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价值范文

时间:2023-06-18 10:25: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师职业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师职业价值

篇1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是人心灵深处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对研究组织行为是很重要的。在教师职业群体中,价值观的研究也很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价值观是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教育体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在价值和行为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程度,增强他们与学校的心理契约是值得各方关注的问题。从组织与行为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对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激励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职业价值观反映教师的需要

1.1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内涵。职业价值观即个体关于职业行为及在职业环境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由此不难理解教师职业价值观就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然而教师职业承担的是育人工作,育人职业与其他职业比较有两大特殊性,一是,它很重要,二是,它很困难。其重要性在于:对个人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一个人成长为真正的人;对社会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前进培养出所需的人才。其困难性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是物,人是有主体性的存在者,是有意识有意志有情感的“万物之灵”。这就使教育职业具有了特殊的难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名言,就是对这种难度的描绘。这两个特点表明了教育事业意义重大,非同小可,它既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和人生道路,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

1.2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构成。由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知道,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需求,即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即看重这一职业的什么方面,也就是想从职业中获得什么,也可以说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状态。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因素很多,经心理学的研究者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构,如袁立新(1994)编制了教师职业价值观三维度问卷,分别为心理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教师的职业活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

经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等。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袁立新发现女教师比男教师更重视物质因素,而男教师则比女教师更重视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意义冈。有学者为性别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一种理论认为职业价值观形成于受雇前的社会化经验,如女性被教成重视社会关系,而男性被教成重视成就和竞争,男性和女性的这种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差异。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职业经验造成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女性多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报酬的职业,由于这种职业经验使得女性的职业价值观接近于蓝领工人,重视职业的外在报酬。但所有的现象表明教师职业价值观确实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男教师和女教师在看重职业的哪些方面上存在差异。

还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会因年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袁立新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年龄差异,虽然老中青年教师都突出追求职业中的心理满足,但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还是有所不同,青年教师更强调心理与精神因素的需要而相对地淡薄物质因素,中老年教师则较重视物质因素而较淡薄精神因素。台湾的研究中还发现教龄、学历、学校规模及学校所在地也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功能

教师的教学活动会受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人对职业的认知,而教师的职业接触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群体,一旦有了偏差,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的行为示范,形成偏差的价值观。很多实证研究已经显示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职业绩效、组织承诺、教学行为等都存在相关。如陈瑞惠(1991)用问卷法调查台湾570名私立高中教师发现职业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压力对教师的组织承诺有显著预测力。黄建安(1993)用问卷法研究发现国小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胡坚(2004)用层级回归分析了高效教师职业价值观与任务绩效间的关系发现,职业价值观中的自我成长取向、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以及总体职业价值观对教师任务绩效各方面有显著解释力,尤其是教学成就和教学投人这两个任务绩效因素主要受自我成长取向和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等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工作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实际的工作绩效,即不同职业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这些研究都验证了职业价值观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导向。

4.启示与建议

4.1充分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所反应的需要。由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可以看出教师的需要,对物质的需求虽然还存在,但并不是教师从事该行业唯一的需求,有很多内在的需要,如成长取向、人际需求、成就需要等心理与精神需求都是很重要的方面,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这些需求,为他们提供机会获得满足,如可以给教师提供进修或者是教师之间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会议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周末联谊活动,有研究显示,员工之所以愿意留在目前的单位继续工作,有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留恋他们周围的要好同事,正是这些非正式团体组织给了他们情感上的归属感,使得他们的留职意愿很强。总之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了解教师的需要,尽可能的去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能量。

篇2

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感受始终与特定条件中的特定个体相联系。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和支撑下,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够抵御外界各种利益的诱惑与挑战。

教师劳动的教育性、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与长期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基于教师角色,对教师职业的工作价值、职业判断、道德规范等所持的看法与观点。它反映了教师的信念、理想和追求,并通过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是不同的。

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贝拉等人,根据个体对职业在生活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个体对职业的感觉以及在职业中的行为和个体期望通过职业实现的目标三方面为标准,首次对职业价值观提出三分法――谋生价值观、工作价值观和事业价值观。随后心理学家艾米・文斯尼斯基和他的同事又对职业价值观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事业和使命感。持谋生价值观的人所追求的职业目标是经济收益和物质回报;持工作价值观的人主要追求个人发展,表现为职位、地位、权利、名誉等的提升;持事业价值观的人看重职业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一、谋生取向

持谋生取向的教师,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产生经济收入与物质回报。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解决生存问题是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其工作的首要功能。人的一切需要都源于生存和发展,可以把人的需要归为两大类: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比发展需要强烈,发展需要则比生存需要淡泊。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不论他如何淡漠生存而注重发展,他也必须注重生存;因为没有生存,何谈发展呢?正如管仲在《 管子 》中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恩格斯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中说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1]

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生活又不能仅仅只有这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存在形式,也同时是幸福生活的存在条件。幸福的基础是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物质生活不解决就专门谈论精神生活,只是空谈。人们首先需要吃、穿、住来维持自己的肉体生命,然后才能从事精神生产活动。也就是说,物质生活状况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一定的物质财富是幸福的条件,但是只有物质财富还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例如,很多教师在工作几年后便产生职业倦怠,甚至有些离开教师行业,大多都因为感到自己的工作压力大,在工作中得不到满足感和愉悦感,每天都盼着课程快快结束,这部分人并没有真心热爱教师职业,尽管他们获得了相应的物质报酬,但是精神上的枯竭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教师正常的职业生活,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人只有把握好物质追求的分寸,超越物质桎梏,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统一起来,做到物质享受上的适度,精神追求上的充实,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马斯洛看来,幸福从根本上说是个人对其自身的需要及其满足状况的一种主观感受。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人感到幸福是因为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享受,幸福是人在精神上获得的一种满足感。个体幸福与否,主要不是受组织或工作情境中的“客观”特征的影响,而是受人们对这些客观特征的“主观”知觉与解释的影响,而自我参考架构即职业价值观又会影响个体的知觉与解释过程。若只注重教师职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这样的幸福感也只是低级的幸福感,是一种物质的幸福感,这样的教师在工作中易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工作本身并不能带给他们任何职业幸福感。教师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才能教书育人,但是他决不应该只是为了挣钱而生活,为了挣钱而教书育人。故不能把教师职业仅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教育者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在精神上、物质上获得双重满足。

二、工作取向

工作取向的教师,除了注重积累财富外,其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个人的发展,包括职位的晋升、权利的获得、声望的提高、地位的上升等。这种类型的教师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升职机会,以便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最终实现个人的发展。持此种价值观的教师所追求的是权力、荣誉、和谐的人际等人际幸福。对于生存已经不成问题的人来说,高级的、精神的需要满足价值大于低级的、物质的需要满足价值,他应该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应该选取更高层次的幸福,不能仅满足于享受低层次的幸福。在他们的一生中,事业上的每一步新进展都使其精神上的幸福感得到升华。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是从创造性事业中获得的全部享受。持这类价值观的教师,会为自己谋得事业上发展的目标做出尽量好的工作表现。他们努力的方向与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一样的,愿意为了学校的发展付出与贡献自身的力量。相比谋生取向的教师,工作取向的教师工作投入度深,工作干劲足,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有较好的工作满意度与归属感,在工作中会感受到较大的幸福感。追求人际幸福的教师的幸福感不如精神幸福高级,但是要比满足自己口腹之需的物质幸福要高级。

三、事业取向

事业型的教师会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教育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事业型教师以教育为人生的使命、以教育为事业与乐趣、以教育为最大的情感依托与精神寄寓。充分追求职业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把精神追求作为自我实现的主要方式和目的。自我实现的人把工作当作使命,对这类人来说工作是令人兴奋的,充满乐趣的。他们对工作感兴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相比前两种类型而言,他们工作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热爱这份工作。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能达成自我实现。一个人在满足和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过程中是渐进的、不间断的、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那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也是持久的。马斯洛说过:“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安全需要的满足最多只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2] 尽管幸福是具有主观性的,但是一个人究竟能否获得幸福的感觉,并不以他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必然取决于他的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是否得到实现和其生存发展是否达到了某种完满。对于事业型教师来说,能够得到真心的尊重,学生通过听他的课学习到了知识,充实了头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那么他的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就得到了真实的实现,他的教师生涯就达到了某种真实的完满。持此种价值观的教师所获得的幸福是高级的精神幸福,其所产生的价值也远大于物质幸福和人际幸福。

自教师职业产生以来,教师职业生活都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人生价值观的主要成分,教师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价值取向。随着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不断重视,教师这一职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发展态势,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职业重新认识和定位。从谋生这一层面上来讲,教师职业只是从业者一种求得生存的工具;可是从较高层次的角度来讲,其在教学活动中具备专业特长与教学技能,是一种专业化的人才。因此,教师作为高素质的人才有必要对自己职业的认识上升到较高层次。所以,教师可以从自我职业价值观的提升来提高自我的幸福体验,促使其更积极、幸福地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篇3

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个体或群体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关于教师工作意义和价值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导向作用的观念体系。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过程,有其发展的条件、心理过程和发展历程。

一、教师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师具有社会人和职业人双重身份。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不仅受教师职业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诸多因素和自身特质的影响和制约。

1.外在社会因素

(1)政治经济的影响

职业价值观不仅反映个体的职业生活,也是对当代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我国正处于政治格局相对稳定、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变革时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观念系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主义不再是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多元化发展趋势。无可否认,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薪酬及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国家政策法规保障教师地位与待遇的同时,也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与看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合法化使教师在为教育事业付出的同时,把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必然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念。

(2)社会文化的熏陶

古今中外文化深刻影响人的思想观念。“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为特定的文化氛围所造就”[1]。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在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共同意识与思想形态,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别。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行为习惯等精神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在文化的代际传递过程中,以个人的认知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念。

自古以来,中国和谐的集体主义文化崇尚奉献和人际和谐,教师更是注重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敬业奉献精神。中国是一个明显的不确定性规避高的社会,追求稳定、安居乐业的文化思想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及职业价值观,这正是多年来教师等事业单位的职业吸引力所在。西方个人本位主义文化倡导彰显自我、追求功利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嬗变,教师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3)入职前后的专业教育培养

教师对职业的价值理解源于教师职前的师范专业培养和职后的工作实践与在职培训等。个体在中小学阶段虽然与教师们朝夕相处,但由于立场和目标不同,对教师职业及价值的理解是浅显的、被动的,师范生进入师范院校后通过专业学习才真正开始了解教师及其职业价值。师范院校的教师专业培养与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方式。教师个体在学生时代的职业价值观已基本形成,但是未经过教学实践和体验,更趋向于理想化和模糊化。

教师只有体验了工作经历,才会了解自己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理想是什么。仅有感性体验也无法上升为职业价值观,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经过反复的体验与反思,逐步内化形成稳定、成熟的教师职业价值观。

(4)大众媒体的导向

大众媒体是向社会成员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网络、书籍、电视、报纸、杂志等是当今社会常用的传媒工具。大众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不同的价值取向[2]。个人不仅感悟着信息的文化艺术与魅力,也会依据自身需求汲取一定的观念融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传媒因其属性和目标不同所宣传的价值观必有正、负面之别,当今媒体的低俗化、信息多元化和虚假化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3]。个体在接受信息过程中,若不作理性判断而全盘接受,必然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大众媒体对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教师个体在师范学校中通过博览相关的教育书籍、杂志、网站等关注教师职业方面的信息,定会将一些传媒信息思想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认知和择业观等。教师入职后,一些关于教师的报道更是影响着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的定位。媒体过多关注教师形象的负面报道,加大教师的职业压力,降低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感和成就感,压抑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各界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严以律己,爱岗敬业,另一方面却指责教师管理学生权限中的无奈与尴尬,这些都会造成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迷茫,对教育精神的消解。

(5)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首要环境,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的经济、地位、教养方式、家庭关系气氛、父母的职业与文化素养等因素都是影响个人职业价值观形成的条件。父母的职业状况直接影响家庭的经济水平,从而影响到子女教育的投入和学业、能力培养程度以及子女的择业观。调查表明父亲是工农等中下层职业的中小学教师人数过半,父亲职业处于中上层地位的教师仅占4%。教师的社会声望高、职业稳定、工作体面等观念是工农阶层的家庭传递给子女的价值观念。

2.内在个人因素

(1)职业需要

职业需要指个人在工作中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一切职业行为的源泉与动力。个体职业价值观反映其职业需要,个体的职业需要与其职业价值观呈对应关系,物质需要强烈的人其职业价值观必然体现出对外在薪酬福利的重视;精神性职业需求对应于自我价值、成就的展现。

(2)个性品质

人的个性品质是影响其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同一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兄弟姐妹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一单位的同事持有截然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均能体现出不同个性特征的人的职业价值观是有所差异的。个性品质指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特性,表现为个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气质是先天性的反映个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度和指向性。个人的气质影响职业活动的效率和性质,性格外向、思维敏捷、善于交际、沉着冷静、活泼热情的人更适合做教师工作,这种气质的教师更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性格是个人在面对现实中一切事物时所持有的稳定态度和习惯方式的心理特征,相比气质,性格更趋向于后天影响而成的,外向性格的教师能更好地适应教师的职业生活,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教师在具有一般能力基础上需要具备胜任教师工作的特殊职业能力,如言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往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和反思能力等。工作态度促进工作能力的发展,而基本的职业能力又是影响工作价值观各方面的基础。若不具备教师职业要求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仅有教学热情,恐怕也会事倍功半,出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局面。

(3)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前提因素。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事物的心理倾向,是活动成功的关键条件。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认为,职业兴趣是促进职业活动的内部动力,员工对所干工作感兴趣,能更快适应职业角色与环境,以积极态度投入工作,更能发挥个人的潜力,促进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师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心理历程

教师个体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是教师在对职业价值的不断感悟、理解、体验、反思中形成的,是对工作中价值与价值观念的内化和外显变化发展过程。教师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心理变化过程可以概括为职业价值感知与领悟、职业价值判断与选择、职业价值内化与整合、职业行为外化与反馈等。

1.职业价值感知与领悟

价值感悟是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感知和领悟,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初步阶段,感知是价值心理活动的基础。教师个体通过系统学习教育学专业知识、教学见习和职业价值观教育,理解教师的职业意义,进入教师行业后,了解和熟悉教师工作状况,基于个体需求、兴趣和个性品质有差别地感知教师的工作意义与价值,价值理解是在感知基础上,教师主观意识上对价值关系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透过价值行为分析职业价值的深层内涵。

2.职业价值判断与认同

价值判断是价值主体依据个体的价值需求和价值理解对价值关系的比较分析,并筛选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对价值关系的赞成与遵从。教师个体在工作中会依据自身的职业需求,选择和认同既符合社会需求也符合自身利益的价值取向,将其融入自身的价值观体系中,反之,教师个体并不认同的价值观念会受到抵触或排斥。

3.职业价值内化与整合

内化“是个体将某种观念、标准或态度转化到自身观念系统中的心理过程”[4]。整合是将转化为个体内部的观念、信息加工消化提升,或以另一种组合方式融入到主体的思想体系中的过程。教师个体对于所认同的职业价值教育或自身体验的职业价值观内化到个体已有的价值观体系中,与已有的价值观不断调整融合为教师个体心理体系的一部分[2]。

4.职业行为外化与反馈

职业价值观对个体的工作行为具有指引导向功能。内化的价值结果由价值主体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价值行为表现出来,否则,无外化行为的内化过程是失败的、无意义的。教师个体内化与整合的职业价值观指导教师的职业行为,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表现。教师的职业行为既是对其职业价值观的外化与饯行,反过来又是对职业价值观的反馈与强化。

三、教师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阶段

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必然经历一个由产生到形成发展的长期的过程,是教师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成的。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需经历一个由产生到形成及发展的阶段,大致分以下阶段。

1.朦胧期

儿童时期的职业向往与意愿是想象的、易变的。由于儿童的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的不健全,儿童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不清,仅从父母、老师及重要他人的职业表现来获得其职业意识。教师职业是儿童接触最多的职业之一。教师在儿童心中的形象趋向于美化和神化,教师的权威令儿童羡慕,教师是儿童憧憬的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教师的向往因多种原因逐渐退却,直至平淡。

2.萌生期

处于青少年时期,个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获得一定的发展,对职业特性的认知和价值理解有了初步的发展,出现萌芽状态的职业价值观,此时的初高中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处于自然状态,了解教师职业的外在特征却不能客观分析教师的职业价值,重要事件和重要他人都可能激发青少年对某种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3.形成期

高中后期和大学时期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填报志愿和专业的抉择,也意味着就业方向的选择。个人基于择业需求重视对职业的认知,青少年的认知思维水平和自我意识能力也有所提高,有一定的能力对职业价值做出客观的判断与分析,结合自身的兴趣、个性特征和自我需求开始理性认识职业价值关系及其意义。对于师范大学生而言,系统化学习教育学专业知识、教学实习等都是形成教师职业价值观的过程,再经过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的理论指导,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

4.稳定期

进入教师队伍中的年轻教师和新手教师,经过师范学校的系统化教育和入职前的岗位培训,对教师职业价值也有所了解,但未经过教育教学实践,其职业价值观趋向于理想化,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工作,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都已趋于成熟,对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支配作用。教师职后形成的职业价值观趋于稳定成熟,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或改变。

参考文献

[1] 许苏民.文化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 周莉.论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05(05).

篇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文化传承、教书育人使命的专业人员。教师对其职业的价值认识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其教育行为和工作成效。因此,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对于教师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所用问卷是由赵伶俐教授等负责编制的《重庆市女性特质及素质调查》调查问卷(女士卷)》,统计所用数据均源于“重庆女性特质研究”检验数据库。调查对象为重庆高校女教师,对这一被试群体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职业价值观方面由职业优势、职业自评和职业他评三个维度构成,每份问卷都统一编号,并按照统一标准对资料进行审核、编码并输人计算机,结果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这里的职业价值观包括对职业优势、职业自评和职业他评的调查分析。

3.1 职业优势

在“你认为什么样的职业或角色更能够发挥女性的优势”一题中,重庆市高校女教师选择最多的三项是:白领(82.1%)教师(75%)和艺术(46.4%),而重庆女性选择最多的三项也是教师(60.7%)、白领(56.1%)和艺术(52.4%),事实也表明了在教师、白领和艺术家中,女性确实有着比男性更好的自然优势。

3.2 关于职业优势的差异分析

第一, 年龄段不同的教师对女性职业优势看法的差异。30-39岁的女性教师较多的认为教师职业更能发挥女性的优势。而30-39岁的女性教师和23-29岁的相比,较多的认为教师职业更能发挥女性优势,因为30-39岁的女性教师更有教学经验,也处于事业的高峰期,因此选择教师职业的更多一些。

第二,工龄不同的教师对女性职业优势看法的差异: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工龄为11-19年的女性教师较多的认为教师职业更能发挥女性优势。而工龄为11-19年的女性教师和工龄为30年以上的女性教师在教师职业更能发挥女性优势一题上存在显著差异,工龄为11-19年的女性教师在教学上更加娴熟,更有教学经验,而工龄为30年以上的女性教师可能对教师职业已经疲倦,因此选择率要低一些。

3.3 对职业优势和职业自评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在职业优势和职业自评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认为教师职业更能够发挥女性优势的和选择认为教师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呈正相关,和选择“不太适合”自己的呈负相关。这说明女性对职业优势的判断会影响到对自己职业的评价,若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所理想的职业有背离,则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

3.4职业自评和职业他评

对“你认为你的职业和角色是否适合自己”一题女性高校教师的选择“比较适合”的最多,占到71.4% ,而在职业他评“他人经常评价您对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一题中,选择“比较胜任”的最多,占到60.7%,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62,并且在0.05水平上相关显著。这些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评价还是比较准确客观的,而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评价,往往都是通过自己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成绩反映的,他人也是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上对其作出评价的,进一步说明了教师对职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成绩。

4 讨论与建议

从对“认为教师职业或角色更能够发挥女性的优势”和职业自评之间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要热爱教师职业,才能更好的从事教育事业。因此在进行教师资格的考核时,应加强考核制度,保证每个教师都是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

从对“年龄段不同的教师对女性职业优势看法的差异”以及“工龄不同的教师对女性职业优势看法的差异”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年龄在30-39以及工龄在11-19年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更能发挥女性优势,即这些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较其他教师高,因此,学校就应重点培养这些教师,加强对这些教师的培训,以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篇5

“5.12”大地震折射出了许多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暴露了个别人性的丑陋。“范跑跑”之言行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反例,作为一名教师,他不但不以自己的言行为耻,反而大肆喧嚷。更有甚者是,还有媒体竟然给予他这个机会。这不得不让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们,再次反思:当代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到底应具有怎样的“个人价值观”及“教师职业价值观”等问题了。

1.思考一:关于教师的个人价值观问题

人的价值观是人们永远值得探讨研究的话题。理论上,人的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等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它位居整个人性之首,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和理解等,支配着人们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当代社会系统步调一致,和谐融合;错误的价值观则导致当代社会系统各行其是,分崩离析。不同的社会背景,人们的价值观取向有所不同,但是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都能和主流社会的价值目标趋于一致,或者说,都有正确的价值观,这主要归功于各个时期、各个社会背景下的社会教育使然。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小在特定的环境影响和不断的教育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人的价值观形成主要依靠于环境教育和自我生活的体验。当一个人还没有成长为具有独立分析、判断是非能力时,他的价值观形成很大程度地受环境教育因素影响着。这里的“环境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就社会教育而言,对于从事社会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教育管理者来说,就必然肩负着社会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引导并使其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否则,教育教学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

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发展变化迅猛,各种信息、思潮、观念激烈碰撞着,难免造成一些人的思想情绪浮藻、难变是非,甚至造成有些人的价值观念迷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名合格教师,自身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明辨是非,不断完善自我。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念都存在问题,有如“范跑跑”之类,当遭遇突发事故或灾难时,弃学生于不顾,或者完全丧失了教师的本性与美德,那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又怎样来完成“教书育人”工作呢?“教书育人”是一项严肃而神圣的工作,社会寄予了教师很大的期望值。这也给教师提出了超于一般普通人更高的价值观念要求。教师的言行,不仅反映出其个体的人性修养与价值观念,还体现出其作为“教师”角色的基本素质水平,也是学生言行的一种“参照物”。因此,教师要做到不误人子弟的首要标准就是要具有与当代社会同步的正确价值观,并且随着时展变化而不断修正、完善。

2.思考二:关于教师的职业价值观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从事的职业也纷繁复杂,每个人对需要或已从事职业的认识态度也不同,这就产生了不同的职业价值观。这里所说的职业价值观,也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或者,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由于每个人的身心条件、年龄、阅历、受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不同,并且每种职业也有各自的独殊性,因此,不同的人对职业特性的评价和取向也不同,这就形成了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反过来,不同职业岗位对从事本岗位工作的人员也有特定的具体要求。以教师岗位为例,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角色定位,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也有特定的职业要求。据资料所摘,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医学与牙科学院的墙上,就明显挂着教师应奉行的职业价值观:

学问——我们发现、解释和传播促进和复兴健康的新知识;

尊重、同情和关怀——我们应用这些理想来指导我们教导自己的学生、关怀自己的患者,与我们的同事一道工作;

正直——我们履行自己对于患者、学生和同事的责任,保持最高的道德标准;

卓越——我们遵循最高的国际标准从事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对于患者的关怀;

合作——我们在教育、研究和健康保健方面与合作伙伴一道为了更大程度上的社会利益而工作;

管家——我们明智地使用自己的资源。 转贴于

我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因此,教师还必须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与社会责任,从社会角度,确立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以此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不断进取。否则,将失职于教师岗位,发生如“范跑跑”之类行为。

而外,在创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机制下,教师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教师必将成为学生未来成长的参谋与顾问、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等等。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教师理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接受挑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角色定位,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思考三:严格教师资格准入证,强化教师岗位聘任考核制度,剔除各类“范跑跑”之非合格者执教,提高教师队

伍整体素质

近年来,教育界发生了诸多如“范跑跑”类的教师失职、甚至暴力等事件,给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及严重后果。这些现象的发生,除了教师个人缺乏上述所言的价值观等问题外,各学校在师德建设管理上,还存在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首先,个别学校执行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制度不严格。当前各类学校都推行了教师岗位聘任考核制度,对这一制度本身的积极作用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个别学校,特别是那些在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学校,在教师聘用审查、考核过程中,存在着重文凭轻能力、重品牌轻素质的现象,审查流于形式,考核执行不力等。

其次,教师岗位聘任条件中,关于师德方面要求无量化考核内容。各学校的公开招聘教师条件,基本上都是依据《教师法》、《教育法》等有关规定而拟定的。原则基础无误,但是对受聘者的师德或政治思想素质条件,没有做出量化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这给实际审查、考核工作带来难度。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抓好师德建设管理工作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将师德教育岗前培训工作社会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化性质地组织师德教育岗前培训工作,严格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个人档案,作为参加教师岗位聘任的必备条件。

第二,严格教师资格准入证制度,把好“入口关”。学校公开聘用教师时,即要进行教师资格证、学历文凭、过去工作或学习表现等履历审查初选,进入复选后,可增设与师德素养相关的综合答辩测试关,组织相关专家对其进行答辩测试与评审。这样可以综合了解到应聘者的知识、道德修养,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效果远比目前的课堂试讲佳。

第三,强化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制度。一方面,在教师岗位聘任时,切实做到因事设岗、因岗择人、广纳良才,而非因人设岗或走关系路线;另一方面,在执行监督考核工作时,科学量化师德考核指标,非流于形式。

以上是笔者对近年来教育界发生的“范跑跑”之类教师行为的初浅认识。总之,现代教育即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如何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还具有塑造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职能。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完成现代教育任务的核心。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关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各类观点早已见诸报端。正本清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要端正认识,提高修养。

篇6

中小学教师

【论文摘要】随机抽取广州、肇庆、湛江8所学校1355名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考察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职业倦怠的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1)中小学教师价值追求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安全感,最不看重的是管理价值。(2)中小学教师出现显著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在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两个方面表现明显。(3)教师的价值观与教师职业倦怠显著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安全感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管理价值、名利追求价值倾向对教师情绪衰竭影响显著,成就感、智性成长价值追求影响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名利追求、人际关系追求对教师的是非个『生化倦怠有显著预测作用。

一、问题提出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活动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和态度,是个体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任何职业价值观的内涵都是作为职业活动的主体与作为客观环境的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工作价值观是人们对教师职业所赋予的一定看法和意义,是教师自己或他人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是人们对待教师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到诸如社会期望过高、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低等社会因素,学校管理制度、教育评价制度、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等学校因素的影响。即”7.潮口下呱和14FI孤姗但是,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着对环境的反应态度,直接影响着对职业的体验与职业行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是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呢?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急剧转型期,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茶地进行着,教师价值观也在随之出现变化。陈春莲(2009)认为当前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和个体化、规范性和务实性、角色期待趋于理想化等一系列变化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珠江三角地区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为了解这里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倦怠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找到合适的教师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建设途径,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为中小学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广东省广州、湛江和肇庆三市中小学教师的价值观和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当前沿海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广州、湛江和肇庆三市抽取小学8所、初中3所和高中3所,派发问卷1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55份。其中广州市530人,湛江市365人,肇庆市460人;小学521人,初中478人,高中356人;公立学校828人,私立学校527人;男教师617人,女教师738人;本科以下学历T67人,本科学历588人;无职称156人,初级职称447人,中级职称438人,高级职称313人;未婚659人,已婚6%人。

(二)研究工具

1.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

采用伍新春等人修订编制的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测量。}s}ns-zn该量表将教师职业价值观分为名利、管理、人际关系、智性成长、利他、安全感、成就感以及独立性八个维度,量表共56道题。采用5点记分法,极不重要记1分,极重要记5分,得分越高,价值观水平越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2-0.87之间。

2.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采用伍新春等人修订的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对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测量。该问卷由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去个性化三个维度22道题目构成。该量表采用7点分值,从0}6表示出现症状的频次依次增加,得分高表示偏向于该维度所描述的特征。教师倦怠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0.86之间,分半信度在0.780.84之间,再测信度在0.750.76之间,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标准。所有数据用SPSS15.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职业价值观量表采用5分评分法,3分为理论中值,小于3分为处于低价值观状态,大于3分为处于高价值观状态。从职业价值观各因素的分析结果看,除职业价值观中管理追求以外,其余各因素均超过中值,价值观总分也超过中值,表明总体上而言中小学教师在各个维度上均有较高水平的追求。具体在职业价值观的各个维度上,教师价值观中最重视的是成就感和安全感,其次是人际关系与独立性,往后依次是利他、智性成长、名利、管理。

(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1.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采用5分评分法,3分为理论中值,小于3分为处于低倦怠状态,大于3分为处于高倦怠状态。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总分接近理论中值,表明中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从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上看,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教师职业倦怠表现明显,而在非个性化化这个维度上,则教师倦怠水平比较低。

(三)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显著相关(r=0.137,P

通过对职业价值观对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表),职业价值观中的安全感因子是职业倦怠的预测变量,对安全感的价值观追求与职业倦怠呈现显著正相关;职业价值观中的安全感、名利和管理因子是情绪衰竭的预测变量,其中管理因子与情绪衰竭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安全感、名利两个因子和情绪衰竭成显著正相关;成就感、智性成长两个因子是低个人成就感的预测变量,与个人成就感成显著正相关;名利和人际关系因子是非个性化的预测变量,其中名利与非个性化成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与非个性化成显著负相关。

四、讨论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在职业价值观中,教师最重视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安全感,其次是人际关系与独立性,往后依次是利他、智性成长、名利、管理。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教师的评价和期待普遍提高,教师职业也获得更多的尊重,因此成就感是教师职业价值观中比较重视的一个因素。作为教师,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竞争激烈,教师普遍被视为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因此作为教师,可以满足个体的职业安全需求。这与青兴春(2007)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的研究发现教师对安全稳定因子的评价时在各个因子中排名最低的一个,利他奉献因子的排名最高,表明教师在择业时并非追求安全和稳定,而是看重教师职业中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本研究的对象主要处于经济发展的广东地区有关系,在这些地区社会生活节奏快,经济急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活和就业压力等都迫使人们更加看重职业的稳定性和所带来的安全感。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分析

职业倦怠是助人行业中表现明显的一种心理现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主人行业,已有研究指出教师作为从事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在其生涯发展的一定阶段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fs}-as在实际工作中,职业倦怠是教师将其工作付出与回报进行比较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反应,是教师将其工作付出与回报进行比较时出现不平衡的结果,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本研究显示(表2),中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的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特别是在情绪枯竭和低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中度衰竭和高度衰竭的比例较大,表明教师职业衰竭主要体现在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两个方面上。在调查中发现,教师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在遵守纪律、刻苦学习方面的程度比以前的学生差。这主要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大多在娇宠的环境下成长,优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产生一种自我优越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听从老师管教的意识差,教师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他们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处理与纪律有关的工作。同时,由于是独生子女的关系,家长对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关注程度和倾注的心血也比以前大大增加,这都导致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期望大大增加,这些期望或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进而转变为教师所面对的压力。由于教师在教学以外的工作量增加,必然导致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投人都相继减少,影响了教学质量,进而造成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降低。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也不能感受到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便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就会对教学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内心产生一种对工作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降低。

(三)教师职业价值观与教师职业倦怠关系

个体的职业价值观会影响其工作意愿或目标,并进而影响其努力程度与工作表现。职业价值观作为个体的个性心理系统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对于价值取向高的事情,在实现过程中会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增力性,促使人们努力工作,从而产生较高的工作绩效。而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工作中对压力源、工作绩效以及人际关系的感受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及各个因子与教师职业倦怠及各个因子具有显著相关。

价值观的安全感因子与职业倦怠程度和情绪衰竭程度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可知安全感可以作为职业倦怠的预测变量。教师职业观念中对职业安全感的重视程度越高,那么其在工作中就越容易产生衰竭。价值观中的安全感因子、管理因子和名利因子依次进入了职业价值观对情绪衰竭的回归方程,其中安全和名利与情绪衰竭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教师在工作中对安全感和名利越看重,其就越容易产生情绪衰竭。陈春莲(2009)也指出,与以往相比,现在的教师在对职业价值评价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因此教师很容易陷人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不相一致的情境中,对自身工作意义的审视也就出现不可避免的心理困扰,从而容易产生情绪上的衰竭。阎管理因子与情绪衰竭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表明教师在工作中对管理评价越高,就越不容易产生情绪衰竭。

价值观中的成就感和智性成长与职业倦怠中的低个人成就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对成就感和智性成长的职业价值追求可以预测教师职业中个人成就感的降低程度。教师职业是一种创造性职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与时俱进地总结经验,增长知识,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这是作为教师的职业性质所赋予的一种要求,也是大多数教师的追求。但是教师究其劳动形式而言,却是一个重复循环的过程。学生一批一批地换,课程一年一年地教,而且很多教师也承受着升学、职称评定、班级管理等压力,难以达到有较高成就感和获得更高的智性成长的期望,由此容易造成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降低。

教师职业价值观中的名利因子和人际关系因子同为职业倦怠中的非个性化因子的预测变量。名利因子与非个性化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人际关系因子与非个性化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在工作中对越追求名利,便越容易产生非个性化的枯竭行为,而说明如果在工作中重视工作氛围的人际关系,与工作中的同事、上级等关系融洽,有利于减轻职业枯竭程度。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价值观中的功利性、务实性追求是导致职业倦怠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合理地调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五、研究结论

篇7

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世纪的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与其他职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其他事业所不具备的,它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要有较高的灵性与悟性,更要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价值观。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就业活动中对于教师职业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教师职业价值观包括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优劣评价,对教师工作岗位的看法。我选择从事教师职业,即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为社会作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在选择教师职业时就已经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了做一名普通而称职的教师的准备,如何更好的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成为我经常深思的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受学科的制约

我是一名生物教师,我所教的生物科因为不参加中考,所以很容易被学生不重视,甚至是忽视。但我深知生物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其实无论是哪个学科都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发展和职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主阵地。无论你教的是哪一个学科,要想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关键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上好课,让学生喜欢这一学科,主动的参与这一学科的学习。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适应新形势、新发展,这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永恒的追求

现在社会,知识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一名教师,面对一个走向学习化的社会,处在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担当起中学教学的重任,更好的体现出教师的职业价值,还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充电”。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将学科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

此外,教师应该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向其他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同其他教师深入交换意见,肯定好的教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所以,老师应该走近学生,以同他们做朋友为切入点,关心他们,用心灵感受心灵,学会蹲下来和他们说话。用爱心去培育、温暖他们,使学生们在教师的关爱下自信、健康地成长。

三、把握好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师职业价值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我市南区,我们的学苗相对来说层次不高。大多数人学习不够主动,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课后不会复习,家长又没有时间管,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教师职业价值,把握好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要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的兴趣、确立自己学科的吸引力,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和蔼关切的话语,一次鼓励的微笑和掌声,都会使课堂教学氛围和谐。同时,教师还要熟悉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乐于与他们谈心。只有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然后通过导语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思维凝聚到最佳状态,通过讲故事、做实验、巧设问题、创设情景来导入新课。还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细心观察,思考问题。以生物课为例,在讲“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羊多莉”的故事,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再比如,在讲到“蒸腾作用”时,我做了一个实验:一段幼嫩的枝条插入到红墨水中,让学生思考会发生什么现象?等等。接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提出课堂各环节的思考问题,尽量避免提出一些学生一个也不会或学生全会的无效问题。如:在讲到“鸟类的生殖”时,我放慢语速好奇地问:“昆虫以气味吸引异性,青蛙用歌声呼唤伴侣。那么鸟儿是怎样求偶的呢?”在讲到“蒸腾作用”时,我问学生:“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等等。这些好奇的问题必然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踊跃发言,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产生一种渴求知识的冲动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喜欢上这一学科。

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学习、乐意学习。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多采取一些多媒体教学和实验,以直观、生动、色彩鲜明的图示、图像、图形取代单纯学科知识的理论描述,既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同感知,还能加深对概念、现象的理解。例如:生物课中“血液循环”是一个难点,如果不用多媒体,很难讲清,有了多媒体教学,学生不但很容易弄清血液循环的知识理论,还把血液循环的“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再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过程”也是一个难点,采用多媒体展现细胞分裂全过程,学生很轻松的认识到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突破难点。避免学生由于遇到挫折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像一些实验学科,应尽量运用一些实验进行教学。如,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对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技能、提高能力、增强兴趣作用重大。为此,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外,还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通过实验操作,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等各方面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制作临时装片,如何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等等。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增强对这一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科素养,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

再次,课堂上要进行分层提问,调动所有的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上进行分层提问,即可避免一部分学生掉队,又能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成功的喜悦,消除学生学习中的自卑、骄傲等消极心理,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全体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教他们学习知识,而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实现教师职业价值。

最后,要进行有效的课堂反馈。

篇8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是人心灵深处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对研究组织行为是很重要的。在教师职业群体中,价值观的研究也很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价值观是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教育体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在价值和行为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程度,增强他们与学校的心理契约是值得各方关注的问题。从组织与行为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对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激励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职业价值观反映教师的需要

1.1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elizu从为职业价值观即个体关于职业行为及在职业环境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由此不难理解教师职业价值观就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然而教师职业承担的是育人工作,育人职业与其他职业比较有两大特殊性,一是,它很重要,二是,它很困难。其重要性在于:对个人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一个人成长为真正的人;对社会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前进培养出所需的人才。wWW.133229.coM其困难性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是物,人是有主体性的存在者,是有意识有意志有情感的“万物之灵”。这就使教育职业具有了特殊的难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名言,就是对这种难度的描绘。这两个特点表明了教育事业意义重大,非同小可,它既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和人生道路,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

1.2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构成

由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知道,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需求,即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即看重这一职业的什么方面,也就是想从职业中获得什么,也可以说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状态。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因素很多,经心理学的研究者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构,如袁立新(1994)编制了教师职业价值观三维度问卷,分别为心理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教师的职业活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学教师对心理因素较为重视,即他们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更多是从自己的兴趣、性格等出发,以获得职业的心理满足。台湾学者进行的研究较多,魏方亭(2001)因素分析得到五个因素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分别为:职业条件取向、展现长才取向、人际关系取向、成长机会取向,自我实现取向。张慧英(2002)的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得到四个因素,创新发展、人际互动、成就声望、组织安全匀。这些研究结果呈现了教师对于职业的渴望与需求,从事教师职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物质需求,已经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享受与发展的手段。

2.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

经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等。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袁立新发现女教师比男教师更重视物质因素,而男教师则比女教师更重视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意义冈。有学者为性别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一种理论认为职业价值观形成于受雇前的社会化经验,如女性被教成重视社会关系,而男性被教成重视成就和竞争,男性和女性的这种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差异。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职业经验造成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女性多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报酬的职业,由于这种职业经验使得女性的职业价值观接近于蓝领工人,重视职业的外在报酬。但所有的现象表明教师职业价值观确实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男教师和女教师在看重职业的哪些方面上存在差异。

还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会因年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袁立新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年龄差异,虽然老中青年教师都突出追求职业中的心理满足,但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还是有所不同,青年教师更强调心理与精神因素的需要而相对地淡薄物质因素,中老年教师则较重视物质因素而较淡薄精神因素。台湾的研究中还发现教龄、学历、学校规模及学校所在地也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功能

erez和israeli(1980)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会受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人对职业的认知,而教师的职业接触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群体,一旦有了偏差,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的行为示范,形成偏差的价值观。很多实证研究已经显示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职业绩效、组织承诺、教学行为等都存在相关。如陈瑞惠(1991)用问卷法调查台湾570名私立高中教师发现职业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压力对教师的组织承诺有显著预测力。黄建安(1993)用问卷法研究发现国小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胡坚(2004)用层级回归分析了高效教师职业价值观与任务绩效间的关系发现,职业价值观中的自我成长取向、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以及总体职业价值观对教师任务绩效各方面有显著解释力,尤其是教学成就和教学投人这两个任务绩效因素主要受自我成长取向和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等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工作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实际的工作绩效,即不同职业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这些研究都验证了职业价值观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导向性功能。

4.启示与建议

4.1充分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所反应的需要

由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可以看出教师的需要,对物质的需求虽然还存在,但并不是教师从事该行业唯一的需求,有很多内在的需要,如成长取向、人际需求、成就需要等心理与精神需求都是很重要的方面,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这些需求,为他们提供机会获得满足,如可以给教师提供进修或者是教师之间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会议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周末联谊活动,有研究显示,员工之所以愿意留在目前的单位继续工作,有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留恋他们周围的要好同事,正是这些非正式团体组织给了他们情感上的归属感,使得他们的留职意愿很强。总之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了解教师的需要,尽可能的去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能量。

4.2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别对待

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激励时就要充分考虑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许多研究认为职业价值观可以作为一个激励因子,因而在分配职务时或进行激励时就要考虑这种差异,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使教师感觉自己目前的职业状况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有很高的契合,也就是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不只要留住他们的人,也要留住他们的心。

篇9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其发展的深层原因。马克思曾经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观念由物质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经过人的头脑的这种改造,观念本身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简单再现,而是超越了客观物质世界,因此价值观虽然一开始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但它实际上己经包含了现实社会所没有的价值因素,这些价值因素应该成为现实社会之发展的引导者,使现实的社会向着人们所期待的价值目标前进。”因此,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作为意识层面的东西,它一旦产生就会对青年教师的后继行为产生影响,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又与需求密切相关,这种需求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也会在连绵不断的传接中发生变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也是从低到高,逐级递升的,本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这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变迁分为了个体价值观体现、社会价值观体现、生命价值观展现三阶段,分析这三个阶段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

一、第一阶段:个体价值观的体现

人的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等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个体价值观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和理解等,支配着个体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个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大学毕业以后选择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任教是从他自身的个体利益角度考虑的,强调自身低级需求的满足。这一阶段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一)“生存型”时期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大城市人才过剩,工作难找,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缺乏,国家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任教。这时期的青年教师仅仅是为了生计和养家糊口而从事教师职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方面条件落后,工作环境艰苦,使得一些青年教师刚到边疆学校时充满了失望,工作中存在功利心态,以被动和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是知识的传播机,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已,和学生、同事没有更多情感上的交流,不关心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只要能按时领到工资就可以了,觉得选择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做一名教师是无可奈何的,将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的跳板等。由于这样的选择更多的是出于无奈,因而时常会感到困惑和痛苦,从而不自觉的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厌恶和疏远,教师与职业之间是分离的。“生存型”时期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只是为了满足低级需求。

(二)“享受型”时期

经过了“生存型”时期,慢慢的开始接受这里的环境,体验着不同的人生,品味着学生取得好成绩以后带来的幸福喜悦感。“享受型”时期的青年教师主要是从兴趣出发,站在了非功利的角度,以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热爱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如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把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作为自己对工作付出的回报,融入到学校的建设工作中,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情,在付出与给予中获得内心满足。在这一时期自己真正喜欢上教师这一职业,因而时常会感到快乐和幸福。他们对教师职业是热情和积极的态度,这时期教师与职业是融为一体的。但“享受型”时期依然是个体价值观的体现,只是为了满足低级需求。

二、第二阶段: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所谓社会价值观即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由复杂多样的价值观进行长期反复的整合和消解,最终就形成了体现一个社会价值理念的价值体系。社会价值观是回顾、观察、预见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从社会与边疆发展的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势必会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强调教师要满足边疆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在这一阶段被认为“奉献型”时期。

“奉献型”时期职业价值观教师则把教师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的发展看得尤为重要,认为他们是为了服务社会和奉献自我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做一名普通的教师。这时期青年教师具有崇高的理想,满腔热血奉献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心,把国家的发展,边疆的建设,民族的复兴作为己任。这时期的教师职业的价值观取向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位的,从而把教师职业的意义从平凡提升到崇高,从世俗提升到神圣。“奉献型”时期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是满足更高一层的需求。

篇10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是人心灵深处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对研究组织行为是很重要的。在教师职业群体中,价值观的研究也很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价值观是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教育体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在价值和行为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程度,增强他们与学校的心理契约是值得各方关注的问题。从组织与行为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对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激励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职业价值观反映教师的需要

1.1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Elizu从为职业价值观即个体关于职业行为及在职业环境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由此不难理解教师职业价值观就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然而教师职业承担的是育人工作,育人职业与其他职业比较有两大特殊性,一是,它很重要,二是,它很困难。其重要性在于:对个人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一个人成长为真正的人;对社会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前进培养出所需的人才。其困难性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是物,人是有主体性的存在者,是有意识有意志有情感的“万物之灵”。这就使教育职业具有了特殊的难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名言,就是对这种难度的描绘。这两个特点表明了教育事业意义重大,非同小可,它既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和人生道路,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

1.2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构成

由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知道,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需求,即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即看重这一职业的什么方面,也就是想从职业中获得什么,也可以说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状态。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因素很多,经心理学的研究者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构,如袁立新(1994)编制了教师职业价值观三维度问卷,分别为心理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教师的职业活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学教师对心理因素较为重视,即他们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更多是从自己的兴趣、性格等出发,以获得职业的心理满足。台湾学者进行的研究较多,魏方亭(2001)因素分析得到五个因素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分别为:职业条件取向、展现长才取向、人际关系取向、成长机会取向,自我实现取向。张慧英(2002)的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得到四个因素,创新发展、人际互动、成就声望、组织安全匀。这些研究结果呈现了教师对于职业的渴望与需求,从事教师职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物质需求,已经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享受与发展的手段。

2.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

经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等。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袁立新发现女教师比男教师更重视物质因素,而男教师则比女教师更重视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意义冈。有学者为性别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一种理论认为职业价值观形成于受雇前的社会化经验,如女性被教成重视社会关系,而男性被教成重视成就和竞争,男性和女性的这种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差异。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职业经验造成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女性多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报酬的职业,由于这种职业经验使得女性的职业价值观接近于蓝领工人,重视职业的外在报酬。但所有的现象表明教师职业价值观确实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男教师和女教师在看重职业的哪些方面上存在差异。

还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会因年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袁立新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年龄差异,虽然老中青年教师都突出追求职业中的心理满足,但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还是有所不同,青年教师更强调心理与精神因素的需要而相对地淡薄物质因素,中老年教师则较重视物质因素而较淡薄精神因素。台湾的研究中还发现教龄、学历、学校规模及学校所在地也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功能

Erez和Israeli (1980)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会受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人对职业的认知,而教师的职业接触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群体,一旦有了偏差,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的行为示范,形成偏差的价值观。很多实证研究已经显示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职业绩效、组织承诺、教学行为等都存在相关。如陈瑞惠(1991)用问卷法调查台湾570名私立高中教师发现职业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压力对教师的组织承诺有显著预测力。黄建安(1993)用问卷法研究发现国小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胡坚(2004)用层级回归分析了高效教师职业价值观与任务绩效间的关系发现,职业价值观中的自我成长取向、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以及总体职业价值观对教师任务绩效各方面有显著解释力,尤其是教学成就和教学投人这两个任务绩效因素主要受自我成长取向和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等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工作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实际的工作绩效,即不同职业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这些研究都验证了职业价值观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导向性功能。

4.启示与建议

4.1充分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所反应的需要

由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可以看出教师的需要,对物质的需求虽然还存在,但并不是教师从事该行业唯一的需求,有很多内在的需要,如成长取向、人际需求、成就需要等心理与精神需求都是很重要的方面,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这些需求,为他们提供机会获得满足,如可以给教师提供进修或者是教师之间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会议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周末联谊活动,有研究显示,员工之所以愿意留在目前的单位继续工作,有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留恋他们周围的要好同事,正是这些非正式团体组织给了他们情感上的归属感,使得他们的留职意愿很强。总之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了解教师的需要,尽可能的去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能量。

4.2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别对待

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激励时就要充分考虑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许多研究认为职业价值观可以作为一个激励因子,因而在分配职务时或进行激励时就要考虑这种差异,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使教师感觉自己目前的职业状况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有很高的契合,也就是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不只要留住他们的人,也要留住他们的心。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69-01

多年来,职业院校一直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但是由于在师德评价过程中,指导思想和操作办法的不科学和不合理导致评价的随意性比较大,发展性、系统性不强,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我院通过几年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适于我院的、比较理想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以往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一)评价标准不具科学性

此前,教师评价的标准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价值,所以评价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搞形式主义,敷衍了事;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泄私愤的好机会,把“得罪”自己的教师评得一无是处。同样,教师也对此褒贬不一。所以,这种评价标准没有从客观上体现教师的劳动价值,没有体现学生的主观意识,不具有科学性,最终只会流于形式。

(二)评价结果不具发展性

按照这种评价标准评价出的结果,容易形成给教师排出名次,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产生消极的一面。而没课或者课少的教师的评价结果让其看不清自己存在的缺点。所以,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二、重构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十分重大。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需求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科学合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而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保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引导教师健康发展,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特别是行业、企业评价意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倡导教师个性化教学

把控制评价活动和评价过程的主动权交给教师本人,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鼓励教师展示自己个性化的工作和成果。

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我院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由“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五个子系统构成,变抽象为具体。同时将突出贡献、严重违反师德规范和重大事故纳入指标体系,增设了“加分”和“一票否决”的项目。

(一)职业观念

其一,爱岗敬业。即忠于教育事业,敬业求真。其二,为人师表。即以身作则,尊重他人,身正为范。其三,关爱学生。即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师生交心,个别辅导。

(二)职业情感

其一,诚实守信。即表里如一,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其二,乐于奉献。即工作主动,不计报酬;工作认真,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其三,团结协作。即心向集体,善于合作。

(三)职业技能

其一,开拓创新。即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重点、难点工作能进行突破、解决方面的创新思考;对于焦点性的问题能进行负责的思考,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其二,求知进取。即有进取心,求知欲强,以学定教,常教常新。其三,求真务实。即保时保质完成工作,一丝不苟。

(四)职业纪律

其一,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积极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努力工作。其二,认真严谨。有尽职尽责、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的精神;刻苦钻研、治学严谨。其三,遵纪守法。遵守纪律,创造性工作;廉洁自律,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五)职业作风

其一,勤奋负责。即工作主动,尽职尽责,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二,办事公道。即教育公平,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公正率直。其三,宽和处事。即谈吐得体,团结同事;荣誉利益不争不抢。

四、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实施

(一)量化等级评价

以“月”为测评的基本时间单位,以学期为终结性评价时间。“月评”每项的权重值的平均分值之和为每位教师学期分数。

(二)量化等级确定

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篇12

在今年4月份,临近中考,各学校都在紧张地准备着。深圳某中学为了保证生源做出了一项决定,让初三年级优秀学生与学校签合同上本校高中,一些学生不愿意签,他们想上更理想更适合自己的学校,结果,学校校长及班主任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威胁、恐吓甚至侮辱,撤掉学生班干部,让同学孤立,更改成绩和名次,甚至用“道德败坏,不想见到你”等语言进行伤害,学校的这些举动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严重的是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在高速发展,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学校之间为了加强师资力量,优化生源素质,提高升学率开展教育教学竞争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必须的,通过竞争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高全社会教学质量,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但是,发展教育必须以教书育人的教育方针为宗旨,要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由此现象引发了我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思考。

一、当前加强教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家徐特立说得好“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就是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教学生学问,而且要教学生行为。唐代韩愈的《师说》中以“传道、受业、解惑”概括了教师应有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在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是造福人类的事业。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社会的兴衰,取决于教育和教师们的工作。教师职业是非常神圣的,正是由于教师职业具有为善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巨大价值。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人的素质的发展都与教师劳动息息相关,因此,为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在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中,始终贯穿着教书育人的要求,在古代就有“师也者,教之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现代优秀的教育家徐特立、叶圣陶、陶行知、吴玉章等为我国教育事业,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教书育人的教育方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楷模。教师在人类的沧桑流变中被赋予了教化万民、培育后代的社会重任,它不仅得到崇高的赞誉,也被赋予更多的要求。教师的劳动功在他人,利在社会,这种劳动需要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大量的精力,是十分繁重和辛苦的,教师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点亮别人,默默无闻地奉献一生。当今社会改革节奏不断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需要和机制,使科学知识剧增,更新周期缩短,教师的知识储备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必然带来对教师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与职业素质,否则,将难以胜任和适应时展中教育不断变革的需要。因此,强化教师职业道德,也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需的,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地位的现状对教师道德水平的影响

当代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促进了中国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其中令人瞩目的一点,就是提升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和从教技能的提高。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教育)等方面不完善,以及多元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教师精神的迷茫,价值观的混乱,进而导致道德的滑坡。利益的诱惑和功利的追求,使一些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一些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被扭曲,教育行风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把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的原则不适当地搬到教育工作中,导致奉献精神的淹没;有的办学思想颠倒,使真正的教育目标形同虚设,办学中物质利益上的功利性追求远远重于对教育目的的追求;从教师来看,有的教师忘却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职业道德,作风涣散,不尽职尽责,执教不公,言行不正,歧视冷漠甚至恶意伤害学生,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纠正这些不正之风,从根本上需要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

3、传统教育思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当代教育改革中,就是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社会的主体而非社会工具来进行培养,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注重这一点,那些“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恨铁不成钢”等行为,对学生极易造成对身心的伤害,损伤学生的自尊和人格,继而造成学生害怕老师,对老师的不信任,对学校的不信任,甚至产生对社会不信任的严重后果,这无疑与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思考建议

目前,国家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社会尊师重教风气正在形成,教师要胜任当代的教育工作,不仅要有精深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确立并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是当代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教师自身应对教师职业道德有较深刻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

1、严格要求自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