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25: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态环保标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有害物质范围进行扩充
与2013版相比较,新版标准中并未增加新的测试项目,而是对个别项目中考察的有害物质范围进行了扩充,并收紧了特定物质的限量值。新规实施后,4个级别的纺织品中全氟辛酸的含量将不得超过以下限量值:第一级别为50μg/kg(即0.05mg/kg,2013版限量值为0.10mg/kg);第二级别为100μg/kg(即0.1mg/kg,2013版限量值为0.25mg/kg);第三级别为100μg/kg(即0.1mg/kg,2013版限量值为0.25mg/kg);第四级别为500μg/kg(即0.5mg/kg,2013版限量值为1.00mg/kg)。
4种长链全氟化合物将被加入新标准的考察目录中,限量值与全氟辛酸相同。这4种化合物分别为全氟十一烷酸(CAS 2058-94-8)、全氟十二烷酸(CAS 307-55-1)、全氟十三酸(CAS 72629-94-8)和全氟代十四酸(CAS 376-06-7)。由于这4种化合物已经被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列入REACH法规的高度关注物质清单(SVHC),国际环保纺织协会也立即将其列入了有害物质的考察范围。
新标准中,OEKO-TEX考察的全部全氟化合物(PFCs)将被作为一种物质分类单独列出,而不再统一归入“其他残余化学物”。对于烷基酚乙氧基化物(APEOs)的测试将延伸到乙氧基化物链(1-20)。壬基酚(NP)、辛基酚(OP)、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EO)]在所有产品级别中的含量要求将更严格:壬基酚(NP)与辛基酚(OP)总计小于10mg/kg(2013版限量值为50mg/kg);壬基酚(NP)、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 1-20]、辛基酚(OP)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EO) 1-20]总计小于250mg/kg(2013版限量值为500mg/kg)。
通过降低限量值,国际环保纺织协会为全面消除纺织生产中的壬基酚(NP)、辛基酚(OP)以及烷基酚乙氧基化物(APEO)付出行动,这已经成为整个行业为促进“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ZDHC)”付出的积极行动。OEKO-TEX国际环保纺织协会认证的重要组成及全球统一的现场审核的执行,也将促进所有参与OEKO-TEX认证的企业提高对环境有害物质的认识,并不断减少乃至杜绝使用此类化学品。
作为对五氯苯酚(PCP)和四氯苯酚(TeCP)的扩充,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将增加对三氯苯酚(TrCP)的考察。地乐酯将被列入禁用杀虫剂清单,部分欧盟国家已经开始禁用此种物质。此外,在被考察的多环芳烃类物质(PAHs)中,7种多环芳烃被单独规定了明确的限量值。在所有产品级别中,24种多环芳烃的总含量限值保持不变。
加强重金属监控范围
在2013年重新修订过程中,除了OEKO-TEX Standard 100中规定的10种重金属及离子外,新规还将对儿童玩具、日常消费品和新型包装材料等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将钡和硒也列入监控范围。
新规对于产业用纺织品,尤其是在非织造布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和助剂等对纺织品的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因此对产业用纺织品,特别是防护类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有害金属必须要进行限量控制。
在2000年修订OEKO-TEX Standard 100中规定,重金属的测定可根据测试条件和规定分别采用icp、aas或uv-vis等仪器进行测试。然而在2013年重新修订过程中,国际生态纺织品研究和检验协会的相关负责人Gavin表示,除了OEKO-TEX Standard 100中规定的10种重金属及离子外,还将对儿童玩具、日常消费品和新型包装材料等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将钡和硒也列入监控范围。
纺织出口企业须积极应对
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在每年年初所作的标准更新,往往被国内纺织企业认作是一种贸易壁垒,唯恐避之不及。但实际上,该协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竭力收集全球最新的有毒有害物质研究成果,并经过专家组的严格筛选和鉴别,为全球纺织行业、也为全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中国作为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纺织业更要提升自身的研究和创新力量,尽快从生产和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纺织强国。
据了解,OEKO-TEX Standard 100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最权威也是接受度最高的生态纺织品检测与认证标准。2013年,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在全球共颁发了12555张OEKO-TEX Standard 100证书。证书的地域分布继续呈现向亚洲市场转移的态势,亚洲占59.7%(上年为59%),欧洲占37.2%(上年为38%)。证书持有率最高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德国、土耳其、印度、孟加拉和意大利。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中仍然优势明显,后劲十足。
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区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2个、环境优美乡镇8个、生态村3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54个、生态村127个,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结合全省第二个“十百千”生态创建工程目标要求,我市2012年至2015年创建目标为:阎良区力争创建成国家级生态区、高陵县力争创建成省级生态县,再启动长安、户县、蓝田县市级生态县(区)创建工作;每个涉农区县每年启动1个以上乡镇(街道)、2个以上行政村的省级、国家级生态创建工作;每个涉农区县每年有2个以上的乡镇(街道)和3个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市级生态创建标准。
二、申报资格
申报单位必须是市辖区内涉农县(区)、建制乡镇(街道)和行政村。
三、考核、命名及奖励
(一)考核:由市环保局负责对申报单位进行筛选,确定名单后联合市四城联创办、市建委、市农委、市统筹办组成考核组进行联合考核验收。
(二)命名:对通过考核验收、履行公示后无异议的县(区)、乡镇(街道)和村,命名为市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
(三)奖励:对命名的市级生态县(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继续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给予扶持资金奖励。
四、创建程序
(一)创建市级生态县(区)
1.申报程序
(1)创建市级生态县(区),由县(区)人民政府向市环保局提出申请。
(2)创建市级生态县(区)要紧密结合县(区)情,编制生态县(区)建设规划,经市环保局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由县(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政府予以印发实施。正式规划文本、人大决议(决定)及政府实施文件一并报市环保局备案。
(3)开展生态县(区)建设要认真执行规划,每半年向市环保局报送规划落实情况报告及工作总结,并作为创建基础资料予以检查、考核。市环保局将适时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对开展生态县(区)建设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情况予以反馈,其整改结果作为生态县(区)建设考核验收的依据。
(4)生态县(区)建设规划批准实施1年以上,各项指标经自查达到市级生态县(区)验收标准的,可向市环保局提出验收申请。通过市级考核验收并获命名1年以上,可申请省级生态县技术评估及验收。获得省级生态县(区)命名1年以上,各项建设指标经自查达到国家级生态县考核标准的,可申请国家级生态县(区)技术评估及验收。
2.验收程序
(1)在自查达标的基础上,县(区)政府向市环保局申请验收,同时填写《市生态县(区)申报表》(见附件1)。
(2)市环保局接到验收申请后,将会同市四城联创办、市建委、市农委、市统筹办和专家对生态县(区)建设情况进行技术评估。技术评估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形成评估意见予以反馈。县(区)对评估发现的问题予以整改后,以县(区)政府名义将情况书面报市环保局。经市环保局复核后符合验收条件的,由市环保局组织市四城联创办、市建委、市农委、市统筹办与专家进行考核验收。
考核验收方式:①听取创建工作报告;②观看生态县(区)创建专题片(10-15分钟);③查阅创建工作文件、档案;④核查技术数据和相关证明材料;⑤现场考察;⑥开展民意调查;⑦形成考核验收意见。
3.申报材料
(1)县(区)人民政府申请验收的函及《市生态县(区)申报表》。
(2)生态建设规划文本及县(区)政府提请县(区)人大对规划的批复实施文件(批复文件装订在规划首页)。
(3)县(区)人民政府创建市级生态县的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县域基本情况,市级生态县(区)建设基本条件、建设指标达标情况和规划建设内容实施情况,创建工作的措施、成效、体会。
(4)建设生态县(区)的技术报告。内容包括县(区)基本情况、建设规划完成情况、基本条件完成情况、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包括有关的检测、监测报告)等。
(5)创建生态县(区)专题片(10-15分钟)。
(二)创建市级生态乡镇
1.申报程序
(1)符合条件的涉农乡镇(街办)经所在县(区)政府同意后,由所在县(区)环保分(县)局向市环保局统一提出申请。
(2)创建市级生态乡镇要紧密结合镇情编制生态镇建设规划,经所在县(区)环保分(县)局组织有关专家论证通过后,由县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所在县(区)环保分(县)局备案。
(3)生态乡镇建设规划批准实施1年以上,各项指标经自查达到市级生态乡镇验收标准的,可向市环保局提出验收申请。通过市级考核验收并获命名1年以上,各项建设指标经自查达到省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的,可申报省级生态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1年以上,各项建设指标经自查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的,可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
2.验收程序
(1)乡镇、街办在自查达标的基础上,填写《市生态乡镇申报表》,经县(区)环保局审核,并提请当地县、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各县(区)环保局统一向市环保局提出书面验收申请。
(2)市环保局联合市四城联创办、市建委、市农委、市统筹办及专家组成验收组,适时对申报单位进行考核验收。验收方式:①听取创建工作报告;②核查创建工作文件、档案;③审核技术数据;④现场考察;⑤随机开展民意调查;⑥形成考核验收意见并提出整改意见。
3.申报材料
(1)乡镇政府(街办)申报市级生态乡镇的正式文件。
(2)生态建设规划文本及县(区)人大或政府对规划的批复实施文件(批复文件装订在规划首页)。
(3)创建工作总结。包括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创建过程、主要活动和所取得的成效(主要内容为经济发展情况、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环境状况、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
(4)技术报告。包括经审核的《市生态乡镇申报表》(装订在技术报告首页)、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证明材料(含有关监测、检测报告)。每项指标都要有证明材料,需要核算的指标要有核算方法,具体参照生态乡镇指标解释。
(5)生态建设专题片(10-15分钟)。
(三)创建市级生态村
1.申报程序
(1)符合条件的行政村由村委会经乡镇人民政府(街办)向县(区)环保局提出创建申请。
(2)在县(区)环保局的指导协助下,编制符合村情实际的生态村建设规划并经乡镇人民政府(街办)批准后组织实施。
(3)生态村建设规划批准实施1年以上,各项指标经自查达到市级生态村验收标准的,可向县(区)环保局提出验收申请。通过市级考核验收并获命名1年以上,各项建设指标经自查达到省级生态村考核标准的,可申报省级生态村。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1年以上,各项建设指标经自查达到国家级生态村考核标准的,可申报国家级生态村。
2.验收程序
(1)经自查达到市级生态村建设指标要求的村,由县(区)环保局组织验收,并将申报及验收材料报市环保局。
(2)生态村经区县验收后,报市环保局进行审核。审核材料包括申请文件及验收材料。市环保局联合市四城联创办、市建委、市农委、市统筹办对申报的生态村进行抽查,形成审核抽查意见。
3.申报材料
(1)行政村申报市级生态村的正式文件。
(2)生态村创建规划文本、乡镇政府(街办)对规划的批复文件(批复文件装订在规划首页)。
(3)创建工作总结。包括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创建过程及进展情况、主要活动和所取得的成效(主要内容为经济发展情况、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环境状况、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
(4)技术报告。包括经审核的《市生态村申报表》(装订在技术报告的首页)、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证明材料(含有关监测、检测报告)。每项指标都要有证明材料,需要核算的指标要有核算办法,具体参照生态村指标解释。
五、监督管理
(一)对当年通过考核验收的生态创建单位,在市环境保护局门户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同时公开举报电话和信箱,受理群众投诉。
(二)市环保局将联合市四城联创办、市建委、市农委、市统筹办每2年对各辖区内的生态创建命名单位开展必要复查,进行跟踪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对获得市级命名的,将取消其命名称号,并暂停受理当年该县(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创建的申请,确保生态创建质量。
(三)生态示范创建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公正透明的原则。各创建单位和指标核准单位要对申报的生态示范创建材料严格把关,对考核验收过程中要严格程序,严格标准,严禁欺上瞒下、瞒报数据、弄虚作假等行为。
(四)获得命名的市级生态县(区)、生态乡镇(街办)和生态村,若辖区内出现较大(Ⅲ级)以上(含Ⅲ级)的环境事件,且未能妥善处理、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或接到当地群众反复投诉、举报比较严重环境问题的,一经查实,市环保局将建议取消其市级以上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称号。
六、工作要求
(一)各涉农县(区)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委会是生态县(区)、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创建工作的主体,要根据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创建规范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各辖区生态创建管理办法。
一、建筑节能环保概念及依据标准
“节能环保建筑”就是将城市规划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从选址造型、规划设计到施工结束。以人文生态观念从建筑物整体生态需求进行构思,通过对建筑内、外空间各要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外有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最显著特征是以最少的能源,解决最多的使用,达到节能环保生态和谐统一。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以能源利用和保护再认识为契机,人们对建筑节能环保的重要性作了重新探索,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制定政策并建立建筑节能环保设计综合标准。我国第一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综合性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于2005年7月1日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在建筑领域全面铺开。
二、节能环保型建筑的内涵及目的
节能环保生态型建筑是人与建筑、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建筑。建筑节能环保工作思想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主,体现城市文化与建筑文化的和谐结合.要求建筑既要满足文化、情感需要,又必须符合节能环保标准。节能环保建设工作的目的,既要创造舒适空间,又要保护周围环境,即对环境索取要少,影响要小,注重节能环保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体现天人合一追求理念。由于建筑是人为因素活动的结果,对节能环保生态环境多少会产生影响,但关键是将影响最小化,如建设中尽量保护土地植被,尊重地形地貌和地域生态环境,与环境形成自然协调关系,对自然资源采取少废多用,包括土地,能源和材料的选择,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原则。建筑节能环保协调发展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工作,涉及建筑选址、建筑设计、建筑造型、自然资源利用和建筑内、外生态环境布局协调统一等诸多方面内容,该工作已成为我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弄清以上问题,对节能环保及生态环境协调建设工作的开展将产生积极作用,并将直接影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生态型建筑的理想目标。
三、建筑节能环保措施分析
(一)设计上体现节能环保意识
现代建筑设计将节能环保结合到设计中,在吸收传统建筑干燥、通风、向光、隔音等良好建筑传统的基础上,必须顺应时展。在外部造型及内部结构中,运用先进建筑设计技术及理念,采用先进节能环保材料,使建筑达到经济、节约和实用的最大统一。内部布局按大开间,全开放,全方位模式设计,实行统一柱网、层高、荷载,适应现代管理模式,从过去以功能、空间为单一目标转变为以功能、空间、环境、资源并重的双重目标.例如:对建筑外墙的节能设计,科学合理计算保温层厚度,设计屋面保温及幕墙外保温系统,降低空调系统能耗、合理设计外窗开启扇,在可控条件下实现自然通风,有效利用空气自然对流、设计室外遮阳系统,根据阳光强烈程度伸缩并旋转角度,达到最佳遮阳效果,采用室内遮阳帘与电动开启天窗结合的做法,做到既遮阳,同时又实现室内空气自然对流等。
(二)新材料、新技术和自然资源在建筑中的运用
建筑材料是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又是废物的主要来源。建材工业是土地破坏、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从自然生态角度看,传统建材是从享用丰富自然资源,以消耗大量能源追求其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这样的发展模式必然导致能源危机、原材料桔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材料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利用低能耗、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无辐射、无放射、无污染的节能环保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应符合国家检测标准,减少有毒物源,切实保障建筑的健康环境。大量新材料的开发,为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供了极好条件,低能耗材料的广泛使用,使建筑墙体、门窗等构造发生巨大变化,更多地使用许多成熟技术,如隔热、双层玻璃、高效供热系统等,直接达到环保、降能效果。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制的真空玻璃,在严冬能避免室内热量散失,盛夏又防止室外热浪进入,全息玻璃窗通过衍射,使背光之处犹如阳光照耀,建筑的特点使该材料在建筑应用上前景广阔。一方面新材料、新技术的利用,另一方面则是考虑自然资源的利用,建筑环保精神应尽可能体现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调温,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如从自然界中考虑太阳能、水和风等自然资源因素,通过对这些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从而达到建筑节能环保的建设要求。
(三)地城史化和地理环境协调统一的生态环境和逸址造型
建筑作为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以凝固的形态传承着历史,传承着文化,见证了人类历史的沧桑变迁,它既可反映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实力,又可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作为地域文化结晶的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资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根据建筑环境理论要求,建筑设计不是装饰自然界,而是希望建筑同自然景色一起发挥作用,因此选址应考虑与周边环境协调,造型不仅与周邻建筑相统一,而且要与整个环境风貌和谐统一,使建筑成为大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体现在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应协调融入设计之中,并同自然景色一起发挥作用。
四、结语
2功能模块设计
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建设:通过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结合江苏省对污染源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省省情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包括企信用评价管理标准、信用评价建设标准、信用评价运维标准规范体系;根据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相关的信用评价信息的数据标准、信用等级评定管理标准、信用信息的传输标准、信用系统建设的能力评估标准、信用系统安全标准、信用系统的运维管理标准等;通过相关信用体系标准,建立相关的企业信用评价流程模型、环保信用信用评价模型、信用系统建设能力评价模型、信用评价运维评价模型等标准评估模型,支持信用系统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根据国家对电子政务系统的相关安全保障的要求,本项目不仅需借助于环保专网和“1831”项目现有的安全体系,对于系统的访问需要经过CA认证,在Internet网访问需要配置隔离网闸以保证应用数据的安全性;另外需要从管理角度制定适合本项目的数据交换等安全管理规定,以保证数据交换过程中的安全和保密。系统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省厅“1831”工程建成的网络,以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服务器虚拟化项目为基础,搭建本项目服务器及数据库,以满足本系统运行基础支撑环境;环保信用系统数据平台建设:根据相关的信用系统的数据标准,利用信用数据平台对企业在环境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防治数据、环境监管数据、社会影响数据3大方面中数据的产生,储存进行标准化的管理。
包括信用归集数据、信用评价数据、信用修复数据、信用标准数据、信用管理数据;数据平台充分利用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中产生的对监控企业产生的水、气、声、渣、固废等实时监控数据做信用评价的环境数据支撑,将总量控制、环境监察、等工作过程产生的数据作管理数据支撑,共同为环保信用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环保信用平台产生的各类信用数据,通过“1831”的数据共享接口,将环保企业信用评价的结果,回馈到“1831”中心数据库,支持江苏省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企业环保信用系统基础应用平台建设:根据相关的信用标准体系,开发建设企业环保信用基础应用平台,平台包括信用企业管理、环保信用评价系统、信用数据归集系统、环保信用修复系统、信用标准管理系统、信用能力评价系统、移动环保信用系统等子系统构成;通过环保信用评价工作流程的建设,建立企业环保信用管理的三级管理体系,省市县各级环保职能部门根据流程对相关的信用情况对企业的环保信用进行评价,最终到省级部门进行汇总、终审。
基础应用平台需要利用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1831”)已经建成的GIS服务组件、资源服务组件、应用服务组件、单点登录组件等相关基础资源服务来支撑信用平台的建设;企业环保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企业环保信用信息系统是对污染企业的相关环境信息数据进行归集,根据信用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和管理,并将评价结果报送省公共信息平台,实行联动监督监管,放大环保监督效应,提高环保服务效率;环保诚信门户建设:建立外网门户系统,实现污染源企业与环保部门的及时信息沟通,提供门户方式进行企业评价的相关数据收集及信息等;移动信用系统建设:建立移动信用系统,实现领导在外的移动办公功能,实现移动评价、企业信用查询、权力阳光对接、办公自动化对接、企业信用修复的移动审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狠抓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切实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经济发达、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现代化、滨海特色的生态市。
二、主要指标及责任分工
1、空气环境质量:建成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有关功能区标准要求,全年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310天。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各镇(处、区)
2、水环境质量:辖区内主要水体除上游因素外,COD≤50mg/l,氨氮≤5mg/l,且市控以上断面过境河流水质不降低。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城建局、市水利局、各镇(处、区)
3、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按规划的功能区要求达到相应的国家海水环境质量标准。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海洋与渔业局、沿海各镇
4、声环境质量:区域环境噪声均值≤60dB(A),交通干线噪声均值≤70dB(A)。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各镇(处、区)
5、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地表水水质100%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地下水水质100%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类标准。
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自来水公司、各镇(处、区)
6、村镇饮用水合格率:以自来水厂或手压井形式取得饮用水的农村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百分率要达到100%,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且连续三年未发生饮用水污染事故。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水利局、各镇(处、区)
7、单位GDP能耗≤1.0吨标煤/万元,且达到省、市要求。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统计局、各镇(处、区)
8、单位GDP取水量≤20.95吨/万元,或连续三年逐年下降。
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统计局、各镇(处、区)
9、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20立方米/万元。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统计局、市水利局、各镇(处、区)
1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3.5千克/万元GDP,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4.5千克/万元GDP,且不超过省、市总量控制指标。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各镇(处、区)
11、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建设项目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各镇(处、区)
12、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80%,且中心镇、重点镇建有污水处理设施。
责任单位:市城建局、各镇(处、区)
13、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率≥95%。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1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
责任单位:市城建局、各镇(处、区)
15、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95%。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各镇(处、区)
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0%。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统计局
17、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18、规模化禽畜养殖场(区)粪便综合利用率≥95%,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85%。
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各镇(处、区)
19、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50千克/公顷,或连续三年逐年下降。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各镇(处、区)
20、秸秆综合利用率≥90%。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农机局、各镇(处、区)
21、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5%。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各镇(处、区)
22、森林覆盖率:山区≥56%,丘陵区≥32%,平原区≥18%。
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各镇(处、区)
23、水土流失治理率≥70%。
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各镇(处、区)
24、受损湿地修复率≥60%。
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各镇(处、区)
25、人均蓄水能力达到供需平衡。
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各镇(处、区)
26、矿山开发破坏土地恢复治理率≥65%,“三区一线”可视范围破损山体治理率≥80%。
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各镇(处、区)
27、实心粘土砖(瓦)生产按计划关停率达到100%。
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各镇(处、区)
28、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m2。
责任单位:市城建局、各镇(处、区)
29、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废旧放射源安全送贮率达到100%。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卫生局
30、人均生产总值≥33000元,或连续三年增幅列五市前三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或连续三年增幅列五市前三名。
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各镇(处、区)
31、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3.0%。
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城建局、市水利局、市国土局、市林业局、各镇(处、区)
32、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或当地政策。
责任单位:市人口和计生局、各镇(处、区)
33、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40%。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各镇(处、区)
34、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各镇(处、区)
35、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10%。
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城建局、市林业局、各镇(处、区)
36、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40%。
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农业局、各镇(处、区)
37、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95%。
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城建局、各镇(处、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生态市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与协调,定期研究解决生态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责任单位要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工作领导机构,积极落实本单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同时,各责任单位要确定1名联络人,负责向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环保局)报送工作落实情况。
(二)加大统筹力度。各责任单位要把生态市建设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年度计划、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及区域开发计划时,充分考虑生态市建设的规划目标要求,统筹安排,科学决策。
生态旅游经济的实践经验
第一,科学开发,重视自然保护,旨在社会公益。
澳大利亚旅游经济科学开发的特点表现在5个方面:超前性的规划;独特的城市建设;实行保护性开发;多样化优质服务;开展市场调查与促销。比如在划分保护地类型方面,澳大利亚在采用IUCN分类标准进行统计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将保护地划分为80多个类型。澳大利亚开发生态旅游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旅游环境影响最小化”,导游会不断向游客灌输“旅游影响最小化”理念。同时澳大利亚人还积极开发新型环保能源,把太阳光转换成能源进行储存、使用。
第二,政府主导,合作管理。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澳大利亚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另一成功经验。专职的政府部门负责指导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联邦政府负责国际环保公约签订、国内环保法规制定、跨州环保事务协调、重要环保科学技术的研究及推广等;各州政府承担着政府主要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职责,以及环保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地方政府的环保职能在州政府的环保计划框架内进行,包括影响环境因素的控制、社区环境摩擦的协调、制定和执行社区环保规划等。
在管理措施中,澳大利亚人最津津乐道的一个“诀窍”就是所谓“合作管理”,即有关的资源使用者都参与公园管理,管理不再只是政府的事情。合作管理机制包括:管理局的协调、管理和维护经营者利益,让经营者都有参与的动力;构建合作平台—大堡礁旅游休闲咨询委员会。其会员分别来自政府、旅游业、当地土著人和渔业等利益相关者。会员通过这个平台共同评估大堡礁环保状况,提出各自对资源的使用要求,并向管理局提出政策建议;利益相关者承担政策实施和监督的责任。
第三,重视社区利益。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1994年制定的《全国生态旅游战略》中专门有一部分内容阐述了“本土澳大利亚人参与”问题,承认土著人和托雷斯岛民不仅可以作为“土地所有者、资源管理者以及旅游经营者”,还可以作为“景点和知识财产的看护者”参与生态旅游。该《战略》中两大行动都是有关鼓励当地社区参与的。
第四,立法保护,严格执法。
健全的环保法规与严格的执法为澳大利亚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早在1970年它就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经过多年的丰富与完善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法律体系,联邦层次的环境立法有50多个。澳大利亚在加强环境立法的同时切实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从而有效地规范了企业、游客行为,保护了旅游资源环境。在澳大利亚,任何个人、组织违反了环保法规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澳大利亚各州均有“环保警察”专职环境执法工作,维多利亚州环保局每年都要处理40至50件破坏环境的案件,而在大堡礁绿岛公园,游客即使带走一枚小小的贝壳也会被处以高额罚款。
第五,对游客旅游行为的管理和引导。
澳大利亚旅游经营者雇佣有一定技能的员工,向游客宣传并告知旅游活动的要求及“最佳环保操作”。“最佳环保操作”是与海洋旅游业有关的指导方针,通过促进海洋公园中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行为,减少人类对珊瑚礁和岛屿的影响,澳大利亚的导游都要向游客介绍政府的环保规定,提醒游客严格执行,做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杂物,什么都不带走”。另外,在宾馆、饭店等游客集中的场所,都能见到大量印制精美的免费宣传材料,其中不乏介绍保护地的材料,这为游客了解各类保护地提供了很大便利。澳大利亚政府及旅游部门重视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国民的旅游环保意识,引导其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第六,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的推动。
1991年就成立了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目前区域性的生态旅游协会遍布全国各地。该协会被誉为生态旅游行业的最高代表机构,目的是“帮助生态旅游企业做到环境上可持续、经济上稳定、社会文化负责任”。环境影响最小化是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体现在基础设施影响最小化和行为影响最小化两个方面,基于自然、教育、可持续和社区是生态旅游协会秉持的4个核心标准。
“高标准高质量,无条件整改到位”是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目的。近几年,甘肃省山丹县始终将环保问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结合县域自然气候条件、地域发展情况,精准施策,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疏漏。如监测监管力量薄弱、环保设施设备及技术不足等。基于此,对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进行适当分析至关重要。
一、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2019年,山丹县积极配合完善中央第五生态环保督察组进驻期间的资料调阅工作体系、协调服务工作机制,并以问题为导向,全面响应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立行立改,边督边改”的要求,高效处理了多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突出问题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在整改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各类问题及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完善方面仍存在一些漏洞,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繁重。
二、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一)环保设施不够完善
山丹县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存在严重的干旱缺水问题,尤其是在冬春季节,沙尘重污染天气发生概率较高,对环保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当地环保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大,抑制了短时间内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提升空间。
(二)土壤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现阶段山丹县环保法制宣传形式较为单一,普法精准度不足,整体社会人士认识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也较低。再加上当地缺乏精准的土壤污染日常监管防控措施,农村区域污染治理力度小,导致土壤污染防治任务较为艰巨。
(三)生态环境监管力量有待加强
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能不断加重的背景下,山丹县生态环境执法力量呈现出严重不足,不仅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监测标准化要求,而且阻碍了生态环境监管部门各项任务的全方位、高质量落实。
(四)企业宣传贯彻长效机制缺失
企业是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但是由于现阶段山丹县生态环保宣教工作深入度不足,无法全方位落实企业在环保方面的主体责任,进而导致多数企业无法认识到污染治理、运行管理的重要性,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资源投入不足,影响了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效率。
三、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解决对策
(一)加强环保设施建设
环保设施建设是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问题顺利解决的保障,相关负责人要集中力量,购置攻坚污染治理设施,为土壤环境质量的提升提供依据。同时,相关负责人应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内容,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投入力度。在这个基础上,以常态化土壤巡查为主要手段,持续推进秸秆垃圾焚烧、污水废水排放等污染治理、预防设施改进项目,全方位落实饮用水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改进任务,为土壤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全方位开展提供充足技术设备支持。同时,针对本地存在的汽修行业危险废弃物问题,应设置专门的固液或者危废物质管理基地,切实实现危废管理专项整治,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奠定基础。
此外,为保证现有生态环保设施与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要求相符,相关负责人应全力做好全国污染源普查收官工作。严格依据甘肃省、张掖市督察反馈意见进行土壤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并根据整改情况,开展数据库质量核查、普查数据库顶库、空间信息采集等系列工作。同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普查数据汇总、审核、比对、上报,为现有生态环保设施设备更新完善提供数据支持。
(二)有序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依据相关文件要求,针对现阶段土地整理中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依据总体污染防控方案,细化明确目标责任任务,保证土壤污染防治任务有序推进。
一方面,考虑到水污染与土壤污染间密切关系,相关负责人要在《山丹县2019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制定的基础上,对水污染防控工作任务进行进一步细化,全面落实责任机制。组织开展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以化粪池、氧化塘、污水处理站建设的方式全力解决农村区域存在的纳污坑塘问题。结合“千吨万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工作的开展,可以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及土地整理水平提升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扎实推进,相关负责人可以利用土地整理资源优势,结合全县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进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细化完善建设。以监督指导为主要手段,全面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如根据重点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制定专项土壤环境监测及管控计划。根据计划开展情况,结合省固废中心组织对硫化碱废渣属性评审结果,定期修正疑似污染地块名录;而针对危废(固废)处置单位制定专门的摸排核查方案及完善的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处置环境管理监督体系。
(三)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力量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个过程,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破解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问题,是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责任。因此,相关负责人应认真梳理薄弱环节,全力推进环保领域改革、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及时开展复查、复核,为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问题整改整治成效巩固提供依据。
首先,在落细“清底”执法行动排查整治、“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的基础上,相关负责人应将环境监测与执法管理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抽查工作“四库一细则”及“三化两分一强化”环境监管执法模式。结合环境执法检查结果,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并选择恰当的惩罚方法。其次,相关负责人可以“未批先建、未验先投”项目为整治要点,利用分类整治的方式,从“未批先建”项目、“未验先投”项目两个方面,对区域设施进行專项整治。同时,指导组织企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环境安全专项检查。并依据“五个第一时间”要求进行台账的完善构建及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妥善处置。最后,相关负责人应依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质量考核要求,每间隔一定时期开展县域环境地表水、城乡集中饮用水、城区土壤环境质量等质量监测工作。定期公布污染源监督监测信息,全面落实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信息透明化标准。
(四)构建企业宣传贯彻长效机制
企业宣传贯彻长效机制的构建,不仅可以保障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可以向各企业普及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县域企业生态价值观念,为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工作水平提升提供依据。
[中图分类号] X32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10-1
在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体系中,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制度是该体系的重点部分,是建设项目对环保“三同时”政策落实程度的主要参考依据[1]。对施工期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监理已经成为国家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国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要求,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在施工阶段,必须保证工程的施工现场、周围生态自然环境、防治设施、建设污染物排放等符合国家相关环保规定和标准。
1环境监理的涵义
环境监理具体指的是国家相关环境监理部门或机构,在工程相应建设方的委托下,根据国家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批复文件、相关环境监理合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等,以第三方身份,参与到具体项目建设中。其参与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通过环境监理方式,在工程施工期对其“三同时”的实施情况、施工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目的是监督和保证环保措施在工程建设施工期中得到切实贯彻落实,并实现将环保控制方式的转变,即由监管部门外控转变施工过程内控。在环保过程中,施工期的环境监理是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按照监理对象进行分类,具体可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可分为生态保护措施监理、环保设施监理、环保达标监理3部分内容;根据监理时段进行分类,具体可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分为设计期、施工期、试运行期环境监理3部分内容。
2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主要内容
2.1施工现场及施工区环境敏感点的监理
为有效防止和预防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在施工期,对工地周围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环境监理单位需对施工期工程建设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理措施,保证工程施工期各项环保措施均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2]。在施工设计阶段,工程建设由于受到地质、地形、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设计期与施工期的工作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对厂址进行变更、移位或对产区的局部或整体分布进行调整等,导致建设项目临时占地或附属设施产生了一定变化,进而导致工程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影响面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环境监理部门需加强施工现场的巡视、监测工作,加强对环境敏感点的监控力度,监督工程建设方严格按照环评要求落实各项环保措施,降低施工期周围生态环境的受污染率。监理的主要内容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监理、生产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理、噪声控制措施的监理、野生动植物及生态保护措施的监理、人群健康措施的监理、施工期危险化学材料的管理的监理、环保和染治理设施建设的监理及环评文件落实情况的建立。
2.2施工期各环境要素的环保达标监理
施工期环保达标监理是有效保证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环境污染因素达到国家规定环保评价标准的重用环节和主要内容。环境监理部门在监理工作中,严格按照环评报告书中施工期污染防治及生态环保措施的具体要求,严格对施工期各环境指标进行监控,保证工程施工阶段中各种废气、废水、噪声等均符合相关环保规定要求。在施工期,建设单位通常会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环评标准进行施工作业,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施工期气、水、声等污染元素进行净化处理,重视对工地周围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但是环境污染因素还是不能完全避免,因此,需要环境监理部门通过巡视、现场监测、记录报告、旁站等方式对工程建设施工期存在的污染隐患进行及时提醒和整改,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工程建设施工期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环评要求,降低生态环境污染。
2.3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理
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监理具体指的是,环境监理部门对建设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生态保护及恢复措施、敏感区保护目标保护措施等各种措施的计划和具体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3]。工程施工阶段中,生态影响及减缓措施的具体内容如下:按照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该文件的批复文件的具体要求,同时充分分析工程施工期出现的具体环境影响特点,然后将相应文件要求与施工具体特点相结合进行分析。按工地临时用地、取土砂石场所、废弃土渣场所及矸石场、灰场等进行列表,将具体详细的环境监理要点罗列给施工方,并监督施工方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施工作业。
2.4环保设施“三同时”建设的环境监理
建设项目在施工阶段需严格根据“三同时”的环境管理制度,切实落实环保设施与施工建设同步进行。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设施建设必须严格根据环评的相关要求进行科学建设和安装。如安装建设配套的生活污水及含油废水净化处理设施、隔声设施、环境风险防范设施、生态保护及修复设施等,确保施工期出现的各种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均得到有效净化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周围生态环境污染发生率。
2.5其他环境监理内容
除上述几点环境监理内容外,在环境监理工作中还需进行以下几点工作:根据工程施工情况,对环境进行相应监测工作;及时向建设方发出监理工作指示,并对指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按时编写环境监理专项报告及月、季、年报;定时组织开展环境监理工地例会;协助建设方、施工单位、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相关环保突发事件。
3结束语
环境监理制度的施行有效促进了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强化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协调与约束关系,有效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同时大大降低了生态环境污染的发生率,给人民和社会带来极大效益。环境监理制度的实施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一、时期,我市环保工作取得了“三个终结”的重要成绩,但形势不容乐观,决不能有丝毫懈怠
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承载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态势加快形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终结”。一是终结了黄石近半个世纪“光灰城市”的历史。通过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实施黄荆山开山塘口、板岩山地质灾害、石漠化等一批生态治理修复工程,黄石的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秀美宜居。年,城区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20天,创黄石有环境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黄石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为将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推上新台阶增强了信心、奠定了基础、蓄积了势能。二是终结了污染指标持续偏高的历史。我市工业结构偏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大,2006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9.69%和4.27%。近年来,通过采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综合措施,关闭“五小企业”2000多家,完成节能减排治理项目300多个,新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大力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指标“趋低下降”,圆满完成省定污染减排的目标。三是终结了水资源严重污染的历史。通过大力实施“四湖”(湖)水环境保护等一批重点项目,环磁湖、青山湖145个排污口实现截流,全市主要水体水质保持稳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验区内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大冶湖、富河流域水环境质量都得到明显改善。成绩来之不易,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环保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工作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国际社会发展新的趋势来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危机的战略选择,这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浩浩潮流。温总理在国际哥本哈根会议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为实现、甚至超过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而努力。而我们的环保事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环保正在成为一种标准,甚至是一种壁垒,制约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从国家和省里对“十二五”发展新的要求来看:科学发展是“十二五”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由过去的2项增加为4项,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省里也进一步明确了环保考核的各项具体要求。指标的增加,势必造成减排潜力减小、工作难度的加大,这对我们的工作是一种考验。
从黄石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新的特点来看: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治污减排压力大、生态修复压力大、环境承载压力大等三个方面的压力,从根本上看,是由于我市长期沿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污染短期内难以全面解决;开山挖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目前,全市300余个开山塘口、5万公顷石漠化荒地还没得到完全修复,“四湖”治理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的推进,我市环境容量和空间非常有限,对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始终绷紧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这根弦不放松,毫不懈怠地把环境保护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作为硬标准、硬约束、硬检验,努力做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步到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实现转型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为统领,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黄石为主线,统筹推进污染减排、生态创建、环保执法等各项工作,努力为全市实现转型崛起、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生态环境支撑。
主要目标为:全力打造人水和谐、绿色宜居、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环保模范城市,确保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景初步呈现,环境安全特别是重金属环境安全保障有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在“理念、项目、创新、责任”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关于理念问题。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大家已形成共识。当前我们抓环保工作,还要不断解放思想,弃陈革新,牢固树立“三大理念”。一是要牢固树立“生态是借贷而非继承”的理念。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恩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一味继承享用,而应学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并很好地传承给下一代人。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加倍地给予我们以报复”。上个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错误观念,教训非常惨痛。我国局部地区在过去发展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我国仅废水、废气造成的污染损失每年达540亿美元,占GDP的8%左右。由此可见,在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方面,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后代负责;不仅要对当前负责,也要对长远负责,绝不能犯历史性错误,要真正把“借”来的环境利用好、保护好,并加上“利息”,也就是发展成果,还给子孙后代,促进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二是要牢固树立“环境问题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的理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环境质量和生态需求成为全社会的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如果环境污染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近年来我市组织实施了节能减排、“四湖”保护、板岩山治理、开山塘口整治等一大批民生重点项目,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也大大提升了黄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要牢固树立“环保优先,一步到位”的理念。“环保优先”,强调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抓发展必须把环保放在优先位置;“一步到位”强调的是标准问题,坚持环保把关不降低门槛,不变形,不走样。比如,国际社会对我们出口的蔬菜等食品非常严格,其中一条必须符合环保标准;又比如,国家鼓励的发展产业,前提条件就是要过“环评关”,等等,反映的就是标准问题。因此,环保工作不能“边污染、边治理”,“边治理、边保护”,要从源头做起、从标准做起,没有“折扣而言”,必须“一步到位”。今后,在招商工作中,要把环保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和准入条件,再大的项目,只要影响和破坏环境,就坚决不能上,切实做到既要引资,也要选资,对新上项目进行充分的环境论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关于项目问题。项目是支撑环保事业发展的“牛鼻子”,当前抓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一是要积极向上争取一批环保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研判国家环保政策,认真谋划和储备一批事关全市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大项目,支持符合要求的企业申报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特别是“四湖”治理、生态修复、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要实行“市县联动、领导包保、专办跟踪”工作机制,争取纳入国家、省里“十二五”环保规划的“笼子”。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污染治理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环境投资和经营,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社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新格局。二是要加快实施一批减排项目。继续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力度,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结合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一批农村环境治理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提高环保科技含量,走科技型环保之路。三是要坚决淘汰一批落后项目。按照“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一手抓老污染的治理,一手抓新污染的控制”的要求,下决心淘汰“五小”等一些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我市环境空间、发展空间。四是要大力发展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要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我市党委和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大力培育生态型经济,尽快启动一批重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项目,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
建设生态文明是新时期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问题,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因而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很大。然而,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工业化、现代化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更加严峻。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对中国提出了新的挑战。同志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新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要打破这一瓶颈制约。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也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关键和基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化和创新,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坚持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而环保产业化能够有利于上述目标要求的实现。
二、实现环保产业化必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为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绿色产业,生态文明的产业结构需要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结构,因此,在对传统产业进行以节能降耗为基础的生态转型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以环保产业为主体的逆向产业体系。环保产业化开发、运作及经营过程是发展壮大环保产业的基础,是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推进环保产业化,适度依照市场导向确定环保产业增长速度、调节环保产业供求关系,适度引进市场机制、吸纳产业资源、推进环保产业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环保产业进一步关注社会需求、把握市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树立效益观念、规范竞争秩序,实现环保产业发展机制的根本转变。
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下四类:环保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环境污染物的再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环保服务提供。具体而言,环保产业已逐渐形成包括工业污染防治、环保生产、环保服务、废旧资源综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低公害产品生产(洁净生产)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
当前,需要进一步明确环保产业领域的发展重点,环保技术和装备重点是先进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监测设备;环保产品重点是环保材料、环保药剂;环保服务重点是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营的市场化、社会化,完善提升融资、咨询、评价等服务体系。
三、发展环保产业需要建立支持体系
未来几年我国环保产业将迎来投资高峰,环保产业发展空间广阔,目前增强环保产业活力的根本出路之一就是尽快构建一个系统的环保产业发展支持体系。
一是建立政策支撑体系。环保产业属于政策法规驱动型产业,既要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引导,驱动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要着力于通过环境服务业来整合环保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促进环保产业的业态转型和升级,把政策的有效性、市场的持续性、企业的积极性和技术的科学性有机结合,推动环保产业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继续发挥政策优势,促进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健全环保产品(设备)标准体系,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加大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力度,扩大环保产业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化。
生态纺织品是指采用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在纺织品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等过程中使用低能耗、无污染技术、使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回收等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对人体健康无影响的一类纺织品。它有以下几层含义:
(1)原料资源的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
(2)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环境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3)在使用过程中,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环境不会受到损害;
(4)废弃以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降解或不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一、发展生态纺织品的意义
(1)发展生态纺织品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
纺织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印染废水、浆料废水,而这就是纺织品对环境破坏的最直接体现。监控禁用偶氮染料的使用,已成为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中最重要的品质控制项目之一,同时也是生态纺织品最基本的质量指标之一。含有这些染料的印染废水排入土壤将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所以,发展生态纺织品意义重大。
(2)发展生态纺织品有助于改变纺织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二次创业
发展绿色产业,一方面能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又能促进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纺织品市场加工水平,采用节能、高效、无污染的技术,生产出满足绿色需求的产品,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按照生态纺织品的要求,生产生态纺织品需要开发、应用很多先进的技术,高新技术将在生态纺织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技术方面大有可为。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传统产业,在达到生态纺织品的标准和要求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纺织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纺织工业由传统向现代工业转型的二次创业增添了活力。
二、我国生态纺织品的不足和差距
(1)环保意识和观念淡薄
纺织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标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且生态纺织品开发力度不够,一些符合环保要求的纺织材料,如大豆蛋白纤维、玉米纤维、牛奶纤维的生产还谈不上规模,有害染料的应用就更为普遍。
(2)环保法规和标准仍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生态纺织品的研究和标准,主要是从保护消费者安全健康的角度出发,针对最终产品提出了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而对纺织生产与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关系研究较少,缺乏安全生态观念,没有明确的各个环节的控制目标和有效监督措施。我国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数目多,水平低,我国技术标准的国际标准采用率低。如涉及纺织品要求的甲醛含量,不同的行业、部门各自制定不同的要求,有的仅要求小于30OPM,缺少严格与国际接轨的强制性统一标准。
(3)发展生态纺织品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服装业由于设备落后、技术薄弱,尚未改变以量取胜,以低价争市场的发展状况,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环保产品少。我国符合环保要求的纺织纤维原料及纺织品服装生产,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利用,如绿色纤维、无毒染色、无污染染整工艺、无水染色、喷射印花等染整新技术正在迅速发展,走向成熟。而我国纺织品从产品开发、原料采用到染整加工及废弃物的处理都没有充分考虑对周围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印染行业,由于设备陈旧,工艺和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了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严重。环保生态型纺织品的开发,是我国纺织业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三、对我国生态纺织品发展的建议
发展生态纺织品对我国来讲,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分清层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1)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
从全生态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统一的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直观、系统地了解标准的构成、层次、分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为系统地制定我国的生态纺织品标准提供科学论据,可以促进纺织各产业链间的协调工作,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保证标准的组成更为合理。
(2)建立和完善绿色信息系统,加强对国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研究
绿色信息包括绿色法规、绿色消费信息、绿色产品信息、绿色竞争信息等。通过对其进行真实性和可行性研究,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掌握有关国际市场技术标准与法规、环保标准与法规、技术改进与创新等方面的动态信息资料,以便为企业确定绿色经营目标,设计绿色经营方案,为实施绿色经营策略提供可靠依据,以便企业加强对国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生态纺织品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不断调整产品结构
中图分类号T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077-01
1生态纺织品概念及特点
达到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并通过检测的纺织行业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产品,即可称为生态纺织品(ecological textiles)。生态纺织品应同时具备生产生态性,消费生态性和处理生态性3个特点。生产生态性1是指纺织原料在种植、养殖、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自身及对环境无污染。消费生态性是指纺织品中不残留或最少程度的含有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影响的有害物质,处理生态性是指纺织品在回收、降解及处理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消费生态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尤其染色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2 生态纺织品的染色
生态纺织品需要特殊的环保型的染料和助剂,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工艺对其进行染色。染色后排放的有色污水量要少,而且要易于净化处理,耗能要低。
2.1 天然染料
天然染料又称生态染料,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天然染料与生态环境的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无毒害,原料还可以再生。染色后的织物具有自然的色泽和香味。
2.2 环保型染料
环保型染料按规定2不能含相关标准中所规定的致癌芳香胺,不具过敏性或急毒性,不含环境激素,不含会产生环境污染的化学物质,不含变异性化合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含被限制的农药,甲醛的含量在规定的限值以下,可萃取的重金属含量也要在限值以下,真正的环保染料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不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具体说,环保型染料又分为很多种,环保型活性染料3色泽鲜艳,色谱齐全,强度高,固色率高,色牢度高。新型环保型酸性染料主要用于羊毛、丝绸和锦纶的印染,并具有较好的耐日晒牢度和耐水洗牢度,色泽鲜艳。新型环保型分散染料,色泽鲜艳,具有高发色强度,有很好的提升力、良好的吸尽率、很好的重现性和对多种纤维的防沾污性及优异的染色牢度。环保型直接染料主要用于棉、粘胶纤维和丝绸的印染,广泛用于涤/棉、涤/粘、毛/粘等混纺织物的染色。环保型还原染料4近年来经过国内外专家的潜心研究,已经实现了真正的环保,主要用于高档棉织品,性能优异,色谱齐全,特别是一些中间色(如绿、橄榄绿、棕、灰等色泽)具有较佳的印染效果。“绿色助剂”是符合环保和生态要求的印染助剂。染整工程5涵盖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后整理等加工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施加相应环保助剂,纺织品才能达到特定的生态效果。只有整个生产过程都实现生态化,才能真正是“绿色”生产条件、“绿色”染整工艺、“绿色”纺织产品的“三绿”生产工程。
3 生态纺织品问题处理
我们的初衷是想生产出完全环保的生态产品,但是无论从原材料本身还是制造、加工、染色环节,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原材料酸碱值的过酸、过碱或生产过程中残留的化学物都可导致皮肤过敏或是一定程度的损害布料。有些天然材料在生长过程中使用杀虫剂,加工后纺织品中也会残留一部分,被人体吸收后有可能致癌,而且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皮革制品和纺织品防缩防皱防水整理剂,鞋材黏合胶及印花浆等可刺激皮肤和呼吸道,还可能致癌。还有一些用于染色和印花的染料能分解出致癌芳香胺,对人体皮肤和呼吸有致敏作用。一些染色加工助剂会对皮肤、眼睛有刺激性,并危害到呼吸、肝脏及肾脏系统,还会致癌及引起生殖系统功能紊乱。有些衣物附件如标签、热转印图案,钮扣散发的毒性重则致癌、引起贫血、聚积于肝、肾、脾和骨骼中,同时也对环境造成污染,轻则刺激皮肤,导致皮肤炎。由此看来,生态纺织品在原材料的生产和后期的加工过程中都容易积累下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影响的有害物质,不同程度上有悖于生态环保本身的意义,也有损于消费者的利益。我们从事生态纺织行业的专业人士也积极地在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例如按产品分类,婴、幼儿类产品各方面指标把关要非常严格;把产品分成可直接接触皮肤或是非直接接触皮肤及装饰材料类等;对产品适当增加水洗次数,对酸、碱超标的产品可用弱碱和弱酸进行中和;尽量使用不含甲醛或低含量甲醛的助剂;因甲醛的水溶性,可适当增加衣物水洗的次数和强度;又因甲醛的可挥发性,可适当调高水洗时所用水的温度,洗后将其置于通风处挂置;可适当使用甲醛捕捉剂;对于有涂层的纺织品,可以同时测量,以更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对于不同种类的纺织产品,严格选择相关测试标准进行监测。
“绿色生态消费”冲击着市场,生态纺织品的认证也已成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要打造生态品牌,需经过官方认证方可有效,认证机构要对产品就芳香胺、甲醛残留物、可溶性重金属残留物、色牢度、五氯苯酚、气味和PH值等方面进行检测,有些国外的认证机构还可能要求对有机氯载体和杀虫剂残留量进行测定。这些方法和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态纺织品的质量,实现了生态环保的目的,同时也保障了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张世源.生态纺织工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02-126.
[2]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