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监管机制范文

时间:2023-06-18 10:25: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型监管机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型监管机制

篇1

下面我们就以电梯监管为例,阐释如何通过“四维共治”来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电梯作为生活中常用的特种设备,其监管贯穿于制造、安装、维保、使用的全过程,涉及制造企业、安装企业、使用单位、检测机构、维保单位等多方主体,存在故障和隐患未能很好地控制、安全主体责任未能有效落实、监管部门靠人海战术进行监管等大量问题,一直是市场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在当下信息化泛在的时代,新型电梯监管按照“以服务换取数据,用科技创新监管”的思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重构电梯生产、销售、维保、使用等价值链各环节互联网生态圈,并基于电梯互联网平台所积累和沉淀的电梯技术档案、维修保养、使用管理、故障处理、检验检测等留痕数据信息,建立涵盖公开公示、主体信用、风险预警、质量安全追溯、隐患治理和应急处置的电梯监管体系,打造“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四维共治”监管新格局,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市场逐劣的良性电梯市场环境共治。

一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强化电梯相关各类市场主体责任。各类企业要基于电梯互联网平台,建立电梯制造安装、使用管理、维修保养及企业诚信自律的“自我声明+信用管理”等相关信息公示制度,并恪守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自治。

篇2

义乌新型国际贸易商品市场是以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为主要特征的。这种方式有别于传统对外贸易方式,通常是由出口商品发货人或其人在国内流通领域商品市场,以现货方式采购,办理相关报检、报关、货运出口等手续后商品出境的贸易方式。新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交易方式独特。交易方式大多为看样订货,国外客商直接在市场采购,人民币现金交易,采购商支付货款后,商品所有权即转移为采购商所有。二是涉及商品繁杂。一位采购商可能采购多种商品,但每种商品数量有限,不同的采购商往往选择使用同一集装箱出口商品。三是出口主体多样。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采购、报检、报关、订舱、货运等出口环节基本上由中介机构完成。四是物流时间求快。时间就是效益,只有快速通关,便利流通,才能实现效益的进一步优化。

(1)质量水平现状。目前义乌商贸市场的商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而言依然不高,特别是部分涉及安全、卫生、环保项目的商品,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原因是多数市场采购商,以低价为首选目标,忽视质量标准,直接导致采购商品长期处于低价低质水平。加上市场本身准入和退出机制尚不完善,加剧了质量风险不断积聚。据统计,2011年,义乌集贸市场总成交额达677?郾85亿元,同比增长9?郾13%;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515?郾12亿元,同比增长12?郾95%,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其中义乌检验检疫局共受理市场采购出口商品62155批,货值11?郾79亿美元,检出不合格批次715批,不合格检出率为1?郾15%。不合格产品主要有鞋靴类、纺织品、食用包装容器等。同期对义乌市场涉及安全、卫生、环保的出口商品抽样检测情况也显示,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在完成抽样检测的13381批商品中,不合格1304批,合格率仅为90?郾25%。

(2)质量监管现状。多年来,浙江检验检疫局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商品市场实际,遵循“严格管理、管而不死,适度放宽、放而不乱,方法灵活、操作规范”的原则,不断探索市场采购商品检验监管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初步形成了“检验、监管、稽查”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措施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建章立制,完善工作依据。出台了《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规范(试行)》,制定了针对外贸仓库规范化管理的规定,以及玩具、鞋类、纺织品、陶瓷等大宗商品检验的作业指导书。二是突出重点,加强了高风险、敏感商品的检验监管。将涉及安全、卫生、环保等敏感商品作为管理的重点,按不同风险等级,确定不同的抽样检测频率,以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作为判定商品合格与否的依据。三是大力推进诚信管理。确定报检主体,按照守法便利、违法惩戒原则,试行实施分类管理。四是实施视频监控管理。对部分外贸仓库,实施实时视频监控,提高了监管效率,缓解了监管压力。五是强化溯源管理。探索建立了“供货商——报检主体——出口公司——船运公司——进口商”的监管系统,建立数据库,对市场经营单位进行全备案;要求每个报检主体建立商品出口台帐;实行出口供货商店(铺)备案管理,建立索证索票、进货登记、验收记录、商品流向记录。六是加强执法稽查力度。实施有针对性、不间断的执法稽查,保持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七是推进大通关建设。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透明度和科学性,推出了集中审单一站式服务,提高了通关效率。八是探索构建多部门协作机制。努力形成政府负总责、报检主体是第一责任人、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质量安全综合管理大环境。

(3)质量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当前对义乌国际商贸市场商品的质量监管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郾关于检验检疫部门。一是政策滞后。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主要围绕一般贸易方式下出口生产企业来设定一整套检验监管措施和手段,对于特定的新型国际商贸方式存在滞后性。针对制造商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普遍存在“品种多、批量小、主体杂、通关时间紧”特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具有更大的质量风险。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这就导致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在检验标准、检验方法、操作程序、执法尺度上不统一、不明确、不规范。二是资源不足。检验检疫监管压力与日俱增。面对滚滚物流,检验检疫部门在人、财、物等方面都捉襟见肘,执法力量无法满足现行按批检验模式的规定要求,“检不快,检不完,检不了”,甚至是“检不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三是检测水平有限。小商品种类极其丰富。据统计,目前义乌商贸市场共有市场经营商位6?郾2万余个,拥有16个大类、4202个种类、170多万种商品,其中60%以上商品出口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面对海量的商品,检验检疫检测水平无法完全满足实际需要。受检测用房、设备、人员等因素限制,部分商品必须经过繁琐手续和一定时间周期送达外地检测,增加了进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时间成本,也制约了市场采购商品的顺利出口。

2?郾关于监管部门间的合作。各部门间尚未建立统一互信的协作机制,难以形成合力。最多仅是部门之间建立的合作机制,缺乏具体的合作项目和内容,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最大监管效能。各部门在联合执法、信用监管、法律责任追究等方面,改进空间很大。

3?郾关于监管对象。主要是出口主体复杂,商品溯源难,责任追究难。义乌市场出口主体多,中介机构多,外商多,由于缺少严格的准入机制,给市场的有序发展带来诸多隐患。具体表现在:供货商素质良莠不齐,风险防范意识不高,外贸专业知识缺乏;异地公司违规操作,扰乱贸易秩序;另外,还有大量无证国际货代组货、揽货出口,扰乱正常的出口贸易秩序;组货单位中介多、外贸仓库不固定、不集中、不规范,而且对于中介人员和中介机构约束少,缺少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监管难度大,存在“飞单”、“虚假申报”等风险,出口商品难以追溯,商品质量难以控制,责任难以追究。

4?郾关于监管效果。一是法检商品逃漏检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据历年业务统计数据及检验监管、执法稽查实际情况表明,义乌市场采购商品出口存在严重的逃漏检现象,市场采购出口的法检商品中仅有三成左右做到依法报检。逃漏检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小商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假冒伪劣、质量不合格、侵犯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二是国外关于义乌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因质量或者安全问题而通报、召回、退货的案例逐年上升,2008年32起,2009年51起,2010年52起,2011年达82起,占全省系统的比例由2008年的22?郾4%上升到今年的51?郾3%以上。国外通报召回案例的居高不下,已经影响了义乌市场商品乃至整个浙江出口产品的声誉,对义乌市场采购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

二、改进义乌新型国际贸易市场质量监管的基本原则

针对当前义乌新型国际贸易市场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立足实际,全面改进质量监管工作。为此,要牢牢把握以下四项原则。

(1)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度。构建新型国际商贸市场政府监管方式的目标,就是要“管得住、通得快,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终究”。“管得住”是前提,“通得快”是手段,质量保证是目的。

(2)先行先试。针对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局限性和滞后性问题,可采取先行先试办法,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原则,对重点工作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和计划,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形成检验、监管、通关新机制,探索新的监管模式,为检验检疫系统改革积累经验。

(3)以质取胜。目前市场商品质量安全总体情况不尽人意,另外由于各国安全质量标准不一,多数情况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标准、国内强制标准和非洲、中东等国家与地区的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呈现梯次递减的状况。建议在政府的强力引导下,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落实参与市场采购贸易各方的质量责任,共同唱响做强“义乌小商品”品牌的大合唱,为义乌市场采购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4)创新机制。从创新角度考虑,可把检验检疫监管改革目标定位如下:首先要求产品质量安全必须“管得住”。与此同时,完善对外贸易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际贸易的便利化水平,也就是要“通得快”。辨证妥善地解决“管得住”与“通得快”的矛盾,是解决市场采购出口检验检疫监管难点的关键,需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浙江检验检疫局已经针对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监管新措施,正在陆续推行之中。

三、进一步改进义乌国际贸易市场质量监管方式的措施探讨

在上述四项原则的指导下,政府各部门应携手合作,从多角度入手,全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改进对义乌新型国际贸易市场商品的质量监管。具体来讲,可以从四个方面着眼,采取相应的措施。

(1)从“便利化”着眼。一是扩大报检主体。将在义乌从事进出口相关业务的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允许各类经营主体直接报检。通过扩大报检主体,节省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建立新型检验检疫口岸放行机制。在保证质量安全前提下,根据出口企业的诚信等级、商品风险等情况建立口岸分类放行模式,改变检验放行的单一模式,实施检验放行、验证放行、信用放行,加快通关速度。三是优化检验检疫流程。实施预检验制度,实行入库预检、装箱报检、审核放行的工作机制,提高检验检疫放行效率。四是实现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直通放行。减少成本,提高通关速度和效率。五是建立进口商品转检工作机制。减少进口商品在口岸滞留时间。六是提高检验检疫监管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市场采购商品质量信息数据库,实行检验检疫流程电子化和监管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应用,企业可以在办公室实现报检、签证,减少企业办事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七是建立适应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检测体系。加快建立检测重点突出、覆盖面广的实验室体系,满足进口商品和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测需求,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加强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八是建立国际贸易摩擦和壁垒应对机制。建立技术研究机构,及时收集、跟踪、调查、研究、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建立国外技术法规信息平台,增强贸易壁垒的技术应对能力;配合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四位一体”的进出口贸易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应对能力;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信用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构筑统一的信用监管网络。

(2)从“规范化”着眼。一是建立经营主体监管机制。实行外贸经营主体全备案,对市场采购进出口商品的经营主体和高风险敏感商品的市场经营商,实施备案管理,掌握相关经营主体的真实信息,为有效监管奠定基础。实施动态分类管理,落实质量责任,根据备案主体诚信程度、遭到国外通报召回情况、违法情况、检验检疫中发现问题、质量保证能力和商品风险等级等因素综合评定,实施动态分类监管。建立经营主体信用管理机制,综合检验检疫监管、国外通报和执法稽查等信息,开展信用评价,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加强信用监管,提高监管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检验向监管转变。二是建立商品集中仓储、封闭管理。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和进口、转口商品实行指定区域集中仓储,封闭式管理。三是建立全申报管理。对市场采购进出口商品经营主体实行联网监管,对进出口商品实行全申报、如实申报。四是建立商品来源信息登记制。要求进出口经营主体建立商品验收、购销、出口台帐,建立商品来源信息登记等制度,强化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无缝监管系统。建立健全“生产—经销—仓储—货代—外贸—船运”出口各环节信息全申报机制。在口岸查验放行环节,验证企业申报信息,确保商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篇3

新时期,新时代,今天的中国,正坚定的向法治社会迈进。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重组中,是否公正?能否真正做到“坚定信念,执法为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关乎大局的稳定,关乎人民的利益,更关系到法制事业的进程和方向。每想到此,总是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法治事业是这样的光荣,在我们平凡的工作背后,是崇高的事业、神圣的使命。与光荣同在的,是责任。

检察机关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作为一名青年干警,我一直在想:什么才是真正的“为民执法”?是为百姓做一件好事,捐一些钱物吗?是为群众服务一次,争取一些利益吗?真正的“执法为民”应该是时刻心系群众,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将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这才是真正的“执法为民”,是建立在一种浓烈、真挚的感情上的“执法为民”。没有感情,哪来爱心?没有感情,哪有奉献?没有对群众亲人般的感情,又怎么能够真正的“执法为民”。

篇4

如上所述,信息机制是一个过程机制,有其自身的规律:从刚开始信息的收集整理,到信息的分析预报,再到警情信息的控制。但这三大信息职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两两之间还有一个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将其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机理,具体阐述如下:

1.企业管理预警信息的收集整理。企业管理预警信息的搜集整理,是企业管理预警系统运行中信息机制的初始阶段和基本环节,能由于营销管理的好坏与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因此,信息机制中的信息收集人员应密切关注诸如产品销售情况信息、销售利润率、存货周转情况、应收账款管理与收回情况、销售队伍工作效率和贡献、广告支出及其效果等内部信息。此外对市场、行业等外部信息也不能忽视。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内部外部信息对预警系统都是有用的,这里收集的信息主要是与警兆和警素(即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密切相关的数据资料,所以信息收集人员应该将收集到的内外部信息进行整理,剔除于预警指标体系无关的数据资料,然后通过信息传递机制传递给信息分析人员。

2.企业管理预警信息的分析预报。企业管理预警信息分析处理是信息分析人员运用科学的预警分析方法和技术,从众多指标中选出能够充分代表整体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建立财务指标体系,并将定性与定量两种分析手段相结合建立预警分析模型。然后接收由信息收集人员传递过来的与警兆警素相关的财务报表信息及其他相关预警信息,将这些信息输人模型,经过模型处理后,会输出一个定量化数值,结合对这些信息的定性化分析,形成对企业管理危机状态的一个综合判定,根据危机程度决定应予以报出的警情预报类别和内容。

一般来说,企业可能面临的企业管理危机状态有正常状态、波动状态、危机状态三个警情级别,我们可以据此确定警情预报的种类,即无偏警情预报、低偏警情预报和高偏警情预报。需要说明的是,无偏警情预报是指在企业无任何财务危机征兆情况下做出的警情预报,显然这种情况下是不需要危机管理小组介入的,是一个理论上的企业管理最优状态。低偏警情预报则是指偏离了这个企业管理最优状态但又没有逾越危机警戒线的一种财务状态,采用低偏警情预报制是为了保证企业对财务危机状态的日常监控,采取一些控制措施,使这些偏离因素尽量往中心的财务最优状态停靠,防止这些偏离因素恶化,最后转化为危机。同理,高偏警情预报指分析处理的结果显示企业管理危机状态已逾越了危机警戒线,也就是说在企业管理危机实际发生情况下所作的预报。

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警情预报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①所属警情预报类别。警情预报应首先标明企业警情预报种类级别(无偏警情预报、低偏警情预报、高偏警情预报),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危机状态和程度有个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②所选用的预警指标和采用的预警分析方法。主要说明所选指标和分析方法的理由、分析结果及反映出的企业财务危机情况,为为什么出具该类警情预报提供方法和信息支持。③根据各预警指标警示的财务危机情况,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揭示深层次的原因,并将结果予以预示,为企业生产经营应采取的应对对策提出意见或建议。

企业分析人员将成本分析的警情以警情预报的形式传递给危机管理小组,由其根据不同的警情种类级别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3.财务预警信息的监控处理。危机管理小组接收来自于信息分析人员的信息,根据警情预报的种类级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在无偏警情预报情况下分析企业处于这样一种财务最优状态的原因,并从这些因素出发,保持这些因素良性存在,以使企业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当然,我们说这是一个理论的最优状态,在实践中是不可能永远保持在这一点上的,所以并没有专门派人负责;低偏警情预报情况下需要有信息日常监控人员来负责,根据信息分析人员提供的一些原因和应对措施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使其不至于偏离过大,导致危机发生;高偏警情预报情况下则需要危机管理人员借鉴信息分析人员提供的对策,并对外进行咨询,提出综合解决对策,达到化解危机的目的。

当对信息实行监控以后,对控制后的信息经过信息反馈反馈给信息分析人员,进行下一轮的分析预报,信息分析人员则将警兆警素(预警分析指标体系)信息反馈到信息收集人员,对收集到的内外部信息进行整理,剔除无关信息。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危机预警信息机制是一个由上至下传递和由下至上反馈的循环往复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预防、控制和化解财务危机,使公司得以持续开展生产经营过程。

二、预警信息机制的运行条件分析

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这些运动发展变化是有条件的。这里面说的运动发展变化其实就是一个运行过程。显然预警信息机制的运行过程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只有在具备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够充分而有效发挥其作用,实现预期的维持公司持续经营的目标。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1.基础信息真实可靠。一个科学的企业管理预警结论必须在掌握大量的真实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做出,企业应确保建立一个稳定、及时、可靠的信息来源渠道。

篇5

“忠诚”是指忠于党和人民、忠于法律,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思想纯洁的本质要求,也是检察干警必备的基本政治品质。

一是深化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就是真心诚意,无二心。从我国法治理念上说,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也是检察机关履行好职能的前提。通过引导不断增强全院检察干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从思想深处解决为什么入党、为什么当检察官、为什么奋斗的问题,用先进的政治理论占领干警思想阵地,引导干警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四个在心中”,筑牢公正廉洁执法的思想根基,始终做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动摇。

二是与时俱进,高标准高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历史使命对忠诚赋予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检察干警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读书月、演讲比赛等活动,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自觉抵制错误政治观点、法治观点和价值观念的侵蚀,自觉地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融入到检察工作中,凝聚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行动,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三是开展专题学习,永葆忠诚本色。通过在全院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专题学习,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深入阐释“忠于党和人民、忠于法律”的基本内容和实践特色,努力在心灵中产生共鸣、思想上达成共识,使“忠诚”这一理念成为思想的指引、价值的坐标。

二、坚持执法为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

“为民”,即所谓执法为民,司法为民。法律文化语境中,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维护公民权利是法律职业群体显著的核心价值观。“为民”是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察干警崇高的历史使命。

一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群众观点再教育,引导广大检察干警深入查找和剖析群众观念淡薄的各种表现,深刻反省自己的群众感情、群众观点、群众立场,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等基本问题。对群众诉求置若罔闻、敷衍塞责,与群众打交道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冷硬横推、吃拿卡要,要特权、逞威风,甚至、违法办案等突出问题予以坚决纠正和解决。

二是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公开是公正的重要保障,深化检务公开,积极组织“检察开放日”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登门走访、开设网络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逐一梳理归纳,逐项整改落实,加强对整改情况督查,确保整改落到实处。

三是广泛开展走进群众活动。领导班子带头,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村镇、走进学校开展司法调研服务活动,推动法律监督职能不断向基层延伸,使全院检察干警进一步了解区情社情,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真正把检察工作融入三项重点工作中,自觉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组织开展“大接访”、“大走访”、“大下访”等活动,引导全院检察干警积极投身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火热实践,端正对群众的态度,认真审视和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把服务群众贯穿于执法工作全过程。

三、坚持公正执法,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正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促进执法司法公正是检察干警的最高价值追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要真正成为检察官的自觉行动,必须贯穿到司法实践中,确保公正执法。

一是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结合批捕案件审查,针对问题向公安机关发出《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和《纠正违法通知书》;延伸侦查监督职责,实现跨地域纠正违法新突破;结合移诉案件审查,对定罪关键证据认真复核,对有疑点的证据及时退查、补查,使打击刑事犯罪不枉不纵,彰显公正。

二是将公正执法与服务大局有机结合。全面正确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把维护司法公正作为天职,把推动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强化法律监督、严格公正执法上,以卓有成效的法律监督工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三是进一步加强自身监督制约。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的权力观,深入推进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科学配置检察权。勇于接受外部监督,真正赢得公信,树立权威,确保法律监督职能全面正确有效发挥,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坚持廉洁从检,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

廉洁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检察干警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中忠诚是前提,为民是目的,公正是灵魂,廉洁是基石,没有廉洁,忠诚、为民、公正就得不到保障。

篇6

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由中央和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组成。在中央层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其下设的专利局是管理专利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以及统筹协调知识产权事宜的机构;商标和著作权分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和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负责。除上述外,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其他客体则由其他相关的国家部门负责:不正当竞争行为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的反不正当竞争处管理;地理标志归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农业部管理;植物新品种权由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的植物新品种办公室负责;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由国家商务部负责;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由国家科学技术部管理;与进出境货物有关的知识产权由国家海关总署负责;互联网域名则由信息产业部管理等。同时,地方层面也是采取分别管理的方式,将专利、商标、版权等客体归属不同的与中央管理部门对应的机构负责,涉及地方知识产权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版权局(新闻出版局)、科技局(科技厅)、技术监督局、海关等多个部门。[1]37由于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管理机构设置也是多元化。以专利为例,管理专利工作的机构有的地方归知识产权局或专利局负责,有的归科学技术局或其下设机构负责,有的则是地方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这些管理机构有的是行政机关(如河北、江苏知识产权局,为省科技厅下属局),有的则是直属事业单位(如北京、天津知识产权局,为政府直属独立局)。[2]

纵向来看,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可以分为多个管理层次。著作权由国家版权局实行垂直领导,商标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统一注册,分级管理,有较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专利方面,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有正厅级的机构(如北京、上海、湖南知识产权局),也有副厅级(如天津、河北、浙江知识产权局)、正处级(如山西、、青海知识产权局)的机构,级别设置不统一。总体来看,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采取“分而治之”的管理方式,专利、商标、版权等归属不同部门管理。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呈现“多层级”的特点,不同地方层级和编制设置不同。

二、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分散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虽有利于分工专业化,有利于开展专项活动,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1.管理成本过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我国管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务多达十几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又从中央到地方设置若干级对应机构。除此之外,还设有多个协调机构、联合执法机构等。每一个机构都有其独立的组织机构、办公设施、人事编制和工作程序。运行如此庞大的机构组织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成本过高,国家财政负担较重。同时,分散的管理体制导致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资源的配置不均,客观上导致了某些部门的资源闲置,另一些部门的资源匮乏。如2006年的“陶小京‘电动执行机构’案”,历时11年经过一系列程序才取得专利权,其原因除了复审和诉讼的拖延,还有重要的一点在于专利审查人员相对不足、专利申请积压较多。[3]因此,行政管理资源的分散管理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集中利用,易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较低。

2.信息交流不畅,效率偏低。效率是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信息交流,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需要一个统一的部门进行统筹管理。当前各行政管理机构各自为政,虽然国家设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小组等协调机构,但仅为非常设性的组织机构,联合执法机构和联席会议等也是临时性的行政管理组织,都未制度化,无法起到高效统筹管理的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虽被赋予统筹协调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的职能,但实践中还是以专利管理为主,相关知识产权的管理仍分属其他部门。当前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缺失不利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客观上增加了行政管理协作和贯彻行政执法计划的难度,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3.产生权利冲突和灰色地带。知识产权分散管理体制下不同部门管理范围存在交叉和重叠,同一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可能被赋予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知识产权,不同权利主体依据各自被授权的知识产权进行不同的权利主张,便会产生权利冲突。形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对同一客体认定为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如外观设计和著作权、商标与域名、商标和地理标志或原产地名称的权利冲突等。“金华火腿”、“白蒲黄酒”、“贵州茅台酒”等权利冲突案件的产生便是源于同一名称既被授予了商标权,又被相关机构认定为地理标志。面对权利冲突的存在,由于缺乏相应解决的规定,相关管理部门只能寻找权宜之计,如“水井坊酒案”中,驰名商标“水井坊”被授予原产地名称保护,但将其原产地名称保护限定在水井街附近的狭小区域。随后“水井坊”商标持有人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便迅速买下受保护地域的地皮,从而独享“水井坊”原产地名称权。在这种情况下,商标所有人和原产地名称权利人为同一人,虽避免了权利冲突,却仍存在重复授权,背离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理念。[4]同时,各部门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进行条块分割,出于权利扩张和责任承担上的考虑,可能会产生有利争办、无利推诿的局面,[5]进而导致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灰色地带,不利于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

4.管理标准和执法力度不一。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职权范围和管理方式不同,对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管理标准不同,其保护力度亦有所差异。如版权盗版案件,不仅国家版权局有权进行保护和处罚,文化机关和工商机关也都可以进行查处,不同机构有不同的处罚手段和标准,导致同案不同处理。植物新品种权的管理同样存在此问题,我国农业部和林业局分管农业新品种权和林业新品种权,对国家制定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分别有各自的实施和保护办法,导致认定方式、申请程序和审查标准不一致。在地理标志的保护上,国家商标行政管理部门以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保护,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农业部以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保护。因此,各部门不同的管理政策导致管理标准、执法力度不一,不利于树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5.不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开展国际交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我国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倡导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管理理念,把政府定位于公民和社会的服务者。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也应顺应改革方向,建成便利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服务型机构。应当明确各机构管理范围,创新文化激励机制,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简化行政申请程序,建立维权服务中心,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建立“亲民、便民、为民”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但当前各部门条块分割,职能分散,政策不一,给相关市场主体带来不便。出现知识产权侵权或违法行为时,知识产权权利人经常要求助于多个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多个程序,增加了其维权成本。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而我国当前的机构设置过于分散,使得其他国家在与我国进行知识产权合作时不得不判断应与众多机构中的哪一机构洽谈,或者要分别进行协商和签订协议,这为我国知识产权国际发展带来不便,不利于开展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一)改革的思路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呈现出现代化、体系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科学性提出了新的要求。[1]303现代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也应及时做出变革。除了要提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更需要简化管理程序,完善管理政策,创新管理方式,从而节约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便利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注册申请,满足知识产权现代化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财产的非物质化革命”进程加快,使得知识产权的权利体系不断扩张,域名权、商品化权、信用权等新的权利类型不断出现。在此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随之愈加体系化,对行政管理系统的统一性要求更高,这无疑增加了现代知识产权管理的难度,更需要有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来进行科学管理。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也需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TRIPs协议等国际公约鼓励各国管理机构有效管理本国知识产权事业,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有学者统计得出:全球约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二合一”体制,74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三合一”体制,而类似我国采取“分而治之”的分散管理体制的只有不到10个国家。①所以从全球范围来看,设立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为主流,这样更有利于国家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国内外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合作,顺应知识产权管理国际发展规律。

(二)改革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是知识产权管理事业的基石,任何体制的构建都需要一定的原则来指导。作为体制构建的核心和基础,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需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综合管理、相互协作。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多个方面,需要有统一的综合领导机构,合理设置、分工明确的管理部门,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惟此才能实现知识产权管理效率的最大化。我国现有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繁杂,各部门分散管理,各司其职,易出现权力重叠和管理空白等现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构建需要设立统一的综合领导机构,从而合理分配管理权限,避免机构重叠、管理冲突以及条块分割导致的灰色地带。各部门之间也要加强信息交流和相互配合,建立沟通和协调机制,努力构建一个有机统一的、高效的、协调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系统。

2.精简建制、高质高效。精简行政管理体制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精简和规范各管理机构,减少行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可以有效解决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我国正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行政管理机构高质高效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为最大程度地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和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应合理设置,讲究工作效率,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时效性。

篇7

【关键词】卫星通信 抗干扰体制 关键技术

由于卫生公开在空间轨道上暴露,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生存,其自身面临着多方面威胁,很容易受到敌方的干扰、窃听甚至摧毁。一旦卫星这个关键节点出现故障,就会造成整个通讯网络瘫痪。因此,加强卫星通信抗干扰体制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1 卫星通信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给卫星通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大推动了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采用数字化、智能化通信技术,比如说,压缩与处理数据编码等等。第二,研制多波束以及点波束卫星天线,大大提高军事卫星的通信吸引力。第三,多址方式,使得卫星通信技术与未来发展技术更加吻合。第四,星上处理技术,使得卫星通信自身发生质的变化。第五,交换体制与传输体制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卫星通信向综合业务过渡的可能性。第六,小型化、轻型化与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动中通等问题。第七,对于卫星通信频段与通信体制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卫星通信活力。卫星通信技术的大力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卫星通信的组网技术、系统容量与业务品质。

2 简要论述卫星通信抗干扰问题

现阶段,卫生通信抗干扰体制从整体上来说还不完善,但是,在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独立的抗扰扰技术得到深入研究。比如说,调制解调技术,SMARTAGC技术,干扰自适应抵消技术,扩频通信抗干扰技术,猝发抗干扰技术等等。可以说,这些技术都是由地面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功应用到卫星通信方面。是新器件、新技术在卫星通信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卫星抗干扰能力。不可避免的,上述技术自身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在未来高科技竞争中,将不能有效发挥卫星通信的主导作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卫星抗干扰技术与抗干扰体制两方面的研究。

3 卫星通信抗干扰体制

研究卫星通信抗干扰体制,必须要找到与卫星通信特点相吻合、抗干扰能力强、能有效抵御各种人为干扰的抗干扰新技术。站在通信电子角度分析,卫星抗干扰主要由跟踪瞄准干扰、宽带强功率干扰以及同频窄带干扰等技术。针对卫星通信来说,笔者认为要想实施干扰,必须在上行链路进行,综合考虑抗干扰效果、经济因素以及技术因素,侦查、测位与跟踪上行卫星信号,进而实施信号干扰,这成为了未来卫星通讯最有效、最常用的对抗通信方式。所以说,应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研究论证卫星抗干扰通信体制,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站在技术角度分析,扩展频谱通信成为了现阶段最有效、最常用的认为干扰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扩谱通信,跳频通信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效组合。在地面网中,这种技术已经比较完善,这种技术势必将会成为未来卫星抗干扰体制的主要技术。要想将这种技术成功移植到卫星通信中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与此同时,有效的网管网控技术以及科学合理的组网方式,能够进一步促进卫星抗干扰技术的发展。相对于地面网络来说,要想真正实现卫星通信抗干扰体系,还需要深入研究多种技术问题。比如说,选择扩频码、设计跳频图案、与现有卫星网络的兼容问题、研究软件化、数字化终端等问题。必须经过全面、系统的真如研究与论证,笔者提出以下抗干扰通信体制:第一,以扩谱技术作为主要应用技术,另外,辅助于天线调零技术、SMARTAGC技术等抗拒强干扰技术,使得整体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达到55dB。第二,采用扩谱信号作为上行信号,采用TDM信号作为下行信号,在简化终端设备的同时,促使抗干扰系统技术更容易完成。第三,地面站完成信号扩频全过程,星上处理转发器负责完成解扩过程,所以说,需要进一步加强星地一体化的研究与设计。第四,在70赫兹或140赫兹中频进行信号扩谱与信号解扩。选择36赫兹或72赫兹宽的转发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器件与技术。第五,现阶段能够对8-16路信号同时进行研究与分析,每路信号速率可设置为4.8kbit/s,,9.6 kbit/s、14.4kbit/s、19.2kbit/s,可随机占用信道也可按申请分配信道。第六,在选择频段上,需要考虑向EHF段发展。

4 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分析

本文分析的抗干扰体制是基于下图实现的,具体情况见图1:

这一体制的关键技术为星上解扩技术与上行信号扩谱技术,特别是需要达到35dB以上的处理增益。必须选择直扩与跳频相结合的卫星信道,直扩可以提供约20dB以上增益,调频可以提供约15dB以上增益。图2为地面站功能示意图。

在上图中我们可知,这一体制选择的是先扩后跳的方式。之所以选择这一方式,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星上解跳技术、解扩技术的实现。变换信息与编码,主要是将基带信号(控制信息、信息净荷、路由信息)转化成为卫星通道使用的传输码,现阶段,可以采用协议方式、软件以及芯片技术完成。具体来说,直接扩谱模块通过用基带信号和PN码实现直接扩谱。能够直接用硬件系统完成,笔者建议使用软件系统完成,其通用性与灵活性将会更强大。结合这一关系:10109码速率/息速率>20或码速率/息速率>100选择信息速率与码速率。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调频方式、信道容量等因素。

由调频模块直接完成变中频功能,由模拟乘法器、频率合成器以及伪码产生器等组成,处理增益可达到15dB以上。即:10logN>15或N>32,也就是必须保障跳点数大于32个。直扩信号小于跳频间隔,跳速低于100次/s,之所以这样配置,主要是为了实现星上解扩技术。与此同时,选择支扩码型与设计跳频图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与理论问题。直扩伪码主要考虑码长问题、互相关特性以及自相关特性。设计跳频图与跳频码主要考虑击中概率、邻站干扰情况以及容量问题。

预处理主要包括抑制较强干扰、下变频等作用,主要利用软件、数字滤波技术等实现信号分离。然后,各路分别进行解跳与解扩,进一步将基带信号恢复完整,再进行成帧,最后一步就是通过TDM数据以广播形式传送到地面。数字分路这种关键技术,进行了有效仿真与模拟,并获得了满意效果。而解扩技术主要是恢复伪码问题与系统同步问题,可以通过软件与硬件两方面共同完成。

5 结语

综上所述,卫星通信抗干扰是一项涉及范围广、环节复杂的系统性科学,任何一个关节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卫星通信质量,本文对卫星通信抗干扰体制及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究,旨在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天桥,王尧.改进的频谱幅度域处理抗干扰技术[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2(05).

[2]张兴军.扩频体制卫星抗干扰性能分析[J].无线电工程,2009(02).

[3]潘小飞,刘爱军.跳频卫星通信系统中星上处理方式的性能分析[J].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

[4]梁向阳,张彬.一种改进的组合卫星定位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2(12).

[5]胡啸,林剑峰,王玉菊等.基于感知度模型的卫星侦察舰船目标效能评估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2(01).

篇8

一、创新服务机制,擦亮农机窗口,规范操作,便民服务

农机是对外服务的窗口,我们将“平安农机”等各项创建活动与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几年来,我站一直把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当作重点来抓,当作亮点来推,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行延时、预约、上门服务等一系列的便民措施,强化“文明监理,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正确处理好执法严谨与为农服务的协调关系,通过进一步的规范化服务,努力打造“平安农机”品牌,我们的规范化服务建设具体体现在:

1.分拣办理

监理工作人员根据来办业务的不同划分为即办件、承诺件和上报件。即办件要求:只要手续全,马上就办完。不以任何理由刁难机手,且语言文明,态度热情;承诺件就是在承诺时限内必须办完,绝不以任何理由拖延机手的时间;上报件即在规定时限内必须上报,否则须承担违诺责任。

2.对监理业务人员实行首问首办责任制

首问首办责任制就是说最先接触机手的监理工作人员要负责到底,直至业务办结,机手满意。

3.监理人员准则

监理业务人员一不准旷工、迟到和早退;二不准串岗,无故离岗和空岗;三不准在工作时间玩电脑游戏、吸烟、会客、嬉闹、睡觉;四不准中午饮酒;五不准桌面乱堆乱放;六不准向机手“吃、拿、卡、要”,从而很好地规范了业务人员的一言一行。

4.实行监督反馈卡制度

每办理一项业务前发给一张明白卡,办完业务再发一张监督反馈卡,让机手通过明白纸及反馈卡把意见及时反馈给农机监理站。

5.收费规范化

我们的监理收费以物价局文件为依据,禁止一切乱收费。

6.推出延时服务

根据机手远路而来或农忙时的需要而制定的,无论是到了下班时间还是节假日,只要机手有来办理业务,一律照办,办完办好。这样即方便了机手,也提高了我们农机监理的信誉。

7.实行岗位责任倒查追究制,以防责任不清

几年来,从未有生、冷、硬、顶的不良现象发生,优化了农机事业发展环境,擦亮了农机服务窗口。深受农机户好评。因此,农机监理站在2009年被县委、政府评为“文明示范单位”。

二、创新组织机制,拓展监理外延服务

执法行为必须规范化,工作思路需要创新,工作方法需要创新,组织管理需要创新。我们成立了监理股,下设三个监理队,分别配备相应的装备,各自独立开展工作。

针对目前拖拉机回归农田作业,运输拖拉机越来越少,开运输拖拉机的机手收入相应减少。回归农田的拖拉机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小拖拉机小机具已基本没有市场,大型的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占领农机作业市场。为方便机手,肃北县党城湾镇监理队推出外延服务,切实做到“垂心下沉,关口前移”,推出文明执法,电话预约服务。执法必须有两名以上持执法证件人员着装整齐,检查处理违章,做到程序规范,严格把关,且明确队长岗位责任制。规范执法,先亮证表明身份,再指出机手违规行为及处罚标准,执法依据准确,程序合法。多年来,我们农机安全监理站一直在提高执法透明度上狠下功夫,使用服务明白纸,将机手业务申办程序、收费标准、执法依据等全部列于其上,肃北县石包城乡监理队负责一项业务跟踪一张监督反馈卡,让机手通过明白纸及反馈卡把意见及时反馈给负责人,根据机手提出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方法,从而促进了全站工作人员的工作力度有了一个大的提高。

三、创新管理机制,加大安全监管力度

为切实加强农机安全工作,确保无重大农机事故发生,在工作中采取源头管理与强化督导相结合,切实消除农机事故隐患,努力实现农机安全生产,营造和谐农村氛围,在方法上采取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即签定安全责任书,创建一批农机安全村,巩固农机协会阵地。

1.落实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每年年初专题召开农机安全工作会议,要求农机战线上的同志增强安全忧患意识,树立强烈的监督监管责任心,在市局与我站签定责任书的同时与各镇、乡农机管理站签定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模式,从而强化了农机安全生产的监控责任。

2.精心部署农机安全村创建工作

根据市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大对农机安全村的创建工作,构筑和谐的社会、和谐农村。

3.与公安交警联合,成立了联合执法办公室,由农机局派人进驻交警大队,并跟随上路检查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目的是确保农机作业安全,维持农机生产安全秩序,为了减少农机检查的盲点和死角,进一步提高农机执法力度。通过两年来的联合行动,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的农机安全监理执法具有法律严肃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我站与公安交警部门联合成立了农机交警违法处理办公室,从而促进了“平安农机”大发展。

4.分利用农机促进会的阵地,搭建安全教育的平台

一是对三秋、三夏农忙季节和传统节假日实施重点抓,为确保农机手做到安全驾驶,通过农机促进会信息平台向每个机手发送安全行车提醒短信(每个季度不少于10条),做到警钟长鸣,预防群死、群伤的农机大事故发生。二是配合区交警、安监等部门,搞好农机安全生产的宣教工作,借助现代多媒体设备,到镇乡组织机手观看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安全教育片和送宣传图片以及平安农机知识手册,促使广大农机手时刻牢记法律、法规和安全第一的重要性,确保自身和他人的生产安全。

篇9

【关键词】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服务型政府

前言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行政机构,其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服务水平,也影响到政府的发展。要想获得人民的信赖,政府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的创新策略,不断的对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进行有效的创新,增强政府的发展动力,将政府的效能发挥到最大,进而建立人民信赖的服务型政府。下面针对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进行详细的分析。

1.转变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中,首先需要转变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缺乏服务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较为被动,并且工作较为机械,主要是按照上级的指示进行,影响到政府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于此种情况,政府需要从政治统治的职能转变为服务的职能,切实的做好为人民的服务工作,解决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

政府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切实的为人民办实事,需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的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制度上的创新。在行政管理制度中,应该明确规定政府的职能,并且强调政府的服务内容,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并且将政府的服务制度化、法制化,这样才能为政府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1]。在制度中,还应该强调公务员的职责,并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使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能够向着公开、公正、便民的方向改变,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使政府真正成为人民拥戴信赖的政府,实现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此外,在进行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行政监督制度,通过有利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提高政府的办事能力,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2]。

3.加强行政机构改革,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效率

政府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需求的变化,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确保行政工作的灵活性,切实的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及效率。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对现有的行政机构进行分析,了解目前行政机构是否存在着已经不起到任何作用的部门,也就是说,存在着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部门,将这些落后的部门剔除掉[3]。②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结合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增加一些部门,例如,民意反馈部门。该部门主要是对民意进行收集和整理,使政府了解到人民的需求,进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服务,能够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切实的解决人民在生产及生活中的难题,真正的做到想人民之所想,及人民之所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构建。此外,政府还应该成立一些与服务紧密相关的部门,切实的将为人民服务做到实处,提高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4.创新财政体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

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创新财政体制,建立适应服务型政府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进而人们的公共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例如,市容的美化、城市道路的通畅、公园绿地的建设等等[4]。而这都需要公共服务的投入。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需要将公共服务的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主体,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支出,切实的为人民建立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及生产环境。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教育、医疗等财政的支出,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5]。

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也需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潮流,积极的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的问题,并且对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够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真正的建立服务型的政府,实现对人民的良好服务,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

作者:韩娜 单位: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卓君,万玉,李阳,李辉.和谐社会与构建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8(01).

[2]高小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8(11).

篇10

油田修井作业起下油管时,要将井内的油管管柱起至井口坐于吊卡上,然后使用动力钳卸开连接螺纹,再将上一根油管移走。但是由于管柱内堵塞、或者泄油器失效、或井内有一定的上涌现象等原因,当两根油管的连接螺纹卸开后,上一根油管内存有的原油等液体就会从卸开处快速流出,一方面会喷溅到现场作业工人身上,作业人员无法靠近,影响施工效率,并伤害现场作业人员的人身健康;另外一方面还会溅落到井口周围造成环境污染,浪费资源并存在安全隐患。[1]所以在上提油管时井口周围必须设置防溅溢流装置,有效的防止液体喷溅和井口周围污染。

目前,在修井作业井口安装的防溅装置有两种,分别是漏斗式废液收集器和筒状充气式起油管防溅器[2] 。漏斗式废液收集器安装于井口旁边,下端通过管线连接套管或废液罐。卸开油管扣后,上提油管的同时,将油管快速推至漏斗上端实现,实现废液收集。这种装置,操作简单,但是防溅效果较差,且废液收集效率低。筒状充气式起油管防溅器是多个环形气囊叠加后安装在井口上,利用充气、放气升降筒体高度进行收集废液和卸扣,使用过程中存在操作繁琐、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根据现场反馈情况,研制了一种新型油管防溅盒。

1.技术分析

1.1结构设计

油管防溅盒基本结构主要由防溅盒体、连接杆、操作手柄、锁定齿板、安装支架及齿轮机构等几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1-防溅盒体;2-连接杆;3-操作手柄;

4-锁定齿板;5-安装支架;6-齿轮机构

1.2工作原理

通过安装支架将油管防溅盒整套装置安装在井口装置的大法兰上,将防溅盒体上的出液口与相应的管路连接,打开两个防溅动盒体之间的第一锁定块,两半式防溅动盒体在扭簧的作用下自动打开,参见图2防溅盒体结构示意图。

1-定盒体;2-第一锁定块;3-动盒体;4-绞耳座;

5-扭簧;6-下挡杆;7-出液口;

当动力钳完成油管卸扣后,此时,上根油管与下根油管没有完全分离,内部的液体尚未从卸扣处流出,操作手柄,快速转动操作杆,通过齿轮机构,连接杆带动防溅盒体向井口中心摆动,当防溅盒体下部的下挡杆与油管或接箍相碰撞时,继续推动手柄将两个动盒体合拢,盒体合拢后将已卸扣的油管和接箍抱紧密封。然后松开锁定手柄,手柄被锁定在锁定装置上,整套装置处于工作状态,不会打开。此时整套装置状态如图3、4所示。此时上提油管,油管内的液体流到防溅盒体内腔,然后通过防溅盒体下部的出液口流到预先连接好的管路中定点回收和排放。

1-定盒体;2-第一锁定块;3-动盒体;4-绞耳座;5-扭簧;

6-下挡板;7-出液口;8-拉簧;9-连接杆;10-销轴;

11-锁定齿板;12-固定螺母;13-安装支架;14-大齿轮;

15-大齿轮键;16-大齿轮轴;17-小齿轮;18-小齿轮轴;19-弹簧;

20-手柄;21-拉绳;22-操作杆;23-第二锁定块

1-油管防溅盒;2-油管吊卡;

3-轻便自封封井器;4-井口下法兰

当油管内所存液体流完后,捏动锁定手柄反方向转动操作杆,防溅盒体打开并离开井口中心转动,转动到位后,松开锁定手柄,整套装置处于锁定状态,不会自行动作,拉簧的作用力使盒体不会自由摆动,此时整套装置状态如图5所示。

1-油管防溅盒;2-油管;3-油管吊卡;

4-轻便自封封井器;5-井口下法兰

如此进行循环操作,将井内油管一根根起出,液体通过防溅盒体上的出液口流到预先连接好的管路中定点回收和排放,从而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改善了现场施工环境,同时消除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大大提高了现场操作工人的工作效率。

1.3主要技术参数

1.4性能特点

1)结构先进、现场可操作性强。;

2)操作手柄进行防溅盒的开启或密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防溅效果好,废液收集率高;

4)盒体密封胶块拆装、更换方便;

2.现场应用

从2011年开始,分别在长庆油田区域和大庆油田区域多个作业区使用,累计作业井次达100余次。该防溅盒可以完全满足修井作业过程中起升油管安全、环保的工艺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修井起油管作业速度相对老式防溅盒提高1/3。

2.2防溅效果好,废液收集率高,环保效果明显。

2.3 盒体密封胶块使用寿命长,并且拆装更换方便。

3.结论

3.1新型油管防溅盒在不影响修井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现场施工的速度,节约了作业成本。

3.2 该装置结构新颖、设计合理、安装、使用维修方便,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戴英波,刘贵阳。井下作业污染防止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 23(11),38-39

篇11

1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进入WTO,国内外联系更加频繁和密切,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因而企业要求高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较高深的国际企业管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把国际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国际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国际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但现在的事实是: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采用压迫式学习法、教师一言堂式灌输,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客观上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缺少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薄弱[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企业基本上要么主动“走出去”,要么被动“引进来”,不论何种方式,企业面临的环境将会是动态复杂的不确定性环境。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很难具备不确定性环境所要求的灵活的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应用型复合人才。因此,对国际企业管理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迫在眉睫。

2 目前国际企业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十年对国际企业管理教学工作的研究,我认为我们国际企业管理学教学工作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2.1 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失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到目前为止,国际企业管理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教学进度,一贯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其教学要求进行配合,形成了以教学任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灌输对象来展开教学的现象。同时,大多教师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接受与否,往往采取简单而熟悉的填鸭式的一言堂讲授法。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是“讲”主角、学生是“听”配角,因而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被动接受,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最后就形成了学生学习的量达到了,而学生学习的质下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消磨殆尽[2]。

2.2 空洞的理论多,实践经验少,失去了课程本身的示范作用

许多教授国际企业管理课的教师,很少具有国际化的经历,而且对国际企业具体如何去经营缺乏实践经验,只能就书本说书本、就理论讲理论。因而,教师一言堂的空洞理论教授,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国际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可望不可及理论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的印象,势必束缚、压抑和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发展。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国际企业管理也就失去了课程本身的示范作用。

2.3知识教学多,能力训练少,失去了对学生实践的指导作用

国际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能力训练这一环节,对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大有好处。目前对许多高校来说,教师的教学量大小容易评估,但教学实践劳动量大小如何去衡定仍处于摸索阶段。而任课教师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实施教学实践,而这些付出通常得不到学校的肯定和认可。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放弃这一环节,勉强实施也出于应付。再加上教学实践环节的实施,需要得到学校、企业等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这是一道具有普遍性的难题。因而教师只能传授书本理论,学生也只能姑妄听之,不求甚解[3]。

2.4 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失去了激励学生学习“士气”的作用

过去教师教授国际企业管理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板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填鸭式的一言堂讲授法;现在教学手段除了板书之外,陆续使用上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效果不升反降,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教师利用现代手段,坐在控制台前,面对电脑屏幕,照本宣科。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士气”逐渐低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慢慢消失,上课讲话、睡觉、玩手机、听MP3等现象逐渐滋生,最后演变为逃课。

3 国际企业管理教学工作改革初探

根据过去国际企业管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3.1 教师讲解精少,学生活动多,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的整个教学的工作应以培养创造性、创新型人才为中心,培育二十一世纪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因此,老师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补充,应以能否培养创新人才为唯一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达此目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我采用参与式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国际企业管理学每上一章,我都先让学生预习,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制作PPT;然后利用每一章的二分之一学时,请学生在课堂上授课,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总结成败;最后由我来点睛。这样,老师和学生扮演的角色地位由过去的老师家长式的一言堂,变为了学生唱主角,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培养。

3.2 “请进来”与“ 走出去”相结合,提升国际企业管理学示范效应

所谓“请进来”是指邀请一些成功企业的企业家尤其是当地的企业家作讲座,而且与同学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模拟各种管理现场,由企业家出题,学生回答,然后企业家对学生回答的内容结合实际进行讲评,不仅使学生亲临现场接触实际,又使其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增加与高层管理者的沟通的机会。所谓“走出去”一方面是指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践、参观、做调研等;另一方面是由学校出面,联系企业,利用校企合作,让老师深入企业,培养实践能力。这就有助于解决空洞的理论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

3.3 大力推广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让学生进入被描述企业的情景现场,进入管理角色,以这个企业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由于案例教学使学生成为了教学中的主角,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同时通过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使学生对抽象的管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规律等有了深入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沙成塔,使学生培育出智慧的灵性,提高经营理事的能力[5]。

3.4 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励学生学习的“士气”

《国际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灵活运用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问题引导,调动思维的启发式教学法;分析案例,交流心得的案例教学法;分配角色,身临其境的模拟教学法;给定论题,深入剖析的小团队学习讨论法;建立团队,观点碰撞的辩论法等。通过将上述教学方法贯穿于《国际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士气”,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4 结论与启示

《国际企业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随着我国进入了WTO,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我国企业需要国际复合型人才显得异常迫切,国际企业管理学就成为发展最为迅速、最为热门但又是形势迫切所需的一门课程。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国际企业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不仅尝试着上述的教学改革,还尝试教学开放化,以社会为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与社会建立广泛的、息息相通的联系,立足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实际,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吸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优秀学生参与研究,不仅大大地促进了开放性课程特色形成,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国际企业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创新能力提高。总之,我们国际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仍处在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探索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国际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更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珊. 关于“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9:36-37.

[2] 刘永安. 企业管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11(4):55-58.

篇12

在现实情况中,一方面是对土地的争夺。许多地方解决不了用地供求矛盾,采用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以租代征等违规办法,想法设法争占日渐趋紧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却是对土地的浪费。建设豪华气派的楼堂馆所、空旷浪费的大学校园、闲置空旷的各类园区,还有一部分企业谋求眼前利益,虚报投资规模,囤积土地。为破解土地这个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当前通常的做法是: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以确保重点项目、重点建设和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用地,另一方面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对农地村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其他零星废弃土地进行开发整理,采用平整、搬迁等措施,归并零散地块,以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保持土地总量动态平衡。但我国土地总量有限,以上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土地极度紧缺问题,而GDP每增长1%土地占用量是日本8倍,因此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治标之策。

创新型经济以其消耗土地少、环境污染小、附加价值高、技术承载力强、产出效益高等鲜明特点,将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破解经济发展中土地瓶颈制约的关键。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从靠物质投入的推动转向创新要素驱动,突破“两头在外”的传统发展模式,才能抢占未来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什么是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是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作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的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作为标志的经济。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由主要靠物质投入(资本、劳动、土地)推动转向创新(知识、技术、制度)驱动,依托创新型经济进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介入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以创意产业、电子商务、生物医药及服务外包等为创新型经济的典型。

在土地瓶颈制约更为凸显的发达地区更应优先发展创新型经济,逐步形成以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抓手的发展格局。一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优化当地土地资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动漫产业、影视基地、软件设计等已经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显示。据联合国统计,创意产业已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大大高于全球GDP的增长速度,产业创意化的趋势锐不可当。电子商务开辟了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商务部预计,未来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5年将达到12万亿元。凭借网络、金融、物流等技术,实现仓库、售者、互联网、物流、购者的简单便捷链式购物模式,突破地域限制、场地限制、季节限制,让本地的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迅速市场化。二是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型经济除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包括传统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传统产业是地方特色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传统产业往往起点不高,且自身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要在推进传统产业“上质量、创品牌、扩市场、增效益”上下功夫,突出传统产业高端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突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突出增量投入和重组改革的方式,突出加快企业集群、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要求,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创建品牌、兼并重组、产业集聚、“两化融合”等为手段,通过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关键技术创新、重点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集约化、集聚化、集群化、规模化。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集群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行业集群和空间上的集群。其中服务外包产业更是“人脑+电脑”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一幢大楼可以带来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销售,且无污染,对于集约土地、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就短期效益而言,服务外包公司可节省20%-40%的运营成本。部分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在资源、环境压力的约束下,低端制造业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在发展高端、现代、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同步发展高端、现代、先进服务业,实现“双轮驱动”、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胜:《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第24期

【2】李建波:《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四个趋势》,2011年2月28日人民网

友情链接