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09:25: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家庭护理的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161-02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何将服务理念人文关怀渗入到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是现代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整体护理内涵的具体表现现将我院2007年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的构建实施情况,特色效果作如下介绍。
1 构建家庭化护理模式的历史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
1.1 护理理念的更新
护理理念是护理人员服务的宗旨,是护理人员的行动指南。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明确了护理工作的内涵。产科护理的新进展“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营造家庭式母婴同室”的服务理念也应运而生。
2 家庭式护理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2.1 营造服务环境
实施家庭式护理模式,病区设有家庭式单人产科病房,它是待产,生产,产后休养为一体的病房(Labor Deliery Recovery),名字也非常温馨:浪漫满屋,绿野仙踪。病房设施完备,波兰产床,电视,电话,微波炉,宽带网络接口.24小时热水供应.在病区,走廊,床头都有为产妇定身设计的产后健康宣教.病房的大环境在不同的节日营造不同的氛围.
2.2 规范护理行为
2.2.1 改变服务理念 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为产科和新生儿提供生理,心理,保健,精神,社会的全面支持,满足产妇及家庭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更行服务理念,推行规范化,宾馆化,个性化的服务.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的护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营造家庭式母婴同室”.
2.2.2 护理人员理论知识的培训 内容有产科现代化护理新进展,产科安全防护,护患沟通技巧,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高危妊娠的护理,护士的职业礼仪,产后延伸服务,新生儿疾病筛查.
2.2.3 产科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 母婴同室护理人员专科护理技能,新生儿的处理和复苏,产后宫缩及出血量的观察,新生儿延伸护理技能及新生儿疾病筛查技能,都进行了规范的培训和考核.
2.2.4 重视护理领域及相关领域间的沟通和交流 上级护理专家和兄弟医院的护理专家来院指导,畅谈产科护理新进展,选送护理骨干到苏州母子保健中心进修学习,到上海国妇婴学习,另外,还邀请心理专家为产科护理人员进行团队咨询,从而拓宽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思路,有利于服务理念的转变.
2.3 深化服务内涵
2.3.1 重视健康教育指导 开设了”准妈妈学习班”,采用有目标,有计划,有反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产妇床头每人一本健康教育图谱和手册,还设计了顺产和剖宫产后一周食谱,产后合并症的疾病健康宣教.一对一的母乳喂养演示,集中授课的新生儿护理等等,通过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使产妇及其家属掌握产后保健知识.
2.3.2 开展产科新生儿疾病筛查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已明确规定医疗保健机构应逐步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并将其列人母要保健技术服务项目。我科开展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及新生儿听力筛查
2.3.3 开展产科延伸服务 开展新生儿扶触,产后电话回访,提供热线咨询,产后上门访视,产后为产妇进行产后抑郁情绪的预测及护理干预.这些都体现了人文关怀,打造了产科母婴同室的护理品牌.
2.4 注重护理服务意识
2.4.1 公开服务项目,接受产妇监督,每个病房有一本服务指南,介绍产科特色服务,公开承诺各种服务项目,直接接受监督.
2.4.2 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孕产妇的需求,根据孕产妇不同的文化背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对于不同国家的孕产妇给予符合当地风俗的饮食和护理.各种护理操作前应先征求产妇的意见,在其感觉最合适的时间和不违背医疗,护理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操作.
3 体会
3.1 独特的风格 家庭式母婴同室护理模式是”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营造家庭式母婴同室”,体现的现代产科护理模式的新进展,顺应了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3.2 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实施,拓展了产科服务范围,使产科护理从病房走向家庭,2007 年病人满意度(96)比2006 年(95%)提高1 个百分点,母乳喂养合格率(91.2%)比2006年(90.2%)提高了1.2个百分点,也为产科赢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今年的分娩数为2542人次,比2006年2280人次增加了262人次.为医院的发展和壮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护士的工作崇高而神圣,身穿白大褂在岗履行职责,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够做本职工作。正如南丁格尔的名言:护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木头、纸片,而是具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护士需具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热情的手,才能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2H护理”是我们科全体人员的共同理念,为此,谈谈笔者心中的“2H护理”。
1 “home护理”,即家庭式护理
随着病人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过去那种单纯的“病人求医,医院治病”的观念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医院的功能不再是单纯追求治疗疾病的唯一手段,还要通过病人心理的和社会的需求营造一个方便、安静、祥和、温馨的环境。因此,医院的就医环境要尽可能地贴近人性化,营造家庭化的生活氛围。“家庭式护理”模式的核心是要把病人当成亲人来关心,让病人感到家的温暖。“家庭式护理”服务体现女儿般的孝心、姊妹般的关心、阿姨般的爱心,用暖人的话语、体贴入微的护理、微笑的服务给人家庭式的温馨、亲人般的温暖。医院将开展“亲情式护理服务活动”,把“女儿般的孝心,姊妹般的关心,阿姨般的爱心”贯穿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实施主动服务,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积极为病人排忧解难。“家庭式护理”为患者提供充满浓浓亲情味儿的家庭式服务——让病人感到家的温暖,视病人为亲人,给予每位病人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心,生活上照顾周全。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想真正做到“家庭式护理”,必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决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节,要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温馨、理解和关怀;“家庭式护理”应该用脑去想,用心去做,用话去说,用手去干。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服务行为做起、从满足患者最朴实的情感需求做起。要微笑多一点、仪表美一点、说话轻一点、观察细一点、操作柔一点、爱心浓一点、照顾全一点、要求严一点、效率高一点、服务诚一点。“家庭式护理”,要求我们要替病人多想一些,对病人多讲一些,为病人多做一些,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病人既是患病的人,又是独立的社会人,他渴望受到尊重,有着爱与被爱的权利,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要将病人当作亲人一样来对待。我们要不断地规范我们的服务语言和服务行为,使病人的权利、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使病人始终有被关爱的感觉。“家庭式护理”要做到向病人和家属送上一个微笑,打一个热情的招呼,说上一句温暖安慰的话语等,让病人一进诊室就感受到真诚的关怀,产生“患至如归”的亲切感,病人服药时,主动为病人倒杯水;病人输完液,为其按压针眼部位;病人咳嗽时,为病人拍拍背;病人要坐起来时,扶病人一把;病人下床活动时,可充当病人的拐杖;病人情绪不好时,主动关心,找到症结,提供心理服务;天凉时,提醒病人多穿衣服;夏天,为病人点上蚊香;主动照看没有家属照料的病人等。
2 “hotel服务”即宾馆式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对各行各业均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同样如此,不管是从"三好一满意"还是"优质护理服务",都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我们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这是我们"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我们要处处为患者着想,把患者放在首位,所有的服务都要紧紧围绕着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然而优质的医疗服务不能缺少优质的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就是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优质护理服务的推进不仅仅是为了让患者得到实惠,也是为了护理行业自身的发展[1]。卫生部于2010年1月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示范工程[2],到现在已经快5年,活动已经不只是在三甲医院施行,已经覆盖了广大的基层医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医院的优质服务也开展了很长时间,在活动中我们有了很多体会,总结出了一些目前在基层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及思考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在这里和广大同行朋友一起讨论和分享。
1 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和内容
1.1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要想真正的了解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好优质服务,我们就必须先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定义内涵以及内容等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我们才能充分的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要满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患者的安全,要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患者的心理,取得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从而改善医疗特别是护理服务的质量,对于医疗单位而言,更能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不仅是医院的设施,条件等硬件,更重要的是医疗水平,护理水平等综合医疗服务水平吸引着广大患者。医院的护理服务、技术、人才素质已经成为吸引患者的主要因素[3]。
1.2优质护理服务的内容 优质护理是全面的落实护理责任制,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强化的重点内容就是基础护理,因此它的内容主要涵盖的是包括出入院护理、晨晚间护理、术前和术后护理、饮食护理、排泄护理、卧位护理、舒适护理以及对患者的安全管理等包括患者生活护理在内的各种基础护理。
2 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2.1社会环境因素 在基层医院,广大患者大多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不如城市家庭富足,对各方面的追求落后于城市,社会环境相对朴实,更多的患者有被医疗的意识,却缺乏被服务的意识,为药品和诊治买单他们觉得理所应当,但要额外出钱接受护理服务,他们却觉得没有必要。另外出于传统的思想,很多异性患者还会对护理人员体贴入微的护理难以接受,这归根结底就是基层医院里大多来自农村的患者文化水平低,因而对优质护理服务的理解和认同度低[4,5]。所以推广的时候存在各种极端问题,要么就是坚决抵制基本生活护理,要么就是过分要求,比如完全可以生活自理的患者要求护士进行生活护理等,给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带来了困难和压力[5,6]。
2.2人员因素
2.2.1患者及家属因素 这和前面所提到的社会环境因素分不开,相对落后的经济生活条件,传统的社会环境,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得患者及家属不能很好的理解优质护理服务,要么过分抵制,要么过分要求。
2.2.2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因素包括很多,首先就是人员缺乏,护士缺编是我国护理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病房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至少应当≥1:0.4,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例[7]。
2.2.3领导因素 基层医院医疗水平相对较低,很多领导都将重心放在提高医院诊断治疗水平上,而对于护理的重视程度较轻。
2.3 配套体系和激励机制因素
2.3.1 缺乏完善的后勤保障 基层医院不同于三甲医院,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分工明确,有护工,担架,水电等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做相应的工作,而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要独自完成除诊治护理以外的各种工作,工作任务繁重,无法专心于单纯的护理工作。
2.3.2缺乏完善的奖励责任机制 优质服务要责任于个人,然后基层医院往往缺乏这种责任机制,责任不明确,任务不明确,奖惩不明确,这就导致无法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2.3.3缺乏合理分配考核机制 本身护理收费标准与护士劳动价值存在相当的差距[8],在基层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从本身收费价格上就存在不好定,接下来的收入分配和绩效考核也就出现了问题。
3 思考解决的方法
3.1医院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村患者知道,明白什么是优质护理,优质护理对于医疗的重要性。
3.2从上到下的重视,积极做好配套制度的完善,也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与支持。确定明确的制度,完善激励考核机制的作用。
3.3提高人员素质,这是最为重要的,不仅要加强护理人员本身的三基素质,更要加强护理队伍的建设,完善合理的护理队伍结构。另外还要加强护理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理解优质护理的内涵,除了奖励机制,还要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爱心。
总之基层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困惑和难点总结起来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人员因素,配套系统因素,体系和激励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实施解决办法,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的开展才将得到提高,才会充分发挥优质护理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明华.基层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实施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01):471.
[2]吴辉燕.基层医院内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难点与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3):2072-2075.
[3]饶桂珍.基层医院内科护理服务质量的调查和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05):77-78.
[4]缪慧祥.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实践中的难点与对策[J].当代护士,2012,6(06):182-183.
[5]张红红.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实施的难点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5):66-68.
【摘 要】目的:探讨对血透患者应用舒适护理模式,使血透患者安全、舒适地接受治疗。方法:对194 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舒适护理措施。结果:提高了血液透析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舒适度,减少了血液透析并发症,患者治疗信心明显增强,生存质量随之提高。结论:舒适护理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内涵,起到良好的消烦解忧、促进放松的作用,提高了尿毒症患者的医疗服务满意度,以及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血液透析;尿毒症;舒适护理
对血透患者在血透过程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使血透患者安全、舒适地接受治疗。患者均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善,患者接受规范血透治疗,提高了生活质量。舒适护理模式的应用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内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均系我科长期血透患者,男119 例, 女85 例, 年龄35—88 岁, 平均年龄为63 岁,均为尿毒症终末期患者。
1.2 方法
对115 例患者在血透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
1.3 结果
采用我院患者意见征询表调查法,给每位患者发放问卷,回收率100%,结果显示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达99%,患者在身心方面均有很多改善。
2 护理
2.1 血透操作前的护理
2.1.1 环境的安排
科室运用5S 管理以达到规范化管理,血透区域用空气净化器净化, 保证空气清新,环境清洁,安静少干扰,温湿度适宜,患者正前方安置电视机,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或画面。病床可摇高坐起,设床栏、床桌,并班班更换清洁的床单、被褥及枕套。
2.1.2 心理舒适的护理
尿毒症患者由于长期血透,经济上的负担重,对预后易产生忧虑、恐惧心理,且随着血透时间延长,并发症较多,易产生紧张情绪。因此,血透前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讲解相关血透知识,有效利用患者家庭的支持系统尤为重要。与患者进行诚恳交谈,认真倾听患者的心理感受,评估身体上不舒适的原因、位置、程度及心理上负面的应激,鼓励家属关心体贴患者,予生理、心理支持,使患者在身心和谐的状态下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以及更积极的心态接受血透治疗。
2.2 血透中的舒适护理
2.2.1 血管通路的选择
血管通路分为临时血管通路和长期血管通路,临时血管通路有颈内静脉插管和股静脉插管;长期血管通路有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内瘘和永久性插管,以自体 动静脉内瘘优先考虑,严格无菌操作,合理选择穿刺点,采用钝针穿刺,并与透析管路相连,减轻病人疼痛,在患者处于舒适的情况下妥善固定,必要时穿刺侧肢体垫以软枕,指导患者如何活动肢体可以避免血液外渗及其活动量有多大、什么样的不影响血透,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以消除紧张、烦躁心理。
2.2.2 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在透析过程中,脱水不宜过多过快,密切观察患者的全面情况,掌握病情变化,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及需要,如出现:打呵欠、冷汗、心慌、便意、眼花、内瘘震颤音减弱或消失,常采取紧急措施,如生理盐水快速静滴,停或减超滤,缓慢静脉推注50% 葡萄糖液,如效果不理想,及时回血,指导患者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听轻音乐,保证患者生理、心理上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2.2.3 血液外渗的护理
加强巡回,若巡回中穿刺处有血肿应立即按压,胶布固定,冰袋冷敷,迅速更换穿刺部位,24 小时后血肿处可用温水毛巾热敷。
2.2.4 饮食的舒适护理
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给低盐、低钾、低磷、优质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油腻、辛辣之物。饭前消毒毛巾擦手,不方便进餐者协助其进餐,饭后协助漱口,维持口腔清洁,促进生理舒适。
2.3 血透后的护理
2.3.1 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及家属血透结束后在家休养的注意事项,掌握透析后的内瘘护理,结束当天保持内瘘干燥,避免搬提重物,透析24 小时后可温水毛巾热敷,有利于软化、营养血管。患者每天检查内瘘情况( 学会用听诊器听血管杂音,触摸血管震颤等)。如发现异常( 震颤减弱或消失) 或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尽快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及时得到处理。并教育患者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到公共场所,不与感冒者接触。饮食清淡易消化,控制入水量,掌握低盐低磷优质蛋白质饮食谱,维持皮肤、口腔清洁,保持大便通畅,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
2.3.2 有效利用家庭支持系统
加强对家属的宣教,告知家庭支持系统对患者病情稳定的重要性,鼓励营造良好的家庭休养环境,给予无条件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让患者感受亲人的可贵、生活的美好,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接受下一次血透治疗。
患者如在家里遇到紧急情况,可及时与本院医护人员电话咨询或及时到我院就诊,我们提供最舒适的优质护理。
3 结论
舒适护理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有一定的局限性。舒适护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丰富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内涵,起到良好的消烦解忧、促进放松的作用。将这一模式应用于血透护理中,使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爱,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念,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到舒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宏, 朱光启. 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0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052-01
整体护理是指护理工作从单纯的对病人生活和疾病的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要。根据这一模式,我科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使病人顺利透析,提高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均系我科长期血液透析病人,男15例,女5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5岁,均为尿毒症终末期病人。
1.2 方法
20例病人在血液透析护理中应用整体护理模式。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向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了解护理效果。
2 护理
2.1 血液透析前的护理
2.1.1 内瘘术后护理向病人讲解内瘘护理的重要性,它是血液透析质量的基本保障,是病人的生命线。内瘘术后早期,尽量穿袖口宽松内衣,抬高术侧肢体,促进静脉回流,以减轻肿胀程度,包扎伤口不宜过大,每日检查吻合口震颤及杂音。术后1~2周每天用术侧手捏握橡皮球3~4次,每次10 min,内瘘穿刺至少应在术后4周。
2.1.2 环境的安排室内保证空气清新,环境清洁,病人正前方安置电视。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及紫外线空气消毒。
2.1.3 心理护理尿毒症病人由于长期透析,经济上的负担重,随着时间延长,并发症多,易产生忧虑、恐惧、紧张的心理。透析治疗是一种非生理性状态,血液透析前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讲解相关血液透析知识,有效利用病人的家庭支持系统尤为重要。应鼓励病人战胜这种心理的不安和痛楚,并向病人本人和家属充分解释血液透析治疗的原因及效果,必要时请接受透析治疗疗程较长、效果较好的病人帮助解释以取得病人密切配合。
2.2 血液透析中的护理
2.2.1 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熟练的动静脉穿刺技术是使病人减少痛苦的重要保障。而且内瘘早期感染与手术有关,而后期感染常与穿刺点污染有关[1]。护士每次穿刺应更换部位,严格无菌操作,透析结束时压迫止血要用无菌敷料。对疼痛敏感的病人穿刺前多与其交流,分散注意力或作深呼吸,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
2.2.2 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在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感受及需要,对透析时应急情况应及时处理,如穿刺部位肿胀、针眼渗血、低血压、抽筋、恶心、呕吐、寒战等应配合医生及时采取紧急措施,效果不理想及时回血,保证病人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
2.2.3 血液外渗的护理尽量按压穿破血管的针眼,用绷带固定局部,但要注意血运,冰袋局部冷敷,观察肿胀是否局限,询问疼痛是否减轻,嘱24 h后热敷,并擦喜疗妥。
2.3 血液透析后的护理
2.3.1 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家属血液透析后在家休养的注意事项,做内瘘的病人第2日温热毛巾湿敷有利于软化血管,发现穿刺点有发红、疼痛时,可局部用75%酒精湿敷[2]。学会用听诊器听血管杂音、触摸血管震颤,如发现异常及时与医务人员取得联系并得到及时处理,颈内静脉插管的病人嘱其保持切口处敷料干燥,头颈部活动要限制。血液透析病人用药很多,而药物大部分经肝或肾排泄,所以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2.3.2 有效利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我科每年举行一次“肾友会”,欢迎病人及家属参与,加强健康宣教,告知家庭支持系统对病人病情稳定的重要性,鼓励营造家庭休养环境,给予物质和精神支持,让病人视血液透析室为家,视医务人员为亲人。对家庭经济状况极差的病人,给予帮助,并动员医务人员及媒体、社会各界采取募捐的形式共同帮助病人度过难关。
2.4 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合理安排低盐、低磷、优质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控制水摄入量,每日体重增长不超过1 kg,限制摄入饮料、蔬菜及水果,避免钾摄入过多。
3 结果
采用问卷调查法,给每位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回收率100%,结果显示病人满意度达99%。临床资料中病人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的血液透析治疗。
整体护理满足了病人的基本需要,在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基础理念上丰富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内涵,将这一模式应用于血液透析护理中,使病人感受到每个阶段的护理需要。护理不仅服务于个体,还要面向家庭、社会环境的需要,密切护患关系,才能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新时期,军队疗养院作为部队战斗力体的健康保健基地,积极改变疗养模式,调整指战员的身心状态,提高部队的健康水平,从而增强部队战斗力的目的[1]。我院承担着来自、云南、青藏高原的优秀基层军官健康疗养任务,为确保基层军官疗养护理服务质量,在不断总结疗养护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针对高原基层军官疗养特点及健康需求,制定了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创新多元化的护理服务模式,从内容和形式上扩大护理范畴,全面、全程、专业、主动的践行优质护理服务,不断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实现优质护理目标,通过实践取得了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高原基层军官特点
作为基层一线带兵人,高原基层军官是最辛苦的一个群体。长期驻守在高原边防的基层军官,是戍边卫国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健康关乎着部队的战斗国和国家的安危[2]。常年驻守在高海拔、高寒的祖国边防的基层军官,氧气稀薄,生存环境差,担负任务重,与外界交往受限,与家庭成员相聚少,社会支持少,工作生活心理压力大,物质生活质量偏低,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同时他们年轻具有朝气,高学历,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
2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的具体实践
2.1强化为军服务的根本宗旨 我们成立了以院领导、护理部、护士长组成的"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理解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内涵,紧紧围绕我院"优质服务至诚为军,心系健康保障打赢"的服务宗旨,认真转变服务理念,改革护理模式,提高护理技能,拓展护理服务内涵,为高原基层军官提供卓越的延伸性护理服务。
2.2转变服务理念,创新多元化护理模式 高原基层军官的疗养为集体举家疗养,疗养期为15 d。在疗养期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情为本,以疗养高原基层军官的满意为标准,着眼需求,拓展服务范围,改进服务方式。倡导人文、精细、安全和"第一时间"服务理念,做到第一时间热情接待,第一时间了解需求,第一时间制定诊疗计划,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第一时间反馈信息[3]。应用融康复治疗、景观治疗、心理护理、健康指导、文化疗养于一体的程序化疗养护理模式。定人员、定内容、定时间、重效果,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渗透疗养护理工作的始终。
2.3拓展服务内涵,实施人性化、个性化护理服务 我们把优质护理服务拓展到疗养工作的各个方面,根据高原基层军官的疗养需求,不断完善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标准,丰富服务内容,深化和拓展服务内涵,提供主动、无缝隙、全程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高原基层军官疗养期间,护理人员对实施责任制保障式护理服务,每个楼层指派2护士和1名服务员,分工明确,负责到人,根据基层军官多是集体入院举家疗养特点,在护理服务中充分体现出家的家庭式的温馨,除常规的疗养设施设备外,在房间里特别为他们准备了电吹风、微波炉、儿童玩具及儿童家庭生活用品。实行入院接待、院情介绍、就餐引领、早晚查房、安排体检、森林浴及冬温泉保健专人全程一体化护理服务。
2.4实施有针对性的全程、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服务
2.4.1分析评估健康知识需求 在高原基层军官入院后第1d对其进行健康知识认知水平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护理程序式的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探讨分析,评估高原基层军官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及需求,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健康教育内容,实施护理干预。
2.4.2提高健康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对高原基层军官进行健康知识认知调查显示,他们能认识到健康和自我保健的重要性,但在日常行为习惯和一些基本健康技能上知识掌握的还较少,一部分基层军官有不良的生活方式急需改善。针对于此,我们组织高原基层军官进行保健知识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了健康理念与日常习惯、健康养生、健康技能、急救防护、传染病预防和高原病防治知识。特别是在高原病防护知识和传染病预防方面,尤其注意结合高原自然环境、社会特点及当地疾病谱的特点,提高了对相关疾病的认知率和防护技能[4]。根据健康教育需要,我们编制并发放《健康保健知识汇编》,同时采取交流座谈,一对一讲解指导,现场示范等健康教育形式,使基层军官深入浅出的学习和掌握医学科普知识,提高了健康知识水平,增加了预防疾病和自我保健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2.4.3注重心理干预,积极改善亚健康 高原基层军官由于承受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压力,身心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疲劳状态中,容易出现心理困扰和亚健康状态。我们请心理医师为他们上心理保健课,采用认知调整、交流沟通、行为疗法,通过团体心理疏导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式,教会基层军官如何自我调节心态。利用院内丰富的物理和自然疗养因子资源,为他们进行康复指导和治疗,消除躯体疲劳和不适,有效的降低了他们的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改善了亚健康状态。
2.5注重文化疗养,提升护理服务品质 我们在疗养区内设立了"优质护理文化走廊",将我们的服务理念、护理格言、养生保健及高原基层军官保卫边防的奉献精神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为军服务文化"。在每个疗养房间放有绿色植物,《健康保健知识指导手册》及各种温馨提示卡片,如:入院欢迎卡、体检提示卡、节日祝福卡、健康保健卡、出院欢送卡等,营造出温馨和谐的疗养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疗养院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组织高原基层军官进行森林浴活动,阅览养生长廊;游览峨眉山和乐山大佛;参观茶叶博览园、乌木博物馆、大佛禅院等活动,并安排专职人员进行茶文化、乌木历史、佛教文化等知识的讲解;举办文艺联欢会和各种球类比赛,学会一套养生太极拳,体现了文化疗养特色,丰富了高原基层军官疗养生活,陶冶了情操,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品质。
3效果
通过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在高原基层军官疗养中的实践,不断完善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标准,丰富服务内容,深化和拓展服务内涵,创新多元化护理服务模式,满足高原基层军官个性化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有效提高基层军官健康知识认知度,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调试心理、延长岗位工作年限,最终增强部队战斗力的目的[5]。同时,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高原基层军官对疗养护理工作满意度达100%,实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目标。
参考文献:
[1]成彩霞,陈平,刘荟,等.高原疗养基层军官健康认知情况调查[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8):926-927.
[2]成彩霞,陈平,刘荟,等.探讨护理干预对不同年龄疗养疗养基层军官健康认知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1):961-962.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为了适应“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要求,护理工作的职能必须不断地扩展,其服务范围必须跨出医院,迈向社区,进入家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我国卫生发展的趋势,社区护理已经成为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1]。近年来,我国的社区护理正在蓬勃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困难和挑战。现就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发展综述如下:
1 社区护理的内涵
社区护理发展到今天,由于各个国家社区护理发展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卫生服务体系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对社区护理的理解、解释也各不相同。但在对社区护理的内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其表述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点:①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中的一个重要的专业领域[2],是利用护理和公共卫生的诸概念和技术,通过广泛的和连续的护理活动,以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最终目的的科学和艺术;②社区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③社区护理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和维持健康,预防疾病和残障,促进个体、家庭和团体达到全民健康的最佳水平[3];④社区护理提供服务的特点是连续性、动态性和全科性的服务。
根据文献综述、专家访谈,结合我国城市卫生服务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我国的社区护理的内涵,即“社区护理是综合应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为护理学中,并以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为最终的目的,提供连续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护理专业服务”。
2 社区护理的内容[4]
2.1 家庭医疗的护理:随着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大量不需要特殊仪器和技术处理的疾病,均可以通过社区和家庭服务来满足病人的需要,家庭病床符合社区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愿望,特别是可以满足慢性疾病的老年、体弱、行动不便、到医院就诊有困难的病人的需要。
2.2 预防保健护理:社区人群中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是社区护理的重要服务对象。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面对的健康问题比较多,社区护士可以为他们提供以预防保健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护理服务。
2.3 康复护理:由于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人们对生命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对社区康复护理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我国康复医疗的主要对象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残疾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其目标是使他们最终在身体、心理、社交及职业等方面获得最大的潜能,提高生活质量,融入社会。
2.4 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为了实现WHO的全球卫生目标,护理工作的切入点从关注个体人的疾病转入到关注个体人的整体及人群整体。健康教育开展迅速、深入且形式多样化,效果显著。通过对居住环境、个人卫生、生活习惯的干预性教育,达到预防疾病、控制感染、自我保健、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5 临终服务: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服务,使病人找到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并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活质量。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不一,所涉及的社区护理工作范围可能不同,但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应以促进和维护人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护理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慢性病人、妇女、儿童、伤残人为重点。
3 社区护理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3.1 社区护理顺应时代的要求: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工作由疾病护理向以人为中心的护理转变,护理范围及场所由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服务对象由病人转向康复人群,护理工作以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为主要目标。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肺病和肿瘤等。这些慢性病的护理需求量的增加,必将由社区和家庭来负担[5]。由于我国的卫生资源的配置严重失调,80%投入在城市,只有20%投入在农村。在所有卫生资源中的80%投入到大医院,20%投入到基层医疗机构[6],这就需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将有限的资源充分用到居民的健康中去。健康需要从个人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社区做起。
3.2 社区护理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我国预计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74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4.28%)成为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老年人是健康最脆弱的群体,而且老年病人有病程长、康复慢的特点,仅靠现有的医疗机构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开展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和慢性病的护理,能很有效的解决老年人护理的难题。
3.3 医疗费用的增长:由于医疗费用的大幅度的增长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尤其是近两年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出现了许多有病无钱医治的现象。根据有关的调查表明:通过社区护理可以降低居民每年的医疗费用。
3.4 社区护理是推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深入进行的有效保证: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医保水平在总体上不能过高,只能是“低标准、广覆盖、保基本”。如将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可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成本最小化,是“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符合医疗保险的原则。
4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
4.1 社区护理组织管理系统不健全和经费来源有限:在我国虽然卫生部近几年也很重视发展社区护理,但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却很少倾向于社区护理的发展。从政策上,虽然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全国仅上海、北京、天津等少数几个大城市有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但也还不完善。有的城市2~3名护士做社区护理工作,但却没有专门的社区组织。从经费上,在我国的城市,多数居民享受公费医疗,而公费医疗仅限于医院服务,不包括社区,居民不愿意自己支付社区护理费,从而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在农村,农民平均收入低,除了维持温饱,少有剩余。农民通常是小病不治,大病就医,不治之症就放弃治疗,所以也很少有人愿意付这笔费用。近年来,虽然正倡导医疗制度的改革,但大部分局限于医院治疗和城镇居民,而且对社区护理还没有一个统一合格的收费标准,这些都影响人们对社区护理的正确认识,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
4.2 居民保健意识不成熟,生活质量不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密度大,尤其是在大城市更为突出。加之经济比较落后,生活水平较低,人们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不高,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差。那种“能吃、能睡、能工作即是健康”的观念依然存在。
4.3 缺乏社区护理专门人才:社区护理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责任感和服务态度,丰富的学识、经验和技能,能灵活的处理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学习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学会与人交流、观察、咨询等各种新技能。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一直短缺,中国现有13亿人口,护士仅有124.5万人,缺乏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目前我国通过多种形式培养社区护士,使她们能够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技能及工作方式。《社区护士岗前培训大纲》为培养社区护理队伍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培训中逐渐形成一支专家队伍,拥有一系列的教材,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社区护理教育,促进社区护理的开展[7]。卫生部出台的《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护士的执业资格并经注册,还要通过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护理的需要。
4.4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高: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程度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医生的嘴,护士的腿”,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结于医生,护士仍然是医生的附属品,以协助医生工作为主,未被提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对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的理解,尤其是对护士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持怀疑的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这也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
4.5 缺乏相应的护理法规及质量控制标准。
4.6 缺乏政府的有效的政策、财政及其它方面的支持。
5 展望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
5.1 全面开展社区护理,实现全民健康目标:农村社区护理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我国有绝大部分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经济条件、医疗条件落后、居民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环境不合理、需求多层次、多档次、范围宽及复合性优质、经济、便利的服务,而社区护理正好适应了广大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在农村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应坚持以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为前提,以合作医疗为基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保健工作为主导,注意服务方式的连续性,服务关系的相对固定性,服务内容的综合性,服务价格的优惠性,使群众真正受益。在农村实现低水平、广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8]。
5.2 社区护理教育体制将日趋完善:护理人员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做到四个转变: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健康转变;服务对象从患者服务向为群体服务转变;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等边缘性新兴学科的转变;工作方式从院内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转变[9]。政府将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方式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改革现行的护理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一方面对目前的人员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以适应社区护理的发展:另一方面各护理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将增加社区护理专业以系统地培训社区护理人员,专业设置中将注意硕士、本科生及专科社区护理人员的比例,培养不同层次的社区护理人员。全国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将进行统一的认证资格的考试。
5.3 社区护理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及计算机网络化发展:各地可协调有关部门,深入社区,调查研究,根据社区护理的需求量、制定本地区的社区护理发展计划,在此基础上进行社区护理的试点、建立社区护理中心和网络,联合卫生行政部门、当地的大医院、及以社区、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基层卫生机构,形成一支由医院护士、社区护士、社区护理员和家庭护理员组成的综合队伍。
5.4 社区护理专业化及角色的分工会越来越细:社区护士的角色功能范围会不断地扩大,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不仅有普通的社区护士,还可以有单独开业的社区临床护理专家、家庭开业护士、社区保健护士、高级妇幼保健护士、社区治疗护士等。这些高级社区护士主要从事社区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实践、社区护理咨询、社区健康教育及护理研究等工作。
5.5 家庭及老年人的护理不断地发展、完善及提高。
5.6 坚持体制创新,实现多元化的社区护理务[10] :主体多元化的社区护理服务可打破过去的部门垄断,并可充分调动社会的各种资本加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拓宽筹资的渠道。通过相互的竞争,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改善服务功能、服务态度等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赢得居民的信任。同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注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按岗、按质、按量”分配,建立激励机制。
5.7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护理活动,有利于居民以比较低廉的费用获得优质、便捷的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制度“个人账户保门诊,社区统筹保住院”的管理模式,增强了参保居民的费用意识和节约意识。
5.8 政府的宏观调控及组织管理逐渐加强。
总之,我国的社区护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社区护理任重道远,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开展社区护理,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社区护理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发展将有助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我们早日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翠荣.家庭护理现状与进展[J].现代护理,2003,9(8):649-650.
[2]陈静敏,萧仔伶,苗遒芳,等.社区卫生护理学[M].台湾:伟华图书局有限公司.1999,5-53.
[3]黄明珠,黄琏华,等.公共卫生学[M].台湾:伟华图书局有限公司.1994,17-204.
[4]刘洪霞.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和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8):1413-1415.
[5]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1.
[6]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2.
[7]刘则杨,武巍.社区护理供给现状及社会护理教育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2,17(7):550.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也是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据报道,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约150万人,约70%~80%的幸存者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和功能障碍[1],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患者不可能长时间在院康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更多的是在家中完成,患者在从医院返回家庭的转移期内,专科护理中断,家庭看护人员通常缺乏相应的医学护理知识和看护经验,尤其是卧床患者易导致各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而延续性护理模式是将住院护理服务延续到家庭和社区,是对患者转移期间健康问题和对健康需求的关注和应对。强调住院护理计划和出院护理指导的连贯性和协调性,并充分发挥出院护理计划对居家康复和生存质量的重要性[2]。我科自2010年6月份开始,对30例出院卧床脑卒中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降低了脑卒中卧床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脑卒中卧床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9~78岁。入选标准:①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卒中;②首次发病;③偏瘫,患者卧床;④无严重心肺功能或肝肾功能损害。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②恶性肿瘤、恶性进行性高血压、呼吸功能衰竭、四肢瘫痪患者。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出院时病情基本稳定,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进行相同的常规护理及健康知识教育。出院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脑血管疾病的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发放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处方;建立出院回访登记本:由责任护士登记患者的姓名、年龄、住址、电话、入院及出院日期、出院时阳性症状和体征、出院时存在的健康问题、各种管道名称及更换时间等;患者出院前日由责任护士告知患者及家属回访的目的、意义及时间,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患者出院后第1w由责任护士向患者打电话全面了解近期患者的心理、基础护理及家庭康复训练指导情况,并进行电话指导及详细的记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护士针对电话随访存在的问题于第2w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皮肤情况、饮食、肢体功能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电话回访患者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有无新的问题出现等,并实施针对性的指导。以后进行家庭访视1次/月,直至6个月。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心理干预 张振香等[3]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为44.5%,脑卒中后抑郁会减弱患者康复锻炼的效果,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同时抑郁的发生会从生理机制上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心理干预可以使患者获得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感、积极的认知评价系统以及乐观向上的心态[3]。因此,护理人员通过家庭访视,了解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应用沟通技术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其倾诉自己不适,渲泄自己的焦虑及紧张情绪,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使其尽心照顾患者、不嫌脏嫌累,并给予患者耐心细致的情感关怀和支持,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1.2.2压疮预防 了解患者及家属压疮预防相关知识、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及是否知晓压疮的危害性,示范并教授相关护理技能,具体如下:①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的联合作用是形成压疮的主要因素,因此间歇性减除压力是预防压疮发生的首要措施[4],可给患者使用气垫床,并根据患者皮肤情况确定翻身的时间及次数,一般每2h翻身1次,必要时每30min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的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同时悬空骨突处;②保持床单元的平整、干燥、无渣屑,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立刻更换,用清水擦洗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③留置尿管的患者应防止尿管与尿袋接口处压在身下;④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发生的内因,因此还应加强患者机体的营养,有针对性地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1.2.3肺部感染预防 首先对患者的居住环境、营养状况、家属预防肺部感染的意识及方法进行全面评估,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引起肺部感染的原因,才能有效的预防肺部感染,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①房间应清洁、安静,通风2次/d,通风30min/次,室温在18℃~22℃,相对湿度50%~60%;②患者长期卧床时患者长时间处于一个,易发生肺淤血、水肿,分泌物增多,而并发肺部感染[5],指导家属每1~2h应协助患者翻身并叩击背部,指导患者有效咳嗽,防止痰液沉积肺底;③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控制肺部感染的关键。患者头部抬高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又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6];④患者长期卧床时患者胃肠消化功能减退,造成患者营养缺乏,机体免疫力下降,易造成肺部感染,因此还应增加患者的营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⑤卒中患者进食时口腔容易存留食物残渣,应及时协助清洁口腔,保持口腔清洁。
1.2.4肩手综合征预防 肩手综合是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患侧肩关节疼痛,并使手的运动机能受到限制,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约占12.5%~32%,正确的摆放能有效防止肩关节损伤,减轻患肢水肿,抑制偏瘫的异常运动模式[7]。该并发症的预防属于专科护理的范畴,因此在家庭访视过程中,应指导患者正确摆放肢体及有效的肢体功能锻炼:①卧位指导:仰卧位时在患侧肩胛下放一软枕,使患侧肩关节拾高、前伸与健侧肩关节处于同一水平,肘伸直、腕关节背伸和手指伸开;患侧卧位时,后背挤垫一枕头,使患者躯干稍向后倾,将患侧上肢轻轻拖出并置于前伸位,肩关节屈曲约90°,掌心向上,手指分开;健侧卧位时,躯干与床面成90°,胸前放一软枕,将患侧上肢完全置于软枕上,手心向下,手指伸展;②正确地对瘫痪肢体进行功能锻炼,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指导患者做患手的主动运动及协助被动运动,如用健手协助患手及患侧上肢活动,双手掌心相对10指交叉握手上举,在空中尽量停留10s再放下,2~3次/d,每次上举10~15次;被动运动主要包括肩关节的屈伸、内外旋、内外展,直臂上举前伸,肘关节的屈伸、腕、指关节的活动及背屈,被动运动2次/d,20min/次;③使用按摩疗法,有推法、按法、揉法、捻法、拍打法。按摩顺序应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原则上应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2次/d,15~20min/次;④采用意念疗法即利用运动意念[8]使患者损害的运动神经传导通路重新建立,即用意志支配发出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做助力运动,主动运动2次/d,不少于20min/次。
1.2.5足下垂的预防 家庭访视时:①应观察踝关节的摆放是否正确,踝关节的被动运动是否到位,并加以指导及示范:患者平卧位时,瘫痪下肢的踝关节应保持背屈中立位,使足底与床面垂直,足尖向上,保持踝关节处于功能位,要避免重物压迫足部;患者患侧卧位时,瘫痪侧的膝部应垫软枕,使下肢处于功能位。踝关节的被动活动3次/d,20~30min/次,如踝关节的背屈运动:操作者一手托住膝部的后方,一手掌托住足跟,利用前臂力量向前上方压足底以使踝关节充分背屈,维持数秒。再从足踝关节到趾间关节做屈曲和伸展活动,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操作完成后宜按摩腿部以放松肌肉;②有报道[9]温热疗法能有效的预防足下垂的发生,其原理是应用物理性能,使组织温度升高后再降低,促进炎症物质及代谢废物的吸收与溶解,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血管神经营养,从而防止因肌肉挛缩而导致的足下垂。方法为:准备两只泡足的水槽,先将双足用38℃~40℃的温水中浸泡5~10min,再用15℃~20℃冷水浸泡5~10min,反复浸泡双足3次,先以温水开始,后以冷水结束,早晚各1次/d。
1.3评价指标 观察6个月后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脑卒中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开展,提升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护理的服务内涵和职能范围在不断扩大,在传统意义上,患者出院便意味着患者与医院的治疗关系结束,患者出院后,只能通过回院复诊或简单的电话回访才能得到相关的医疗和护理信息,这种护理模式难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延续护理是指护理服务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不受出院的限制,对出院患者提供便捷、连续、完整的护理服务,形成了医院-家庭无缝隙全程护理服务模式,患者回家后得到了和住院时一样的优质护理,有了安全感,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
3.2延续性护理服务降低了脑卒中卧床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由于脑卒中卧床患者病程长,恢复慢,生活不能自理,易出现压疮、呼吸道感染、肩手综合征、足下垂等各种并发症,甚至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日益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虽然大大降低,但因受到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大部分患者出于经济和人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实现长期住院康复,而更多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则是带着残疾返家康复,在此阶段的健康问题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有效保障和指导,那么无形间给患者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10]。刘红香等[11]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患者及及家属在基础、康复、心理护理等方面需求较大。通过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实行延续性护理,护人员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和护理技能指导,使出院后的患者在疾病恢复过程中得到持续性的专科护理和康复指导,从而巩固和保证了患者的整个康复治疗安全性。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压疮的发生率由36%降至6%,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由20%降至3%,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由50%降至1%,足下垂的发生率由33%降至6.7%,减少了患者痛苦,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善玲,刘清华,黄萍.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亲情化延续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3):74-76.
[2]徐建秀.我国延续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18.
[3]张振香,林蓓蕾,陈颖,等.社区脑卒中患者抑郁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2013,16(2):12-14.
[4]董军芳,刘菊新.脑卒中患者预防压疮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1.9(6):1639.
[5]赵晓嵘.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123-124.
[6]张爱莲.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性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201-2202.
[7]车加丽.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预防与康复[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7):269-270.
[8]刘秀,蒋丽莉.超早期康复护理防治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21(1):45-46.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162-01
舒适护理模式是台湾华杏出版社总裁萧丰富先生提出的,又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其理念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根据这一模式,我科在血透过程中提供全程的舒适护理使患者顺利进行血透,提高生活质量,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次观察均系我科长期血透患者,男120例,女40例,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为60.5岁,均为尿毒症终末期患者。
1.2方法:对160例患者在血透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
1.3结果:采用我院患者意见征询表调查法,给每位患者发放问卷,回收率100%,结果显示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达99%,患者在身心方面均有很多改善。
2护理
2.1血透操作前的护理
2.1.1环境的安排:保证空气清新,环境清洁,安静少干扰,温湿度适宜,患者正前方安置电视机,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或画面。病床可摇高坐起,设床栏、床桌。血透前用紫外线行空气消毒,并更换清洁的床单、被褥及枕套。
2.1.2心理舒适的护理:尿毒症患者由于长期血透,经济上的负担重,对预后易产生忧虑、恐惧心理,且随着血透时间延长,并发症较多,易产生紧张情绪,因此血透前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讲解相关血透知识,有效利用患者家庭的支持系统尤为重要。与患者进行诚恳交谈,认真倾听患者的心理感受,评估身体上不舒适的原因、位置、程度及心理上负面的应激,鼓励家属关心体贴患者,予生理、心理支持,使患者在身心和谐的状态下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以及更积极的心态接受血透治疗。
2.2血透中的舒适护理
2.2.1动静脉穿刺的舒适护理:合理选择穿刺点,严格无菌操作,每次穿刺更换部位,不可在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争取一次性穿刺成功,并与透析管路相连,在患者处于舒适的情况下妥善固定,必要时穿刺侧肢体垫以软枕,指导患者如何活动肢体可以避免血液外渗及其活动量有多大、什么样的不影响血透,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以消除紧张、烦躁心理。
2.2.2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在透析过程中,脱水不宜过多过快,密切观察患者的全面情况,掌握病情变化,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及需要,如出现:打呵欠、冷汗、心慌、便意、眼花、内瘘震颤音减弱或消失,常采取紧急措施,如生理盐水快速静滴,停或减超滤,缓慢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如效果不理想,及时回血,指导患者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听轻音乐,保证患者生理、心理上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2.2.3血液外渗的护理:加强巡回,若巡回中穿刺处有血肿应立即按压,胶布固定,冰袋冷敷,迅速更换穿刺部位,第2日血肿处再用50%硫酸镁湿热敷。
2.2.4饮食的舒适护理: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给低盐、低磷、优质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油腻、辛辣之物。饭前消毒毛巾擦手,不方便进餐者协助其进餐,饭后协助漱口,维持口腔清洁,促进生理舒适。
2.3血透后的护理
2.3.1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血透结束后在家休养的注意事项,掌握透析后的内瘘护理,结束当天保持内瘘干燥,避免搬提重物,第2d可温水毛巾热敷,有利于软化、营养血管。患者每天检查内瘘情况(学会用听诊器听血管杂音,触摸血管震颤等)。如发现异常(震颤减弱或消失)或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尽快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及时得到处理。并教育患者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到公共场所,不与感冒者接触。饮食清淡易消化,控制入水量,掌握低盐低磷优质蛋白质饮食谱,维持皮肤、口腔清洁,保持大便通畅,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
人性化护理是当今护理界的热门话题,因为护士面对的是人,护理服务不是简单的、一般的职业服务,而是特殊服务。人性化护理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开展各种服务举措,使被服务者体会到人性的存在,人性化护理应用到产科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局限于护理、助产等单纯的技术操作,而应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并针对个体、家庭、新生儿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及时调适,为其提供安全性和高质量的健康照顾,尤其强调提供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凝聚力和维护身体安全的母婴照顾。
1人性化护理的概念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创造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产妇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人性化护理遵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护理对象的特点和个性出发来开展优质的护理服务。人性化护理的核心就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人性化护理是护理学科的又一发展和进步,它指引着护士从重视疾病的护理质量转向重视对病人全方位的护理质量,从短期护理行为转向长期护理行为管理。在产科护理服务要以产妇为中心,以“母爱行动”为准测,认识到产妇是分娩主体,尊重产妇,确信产妇和胎儿是有能力,能相互配合完成分娩,人性化护理的任务是保护、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
2人性化护理的意义
人性化护理转变了忽视的服务理念,拓宽了护士的服务内涵,也促进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充分发挥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使护患关系及产科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提高了产妇、家属和护士的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另外,人性化护理也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增强医院的竞争力,体现护理工作的价值。人性化护理是21世纪护理工作的一种突破,是最令人振奋的。
3人性化护理在产科的实施
3.1做好产前保健及产前教育
妊娠是人生大事,是一次人生角色的重大转变。妊娠使孕妇的生理心理发生变化,形成了孕妇独特的行为特征机理应激反应,随着临产而逐渐加重并延续到产时。开办孕妇学校对孕妇传授孕期、分娩期、产褥期、母乳喂养知识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参观产房及住院病房,使她们在产前接受孕产期及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感受到医院人性化的关怀,降低其入院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对孕产妇进行人性化护理让更多的孕妇参加孕妇学校学习妊娠分娩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和选择自然分娩,减少剖宫产率。
3.2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对现代产科护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现代产科的围产期保健油原来的一个中心(孕产妇保健)转向两个中心(孕产妇保健及婴幼儿保健),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为母婴安全及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巩固产科母婴同室,按需哺乳,提高4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提供了可靠保证。
3.3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
现代产科护理特别强调维持健康、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的概念,即要求产科护士为孕产妇及家属提供维持健康、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增强护理对象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理念特别强调护理需要重视家庭和谐与健康,重视家庭成员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参与者。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提供待产、分娩、恢复和产后护理全程服务,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亲情护理、营造温馨家园的服务理念,提高自然分娩率和满意率,拓宽了产科护理服务范围,体现了人性化服务。
3.4“5S”护理模式
“5S”护理模式的宗旨是人性化服务,即人性化的服务语言、人性化的服务行为、人性化的服务环境、人性化的服务流程、人性化的服务品牌。人性化护理是在护理实践中,护士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其内心世界,不但满足其要求,而且能促使其更加健康。
3.5助产士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7-0063-02
出院患者延续护理是利用信息化工具,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登门造访等方式进行的一种开放式、延伸式的护理形式,它能有效提高出院患者生活质量,在护士和患者乃至家庭成员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从而促进和维护患者健康[1]。随着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护理内涵和职能范围在不断扩大,在传统意义上,患者出院便意味着患者与医院的治疗关系结束,出院后患者只能通过回院复诊才能得到相关的健康信息,这种护理模式难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2]。在当前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关键时刻,患者不仅仅要求在院期间的全面护理服务,同时对出院后患者生活质量的保证和维持也有更高的需求。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注意到出院患者的护理工作延续问题[3],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活动必须从医院走向家庭,要丰富护理服务内容,提升护理服务内涵,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减少脑卒中长期鼻饲患者的并发症,降低重返住院的几率,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和医疗保障费用,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笔者所在科室2011 年1月-2013年1月对40例脑卒中长期鼻饲患者开展出院后延续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笔者所在科室反复住院治疗的4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9~86岁,平均73.9岁,均为经过正规治疗和康复治疗后病情稳定,但是仍存在有吞咽障碍,需要长期鼻饲的患者。由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进行共同分析、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确实需要和患者及家属的迫切要求,对40例患者实施了出院后的延续护理。
2 延续护理的内容、方法及要求
2.1 参与延续护理人员的要求
参与延续护理工作的护士必须是在神经内科连续工作3年以上,担任过责任护士至少半年,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术操作熟练,能够单独正确处理患者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
2.2 参与延续护理人员的培训
科室成立延续护理服务小组,由病区护士长负责分工安排,制作延续护理服务手册。要求参与的护士必须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有高度的责任心,详细了解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时的病例资料,知道患者需求,严格按照随访时间和延续护理服务手册内容进行延续护理服务。
2.3 延续护理服务的内容
2.3.1 延续护理手册的内容 病区建立需要延续护理出院患者的信息登记本,其中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出院诊断、出院日期、家庭地址、电话号码、E- mail地址、常用联系方式、最佳联系时间段、出院时鼻饲管留置时间、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患者出院后情况反馈栏等。情况反馈栏包括:出院患者神志状况、精神、睡眠、饮食、大小便、活动情况、是否遵医嘱按时服药、鼻饲管护理相关内容、对随访质量的满意度及患者意见或建议、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内容等。
2.3.2 住院期间的准备工作 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转归、家属和患者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有效沟通,从患者和疾病本身的需求出发,主动、简要地提出出院后的延续护理计划、护理内容、护理方法,提前缓解和解决患者及家属因疾病带来的焦虑情绪和思想压力,避免和减轻患者家庭成员因疾病引起的家庭矛盾,亲密和加强医患、护患关系;脑卒中患者在出院的前1~2 d,由医护患三方进行沟通,医护联手对患者的疾病转归情况及出院后仍然需要的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出院健康教育指导,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填写延续护理服务登记本,提醒患者及家属,务必配合在出院后的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30天、出院后每个月,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针对性的随访,并且做好详细的记录,必要时和主管医生进行沟通,共同评估患者病情,及时总结、及时指导。
2.4 延续护理的随访方法
2.4.1 电话随访 在40例患者出院后,按照延续护理的工作方法和随访内容要求,护士根据每位患者在院和出院时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电话随访,随访次数严格按照延续护理手册中的规定,分别在规定时间的第3天、第7天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患者出院后的基本情况,重点关注以下内容:鼻饲管是否通畅、每次鼻饲的量及成分、注食(药)前后患者的卧位、注食的速度、注食(药)前后是否用温开水冲洗管道、每天鼻饲的次数、每次间隔的时间、是否有胃潴留现象等。
2.4.2 上门随访 在第14天进行上门随访,根据患者鼻饲管留置的时间,提醒患者或家属需要更换鼻饲管,并初步商定更换的时间,由家属到医院办理相关手续后,责任护士上门更换,并进行出院后健康教育的强化补充。随访护士要详细询问患者家属对鼻饲管的护理操作方法,必要时现场查看家属为患者注食(药)前后的过程,现场重新演练进行鼻饲前如何检验是否有胃潴留、注食时床头应抬高30°~40°,以及检查注食的速度、每次注食的量、强调注食结束后必须保持床头抬高的角度30~40 min,同时进行营养合理搭配的指导。
2.4.3 延续护理随访手册的管理 患者出院后,责任护士根据每例患者的不同情况对出院患者采取针对性的电话随访,随访工作落实责任制,由各病区责任护士具体执行,护士长全面负责监督,建立专册登记随访次数和基本情况,并对随访的记录和效果进行不定期抽查,抽查结果列入综合护理质量考核并与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挂钩。
3 结果
延续护理工作开展以来,对40例原来因鼻饲管护理不当而导致反复住院的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比较患者2011年实施延续护理前后的并发症发生例数:其中食道反流总次数从72例次下降到8例次,肺部感染由原来的68例次下降到12例次,胃管堵塞由原来的64例次下降到4例次,胃潴留由原来的24例次下降到2例次,重新返院次数由原来的32例次下降到9例次。两年期间,笔者所在科室护士对40例脑卒中长期鼻饲患者进行出院后的延续护理,通过对患者及家属对随访内容的满意度调查显示:96%的患者及家属非常认可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中护士角色功能,40例患者及家属遵从了出院和电话随访要求中92%的内容,100%的患者及家属满意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的形式和内容。
4 讨论
4.1 延续护理提升了护士的自身价值感和职业自豪感
开展延续护理服务,不仅要求护士有强烈的责任心,更要求护士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不断完善健康教育的内容,指导更加规范的健康教育路径,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使患者和家属得到有效的健康指导,保障延续护理的效果。
4.2 延续护理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度
通过延续护理服务,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长期鼻饲患者来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意义得到了更好的诠释。
4.3 延续护理提高了患者执行出院指导内容的依从性
从电话随访开始,通过不间断的提醒和强化出院指导的内容,使患者及家属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认识到长期鼻饲患者规范护理的重要性,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4.4 延续护理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00%的患者满意电话随访的形式和内容,说明患者需要这种护理工作的扩展形式,使医疗服务从院内延伸到院外,避免了患者从医院过渡到家庭出现的脱节,解决了患者出院后护理不足的问题,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4]。延续护理不仅能及时解决患者出院后存在的实际问题,又可以发现和及时处理患者潜在的护理隐患,使患者的身心出于最佳状态,同时又可以不断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延续护理工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综上所述,延续护理大大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重返住院的次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丰富了护士的专业内涵,减轻了家属的负担,为医院节约了医疗资源,为医保节约了社会保障资金。
参考文献
[1]俞桃英.护士对出院病人实施电话随访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46-247.
[2]徐建秀.我国延续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18.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1-0086-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xtended care to discharged puerpera.Method:The continuing nursing care group was established which used telephone follow-up and family visit for 180 cases discharged parturient,the relevant circumstances with puerperal knowledge grasping situation in our hospital by questionnaire and discharged parturient continuing nursing care questionnair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tended care services in different time of maternal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Result:The knowledge on maternal grasp the situation gradually improved,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were significantly,compar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tended care services before,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Key words】 Discharged parturient; Extended care; Nursing satisfaction; Quality of lif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uojia County,Huojia 4538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1.043
随着健康知识、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婴儿的养育及产妇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医院不断提高产前检查率和产前教育普及率,但是很多产妇仍因缺乏产后自我护理能力和育儿的知识和经验,产褥期得不到适时的自我护理指导而易出现多种生理、心理、育儿方面的问题。为帮助产妇正确掌握科学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给予产妇充分、及时的心理支持,使其顺利度过产褥期,笔者所在科在护理部的支持与领导下,于2013年1月成立延续护理服务小组,对城区及县城周边区域内的出院产妇实施延续护理服务新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居住在县城及县城周边区域内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产妇180例,均为单胎活产,其中顺产108例,剖宫产72例;年龄21~33岁;孕周为37~42周。
1.2 方法
1.2.1 建立组织 抽选具有5年以上产科护理工作经验,有较强沟通能力的护理骨干2~3名进行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组成延续护理服务小组,设立专门工作室及专线服务电话。
1.2.2 制定延续护理方案 护士在产妇住院期间要以真诚的服务、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术赢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出院前,由责任护士详细介绍延续护理服务的相关内容,征得产妇及家属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及服务热线电话联系卡,对母婴状况进行评估,建立延续护理服务个人档案资料,包括姓名、年龄、出院诊断、出院时间、母婴目前一般状况,最佳联系方式、家庭详细住址等。出院后由延续护理服务小组成员实施延续护理服务。
1.2.3 实施
1.2.3.1 电话随访 出院后7 d内每天一次电话随访,7 d后每5 d一次至产后28 d。首先询问出院后母婴的一般情况,包括产妇的休养环境、饮食、精神及心理状态、恶露排出、切口愈合、康复运动等方面;婴儿的母乳喂养、脐带护理、黄疸的观察等方面。根据产妇及婴儿的不同状况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对她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的解答。并随时接受产妇及家属的电话咨询,将电话随访内容记录在个人档案资料内,以备家庭访视时参考。
1.2.3.2 家庭访视 出院后2~3、7、28 d分别上门进行家庭访视,每次访视时间为30~60 min,访视前先电话问候,预约访视时间。访视时应先注意倾听产妇和家属有关产后保健和婴儿护理的问题,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耐心讲解产褥期的心理调适方式,给予心理疏导,并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婴儿护理,关心产妇的心理变化,减少对产妇的不良刺激。通过实地考察评估,了解产妇的睡眠、饮食、排便、卫生习惯、产后康复运动、母乳喂养情况及婴儿情况,检查子宫收缩和恶露情况、切口愈合情况,进行针对性宣教,如科学合理的康复运动,有利于体力恢复,促进子宫复旧;休养环境要冷暖适宜,安静舒适;身体保持清洁卫生,常洗头、洗澡,勤换衣,可用温热水淋浴,禁止盆浴;保持会清洁,会阴侧切者,尽量向健侧卧位,以减少恶露污染渗入切口,防止切口感染;保证营养均衡,饮食结构合理,食物多样化,增加含有粗纤维的食物,减少便秘的发生;不宜吃刺激性的食物,多喝鸡汤、鱼汤等促进乳汁分泌等。现场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哺姿势及婴儿含接姿势,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掌握保健技巧,避免因乳汁淤积引发乳腺炎。现场演示产后保健操、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沐浴等。让产妇真正掌握实际操作,预防产褥期各种生理问题的产生,如子宫复旧欠佳、切口延期愈合、无乳或少乳、乳腺炎、产褥感染、便秘等。每次访视结束后,将访视内容记录在个人档案资料内,并及时反馈给主管医生,征求专业指导意见,加以分析、总结,不断调整访视内容和形式,保证延续护理服务的有效性。
1.3 调查工具与方法
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拟的产褥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调表,在出院前(延续护理服务前)和出院后7、28 d分别测评产妇对产褥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问卷涉及四个方面,母乳喂养、婴儿护理、饮食营养、康复保健。以单选题形式作答,每项5题,每题0~5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产妇的掌握情况越好。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拟的出院产妇延续护理服务情况调查表,在出院前(延续护理服务前)、出院后7、28 d分别对产妇进行调查,调查表分3个方面,产妇对延续护理服务的态度,分为3个选项:赞同、支持、无所谓;产妇的生活态度,分为3个选项:积极、一般、消极;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为3个选项:满意、一般、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产妇不同阶段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
产妇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逐渐提高,与延续护理服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产妇不同时间服务情况调查比较
与实施延续护理服务前相比,产妇生活态度积极乐观,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深化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
满意度是评价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医疗服务从院内延伸至院外,可以避免产妇从医院到家庭出现脱节,解决了产妇出院后康复及育儿方面的问题,延续护理服务从心理、生理以及文化等方面进行指导,从而满足了产妇对产褥期康复保健及正确的母乳喂养等知识的需求,是促进母婴健康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延续护理服务还能不断征求产妇及家属的意见和要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护理工作,深化了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
3.2 延续护理服务可减少产妇常见生理问题的发生
出院延续护理服务的优点在于可以实地考察,避免盲目性[1]。通过家庭访视,对产妇实施互动教育和指导,因人而异,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予科学合理的产后康复和育儿知识的指导。使产妇在第一时间能够获得帮助,掌握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产后自我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减少产妇常见生理问题的发生,有效帮助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
3.3 延续护理服务提高了产妇的生活质量
延续护理服务是利用信息化工具,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登门造访等方式进行的一种开放式、延伸式健康教育,它能有效提高出院患者生活质量,在护士和患者乃至家庭成员间建立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和维护患者的健康[2]。分娩后的产妇发生了从未有过的母亲角色转换,加上分娩引起心理应激,易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危机[3-4],甚至导致产后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出院延续护理服务,引导家属共同参与婴儿护理并关心产妇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有效降低产妇的失落感和无助感,提升产妇产褥期的心理素质,提高产妇的心理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通过对出院产妇实施延续护理服务,减少了产妇产褥期常见生理问题的发生,提高了产妇的生活质量,深化了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护理工作满意度,促进了产妇康复、婴儿健康成长和母乳喂养的成功[5],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晓琴,赵新莲,蔡国梅,等.出院延续护理服务对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10-712.
[2]俞桃英.护士对出院病人实施电话随访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46-247.
[3]周英凤,赵杏珍.初产妇产后家庭保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22(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