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经济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16 09:25: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经济学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学经济学专业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38-02

为适应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药经济贸易、医药营销、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是由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实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在这类专业中开设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必要的。该课程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医药院校的医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

一、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自身、产业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布局规律等的科学。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将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医药行业,以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产业层面剖析医药经济的性质和运营状况,运用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医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医药领域的宏微观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医药产业经济学体现了有关学科交叉的特性。医药产业经济学是由产业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药事法规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而不是几门学科简单拼凑。它从相关学科交叉点出发,展开医学、药学、经济学等多角度探讨,建立完整体系的学科。医药产业经济学一方面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分支,要应用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同时医药产业本身是一个特殊产业,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结合医药产业实际,注重产业经济理论的运用。如对医药产业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医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与发展、医药产业内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行为等问题的分析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二、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今医药行业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熟悉医药市场,具备医药的学术背景;又要兼具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将经济管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医药产业中的人才。目前,这种综合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够完善,使得现有的医药产业经济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体系也不够健全。因此,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具备完整且综合知识体系的独立的学科专业,医药贸易类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专业,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在现有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经济学类基础课程一般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类基础课程大多开设了医药学综合、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有医药国际贸易学(偏宏观)、医药商品学(偏微观)、医药市场营销学和医药营销实务(偏微观)、医药企业管理学等。医药产业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是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开设使该类专业培养计划更加合理,课程体系联系更加紧密,知识结构更趋完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知识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融合了经济管理类知识与医药专业知识。如医药产业的分类与介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整体概览;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理论对医药国际贸易和医药商品学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基础。

2.有助于提高医药贸易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医药产业经济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成为两类知识的纽带,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医药市场,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药产业各环节的分析中。如运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可以进行医药竞争者分析,解释医药市场中的“过度营销”现象;企业行为理论不仅对医药市场营销学中4P策略的学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医药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行为等许多实际问题;产业政策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医药政策法规,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政策的能力。

三、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医药产业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课程设置既要实现医药学与经济管理两类知识的沟通,又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虑到它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又要体现医药产业的特点。

1.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与知识结构。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和药事法规等。内容上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贯穿其中,以医药行业的分类为起点,研究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产业组织等基本问题,揭示医药产业经济的特征和规律。就内容设置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述。第二部分为医药产业的结构与关联。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医药产业的分类、医药产业结构和医药产业关联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医药产业的概貌,掌握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理解医药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为医药产业组织。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课程核心部分。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思维模式分析医药产业中出现的大量经济现象。特别是熟练运用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理论。并将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进步等内容纳入到企业行为章节中。第四部分为医药产业的布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能够运用空间聚集理论分析医药产业中的一些问题,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的建设等。第五部分为产业政策及其运用。介绍产业规制理论,分析中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学生运用政策的能力。

2.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讲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理论、方法的讲解与其运用相结合,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课后查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就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析的课后论文,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市场结构度量的相关方法。如针对中国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就要求同学们先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就该政策实施后对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

四、小结

医药产业经济学科是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国医药产业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因此开展该学科的研究以及学科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等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医药产业经济学科在医药贸易学科中的地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引言

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应用型大学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发展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从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针对各应用型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简称CAD来谈。它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中的一门重要技术,利用计算机快速的数值计算和强大的图文处理功能来辅助工程师、设计师、建筑师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产品设计、工程绘图和数据管理。如今已经延伸到艺术等各行各业,如电影、动画、广告、娱乐和多媒体仿真等。同时它作为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是表达室内外建筑装饰结构、材料的图样和装饰工程施工时的主要依据。因此,如何在CAD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应用”二字切实贯穿,也就成为各应用型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侧重点难统一自上世纪60年代CAD软件诞生以来,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以及电子工业的大公司中应用发展,现已将范围涉及到各设计领域,每一个领域在应用CAD软件时其使用的侧重点也是不尽相同的。同样地,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CAD课程的教学中也会选择贴切本专业实际应用的内容讲授。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这门课程的讲授内容上会因为诸多因素出现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统一,有的侧重于居室室内设计、有的侧重于景观设计、有的侧重于三维设计等。如何将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侧重点统一,我们应从其讲授内容与本专业的贴合度考虑,只有紧密地与本专业应用发展密切结合的,与该专业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高度匹配的才是我们应重点讲授内容。前面提到因涉及的专业不同,CAD软件在应用上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CAD软件属于基础性的辅助设计,是后续课程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酒店设计等的制图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根据专业定位划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让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掌握AutoCAD软件的基本知识、使用操作和绘图方法,提高学生施工设计图纸的速度和质量,并能将该软件技术较熟练地应用于室内设计中的制图。2.教材用书和应用型练习目前,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CAD教材版本众多,而且每种教材涉及的内容范围过广,针对应用型大学环境艺术专业的CAD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根据个人的授课经历,针对应用型高校环艺专业编著的专业教材,应筛选专业实践操作内容充实,基础命令工具讲授简洁明了的教材。最好能图文并茂,给学生的视觉感强于文字表述,便于使用。相对于教材用书来说,现阶段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讲授CAD软件的应用类习题集也是少之又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授课经验收集整理对应的应用类习题集,这样的习题集往往知识点单一、陈旧,同时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不利于在本专业中稳定、持续地应用和推广下去。3.教学实训CAD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般包括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训两个主要环节。在CAD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单一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基础命令工具和软件操作原理讲授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将基础知识的讲授与机房实训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理论指导实践,进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但要做到这一点却是不容易的。此外,在上机实训指导环节,学生人数的增多也使课堂上的“一对一”辅导难以现实。

三、教学过程设计思考

1.结合应用型练习讲授基础操作设计专业课程的开始往往都是理论知识,CAD专业课程也是如此,二维绘图命令、基本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等知识点较多,又是本课程学习的基础。在以往的CAD教材中针对这些知识点的讲授较繁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是需要老师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再讲授、操作。此外,由于基础绘图和编辑工具包含的操作命令过多,学生经常容易遗忘以往讲授的知识点,同时还不能将这些知识点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绘图中。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基础操作环节中我们有必要加强应用型练习,在传统讲授每一个基础命令操作步骤后,结合讲授的操作内容,选择相应的应用型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这样既可以用实践操作带动理论知识的巩固,也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体验如何将各种基础操作灵活运用到实际制图设计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2.强化CAD软件制图规范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辅助绘图能力,同时也要做到软件制图的规范。CAD专业课程与后续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针对环艺专业低年级学生讲授该课程时会出现相关知识点的断代情况。知识点不衔接的问题也是导致设计专业学生在进行CAD软件制图中不能规范制图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目前进行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如在室内制图中的天棚图设计,在讲授这一环节时要增加室内天棚的材料和室内天棚的施工工艺介绍。只有将制图时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点进行引入讲解,使他们从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上有更深刻地理解,才能绘制出规范、实用的施工图纸。3.改进课程考核方式CAD专业课程的成绩评价一般是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平时考核主要包含了课堂考勤和平时作业考核两大部分。其中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70%。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考核与其他专业不同,一直采用的是结课作业考核的形式。因此,学生的期末作业绝大部分不是在授课课时中完成的,这使教师无法有效、真实地了解学生作业的制作过程。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可适当加强平时作业(也就是应用型练习)的过程监控,让学生在课堂上逐一完成应用型练习并进行考核。同时,调整教学课时的安排,让学生的期末作业在课堂上进行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地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真实客观的了解和指导。

篇3

2提高高职口腔专业教学质量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性

教育部高职人才培养评估以及《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健全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培养方案,找到提高高职教学教学方法和质量保障的措施方法。确定好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明确高职教育目标,培养出高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出高水平人才。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放心等。中国的口腔医疗市场在不断扩大规模,高素质的人才紧缺。高职口腔专业的教学极其重要,其能培养出面向基层、高素质的高等口腔医学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职业教育改革滞后等原因,导致刚毕业的学生并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单位的工作,所以,提高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本着对学生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进行改革。

3当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高职口腔医学的教学道路上起步较晚,教学理论基础较为不足,同时存在着教学理论研究不够、观念落后、不符合实践应用等弊端。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对高职教育的理论缺乏一定的研究。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足,教学观念也没有丝毫创新。当前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应该以学科的理论导向为主要特征,而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继续把学科理论作为教育重点。

4提高高职口腔专业教学质量的方式

4.1职业院校要注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

作为医学相关专业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虽说也属于医学的范围范畴,但其与口腔医学专业在教学要求、教学目的以及培养目标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主要是围绕学科为中心来展开教学的教学模式,其基础和口腔、临床专业教学内容一般分开授课,进行实践课的时间非常少,教学的前后期内容不能连贯,许多的专业基础内容都不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导致超过一半的内容不能适应实际而被学生快速遗忘,从而造成了学生眼高手低的手动能力差现象;传统教学内容中的轻预防、保健及康复,重治疗、医疗的医学观念在关于防止口腔疾病上将学生带入医学观点误区;传统教学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口腔医学专业的学习课程不仅学科门数多,而且必修课程也不少,学生每个星期的学时数也不少,但因为内容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在学习负担如此重的情况下关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差强人意。所以,针对以上原因,对于将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的高职院校,自然注重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关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主要是针对培养具有口腔修复技术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其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其教学内容也偏向于贴近社会的实际操作应用,而非传统教学的理论知识。

4.2高职口腔专业教学授课内容、计划及教材的选定

在目前,开设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院校在教材的选择上,通常都是选择以“专业目标培养为导向,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的具有现代高职教育特点的教材,这类教材才关于实践和理论的度上掌握得当。但随着时代与技术的飞速进步,这类教材已经不能满足随之发展迅速的口腔医学技术要求了。再加上不同院校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及理念,教师在套用相同教材时,又会因为口腔医学的出身从而将学生带回传统口腔医学教学模式,因此在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材修订也显得极为迫切。在编写教材时院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进行专业教材制定,同时根据院校所处地理环境及优势特点开展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具体课程,以此保证技术专业能与社会需求相挂钩。但也要保证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使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在毕业时不仅拥有专业的技术实践能力,还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4.3高职口腔专业教学在院校国际上的沟通合作

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院校在创办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时间不同,其教学模式、理念、设备、方法还有大纲、计划、具体教材都有着不同的差别,再加上各个学院设置专业也要考虑到其办学专业的特色与实际效果,所以在口腔医学技术的教学上各自有着其教学优点与经验。因此,就要通过多方面途径来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沟通,相互取长补短,在资金及办学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派遣教师及学者去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创办出色的国家参观访问及学习。现如今,科学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达与创新,在进行口腔医学技术教学时自然要合理利用,从而加强校际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相互学习与沟通合作的条件下,共同进步,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实现相互启发、优势互补、智慧资源共享的办学共赢局面。再通过对国外先进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学习后,将适合学院的办学技术与方式引进,从而保证教学的实际操作课程的先进性。

4.4高职口腔专业教学与就业单位的加强合作

高职院校通过对参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习的学生进行培养,而这些学生在毕业后主要是在技工所以及齿科加工中心从事作业,一般在学生进入实习期后院校也会安排学生进入这些地方实习。在技工所以及齿科加工中心这些企业中,通常都会有着水平极高的口腔修复技术人才,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还有着数十年以上的口腔实践教学经验,对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得到他们的实践指导与帮助,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莫不是一种极大的教学帮助,因此学校要重视这一社会教学资源,要通过加强与这些企业间的合作,从而保证这一社会教学资源的稳定。院校与企业可以通过科研活动、学术组织以及科研合作、人员互访等具体方式与途径来实现合作关系的加强,专业教师通过与企业在不同程度上的交流合作,不仅可以丰富和积累教学实践经验,还能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当下的先进技术手段和新型工艺有所了解,从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非常有益。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沟通,组织学生进入到企业参观,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能对实践教学有更深的体会和经验的累积,也为以后的专业技术在实践方面打下牢固基础。

5提高高职口腔专业教学质量的经验

5.1教学教学目标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和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直接就职于口腔医院诊所这类用人单位,所以在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求上,一定要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口腔诊所或者是基层的卫生院中,需要毕业生具备诊断口腔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方法和具体知识。在此基础上,来制定口腔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技能训练,能够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作为导向,合理地选用教材,把培养职业技能作为基本纲要,要始终坚持在工作教学过程中强化好实践的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所占用的资源配置,职业资格认证要把握好。再根据岗位要求,确定教学任务,以实际行动来作为教学导向,积极训练专业技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实施临床实践,比如请有临床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来传授经验,实施开放式的教学,学生的技能得以加强。在假期中,可以为优秀努力的学生安排医院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才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在毕业生工作以后,可以进行问卷调查,核实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通过这些回馈能够快速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

5.2要把学生作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满意程度

大部分的高职学校中,学生都是刚成年的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新鲜动力,他们富有极大的生机活力。青年人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的实物,好奇心很强,同时责任意识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也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到受教育的主体,充分了解青少年心理状态,尊重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实施教学。引导学生,使之对自己的专业更加了解,更加努力地学习。在课程编排上,我们也要搞清楚受众群体,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书籍,合理设计选择教学内容,结合口腔专业的课程特色。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本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自我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教师也要积极创新,比如添加游戏环节、辩论环节、抢答环节等,培养学生的活跃思维,加强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5.3加强高职教师的素质培养以提高教学水平

一个学校的综合教学水平与整体老师的教学水平息息相关,只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高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才会提高。为此,我们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师素质严格把关。比如施行双师型教师资源库,加强教师的双师培养的双师资格认证。在教学中,要积极聘请在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各学科的专家来进行教学任务。更要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医师来传授临床经验。在教授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把最前沿的技术和学科动态介绍给学生,及时更新教学材料和专业知识,只有不断灌输新的知识才能给教学添加活力。在本校任职的教师也应该定期进行学院的附属医院等进行实践,把实践和教学相结合,来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58-03

就当前高职经管专业《经济学》课程来说,其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片面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而忽略其能力的发展,或是选取的学科内容过分强调专业性知识而忽视学生自身的体验,或是在进行课程组织时强调学科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了学生对整个过程的感知。同时,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往往也存在诸多弊端,如教师一味地钻研教材本身,却忽视了课堂、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过多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依赖教师讲授等,这些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极为不利的。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经管专业组织开展了有关《经济学》课程的问卷调查,问卷分为老生版和新生版,主要针对已经学习过该门课程的大二学生和还未学习这门课程的刚进校的新生,参与调查的学生有288位大一新生和234位大二老生,我们对新生的调查主要侧重于对日常经济现象的关注及对该课程的学习期望,对老生的调查主要侧重于课程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

一、经管专业《经济学》教学现状调查

在发放的234份老生版问卷中,我们从学习感受、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件的使用、考核方式以及师生交流等方面展开调查。

1.学生学习感受。有80.3%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学习方式与中学时有很大差别,有41.5%的学生非常喜欢学习《经济学》,也有51.7%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53.8%的学生认为学习《经济学》很困难,45.7%的学生认为当前《经济学》教学质量一般,42.3%的学生认为很好。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感觉最大的难处在于知识量太大和数学知识的运用。对于教材中的知识在实际生活的用处,有42.3%的学生认为很有用,其他学生则认为一般或无用。有31.2%的学生上课时的状态是认真听,62.8%只是偶尔听一下。有56%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中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没有得到体现,其原因有个人本身并不关心经济、老师不给机会、不屑于表达。

2.课堂教学方式。在被问到“你的经济学老师在课堂上和同学互动的状况如何”时,21.4%的学生选择了“从不互动,老师一个人讲”,61.1%选择的是“偶尔互动”,17.5%则是“经常互动”。71.8%的学生更喜欢教师讲解理论,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课堂。如果上课被提问,有45.3%的学生认为“回答出来很有成就感”,28.2%的学生认为“太突然,答不出来很没面子”,20.1%的认为“碰运气”,还有6.4%的学生则选择了“直接不会,无所谓”。在我们调查学生对教师上课的首要要求中,53.4%的学生期望能“充满激情,讲课动听”,41%的学生希望能“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还有5.6%的学生选择了“考试让过关,其他不重要”。在课堂管理方面,有57.3%的学生希望老师能严格管理,其他的则认为老师可以随学生自愿。

3.课堂教学内容。在被问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在哪里,有118人选择了“案例”,这一比例约占50.4%;95人选择了“视频”,也占到40.6%;10人选择了“试题”,约占4.3%;11人选择了“理论”,仅占4.7%。75.2%的学生对热点经济问题和重大经济问题偶尔关心一下,6%的学生从不关心,仅有18.8%的学生经常关心。尽管大部分学生不太关心社会经济事件,但是我们调查中也发现有75.2%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相关的社会经济动态。53.8%的学生反映除了上课,平时基本不看教材,43.2%的学生认为自己主要是从网络获取经济学相关知识的,15.8%的学生选择了“从实际生活经验获取”,38.9%的学生认为是从课堂获取的,剩余学生则认为还有其他途径。

4.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调查反映,目前的课堂大部分老师采用了以PPT为主,板书为辅的方式,同时也有61.5%的学生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比用黑板强,不过也有21%的学生反映播放快了看不清楚,剩下的则觉得两者没有区别。关于经济学课程中采用的课件内容,有128人认为应更加丰富些,以便在课余时间增加知识,这一比例约占54.7%;72人认为其逻辑性特征应当更加明确,便于理解,这一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0.8%;还有34人认为可以简明一些,方便课余学习,约占14.5%。

5.师生交流及考核方式。据了解,54.7%的学生认为只要平时认真听课,考试不难,21.8%的学生认为很难有很多不及格,其他则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考前看一下就可以了。这门课程的主要考试方式还是以平时表现加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实践训练的内容则考察的较少。在我们了解学生课后与老师的互动交流时发现,65.8%的学生课后从不和老师交流问题,在所有可能的沟通渠道中,他们比较倾向网上聊天工具。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期望的调查

为了更好地研究课程改革,笔者对所在学校经管类各专业的288名新生在进校初期进行了与《经济学》课程相关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期望的调查。

1.学习兴趣的了解。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53.5%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是自己喜欢并乐于学习的,112位学生认为自身兴趣一般,只是随便选的,这一数据约占38.9%;还有22位学生认为经济学专业不是自己想学的,约占7.6%。69.4%的学生平时会偶尔看报或网络新闻,仅12.2%的学生会经常看,其余学生则认为没兴趣不会看。39.3%的学生平时最关心时事政治,仅有12.5%的学生会关心财经动态,其他学生则最关心娱乐八卦等其他内容。作为财经专业的学生,约有21.8%的人不清楚中央电视台的财经频道,约75.7%的学生平时很少看类似《经济半小时》、《市场分析室》、《经济调查》、《经济与法》、《消费主张》、《财经郎眼》等经济类节目。但是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约77.3%的学生今后还是希望能从事财经类的工作。

2.对《经济学》课程的认识和学习期望。在调查中有94.4%的学生肯定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53.8%的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学到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还有33%的同学希望能了解到社会经济动态和理财知识,其他学生则选择了“希望学到经济理论知识”。

在我们了解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模式时,有69.2%的学生希望是“教师讲解理论,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方式。假设在《经济学》的课堂上,教师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而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动手实践,学生会持何态度?约39.2%的学生选择了“很欢迎,非常愿意参与”,53.5%选择了“欢迎,可以参与”;17人选择了“无所谓,轮到就参加”,约占5.9%;还有4人选择了“反对,太麻烦”,也占到了总人数的1.4%。

三、当前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的难点

从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中《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这门课程的改革需要已经被很多一线老师意识到,但是普遍存在着以下困难。

1.关于《经济学》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从主要的理论教学内容来看,与社会的发展趋势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学内容与我国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脱节,这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显然是相违背的。在教学课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教师仅仅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专业性,较难将社会和人文的双重因素融入教学内容。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经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不利的。只有将理论、实践、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合理选取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

2.关于《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作为经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经济学》中的实践实训其实应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纵观当前《经济学》中的实践教学,其课时安排相对于理论课而言是比较少的。从已开始的少量实践教学来看,整个课堂也表现为教师占据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任务仅仅局限于观察和模仿。其中一方面有教师经验、能力不足的原因,也存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的问题,结果使得实践教学无论是课时的安排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存在明显的弊端,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是收效甚微的。

3.关于《经济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从当前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的师资结构来看,基本都是我国经济专业的各类高校毕业生。在从事教学之前,他们并没有过多地深入企事业单位工作实践的经历,对于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解也大多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只能从课本本身进行适量的扩充,很难做到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妥善结合,这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四、改善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策略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经管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理念出发,明确《经济学》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学科知识与技能对于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结合当前先进的经济管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时改善课程的教学现状,对于整体教学流程进行优化与完善。

1.重视案例教学在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的教研成果,它主要强调的是对于专业性案例的剖析和理论决策的探讨。将案例教学法融入高职经管专业的经济学教学当中,其形成并不依赖于基本的读书理论,而是以独特的案例分析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的课堂组织主要采用学生自学或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力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融入整个课堂教学。同时,这一教学方法也要求教师能够做到合理选择案例教学的相关材料,恰当组织案例的课堂讨论环节,最后还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科学评价。

2.提倡课堂教学中的协作学习。开放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中重点提倡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提倡小组学习和协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是开放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及时沟通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难题和体会,而且还能互相鼓励消除部分学生的课堂孤独感,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3.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理论知识的讲授固然重要,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内涵。然而,就当前的市场竞争来看,对于人才的需求显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学校既可以积极加快经济学实验室建设的步伐,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第一线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而且可以将所学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了解当前社会就业的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初步的规划与谋算。

4.发挥高科技手段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巨大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手段用于课堂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也大大促进了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扩展了经济学的课程安排,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它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重视课程师资力量的建设,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所在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基础的灌输,而应该从本质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及时了解经济学的就业趋势,抓住每一个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也应做到和谐融洽,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此外,对于学生的就业困惑也应及时疏导,指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具体的沟通方式主要有面对面的交谈、电话沟通、邮件互发或是微博、论坛等。总之,教师应妥善处理学生在学习中和生活上的难题,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高职经管专业经济学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究其原因,不仅有客观方面的环境制约,更为重要的是教学主体主观上的认识不够。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同时对于人才的知识与技能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只有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复合人才,才能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从高职院校本身来说,关于《经济学》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积极与市场环境相联系,了解市场的需求,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诸方面对该课程进行系统改革。

篇5

二、如何入手建筑风景写生

建筑风景写生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临摹、画相片、默写、写生。乍看之下其中三项似乎与写生相去甚远,但其实对写生大有裨益。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各有其独到之处,画者可以针对自身的缺漏进行练习。其一,临摹。临摹要选择优秀画家的原作进行学习。这一行为一是要立足于原画者的“位置”,即原画者的处境、立意、学识等;二是要立足于原画者的“笔意”,即原画者的绘画语言和运用方法。其中,第一点比较难,需要勉力为之,争取使临摹做到形神兼备。第二点若肯下功夫还是可以掌握的。当然,临摹他人的作品也不能因为胆怯而止步不前。临摹者要学习他人作品的可贵之处,透过作品剖析其语言体系,理解画者的思想。要学习的是创造力,并非表面的表现形式,创造力才是艺术作品创作的不竭动力。其二,画相片。相片是经摄影师转化过的具有特定构图、色彩的平面景物,趋近画面,其可控性相对较强,方便练习者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检验、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但也存在难点,与写生相比较其缺乏直观的生命气息,不会呈现发生、存在和消亡的信息,加之作者也不能全方位地观察、体悟物象,因此极易成为顺利组织绘画语言的障碍,但如将其作为辅助默写的手段,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其三,默写。默写可以分为有意识的默写和无意识的默写,无意识的默写缺乏预定的目的,而有意识的默写是现在的自己主动与自己的记忆对话的心理活动过程,有助于个人整理绘画思维,把抽象、无序整理成形象、有序,此外,还有助于省悟自己的不足。最终,学生学会如何组织语言,使语言与物象匹配,以及如何表达个人思想。其四,写生。写生的过程定不能剥离写心与写意,此时,画者要如诗人一样赞颂生命的伟大,要如僧人一样使生命回归本真。

三、建筑风景写生的步骤

每个人观察世界的方法、角度不同。因此,不能盲目强求用程式化的方式统一学生的绘画步骤,否则极易扼杀学生的个性,禁锢其思维,也就失去了艺术的根本追求。与其讲述一幅作品完成的技术步骤,笔者更倾向于就作品从孕育到形成的历程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可以把建筑风景写生的步骤归结为四点:乘之兴、得之目、寓之心、化之于笔端。从大步骤的角度论述,先体会身处的环境,体会所要描绘物象的人文气息、自然气息,要有所感触,激发自己的创作动机,即完成一个“兴”的过程。“兴”是思想与物象碰撞产生的情感因子,作画前要注意“兴”的作用,利用情感体验强化绘画的主动性,所谓“乘兴而来”就是如此。同样,需要明确“兴”是整个写生过程中的动力因素,而非目的性因素;而后,再观察物象,用自己的眼光进行审视。个人的学识、修养、生理特点的差异,令其对于世界的认识大有不同,这也是不同画家绘画语言差异的成因之一。此时,要根据体悟,分析物象,以作画者自身为蓝本,于头脑中勾画出表达的方式。观察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内心处理过程,涉及筛选、概括、强化、重新组织。不是每一个要素都可以入画,所以要筛选,以剔除冗余之处;不是所有入画的要素都要刻画得入木三分,所以要概括,要明确画面的重点之处;所画的并不一定是视野范围内的物象,所以要重新组织画面,以便借景。最后,带着感悟,用富有个人特色的语言,按照深思熟虑之后的表现计划,在画纸上酣畅淋漓地挥洒。在此过程中,不排除意外状况的发生,如构图偏颇、表达不到位等。出现意外无需沮丧,要把意外当作契机,使画面更加生动。在创作过程中,体悟与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步骤,也是极易被初学者忽略的地方。对于绘画而言,这两者比所要描绘的物象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培养创作能力的基础。

篇6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古往今来,纵观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大家和设计大师,无一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艺术及设计才能,艺术修养和艺术与设计才能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修养更为重要,因为主要是它使作品充满灵魂和生命力。而艺术和设计技艺这些手上功夫从来就不是目的,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艺术思想和观念服务的。只有具备深厚的艺术素养,才能区别于工匠的技艺,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独创性的艺术设计作品。如果只注重手工技巧,忽视艺术素养的学习,最多只是一个技术匠人,不可能成为具有思想深度、艺术素养和充满创造力的优秀设计师,因为空洞的思想不可能创造出富有内涵的作品。同时,作为新时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既是设计师,也应该是艺术家,要具有艺术家的思想情怀和创造才能。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把自己培养成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深厚和设计技巧高超的优秀设计人才

2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那人才培养就好办了。因此,要发动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首先,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诱人的艺术环境,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艺术学习和参与平台;其次,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产生共鸣,并且尽可能多地运用影视、图像、音乐、游戏等现代化、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好的苗头要及时肯定,多正面鼓励,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艺术是件光荣的事、幸福的事、有益的事,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3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保障。目前,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经费紧张、人员编制不足、就业压力以及人才培养的快餐文化和急功近利的内外因素影响下,艺术师资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艺术教师严重缺乏,生师比严重失调,并且艺术教师的学历、职称和素质等也都偏低,艺术教师成为鸡肋,边缘化严重。一所大学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教师队伍,学生的艺术素养就不可能真正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没有保障。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艺术教师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落实相关政策待遇,考虑艺术教师岗位的特殊性,除常规课程外,将其指导学生各艺术团体、课外兴趣培训、校园演出、展览等活动计入工作量和绩效考核。定期举办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引导并加强教师的科研及师德师风建设,做到德艺双馨,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服务。

4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素养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还是开设艺术素养课程,它同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质量直接相关。我们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历史较短、认识不够以及重视不够等,目前高职院校的艺术素养培养还处在摸索尝试阶段,没有成熟的模板和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教材等。因此,首要的就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制订科学而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具有理论够用、实操为重的特点,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更强,必须在设计专业知识的教学实践中因地制宜,灵活开展艺术素养的教育。许多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广告设计等,本身既是专业知识也是艺术素养知识。当然,仅仅有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是不够的、不完整的,建议还要开设一些容易普及的文学艺术课程,如美术欣赏、书法欣赏、音乐欣赏、舞蹈、合唱、美学、文学等,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选修,可以取得学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对艺术鉴赏、艺术思想、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与技巧等的基本知识,培养人文科学及艺术观念,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拓展艺术思维,提高艺术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5创新艺术教育培养模式

首先,要加强各类学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加强人文艺术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美术史、设计史、艺术鉴赏以及艺术美学等各学科的综合利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与共享。其次,要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模式,传统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机械单一,理论枯燥乏味,学生基本上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应当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理论灌输同实践相结合,同现实生活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效率。最后,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当下学生普遍喜爱、易于接受的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通过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将晦涩的艺术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陌生的艺术知识变成熟悉简单的常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6积极开展多元化艺术实践活动,拓展第二课堂

篇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数学方法在现代经济学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数学模型是经济学研究必需的工具,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建立模型来解决经济问题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在参加工作后经常要做的工作。大学教育,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前最后的以学习为主的阶段,也是他们各项单科知识得以融会贯通,综合素质积淀最快、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在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课上,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数学建模选修课的开设和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去描述或模拟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这门课程作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后继课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高等数学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具备开设这门课的基础。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建模准备。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收集掌握必要的数据资料。分析问题,弄清其对象的本质特征。

2、模型假设。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提出若干符合客观实际的假设。

3、建立模型。根据模型假设,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建立各个量之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采用尽量简单的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

4、模型求解。为了得到结果解决实际问题,要对模型进行求解,在难以得出解析解时,应当借助计算机求出数值解。

5、模型分析。对模型求解得到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有时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分析各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或稳定性态,有时则根据所得的结果给出数学上的预测,有时则是给出数学上的最优决策或控制。不论哪种情况还常常需要进行误差分析、模型对数据的稳定性或灵敏性分析等。

6、模型检验。分析所得结果的实际意义,用实际问题的数据和现象等来检验模型的真实性、合理性和适用性。模型只有在被检验、评价、确认基本符合要求后,才能被接受,否则需要修改模型。要得到一个符合现实的数学模型,一个真正适用的数学模型,其实是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早是1985年在美国出现的。1989年在几位从事数学建模教育教师的组织和推动下,我国几所大学的大学生开始参加美国的竞赛。1994年起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一届,这项活动被教育部列为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课程是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之后,为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所开设的一门广泛的公共基础课。教育必须反映社会的实际需要,数学建模课程进入大学课堂,既顺应时展的潮流,也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强化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

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提高阶段,应着眼于未来,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在教学环节中,充分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及检验,掌握数学概念、方法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充分重视习题课的安排和课外作业的选择,使学生有足够的复习和练习时间,及时、正确地独立完成作业。根据数学建模教学的特点,不难看出,在对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开展建模活动,具有深远意义。

1、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到数学知识的例子随处可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数学的概念,法则和结论更是被广泛地应用着,很多看似与数学无关的问题都可以运用数学工具加以解决。数学模型是沟通实际问题与数学工具之间的桥梁,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教学,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与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实践,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数学建模过程,不仅是对大学生知识和方法的培养,更是对当代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1)抽象概括能力。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十分困难的一步。建立教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概括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数学建模过程使学生对复杂的事物,有意识地区分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本质与表面现象,从而抓住本质解决问题。它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

(2)自学能力。数学建模竞赛是以3人一队为单位参加的,要求大学生在3天内以论文形式完成所选题目。同时,在比赛的短短3天时间里,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取其精华,从中寻找到所需要的资料,收集必要的信息,这也必须要求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这种能力必将使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科研中受益匪浅。

(3)洞察力和想象力。数学建模的模型假设过程就是根据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类比、想象,用数理建模或系统辨识建模方法作假设,通过形象思维对问题进行简单化、模型化,做出合乎逻辑的想象,形成实际问题数理化的设想。

(4)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倡导大学生尽量利用计算机程序或某些专用的数学应用软件如Mathematica,Matlab,Lingo,Mapple等,以及当代高新科技成果,将数学、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教学中结合实验室上机实践,计算机的应用不仅仅表现在数学建模中模型的简化与求解,而且给大学生提供了一种评价模型的“试验场所”,这就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利用数学软件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大胆怀疑、勇于进取、勇于创新,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拘泥于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对给出的具体实际问题,一般不会有现成的模型,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尝试与创新。

(6)论文写作和表达能力。数学建模成绩的好坏、获奖级别的高低与论文的撰写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建模的答卷,是评价的唯一依据。写好论文的训练,是科技写作的一种基本训练。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更加准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想法。

(7)合作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过程中,必须学会如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知识的交流与互补;必须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以发挥整体的作用;必须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从不同的观点中总结出最优的方案以谋求最大成功。

3、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数学建模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始终明确自身是竞赛的主体。学生必须在全过程集中自己的思想系统去接受教师发出的教学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融合、内化为新的体系。学生要对教师所给予的信息有批判性地、创造性地、发展性地能动反映,要在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下寻求更多更好的解答方案。我们通过数学建模的教与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数学建模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通过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报告、答辩、讨论等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三、强化数学建模教学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何激发高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真正地应用到经济专业课中去,已经是高校数学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把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到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数学建模的研究对象通常是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数学建模教学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由数学知识通向实际问题、专业知识的桥梁,是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方式。学生参与数学建模及竞赛活动,能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和数学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促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这点上看,数学建模教学是符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顺应时代潮流,有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

2、通过组建数学建模协会,推进数学建模教学。通过组建数学建模协会,组织一些基础性的活动,开展一些讲座,讲授数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内容以初等数学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差分方程模型、优化模型为主,丰富和完善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并且通过数学建模协会举办基础知识比赛,宣传数学建模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参加数学建模的积极性。

3、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具有数学建模能力,否则无法组织学生的数学建模活动。因此,应该对数学教师进行数学建模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数学建模的意识,掌握数学建模的知识、方法和教学形式,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组织数学建模活动和竞赛,不仅能够提高师生对数学的认识水平,而且能够培养一批既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又具有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团结协作和拼搏精神的优秀大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李大潜院士曾经说过:“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数学建模的教学及竞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将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体现和完成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1.河北金融学院;2.保定供电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经济动因分析;价值赢余分析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个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逐层推进。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一、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中出现的新特征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从1990年代开始,出现了又一次大的浪潮。在这次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呈现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写作秘书网

第一,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大化。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为了赢得全球经济竞争的优势,抢占全球产业结构制高点,纷纷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到全球,以产业结构转移为手段,进行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和升级,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浪潮。

篇9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个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逐层推进。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一、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中出现的新特征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从1990年代开始,出现了又一次大的浪潮。在这次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呈现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大化。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为了赢得全球经济竞争的优势,抢占全球产业结构制高点,纷纷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到全球,以产业结构转移为手段,进行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和升级,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浪潮。

第二,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19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加快了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呈现出高度化的新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服务贸易业、电子信息业、房地产业等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

第三,国际产业转移区域内部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区域内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成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特征。

篇10

[摘要]本文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入手,总结了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中出现的新特征,在借鉴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当代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作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产业转移中获得的价值盈余作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发展中国家改变这种现状的发展战略选择。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经济动因分析;价值赢余分析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个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逐层推进。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一、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中出现的新特征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从1990年代开始,出现了又一次大的浪潮。在这次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呈现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大化。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为了赢得全球经济竞争的优势,抢占全球产业结构制高点,纷纷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到全球,以产业结构转移为手段,进行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和升级,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浪潮。第二,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19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加快了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呈现出高度化的新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服务贸易业、电子信息业、房地产业等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第三,国际产业转移区域内部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区域内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成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特征。目前,欧盟国家对外投资的1/3是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在北美,美国、加拿大都互为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和产业转移国。据统计,美国对外投资的1/5集中在加拿大,加拿大对外投资的1/3则集中在美国。二、文献综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学者虽然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如何增强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国际转移和布局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对于直接投资下产业转移的研究有着多方面的理论来源,但是主要以产业的转移为切入点的研究并不多见,除了商业经济学对国际产业转移有所关注之外,经济理论家并未给予更多的理论研究。下面主要是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产业的转移的相关研究的回顾。

篇1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经济类学科,是国际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的结合,体现了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兼顾的指导思想。因此,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掌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预测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专门知识,能够从事外贸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中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当前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本科教学逐渐普及化的趋势,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本科阶段应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强调应用型和实用型的人才。因此其培养模式呈现的主要特点为:将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英语的学习放在了尤为突出的位置,要求通过四年以英语为主体的专业系统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在毕业时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和至少一项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从毕业生择业意向和工作表现来看,具备良好英语水平和技能的学生就业率明显较高。就业后这类学生能够较快地独立开展工作并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因此,外贸企业、外资企业和生产企业的外贸岗位更欢迎这类人才,使得这类人才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双语教学能最大程度满足上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英语、用英语。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各经济领域,尤其是国际贸易与金融领域将逐步与世界接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将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大量的跨国公司将进入中国或在中国开展经营业务,这使得能够熟练运用外语的国际贸易专业人员更加受到青睐,由此彰显出双语教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4号文件,其中提出推行双语教学的要求,大大推动了全国展开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若要达到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目的,双语教学必须要形成体系。笔者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包括教师、学生和配套条件这三个要素在内的三角形模式。

首先,要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在三角形双语教学模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师资建设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双语教学的教师除了应该具备其他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例如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和谐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即能够流利的进行两种语言的表达和全面的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及相关知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几个方法来提升教师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首先,可以采用“送出去”的办法,这样使得教师能够在全英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强化,这种办法能够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种方法时间短而且由于费用较大只有少数教师能有少数的机会。第二,可以采用“引进来”的办法,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程,国内双语教师作为其助教,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可以采用同行研讨的方式。各学校双语教师互相到对方院校进修或定期研讨。总之,就是要连续不断的循序渐进的建设双语教师师资队伍。

其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双语教学的本质是使得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思维,获取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双语教学提升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在三角形双语教学模式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最后,是要完善各项配套条件。双语教学要形成体系,除了以上两点外,还不能少了最后一点,即各项配套条件的完善与建设。就目前各个高校的教学实践而言,笔者认为这些配套条件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有效的双语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国际贸易专业具体哪些课程可以开展双语教学,要看课程的内容和性质,例如,理论性教学课程《国际经济学》和实践性教学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比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关于教材的选择,笔者建议,还是应该选用国外教材,只是在使用时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只要教师注意与中国实际结合,解释好国外的相关背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没有问题的。针对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应该选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课堂教学可以把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专题讨论等多种办法结合起来。运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密度,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对于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强化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每一节课的内容。实践教学采用实验室模拟业务教学和社会实践分散实习方式,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贸易的能力。在实验室的模拟环境中学习用外语填写单据进行谈判的能力,再到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外语演练,最终达到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夯实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作用。一个有效的双语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包括对教师的激励评价机制和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包括必要的资金支持、精神方面的激励和连续不断的培养进修机会。而对于学生而言,涉及国外相关学习资料的广泛提供、双语课程学分的适当增加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等。双语教学涉及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两方面的内容,考核时应该以学生的专业知识考核程度为主,英语语言技能考核为辅,同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应该改变原有的以期末试卷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践教学能力进行综合考察。

参考文献:

[1]苏广才.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2]曾伟,郑金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思考[J].双语学习,2007,(7).

篇12

2国贸专业《国际商法》教学目标的定位

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应当与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国贸专业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实用型人才。这个和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在国贸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国际商法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国际商事法律基本知识,包括理解有关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和不同法律传统的国家国内法的差异性规定,为毕业之后从事对外经贸活动打下基础,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所以国际商法课程的目标定位,应当重在让学生对基本法律观念有所了解并且学会运用。

3国贸专业《国际商法》教学内容的定位

根据国贸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国际商法》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系统化、模块化和逻辑化的特点。具体来说,可围绕"商事组织法"、"商事行为法"和"商事争议解决"三部分展开,突出教学的重点和实用性。例如,"商事组织法"部分应以公司法为重点,"商事行为法"部分以商事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为重点,商事争议解决规则以国际商事仲裁为重点。同时,在梳理国际商法理论时,力求简明扼要,不做过多的阐述。国际商法是以货物买卖为中心,突出商事组织法和商事行为法的内容,尽可能体现国内外有关国际商法的立法、司法等最新研究成果,比如UCP600的新规则。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注意与《经济法》和《国际贸易实务》的交叉和侧重点。

4国贸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的改进

由于课时的有限性和《国际商法》教学内容的庞杂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教学效果的需要,因此,需要更多地尝试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将单向的灌输授课改为双向的互动教学,学生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参与。

4.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对相关知识点阐述完之后,许多学生还是会有不理解的地方,就需要我们结合案例进行讲解。案例的选取,国际贸易专业侧重于贸易纠纷案,着重相关实务问题的解决;在分析案例时,结合具体案例以及国际贸易中的一些有关的情况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应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务相衔接。一般来说,案例的真实度越高、时效性越强,就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参与度也就越高。这就要求老师要及时关注国际商事领域最新发生的一些的典型案例,及时更新自己的案例资料。

4.2模拟法庭教学法的运用

模拟法庭教学是法学类专业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国贸专业的《国际商法》教学同样适用。特别是在讲解国际商事争议的解决时,可采用此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法官、仲裁员、原告、被告、律师、人等身份,使其深刻体会不同群体的自我权利保护,生动形象地再现法庭审理过程,了解法律程序。当如,如果条件许可,可组织学生到实际法庭现场观摩。

4.3情景教学法的运用

虽然《国际商法》是理论性强且较抽象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设计各种各样的情境。比如,在讲解商事组织法时,首先,让同学们设想大学毕业后的自主创业,将会选取哪种组织形式,接着依次讲解各类组织的设立条件、设立程序、治理模式、解散与清算等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各种组织形式的特点及优劣。

4.4小组讨论法的运用

不仅是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要有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小组讨论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讨论中碰撞出火花,提出质疑、进行分析。小组讨论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对一些有争议的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通过组内成员思想的交流和组间成员观念的碰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