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09:25: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传统班主任的工作及弊端
多年来,高校采用传统班主任的服务管理模式,也称作辅导员,为促进大学生的管理和实现“学生自治”,提高大学生自我培养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考分“相对较差”及独生子女高峰期的现实,这种管理模式也暴露了其诸多弊端。
(一)传统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生活服务管理
高校学生绝大部分属于住校生,班主任的生活服务管理包括多方面,实际上大部分工作依托班干部队伍实现自我管理,包括:宿舍纪律管理、校园生活管理、学生矛盾纠纷处理、治安事件预防和处理、学生人身和财产管理、防火防盗等等,目标是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重点是防止出现极端事件。
2.纪律管理
按照大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对学生开展系列的校纪校规和法律知识教育,日常工作是抓以教学为主的出勤率、制定并执行各种检查制度、贯彻校内外重大活动精神的纪律要求、对违纪学生处理等,目标是追求所有学生都能做到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保障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
3.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涵义比较广泛,也是培养有政治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要求。班主任根据学校和上级要求,组织开展一系列的精神文明教育活动,包括各种文体活动的开展、政治学习、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参与大型的政治活动、党团组织建设、各种宣传渠道和平台的建设及管理等等。
4.辅助教学
为了保证日常教学的顺利开展,班主任负责各种教学相关表格填写、奖助学金评定、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材发放、学生实训实习就业等的管理。目标是配合有关教学任务的顺利推进,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传统班主任工作的弊端
1.知识结构受限,专业教育不足
传统班主任队伍建设,对班主任的知识结构没有针对性要求,只要有一定的学历、具有一定的管理工作经验即可,但是缺乏学生需要的针对性地专业知识和素养。这样导致重管理轻指导或者指导不足的弊端,如果一味地对康复专业的学生加强管理,但是面临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康复行业认识有误区、对专业发展和未来个人的职业发展缺乏信心的现实,那么班主任就难于从根本上解除学生思想上的疑惑,从而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就容易停留于“表面”,给学生造成“为管理而管理”的刻板印象,拉远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距离。
(二)服务面广泛,难于“因材施教”
传统班主任担任了“辅导员”角色,由于学校采用绩效管理分配体制,一般一名辅导员需要管理一百多名甚至更多的学生,注重强化了“学生自治”,而忽略了或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策”。特别是独生子女高峰期到来的时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面临诸多的考验,完全放手“学生自治”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不利的。
(三)重管理和服务,轻专业指导教育
为了维护校园平安和稳定,班主任容易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大部分班主任也能做到热情“服务”,但是学生最根本的专业思想教育却无形中缺失。通常情况下,专业教师下课后即离开了学生的“视线”,学生专业思想上的困惑甚至专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是“润物细无声”地时刻存在着,仅凭课堂、“线上线下”等形式的交流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无法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于是隐患便一直停留。
二、专业班主任的工作优势
我校针对传统班主任工作存在的弊端,在全校推行了“R蛋嘀魅巍迸浔腹ぷ鳎并要求专业班主任一律从新生入学任期到学生毕业,一期班主任必须完成一届学生的跟踪培养和服务;同时也将专业班主任的任职要求纳入到了专业教师成长记录和相关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要求,并对专业班主任的年度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更体现了专业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一)学情分析
专业班主任自接手新生班级的工作任务后,即着手对所任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工作,包括查阅并建立学生档案、认知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绩记录、学生对专业认知和就读愿望、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和职业发展规划、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人文素养等各方面,同时辅导学生制定个人大学培养规划及行动措施等。
(二)专业指导教育
除了学校统一安排的大众化“专业认知教育”活动外,专业班主任还将采用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深入细致地开展专业分析和指导教育,包括: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讲座及互动、播放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视频、示范康复实践技能、观摩康复行业、挖掘部分学生康复技术的兴趣点、开展小范围的学术讲座、提供或推荐康复专业的教材和文献、面对面或一对一地专业思想指导等等,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专业“视野”,并重新审视和规划自己的专业培养计划。
(三)班风学风建设
指导并引领学生抢占精神文化高地,是打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专业班主任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传统的寝室文化、教室文化、小组文化、校园内活动文化可以全部融汇到专业技术能力实践中来。笔者在教室文化布置中就采取了国内外康复专家的介绍和重要语录、寝室文化按照运动康复理念打造、实训室环境建设按照康复医院模拟情景设置、学生大型文体活动表演采取康复技能舞台化等措施,寓教于乐,深受学生喜爱;学校各种政治活动教育全部融合专业技能和工作实践谈体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首先要求立足争做康复行业带头人等。学生违纪违规现象的处理除了批评教育外,同时用康复行业职业素养要求的案例来教育学生,并将学生的个人行为与康复行业未来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对比教育。
(四)学业及创业就业指导
专业老师因为具有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且大多是“双师型”教师,拥有丰富的康复行业资源,在学生专业学习、实习就业、创业创新等方面,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意愿,给予较好的指导意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信心,甚至会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成长平台,这样专业班主任既是学生学业生涯的“导师”,也可能成为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恩师”。比如对学生某些专业特长的挖掘和深造、学生实习单位的选择、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或推荐、学生创业思想的指导甚至实际帮助等,都能给学生及学生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促进了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满足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期待。
三、专业班主任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一)确立班级共同的目标
班主任应注意对学生定期进行理想教育。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了解专业发展,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努力方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近期目标、长远目标,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上学如上岗”,“目标”是做任何事情的动力,在学校里要学好专业课,学会一技之长,做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康复专业要求学生刻苦认真学习、学习态度严谨、团结协作、不断加强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当学生有了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我成长,也有利于教师帮助矫正学生的偏离行为。
(二)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争创优良学风
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技能操作以及职业道德的要求较其他专业高,实践操作性较强,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就业理想、实践能力锻炼方面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利用班会及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对专业课的认识,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通过一些讨论、辩论等活动促进专业教育和专业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观念。定期邀请毕I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工作的体会,带领学生到医院康复科观摩学习,了解康复专业是干什么的,从而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在教学方面积极参与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之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发展规划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根据康复专业课程设计,引导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并注重理论联系临床;了解康复行业发展动态,康复专业人才发展的趋势,以及学生考“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比较分析,并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增强专业竞争力,实现康复专业目标。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将专业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等有机融合起来。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必须重视人才的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班主任可以结合专业及职业岗位要求,鼓励并组织安排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开阔视野,丰富学习生活,展示特长,收获知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利用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竞选学生干部,让学生得到锻炼。学生参加有益的比赛活动,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康复专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有:案例分析、知识竞赛、项目操作、技能操作大赛、创新和制作大赛、康复技能舞台展示等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五)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实习和就业方向
学生对实习单位的不了解,导致选择也很迷茫,部分学生喜欢一起扎堆,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而造成不能完成实习计划。专业班主任应掌握实习单位科室分配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特长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实习。如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的选择,现代康复之间的选择等。同时,专业教师有丰富的医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跟踪学生实习状况,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主要专业技术能力来推荐就业单位。
(六)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康复专业的职业要求。康复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学会分析临床疾病,解决问题,提出见解和创新思维能力,参与毕业论文答辩。如在申报课题时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在实习中收集相关资料及社会调查等能力培养。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多完成的质量不高,专业班主任可以在科研的基本工作要求上给予较好地指导,真正要完成较高质量的科研工作,仍需要指导老师的帮助。
总之,专业班主任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期间重要的引路人,专业班主任应在学生专业发展过程中承担重要的角色,所以作为对康复专业学生的培养,我们应选择与学生专业一致并具有较高学术修养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利用自己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所学的专业、确立学业发展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坚定的从事康复事业发展的信心,并以此为原动力,引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达到良好的培养目标,以彰显专业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026-02
1 良好的职业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1)重视人才才能留住人才。目前,人才的流动环境有了很大改变。调查表明,约有30%~40%的人倾向于在合适时机跳槽。这一现象,在大公司更普遍。如何留住人才,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所以,企业应该为员工创造充足的发展环境,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培养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员工的能力发挥到最高点,从而加大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我们知道,员工的忠诚与高效使用,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2)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才能避免企业内部矛盾。建立“尊重优秀,提升良好,改善平庸”的用人机制,甚至是打破原有的工人和干部的界限,来促进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才能团结一致的工作,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3)卓尔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是良好职业管理的有力保障。把高级管理人员纳入业绩考核中,薪酬的考核标准是按照统计结果而确定的。对一般员工的考核遵循依法、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简单实用,易于操作,从而对员工产生鞭策。
(4)建立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职业管理不仅对员工专业产生影响,对企业安全也有影响。具体是平时对员工进行系统性安全教育,并把它制度化,甚至是把安全教育考虑纳入业绩考核。对于建立安全机制,我国企业长期重视不足。可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严重的。数据表明,在安全领域投入一元钱,得到的回报可能是十倍。一个安全而有保障的企业,才有资格谈竞争力。
2 职业管理,让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1)企业和员工存在利益共同体。职业管理,曾经被看做员工个人的事情。但随着人力资源重要性的凸显,人们发现,加强员工的职业管理和提升企业效益是一致的。一个企业,组织的存在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而员工只有在企业、组织里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这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微软的发展造就了比尔•盖茨这个首富(一定意义上,盖茨也是微软的员工),苹果让乔布斯名扬天下。我们今天热衷于讨论一个企业创造了多少百万富翁,实际上已经承认了企业与员工相互促进这一点。
(2)职业管理促进员工和组织保持良好状态。积极健康的心态会提升人的工作效率,消极颓废则会让人一蹶不振。企业应该学会用制度激励员工,员工才能以激情回报企业。作为企业组织,应该以人为本,从尊重员工职业发展需要出发,制定出现代企业人力管理政策、措施,实行理性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职业管理方案。
3 职业管理推动企业培训
(1)企业培训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技术工人紧缺的情况,而相关专业的学生却不能直接显示其技术优势。这一问题的产生,一是学校不能培训拥有熟练工作经验的学生,二是大量需要就业的人群却因为年龄学历问题不受就业单位宠爱。这就导致了技术人员的青黄不接。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社会的努力,也需要企业改变重学历、轻技术的观念。需要企业自己培养员工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应重视员工的经验,加大对新员工的整体培训。
(2)培训推动企业和谐发展。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必须在了解员工特质、职业兴趣和组织发展目标的同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这个过程的实施,需要不断地丰富个人管理经验和对多种技能的培训。没有企业的员工职业管理制度的技术支撑,员工个人是无法制定和实施职业发展规划的。因此,作为系统的职业管理,不是一个企业独自可以完成的,它涉及了二次培训管理,通俗一点说,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生产自己需要的工人。从社会学上说,企业的职业管理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员工相互配合,共同完善。这一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壮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社会、员工也有积极影响。
(3)职业管理制度为企业培训提供技术支撑。职业管理机制的建立,要使企业技术机构成为培训人才工作的主体,它可以提供证书和具体技术培训,又能赋予员工强大的动手能力。它的职能管理包括以下两个特性:一是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进行技术支撑;二是对企业的员工规划进行合理的行业规范。近年来,很多组织和企业纷纷将职业发展管理作为吸引人才或者组织文化宣传的工具大力提倡,但是在实践中真正能将职业发展管理落实到位的组织却少之又少。企业的追求与现实的窘况相对比,不由得引起我们的反思。
4 职业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功企业最值得骄傲、最不可复制的,往往就是那种看不见的精神。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是看财富的积累,而是看企业文化的高度。要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目标,企业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以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职业管理,是营造尊敬人、培养人、激励人的文化氛围的唯一途径。员工通过自己职业的发展,可体会到自己在社会的真正价值,把自己所在的企业视为实现人生目标最理想的组织,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主人,从而强化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使命感。职业设计和职业管理对员工的职业目标进行制度上的保障和提倡,可以给予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重要的是职业管理制度考虑了员工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并据此设计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利于不同类型员工在职业生涯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了更为平等的发展平台,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水平的稳定和提高。
二、企业的创新用人机制与营销管理策略的关系
营销管理工作是企业整体经营战略实现的最终表现方式,也是企业价值体现的重要手段。企业的产品市场是一个多变的环境,是一个要求质量和服务不断提高的外部制约性因素。当企业生产过程的用人机制得到了必要的满足后,适应市场需求的营销体系人才养成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企业的营销管理策略选择就必须要与创新用人机制相结合起来。营销体系人才机制的创新不是简单的人员流动和调整,而是深层次的人才培养和规划。众所周知,营销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把握与区域性、细节性相结合的行为工作。因此,对于该系统的人才机制创新,我们要坚持分类归项的创新方式。对于组织架构和目标体系,我们不拘泥于何种方式,只要在法律法规和企业允许的范围内并能够实现企业的营销战略就视同为机制的创新选择。
三、创新用人机制在市场化条件下的变化与变革
我国已经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相应地企业用人机制也应该走市场化经营管理的方式。通过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来调节体现人才机制运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是企业创新用人机制工作与市场的接轨,满足市场、企业和个人的多重需要。随着我国人才市场化的推广,人才机制的管理就要坚持双向化培养和选择的思路。这是国家人才计划在市场条件下的适应性调整与变革,也是企业的需求。因此,企业的人才观念也要在市场概念下进行适应调整,企业的人才创新机制也要在市场的导向下坚持双向培养选择方式,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做出变革。
四、创新用人机制对人力资源和管理体系的作用与反作用
企业创新用人机制不是单一方向的的作用。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影响作用。用人机制的创新会使人力资源和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性、目的性的调整,而人力资源和管理体系的调整反过来又会影响用人机制的创新。当这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时候,企业的经营管理就走上了良好的发展思路。用人机制的创新管理不能简单理解为制度的调整或者人事岗位的调动,而应当是用人机制周围所有影响因素的管理和协调。相应地,这些制约因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所以在企业中,创新用人机制要兼顾各方因素的变动和调整,找出最适合的创新思路。
五、创新用人机制实现方式的多样化实现及满足
在企业中,用人机制创新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并且其实现方式需要多重促进和激励措施的满足。在用人机制创新促进措施中,荣誉条件的满足是一个重要选择途径。通过荣誉条件的满足,充分调动各种参与因素的积极性,使得企业和职工有兴趣参与用人机制的创新活动。当企业的用人机制效果得到体现以后,我们还要进行参与人员的进阶服务工作。也就是说,要有恰当的职位、地位或者荣誉等条件的满足。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是对用人机制结果的肯定,是对参与人员的再次激励。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3902
1企业组织能力的内涵
1.1组织能力的概念
在企业这个能力团队中这些通道和上述的协调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了组织能力。这种组织能力由两部分组成:
(1)具有异质性和不可竞争的核心能力,体现在企业的组织资本上(Prescott, Visscher, 1980)。这种组织资本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信息集,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由企业成员体现的企业特质性(firm―specific)信息。当成员逐渐熟悉企业特有的生产安排、管理和控制机制,以及其他成员的技能、知识程度和工作责任时,就会获得这种信息。第二、三种分别在企业成员和工作之间、企业成员之间实现匹配的信息,即从各种通道形成的各种专用性人力资本。这些组织资本具有明显的团队效应,而且转移到其他企业中是有成本的或者可能变成一种错误的信息,因而又具有企业特质性。组织资本在企业中作为产出的副产品一旦形成,在未来生产中不需要追加投资,反而能节约企业应付变化所付出的成本,有助于企业成长。
(2)具有同质性和可竞争性的附属能力(ancillary capabilities),这种能力既可以是企业通过竞争在市场提供的通道中形成的,也可以从企业内部产生参与市场竞争。
1.2组织能力的构成
(1)组织的创新能力。
诚然, 企业的组织优势或组织资源的能力优势是企业各种能力、知识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这种整体优势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复合作用。
(2)组织的协同能力。
企业“寻找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必须集中在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具有4个特征:①有价值;②稀缺;③不可完全模仿;④不存在“战略性同等替代物”。但是,我们发现这些资源特征并不能确保组织的持续竞争优势 。“资源选择”和“能力构建”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两种机制,只有在资源基础上发挥组织整合配置能力,产生协同作用,才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
组织的协同能力由三个环节构成:战略导向、整合能力和配置能力。
(3)组织的执行能力。
且不论不同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不同,即使同样的资源基础,由于企业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组织的执行能力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种过程实现的能力来自于对信息的管理、决策制定和执行控制能力。
(4)组织的反应能力。
对企业来说,获取资源并对其进行配置整合是一种基础能力,执行和控制能力是组织活动的主体表现,但组织能力还应该有一个很重要的构成,就是反应能力。新时代带来的是超常规的变化,所以除了前两种常规能力之外,还需要对环境变化有灵敏的反应。敏捷是现代竞争的一个基本要求。反应能力分为两类,事后反应和预先反应。
1.3组织整体能力认识特点
以上这些能力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对组织能力认识和研究的发展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组织人力越来越成为组织的核心能力。
(2)组织对能力的重视从对物力、财力等硬性能力向创新力、领导力等软性能力倾斜。
(3)一源一用向一源多用的转变,或者穷尽组织资源的所有可HG潜力,实现能力和资源的零闲置。
因此,全面研究组织能力并整合组织能力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2组织能力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组织能力决定着企业的业绩,企业竞争的实质是组织能力的竞争。
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思路。它把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从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和追求对这些表现形式的模仿,转向探讨决定外在形式的内在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钱德勒在对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分析中,提出一国经济的发展更关键地取决于建设企业层次上的组织能力的观点,组织能力在企业竞争力形成中的深层次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组织体系中,企业间的竞争是组织能力的竞争。
企业的行为是靠组织能力运转的,不同的组织能力集合会使企业产生不同的绩效,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
2.1组织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
(1)组织能力是一种结构资源。
组织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性资源。所谓战略性资源,就是对企业形成竞争力的关键资源。组织成为战略性资源的原因是,它能够在企业目标的整合作用下把那些处于不同状态且不均匀地分布在企业内部各个业务单位和不同员工身上的有价值的资源积聚起来。由于知识具有外溢效应,加之市场交换关系的存在,任何一般性的资源都很难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支撑。要获得具有优势的且不易为外界模仿的关键资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企业内部各个业务单位之间进行相关资源的整合,这正是组织的基本能力。
由此,组织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它是基于能力的资源,也就是说它是那种在企业能力得到某种程度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所期望的效果的资源。在企业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企业技术和组织能力因素便成为影响一般资源转化为关键资源的主要因素。显然,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优化企业组织配置资源的能力,便会促进企业一般资源,尤其是组织化状态的资源转变为企业关键资源并且,由于组织是一种社会性质的复杂资源,虽然不受专利保护,但是更难模仿。持续的结构合理的创新活动,并辅之以不断深化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的革新和优化,就会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2)组织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
组织能力是核心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协调企业内部各个产品线的能力,以及集成多种不同技术的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组织活动,通过知识的组织可以形成知识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组织中可以形成一种机制,以贯彻和执行各种知识管理活动、激励组织成员提高生产率、协调不同管理活动、在组织中合理调配知识资源和其他资源,使得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按照惯例,我们一般倾向于把组织侠义地理解为制度,而且认为它对竞争力的影响是从属于战略的。但是新的竞争环境需要新的经济驱动力,这就需要摆脱对战略框架静态的评价。组织能力的概念是大多数资源理论的核心内容,组织能力不仅包含了公司形式,更包罗了组织过程和功能,因此它与竞争力在概念上产生了更为直接和动态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再从属于战略,而成为核心要素之一。
这种看法导致了新的战略管理方向,企业目标从追求成本最小化转变为价值最大化,组织系统从寻求协调一致到创新张力,组织结构从简单的结构设计到社会哲学,管理体系从精确手段到有机系统。
(3)组织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DNA。
在未来,企业的组织能力将是企业的成败关键。就像达尔文所说的“适者生存”,企业维续的关键不在于它的大小强弱,而是能够依据环境的改变快速地进行调整。
创新、独特的经营模式,结合优异的组织能力,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色。①竞争优势来自内部:过去的策略规划,多集中在思考、分析外部的环境,但现在,成功来自于从内部建立竞争优势,透过优异的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city),来整合企业的科技、财务及策略实力。②灵活胜于定位:过去强调企业要有明确的定位,现在则是注重“灵活”,如何将公司的资源有效地整合,以提供顾客便快速、更佳的服务。以往的企业总是先有明确的定位后,再制定出一个漂亮的策略,但现在更在乎的是企业组织如何能够加快它的执行能力及流程、快速地完成策略的目标,也因此组织能力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关键。
组织能力就是企业竞争力的DNA,它是独特的,源生于企业的内部,每一家企业都有不同的组织能力。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拥有所有的特长,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DNA,只要这些DNA够独特、比对手更强,它就能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地位。
2.2组织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由于市场竞争,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组织能力,保持它的不可替代性。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能力须具备三个关键特性:时间、成本和学习。
(1)时间。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不同时间,包括重构现有资源和获取新资源的速度,对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应密切审视环境,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对手做出评价,并在竞争对手之前迅速形成竞争优势所需的新的资源结构。
(2)成本。建立新的资源结构要求企业对其内部的一系列相关组织流程做出调整,但流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由于组织惯性所造成的组织流程刚性特征,使得这种调整必然带来一定的甚至是很高的变革成本。如果竞争对手的变革成本超过预期收益,那么他们就不会做出变革的选择,他们与市场领先者之间的绩效差异就会进一步扩大。也就是说,领先者由于率先行动而取得的优势,会在成本效应的作用下进一步强化。
(3)学习。学习如何配置资源,这有助于不同企业绩效的形成。学习效应可直接影响企业的变革成本结构,从而影响企业的变革选择。学习导致组织能力进化和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使得某些建立资源结构的方式由于低成本而更具有吸引力。在收益递增的条件下,路径依赖性的作用会进一步放大,使竞争对手很难克服其成本劣势。市场领先者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对手的竞争成本,从而保住自己的竞争优势。另外,学习也同资源配置的时间密切相关,因为学习使得企业能够更快速、有效地配置资源。
参考文献
[1]B. J. Loasby(1998).The Organization of Capabilitie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35 :139- 150.
[2]R. Langlois (1995).Capabilities and Coherence in Firms and Firms in Montgomery(1995).
1服务质量的涵义
1.1服务质量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对服务质量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传统的认为服务质量指的是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服务质量具有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的特点。
1.2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相关性。服务质量好会产生顾客满意,顾客满意后可能对服务产生忠诚。服务质量是顾客满意的影响因素之一,顾客满意度会受到产品价格、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一些其他个人因素的影响。研究显示,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之间有着正向的因素关系。企业可以通过服务质量的提高来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从而增加顾客的重复购买意向以及行为。
2客户服务质量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走服务化的发展道路,越来越重视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中国服务质量发展现状报告显示,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增大,发展空间也迅速扩大,在我国服务行业当中,如何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同时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相比制造业、金融业等其他行业,服务行业的客户服务创新水平最高。同时,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的金融行业、医疗卫生等行业也开始向服务化的模式转变,开始追求客户服务质量的提高,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作为行业竞争的标准。相比而言,制造型企业在客户服务方面起步较晚,客户服务工作发展的还比较缓慢,还不能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急需改善。
3制造业客户服务质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没有认识到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的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动摇,导致制造型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瓶颈和挑战。但是,目前,还有很多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没有认识到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只注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忽视了客户服务这一重要模块。
3.2重产品质量,轻服务质量。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而言,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因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只抓产品质量,而忽略对产品销售出去之后的服务管理工作,甚至认为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不应该由制造企业本身来承担,而应由专门的客户服务部门来统一管理。于是就造成了客户对企业的不满,这极不利于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
4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必要性
4.1有利于提高客户忠诚度。制造型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促销、折扣等传统的手段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商业进入壁垒。然而,如果企业能够拥有一定量的客户群,并且这些客户对企业产品都有相对较高的忠诚度,就可以促进客户重复购买企业产品。因此,制造企业通过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有利于客户放心的购买企业的产品,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找到适合的营销方针。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客户的忠诚才是最重要的,企业通过充分掌握客户资料,有效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大大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使对手不易模仿,提高对手挖走客户的时间和成本,进而建立起商业壁垒,从而占领市场。
4.2有助于企业塑造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制造行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制造型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有助于满足顾客的要求,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在产品质量、价格等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在服务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容易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制造型企业开始不断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将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作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不断提高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质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通过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扩大客户群体,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6-0043-02
对知识的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
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企业创新,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
(二)知识管理也是网路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
所谓知识管理是在企业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企业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企业的知识成为企业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市场的变迁。
(三)知识管理是技术,因为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依赖于知识管理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知识管理的关键技术:知识收集分类存储标记技术,知识搜索技术,以及辅助的交流沟通技术:即时通信,电子邮件,企业门户,等等。我们在直观上感知的,能够把握的知识管理,其实就是这些技术和技术的产物。正是这些技术,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为了实践。
(四)知识管理是管理
知识管理同以往的任何一种管理理论一样,发现了企业中的稀缺和关键的资源,并将它们管理起来,以求更有效率、更有效果的利用这些资源。这个资源,就是企业拥有的知识。既然是管理,自然就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对知识这种资源的规划与组织、导向与激励、评估与控制,以及不断的创新、演进,就是知识管理。
(五)知识管理是哲学
知识管理同以往的管理理论的不同还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同的,以往的管理哲学、管理理论看什么是企业,同知识管理的观点是不同的,如科学管理就把企业看成是一部自动化的机器,各种生产资料从一侧进入这部机器,另一侧则源源不断的涌出产品和服务,机械性和自动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知识管理看企业,是把它当作关于自身规律和顾客价值的知识的聚合体,如果不拥有这些知识,企业就不存在,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就被理解为企业寻找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在方法论上,就表现为围绕企业知识,进行组织的运作,各个层级的人员都依靠知识管理系统,发展业务、管理企业。
(六)知识管理是文化
在组织中实践知识管理,就要培养与之匹配的组织文化。知识管理强调创新,强调共享,强调协作。组织的文化就要围绕这些作强有力的导向,让每个人都了解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一定要把做事的知识共享出来,每个需要的人都有机会学到它,寻找新的方法,创造新的知识,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围绕着知识管理,调整自己的行为、做事的方式方法,从而形成知识管理导向的价值观。这就是知识管理是文化的涵义。
一般来说,知识管理是一种漫长的经营策略,带给企业的好处为创造企业新竞争价值,增加企业利润,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建立企业新文化。
(七)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
现代企业运营的核心是培养组织的学习能力,实现企业内部个人知识资本的保值、增值,信息技术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能够为企业知识创新注入强大的动力,实现企业健康持久地发展。
知识管理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八)企业知识管理对员工的作用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
(九)企业知识管理的共享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
三、结语
1.成功的知识管理实践往往在于恰当地运用知识管理技术,企业知识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相辅相成,信息技术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只有在知识管理和信息技术实践都很成功的情况下,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地生存下去。
对知识的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人知识经济时代。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
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企业创新,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
(二)知识管理也是网路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
所谓知识管理是在企业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企业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企业的知识成为企业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市场的变迁。
(三)知识管理是技术,因为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依赖于知识管理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知识管理的关键技术:知识收集分类存储标记技术,知识搜索技术,以及辅助的交流沟通技术:即时通信,电子邮件,企业门户,等等。我们在直观上感知的,能够把握的知识管理,其实就是这些技术和技术的产物。正是这些技术,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为了实践。
(四)知识管理是管理
知识管理同以往的任何一种管理理论一样,发现了企业中的稀缺和关键的资源,并将它们管理起来,以求更有效率、更有效果的利用这些资源。这个资源,就是企业拥有的知识。既然是管理,自然就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对知识这种资源的规划与组织、导向与激励、评估与控制,以及不断的创新、演进,就是知识管理。
(五)知识管理是哲学
知识管理同以往的管理理论的不同还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同的,以往的管理哲学、管理理论看什么是企业,同知识管理的观点是不同的,如科学管理就把企业看成是一部自动化的机器,各种生产资料从一侧进入这部机器,另一侧则源源不断的涌出产品和服务,机械性和自动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知识管理看企业,是把它当作关于自身规律和顾客价值的知识的聚合体,如果不拥有这些知识,企业就不存在,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就被理解为企业寻找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在方法论上,就表现为围绕企业知识,进行组织的运作,各个层级的人员都依靠知识管理系统,发展业务、管理企业。
(六)知识管理是文化
在组织中实践知识管理,就要培养与之匹配的组织文化。知识管理强调创新,强调共享,强调协作。组织的文化就要围绕这些作强有力的导向,让每个人都了解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一定要把做事的知识共享出来,每个需要的人都有机会学到它,寻找新的方法,创造新的知识,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围绕着知识管理,调整自己的行为、做事的方式方法,从而形成知识管理导向的价值观。这就是知识管理是文化的涵义。一般来说,知识管理是一种漫长的经营策略,带给企业的好处为创造企业新竞争价值,增加企业利润,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建立企业新文化。
(七)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
现代企业运营的核心是培养组织的学习能力,实现企业内部个人知识资本的保值、增值,信息技术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能够为企业知识创新注人强大的动力,实现企业健康持久地发展。
知识管理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八)企业知识管理对员工的作用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
(九)企业知识管理的共享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
三、结语
一、执行力的内涵
(一)执行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一种能力。执行力是企业培养或形成的一种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一种能力。论文参考网。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是对执行力重要性最好的诠释。执行力是企业一年365天最基本的常态。没有执行力,再多的资源也是浪费;执行力差,再好的战略决策也是一张白纸。
(二)执行力是企业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一个企业的成功是要靠出色的执行力做保证。企业生存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能否实现,最终还要取决于各级、各部门执行得坚决不坚决、落实得到位不到位。
(三)执行力是把战略规划转化为效益和成果的关键。一流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具有卓越的执行能力。战略的错误必定导致企业的失败,但战略的正确却不一定能保证企业的成功,关键是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强有力的战略执行力。
二、执行力的意义
(一)执行力是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执行力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是执行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核心是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把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实现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统一。
(二)牢固树立全新的执行理念。要牢固树立刚性化的执行理念,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任务追求卓越;要牢固树立效能化的执行理念,形成只争朝夕求进步、埋头苦干抓落实、力争上游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牢固树立严细实的执行理念,培育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紧盯细节、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要牢固树立危机化的执行理念,强化忧患意识,增强压力感和紧迫感;要牢固树立人本化的执行理念,用严格的制度、团队的精神,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形成抓落实的强大合力。
三、执行力的目的
(一)用执行力推进整体工作。要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和党建工作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用全新的执行理念和机制,对整体工作进行细化,抓深入、抓具体、抓落实。抓深入,是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延伸工作内容和要求,研究、解决深层次问题,使工作更富有成效;抓具体,是要抓具体事,抓具体人,细化目标,量化任务,明确时限;抓落实,是要强化责任,注重效果,拒绝借口。通过抓深入、抓具体、抓落实,努力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实现各项目标的新跨越。
(二)用执行力推进重点工作。要突出在建设“平安企业、小康企业、和谐企业”上加大执行力度。对因决策失误或政策落实不力,引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异常上访的;对失职、渎职造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对经营成果不实、弄虚作假、工作绩效不突出的;对滥用权力、方法粗暴、激化矛盾的要坚决查处。要突出在党风政风建设上加大执行力度,对顶风违纪和在重点工作中查实的典型案件,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论文参考网。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具体岗位职责相结合,从每一个干部职工做起,从每一件具体工作做起,向执行力要发展,向执行力要环境,向执行力要稳定,向执行力要正气,形成抓落实的合力。
(三)用执行力推进作风转变。工作作风是执行力的重要体现。要按照严、细、实的要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对上级和公司交给的任务,要主动接受,自觉行动,雷厉风行;对分管工作和份内事务,要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握进度,件件抓好落实;对急、难、险、重任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必须深入一线,克难攻坚,杜绝遥控指挥;要落实领导干部值班、带班制度和下井任务,现场解决安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要怀着深厚的感情,腾出更多的时间,到基层去,到职工中去,到困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了解职工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切实做好与职工关系最直接的好事、实事。
四、目前企业执行力状况分析
纵观企业发展的过程,没有一定的执行力,企业就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然而,冷静地审视我们的工作就不难发现,执行力建设较为薄弱,执行力不强的现象在企业还比较突出,还有很多环节、细节需要努力加以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不够”上:
(一)全员执行力意识宣传教育不够。
(二)管理者的执行主动性不够。
(三)经营管理细节严谨程度不够。
(四)执行力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五)执行过程中的紧迫感不够。
(六)科学监督考核机制完善不够。
五、提高执行力的途径
(一)坚持人员、战略、运营“三位一体”,是构筑执行力的核心
所谓人员就是用正确的人;战略就是做正确的事;运营就是把事做正确。实现这“三位一体”的流程有机结合与资源的有效利用,发挥集成优势,这是构筑执行力的核心。
1、用正确的人,为提高执行力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保证。
2、做正确的事,为提高执行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执行是对战略的执行,执行的方向是否正确,取决于战略决策的正确于否。对于正确的决策,执行力越强,绩效越明显。正确的决策是提高执行力的前提条件。
3、把事做正确,为提高执行力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股份公司要做大做强,只能通过制度来约束,制度是一个组织执行力的保障。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不断修改和完善规章制度,搭建好组织结构。
(二)坚持责任心、上进心和事业心“三心共振”,是落实执行力的有力保障
1、增强责任心。打造团结协作的员工队伍。全体员工的责任心、管理者的上进心和领导的事业心的合力共振,是落实执行力的有力保障。
2、增强上进心,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管理者上进心是团队意志的历练,是个人素养的体现。
3、增强事业心,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事业心,是领导能力的体现。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领悟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领导力的体现,最终体现为企业的执行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三)坚持执行动力、应变能力、保障能力“三力激活”,是促进执行力不断提升的重要保证
1、建立完善科学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员工提升执行力的动力。激励就是执行的动力,有了好的激励制度,员工就会由螺丝钉改为发动机,马不扬鞭自奋蹄,自发地提高执行力,自觉提升工作意愿。论文参考网。
2、坚持“求新、求快、求变”,切实提升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就是企业适应时代、市场、客观形势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能力,对企业来说生死攸关,对于个人来讲也是如此。
3、发挥监督部门的作用,确保执行具有保障力。建立公正的执行评价制度,才能使执行具有保障力。
从兽医诊疗服务方式的角度研究来看,过去兽医诊疗的传统服务方式是诊疗人员在诊所等养殖户上门求医,导致兽医诊疗工作一直都处于被动的局面;并且,在兽医诊疗的过程之中,经常会由于耽误时间而造成不能及时为养殖户服务以及服务间断的情况,很多养殖户在求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求医难的问题。
在我国实施改革之前,基本上所有的兽医诊疗工作都处在被畜牧兽医院垄断的情况,而非兽医站的诊疗人员要想对诊疗市场插足是很困难的,有很多养殖户虽然对这种体制存在很多意见,但是得不到解决,也只好选择委曲求全。但是在实施改制之后,如果兽医站的诊疗人员不能够满足养殖户的需求,他们就能够去其他的兽医站求助。
通过改制,把过去单一的兽医诊疗转变成了为养殖生产的全过程都进行服务,诊疗人员也从过去传统单一诊疗的方式,转变成了集技术指导、诊疗、动物保健、科技指导等多种类型的全方位服务,同时,诊疗人员还针对一些养殖户制定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巡查服务,通过驻场服务、签约责任承包服务等多种方法来满足我国养殖户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畜牧业的良好发展。
二、更新兽医诊疗管理的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奶、蛋、肉等畜禽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这些产品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关注。由于过去传统的兽医诊疗方法就是单一的对畜禽进行诊疗服务,也就是打针,这种方法只是能够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畜禽产品的需求。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业更加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这就要求从事养殖的人员首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养殖生产也使用了很多科学方法,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兽医诊疗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就必须在技术上有所更新,对兽医诊疗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使兽医诊疗服务的本质得到加强;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相关部门能够对兽医诊疗实行依法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兽医诊疗人员都必须持有执业兽医资格,加大监督管理与执法的力度,对无证行医以及违规操作者进行教育和处罚。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二、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企业跟随时展、提升经营效率的客观需要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企业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方向,健全与完善一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重点要保证企业单位与各部门间的权责明确。提升企业管理经营效益,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治理机制,确保企业监督控制工作的有效执行,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举措。
(二)提供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的需要
企业内部控制一直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可靠性,它是企业进行一切管理经营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在企业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与防范的需要
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健全与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督促企业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等工作,加强企业对自身薄弱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确保企业的经营决策与各项规章制度可以顺利执行的需要
企业内部制定出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贯彻国家政策,可以及时地发现管理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并快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其进行修改与纠正,从而促进各项规章制度与经营决策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服务。
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全员共同参与风险管理的观念没有形成
错误地认为风险管理应当是管理层所需要做的事情,而和基层职工没有一点儿关系。在这样的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导致企业的一线员工没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当中,使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薄弱环节不能及时被发现,因此更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企业的监督机构不够完善
一个企业良好的监督约束机制,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内部审计机构发挥着主要的内部监督作用。对此,相关的审计部门也颁布了一些规定和准则,但是由于受到审计机构没有很强的独立性的影响,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往往会受到管理机制以及外部干预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监督作用不能够得到全面且更好的发挥。
(三)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企业评价的标准也没有得到统一,风险评估体系更是不健全。在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的情况下,企业在进行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时候,主要是依赖于自身的经验,缺少必要的模型分析以及相应的量化分析,从而使其不能找到关键的风险控制点,给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
在一些企业当中,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和外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联系还不能够完全实现,这样就会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地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控制起到阻碍和制约作用。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职工业务素质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
企业就要针对自身的人员现状,采取各种形式的培训,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职业意识以及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使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进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强化风险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地位
随着我国各项相关制度以及规范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所欠缺的是能够让相关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风险流程,而不再是相关的制度及政策。对于企业的工作流程来讲,通过把技术和人有效运作于企业当中是其最根本的任务,促进企业技术性以及社会性的整体绩效的发挥。
(三)加强企业内控监督机构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目前部份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各种违法活动层出不穷,出现一系列大案要案,给企业造成致命伤害,也严重扰乱了国家市场经济秩序,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的根源和混乱经济现象之一。造成这些问题根源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或有制度不严肃执行内控失控。当前经济形势下,分析和提高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性,才会建设好制度抓好落实。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185-02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煤炭企业飞速发展并不断进步。在新的时期,人们对于煤炭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刺激了企业更加注重煤质管理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因为还不成熟,所以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为了让煤质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目前我们一定要对煤炭企业经营发展当中煤炭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实现煤炭质量的提高。
1 煤质管理的重要性
1.1 实现煤炭企业现代化
煤质管理是煤炭企业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此处所说的煤质管理不单单是说开采出来的煤炭质量,还对开采煤炭和处理煤炭的技术等等这些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煤质管理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涉及到煤炭企业的各个方面,甚至在煤炭开采这一方面也涉及到煤炭管理的相关内容。目前,生态环境遭受着严峻的挑战,那些对现有资源的消耗较大和对环境破坏非常严重的煤炭开采方法也一定会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逐步提高而被渐渐摒弃。煤炭企业想要使煤炭的利用率有效提高,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办法使煤炭资源的消耗有效降低并使其利用率得到提高。煤炭企业在_采时就要特别重视煤炭的质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根本上实现煤炭质量管理工作的进步。企业应把煤质管理工作作为整个煤炭企业管理的体系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推进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
1.2 提高煤炭企业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实现一体化、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经济发展一定要转变原有的方式,再也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于煤炭这样的资源一定要节约运用,在保证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情况下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在新时期经济发展形式之下,煤炭企业的发展模式必须要得到转变,假如煤炭企业还是不能让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得到融合,依然只是坚持原有的以眼下利益为主的策略,那么经济的发展也一定会因为环境的逐渐恶化而受到影响,最终在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之后,经济发展水平就会一落千丈,煤炭企业再也没有在全球环境当中竞争的能力,最后一定会被市场淘汰出局。煤质管理工作一定要成为企业整体管理工作当中足够重视的一部分,这样不但能提高煤质管理的效率,还能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煤炭质量管理工作足够到位之后,煤炭利用率也会大大提高,煤炭企业的经营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1.3 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并树立良好形象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且新型能源的开发在目前来说还不成熟,所以许多方面对于煤炭的需求还是越来越多。从这个方面来讲,煤炭企业属于朝阳企业,在市场当中有着大量的客户和潜在客户,尤其是我国从计划经济成功转变为市场经济之后的这些年,煤炭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更加自由,由此使煤炭企业在市场经济下拥有了更多的优势与活力。在拥有诸多优势的同时,煤炭企业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也有了日益增多的压力也是不争的事实,激烈的竞争、多项政策也让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复杂,面临的挑战也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煤炭质量一定要得到保障,让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1.4 优化生产经营的方式
想让煤炭质量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在煤炭的开采、提炼方面的管理工作、技术引用等等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尽量在更加成熟的技术和管理体系的支持之下,实现煤炭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让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效的优化,提高煤炭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让煤炭企业的经营发展不断走向更高的水平。通过煤质管理,煤炭的质量得到了保证,提炼技术的更新也使煤炭当中的有害物质大量减少,这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极大地帮助,这为煤炭行业的生产和经营上都提供了新的方式。
2 煤质管理策略
2.1 健全煤质管理的体系
煤炭企业在建立起煤质管理的体系之后,一定还要让煤质管理体系得到健全发展。在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方面都要有完善的制度,对于各部门的工作还要时时进行考核,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各部门某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要及时指出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对于煤质管理的各项工作要予以正确和切实可行的指导,重视把新科学技术引用到煤质管理工作当中。在提高煤炭产品质量的同时,对于煤炭的生产和运输方面也要做到系统的管理,使煤质管理形成完整的体系,促进煤炭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2.2 健全各级煤质管理机构
各级煤质管理机构都要得到最大程度的健全,从而使整个煤质管理工作能够拥有更加完整的体系。各级煤质管理机构要服从煤质管理总机构的安排并接受其监督,在开采、提炼等方面各级机构都要接受上级煤质管理机构的指导,在煤质管理机构的合理安排之下,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方法,使煤炭产品的质量显著提高,让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得到一定的保障并受到客户的信任和欢迎。各级煤炭管理机构在得到健全以后,还要向员工普及煤炭质量的重要性,让员工意识到煤炭质量的重要性,提高煤炭的质量。
2.3 健全煤质管理的网络
想让煤质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就要使管理的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在煤炭质量管理的具体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煤炭生产之前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预测,生产过程中要对产品的质量做到有效的控制,在煤炭产品生产出来以后,管理部门还要对产品进行检测并总结经验。煤质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负起应有的责任,工作态度一定要非常认真,对于那些煤碳质量问题严重的现象一定要彻底杜绝并使其得到改善,使煤炭的质量得到提升,让煤炭企业更好地经营发展。
2.4 提高煤质管理机构执行力
煤质管理机构在得到了健全之后,其执行力度也一定要在企业的支持下不断得到强化。各管理部门和级别所负责的工作及其职责都应该得到明确,在煤质管理、开采、提炼、销售等等方面都要有管理机构的参与和监督。把煤质管理体系有效地建立起来之后,企业最应该做的就是提高煤质管理机构的执行力,以科学合理的煤质管理制度为依据,制订煤碳生产当中的应急预案,对开采程序也要做到掌握,对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做到及时了解和解决。对于紧急情况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保证工作人员安全的前提之下把损失降到最大。对煤炭产品的质量做到时时监督,促进煤炭质量越来越高。如果煤炭管理机构的执行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那么煤炭企业的经营一定会更加高效、更加容易实现更好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煤质管理对于煤炭企业在新的时期的发展壮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煤质管理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将信息化技术当中适用于煤质管理的技术有效地运用在煤质管理的工作里边来,构建起完整的信息化煤质管理系统。煤质管理工作对于煤炭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开展煤质管理的工作时,一定要利用好新兴的技术和手段,使煤炭的质量得到保障并不断提高,促进煤炭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