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25: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智能物流市场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发展环境
1.智能物流是未来发展方向
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得到广泛认同,主要分为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三大主题。其中,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在“工业4.0”智能工厂框架内,智能物流是核心组成部分,是联接供应商、制造企业和客户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未来智能工厂的基石。
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物流系统的技术与装备主要集中在欧洲、日本和美国等地区,通过应用红外探测技术、激光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编码认址技术、RFID技术、PLC控制技术、无接触式供电技术等先进和成熟的技术,现代物流设备提高了运行速度和定位精度,对于降低流通成本、带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物流系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并紧跟国际物流系统技术发展趋势,智能物流技术逐步应用在众多行业。已建成的自动仓储物流系统主要分布在电子、烟草、医药、化工、机电、印刷等行业,也逐渐应用于流通领域内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半自动化的立体仓库、机械化立体库、具有现代仓储与分拣功能的物流系统的应用则更加广泛。
2.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利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于2014年9月12日正式,把物流业定位于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这是物流业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标志。规划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明确了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划提出三大发展重点、七项主要任务、十二项重点工程和九项保障措施,抓住了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确了发展方向,是指导我国物流业“新常态”下健康发展的顶层设计蓝图。
在有利政策环境的推动下,中国物流行业发展平稳,对物流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国内AGV和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物流装备行业面临更新换代
目前,中国物流装备市场,叉车、托盘等产品总量需求已接近饱和,行业进入以更新换代为主的循环增长期。而其他一些设备,如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引导车、物流机器人系统、智能分拣系统、自动识别与感知系统等中高端物流装备即将迎来高速成长,立体仓库、自动引导车、自动分拣设备等甚至会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十多年前,以叉车、托盘、货架等为主体的普通物流设备是物流装备行业高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自2011年开始,以自动引导车、自动化立体仓库等为主体的代表性设备引导行业进入自动化阶段。2013年以后的市场驱动主体已经逐步更换为智能穿梭车、智能机器人、输送分拣系统、自动感知与识别系统等智能物流设备。2014年之后这一趋势则更为明显。中国物流学会分析认为,2014年中国物流装备行业整体发展好于预期,整体增长速度接近20%,超出经济增速的2.5倍。
在物流装备细分市场,自动化立体仓库占物流装备的比重达到24%,自动输送机的占比为27%,货架为14%,分拣设备和软件均为12%左右。AGV虽然只是占比较小的输送装备,却是智能化的关键部件,市场份额也维持较高增速。
2.国内AGV市场分析
2013年12月30日,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明确把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简称AGV)产品纳入工业机器人范畴,要求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AGV将在工业机器人产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工业产品质量要求提高以及对产业升级转型需求更加迫切,企业越来越着眼于高效、节能、环保的自动化生产和自动化搬运,对AGV的需求将呈不断增长态势,AGV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2014年AGV市场新增量为3150台,同比增长接近30%,2015年AGV新增规模将达4300台,预计增幅超过36%。预计未来三年,物流领域对AGV需求将有突破性的进展,增长速度将超过45%,行业进人快速的发展时期。仅从AGV保有密度较高的汽车行业来看,我国目前的平均使用量与欧美发达国家尚有明显差距,未来也有巨大市场空间。
AGV应用广泛,涉及汽车、电力、汽配、烟草等众多行业领域,市场竞争也颇为激烈,国内目前并未有公司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2014年国内AGV市场中,排名居前的“老三家”新松、昆船、机科的市场占比总和下滑至31%。随着自动化浪潮加快,国内将涌现出诸多新生代的AGV厂商,市场竞争也更趋于白热化。
AGV行业目前大公司并不多,普遍是千万元的体量。主要有两大原因限制公司成长:(1)低端产品门槛低,行业竞争激烈,且不断有新企业进入增加了企业扩张难度。以2015年上半年产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为例,浙江国自机器人、华晓精密工业、广州井源机电、深圳欧铠机器人均属当年新晋企业。技术壁垒较低引致新企业介入令竞争愈发激烈,使得AGV行业排名频率更新较高且难以形成一家或几家独大的市场格局。(2)高端产品成本及价格昂贵,国内需求难以支撑市场。目前高端产品主要为激光导航的AGV。以欧美市场为例,一台激光导引的后叉式AGV的单机价格约为120万元人民币左右,约合其国家3.5个工人一年的工资总和。新松和昆船的高端AGV平均价格在每台100万元左右,约合国内20个工人一年的工资总和。其他国产激光导引AGV(单轮驱动型)的价格也要每台40多万元。而国内AGV应用大多集中在生产物流领域,第三方物流企业局限于自身毛利低等因素使用AGV的比例较低,令高端AGV产品难以形成强烈的下游需求市场。
2015年传统生产制造企业升级改造压力大于往年,改造步伐缓慢的企业将逐渐被行业淘汰,机器换人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将加速AGV的应用。同时,本土AGV虽然在数量上只占机器人市场的5%,但是产值占机器人总体量的25.74%。这种高“性价比”和有广阔市场空间的智能设备,在吸引资本进入的同时,也将促进AGV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3.国内自动化立体仓库市场分析
自动化立体仓库在国内已经历了四十余年的发展,起初市场仅局限在烟草、胶片及汽车制造等领域,之后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需求也开始突出。2005年国内已经建成650座自动化立体仓库。近十年间,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仓库设备在国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空间。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国内建成的自动化立体库接近300座,总产值超过40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14年,全国累计建成的自动化立体库接近2500座,在役的自动化立体库接近2000座。
目前自动化立体仓库下游应用行业广泛,国内自动化立体仓库企业的竞争格局较为稳定,典型的下游行业均有主要龙头企业服务和扎根。因各下游需求行业有进入壁垒,自动化立体仓库近期的市场格局难以出现大幅调整。另外,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市场也依旧呈现发展和扩张趋势。根据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的预测,2015至2018年自动化立体仓库的需求量将维持稳步增长的局面,将有150亿至200亿元市场空间存在。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市场需求增速明显、行业得以快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与传统仓库相比,不仅提升效率,在总成本、人工费用和占地面积等方面,还具备相当优越的经济性能。自动化立体仓库的硬件投资项目包括货架、堆垛机、输送设备、叉车等。堆垛机和输送设备的投资占据绝大部分,分别占比为41%和44%。与普通仓库相比,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基建投资和后期运维费用较低,初期硬件投资较大。但长期看来,自动化立体仓库不仅节约了占地面积,更减少了用工数量,降低了企业的仓储费用,提升了物流效率和管理水平。
近年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各行业的规模化企业实力增强,对自动仓储系统的需求总量越来越大、类型越来越多。自动化立体库也呈现出了存储单元微型化、SKU多样化、功能组合和作业速度高速化等趋势。随着国内物流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自动化立体仓库设备也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从设备商向系统集成商演变
智能物流装备市场包含了规划设计、软件开发、设备生产、现场安装、售后服务等价值链。目前,我国从事物流系统集成的企业主要由物流装备供应商和物流系统集成商组成,并呈现出充分竞争的态势。
物流系统集成商主要有两种演进路线:一部分是由物流装备生产厂家发展而来,这类企业的硬件技术较强,比如大福、德马泰克、昆船集团等;另一部分是从物流系统信息化服务商进化,这类企业在软件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以swisslog为典型代表。演进路线一要求硬件设备具有技术和质量的优势,演进路线二则对软件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欧洲和日本在物流系统集成的硬件设备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且从全球巨头的进化过程来看,都是从设备厂商逐渐成长为系统集成商。
目前国内的物流装备上市公司中,新松机器人、东杰智能及天奇股份均为典型的系统集成商。与设备供应商相比,集成商的毛利率更高。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具备系统集成能力的企业由于业务范围更宽,涉足下游行业更广,也更具成长空间。
关键词:商业智能 管理软件 ERP 企业信息化 管理信息系统
一、商务智能的概念
商务智能指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数据进行系统地储存和管理,并通过各种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对客户数据进行分析,提供各种分析报告,如客户价值评价、客户满意度评价、服务质量评价、营销效果评价、未来市场需求等,为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提供决策信息。“商务智能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管理和分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商务数据和信息,创造和累计商务知识和见解,改善商务决策水平,采取有效的商务行动,完善各种商务流程,提升各方面商务绩效,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智慧和能力。”
二、商务智能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商业智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其中包括金融、电信、保险、能源、零售、政府等行业的决策者,商务智能将成为这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最近接连几起的收购案例使几家国际软件巨头在商务智能领域的实力差距减小, 目前在市场份额上还不存在占有绝对领导地位的商务智能厂商。一些规模较小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公司利用软件巨头收购整合、无暇创新的机会,在商务智能领域也将占一席之地。在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竞争压力的综合作用下,商务智能市场将由低端应用向高端应用拓展,由大企业的应用向中小企业的应用拓展,由单独应用转向各种应用系统的融合。
三、商务智能在国内应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起步较国外很晚商务智能在国外已有一段比较长的历史。而国内往往靠经验决策,不是以真实的数据为依据作出更好决策。但是这是决策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缺乏理性的缺点。比起国外,国内这种只依靠经验的做法已经落后了。一些银行也开始采用商务智能系统,比如工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但是应用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随着国内企业信息化趋向成熟,有将近一半的企业已经进行了整体信息化系统的搭建。但所谓整体信息化的建设还只是理论上的,信息化比较完善的部门依然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而对于信息化比较成熟的企业来说,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量业务数据的分析,还有知识在企业内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共享。同时,商务智能将不再是简单的查询和报表,而成为集数据整合、分析和应用于一体的平台,它需要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把数据转换成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可以预见,商务智能将成为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是国内不同规模的企业应用商务智能的差距拉大。目前国内各行业商务智能的发展水平仍是参差不齐,不同规模的企业应用商务智能的差距也在拉大。商务智能在国内的发展呈现区域以及行业的分布不均。在区域上,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商务智能软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在行业上,电信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由于资金雄厚,信息化起步早,一些大型管理信息系统,例如ERP、CRM和SCM的使用已经为商务智能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这些企业很多都建立了部门级数据集市以及简单的前端展示系统,正继续向企业级的商务智能应用发展。此外,目前国内市场应用商务智能的企业并不多,应用深入的企业更少,成熟、专业的商务智能实施顾问短缺。
商务智能在行业内也存在差距,中小企业的规模小,信息化起步较晚,因而历史数据积累较少,它们更加关注的是企业当前运营的数据,因此商务智能的普及率仍然不高。面对行业的竞争加剧,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需要商务智能提供市场分析、战略定位等关键信息。然而,商务智能在中小企业中的需求已经引起商务智能供应商的关注,BusinessObjects(SAP)等行业领先者已经着手为中小企业打造解决方案,迎合该类用户在资金预算方面的要求。
三是商务智能在国内的普及还需时日。随着国内商务智能市场的逐步发展,用户日趋理性,传统行业中精通商务智能的人才越来越多,商务智能的发展已经变得更加务实、稳定。商务智能已被认为是把数据转化为知识并服务于企业决策的工具,而这种认识的加深,将促进商务智能的发展。但因为技术、观念和管理水平的相对落后,商务智能的普及还需要较长时间。
四是商务智能市场供应商有待成长。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商务智能市场,这与商务智能领域潜在的市场增长是分不开的。国际商务智能厂商较早认识到商务智能的潜力,占据了先入者的优势。最近几年这些厂商通过并购不断完善自身产品线,实现业务的快速扩张,面向各种行业不断推出新的解决方案,在商务智能市场上占据大多数的份额。这些国际商务智能提供商在过去的几年里,纷纷进入中国,不断加强了国内市场的投入。
总之,随着商务智能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用户认知度的提升,商务智能在国内呈现出“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的趋势,而交通、能源、电信、电子政务的建设,为商务智能软件的推广和应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外,虽然大型企业依然是商务智能的应用主体,但中小企业的商务智能应用需求也开始释放。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商务智能系统的期望也远远不是了解阶段,他们的加入必将成为中国商务智能市场的生力军。因此,各大商务智能厂商已经开发出适合中小企业应用的商务智能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40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B2B改变了制造业交易方式,B2C、C2C则改变了零售业销售方式,且改变了人们消费生活方式, 但B2B、B2C、C2C市场相对成熟,且客户产品体验诉求及产品服务诉求日渐高涨,这是冷冰冰的物流所无法带来的消费满足感。在此环境下O2O的兴起,并显示出巨大市场潜力。于此同时,移动设备的快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为O2O模式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移动分析公司Flurry预测,在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的智能手机使用量将超过美国。据Flurry的估计,中国有1.67亿智能设备活跃,目前中国智能手机增长速度接近300%。基于IOS和Android的各种手机应用层出不穷。移动商务由此产生。
一、O2O模式与移动电子商务内涵
所谓O2O(online to offline)是指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线下去,即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产品和服务,且到线下实体店去享受服务。O2O和B2C相比,将线上线下的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助关系,是真正促进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有效途径。将务实的体验与服务融入电子商务中,这样既满足了消费者便捷,实惠、体验需求的同时,也为商家带动销量增加了收益。
移动商务则是指通过移动通讯技术,利用移动数字终端进行的商务活动。相比传统电子商务,其具有其明显的优势。首先,移动商务具有广泛存在性,移动商务的用户可不断地变换位置,没有位置限制。所以移动商务是不受时间不受地点(只要有手机信号)限制的商务活动。其次,移动商务能提供充分个性化体验,服务对象一般都是使用个人手机的终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爱好定制相应的服务和信息,这充分满足用户体验。最后,移动商务具有使用便携性,用户使用的移动终端非常方便携带,同时移动支付方便快捷且成本较低,操作简单。目前我国移动商务模式主要由以通信运营商主导的移动商务、有手机淘宝、手机当当等主导的移动商务、以软件提供商主导的移动商务等所构成。
基于O2O模式的移动电子商务则是指利用便携式智能终端,随时随地在线上浏览优惠实用信息购买产品或服务,在线下享受服务。用户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随时获知周边优惠信息。
二、LBS技术在O2O模式的移动商务的运用
LBS是指基于位置的服务: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或外部定位方式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即地理坐标,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服务。LBS系统由定位系统、移动服务中心、通信网络及移动智能终端四部分所组成。时下正兴的网络签到便是这样一种系统。当用户通过移动设备在互联网上签到申请信息后,这一信息由被移动服务中心所接受,在被移动服务中心审核通过后,服务中心便会根据所掌握的位置信息向用户移动智能终端发送路线图、周边服务等内容。
把商品通过物流送到消费者面前的传统电子商务已趋成熟,未来电子商务改变的将是生活服务业,LBS技术与O2O模式的结合便是针对生活服务业务。比如消费者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找一家酒店。他可以用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发送位置消息,便通过终端上的第三方服务应用软件来获取位置周边服务信息,通过网上浏览对比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酒店,然后在线购买产品或服务,线下去享受服务。近日,阿里巴巴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公司发行的优先股和普通股,便是为了一方面,从PC端向无线购物转移(流量、数据),在无线端再造一个淘宝,另一方面,围绕购物及其延伸的泛生活领域,打造应用场景,通过用户和大数据的推动,完善整个移动互联网链条。
三、数据挖掘与精准营销
基于LBS技术的业务模式要对商家所能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在商务平台上展示出来以供用户选择。这需要大量数据的挖掘。数据挖掘是通过挖掘数据仓库中存储的大量数据,从中发现有意义的新的关联模式和趋势的过程。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数据挖掘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信息处理技术,其特点主要是对商业数据库中的大量业务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其他模型化处理,以从中提取支撑商业决策的关键性数据。电子商务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以从这些数据中发现对市场分析及预测有益的信息。以便提高管理者决策准确度。对电子商务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数据主要来自客户的背景信息(此部分信息主要来源于客户的注册信息)、网站浏览者的点击流(此部分数据主要用于考察客户的行为表现)。然后分析客户的访问行为信息,使客户访问的有关联的信息进行直接连接,主动向客户推荐商品,帮助客户便捷地找到感兴趣的商品。一方面可根据客户当前购物车中的物品,向客户推荐一些相关的物品,另一方面也可根据客户的注册信息和订单纪录,分析客户购买偏好,向客户显示那些可能引起客户兴趣的新商品,留住客户。
通过数据分析,商家可通过O2O模式下的精准营销,向移动用户发送准确适用信息,提高客户粘性,掌握大量顾客消费资源。顾客则可获取更全面、更实用的周边商家信息。
四、结束语
线上虚拟经济与线下实体店面想融合的商业模式O2O的兴起,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产品体验的机会,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服务体验。其让无法通过物流打包的生活服务业(如餐饮、咖啡馆等)得以进入电子商务。基于O2O模式的移动电子商务则使人们生活更便捷。
参考文献:
[1]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03).
[2]汪应洛.中国移动商务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展望[J].信息系统学报,2008.
[3]孙建昆.线下到线上:另一种O2O的思考[J].互联网周刊,2011(08).
1食品安全风险管理
1.1责任定位可追溯系统具有向前追溯性,对于生产过程中所检测出的不合格产品,可以有效地追溯到原料来源。屠宰加工企业L生产中,生产与品质检测同步进行,但是,部分理化检测指标,如莱克多巴胺、盐酸克伦特罗采用酶标仪检测,取样送检90min后才能出结果,进行检测同时,生产线上的猪肉胴体,继续加工,待检测完成后,若有疑似不合格产品,则快速找到相对应的猪胴体,进行复检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在产品出厂后的流通过程中,通过行车记录仪和相关的温度控制措施和数据收集设备,也能够有效地对物流所产生的责任进行定位,保障产品的品质。
1.2产品召回可追溯系统同时具有向后追踪性,一旦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企业能够利用可追溯系统将不合格产品快速予以召回,确保不合格的食品较少进入消费环节和尽可能减少产生的危害,召回速度和精确性是影响食品安全风险发生时的危机应对和处理成效的主要因素,快速的应对可减小赔偿的损失,以及其他连带的责任,召回对可追溯信息的深度和精度要求较高,对宽度要求较小。
1.3品质预测可追溯系统已经从食品出现问题时通过查询追溯信息定位,发展到通过系统建模、预测食品品质等。食品品质预测对于数据的连续性和可追溯宽度要求较高,目前企业实施可追溯处于初级阶段,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实现品质预测功能。在大数据发展的趋势之下,通过企业实际生产中所产生的全数据,构建供应链动态条件下的品质预测模型,更好地防患于未然,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产生,实现食品供应链过程中品质预测与控制,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与供应链透明度,主要货架期预测模型所示。
2生产加工过程管理
2.1原料结算目前屠宰企业普遍采用宰后结算法,屠宰企业L的生猪原料宰后检测合格、等级认定完毕,方可财务结算。结算所需要的数据包括猪胴体、猪头、猪皮的质量,以及相应的质量指标,如猪胴体的评级。这就要求生产线上连续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区分每一批次或每一独立供应商的原料,其中由于猪胴体由于涉及评级,其可追溯精度为0.5头猪。质检完成后,企业对合格的原料进行结算,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对瘦肉精检测超标的猪进行销毁,可追溯体系与公司信息化管理的融合,实现了生产过程监控、宰后结算依据等功能。
2.2生产测算产品出率和生产过程损耗是企业生产测算的两个重要的方面,产品出率是衡量投入产出比的重要指标,在屠宰企业L中往往用均重进行衡量,由于不同的品种的原料,对产品的出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实现供给与原料采购的平衡,这个环节必须靠生产测算中的产品出率来保证,例如4号肉的出率、板油的出率等。生产测算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损耗测定,例如红条修割过程中的损耗、碎肉的产生等,以及在加工过程中的损耗,包括预冷损耗、库存损耗、物流损耗,都需要依靠可追溯所产生的信息进行测算和分析。
2.3物流管理生鲜猪肉经过物流运送才能达到销售地点。在物流运送过程中,物流车厢温度波动、运送的距离都会对产品的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追溯对物流过程中的温控措施,结合GPS定位,达到物流过程中的控制,在可追溯的进一步的发展中,可追溯系统将把产品的环境因素更好地结合到物流管理中,达到对产品的全面管理。
2.4库存管理由于生鲜类产品库存过程中损耗较大,猪胴体损耗约为0.6%/d,因此库存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屠宰企业根据订单确定原料收购的种类和数量,按照订单生产相应的白条、红条和分割产品,产品又分为鲜品和冻品,可追溯的性能越高越能够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和产品的对应性相对较高,尽可能地减少库存的数量和库存的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损耗,同时库存量和库存时间的减少也能够保障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消费者,从而保障产品的质量。
3技术创新与经营决策
3.1产品研发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不同的加工工艺对产品的出率和质量都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内部的可追溯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的结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了有效的管控和数据积累,对于不同的操作方法能够有效的分析,通过可追溯系统获取的市场数据研发新产品、对原有的产品加工方法进行工艺改进,优化生产方案。
3.2市场分析不同的销售地区、不同的市场渠道,如商超、批发市场和专卖店等,所销售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具有差异性,三大市场渠道由于所针对的消费群体不同,对产品的需求具有偏好性,通过可追溯系统可以深入分析在时间序列上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市场需求,进而达到优化生产配置提高订单量的作用,同时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反馈产品信息。
3.3利润测算
由于价格的波动,不同产品组合对企业的整体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价格的波动包括原料价格的波动和产品价格的波动,原料价格的波动又包括各产地的不同价格和不同品种生猪的价格,合理的原料组合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利润,这就需要提供相对完备的不同原料品种的出率数据库,和现场生产实时数据,进一步比较两者的匹配度,导入价格后达到有效预测利润。
二、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企业建立可追溯系统不仅能够通过事后追查与召回、事前预测与控制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同时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内部的数字化管理,在生产加工过程管理、技术创新与经营决策等方面均有潜在的收益。可追溯的数字化管理对可追溯的精确度要求较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追溯系统功能由最初的食品信息记录查询逐步转向集成多种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这对可追溯宽度亦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大数据技术,可追溯系统能够为质量安全管理人员与监管部门提供辅决策支持,可追溯系统功能从简单信息记录向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支持拓展是其发展趋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并通过可追溯体系实现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外部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