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结题要求范文

时间:2023-06-18 10:25: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科研课题结题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通过物理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过程和物理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发展科学探究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促进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收到了更多的重视,教师也更加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各个模块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能力提出了以下七个方面的要求: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每个方面的要求下又分别细分多个小点的阐述,详见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新课改实施以来,高考物理实验命题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核逐渐向着课程标准的要求靠拢,试题考查要求学生从简单背诵实验转向分析理解实验,更重视对实验操作和设计思路的考查,设计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成为实验题的主流。以下举几个典型的实验试题进行说明。

【例1】(2008年山东卷23题)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两位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物理学家。材料的电阻随磁场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称为磁阻效应,利用这种效应可以测量磁感应强度。若图1为某磁敏电阻在室温下的电阻一磁感应强度特性曲线,其中RB、RO分别表示有、无磁场时磁敏电阻的阻值。为了测量磁感应强度B,需先测量磁敏电阻处于磁场中的电阻值RB。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

例1,图1 例1,图2

(l)设计一个可以测量磁场中该磁敏电阻阻值的电路,在图2的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磁敏电阻及所处磁场已给出,待测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约为0.6~1.0T,不考虑磁场对电路其它部分的影响)。要求误差较小。

提供的器材如下:

A.磁敏电阻,无磁场时阻值Ro=150Ω

B.滑动变阻器R,全电阻约20Ω

C.电流表A,量程2.5mA,内阻约30Ω

D.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3kΩ

E.直流电源E,电动势3v,内阻不计

F.开关S,导线若干

(2)正确接线后,将磁敏电阻置入待测磁场中.测量数据如下表:

l 2 3 4 5 6

U(V) 0.00 0.45 0.91 1.50 1.79 2.71

I(mA) 0.00 0.30 0.60 1.00 1.20 1.80

根据上表可求出磁敏电阻的测量值RB=______Ω,

结合图l 可知待测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______T。

(3)试结合图l 简要回答,磁感应强度B 在0 -0.2T 和0.4 -1.0T 范围内磁敏电阻阻值的变化规律有何不同?

(4)某同学查阅相关资料时看到了图3 所示的磁敏电阻在一定温度下的电阻-磁感应强度特性曲线(关于纵轴对称),由图线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在此题中,第(1)问很明显在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是课标中“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这类题在新课改以后出现的几率有所上升,以往的实验试题一般会给出设计方案而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把握和理解,相对于后者,考查实验设计能力对学生而言难度必然增大了,但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更能考查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问考查的则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分析与论证的能力,是课标中“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应该说这方面能力是实验试题一贯考察的重点,重在体现高考选拔过程中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理论推导能力的要求,动手实践能力故然重要,但对逻辑推理的能力考查永远是评价一个学生智力和学识必不可少的。

第(3)问要学生对磁敏电阻在一定的磁感应强度范围内的阻值变化曲线总结出磁敏电阻阻值变化的规律,第(4)问同样是要学生从电阻-磁感应强度曲线中得出结论,这都是对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的能力的考查,这种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的考题在近年高考物理实验题中出现的频率有所上升,主要是试题整体趋向开放性的一种体现。

【例2】(2010年上海卷28)用DIS研究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注射器活塞移至注射器中间位置,将注射器与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逐一链接;

②移动活塞,记录注射器的刻度值V,同时记录对应的由计算机显示的气体压强值P;

③用 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如图2所示图线,

(1)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质量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

(2)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和_____;

(3)如果实验操作规范正确,但如图所示的 图线不过原点,则 代表_____。

这道题共三问,前两问都是让学生对于一个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是对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的考查,但其实远远还不止如此,因为要知道如何采取措施还要对实验中涉及的物理原理有所领悟。怎样才能保持气体质量不变呢?那就应该保证气筒密闭性足够好。而如何保持气体的温度不变?根据热学知识,推动活塞的过程中会产热,气筒不是绝热装置,而外界的温度可看作恒定的,那么只要气筒内外能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便可以了,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要缓慢推动活塞。由此可见,一个问题的设计考查的不只是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第(3)问中要求学生思考图像中y轴截距 的物理意义,这是对推理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只要能将数学上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运用其中便能解决这个问题。

总体看来,近些年的高考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和“分析与论证”两个方面能力的考查,但对于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交流与合作”这样的实验能力的考查还是很不足,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不方便针对这几种能力要求设计考题,又或许是出题者继承一贯的考点倾向,忽略了对这几个方面实验素养的考查。但随着高考评价方式的不断调整和改革,实验作为物理学科的重要核心,对学生科学探究及实验能力的考核一定会更趋完善,考核的内容也会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篇2

Th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letive rates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LUO Chai-qin,CHEN Yan,ZHANG Zhi-jian,et al.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zhou35000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how to enhance the completive rates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 hospital.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was carried out in 102 researchers who were in charg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from 2002-2006, to assess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letive rates of research projects.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m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conditions for experiment,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the funds and incentive system are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letive rates of research projects. These factors originate from three aspects on researchers, scientific reach administration section of hospital,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of government.Conclusion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suggested, such as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better lab conditions and appropriate time for researchers, creating attrac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environments, strengthening the process administ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raising more research funds from various sources, rational monitoring the expenditure of the research funds, enhancing the ethic censoring on sci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so on.

【Key words】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Completive rate;Influencing factor;Countermeasure of administration

科研课题结题率是衡量科技投入与产出的重要标志之一,按时结题验收则成为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科研项目管理的必要手段。我院是福建省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有一支较为庞大且快速发展的科研队伍。1996~2006年期间每年立项的科研课题大约为20~90项,平均57项,其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计划课题,其中有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其他省部级、厅级、医科大学等部门资助的科研课题,以及由医院基金资助扶植的项目。我院的科研课题按时结题率(不包括院级资助的B类课题) 2003年为90.91%,2004年为73.1%,2005年为82.61%, 2006年为89.29%。2003~2006年的平均课题结题率为83.97%,离科研管理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为了分析影响按时结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科研课题的结题率,组织了本次问卷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按时结题是以研究者在科研课题合同的研究期限内完成科研任务,并提交合格的结题材料为准。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我院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承担过科研课题的医务人员共138人,除因出国、下乡、退休、调离人员外,其中可进行问卷的102人。自制问卷表,内容主要包括结题情况、研究时间、研究设施、经费、协作等共设了32个问题,先对8名专家进行预调查,征求专家对调查表的反馈意见后,再修正调查表,调查表采用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结果统计以构成比进行分析。

2 结果

发出问卷102人,收回有99人,收回率97%。具体结果如下。

2.1 结题情况 调查对象中课题未按时结题情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30%。其中,因研究未完成的占11.11%,因材料和论文未整理的占9.09%,其他原因10%。

2.2 时间因素 92.93%科研人员主要依靠业余时间完成科研,有31.31%的研究人员认为研究时间不足;有部分人认为科研结果已被他人抢先或重复他人的研究。

2.3 实验条件 大多数人认为本单位实验条件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半数人因实验条件影响课题的进展。

2.4 经费问题 82.83%研究人员认为上级经费下拨滞后,11.11%人认为经费滞后或管理问题影响课题的进展。另外,课题经费预算不合理的占49.5%,其中经费不足占49.5%,经费有剩余的占3.03%。

2.5 协作情况 77.8%的科研涉及协作,16.6%因协作问题影响课题进展。

2.6 其他因素 ①有半数以上人认为是因申请课题时对研究条件与困难估计不足,而导致不能如期结题;②因研究成员变动、负责人外出进修学习或试剂材料购买出现问题,也影响了课题进展;③对医院奖惩制度认为奖惩合理的占33.33%,没感觉者占42.42%,觉得奖励较同行低的为20.20%,还有1.01%认为奖励较同行高。

3 讨论与建议

综上调查结果,影响课题进展的因素主要有科研时间,科研条件,科研设计、经费、科研协作和激励机制等因素,这些因素有来自研究者、科研管理部门、科技主管部门3个层面的原因。

3.1 研究者层面

3.1.1 科研时间紧缺问题显凸 科研时间是科研活动的重要条件。医院的性质决定了承担科研课题的人员同时肩负着临床、科研、教学多重任务,相当部分人员还兼管理任务,使得大多数人员主要是利用工作之余做科研的,调查中65.66%科研人员认为无多余精力搞科研。因此承担科研项目单位提供给研究人员适当的脱产研究时间是必要的。我院2006年开始实施了承担国家、部级和省重大课题的负责人享有脱产完成科研项目的待遇(科研假),科研假期为项目合同预算投入时间的1/2,脱产期间视同在岗,大大缓解了医务人员因科研时间不足造成的压力,也激励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3.1.2 经费预算不合理 ①经费不足。经费不足直接影响了课题的进展,研究者在申报课题时要认真根据科研课题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申报项目,使支持的经费强度、项目的性质及其他要求与课题相符。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是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途径,本着“政府投入为主, 单位自筹为辅,争取企业适当赞助”的原则,除上级科研项目拨款和本单位配套的经费外,如自筹资金、争取赞助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协作的资助等来弥补经费不足。但目前科研经费来源大部分为上级拨款的纵向来源,经费来源较为单一。医院可出台相应的办法,在严格防范商业贿赂的措施下,大力支持横向的科研经费来源。②课题经费过剩时有存在。一方面由于下拨经费滞后,先启用了其他费用,结题时造成经费过多的剩余;另一方面反映出课题计划和预算有缺陷,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可信度,同样不符合结题的要求。③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研究者使用其他课题经费作为启动经费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办法,但给结题时的经费决算带来困难。可从个人或单位先预支、主管部门加快经费下拨的办法来协同解决经费不能及时到位问题。④科研人员缺乏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知识。组织专题讲座,做好财务制度和经费管理办法的宣传工作,使科研人员掌握经费预算和使用的正确方法;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经费预算的形式审核、把关以及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

3.1.3 课题研究的困难估计不足,项目合同预期目标制定过高 缺乏相关研究背景,申请时没有一定的预实验来支持申报项目,造成对课题困难估计不足;合同的成果提供形式过高,导致不能完成合同任务。因此课题设计时研究方法先进、可行,技术路线清晰是至关重要的。研究队伍、研究基础与研究条件是实现预期目标的保证。重视课题论证,查新是保证课题的创新、避免重复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但经常存在先写完标书才有查新报告,造成来不得及修订研究方案。课题组研究成员结构应合理,配备符合实现课题目标要求的人员,不能只为了尊敬老同志、高职称人员过多或挂“人情”成员,使得实际研究工作人员不足,而影响课题的进展。

3.1.4 研究期间成员的变动也不同程度影响课题研究的进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因进修、调动、出国、攻读学位、下乡等原因,造成课题研究无法按计划进行,以至不能如期结题。除了医院应对有对科研项目在身的医务人员的出国、进修、调动、攻读学位、下乡等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外,申报者在申报前也应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审核,确保能完成课题任务,最好备有应急预案。

3.1.5 少数科研人员科研态度存在偏差 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科研课题立项成为职称评聘考核的硬件,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但有些人员申请课题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评聘职称硬件的需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一旦晋级职称成功后,便将课题研究抛到一边,转为被动的延期完成,甚至不完成。因此要加强科研的过程管理,及时发现不良苗头,加大监管力度,并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才能保证项目合同的高质量完成。

3.2 管理部门层面 主要指科研依托管理部门和实施单位的管理部门。

3.2.1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刻不容缓 科研管理是一门综合科学,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培养具备有创新意识、创新管理能力和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才迫在眉睫。科研管理人员应能熟悉和掌握国家科技法规政策及管理办法,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科研动态,有收集科研信息,为科研人员提供咨询指导的能力;具有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有良好职业道德,求真务实、公正严谨、无私奉献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精神,主动服务的工作态度;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英语水平,才能有效发挥科研管理的职能。所以有关部门也应适当提供管理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不断提高和更新知识,从而提升管理水平,以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

3.2.2 加强医院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平台建设,为科研提供环境保证 ①改善实验室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老化、落后的设备,改善科研环境。在医院医疗任务重、科研经费少的情况下,应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同时采取横向合作,解决自身条件不足的问题。科研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及医院自身科研人员的培养。医院往往忽视实验室技师的培养,实验员大多由非专业人员替代,临床医务人员在课题立项后要靠自己摸索学习,去掌握有关操作技术,既消耗了时间,又不能保证质量。医院培养与引进技能娴熟、有上进心、不断更新知识的合格实验室技师是必要的。专业技师可通过实验前对实验人员的岗前教育,实验过程中加强监督指导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成功率,同时发挥对非实验室人员的传帮带的作用,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②开展定题服务。定题服务(SDI)是信息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根据科研课题的需要,进行文献的收集、筛选、整理、提供利用,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1]。医院的图书馆人员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服务至上为宗旨,主动开展定题服务,发挥医院图书信息的作用,使科研人员更好在申请课题前做好情报调研,在科研过程中抓住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跟踪掌握发展动态,使课题组研究人员把握方向,以便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促进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3.2.3 加强科研过程管理 科研过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要以人为本,抓好课题的执行、指导和控制,建立与科研人员协调、服务、保障的关系[2]。①领导重视,完善科研目标管理。倡导科技兴院,推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医院在制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有明确的科研目标和科研管理责任制,有科研过程管理的规定和措施,使科研指标和临床其他指标携手并进;②定期检查课题执行情况,除了按上级部门要求,定期提交课题执行情况表外,更重要的要检查实际完成情况,及时协助解决遇到的问题;③重大课题应定期组织协调会,由课题负责人、专家、主管和管理部门有关人员参与,讨论存在问题,跟踪执行情况,落实课题计划。

3.2.4 加强科研课题申请书的形式审核和临床科研的伦理审查 ①加强课题申请书的形式审核。规范的形式审核标准与程序,对课题起到正确的导向性、科学性和统一性作用,因此管理人员在提交申请书前,应严格审核,尤其对初次申报者给予耐心的指导。②临床科研的伦理审查。医学科学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从项目设计开始就可能涉及到有关医学伦理学原则问题。2007年卫生部关于印发《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中规定,除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超过2年的或者在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获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临床应用的技术,只要通过生物医学研究形成的医疗卫生技术或者产品在人体上进行实验性应用的活动须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及公认的生命伦理原则进行审查。科研人员必须知晓规定的伦理原则,研究方案应符合伦理审查要求,避免因伦理问题导致课题的终止。

3.2.5 发挥管理协调职能,解决科研协作困难 协作困难也是课题实施中常遇到的问题之一。随着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一项科研课题往往需要临床、医技、基础等多学科合作,当前跨学科、跨地区、甚至跨国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加,协作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以有利于协作困难问题的解决。

3.2.6 健全激励与制约机制 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已起到了肯定的作用,随着科研人员价值观发生变化,激励更热衷与职称晋升、学术地位、长远事业目标相联系,但利弊共存。因此制约机制不可忽视,如对科研量化考评结果的公布;对无特殊原因未按时完成科研合同计划者冻结经费、通报批评;限制其他课题申报等措施,可遏止不良现象发生,并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3.3 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层面

3.3.1 解决经费滞后的问题 主管部门经费下拨滞后较为普遍,是研究者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如何简化经费下拨程序,加快工作效率,缩短下拨时间,应是今后的工作目标。虽然推迟合同中课题进度时间,可以缓解经费的问题,但易延误科研时机。承担单位及个人从其他渠道解决启动资金仍是可取的互补方式。

3.3.2 把握国家科技方针路线,提供政策性指导 在国家科技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结合地方科研资助情况,给予下级科研管理部门政策性指导,使管理人员更好地贯彻落实,让研究者的研究更具有方向性。

3.3.3 完善项目立项竞标规范,提高中标课题质量 科研课题的评审,成为科研单位、个人关注的焦点和敏感的问题。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真正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可提高中标项目的质量。监督科研计划合同的实施,对实施情况和后期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合同的履行和课题如期高质量地完成。

3.3.4 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甘做“人民的公仆” 作为科技主管部门,应以人民的公仆的要求鞭策自己,认真履行工作职能,避免作风,加强与基层科研管理部门和单位的联系沟通,主动服务,营造一个有利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科研和管理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晓英,王盛,王洁利,等.医院图书馆管理与重点学科建设.中华医院科研管理杂志,2007,20(1):58-59.

2 杨文艳,李博欣 ,孙洪范.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思考。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6):339-341.

篇3

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投入的大幅增加以及高校自身科研意识的增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变得日益复杂,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不仅是高校内部的事情,而且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的影响。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等4个针对高校科研管理的通知,不仅仅是要规范科研管理,更重要的是要保护高校中的一批科研精英。

一、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课题立项评审不透明,科研机会不平等

在课题立项过程中,公平机制的建立主要表现在课题申报者之间机会均等、条件平等,任何人不得拥有特权地位或其他便利条件,以获取课题申报的优待。实际上,此种公平机制在现实中很少实践。当前,我国大部分科研基金的评审流程基本上是“三步走”的模式:初审、同行专家评议、学科评审组评审。但具体评委的情况、评审流程、评审标准及评审过程却没有合理的公开,课题申报成功与否,也没有公开的原因说明。在这种非透明的课题评审模式下,将不可避免地带有人为因素,甚至有些课题评审专家就是课题的申报者或参与者,科研立项评审机制缺乏透明性、公平性。

(二)科研经费预算制度不科学,科研经费流失严重

高校作为我国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地位愈发重要,现在更是成为我国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其科研经费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03年到2007年,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0%。然而,国家审计署公布的科技部2010年度审计时作了这样的描述:审计2010年的99个支撑计划在研项目普遍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课题、扩大开支范围、未经批准调整预算、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会计核算不规范、课题突击花钱购买设备等问题。科研经费支出乱象丛生,各种腐败案件频频发生,围绕科研经费甚至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原因就在于科研经费预算制度不科学。一方面,当前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而直接费用项目设置过于粗放,与课题实际支出内容具有较大偏差,间接费用的预算管理方式与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相脱节,高校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制度,不计提折旧,不进行成本核算,科研课题间接费用缺乏明确的计算分摊依据。另一方面,一般项目在立项时都有经费指导数,例如某类型的项目金额只能在20万元到30万元的范围内。教师申报经费预算时,在总量符合标准的基础上,明细数只能凭经验判断,立项审查时,因为缺乏合理的预算体系和标准,也难以把握课题申报的预算是否合理。

(三)结题验收不严谨,重申报,轻验收

根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数为36.6万,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技经费544.4亿元,承担各类科技课题27.2万项。2007年全国高校共出版科技专著2 603部,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3万篇,鉴定科技成果8 200多项,签订技术转让合同6 908项,当年实际收入13.2亿元。2007年高校申请专利近3万件,获得专利授权1.5万件,其中获国外专利授权45件。从上述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高校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员和经费,而取得的成果却与投入不成比例,“论文多、成果少”的事实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原因就在于当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着“重申报、轻验收”的不良现象。在课题申报时,组织人员搜集材料、邀请专家反复评审论证等,然而在课题申报时,当前只有部分国家重大科研专项以及973等国家级的重大科研课题有着较为严格的中期检查和结题审计,其他大多数科研课题结题都是凭项目负责人的书面材料,缺乏进行实地验收和系统评估的标准,因此科研课题取得成果的真实性也就缺乏考证。

(四)部分科研人员信用缺失,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

年来,高校中频频发生各类科研腐败案件,最恶劣的莫过于上海交大“汉芯一号”涉嫌造假并骗取国家近亿元经费事件,西安交大因存在着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符合实际的问题而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课题等。被曝光的这些还只是各类科研腐败案件的冰山一角,当前高校中科研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科研课题负责人不按要求履行科研合同;随意开支科研经费,把科研经费当成个人支出、消费“小金库”;没有实质性的科学研究,而只是发表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课题延期以及课题结题不结账等问题。高校中之所以出现以上各类科研腐败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机制。当前科研课题评价多是采用专家评价结合论文数量和影响力的评价方式,据此来判断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应用意义。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主观上,会存在贿赂评审专家的可能性;二是客观上,因评审专家自身知识范围因素而造成的评价偏差,以及单纯的论文数量会引导科研人员更多的去关注科学的理论性而忽视了科研成果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二、解决对策

(一)建立透明的科研课题立项评审机制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更应强调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科研成果的实用性,而不是课题申请者的资历或职称。应鼓励新人、新思想,鼓励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改变当前科研课题重复研究、过度集中在少数“权威人士”手里而一般人员却资助不足甚至得不到资助的矛盾,要打破这种封闭的科研课题立项评审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科研课题立项评审流程,实行课题评委网上公布和责任倒查的问责制度,及时公布科研立项时评委情况、评审的标准、评审流程及评审结果,创造一个公平的科研环境,使真正优秀的科研课题得到公正对待。 (二)实行弹性预算制度,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原《高校会计制度》不计提折旧,不进行成本核算,加之科学研究的不可预见性因素,导致经费往往很难预料到,从而使得科研人员无法合理估算科研成本,使得经费预算与实际执行具有偏差。可以实行弹性预算制度,允许经费的执行在预算数上下合理范围内进行浮动,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由专业的评价机构对申报的经费预算进行合理性评估,不再设置预算限额,只要是能提出合理解释的预算,都可以批复,这样就不会出现预决算不符,致使科研经费流失的现象。

(三)加强结题验收管理,完善课题结题验收流程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近期召开的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视频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注重科技创新的质量和贡献。科学研究的价值及最终目的在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纸上谈兵”的科研成果不能切实转化为推进社会经济生活的生产力。因此,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及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管理,制定规范的结题验收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善的科研课题结题验收流程,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验收流程,一方面减轻科研负责人的验收负担,另一方面也规避了可能发生的“走过场”现象。

(四)建立科研人员信用管理和科研绩效评价机制

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应建立统一的高校科研人员信用管理库。该库要详细记录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课题数量、科研经费量、科研成果及不良信用等。同时为保持科研评价的公平和可行,还应建立统一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各类科研课题以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基础,选取适合自身情况的评价指标,从而做到各类科研评价公平并具有可比性,达到进行科研评价的目的。

(五)建立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过程科研管理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要关注从科研课题申报到结题的全过程管理,包括科研人员管理,如专家库和科研人员基本信息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即各类科研经费预、决算及结余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如获奖情况、专利、著作和论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各类统计报表管理,获奖比率统计、成果转化统计等;科研工作量管理,对科研人员统计其科研工作量,便于绩效考核等。功能强大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既方便各类信息的统计与公开,也为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和科研绩效评价提供了原始数据。

三、结束语

篇4

当前,高校教育科研课题来源有四类,一是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二是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是各高等教育学会的教育科研项目,四是学校立项的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规划课题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重视基础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加强应用研究,增强教育研究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开发研究,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4]。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各高等教育学会的教育科研项目,主要是凭借学会优势,建立短周期的课题平台,以本区(领)域的教育改革重点为主。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足学校,以学校急需研究和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提高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研究机构对高等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紧密相关。高等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方向管理,机构与队伍管理,选题与成果管理,信息与情报管理,学会管理,刊物管理,中外高教研究的比较、鉴别与借鉴等[5]。我国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教育部高教司,各省教育厅高教处,全国及各省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各高等教育学会,各高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或高教所。以湖南农业大学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为例,湖南农业大学的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归学校教务处统一负责。除各高教学会立项的课题教务处不参与管理外,对于其它类别的课题主要有两种管理方式:在规划课题和省教育厅的教改课题的管理上,教务处主要是上级课题管理部门的协作者,负责文件的上传下达,报送课题相关材料;在校级教改课题管理上,作为管理者,负责课题指南拟定、下文、组织评审、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全流程的管理。不论是作为协作者还是管理者,高校在整个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课题成果转化管理亟待加强

随着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各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投入,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为加强对这些课题的管理,许多高校都出台了专门的文件。但这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课题成果转化管理这一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湖南农业大学早在2000年就制定了《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并于2006年再次修订,对各类教育研究项目的申报、评审、管理,结题与鉴定,经费管理办法等作了进一步完善。这对于加强学校课题管理的规范性有着重要且有效的指导意义。但是,所修订的《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中包含附则在内的7章共30条的管理条例里,没有专门涉及课题成果应用与转化的管理办法。这就导致课题结题就基本上意味着研究的结束,后续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及应用较少,很多研究成果只是些文字材料,未真正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虽然教育科研项目在转化成教育生产力上有较长的时滞性,且对教育政策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但为研究成果寻求更多的转化机会应该是课题主持人重点考虑的问题,为课题创造更好的转化环境也是课题管理者应尽的义务。

(二)课题管理单位工作热情不高

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将其视为学校声誉和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高校不仅成立专门的科学研究管理部门,而且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管理制度。可以说,绝大多数高校对科学研究工作是积极主动的,但是对教育科研则另当别论。高校一般没有将教育科研归属于科研管理部门管理,而是归属教务管理部门管理。教务管理部门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常常被边缘化。目前《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与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负责领导,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省级规划课题由省规划办管理,教务处协助;国家级课题由教育部或国家级相关单位管理,主要由课题主持人与所立项课题的管理单位直接联系,教务处基本上只保存最后的材料;在省教育厅立项的课题管理上,开题与结题由教育厅统一组织,教务处只负责转发文件,报送材料。因此,在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上,教务处扮演的只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成了发文单位、材料保管单位和组织评审单位。在校级教改课题管理上,教务处作为主要的管理单位,对于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力度不够,除一次中期检查外,很少与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院长交流各院教改课题的进展情况以及各院对于教改课题的支持情况等。课题管理上的不主动导致做课题成了课题主持人一个人的事,使课题质量受到影响,于教学改革,于教师自身发展,于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于学校发展都不利。

(三)课题结题质量不易衡量

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表现形式特殊,最常见的形式是论文、著作,也有心得、建议、评论等,或是成果在教育制度、条例中体现。而且教育科学研究对象比较复杂,其研究成果未必能获得揭示事物规律的结论,即使有结论,又因教育本身的迟效性,其社会效果的显现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结题质量不易衡量。目前,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材料包括文字材料、音像材料、PPT课件和师生做课题期间的纪实材料(如学生所发表的论文,实地考察的纪实照片与记录)等,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文字材料中以课题主持人及参与者发表的论文为主,也有著作或论文集,还有少量调查报告形式的材料。各种结题材料装订成附件,厚厚的一本,但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材料很少,反映课题推广效果的材料很少,尤其是反映学生对课题中所涉及的教学改革的反馈的材料很少。因此,一般来说,课题只要能通过中期检查,结题前能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就基本上能过关,至于课题是不是对促进学校办学或学科或某门课程的质量提高真正起到了作用,课题管理者和专家仅凭借的数量和级别,以及少量的反映实效的材料,难以客观衡量结题质量。

二、改进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课题管理部门的成果转化职能

教育科研要同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科研成果必须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才是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和归宿。第一,鼓励、支持项目研究与外校的合作。从湖南农业大学2000年以来教学改革课题参与人的单位可以看出,课题的完成人基本上以各院的教师为主,与外院或外校合作的极少。立足本校,联合外校和外企一起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仅能拓展教育研究的视野,而且更利于教育改革的创新和成果的推广。第二,定期召开教育科研成果汇报会。成果汇报会分为院一级的和校一级的。院级的成果汇报会主要在校级成果奖评审前,由各院教务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学生和同行参加。这也是学校进行教学成果奖评审的前奏,既可以避免评审中专家因时间不允许而无法详细阅读上报材料影响最终成果的评定,又可以及时指出汇报成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以后研究的开展指明方向,提高结题质量,同时还可以在无形中消减教师们对成果奖评审中的种种疑虑。校级的成果汇报会由教务处主办,报告会时间可在每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会后,请所有获得一等奖的教学成果奖主持人或相关人员向全校师生汇报其成果。成果汇报会不仅是检验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各院教师相互学习、改进教学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

(二)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育科研课题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