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

时间:2023-06-16 09:25: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

篇1

杂文以短小精悍的讽刺幽默为主来鞭挞丑恶时弊,用求索真理来诠释人生。因此,通过语言视角,能精准地把握文章主旨以及文本情感。语言是杂文的情感语言之一,有言外之意也有无穷意味,是生动概括的“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是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衬托具有明显战斗力的讽刺。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它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自主参与到语言实践之中,要用自己的语言活动来表达对文本的感悟。因此,品味语言是个性化阅读、感悟文本的第一步。

作为经典杂文,《拿来主义》犀利风趣的言语中所蕴藏的就是独到的艺术性和独特的思想性。如果将教参的要求强加给学生,就会造成一味的灌输行为,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没有丝毫的兴趣听。而以杂文语言特点为切入点,倡导个性化阅读就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论证中主动接受知识,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文本中,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品味语言,完成与文本、作者之间的亲密接触。这既体现了课堂的民主性,也增强了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

教师在课前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本:“众所周知,鲁迅的杂文一直被冠以具有标枪、匕首般的力量,在文中有哪些句子能感受到这种力量?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杂文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各抒己见。”在阅读完课文后,有的学生说:“送古董送活人一直到什么都送光了,说的是堕落与倒退,不是讲进步,这是典型的反话。而不知后事如何恰恰说明了这是一种数落,讽刺那些人热脸贴了冷屁股,甚至是不受欢迎。”有的学生说:“数量有限的几张画,却挂了数个国家,这根本不是发扬国光,恰恰是民族的耻辱,这也是在讽刺。当时国力衰竭国库空虚得可怜,根本就是在打肿脸充胖子,一味的送和败家子没什么区别。”还有的学生说:“作为当时时尚词语的‘摩登’,恰恰说明了当时‘送去主义’已经变成了一种流行趋势,其实质就是卖国求荣、崇洋。作者用了‘摩登’一词,正是在诠释对比‘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主义的错误态度是相同的,谁是谁非不言自明。”由此可见,阅读后的对话是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实践者,自主个性化的阅读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步骤。只有学生精准地把握文本语言,才能在品味中理解讽刺幽默的独特效果,也间接掌握了文本的深意。

二、品味语言,探究杂文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杂文中的人物是一类人一群人,而非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因此,杂文对人物的刻画是最生动传神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以往大家读过的小说中,都是通过外貌描写和肢体语言等形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那杂文是不是也是如此呢?请大家带着思考继续阅读课文。”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分析杂文人物形象的教师少之又少,但是学生还是很有兴趣地去分析语言,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学生说:“闭关让国力衰竭却还硬撑着说不让别人来,其实已经无法阻止别人来了,这种闭关主义者的可怜与无奈把‘自己不去还不许别人来’写得淋漓尽致,一个‘捧’字恰恰说明了奴才狗腿子不知廉耻的丑恶嘴脸。”有的学生说:“文章的第三段,尼采疯了,中国疯了,这正是说明送去主义者不仅是掩耳盗铃的疯子,也是地地道道的败家子。‘徘徊’更是说明了这帮胆小懦弱的疯子在极度愚蠢在外强内干中洋洋自得。”有的学生说:“拿来主义者是自私的,他们只与所谓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借此来说自己宽容有礼,其实这正是值得同情的地方,摇尾乞怜的亡国奴不仅行为懦弱可怜,更是主观思想行动上的矮子,拿来‘废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奢侈地生活。这里正是说明了作者的勇敢和拿来主义的勇猛。”

没想到一个问题会引来这么大的反响,教师切实地体会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回答和思考多数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正说明学生已经找到了个性化解读作品的钥匙。同时,也说明文本解读应从文本主体出发,只有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才能完成对作者的心灵解读。精神上的对话就是对文本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探究,只有感悟文本,灵魂才能触碰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正如王尚文先生说的那样:课文只是学生与作者内心对话的桥梁,只有将文本主体变成自身感悟,才能完成心灵与心灵融合的微妙境界,才是语文素养融入人文素养的过程。

三、品味语言,把握情感走向

个性化阅读不能背离作者,作者的精神世界会完全体现在文本之中。同时,个性化阅读不是复制作者思想的过程,而是一种实际性的创造过程,要实现作者精神世界与学生精神世界的对接,首先要充分开发学生的精神创新和思维活跃能力。针对这个目标教师可以设计第三个问题:“找到文本中的情感倾向与打动内心的句子,并加以阐述。”通过学生对语言的反复咀嚼,不拘泥于旧说,大胆说出各自的看法,不仅在品读中感受到了杂文的独特魅力,也精准掌握了作者的情感倾向,逐渐形成了属于学生自己的阅读情感。

篇2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1.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情境教学,意味着摒弃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使学生能置身其中,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情境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采用情境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从而获得独特的个性化体验,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3.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情境之中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联想和想象,对问题产生更新的认识和领悟,激起创造的无限热情。

那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如何创设有效教学的情境呢?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二、高中语文课堂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策略

1.借助导语,入境生情。“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的导入恰似一台好戏的序幕,只有吸引观众,才能顺利开演。学生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一片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渴望拥有独特的审美体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造成有效学习的心理场,使他们进入到特有的情境之中,产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时,笔者借助故事来导入: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一位记者问他:“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笔者引人入胜的故事同样受到学生的欢迎。的确,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借助这一故事,不仅结合了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原则,而且起到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产生探究欲望的效果: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学生很快就进入到了文本情境中,情感体验之旅就此拉开序幕。

2.创设问题,情随境移。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激发的。新课程强调:语文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领域的情境,有目的地把学生带入到一种入境的最佳状态,让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探究等方法得出结论,获取知识,最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杨绛的《老王》时,分析完老王的形象后,笔者抓住文末“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之情”这句话,提出了诱发学生深入思维的问题:谁是幸运者?谁是不幸者?作者为什么感到惭愧?学生本以为已经理解了老王这个形象,已经握住了文章的脉搏,这几个问题又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认知任务之中,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内驱力,进入到更深一层的文本情境中,理解了什么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大的善。实践证明,层层深入,巧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解读作品不满足于表面,而是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把握作者的主旨。

3.生成对话,情境互动。“对话”在语文情境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有效方式。《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李镇西老师曾用生动的语言勾画过一幅师生对话式情境教学的优美图景:“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生成对话的过程中,教师放下了权威的架子,放弃了知识的拷贝,学生敞开了久闭的心灵,激起了内在动力,在对话的土壤中,师生共同入情入境,开出智慧的花朵,结出探究的果实。

教学《祝福》时,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后,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对话情境:同学们,如果我是祥林嫂,又生活在现代文明的时代,我就要写一份控诉书,大家帮我想想,我该控诉谁呢?有的学生说该控诉鲁四老爷,因为他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有的说该控诉鲁镇上的人,因为他们太冷酷麻木;有人责怪鲁妈,是她把祥林嫂推向了深渊;还有同学说该怪自己,没有一点反抗意识……一石激起千层浪,师生都沉浸于积极的“对话”中,教师以敞开的心怀真诚面对学生,以一种平等、民主的心态走进学生,学生乐于学习,各抒己见,既密切了师生情感,还训练了思维,提高了课堂效果、教学效率。

篇3

1.问题要有整体性和集中性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探究的问题要少而精,以1―3个为佳。问题要聚焦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因此,确定问题不能四面出击,支离破碎,要从整体出发,紧扣目标,突出重点,强化难点,高度集中。

2.问题要有层次性和序列性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体现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问题的排列要科学有序、纵向展开、环环相扣。如教学《拿来主义》,可以就这样四个问题展开教学过程: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实践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这四个问题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从课内探究到课外延伸拓展,层次清楚,形成一条梯度分明、严密有序的问题链,能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

3.问题要有开放性和生成性

问题要有张力和生命力,问题思维的指向应该是发散开放的,而不是聚敛封闭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或横向延伸或纵向拓展或反向求索。比如,问题“探究《陈情表》高超的‘陈情’艺术”,不如“评价《陈情表》的‘陈情’艺术”。因为“高超”二字限定了学生思考的方向,大大压缩了课堂生成的空间;而“评价”二字又耐人寻味,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二、呈现问题的策略

1.激情呈现

营造情感氛围,从感情上叩击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感奋起来,情动起来,能够达到以情激情、以情激思的效果。例如,教学《窦娥冤》,教师先不妨用沉痛的语调悲愤地叙述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情,在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后,再不失时机地展示教学问题:《窦娥冤》为什么会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学生便会在情感推动下迅速展开探究。

2.引趣呈现

机械呆板、单调乏味的环境氛围抑制人的灵感和思维,而趣味横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则使人思维活跃、活力四射。因此,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因素,并引进生活活水,创设鲜活的趣味情境,能够以趣引趣,以趣促思。例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呈现问题前,多媒体出示几幅漫画: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别里科夫却穿着厚厚的大衣和长筒雨靴,戴着深深的帽子,拿着雨伞,一个人在大街上踽踽独行,一边走,一边惊恐地望着四周……滑稽可笑的人物和场面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一定很乐意探究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各种各样的“套子”里?

3.启思呈现

对于难度较大但又必须了解或掌握的问题,呈现问题时,要进行巧妙的引导和铺垫来降低难度,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以避免学生因思路卡壳而对学习丧失信心。如探究李商隐《锦瑟》的内蕴,教师可以先列举关于本诗主题的几种说法:“有人说这首诗是自伤身世,有人说这首诗是悼念亡妻,有人说这首诗是歌颂爱情,有人说这首诗是……”然后再提出问题:你认为本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样?这个问题的重点在“究竟”上,前面的介绍将问题的难度降低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提示了思考的方向和角度,又不约束和限制思维。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1.生本对话,初步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得出初步结论。这个阶段的对话和探究是后面两个阶段对话和探究的基础,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因此,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他们能够沉潜在文本中品味揣摩,从容思考,围绕问题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探究方法的指导。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及时地提供一些探究方法的指导。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发展脉络。由于课文较长,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略读和跳读的方法。略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和行文思路有初步的了解。跳读则是跳过与问题关联不大的内容,把与探究问题紧密相关的关键信息一一提取出来。

二是探究思路的点拨。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思路卡壳,感到茫然时,教师应及时地给以点拨。如在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人性美及其形成的原因”这个问题时,学生对“形成的原因”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的影响,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找到答案。学生便会从课文开头的民风民俗介绍和文中多处描写自然景物之美的语句中获得启示:是淳朴的民风民俗和青山绿水塑造了《边城》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生生对话,深化探究

自主探究阶段,有的问题学生难以解决,有的问题学生解决得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成立对话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应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小组成员互相汇报探究结果,然后进行讨论、辩论,互相评价,形成比较成熟的结论。

在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对对话过程进行宏观调控。

一是把握对话的方向。当对话偏题、跑题时,教师要及时予以拨正,引领学生沿着既定的轨道继续探究。

二是随时把对话由预设引向生成。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全部成果。不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对布鲁姆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没有精彩的问题生成,就没有精彩的课堂。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思考探索困惑中生成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更有探究的价值。所以,既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生成而偏离探究的目标和方向,也不能固守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而忽视课堂生成。教师要对学生探究中产生的困惑和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和筛选,将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再返回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探究,将对话由预设引向生成。

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组织学生探究“别里科夫的生活和思想上有哪些套子?这些套子是怎样塑造别里科夫的思想和性格的?”探究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问题。这个问题超出了预设,但对理解人物和小说的主题很重要,于是,程老师便引导学生在探究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探究。教学气氛热烈,探究深入,课堂生成很好。

3.师生对话,完成探究

(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和探究中遗留的问题。

(2)师生对话。师生共同补充和完善探究成果,解决遗留问题,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完成探究。

师生对话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民主平等。教师不能以“裁判”自居,而应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和方式与学生对话。二是尊重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要求学生的见解都必须和自己保持一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充分运用上述策略进行探究式阅读教学,就不难打造出高效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阅读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①李如密:《教学艺术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42-345页。

②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55-160页。

篇4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现代议论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是: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注重个性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针对以上两段课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应用、审美和探究质疑的方法,养成应用、审美和探究的良好习惯,在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挑起两头,一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头是只是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水到渠成达到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这次集体备课的理念,我们明确:高中议论文教学中应落实以下教学任务:

1.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全文,理清全文的思路,弄明白作者说了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

例如《拿来主义》这篇杂文,教学思路上可以追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

一般说来,议论文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过渡句和过渡词语,以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阅读议论文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潜心阅读,精研细思典范文本,学过通过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练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