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调查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6 09:27: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旅游资源调查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二、优越的人文资源禀赋

保亭县是海南土著民族——黎族最集中的地区,素有海南“黎族首府”之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有的民俗风情,其境内拥有种类繁多、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GB/T18972-2003),保亭县人文旅游资源可分3个主类、10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67个资源单体(见表1),并已成功开发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与经济价值的人文项目。

1.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

2012年2月7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呀诺达旅游景区“5A级”称号,自此保亭拥有了“钻石”级别的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呀诺达的发展最突出特点在于把“黎峒文化、南药文化、生肖文化”等黎苗族优秀文化理念融进天然的热带雨林风光,使景区焕发文化魅力,成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人文旅游中心。它是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具有国际水准的综合性、复合型生态文化休闲度假主题景区。同时,也是海南省独特的热带雨林及绿色生态文化全面展示的综合性主题景区。

2.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

槟榔谷被称为海南省最丰富、最权威、最灵动、最纯正的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是海南本土传统文化展示及演示场馆。“谷里”一切东西都是原汁原味的“海南味”。这里再现了黎族原始而淳朴的生活方式、娱乐项目以及织锦等手工技艺历史场景,洋溢着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人体艺术的敦煌壁画”活化石——黎族文身。它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代。这种文身作为文化现象,在世界民族中也是罕见的。文身是黎族母系社会遗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带有原始宗教的艺术气息,是黎族历史的见证与延续的标志。(2)谷仓群。海南省现存最大最完整的谷仓群,这些饱经沧桑的谷仓群至今已逾百年,更是黎人良好民风的见证。

3.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亭的民间工艺类别多且富有民族特色,如纺染织绣、雕刻、制作陶器等。其中,有三项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表2)。黎人具有高超的纺织技艺,“黎锦”是黎族历史与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黎锦”中的龙被,非被,实为绣幅或挂幅,亦称“广幅布”、“崖州被”、“大被”,更是代表了黎族传统织锦技术最高成就的艺术珍品,亦是封建时代进贡皇家的贡品之一。

4.七仙温泉嬉水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仙温泉嬉水节”是保亭黎、苗族的共同节日,也是一种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节庆。这天是鹊桥相会的日子,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在这洋溢着浓浓的民俗风情南国聚居地保亭,人们以温泉泼洒自己的心上人,以这种特有的方式把甜美的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它在2010年荣获“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称号,在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等评为“中国最具人气的民间节会”,是保亭一张亮丽的黎苗文化名片。

三、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实可能性

保亭优越的人文资源禀赋,可以说是具备了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

1.“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为保亭旅游业发展提

供了有利机遇2010年1月4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正式步入正轨,国家出台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把海南岛作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海南省又一次面临重大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保亭作为海南岛旅游业重点开发地之一,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容错过的良好机遇。

2.三亚对保亭起着带动与示范作用

三亚是一座国际知名的滨海度假旅游城市。保亭毗邻三亚,区位优势显著。根据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三亚和保亭将构建“蓝色三亚、绿色保亭、浪漫天涯、蓝绿共赢”的“蓝绿”特色旅游格局,保亭将作为大三亚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互依互补的双赢局面。“大三亚”的战略必将带动保亭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保亭亦可依托三亚旅游宣传平台,结合自身特点,借鉴三亚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展示与推广保亭人文旅游资源。

3.“黎学研究”正蓬勃发展

“黎学”是专门研究黎族的学问,“黎学研究”受到海南省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据了解,海南省社科组织领导部门、高等院校、科研以及出版单位等都在拟订“黎学研究”的规划与方案。黎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对此(旅游业)无疑将给予热情关注,将对该县(保亭县)和黎族地区各市县旅游产业的兴办,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2]。把“黎学”这种民族文化符号赋予保亭人文旅游开发,势必增强其人文旅游的独特性与发展的持续性。

四、保亭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保亭拥有丰富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具备了开发的有利条件,适时探讨保亭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有助于保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保亭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人文环境保护力度

人文资源的完整性是旅游价值开发的前提。一种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是长时间历史积淀的产物,破坏容易,恢复却异常困难。为此,做好保亭人文资源保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1)以立法的形式,加强人文环境的保护工作。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法》等政策法规。同时,尽快制定符合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际情况的保护办法和实施细则[3]。(2)以文化保育为核心,系统地保育祖先留下的文化传承[4]。第一,政府主导,并统一规划与管理[5]。适度扶持黎苗村寨人文建设,整合人文资源,维护本民族特色。第二,黎苗民俗“生活化”。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认识自身文化的重要性,提升本民族文化优越感。第三,举办人文资源保护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居民保护人文资源意识,进一步弘扬黎苗人文文化。

2.挖掘提升人文资源品味

(1)加强“黎学基础研究”。保亭人文资源的开发与挖掘,关键在于要加强“黎学基础研究”,为生态游附加人文价值。例如,七仙岭美丽传说的编撰,为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增加文化内涵;保亭“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操作性与可参与性及实践的研究;黎苗族服饰、饮食、文身等民俗风情及特色节庆生活化的研究;温泉康体疗养融合本地“南药文化”的研究等。(2)举办文化节,旅游产业化。可寻求省外合作,推广黎苗文化。如打亲情牌,发挥海南保亭“黎族首府”优势,与贵州、广西等黎族聚集地定期举办“黎族文化交流游”,形成特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

3.实现保亭与三亚的对接

充分利用三亚宣传平台,加大保亭人文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为此,保亭应做好如下对接工作:(1)政府相关部门的对接。如保亭县旅游局、旅游协会与三亚市旅游局、旅游协会及新闻单位对接,建立合作机制,积极参加彼此举办的节庆活动、旅游博览会,互相推荐旅游路线等;(2)民间旅游企业的对接,特别是旅行社以及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宣传营销以及旅游信息网站对接等。

篇2

目前,我国森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植物园、林场五大类型。森林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景观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森林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喀斯特森林旅游是依赖喀斯特森林景观资源而进行的不同形式的旅游活动。喀斯特森林资源由于喀斯特地貌本身的脆弱性,相对其它类型的森林资源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困难。如何既科学开发喀斯特森林景观,同时又保护好喀斯特森林景观资源,是摆在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开发面前的一道难题。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原始森林我国是发育最好、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森林。2007年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对于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同样具有代表性。

二、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一)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地文、水域、生物、天象与气候等分类标准,可将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按7大主类、16个亚类以及26个基本类型,可见茂兰喀斯特森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选取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特色景点18个,采用如下指标对这些景点进行定量评价:A、资源价值是否具有独特性;B、在国内市场上,对同质的产品是否具有商业上的竞争力;C、交通进入性是否较好;D、配套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的状况如何;E、景点位置、景观类型是否便于配套组合,形成组合;F、对全市旅游业的影响。

根据以上标准对候选区的景区进行评分,1分为最低分,5分为最高分,评分结果如下表[18](表4-2)。

根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名次的情况,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特品级景点2处,优良级旅游资源景点14处,普通级旅游资源景点2处。可见,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具有良好的品质。

(三)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根据卢云亭的旅游资源“三三六”评价法,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对茂兰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主要采用了其中的“三大价值”与“三大效益”对其进行定性评价。

1、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的三大价值

(1)景观观赏价值

茂兰自然保护区内峰峦叠嶂,溪流纵横,原生森林茂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水、林、洞、瀑、石融为一体。呈现出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的完美统一和神奇的特色。而且保存着十分珍惜的濒危的野生动物、植物,如诗如画,俊秀独特。

(2)科学考察价值

茂兰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内发育最好、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森林,无疑是研究喀斯特森林动植物的天堂,具有极好的科学考察价值。

(3)民族文化价值

保护区境内分布着布依族、水族、瑶族等不同民族。在长期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民族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环境和谐的建筑文化。

2、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的三大效益

(1)生态效益分析

森林生态系统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成为共识。茂兰国家级保护区主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喀斯特森林群落学特征、森林的水文效应、特殊的物种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广大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恢复途径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为地表上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自然本底,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基地,又是特殊地貌上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同时,由于喀斯特森林独特的水文地质二元结构所呈现出的水文效应,为茂兰周边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重要的生态屏障。

(2)社会效益分析

茂兰自然保护区地处贫困山区,是瑶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集中区域,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社会效益十分显著。2007年荔波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成员后,对外联系和交流日益频繁,自然保护区先后接待过日本、美国、瑞典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和国际友人来保护区访问考察、旅游。随着保护区保护和科研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渐成为了我国对外科技、信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

(3)经济效益分析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多种经营和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可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等社会效益,同时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营业收入主要根据预测的游人规模和人均消费水平进行估算。参照同类项目及荔波樟江风景区的消费现状,结合茂兰森林旅游区的建设内容、规模、档次和时期其人均消费水平指标为2010年70元/人天;2015年80元/人天。经计算,2010年27.92万人,营业收入达1954.4万元;2015年预计总人数将达30万人,营业收入达2400万元。各时段的利润(按30%的利润率计算)预计为:2010年586万元,2015年720万元。

3、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于2014年6-9月份发放问卷1500份,全部回收,其中有效样本1420份,有效问卷的比率为94.6%。整体上说,此次调查其市场细分及其特征具有代表性。

(1)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客源的人口学特征

从游客文化构成上看,(图3-1),大学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比重高达52%,其他文化层次的排序依次为初高中(31%)、研究生以上(14%)、小学(3%)。即中高等文化层次居多,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学生、企业员工、公务员和学校研究人员,均有较高的学历。较高层次的客源市场意味着较高收入的市场,所以,茂兰在进行市场开发时要重视这一部分市场的开发效益。同时,研究人员也成为了茂兰的主要客源之一。因此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开发模式可采用研讨游的开发模式。在发展研讨游时,在三大分区中,严格保护核心区,允许研究者部分进入缓冲区。在开发当中,由于喀斯特地貌的脆弱性,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从游客年龄构成来看,(图3-2)21到40岁的青年游客占游客市场的主体地位,是总数的61.2%。其次是中年游客比例为27.9%、小于20岁的游客比例为8.3%、大于60岁的游客比例为2.6%。可见,青少年和中年游客相对来说经济负担较小,出游机会较多,成为茂兰旅游的主体构成。青少年天生好奇心重,接受性较强、爱探险,因此茂兰可以就其客源特点开发猎奇探险游和生态科普游,这也是开发喀斯特森林旅游的较好的开发模式。

(2)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客源的地域特征

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的游客主要是以贵州省省会贵阳市游客为主,(图3-3)占到总数的51.3%。省内其他游客的比例为11.3%;省外游客的比例为37.4%,主要来自重庆、四川、广西等临近省和直辖市。在茂兰周边有着相同景区的竞争,广西的桂林、云南的石林是应用喀斯特旅游资源的成功案例,因此通过其客源市场的分析,可以得出茂兰在开发喀斯特森林旅游一定要注意其资源的奇特性和原生性,以此吸引游客。

(3)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游客对景观偏好分析

选取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中的七个景点:螃蟹沟,青龙涧,旺牌山,金狮洞,野兰谷,瑶寨民族风情,梅林作为研究对象。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这三个角度分析游客的偏好,为茂兰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供依据。

首先青龙涧瀑布群是各个年龄阶段的游客都最为青睐的旅游产品(图3-4),作为主体市场的21~40岁与41~60岁的游客的选择几乎完全一致,除了瀑布以外,其他旅游产品的偏好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螃蟹沟、旺牌山、金狮洞、野兰谷、瑶寨民族风情、梅林。另外由于少儿的天性,小于20岁的游客对于螃蟹沟的兴趣较大。60岁以上的游客对瑶寨民族风情这样人文景观的偏爱明显大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游客。

从游客职业来分析,(见图3-5),最受欢迎的景点为青龙涧、旺牌山、野兰谷。在喀斯特地区日趋石漠化的今天,旺牌山这一片绿色喀斯特林海,让人深思,给人启迪,受到了学生、教师、企事业员工的喜欢。

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偏好差异也比较大(图3-6),旺牌山、野兰谷等能凸显出喀斯特森林特色的景点受到有大学学历的游客的喜爱。

篇3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苏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及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6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景区6处11个景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1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苏州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水平居全国前列,旅游目的地规模和高等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旅游空间结构模糊不清,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够。因此,对现有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排摸、梳理及优化开发能更好的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为开发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奠定基础;同时从空间视角分析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对现有结构的调整及开发模式的优化更有一定的帮助。

一、研究方法及数理统计

对离散的地理对象或事件(点)如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模式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服务设施布局及商业开发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点模式的研究是用点的密度或频率分布的各种特征研究点的分布情况,并从空间离散的旅游资源点中有效提取其分布格局,从而揭示旅游旅游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在研究中通常用点过程密度λ(S)描述空间分布情况,即在点S处单位面积内资源点的品均数目。用数学极限公式可定义为,其中ds指在点S周围一个足够小的区域;E表示数学期望;Y(ds)是ds内资源点的数目。在此基础上,现行的基本方法有样方计数法和核密度方法两种。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认为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上,但是在不同的位置上事件发生的概率有所不同。因此,核密度估计法主要用于交通事故预防等通过已知事件推测未知事件的研究。而样方分析法(Quadrat Analysis, QA)则是基于点的密度分析空间上的聚集程度的方法,通过研究景区的密度、频率来解释其空间存在的模式。分析时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样方),统计落在样方中的资源点的数量,再对包含不同景区数量的样方的频率分布进行归纳,最终判断景区聚集程度。从忆波等(2013)利用样方分析法对旅游景区的分布及可达性等分别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本文将通过样方分析法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可供研究的基础规律。根据Greig-Smith于1962年的试验以及Tylor和Griggith、Amrhein的研究,最优化的样方尺寸是根据区域的面积和分布于其中的点的数量来确定的,即矩阵样方边长为。其中A为研究区域的面积,N是区域中的资源点数量。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及资源点分布情况

(一)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2007年江苏省旅游局指派相关专家对苏州进行了旅游资源进行了基础的排摸及梳理,并形成了以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为基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苏州市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基本类型数量及比重”为1:269,远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118。由此可知,苏州市不但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率极高且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的旅游型城市。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州所辖六区四市今年来的发展规划及统计资料,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与整理:一是删除了如杨公祠、金门、中和桥等已经不存在的资源点;二是删除了不具备文化旅游特征的资源点,如胥江路汽配街,太浦河泵站等;三是对相对较大成片的景区或特色街巷进行细分,将每个资源点具体落实;四是添加了近年来新出现的文化旅游资源,如科文会展类、新建的火车北站等。

经过重新梳理的苏州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比国标总数少6个,拥有率为96.1%。其中,水域风光类是自然资源的主题,占总数的35.2%,天象与气候类最少,占自然资源的3.6%。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建筑与设施类占全部资源总数的63.3%,是苏州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类型区分

将利用GPS设备采集的全市991个资源点的物理地址按照不同的等级分批导入ArcGIS软件,并按照计算栅格的边长为4公里,即将苏州全市划分成以4公里为边长的正方形网状样方栅格以判断不同区域内不同等级资源点的密度情况。即,苏州各区市均为由若干个16平方公里大小的样方栅格组成(表1)。而GPS采集来的资源点则散布在全市范围内,且每个栅格中所拥有的资源点数量各不相同。根据不同区市中每个栅格内资源点数量的多少、类型及等级将有助于找出苏州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计算与判断也均基于此。

表1:苏州市分地区土地面积及栅格数量统计(不含水域面积)

姑苏区 吴中区 相城区 高新区 工业园区 吴江区 常熟市 昆山市 张家港市 太仓市

土地面积(km2) 51 1254.3 300.8 205.7 107.7 760.1 1094 864.9 772 620

栅格数量 3.19 78.39 18.80 12.86 6.73 47.51 68.38 54.06 48.25 38.75

从整体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来看,苏州市的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全市3级及以上的优良级旅游资源点主要集中在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占总量的19.8%及21.8%。新建城区中相城区、高新区及工业园区资源点偏少且优良级比率更小,资源点分布呈现块状及线状集中分布的特性。吴中区旅游资源点整体上分布较为分散,但局部集中于东西山及木渎、直古镇中。吴江、常熟、昆山、张家港及太仓的旅游资源点则相对集中于区域内的古镇及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地区。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特征与结构比较

(一)旅游资源总数及资源密度差异

从行政区域来看,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对应全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从资源点数量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大差异性(图1)。姑苏区、吴中区、昆山市、太仓市及常熟市的资源点分布较多,单体数量均超过了100,占总数量的74.8%,旅游资源极度丰富。吴江区及张家港市的单体总量超过50,占17.1%为旅游资源较丰富地区。其余三区的旅游资源分布较少,资源点分布也较为分散。从资源量的占比方面来看,除姑苏区外其他区市的资源密度均不超过0.5个/平方公里,这与行政面积较大有直接关系。其中,相城区与张家港市由于资源点数量少,资源密度小于0.1个/平方公里,为旅游资源稀疏地区(图2)。

图1:苏州分地区资源点数量及资源量占比

图2苏州分地区土地面积及资源密度情况

从地缘角度来看,区域间的资源点分布情况也各不相同。纵观苏州全市有两处明显的旅游资源真空区。一处在相城区中心城区以北至常熟市区以南,东至阳澄湖东岸、西至望亭通安一线的广袤地带。另一处位于同里周庄资源密集区以南至G318以北,东至淀山湖西至S227的地区。大范围区域的资源真空对连接将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点的主城区以及旅游资源丰富但游客相对稀少的太仓、张家港及吴江区东南部地区起到了负面作用。如何打通这其中的障碍及瓶颈,协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游客在前往旅游景点道路上所花费的时间并提高过夜旅游者尤其是境外旅游者,以达到全市旅游事业携手共进的目的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点分级密度评估

从单体样方角度分析,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即总资源密度大的区域其优良级密度也相对较大。其中资源点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为姑苏区,原因是在51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拥有188个资源点且其中有81个为优良级(三级以上)。另外,该区域的不同等级的资源点分布趋势及其密度差异不大。这也显示了苏州古城区的深厚文化积淀,文化传承及保护工作相对到位。而相对应的,五级资源点的分布也与整个资源密度呈正比例关系。其中,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有18个和10个五级资源点,并呈以核心区域为中心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点(图3)。其他区域的五级资源点相对较少,相城、张家港和太仓则没有五级资源点。随着等级的逐步降低,资源点数量也上升明显但总体趋势不变,且分布较为分散。

图3:苏州下辖10区市资源密度及高等级资源密度及数量比较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

苏州旅游资源丰富,但不同类型及拥有量却有很大的不同。建筑与设施类是全市分布最广泛的资源类型,全市十区市均有分布。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在吴江、常熟及太仓占总资源比均为63%。而遗址遗迹、旅游商品及人文活动三类的分布也比较广泛。根据不同类型旅游资源总量及类型双排序,姑苏区尽管缺少了天象与气候景观类及生物景观类但仍然是全区市中资源总量及质量最高的区域,因为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及开发也相对得当所以排名第一。吴中区除缺乏气候景观类之外其余类型的旅游资源均非常丰富,旅游资源总量培训的第二位序。国标中的主类中天象与气候景观是全市最缺乏的一类旅游资源,全市仅常熟与太仓市共计五处。而这两市也是拥有资源类型最全的区域,但每一类的单体数量均不多高等级的资源点也不多,因此两市位于第三位序。高新区及工业园区尽管旅游资源单体总量不大但高等级资源尤其是拥有现代城市气息的旅游资源点对丰富苏州的旅游类型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因此两区位于第三位序。昆山、吴江、张家港的特点是旅游资源总量不多,类型分布上有一定的非均匀性,三区市的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及景观建筑与设施类是其资源的重点类型为第四位序。相城区拥有的类型则最少,均只有三类旅游资源且无优良级资源为第五位序。

从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来看,经过整理及重新筛选的苏州市旅游资源点明显呈现出人文旅游资源远高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情况,(图4)这与之前江苏省旅游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所统计的结果吻合。

图4: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

从地缘角度分析,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区域,且其在类型分布上差异也比较明显。(1)中心地带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在拙政园、平江、阊门历史街区,桃花坞片区、山塘-虎丘、运河、环城河带以及观前街商贸区周边,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2)环太湖区域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于东西山、木渎古镇、城西丘陵地区及西部生态城周边,其资源类型兼顾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3)中部湖荡地区以金鸡湖、阳澄湖为中心,以全国商务旅游示范区为龙头,整合相城区、工业园区、昆山等地的旅游资源,以新建景区景观以及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及旅游商品类。(4)沿江地区则在以大江风貌、江海风情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依托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大量景观建筑类人文旅游资源。(5)全市的古镇除木渎外均集中于中部湖荡周边及东太湖附近。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景观建筑与设施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综之,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是自然资源类型分布不均,人文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

(四)苏州市优质旅游资源分类情况

苏州下辖十区市的优质旅游资源数量分布差异明显。在全市991个旅游资源点当中,优质资源共有385个(其中五级33个),占全部的38.5%、五级资源点占全部的3.3%。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共分七个主类,按照单体数量从多到少进行排序依次是景观建筑与设施类、人文活动类、地文景观类、旅游商品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及遗址遗迹类。五级资源点与总优良级比较缺少了遗址遗迹类及建筑与设施类两类,具体分别是建筑与设施类20个、地文景观类5个、水域风光类4个、人文活动类3个及旅游商品类1个。五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及变化趋势与总优良级基本相同(图5),低等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亦同。可见优质旅游资源,尤其是五级资源点的出现与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总量及整体质量有极大的关联。

图5:高等级旅游资源点的分类情况

四、总结与不足

基于本次调查研究,对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作如下总结:(1)苏州市人文旅游资源远多于自然旅游资源,在分布方面自然旅游资源多为湖泊、丘陵地区,多集中在苏州西南部及沿江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则分布较为分散,并呈现围绕中心城区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征;(2)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3)旅游资源从数量和等级综合考量,姑苏区位于第一位序,相城区位于第四位序。(4)相城区资源点少且均为低等级资源点,需寻找适合自己发展并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作为开发的支撑点。工业园区则是量少质优的特点,在高端商务旅游及城市休闲游方面可以多做文章。高新区的优良级偏少,应在现有资源点中提炼出有潜力可挖并符合现有消费习惯的旅游资源点,并加以重点培养。县级市在旅游开发中应尽量避免资源真空区的出现。

样方计数法只能获得点在样方内的静态信息,不能获得关于样方内点与点之间的动态信息。其结果是样方分析不能用来充分了解旅游中的可达性,即旅游者到达这些资源点所需花费的时间及效率。经后可考虑用GIS软件辅助判断,以期更加深彻了解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程玉珍,等.苏州统计年鉴2013[M].苏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5-76.

[2]苏州市旅游局.苏州旅游总体规划(2008-2020)[R].苏州:苏州市旅游局,2008:34-35.

篇4

③ 杨国庆,王志高. 南京城墙志[M].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8:153-230.

④ 范金民,杨国庆. 南京通史・明代卷[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153-501.

⑤(明)解缙. 南京[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16.

⑥(明)顾起元(撰),孔一(校点). 客座赘语[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1.

⑦ 李兴华. 南京伊斯兰教研究[J].回族研究,2005(02).

⑧ 据《南京伊斯兰教研究》,有文字资料提及的敕建就有洪武元年(1368年)、洪武二十一年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