湿地、池塘、水梯田等大型水景和喷泉景观、跌水景观外,还通过引水穿寨的方式,形成丰富的景观网络,并将浅底、窄道引导的细流不断流淌于人行尺度的空间中来,形成具有特色的水街空间,创造了富有生气的街道景观。

篇4

作为广告传播的切入点,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习俗、传统、生态以及民俗等特征都是广告鲜明的个性,因而地域文化也就成为了品牌与受众之间的沟通纽带。如伏特加的广告“城市系列”就是以世界上不同国家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作为视觉符号来设计的,这一设计灵感结合伏特加酒瓶透明、短颈和圆肩的包装,通过地域文化极其巧妙地渲染了品牌的个性。从中不难发现,当下现代广告设计的发展与创新的一大关注点应该投放在地域文化这一广告视觉平台之上。

(二)地域文化能够帮助广告捕捉受众注意

21世纪是读图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图像,大家对于信息的获取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图像。尤其是在视觉信息更新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在广告中运用图像能够更为迅速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也便于不同语言、不同环境的人们对于广告内容进行更好地理解。读图时代的进步让人们开始通过图片来争取和吸引更多的关注。因而,广告中的地域文化也应当以图片为基础,通过图片传播广泛的特征,并将广告文化与视觉信息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对地域文化中的视觉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以此实现广告设计的新理念与新策略。

(三)地域文化能够增强现代广告设计的特色

尽管广告设计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通过设计的语言都能够互相进行沟通与理解。设计的语言还能够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品体现出自身独特的内在追求。如德国的广告设计就十分重视整体风格的把握,无论是在色彩运用还是图形文字上都给人一种浓厚的严谨意味。又如美国的广告设计则多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注重个性特征的表达,其设计风格就格外张扬和简洁,充满文化韵味。这些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的广告设计也从侧面说明了在地域文化背景下,突出自身地域文化特色将会加深人们对广告的印象,并提高广告的传播度。

二、地域文化给现代广告设计带来的启示

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外在呈现形式以及多元化的内在结构,其给现代广告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与能量。

(一)创新地域文化,以形传意突出文化特征

在现代广告设计当中,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应当要能够与设计对象所传递的信息相贴合,保证信息传达的准度。因此,设计需要选用有代表性特征的对象,并适当的添加新颖的形式作为载体来体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同时通过受众对图像元素的联想心理来选择适当的图形符号,达到以形传意的目的。此外,地域文化中推崇的顺应自然的理念也影响到了现代广告的设计,如贵州古井贡酒的广告就配了一首《桃花曲》,并呈现出古井贡酒采用无极之水和原酒精华、纯手工酿造等特征。其中的“桃花曲”“无极之水”“手工酿造”等都是同归自然的一种体现,从而突出了古井贡酒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二)贴合地域文化,以义达言产生文化共鸣

广告设计必须与民族传统价值观相吻合才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一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文化色彩、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广告设计本身是对商品的解释过程,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深度验证,受众通过广告接收到信息,并通过自身感知来验证这一信息,从而产生共鸣并达到互动的效果。如果在广告中选用共性的元素,以义达言,则更容易拉近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差异隔阂,使受众对广告中的元素产生共鸣。如高炉家酒的广告就通过竹的“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内在含义来体现产品“以天下为公”的文化内涵。广告设计中竹子的形态所要表达的除了产品,还传达了做人要以家、国为重的追求。又如云南制药厂的广告语“捧出一片爱心,献给千万老人,这是云南制药厂的奉献”。这条广告语中的“药”所表示的不仅是单纯的商品,更多的是表示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传达出对于老人的关爱之情,同时还体现与弘扬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精神。

(三)展现地域文化,以情动人激发文化情结

广告在人们生活中所起到的不仅仅是刺激消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习惯。因此,广告品牌在投放社会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新颖的形式,标新立异地来突出展现地域文化情结,进而达到宣传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在地域背景中根植的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若能够对其进行再设计必然能够出现新特性来唤醒消费者的情绪。而关于利用标新立异的方式展现乡土情结这一做法,KFC无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从极具中国风味的老北京鸡肉卷到广东地区口味的咕咾鸡肉卷,从奥尔良烤翅到新疆自然烤翅等,KFC从未停止过产品的创新,并针对国人口味不断推出刺激味蕾的新产品。特别是早餐系列的推出,更是让人感觉到KFC似乎要通过全方位的渗透来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如早餐油条的广告中通过年轻男子的视角到江南水乡中走街串巷地寻找记忆中的美味这一创意,就极其巧妙地指出了在国人生活中地域文化情结的重要性。

篇5

2西域文化对新疆油画的影响

新疆油画由于受西域特有的文化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意趣。虽说新疆油画与内地油画在表现技法和语言风格的表达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色彩运用方面,新疆油画很注重画面色彩的搭配和表达。画面色彩普遍偏于浓烈艳丽,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也许是为了更加适应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表达。因此,大部分的新疆画家在绘画创作时,很喜欢用浓烈的色彩和奔放灵动的笔触来表达画面给人以情感的升华,更加注重色彩的丰富变化。新疆的艺术家由于受地域的影响在创作时更喜欢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让画面效果带有明显的装饰性。

篇6

2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国际主义风格盛行的时期,L.曼德福最早提出地域文化创作,但是人们并不引以为意。1964年,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展览后,人们才开始注意地域文化。80年代,人们热衷于研究文化热和方法热。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建筑师们开始挖掘地域文化,将其运用于室内设计中。近年来,很多国内外著名的大师在设计作品时,都注重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国外设计大师黑川纪章、埃利兹、矶崎新等人,国内的设计大师如曾坚、王琼等人,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多数都能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地域文化。黑川纪章先生在对吉隆坡机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将地域文化与国际现代化相结合。王琼在其建筑设计中主要强调的内容就是文以载道的理念,设计大师们在探索以及模仿中不断地寻求本土性与国际性之间的平衡。

3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呈现的特点

(1)表现形式的特征,即室内设计的造型特征。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室内设计造型差异很大。地中海建筑室内常为拱门与回廊的结构,家具不修边幅的线条、凹凸不平的墙体、马赛克镶嵌拼贴的装饰等特征。东南亚地区室内常采用木构或木石结构,结合其大而低矮的屋檐,充分营造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恬静、清新的空间环境。对于我国的室内设计来说,总体上北方显得粗犷豪气,南方相对细腻秀气。

(2)装饰材料的特征。

装饰材料是室内设计不可少的材料,市场上的装饰材料种类很多,选用的材料不同,效果就不同。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材料产地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等,在选料上各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化特征。例如,石头常作为室内设计的天然材料,由于地域差异、风俗习惯等,有些地区往往使用整块石头,体现出粗犷的特质,而有些地方则对石头精雕细琢,小巧玲珑。再如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傣族居民的竹楼别具风格,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区气候适宜,地势平坦,盛产竹子,所以在室内装修中常使用竹子。

(3)色彩设计的特征。

色彩是室内设计的灵魂,进入一个室内空间,最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色彩。它对室内的舒适感、温馨感等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地域的人们对色彩的喜好不同,如广州人喜欢灰黄色,哈尔滨人喜欢米黄色,的室内设计就以白色、明黄色、褐色为主。陕西窑洞建筑与室内设计中采用土黄色为主,这些色彩的运用都与各地域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习惯有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4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原则和表现手法

(1)原则。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综合的艺术,室内设计者们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一味地追寻它的实用性及美观性,最终导致了设计师的设计目的只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最终导致了人们一味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从而使大自然遭受了不可挽回的破坏。在进行室内设计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将自然、人文不断地结合,最终创造出更具文化内涵、符合人生活的空间,这就是室内设计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基本走向。

(2)表现手法。人类文化在一定的时空内不断地融合、沉积,最终形成了具有多重文化属性的文化地域景观。作为和人类的生活环境相关的室内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本土地域文化的背景。因此,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地域性设计的语言。这其中包含在进行室内改造的过程中要与特定的室外建筑风格以及环境进行合理融合,不然将失去室内设计的最根本意义。尊重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并不就等于拘泥于传统旧制、空洞复制,而是用当代的技术和材料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进行新的诠释,使室内设计具有时代的特征。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两种:首先是主题空间表现手法。其归纳起来又可分为形式主题与情节主题,形式主题以突出某一地域的物质环境来使人联想到该地域的生存状态和风土人情。例如,号称世界上第一家水下餐厅的马尔代夫的伊特哈,四周完全采用透明的丙烯酸酯材料,让顾客置身于海底,欣赏印度洋水下真实又奇幻的海景。情节主题以地域文化中的典型历史、人物、故事、神话等为联系,来塑造空间的性格。其次是符号表现手法。符号往往作为传递和负载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一项事物的简单手段。在最早的原始社会,符号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的人们往往不自觉或者自觉地使用符号来丰富自身的生活,从我们祖先那时候的结绳记事到目前的歌舞图腾,这都是维护社会传统秩序的信息符号。设计的符号语言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在建筑空间里的描绘语言,将建筑外观、空间形态以适当的结构造型、材料质地、色彩等元素来表现社会礼俗、历史文化、时代风尚等思想情节,这体现了地域文化赋予空间的生命力。因此,将复杂又庞杂的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应用到室内设计中时必须要进行分析、归纳,最终提炼出更加容易表达、具有个性化、独特性的全新设计符号,保证其具有特定的代表、象征以及暗示意义。例如,在对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的双沟服务区室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将扬州市花的花形进行进一步抽象提炼,最终应用在服务区室内设计中来,从而使服务区的室内设计强烈地反映出了扬州地区的地域文化。此外,在对服务区室内设计过程中同样还采用了扬州八怪人物的肖像诗画立于门厅的入口处作为背景墙,最终使服务区的室内设计与扬州地区的地域文化紧密结合。

5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实例

现代皖南的黔县宏村村落保持着明清建筑,居民的生活习惯保留着像古代的那种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村落布置井然有序,房子依山傍水,建筑外观素雅,人们生活融洽。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地域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而创造出来的经典建筑。设计师成功地将苏州地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使建筑物展现出苏州历史的悠久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元素,又赋予现代化崭新的气息。王琼设计的苏州图书馆新馆,注重室内环境设计与苏州的地域文化巧妙的结合,营造了现代图书馆的文化气氛。在做设计前,他们对苏州地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了解苏州人民的生活习惯等,进而创造出苏州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图书馆。在入口大厅与中庭交接处,有四幅玻璃条幅隔断立于两翼,内容为天地人和与书兴风雅,空间上体现通透性,又避免了一览无余,增加了空间层次,也体现了空间中一股书卷气息。

篇7

二、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应用中的原则

(一)坚持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

曾有著名的建筑学家曾说过,当今世界建筑就像一个古来的大树,其中的各种枝桠就是各种建筑流派或理论,但是其主干只有两支,一是物质技术,二是地域文化。由此可见,影响室内设计发展的因素只有物质技术与地域文化。其中物质技术并不受地域限制,只有地域文化才能使室内设计带上地域的情感与特征。若是室内设计无法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那么设计就会出现“全球化的统一”,从而失去了地域文化多样性呈现出的精彩纷呈。

(二)坚持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有机结合

现代室内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还应该拥有精神功能,换言之,就是要坚持室内设计的一体两面。使用功能与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既要满足其实用性,又要满足形式性。具体指的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室内设计要满足功能的实用性,又要运用形式语言来表现出其情感、主题与意境。要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首先要强调室内的结构与形式的完整性,其次要追求地域文化、物质技术与室内空间表现的精确性与深度。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地域文化在长期地发展与积累中,为人类创造着独特的价值与文明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故而,在室内设计中,不能将地域文化简单的当作形式符号进行利用,而是要提取出地域文化的特有的价值与文明,吸取其深层次的蕴涵。具体来说,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需要引导消费者进行适度消费,要在设计中体现出自己的思想,不能盲目跟风或复制。无论是西方古典建筑或是中国传统建筑,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室内设计时,不能笼统进行继承传统,过于片面强调地域文化,而是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把握住室内设计的创意核心,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

三、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应用中的基本方法

(一)符号法

符号是人类的特有的创造物,从人类出现至今出现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的符号。室内设计中就应当通过将复杂多变的地域文化进行归纳与分析及提炼与演变,从而使其变成一种具有代表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元素,并将其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传达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及信息的传达能力,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最终,提升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进行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时,将我国“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当作文化符号,将屋顶的吊饰做成圆形造型,与方形地面或床相互呼应,既不失简洁、大方,又不古意韵然,从而将地域文化很好地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并展出了中式设计风格的简洁凝练。

(二)抽象法

室内设计实质上也可以将设计看作是对线条、色调、色系等要素的设计。因此可以利用抽象法将室内设计中要素看作抽象的点、线、面、体,在保证形式美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排列组合,同时加入本地地域文化的特征。例如,中式风格的设计过程中,电视柜、墙面、橱柜等整体上要以直线和平面立体为主,同时为了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在电视柜上可以加入黑、红、白色体现浓厚的地域色彩;在墙面上点缀由窗花演变来的花纹,展现独特魅力;在橱柜上可以增加犹如古代门栓的把手。这样的室内设计,不仅富有时代现代抽象主义,又蕴含强烈的地域特色。

(三)因地制宜法

实际的室内设计过程中最不能不能脱离的便是地域环境的影响。故而,除了要开发出本地的文化资源外,还应当充分掌握并提炼出现有的地域文化,以确保设计能利用地域内的地理环境等特征,最终保障室内设计的因地制宜及其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篇8

二、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方式

1、综合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以及生活模式进行建筑设计

本文以锦里建筑为例,锦里地区具有古代三国文化背景,今有四川成都建筑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该地区文化发展和历史变更留下的印记。在现代城市建筑中依然保留古代时期的客栈、商铺和院落等建筑,充分体现了该地区古代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与周围自然景观相互衬托,共同体现出当地的区域特色。此外,现代建筑吸取了古代建筑设计精髓,并在现代元素和设计理念的帮助下进行升华,与当地人文特色朝相辉映,给人一种时空变化的感受。

2、要善于借鉴当地传统的建筑符号

装饰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利用各种装饰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具有一定的语言和符号,一定信息的载体和功能标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各种存在方式为人们所感知和使用。我们可以通过装饰的形式就可以判断出哪些是东方的,哪些是西方的,甚至可以分辨出其所表现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比如清代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吉祥图案,取材广泛,各种人物、景物、动植物都有表现,利用其谐音和形象,寓意和象征特定的含义。

3、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地与特征和地方精神的差异,使文脉成为建筑及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地气候及地理环境的不同,自然景观、植被和建筑材料也都呈现出巨大差异,而他们所形成的空间特征和风格也千差万别。有高原的粗犷豪迈,也有水乡的细腻柔情,有合院的保守儒雅,也有古镇的古朴清新。

4、充分利用项目所在地特有的建筑材料

不同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的差异,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当地充足、优质的资源作为建筑材料。我们在设计建筑物时,必须在了解地域性质和出产建筑材料的类别进行划分,使建筑设计既凸显地域特色,也降低建筑物造价。

5、建筑的地域性与当地的人文、历史的紧密联系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要深入该建筑所在的区域进行了解,充分发掘周围的有用信息,通过与现代的科技技术相结合,才能让设计师们在继承历史建筑物风格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与现今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创作理念。

6、建筑理念要与时代要求相匹配

现代化建筑设计也就说现代化传统设计,所谓传统设计,就是指继承历史时期的人文因素、历史事件以及建造材料等方面,而现代建筑设计也是以这些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或多或少的改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因素会遗留下来与当地的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如果能够充分的表现出这些细节问题,那么就可以完美的诠释该地区的特色。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要学习西方文化,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要大胆的去结合西方文化,正确对待西方文化问题。

篇9

二、各实景演出场地景观的地域文化代表元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城市都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差异,运用到不同的景观中又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在《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场地景观中大量运用“竹”这一地域文化元素,“竹”文化元素将人文与自然相融合。展现宗教文化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演出场地景观采用了大量佛教仿古建筑小品,观众席也铺以蒲团作为“禅坐”,看似粗犷的设计手法表达了独特的“少林”文化。《道解都江堰》演出场地的景观中有两个个元素始终贯彻,分别是装着卵石的“竹笼”和原木三脚架做成的“杩杈”,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以竹笼盛装卵石结合木桩构筑进行截流,这两个元素通过设计演变成各种景观小品。

三、地域文化在实景演出场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针对实景演出场地景观,地域文化应贯彻到整个景观规划与设计程序中。一方面是对当地文化历史、演出内容的深入发掘,制定全面的地域文化设计计划;另一方面是景观设计的基础设计,包括主题的设定、园区的规划、景观设施设计、植物选配等,设计全程都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撑。

(一)应用策略

1.根据具体演出具体分析每个演出都有每个演出的特点、亮点,充分了解具体演出的背景、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其中运用的地域文化,在实景演出园区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更应该结合园区的实际氛围,要求用恰当的表现配合演出成功。

2.融合实景演出主题内容实景演出的主题及内容是由当地文化得来,它的本身就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宝贵素材,可以直接挑选实景演出里的内容转化为场地景观设计可用的元素。实景演出场地是依存实景演出本身存在的,在景观中运用演出剧情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能让观众在观演前即有心理铺垫,观演后又能在现实场景中寻回剧中的记忆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观演体验过程。

3.代表性元素的运用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物质元素都可以为我们所用,文化元素可以提取其精华通过调整梳理转变为精准概况的内容结合到景观设计中,从当地传统历史到色彩偏好,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可替代的元素;物质元素可以挖掘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植物等。从形式、色彩、材质、内涵方面合理归纳,通过设计转换为可实际应用的元素并运用到实景演出场地中。

(二)应用手法

1.布局整体化在布局上合理融入地域文化内涵能使观众在行进过程中对“此时此地”留下清晰明了的印象。布局整体化的主要依据有两点,第一是以原始景观为基底,实景演出依靠独特的自然景色为舞台,借用自然天成的优越景色营造出当地独有的景观基底;第二是围绕主要的地域文化元素构建景观空间,一个地方的文化元素是丰富多样的,提取主要的元素进行整体设计布局从而达成统一的认知印象。《印象•刘三姐》的剧场就以原基地上的竹林为景观基底,各种配套设施的设计也充满了“竹”元素。

2.空间情境化实景演出场地景观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观众融入到演出情境中去,在空间中制造故事情境引导观众在行进时自然步入主题时空。一般来,说实景演出场地的游线为单线或单线循环,可以将当地的文化历史故事视觉化,如用雕塑、景墙、景观小品等形式表达故事内涵,通过组织游线节奏有意识地让观众在情境节点上逗留观赏。

3.细节符号化在细节上主要从造型、色彩、和质感方面将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化,挖掘文化内涵完成同构联想并建立具体的形象。造型方面可以用重塑、夸张、变形等手段将地域文化原型转换为可用的元素,设计出符合实际场景的景观物;色彩是最直观的视觉构成,从地域文化角度看色彩有着千差万别的象征意义,根据当地的民俗习惯用色特点整理出合理的色彩搭配,有意识的营造有象征性的环境氛围;人的知觉系统对不同质感有不同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联想,通过运用不同的材料控制观众对地域文化的整体认知。如在色彩上,《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量运用了象征佛教文化的明黄色系,《印象•大红袍》、《印象•丽江》场地景观根据地域文化在运用红色元素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形成不同的意象符号。

4.手段科技化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创造和融合实景是实景演出的重要亮点,在景观设计中利用高科技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成为景观设计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实景演出场地景观设计的科技化场景也随处可见。《印象•武隆》的演出场地中出色的灯光设计是观众感受的刺激点,集散广场上大气浓厚、隧道里的影片投影也是灯光的一部分、观众席椅背的LED灯组成了星光点点,这些都是用心融入了现代科技的产物,提升了《印象•武隆》整个形象的品质感。

篇10

2构建原则

城市地标系统是城市中各类不同的地标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组合规律形成的多层次整体,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城市,应当将城市地标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规划。而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在发展中形成的核心要素,构建城市地标系统,首先要提出的就是要基于地域文化特色来进行构建。借鉴相关城市规划理论,特别是结合近年来国内城市地标建设的经验,提出以下构建原则。

1)城市地标系统的构建要延续城市文脉

城市并不只是建筑物的堆积,也不只是居住、商业、绿化、交通等功能分区的简单组合。一个城市是历史的堆积和重叠,是文化的载体和印记。城市通过建筑物,特别是城市地标述说着城市的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城市地标是城市的记忆,只有尊重不同城市独特的历史和人文背景来构建一个城市的地标系统,才能营造出这个城市独特的场所感和归宿感。在这一原则下,构建城市地标系统首先要重视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传统街区和传统标志性建筑的保护,避免不负责任、切断历史文脉的大拆大建。其次,要注意研究一个城市特有的空间特色,并在城市区域和地标的建设中注意传承和保护。城市的空间特色是受城市的自然、历史、人文等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它包含着城市的文化沉淀,塑造着城市特有的文化意味。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成都的院落都是不同城市特有的空间印记,在建设过程中对这些城市特有的空间形态加以传承和保护,有助于延续城市文脉、构建独特的城市空间场所。第三,要注意在城市地标系统建设中对城市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对不同于传统街区或构筑物的城市非物质文化要加以提炼和表达。在新建的城市地标中通过提炼,抽象化、符号化地表现城市的传统及文化特色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2)城市地标系统的构建要强化城市结构

地标系统的构建要从整个城市的格局入手,突出城市空间特征要素,强化城市结构。对城市地标的设计不能只考虑地标本身或只考虑周边地段,要将其放到整个城市的背景和结构下去考虑。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和城市意象的形成是一个整体连续的动态过程,城市地标系统也应当是一个多层次,相互联系的系统,这一系统强化城市结构,形成城市空间的典型认知特征,从而创造积极生动的城市意象。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总结了形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3]。这几个要素相互关联,共同形成对城市的整体印象。从这个角度上讲,城市地标的建设不只是设置标志物或节点的过程,它是影响城市结构的关键要素,在城市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地标、路径、区域是点、线、面等空间知觉要素和空间形态要素的具体表达,城市地标系统可以更有效地构建这些空间要素,突出城市特点,帮助人们形成整体连续的城市意象,从而形成更加人性化的环境,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3)城市地标系统的构建要整合城市景观

整合现有城市景观,帮助城市建立良好的空间秩序是构建城市地标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城市地标系统的构建离不开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成环境。城市地标系统也应当基于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来整合现有的城市景观。不同城市的独特自然条件是城市地标独特性的基础,上海浦东滨江地段、香港中环城市建筑群都是城市自然条件与城市地标相结合的典型实例;城市基于历史的文化传统,特别空间上已经形成的轴线、肌理等也会对城市地标产生重要影响,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对奥运会标志性场馆建设规划布局带来的影响就体现了这一点。城市地标的建设一方面受制于自然条件和建成环境,现有的城市景观,空间特征,街道宽度都会对城市地标的建设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城市地标又是空间区域的中心和视觉焦点,具有组织周围城市景观、控制区域范围内的空间结构并以之为核心建立良好的空间秩序的核心作用。有意识地通过城市地标系统的建设整合城市景观,突出区域地段的独特性能对城市特征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构建方法

延续城市文脉、强化城市结构、整合城市景观是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地标系统基本构建原则。结合成都市的实例,可以在相应的构建方法上对这些原则提供更直观和清晰的阐释。成都市是中国西南第一大城市,国家六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有着鲜明的城市形象和特色。随着成都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以及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和旧城区更新的进行,如何通过城市地标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突出城市特色与个性,增强城市凝聚力成为关系成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通过城市建设实践,成都市有成效地构建起了有成都地域特色的城市地标系统,这一系统彰显了成都的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空间价值,避免了城市空间秩序混乱、形象缺乏特色、日益趋同的不良倾向。以下是结合成都市实例提出的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地标系统构建方法。

3.1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

要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首先是保护,要结合城市建设保护已有的城市地标。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对城市现有地标的保护不只具有文化和历史的意义,还有助于形成一个多元耦合的复杂城市意象。这一意象包含着城市的历史建筑、区域文脉、空间环境等显性因素,也包含着城市的历史事件、文化环境、社会习俗等隐性因素,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典型特征,在人们心理上形成稳定的认知意象。成都市对武侯祠、杜甫草堂、文殊院等历史文化核心区域的保护以及周边区域的控制都体现了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这一重要原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成都市对已有城市地标的保护中,近现代以来的标志性建筑,包括工业建筑的保护也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成都市对东郊工业片区的改造、东区音乐公园的建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城市是发展的,城市地标的建设也将随着城市的增长而变化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只是要继承文化,还要发展文化,它应当是创新与传统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可见的、物质性的“硬”传统和那些不可见的、精神性的“软”传统都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成都市火车东站将三星堆青铜面具的意象与建筑相结合、清水河大桥结合悬索结构的巨型川剧脸谱、二环路“双快”工程建设中体现不同区域特色的标志性快速公交系统候车站等实例都体现了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构建城市的整体意象,塑造城市特色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2强化区域景观特征和环境认同

地理和历史一直是影响城市形态的两大要素。城市是自然和历史的沉淀物,也是一个在时间中不断发展的动态进程。一方面,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形成城市地标系统的背景和前提;另一方面,城市在其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历史和人文传统是形成城市地标系统的遗传因子。好的地标系统可以通过这两点来强化城市的区域景观特征和环境认同,给人以深刻印象。以成都为例,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北,城市用地平坦开阔,相对高差小,缺乏山地城市的地形起伏和三度空间变化,加上航空限高等因素,城市的天际轮廓多以线状呈现,整体景观往往发散平淡,缺乏视觉焦点,但另一方面,成都的水资源丰富,如果研究历史,可以发现水一直构成了城市重要的区域景观特征。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描写了历史上成都发达的水系。据《华阳国志》记载,成都历史上:“其筑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岁池是也。城北又有龙坝池,城东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径通,冬夏不竭,其园囿因之。”[4]现在望江楼、合江亭、九眼桥等结合水域而形成的城市地标更是成都的城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这就是成都市在其发展进程中获得的遗传因子。成都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府南河整治工程、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在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提出的构建以湖泊水系为特色的环城生态带,不只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还给城市提供了富有韵律的城市景观。结合成都的城市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历史条件,就可以有意识地在城市中通过利用城市地标创造有识别性的视觉中心,优化城市沿水体的视觉控制点来强化区域景观特征,塑造优美的城市界面,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

3.3建立城市地标系统的复合结构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不同的层次。城市地标系统则是由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城市地标共同组成的有机系统。在建设中,对城市地标进行有意识的层次划分,建立一个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征、新旧协调的复合结构是构建城市地标系统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构建城市地标系统可以基本按照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城市级地标、次级城市地标、社区级地标。不同的城市地标在城市结构中的重要性不一样,其规模、体量上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市级地标作为城市形象的关键塑造要素,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要素有重要的地位。成都市的天府广场、火车站、会展中心等地标就是典型的城市级地标,其精神性和文化性在设计、布局上都得到了充分考虑。而社区级地标则更多地与人们的生活相关,更多地承载着塑造场所、引导空间的功能性作用,次级城市地标则介于两者之间。由于次级城市地标和社区级地标的特点,在城市地标的建设中往往被忽略,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成都市而言,重点区域或新建城区如春熙路、送仙桥、高新区的次级地标和社区级地标建设较为完善,但旧城区的次级地标和社区级地标建设则有所欠缺。构建城市地标系统的复合结构,既需要处于主要地位的城市级地标,也需要与人们生活及体验密切相关的次级地标和社区级地标,不同级别的地标与城市空间的层次相对应,基于不同的区域和范围,支撑起整个城市的结构,并在其共同作用下,形成完整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地标系统。

篇11

二、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的借鉴与应用

在设计教学中,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课题的研究,常常会涉及选题方向的问题。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则是一个不错的选题方向。在设计教学中,如何将课程设计和课题研究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先谈谈设计教学中引入地方文化资源的几种方式和意义。

1.设计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方式

设计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具体的图形、图像,要学习和研究这些具体的图形、图像,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准备相关的资料。虽然现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松检索并访问所需要的资源,但很多时候有些资料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被直接获取,有的甚至无法检索。这就给学生课程的学习带来一定阻碍。在设计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利用区域优势,为教学实践提供丰富、便利、快捷的教学资料,将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其一,在设计教学中,常常要列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案例,教师可以使用教材上提供的基本案例或者前人使用过的案例。但是由于很多原因,有些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有的过于陈旧,有的与实践契合得不是很好,这就对设计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教材固有的陈旧图形有碍学生的深入研究,那么如何解决课程教学中的案例问题?很多时候,在我们身边就存在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正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如老建筑、人物、服装等素材资源,特别是有的地方还拥有自己的博物馆或者文化馆等主题性较强的机构,这些机构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值得引入设计教学的资源。其二,当设计教学中涉及命题设计时,大多时候教师只是较为随意地挑选一些课题给学生思考,而这些课题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性较小,并且学生对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的获取也不充分。这就导致学生只能从面上进行设计思考,最终设计作品的深度必然与预期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差距。如果在命题设计教学中教师能够结合地域内的文化研究课题,将其变成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设计课题,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会让设计调研工作容易许多,并且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其三,很多设计课程教材中一般只有简单且少量的教学案例,由于教学安排等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在学习期间无法从空间上直观地认知与分析这些教学案例,但是往往一些地域文化资源中就有这类可以利用的资源。地域文化资源中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大宝库,其中的很多资源都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与研究价值,甚至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灵活引入、应用这些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资源,不应拘泥于书本中的既定案例,这有助于学生直观、系统地进行课题相关知识的学习。

2.设计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意义

在设计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对于学校、学生以及地方都是一件利好的事情。笔者将在设计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意义基本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设计教学中引入相应的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民族审美情趣和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产业的一些限制,目前的设计教学中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在日常设计教学中,一些学校将图形及图像的视觉设计作为教学重点,缺乏对学生思想及文化层面的关注,这种现象导致了设计教育中缺乏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一个没有文化思想内核的教育过程,必然导致设计教学环节中人文根基的缺失。其二,在设计教学中引入相应的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丰富和优化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设计教学要强调设计的应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纸上谈兵,就会导致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完全脱节;适当地引入一些地域文化资源,针对设计教学内容开展研究与讨论活动,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针对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会得到锻炼并提高。这些不但加强了教学与实践的联系,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其三,在设计教学中引入相应的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促进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个性化的形成,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目前国内开设设计专业的学校比比皆是,它们在学科设置与教学改革上互相借鉴,这就导致一些学校的设计专业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一些学校的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停留在职业教育层面,忽视了具有地域性质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学缺乏专业特色。其实,在设计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重视地域文化资源研究与应用,挖掘这种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利用设计教学课题对地域文化进行解读与研究,不但可以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更可以改变目前设计专业同质化的问题。教师应利用当地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在教学中探索设计专业学科建设的问题,使设计专业在教育行业乃至更大的范围内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学科。这不仅能提高设计教学水平,而且能大大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篇12

2、地域文化在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2.1发掘地域文化中的题材元素。地域文化中题材元素的主要来源是发掘地域视野下文化元素的表层和深层。表层元素的发掘具有具象性、形态性和物质性的特点。其中渗透着本土的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等。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题材元素,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的五台山佛塔,西安的兵马俑等等。不同的地区民俗习惯也有很大差异,比如晋中民居辟邪石狮浮雕、陕西神木民间木版年画、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烟荷包、山西平遥的喜花等等;而深层元素的发掘具有抽象性、隐性和精神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地方精神和价值观上,如三秦文化中,秦人把生命本性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厚重率直、或尚元音色、或慷慨激昂、或简约大度,都体现着一种地域大美的气度和色彩。又如三晋文化中,山西商人在外经商时所遗留的明清时期雕工精湛的民间晋商物品、牌匾、石雕和仿古桌椅板凳家具等。正是这些题材元素为设计者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并对其进行详细地归纳和提炼,充分发掘其包含的深刻意境,再分析和创作出符合其地域文化的题材元素并应用到设计中,来增强视觉效果,增加地域特征和内涵。

2.2提取地域文化中图案素材。不同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些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以自身的个性风格与表现形式,为民间艺术供给着丰富的养分与能量。其中蕴藏着多样的艺术元素和多元的主题素材,为民间艺术品牌设计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源。例如剪纸、年画等民俗美术作品用夸张诙谐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描绘着劳动人民生活的场景、传说故事或愿景中的画面,乡土气息浓郁,十分耐人寻味。归纳其中的图案、符号等元素,取之精华并经过提炼、结构、重组等方法,可以转化成为多种设计素材,运用于民间艺术品牌的设计中去。

3、地域文化应用于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中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地域的劳动人民在世世代代的劳动与生活中不断总结、创新、发展而来的生活的艺术。它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文化底蕴、情感气质、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状态。它纯真质朴、生动丰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元天然的艺术宝库。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民间艺术品牌产品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内容越来越淡。当民间艺术作品失去了地域文化内涵,艺术表现也失去了原味,就只能沦落成轻薄的装饰品了。这样的产品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只有加强品牌文化内涵才能塑造出有顽强生命力的品牌。民间艺术品牌设计要和当地地域文化相结合,将地域传统文化渗透到品牌文化中。宣传地域文化,让消费者更深入地了解民间艺术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进而可以由内而外地欣赏并接受民间艺术作品。同时,通过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文化的塑造,不断彰显品牌的文化个性,形成差异化的品牌特色。民间艺术所蕴含的地域人文精神本身就是值得我们竭力守护的。因而,当民间艺术品牌面对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社会,其发展之路更要走得清醒,时刻警惕背离人文精神价值核心的危险,避免出现舍本求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