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经济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18 10:25: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有制经济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有制经济的意义

篇1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59-02

纵观全国,凡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地区,几乎都是非公有制经济比较活跃、非公有制经济在当地生产总值占比较高的地区。

一、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发展意义

非公有制经济(以下简称“非公经济”)是相对公有制经济而言的经济形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非公经济也经历了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当初被割的“资本主义尾巴”发展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繁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浙江为例:1978年,浙江出现第一批农民企业主和民营企业,当时全省个体工商户仅2 000多家,私营企业几乎为零,非公经济增加值仅占全省总量的5.7%。到2002年,全省个体、私营企业178.9万户,非公经济增加值4 065亿元占全省的53%;全省GDP从1978年的124亿元增加到7 670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从第十二位跃升到第四位。到2008年上半年,浙江非公经济已实现为全省创造70%的生产总值、60%的税收、76%的出口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显而易见,非公经济是促进浙江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动力量。实践证明,没有非公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地方经济的大发展;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对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贵州非公经济的发展及现状

以后,贵州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非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贵州个体经济仅有1 644人,私营经济为零;到1990年,全省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6.98万户,私营企业1 597户,乡及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总产值达2.38亿元(1980年不变价);2008年初,全省个体工商户已达50.77万户,私营企业54 812户。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非公经济创造的GDP占全省的比重由1%左右上升到30%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由不足4%上升到40%以上,非公有制商业企业创造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由7%左右上升到60%以上,非公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和上缴税收均占全省总量的1/3还多。

贵州非公经济的变化是巨大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与全国大多省区横向比较,差距较大。总体现状是经营规模偏小、发展层次低、整体实力不强。

首先,贵州非公经济大多集中在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医药、食品、采矿等优势资源的初级产品生产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型企业数量少,产品技术含量低下,抗风险能力弱,经济效益差,发展层次低。2007年,全省965户规模以上内资私营工业企业研发费用仅为1 841万元,户均研发费用只有1.91万元;96户规模以上外商工业企业研发费用1 620.8万元,户均研发费用也只有16.88万元。其次,贵州虽然也有像神奇、益佰、老干妈等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非公企业,但是这样的骨干龙头企业毕竟为数太少,贵州非公经济规模仍然偏小、整体实力较弱。2007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内资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128.4亿元,户均1 330.57万元,比全国水平低168.28万元;资产总值248.81亿元,户均2 578.34万元,比全国水平低431.8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19.11亿元,户均1 234.3万元,比全国水平低29.7万元。规模以上外商工业企业增加值22.89亿元,户均2 384.38万元,仅为全国水平的50%左右;资产总值101.46亿元,户均1.06亿元,比全国水平低3 685.9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7.28亿元,户均4 25万元,比全国水平低2 419.58万元。

造成贵州非公经济整体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制度不完善、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水平低等内在因素,也有对非公经济发展重视不够、投资环境不佳、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外在因素。但是,不论是什么因素,贵州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内陆省,要实现跨越发展目标,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快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三、贵州加大发展非公经济的举措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发展的差距源于思想观念的差距。当前,在非公经济及发展的认识问题上虽已形成共识,但对于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非公经济在贵州不能说已全部认识到位,一些与时展不相符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所以,贵州要发展、要跨越,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非公经济同样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同样肩负着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历史任务;充分认识非公经济对贵州实现跨越的重要现实意义。把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从战略的高度加大非公经济发展力度。

2.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一方面,贵州非公经济经营理念陈旧,企业治理结构落后;另一方面,各类非公经济人才匮乏,目前全省非公经济拥有的各类人才占全省人才总量不足10%。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体制不科学,治理结构不完善。陈旧的经营理念使企业注重短期效益和眼前利益,企业缺乏做大做强的长远规划,制假售假、欺行霸市、偷漏税款、逃废债务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非公经济的稳健发展。当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快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和管理制度,积极引导非公经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人才培训机构,积极引进适用的经营管理人才,把对非公经济人才的引进与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

3.改善融资环境,化解资金困境。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非公经济普遍存在融资不畅的难题。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与国家紧缩货币政策双重压力下,资金短缺使非公经济的生存发展更加艰难。政府要迅速采取措施,多渠道帮助它们走出资金困境。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二是要采取资本投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设立创新基金、银企合作、发企业债等多种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三是要构建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增强信用担保能力,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四是由政府投资公司向一些经营管理好、市场前景好的非公企业进行财务投资,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发展壮大。

4.搞好引导与服务,加大扶持力度。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搞好引导与服务。在税收、土地、户籍、经营范围、社保等方面取消不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非公经济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公平竞争、有序发展;从制度细微处入手,积极引导非公经济照章纳税、诚实经营、公平竞争,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指导、科研单位和高校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覆盖全省的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要用足、用活、用好优惠政策,加大非公经济扶持力度。把握好国家产业规划、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建设、生态保护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所带来的机遇,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贴息贷款等资金用于非公经济的扶持和发展;依托全省各类经济园区建设,用好、用活园区专项资金;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引导非公经济向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整体实力。

5.拓宽非公经济发展领域,优化产业结构。除明令禁止的行业和商品外,只要有市场、有效益,就允许非公经济广泛参与,拓宽非公经济发展领域,不断提高非公经济在GDP的比重。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引导非公经济进入文体卫及中介服务领域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加工、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充分给予优惠,大力支持非公企业从事外经贸业务、到境外投资办厂,与国外大公司、大财团开展合资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围绕工业强省战略,积极调整、优化非公经济产业结构。引导非公经济从矿山开采和商贸流通等传统行业中解放出来,参与到基础设施、生态保护、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优势原材料、能源、装备制造以及民族制药、旅游和战略型新兴产业领域上来;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加速非公企业专业分工和协作,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配合品牌战略的实施,培育更多有较高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切实改变贵州非公经济规模小、效益低、整体实力弱的局面。

6.大力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可以说贵州落后的现状很大程度是因为交通闭塞造成的。尽管贵州交通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客观上讲仍然很落后。“十五”期间,贵州公路、水路建设累计投资480亿元,是过去五十一年投资总额的2.53倍;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近5万公里,87%的行政村通机动车;内河通航里程达3 322公里,打通了北上长江和南下出海的水运通道。但与毗邻省区相比,贵州交通落后明显。单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一项看:截至2005年底,云南是1 421公里、广西是1 411公里、四川是1 758公里、湖南是1 403公里,贵州到2010年才达1 300公里,五年大发展后仍不及五年前的周边四省区。交通落后严重制约了贵州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因此,贵州应举全省之力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航空和水运建设跟上互补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结合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统筹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建设。通过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发挥贵州区位优势,吸引非公经济前来投资兴业,促进贵州与泛珠三角经济圈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强力推进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忠.非公有制经济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成学真.困境与出路――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环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陈文玲,王飞.浙江非公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6).

篇2

工人基本生活的保障是通过多层次的预防性正式制度建构实现的。从对经济生活的保障程度看,最高层次的是最低工资制度;其次是“内退”和“协保”等政策,属于地方政府或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与条件对剥离的大龄工人采取的变通办法;第三个层次是再就业工程、再就业服务中心对面临下岗的工人生活进行补偿,这一制度安排使离岗工人在被推向社会以前的紧张或不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第四个层次是失业保险制度,对于那些不能及时就业的工人,这一制度安排能使其基本生活得以维持。最后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上述制度都无法覆盖到的人群,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使其基本生存能够维持。在上述制度实施过程中,交叉配合的是通过工会、党委、行政而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对生活困难职工的尽可能帮助,尽力给地位受损工人营造一种诸如“无情下岗、有情操作”的氛围,以赢取工人的理解。对工人来说,一旦在这种多层面的预防性正式制度下获得了生存保障,采取集体行动在道义上便难以立足。

调查发现,正是这些预防性正式制度对一些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预防了有组织的大规模集体行动的发生。大量的被调查者提到了生存保障基本保证以后工人对集体行动的回避。

(三)非正式制度与地位受损压力的缓解

非正式制度是社会上言明或者不言明,并遵循非正式监控机制(如社会赞同或不赞同)的规则,这些规则以不成文的价值、理念、习俗、习惯、责任、义务体现出来,它们成为诸如家庭(家族)、朋友、邻里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之间互动的重要准则,并对互动各方的行动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非正式制度对工人行动选择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它对工人地位受损压力的缓解。

首先,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制度变革具有时序性或渐进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工人地位变动及他们对这种变动体会的时序性特点,工人地位受损压力因这种渐进性变革而得到缓解。

其次,正式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非正式运作化解或缓和了工人地位受损的压力,起到了预防有组织集体行动发生的作用。从个案访谈看,首先,以说理、同情、安慰为主的非正式谈话,被企业广泛采用以缓解工人与企业之间的张力。其次,允许和容忍工人的牢骚、不满情绪。第三,对个别意见大、困难重而又反复找企业的,给予人情化处理,尽量解决问题,以表示企业对工人的仁至义尽。第四,面子、人情被经常用作解决工人困难问题的工具。第五,以社会“弱者”的女性去处理地位受损工人的利益诉求。

再次,工人对制度变革的行动回应经常以家庭利益作为行动选择的出发点,在碰到困难或不幸时寻求并获得家庭(家族)的支持,提高了个人及其家庭抵御工作、生活中不确定性的能力,家庭成为个人的退居之地。工人的行动选择也受到家庭责任(如子女期望及责任)等因素的影响,如对子女未来成就的期望增加了个人及其家庭未来生活改善的信心,使工人个体的紧张与压力得到某种缓冲,减少了诉诸集体行动的行为选择。在这个角度上,家庭是工人不得不退出时避难的港湾,是社会的减振器。

(四)差异性资源与市场适应

形塑工人行动选择的物质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变化:一是由短缺型经济向相对过剩型经济的转变,二是因劳动力供给矛盾日益突出而强化的需求约束型劳动力市场,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成长机会的主要供给者。以就业机会的提供而言,在1978年城镇新就业的544万人中,72.1%的就业者的机会由国有单位提供,到199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9.9%,从1995年开始,非公有制单位提供的就业机会首次超过了国有单位,在当年城镇新增的72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有单位提供260万个,占36.1%,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提供170万个,占23.6%,各类非公有制单位提供290万个,占40.3%,到1997年,非公有制单位提供的新就业机会已经超过了50%.虽然机会总体有效供给的不足,以及劳动力市场上体力、操作技能型劳动力的严重过剩,使失去工作以及由此失去劳动报酬的威胁成为普通工人面临的一种现实境遇,但新的市场机会的成长也为部分工人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和资源。

1.市场相容性资源与市场适应

当然市场机会的出现与发展实际上只是向工人提供了一种能否退出的条件,而对行动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退出,即有能力退出。这种能力即为市场能力,它取决于工人所拥有并能够利用的资源状况。工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退出到市场与他所拥有的资源是否为市场所需及所需的程度相关,如果工人所拥有及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市场所需要的,即拥有市场相容性资源,则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机会结构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替代性选择,在行动取向上是对市场的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能够减少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我们从对工人的个案访谈中看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拥有市场相容性资源多的工人,市场能力就强,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机会结构对于这样的工人是一种强替代性选择,这种选择的存在使华尔德所讲的工人对组织的高度依赖消失,甚至使依赖发生扭转,成为企业对个人的依赖。工人拥有的市场相容性资源少,则市场能力就弱,市场机会对于这样的工人是一种弱替代性选择,他们通过市场机会获取的收益也只是全部生活所需的有益补充。

2.市场排斥性资源与企业依赖

篇3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其所有参与者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单一公有制是经济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就是经济活动参与主体归谁所有。

从我国过去的实践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阶段还是存在单一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私有制,个体所有,混合所有等形式。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是公有制占比例最高,所以也可称我国那时是单一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目前还是有许多企业是国家独资的,是单一公有的。但因为我们目前整体经济的所有制形式比较多元,所以目前我国经济不是单一公有制经济。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2领导重视,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一是按照“内引外联”的思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先后从区内外引进飞龙、甘霖等非公有制造林大户和润星生物公司沙棘生产、加工产业项目等个体造林、育苗大户,示范带动了其他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私营业主在甘州区的发展壮大。二是区领导对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经营大户广开绿灯,对于省内外来甘州区投资搞林业开发建设的个体私营业主,在土地征用、水电利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政策,确保了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的快速崛起。三是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对引进项目多的给予重奖,并与领导干部任期考核挂钩,促进产业项目的迅速兴起。

1.3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甘州区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发展思路,确定了三建五公司、甘霖公司、飞龙公司、润星生物科技公司、大满鞠彪农林场等一批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建设典型,使他们成为全区林业经济建设的先行者,示范带动全区非公有制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三建五公司园林场自创建以来,先后投资1600多万元,开发荒滩480多hm2,营造防护林带66.7hm2,建成独龙架短枝葡萄、美国蛇果、中华寿桃等名优特经济林120多hm2;甘霖公司共投资400多万元,开发荒地266.7hm2,营造防风固沙林173.3hm2,使沉睡千年的石岗墩滩变成了绿洲;润星生物科技公司自2003年以来,共投资400多万元,从内蒙古引进楚伊、太阳、向阳、浑金、橙色、霞光、巨人等大果沙棘新品种12个,栽植大果沙棘63万株,面积达213.3hm2。该产业基地的建成,为甘州区发展沙棘林果产业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以上非公有制林业基地的建成,有效地带动了全区个体私营业主开发荒滩荒地、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1.4科技带动,非公有制林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一是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广普及林业实用技术。以林业技术中心推广站、林木种苗管理站、林木病虫害检疫防治站和18个乡镇林业工作站为主体,配备林业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开展科技培训推广。二是完善激励竞争机制。近年来,甘州区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等多种形式,提高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林业生产。抽调专业技术人员下派到非公有制造林点,签订《科技人员技术承包责任书》,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实行百分考核制,从而强化了对科技人员的管理,提高了非公有制林业生产经营工作的科技含量。三是狠抓造林苗木质量。造林前在对苗木进行质量检验和病虫检疫的基础上进行公开招标,降低了苗木价格,提高了造林所需苗木的质量。特别是蹲点技术人员严把苗木质量关,确保了非公有制造林的苗木质量。四是大力推广应用林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ABT生根粉、抗旱保水剂等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非公有制私营业主造林成活率有了很大提高。

2存在的问题

2.1非公有制林业经济总量和比重在区内林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还比较小,个体经营户起点低,规模小,分量轻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2.2由于缺乏国家对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发展的投入,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

2.3个别非公有制林业主对国家发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吃的不透,思想认识不解放,观念更新慢,意识不超前,使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的整体水平不高,林业产出效益低。

2.4政府对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的投入不足,资金扶持不够。

3对策

3.1落实优惠政策今后要不断制定完善有关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用政策来鼓舞人,用政策来引导人,用优惠政策来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2加大投入力度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的投入力度,不但要从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争取林业产业项目资金,用项目资金扶持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TE624.51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Solvent Refining Technique to Produce HVI Lubricating Base Oil

LI Shao-ping1, CHEN Shu-qun1, DAI Qing-xin1, ZHAO Liang2, CHEN Ying2

(1.Petroleum Processing Research Center,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2.SINOPEC Shanghai Gaoqiao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 Shanghai 200137, China)

Abstract:Enhanc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by optimizing the processes being used for lubricant base oil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which refineries are facing with due to today′s high crude oil prices. A laboratory evaluation method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lube solvent refining. No.3 and No.4 fraction dewaxed oils produced from Xijiang and Daniel mixed oil at the ratio of 1∶1 were processed by solvent refining and clay finishing to produced HVI lube base oil. The data obtained in the processes are necessary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intermittent simulation method was used as lubricating solvent refining method. The group composition and othe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theoretical level. It has been obtained th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in furfural refining unit is three. Experimental data showed that three counter-current extraction experiments can simulate the furfural refining process in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Key words:lubricating oil; base oil; furfural refining; clay refining; separating funnel intermittent simulation method

0 前言

油基础油是四大石油产品之一,基础油品质关系到石化企业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开展生产油基础油的工艺及相关技术研究是及其重要的[2]。石油大学谭均权对胜利原油350~510 ℃馏分每40 ℃切割一种馏分进行糠醛精制,考察了实验室条件下不同温度、不同醛油比条件下精制对提余油质量和收率的影响。采用醛油比为3,抽提温度在70~95 ℃,可使精制馏分油粘度指数提高10~27个单位,精制油收率高于70%[3]。因此优化工艺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开发运用前景。

为配合高桥石化炼厂多品种原料生产油生产需要,本研究工作对其中西江和尼尔(混合比为1∶1)减三线、减四线脱蜡油生产HVI基础油进行了溶剂精制和白土补充精制工艺条件的系统考察和研究,为工业生产和改造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从而增加高质量油基础油的产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1 实验方法及原料

1.1 试验原料性质及试剂

本次试验采用了西江和尼尔1∶1减三线、减四线脱蜡油作为实验室溶剂精制原料,各原料性质如表1所示。

糠醛由上海新亨化学试剂厂生产,使用前经减压蒸馏净化,分析所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油精制试验流程

油精制试验流程如图1所示。

脱蜡油先进行糠醛精制工艺,精制油再进行白土精制得到基础油。

本实验采用实验室三级萃取试验(分液漏斗间歇模拟法[1])是模拟车间萃取塔的逆流方式:溶剂从塔顶进入,自塔底流出;原料从塔底进入,自塔顶出来。进入塔底的新鲜原料首先接触的是已与原料接触过两级的溶剂,其次接触的是已与原料接触过一级的溶剂,再次接触的是新鲜溶剂,成品自塔顶流出。实验室试验就是按照这个原理:新鲜原料先与已反应过两次的溶剂反应,其次与反应过一次的溶剂反应,最后与新鲜溶剂反应至成品出来。实验室三级萃取试验过程如图2所示,四级萃取试验过程如图3所示,其中精制温度是为塔顶温度和塔底温度的平均值,溶剂比及为工业生产的容积比。图2以三理论级为例说明了假逆流模拟萃取试验的操作顺序。图中每个圆圈表示一次萃取操作,圈中数字n(1,2,3……)表示第n组实验。一般说,当n为理论级数的3倍时,各串级内两平衡相基本达到稳定,精油可作为样品采集。每次萃取操作,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如经过10 min预热,10 min搅拌和10 min分层,就完全能够实现恒温、传质与分相。

1.2.1 标定糠醛精制装置的理论级数

油糠醛精制其实质为逆流微分接触式萃取,其萃取效果一般用理论级数来表示。N个理论级数的萃取效果相当于N个级效率为100%的级式萃取的萃取总效果。由于实际生产中不能通过测试或分析直接得到理论级数,因而,一般都要通过实验室标定来确定。

由于油体系的复杂性,至今仍不能用简单而准确的解析法或图解法计算油溶剂精制的理论级数。我们采用分液漏斗间歇模拟法作为实验室标定方法。选用油品族组成、油品理化性能等质量状况类数据来确定糠醛精制装置的理论级数。

整个标定工作与生产装置的联系如图4所示。

采用酮苯脱蜡油进行分液漏斗间歇模拟法模拟糠醛精制试验,然后进行白土精制,最后选用基础油油品族组成、油品理化性能等质量数据和生产实际数据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模拟萃取试验的理论级。萃取原料及糠醛溶剂均采自生产装置。溶济比与装置生产一致,萃取温度取装置塔顶温度与塔底温度的算术平均值。标定试验具体条件见表2。

根据以往经验,我们按表2条件做了三、四两个相邻理论级的假逆流模拟萃取试验,得到三理论级精油和四理论级精油,并与车间精油一起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4。

由表3我们可以看到,车间精制油其粘度指数、残炭、中和值、碱氮、色度等指标与三理论级精制油相近,S、N则略高,说明车间萃取的理论级数接近三理论级而不到三理论级。表4为一段萃取得到的精制油族组成结果。

由表4我们可以看到,车间精制油与三理论级精制油相比,族组成基本相当,相对来说,车间精制油饱和烃含量略低,而胶质含量略高,我们认为萃取的萃取效果相当于三个理论级略低的水平。

1.2.2 白土精制

白土精制在实验中操作程序如下:先将溶剂精制油倒入三口烧瓶,然后通过油浴加热并搅拌,期间往三口烧瓶中通氮气以避免油品的氧化。待油温升至控制温度后,按比例加入白土反应30 min后抽滤收集成品。实验室装置简图见图5。

2 溶剂精制及白土精制工艺条件优选结果与讨论

按照高桥石化的要求,本次试验的目的主要是对西江和尼尔1∶1减三线、减四线脱蜡油生产HVI基础油进行工艺研究,以确定溶剂精制的工艺条件及白土精制的工艺条件。其中减三线脱蜡油生产HVI250型号油,减四线生产HVI500型号油。在使油基础油的粘度、粘度指数、凝点、闪点、色度达到要求时使生产油基础油的综合收率最大。中国石化对HVI250、HVI500油基础油的协议标准如表5所示。

2.1 减三线生产油基础油加工工艺的研究

图6是减三线临界溶解温度曲线,由图6可观察到临界溶解温度随溶剂比先增后减,因而临界溶解温度有最高值。

溶剂精制的抽提过程在抽提塔内进行,其中的过程是连续逆流抽提过程,塔顶温度高,塔底温度低,其间有一温度梯度。塔底温度较高,溶解度高,可以保证提余油的质量;塔底温度较低,溶解度低,可以使理想组分从提取相中分离出来,保证提余油的收率。通常把临界溶解温度减去30 ℃作为塔顶温度,塔底温度按高桥石化的要求(减三线塔底温度为55~65 ℃),实验室精制温度取为塔底温度与塔顶温度平均值。

白土精制条件如表7所示。

根据以上操作条件进行实验,得到西江和尼尔1∶1减三线基础油性质结果如表8所示。

表8列出了这些精制油的粘度、收率和性质,从表8的数据可以看出,精制工艺大幅度提高了减三线馏分油的饱和烃含量,降低了油馏分中非理想组分以及酸值的含量,有效地提高了馏分的粘度指数,改善了油品的色度,且随着糠醛溶剂比的增加和糠醛精制温度的提高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我们可以看到精制前的脱蜡油凝点-14 ℃,精制后的油的凝点回升了2~4 ℃,这表明按先脱蜡后精制加工工艺存在凝点回升的问题。

对表8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参考表5中的标准,得出在精制温度90 ℃,溶剂比为3的条件下所得到的精制油粘度指数和凝点等物性都达到要求,其收率为64.8%,粘度指数为102.8,达到油HVI250基础油的性质要求。本实验糠醛精制选择的最佳条件为:溶剂比为3,精制温度为90 ℃;白土精制条件:白土用量4%,精制温度155 ℃,精制时间30 min。

2.2 减四线生产油基础油加工工艺的研究

图7是减四线临界溶解温度曲线,由图7可观察到临界溶解温度也是随溶剂比先增加后减小,因而临界溶解温度也有最高值。

我们把临界溶解温度减去30 ℃作为塔顶温度,塔底温度按高桥石化的要求(减四线塔底温度为60~70 ℃ ),精制温度为塔底温度与塔顶温度平均值。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选择的精制温度:85 ℃、90 ℃、95 ℃、100 ℃,选择的溶剂比 :2、2.5、3、3.5,并且除去一些边缘的条件,本实验选取了10个条件进行实验,具体见表9。

白土精制条件如表10所示。

根据以上操作条件进行实验得到西江和尼尔1∶1减四线基础油性质分析结果如表11。

表11列出了减四线精制油的粘度、收率和性质,从表1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加工工艺中,精制工艺大幅度降低了油馏分中非理想组分以及碱性氮的含量,有效地提高了馏分的粘度指数,改善了油品的色度;且随着糠醛溶剂比的增加和糠醛精制温度的提高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将精制前后的凝点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精制前的脱蜡油凝点-11 ℃,糠醛精制后的油凝点回升了3~5℃,这表明按先脱蜡后精制加工工艺存在凝点回升的问题。

对表11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参考表5中的标准,得出在精制温度85 ℃,溶剂比2.5的条件下所得到的精制油收率和粘度指数都很高,其收率为80.7%,粘度指数为92.5,并且它的性质除了酸值都能够达到油HVI500基础油的性质要求。本实验精制选择的最佳条件为:糠醛精制溶剂比为2.5,精制温度为85 ℃;白土精制条件:白土用量4%,精制温度165 ℃,精制时间30 min。

3 结论

(1)本研究采用分液漏斗间歇模拟法作为实验室油糠醛精制评定方法,由油品族组成、油品理化性能等质量数据确定糠醛精制装置二段萃取的第一段的理论级数为三级;用三级逆流萃取可以实验模拟生产中的糠醛精制过程。

(2) 精制工艺大幅度提高了减三线馏分油的饱和烃含量,降低了油馏分中非理想组分以及酸值、碱性氮的含量,有效地提高了馏分的粘度指数,改善了油品的色度,且随着糠醛溶剂比的增加和糠醛精制温度的提高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3)西江和尼尔(混合比为1∶1)减三线脱蜡油推荐采用的糠醛精制条件为溶剂比3、精制温度90 ℃,白土精制条件:白土加入量4%、白土精制温度155 ℃、白土精制时间30 min,在此条件能够生产符合HVI250标准的基础油。

(4)西江和尼尔(混合比为1∶1)减四线脱蜡油推荐采用糠醛精制条件:溶剂比2.5、精制温度85 ℃,白土精制条件:白土加入量4%、白土精制温度165 ℃、白土精制时间30 min,除了酸值达不到要求基本能够生产符合HVI500标准的基础油:粘度指数92.5,凝点-6 ℃,酸值0.179 mgKOH/g。

(5)脱蜡油采用较高精制深度条件的精制以后,脱蜡油的粘度指数可以提高20以上;中和值可以降低80%以上。但过高的精制深度将会造成凝点更大的回升。

参考文献:

[1] 邓修,吴俊生. 化工分离工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99-205.

[2] 杨道胜.世界基础油的进展[J].油, 2003,18(3):6-8.

[3] 谭均权,张秀英,李俊岭,等.胜利原油350~510 ℃馏分糠醛精制的研究[J].炼油设计, 2002,32(4):28-30.

[4] 杨秋新,焦丽菲.高粘度指数油生产工艺探讨[J].油, 2006,21(3):16-20.

[5] 刘彦峰,王莆村,吴显军,等.加氢裂化尾油异构脱蜡生产高粘度指数油基础油的研究[J]. 化工科技市场, 2007, 30(1):45-47.

[6] 裘峰.提高油基础油质量的工艺研究[J]. 高桥石化, 2008,23(1):20-23.

[7] Khan H U, Nautiyal S P, Anwar M, et al. Studies of Lubricating Oil Base Stock: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position[J].Wiley InterScience, 2006,12:57-65.

篇6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6

1 解析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定义及应用状况

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是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在既有病虫害防治、处理的基础上,融入低毒性、低污染、高效率的技术条件,达到保护大豆作物的目的。不仅提高了大豆的品质和产量,而且还协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原因所在。

以抗病虫为基础的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应当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实现大豆种植的优质高产。然而在目前我国的大豆种植中,离无公害产品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异,多数还不能通过育种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还需在生长期间依靠药剂进行防治。目前运用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防治病虫害防治尚处于起始阶段,只是通过核心技术,达到对单个病虫害防治的目的,完整的防治体系并没有形成。

2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规程内容

2.1 农业防治

为无公害大豆种植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将大豆受病虫害的影响降到最低,是农业防治植保技术开发应用的目的。该项技术对于改善大豆的生长环境经济、实用、效率高。农业防治植保新技术主要包括3个重要因素,首先是选种。为了提高大豆的发芽率和抗病虫害的能力,选种非常关键。应当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品种,比如京豆一号和科丰6号是最好的选择。其中京东一号对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没有具体要求,种植范围广,并且具有抗食心虫和病病能力强、产量高等特点。科丰6号同样具有较强的抗病毒能力;科学合理的管理。对大豆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等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进而改善优质大豆的生长环境,是大豆生长期的通风、日照等条件得到改善,使病虫害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积极采用人工除草方式,减少除草剂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2.2 物理防治

运用物理方法达到大豆病虫害防治目的的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技术其中的一种。比如在大豆生长期间,为了避免害虫接触大豆可进行防护网设置、在幼苗期利用高科技测报灯,可对大豆受病虫害侵扰起到警示,以及使用最为广泛的震频率式杀虫灯等,种种物理方法不仅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机率,而且还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使大豆的优良品质得到保障。

2.3 化学防治

在优质大豆生产过程中,许多毒性小、防护性能高的高科技生物防护技术得到开发和利用,不仅起到了显著的病虫害防护效果,而且还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大豆幼苗期可使用高效低毒的速克毙和桃小灵等生物制剂都食心虫、二条叶甲、东方金龟子等害虫进行防治等。在使用生物制剂对优质大豆进行化学防治时,应当掌握好低容量生物试剂的喷施方法。

3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推广的应用价值

3.1 生态方面的应用价值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生态平衡得到维持,同时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推广无公害保值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无公害植保技术大大减少了农药用量,有效控制了对水土的污染,为人类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

3.2 社会方面的应用价值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够大豆的质量,而且还能提高大豆产品的产量,减少我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使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3.3 经济方面的应用价值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的大力推广使国家经济损失大大减少,新技术下种植出来的优质大豆产品在增产增质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效益及竞争实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豆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不断提升,对大豆绿色、无公害种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力推广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提高了大豆的生产水平,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减少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化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2-0045-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及相应经济政策由有限允许到鼓励、支持和大力支持的逐步变化,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等为主要载体和组织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海南省的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已占到全省经济的一半,而且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支撑海南省经济发展的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一个普遍的矛盾――以融资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不足。

一、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融资状况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的,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本文界定非公有制经济份额为经济总量减去国有经济份额和集体经济份额,非公有制企业为所有企业剔除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集体企业。

(一)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2005年海南省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资企业获得快速发展,当年全省新登记个体工商户32955户,认注资金4.6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8%和7.9%。截至2005年底,全省实有个体工商户117600户,认注资金14.4亿元。个体工商户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上,主要行业有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制造业。截至2005年底,全省登记在册的私营企业32275户,其中,2005年全省私营企业新登记7498户,同比增长7.1%,认注资本160.5亿元;全省登记在册的外资企业2456户,其中,2005年外资企业新登记172户,同比增长8.8%,认注资本37.4亿元(注:数据来源于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海南省地方税务管理局。)。

非公有制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截至2006年第二季度,非公有制经济工业产值约为14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47%;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43.9亿元,占全省上缴税金比重高达73.5%。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2005年末全省非公有制从业人员320.5万,占全省从业人员的83.8%(注:数据来源于2006年《海南省统计年鉴》。)。

(二)海南省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状况

从贷款情况看(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目前尚无法统计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总额。),截至2006年底,全省私营企业、个体户、港澳资经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49.4亿元、20.3亿元、52亿元、60.9亿元,占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5%、2%、5.2%、6.1%,占比分别比2004年初提高了0.3、4.8、2.3和0.6个百分点。

从其他的融资渠道看,截至2006年底,海南省共有上市公司20家,其中国有控股3家;上市公司总股本124.6亿,比上年增加37.6亿,总市值为545.9亿元,比上年增加284.7亿元。从2002-2006年海南省资本市场融资看,全省通过股票市场配股融资额为89.5亿元(其中,2006年新增配股70.7亿元),债券融资额为13亿元(全部为2006年发行的短期融资券),资本市场融资额占该阶段全省融资量的18.6%。海南省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不佳,存在的众多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少数公司高风险状况依然未能消除,使得海南省大部分上市公司失去了再融资的能力。因此,海南省上市公司的整体能力尚待提高。

二、非公有制经济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目前,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牵涉范围广、覆盖人口比例高、占国民经济份额有所加大,不仅在解决就业、维护稳定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海南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成为拉动GDP增长和财政增收的主要力量。目前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服务不足,如果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取资金融通或通过自身资金积累解决资金紧缺,则往往采取民间融资方式,通过非正规金融融资,这样,将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容易紊乱正常的金融秩序。

(一)非公有制经济服务需求加大

1.信贷资金需求逐渐旺盛。当前,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创业、扩大生产、产品收购、市场销售、临时周转和家庭消费无不需要资金的支持。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潮中,以农民日常生产活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为主的“三农”经济发展都对金融业提出了较大的需求。

2.金融服务需求个性化增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和个体收入的增加,与外界的联系度、依存度越来越大,呼唤着优质、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体除了信贷资金需求外,还迫切需要资金汇划、信息咨询、资本运作和财务顾问等服务,个体及家庭需要代收、代付、、代保险、代保管、家庭理财等中间业务服务。

3.延伸需求有待开发和完善。金融业在提供服务时,可以创造不可替代的延伸,金融业可以利用服务对象广的条件促进分散经济的组织化,可以通过金融交易活动促使人们增强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可以运用掌握的金融数据分析经济金融趋势,引导客户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当前非公有制经济薄弱环节对金融业提出了以上需求,迫切希望金融业发挥相应功能,从而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金融服务的多样化供给,但即使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指引下,金融业对经济薄弱环节的跟进速度和服务手段还是显得相对滞后,使金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金融服务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金融机构缺乏多元化,融资业务普遍同质化。目前,海南省融资体系发展相对落后,只有9家非法人银行机构,一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而现有的银行大都倾向于从事批发性业务,要求贷款有一定规模并有足值的抵押品或优质的担保;银行信贷融资主要服务于规模以上企业和项目。而对于中小规模非公有制经济的需求,供给显得不足,不能提供量身定做的贷款、支付结算、理财、信息咨询等金融服务。

2.金融市场发展缓慢。2005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金融产品创新加快,融资量、交易量快速上升,融资成本显著下降,但海南省金融机构、发行人都与这一波金融市场发展擦肩而过。每年海南省发生的债券、融资券等市场交易量,所占市场份额远低于海南省GDP在全国所占的份额。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非公有制经济难以通过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满足扩大生产经营的需要。

3.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经济体的“信贷配给“现象。据DeMeza和Webb(1992)的定义,信贷配给是指在一般利率条件下,对贷款的需求超过了供给,导致信贷市场不能出清的现象。信贷配给是资金供求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利率无法达到所谓市场出清时的均衡利率水平,从而使得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一个无法弥补的缺口。在现实中表现为:即使借款人愿意接受相当高的利率,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有继续提供信贷的能力,但金融机构却不愿意提供信贷。目前,在海南省经济规模较小、优质企业不多、信用普遍低下以及金融生态整体环境还有待大力改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与海南省的部分产业政策存在一定错位的现象,制定的信用等级评定指标体系不分地区、不分企业规模统一适用,从而这种授权授信的“刚性”特征造成欠发达地区――海南的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可能性比发达地区企业要小得多。当然,在这里必须指出信贷配给并不等同于所有制歧视,它是在目前银行体系流动充裕的情况下,银行选择客户贴近市场,遵循成本-收益、收益-风险的管理原则,合理安排信贷资金流向,不考虑投放对象的所有制性质关系,侧重于统筹安排资金、赢取资金最大收益。

三、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人们常常把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看作是一个银行融资问题,这并不全面,企业的情况是复杂的,融资方式多种多样,金融支持的关键是能否适应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当前商业银行支持海南省非公经济的方式应是关系型融资

前文已经提及在金融支持非公经济中由于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贷配给现象,那么采取何种有效的方式才能使得放贷机构尽量减少对中小企业、个体商户的信息不对称,最大程度地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呢。笔者认为,在海南间接融资体系(或主银行制度)占绝对主导地位、直接融资严重滞后的金融环境下,在企业信用制度尚未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落后以及财务信息准确度欠缺的制度环境下,关系型融资(Relational Financing)不啻为一种良好的融资方式。关系型融资是投资者直接干预经营战略决策来保证其利益的实现,信息的收集和对企业的监督主要在密切的长期的交易关系中进行。出资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关系型融资方式不断改善信用关系,彼此形成长期持续的金融服务合作关系,出资者获取声誉租金、信息租金以及垄断租金等收益。[1]

首先,从需求角度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利润空间小、稳定性不够而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加之管理能力弱、信用观念淡薄、信息的可信度低等风险因素,银行从风险和收益角度更倾向于为大企业提供保持距离型融资(Arm’s―length Financing)。因此,中小企业希望从出资者那里获取持续的资金,必须着眼于持续发展策略,主动与出资者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以此改变出资者对自身的风险判断,才能有望通过关系型融资方式来缓解资金缺口。

其次,从供给角度看,中小型企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海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利税,其旺盛的投资需求使银行意识到其潜在的巨大投资收益。而基于目前信贷市场的整体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又会觉得对中小型企业投资资金可能存在较大风险,采取标准合同式的保持距离型贷款可能并不能保证贷款资金的按时收回;相反,出资者使用一定的意会知识,通过有选择性地对企业更深层的介入,比如在重大经营方针决策、经营状况、企业家和经理的素质、品格、可靠程度以及技能的积累水平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借助于以企业家历史的专门信息为基础的声誉机制(个人信誉)而发放的贷款,在按时收回和财务收益方面可能有更大的保障。当然,随着未来出现企业自有资金比率较高、提供间接融资服务的商业银行之间高度竞争、发达的直接融资体系构成对银行融资的替代、企业与银行之间保持一种松散的、平等的关系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时,企业应该更多地选择保持距离型融资方式,即出资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只要他们得到合同规定的支付,信息的收集和对企业的监督可以靠市场和法律来实施。

(二)海南省金融机构应根据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差异化服务

企业一般具有自身的发展轨迹,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自身积累财富的能力、对外源型资金需求的方式和规模是不同的。考虑这些因素,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相应地对企业提供符合其发展需求的差异化金融服务。[2]

1.企业起步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由于大部分非公中小企业起步阶段资本总量小,市场竞争力有限,内部制度管理欠缺,放贷金融机构出于贷款安全性的考虑,难以给予足够的信贷支持。在该阶段,如果单纯依赖放贷机构对企业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它们是市场化经营的主体,必须遵循“三性”原则经营,这阶段的外源型资金需求更多地应依靠政府资助、创业型基金融资、典当融资等。从政府支持角度而言,应该以政府牵头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中小企业基金会和增加财政对符合地区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信贷的贴息资金。在发达国家中,多数高科技中小型企业是通过创业型基金或风险(投资)基金来满足融资需求,比如“天使资本”。而目前创业型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在我国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天使资本”也才刚起步。因此,政府、金融市场建设者和企业等多方应积极创造前期条件,努力做好这种新型融资的基础性准备。同时,应充分发展和利用海南典当市场。

2.企业成长阶段的金融服务。随着企业产品投产上市,考验企业更多的如何在市场大潮中通过产品不断改良来占据销售市场、稳定市场份额,达到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此发展阶段,企业需要更大规模的资金来实现发展。因此,在巩固第一阶段融资合作的基础上,有关金融机构应继续对企业进行支持,同时应拓展对企业金融服务的领域,如在结算、信贷咨询、帮助个体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再者,积极拓展其他融资渠道来支持企业发展,如发展融资租赁业,有条件的企业申请二板市场上市,募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

3.企业成熟阶段的金融服务。在此阶段企业为维持适度的增长和市场占有率,不仅需要外部资金支持,而且也需要成熟的、配套的财务咨询、资本运作以及理财顾问等金融服务。因此,金融机构除了向企业提供传统业务外,应积极开拓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不遗余力地进行推介。同时,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来满足规模相对较大的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使得企业获得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的金融服务。例如,海南省发展势头较好并已形成规模的民营企业,如海南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海南龙泉集团等,完全可以通过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拓宽短期融资渠道。

(三)进一步完善开发性金融合作模式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在研究如何支持非公经济、三农经济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先行一步,通过开发性金融合作推动目前商业银行不愿从事的很多业务,特别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体――弱势群体融资方面。该模式以信用建设为中心,借助信用协会、担保公司为操作平台,运用政府组织增加信用,结合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优势、开发银行融资优势、信用协会会员民主监督优势,采取“地方政府+信用协会+担保公司+会员企业+开发银行”五位一体的方式,实现会员、政府、银行风险分担,从而推进企业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协调发展。通过从资金和信用两方面支持各地担保公司的发展,提高其担保能力和信用能力,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从而解决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同时,借鉴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推动开展微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成功经验和业务模式,向广大微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开发性金融模式在海南省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底,海南省实现了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覆盖全部市县;截至2006年7月末,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与14个市县政府共同发起成立了信用协会,累计发放贷款1.3亿元,支持中小企业107家(注:数据来源于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开发性金融模式的发展,下一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如何扩大融资规模以及进一步推进信用建设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从制度上保证贷款的安全。同时,通过该种模式的效应逐步扩大显现,应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促成省内其他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加入到开发性金融平台上来,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大力支持海南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为海南省经济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好文,李辉.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J].战略管理,2005,(8).

[2] 张余华.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急需金融支持[J].武汉金融,2003,(6).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of the Non-state-owned Economy's

Financial Support in Hainan Province

CHEN Bo, MIAO Qi-hu

篇8

1引言:

如果炎症长期侵润宫颈组织,也会导致邻近器官发生病变,甚至造成宫颈内膜炎、慢性盆腔炎等,还可造成息肉、裂伤、外翻及囊肿等更深度病症。宫颈糜烂患者,其发生宫颈恶变的可能性是正常女性的5-10倍[1]。这是因为在罹患了宫颈糜烂之后,宫颈受到反复损伤和长期炎症细胞刺激,其局部抵抗力下降,对于致病菌失去原有的抵抗能力,很容易导致病灶细胞发生异常增生进而演变成宫颈恶性病变。综上所述,尽早、有效的治疗宫颈糜烂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宫颈糜烂的成因

可以是机械性刺激如,女性性生活过早.也可以是宫颈的损伤或是细菌病毒的感染,还有化学药物刺激等,都可以造成宫颈糜烂.有少数未婚妇女有先天性宫颈糜烂.女性如果频繁更换,则使肌体接受多种"抗原"刺激,肌体免疫系统紊乱.另外,女性多次流产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女性患宫颈糜烂的"第一杀手".从其临床看,"第一杀手"的更直接诱因则是因为男性.男性对生殖系统的不彻底清洗,容易将细菌带入女性体内,进而侵害女性,正常女性20%到30%左右,其肌体内都存在着衣原体,但不会构成感染,而一旦男性将细菌带入,则很容易引起女性的发病.

3宫颈糜烂现在常见的治疗方法

3.1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目前应用很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疗程短,疗效好的优点.适用于糜烂面积较大和炎症浸润较深的患者.常用的方法有电熨法,激光疗法,冷冻疗法.宫颈糜烂者如未生育,建议不做物理治疗,因为治疗过深后有时会留下永久瘢痕,可能导致分泌腺闭锁,使宫颈黏液发生改变而不孕;或造成分娩时宫颈扩张障碍.如果临床症状不明显,可以不予治疗,等分娩后再考虑.

3.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适用于糜烂面积较小和炎症浸润较浅的患者.

3.3手术治疗

如果上述治疗无效,或有宫颈肥大,或糜烂面深而广,且累及宫颈管者,可考虑行LEEP刀、宫颈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术。

4用现在方法治疗时遇到的问题和缺陷

以上无论哪一种治疗方法,都要频繁的往返医院,都要无止境的排队,挂号、交费、检查,预约、治疗、复查。笔者在市妇幼进修期间曾听一个老师说起,碘伏擦洗宫颈可以治疗糜烂,于是回来找了一些病人验证了一下,没想到这么简单的方法还真是管用。特别是有几个三度糜烂的,历时半年多宫颈表面竟然转向光滑了

5我的一种全新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5.1新的治疗方法

每隔两天擦洗外阴及宫颈、阴道一次,可以教会她们方法、让她们带些碘伏棉球回去自己擦;也可以来单位由医务工作者亲自给她们擦,能用扩阴器撑开擦洗效果更佳,每次共用四、五个大棉球擦拭几分钟即可。笔者用一年时间共选了200人参加擦拭治疗,其中150人轻、中度,50人中、重度。轻度的糜烂多数患者历时一至两个月也就是擦拭10-20次就痊愈了、中度的一般要2、3个月才能显效,重度的需时较长,往往要数月至半年以上。虽然历时较长,但就当是每天的例行外阴清洗了,一般人还是愿意并且能够坚持的。尤其需要受孕不能接受物理治疗的患者更有信心坚持。

5.2新方法临床治疗的利弊

它的缺点是,碘伏容易弄脏内裤,擦完记得用干净棉布吸干外阴即可,另一个缺点是治愈所花时间稍长,不能像物理治疗那样当天见效,立竿见影。但是它省去了往返奔波医院的时间、省力、省钱、方便,没什么副作用,最主要的是它还给未孕未育的不适合做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人带来了福音。

5.3新方法治疗的注意事项

值得提醒的是发现了宫颈糜烂还是要先做一个TCT,现在宫颈癌发病率这么高,早期排查很重要

6推广这种新的治疗方法的意义

6.1宫颈糜烂的危害和影响

宫颈糜烂容易造成宫颈内膜炎、慢性盆腔炎等,还可造成息肉、裂伤、外翻及囊肿等更深度病症,甚至引发不孕和宫颈癌,这里就不详细赘述了

6.2新方法的优越性及推广的意义

从宫颈糜烂的危害来看,及时、尽早地治疗宫颈糜烂是毋庸置疑的了。虽然物理治疗具有疗程短,疗效好的优点.但宫颈糜烂者如未生育,建议不做物理治疗,因为治疗过深后有时会留下永久瘢痕,可能导致分泌腺闭锁,使宫颈黏液发生改变而不孕;或造成分娩时宫颈扩张障碍.LEEP刀、宫颈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术更是如此,轻度的也许通过数天的阴道上药也许能够治愈,但是以上无论哪一种治疗方法,都要频繁的往返医院,都要无数次的往返医院,请假安排时间看病或陪护家人看病,到了医院,排队,挂号、交费、检查,预约、治疗、复查,……烦不甚烦。

篇9

1 供方诱导需求产生的原因及理论分析

诱导需求是医疗服务领域的重要特征,但是,并非所有制度环境中都会产生供方诱导需求问题,供方诱导需求的产生是由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和特定制度相互作用的产物。

1.1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

1.1.1 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关系扭曲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交易中,一方比另一方更了解产品信息[1]。在所有的交易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但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医疗服务需方(患者)几乎不可能获得医疗产品的完全信息[2]。所以,在医患互动中,患者把决定权赋予医生,委托医生作为自己的人,从而形成委托关系。权利委托的动机是因为委托人(患者)搜集、理解和处理医疗信息的能力有限,对于大多数合理的决定知之甚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就是找一个了解情况的人。医生的职业技能源自于其长期接受专业化和抽象化知识体系的培训,并且,他们处于提供医疗服务的地位,从而在医疗市场中成了患者的人。但是,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医生不仅是患者的人,也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由于医生在医疗服务市场中角色的双重性,加之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供方具有诱导需方过度医疗的能力。

1.1.2 医疗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消费具有伦理色彩

在信息不对称的医疗市场中,供方的信息优势可以诱导需方的需求,但是接受或是拒绝医疗服务的决定权在患者手中。患者接受过度医疗服务的原因在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

医疗服务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低,表现在:(1)和其他产品相比,医疗产品的替代品不多,疾病一旦发生,可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造成个体劳动力短暂性或永久性的丧失,甚至导致死亡。(2)在需要接受医疗服务的时候,患者对于医疗产品的价格并不敏感,他们更在意的是健康、减少身体的痛苦和获得生存。他们对生命高度关注,不惜成本延续生命。受疾病困扰的个体往往愿意接受检查或者手术,而不论这些医疗服务是否真的有必要。(3)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收入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新药和新设备的采用,对于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患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把对健康的追求放大。医疗服务产品消费的伦理色彩和需求的低价格弹性为供方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

1.1.3 医疗服务的自然垄断

在医疗服务市场中,每一个厂商(医生)提供的医疗产品和其他厂商的都是有差别的[4]。Pauly和Satterthwaite认为医疗服务是一种信誉产品:医院提高医疗产品的价格,并不会失去消费人群,可以说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市场。在一个人生病求医的时候,对于自己的病情并不确定,对于医疗方案的选择更不确定,消费者是依靠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信息来选择医疗产品,更看重的是医生的服务态度和声誉。消费者对价格的反应取决于他们对可能选择的认识(信息量),信息量的减少,会降低需求曲线对价格的反应程度,造成均衡价格的上升。减少的信息量趋向于赋予每个医生附加的垄断势力。

1.1.4 医疗服务中的精神成本和医疗产品的异质性

由于诱导需求是违反医学伦理和社会规范行为的,医疗产品作为一种信誉产品,一旦事发,就会给医生在精神上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也就是医疗服务中的精神成本。医生在作出诱导需求的行为时会有一种精神成本[5]。虽然通过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可以使得医生的收益增加,但是,其精神成本也随之增高,从而限制了可能发生诱导需求的量。但是,由于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医生诱导需求带来的风险。

Arrow认为,和其他的商品比较,医疗服务的产品质量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个体差异性、治疗手段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在诊断界定不明确的情况下,为增加治疗的确定性,减少医疗技术事故带来的风险,医生从最大限度减少自身损失的角度出发,往往会建议患者做“高、精、尖”医疗设备的检查。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医疗服务的异质性和医疗服务的边际收益难以估测,消费者很难发现医生是否提供了诱导需求。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消费者还可能片面依靠价格去判断医疗服务质量,从而导致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使得收费更高的医生吸引更多的患者。

1.2 制度原因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医生具有诱导需求的能力,但是,并不意味着医生有采取诱导需求的行动。如同其他社会主体在现实制度赋予的制度条件下活动一样,医生也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如何实现个人目标和能否取得其基本的价值,诱导需求行为的发生也是因为在现有制度条件下,医生的预期收益大于其预期成本。制度的缺失为医生提供了采取诱导需求的行动空间。

1.2.1我国传统的医疗卫生体制为供方的诱导需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依托

我国目前的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是由药品收入、医疗服务、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构成。国家允许医院将药品收入的15%~20%进行提成,由于用药利益与医院经济利益一致,而医生的个人收入往往与医生为医院创造的经济收入挂钩,在这种经济激励之下,医院不可能完全从患者的需求出发。

我国目前大部分医疗服务的定价采取的是政府指导价。特需服务和高级服务可以按成本定价。虽然目前超过90%的医疗产品的成本价格是高于收费标准的,但医生的“技术专权”使得他们能够有选择地使用医疗服务项目,供方更倾向于提供能够盈利的医疗服务。供方在提供服务的时候考虑的是其是否盈利,而较少考虑服务的必要性。我国医疗服务缺失的定价措施也是造成诱导需求的重要原因。

1.2.2 缺乏对医生的医疗服务行为的正向激励措施

由于国家对医疗部门的补偿不足以维持经营所需的费用,所以医院和医生必须通过对患者提供服务来获得收益。这样的制度安排把医生的收入和医疗服务的行为直接挂钩,使得诱导需求成为增加供方效用的行为。

医生提供医疗服务,需要长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经验的积累。医生职业的人力资本的投入比其他职业要高很多,但是,医生的收入相对于其投入成本要低很多。医生的预期收入远远高于其实际收入,在这种心态下,医生通过诱导需求增加自己收入的激励水平高涨。

2 对供方诱导需求行为的纠正途径

发达国家虽然也存在诱导需求的问题,但是,Hafferly和Light认为,由于存在成熟的医疗市场行为规范体系,对医药费用的扭曲影响不大。相比较我国诱导需求行为的泛滥,说明我国现行的医疗服务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制度的控制可以纠正供方诱导需求的行为。对供方行为的纠正方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通过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来修正

2.1.1 改变现有的支付方式,切实调控医生行为

现在我国采取的按项目收费,为供方诱导需求提供了机会。国外的经验表明,单一的一种付费制度都不能很好地控制医疗费用的恶性增长,不同的支付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产生不同的激励机制,引发不同的医疗行为,混合支付方式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控制作用。根据我国的现状,可以以“就诊人头”为核心,以“总额预算”为基础,融合按项目付费、定额付费、病种付费和人头付费等方式。引导医院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实现参与各方的共赢。限制医生通过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项目来获益,满足患者多层次需求的目的。

2.1.2 形成对医生行为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改革对医生的补偿机制

只有在保证对医生的激励是符合其期望和效用值的条件下,才能真正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加强对医生行为的监督,建立动态医生薪酬体系,参考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客观地考虑医生提供医疗服务的效益、成果和效率。激励机制的改变,会对医生的医疗行为模型产生影响,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服务,解决现行制度下医生诱导需求的倾向。

2.1.3 加强对医生的监管,建立强制披露制度,遏制诱导需求行为

目前大部分国家(或地区)对医生的医疗行为有严格的监督体制。例如,在中国香港,医生的每一个处方都要有复印件,监督机构定期监督检查,一旦发现医生诱导需求,出现不必要的“大处方”,会受到与医疗事故同样的处罚。我国目前从整体上说对医生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没有形成针对性和约束力更强的措施来控制诱导需求。根据上文分析,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需方(患者)信息搜索的行为造成个人和社会成本的增加。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公开披露供方诱导需求的行为,会增加供方的精神成本,从而抑制供方诱导需求行为的产生。公开披露制度是遏制诱导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调节医疗服务市场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2.2 充分考虑市场中参与各方的谈判实力,在市场中引入势均力敌的参与者来削弱医疗供方的势力,从而使市场结构更具竞争性

2.2.1 实行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的一体化

可以参考美国管理医疗(health maintenance origination,HMO)的模式。管理医疗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干预医疗行为,通过一系列控制手段来管理医疗服务,以达到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目标。管理医疗的模式引入保险机构去约束医疗供方的行为,建立保险和医疗服务纵向一体化,降低疾病治疗的边际成本,提高需方的议价能力,降低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的垄断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引入竞争来为需方提供成本低、质量好的医疗服务,实现社会福利的改进。

2.2.2 对医疗行为进行行政干预

在各项制度和机制的运行层面上需要政府对医院和医生的实际行为过程实施监督和引导的行政干预。只有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监管,加强对供方的成本核算,提供约束力更强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遏制诱导需求。

3 结语

总之,解决诱导需求的关键在于创造一种多方利益相容的激励制度结构。制度的安排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在这个制度下,医生、医院和患者的行为都不损害其他方的利益。政府需要从宏观布局,中观调控和微观行为来监管和控制医疗服务市场,纠正诱导需求的行为,达到三方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96-408.

2 陈永升. 医疗保险中医疗供方道德风险行为分析[J].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2,(4):35-37.

3 林皓. 医院市场特征的经济学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4):51-55.

篇10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048-02

一、引言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意大利学者Dorigo M等人从生物进化的机理中受到启发,通过模拟蚂蚁觅食的行为,提出了一种仿生算法――蚁群算法(ACA)。它通过模拟蚁群的生物行为进行求解优化组合问题,如:TSP,QAP,JSP等。近些年来很多学者针对路径规划问题对蚁群算法进行了加以改进,如带精英策略的蚁群算法,基于优化排序的蚁群算法,最大-最小蚁群算法等。这些算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受到蚁群算法模型的影响,改进效果很不理想。

二、蚁群算法的基本思想

自然界中的蚂蚁虽然没有视觉,但在觅食时会在所经过的路径上释放出一种特殊的生理激素――信息素(Pheromone),蚂蚁在觅食时所经过的路径上,由于个体之间的相互配合,起着重要的信息桥梁交互的作用,其所释放的信息浓度与蚂蚁走过的路径长短有关;当蚂蚁碰到一个还没有其它蚂蚁走过的路径时,就随机地挑选一条路径前行,同时释放出与所走路径长度相关的信息素,蚂蚁走过的路径长度越短时,则在路径上释放的信息素越多,浓度也就越高,反之则越小。当后来的蚂蚁再次走到这个路径的时候,它能够感知到环境中这种信息素的存在及强度,则它选择信息素浓度较高的路径的概率相对较大,便会朝着信息素浓度高的方向移动,即选择信息浓度高的路径的概率会相对较大。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由大量蚂蚁完成的高度自组织行为便形成一个信息正反馈机制:某一路径上走过的蚂蚁越多,该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越大,则后来者选择该路径的概率越大;反之则为负反馈机制:蚂蚁少的路径上信息素浓度会越低,选择概率就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挥发直至消失,这样的路径最后会被淘汰;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蚁群会找到一条最优路径。

三、蚁群的方向感知

篇11

那么,如何破解这个教与学的矛盾并达成技工教育的目标,就成为技工教育界的时代命题。可喜的是,理论和实践开始证明,技工教育是在职业领域和学习领域之间跨界的教育,而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则是在二者之间跨界的桥梁,是破解这个命题的钥匙。

一、技工教育是跨界的教育

技工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普通教育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几乎完全可以在学校课堂内完成,技工教育则与其不同,它不但要学习必要的书本知识,还需要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训练操作技能,最后经过在真实职业岗位上实习合格后,才能达到学习目标。

普通教育着重于学科体系知识的系统学习,培养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其教学与评价几乎都发生在校园内。而技工教育着重于工作体系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教学与评价不仅发生在校园内,还要扩展到职业活动的场所,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两个领域。其教学内容来源于职业领域,按工作过程的顺序编码后,形成学习领域课程,学生从中习得职业能力后,就能胜任该职业的工作。技工教育就是把职业内容转换为学习内容,让学生经过教育训练获得职业胜任力后进入职业领域的过程。

因此,技工教育是一种开放系统,跨界是其重要特征,具备职业和教育的二重属性,注重隐性知识能力的培养。技工教育的跨界二重性决定了技工院校不能关门办学,必然需要校企跨界合作,工作学习融于一体才有生命力。而普通教育则相对封闭,它更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化传授,强调记忆理解,评价方式多通过卷面考试来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掌握较扎实的文化基础。技工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技工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师素质、教学场地等各个要素都具有跨界性。

二、从学科体系课程跨越到行动体系课程

1.关联职业领域和教育领域的纽带是课程

专业对应职业,技工教育的专业应是基于职业结构的专业,而普通教育的专业则是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结构的专业。由此,技工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是把社会职业活动的结构经过教学化的处理和转化,映射到技工教育的专业结构当中。也就是说,技工教育的专业结构是社会职业活动结构经过教学化改造后形成的职业镜像。

技工教育中的专业要成功跨越到对应的职业,在教学上就要实现从职业领域到教育领域的跨界转化,就需要对课程、教师、教学场地等要素进行跨界改造,其核心是对课程的改造。因为专业是由一系列相关课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课程是构成专业的细胞。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实现专业到职业的跨越。这首先要求把职业领域作为课程开发的源泉,在对其进行教学化处理和转化后,形成教育领域中的课程体系。课程及其课程体系就成为跨越职业和教育这两个领域的桥梁。

2.行动体系课程是技工院校的必然选择

课程是为了实现某种培养目标,根据适当的教学理念,恰当选择并按照有利于实现目标的逻辑顺序而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的集合,其实质就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路径。

正如跑步一样,有短跑、中长跑、跨栏跑、马拉松等,素质不同的运动员有不同的选择。由于比赛的种类不同,各项目的训练内容也不相同。而各项目的赛跑过程不同,训练的顺序也不相同。反映到教育上,就意味着对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和不同类型的教育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即选择赛道),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序方式(即按跑的过程排序)。所以,课程设计的核心就是内容的选择和排序。

普通教育的学科体系课程内容是学科的系统化知识,课程的序化方式是按照学科体系结构来排序的,此种课程结构实际上类似于存储知识的仓库,注重学科知识的完备性和体系化,是可编码的符号体系,是显性知识,需要用到较多的抽象思维,注重理解和记忆。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科体系课程的结构与人自然的学习及建构知识、能力的过程是有冲突的,特别是对于抽象思维相对薄弱的技校生而言更是难以适应。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技校生的智力不行,而是智力类型有区别。他们长于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是与情境和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都十分强调情境和行动在学习和知识能力建构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那么,把情境和行动作为课程的内容,将行动的顺序作为课程序化的依据,就能与技校生的智能特点相契合。这种基于行动的排序结构,就是工作过程。

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就是行动体系课程,它的目标是为了应用知识,并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隐性知识,即能力。也就是说,在一定情境下,通过行动建构做事的能力,即应用知识的能力。这符合技工院校以能力培育为本的目标。因此,把工作过程作为开发内容和排序依据的课程就成为技工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一体化课程教改是提升技工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篇12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倡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在当今资源环境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日趋恶化的资源环境,必须加强危机感,健全绿色、低碳的社会发展观念,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审核力度,提倡节能减排,竭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国家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集中供热是城市能源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也是国家能源合理分配和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集中供热的优势有:一是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区域锅炉房的大型供热锅炉的热效率可达800k一90%,而分散的小型锅炉的热效率只有50%一60%。二是有条件安装高烟囱和烟气净化装置,便于消除烟尘,减轻大气污染,还可以实现低质燃料和垃圾的利用。三是可以腾出大批分散的小锅炉房及燃料、灰渣堆放的占地,用于绿化,改善市容。四是减少司炉人员及燃料、灰渣的运输量和散落量,降低运行费用,改善环境卫生。五是易于实现科学管理,提高供热质量。实现城市集中供热对于城市环境改善和节能降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为国家实现“十二五”规划提供有力的推进作用。

1 直埋敷设管道的优点 1.1.据测算供热管道采用直埋敷设比采用地沟敷设工程造价可降低10%一25%,同时使用地沟敷设饿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周期,减小占地面积。

1.2直埋敷设时管道的保温材料一般采用聚氨醋硬脂泡沫塑料,外护壳为高密度聚乙烯,其导热系数要远远低于岩棉等普通保温材料,管道的保温效果可提高4一8倍。

1.3预制直埋保温管的防腐和绝缘性能优越,设计使用寿命可达30年,是传统的地沟敷设的3一4倍。供热管道采用直埋敷设和采用地沟敷设相比,具有极大优越性,同时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节能效益。

2 直埋供热管道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施工准备-管坑开挖-垫层施工-套管施工-供热管道防腐保温、安装-补偿器安装-水压试验-防腐保温修补-管坑回填-路面修复。

其中施工准备、供热管道安装、补偿器安装、水压试验、防腐保温、路面修复等工序跟架空管道施工工序施工方法相同,在此不在赘述,具体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参见架空管道施工部分内容。在这里主要叙述直埋管段管坑开挖、垫层施工和套管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2.1 直埋管段基坑开挖

2.1.1 基坑开挖采用挖掘机挖土,人工配合的方式进行。

2.1.2 基坑开挖支护 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及现场的情况,基坑开挖深度较浅,采用4m钢板桩密支支护的方式进行基坑开挖。

2.1.3 管沟土方开挖及运输 ①根据本标段土质、地下水位、地下及地上构筑物以及施工环境等情况。沟槽的开挖采用直槽开挖的形式,挖掘机械采用2方斗容量的挖掘机,运输土方利用10T的自卸汽车配合。②开挖前设置探坑,以摸清地下管线的情况,深度不少于2m,管线复杂或情况不明时加密探坑,探出的地下管线必须请管线的业主单位至现场进行确认和交底,同时请管线的业主单位对管线保护方面等内容对我施工单位的施工进行指导,作好保护措施。③为加快工程进度,沟槽开挖及其它土方工程都以挖掘机施工为主,如有地下管线路段则只能用人工开挖,而挖到距设计标高20-30cm后由人工检平,避免超挖、扰动土基。需转运的土方采用自卸汽车运土。④基坑开挖时,尽量考虑土方平衡,以尽量减少土方外运的数量,土方平衡以详细的基坑断面平衡计算来实现,多余的弃土采取随挖随运走,以减少占用场地影响施工和交通。⑤基坑开挖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层层下挖。⑥基坑开挖至接近底部时,留有一定厚度的保护层,一般0.2-0.3m,以保证不造成基底超挖,在基底底部施工前,分块依次挖除该层保护层。⑦钢板桩的打、拨采用机械施工,人工配合。

2.2 垫层施工 ①按垫层的结构尺寸,测量放样出垫层面标高,每4-5米设置高程控制桩。按垫层面标高挂线,人工摊铺垫层材料,检平垫层面,人工夯实或用打夯机夯压密实。垫层与槽底同宽。②砂垫层厚度按照设计要求。人工夯实或用打夯机夯压密实。

2.3 套管安装 ①垫层经过检验合格后,即可开始套管的安装,复测基础面标高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后,在基础面上测量放样,测放出检查井的中心点及管道中线,根据检查井中心点及管道中线挂设管道边线,利用边线来控制管道的走向和高程。②按设计图纸要求,采用预制管构件,按设计管道尺寸、质量要求,验收预制管。预制管机械运输到现场基坑旁边,用汽车吊吊装到基坑底,人工配合管道就位、安装。③下管及安装从下游向上游进行。吊机下管时,由专人指挥,有明确、统一的指挥信号。放管时下降速度均匀,到达沟底时低速轻放。④下管以后,将管排好,然后对线校正。全井段管子移正垫平后,在管底两旁用石子楔稳不使移动。⑤管道稳定后,再复核一次流水高程,符合设计标高后才进行接管工作。

2.4 直埋供热管安装

2.4.1 直埋供热管道的坡度不宜小于2‰。高处宜设放气阀,低处宜设放水阀。从干管直接引出分支管时,在分支管上应设固定墩或轴向补偿器或弯管补偿器,并应符合规定。

2.4.2 直埋管道上的阀门应能承受管道的轴向荷载,宜采用钢制阀门及焊接连接。管道变径处(大小头)壁厚变化处,也应设补偿器或固定墩,固定墩应设在大管径或壁厚较大一侧。

2.4.3 管道焊接及附件等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详见架空管施工部分内容。

3 对大口径管道保温中玻璃钢外护层的优势

对管道保温成型,玻璃钢外护和聚乙烯外护同属两步法,但两者工艺不同。前者是先在工作钢管外表面扣摸发泡,然后再在泡沫保温层的外表面缠绕玻璃钢外护层。后者则是先制作聚乙烯套管,再把它套到工作钢管外,在形成的环形间浇注泡沫保温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