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09:25: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理教育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G633.7
教学设计在双语物理课堂教学层面上的应用称之为双语物理课堂教学和设计。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高中阶段的重点课程,目前,新疆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水平不高。所以,对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培养双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双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目前课堂教学设计的迫切任务。
一、新课程的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教学核心理念,真正的把双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双语学生是发展的人。把双语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尊严、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互相学习,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双语物理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以双语学生为主体的双语学生观,改变教学理念
p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双语物理老师应该采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双语学生为主体的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把课堂还给双语学生,通过各种灵活的教学策略,提高双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充分与双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双语学生的学习需求。
2.设计合理的课程目标,进一步提高双语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双语物理课程,要求双语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关注双语物理学习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为双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
3.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案,提高双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实现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的的创新,需要在以教材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加入一些新鲜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双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综合双语学生的各种意见,来不断完善教学方案,真正做到以双语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双语学生自主学习。
4.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教学工具的进步,通过多样化的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设备等)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双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将来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给双语学生播放现实生活中有关超重和失重的视频,可以向双语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等?”让双语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提高了双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双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原则
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是需要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1.教学目标多元化。高中双语物理教学应当全面提高双语学生的基本素质,实现双语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面向全体双语学生也需要充分考虑满足部分双语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使每一位双语学生地特长得到发挥。
3.教学目标的适应性。高中双语物理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中学双语物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既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又要切合双语学生的实际。
三、新课标下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双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需要对每一节课写出周密教学方案,要使课堂教学优化,必须进行精心地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如图所示,
2.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主要围绕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进行;其次是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难点、重点问题,明确教学任务;最后是分析双语学生情况,双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双语物理教师需要了解双语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内容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已经掌握,是否对新内容具有自学能力。
四、结论
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是双语学生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创新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双语学生对于双语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中提到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重点培养人才,在如今的教育方式上面也从之前的全封闭式教育转变为了开放式的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具有特点,并倡导多元化、平等化、人性化、开放化的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方位的贯彻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并调动教职工的工作激情。
一、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误区
(一)重行政轻人本
据了解,现在高校对于教育管理方面大多数都是凭着经验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用标准的制度来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管教,把命令当成一切,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情感方面不被重视,使学生的个性被束缚。
(二)重集权缺民主
在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方面做决定的时候,不乏有一些领导对于教师的意见不予理会,一意孤行,这就促使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顺利等情况。目前高校中的办事处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职工对于自己的职位认知不够,水平不高等情况。这一系列的问题就表明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缺乏民主意识。
(三)教育管理过于标准化
这一问题反映了很多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缺乏创新性,对于教师、学生的个性追求不够重视,没有创新理念,导致学生的学习权力不是自主选择的,从而使学校对于教育管理工作难以正常运转。
二、“以人为本”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人才
其实教育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但是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本着明文规定来进行管理的,这使学生长期处于一个压抑的环境下,并没有达到原先计划的目的。随着新时代的进步,我国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也有了一些的改变,使学生对于教育管理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这既适应新社会的需求,也使学生有了自主性,便可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和个性,提高了各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有利于管理人员发挥自身潜能
以往的旧教育理念大多是墨守成规,导致高校的管理制度停滞不前,对其学校及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也有所影响。所以,再教育路上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教育教学管理可持续发展,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的创新潜能,这样,不仅培养了教育管理人员及其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使学校处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模式的对策
(一)以学生为本
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高校管理模式大部分都是学校作为管理者,学生作为被管理者。然而这种管理模式显然在新的时代是不受用的,学校要想真正地为学生考虑,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发展,就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行教育教学,这样的管理方式才能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再者要使学生本身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由被动管理变为自我管理,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自己教学中的主人,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被动方,使其能够自主的培育自身的独立创新性,实现自我。并使学校根据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不同培育各个方面的人才,扩大学生的兴趣,把教育理念的重心倾向于学生方面。
(二)以教师为本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是对于学生而言,对于教师管理也是必然的。各高校在对于教师的管理方面也可丢掉旧的教育思想,放宽对于教育制度的规范,减少对于教师在教育方面的管理制度,使教师们有一个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把教师本身的创造力运用到学生的身上,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教育的知识。在对于教师自我评价方面,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为教师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评估系统,使教师在通过自我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予以改正,以此来激发教师在工作中的热性,提高教师在工作中的能力。
四、结语
“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仅在学生的身上受用,还对于全体教学职工有重要的影响。毕竟提高各高校的素质教育是高校管理的重心,素质教育教学是一直以来我国不变的话题。时代在不断地进步才能变得更好,所以,跟随时代的进步,“以人为本”,提升各人的创造力、创新潜能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汤洁,苗迎春."以人为本"构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153~154.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b)-0175-02
1教学背景分析
该课采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该讲课内容为其中项目六“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中的第一节内容—整流电路。该次授课对象是轨道交通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具备整流和半波整流电路的知识;会用电子实验箱搭接半波整流电路;对半波整流电路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在学习中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分析能力不强、计算能力较弱的学习障碍。在行为特征上,他们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善于动手实践,喜欢交流经验,并有很强地展现自我的欲望。
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制订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理解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2)能力目标:能使用万用表、示波器完成桥式整流电路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波形的测量;会分析桥式整流电路中常见故障对电路的影响;会运用桥式整流电路输入、输出电压的公式进行计算。(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和爱护设备意识。依据课程标准兼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职教理念确定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设立难点和教学关键点。(1)重点: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电流的计算。(2)难点: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故障分析。
3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
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借助信息化技术,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实训环境:理实一体实训室。教学资源:学习平台、情境视频、任务单、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PPT、无线投影、在线练习题、录像设备等。
4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项目。教师展示半波整流电路的波形图动画并提出问题:半波整流电路的缺点。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中示波器的波形,并参阅教材共同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展示桥式整流电路的输出波形图动画并提问如果现在需要给手机充电,整流电路部分应选择哪一个?学生观察分析后,阐述它们的不同点,从而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同时引入该次课内容。环节二:分组操作实施任务。教师讲解该节课的任务,确认桥式整流电路的实施方案。学生小组合作,接受学习任务,确定实施步骤。利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模拟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绘制桥式整流电路图。步骤一:搭接桥式整流电路,该步骤包含两个小活动。活动1:认识电路组成。学生在学习材料和动画中通过彩色图片,逐一将元件展示。二人合作,迅速将电路所需元部件在实验箱面板上找出,在任务单中记录操作时间。活动2:搭接电路。学生借助平台资源“桥式整流电路组成”,搭接电路。此过程中,教师强调电路搭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即时录像学生操作过程,以备评价。步骤二:测量整流电路输入输出电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桥式整流电路输入、输出电压的测量,填写任务单。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强化理论知识,使学生熟练使用万用表测电路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实录,以备评价。步骤三: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借助平台资源中的示波器教学视频,学生组内合作,用示波器观察电路输入输出波形并记录在任务单上,教师即时录像学生操作过程。步骤四:分析电路,该步骤包含三个小活动。活动1:分析电路工作原理。学生借助学习平台中的“电路原理”动画,通过动画分析u2正半周、负半周时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过程,并填写学习任务单。活动2:计算输出电压和电流。学生观看学习平台动画并结合步骤二和步骤三的学习成果,理解并记住桥式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电流计算公式,通过做习题进一步强化计算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该次课重点知识的掌握。活动3:故障分析。学生利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观察故障现象,分析故障主要原因。通过典型电路故障的原因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这是该课重点之一。对典型电路故障进行汇总,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理解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电路分析能力。环节三:展示交流效果评价。整个学习过程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环节四:巩固知识自测练习。学生利用平台资源的自测练习环节,独立完成自测练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也看到不足,有利于下一轮教学的开展和课改思路的延续及深入进行。环节五:课后调查拓展任务。课后调查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利用微信平台,提供实际电路图。学生从提供的实际电路图中,识读桥式整流电路,使教学过程能做到师生沟通无限、信息及时反馈。该教学设计通过学习平台,即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步自主构建,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通过自测系统,使学生能够自主强化知识技能,同时老师通过该系统能快速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能及时做出针对性的辅导。通过课堂即时录像,使学生在组间评价打分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技能的自主梳理和自主内化,同时也促进学生对搭接电路的操作规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技术教程-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三大构成的设计理论、设计表现、设计思维,形成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这是艺术教育改革的开端,使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不错的发展。这三类基础课程构成了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现代设计是宏观、系统、多元、生态的大设计概念,现代设计理念是广义设计、综合集成和生态文明构成的设计观,这与以往的艺术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加入了更多的新鲜元素。当今是信息产业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制造方式、通讯交流方式、学习管理方式等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不再一味循规蹈矩,而是根据自己的思想创造出了各种有趣的娱乐方式,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创造性思维呼之欲出。教学方式、模式都改变了很多,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型人才对我国科学技术、人文地理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艺术设计课程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以设计思路训练为主、动手能力培养为辅,激发大脑的潜能。所以,今天的艺术教育课程比以往更为重要,高等学校面对新的形势,要承担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建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代设计理念的内涵
简单来说,理念就是理性的想法。脑海中的想法偏于理性,这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应。理性的思维模式和稳重的思想见解,体现了人的理性思维方式。理念具有区域性、概括性、客观性、间接性、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性。设计理念是设计的价值、目的、意义通过人工物进行的表达。设计理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微小的时间推移都可能生成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所以说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并且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活文化和消费方式的改变等各方面的影响。设计在诞生之初,只是美术图案的装饰,现在的设计已经延伸到了诸多领域,具有宏观、系统、生态的大设计概念,并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现代设计理念应当包括广义设计的认识和综合集成的思维。广义设计的认识。设计是一个概括性的词语,包含的内容非常广。生活中一个简单的预设项目用文字、图案、符号等表达方式构建出实施方案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广义的设计。一般来说,生活离不开设计,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设计研究,每天都有新产品诞生,设计包含了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另外,人们创造各种设计,并且作出合理的决策,设计科学尤其重视从人类设计技能的本质上探讨设计活动的规律,核心在于探索人类面临复杂任务时的设计技能。综合集成的思路。这是一种现论开发出来的新的思维方式。在分析问题时,该思路能够考虑全面,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以思维科学作为理论基础,其方法基础就是系统科学和数学科学,技术基础当然离不开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辩证思维。所谓综合集成思路,做法就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其组成单元,再恢复为原来的主体。不难看出其中的方法思想:分解就是对事物的分析过程,恢复就是综合整理的过程。通过观察事物的自然发展过程,人们制定了相应的研究方法,但是综合集成思想中的分析与综合,成为人类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事物的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彼此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优势互补、相互匹配的有机体,这样的过程才能被称为集成。这种新思想在21世纪被人们提出,在现代设计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的必要性
1.学生的设计理念需要增强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部分学生以死学理论知识、在高考之前进行突击的方式进入高校。对于艺术类考试的题目、实践展现,一些教师并没有认真思考,这对人才的选拔造成了困扰。一些省份的艺术类高考只考一些简单的素描与色彩,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艺术设计了解不多,甚至缺乏基本的艺术设计概念,他们的思想被素描与色彩的固定模式束缚。如,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一项简单的设计室内风格的题目,学生想到的基本上是墙面的绘画风格,没有考虑到室内的结构问题。可以说提到设计,学生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绘画。所以,学生被禁锢的思维应该得到开发。教师应将传统文化思维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通过设计实践,使学生形成一种传统理念基础上的新思维。2.学生的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去一段时间一直被动接受教育,教师注重结果,学生也是应付,作业存在雷同、抄袭的现象。当然,不是学生不愿意自己设计,而是面对自己陌生的设计不知道如何下手,脑中毫无思路。艺术设计教学重在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接受新的设计思想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艺术作品的优劣往往取决于设计思想的高低,取决于能否与当今时代挂钩甚至融合。高校实施艺术设计教学创新,将艺术设计教学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对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能增强学生的设计素养,为其以后的设计积累经验。
三、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的措施
1.引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诸多高校的专业课程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开发出很多新的课程。在新设计理念的指导下,高校针对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不少。现在的课程不仅灵活多样,而且比以前更加实用,教师在新的课程教学中具体采用项目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辩论教学法等多种新奇的方法,在课堂上开展艺术设计作品赏析、设计模拟商业提案和多媒体课件展示等活动,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课堂上,教师在讲解的同时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奖励想法最大胆、最新奇的学生。讨论教学法和辩论教学法应当结合进行,先给学生一段自由讨论的时间,然后分组进行辩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更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让学生在辩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在增强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最后教师的总结不仅能让学生在设计思想方面积累经验,还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2.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增加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艺术设计领域也不例外。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除了要讲解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在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实践。在加强社会实践之前,要做到的是加强研究艺术设计理论。艺术设计是设计者将自己的思想和自然事物相结合创造出新事物的过程。设计者的思想体现了设计者自身的综合素质,设计者创造出来的事物被人们接受和欣赏,说明设计者得到了他人的认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学生不能落下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美学、设计史都是学生应当学习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使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功底,使其未来发展更有潜力。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设计。教师应当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实践,响应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该理念的提出者是包豪斯学院,该学院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意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其主要方法就是让作坊里技艺娴熟的工匠教授学生工艺,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在实际的创作中磨炼自己,不至于在大学中与社会脱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当以学生独立创造出优秀作品为教学目标,通过设计实战,使学生真正掌握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形成自己的创作思维方式。3.在教学中增加数字媒体的应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中增加了新的教学工具——数字媒体。数字媒体为教学提供了很多方便,灵动的屏幕教学让学生对知识吸收得更快,记得更牢固。学生步入社会的困境之一就是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满足不了当前社会的需求,甚至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所以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注重教授学生设计思维和创意,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引导学生走向设计的时尚前沿。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开创性思维和创新理念等。
结语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对学校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现代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艺术设计教学已经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而且将艺术设计学科知识与思维创新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中进行系统应用,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艺术设计教学创新要注重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寻找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帮助学生在教学中把握市场经济的最新动态,为学生搭建进入社会的阶梯。
参考文献:
[1]董敬.传统图案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科技经济市场,2006(11).
[2]郭锐,李龙生.设计创新思考.包装工程,2004(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2-02
大学物理是大学理工科的基础教学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自然界物质结构,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物理和其他教学学科相比,大学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教学难度也相对较高,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物理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信息论与大学物理教学的联系
从信息论的基本原理中能够看出,信息论和物理教学之间有着较高关联性,信息论中对信息数据的解释以及信息的传输原理,对于研究物理教学工作来说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由我国教育部门统一编制,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信息只是进行选择、改造以及组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丰富知识的优秀专业人才。
就物理教学来说,物理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灌输性教学,而是双向的交流教学,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换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老师向学生输送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学生也会向老师提供一定的信息反馈,老师和学生不存在绝对的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的。在课堂教学当中,信息数据经过输入、记忆、变换、加工以及反馈等多个流程,最终才能够真正的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的。上述的信息流程都是信息论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信息论即是对信息的研究原理,信息论研究信息的计量、传输、变化、使用规律以及反馈等过程,利用信息论对物理教学实施研究,能够从理论的角度寻求改善和提升物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基于信息论的大学物理教学设计目的
(一)提高信息传播质量,提升教学效率
信息论是应用概率论以及数据统计的方法对信息熵、数据传输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信息论中指出,信息是生命系统、机器系统等适应外部世界和同步世界所开展的一种交换物质的运动形式。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所进行的便是一种交换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老师的教学内容即是信息,而学生则是接收这些信息的外部世界。要保证信息传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教师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掌握教材的教学中心,提炼准确的教学元素,保证信息的输出质量和输出效果,最终实现大学物理教育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二)优化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
从信息论角度开展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设计,对于改善教学质量也将起到非常积极的租用。信息论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信息的传播路径、信息的传播方法以及信息的传播形式,通过改善信息通道和优化信息传播方法,以达到提升信息量和信息传播质量的目的。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信息论,能够对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指出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来优化知识传播途径,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基于信息论的大学物理教学设计
(一)提炼教学元素,准确输出信息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对信息进行转化,将枯燥的信息转成丰富而生动的图文,使学生能够乐于接受这些信息,让学生能够牢牢地记住教学知识。教材中关键点的挖掘,是信息传输的前提。许多教师虽然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课堂氛围活跃,但是教学水平则一般,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真正的抓住教材的主要思想,没有将教学信息完全的传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大学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抓住信息关键,消除思维屏障。
适当的教学方法,也是提升信息传输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靠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法、互动学习法、实践法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比如,电动势概念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当做是大学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概念的抽象和不便于理解,使得教师难以达到教学预期。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法,带领学生进行试验操作,较低教学难度和坡度,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掌握非静电力的有关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牢牢记住非静电力的作用原理和效果。由此可见,从信息论角度来看,教师要想准确的输出教学信息,保证信息输出质量和效果,就必须要重视信息元素的提炼和分析,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精简教学结构,畅通信息渠道
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高效率转化,就必须要从教学结构入手。所谓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对教学要点的合理布置,课堂教学时间的应用,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整合。
合理的教学结果,能够使信息逐层增加难度,在不断的探索和理解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要点,达到教学预期。大学物理中的许多知识点都相对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教师应该根据信息论进行教学结构的优化和改良。在香农-维纳公示,信息的频带宽越大,则信噪比越高,传递的理想信息量就会越大。信息组块是信息量的一个有效单位,也是测量人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信息论中指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小于或者等于五个组块时才能够牢固的将信息贮存在长时记忆当中。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的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结构的调整,遵从信息块不得大于5的原则,以4个信息块来设计新的教学结构。
(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发挥信息调控作用
在信息论理论当中,信息在完成输出活动之后,信息的反馈则成为信息的重要调控元素。信息的存储和长期保持,必须要有信息反馈的参与。大学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以实现信息的传输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物理学知识。然而,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和交流,学生将无法完全的吸收和消化信息,这个信息的传输工作也便没有真正的完成。由此可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发挥信息调控作用,能够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首先,信息的反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进行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就本堂课所传输的信息提出部分问题,供学生回答和思考。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结果,老师能够较为清楚的了解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吸收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巩固教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之外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和学生的沟通当中了解课堂教学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进行及时的优化和改善。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老师便可以围绕这楞次定律提出相关问题:比如,感应电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当线圈当中有磁感线的时候,线圈就会产生电流吗?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感应电流磁场是如何阻碍原磁场的变化的?会不会将原磁场中的磁感线阻碍掉一半呢?
以上问题的提出,充分的结合了本堂课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学生对该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分析的同时,也是自身加强记忆和信息回顾的过程,这对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够有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基于信息论的大学物理教学设计体会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信息传输质量
通过将信息论与大学物理教学相结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提取的准确度和有效性,使教材中教学内容更为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信息数据不准确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同时,结合信息论理论,实现了教学信息传输的准确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大学物理教学应用信息论开展教学设计的注意点
信息论作为一门专业的应用数学学科,信息论原理较为抽象,导致不同程度的应用困难和障碍,最终影响到信息论的应用效果和教学效果,为此在实际的运用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用信息论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分析,必须要循序渐进,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准备阶段、教学阶段和反馈阶段,分阶段应用信息论开展评估和优化。其次,信息的传播是相互的,信息反馈是优化信息传播路径的关键。应用信息论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反馈,采取适当的手段在课上及课后开展信息反馈和整理工作,认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真正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信息论与大学物理教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大学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双边共同进行和开展的信息交换。教师作为信息的发出者,需要懂得如何去提炼信息元素,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提高信息的传播质量和效果,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康天斌.信息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时空,2009(11)
[2]鲍鸿吉.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J].物理与工程,2010(03)
[3]吴天刚,倪忠强,吴於人.数字化物理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大学物理教学设计[J].物理与工程,2009(06)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需要组织教学,学生在学习中能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并积极投入到练习中,而且在通过多次练习后,学生能喜欢上、能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或技术动作。如何在有限的场地与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实效性与生活性
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其引导性,不能按部就班,通过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展示个性,从而提高体育理论素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将丰富、生动的生活场景引入课程中,使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在生活情境中再现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实践的场地,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练习,提高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此外,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合作学习,学会交流、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体育教学更富实效性与生活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当前,小学体育的教材内容略显单调,教学目标也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局限化,逐渐对体育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改变学生只是简单地认为体育课就是跑跑跳跳的观念,充实、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情感。如在练习短跑100米时,可以提问“咱们班谁跑得最快”、“100米谁用的时间最少”等问题,激发学生们的运动情感。第二,师生互动,丰富学生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比如一起跑步、一起跳绳等。
三、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活动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对于那些失败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为什么会失败、如何才能纠正自己的错误,鼓励他们重新拾起勇气、克服困难,最重实现成功;面对那些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对他们提出表扬的同时,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改正不足,实现成绩的进一步提高。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
如在教四年级体育时,其中有个女生在练习仰卧起坐时竟然一个也起不来。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指责批评,而是教给她方法,鼓励她再继续尝试,果然,坚持了几次,能够做出好几个。当时我马上就表扬了她,鼓励她继续努力。到学期末,这位女同学仰卧起坐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随之而来的是对体育课也充满了兴趣,上课特别认真。其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与机会。成功的条件与机会会给成绩差的学生带来成功的希望,让他们感到只要再努力,一定会摘得成功的果实。因此,在平时练习测试时,我会暂时不给差生定下分数,再给他们几次尝试的机会,让他们抱有希望,从而激发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创新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人际交往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师生之间的交往而无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不可能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小群体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如:耐力跑教学,让学生在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力互利的前提下,自由组合成5—6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我事先不告诉学生跑的路线,而是在学校自然地形的某个点放上写好的提示,全程设有三到四个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跑完全程。学生带着一种好奇、探究的心情进行练习,效果很好。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本身很盼望上体育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与积极性,这是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心理基础。可以从创新教学的分组形式开始,使学习小组形式重新组合,满足小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与学习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的兴趣。
五、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全面锻炼学生
林下经济资源利用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在全国各大院校开设植物资源学课程基础上,适应林业行业“发展林下经济”而开设的具有林业行业特色的本科生课程。林下经济资源利用是一门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发展林下种植业、采集业、森林旅游业等的课程。林下,主要指树林中林冠以下的相对有限的空间。林业行业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是发展林下林菌、林药的种植业。广义的林下经济资源利用,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1-5]。林下经济资源利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总结,为基于课程学习中心和翻转课堂的东北林业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的混合式教学提供参考。
1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1.1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类教学设计的依据
2017年,全国首个“林下经济”博士点学科在东北林业大学成立,主要研究方向分为林下动植物资源高效培育、食用菌资源抚育及利用、林下资源活性成分及深加工利用,依据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定义以及相关博士点研究方向,林下经济资源利用主要是发展林下林菌、林药的种植及其利用,涉及较多的是非木质林产品,非木质林产品、经济植物学的含义[6-14]如表1所示。表1可为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的非木质林产品种类等提供参考。
1.2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类的教学实践
依据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的定义和表1,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为林药、林农药、林果、林菜、林菌、林精油、林油脂、林树脂、林树胶、林纤维、林色素、林淀粉、林鞣料、林草、林花等15类,每一类细化为林下、林中、林上等3小类。主要参考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编写的《中国植物志》讲授资源植物的植物学名、科、属、主要利用部位形态特征、资源分布与生境等,吉林农业大学杨利民主编的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资源学》的植物资源分类、张以山等的《林下经济概论》讲授,如林药资源利用、林果资源利用等。
2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1课程论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林下经济资源利用课程第4学期开课,第5学期学生将接触到更多专业课,专业性和实践性增强。第4学期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自己4学期所学知识申请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来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需要写申请项目的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等。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学科归属植物资源学(经济植物学)学科,所以课程教学可以参考植物资源学和经济植物学课程教学。北京林业大学经济植物学课程采用了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15]。林下经济资源利用课程应用性较强,比较适合锻炼学生写课程论文,来增强自己实践能力。第4学期,学生具备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能力,依据课程内容锻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是比较合适时机。能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学生需要在文字表达、方案设计方面加强练习。第4学期依据课程内容锻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对学生大四撰写本科毕业论文也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2.2课程论文教学实践
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工具查阅文献,撰写课程论文,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国际视野、沟通、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论文,不占用教学学时,单独组织。题目自拟,以林药、林果、林菜等一种资源植物为例,综述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研究,结合植物资源的特点以及林学专业特点(如森林植物资源等),谈谈你对林下经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如林药种植模式案例分析等或科研项目综合性实验方案设计等)。
3理论联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与实践
3.1开放实验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能力培养的依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资源学课程在森林旅游、林学、林产化工等林学院、创新学院、农学院相关专业开设。将最新的学科动态及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先进性[16]。开放实践性教学在其他大学植物资源学课程均有体现[17-19]。
3.2开放实验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通过开放实验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验等(不占用教学学时,单独组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实验仪器获取数据,提取信息,具有林特产品加工利用等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开放实验主要是设计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利用自己学的理论知识去设计解决实践中的科研实验项目问题,为生产实践服务。自己设计,自己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到实验室验证,可以预约,老师给予指导。验证性实验,已经在课程学习中心都有,课程学习中心有实验关键步骤的微视频(1-3min)、学生开放实验照片,供学生网上在线学习。分层次教学,感兴趣的学生就看一下,不做硬性要求,愿意实践一下就预约去实验室体验一下。开放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学生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每个人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依据理论课程,增加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能力,以一种合适的方式,考核学生设计科研项目能力,还有网络在线学习能力,可以在闭卷考试体现,加强这方面的应用题。理论课也一样能培养学生能力,现在互联网发达,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得知识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累积实践经验。开放实验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利用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尤其是综合性科研项目设计中的一个体验机会,闭卷考试时侧重原理应用和方案设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大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辅助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讲解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课程论文、开放实验等教学环节共同实施。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特点和优势,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结合,百花齐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以山,曹建华.林下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全国林下经济实践百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3]李荣和,于景华.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4]王海英.课程学习中心网络资源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广东化工,2016,43(24):162-163.
[5]王海英.课程学习中心在线学习教学实践[J].广东化工,2016,43(13):282-284.
[6]胡延杰.非木质林产品认证[J].森林与人类,2016(3):136.
[7]WickensGE,王维荣.什么是经济植物学[J].世界科学,1991(7):18-21.
[8]杨利民.植物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9]杨雨晴,万志芳.黑龙江省发展林下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6(6):17-21.
[10]王孟生.浅谈如何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17(1):119.
[11]梁珍海.新时期发展林下经济的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17(1):83-84.
[12]张玉柱.黑龙江省林下经济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5(12):101-102,104.
[13]黑龙江省院士工作办公室.2013年院士龙江行暨林下经济发展咨询会在伊举行[J].中国国情国力,2013(9):2.
[14]李娅,陈波.我国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模式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3(3):36-38.
[15]贺康宁,赵云杰.进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水土保持经济植物学”教学改革尝试[J].中国林业教育,2000,18(1):48-49.
[16]蔡靖,张文辉.“植物资源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4):73-76.
[17]任玉锋,魏玉清,周立彪.“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应用于植物资源学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5(16):194-19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2-0061-04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且在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如2017年浙江新高考方案出台后,在高校公布的高考选考科目范围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上榜率排名第三,仅次于物理和化学[1]。信息技术学科出现以后,为追求教学最优化,自然而然产生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以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为宗旨,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最终促进学习者有效达成学习目标,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2]目前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经学者、教师不断探索研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信息素养,但在实践中仍突显出如下问题:①许多教学设计案例中没有设置激活旧知这一环节,导致学生已习得知识无法融会贯通,用于解决问题。②任务驱动法使用的泛化,使得任务设计趋于庸俗、简单;随着学习的深入,任务依然很浅显,学习不具挑战性,无法深入。[3]
当代国际著名的教学设计理论家戴维・梅瑞尔于2002年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五星教学原理,它倡导以改进教学设计过程中只重视信息呈现、忽视有效教学特征的弊端,以实现学生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和主动性强为宗旨展开教学[2],这一教学原理恰为以上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因此,本文结合五星教学模式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并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导线动画”教学为实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一线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五星教学原理及其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启示
1.五星教学原理
五星教学原理也称首要教学原理,它的主要观点:①当学习者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时,学习得到促进;②当作为新知识基础激活已有知识时,学习得到促进;③当向学习者示范新知识时,学习得到促进;④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学习得到促进;⑤当将新知识整合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图式中时,学习得到促进。[4]梅瑞尔强调,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和环境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教与学。五星教学模式结构图不但强调教学过程,同时也注重学习过程,以问题为中心,遵循激活旧知-示范新知-实践应用-整合创新的教学过程,学习则按照知识结构-指导学习-辅导应用-反思创造的进程展开(见图1)。
2.五星教学原理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启示
网络无处不在的21世纪,信息技术与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也是生活的必备技能。梅瑞尔的五星教学原理提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符合信息技术教学最终发展目标,同时给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下几点启示:①将旧知作为学习的起点,以生活实例形式呈现教学内容;[5]②将复杂任务分解成难度递增的子问题,逐步深入地解决,且教师遵循“从扶到放,扶放有度”的指导原则;③中心问题设计应与学生生活实际、实践能力和认知特点相和谐。④在激情中创设新悬念,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实现创新使用新知。结合该教学启示能一定程度上促进解决信息技术教学现存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五星教学原理指导思想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
三、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
五星教学原理认为教学应以任务或问题为中心,以聚焦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开展教学活动。五星教学模式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正如肯普所说,任何教学系统设计都离不开这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构成了整个教学设计模式的总体框架。[6]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南针,一个准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具实效性。应结合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正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强调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学生通过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7]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定位于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超越学生现有水平,具一定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同时目标的设定不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设定的目标太难实现,学生努力学习后仍然达不到目标,将会打击学习激情。基于五星教学模式的教师教学过程循环圈中各环节教学设计要点如下:
1.激活旧知
复杂的学习内容要求学习者具有能将多种知识技能组织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的心理模式。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旨在激活学习者已有知识图式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或经验,激活恰当的心理模式提高掌握新知的效率。当学习者不具有相关知识或经验,教师要提供一些真实经验来引领学习者构建相关的基础知识结构,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2.示范新知
这一阶段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在这一阶段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方式。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呈现方式。二是多媒体的选择。安东尼・贝茨强调,不存在一种超级媒体,每一种媒体都存在其长处和短处。教学媒体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学习环境等的因素考虑。[8]教师应根据学习结果类型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三是学习辅导的设计。教师以实例的形式将新知的示范过程制作成微视频,用于课堂教学。借助微视频示范新知,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疑难可以独自回顾视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且兼顾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那么在展示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停播视频,适时给予学习指导,例如在学习重难点知识时教师给予指导,使学习得到强化。
3.实践应用
实践应用指学习者运用新习得的知识或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或任务应同展示阶段时讲解的事例有关,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性,且问题难度呈递增状态。学习者在解决不同问题过程中,随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教师逐渐减少辅助。
4.归纳总结
经过前几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新内容。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归纳已学内容的概要,对知识进行抽象化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总结、梳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并以一定的组织结构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5.整合创新
这一阶段是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熟练和灵活应用新知的阶段,也是激发学习者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阶段。五星教学原理强调,学生只有将已习得知识或技能应用到解决真实完整的任务中,并能灵活应用,实现创新学习,教学才是有效的。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任务,并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和平台,让其在公众面前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展示已习得的新知或技能,促进学生反思和学习迁移,提高学习者创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例
根据以上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依托对全国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和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的研究,本文尝试总结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应用模板(见表1),并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6课“引导线动画”知识点,设计了以下教学设计内容,具体内容详见表1。
五、结束语
本文以梅瑞尔的五星教学原理来指导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实践,该实践围绕一个真实的完整任务展开,将任务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生呈现问题,学生在解决难度逐级递升的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然后让学生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模式主要探讨教学如何更好地促进学习,可应用于不同类型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设计,如信息技术基础、软件应用技能、算法与程序。[9] 该模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新增“激活旧知、整合创新”环节,促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新使用。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促进了有效学习,可应用于多种学科教学,这是笔者有待继续深入探索的问题,希望在有限的研究范围内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教学设计参考。
梅瑞尔提出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吸引学生深入探究学习,促进学习者融会贯通地使用已有知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并无绝对,每一种教学模式有其本身的应用价值,无优劣高低之分,紧扣目标施教、操练和评估是每一种教学设计所倡导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方秀芬.2017年浙江新高考技术变成一匹“黑马”[EB/OL].http:///s?__biz=MzAxMDAwMzU1Nw==&mid=205445258&idx=2&sn=65af07746e932a44ae94f63545b7c961&scene=5#rd, 2015-3-24/2015-4-23.
[2]刘小晶,张剑平,杜卫锋.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 82-89.
[3]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误区及浅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0):31-32.
[4]Merrill M D.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2,50(3): 43-59.
[5]孙文波.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五星”教学设计的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
[6]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
引言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小见大,有助于探索真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但是这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和策划。但由于在现阶段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经常会出现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相混、将小组讨论直接等同于合作学习,甚至对学生进行全程“放手”管理,认为此举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民主性等众多教学误区,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核心素养是对一个社会性的人最全面的概括,是指一个人未来能独自面对生活拥有的解决问题的所有能力。主要包括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实践三大方面。
(一)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学科素养自然是指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的掌握程度,是知识普及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环节,深化教育改革,必须使学生真正的从自然科学的学习中领悟到格物致知的理性思维和严谨踏实的学术精神,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在探究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人文情怀是我国教育现状最薄弱的一面,包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继承与发展,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和家庭教养以及学生的审美态度与情趣。
(二)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现阶段教育中出现的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欲望,在知识授予中处于被动状态。加上独生子女的社会环境,来自家庭对于学生的管束相对较少,自制力的培养应当从小事做起,教师必须负起责任。同时,学生的认知、经历有限,难以形成对事物完整准确的认识,对自身的定位也会欠妥当,容易出现眼高手低,懒惰自私,很难对自己的人生尽心规划,细心筹谋,需要他人从旁引导。
(三)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实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此观点脱离了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被现代社会淘汰掉的观点,但现实中还大量的存在。学生应当“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成就感。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
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对初中生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效的塑造。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策略:
(一)课程的调整与合并。一方面,简略课本中一些单调乏味、空洞的教条化内容,开发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引例鲜活生动的课题,赋予课本崭新的生命力。以兴趣为引导,使学生用单纯的信念去学习知识,而不是简单偏颇于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国学中汲取仁义礼智信等美好的品德与修养。
(二)教师和家长的协调与沟通。初中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心理敏感脆弱,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怀和疏导,尤其是家长和教师,必须做好协调工作,相互配合,与学生积极交流,关注其情感变化,理解宽容其过失,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心态沟通,如此才能达到切实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各界的人文关怀。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全社会要重视人才的个人修养和品德,加大对道德败坏,屡教不改的青少年的处罚力度。
三、现阶段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一)教学与学习目标相混。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本身并不相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容易误将二者等同对待,直接从教学大纲或是教辅书中照搬其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导致预设目标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虽然制定出了具w明确的教学目标,但这仅仅是建立在其想要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基础之上制定而成的目标,并非真正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其依旧未能够通过学习历史与社会形成较好的核心素养。
(二)视小组讨论为合作学习。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通常会选择使用小组讨论等方式,但小组讨论并不等同于合作学习。教师在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生小组讨论管理等方面均明显表现不足,许多教师为了能够方便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往往直接让学生与其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而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则常常千差万别,同时教师并未重视对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划分,因此经常导致只有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只是在小学讨论当中全程充当倾听者的角色,并未能够真正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因此也很难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过度重视课堂活跃度。在核心素养当中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活跃的思维和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在该方面的能力,教师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说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按照顺序依次发言,在看其活跃了课堂气氛之下,学生并未对讨论内容有着明确的认知,很多情况下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只是各说各话,并不懂得如何在讨论过程中吸收他人的论点论据;而教师对于讨论时间也未能进行合理把控,学生未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问题的深化讨论,此种低质量的课堂氛围并不能够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其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受教材局限。历史与社会想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并具备相对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并有意识地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在将其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事实上,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是老老实实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教学,就是过于重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常常会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的单科课程知识,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尤其是受到升学考试等影响,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则更加倾向于将重点教学内容放置在帮助学生尽可能掌握最多的知识技、能方面,对于其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则稍显欠缺。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习惯,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良好的工作作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与人交流中得到智慧和启发。以搜集相关学习资料为例,譬如说在八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或是图书文献等搜集有关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方面的文字、图片、影音视频等各项相关资料。但为了避免学生只是简单地搜集资料,而未能对其进行细致浏览和深入分析,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等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就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某一方面,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军事方面等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分类,鼓励学生在小组之内进行任务分工,选出组长、记录员等,总结出秦始皇为何要统一的原因、具体的统一过程以及统一表现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经过小组内部的整合之后再在教学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由此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基本掌握相关教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当中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而学生在积极提出自己看法与见解的同时也是激发其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知行合一。基于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比如,学校组织游携手、徒步毅行的活动,教师随行可以讲解的时间、原因、艰难不易及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学生经过此次行走,一定获益匪浅。实践活动的增多不是徒劳的,会使知行合一的思想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得他们拥有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行动力。
(三)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在有意识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发散型思维,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以综合复习《八下历史人物》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设计评选“全球十大人物”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推选本小组的“十大人物”,并在纸上写出推选人物的具体成就,在全班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当中对人物做出的贡献与成就、发挥出的作用等进行简要概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杰出人物身上具有哪些高贵品格,对你又有何启示,学生自己应当通过何种方式向优秀人物学习靠拢,在层层的深入和反思之下,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激发和活跃自身思维,在建立一种家国情怀之下运用自身的创新思维完成课程内容学习。
(四)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创新和互动,令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讲故事,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教学,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比如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实地探访活动,与战争中幸存的老人交流,最终以书面形式上交感想,体会战争带给人民的影响,从而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古今中外,历史不是孤立的,都有相通之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推演历史,将历史,地理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互相贯通。例如从古代的历史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如何指导当今社会的发展,古代各国文化的交流发展与当今中西思想的交融,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对如今网络文化的影响。
学生的知识面往往有限,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开阔眼界,锻炼文笔,进行课前演讲,使学生摒弃懦弱无为的思想,敢说,敢质疑,敢于承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使其未来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多方位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个人的力量是单薄,汇聚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一定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改善,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大助力。
课堂教学是新观念、新方式实施的主要渠道,依托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模式化的教学设计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课堂,无法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向来不受学生重视,他们认为课文枯燥无味,且考试极少涉及课内知识。然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能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保持这样的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心理学告诉我们,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激发学生思想的积极性,为提高学习效率铺平道路。
创设情景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运用导语、设置悬念、设疑讨论、现代化手段等。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选择一种或几种相结合的方法,都能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
2加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学习方式
课堂不是照本宣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不是万能的。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讲,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交流。教师接收不到学生的反馈,学生有没有真正接受所学知识无从得知。新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方式。
新课改理念下,学生基本是六人一组围坐。六个人不同的思维撞击在一起,更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身为一个组,组内的合作与团结也是学生今后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新课改下小组讨论十分激烈,每组都会得出一个结论。这是每位组员比较、说理、筛选出的一致答案,每个人都切实参与其中,不同的思想交流,开拓思路,相互学习,学习效率有明显提升。
3打破学科界限,课内外结合
早在政治中我们就学过,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与其它学科、与生活密切联系。传统的教学只讲课本,然而这样使得知识相互割裂,变得艰涩。新课改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
语文教材当中,收录的课文不仅是小说、散文、诗歌等,还有说明文和科技文。在每篇文章当中,或多或少地都会涉及生活的常识、道理在其中。文章都是源自生活的,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不同的风土人情,见识到更多的科学技术,感悟到他人的生活哲理。语文学习的空间广阔,课堂学习只是给学生引一条路子,必须为学生拓宽学习道路,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宽视野,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到生活中去解决课堂上产生的疑问。
4强调语文实践,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通常的实践在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要求,主要涵盖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3―04
一 引言
新手教师通常会运用各种教学设计模型来对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运用设计模型的实践效果上,新手教师往往并不成功。美国教学设计领域的著名学者Reigeluth等曾清晰地描述了教学设计和技术(IDT)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之间所存在的断裂与分离。他指出,“在教育实践情境中,大多数教师其实并没有成功地运用过系统化设计模型,其原因就在于,这些模型是对现实教育情境的高度精炼,而新手教师往往在缺乏真实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学习,这就导致他们对设计模型的理解常无法通达设计理论的本质及其实践真谛”。[1]为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以研究专家知识见长的著名学者Ertmer曾提出了一个应答性教学设计模型(responsive instructional design)来帮助教师设计教学。该模型在欧美各地颇为流行,它实质上为一个教师发展模型,试图在响应教师的设计需求中,精致教师的教学(及设计)实践经验。正如Ertmer[2]所指出的,“尽管这一模型十分类似于ADDIE模型,但它的每一步都要求对教师(模型的用户)感知到的需求、目标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其教学经验的扩充与精致给予支持。”
但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应答性设计模型存在一个重要缺陷,即“该模型更有助于在职教师(已经具有一些设计技能)获得专业发展,但对新手教师(特别是缺乏设计知识、设计经验和反思倾向的职前教师)而言,并不具备特别的针对性”[3]。实质上,当新手教师进入课堂教学情境之后,就会发现真实的教学充满了复杂性、变易性和文化多样性,教学设计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是一个有着反思意识的、对独特的教育情境有着敏锐感知力的独立行动主体,特别是对新手教师而言,“建立和生成一种对教学的深刻的自我认知意识和能力,要比仅仅掌握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流程和具体设计技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4]
由此,促进新手教师成为有目的的教学设计者和反思性实践者,成为能处理教学复杂性的专家,正逐渐成为教师发展领域的共识。那么,如何理解新手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绩效?他们与专家设计者的核心差异在哪里?已有的教学设计模型,在帮助新手教师发展设计能力上有什么不足?能否提出一个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设计模型?本文即就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二 新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理念分析
面向新手教师的有效设计模型的构建,需要在如下两个方面作铺垫性研究,即,一是对新手与专家的教学绩效差异展开比较,为新手的发展找到生成根基与实践目标;二是对影响新手教学设计能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剖析,为后继模型的建立寻觅有效的构造要素。
1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教学及设计方面的绩效差异
Bransford等曾在名著《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对新手与专家的差异做过十分详尽的比较,他们认为,专家和新手的绩效差异反映了两者在实践表现及其结果等方面的本质上的差异。而Hogan等[5]则特别地就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在教学及其设计方面的绩效差异做过细致的描述。他们指出,专家教师会将教学的规划看作是对教学事件的脚手架式的支持,而新手教师却把课堂的规划看作一种单一的日常片段,且与整个课程无甚关联。有经验的专家教师会在规划一节课时追求更多的细节(诸如设备的可获得性、学生的能力和先前的知识等)。相反,新手往往忽视这些细节并径直去开发一节课。专家会把课堂看作是由那些具有个性差异的、拥有不同先前知识的众多个体组成的异质性群体,而新手则会把一种群体的身份粘贴到整个班级中,并把教学策略奠基在一个有关能力、知识和兴趣的普遍性层次上。事实上,专家往往会在整个课堂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在引入新的教学材料之前去理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新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先前知识和新知识之间联系的重要性。
很多研究表明,有经验的教师会使用“弹性的”教学规划方法(这种方法在教学实施阶段对于变化是开放的),并且与使用“固定的”教学规划方法的教师相比,他们在技术整合方面更加富有成效。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专家教师拥有更加深刻的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和教学专家知识。[6]
2 设计中的反思性实践: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关键
在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思想的影响下,反思性实践一直都被认为是教师发展的核心成分。而从本世纪初开始,反思对于教学设计者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新手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意义,得到了包括Jonassen、Rose等教学设计领域诸多顶级学者的关注。
著名心理学家Schon是杜威思想的忠实信徒,他曾提出了两种反思的类型[7],即,对行动的反思(reflection-on-action)和在行动中的反思(reflection-in-action)。前者表达了一种对事件的回溯性评鉴,后者反映了在事件的展开过程中的即时考量。Killion等[8]则扩展了Schon的思想,并提出了面向行动的反思(reflection-for-action)的观点,即是指一种引导未来行动的反思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Jonassen[9]通过研究发现,“这三种反思倾向在专家教师和专家教学设计者身上经常能够被发现,它们构成了新手与专家之间差异的核心内涵”。实质上,职前教师会把他们关于教学、学习、儿童和文化的先前教育经验与信念带入到各种设计情境中,它们强烈地催生出那些深深印刻于心灵深处的图式且难以改变。因此,如果新手教师要生成一种灵活的、易变的适应性设计图式,则首先需要使旧有的图式显性化,并成为进行自我反思与有意识辩驳的直接对象。Howard等[10]通过研究也指出,“教师需要发展对如下方面的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即,他们自身的背景和信念是如何形塑了他们对教学及其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总之,对于教学设计者和教师教育者来说,培养反思能力与倾向是促进新手教师发展的关键,其核心要点在于,帮助新手教师超越教学的技术层面(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和情境层面(对实践、结果、意义和假设的分析与澄清),而上升到批判的层面以对自身知识和观念进行质疑。正如应答性教学设计模型所试图表明的,为了能提升效能并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他们的信念需要变得公开化。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发展新手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展示教师的信念和设计决策、促进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3 对已有教学设计模型的辨析与思考
内在于教学设计领域中的系统化方法及其特征在已经开发出的各种教学设计模型中均得到了明晰的体现,这些模型尽管表述不一、形式各异,但都可化归为如下三个成分之间的线性关联,即分析、策略和评价。[11]但总体来说,这些模型只是对教学过程的视觉化、通用性的描述与概括,它与真实的、复杂的、多变的教学现场及情境仍有较大的距离。史密斯与雷根[12]进而提出了对教学设计实践的更为现实化的模型表示――蠕虫团模型,即分析、策略与评价之间是相互交织、往复循环的非线性过程,并且,在解决设计问题的真实过程中,设计者需要进行大量的反思、决策等反复交织的心智活动。不难想见,以往的职前新手教师的教学设计课程只关注设计模型及其阶段的技术化诠释,丧失了设计模型在教学现场的动态生成根基,剥离了反思、决策、直觉等非线性心智内涵,这极易导致新手教师难以真正内化教学设计的系统化与复杂性之真谛。
Baylor等曾经创建了两个面向职前教师的“自我反思工具”[13]:教学规划的自我反思工具和建构主义规划的自我反思工具。Baylor等认为,这些认知工具对于监控与自我评估是颇具效用的。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意识到,这些反思工具所引导的反思都处于“技术的”层面,它关注的是达成教学目标的结果和效率,因此,“反思工具中设计的导引性问题并没有把教师推向一个更加深刻的、实际性的、批判性的反思层次”[14]。
三 面向新手教师的IDNT模型:引介与简析
Brantley-Dias 等在诸多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新手教师的导引性设计”的模型(Introducing Design to Novice Teachers,即IDNT)(见图1),以帮助新手教师生成具有反思倾向、意识与能力的专家设计者。从国外教师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这一模型在支撑新手教师的设计能力发展上具有较好的实效性、普及性与推广性。
1 IDNT模型:两部分的整合模型
IDNT模型包含如下两个部分之间的整合,一是课堂/活动的设计导引(该模型中的阶段1、2、3、4),另一是促进反思和信念识别的元认知过程(阶段5)。第一部分包含四个阶段,即,分析阶段、目标阐明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第二部分则是元认知阶段或反思阶段,它是指对教学的一种回顾、审思、辨析与重新决策的思维过程。在IDNT模型中,反思的发生既可渗透在第一部分的四个阶段中,也可出现在一段教学的初步完结之后,其目的在于为新一轮的问题识别与决策生成,提供信息来源与理性根据。模型中的各阶段之间是彼此交互、相互影响的,这体现了设计过程的非线性、整合性等特点,也表征了专家教师(或成熟设计者)的设计图式的基本特征。由此,IDNT模型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新手教师提供一个对设计与反思的真实模拟,并向其展示课程设计和传递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15]。这也反映了该模型的提出者Brantley-Dias等[16]的初衷,“通过与新手教师探讨如何设计、评价和修改教学,可以向其展示设计的递归本质,以及作为专家知识特征的‘弹性’设计模式”。
2 反思性实践:IDNT模型的最大亮点
IDNT模型所强调的反思,既是渗透于设计过程中的反思(即在行动中的反思),也是一种设计与实施的阶段性完结之后的反思(即对行动的反思),更是指向愈加完善的设计活动的反思(即面向行动的反思)。由此,反思性实践包裹着教师对情境细节的敏锐感知、对行动绩效的审慎洞察以及对个体差异的细微辨析,并帮助教师在有效教学的设计过程中,理解教学的复杂性,逐渐内化与形成专家教师所拥有的‘弹性’设计图式。
(1) 教学问题解决能力与教学内容知识――元认知的总体目标
模型中所设计的元认知阶段旨在帮助新手教师发展教学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教学内容知识。其实,模型借鉴了Schon所提出的“行动中反思”的观点,即,教学问题解决是指教师所拥有的在过程中分析学习情境、选择适当的策略或介入、在教学的同时修正教学等的能力。而教学内容知识则表征了教师如下方面的能力,即,识别学生的学习困难与错误概念,并能流畅地对学科内容进行适应性改编,这可通过“最有力的类比、图解、举例、解释和展示等方法――简而言之,即,对学科进行表征、构划以使其对他人成为可理解的” [17]。
(2) 学生数据与经验数据――两个重要且关联的反思来源
学生数据和经验数据是教师反思的两个重要的、且彼此相关的来源。第一,对学生数据的反思表明了新手教师需要对课堂中的正式或非正式评价所反映的学生绩效赋予意义,教师需要思考,“学生对内容具有什么样的理解或错误观念?”第二,教师随后就需要反思与学生学习有关的他们自身的教学经验,这一经验数据来源于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关键事件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事件时刻都在发生,而关键事件却产生于我们看待情境的方式。对关键事件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达到更加深刻的反思层级,并为教师提供挑战自身的教学与学习之图式的机遇。由此,新手教师可以逐渐地从学生的视角去理解教学事件,并去记录在教学片段中所发生的事情、他们的感想以及事件发生的原因――从每一个参与者(教师自己和学生)的角度去加以记叙。随后,他们可以围绕这些片段对教学、学习与教育等方面进行分类,并将其与教育理论、专业标准等联系起来。
(3) 对图式与文化意识的反思――教师本体的追问与改进
如果说对学生数据与经验数据的反思更多地指向教与学的外部关联性状态,那么,对图式与文化意识的反思则是教师对自身内在的思想状态的本体性解读。因此,在前面两种类型的反思基础上,新手教师就被要求去思考自身的文化背景、信念、偏见和文化概念,并思考上述的各个方面是怎样去影响课程的设计、实施以及学生的理解与感知的。进一步,他们也被要求去描述有效教学的心智模型,并将其与自身的实践进行比较。实质上,随着新手教师从元认知活动中获得的洞见逐渐增多,他们就更易去对当前的活动与未来的课堂做出改进,并从反思逐步向行动迈进。
四 小结
教学设计与学习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促进新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关键在于,让教师在真实经验的反思性参与之过程中,逐渐生成有效学与教的心智模式。IDNT模型为新手教师提供了一个解构内蕴于真实教学设计中的心智过程的支持性框架,由此,通过对该模型的参与式应用,新手教师就有可能逐渐地累积教学设计的实践智慧与真实经验,并逐步成长为有着丰富的设计知识与反思倾向的专家设计者。
参考文献
[1] C M Reigeluth, A A Carr-Chellman, Whistling in the dark?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in the schools. In R A Reiser, J V Dempsey(eds.): 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M].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 Education.2007:239-255.
[2] P Ertmer, Responsive instructional design: scaffolding the adoption and change process[EB/OL].
[3] A Kitsantas, A L Baylor, H Hu, The constructivist planning self-reflect ive tool(CPSRT):Faciliating a constructivist instructional planning approach[J].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1,41(2):39-43.
[4] M Moallem, R S Earle,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and teacher thinking: Toward a new conceptual model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8,38(2):5-22.
[15][16][17] L Brantley-Dias, B Calandra, A practical design model for novice teacher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7,47(4):33-38.
[5] T Hogan, M Rabinowitz, J A Craven, Representation in teaching: inferences from research of expert and novice teacher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3,38(4):235-247.
[6][13][14] D Tubin, S Edri, Teachers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ICT-based practices[J]. Planning and Change, 2004, 35(3&4):181-19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81-02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在备课期间对于一节课的书面设计,是一种具体教学方案,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划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实施教学的设计蓝图,也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①然而,目前中小学的教案设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把教案设计成万能型,无论上哪一课都套用固定的模式,甚至有的教案只是教学参考书或教案模板的翻版。
现今的许多教案缺乏阅读教案设计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教学安排随意化,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案设计束缚了师生灵性思维的触发,桎梏了课堂的开放性。科学和合理的教案计划、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设想,才能在把握课堂教学总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有效实施开放性教学,而没有计划的开放教学只能是脱了缰绳的野马,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学。②
以下从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阅读的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五个方面对于漪特级教师阅读课教案《春》进行分析,她的教案以及《教学后记》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 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认为阅读教学应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科学的语文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安排教学程序,让学生直接接触整篇课文。这一理念体现了古德曼“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认为阅读是猜测的游戏,学生通过感知全文,对课文形成整体了解,形成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教案《春》在教学第二个步骤中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同时设置了情境:学生正处于阳春三月。让学生体会自己感受的春天与作家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认识文章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和歌颂春天。这样的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首先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而不是拘泥于字句、段落。《春》这一教案整体感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创设了春暖花开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现实的春天与作者笔下的春天的不同,这样就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进行“自上而下”的猜测,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春天的感知。因此,此时学生的整体感知以及对文章的猜测,在阅读全文之前就已形成雏形,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目前许多教案也会把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设计进来,但只局限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对于整体感知的能力和效率都存在不足,可能对课文只形成了相当模糊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如吟诵一段类似主题的诗歌或者放一段相同意境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形成整体感知,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比较自身经历与课文描写,启发学生阅读。
2.重点击破
对课文的重点突破,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局部分析”,使学生从微观上加深理解。这一理念体现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一部分就是在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之后对于课文中细节上的问题进行把握。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重点突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的理解。
《春》这一教案中,设置了“讲读体会”这一环节,把课文分成三段,通过教师设问各个击破每个段落中的细节问题。如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让学生体会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上一步的整体感知中,学生对于全文只是形成了大致的概念,并没有深切体会词语使用的精妙,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明确课文中哪些修辞、表达方式、词语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学习,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引起学生重视。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改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理解的同时要加强阅读课对于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也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体现了交易阅读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理解和体验,启发、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于漪在对这篇教案的改进中提出,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即在教案中示范课文如何描写景物,举一两处典型的地方,带领学生分析之后,再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及小组互助合作式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重点词语和修辞的运用,形成自己多样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她加强了单元之间的联系,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还对导入课文也重新作了教案设计。这样做就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理念暗含着语文阅读心理学的知识,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体现。也就是在教案设计中,需要安排“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不能忽视“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对于重点语句和段落的重点击破。并且,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设置问题答案并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教师的思想,而是为了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
关于阅读,王小明老师认为可分成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包含的心理学知识。
二 阅读整合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首先,整合过程包括两部分“激活个体头脑中所具有的与所阅读内容有关的原有知识以及将这一原有知识与课文中的新信息整合起来而理解新信息的意义。”③也就是说阅读需要提取原有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提取不出来就很容易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春》这一教案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取原有的知识,形成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于漪在导入部分用学生学过的描绘春天的古诗引入,展开对春天的想象。这样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在讲“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时,为让学生理解“逼”字的含义,她让学生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学生回想起了“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句,促进了对“逼”字的理解。④于漪老师教案中通过触发学生原有知识中对于“逼”的描写,对课文中的新知识加以整合。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导入部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不能随意地设置和安排,而是要调动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的整合。
三 阅读组织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组织过程就是“把握课文的要点及要点之间的关系。”⑤要建立文章的结构,不仅要明确每句话的含义还要了解要点形成的结构。阅读教案的设计基于这一点,应该明确列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春》这篇教案中,安排了让学生分层,并在教案中列出“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第2~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这样明确层次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带来清晰的思维。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对课文划分层次,但是落实到教案上,有时会忽略,其实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划分层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同时也能使教案形成清晰的结构,促使教学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
四 阅读精加工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在精加工这部分中,外国学者认为学生在阅读中会进行推断,有些研究指出给学生设置推理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对于“自上而下”阅读猜测模式的训练。
《春》这一教案中让学生推断花下是什么情形,哪个字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学生通过“闹”字推断出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当然推断题更多地运用在叙事题材作品上,特别是对于小说、喜剧情节的推断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通过若干推理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
五 阅读监控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阅读监控实际上是元认知对于阅读的影响。许多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阅读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阅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预设目标,明确阅读任务,带着具体问题阅读。
《春》把课文分解为三大层次,每个层次包含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师为学生在本层或者本段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把每个问题分析理解透彻后,就能对整篇文章很好地把握。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阅读的自我监控,不妨规划一份课文预读“自我监控问题单”,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明确阅读的目的。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要求。教案的设计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整体感知是对全文大体的感悟,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重点击破是对于课文细节的把握,学生形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中重点突破,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理解的细节内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体现的是教学并不是向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引导、激发学生形成交易阅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关于阅读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中包含的心理学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段落层次的划分,内容的推断,自我的监控。这样的教案蕴含着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注 释
①雷家祥.关于语文教案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1(19)
②邹小平.刍议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案[J].科学咨询,2012(2)
③⑤王小明.阅读与阅读教学:心理学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④瞿葆奎等.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