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09:25: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反应风险评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目前,风险性的评估被广泛的应用在化工工艺流程中。化工工艺的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加强化工工艺风险识别可以有效地判断出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消除这类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对化工工艺风险性评估的探讨,对化工工艺流程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化工工艺
1、化工工艺的概念
化工工艺是指:把原材料经过化学反应,转变成产品的方法以及过程,它包括完成这一变化的全部措施。其生产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原材料的处理:为了使原料符合进行化学反应所要求的状态和规格,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的原料需要经过净化、提浓、混合、乳化或粉碎(对固体原料)等多种不同的预处理。
(2)进行化学反应;这是生产的关键步骤。经过预处理的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进行反应,以达到所要求的反应转化率和收率。反应类型是多样的,可以是氧化、还原、复分解、磺化、异构化、聚合、焙烧等。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目的产物或其混合物。
(3)对产品进行精致。将由化学反应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除去副产物或杂质,以获得符合组成规格的产品。以上每一步都需在特定的设备中.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完成所要求的化学的和物理的转变。
2、危险化工工艺
危险化工工艺是指:在化学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引起火灾、中毒、爆炸等事敌的工艺。根据我国安全监管总局编制的《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它包括:电解工艺、氯化工艺、合成氨工艺、加氢工艺、硝化工艺、裂解工艺、氧化工艺等15类工艺,并且每种工艺都有其典型的工艺。
三、化工工艺评估方法
目前国内化工生产工艺风险评估大多只是停留在定性阶段,只能针对关键的风险因素进行探究,缺乏全面的评估观念,评估结果很难令人满意。当前比较成熟的化工工艺风险评估体系如道尔化学评估标准与蒙德风险评估理论仍然有很大局限性,上述两种评估标准主要针对化工生产中的易燃易爆以及化学药品中毒风险进行评估,缺乏普遍性;而且只是针对化工生产过程中实质进行评估,忽略安全生产监管与风险应急处理办法,因此与实际化工工艺风险评估要求有很大偏差。科学的化工工艺风险评估系统不仅需要针对实际化工生产过程进行定性分析,还要结合化工原料、化学反应设备、生产工艺技术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因此需要结合现代模糊概率的数学理念,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风险因素与评估结果之间建立合理的几何数学模型,再利用现代智能计算机的仿真模拟技术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得出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化工工艺风险评估结果。
四、我国化工工艺的安全评估
1、化工设备安全评估
(1)实验装置设备的安全性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对于物料各个工序的分析,而在这个过程中构成物料的了化工设备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验中的装备反映容器内不仅进行着化学反映,还有流体的流动、传热等过程,。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影响,所以反映设备是化工设备的核心,它的选择对化工设备的安全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验过程,必须要重视发生反应过程的装备,这样可以保障由于连续过程产生的反应拥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使得实验过程拥有更高的灵活性。但是不同的工艺有着不同的特点,与之相比,间歇工艺的工程更为简单、操作的弹性较大,进行设计时,可以使用精确度较低的数据,其通用也很强。
(2)化学材料选取的安全性
通常一种反映会具有几条工艺路线,我们要选择使用可以消除或者减少危险物质用量的那条路线。因此,在选择材料过程中,就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利用专业知识,来挑选实验材料,尽可能的避免或者代替那些危险材料,从而将实验的安全系数降到最低。例如:使用催化剂来稀释危险物料,以此来缓解反应的剧烈程度;使用新科技、新技术减少危险介质的藏量;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生产废料,尽量做到过程用料、辅助剂的回收循环利用,减少其对于环境的污染。
(3)实验防护工具的安全性。
化工设备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可能会出现偏离正常运转状态的情况,从而引起超温、超压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认为所难以掌控的,因此对于这些类似排泄阀、防爆板、通风管、安全阀等装置一定要谨慎使用。因为她们的安全性会影响到整个化工生产的安全性。对于一些非常危险的操作,要使用全自动控制系统,或者程序控制装置,一旦有爆炸、火灾等事故的发生,能够起到防止事态扩大,减小事故损失的作用。这些在设置的时候要从人性化的设计角度出发,将人身安全作为第一步考虑,例如考虑设置安全救护设施,如设立洗眼区和安全淋雨区等。
2、研究方法选择
(1)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
风险评估是对于多学科内容练习结合的一种方法,它自身包含着多数理论模型的建立,但是拥有一定的假设条件。因此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是解决危险化工工艺评估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定性分析可以指明事物发展的方向,但是在深入材料实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通过对于定量分析法的假如,刚好使得两者相互所长,从而为研究事物建立一个合理的运作机理。因此,数学建模是风险评估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2)查阅文献与访问调查相合
对于危险化工工艺过程中整体风险评估,除了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描述外,还有少数的定量风险评估方法,但是定量的评估只是对工艺本身的本质安全进行评估,几乎很少对工艺进行整体的危险性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3)模糊数学方法
由于危化品生产过程中运行环境的复杂多变,影响化工工艺安全的各因素又是相互联系的,且各因素间的关联关系随时间、地点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加之其中很多因素是模糊因素,因此各种风险影响因素不能被精确的定量。为了能准确地描述危险化工工艺安全运行的各个影响因素,应使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危险化工工艺风险等级进评估。
五、加强化工工艺风险识别的相关措施
要将化工工艺中存在的若干风险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之内,就必须要加强其风险识别的工作,对爆炸、中毒、火灾等灾害做定量的分析,更加准确地判断出化工工艺中存在的若干事故隐患,并针对这类隐患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从化工工艺的生产设备角度进行风险识别加强措施分析的话,主要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化工生产设备的风险识别
化工生产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设备大多数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通常这类设备也是化工工艺风险识别的重点检测对象。从化工原材料的运输、干燥到生产中的过滤、混合都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质量把关,将危险程度控制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之内。并且大多数化工工艺的生产过程中最好能够保持设备工作的连续性,因为连续性的生产流程通常具有生产效率高、安全性能好等特点,是降低化工工艺风险的良好措施。
2、加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风险识别
化工工艺最核心的生产环节就是化学原材料之间的反应过程,不仅关系着化工生产的质量以及效率,更关系着化工工艺的安全性能。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风险识别检测,尽量不选用反应效果剧烈,有剧毒,或者容易爆炸等材料,如果必须要使用到比较危险的材料,则要做好反应环境与外界的隔离,避免外界受到反应物的波及。在现代工艺中,一般是将反应物浓度稀释之后采用催化剂的方法来达到化工生产的目的,在保证了正常生产量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化工工艺的安全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3、加强安全防护系统的风险识别
在任何化工工艺生产流程中,都配有一定的安全防护系统,来防止可能发生的一些生产事故。而化工工艺风险识别的最终措施就是要从安全防护的角度入手,检测生产流程中的保护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并分析其保护性能,根据安全防护系统的保护能力来判断化工工艺生产的危险程度。通常纳入检测范围的有防爆板、通风管、安全阀等装置,加强这类装置的使用性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整个化工工艺生产设备的安全性。
总之,针对化工工艺技术特征、生产危险性进行必要的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尤为重要。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明确化工生产安全状况,掌握危险管控点,方能提升管理效益,营造安全可靠的化工生产与工艺应用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六、结束语
化工工艺的风险可以说关系到整个化工产品的生产,该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要严肃对化工工艺风险性的评估,确保化工工艺流程的安全。
参考文献
由于我国的化工企业数量非常得多,而且大部分的化工企业都呈现出资源能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数量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渐渐呈现出很多的问题。由此可见,对化工行业环境进行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化工行业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结合目前我国化工行业中所存在的不足,并且对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所面临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由于化工行业与其他行业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因而对于行业环境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是由于化工行业所独有的特点所决定。对于相同的化工产品,因原料的不同,其化学反应的过程也呈现出多种多样,根据反应过程的不同,其生产工艺也会随之而不同,加之不同的原料产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艺来制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次就是化工行业中所采用的原料,不仅种类多,而且很多的原料都属于有机物,并且具有很高的挥发性、腐蚀性强、易燃、易爆等化学特点,有的甚至属于有毒、有害的物质。因而在化工的生产过程,容易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一旦这些潜在的环境风险发生,就会对环境造成很严重的危害。最后就是化工行业的生产过程,基本上都是需要经过高温、高压或者是低温、负压等这些非正常的条件下来生产,如果这些生产条件达不到时,很容易造成化学物品泄露事故,严重情况时还会发生化学反应的爆炸、火灾等,进而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除此之外,众多的化工行业还存在着周期性的全局停工检修,在此过程中也是很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以及对环境产生一定的风险。对于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三废”也会对环境造成直接的危害。由此可见,由于化工行业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无论是从前期原材料的选择,还是生产过程以及最后化工行业的排放,都会对行业环境造成潜在的风险,因而对于化工行业环境风险的评估成为了重中之重。
2目前风险评估所存在的不足
2.1环境风险评估缺乏落实
对于环境影响评估的工作一般都是针对于建设项目来实施,并且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发展,对于环境影响的重在规划,很多的部门对此并不了解。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化工行业往往是以工业园区来进行规划,而且这些区域内都存放着很多的化工原料、产品等,具有易燃、易爆以及有毒等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工艺也呈现出复杂性,很容易造成火灾或者是有毒物体的泄露,因此,对于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2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到位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可能会忽略掉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一些执法不严的情况。由于化工企业的投入对于当地的经济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会对环境评估方面有所忽略,对于化工项目审核不严等,最终会为环境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
2.3缺乏环境风险防范意识
由于化工企业的管理阶层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保的政策不够了解,加之对本化工企业的生产规程不够熟悉,对于环境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因而往往会忽略掉化工企业生产过程容易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化工企业内员工的素质低文化差,并且缺乏专业的培训,同样也会使得环境风险意识缺乏。
2.险评估与项目不密切
对化工环境风险的评估需要根据具体的化工项目来进行,由于化工行业的复杂性,其不同的生产工艺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也是不同的,因而需要依据具体的生产工艺以及设施等重点生产过程以及薄弱的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全面的了解。而在实际的过程中,对环境风险的评估往往不是建立在相应的化工项目之上而进行分析的。
2.5对风险评估不够深入
由于对化工行业环境评估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很多的评估方法与手段还不够完善,只是采用了简单的方法来进行评估,缺乏对环境风险的深入分析,例如运用数学知识来进行对环境风险进行定量的计算分析。
3如何做好化工行业环境风险的评估
3.1做好化工项目的规划环境评估
在化工行业的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中,既要对单个的化工项目进行单独的环境评估,也要对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规划进行评估,并且健立起完善的评估机制,有效落实好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对于不符合国家要求的,以及化工企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都应当做好严格的审批,从而做好化工行业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
3.2不断优化环境风险源的管理
化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对环境风险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制定出其相应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与防范措施,积极改进企业落后的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采用循环经济与清洁的生产方式,除此之外,化工企业还应当加大资金、人员以及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借助这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有效降低有害物质与污染物的排放。环境风险的应急预案则主要包括了应急计划、教育、培训以及救援的保障等,主要是用来处理环境事故的方法与程序,对于所制定出来的应急预案,应当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进行及时的补充、修订,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定期组织演练,对于应急预案过程中的漏洞及时补查,从而有效确保企业人员对于化工企业对应急预案流程的熟悉,有助于加强对环境风险事故的处理与协调能力。
3.3提高对环境风险的防范意识
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化工企业应当不断提高对环境风险的防范意识,并且制定出其相关的防范保障措施,并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定期开展防范环境风险教育与宣传的活动,从而加强化工企业对环境风险的防范意识。
3.4做好对化工项目的风险分析
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部分都会涉及化学物品,因而需要对化工行业生产的过程、工艺等物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分析,依据不同的物料与生产工艺,对不同生产流程进行分析,从而对整个生产过程做到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针对生产过程中的重点阶段与薄弱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对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跟踪分析,并制定出其相应的防范措施。
3.5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风险评估
在进行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中,最为常有的方法就是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定量法中主观性偏差和定性法中客观性的偏差缺陷,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先通过定性的方法来对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进行简单的论述,并且运用数学模型来对环境风险进行定量的计算与分析,在计算与分析过程中包括事故概率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以及事件树分析法等,其中比较常用的事故树分析法,可以使得风险事故之间的各种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清晰明了,并且由事件的发生频率而计算出事故的发生概率。
3.6强化对环境风险的应变能力
根据化工企业所经营产品的不同,其环境风险也是各自不同,因此,在进行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中,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环境的评估工作要定期进行开展,这样有助于保证企业对于环境风险的处置与预警措施具有长期性与有效性,并且有效降低生产环节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预测与管理灾害事件,在不断加强企业对环境风险决策管理的同时,强化企业对环境风险的处置应变能力,对于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风险隐患加以消除,并采取有效措施把危害降到最低。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其化工行业的环境风险随时存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为保证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地加强环境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对环境风险的处置与协调能力,优化环境风险源的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切实落实到位,确保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对风险事故的预测能力,尽量减少化工环境风险事故的发生,避免为企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林武.化工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探讨[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13(1).
对危化品建设项目进行安全设计管理,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将事故隐患消灭在工程设计阶段,确保工程项目设计的优生优质。以风险管理驱动工程本质安全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实现设计本质安全性的最大化和建设项目事故风险的最小化。
重大危险辨识
重大危险辨识是化工过程安全本质设计的基础。经历了多年的安全发展后,过程安全管理的重点已从灾难性修复转向事故减缓和预防,近年来又向本质安全性发展。也就是说,过程安全管理已经从过去被动的、事故后处理,转向主动的、事故预防阶段。
本质安全性与“绿色化工”的理念一致,原则重在消除或减少化学及物理危险,不是依赖应用控制和防护措施,而是识别和研究设施的本质安全性。本质安全设计可使工艺产品和过程设计,达到使用和产生的危险物质最小化,即使不能完全降低或消除危险,也可使采用的防护设施更可靠耐用。
目前,从国际上来看,本质安全性已成为危险评估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公司已将本质安全设计审查,整合到危险评估体系中。就是说,在做危险评估时,不仅要发现危险在哪里、有什么危险,而且要思考能不能做到本质安全设计、如何找到本质安全的途径。
危险评估特别适用于发现导致化学品泄漏、火灾或爆炸的设施设计,以及操作中的细小隐患,有利于持续改进过程安全性。通过开展危险评估,可以减少化工过程生命周期的事故、降低发生事故的后果、强化培训和对工艺的理解、更有效地生产操作、改进应急反应。
过程安全的危险源(PHA)主要有两方面:物料特性和化学危险性,如易燃性、毒性、反应性等;过程变化的危险性,在工艺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式,如压力、温度、浓度等。
自2009年以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了一系列关于危化品“两重点一重大”(安监部门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项目监管的法律法规,实际上是对PHA的很好诠释。2009年,《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公布了15项危险工艺;2013年,《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公布了3项涉及煤化工的危险工艺;而《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和《第二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则分别公布了60项和14项危险化学品。
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保证危化品安全要从3方面入手。首先,在设计时,重点做好危险辨识,在可行性研究和前期阶段,要了解选址对自然条件、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工艺包设计阶段,要做好本质安全健康与环境审查;在基础功能设计阶段,进行危险与可操作性审查。
危险评估是过程安全管理体系(PSM)的重要基石,作为PSM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贯穿于化工过程的全生命周期。高质量的危险评估不能保证不发生事故,但是在有效的PSM管理体系下,危险评估可为改进安全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这并不是说在化工项目设计时,做了危险评估就万事大吉,不用考虑其他措施。实际上,危险评估只是一个重要环节,真正实现长周期的安全平稳运行,还要靠有效的体系管理。
当然,危险评估也有局限性。危险评估是基于对过程或操作的已有经验,如果对过程的化学性质缺乏充分理解,或者评估人员的经验不能反映系统实际操作的过程,则危险评估的结果可能是不完整的。大部分危险评估的结果和益处不能直接被验证,防止事故发生节省的费用不易估算。比如投入很大人力、物力、技术等来进行HAZOP分析,实际上的获益并不能马上看到。还有,危险评估取决于客观判断、假设和分析者的经验,不同团队进行的分析评估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量化风险评估
量化风险评估是本质安全设计的要素。2011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为量化风险评估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其中规定,通过定量风险评价确定的重大危险源的个人和社会风险值,不能超过规定(如表1所示),若超过,则需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
在化工设计中,量化风险评估主要应用于4方面,包括爆炸性气体泄漏事故的后果模拟,用于抗爆控制室设计;可燃、有毒、有害气体泄漏事故模拟 ,如硫化氢气体泄漏等;储罐火灾辐射热影响范围及强度模拟计算;火炬熄火事故的后果影响等。
几年前,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对某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进行全厂量化风险评估,对20多套工艺装置和十几个罐区的潜在爆炸、火灾、毒物泄漏扩散等事故进行了模拟计算,并进行了厂内和周边区域的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厂区办公楼、化验楼等人员集中场所的总图方案进行了调整,为十几座抗爆建筑物提供了抗爆设计参数,核算了事故条件下有毒物质泄放的影响范围,优化了工程设计,减少了投资费用,大大降低了人员伤亡事故风险。
合理控制风险
合理控制风险是本质安全设计的原则,安全设计最根本的原则是合理化降低风险。但合理的度的问题,经常会有争论。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是合理化控制风险的主要依据,也是最低要求。当然,若企业有更高的风险要求,可以高于国家标准。
在化工项目设计时,要考虑事故预防的优先原则,优先降低事故率;也要考虑可靠性、耐用性优先原则以及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降低工艺风险的4项对策,按优先顺序排列。第一是本质安全性措施,就是在设计时消除危险,采用非危险或低危险性物料及过程条件,如:最小化危险物质、替代高危险物质、弱化不利的工艺条件、简化工艺过程的操作和运行。第二是被动性措施,通过过程和设备的设计特性,来降低事故频率或后果,所谓的“被动性”是指不需要启动任何的设施,如工艺和管道材料的设备选择、防火堤的设置,这些都是比较可靠安全的。第三是主动性措施,采用联锁控制、仪表保护系统及其他工程控制措施。第四是程序性措施,主要用于生产管理中,采用操作控制、管理检查、应急反应和其他管理方案,来防止或减少事故的影响。
对于一个化工项目的发展阶段,经历工艺开发、基础设计、详细设计、施工建设、生产操作等几个阶段。想改变工程设计的本质安全性,最关键是工艺开发阶段,也就是在前期工艺研发时,有许多机会考虑怎样提高项目的本质安全性。随着建设项目的发展,改变本质安全性的机会在下降,但是改变外在安全性的机会在上升。
本质安全审查
纵观化工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根除过程危险是预防事故的最佳途径,也就是说工程设计阶段,是为后期的生产运行创造无事故、安全运行的先决条件。
新闻链接:新标准出台后,中国居民铝的平均摄入量下降85.6%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评估一部副研究员马宁16日在该中心举办的“控铝促健康”主题开放日上指出,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联合发文对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做出调整。据初步估计,严格执行新标准后,中国居民铝的平均摄入量将比修订前下降85.6%。
危害
铝摄入超标影响神经及骨骼发育铝虽然是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但并非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且由于铝具有聚集性,一经吸收后会进入体内大部分器官,主要大量积聚于骨骼,对大脑和肾脏也有损害。
此外,铝超标对儿童的影响更大,不仅影响儿童骨骼的生长,还会引起婴幼儿的神经发育受损导致智力发育障碍。
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提示显示,尽管没有致癌性,但铝会影响生殖能力和抑制胎儿的生长发育;铝还可通过与钙、磷的相互作用造成骨骼系统的损伤和变形,出现软骨病、骨质疏松等。另外,摄入铝超标会导致宝宝大脑神经受损、免疫系统功能降低。
新闻链接:儿童经常消费含铝食品有一定健康风险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2年对食品中的铝进行的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吃摄入的铝按平均值算,低于JECFA提出的参考值。
然而14岁以下儿童以及一些经常食用含铝量较高食物的消费者,吃进去的铝较多,有一定的健康风险。
行动
警惕这些食物和餐具天然食品中的铝含量并不高,而我们实际吃到嘴里的铝却常常超标。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种食物要小心
如果留心观察,父母就会发现咱们的食物中铝的含量可不少,其中就包括宝宝的食品呢。不信,你看看食品配料表,如果上面有“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的字样,这就是含铝膨松剂。还有添加了俗称“明矾”的食物,也属此类。还有一种复合型膨松剂(即泡打粉)的主要成分也是上述两种物质。也就是说,铝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到食物中的。
碳水化合物发起食物
包括:膨化食品、馒头、发糕、蛋糕、油条面制品。碳水化合物主来来自米面,它们的起发主要通过老面、酵母、小苏打和泡打粉4种方式。其中,泡打粉的主要成分就是铝膨松剂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来达到起发作用,具有起发快、价格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特别是在馒头、油条及各种膨化食品制作过程中应用广泛,起着快速发泡和起酥的作用。如果需要发酵面食,父母可以选择干酵母发起的面食。另一方面,膨化食品是儿童消费量比较大的食品,儿童需要更好地保护,因此膨化食品中将不许再使用含铝添加剂。
不含铝的泡打粉,在添加时也要适量,一旦加多了,和出来的面味道就不好,“吃起来有股化肥味。”
海蜇和粉条
凉拌海蜇是很多喜欢做的家常菜,但新鲜海蜇体内含有毒素,食用后会发生中毒,必须用食盐、明矾腌制,浸渍掉毒素后方可食用。鲜海蜇的加工通常要明矾浸渍3次才适合直接加工食用,也就是俗称的“三矾二水”,这也决定了它是铝含量最高的加工食品。另外,粉条也是一种深受宝宝欢迎的食品,但其加工中一定要加含铝的添加剂才能将其做成条状。所以这两种食品宝宝平时应该少吃。如果实在想吃可以食用海蜇前用醋泡泡再吃,这样有利于降低铝含量。
均衡饮食,小心计算食物中的铝
育儿过程是要家长非常细心和用心的过程,学会看配料表选择食物,是健康育儿的必备技能!这样家长在安排宝宝的饮食时,就能做到尽量少给宝宝吃含铝的食物。当然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保持均衡饮食。这样,如果一旦进食含铝食物,也能尽量计算精确,避免因偏食而摄入过多的铝。比如,少吃一个泡打粉发酵的馒头(100克),铝摄入量能减少0.19毫克/千克体重;少吃一根添加明矾的油条(50克),铝摄入量能减少0.39毫克/千克体重;少吃一袋(60克)薯条薯片类膨化食品,铝摄入量能减少0.07毫克/千克体重。
铝锅及铝制餐具使用有讲究
铝本身具有重量轻、传热性好和耐氧化不易生锈的特点,所以铝锅具有轻便、传热好、省燃料、省时的优点。但是铝的性质活泼,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它们最怕酸、碱、盐,可是炒菜做饭时又必须和这些佐料打交道。这样铝锅上的一部分铝就会因酸、碱、盐的作用混进菜中被人吃下,时间久了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过量摄入铝可导致早衰,甚至会引起老年性痴呆。
铝元素的摄入标准
铝虽然是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但并非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国际上和中国都对铝元素的摄入制定了健康指导。
国际标准
海洋中的微生物对腐蚀的影响远远大于前面这几种,因为微生物不仅数量上占优势而且在效率上占有优势,微生物在自身生理与外界环境之间会吸收外界的养分排出氨、CO2、H2S等这些都可以对海底油气管线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如果管线处在微生物繁殖兴盛的地方,气腐蚀速度还会加倍的增加。内部环境的影响–成分的影响油田的采出物是油气水的多相物,过程中会伴随着很多衍生物,H2S、CO2作为油气开采的伴生物或者是组分之一,使油管中的腐蚀问题时有发生,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中CO2对油气管线的腐蚀机理不同于CO2在内部的影响机理,虽然在水里CO2的腐蚀性对管道很强,管道内部的CO2存在则使得污垢在管道内壁产生集结,造成额外的能量损耗。由于海洋石油的油管内输送的是油气水多相混合物,H2S在水中溶解会对管道产生腐蚀,其自身分离的离子会吸附在金属表面与管道金属成分发生微电化学反应,削弱金属成分间的分子间作用力、促进金属的腐蚀、溶解。此外,由于管线自身的一些缺陷,如加工处理时造成金属表面不平整、金属管道内壁上有微裂纹等等,在海水、石油中的固体颗粒都会对微裂纹产生接触冲击、直接磨损影响管线的稳定,在长时间的冲击下或者是在大的波动下就会造成破裂,这些都是一种对海洋集输管线的腐蚀。
管线的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与防腐养护的程度有关,外层防护针对管道腐蚀主要是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加强表面防腐处理,表面处理质量的高低对防腐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表面除锈、防护涂层等都会对防腐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随着抗静电涂料以及涂层防腐涂料的发展,这些新的防腐技术越来越受到石油管道集输的重视。另外在选材上也做了一些改进,通过选用优质钢材提高了材质出厂时的检测标准,使得材质表面的一些裂纹、划伤被重新处理,减缓了油管腐蚀的速率,另外可以在钢材的加工过程中加入合金贵金属,在金属钢材成型前形成多层经过表面热处理的防护涂层,这样油管的防腐使用效果会增加4倍以上,若加入微量的稀土元素效果会更好。电化学防护参照陆地集输管线的防腐方法可以利用电化学的基本原理阳极失去电子受损、阴极得到电子得到保护将海管进行阴极化处理,将管线与比较活跃的金属(如牺牲阳极)相连形成电解质,这样可以缓解输油管线被作为电化学阳极而发生腐蚀。特殊防护对一些海水活动、微生物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可以添加外层防护套管,通过牺牲防护套管来达到保护管道的目的;对油气管线所经过的海域进行详细的水文地质调研,了解这一区域的海水情况,并根据海水变化情况对集输管道进行额外的防护;根据管道经过的浅海、滩涂等不同地形开展不同的防腐蚀处理,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应对;还可以在海管进行铺设时对腐蚀情况进行风险评估;通过不同铺设路线的风险评估对比选择出优化的铺设路线也可以做到对海管的防腐防护。
目前我国海洋石油正在处于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渤海、黄海以及南海都是我国海洋石油发展的重点区域,海洋油气管线的防腐有重要意义,虽然海管的防护处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目前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如小容器的喷涂防腐、水域管道腐蚀情况的评估与预测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海洋石油集输管道的防腐以及防护任务仍然很重,就目前海洋石油的发展形势来说海洋石油集输管道防腐处理以及保护措施的研究也具有广阔的研发前景。
作者:江波 单位:中石化北京埕岛西项目部
中图分类号 X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75-02
汞(Hg)及其化合物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持久性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汞及其化合物曾大量用于杀虫剂、杀菌剂、化妆品等领域[1]。工业废水、废气、含汞化合物中的汞会通过人类活动进入到外界环境中,且会在食物链中逐渐富集[2]。国外曾发生过大规模人群汞中毒事件,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恐慌,世界各国对汞的排放进行了严格控制,但是目前每年仍有大量的各种形态的汞排放到外界环境中,造成很大的污染[3]。环境中的汞污染物经过大气沉降、水的流动等方式最终进入到地表水中,对水产品养殖和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养殖环境中各种形态汞化合物很容易被水产品吸收和富集,严重影响水产品质量,由于其在水产品中残留时间长,并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进而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对水产品中汞残留进行风险评估势在必行。
1 风险评估的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包括危害鉴定、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等。危害鉴定是指确定有害物质的性质、毒性及机理、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规律;危害特征描述是指定性和定量评价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暴露评估是指有害物质暴露途径、暴露人群情况及水产品中危害物质的暴露水平;风险特征描述是在前面三方面的基础上,定性和定量评价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4]。
2 危害鉴定
2.1 汞的性质及毒性作用机理
汞又叫水银,是一种液态的金属物质,其密度为13.6 g/cm3,熔点为-39.3 ℃,其在水和盐酸中的溶解度很小,在浓硝酸及浓硫酸中溶解度较大。汞易挥发,其蒸气有毒,可引起人的神经系统中毒,也可以经由皮肤进入体内而发生中毒。汞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而其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主要以游离状态为主。
不同形态的汞及其化合物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大小不同,一般来说,有机汞的毒性大于无机汞,且甲基汞的毒性最强,由于甲基汞具有亲脂性、生物积累效应和生物放大效应,其毒性是无机汞的几百倍。有关汞中毒的机理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甲基汞的强亲脂性,使得它能够与人体内众多富含巯基的膜蛋白相结合,影响蛋白功能,从而导致多系统发生毒性效应;同时,汞还能使得人体细胞内的Ca2+浓度升高,从而破坏细胞内Ca2+的动态平衡[5]。
2.2 汞在体内的排泄
进入体内的汞初期主要以粪便排泄为主,其次为尿液排泄。血浆中的汞只有少量部分可以从血浆中滤过经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腔,这是汞接触初期尿中排汞少的主要原因。Smith et al[6]将203Hg标记的甲基汞注射入人体,研究结果表明,70 d后尿液排汞量约为4%,而粪便排汞量为尿液排汞量的7倍之多。在临床医学上,急性汞中毒早期主要是通过测定病人血汞含量来指导治疗,而病人尿汞含量较低,只能作为参考[7]。
3 危害特征描述
汞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与汞存在的化学形态及汞进入人体的途径、方式密切相关。有机汞化合物的毒性最强,甲基汞又是有机汞中毒性最强的,有机汞被人体吸收后直接被输送到肝、肾和脑组织等器官,其中有机汞对脑组织的损伤最快,且伤害程度最大,有机汞中毒症状主要表现在:口周围和肢端麻木、视野缩小、头痛、乏力、感觉和语言障碍、听力障碍、健忘和精神异常、肌肉萎缩、肌痉挛、步态不稳等。母体中的甲基汞易透过胎盘被胎儿吸收。研究结果表明,那些经常食用含甲基汞水产品的妇女怀孕的胎儿红细胞中甲基汞含量比母体高30%以上[8]。无机汞化合物对人体的毒性不及有机汞强,无机汞化合物如氯化汞致死量为1 g左右,它主要是通过胃肠道吸收,无机汞中毒主要损害人的消化道和肾脏等器官。元素汞毒性最小,食物和饮水中的金属汞一般不会使人发生中毒症状,汞蒸汽通过呼吸被人体吸收后可经血液循环运送至全身。通过血液循环运送至脑组织和其他组织中的汞被氧化成汞离子后会损害人的脑组织和肾脏等器官,从而引起慢性中毒。其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肝炎、肾炎、头痛、肢体麻木、尿血和尿毒症等。
4 暴露评估
4.1 暴露途径
由于水产品对养殖环境中的汞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水产品中汞含量较一般食物和水高,因此汞对公众的主要暴露途径是摄取受汞污染的水产品。导致出现水产品中汞高残留的主要原因有,伴随着含汞金属矿物的开采、选矿、冶炼以及含汞矿物的自然风化,汞以原矿或汞的氧化物的形式逸散到周围环境中,对大气、水体等造成一定的污染,从而使得养殖环境受到汞污染。同时,由于大量工业废水、废气的违规排放,直接进入养殖水体中,也将造成养殖水体污染。另外,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环境中的汞也可以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4.2 暴露人群情况
汞的暴露人群与年龄、性别无关,只要食用了受汞污染的水产品或接触了一定量的汞,都有可能会出现汞的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症状。长期生活在含汞化合物的粉尘的大气中或长期饮用受汞污染的水的人群,危害更加严重。
4.3 水产品中汞的暴露水平
进入环境中的汞不易被生物降解,往往通过大气沉降、水的流动等方式最终汇集到江河湖海中,从而污染水产品养殖环境,最终被水产品吸收并在其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对水产品中汞的暴露水平调查意义重大。
李 剑等[9]对厦门地区的240份水产品受汞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样品中汞含量均在60 μg/kg以下,低于国家卫生标准中规定的0.5 mg/kg,食用安全;童银栋等[10]对北京市场常见水产品中汞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水产品中汞含量均低于国家卫生标准中规定的含量,可以放心食用;王增焕等[11]对华南沿海部分海域的近江牡蛎和太平洋牡蛎受汞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样品中汞含量均在16.4 μg/kg以下,大大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0.5 mg/kg,食用安全。
5 风险特征描述
2003年FAO/WHO推荐JECFA建议汞的暂定每周每人允许摄入量(PTWI)为0.005 mg/kg,人体重以60 kg计算,每日每人允许摄入量(ADI)为0.043 mg。李筱薇等[12]调查结果显示,根据2000年中国总膳食研究南方一区(江西省、上海市、福建省)12类膳食调查结果:成年男子体质量定为63.0 kg,水产品摄食量为每人53.7 g/d,水产类膳食汞摄入量每人2.05 μg/d,不超过WHO建议的每人每日汞的允许摄入量0.043 mg。
6 风险管理
从保护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汞污染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减少各种含汞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从源头上保护水产品养殖环境;其次要加强对水产品养殖环境水质的分析监测工作,对水产品养殖环境水质汞污染情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理;同时,还要加强对受汞污染的水产品危害性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食用受汞污染水产品的危害的认识。
7 参考文献
[1] 邓小红.环境中汞的形态分析[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42-45.
[2] 冯新斌,仇广乐,付学吾,等.环境汞污染[J].化学进展,2009,21(2):436-457.
[3] ONO A,TOGASHI H.Highly Selective Oligonucleotide-Based Sensor for Mercury(II)in Aqueous Solutions[J].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04,43(33):4300-4302.
[4] 李英海,李文平,李慧,等.国际动物源食品兽药残留风险评估概述[J].中国兽药杂志,2008,42(8):38-42
[5] 郑徽,金银龙.汞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06,35(5):663-666.
[6] SMITH J C,ALLEN P V,TURNER M D,et al. The kinetics of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methyl mercury in man[J].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1994,128(2):251-256.
[7] 李树强,赵金垣.汞在肾脏内代谢的研究进展[J].中国职业医学,2002, 29(2):47-48.
[8] 王志平,王凤英,乌日娜.重金属汞的污染与危害[J].集宁师专学报,2006,28(4):70-71,75.
[9] 李剑,曾祥程,黄志勇.贝类水产品汞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估[J].中国食品学报,2012,12(12):143-147.
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是健康风险评估在地下水环境保护治理领域的衍生概念。基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考虑,以地下水质量标准和风险评估的健康基准值为基础,客观、科学地量化评估地下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地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地下水原有物质进入地下水后可能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治理和恢复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应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一、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1、地下水暴露量的计算
该研究在进行场地地下水健康风险计算中主要考虑的暴露路径为人体直接饮用途径,运用地下水饮用途径暴露量计算公式对污染物在场地地下水中的暴露剂量进行计算,可得到地下水饮用途径污染物暴露剂量。
ADD=(1)
式中,ADD为经口暴露剂量;CW为水中污染物浓度;IR为人的饮水率;EF为暴露频率;ED为暴露持续时间;BW为人的体重;AT为平均暴露时间。
2、场地地下水健康风险计算
根据石油类污染物对人类的不同毒性特点,可将地下水健康风险分为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致癌风险即对人体造成致癌效应的风险,一般认为没有剂量阈值,只要有微量存在,即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根据美国国家环保局(EPA)推荐值可知,当致癌风险值大于10-6时,表示污染物致癌风险超过可接受水平;非致癌风险则指对人体造成非致癌效应的风险,一般认为有剂量阈值,低于阈值则认为不会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当非致癌风险值大于1时,表示污染物非致癌风险超过可接受水平。对于一种污染物质,可能既具有致癌风险,又具有非致癌风险,这时应分别对其计算致癌风险及非致癌风险。
地下水污染物的致癌风险模型计算:
R 1 =ADD×SF(2)
式中,R1为致癌风险(无量纲);SF为致癌斜率因子;ADD为致癌污染物地下水饮用暴露量。其中,当R1值大于10-6时,表示污染物致癌风险超过可接受水平,需要进行修复。
地下水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模型计算:
R2=(3)
式中,R2为非致癌风险(无量纲);RfD为经口摄入污染物参考剂量;ADD为非致癌污染物地下水饮用暴露量。其中,当R2值大于1时,表示污染物非致癌风险超过可接受水平,需要进行修复。
二、实例研究
评价区位于工业园区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8'―119°40',北纬45°26’―45°27'。地貌属山前冲洪积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地层上部为第四系冲洪积、风积细砂及沙砾石层,下部为凝灰质胶结的沙砾层。所在含水层为松散岩类孔隙与基岩风化带孔隙裂隙潜水含水层(组),含水层岩性为含砾粉细砂、砾石、凝灰岩等,厚度25―35m,水位埋深2―5m,导水系数(T)59.81―259.2m2/d,渗透系数(K)3.15―8.64m/d。通过上述分析,模拟评价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可以概划成非均质、各向同性、二维非稳定流地下水流系统。
1、数学模型的建立
评价范围内水流状态符合达西定律,利用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单元法进行数值求解。本次模拟把包含模拟评价区的矩形区域在二维平面上剖分成125×125=15625个网格单元,其中模拟评价计算区6607个单元,共6个区。
2、模型的识别和验证
模型的识别与检验过程是整个模拟中极为重要的一步,通常要经过反复修改参数和调整某些源汇项的过程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拟合效果。模型的识别与检验过程采用的方法称为试估――校正法,属于反求参数法。通过反复调整参数和均衡量,识别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模型的结构、参数和均衡要素。最终确定了各个分区的水文地质参数如表1所示。
表 1 模拟评价区含水层参数
识别后的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
分区编号 参数值 分区编号 参数值
渗透系数(m/d) 给水度 渗透系数(m/d) 给水度
1 6.8 0.25 4 4.5 0.15
2 4.5 0.15 5 3.5 0.18
3 6 0.2 6 7.5 0.2
3、溶质运移影响因素及模拟时间段的确定
根据污染源特点,本次污染物预测评价过程不考虑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吸附、挥发、生物化学反应,只考虑运移过程中的对流、弥散作用。模拟时段确定为自泄漏时间点起30年,共计10950天,设定渗漏时间起点为2011年1月。
4、污染物质的确定
大修渣成分复杂,并非只有一种污染物,而是存在一种主要污染物和多种次要污染物,根据大修渣取样进行的相关浸出试验结果,确定大修渣主要污染物为氟,浓度为300mg/L。
5、模拟结果分析
1)非正常工况无防渗措施情景预测
根据评价区污染物浓度大小,对氟污染物进行预测分析,特征污染物氟的污染羽在弥散、对流综合水动力作用下,逐渐向东南方向迁移出污染场地并向下游运移,污染羽的面积逐渐增加,浓度由于水流的稀释在逐渐降低。100d后,影响范围为91721m2,超标范围64166m2,最大运移距离239.9m,最大超标倍数约93.4倍(对应的浓度为93.4mg/L);1000d后,影响范围为468101m2,超标范围243355m2,最大运移距离713.8m,最大超标倍数约17.1倍(对应的浓度为17.1mg/L);10000d后,污染羽的最大浓度为0.12mg/L,远远小于限值,所以不存在超标现象,但存在影响范围,面积为311649m2,预测结果详见表2。
表 2 地下水中氟污染预测结果
污染年限 影响范围(m2) 超标范围(m2) 最大运移距离(m) 最大超标倍数 最大浓度mg/L
100天 91721 64166 239.9 93.4 93.4
1000天 468101 243355 713.8 17.1 17.1
10000天 311649 - 829.4 - 0.12
2)非正常工况有防渗措施情景预测
有防渗措施,污染物仅通过防渗层破损点渗漏,进入地下水的污染物总量急剧减少,浓度将大大少于无防渗措施下的浓度。根据无防渗措施的预测结果来看,在非正常工况采取防渗措施时,下游厂区边界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变化差异显著,各污染物达到稳定浓度的值远小于检测下限。地下水污染程度明显减弱,均未超出检测下限。
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污染场地砂卵砾石层能对污染物起到一定的吸附和净化作用,但由于其渗透性很大,在污染物浓度超标很大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地吸附,超标的污染物会随地下水向下游运移。在有防渗膜的前提下,污染物的扩散、迁移路径被有效地阻滞,当污染物扩散至砂卵砾石层及其下部地层时,浓度已明显减小,水平扩散范围及侵入深度也明显减小,因此不会对污染场地下游区域地下水水质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其次,制药企业从自身工艺出发确定设备验证范围,应对设备验证范围的确定,一般除考虑工艺要求外,即考虑设备在工艺路线上的重要性,对于直接或间接可能对产品产生影响的设备必须进行设备验证;另外,在确定哪些设备应进行设备验证确认时,也应考虑设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性,如果进行风险评估后,设备风险系数较大,在设备使用前也应进行设备验证,并对设备验证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避免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设备风险升高,对产品质量造成隐患。其中,因为制药企业设备的特殊性,在设计初期应对设备材质、设备功能进行确认,以免因材质选择不适当,造成产品变质、腐蚀等不符合规范要求现象。新版GMP中规定制造设备的材料不得对药品性质、质量产生影响,其所用材料需具有安全性、可辨别性及一定的使用强度。因而材料的选用应考虑在药物等介质的腐蚀性、接触性、气味性的环境条件下不发生反应,不释放微粒,不与所生产的药物或有要求的工艺介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吸附,这就使得制药企业在进行设计确认时对选材应持谨慎的态度。对于金属材料的选择,一般制药企业无菌制剂接触药品的设备材质均为316L不锈钢,口服制剂接触药品的设备材质均为304不锈钢。对于非金属材料的选择,一般要求其耐腐蚀、无毒性、不掉渣、不掉毛、耐磨损、能够耐得住消毒剂。特殊用途的还应结合材料的耐热、耐油、不吸附、不吸湿等性质考虑选用,密封填料和过滤材料尤应注意卫生性能的要求。根据工艺要求及实际需要应对供应商开始进行遴选工作。在确定设备的关键参数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根据产品工艺属性和设备关键参数遴选出最优的设备供应商。设备在采购初期,应该由设备需求部门提出设备新增计划,对设备进行规划设计,不仅仅是针对设备主要性的功能性项目,一些设备非主要部件也应在设备设计中加以重视。诸如,与无菌制剂药物直接接触的部件,均应为316L不锈钢,且应具有不附着物料的高光洁度,尤其是设备边角、搅拌桨、拨叉等部位,外廓结构均应简洁、方便清洁、消毒,但是在此应澄清一个问题,一些亮的表面其粗糙度值并不一定高。
1、前言
伴随着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类环境污染事故也层出不穷,对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化工环境风险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在事故发生前对风险进行预测分析,从源头上避开或者降低环境风险。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环境风险评价在化工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化工行业现行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多是集中在评价方法、内容方面,而在事故概率计算、确定事故源以及环境影响量方面的研究尚不够完善。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环境风险
2.1定义
所谓环境风险,指的是由自发的自然原因与人类活动引起、通过环境介质传播、能够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造成破坏甚至是毁灭性作用等不幸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产生的后果。环境风险也可说是在某一环境但愿或者一定的区域内,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而导致的意外事故对人类、社会和生态造成的影响以及损失等。
2.2环境风险的内涵
2.2.1风险源
风险源是指导致风险发生的客体及相关联的因果条件。风险源可以是认为的或者自然的,也可以是物质的或能量的。其产生是随机的,有其自身的概率,能够通过物理、数学、化学方法来对其进行确定。
2.2.2风险行为
风险源一旦发生,其排放的有害有毒物质、释放的能量流会立即进入环境中,很可能导致人体中毒、火灾、爆炸等一系列危害人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即风险行为。
2.2.3风险对象
风险对象也就是受害对象或评价终点,它可以是人类,可以是实物的、生态的。风险有个体风险和群体风险之分。个体风险指的是对单个受害体产生的风险;群体风险指的是对一组个体的风险,又称总体风险。
2.2.险场
风险产生的区域及范围称为风险场。风险场包括风险源和风险对象,它是风险源物质与能量上运动的场,有对应的时空条件。
2.2.5风险链
风险场中一旦有风险源,那么其周围的风险对象都可能受到影响。随着时间的运转,该影响将不局限于某一个风险对象,而是逐步扩展到与该风险关联的其他的对象,并有可能继续传递。有些时候,某风险作用于一个对象上,会由于产生物理、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风险影响,或是随着生产流程的进展而进展,呈现“链”式传递。
2.2.6风险度
风险源作用在风险对象能量或者物质上的贡献大小称为风险度,它也可以定义为损害量或损害程度。风险度大小取决于风险场的时空条件和风险源的强度,可以由风险标准判断风险度,不同的风险对象选用的标准也不同。
2.2.7风险损失
风险损失是风险产生的经济损失,这个能够用货币度量。
2.3风险类型
化工行业设计的原料、产品、中间产物、辅料等一些化学品多具有易燃、易爆以及有毒有害的特征。从环境风险分析的目的出发,可将化工行业风险划分成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入水体或排放至大气产生环境污染几种类型。
3、环境风险评价内容
3.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的范围是生产设施风险识别与物质风险识别。
3.2源项分析
该项应当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危险化学物的泄漏量。
3.2.1确定事故发生概率
化工行业环境风险有概率低但影响破坏力大的特点。依靠传统的统计办法对风险事故的概率求解难以实现,应当对事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一般常常采用事故树分析法。
事故树遵从逻辑学演绎分析的原则,由结果分析原因。先是找出所有基本事件以及不希望事件产生的原因,由逻辑推理方式连接起来,制成方框图,全面而系统的表示导致不希望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危险因素以及组合关系。通常采用故障树-事件树分析,由故障树分析来识别每个部件中哪些部分较薄弱、哪些部分容易出现故障;事件树分析用于识别出哪些原因导致部件部分薄弱或容易出现故障。
简单事故树的不希望事件可以直接由布尔代数方法求得。事故树分析中,可以引起不希望事件发生的一组基本事件的组合被称为割集;若割集中任意事件被去掉后原割集都无法再构成割集时,该割集被称为最小割集。不可能事件和最小割集构成一个事件链。通常,复杂的事故树都可以简化为最小割集的组合。
假定某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是,若最小割集内各个基本事件是与门逻辑关系,那么不希望事件发生概率是:
其中Kj是最小割集(j=1,2,……,k);qi是第i个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
对于简单的事故树,若各最小割集的基本事件是或门逻辑关系,则不希望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3.2.2危险化学物的泄漏量
根据有关事故统计,储、槽等的泄漏问题大多集中在罐槽和进出料管道的连接处。化学品泄漏后,会流入储罐围堰,之后通过表面挥发或者闪蒸蒸发扩散到大气中。在实际遇到此类事故时,需要根据化学物品的种类对物料泄漏量、闪蒸蒸发量、液池尺寸、液池表面挥发量和扩散量进行计算。
3.2.3后果计算
针对源项分析中得出的最大可信事故源项,采取合适的方法来确定发生事故的危害程度以及危害范围。
3.2.险评估
依据后果计算算出的最大可信事故的风险值与同行业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进行比较,若前者小于后者则认为项目的风险水平可以接受;否则应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若仍达不到能够接受的水平,就认为项目建设不可接受。
3.2.5风险管理
依据风险评价的结果,提出并采用合理可行的防范、减缓与应急措施,使得建设项目发生事故的概率,损失以及环境影响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4、小结
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价通常由风险识别、风险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为主要内容,事故发生的频率和事故源的确定是难点也是重点。由于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化学品的非单一性和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化工行业存在着多种潜在的风险。因此化工行业的环境风险研究应当一直作为重中之重,从而尽量降低损失。
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联合发文,对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做出了重大调整。从2014年7月1日开始,3种含铝的食品添加剂(酸性磷酸铝钠、硅铝酸钠和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不能再用于食品加工和生产,馒头、发糕等面制品(除油炸面制品、挂浆用的面糊、裹粉、煎炸粉外)不能添加含铝膨松剂(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而在膨化食品中也不再允许使用任何含铝食品添加剂。
早上买两根油条、一个馒头,中午吃碗面条,下午茶有两根麻花、一个小面包,晚餐凉菜是海蜇。这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日三餐可能存在着巨大的铝超标风险。
铝存在于自然环境当中,但天然食物中一般铝含量很低。人体从食物中所摄入的铝,主要来自含铝食品添加剂,如钾明矾(硫酸铝钾)和铵明矾(硫酸铝铵)。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明矾放在食品里,能改善食品的感官品质。比如说,按传统工艺,炸油条、油饼、虾片之类的油炸食品,都要加入明矾。这是因为,明矾可以和碳酸氢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让面食品在受热之后体积变得膨大。有研究发现,油条要想达到最佳的膨大效果,添加明矾的量会远远超过安全量。
除了油条油饼之外,蛋糕、馒头、包子、发糕、玉米饼和许多松软多孔的糕点小吃类食品,理论上也都可以让明矾来帮忙。如蛋糕可以直接用鸡蛋打发,但加泡打粉之后可少用点鸡蛋,成本就能大大下降;馒头、包子可以用自然酵母发酵,但是怎么也比不上加了泡打粉之后的松软膨大程度;玉米饼不加泡打粉,口感会硬得完全不受欢迎,而加了泡打粉有了多孔质地之后,连小朋友都喜欢吃。
泡打粉是什么?这么说吧,泡打粉的经典配方,就是碳酸氢钠和明矾这两种物质做主力。
明矾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它还能让面食品更劲道,比如面条、面片、饺子皮之类,都有明矾的用武之地.此外,它也能让凝冻类食品口感更有弹性,比如粉丝、粉条、凉粉、凉皮、米皮、豆腐之类。盐渍海蛰皮和海蛰头等水产品也是最常添加明矾的食品,因为用了它,口感就特别有弹性,甚至一些鱼贝类产品也有可能加入。总之,只要消费者热爱这种弹性口感,生产者就用它没商量。
2014年6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下称风险评估中心)了中国第一份大规模的膳食铝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将近三分之-( 32.5%)的居民铝摄入量超标,其中北方居民的铝超标率更为惊人,达到60%。
在6654份常见含铝添加剂的食品的铝残留量检测中,风险评估中心发现有40%超过了国家规定的IOO毫克/千克,其中油条的超标率高达72%,馒头则为28%。按照联合国的每周每公斤体重2毫克的安全摄入量( PTWI),如果一个体重为45公斤的人每周吃10个这样的“超标馒头”(每个按2两计算),他的铝摄入量就已经超标了。
除馒头、油条之外,常见的面制品如油饼、麻花、炸糕等都有铝超标风险。海蜇则在超标率和超标量上都位于第一,最严重的超标了346倍。风险评估中心在抽检中发现,海蜇无一例外,均存在铝超标的现象,“三矾二水”的工艺决定了它是铝含量最高的加工食品。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于2011年6月在第74次大会上将铝的“暂定每周耐受摄人量”确定为每周每公斤体重2毫克,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周吃120毫克的铝依然是安全的。然而,中国有不少人的铝摄人量已经超过这个数。
铝元素不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对它的吸收能力也不强。然而,如果长期超量摄人,它具有蓄积性,可以沉积在大脑、肺脏、肝脏、骨骼、等组织当中,累积到一定数量后产生慢性毒害作用。目前学术界较一致的看法是,铝主要会影响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健康。如铝的过量摄入会引起神经系统的病变,甚至可能增加老年性痴呆的风险;过多的铝作用于骨组织,会导致沉积在骨质中的钙流失,同时抑制骨的生成,可能促进骨质疏松。此外,铝对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也有一定毒性,同时能妨碍钙、锌、铁、镁等多种元素的吸收。
按照年龄细分的话,儿童是遭受“铝害”的最主要人群。其中,4-6岁儿童铝超标比例最高,达42.6%。中国第一份大规模的膳食铝评估报告指出,70%的14岁以下儿童铝摄入量超标,北方儿童更为严重,80%以上的4-6岁的儿童铝摄人量超过安全剂量。膨化食品是儿童铝摄入量的“罪魁祸首”。 而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长期大剂量食用铝含量超标的食品,可对中枢神经造成损害,其中明确的伤害是会造成婴幼儿和儿童的神经发育受损,导致智力发育障碍。
“禁铝令”难治小作坊
据国家风险评估中心预测,如果新标准能被严格执行,我国居民铝的平均摄人量将比修订前下降85.6%;而北方的超标人口也将由60%降到20%。但这只是最理想的状况。
滥用才是铝摄人过多的关键,“禁铝令”可以算是无奈之举。即使标准收紧,如果标准执行和监管不到位,标准再严又有何用?标准的制定修订仅仅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手段之一,以此次含铝添加剂标准的调整为例,还是需要加强监管,保证标准的执行,另外要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更多人知晓铝摄入过量的危害,不要再为了追求口感,用含铝泡打粉制作面点。
在一些专家看来,“禁铝令”并不会对食品行业和企业带来太大波动。目前的现状是,中国的大食品企业已经在铝添加剂使用方面非常克制了。很多大企业已开始用生物膨松剂来代替铝添加剂,或者根本不用膨松剂,而是通过机器的压力来实现自然膨大。因此,正规厂家的产品一般不会铝超标。
目前我国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占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总数的60%。虽然市场占有率仅约9.3%,却成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多发点。小作坊的特点决定其生产地点流动性大,遍布各个角落,监管人员很难经常性地巡查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其生产时间往往选择晚上或半夜、凌晨,以避免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由于被查处的概率较小,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收益,一部分食品小作坊并不在乎违法。如新标准对油条、蛋糕、面糊、裹粉并没有“禁铝”,只是规定了上限100毫克/千克。这种禁止得不彻底的标准,给一些小作坊继续使用含铝添加剂留下了借口。从部分地区实地调查和餐饮从业人员反映的情况来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正是含铝添加剂禁用执行链条上的最薄弱一环。路边的馒头店、早餐摊,松软可口的馒头,香喷喷的油饼和油条,在提供方便和保持口感的同时,食品安全风险也随之而来。消费者;少量低频规避风险
尽管相关部委已经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但由于存在海量的难以监管的小作坊、路边摊点甚至黑作坊,超量、超范围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尤其是明矾)的情况依然会存在。对于普通消费者,如果想避免摄人过多的铝,除了尽可能从可靠的商家购买食品,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食物多样,平衡膳食。日常饮食可以面食、大米、杂粮等换样吃,从而规避面食中可能出现的铝添加剂非法使用带来的风险。
2.少量低频食用。尽量减少油条、油饼、麻花、虾片等油炸制品的食用次数和单次食用量,膨化食品更要严格限量。这些食物营养价值本来就很低,除了铝之外,其他安全风险也很多,远离它们是最明智的选择。
3.不要购买过于蓬松的馒头、面包;不要过分追求米线、粉条一类食品的弹性口感,偶尔吃些可以,千万不要当饭吃。
4.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海蜇,因为“三矾二水”的工艺就决定了它是铝含量最高的加工食品。虽然不是天天吃,不至于影响健康,但建议用醋泡泡再吃,有利于降低铝含量。
一、化工企业工艺装置危险性分析
化工企业的高危险工艺生产装置主要是指含有硝化、磺化、卤化、强氧化、重氮化、加氢等化学反应过程和存在高温(≥300℃)、高压(≥10MPa)、深冷(≤-29 ℃)等极端操作条件的生产装置。高危险储存装置主要指剧、液化烃、液氨、低闪点(≤-18 ℃)易燃液体、液化气体等危险化学品储存装置。
(一)高危险生产装置的危险性
1、硝化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指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取代氢原子而生成硝基化合物的反应,如苯硝化制取硝基苯、甘油硝化制取硝化甘油;另一种是硝酸根取代有机化合物中的羟基生成硝酸酯的化学反应。生产染料和医药中间体的反应大部分是硝化反应。
硝化反应的主要危险性有:(1)爆炸。硝化是剧烈放热反应,操作稍有疏忽、如中途搅拌停止、冷却水供应不足或加料速度过快等,都易造成温度失控而爆炸。(2)火灾。被硝化的物质和硝化产品大多为易燃、有毒物质,受热、磨擦撞击、接触火源极易造成火灾。(3)突沸冲料导致灼伤等。硝化使用的混酸具有强烈的氧化性、腐蚀性,与不饱和有机物接触就会引起燃烧。混酸遇水会引发突沸冲料事故。
2、磺化反应。磺化反应是有机物分子中引入磺(酸)基的反应。磺化反应的主要危险性有:(1)火灾。常用的磺化剂,如浓硫酸、氯磺酸等是强氧化剂,原料多为可燃物。如果磺化反应投料顺序颠倒、投料速度过快、搅拌不良、冷却效果不佳而造成反应温度过高,易引发火灾危险。(2)爆炸。磺化是强放热反应,若不能有效控制投料、搅拌、冷却等操作环节,反应温度会急剧升高,导致爆炸事故。(3)沸溢和腐蚀。常用的磺化剂三氧化硫遇水生成硫酸,会放出大量热能造成沸溢事故,并因硫酸的强腐蚀性而减少设备寿命。
3、卤化反应。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或其他基团被卤素(Cl、Br、F、I)取代生成含卤有机物的反应称为卤化反应。化工生产中常见的卤化反应有:黄磷与氯气反应生成三氯化磷、硫磺与氟气反应生成六氟化硫、双酚A、苯酚、二苯乙烷与溴素反应生成溴系阻燃剂等。卤化反应主要危险性有:(1)火灾。卤化反应的火灾危险性主要取决于被卤化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过程条件,反应过程所用的物质为有机易燃物和强氧化剂时,容易引发火灾事故。(2)爆炸。卤化反应为强放热反应,因此卤化反应必须有良好的冷却和物料配比控制系统。否则超温超压会引发设备爆炸事故。(3)中毒。卤化过程使用的液氯、溴具有很强的毒性和氧化性,液氯储存压力较高,一旦泄露会发生严重的中毒事故。
4、强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或强氧化剂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强氧化反应。常见强氧化反应有:氨氧化制硝酸、甲醇氧化制甲醛、丙烯氧化制丙烯酸等。强氧化反应的主要危险性有:(1)爆炸。强氧化反应一般是剧烈放热反应,反应热如不及时移去,将会造成反应失控而发生爆炸事故。氧化反应中的物质大部分是易燃、易爆物质,副产过氧化物的性质极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有爆炸危险。(2)火灾。氧化剂具有很强的火灾危险性,如遇高温、撞击、摩擦以及与有机物、酸类接触都能引发火灾。
5、重氮化反应。重氮化是使芳伯胺变为重氮盐的反应。常见的重氮反应有:丙酮氰醇与水合肿、氯气合成偶氮二异丁腈、芳胺与亚硝酸钠反应制得偶氮染料等。重氮化反应的主要危险性有:(1)爆炸。重氮化反应的危险性在于所产生的重氮盐,在温度稍高或光的作用下,极易分解,有的甚至在室温时亦能分解。一般每升高10℃,分解速度加快两倍。在干燥状态下,有些重氮盐不稳定,外部条件能促使重氮化合物激烈分解,有爆炸着火的危险。(2)火灾。作为重氮剂的芳胺化合物多为可燃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易引发火灾
(二)高危险储存装置的危险性
高危险储存装置:储存剧毒、液化烃、液氮、低闪点易燃液体和液化气体的储罐、钢瓶、气柜等。其危险性:(1)泄漏。由于储存设备损坏或操作失误引起泄漏,从而大量释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将会导致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发生。如四川发生的液氯储罐泄漏爆炸事件,使数十万居民紧急转移,影响极大。(2)中毒。有毒物质泄漏后形成有毒蒸汽云,它在空气中漂移、扩散,直接影响现场人员,并可能波及居民区。大量剧毒物质泄漏可能带来严重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3)火灾。储存易燃液体、易氧化或遇水剧烈反应的物质,易引发火灾事故。(4)爆炸。储存低闪点的易燃液体或气体,如液化烃储罐,由于液化烃闪点低,极易燃烧,一旦泄露遇酸、撞击、摩擦、有机易燃物质或积聚的静电会发生火灾及爆炸事故。如南京金陵石化的油罐发生爆炸事故,造成20人死亡。
二、危险事故处理和事故预防分析
事故处理是强化全体职工安全意识和责任的有效手段,应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处理,对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责任人员;在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拖延不报、破坏事故现场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要严肃处理。
(一)事故预防
在事故原因分析和责任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树立“零事故”思想。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各企业应制定严厉的事故处理和考核细则,加强事故处理及监督考核工作;认真吸取外单位的事故教训。各企业应建立一套收集外单位事故信息,分析本单位管理体系的程序,以便利用别人的教训,促进自己的管理;将承包商的事故与业主的管理相联系。各企业首先要加强对承包商的监督和管理,努力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一旦事故发生,则要在帮助承包商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时,认真检讨自己在HSE管理及协调配合方面的失误,以便做出改进;以事故为契机,审核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当本单位发生重大事故后,应由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对本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组织进行内部审核,对不符合项要建立纠正措施和跟踪制度;建立有效的事故处理和预防管理程序。公司应建立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程序,所制定的管理程序应保证能及时地调查、确认事故(未遂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制订出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二)综合检查的几点建议
大豆属于初级农产品,其中携带大量杂质,包括泥土、沙石、植物根茎叶及异种粮粒等,其不仅没有食用价值,而且影响油料的仓储、品质,同时携带各类有害生物,如未经过有效处理,将对农林业生产环境、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国家对油料中杂质含量有明确标准,如GB1352-2009规定大豆杂质含量不大于1%,美国进口标准2#S大豆规定杂质含量不大于2%。以舟山口岸进口的大豆为例,其进口大豆携带杂质含量在0.5%-2%左右,最高可以达到2.2%。2014年国内大豆进口为7140.3万吨,携带杂质则在35.7- 142.8万吨左右,数量非常可观。
目前我们国内检测进口大豆杂质的方法普遍采用GB/T5494-2008粮食、油料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方法和SN/T0800.18-1999进出口粮食、饲料杂质检验方法两种,有一些企业也会参照美国联邦谷物检测机构所使用的杂质检验方法。
杂质对大豆仓储的影响
杂质也会影响大豆颗粒的物理属性,使颗粒毛糙静止角增大,散落性减少;大豆籽粒的散落性对储藏、装卸输送以及油脂生产工艺都产生影响。散落性好在输送、入库、出库操作中都比较方便,可以节省劳动力和时间,但是散落性好的对仓壁的侧压力也大。万忠民等用传统的木板法和固定漏斗法测定不同水分、杂质大豆、稻谷和油菜籽在不同材料上的自流角、静止角。结果表明:不同杂质含量的大豆,随着含杂量的增加,其自流角在增大;不同杂质含量的大豆,随着含杂量的增加,其静止角也在增大。散落性作为粮食油料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在粮食油料储藏、运输装卸机械设施的设计中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粮油储藏期间散落性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粮油储藏的稳定性。因此,为了获得较好的储粮稳定性,就要保证粮食具有良好的散落性,从而确保储粮的安全性。另外,杂质多又会使大豆籽粒之间孔隙度减小,阻力增大影响气体对流和湿热空气的散发,导致发热和霉变,降低储粮的品质。
杂质对大豆加工成本和成品油品质的影响
大豆加工前,工厂车间会对大豆进行筛选,筛下的杂质需在当地检验检疫部门、环保部门的监督下运到指定地点进行销毁处理,如:按照一条大豆船65000吨计算,杂质以2%作为标准,杂质数量约为1300吨,按江苏张家港口岸的中粮东海粮油有限公司处理焚烧杂质每吨至少400元算,光处理焚烧杂质就要花费520000元/船。
大豆在制油前要利用各种清理设备进行清理、除杂等工作。因为杂质在制油过程中会吸附一定数量的油脂,造成油分损失,出油率降低;杂质还会使油色加深或使油中沉淀物过多影响油的品质;另外有杂质的饼粕质量较差,影响饼粕资源的开发利用。杂质多还对加工不利,不仅增加电耗,影响出油率,而且会使酸价升高,油脂品质下降。油脂在加工过程中若残留植物残渣或被细菌污染,其中的脂肪氧化酶及解脂酶都可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等也会被氧化破坏,这些油脂的氧化产物对人体健康也是有害的。在储存过程中,油脂杂质大多会加速油脂的分解,促进油脂劣变,影响油脂的安全储藏及食用品质。
杂质导致有害生物传入和食品安全风险
杂质中的土壤、植株残体、非油料种子等极易携带有害生物,疫情非常复杂。近几年来,我国大规模从巴西、美国等国家进口大豆,加大了传入风险,检疫性有害生物伴随着杂质传入的风险非常高。
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取食用油,而大豆携带的杂质如叶子、灰尘、粉屑等往往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螨、害虫等,不仅会分解油料中的有机物质,而且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如黄曲霉素B1。如从进境美国大豆中发现红褐色大豆,经检测,确认为含有甲霜灵和腈嘧菌酯杀虫剂拌种的种衣剂大豆。后又在美国大豆中检出绿色、红色和深灰色种衣剂大豆,经检测为含有甲霜灵、噻虫嗪、咯菌腈和腈嘧菌酯等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